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幼小衔接行业
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孩子教育成为家庭重中之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从学前就开始 关注。近两年国家出生人口数减少,教育行业近几年依然享有人口基数增长的红利, 未来将由人口数量增长转为消费升级的红利,优质教育培训机构将获利。
编辑于2020-12-29 11:25:57这是一篇关于《漫话东坡》深度读书笔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作者,一、家族基因:耕读世家的底蕴,二、手足情深:苏轼与苏辙的“难兄难弟”,三、红颜相伴:三位女性的生命馈赠,四、不同阶段的朋友,五、宦海沉浮:从庙堂到江湖的蜕变,六、思想与艺术:超越时代的灵魂之光,七、经典故事:跨越时空的生命印记,八、后世影响:永恒的文化图。
这是一篇关于《虫洞书简》-给青少年的74封信 (王溢嘉)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作者与书籍全景扫描,二、章节深度解析体系,三、延伸价值网络。
这是一篇关于段位:赢家是怎么练成的作者:戈旭皎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前言,第一章守拙·量力而行,不打无准备之仗,第二章若愚·深藏不露,捂紧自己的底牌,第三章斗力·借力打力,资源不用是浪费,第四章和合·善打圆场,适时给人台阶下,第五章用智·三思而行,多思慎行能成事,第六章应变·进退有度,把握分寸人缘好,第七章虚实·扬长避短,将优势充分发挥.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漫话东坡》深度读书笔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作者,一、家族基因:耕读世家的底蕴,二、手足情深:苏轼与苏辙的“难兄难弟”,三、红颜相伴:三位女性的生命馈赠,四、不同阶段的朋友,五、宦海沉浮:从庙堂到江湖的蜕变,六、思想与艺术:超越时代的灵魂之光,七、经典故事:跨越时空的生命印记,八、后世影响:永恒的文化图。
这是一篇关于《虫洞书简》-给青少年的74封信 (王溢嘉)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作者与书籍全景扫描,二、章节深度解析体系,三、延伸价值网络。
这是一篇关于段位:赢家是怎么练成的作者:戈旭皎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前言,第一章守拙·量力而行,不打无准备之仗,第二章若愚·深藏不露,捂紧自己的底牌,第三章斗力·借力打力,资源不用是浪费,第四章和合·善打圆场,适时给人台阶下,第五章用智·三思而行,多思慎行能成事,第六章应变·进退有度,把握分寸人缘好,第七章虚实·扬长避短,将优势充分发挥.
中国幼小衔接行业白皮书
摘要
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孩子教育成为家庭重中之重
69.1%的国内幼儿园大班 - 一年级家长对幼升小阶段感到焦虑; 孩子专注力弱、独立性不够
幼升小阶段,家长最关注学习能力、自信心、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习能力的关键是学习习惯、专注力和学习兴趣
读过幼小衔接的家长: 最认可的效果是帮助孩子更好的过渡,最大的收获是学习能力的额提升
家长的需求更多在于从心理、态度上帮助孩子过渡
发展背景:幼小衔接阶段受重视
幼小衔接的定义
帮助孩子完成由幼儿园向小学的身份过渡,并解决角色变化 所带来的问题
幼升小六大断层
关系人的断层
离开扮演“第二母亲”角色幼儿园教师, 需要与新的小学教师建立关系
学习方式的断层
从“自由游戏”、“发现学习”、“探 索学习”切换到分科、系统式学习
行为规范的断层
幼儿教育主张尊重天性、释放天性,小学 阶段有了更多规范和要求
社会结构的断层
周遭人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需要重新认 知自己,融入集体
期望水平的断层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孩子的期望大幅度上 升
学习环境的断层
由时间灵活、场景多样的动态学习环境切 换到时间固定、场地单一的静态学习环境
幼小衔接培养目标
任务意识以及完成任务的能力
规则意识以及执行规则的能力
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
人际交往和沟通表达能力
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理解力
注意力
幼小衔接的适应难题
1、学科学习跟不上
2、识字量少、写字困难
3、专注力不够
4、作业拖沓
国际:多方合力 保障幼小衔接
美国
理念
学前教育是整个人生中投资最少收 益最大的教育阶段
政策
•《2000 年目标: 美国教育法》 要求 “所有儿童做好入学准备” •《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提出政府应 拨款用以促进幼小衔接
措施
•幼小师资合流培训和幼小证照合一 •幼教老师与小学教师合作,制定一 份衔接计划 •要求家长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所做 的充分准备 •幼儿园基本上设在小学校园内,形 成了美国特有的K-2学制
法国
理念
母育学校(幼儿园)与小学融为一 体
政策
•法国教育指导法把学前儿童和小学 儿童分为三个阶段,启蒙教育包括 母育学校的小班和中班,基础学习 包括母育学校大班和小学前两个年 级,为深入教育,包括小学最后三个 年级的儿童
措施
母育学校(幼儿园)附设于小学中 •母育学校教师与初等教育教师接受 同样的培训
日本
理念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待幼小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携手促进儿童的可持 续发展
政策
• 2000年文部省《幼儿园指导要领》 对幼儿园课程内容作出重大调整, 使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低年级课程内 容衔接;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 在2004年建议 政府实施“幼小一贯 教育学校”计 划
措施
采取教师深度合作方式和团队教学 的形式,让小学教师到幼儿园互换 工作一段时间,促进二者沟通交流
国内:促进幼小协同 实现双向衔接
科学做好入学准备,重点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学习品质及社 会性发展等关键素质准备
“孩子到了小学阶段,应该学会能够很好 地倾听…理解别人的话…表达自己的观 点。…很好地和别人合作,在学习上有一 定的注意力和坚持性。在大动作和精细动 作发展上,也要为入小学做准备。有的家 长认为提前学了小学的东西就是做准备了, 那都不是根本性的准备。我们应该更多地 引导我们的幼儿园根据孩子身心发展水平 逐步地为孩子进入小学打好基础、做好准 备,做好科学的准备,而不是拔苗助长的 准备。” --2018年教育部官方解读《中共中央 国 务院关于学前教
2017年各国大学从幼儿园到本科的录取率
中国 29.4%
美国 40%
德国 43.5%
日本 49.9%
2019年幼小衔接报读率
上海 46.2%
北京 37.4%
广州 32.9%
深圳 30.4%
用户洞察:重点关注能力养成
2019年中国幼升小群体最困扰的教育难题
幼儿园大班
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有待培养
家长保护欲较强,担心孩子无法自己面对挑战
小学一年级
小学对课堂表现要求更高,家长对表达能力比较关注
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小学课堂,面临更强的竞争
小学二年级
学习难度加大,家长对孩子抗挫能力开始关注
面临更多细节上的挑战,如社交、学习任务繁重等
家长们关注的
学习能力培养,是最大的任务
能否习惯学习压力和环境
学习能力的关键是习惯、专注力和兴趣
学科知识准备是刚需,过半家长认为需要提前学习
基础知识提前学,期望小学适应更轻松
学习习惯—没有捷径,在早期立规矩培养
期望提升孩子的专注力,专注力是一个不断习得的能力,年龄越大要求越高
家长未报读幼小衔接班
担心知识摄入过多过早
缺乏优质幼小衔接机构
希望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思维能力
表达能力
专注力
生活习惯
能力&知识启蒙的报读需求未充分满足
已报读家庭
认可幼小衔接培训在适应、表达、社交能力方面的作用
幼小衔接呈低龄化,多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含大班前暑假)
周末班和寒暑假班报读占比超六成
一线城市报读全日制课程比例更高
家长对能力培养的潜在需求,倒逼知识启蒙课堂更加专业化
一线城市家长更看重综合能力 新一线家长更注重短期目标
孩子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增加是他们评价培训效果好的主要原因。
家长认为全日制课程更有利于幼升小过渡
幼小衔接培训报读 人群画像
妈妈是家庭中孩子教育的主要决策人;
一线城市爸爸的参与度相对较高
幼小衔接总体报读率为35.5%。96.9%的报读人 群对培训效果满意;
公办、民办小学均有报读需求;
报读的家长总体经济条件较好,重视教育;
报读家长中公司管理层占比更高
报读家长更加重视教育 教育理念超前
对孩子教育相关话题参与度高 在经济上和精力上投入较大
发展趋势:沿专业化道路前行
行业现状
机构需规范,家长需引导
各类培训机构中 家长对幼小衔接培训的认知主要为知识学习
期望能力培养和趣味性兼顾的专业机构
家长对幼小衔接机构的师资力量的关注程度日渐增加
激发能力和学习兴趣的课程设计是吸引 报读的关键,幼小衔接课程升级势在必行
知识启蒙仅为1.0配置 综合过渡的2.0升级课程匹配关键需求
01.学科知识需要启蒙,但是并非重点
02.家长最满意的培训效果是学习能力的提升
03.家长对能力启蒙的机构报读意愿高
打破突击模式 打造润物细无声培训理念
幼小衔接机构应注重
专业性
课程设计:匹配学龄前孩子的 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有针对性 的设计课程
师资:如何以学龄前孩子可以接 受的方式来教授课程,在课堂中不 仅关注知识,更关注自信心、自理 能力、专注力等培养,对老师专业 素质要求非常高
全面性
课堂内容:寓教于乐,以多 种方式相结合,激发孩子兴趣
教学目标:在知识摄入的基 础上,更注重思维能力、专注 力、学习习惯、自信心等软实 力的培养
渐进性
匹配学龄前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总结能力较弱的特点, 设计延续性课程或课后任务,通过持续跟进,来帮 助孩子巩固、习得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