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考之公基哲学
哲学
哲学概论
哲学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辩证
区别:研究对象
具体科学:世界某一领域
哲学:整个世界
联系:具体科学是基础,哲学提供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同一性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两大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体实物
近代形而上学:原子
机械性
形而上学
不彻底性:片面的、孤立的、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全面的、联系、发展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马哲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物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脱离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脱离物质谈运动:唯心王义
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把相对静止夸大为绝对靜止:形而上学
否定相对静止肯定绝对运动:诡辩论
时空
时间:一维性
空间:三维性
意识
起源
自然界
社会历史
本质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形式主观,内容客观
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间接(通过实践)
能动作用
目的性,计划性
创造性
主动创造性
现象——>本质
现在——>认识未来,追溯过去
自觉选择性
对人体活动的控制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
物质决定意识:物第一性,意第二性
起源
自然界
人类社会
物质器官:人脑
本质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指导)
方法论
实事求是
坚持正确的意识指导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
认识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
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前提和基础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必要条件
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辩证法
两个观点:联系,发展
联系
概念
外部
内部
特点
客观性:固有
自然事物联系
人为联系
通过实践
独立于意识
固有规律
普遍性:时时有联系,事事有联系
多样性
条件性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有机统一体,发展的全过程
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部分有机组合,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部分: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发展全过程的某一阶段
整体和郭分的关系
相互依存:整体是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的部分
相互影响
整体性能影响部分性能,部分制约整体
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决定整体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
概念: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是运动
运动不一定是发展
本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符合历史前进的,旧事物日趋衰落,终将走向灭亡
新事物是不战胜的
方法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的过程
培养创新精神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对的、有条件的)
斗争性:相互分离(绝对的、无条件的)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内因是根本原因,外因是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普遍性: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特殊性
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
事物的不同阶段
事物的各个方面
辩证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怎么做)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辩证关系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主决定和制约次,次反作用于主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怎么看)
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
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质量互变规律(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概念
量变(连续性):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质变(间断性):根本性质的变化
辩证关系(相互转化、相互渗透)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
做好积累
防微杜渐
适度原则
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概念
肯定:维持其存在
否定:促使其灭亡
辩证的否定观
包含肯定的否定
自我否定
实质“扬弃”
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
原理
事物发展的过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
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五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①前后顺序②制约关系
必然与偶然:必然决定发展方向,偶然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可能与现实
内容与形式:内决定形,形反作用于内容
本质与现象:本质决定现象,通过现象来表现
认识论
实践
实践:人类有目的地能动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构成
主体:人
客体:活功对象的总和
中介:工具、手段
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
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动
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
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把头脑中的观念转变为现实存在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社会性:①实践活动要从社会中获取生产原料等②实践活动需要人与人之问相互配合协作
认识
概念: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基本特点: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两大规律
认识的发展规侓:感性认识一一理性认识一一实践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本性
实践特点: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补充
动力:①新问题②新的认识工具
认识的途径
直接经验一一实践
问接经验一一书本
认识指导实践
真理
概念: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征
客观性、具体性
绝对性:①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人的客观内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人的认识可以认织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可知论),无条件绝对的(只有为未认识物,没有不可认识物)
相对性:真理的条件性
补充
价值(主观):多元(真理只有一个)
有用即真理(Ⅹ)
历史唯物主义
概念
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物质资料的能力
实体性要素
劳动者:最活跃的主导因素
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劳动对象
智能性或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和教育
生产关系
概念: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
组成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区别不同的社会性质)
人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分配关系
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矛盾运功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社会意识
特征: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发展不同步不平衡
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之间相互影响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
上层建筑(阶级性):一定经济基础上的 社会意识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观念上层建筑:道德、宗教、哲学、艺术
政治上层建筑:军队、法庭、监狱
关系
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的本质和价值
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价值
个人的社会价值
个人的自我价值
补充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人类社会历史进程
经济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一>奴隶社会一>封建主义一>资本主义社会一>共产主义社会
自然经济一>商品经济一>产品经济
技术社会形态:渔猎社会一>农业社会一>工业社会一>信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