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金融法
自己整理的金融法本学期思维导图。金融法是调整金融关系的法律总称。金融关系包括金融监管关系与金融交易关系。
编辑于2020-12-23 21:18:20金融法
中央银行法律制度
中央银行的性质
中央银行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并且是一个公法人
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各种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共同构成一国的金融体系,中央银行处于金融体系的核心
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利率水平等方式,控制一国的货币供给总量,把握经济发展的冷热程度
中央银行通过颁布各种规章制度,对各种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管和规范,以贯彻国家政策意图
中央银行还通过与其他国家金融管理机构以及国际金融组织的往来与合作,参与金融全球化发展中金融问题的解决
中央银行是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中央银行自然具有一般的国家机关的性质,负有重要的公共责任,但又不同于一般国家行政管理机构,有其特殊性
中央银行履行职责是通过金融业务进行的,主要是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或计划手段
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是间接分层次实现的,要经过货币政策的传导达到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具有时滞性问题,而非直接作用于经济主体
中央银行在政策制定上有一定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是经营金融业务的特殊金融机构:中央银行既是国家机关又是具有特殊性质的金融机构
从经营目标来看,非盈利目的、原则上不从事普通商行业务
从服务对象来看,主要是政府和金融机构而非企业、个人
从经营内容来看,独占货币发行权,接受银行等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和政府财政性存款
中央银行的职能
发行的银行:指中央银行垄断货币的发行权,而成为全国唯一的现钞发行机构
垄断货币发行权
掌管货币发行准备
传统兑现,现代防止货币滥发
调控货币发行数量
币值稳定、货币政策
银行的银行:央行代表政府管理和监督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信用业务
存:集中存款准备金
保证清偿能力
便于全国清算
控制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汇:组织全国的清算
在中央银行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放:充当最后贷款人
以防止困难银行倒闭,引发金融危机
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同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基于政府的需要而存在的,央行是管理全国金融的国家机构,是制定和贯彻国家货币政策的综合部门,是国家信用的提供者,并代理国家执行国库出纳职能
代理国库
为政府融通资金
担任政府金融代理人
掌管黄金、外汇储备
制定执行货币政策
金融监管
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金融活动
现代中央银行职能的新趋势: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
币值稳定:从垄断货币发行到注重货币政策(发行货币,调控货币)
金融稳定,管理支付系统,最后贷款人和金融监管,其中金融监管随着分业混业经营的发展出现了分化,开始被赋予金融监管职能,到金融监管职能的分离,再到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附加
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
中央银行与其他法律主体所结成的法律关系中所处的位置
与立法机关的关系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与财政部的关系
与中央政府其他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
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中央银行独立性标准
职能独立性标准
组织独立性标准
人事独立性标准
经济独立性标准
第一项标准是确权性标准,亦即确定中央银行的法定职权,而后三项标准是保障性标准,是为确保中央银行法定职权自主行驶的多方面的制度安排
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相对于财政部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人民银行与财政部是各自独立、互无隶属关系的
第29条规定,人民银行不得对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从而在立法上防止财政透支。
第24条规定,由人民银行代理国库,从而排除了财政部利用国库收支来控制人民银行的可能性
第37条规定,人民银行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有利于避免财政通过控制人行经费从而干预人民银行的可能
这些规定与过去我国"大财政小银行",人民银行成为财政的出纳与保管有显著的不同
中央银行相对于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有较大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相对于国务院有一定的独立性
为什么相对独立的进一步解释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由央行制定并实施,央行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调节市场利率,再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资本市场的投资,最终来影响总需求
财政政策由财政部及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起草拟定和执行,其主要是通过调节财政支出配合税收政策来调节市场的流动性之后的影响,链条和货币政策一致,最终影响总需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两大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两者既相区别又相互补充
作用领域不同,前者涉及经济和非经济领域部门,后者直接作用于经济领域部门
作用对象不同,前者的对象包括各级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和个人,后者对象主要是企业和个人
调节工具不同,前者利用税率,财政开支等工具,后者利用利率、汇率、贴现,存款准备金等工具
资金性质不同,财政资金具有无偿性,信贷资金具有有偿性
调节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结构调节,后者侧重总量调节
政策时滞不同,前者一般短于后者,见效快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利用不同机制解决不同的问题,两者不能互相代替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搭配
双松政策
双紧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所谓松与紧,实际上是财政与信贷在资金供应上的松与紧,也就是银根的松与紧,凡是使银根松动的措施,如减税、增加财政支出、降低准备金率与利息率、扩大信贷支出,都属于松的政策措施;凡是抽紧银根的措施如增税,减少财政支出,提高准备金率与利息率,压缩信贷支出等都属于井的政策措施
中央银行的业务类型
负债业务
货币发行
含义
货币从央行发行库进商业银行业务库流到社会货币
货币从央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货币
发行准备
发行货币是以某种金属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发行货币时,以某种金属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发行准备,从而建立起联系和制约关系
第4条第3款,第18条
存款业务
代理国库
各级财政的预算收入存款
集中存款准备金
商业银行等存款金融机构必须缴存存款准备金
意义
保证清偿能力
约束贷款规模
控制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第4条第3款,第24条,第23条第1款
资本业务
中央银行的资本形成
政府出资
地方政府或国有机构出资
私人银行和部门出资
实行的类别股制度,管理权,投票权,受益权进行了分离,主要是股息和受限投票权,但无管理权,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
第8条
资产业务
贷款和贴现
含义
再贴现: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行为,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其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转让给中国人民银行,以获得一定的资金
再贷款:指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作用
再贴现: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成本,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的利率水平等其他经济变量
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
贴现率降低,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再贷款:根据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决定对商业银行贷款的数额、期限,利率和方式,以实现货币资金宏观管理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意味着中央银行注入市场的基础货币增加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收回贷款,意味着中央银行注入的基础货币减少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贷款利率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取得信贷资金的成本和可使用额度,使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发生变化
中央银行要收缩银根,实行紧缩政策,可以提高再贷款利率,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增加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贷款成本,抑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贷款
再贷款利率的调整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和社会宣传货币政策变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产生预告效果,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的预期
中央银行提高再贷款利率,表明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进展发出警告
中央银行降低再贷款利率,表示中央银行认为通货膨胀已经缓和,能够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作用
第23条第3款、第4款,第30条
证券买卖业务
含义
主要买卖政府发行的长短期债券(公开市场操作)
作用
影响基础货币
能动性:改变基础货币
保卫性:保持基础货币稳定
影响利率水平和结构
影响利率水平:证券市场供求/货币供给
影响利率结构:买卖不同期限的证券
第23条第5款
金银、外汇储备业务
含义
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作用
对内稳定币值
对外稳定汇率
调节国际收支
第4条第7款
支付清算业务
组织票据交换清算
同城或同地区银行间资金清算的最基本手段:票据交换
交换差额的集中清算
办理异地跨行清算
先由各商业银行内部联行系统划转,再由他们的总行通过央行转账清算
异地票据集中到央行总行办理轧差转账
第27条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
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之间的矛盾
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货币政策的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的类型与区别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总量性,全局性政策,三大法宝(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结构性局部性政策,针对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实施定点调控
直接信用控制工具:直接控制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具有强制约束力
间接信用控制工具:通过利益引导商业银行配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意图,不具有强制约束力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含义: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内容:规定缴存对象;规定缴存的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规定可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种类;规定计提方法;规定是否付息
作用机制
数量机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影响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数量,影响货币乘数
价格机制(利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
具有预告效应:影响居民与企业预期,使之配合或符合中央银行的政策需要
优缺点
优点:对所有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是有较强的控制货币和信贷规模的能力,快捷有力
缺点:效果影响深且巨,易造成经济的剧烈震荡和大起大落,不具备充分的伸缩性,使用起来不太灵活,影响其效果
再贴现政策
含义: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利率影响再贴现贷款的数量,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
拓展:数量(再贴现规模)与价格(再贴现利率):调整再贴现率、贴现窗口管理
作用机制
数量机制:影响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数量
价格机制: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
预告效应:影响居民企业预期使之配合或符合央行的政策
优缺点
优点: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具有较强的预告效果和告示作用,防止金融恐慌
缺点
从控制货币供应量来看,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且再贴现率的高低有一定限度
从对利率的影响看,调整再贴现利率通常不能改变利率结构,只能影响利率水平
再贴现制度缺乏弹性
公开市场业务
含义: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数量,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政策目的:防卫性目的/主动性目的
作用机制
数量机制: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数量,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价格机制: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两条渠道:货币供求与有价证券理论价格公式
优缺点
优点:控制得当,较小的规模较小的步骤,主动性操作,经常性连续性操作,伸缩性、逆转性,操作迅速,不存在延误
缺点:作用细微,强制影响较弱,预告效果不大,其他市场的存在会减少其影响,存在一定时滞,需要商业银行和社会各界的配合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指针对个别经济部门企业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工具,一般属于辅助性的
证券信用控制(证券保证金比率)
消费者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
优惠利率
预缴进口保证金制
直接信用控制工具:央行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对银行放款或接受存款的数量进行控制,而非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或资产组合的调整途径来控制
利率控制
信用配额管理
流动性比率:流动资产占存款的比率
直接干预:信贷业务放款范围
特别存款
间接信用控制工具
道义说服或道义劝告
窗口指导
金融宣传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定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货币政策的运用开始,通过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的传导,到最终目标的实现所经过的途径及过程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定义:广义的中介目标包含操作目标,即所有介于货币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的中间变量
分类
操作目标(近期中介目标):基础货币,短期利率,存款准备金等变量,较易被政策工具所控制
中介目标(远期中介目标):短期利率,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等变量,对最终目标有较直接的影响
作用
为中央银行提供一个追踪的目标
便于中央银行随时调整货币政策
选择标准
可控性:央行可以较有把握的将选定的中介目标控制在预期的或确定的范围内
可测性:央行能对这些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加以比较精确的统计
相关性: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着紧密的关联性
常用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利率
货币供应量
超额准备金
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法律制度
金融法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