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9、生态文明耕耘美丽浙江
通过对时政热点的学习,更好的增强对申论材料的理解,提升作文写作水平。
编辑于2021-01-03 15:37:269、生态文明 耕耘美丽浙江
一、核心理论
(一)内涵意义
***同志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这包括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五个方面。
1.生态文化体系是灵魂,提供理念先导、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生态经济体系是基础,是构筑绿色化生态化国民经济结构的保障。
3.目标责任体系是责任和动力,必须守住底线、划定红线、明确上限。
4.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保障,是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组织保障和法治保障。
5.生态安全体系是基石和屏障,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发展历程
——党的十八大: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提出“美丽中国”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内涵写入我国“十三五”规划,绿色发展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党章修正案增加了“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内容,上升为党的主张。
——党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生态文明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上升为国家意志。
(三)面临挑战
1.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一是环境问题积累严重且普遍存在,转型与改革非一日之功。二是对新时代发展与保护的规律还认识不清。三是创新取得成果,但新的发展动力,特别是绿色新动能并未找到。
2.如何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顶层理论设计与实践创新之间还存在缺口。生态文明改革顶层理论设计在制度建设、强调创新和协调梳理等方面存在不足;实践过程中,处理改革与法制的关系,现存法律和部门授权的冲突,生态环境保护成熟经验的延续性、问题导向的发展进程弱化、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困难等方面存在差距。
3.如何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责权划分存在中央层面立法和体制改革滞后,各级政府事权分工不清晰、权责不匹配、目标与激励不相容,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的统筹协调存在新问题。所以治理目标和机制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可能靠某一种措施来解决问题,需要综合解决方案和提高系统治理能力。
4.如何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当前国际格局变化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包括如何同时缓解和破解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和金德尔伯格陷阱;中美贸易冲突正在演化为长期性与全面竞争,并将产生深远影响。
(四)落实方法
1.生态规律优先。在经济发展的规律遵循上,当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与遵循经济规律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经济规律要服从自然规律。
2.生态财富优先。在经济发展的目标追求上,当人们追求生态财富同追求传统意义的物质财富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要把追求生态财富作为优先目标。
3.生态空间优先。在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上,要严格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的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开发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4.生态产业优先。在经济发展的产业引领和产业布局上,要坚持“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生态系统承载力为前提,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优良为标志,以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为目标”的生态导向。
5.生态科技优先。在经济发展的科技研发和成果应用上,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生态科技项目的研发应用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其他科技项目的研发应用之间面临取舍时,一定要把生态科技的研发应用放在首位。
(五)具体举措
1.打赢蓝天保卫战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素,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
2.打好碧水保卫战
今后一段时间,要以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渤海综合治理等攻坚战为抓手,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水环境问题。
3.扎实推进净土行动
土壤污染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累积形成的,当前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要全面做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4.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用地占据着六成以上的国土面积,居住着6亿人口。但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致使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
二、浙江实践
(一)总体要求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全面实施新一轮“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大力整治生态环境,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全省各地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城乡更美丽。
(二)现实意义
1.可持续发展: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民族延续,社会进步。
2.经济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3.美好生活:环境就是民生,是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重要保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浙江布局
1.激浊扬清还碧水:以重整山河的气势推进“五水共治”,黑臭河、垃圾河全部消除,劣V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6.7%。
2.动真碰硬护蓝天:煤电超低排放改造,热电行业超低排,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清单编制,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空气质量优良达标天数比例达82.7%。
3.清废净土保安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环境监测网络;固体废物全过程闭环式全程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4.扮美城乡焕新颜:“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纵深推进,“一处美”迈向“一片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千万工程”久久为功。
(四)经典案例
1.践行“两山”理念,形成生态样板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在浙江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15年来,“两山论”显示出持久的理论生命力、强大的实践引领力。在“两山论”指引下,安吉余村放弃开山采矿,开展村庄整治,发展休闲旅游。如今,安吉茶绿景美、山清水秀,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故事传为佳话,探索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2.开展“五水共治”,推进生态治水
“五水共治”,是浙江打好碧水保卫战递交的一张漂亮答卷,也是对环境综合整治的重拳出击。“五水共治”好比五个手指头,治污水是大拇指,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分别是其它四指,分工有别、和而不同,捏起来就形成一个拳头。2013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治水的重大决策:7年总规划投资4680亿元,实施“五水共治”。七年来,浙江水安全、水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群众满意度实现“7连升”,治水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为美丽浙江享誉国内外提供了有力支撑。
3.实施“千万工程”,绘就美丽乡村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对浙江省1万个行政村进行环境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17年来,浙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推动实施“千万工程”,并真正转化为引领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具体实践,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2018年9月,“千万工程”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这是***生态文明思想在浙江结出的硕果。“千万工程”被当地农民群众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