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考真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
自考公共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背诵重点历年真题,分享给正在备考的各位小伙伴们。
编辑于2021-02-17 15:12:20中国近代史纲要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2.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社会结构上,形成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是宗族家长制,君权,父权,夫权占主导地位)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
1.在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
2.在经济上,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广大农民生活极端困苦
3.在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4.在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
5.在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其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国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康雍乾盛世” 乾隆朝后期(清朝中叶),清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败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先后在英国、美国、法国等欧美主要国家确立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上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纺织业上,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迅速遍及机器制造业、冶铁业、采掘业等)
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商品生产的无限增长,需要开品新的原料市场和产品市场,寻求新的殖民地
开辟新的市场和转移国内矛盾的需要,促使西方列强发动新的侵略战争,他们把目标瞄向了中国
1836 年,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扬言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军事侵略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
①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通过不平等条约进行割地、赔款
1842年8月中英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
①割让香港岛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建、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关税由双方共同协定
一鸦
1843年,中英签订
《五口通商章程》
规定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虎门条约》
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中法签订《黄埔条约》
1858 年
中俄签订《瑷珲条约》
割去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与英、美、法、俄《天津条约》
①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②开放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10个通商口岸
1860 年
中英签订《北京条约》
①割让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归英属香港界内”②赔款800万两③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中法签订《北京条约》
赔款800万两
中俄签订《北京条约》
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余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二鸦
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
割去中国西北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1881年,中俄《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
割去7万平方公里领土
1885年,中法签订《中法新约》
中法
1887年,中葡签订《中葡友好通商条约》(1849年,葡萄牙已武力抢占澳门)
允许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①割让辽东半岛(后以3000万两赎回)、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②赔款2亿两
甲午
1901年,与十一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
向各国赔款共计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共9.82亿两
八国联军
战役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截止至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截止至1860年。期间签订《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中法战争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截止至1885年中法签订《中法新约》
甲午战争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截止至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截止至1901年与十一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
②屠杀中国人民
1894年11月,日本占领旅顺后,连续4天屠杀中国居民约2万人,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
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大肆屠杀义和团团民和平民1700多人
1900年,俄国入侵东北时,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③破坏中国文化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对圆明园进行了连续12天的抢劫,火烧圆明园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抢劫了皇宫、北海、中南海、颐和园等地
2.政治控制
①控制中国内政
②操纵中国外交
③享有领事裁判权
④把持中国海关
英国人赫德自1863年任总税务司开始,直到1908年回国,掌握中国海关大权达40余年
⑤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⑥扶植、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
①控制中国通商口岸
《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建、宁波、上海
《天津条约》开放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
中英《北京条约》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陆路方面开放伊犁、喀什噶尔
②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③对华倾销商品
19世纪末,鸦片依然占据进口货物的重要地位
④对华资本输出
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最早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⑤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①形成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
②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以还赔款,并以关税、盐税担保
③在中国设立银行,使之成为对华输出资本的枢纽
④控制中国近代的交通运输业
⑤给中国的农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4.文化渗透
①宗教渗透和侵略
②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较早的外国期刊有《中国丛报》和《北化捷报》(后改名《字林西报》)
广学会是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出版机构,《万国公报》是其发行的报刊,大力宣扬殖民地奴化思想
③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
近代中国称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6.在外国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资产阶级的特点
1.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
2.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
工人阶级的特点
1.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
2.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力量和传播先进思想
3.它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同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除了固有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新诞生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两对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重要的矛盾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对主要矛盾的关系
1.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2.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3.当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其关系
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其区别在于:①前者是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着重解决生产关系问题;②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着重解决生产力
其联系在于:①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841年5月,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①1841年2月,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虎门②1842年6月,江南提督陈化成在吴淞西炮台战死③1842年7月,副都统海龄在镇江战死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9年6月,提督史荣椿、乐善战死大沽炮台
中日甲午战争:①左宝贵战死平壤②邓世昌、林永升战死黄海③丁汝昌、刘步蟾战死威海卫
战死
中法战争:①1884年,法舰攻基隆、犯淡水,都被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的守军击退②1885年年初,法舰炮轰浙江镇海炮台,也被击退③1885年3月,冯子材率领清军和当地民众取得镇南关大捷,完全扭转了整个中法战局,史称镇南关大捷
粉粹瓜分中国的图谋
在19世纪末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美国由于来得较迟,于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腐朽的清王朝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宣扬“防民甚于防寇”
2.经济技术落后,这是反侵略斗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中国的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
民族意识的觉醒
林则徐
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39年,组织翻译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了《四洲志》
魏源
1843年,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严复
1895年,在《救亡决论》一文中提出“救亡”的口号
翻译了《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合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大声疾呼,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亡”,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
康有为
1898年4月疾呼,中华民族面临着成为“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的危险,要求中国人要发愤自救
孙中山
1894年11月,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论述
简答
单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