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一上册历史第二课
高一上册历史第二课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春秋五霸
战国:公元前476年到公元前221年
战国七雄
民族关系: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平凡的交往中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经济发展
铁犁牛耕
各国新修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
货币流通广泛
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各国通过变法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废井田,开阡陌
实行什伍连坐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 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化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孔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
核心观念为仁
以德治国,以礼治民
仁者爱人
近鬼神而远之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
老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尔,字聃
核心观念为道
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换,对立统一的矛盾
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这些观点见于老子一书
百家争鸣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的士族阶级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社会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
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代表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
墨家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代表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代表为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应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