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常识读书笔记
《心理学入门:简单易懂的99个心理学常识》读书笔记,去掉了一些广为人知的部分。
编辑于2021-01-03 10:13:14心理学常识
认知
知觉选择性
知觉: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外界客体是多种多样的,在特定时间内,我们只能按照某种需要和目的主动而有意的选择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而对其他事物制作模糊的反映
总有你注意不到的
你看书的时候,有人从你面前走过,你都会选择性忽略
错觉
在知觉的一些组织原则上往往会产生一些错觉,就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你感知到的不一是真的
习得性无助
当一个人面对不可控的情景时,认识到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不可避免的结果后就会产生放弃努力的消极认知和行为,表现出无助无望和抑郁等消极情绪
被拐卖的人为何会认命?
比如被拐卖的妇女儿童,他们的身心长期受到摧残,即使有机会出现,曾经长期的绝望也会改变他们对未来的预判,继而选择认命
记忆
虚构
错构
屏蔽
机体不自觉的抑制或阻碍对某些事件的回忆,以掩盖其及相关情绪和驱力,借此防御痛苦体验的再现
选择性记忆
只记住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者自己自己愿意记的信息
情绪性记忆回闪
激起我们强烈情绪的事件,会让我们记得更清楚,一是想忘记,越是记得深刻
自我
自我知觉
即认识自己
思维定式
人们局限于既有信息或认识的现象,因此被束缚了思维,让思维按照固有的路径展开
天才也会犯常识性错误
思维定势并不都是坏的,很多时候我们解决问题时都运用了思维定式,当然,思维定时也有干扰作用
认知失调
我们总希望自己的心里处于平衡状态,但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是求而不得的,此时就会出现认知失调。 为了重新达到心理平衡的状态,我们必须想办法去降低目标的诱惑性,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或者说柠檬甜,我们都知道柠檬是酸的可对于自己拥有的东西,哪怕他再不好,也要说成是好的,不然的话,心里就太不平衡了!谁愿意让自己难受呢?
人格面具
人格: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 人格面具: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是个体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分界点
我们都想表现理想化的自己
自我宽恕
犯错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被逼的
不值得定律
主观认为某件事不值得做事,那么在做这件事时就不会全力以赴把它做好,即便做好了,也不会有成就感,不会感到快乐
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
控制错觉
:对于一些十分偶然的事,人们以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支配 这种错觉的产生是由于我们日常生活都是由自己来支配的,因而人们就把这种错觉扩展到了偶然性的事件上
自己选的彩票比别人选的好
心理投射
把自己的感情抑制特性态度等,加到其他对象的身上. 这种做法很容易遮蔽客观的真实面貌,但通常是无意识而为,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真实想法讳莫如深,但借助一个中性的课题,却往往能吐露真情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积极投射会使人看到别人身上的一些优秀品质,而事实上自己可能也具有这样的品质,这样的投射会使它希望与对方相识,当这种投射发展到极端,会使人产生占有对方的欲望,所谓的一见钟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消极投射就是把自己身上的消极情绪排斥到外部世界中,这些被排斥的消极内容是投射者本人说讨厌或害怕的东西。这种投射往往都是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那些东西,也就是所谓阴影
成功
帕金森定律
一份工作所需要的资源与工作本身并没有太大关系,一件事情被膨胀出来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与完成这件事所花时间成正比
问问自己,时间都去哪了?
最后通碟效应
即对于,不需要马上完成的工作,总是习惯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时才去付出行动 因为大家都有拖拉的心理倾向
约拿情结
原来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一直渴望得到神差遣,总有一天耶和华交给了他一项光荣的任务,以神的名义赦免一座原本要被毁灭的城市,可是面对这项神圣的,梦寐已久的使命,约拿却选择了逃跑 “约拿”这个词就被人用作指代那些渴望成长却有害怕成长的人
梦想触手可及,人会不会害怕
蘑菇定律
“要先改变环境,必先适应环境”
在阴暗的角落里努力生长
手表定律
一件事不能有两个准则
情绪
情绪共鸣
在外界的刺激下,一个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内部状态和外部表现能够影响和感染他人,使其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反应。 比如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看电视剧时都会有类似的体验,动情的时候甚至会落泪,看到一幅开阔的油画时,瞬间就体悟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共情
厌恶心理
自然界中只有高等动物才具有厌恶感
有讨厌的东西并不都是坏事
安慰剂效应
不让病人知情的情况下,服用完全没有药效的假药,但病人却得到了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
我进了牙科诊所,就觉得牙痛好多了
霍桑效应
也成为宣泄效应,工作的过程就是积累压力的过程,每个人的心里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若不计息,排解压力就会被压垮。
难受别憋着,人都在学会发泄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士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个体自律活动的效率与其相应的焦虑水平呈U型曲线的函数关系,所以焦虑要适度
动机太强了,往往与愿违
心理摆效应
情绪的周期性变化,英国医生和德国心理学家发现,有一些患有精神疲倦,情绪低落等症状的患者,每隔28天就会来治疗一次,所以他们认为每个人从出生之日起,情绪以28天为周期,发生从高潮临界到低潮的循环变化
精神胜利法
生活那么难,要懂得自我安慰
瓦伦达效应
专注于事情本身,不管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别想太多,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狄德罗效应,或称配套定律
买了件上衣,又觉得没合适的裤子配
囚徒困境
博弈论
自私的选择,真的能利己吗?
竞争优势定律
人生来就有竞争天性。在面对利益冲突时,往往会选择竞争,哪怕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即便是在双方有共同利益时也会优先选择竞争。
合作的诱惑,总也敌不过竞争
上帝向一个人许诺,说可以满足他的三个愿望,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在他得到想要的东西时,他的敌人会得到他所拥有的两倍,这个人开始许愿,第一个要和第二个要得到巨额的财富,而他的第三个愿望却是“将我打个半死”
路径依赖
一旦了一旦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
一旦做出选择。就像踏上了不归路
现在铁路两条铁轨间的标准距离是1435毫米,why? 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设计的,1435毫米恰恰是电车使用的标准 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缘用的是马车的轮距标准 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是1435毫米,如果马上改用其他轮子,轮子很快会被英国的马路撞坏 整个欧洲长途马路都是由罗马人为其军队铺设的1435毫米,恰好是罗马战车的宽度 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刚好就是1435毫米
认知错误
人们在考虑问题时,有时会因为特殊的情景和目的,出现认知错误,犯下不该犯的错
人为什么会无视道德?
人们的思考往往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框架内,比如一个商人在商业框架的内过分思考,而忽略法律框架时很容易触碰法律界限
认知偏差
人类在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通常面临着出现差错的风险,这些错误可以分为两类,错误肯定和错误否定,错误肯定就是把没病的人当成有病的人,错误否定就是把有病的人识别为没病的人,这些认知偏差都是为了指导人们以犯错的方式适应世界
你为什么会把残疾人破相者当成病人看待?
你把没病的人看成有病,如把把残疾人,破相者当成病人,这样做的损失很小,顶多显得自己不够友好而已,倘若把有病的当做没病的在医疗条件不好的时代,那危险可就大了,得了传染病很可能会死掉
禁果定律
越不被允许的东西,人们越感兴趣
心理代偿
当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时,会放弃最初的目标,通过实现其他类似目标的办法,寻求内在的满足
自从失恋后,她就成了事业狂
社会懈怠
个人在团体中不卖力的现象,称为社会懈怠
三个和尚为什么会没水喝?
一人们可能觉得团体中的伙伴没有尽力,为了求得公平,自己也减少努力 二认为个人努力对团体微不足道,团体成绩很少一部分能归于个人,个人的努力与团体绩效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所以不愿意全力以赴
旁观者效应
在紧急情况下,由于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 上述的事都是由于情境中他人的的存在,导致责任感降低的表现,但前者和团体有关,后者情境中的他人不是同一团体的成员
社交
近因效应
指的是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导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首因效应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留下的印象,在对方头脑中形成对占据主导地位的效应
互惠法则
得到别人好处,要记得回报
在爱情方面,互惠原则也很重要,世上没有绝对无私奉献的爱情,双方需要保持一种利益平衡
交往适度定律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同商品一样,即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付出的,但出于互惠定律,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会让人心理失衡。这种心理负担往往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
我对他这么好,他为什么疏远我
犯错误效应
很错误的人,应该是有非凡的能力,而不是能力平庸的人,而且是偶然犯一些无伤大雅的错误
你那么完美,会没朋友的
多看效应
人缘好的人,特别擅长制造与别人接触的机会,提供彼此间熟悉度,产生更强吸引力 多刷脸,再丑也能吸引人
刷脸的好处,你一定要知道
改宗效应
人们喜欢在自己影响下改变观点的人。当通过辩论和解释,能让一个人改变观点,信服自己的意见,会让人产生一种成就感
为何好好先生被人看不起
晕轮效应
她那么漂亮,想必也很有智慧
古曼德定律
不懂沉默的人,就不懂沟通
史密斯原则
史密斯是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 提出的一条策略型原则:如果你不能战胜他们,你就要加入到他们之中去,如果你无法打败你的竞争对手,那就选择与他合作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竞争并不是狭义的拼个你死我活,也包含着“你为我用,我为你用”的合作
焦点效应
人人都想得到他人的关注
猎奇心理
人们对于自己尚不知晓,不熟悉或比较奇异的事物或观点表现出一种好奇感和急于探究其奥秘或答案的心理活动
适当满足一下别人的好奇心
塔玛拉效应
塔玛拉原本是捷克雷达专家弗·佩赫发明的一种雷达,它与其它雷达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从来不发射信号,只负责接受信号,所以能躲过地方反雷达装置的搜索,倘若把发射信号比喻成说把接受信号比喻做强自然就是直做事,不说话才是最安全的状态
管得住嘴,才守得住未来
传播扭曲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经常会被层层扭曲,且多被夸张增值,最终面目全非
清醒一点,远离小道消息
婚恋
心理宁静期
两个人对彼此已经很了解,日子每天都一样,再没有初见时的新鲜刺激,厌倦感会慢慢堆积 心理学家认为这不过是出于人的本能,本性在于寻求新的刺激。 其实用全新的眼光看待恋人一样可以找到新的刺激
警惕移情别恋
猜疑心理
猜疑是一个可怕的心理误区,也是一片阴暗的沼泽,一旦陷入,就会让人丧失理智,无法自拔,特别是在爱情和婚姻中,更是不能触碰的禁忌,再猜疑者看来,自己的永远是对的,对方沉默等于默认;对方解释等于狡辩,完全是一个死胡同
猜猜猜的折磨,谁也受不了
价值定律
指的是当你拥有某项东西,你就会发现这种东西并不像你原来所想的那样有价值
别忽略一直陪你那个人
依赖心理
爱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独立的,人生的幸福,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定义并书写的
你究竟是在爱还是在寄生
超限效应
刺激过度刺激过多过强,以及作用时间过久引起的极度不耐烦,甚至有反抗情绪的心理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
不作无谓的牺牲,感情无法勉强
调适
抱怨
我们抱怨,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
世界上最没用的语言
如何判断亲密程度
公众距离3.7~7.6米
台上演讲者和台下听众之间的距离 保持这样的距离,可以让仰慕者更加喜欢偶像,既不会遥不可及,也能够保持神秘感
社交距离1.2~2.1米
最常见于职场,给人一种安全感,既不会害怕受到伤害,也不会觉得太过生疏,可以友好的交谈
个人举例46~76厘米
通常只有熟人和朋友才能够进入这个距离
亲密距离15厘米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