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农业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农业详细内容,包含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等。
编辑于2024-02-19 19:45:04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采集渔猎经济
时间: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
特点: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处于渔猎采集阶段。
表现
食物来源
采集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
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
过着迁徙的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
背景:在长期采集和渔猎中,人类逐渐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时间:大约1万年前。
概况
东亚
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中国河姆渡居民已饲养猪和狗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和大麦的原产地
距今约9000年前已饲养绵羊和山羊
美洲
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农业诞生的意义
①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定居生活
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手工业产生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
艺术与宗教产生
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天文历法和数学知识,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大河文明
区域: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
兴修水利:为了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修建水利工程成为地区发展的大事。
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食物生产: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社会生活
古巴比伦王国
①王室、神庙、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②《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果园、资金、牲畜、工具、粮仓、劳力等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
古埃及
①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②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古代中国
两大农业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土地: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劳动工具: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小农经济:农民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
经济政策:秦以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兴修水利:秦国的都江堰、西汉的龙首渠等。
农业技术体系: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古代希腊和罗马
古代希腊
食物生产
①从西亚传入的大麦和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②)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建立果园
社会生活: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古罗马
食物生产
以谷物生产为主,同 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社会生活
实行上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古代美洲
食物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马铃薯。
社会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
生产关系的变化
男女地位的变化: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以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退居从属地位。
贫富分化
产品剩余: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
私有财产:氏族部落的首领利用自己对公共财产的管理和分配权,或利用对外交换产品的便利,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
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阶级社会的到来
奴隶的出现:把战争中的俘虏变成奴隶,氏族社会中,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
阶级的产生: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
国家的出现: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美洲物种的外传
概况
时间:新航路的开辟,15 世纪末16世纪初。
物种: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辣椒和南瓜等,
区域:欧洲、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表现
玉米
欧洲
①16世纪中叶,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
②17 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亚洲
①明朝时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②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马铃薯
欧洲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亚洲
甘薯
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亚洲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番茄
欧洲
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作食用栽培,经过欧洲培育的新品种传回美洲
亚洲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辣椒
欧洲
15 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亚洲
明朝时,传入中国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欧亚作物传入
主要物种: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
影响: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 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禽畜的传入
概况: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美洲。
影响: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非洲
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
中国
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
欧洲
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马铃薯改变了当地的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种类。
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在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超出土地的承载能力
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来到气候适宜、水草丰足的美洲,繁殖的数量远超出土地的承载能力
原始森林植被被破坏
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水土流失
中国明清时期引进推广耐旱高产的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是,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现代农业的建立
条件: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推动。
发展历程
生产经营方式:大型农场和养殖场。
农业机械化
条件
①20世纪以来,拖拉机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
2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特点:农业机械的规模不同
①西方: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
②中国:大、中、小型相结合。
作用: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向自动化转变。
粮食品种的改进
条件:杂交育种技术的新突破
成就
①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
②)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③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
4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作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养殖业、畜牧业、渔业的现代化
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
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粮食储备技术
原始社会
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
古代社会
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
20世纪50年代
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20世纪70年代
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21世纪以来
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食品的保存和冷藏
保存:在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冷藏
①自20 世纪 20年代起,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
2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粮食安全
产生原因
①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②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③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解决措施
世界
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中国
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食品安全
主要原因
子主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它们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
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③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应对策略
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2)2009年,中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