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信任论》-郑也夫
《信任论》是国内社会学家郑也夫所撰写的对“信任”这一社会学概念进行阐释的一本书。全书通俗易懂,且拥有相当丰富的社会学知识,作者功力着实优越。
编辑于2019-05-16 07:24:32《信任论》是国内社会学家郑也夫所撰写的对“信任”这一社会学概念进行阐释的一本书。全书通俗易懂,且拥有相当丰富的社会学知识,作者功力着实优越。
本书忽略了很多具体的事件和人物,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对欧洲从古希腊罗马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进行了梳理,是一个很不错的从全局了解欧洲历史的书。
社会学入门书籍——费孝通《乡土中国》整理。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 [1-2] 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信任论》是国内社会学家郑也夫所撰写的对“信任”这一社会学概念进行阐释的一本书。全书通俗易懂,且拥有相当丰富的社会学知识,作者功力着实优越。
本书忽略了很多具体的事件和人物,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对欧洲从古希腊罗马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进行了梳理,是一个很不错的从全局了解欧洲历史的书。
社会学入门书籍——费孝通《乡土中国》整理。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 [1-2] 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信任论》-郑也夫
第一章·信任:溯源与定义
古汉语中“信”的含义
诚实
被观察者的属性
信用
相信
主体的属性
信任
齐美尔对“信任”有很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现代社会在远比人们认为的更大程度上建立于对他人诚实的信任之上”
在《货币哲学》一书里,他认为“金钱是一种对交换能够兑现的许诺”、“是对社会——政治组织和秩序的信任”
信任产生于全知与无知的结合。
古典社会学之后,20世纪末社会学界才又重新拾起“信任”这一概念
卡曼:信任是简化复杂性的机制之一。
吉斯:信任是“对其他人的连续性的相信以及对客观世界的相信,它产生于儿童的早起经验”。
信任关系的特征
1. 时间差与不对称性
言与行、承诺与兑现之间存在着时间差。
信任者与被信任者之间又不对称性
2. 不确定性
既存在着风险,但如果不存在风险,也就不叫“信任”了
3. 主观性
第十三章·走向杀熟之路
杀熟就是指欺诈熟人
单位制
“政府包下来”的基调
终身雇佣制
企业集体福利制度
住房
方便职工生活的设施
文化娱乐设施
福利补贴
单位制导致了中国社会中的不信任与“杀熟”渐渐形成
思想改造运动则是另一个对“杀熟”推波助澜的重要因素
传销是一种杀熟
第三章·合作的进化
本章主要介绍了博弈论中的信任问题——囚徒困境
并非所有的互惠行为都是单纯的利他行为,也不是所有的行动者都能认识到这一点
第四章·理性与习俗
经济学的膨胀,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试图用“理性”去解释“信任”
科尔曼:信任是一种社会资本,少感情、多计算
对于现实中存在的不理性行为……
理性论专家可以说:“这些未必不理性;人们之所以做出了这些看起来非理性的行为,是因为信息少,搜寻更多信息的成本很可能高于所得的利益;要求人们事事理性,本身就是不理性,传统文化所导致的行为在该情境中是理性的。”
答案:理性不是唯一的行为方式
我们可以回击说:“为什么这些非理性行为在已经不合时宜、缺少效益时,仍旧迟迟不改呢?”
三个战争的主要原因
1. 竞争
2. 不信任
3. 荣誉
齐美尔认为:信任不是理性,而是介于全知与无知之间的存在。
习俗、习惯等才是人们决断的主要依据,理性只存在于少数事件中
建立现代化的信任制度,绝不能对习俗予以毁灭性打击。因为习俗是本体安全感和本体意义上的信任赖以形成的基础。
第五章·领地、亲族和共同体
本章线索:血缘→领地→冲突→群体/共同体
血缘群体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空间
“领地”的概念:同物种之间划分出的排外性势力范围。
领地的好处
1. 为其成员带来了识别性
2. 领地是模仿的必要前提,人的很多本领和规范是依靠模仿而不是靠个体的“试错”学来的
领地与信任
人类的生存策略是结为群体→群体需要一个边界,这一边界给群体带来了有限性→有限性使得人们可以相互结识、信任、合作……
第六章·信任对复杂的简化
生存环境中信息庞杂、风险无处不在,但很多决定只能在短时间做出,人们只能依靠某种简化来做决断,帮助人们生存。
生存环境的复杂问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加以解决,比如区块链,但这种手段永远无法达到一个充分的状态,所以“信任”便不会消失。
信任、金钱、权威、标签、声誉、分数等都是对复杂的生存环境的一种简化机制
信任与其他简化机制的关系
1. 其他简化机制对信任的帮助
2. 信任对其他简化机制的帮助
3. 有些简化机制几乎就是信任机制的一部分
信任机制的生理起点是人类远超其他动物的识别力和记忆力
第二章·人的本性
“利他与利己”的争论取代了过去“善与恶”的争论
生物学在解释利他与利己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利他行为的三种解释
1. 亲族选择
牺牲自己,但能让和自己拥有相同基因的兄弟姐妹存活下去
2. 互惠
3. 群体选择
一个群体内部的利他性越强,合作性也就越强,这个群体也就更容易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和繁衍
道德的使命在于塑造一种广泛的利他。
一切文明在其早期都会通过规范、禁令等形式打击极端利己
与人类本性彻底对立的文化是无法持久的(比如乌托邦)
利他行为之所以能代代延续,就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类的本性
第九章·秘密社会
秘密社会大多都不是反政府的,他们持有和主流不和的价值观,维持着其内部的秩序
第十章·货币与信任
货币是个体进入社会生活的入场券
人们对货币的信任是在不断的使用货币的过程中获得反馈,并借助于这种反馈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借助于某种保证。
货币的三个风险
1. 货币自身:造假币或政府超量印钞
传统社会的信任基于熟人系统;现代社会的信任基于货币系统和专家系统
2. 折射在货币身上的社会病症:泡沫经济、信息匮乏、法规不健全、盘剥企业的政府……在这些问题里,货币只是晴雨表
3. 资本流动中的马太效应:现代市场经济信息太过复杂,以至于一个微弱信号的出现都会造成资本的迅速、大量集中或分散。
传统社会的信任基于熟人系统;现代社会的信任基于货币系统和专家系统
第十一章·科举与学历(专家系统论一)
科学、学历、同行评议,构成了专家信任系统的基础。
科举取代世袭,带来了更多的平等和更广泛的参与
科举取代举荐,带来了更大的公正和新的信任系统
定额制
定义:在录取或不录取时为不同的社会群体规定不同的额度。
传统社会的信任基于熟人系统;现代社会的信任基于货币系统和专家系统
贝尔对定额制提出的三点质疑
1. 定额意味着标准的歪曲和破坏
传统社会的信任基于熟人系统;现代社会的信任基于货币系统和专家系统
2. 定额本身存在着操作上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女性、黑人要受到保护,爱尔兰人、波兰人却不被保护?
3. 这一逻辑存在矛盾。自由主义指责这一制度是根据集体而不是个人进行判断的。
学历社会
现代社会是一个证书社会;而多数证书都是以学历为基础
传统社会的信任基于熟人系统;现代社会的信任基于货币系统和专家系统
对学历社会的辩护和反对
辩护
1. 学历社会是一个能者统治的社会
传统社会的信任基于熟人系统;现代社会的信任基于货币系统和专家系统
2. 学历社会是机会平等的结果
3. 反对封闭的等级制,但不认为人类可以不要等级,即学历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等级制
传统社会的信任基于熟人系统;现代社会的信任基于货币系统和专家系统
反对
1. 学历社会不是一个彻底的机会平等的社会
① 人的智力天生就不平等
学历社会提供的不是“机会平等”,而是“游戏规则的平等”
② 每个人的家庭环境也不平等
传统社会的信任基于熟人系统;现代社会的信任基于货币系统和专家系统
2. 学历社会依然同以往的社会一样依靠机会和运气,而学历和能人统治只是为机会不平等找的新的借口
3. 学历社会是一个更残忍的社会。因为以往社会的失败者还可以将原因归结为游戏规则的不平等,但学历社会除了留下“个人的低下无能”这一理由外,再无其他的理由可以找。
第十二章·同行评议与科学(专家系统二)
基础研究远离大众,所以科学界这一专业领域无法像政府管理等专业领域那样接受大众评议
俗人为什么信任科学
1. 他们接受过有限的科学教育,被科学消极征服了(即没有能力去怀疑科学)
2. 人们是崇拜功利的,而过去二百年里科学对物质世界的改变大家有目共睹
科学是近代以来人类的一大时尚,俗人信任科学主要是出于时尚,而不是其他的原因
专家系统还对信任起着破坏的作用
1. 专家之间的分歧
传统社会的信任基于熟人系统;现代社会的信任基于货币系统和专家系统
2. 吉登斯说“权威不再是一种对疑惑的解释,相反,专家就是受疑惑本身激发的”,即专家是站在怀疑主义之上的——我们试图将信任建立在怀疑的原则上
第七章·信任与社会秩序
社会秩序形成的三种力量
1. 强制
强制可以独立建立社会秩序,但互惠和习俗则必须借力于国家机器
2. 互惠
3. 习俗
全权主义
指将整个社会囚禁于国家机器之中,指对人的非政治生活的无孔不入的政治统治。
全权社会中,社会是原子化的,国家会禁止人与人之间产生复杂的关系
信任不产生于与个体,也不产生于国家机器,而是产生于中间组织(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