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理论第三章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
编辑于2021-03-12 12:48:55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社会基本矛盾的定义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
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内容
基本矛盾
社会结构:两队基本矛盾
经济结构:生产力+生产关系
政治结构:上层建筑中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组织
意识结构;上层建筑中的观念上层建筑,即反映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中的意识形态
如何贯穿
社会发展:贯穿社会发展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并对其产生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
社会结构: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基本方面。
非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发展中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矛盾的相互作用、矛盾推动社会形态
生产力的客观性+动力性的决定力量
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发展历程
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
社会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
物质基础、客观前提、决定力量、动力因素
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反作用:制约
生产力+关系的矛盾依赖于上+经济矛盾的解决
受制于上层建筑的变革: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组织设施的变革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同一社会形态中——改革。对社会矛盾的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解决
我国改革开放
推动经济基础变革——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相结合
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
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的要求(认识论)
对两个矛盾要全面认识、整体观察
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调整生产关系-生产力,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是由矛盾基本运动决定。
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是根源,起规定和制约的作用
社会主要矛盾是具体体现、折射。具体矛盾的变化发展回导致社会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
处于支配地位,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规定和影响着社会非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和非主要矛盾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社会主要矛盾双方内容发生一定变化
矛盾地位发生变化
影响社会发展过程——表现为社会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点
认识和把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意义
正确认识及把握*,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判断形势和确立工作重心的客观依据,战略战术方针之一。抓主要矛盾,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从而推动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基本经验。
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原理,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把握,对于全面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怎样理解我国当前的社会矛盾?
十八大 以来,我们进入了新时代(质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落后的社会生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人民需求日益广泛
社会生产力总体上升——矛盾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方法论
紧抓主要矛盾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升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现象
阶级的定义
经济范畴
历史范畴
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地位不同而产生的劳动占有
阶级斗争的定义
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并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
经济关系冲突、客观现象,贯穿
阶级斗争的作用——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形态的更替,质变
生产力发展,旧的生产关系成为阻碍,维护旧生产关系的阶级和先进阶级形成对抗——革命,推翻上层建筑,建立新的社会形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统治阶级让步调整某些经济关系及政策,缓解社会矛盾
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阶级局限性,用一种剥削阶级取代另一种剥削阶级
缺乏理论指导和严密组织
无产阶级的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是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含义
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的要求
全面、动态的分析阶级状况(各阶级经济地位、政治立场、意识形态)
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及,各阶级力量对比和变化——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
处理阶级矛盾时,区分阶级矛盾和非..,对抗阶级和非对抗阶级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在中国的运用
科学判断,人民群众是执政党,存在阶级斗争,但不是主要矛盾
矛盾的两点论和重点论
区分不同社会矛盾,处理内部矛盾,保持安定团结
又要保持警惕
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
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的定义
广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基础上——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重大变革
狭义:社会形态的新旧变更
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又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动力
社会革命的实质
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通知,社会制度的新旧交替,解放生产力
社会制度的新旧交替
社会革命的标志
政权的转移
社会革命的原因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生产力...
社会革命的条件
客观条件:经济+政治
主观条件:革命阶级的觉悟、组织程度和群众的发动
作用
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环节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激发热情,教育锻炼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革命的作用
重视社会革命,肯定其作用
反对改良主义,即不触及深层次社会矛盾——绊脚石
辩证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的定义
同一社会形态中量变和部分质变,动力
改革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适用于解决现存的社会体制存在的问题,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方面环节进行变革
在社会矛盾未激化但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发生在社会形态总的量变过程中】
社会主义改革的内容
社会主义需要改革,改革的范围和程度有不同
中国社会主义是广泛深刻的伟大变革
性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从广泛性深刻性及对我国社会生活深远影响,是革命
新时代社会主义是党的领导成果,是继续,必须贯彻
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含义
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实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的反映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思维科学
反映+认识
技术
广义
狭义:生产技术
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非生产技术
科学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生产方式:深刻影响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生产自动化——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比例——劳动力结构向智能化趋势发展
劳动形式 :机械化-智能自动化、局部自动化-大系统管理+控制自动化的根本变革
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变革,第三产业
生活方式
信息时代,人们更新充实知识-适应时代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手段
交通、通信——交往
自由支配时间增多,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条件
思维方式;促进变革
科学理论+技术手段——思维主客体和思维工具——思维方式的变革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运用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人类
科技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
消极影响
标志着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物质财富的创造、社会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缺乏对消极后果的控制手段
资本主义条件下,科技会成为资产阶级剥削人民群众的工具:霸权主义的科技不平等条约,转嫁经济危机,科技入侵
正确认识-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
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