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德育原理
关于德育原理思维导图,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编辑于2024-01-02 15:18:57德育原理
A.德育概述
一、德育概念
(一)德育与道德教育
德育=道德教育?
概念
狭义的德育
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
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范围很广,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更广义的德育
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性教育、环境教育等等。
概念的泛化
1.德育概念的泛化原因
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
中国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
2.德育概念泛化的诸多弊端
①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
②目前教育学或德育原理方面的著述往往再下定义时讲德育是“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并不等同于道德教育,可资借鉴的西方德育心理学主要讨论的是道德教育,所以在论述德育过程或德育的心理机制等问题时又通通变成了道德教育过程或心理机制等等的描述,这在理论体系上存有致命的逻辑问题。
③过于宽泛的德育概念在理论上往往使人无法在一个共同的语境下讨论德育的问题。
④在实践中让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而忘却最根本的目标。
⑤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问题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问题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
★3.how解决德育泛化?(选择题) (德育外延界定应遵循的原则)
守一而望多(一:道德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内容
(二)“德育”一词的由来
近代以来的概念和术语
西方,18世纪后叶(康德、裴斯泰洛奇、斯宾塞) 斯宾塞使得“德育”一词成为风靡全球教育世界中的一个术语。
中国,20c初(王国维,1904→1912)
(三)“德育”的名实关系
古今
古代有德育之实,无德育之名
今天有德育之实,有德育之名
中外
我们:大德育
国外:小德育
(四)如何理解德育过程?
1.【最早期的理解——转化论】由外向内施加影响的过程: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地影响,把一定社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更多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主体性、能动性)
2.【建构论】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更多把受教育者看成主体,更多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个体性、能动性)
3.【现在——双主体论】
★【更偏向于转化论】狭义德育的概念(反复考,n解):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培养道德素质,使他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定的道德意志、热切的道德信念和较高的道德实践能力(知情意行:德育四要素说,单选/辨析题),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境界。
二、相关概念辨析
★(一)道德与品德(简)
1.道德不等于品德。
2.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的总和。
3.品德则是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品德通常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4.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道德有密切联系。
(二)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 (不是重点)
1.两者不一样。
2.道德包含善恶评价标准。
3.法律规范也包含善恶评价标准,诉诸国家机器。
4.道德规范诉诸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另一方面诉诸个人内心信念(良心)。
(三)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
1.避免用道德的帽子扣到非道德领域
2.政治问题>道德问题,避免大事化小
3.辨析
①纯粹的学习事务
非
②礼仪问题
非
③纯粹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非
4.区分政治要求、法律要求和道德要求
★★(四)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 (特别大的问题,常考的问题)
1.概念区分
道德教育
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教育。
思想教育
形成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
政治教育
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地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
2.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
①(总说)两种教育相对独立,不能互相替代。
a.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一样,都是青少年正常成长的需要。
b.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又是对青少年进行的相对独立、不可互相替代的两种教育。
②道德与政治的不同
a.内容上
政治涉及阶级、国家。
道德反映的是个人、家庭、阶层、阶级等的各种社会关系,它涉及个体的生存及其价值,爱情、婚姻和家庭,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b.存在方式上
政治
显性的、成文的
道德
隐性的、不成文的
c.与社会经济基础的联系上
政治
密切程度高
道德
间接性和滞后性
d.对社会存在的作用上
政治
更及时、更直接
道德
更广泛、更持久
e.历史发展过程和前途上
政治
阶级社会特有的
道德
永恒性
★③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差别 (教学重点与难点;出题很灵活)
a.【内容】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变动性较强,道德教育的内容则比较稳定;
b.【方法】政治教育惯用的方法是宣传、说教、灌输、洗脑等强制性的方式,而道德教育要诉诸一些自觉自愿的方式,如思考、反思等;
c.【目的】两者目的不同
道德教育
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教育。
政治教育
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地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
★★(五)道德教育与礼仪训练 (重难点,多次简答题-5’)
总:在不同时代,两者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
①等级社会,界限很难分清;
②近代,“人情世故”的教育;
(洛克认为,绅士教育-美德、智慧、礼仪与学问)
★美德是精神上的宝藏,但使它生出光彩的是礼仪。 (也可能出题)
③当代:礼貌不是美德,但对孩子而言是在为美德作准备,是美德的来源,也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④被赋予道德内容的礼仪训练,是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或途径。
★三、德育的任务 (频率较低,多次选择:以下哪个不属于德育的任务, 一次简答)
(一)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
(二)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B.德育功能 (本章无大题) (n、解、选、填)
提要
概念
类型(个体性功能、教育性功能)
一、德育的功能
1.概念辨析
德育的任务、目标
主观期待和设定,属于“想要德育干什么”的问题。
德育的客观效果、实效;已然的效果和能力,反映的是“德育实际干了什么”的问题。【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的功能
反映的是“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不是想干什么,也不是实际干了什么)
★2.概念 (多n解)
是指德育活动对个体发展或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出过辨析)和作用。
二、德育功能的类型
1.作用的对象
★个体性功能(德育的本体功能【选择】);社会性功能
2.作用的方向
正功能;负功能
3.作用的显现形式
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三、德育的个体性功能(选)
★(一)概念
是德育的固有功能或本体功能,是其社会性功能实现的基础与前提。
(二)内容
1.把德育的个体功能描述为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檀全宝的说法】
①生存性功能(德—得)
德育赋予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
②发展功能(静—动)
对个体道德人格发展的推动
★③享用性功能(苦—乐) (反复考,多次选择,maybe今年填空)
使个体在道德学习与生活中阅读、领会并体验到的人生的幸福、崇高、人格的尊严与优越。 ——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
2.德育的个体功能
【育德】①品德形成功能:德育对个体道德认知、情感、行为等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a.德育在道德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知德
b.德育在道德情感发展中的作用——好德
c.德育在个体道德行为发展中中德作用 (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育智】②智慧发展功能
a.德育影响智慧发展的非智力因素;
b.德育为认知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c.德育引导着智力发展的方向。
【育美】③审美愉悦功能
侧重
精神生活而非物质生活
道德自由境界;精神上享受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maybe出一个选择题)
具体
a.德育可以满足个体精神发展的需要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
b.优良的德性是享受美好生活的工具
c.高尚的道德行为能使人感到快乐
d.高尚的道德意境能带来审美愉悦
★四、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更多地考选择,非重点)
(一)概念
是德育对社会发展所产生地作用和影响。
★社会“齐风俗”“齐家治国平天下”(选)
(二)内容
1.政治功能
政治关系的再生产
对角色的认同
政治意识观念与政治舆论的生产与传播
2.经济功能
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分配领域;交换领域
3.教育功能
“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赫尔巴特(选)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指德育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目标和支持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的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实际作用。(名)
(三)树立正确的德育功能观
1.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确定;
2.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
3.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实践。
C.教育目的
提要
确立的依据 (第2点最重要,考过选择)
1*.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
★选择题:指出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代表人物
★简答题:简述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的基本观点和主张
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基本观点
应该从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旨在促进社会的和谐,满足社会对个人道德品质的需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他们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德育的目的在于以社会需要教授道德品质,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代表人:涂尔干;凯兴斯泰纳;那托普
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基本观点
德育目的应从个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旨在出金个人道德品质的发展,使个人过上美好、幸福生活,强调个人价值的重要性,认为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人的精神内涵与生活质量。
代表人:卢梭、裴斯泰洛奇、爱伦·凯、杜威、罗杰斯、福禄贝尔
★2.德育目的(名)
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成果,德育活动索要培养的人在道德品质方面的规格与标准。
★3.德育目的确立的依据(选)
①主观依据
世界观、人性假设、理想人格
②客观依据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2)政治经济制度
(3)历史发展进程
(4)文化传统
(5)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4.中小学德育目的的变化特征(简)
①社会主义性质
②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③教育目的的结构体系不断合理和完善
D.德育内容
提要
概念
趋同之处
爱国主义教育
★1.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选)
道德教育
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法制教育
★2.德育内容(名)
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3.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践行爱国主义?(论)
★(1)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意识形态和整个上层建筑之中,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n解释)
(2)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
(3)爱国主义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实体的爱、人文实体的爱、政治经济实体的爱。
(4)爱国主义要处理好以下关系:爱祖国与爱国家、爱国与爱人类、爱国与改革开放、爱国情感与爱国行动。
E.德育过程 ★★★★★
提要
概念
特点(多端性)
★1.德育过程(名)
即德育活动的客观程序与工作流程
★2.德育过程的特点(简)
(1)计划性与正面性
德育价值的正面性;德育方式的正面性
★(2)复杂性与多端性(重点关注)
德育工作应从多端性开始(选)
(3)引导性与整合性
★3.德育过程的要素(考察不多,maybe选择题)
教育者及其活动、受教育者及其活动、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4.德育过程的规律(简/论/辨/选)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1.知、情、意、行是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行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选)
★2.知情意行是互相联系、促进、转化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选)
3.知情意行是互相作用,统一实现的过程。
4.德育过程的多端性。
知情意行都可以作为德育的开端。
★【德育过程都是从道德认知开始的(×)】
(二)德育过程是指导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的基础是活动与交往(选)】
1.学生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多方面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德育过程是具有社会性和可控性。
2.学生在各种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外界的影响。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斗争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1.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
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更取决于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即外界的道德要求与他已形成的思想品德现状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成为推动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
【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是什么?(选)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什么?(选)】
2.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逐步提高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是长期、反复的,从量变到质变不断积累和逐步提高的过程。
F.德育原则
提要
知行合一原则
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
★1.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的关系(选)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知行统一原则(选)
孔子“力行而近乎仁”;
好学的人,离智者也就不远了;无论何时都竭尽所能去做的人,离仁者也就不远了;
《礼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听其言而观其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
3.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马卡连柯柯“我们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选)
4.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在德育中,要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给概念对应名字)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又叫平行教育原则(名)
在培养学生集体的过程中,通过集体的形成教育每个学生,又通过每个学生的进步促进集体的巩固和发展,把培养集体与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统一起来。
★6.因材施教原则(名)
又叫照顾年龄特点与个别特点相结合的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确定德育内容,选用德育方法和形式来进行针对性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的教育原则。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选)
★7.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选)
正面引导为主,纪律约束为辅。
G.德育方法
提要
说服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1.德育方法(名)
是为完成一定的德育目标和任务,在德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品德修养者所采用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2.说服教育法(名)
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人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方法。
2*.说服教育法的方式有两种:
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说服教育的方式
讲解、报告、谈话、辩论、读书指导
②运用事实进行说服教育的方式
参观、访问、调查
3.榜样示范法
①定义:是以榜样人物的高尚情操、模范行为、卓越成就等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德育方法。(名)
★②其身正其命令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高为师(选)
★③基本要求(简)
榜样的典型性与示范性;
榜样的导向性和真实可靠性;
榜样的崇高和伟大能激起学生的敬慕之情;
教育者的形象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4.环境陶冶
★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选)
5.品德评价法
通过对学生品德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给定义说名称)
★6.自我教育法(名)
指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主动地为自己提出发展目标,自觉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己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7.自我教育法的过程
自我人识、自我要求、自我实践、自我评价
★8.实际锻炼法的形式(选)
①执行制度,即让学生按照学生守则、课堂纪律、作息制度等必要的规章制度进行锻炼。
②委托任务,指教育者或学生集体委托学生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
③组织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的活动,如:学习活动、课外活动、劳动以及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H.德育途径
提要
各科教学
★1.德育途径(简)
定义: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渠道。
★①各科教学(基本途径)(选)
②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③劳动
④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⑤社会实践活动
⑥班主任工作(重要又特殊的途径)
I.德育模式
提要
1.德育模式
综合运用各种德育方式、手段、策略,实现德育理论向德育实践转化的中间环节。它既是一种简约化、范型化了的,并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典范性的德育实践样态,又是一定德育理念的操作化、物质化形态。
★2.道德认知发展模式(论)
一、定义
以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为德育目标,以培养学生的 道德判断能力与道德推理能力为取向的德育模式。
二、代表人物
皮亚杰、科尔伯格
三、理论假设
(一)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
(二)个体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中:三水平 六阶段
前习俗水平——1.惩罚与服从阶段 2.个人的工具 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
习俗水平——1.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人 际协调阶段 2.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阶段
后习俗水平——1.至上的权利、社会契约或功利阶 段 2.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
(三)带有冲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 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道德两难问题
四、理论主张
(一)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行为 的一致性
(二)道德教育应奉行发展性原则
(三)促进人们道德发展要按一定阶段、顺序进行
(四)教育者主要任务是帮助被教育者注意到真正 的道德冲突,思考用于解决这种冲突的理由是否恰 当,发现解决这种冲突的新的思想方法
(五)社会环境对人们道德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在 学校中要树立好良好的公正团体气氛,这是道德教 育的必要条件。
五、过程
(一)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二)运用道德两难问题引起学生意见分歧和认知 失衡
(三)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四)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道德推理 方式更合理的推理方式
(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六、评价
优点:打破了传统美德袋式的德育模式,对克服道 德灌输、发挥德育对象的主体性、推动德育模式的 科学化理性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缺点:忽视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同 步培养,无视道德发展的整体性特征;过度理性化; 存在年龄歧视论。
3.体谅模式
★(名)以培养学生体谅他人的品质为核心,重视道 德体验,以对具体道德情境的讨论为途径,以构建 和谐的道德关系为重点的德育模式。
代表人物
麦克费尔
方法
问卷访谈
特色
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4.价值澄清模式
一、代表人物
路易斯·拉斯
里尔·哈明
悉米·西蒙
二、理论假设
① 价值观不能传授
② 价值观可以澄清
三、基本观点
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都会按照自己的价 值观行事。
② 价值澄清过程包括四个要素:生活的中心、对 现实的认可、鼓励进一步思考、培养个人能力
③ 价值观教育是方法的教育而非内容的教育
四、完整过程
选择、珍视、行动三个阶段,具体又分为七个步骤:
(一)选择
(1)自由地选择
(2)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
(3)对结果深思熟虑的选择
(二)珍视
(4)珍视与爱护
(5)确认
(三)行动
(6) 根据选择行动
(7)反复行动
五、实践策略
1.澄清反应法(最灵活的价值澄清策略)
指教师针对学生所说的话或做的事而做出的反应, 旨在鼓励学生进行特别的思考。一对一的道德对话 和道德讨论。
注意的问题:交谈之短暂,多用激励性语言
2.价值单填写法
六、基本原则
(1) 避免说教、批评、灌输,不要把焦点集中于对 或错上面;
(2) 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要让学生独立负责 地作出决定;
(3)不要强求学生有问必答;
(4)澄清法主要在造成气氛,目标是有限的;
(5)主要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
(6)避免空泛的讨论,要及时结束讨论;
(7)不要针对个人;
(8)教师不必对学生的话和行为都作出反应;
(9)不要使学生迎合教师;
(10)避免千篇一律。
七、评价
优点
1.简便易行,便于操作。
2.尊重儿童地位,引发儿童的主动性。
3.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价值观的选择能力
4.注重现实生活
缺点
忽视个体价值观与普适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易把学生引向个人主义、自由主义
5.社会学习模式
班杜拉(提出者)
方法:实验法
榜样学习法的理论基础
6.公正团体法
通过一个公正的生活共同体实践活动的过程,经由 师生的民主参与,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以达到团 体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 提升团体成员的道德判断水平,促进道德行为的一 种道德教育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