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唐宋词研究主观题汇总(一)
根据往年的真题精心制作大题汇总,结合考核年份让人更加直观感受,上面有贴心的对应诗作,增加对背诵内容的理解。
编辑于2020-12-27 09:32:23唐宋词研究主观题汇总
【第一章 词学论略】
1. 简述关于词的五种起源说。 【考期:1904】
(1)诗词同源说:
以词为诗馀,为尊词体,主张诗词同源。
(2)词源《诗经》说:
以句子长短作为追溯词源的惟一依据,主张词源于《诗经》。
(3)隋代初唐说:
以燕乐形成为标志,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
(4)六朝乐府说:
以乐府为中心,认为词起源于六朝。
(5)六朝浮艳说:
以词婉约浮艳的本色风格而溯源至六朝。
2. 简述张炎的“清空”说。 【考期:1601】
张炎所谓“清空”
能摄取事物的神理而遗其外貌,质实的词则写得典雅奥博,
但过于胶着于所写对象,所以显得板滞。
在张炎的理解中
清空的词一定是蕴含着骚雅的意趣的,质实的词则未必。
所以,清空的词--澄净精纯,能传达出词人--冲和淡泊的胸襟
在风格上--一种含蓄与自然、峭拔与流转的结合。
3. 简述王国维“要眇宜修”的含义。 【考期:1701】
“要眇宜修”--大概是形容一种精巧细致富于女性修饰之美的一种特质
是否含有“笑容”的美,倒不必刻意求之。
词的女性化、修饰性--特质--在此四字中可以得到体现。
【第二章 唐五代名家词】
1. 分析白居易《忆江南》组词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考期:1507】
《忆江南》三首--一组专咏江南的词,
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含苏杭
以“江南好”三字总绾三章。
“旧曾谙”三字是点睛之笔,引出二、三首之“忆”字。
以强烈的色彩对比--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旖旎春色
第二、三首分咏杭州、苏州
均由首章结句“能不忆江南”引出。
分别选择了杭州--寻桂、看潮 苏州--饮酒、观舞--为描写对象
各有侧重地展现--富有地方特色的画面,并以感叹怍结, 表露--其身在洛阳、神驰江南的无限深情。
三章之间,首尾各具,互有照应,脉络贯通,带有明显的民歌风味。
2. 简述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中的对比手法。 【考期:1904】
此词上下阙都用--对比手法
上阙
把 塞雁、城乌的惊起、屏上鹧鸪的漠然--形成对照,女子的孤寂之情由此轻轻逗出。
下阕
以有情对无情,愈见情之悲哀,有让人窒息之感。
3. 简述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词的艺术特色。 【考期:1601】
此词艺术上在温庭筠的作品中有代表性
感性印象
“小山”、“鬓云”等多写感性印象
语言
富丽精致,词风香软
章法层次
章法极密,层次极清,以一线贯串,但中间暗寓转折。
代替
在刘禹锡、白居易词中曾经出现过的浅白流畅,至此已为精微细致所代替了。
4. 简述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词的内涵。 【考期:1707】
此词艺术上在温庭筠的作品中有代表性
有人认为是“感士不遇”,有人认为是兴到之作,未必有很艰深的命意,只是写离愁别恨的闫而已
一个女子的青春有限,一个忠臣的生命也有限, 此词所表达--女子的深闺寂寞--也不妨与 忠臣的被冷落--对应来看。
5. 分析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以“望”统摄全词景象。 【考期:1607】
思妇形象
以 江水、远帆、斜阳为背景--截取 倚楼颙望 这一侧面, 塑造一个 望夫盼归、凝愁含恨--思妇形象。
次句--“独倚望江楼”反映出她急迫的心情。
一、二句--写思妇的希望,并以一“望”字领起下文。
末三句--写望而不得后的失望,感情在不知不觉中起着变化, 并触发了对当时离别情景的回忆。
短短20余字中--写尽 思妇--痴迷、摇荡、惊悸和绝望。
语言
平白如话,似全不经意,而实有声情绵缈、情不可测之妙。
词眼
以“望”字为词眼,统摄全词景象,结构紧凑,不无盛唐绝句之趣。
6. 分析温庭筠《菩萨蛮》(玉楼明月)心理描写的特色。 【考期:1701】
此词写思妇怀人念远、怅然若失的心绪。
环境和心情
把对卧室和服饰的描写 转移 到对环境和心情的直接渲染,给读者以更强烈的心理冲击。
上片
由今忆昔,极言思念之久及痛苦之甚
下片
又回到今情。
通篇--极写女子 孤独、凄苦 的心境,笔法或古或今,意象浑厚而不失跳跃之致。
7. 试析韦庄《女冠子》二首叙事性和客观性并举的艺术特点。 【考期:1410】【考期:1707】
附词: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这两首词都是为追念旧欢而作
作于与情人分别一周年后,构成一段完整的感情历程,叙事性极强。
前首
上片
回忆去年离别情景,点明具体时间和心理苦况
下片
由回忆而渐入梦境
后首
通篇记叙梦境,对梦中相见情景记述极为真切
结尾将梦境点明,遂使实处皆空
合观这两首词,由忆而梦,由梦而醒,叙事完整。情节自然合理,也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8. 简述韦庄《思帝乡》(春日游)塑造的女性新形象。 【考期:1507】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首词--语言浅显,主题也比较明确
抒写--一位女子在婚姻生活上要求自由选择对象的强烈愿望
体现--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女子对待爱情狂热而大胆、无所顾忌的精神。
9. 分析韦庄《荷叶杯》(记得那年)的叙事性和客观性。 【考期:1601】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全词通过对与谢娘相识、相约、相别、相忆等过程的描写,表达对前欢的深深追念和欲相见而不能的痛楚之情
此词叙事性较强,主要体现在结构谨严上,由“那年”而“从此”至“如今”,时间段落非常清晰。大凡初识谢娘的时间、地点,均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可见作者印象之深以及感情投入之真。
语言一任白描,句句落实,鲜有隐约闪烁之词。韦庄词相对客观具体,不容读者“未必不然”。
10. 简述韦庄《菩萨蛮》(如今却忆)用“忆”来构思全篇的艺术手法。 【考期:1607】
“忆”字是词眼,统摄全词。
薄衫骑马、红袖相招、翠屏相映、醉入花丛都由“忆”而一一凸显。
末二句折回现实,但也是假想之辞。
“此度”与“如今”相应,意谓假如岁月倒流,回复到以前的生活,则纵至白头也不思归去。
语虽决绝,其情却至为可哀,盖极喻留蜀之苦。
11. 简述薛昭蕴《浣溪沙》(倾国倾城)的词境特点。 【考期:1701】
(1)咏古词
作者通过对西施离合经历的凭吊,抒发了对吴越兴亡深沉的历史感喟。
(2)上阙
极写西施的姿容之美,然一“恨”一“泣”,为西施的超群魅力蒙上了凄婉的色彩。
(3)下阙
由西施而引入历史上的吴越之争,拓宽了咏古的境界。
(4)由古及今
以个人反映时代,又由一时代而联想及自然与社会发展的规律, 大大拓宽了词的境界,用笔矫健拔俗,气度不凡 。
12. 简述冯延巳《鹊踏枝》(庭院深深)的写景特点。 【考期:1601】
全词写景角度变幻
由室内--室外,由早晨--黄昏,由静景--动景,具见作者的灵动之思。
13. 简述冯延巳《鹊踏枝》(秋入蛮蕉)的意象特点。 【考期:1607】
冯延已的心绪凌乱往往借意象之凌乱来表现。
这首词写韶光已逝,欢期难 再的愁苦心情,意象密集跳跃。
上阕写景
蛮蕉、池塘、疏荷、蛰声、丁香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兼以秋季风雨交加的气候,
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凌乱、凄凉、让人心悸的氛围。
下阕意象
更具跳跃性,将时间和空间随着作者思绪的变化而变化,完全超越了一般性的时空限制
通阙构思复杂深广,意象驰纵跳跃,而意脉相承。
14. 简述冯延巳《鹊踏枝》(萧索清秋珠泪坠)情景交融的特点。 【考期:1707】
通阙以萧索的清秋夜景为背景,将中思妇触景生情、思量旧欢、孤寂难耐的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
“萧瑟”二字不仅形容清秋的特点,而且使以下各种秋天景物的描写也染上萧瑟的色彩。
作者一叙写清秋凄凉之景。作者用笔凝重,而情景相合无垠。将人之憔悴与秋之萧索打成一片。
15. 分析《虞美人》(春花秋月)以三重对比表现的宇宙永恒和人生短暂的矛盾。 【考期:1904】
这首《虞美人》堪称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描写,抒发了他在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1)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是人人欣喜之物,富于生命的情趣。
但对于已作了阶下囚的李后主来说,这种源于自然的生命情趣,他已无心留恋了
故“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字字千钧,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春花秋月无尽而人生有尽,人与自然的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起句七字即涵盖无遗。
也正因此,这种矛盾不仅仅是李煜个人的悲哀,而是全人类共同的悲哀。
(2)“小楼”两句笔法收缩,由广大众生聚焦到李煜个人身世上。
“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又”字是“了”之继续,但情景已缩小到“小楼昨夜”这个相当明确的地点与时间之中。
由小楼而联想到故国,过渡自然。“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属于李煜个人的小楼、故国,统统笼罩在这一永恒之月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读者眼前了。
(3)“雕栏玉砌”是无知无生的存在,也是永恒的,它不因人主的变化而消失。
“应犹在”三字是李煜参透自然之语。“只是朱颜改”则由物是而转说人非。
当年李煜醉时拍打的栏干和小周后刬袜轻步的香阶虽依然存在,但如今沧桑巨变,朱颜凋尽,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类的脆弱暴露无遗。
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是两两对照,都是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 李煜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确实是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
16. 分析李煜《玉楼春》(晚妆初了)描写多种感觉的复合。 【考期:1501】
感觉的复合和转换是此词的最大特色。
起二句写视觉所见。三四句写歌乐奏起,是写听觉。换头两句写嗅觉和味觉之美,末二句则是视听等多种感觉的复合。
全词通过感觉的不断转换,突出了主人多方面的审美感受,详尽铺张而不吝笔墨。在写每一种感觉时,又写其极端。
从艺术到生活,从社会到自然,从感觉到心灵,李煜皆持以审美之心,所以他不厌其极,沉湎忘返,这正是李煜作为词人之长和人君之短处。
17. 简述李煜《清平乐》(别样春半)情景相生结合的特点。 【考期:1507】
词写离愁别恨,起二句即拈出此题,涵盖全篇。
三四句写“触目”所见,是眼前实景,也是情中之景。情景相生相合的境界已宛然在目。
换头两句极言音信阻隔之无奈和相思难成之苦痛。结拍二句以春草喻愁,设譬新颖贴切而又明白易懂,情景妙合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