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心理学
21世纪应用心理学系列教材,胡竹青,胡笑羽编 你了解社会心理学吗?社会心理学是指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社会心理学在个体水平和社会群体水平上对人际关系进行探讨。
编辑于2021-05-27 09:52:09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关于社会心理学理解的分歧
定义社会心理学的依据和背景
社会心理分类系统
本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社会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
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
社会心理发展
社会化
态度及其测量
第二部分
认知社会心理学
社会知觉
刻板印象与归因
自我概念
价值取向
第三部分
社会互动
沟通
人际吸引
人际关系
助人行为
侵犯行为
第四部分
社会影响
从众、依从和服从
劝导与态度改变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合作、竞争与冲突
第五部分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产生阶段
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迅速发展阶段
认知社会心理学阶段
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
第五节 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西方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美国
欧洲
中国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 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强化理论溯源
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
联结
强化
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复制过程
动机过程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基本命题
成功命题
刺激命题
价值命题
剥夺--满足命题
攻击--赞同命题
理性命题
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概念
行为者
资源
交换结构
交换过程
社会交换理论的新进展
承诺
情感
信任
第二节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认知理论的主要概念和特点
认知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取向
主要社会认知过程的解释路径
社会知觉解释
归因解释
图式法解释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假设
认知失调的条件
认知失调的程度
减少和消除认知失调的途径
图式理论
图式的基本概念
图式的功能
有助于信息加工
有助于回忆与推理
认同理论
社会
自我
认同
社会同一性理论
自我类化理论
类化的概念
社会类化
类化作用
自我类化理论的内容
第三节 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的概念及其来源
角色理论的概念
角色理论的来源
社会学来源--符号相互作用论
人类学来源--结构功能论
心理学来源--角色扮演技术
角色理论的主要概念
角色
角色冲突
角色创造
角色偏常
角色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四节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背景
核心概念的酝酿
自我价值定向概念的形成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原理:四个基本命题(此处用第三版补充内容:6个基本命题)
1.自我价值寻求原理
2.自我价值定向原理
3.自我价值支持原理
4.自我价值的符号互动原理
5.自我价值保护原理
6.自我价值适应原理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主要概念
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定向
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支持
自我价值保护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系统支持
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观念提出的假定被实验证明
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支持证据积累
自我价值依托--丧失--强自杀意向模型
中国企业家基础价值取向具有良好预测作用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学途径
现象揭示研究
关系解释研究
因果联系证实研究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观察法
档案法
调查法
问卷法
测量法
访谈法
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
现场研究
实验研究
实验室实验
准实验研究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变量与操作
变量
操作
研究的控制与误差
随机分配
误差控制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分析与综合原则
交互作用分析原则
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
伦理性原则
第四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念及其实质
社会化概念
语言社会化的特殊地位
社会化与个性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社会角色引导
社会比较机制
社会学习机制
亚社会认同
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源
文化
家庭的特殊作用
同辈群体
学校
家庭文化的影响
教师威信和教师期望
媒体
电视
网络
媒体中的偶像崇拜
第四节 社会化的结果
语言与认知能力
道德观念与行为制约机制
性别角色的获得
性别与性别角色的概念
性别角色分化的社会文化因素
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源
家庭双亲的影响
学校影响
大众传媒的影响
第五节 成人社会化
成人社会化的必要性与内容
成人社会化的概念
成人社会化内容
成人社会化的文化反哺机制
角色获得
角色改变
再社会化
第五章 态度及其测量
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
什么是态度
态度的定义
态度的构成要素
态度的认知成分
态度的情感成分
态度的行动成分
态度的特点
态度是习得的心理状态
态度有具体的指向
态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态度的简单性与复杂性
态度的维度
指向
强度
深度
向中度
外显度
态度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态度与情感
态度与意见
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
学习经验与态度的形成
态度的功能与态度的选择
工具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
自我防御功能
价值表现功能
认识功能
对社会理解的影响
记忆过滤效应
激励作用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需要的满足和情绪性经验
知识
家庭
群体参照
文化因素
遗传因素与性别作用
第三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同行为的分离与一致
拉皮埃尔挑战
态度与行为一致的证明
民意测验
具体态度与具体行为的对应性
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的因素
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解释
合理行动理论
双重态度模型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
瑟斯通量表
李凯特量表
语义差异量表
投射测验
内隐态度测验
态度的实证测定
第六章 社会知觉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的分类
对自我的知觉
对他人的知觉
对人际的知觉
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社会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心理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加法模式
平均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中心品质理论
子主题
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的知觉
对他人情绪的知觉
对他人个性的知觉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语言自动实现效应
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
表征性启发
可用性启发
调整性启发
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他因素
知觉者的情绪状况
投射作用
内隐人格
知觉者对被知觉者的熟悉与个人情感卷入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印象管理的概念
情境同一性与自我表现
交往对象与自我表现
交往目标与自我表现
自我表现策略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自我表现的原则
印象管理识别
非语词反应与印象管理
自我监控与印象管理
第五节 内隐社会认知
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内隐社会认知的相关研究
内隐社会知觉的研究
内隐社会认知中关于印象形成的研究
内隐社会认知中的刻板印象研究
内隐自尊的研究
内隐归因的研究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刻板印象的概念
定义
图式与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准确性
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
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
地域和种族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作用与改变
刻板印象的形成
社会认同理论
弱势群体的社会认同
刻板印象的作用
影响刻板印象改变的因素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偏见歧视的概念和成因
偏见和歧视的概念
偏见与歧视的成因
社会化历程
认知因素
动机因素
社会分层
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
性别歧视
种族歧视
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
对抗刻板印象
平等接触
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归因的概念
归因理论
朴素心理学家理论与现象学模型
相应推断理论
影响因素
行为结果的严重性
社会赞许性
非共同性效应
选择自由性
动机的归因理论
凯利的三维理论
异常条件聚焦模型
第四节 归因偏差
基本归因偏差
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自我服务偏差
第八章 自我概念
第一节 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自我概念的相关理论
詹姆斯的自我理论
米德的自我理论
自我的主客体分化
影响自我的两类他人
自我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
自我概念的结构
自我图式理论
自我概念的结构
自我概念的功能
自我一致性维持
经验解释
期望定向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自我概念的发生机制
埃里克森八阶段危机
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知觉理论
自我确认
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
第三节 自尊
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
自尊的结构
影响自尊的环境与经验因素
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
自我差距
自我提高
自尊的测量
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得克萨斯社会行为调查量表
自我效能
控制点理论
习得无助
自我决定
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
第四节 文化与自我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自我概念
文化自我的动态观
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
第九章 价值取向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价值取向的界定
价值
主体说
认为外界事物有无价值的判断,主要在于主体的感受和体会
客体说
认为价值主要客观事物本身就有的一种属性,不会以评判者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关系说
认为事物有无价值的评判取决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即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求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和适宜性
价值观
克拉克洪
罗克奇
施瓦茨
黄希庭
杨德广
价值取向
人们对特定事物所采取的价值观
价值观理论及测量
奥尔波特的六维分类
罗克奇的工具性、终极性价值观理论
莫里斯的生活方式理论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
施瓦茨的价值观理论
价值取向及主要关联心理变量的关系
价值取向与态度
二者关系、区别
价值取向与需要系统
需要和动机
情绪和情感
兴趣和爱好
价值取向与行为
行为是价值取向的表现
价值取向引导行为
行为可能诱导价值取向的改变
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
国内价值取向研究的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定向的价值取向研究
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
以社会、关系、情境为中心的价值观
富贵与道德追求
人情与面子
价值取向的最新研究进展
“社会通则”研究的兴起
“中庸思维”研究的深入
有关“中国人价值观”的其他研究成果
第二节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
中国民众整体价值取向结构特点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现状
金钱权力、品格自律、才能务实、守法从众、公共利益、人伦情感、家庭本位、名望成就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好人定位”结构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的差异分析
不同性别、不同定位
大学生价值取向状况
大学生价值观的整体结构
手段价值观、目标价值观、规则价值观
大学生价值观总体状况
第三节 中国企业家价值取向
中国企业家的基础价值取向状况
企业家经营价值取向及其与基础价值取向的关系
企业家关于岗位和生活目标的价值取向
企业家关于企业自身角色的价值取向
第十章 沟通
第一节 沟通的概念
沟通的定义
沟通的意义
沟通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必需的信息资源
沟通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途径
在沟通的过程中保证自我作用的发挥,和自我自身的不断提升与完善
人凭借沟通交换信息并建立与维持相互联系
沟通是观念、思想、情感的交换过程
沟通是人与人建立和维持联系的方式
第二节 沟通的条件及过程
沟通的条件
语言与沟通
共同语言符号系统--沟通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语义
理解与沟通
沟通的过程
沟通结构的要素
信息源
信息
通道
信息接受者
反馈
障碍
背景
沟通的背景
物理背景
心理背景
社会背景
文化背景
第三节 沟通的类型及其发展
语词沟通和非语词沟通
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
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个人内沟通与人际沟通
群体沟通与大众沟通
新兴沟通类型
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
电子邮件
即时通讯工具
电子通勤
其他沟通类型
第四节 非语词符号的沟通
非语词研究的缘起
知觉层面的非语词沟通
符号层面的非语词沟通
身体语言的特点
广泛性
连续性
不受环境的限制和保密
跨文化沟通
简约性
身体语言沟通的类型
目光与表情
身体运动与接触沟通
姿势与装饰
动态交互的非语词沟通
人际空间需要
个人空间位置与沟通
人际距离与沟通
副语言沟通
第五节 沟通的障碍及其改善方法
沟通的障碍
物理环境障碍
个人障碍
语义障碍
沟通的自我评价与沟通改善计划
评价自己的沟通情况
沟通改善计划
提高沟通的准确性
激发积极沟通的定向技术
沟通的“同理心”定向
社会心理效应在沟通中的利用
身体语言沟通的改善
理解别人的身体语言
恰当运用自我身体语言
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
第一节 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
自我价值寻求的需要
自我价值感
自信、自尊、自我稳定的需要
社会比较
意义
增强对自身的明确感
对象与过程
对象:与自己特征相接近的人
安全感建立的需要
生物安全感
社会安全感
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
独处需要
人需要有内省的经验、避免限制与约束
交往需要与独处需要的平衡
适度
人际吸引需要的形成途径
印刻
有机体在其生命早期的敏感阶段对最先看到的活动物体产生依附的现象
本能
来源于祖先的遗传
条件作用
一个人的出现总是给另一个人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个过程反多次重复,会使得另一个将那个人的形象与身体与其带来的愉悦体验形成稳固的联系,并由此对其产生情绪上的高度依附关系
第二节 人际吸引规则
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熟悉与人际吸引
熟悉引起喜欢
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
居住环境邻近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近--关系好
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
才能
才能与人际吸引
犯错误效应
喜欢有才能、聪明会犯点小错误的人大于喜欢完美无缺的人
美貌与外在吸引力
辐射效应(类似光环效应)
个性品质
这种吸引稳定而持久。(真诚-虚伪)
相似规则
交往双方的相似程度
互补规则
人在交往时所产生的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
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
相似与互补的协同
米开朗基罗现象:对方符合自己的“理想自我”--增加喜欢--模仿
相似与互补的不同作用
两种情况:1.社会地位接近或平等、社会角色相同时--人家吸引主要因素相似性。2.关键因素或社会角色相互对应时--互补性
第三节 爱情
爱情三角理论与爱情类型
爱情三角理论
斯滕伯格-亲密(喜爱)、激情(痴迷的爱)、承诺(空洞的爱)
爱情类型--约翰.李
情欲之爱(浪漫之爱)、游戏之爱、友情之爱、现实之爱、激情之爱、奉献之爱
爱情与喜欢
喜欢的因素
1.人际吸引双方有共同的理解;2.喜欢的主体对所喜欢的对象有积极的评价和尊重
爱情的因素
依恋
关怀与奉献
亲密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外在压力越反对、越相爱
爱情与性
爱情的动力和基础是人的性欲,是延续种属的本能;爱情把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联结在一起
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的含义
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关系
联系
区别
社会角色
基本指向--履行社会角色、遵循社会现实原则
人际关系
基本指向--友好情感、不受制于外在强迫力量
人际关系的意义
人际关系与心理发展
婴儿--照看者之间
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
正相关
人际关系与生活幸福
首要意义
人际关系与事业成功
必要前提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人际关系的状态和深度
人际关系的状态
零接触-单向接触-双向接触-表层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
人际关系的深度
社会渗透理论
自我表露的范围与深度
p227图
自我的分层
自我最表层
兴趣爱好及与之相关的内容
自我第二层
真实的态度
自我第三层
人际关系状况与个人自己对自身的真实评价
自我最深层
隐私的个人生活内容
人际关系发展阶段
交往定向阶段
选择交往对象
情感探索阶段
建立起局部的情感联系
感情交流阶段
较深的情感卷入
稳定交往阶段
更广的情感卷入
人际关系的破裂
人际关系破裂的过程
分歧
不同点扩大、心理距离增加、接纳性下降
收敛
总沟通量下降
冷漠
放弃增进沟通的努力
逃避
相互回避、避免仅两人额度窘境
终止
立即完成/拖很久
人际关系破裂的预防
认清冲突实质,建设性处理
控制和消除冲突的步骤
改善人际关系的训练
人际敏感性训练
训练团体/T组
改善社交技能、提高自我意识、改善移情能力
角色扮演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原则
真诚原则
交互原则
人际交往的交互现象
相互重视、相互支持
人际交往中交互的原因
1.维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2.友好行动发出--友好答应
功利原则
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
物质与非物质交换。(礼尚往来--动态平衡)
增值交换与减值交换
增值交换
感觉自己欠别人。付出>回报。得>失
减值交换
感觉别人欠自己的。感到吃亏。失>得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规律
得失效应 (-+)>(++)
保护他人的自我价值
情境控制原则
情境控制
寻求平等与自由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
社会测量法
参照测量法
了解选择动机
人际关系测验
人际交往类型测验
他--我融合度量表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
助人行为的概念
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
助人行为包括无个人动机的利他行为与个人意图的助人行为
亲社会行为
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三种社会期望行为的关系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
助人的原因
社会生物学解释
遗传 先天
社会交换论观点
助人--回报
社会规范论观点
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道德义务感
进化心理学解释
交互利他行为理论
助人--将来回馈
社会契约理论
人类进化中5种能力解决社会交换中的欺骗问题,从而确保交换活动得到保障
识别其他个体
记住与不同个体的交换历史
表达自己的价值观、需要、愿望
识别他人的需要、愿望
用代价和收益来对各种不同的交换事物进行表征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责任分散假设
责任分散的实验验证
紧急报警实验
紧急助人实验
不幸女士实验
社会作用力理论
社会作用理论的来源
勒温--团体动力学
社会作用力法则
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
旁观者越多,分散作用力后受力就小
社会作用力心理社会法则
受时间影响:后出现作用力<先出现的作用力
社会作用力乘法法则(倍增效应/电灯泡效应)
多对一!(eg.旁观者为一,需要被帮助者为多)“多”数量与作用力大小、直接程度成正比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助人的决策过程
帮助需求觉察
能否注意到他人的影响因素:个体因素(个体先行状态和特制特征)、个体对特定情境的解释
助人意图的确定
紧急情况(情感因素起决定作用)
eg.移情、同情、内疚感、个人痛苦
非紧急情况
助人责任意识
助人责任意识与助人可能性成正比;!助人带来的不利后果经验会降低助人责任意识
得失
衡量助人带来的利益;为避免不助人带来的内疚也会助人
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
助人能力
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受助者特点
性别
相似性
外部特征
颜值;穿着打扮
人格特征
更愿意帮助看起来善良友好的人、由于外在不可控因素而需要帮助的人
受助者的感觉
文化环境:有的国家认为寻求帮助意味着自己无能
助人者特征
年龄与性别
年龄up 助人行为up
危险情境:男
安全情境:女
认知特点
对当前所处情境的认知
事态的严重性、事态的发展、周围环境、活动的结果、对救助者的认知--弱者
人际责任归因风格
行为原因的控制性--责任推断与情感应(理解为:需要帮助的原因是否情有可原)
自我的认知
自身条件与自我角色的认知
个性特点
受社会期待影响、好表现者
心境
心境好更容易帮助别人
情境因素
自然情境与社会情境
舒适的天气更容易助人
文化背景:eg.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
匆忙与助人代价
匆忙--增加助人代价--减少助人可能性
情境性的内疚--补偿
消除内疚的途径
直接弥补引发内疚的行为过失
做出其它与过失行为无关的好的行为,以抵消不好的行为
承担不愉快的事情或付出某种代价,惩罚自己的错误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示范作用
现场的示范作用
媒体人物的示范作用
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移情能力培养
动机提升
将行为动机内化为内部动机?
助人技能的学习
价值取向的教育
价值取向:指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评价事物的标准和态度,是个体信仰、价值、行为标准和规范的总和
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侵犯行为的概念
侵犯行为的定义
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注:敌意是一种态度状态,不可直接观察,抽象)
侵犯行为的种类
侵犯方式
言语侵犯
动作侵犯
侵犯动机
报复性侵犯
目的在于给对方造成身心伤害
工具性侵犯
通过侵犯达到其他目的(侵犯相当于是跳板)
侵犯的指向性
公然侵犯
直接侵犯、公开的
关系侵犯
隐蔽的间接侵犯、操作关系、心理伤害(eg.造谣)
侵犯的普遍性
战争
侵犯的稳定性
持续性、稳定性。早年侵犯与晚期侵犯的联系
侵犯行为成因的解释
侵犯的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
生本能把侵犯推离自我,推向他人,把对内的破坏力转向外部表现为对他人的攻击
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
动物通过攻击入侵者保护自己存活下来、获得交配权,助于物种的延续,且控制动物的过度增长
对本能论的评述
侵犯的生物学理论
海马、杏仁核、大脑皮层、复合胺
挫折--侵犯理论
最初的理论观点
挫折与侵犯
挫折与侵犯的关系
”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替代性侵犯
侵犯对象的替代
侵犯类型的替代
认为侵犯行为是挫折的后果,攻击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必然前提
理论的修正
侵犯线索
引发挫折的对象和侵犯行为出现的刺激物
武器效应
武器增强侵犯行为
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只是创造了一种唤醒状态或准备状态
但挫折--侵犯理论的评述
社会学习理论
侵犯行为习得机制
通过强化习得侵犯行为
通过观察习得侵犯行为
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述
第二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
A型人格
敌意归因偏差
指在情境不明确的状况下,会将对方的动机或意图视为有敌意的倾向
性别
第三版补:神经生理基础
侵犯行为受多种神经递质作用
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
高温
酒精和药物
注!!吸食大麻量过多的人侵犯行居然<少量吸食or没有吸食的人!
唤醒水平
情绪被其它因素唤醒的个体可能会把这种唤醒状态标定为愤怒
去个性化
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
文化与侵犯
媒体暴力
指大众传媒传达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的负性影响
媒体暴力与侵犯性的关系
发泄--减少
动机、模仿--增加
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影响孩子对于暴力的认知
改变孩子关于暴力的态度
引发孩子对于暴力的模仿
暴力视频游戏
第三节 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
家庭暴力
校园欺凌
欺负行为的特点
侵犯或故意伤害行为
长期性、反复性
欺负行为双方力量上不均衡
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
人格特质
环境因素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
移情能力的培养
成熟个性的培养
宣泄
社会公平的建立
第十五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第一节 从众、依从和服从概述
基本概念
从众的概念
依从的定义
服从的定义
从众、依从与服从的联系与区别
少数人影响
第二节 从众
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
线段实验
从众的类型
真从众
权宜从众
不从众
从众行为的利用与控制
有益从众
不良从众的控制
从众的动机
行为参照
偏离恐惧
人际适应
从众的条件
群体影响与少数群体作用
群体自身一致性
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的规模
情境因素
刺激物的性质
个人地位
时间因素
个体因素
个性特质差异
性别差异
年龄差异
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教育和文化倾向
教育水平
文化背景
第三节 依从
依从行为的原因
潜在损失危机
理解为“舔狗”心理
互惠心理
礼尚往来
喜爱和熟悉
情感
依从诱导策略
登门槛效应与技术
大要求前先提小要求
低球技术
要求被满足后,立即提更高要求
留面子效应
大-被拒绝-小
过度理由效应
类似联结+消退
最低要求启动策略
很小的要求
被动依从
逆反心理及其避免
超限逆反
“物极必反
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禁果逆反
第四节 服从
米尔格赖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耶鲁大学-真被试电击假被试,播放录音
服从的原因
合法权力
责任转移
影响服从的因素
命令者的权威性
他人支持
行为后果反馈
执行者个人特征
第十六章 劝导与态度改变
第一节 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
霍夫兰的劝导模型
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
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
可信度低-时间增加-可信度高
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
依从
认同
内化
平衡理论
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确认理论
自我知觉理论
自我确认理论
认知反应路径与信息加工
认知反应路径
双加工模型
两种加工方式
系统加工--努力
启发加工--不努力
信息加工的充分原则
认知吝啬鬼
信息加工的动机
联结--命题评价模型
联结加工和命题加工
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改变
第三节 影响态度改变因素
态度系统的自身特性
态度强度
态度向中度
态度深度
态度主体特性
个体差异
年龄与性别
智力
人格特征
认知需要
自我防卫倾向
知识背景
好心情
承诺
劝导说服力
劝导传达者的特点
传达者的可信性
传达者的吸引力
与态度主体的相似性
说服信息的特点
信息的差异
信息唤起的恐惧情绪
信息呈现方式
重复
劝导情境的作用
分心
情境的强化作用
第四节 态度防卫与保护
态度的自我防卫及其策略
自我防卫倾向
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卫策略
笼统拒绝
不相信、不信服
贬损来源
歪曲信息
论点辩驳
合理化作用及其他防御方式
预先警告
态度接种效应
态度接种的提出
态度接种的过程
告知-轻度打击-接收者主动反击
态度接种对青少年抵制同辈影响的作用
第五节 态度改变方法
信息影响力的提升
态度防卫的回避
参照群体的引导
过度理由效应
行为改变的态度改变作用
诱导服从
角色扮演
第十七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群体的概念
什么是群体
群体的特征
共同目标
结构和规范
归属感和交互作用
群体的类型
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面对面群体与虚拟群体
群体的形成
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互动与共同目的
隶属需要
工具作用与情境压力
群体形成过程
群体形成过程的认知因素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及其性质
社会助长
性别助长
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
社会助长的心理机制
社会助长作用的应用--脑力激励法
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的概念
社会惰化的心理机制
社会惰化的跨文化一致性和预防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群体决策过程
群体决策的信息取样模型
群体决策的质量
领导者作用
人多优势
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的概念
群体极化的机制
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的概念
詹尼斯的群体思维模型
群体思维发生原因
群体思维的预防
冒险转移
第十八章 合作、竞争与冲突
第一节 合作与竞争
合作与竞争及其原因
合作与竞争的概念
合作与竞争的原因
自我利益最大化
相互依赖
情感与承诺
攻击本能
合作与竞争的影响因素
人际交互作用
沟通
个性特点
奖惩结构
合作与竞争的社会作用
合作的社会促进作用
竞争作用的两面性
第二节 竞争心理优势
竞争心理优势的证明
竞争心理优势的引导
社会两难情境以及搭便车效应
社会两难情境的定义
社会两难情境的类型
公共资源两难
公共福利的两难
如何避免“搭便车效应”
改变奖惩结构
规范提醒
营造有利气氛
强化成员联系
增进成员间的沟通
群体间竞争
群体比个体更具有竞争性
不连续效应的发生机制
第三节 冲突及其平息
什么是冲突
冲突的作用
引发冲突的因素
竞争
威胁
不公正感
知觉偏差
镜像知觉
双重标准
冲突维持归因
个人因素
冲突的平息
接触
共同目标
谈判
影响谈判的因素
反应性贬值
认知启发
锚定效应
损失框架
争取双赢的谈判结果
第三方的介入
和解
调停
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