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紊乱: 感染性休克导致血液循环紊乱,包括血压下降、心输出量降低和微循环障碍,影响全身各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血压下降: 感染性休克时,由于血管舒张和容量丢失,导致血压下降,进而影响全身血液循环。
心输出量降低: 感染性休克引起全身炎症反应,激活炎症介质,抑制心脏收缩力和心肌收缩速率,导致心输出量降低。
微循环障碍: 感染性休克时,炎症介质、凝血紊乱和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导致微血管病变和微循环障碍,影响血液流动和氧气输送。
全身炎症反应: 感染性休克是由全身炎症反应引起的,炎症介质的释放和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是其主要特征。
炎症介质释放: 感染性休克时,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被释放,进一步激活炎症反应。
免疫系统过度激活: 免疫系统在感染性休克中被过度激活,导致炎症反应快速扩散和持续存在。
多器官功能衰竭: 感染性休克的严重血液循环紊乱和全身炎症反应影响多个器官的功能,进而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肺功能衰竭: 感染性休克时,由于全身血液循环不足和炎症反应,导致氧气供应不足和肺组织损伤。
肾功能衰竭: 感染性休克引起肾脏灌注不足,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尿量减少,最终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肝功能衰竭: 全身炎症反应和凝血紊乱使肝脏受损,导致肝功能障碍和血清转氨酶升高。
心脏功能衰竭: 感染性休克时,心脏收缩力下降,导致心脏功能减退和心肌缺血。
脑功能衰竭: 全身炎症反应和血液循环紊乱影响脑组织的氧气供应,导致脑功能受损和神经系统障碍。
临床表现和诊断: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包括体温改变、血压下降、心率增加和意识改变等。诊断感染性休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体温改变: 感染性休克时,患者体温可出现高热或低体温,反映炎症反应和组织灌注异常。
血压下降: 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低血压,需要监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
心率增加: 感染性休克时,由于血压下降和组织灌注不足,患者的心率常增加以维持心脏输出。
意识改变: 感染性休克患者由于脑组织供氧不足,常出现意识状态改变,包括嗜睡、意识模糊和昏迷等。
实验室检查: 诊断感染性休克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和炎症介质检测等。
治疗和护理: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和护理包括早期积极液体复苏、抗生素治疗、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和支持性治疗。
早期积极液体复苏: 感染性休克早期需进行积极液体复苏,维持有效血容量和改善组织灌注。
抗生素治疗: 感染性休克的病因通常是感染,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可控制感染源并减轻全身炎症反应。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在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中,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可用于维持血压和心脏功能。
支持性治疗: 感染性休克的支持性治疗包括氧疗、机械通气、肾脏替代治疗等,旨在维持器官功能和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