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史(经济)
中国古代史思维导图。该导图内容包含有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内容组成。介绍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包含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以及经济政策的变化。可供您学习参考!
编辑于2021-03-07 17:22:35古代中国经济的 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无农不稳)
采集经济→种植经济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石刀、石斧)
商周时期:石器锄耕(青铜农具;耒耜和石锄、石犁)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垄作法;都江堰(战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磨技术;南方水田的耕耙技术
西汉:耦犁,耧车;代田法;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汉朝)
曹魏:经改制的翻车(灌溉&排涝)
隋唐时期:江东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筒车(唐朝)
宋朝:利用水利的高转筒车(灌溉)
明清:风力水车
农业生产发展
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精耕细作
目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意义
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特点
独立发展
自成体系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形成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工具因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生产关系因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
封建政府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特征
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封闭性:农工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脆弱性:负担沉重,难以抵御天灾人祸
落后性:不利于技术革新,催生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评价
积极
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的主要动力
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消极
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手工业(无工不富)
官营手工业:主导 (西周——前明)
冶金业(技术高超)
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繁荣时期
司母戌鼎:形体最大,质量最大
四羊方尊
三星堆青铜礼器
西周晚期:铁器
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南北朝:灌钢法
应用
农业
手工业
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制瓷业
商朝:原始瓷器
东汉:成熟的青瓷
北朝:成熟的白瓷
唐朝:秘色瓷(越窑);南青(越青)北白(刑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五大名窑
定窑:河北曲阳,白瓷
汝窑:河南宝丰,宫廷用瓷(天青,青中带蓝)
哥窑:浙江龙泉,青瓷(冰裂纹瓷器)
官窑:河南开封,宫廷瓷器
钧窑:河南禹州
元朝:彩瓷时代,青花瓷
明朝:斗彩、五彩瓷;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至今被奉为珍品
清朝:粉彩、珐琅彩
纺织业
上古:最早养蚕缫丝织绸
商朝: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西汉:远销欧洲(丝绸之路);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素纱褝衣“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唐朝:丝织技术高,轻盈精湛,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出现缂丝技术
宋朝:品种繁多,织锦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图案生动活泼
元朝:黄道婆;脚踏三锭棉纺车
明清:苏杭、南京为丝织中心;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明中后期);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花楼机
特点
资金雄厚,规模经营
分工细密,技术精湛,产品精美
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
民间手工业
春秋战国和秦汉:发展
魏晋南北朝:遭受摧残
隋唐:恢复和发展
两宋以后:曲折发展
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
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后期)
要素
为了增值利润
市场需求而进行商品生产
自由劳动力
手工工场的经营形态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根本判断/实质:两者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业(无商不活)
重农抑商下的商业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
秦汉以来:重农抑商,商业发展艰难
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大运河开通促进商品流通,出现柜坊和飞钱
两宋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集镇、夜市兴起,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四川),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交通发达促进商业繁荣,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大都
明清: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出现商帮(徽商、晋商)
市的变迁和城市发展
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打破市和坊的界限(宋-草市)
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不再受官府直接监视
按时开、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打破时间限制(宋-夜市、早市)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司(市舶使)
两宋: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清朝:海禁和闭关锁国,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朝贡贸易: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古代的 经济政策
土地制度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夏商周: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
春秋时期:井田制遭破坏;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合法性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北魏至唐朝时期:实行均田制抑制兼并,效果甚微
明朝: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鼓励了农民垦荒, 但无法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重农抑商政策
商周: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战国:商鞅变法,鼓励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
影响
前期: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后期:阻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
目的
直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根本:巩固封建统治
表现
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重收商税
歧视商人
西汉: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势力
明清:固守重农抑商
海禁与闭关锁国
明初:为免流亡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实行海禁
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厉行海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抗击倭寇侵扰
清初为了巩固统治,消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根本原因)
影响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际市场的扩大
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商业资本买田置地,影响了资本的积累
国家重农抑商政策,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
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商品,缺乏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