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七和八讲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七八讲知识总结,主要内容为法国思想政治教育和德国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的笔记。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九十讲导图笔记整理,分别为荷兰、瑞士思想政治教育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总结。
内容具体包括: 1、第四讲: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2、第五讲:韩国思想政治教育 3、第六讲:英国思想政治教育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第八讲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1. 1950年,德国教育部长常设会议决定,政治教育在德国所有的州都列为必修课
2.马克思诞辰,1818.5.5
3.课本补充(P172):比较德国和日本的近现代思想发展过程,谈谈如何在思想中避免极端民族主义?
①在教育中正视纳粹统治的历史。正视历史问题,汲取教训,真心悔过才能赢得受害国及世界人民的谅解
②在教育中增加善良意志的内容
③注重正确的民族精神教育
④对战争罪责有担当,才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壮大
⑤对战争灾难深刻反省,才有利于激起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向往
4.课本(P173) 各州主司教育事业的政府部门名称不一,或“教育部”,或“教科部”,或“文教部”,或“科学艺术部”等。
5.课本(P180)
康德承认并强调对理性原则的认识构成一切善行从而也是幸福和快乐的前提。在他看来,认识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只有理性才能决定人之为人和人的道德价值。人类之所以有道德,正是因为理性能够给自己、给人类立下行为准则,使人不会顺从欲望的驱使。
6.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被称为“教育学之父”,著有《普通教育学》
·主要观点:教育性教学论
①教学可以产生思想,而教育则产生品格
②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
③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的工作可以归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道德普遍的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④德育绝不是要发展某种外表的行为模式,而是要在学生心灵中培养起来明知及其适宜的环境来
⑤意识阈
⑥统觉团
·创设了五段教学法:准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
7.课本(P182)凯兴斯泰纳的教育思想
·主张一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忠于国家的公民
·论公民教育的目的: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
·有用的国家公民必须达到三条标准:对国家的政治任务有相当的理解;具有从事某种职业的技能;具备国家所要求的道德品质
·论公民教育的内容:国家意识与性格陶冶
·教育者的职责是使学生更了解国家的任务,激发学生由于对国家任务的了解而产生的公民责任感以及对祖国的热爱
8.课本(P181—182)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
(1)资本主义前期德世俗化家庭、学校模式道德教育德初步形成
(2)帝国时期的民族主义教育
①1871年,德国建立了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德意志帝国
②在争取民族独立、形成民族国家的过程中,赫德提出的宣扬国家主权至上和民族主义成为国民最锐利的思想武器
③到了后期,为了经济扩张和强权政治的需要,民族主义教育逐渐发展成为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教育
(3)魏玛时期的公民教育
①一战后,德国建立了联邦共和国——魏玛共和国
②凯兴斯泰纳的教育思想 见7
(4)纳粹德国时期的种族主义、政治教化教育
①1933年,希特勒夺取政权,开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
②学校的培育目标被定义培养“国家社会主义人”,而且“国家社会主义人”首先应该是“德意志人”
③各个学校都引进了种族教育和政治教化的内容,宣称德意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应该主宰全世界,并疯狂宣扬对希特勒和法西斯暴力的崇拜
(5)二战后恢复注重品格、崇尚自由和责任的道德教育
①战后,德国在重建中深刻反省二战中纳粹德国的弊端
②对于联邦德国的青少年教育来说,重点是反纳粹教育和反派外倾向教育
9.课本(P203)
善良教育: ①德国思政教重视对孩子善良品德的培养,并且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②启示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应该从思想上更加重视,从行为上有效落实学生道德品行的培养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第七讲 法国思想政治教育
1.最早实施公民教育的是法国
2.法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沿革
(1)课本(P149)1881年《费里法案》颁布前,以宗教教育为主的德育
①(P149)1789年制宪会议通过的《人权与公民宣言》中,以及1791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中,都提出了公民教育的思想。 ②(P150)1881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颁布《费里法案》,实施十年义务教育,废除宗教课,始设公民道德教育课,要求学校承担为共和国培养合格公民的义务。
(2)课本(P150)1882~1960年,以强调公民义务为主的德育
把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宗教教育在学校的垄断地位。这是教育世俗化的开端,也是学校目标从仅仅培养贵族统治者转为培养社会公民的开始。
(3)课本(P150)20C60后,强调民主权利和公民义务责任相结合的教育
法国特别强调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中立性”,认为公民道德教育不应受政治派别和宗教教派的控制。
3.法国德育的基本目标:培养具有责任和义务感,具有“自律性的公民”。
4.爱尔维修的德育观 《论人的理解能力与教育》《精神论》
(1)智力平等:①我们的一切观念都是通过感官而来的②每个人身上的才能和美德,究竟是他的机体结构的结果,还是他所受的教育的结果?我持后一种意见
(2)教育万能,教育可以创造一切: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所见到的精神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环境,由于他们所受的不同的教育所致
(3)建议把“宗教教义问答”改成“道德教理问答”
5.卢梭的自然主义德育论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假设的教育对象)
自然主义的德育原则:道循自然的指引
自然主义德育目标;自然人
自然主义的德育方法:根据发展阶段制定教育内容与方式
6.涂尔干的社会本位德育论
①寻找宗教观念的合理替代者;新的信仰与礼仪——社会与规范
②道德行为乃是追求非个人目的的行为
③纪律精神、牺牲精神的培养
④教师——社会的代言人
7.阿兰的永恒主义的公民德育观
①真理是不变的、永恒的。人性是不变的,本质上是始终如一的
②人是理性的动物。改善人即意味着最充分地发展人的理性
③教育就是理性的培养,发展人的理性
④改善人,发展人的理性的最佳途径,是学习历代伟大思想家的伟大著作
8.试对下列文字进行分析
材料:每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校照他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他的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话费的苦心取得成效
优点:该观点强调了受教育者内在的成长规律在个体道德品格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局限:忽视了道德教育与社会环境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