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这是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大众报业的发展、广播影视的普及和互联网和民众生活的渐变。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原因
内因:19世纪,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报纸
外因:西方人办报热潮的推动
外国人
19世纪40年代-90年代,在华传教士
国人
开始
1873年,汉口,《昭文新报》
高潮
维新运动期间,《申报》
《申报》,历史最长、影响最大 英国人创办,中国现代报纸的开端 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辛亥后,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的工具
机关报:《民报》
发展
民国后,通俗性报刊,特点:
语言通俗,取材世俗
满足市民阶层需求
知识性与趣味性
按类别分工
近代中国出现的四类报刊
传播洋教西学为主的报纸
商业:工商事业和时事
政论:宣传政治纲领的喉舌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
通俗性:娱乐消遣
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机
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政论性报刊)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广播
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
外国人:1923年,上海
1926,哈尔滨
1927,上海,第一座私营
1928,第一台全国性广播电台,南京
电影
趋势
无声->有声,黑白->彩色,进口->国产
1905年,京剧《定军山》,我国第一部
1911年“男女分座”,折射出封建礼教思想
产生:1896年8月,“西洋影戏”,第一次电影放映
发展:民国时期
新时期:建国后
过分强调政治宣传作用,题材单一
电视
起步:1928年问世,1958年北京第一家电视台
197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
各省、直辖市有自己的电视台
已建成:中央到地方、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网络
三互联网和民众生活的渐变
历程
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
2008,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应用
政治:政府职能部门网络化
经济:新型家庭经济生活,网上购物
其他: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
评价
性质:是一种互动媒体、信息渠道和生活平台
积极
正在改变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
催生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消极
信任度与安全感较低、网络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