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法律伴我们成长
七年级下册初中政治-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10课-法律伴我们成长。关于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等法律的基本知识。思路清晰,本人自创内容来自中学教材全解。
编辑于2021-05-16 22:44:05法律伴我们成长
法律为我们护航
一、我们需要特殊保护
1、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保护
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
1、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特殊保护? 2、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伤害的原因有哪些? 3、我们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是不是违背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不违背。因为……↓↓↓这正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体现。)
2、怎样才能使未成年人免受伤害?
(1)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父母要保护未成年人的安全,积极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
(2)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学校要设立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加强对未成年学生的管理,避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3)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要加强宣传力度,在社会上形成自觉保护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
(4)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司法机关要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5)未成年人自己也要加强自我保护,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减少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
3、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二、感受法的关爱
1、我国通过法律手段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关爱和保护
我国宪法和婚姻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都对保护未成年人做出了特别规定;我国还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法等专门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关爱和保护。
2、关心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1)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2)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四位一体,构筑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形成全社会关心、保护未成年人的有效机制和良好风尚。
(3)同时,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3、四种保护方法
家庭保护
承担保护的主体: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要求:为未成年人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学校保护
承担保护的主体:学校等教育机构(学校教职员工) 要求:关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人身权利的维护,生命安全的保障
社会保护
承担保护的主体:全社会 要求: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司法保护
承担保护的主体: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 要求: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
4、积极配合法律对我们的特殊保护
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受到特殊保护的权利,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我们与法律同行
一、学会依法办事
1、学会依法办事的原因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靠我们每个人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
2、依法办事的要求
(1)依法办事要树立法律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经常想一想,什么可以做什么,什么不可以做,如果违背了法律,会有什么后果。
(2)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 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3)依法办事,要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 依法办事,就要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树立法律意识
1、法治意识的内涵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2、树立法治意识的原因
(1)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2)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3、法治时代道德的重要性
法治时代,并不否认道德的重要性。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助于法治文化环境的形成。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是密切联系的,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外在的强制性道德,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
4、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青少年应怎么做?
(1)树立法治意识,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法律。
(2)提高道德水平,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助于法治文化环境的形成。
(3)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基本要求。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这些做法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1、立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立法活动可以使我们有法可依。
2、执法。相关部门的执法活动,能够为我们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3、司法。司法部门公正司法能够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司法保障。
4、守法。公民遵守法律,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念,养成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能够为我们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