导图社区 简单的逻辑学
逻辑学的主题是清晰高效的思考,它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是人类生活中行动与思考的核心所在,逻辑与人们的日用常行密切相连,运用逻辑思维,我们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编辑于2020-12-21 17:33:46简单的逻辑学A guide to good thinking
逻辑思维
学习逻辑思维的思想准备
学习前提
对语言保持高度敏感,并掌握有效运用它的技巧(逻辑和语言密不可分)
对世界保持正确的认识(逻辑源于现实)
深刻理解主观认识和客观存在相互作用的方式(逻辑反映现实)
需要搭建的思想框架
全神贯注
每个场景都有它的特殊性,必须对特殊性保持敏感
学会关注细节,切勿事小而疏忽
确认事实
客观事实
事实客观存在的基本形式
事物
例如:白宫
事件
例如:林肯被刺
主观事实
个人亲身经历或是间接通过别人的经历确认的事实
例如头疼
确认
亲身体验,实地考察
如果只能通过间接资料确认事实的,必须严格考察间接资料的真实和可靠性
主观事实得以确认的基础是对当事人的完全信任,因此需要考虑对当事人完全信任的可能性
观念与其对象
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放映
正确的观念忠实地反应其对象的客观秩序
错误的观念则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表达
观念是我们认知的工具,通过观念本身去观察其所表现的对象,可以有效的确认观念的正确与否
留意观念的本源
客观事物是观念能被感知的来源
观念联系事实
人类认知3部分
客观存在的事物
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我们为其创造的语言
简单观念
观念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直接明了
容易被验证,客观事物只有一个
例如猫
复杂观念
观念和客观事物并非一一对应
客观事物存在多个
例如民主
错误观念
读客观事物做出偏离其本源的错误反映
可以反映出产生错误观念的人的精神状态
是我们本应全神贯注时却麻痹大意的产物,是自己一厢情愿假设的结果
将观念付诸语言
观念必须和语言紧密切合,人们才能畅顺交流
我们不能清楚的表达我们的观念,原因是我们没有完全了解自己要表达什么,回头重现审视观念的外在来源,理清思路。
语言要忠实表达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从而使我们的沟通有坚实的事实基础
有效沟通
在逻辑学中,陈述有其特定的含义,他是语言上的特定表达方式,只针对可以做出的真假判断的命题
基本原则
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
说完整句子
不要将主观看法当做客观事实
避免使用双重否定
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
沟通忌讳两件事
对人讲话态度傲慢
故作深高
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
避免产生歧义的方法是让你所运用的词语尽可能有针对性地反映你的本意
避免闪避式语言
直抒胸意,降低听众对你所要表达的意思产生误解的可能
不是口无遮拦,需要将简练与优美结合,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念
真相
真相是我们所有努力的意义所在
真相的基本形态
本体真相
关乎存在的真相
对立面:虚假幻想
逻辑真相
逻辑学家直接关注的真相的形式
仅仅是关乎命题的整理性
主要思想
正确认识客观事实
观念是客观事实真实的反映
用语言准确的表达观念
追求真相
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同一律
事物只能是其本身
排中律
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都要有明确的"是" 或 "非",不存在中间状态
充足理由律(因果原理)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
矛盾律
在同一时刻,某个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
补充
基本原理是不证自明的
基本原理是不能被证明的
基本原理反映的是绝对基础的事实
灰色地带及人为灰色地带
灰色地带
真相不能被清晰确认出来的情况
不能将主观上的某个灰色观念无限放大到包括整个世界,并认为世界就是这样
负面只有在正面已知的情况下才可以被确认为负面
万物终有其根源
找到事物的根源就可以控制事物的发展
每一个原因与其结果之间必然存在根本的相似之处
从结果探原因
对原因的探寻不要半途而废
从最根源上解决问题
区分原因
原因分类
动力因
决定某个事物存在与否或是修改其存在状态
主要原因
工具原因
目的因
行为的目的或是事物的功用
质料因
事物的具体材质
形式因
决定一个事物是此非彼的特殊性质
对某个事物,可以确认的原因类型越多,对其理解就越深刻
定义术语
目的:避免语义不清或是模棱两可
定义的过程就是我们根据特定事物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的方式,给它一个精准的“位置”的过程
定义术语步骤
1、将要定义的术语放入最相近的类别当中
2、确定其与同类中其他事物不同的特性
逻辑定义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揭示了所定义事物的本质
直言命题
逻辑学的基本关注点:实例证明
最有效的论证,其结论都是直言命题,清楚明确地告诉我们事物的真相是什么
普遍命题
普遍命题成立条件
1、它所陈述的事物是真实的
2、适用于整个类别
两种形式
全称命题
意味着所有的、每一个,它肯定了某个类别的所有事物的某种共性
特称命题
意味着一些,不对其类别的所有个体发生作用
论证:逻辑学的语言(逻辑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
建立一个论证
推理的过程构成了论证的核心
论证是由命题组成的,推理所关注的观点是由命题来表达的
论证的组成
前提
支持性命题,是论证的起点
包含推理的出发点所依靠的基础事实
结论
被证明的命题,在前提的基础上得出,并为大家所接受
最有效的论证总是试着得出最简单明了的结论
前提是论证的基础,正确的论证有依赖于正确的前提
从全称到特称
全称成立,特称必然成立
从全称到特称的论证过程确保了结论的必然性
从特称到全称
不是仅仅有正确的前提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前提对结论来说必须是充分的
在不能做出确定的结论时,我们可以做出可能的结论
特称到全称的过程需谨慎
断言
每个命题都包含一个主项和一个谓项
主项:我们所说的对象
谓项:我们对此对象说的一切
断言就是将谓项附着于主项的观念联结过程
将观念聚合并配对的过程
测试断言的正确性就在于聚合在一起的观念是否在实际中相互切合
观念在语法上的联结反应了现实联结中的客观秩序
否定命题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都能同样清晰地说明同一个事物,最好选择肯定结构的命题
在选择用语的时候,不是一味的使用肯定命题,例如在人际交往中
我们所采用的得语气取决于当时所处的环境
比较
比较两个事物时就会发现它们或者完全相似,或者截然不同, 或者部分相似
在进行比较时,得出可靠的比较结论的前提是:重要的特性被注意到,不管该特性是相似的还是特有的
比较和论证
将论证置于比较中,目的是为了证明比较的两个事物是相似的
以比较为基础,类比论证是最普通的论证形式。
类比论证的基础结构是:对进行比较的两个事物中的一个事物比较了解,同时两个事物有足够多的毋庸置疑的相同特性的基础上,使得我们相信它们的一些非显著的特性也是相同的,
正确论证
为了使论证正确有力,我们必须关注事实(内容)和形式(结构)
命题的真实性是论证正确的必要条件
结构正确的论证才能有效
结构的合理性是论证正确的必要条件
真实性和有效性
真实性是针对命题的内容
有效性是针对命题的结构
三种简单的论证形式
联言论证
A和B:两个同时为真
选言论证
A或者B:两者不同时为真,且不能同时为假
条件论证【假言论证】
是一个包含"如果……那么……"结构的论证(A=>B)
条件论证是具有前瞻性的,可靠的预言来自于对过去事实的积累
三段论
通过观点的联系可以推导出结论
符号模式
每一个M都是P
大前提
每一个S都是M
小前提
所以,每一个S都是P
结论
M/P/S代表三个命题中包含的事物(要表达的观点)
M:中项
最重要,是连接大小项的
P:大项
S:小项
三段论推理的根据是:首先确定某一部分是属于整体的,然后得出某一部分的组成成员也是属于整体的
前提的真实性
正确的内容+合理的结构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真命题+推理逻辑要合理=>正确结论
举例:所有的狗都有三个头,牧羊犬是狗,所以牧羊犬有上个头
推理逻辑正确,但是命题为假(所有的狗都有三个头),结论错误
前提的相关性
前提的作用是支持结论,给出我们可以接受结论的理由,所以,前提和结论必须是相关的
事实命题,价值命题
使用事实命题、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使用价值命题作为前提,还得有个前提:价值命题所依附的客观事物的广阔坚固的
论证结构
结论必须反映前提的量
命题的量:它是全称还是特称
命题的量取决于主项
在结论中出现的量,不管是关于主项的还是谓项的,都不能超越前提中同项的量
如果结论中某项是全称,那么前提中某项必然是全称的
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得出确定的结论
将前提中的特称谓项在结论中变为全称项,是不合逻辑的
举例
每个化学家都是科学家
每个化学家都是努力工作
结论:每个努力工作的人都是化学家
结论中:每个努力工作的人:是全称,但是在小前提中同项 是谓项,这种通常是特称,将特称变为全称不合理
结论必须反映前提的质
命题的质:它是可定的还是否定的
一个特称的中项时不能起到有效联结大项和小项的作用
两个否定的前提同样不能起到联结作用
演绎论证
归纳论证
论证分类
演绎论证
一般到个别
归纳论证
个别到一般
区别:
演绎论证
得出的是必然性结论
基本原理:从一个我们知道为真的命题(大前提)开始,经过抽丝剥茧的分析(通过小前提到结论)得出原始命题后隐含的是什么
是解析过程
归纳论证
只能得出可能性结论
归纳论证的前提则是一个由特称命题组合而成的系列证据,这些证据是得出一个关于他们共性的可信的结论的基础
归纳论证成了演绎推理的基础
归纳推理的目的:是对大量的事物做出可信的一般性结论(即有高度可能性)
以整体中的某一部分为样本来做研究,一次来代表整体
评定论证
论证展示的是推理的核心-->推理的过程
只有证据充足的命题可以得出结论
一个缺乏依据的命题仅仅是一个观点,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接受不接受
评定论证是否是一个真正的论证的步骤
论证两要素是否体现
前提+结论
=> 是一个真正的论证
前提是否正确
检查前提和所要得出结论的相关性
确定论证结构是否合理
论证的力量取决于它对客观规律的反应程度
构造一个论证
两要素
前提
必须是真实的
有力
前提众多的情况下,用相关度最强的前提即可
结论
对于特称命题,注意表达方式。用能被容易被接收的方式表达
了解听众
非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的根源
怀疑论
怀疑论的两种态度
将怀疑永久化
极端怀疑论者
宣称世界上根本没有真相
中度怀疑论者
勉强承认真相的存在,但是坚持人类没有探知他的能力
在特定的情况下,将怀疑作为一种适当的,必要的态度
逃避性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者:宣称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对某个事物做出确定的判断【对事物持不可知态度】
宗教信仰
不可知论证既不否定真相的存在也不认为它可望而不可即。他仅仅是声称人们对任何确定的事物的真相都所知甚少
逃避性不可知论
逃避性不可知论者:将某些可以解决的无知同样视为不可逾越的。
逃避性不可知论者:即使在对一个事物做了长久深入的调查后,他任然会说“我不知道”
秉持逃避性不可知论的人,无知对他来说,更像是接口而非理由,这样的无知是懒惰和漠视的结果
玩世不恭和盲目乐观主义
玩世不恭
玩世不恭者习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对事物做出悲观的预计
事前假设
要辩论的问题是荒谬的
他的对手很愚蠢
辩论本身不能带来任何好处
带来的问题
不合逻辑
将预测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盲目乐观
与上述相反
带来的问题
前期扭曲的美化,导致未来无尽的失望
偏见
在深入了解事物并对其做认真分析之前,已经做了自己的判断
对世界没有正确的认识
他们眼中的世界,不是真实的,而是他们自己想当然的世界
眼界狭窄
眼界狭隘者:在做事情时,他会拒绝掉那些偏离自己预先设想的,并因此觉得不值得探寻的选择
眼界狭隘会削弱推理过程的有效性
推卸应该承担的责任是道德沦丧,而忍受一切则会一切变得没有意义
情感和论证
情绪越紧张,清晰思维冷静行动的难度越大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剥离开情绪,进行纯粹理性的论证,但是我们可以避免在任何情况,由情感做主导
永远不要直接调动人们的情感,要努力使人们自己发现真相
一个结论并不因为我们觉得美好就可以被接受,我们接受它因为我们认为它是正确的
推理的原因
推理本身无所谓善恶,它的目的有好有坏
合乎逻辑是要合乎真相
除了探索真相,任何其他目的的推理都是对逻辑的滥用
论证不是争吵
论证的目的是发现真相
争吵的目的是击败对手
真诚的局限性
真诚是正确推理的必要条件,但是不是充分条件
绝对的真诚可能难免会带来错误
真诚不能将谬误变成真相
人要真诚,更要正确
常识
逻辑,生于常识,又高于常识
常识是对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物的敏锐洞悉
常识更接近本源
容易滋生非逻辑思维的态度和观点
目的:避免他们,使思维符合逻辑
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
谬误概念
错误的推理形式:谬误
形式谬误
问题出现在形式上或是论证结构上
非形式谬误
问题出现在逻辑上
最基本的谬误分类
了解谬误的意义
使我们对正确推理有更深入的了解,敏锐神经,从而坚定地遵守正确的路径
面对错误推理时,它将保护我们不受误导
错误推理通常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的方式来战胜正确推理
谬误形式
否定前件
A->B 因为 -A 所以 -B
结论只是有可能正确的可能,不是必然
肯定后件
A->B 因为 B 所以 A
结论只是可能正确,不是必然
条件论证的有效形式是:肯定前件和否定后件
A->B 因为A 所以B
A->B 因为-B 所以-A
中项不周延
三段论中,中项必须至少有一次是全称(周延的),因为它要有适当的范围来联结大前提和小前提
偷换概念
多义词或是多意字
窃取论题(循环论证/恶性循序)
一个论证背后的基本目的是证明一个论点
这种谬误造成的原因:缺乏真实前提为结论体用充足的支持
这种谬误的重要标志是:把有待证明的观点当做不证自明的前提条件
例子:所有在桌子边的人都划伤了脸,小明在桌子边,所以小明划伤了脸
整个过程不存在推理,只是在陈述已知事实
虚假假设
评判假设的一个基本标准是:命题不能违反矛盾律(不能自相矛盾)
一种对论证起反作用的虚拟假设:假设听众具备某方面的知识,但实际上他们没有
忠告:尽可能少用假设
稻草人谬误
要对事不对人,不能为了削弱对方的论点而故意扭曲其论证的过程
误用传统
“以前事情都是这样处理”的事实并不能成为强制后来者遵循老方法的充分条件
将历史悠久作为坚持传统和拒接传统的唯一理由是不合逻辑的
以暴制暴
例子:他们先做了,所以我们应该以牙还牙
先例不能为未来的行为提供有效的支持。已经完成的行为只有历史意义,在决定先例是否有借鉴意义时,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民主谬误
民主谬误:大多数人都认为命题X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可以就此得出结论说X是正确的
大多数认同的观点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压制理性
通过诉诸粗暴的强制而不是理性来说服他人
真相是不能以强制的方式进行传播的
人只有在只有思考和有独立判断的时候才能确定什么是真
滥用专家意见
专家的主要意见,要结合他秉持这种意见的理由,只有这样我们得到的才不仅仅是他的意见
在论证中所有的专家意见都需要进行检验:检验标准不是他们说了什么,而是他们是如何通过论证来得到它的
质的量化
试图将不需要量化的事物进行量化是对他们的亵渎
例如爱,美丽,善良等
以出身论英雄
知道一个来源一般是坏的,于是乎认定出于这个来源的所有都是一定是坏的
这并不必然成立
止于分析
分析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知道事物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而是要弄清楚这些组成部分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最终组成一个整体的
仅仅分解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能把它们重新组合成整体
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简化主义
这种谬论发生于当我们选择性地只对整体的一部分加以关注时
例如:当我们只把精神放在一个人的缺点上,并因此认为我们已经完全了解了这个人的本质时,这个谬误就在发生作用
分类错误
将事物归入错误的类别是因为我们最开始就没有正确认识他们,而没有正确认识的原因是我们散漫的态度
例子:图书归类错误,加长一本书的寻找时间
对人不对事
在论证中,我们要关注的是论证本身,而不是做出论证的人
混淆视听
和对人不对事谬论一样:通过提供和论证毫无关系的爆炸性情感信息来攻击对手,从而转移对目标事物的注意力
两个特点
她直接诉诸情感,而不是推理
它提供的信息与所要进行的论证毫无相关
以笑饰非
当不能对某个论证做合理反应时,我们会用这种策略,假装这个问题不值得严肃对待,仅仅是一个可以一笑而过的问题
以泪掩过
利用同情
转移听众的注意力,将注意力转移到与论证本身无关的其他事务上
无力反驳不算证明
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能够加以反对的论证,并不能因此证明其是真,不能仅仅因为你不能证明我是错的,就说明我的观点是对的
两难陷阱
发生的情况:当问题实际上有很多选项时,我试图说服你只有两种。这是对真实情况的扭曲反映
这种谬误试图对听众造成情况紧急的假象,强迫他在假象制造者给的选项中做出选择
以先后论因果
仅仅以发生的先后来判定因果关系的做法
该谬误源于粗心
一件事恰巧出现在另一件事之前,这并不足以断定它们之间必然有因果关系
情感误导
当我们选择性地忽略一些与我们的信仰相抵触的重要信息时,我们就是犯了该谬误
功利误导
当我们仅仅注重一个方法对想要得到结果的作用而不考虑其他方面时,就犯了该谬误
避免结论
人们的推理时由目的的,论证是以目的为向导的
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
简化推理
通过多复杂的现实的简单扭曲来达到简化的目的是不合逻辑的,过分简化的结果往往是扭曲现实
不要告诉听众想听的,而是告诉他们真实的
句子摘录
要把我们的思想正确的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情是要讲逻辑
逻辑学的主题是清晰高效地思考
毛伯伯说: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
逻辑是智慧的开端,而不是终点
越不凡,越平凡
逻辑语言应该以事实逻辑为基础
逻辑是对思想的剖析
好的描述是将一个事物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尽可能完整详细地描述出来
逻辑是让人信奉真相的技术
逻辑推理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论证。论证的成败取决于其所包含的推理的好坏
逻辑补充
充分非必要条件
A => B && B ≠>A :A是B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必要非充分条件
A ≠> B && B => A:A是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A ≠> B && B≠> A :A是B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充分必要条件
A=> B && B=> A :A是B的充要条件
概念
论证
一群语句形成的语句集合
结构:前提+结论
前提:支持论证的理由
结论:我们的主张或是要证明的结果
出现在前提或是结论中的语句都是命题
命题
有真假值的语句
直述句
关于阅读
最大成本
时间:选择图书所花销的时间+阅读图书所花销的时间+误读图书所花销的时间
择书
引进图书
教科书
理论性强,体系完整:适合入门,系统了解学问的人
专业书
理论、专业性均强:适合有专业背景,需要加深理解和认识学问的人
大众书
普及性强,切近生活,实用可操作:适合普通爱好和实际操作者
本土图书
著作
作者亲笔写就,发现优秀并且适合自己的作者,可以系统了解其作品
编著图书
拼凑品,谨慎购买
收益
知识=>应用于工作和生活=> 品质的改善和提升=>获得满足感
名人推荐
孙路弘:行为学家
用脑拿订单
威廉斯塔克和怀特
风格的要素
麦克伦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