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生基础知识-内科学-血液系统-下7
【内科学】第五篇-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主要包括血液、骨髓、脾、胸腺、淋巴结及广泛分布的淋巴组织。出生后骨髓造血持续终生,小儿全身骨髓均具有造血功能,成人的骨髓造血组织主要分布在扁平骨、椎骨和管状骨的干骺端。 本节讲述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包括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病情评估、治疗和预防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贫血概述
淋巴血液系统--医学考研西医综合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护理
血液系统
5.组织学与胚胎学《血液》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血液系统
内科-血液系统-贫血概述
内科-血液系统-巨幼红细胞贫血
儿科护理学各系统疾病
医学生基础系列【内科学】血液系统
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
轻度(≥1×109/L) 中度 [(0.5~1)×109/L] 重度(<0.5×109/L)
重度
中度
轻度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周围血白细胞持续低于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症(leukopenia);白细胞成分中50%~70%为中性粒细胞,周围血中性粒细胞低于2×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低于0.5×109/L或消失,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病因和发病机制
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罕见,获得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多因为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破坏过多或分布异常而造成,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如下:
药物诱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骨髓损伤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临床表现
白细胞减少症
多为慢性过程,少数可无症状而是在检查血象时发现
多数可有头晕、乏力、食欲减退、低热、失眠、多梦、腰痛等非特异性表现
对感染的易感性差异很大
粒细胞缺乏症
除抗肿瘤化疗药物所致外,大多数为其他药物或化学物品所引起
起病急骤,突然畏寒、高热、头痛及全身疲倦
由于继发感染,可在咽部、齿龈及颊部等黏膜出现溃疡
严重者皮肤、鼻腔、阴道、肛门、直肠等处发生坏死性溃疡。
实验室检查
周围血象
骨髓象
诊断
白细胞数的生理变异较大,必须反复定期检查,以确定是否白细胞持续低于4×109/L。
确定后应尽力寻找原因,需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动态观察。
骨髓检查可观察粒细胞增生程度,也可除外其他血液病
可结合病毒检测、甲状腺功能检测、自身抗体检测鉴别继发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
多数起病急骤,病情严重,血象中粒细胞极度减少(<0.5×109/L),骨髓象显示粒细胞成熟受阻或再生障碍。
常有肯定病因,多为药物所致,故应详细询问病史。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重点是病因的鉴别。
病情评估
治疗
去除病因
理化因素引起者须立即停止接触
由感染引起者,须积极控制感染,继发其他疾病者,须积极治疗原发病等
一般治疗
白细胞 减少症
应注意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有反复感染史者须做好预防措施
对慢性原因不明的轻型患者,不做过多药物治疗,随访观察
粒细胞 缺乏症
需住院治疗,隔离,定期消毒环境,注意卫生
若患者极度虚弱或有严重感染,可输新鲜全血和丙种球蛋白。
控制感染
如有感染,应尽早使用抗菌药物
治疗中应重复细菌培养,调整用药,并注意控制厌氧菌及霉菌感染。
糖皮质激素
可促进粒细胞的释放,抑制免疫反应
使用时须同时并用足量广谱抗生素,防止感染扩散。
促进粒细胞 生成药物
常用的一般药物有维生素B4、核苷酸、鲨肝醇、利血生等。
碳酸锂有刺激骨髓生成粒细胞作用,临床效果较肯定
预防
避免使用各种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如必须使用,应定期观察血象,若白细胞有下降趋势,应停药并密切观察。对密切接触放射线或苯等有害理化因素者,应加强劳动保护,定期做预防性体检及血象检查。
知识整理来源: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