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染病知识导图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本图梳理了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的概述、传染过程、流行过程、预防策略与措施、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等内容。
编辑于2021-07-20 20:50:43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流行病学(infections disease epidemiology)
在人类与传染病长期斗争过程中应运而生,并在控制传染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旨在控制人群中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策略和措施
概述
定义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 或comunicable disease) 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流行概况
世界概况: 1980年消灭天花,1988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
我国概况
艾滋病危害严重
病毒性肝炎防制形式依然严峻
结核病卷土重来
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频发
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流感等常见病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传染过程
传染过程(infections process)
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传染过程是个体现象,也是传染病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
病原体(pathogen):
侵入人体能否致病与病原体的特征、数量、侵入的门户一起在机体内的定位密切相关。
定义: 指能引起宿主致病的各类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等各种微生物以及寄生虫。
特性
传染力(infectivity):指病原体侵入宿主体内生存繁殖,引起感染的能力。
致病力(pathogenicity):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后引起疾病的能力
毒力(virulence): 指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引起严重病变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或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指病原体引起宿主产生特异性免疫的能力。
病原体变异
抗原性变异:病原体的基因突变导致其抗原性发生改变,从而使人群原来获得的特异性免疫力失去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如流感病毒变异导致流感流行,乃至大流行
毒力变异:病毒的毒力受环境因素和宿主抵抗力的影响可以发生变异,包括毒力增强和毒力减弱。病原体减毒株可用来制备疫苗。
耐药性变异: 病原体从对某种抗菌(病毒)药物过敏变成不敏感或者耐药。 耐药性可通过耐药基因或者基因突变传给后代,是多种传染病流行难于控制或复燃的重要原因。
宿主(bost)
定义:指在自然条件下能被传染性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动物
宿主的防御机制
皮肤黏膜屏障
内部屏障
吞噬作用
正常的体液屏障作用
特异性免疫反应
体液免疫是B细胞介导的免疫,主要通过产生抗体二发挥效应
细胞免疫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
宿主的遗传易感性:宿主遗传易感性研究有望从基因水平揭示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传染病的防制提供心的思路
传染过程 :宿主暴露于病原体后,可以产生不同的结局。传染的过程可以通过感染谱反映。
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 又称感染梯度(gradient of infection),是指宿主对病原体传染过程反应的轻重程度,包括隐性感染、显性感染、严重临床症状或死亡
①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隐性感染者所占比例较大,只有少数人在感染后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重症和死亡病例罕见,呈现出“冰山”现象。如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脑炎等
②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明显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感染者居多,隐性感染较少,重症和死亡病例较少。如水痘、麻疹
③以死亡为主的传染病:大多数感染者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常以死亡为结局。如狂犬病
流行过程
基本环节
传染源(sources of infections): 指 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 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病人: 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communicable period)
①传染期短的疾病,蓄发病例常成组成簇出现
②传染期长的疾病,蓄发病例陆续出现,持续时间可能较长。传染期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③宿主感染病原体之后,并不是立即具有传染性,而需经过一定的时间。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或体征出现的这段时间
用途
①根据潜伏期长短判断病人受感染的时间,用于追溯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②根据潜伏期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一般为潜伏期加1-2天
③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④根据潜伏期长短评价防制措施的实施效果
⑤潜伏期长短会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 :病人出现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期。病人体内有大量病原体生长繁殖,且有许多病原体排出的临床症状,是传染性最强的时期,具有重要的临床病学意义。
恢复期:此时病人的临床症状已消失,机体处于逐渐恢复的状态。此时期病人开始产生免疫力,清除体内病原体,一般不再具有传染性。少数病人排出时间比较长,甚至维持终身(伤寒),
病原携带者(carrier):是指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包括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ory carrier):潜伏期内携带并可向外排除病原体的人
恢复期携带者(healthy carrier) :指临床症状消失后仍能在一定时间内向外排出病原体的人
健康病原携带者(healthy carrier):从未患过传染病,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受感染的动物: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可以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称为人畜共患病(zoonosis)
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
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病
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
真性人畜共患病
子主题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定义;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
在外界的病原体必需借助一定的媒介物或传播因素或传播媒介才能进入易感宿主体内
两种方式
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mission):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借助传播因素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经空气传播
流行病学特征;①传播途径易实现,传播广泛,发病率高;②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高发;③在没有免疫的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④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
经水传播
经饮用水
流行病学特征 :①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②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别;③水源受到污染,病例终年不断;④停用污染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经疫水接触传播
流行病学特征:①病人有接触疫水史;②发病有地区、季节和职业分布特征;③大量易感者进入疫区,引起暴发或流行;④加强个人防护和对疫水采取措施对控制疾病传播有效
经食物传播
流行病学特征:①有相同进食史,不食不病;②潜伏期短,一次大量污染可引暴发;③停止供应污染食物,暴发或流行平息;④食物多次污染,暴发或流行课持续长时间
经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
间接接触
流病特征:①散发,可在同住者货家庭之间传播二呈现同住者中病例聚集现象;②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不良人群病例多
经节肢动物传播
流病特征:①一定的地区性,病例与媒介的分布一致;②明显的季节性,病例消长与媒介活动季节一致;某些疾病有明显的职业性;④有一定年龄差别,老疫区儿童病例多,新疫区年龄差异不明显。
经土壤传播
医源性传播
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病原体通过母体直接传给子代
经胎盘传播:病原体可通过胎盘屏障,受感染的孕妇经胎盘血夜将病原体传给胎儿引起宫内感染。如艾滋病、麻风病、乙肝等
上行性传播:病原体经过孕妇阴道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白色念珠球菌
分娩时传播:分娩过程中婴儿在母亲产道受到感染。如淋球菌、疱疹病毒
易感人群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
人群免疫力即人群对于传染病病原体的侵入和传播的抵抗力
当人群免疫力足够高时,会在人群中行成免疫屏障,阻断或终止传染病的流行
引起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①新生儿增加;②易感人口迁入;③免疫人口减少;④新型病原体出现或病原体变异
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①预防接种;②传染病流行
疫源地与流行过程
疫源地(epidemic focus)
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能波及的范围,是构成传染病流行的基本单位
分类
范围较小或者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
范围较大或疫源地连成片为疫区
形成条件
传染源和病原体能够持续传播
范围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传染源的存在时间和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及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消灭条件
①传染源被移走;②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到外环境的病原体;③传染源周围的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没有出现新病例或者新感染者
流行过程
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了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取决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总效应。当总效应有利于行成新的疫源地时,流行过程才能延续。
疫源地是构成流行过程的基本单位,一旦疫源地被消灭,流行过程就宣告结束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①气候、地理;②地方性和季节性;③虫媒受自然因素影响最为明显;④通过影响人类的生活习性和机体抵抗力而改变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社会因素:①比自然因素影响更大;②生产和生活条件;③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④医疗卫生条件;⑤人口流动加速传染病的传播;⑥经济危机、难民潮;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政府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重视程度。
预防策略与措施
预防策略
我国对传染病的预防一直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全社会参与。
全人群策略(population strategy):以整个人群为对象,采取预防措施,旨在降低整个人群对疾病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
高危人群策略(high-risk strategy):将有限的卫生资源进行再次分配,用于 重点人群,更加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传染病监测、消除或减少传染源的传播作用、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病监测
WHO规定的国际监测传染病流行病为流行感冒、脊髓灰质炎、疟疾、流行病斑疹伤寒和回归热
我国的传染病监测传染病流行病为:流行感冒、脊髓灰质炎、疟疾、流行斑疹伤寒、回归热、登革热
目前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3类40种
家类2种:鼠疫、霍乱
内容:a、人口学资料;b、传染病发病和死亡及其分布;c、病原体型别、毒力、抗药性变异情况;d、人群免疫水平的测定;e、动物宿主和媒介昆虫种群分布及病原体携带状况;f、传播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g、防制措施效果的评价;h、疫情预测;i、专题调查
责任报告人依法报告法定传染病。依靠传染病诊断标准对病人或疑似病人进行诊断,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者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病例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填写。现场调查发现的由属地疾控机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采血机构HIV两次初筛阳性也要填写
传染病报告实性网络直报。发现甲类传染病以及异类中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或其它原因不明疾病暴发时,2小时内将报告卡网络直报;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疑似病人和规定的传染病携带者,24小时治你进行网络直报。
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对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病原携带者:甲类和乙类中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病原体携带者,隔离治疗、职业和行为受到一定限制
对接触者:留验(隔离观察)、医学观察、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
对动物传染源:根据感染动物对人类的危害程度和经济价值,才去隔离治疗、捕杀、焚烧、深埋等措施
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主要是针对传染源污染的环境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杀灭病原体
消毒(disinfection):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消除或杀灭外界环境中病原体的一种措施
预防性消毒(preventive disinfection);在没有明确传染源的情况下,对可能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
疫源地消毒(disinfection of epidemic focus):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其目的是小妹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
随时消毒(current disinfection):传染源还在疫源地时,对其排泄物、分泌物、被污染的物品及场所进行的及时消毒
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当传染源 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的彻底消毒,从而清除传染源所播散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杀虫:使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杀灭有害昆虫,尤其是传播病原体的媒介节气动物,如苍蝇、蚊子、跳蚤等
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
预防接种
提高免疫力,降低人群易感性
药物预防
作用时间短、效果不巩固、易产生耐药性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紧急措施
①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②政府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③、必要时,报经上一级政府批准,可采取下列紧急措施
限制人群聚集的活动
停工、停业、停课
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
封闭、封存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水源
控制或扑杀染疫动物
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合
④专业技术机构开展传染病暴发调查、现场处理及效果评价
⑤公布疫情信息
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
预防接种(immunization vaccination )
定义: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对机体进行接种,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定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人工自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
定义:指采用人工免疫的方法将疫(菌)苗和类毒素等抗原接种到人体,使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对相关疾病的特异免疫力。
疫苗(vaccine):指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经处理后,使其失去毒性但保留抗原性,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其中细菌或螺旋体制作的疫苗也称为菌苗
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
类毒素
亚单位疫苗
合成肽单位疫苗
综合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ation)
定义:是将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机体被动地获得特异性免疫而受到保护
免疫学清:抗毒素、抗菌血清和抗病毒血清的总称
免疫球蛋白:或称丙种球蛋白,用正常人血浆或健康产妇胎盘与脐带血提取制备而成。
人工被动自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and active immunity):指同时给机体接种抗原物质和抗体,使机体迅速获得特异性抗体,并刺激机体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免疫规划
计划免疫概念:即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免疫规划:指根据国家传染病防制规划,使用有效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所制定的规划、策略和计划,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内容
我国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推行扩大免疫规划
免疫程序:指儿童应该接种疫苗的先后次序、起始月(年)龄、剂量、间隔时间和要求,以达到合理使用疫苗的目的
组织形式
第一类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或应急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第二类是公民自费并自愿接种的疫苗
注意事项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不良反应
一般反应
异常反应
疫苗质量事故:疫苗不合格造成的损伤
接种事故:接种过程中违反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带来的损害
耦合症:疫苗接种时正处在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心因反应: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群体反应
效果评价
免疫学效果评价:抗体阳转率=抗体阳转人数/疫苗接种人数 *100%
流行病学效果评价
疫苗保护率=(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 *100%
疫苗效果指数=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