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书法文献学
书法文献学提纲,知识点比较碎,列个提纲会好很多,满满干货。
编辑于2021-01-09 12:29:27书法文献学
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包括历代的历史文献和当时的贤者。文献可以作为i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它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
文献学研究的目的:①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面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②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即鉴别图书的优劣,知道什么是精品书。③掌握文献学的基础知识。
各种载体的文献
甲骨文文献:是重要的史料,同时又保存了我国早期的 象形文字,是研究文字和书法的宝库。
甲骨文资料结集
甲骨学四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 董作宾(彦堂)郭沫若(鼎堂)
《铁云藏龟》:清,刘鄂(发现,收藏,研究,第一人)第一部汇集甲骨文资料的专书,实1051片
《殷墟书契》:罗振玉(号雪堂)3437片
《殷墟书契考释》:罗振玉撰
《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及《考释》:王国维(号观堂)655片
《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董作宾(字彦堂)编,甲编3942片,乙编9105片
《甲骨文合集》及《补编》:郭沫若(笔名鼎堂),共十三册,集大成之作
甲骨文释字方面工具书
《甲骨文编》:孙海波
《古文字类编》:高明。以甲骨,商周文字,战国文字,秦篆列为上下四列
《甲骨文字典》:徐中舒。
《甲骨文诘林》:于省吾。汇集考释甲骨文字资料
金文文献:金文,主要是指镂刻或熔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书体属于大篆。
后人把宋以来研究青铜器及石刻并旁及货币、玺印、玉器、简策等古代遗物的专门学问叫金石学。
青铜器的种类
礼器:统称尊彝或彝器
乐器:钟(祭祀,宴飨)钲(军乐器)鼓(军用或祭祀)
兵器
度量衡
度,即尺,东汉建处尺,魏正始弩机尺,宋三司布帛尺
量,测容积的容器,主要是秦统一天下后所制。
衡,是一种天平,一头放权,一头称物,后演变成秤。权就是秤砣
钱币
符玺
日用品
宋以后专门研究金文的 重要文献
《考古图》十卷:宋吕大临,收录官私藏器234件,皆以器型分类编排,摹绘图形,铭文,记其尺寸,重量,收藏者
《宣和博古图》三十卷: 宋徽宗命王黼编撰。收录宣和殿所藏商代至唐代一万多件古物。铜器839件,依器形分类编排。所定器名多沿用下来(给铜器定名)
《西清四鉴》:奉乾隆敕所编。包括《西清四鉴》四十卷,《西清续鉴甲编》二十卷,《西清续鉴乙编》二十卷,《宁寿鉴古》十六卷。收铜器4000余件。
《三代吉金文存》二十卷:罗振玉编,其子罗福颐助编。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编,创立了标准器比较法
《殷周金文集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历时十年
金文字典
《金文编》:容庚。是目前最有影响的金文字典。该书是受清代吴大澂《说文古籀补》的影响而撰写的
《金文诂林》 :周法高。1974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主要依据《金文编》,仿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汇集诸家考释而成,也是一部较为实用的金文字典
就日常查找金文字形来说,高明的《古文字类编》和徐中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亦较为方便。 --
石刻文献
碣
《高丽好太王石陵刻石》俗称《好大王碑》
摩崖
邹城四山摩崖:葛山,尖山,铁山,岗山
峄山腰经(妖精)洞刻经
泰山经石裕的《金刚经》
东汉三颂:《西狭颂》《石门颂》《郙阁颂》
碑
碑之名起于周朝,①墓所之碑用木,以引绳下棺。②庙门之碑用石,以丽牲(即拴祭祀的牲,猪、牛、羊等)、③测日影
碑的形制:大多上为碑首,中为碑身,下为碑座。 汉碑往往在碑的上部凿有圆孔,叫作穿,穿四周有晕。 汉碑的碑首分为平首(或称齐首)、圆首、圭首三种基本形制,后代不加螭首的碑多半因循这几种形制。 碑首又称为碑额情况下,碑额上刻标题。碑阳刻碑文,碑阴、碑侧刻题名,这是通例。 也有阴阳面各刻一文的,还有阳面刻不完接刻到阴面的。 碑座似龟非龟,成为趺,亦有称之为赑屃。
墓碑:《颜勤礼碑》
功德碑:《祀三公山碑》《曹娥碑》
经典及书籍刻碑:儒家石经,有汉《熹平石经》(全用隶书写成,又称一体石经)、魏《正始石经》(其文为古文,篆,隶。又称《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后蜀《广政石经》、北宋《嘉祐石经》、南宋《高宗御书石经》、清《乾隆石经》
造像碑:最著名的是现存在药王山的陕西耀县造像碑群。其中太和二十年的《姚伯多造像碑》等尤为精彩
书画碑
墓志
墓志是自汉魏南北朝以来出现的一种重要袝葬品,直到宋、元、明、清时期,官僚望族、文人士子仍用它记述死者的家世与生平事迹。墓志的别名 唐代,人们还称墓志为墓碣、墓记、墓版文、玄堂文、玄堂志等,宋元时期则常称之为埋铭,或圹志、圹刻等
魏晋南北朝屡次禁碑,刺激了墓志的发展。墓碑的形制对墓志有影响
现存历代墓志多为方形及长方形的石制品,还有部分砖、瓷制品及铁铸品。墓志边长可自30厘米到100厘米以上。定型后的墓志多为盝lu顶盒式,分为志身、志盖两部分
陕西礼泉昭陵博物馆,尉迟恭墓志大而精美
石刻文字
石刻文字由于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丰富的史料价值,在它产生后不久就被古代文人著录、引用和研究。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身――中国金石学,实际上是从石刻的研究和著录起步的。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石刻著录之一
北魏皇家墓志,又称"元氏墓志",因北魏孝文帝时期改"拓跋氏"为"元氏"而得名。地点:邙山
阴刻(白文)阳刻(朱文) 楷书:魏晋小楷,魏碑大楷唐楷
子主题
简帛文献
相关概念
简,指简和牍。简是将竹或木劈成长而窄的条,再编连成册,用作书写材料。牍是木制的方版,主要用于写信或上奏,也用于记载其它内容的文字。先秦时期竹简已常用。直到东晋时期,即公元3-4世纪简牍才逐渐被纸取代
汉简的长度是有讲究的,一般以二尺四寸之长简写经,一尺二寸之简写传,八寸之简写记。 制作竹简时,将竹子破成条后,还要刮平,再用火烤干以防虫蛀,这道工序叫“杀青”。所以竹简又叫“杀青简”、“汗简”、“汗青”,文章写好了叫“杀青”。
在简上书写,如果出了错就用刀刮去重写,所以刀和笔要配合使用。刀和笔的关系,大概相当于今天橡皮和铅笔的关系,极为密切,故连为一词,称之为“刀笔”。汉代把从事文书工作的小吏称为“刀笔吏”
牍,是较宽的木板。板牍用来上奏,《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传》:“至公车上书,用三千奏牍”。写信也用板牍,一般一尺长(约合23.5厘米),所以叫“尺牍”。从出土木牍来看,其长度并不严格,称作尺牍,是约略言之。后来尺牍成为书信的代称。
近世出土的重要简帛文献
曾侯乙墓竹简
战国楚简
云梦秦简,湖南云梦县睡虎地
马王堆汉墓帛书
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居延汉简:张掖郡
尹湾汉墓简牍
长沙三国吴简
纸质文献
纸质文献的装横形式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卷子
卷子一个完整的卷子包括卷、轴、褾、带四个部分。卷子摆在架上,不易寻捡,因此一头悬挂牙质的标签,叫牙签。 因卷子不便携带,就有了装书的袋子,叫“帙”。帙即书衣,现已变成书册外封皮的称呼了。卷子每十卷为一帙,是通行做法。帙一般为丝织品。“卷”和“帙”是两相配合之物,故称“卷帙”。
经折装:就是把卷子改成折叠式,纸仍是连接起来的长幅,按一定宽度一反一正折成长方形的册子。轴和褾换成两块硬纸板或薄木板,把册子夹起来。约在北宋中叶,即公元11世纪,经折装取代了卷子。经折装主要用于佛经装潢,尤其南宋以后,图书装订形式已变为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时,佛经仍用折装,更显特殊,故称“经折装”。经折装与印度贝叶经的梵夹式有一定关系。
图片
蝴蝶装 蝴蝶装是由经折装演变而来的。因经折容易折断,人们又将书变成单叶装订成册的形态,订成册。这种形态已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图书册页了。 大约在北宋,蝴蝶装逐步取代经折装,成为儒家经典及一般书籍的装订形式。现存的蝴蝶装实物极少。南宋的蝴蝶装书有如北图藏宋刻《欧阳文忠公全集》、《册府元龟》、《文苑英华》、《焦氏易林》等 蝴蝶装主要通行于宋元两朝,宫廷中则沿用到清代,清顺治内府刻《资政要览》仍用蝴蝶装。
优点
优点:蝴蝶装书是立着放的,书背朝上,口朝下,这样书口不怕磨,书背又不进灰。
包背装与蝶装不同的是:每页版面向外对折,装订不在版心一边,而在版心折线对面的余纸上。再打眼,穿纸捻子,订好后包背封皮。 古书是一面印刷的,所以翻开蝶装书有时有字,有时没字。包背装把无字的一面包在里面了,确实比较方便。一般认为包背装起源于元代,到明中期以前多用此法。包背装书口有字,不便再书口向下直立存放,就该为 平放。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都包背装。
图片
线装包背装书背易破,书易散页,于是出现线装。不同是:护页由一张纸裹背改为前后两张,不包书背。装订时先订纸捻,再上封皮,然后切齐、包角、打眼上线。线装书大约在明代中叶兴起,沿用至清末民国间,被洋装书取代。但至今古书还用线装
子主题
文献的形成
著,也叫“作”、“造”、“著作”。王充《论衡•对作篇》曰:“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奚仲作车,是也。《易》言伏羲作八卦,前是未有八卦,伏羲造之,故曰作也”。 文献中的著作,其结论不能是前已有之的,必须是新的,且要证据确凿、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中庸》也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著、述虽不同,但述的学术价值和难度都未必在著作之下。述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消化,理解前人著作观点的基础上,惑有所增益,使之更完整;或有所删定使之更准确。传,记,注,疏,笺等都属于述的范畴。
编又叫纂、辑。是以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对原始条文不加改动。 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有总集,如《诗经》、《楚辞》、《玉台新咏》等 类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 丛书,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昭明文选》等 编纂是一门大学问,要区别优劣,去伪存真。
译即翻译,是把一种语文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文的文献,有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等。佛典翻译始于东汉。学术翻译主要是西方科技和人文社科书籍的汉译。明末科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李之藻、庞迪我等翻译《坤舆万国全图》,这些世界地图使中国人开阔了眼界,具有了五大洲的观念
《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孔柏俊
发展时期
一是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和我国学者的代表作翻译
二是清代后期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的合作翻译。
三是二十世纪我国学者的独立翻译
类书与丛书
类书
定义
类书是抄集群书词、句、段、篇,分类排纂,以供检查的工具书。 类书与丛书的不同,在于丛书是整部书整部书地排列在一起,原书完好,不分割。类书则要摘取各书的词句或段落,按类编排。其相似之处,是对原文一般不作改动。
功用
查找史料:类书包罗万象,又以摘录古书原文见长,并以类编排,这就为我们查找各方面的史料,如历史,地理,民俗,人物,文艺等带来很大的方便 如欧阳询等人编纂的《艺文类聚》,卷二十一《人部》五“交友”: 《周易》曰:二人同心,其义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礼记》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论语》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查找词藻:如《佩文韵府》卷二十六上《尤部》“秋”字条,罗列“春秋”“三秋”“仲秋”“孟秋”“长秋”“麦秋”等240个以“秋”为词尾的词语
校勘。考订古书,辑佚
类书举要
《北堂书钞》唐虞世南任隋秘书郎所编。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奉李渊之命所编
《初学记》唐玄宗为方便皇子学习,命张说,徐坚等人所编。
《太平广记》宋李眆奉太宗之命所编。
《太平御览》处名《太平总类》
《册府元龟》宋真宗
宋朝四大书
再加《文苑英华》
《永乐大典》
《佩文韵府》清张玉书等奉康熙之命所编。
丛书
定义
丛书,丛是丛聚之义,丛书指把多种不同的书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名。丛书和类书都属于编纂而成的书,但体例不同,类书要打乱拆散原书,丛书则保持原书的完整性。
分类
专科性丛书起源很早,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的“六经”。后来,儒家的经书逐渐扩展为《毛诗》、《尚书》、《周易》、《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形成十三经。
一般认为,综合性丛书起于南宋俞鼎孙、俞经所编的《儒学警悟》,这部丛书收录了六部宋人著作。其次是南宋左圭《百川学海》,收录唐宋人著作100种179卷。到明代,丛书已较多,清代以后丛书更是为数众多,不胜枚举。
丛书在保存一些篇幅较小的图书方面有很大的贡献。书法方面的书籍散存于各类丛书中,如《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中收录了大量的书法文献,《丛书集成》中也有不少金石书画方面的著作
丛书举要
《四库全书》 共抄写七部存四部 文源阁本 藏圆明园,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毁。 文汇阁本 藏扬州大观堂,太平军毁。 文宗阁本 藏在镇江金山寺,太平军毁。
文渊阁本
文渊阁本 3461部79309卷。先藏清宫,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溯阁本
文溯阁本 3590种79897卷。先藏沈阳故宫,现存甘肃。
文津阁本
文津阁本 3503种79337卷。先藏承德避暑山庄,现存国家图书馆。
保存最好,原架原书
文澜阁本
文澜阁本 3450种72780卷。藏杭州西湖圣因寺。太平军起义时被损毁,经浙江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抢救,以及众多学者修复才得以流传。
《知不足斋丛书》清鲍廷博编。
《敦煌石室遗书》罗振玉等辑。
《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王国维撰,赵万里编。
《十三经注疏》
《二十四史》
《十通》 商务印书馆将其收入《万有文库》丛书,二十册,附《十通索引》一册。包括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合称“三通”。加上清乾隆官修《续通典》《皇朝通典》《续通志》《皇朝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清末民初刘锦藻修《皇朝续文献通考》,遂成“十通”。《十通》为政书,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状况的大型工具书。
版本目录学常识
版本
定义
原作“板本”,该词产生于宋代,仅指雕版印本。后来“板本”的含义逐渐丰富,变成以雕板印本为主体而包括写本、活字本、批校本、手稿本、石印本、铅印本在内的一个大概念,近年来又包括光盘等“电子版”。 现在,“版本”的概念大约相当于“异本”,即不同的本子,而不再限于木版印刷本,甚至不再限于各种纸质的书本。
版本类型
文献学侧重于纸质文献
写本。又叫抄本。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都是写本。印刷术发明的早期,仍以写本居多。宋以来,印刷术普及,写本逐步减少,但其绝对数量仍相当大。明清及近代,写本仍发挥着巨大作用,《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就只有写本,因为国家没有财力刻印这么大的书。明清时期的藏书家都极重视写本。 宋以后规模最大的两次佣书活动,是《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荟要》的缮写。《永乐大典》共22877卷,《四库全书》79000多卷,这两部书均因规模过大,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制版印刷,只好雇用书手誊录了全部书稿。
刻本
分类
从时代早晚来看,有唐五代刻本、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
从刻书地域看,南宋有四川刻蜀本、浙江刻浙本、福建刻建本(或叫闽本)。金、元时期有山西临汾刻平水本等
从出资者来看,有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从刊刻先后看,有初刻本、重刻本、覆刻本等。 从刷印早晚来看,有初印本、后印本、重修本、增修本等。
坊刻本:相当于今天的出版社以盈利为目的
从墨色看,又有蓝印本、朱印本、墨印本。蓝印、朱印多是刷印校样,大抵明人多蓝印,清人多朱印。
墨粉五彩:焦浓重淡清
从开本大小看,开版小的又叫巾箱本或袖珍本。
套印本: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经过多次印刷而成的版本。此外还有石印本,珂罗版印本
活字本:雕版印刷属于整版印刷,一页一块版。活字则是每个字一个字模,检字排版,印完拆版,字模可多次使用,经济方便。在敦煌及黑水城遗址,曾发现西夏文活字印刷物,其印刷时间约在毕昇发明活字后一个世纪,是今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批校本,提拔本:写本或印本,经读书人批注、校勘或加写题跋,就成为批校本、题跋本。这两种版本一向受藏书家重视。如清代何焯、缪荃孙、傅增湘、王国维的批校本,钱谦益、朱彝尊、、黄丕烈、叶德辉、郑振铎等人的题跋本,均极受重视
善本
定义:“善本”是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的版本。学术价值高是指错误少、不残缺;文物价值高是指时代早、稀有。 学术意义上的善本基本上不受时代早晚限制,而且常常表现为后出转精
时代早,讹误少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出版的排印点校本 《大唐西域记校注》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
目录
目录的产生
从现存文献来看,“目录”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叙传》中,“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述鸿烈”。 刘向是我国目录学的创史人。 刘向和他的儿子刘歆等人,在整理完毕的每一书后都撰写有一篇书录,当时把这些书录单独辑成一部书,叫《别录》。刘歆又在《别录》的基础上,写成《七略》。
《别录》、《七略》都是群书目录,同时也是了不起的学术著作,是西汉及西汉以前我国学术史的系统总结。但这两部目录都亡佚了,它们的基本面貌通过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保存了下来。所以《汉书•艺文志》是我们认识西汉及西汉以前中国学术史的重要门户。 章学诚把目录学的最高要求归纳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八个字,是非常恰当的,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乾嘉时期的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曰:“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又曰:“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古籍分类
原因:①为查找方便。根据内容把相同相近的书放在一起。②通过分类总结学术源流。
历代图书分类情况
西汉刘向,刘昕父子《七略》分图书六大类三十八小类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诗赋略:屈赋之属、陆赋之属、荀赋之属、杂赋、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医方、房中、神仙。
西晋荀勖所编《晋中经簿》分为四部
甲部:六艺、小学。 乙部:古诸子、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数术。 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
东晋校书郎李充编《晋元帝书目》,仍用四部分类法,但他将荀勖的乙、丙两部次序互换,即史书升到第二成为乙部,子书降到第三位成为丙部。从此,四部分类的格局基本确定下来。 《隋书•经籍志》是现存较早的四部分类目录,学术价值较大
四分法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是先秦至清初学术史的系统总结,堪称中国古代图书目录之典范,它标志着四部分类体系已趋于成熟。 《四库全书总目》是“四分法”的代表,凡四部四十四类,有些类下增设三级类目。
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小学类(训诂、字书、韵书)等。
史部:正史类、编年类、传记类、时令类、地理类、目录类(经籍、金石)、史评类等。
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天文算法类、艺术类(书画、琴谱、篆刻、杂技)、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等。
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
五部分类体系
清末张之洞《书目答问》,把丛书从子部杂家类杂编之属分出来,别立“丛书部”,次于集部之后,成为五部分类体系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就分经、史、子、集、丛五部。 《中国丛书综录》仍是四部分类。
目录的主要内容
书名
古书命名方式
1)以通称为书名。如《诗》、《书》、《史记》等
(2)摘取书中一二字为书名。 《急就章》首句:“急就奇觚与众异”。取首二字为书名。唐太宗集王羲之法帖为一卷,因首帖开头为“十七日”,故取名《十七帖》。
(3)以姓名为书名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克》、《宁越》、《邓析》、《邹阳》等,皆是以人名为书名。 为表尊重,于姓后加“子”字给书命名,如《孟子》、《荀子》、《管子》等。 文集以人名加上“集”字,如《陶渊明集》、《李太白集》等。
子:先生
(4)以朝代命名 二十四史都以朝代加“书”、“志”、“史”等命名,如《后汉书》、《宋书》,《三国志》,《南史》、《北史》。总集如《全唐诗》、《全宋词》、《元曲》等,也属于这种命名方式。
(5)以时间命名 如唐代元稹、白居易都有《长庆集》,宋代曾巩有《元丰类稿》。
同书异名与异书同名
同书异名:如《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史记》又名《太史公书》,《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等。有的是避讳改名,如《广雅》因避隋炀帝杨广讳改名《博雅》。明清小说同书异名者更多,如《红楼梦》与《石头记》,《聊斋志异》与《异史》。
异书同名:如《后汉书》有谢承、薛莹、华峤、谢沈、袁山等六家,《晋书》则有王隐、虞预、朱凤、徐广、谢灵运、臧荣绪、沈约、萧子云八家。唐柳宗元、宋柳开都有《河东集》,清王念孙、杨开城均著有《读书杂志》。近年来,《中国文学史》、《中国通史》、《古代汉语》等书都有多部问世,也是异书同名,且是有意为之
篇卷:篇和卷都是古书数量单位,但篇与内容起止有密切关系,如《史记》一百三十篇。而卷则是从物质形态上划分的,竹木简、帛书、卷子都可以卷起来,故以卷为单位。早期篇和卷基本统一。后来往往不统一,一卷、一册中可包括若干篇。无论书籍形式怎样变,篇是基本不变的。
提要:提要即内容提要。提要应介绍著者生平,如里籍、字号、科第、官位、生卒年等。然后介绍书的内容。再评价得失,或者考其流传情况、版本源流。
大小序:《四库总目》四部有总叙,各类有小序。这些大小序在辨明学术源流方面作用很大。《四库总目》经部大序实际上是一篇最简明的西汉至清初的经学史,非常精彩,研究中国学术史、经学史及小学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篇序。
现当代石刻重要文献
《千唐志斋藏志》 近人张钫集。千唐志斋在河南新安县铁门镇,1935年张钫建。本书收千唐志斋藏西晋至民国墓志拓片1360件,其中唐1209件,所据拓片为郭玉堂旧藏,依墓主葬期为序。1983年文物出版社影印。
千唐志斋位于洛阳新安县铁门镇西北隅,是辛亥革命元老、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张钫先生所建,是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张钫先生酷爱金石字画,并广泛征集,在故宅花园"蛰庐"内建斋收藏,由王广庆命名、章炳麟题额为"千唐志斋"。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十卷 赵万里撰。收汉魏至隋唐墓志拓本609通,是隋以前墓志拓本的集大成之作。195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线装本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选。1988年起由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收拓本约二万种。大都是整纸拓本,凡经名家收藏、批校、题跋者,首先入选。时代上自先秦,下至民国。为一大型石刻资料汇编。
《碑别字新编》 :秦公编。文物出版社出版。是在罗振玉《增订碑别字》等书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共收入别体文字12844个,对于释读石刻文字、了解历代异体文字面貌有所裨益。
《汉碑全集》:徐玉立,全六册,河南美术出版社
清代石刻文献重要著作
《寰宇访碑录》十二卷:清孙星衍撰,邢澍订补。为收录石刻种类较多的一部石刻文献目录。全书依时代著录了周秦至元代石刻8000余种,包括部分瓦当和铭文。 但作为一部全国性石刻总目,该书仍有遗漏,为之补订者有:赵之谦《补寰宇访碑录》五卷、罗振玉《再续寰宇访碑录》二卷、《寰宇访碑录刊误》一卷、刘声木《续补寰宇访碑录》等
《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 :清王昶撰。书成于嘉庆十年。收周、秦至宋、辽、金金石铭刻1500余种,以石刻为主。本书网罗宏富,且将金石录目、录文、题跋结合为一体,体例精严,一向被认为清代集金石学大成者。
《语石》十卷:清叶昌炽撰。该书是一部笔记体的石刻通论性专著,写定于宣统元年。此书之于石刻学犹如叶德辉《书林清话》之于古书版本学,而精谨或过之。近人柯昌泗撰《语石异同评》,对《语石》多有补正,而体例不改,可以并观。
宋代石刻文献重要著作
《集古录》十卷:宋欧阳修撰。是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也是著录类的第一部著作。成书于嘉祐八年。欧阳修集金石拓本汇为《集古录》,又撮其大要别为《录目》,并将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一并记载,这第三部分即今日存世的《集古录跋尾》,简称《集古录》,共十卷四百多篇,以石刻题跋为主。
《金石录》三十卷:宋赵明诚撰。成书于北宋末。是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金石学研究专著。该书辑录赵氏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计2000种。包括目录十卷、跋尾二十卷,收录石刻1900余种,跋尾502篇。此书代表了宋代金石著录研究的最高水平
《宣和博古图》,王黼撰,成书于宣和五年,著录了北宋宫中所藏上起三代,下至秦汉的一万多件古物。
《考古图》,吕大临撰,成书于北宋,记录的北宋私人收藏家60多人
《云烟过眼录》,周密撰,成书于南宋,记录了大量私人收藏者。
另有王象之《舆地碑目记》、陈思《宝刻丛编》、黄伯思《法帖刊误》、董逌《广川书跋》、洪
法帖:《淳化阁帖》《三希堂法帖》(王羲之的 <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 <中秋帖> 和王珣的 <伯远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