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健康教育学第五章阶段变化理论
本图介绍了阶段变化理论的背景与发展、核心构件、内涵、应用、局限与发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欢迎点赞和收藏!
编辑于2024-03-06 15:13:32健康教育学第五章阶段变化理论
小结
掌握:阶段变化理论的核心结构、内涵。
熟悉:阶段变化理论中变化阶段和变化过程之间的关系。
了解:阶段变化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简史,该理论的优缺点。
一、阶段变化理论的背景与发展
阶段变化理论又称跨理论模型(式)( transtheoretical model , TTM )
阶段变化理论为转变不健康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它把行为变化的认知、行为和时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并成功的应用到行为变化的干预中,为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其干预策略本质上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阶段变化理论的前提假设
(1)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理论可以解释整个行为变化的复杂性
(2)行为变化是一个过程,此过程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所呈现出来的不同阶段
(3)各个阶段都同时具有稳定和可变两种特质,有些行为危险因子是难以改变的,也有一些容易改变
(4)面临危险的人群大部分没有为行为改变做好准备,也将不会通过传统的行为改变计划而改变其行为
(5)在特定阶段应该采用适当的改变策略,使行为改变的效能最大化
二、阶段变化理论的核心构件
一、变化阶段( stages of change )
行为变化可分为五个阶段
1无意向期(precontemplation):未来6个月内没有改变行为的意向。
在近期内并没有打算改变行为的时期。所谓的“近期”通常是以“未来6个月”为标准,但该时间段会因行为特点或研究需要而异。
原因
①从未被吿知该行为会有不良的后果(无知无畏)
②曾经多次尝试变化却一再失败而泄气,甚至对自己的能力感到失望。
2意向期(contemplation):未来6个月内有改变行为的意向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人,已经稍微意识到改变行为的好处,但对于行为改变可能遭遇的困难仍有强烈的感受。
在权衡“好处”与“代价”时常会陷入深思,如果经常处于选择的矛盾心态,被视为“长的深思期”或“行为的延迟”(犹豫未决)。
3准备期(preparation):未来30天内打算或已经采取某些行为变化。
处于该阶段的人,在时间测量上,通常采用“最近1个月”作为标准。
为了改变行为,这些人可能采取的行动包括参加健康教育课程、请教专业人员或医生、购买书籍进行阅读、或已经采取自我改变的策略。一些间断性行为改变开始出现。(跃跃欲试)
4行动期(action):已采取行动且在行为上呈现变化但持续时间尚未超过6个月。
在过去6个月内已经采取行动,其行为不仅可被观察且有明显的变化。(开始行动)
不是所有的行动都可以视为行为改变,须经专业判断确定已达到足以降低疾病风险的程度方可确定为行为改变。以戒烟为例,仅减少吸烟量并不能被认定为行为改变;只有完全不吸烟能减少疾病威胁,才被认为是行为改变。
5维持期(maintenance):改变原来行为采取新行为状态超过6个月。
“避免复发”是维持期最重要的工作。(坚持不懈)处在维持期的人,除了采取特定而明显的行为变化之外,更需要努力地避免旧行为的再现。有信心维持行为变化。
终止期(termination) :百分之百的信心不因诱惑而恢复旧行为。
改良的TTM(1992),是阶段变化的终点。
终止期是“零诱惑”和“十足把握”,所以处在此阶段的人,确定自己不会恢复旧行为,他们好像从未养成旧行为,而新行为已经固化且成为一种自动自发的反应(终生维持)。
终止期很少被纳入研究计划或干预计划中。但某些成瘾行为会用到。
二、变化过程( processes of change )
变化过程:指人们从行为的某个阶段转变到另一个阶段的种种表现。可以是内隐的,也可以是外显的:
提高认识、情感唤起
自我再评价、环境再评价
社会解放、自我解放
求助关系、反思习惯
强化管理、刺激控制
(1)提高认识:发现和了解支持健康行为变化的新的事实、观念及提示。
干预策略:增加对原因、结果与特定问题行为的感知。
① 信息反馈(量血压知道自己血压偏高)
② 与人交谈(与医生交流了解自己健康状况)
③ 阅读有关健康的书籍(从医学书籍了解知识)
④ 媒体宣传(看到电视上的宣传短片)
(2)情感唤起:经历危害健康行为可能引发的负面情绪(恐惧、焦虑、担忧)并学习和释放。
干预策略:唤起并解除与不健康行为有关的负面情绪。
通过角色扮演、影片观赏、风险沟通、媒体宣传等各种方式,感受到不健康行为或危险行为可能造成的结果,以诱发负向情绪(如恐惧、害怕、焦虑、担心等)的产生。然后再通过适当的活动来降低或解除先前被诱发的负向情绪。
(3)自我再评价:意识到行为改变是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个人对于有或没有某项危害健康行为,做自我形象的评估,包含认知与情感。
干预策略:结合认知情感、评估个人不健康的自我形象,从而意识到行为改变的重要性。
①价值判断(比较运动和不运动的价值体现)
②健康模范(请喜爱运动者前来现身说法)
③比喻意象(想象喜爱运动者的健康与活力)
(4)环境再评价:意识到不健康行为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包含认知与情感两方面的评价。包括个人生活或工作的物质环境,以及社会环境
干预策略:结合认知情感、评估个人习惯如何影响社会。
通过移情训练(培养同情心)、观看纪录片、提供证据、家庭参与等方式进行环境再评价。
(5)社会解放:意识到有一个支持健康行为的社会环境的到来。即意识到社会规范已朝支持健康行为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可提供多种机会或替代方案,促使个人行为改变而不再受社会规范的束缚;另一方面也可以变革不合理的社会规范使个人行为不再受不当的约束。
干预策略:议题倡导、大众增权、制定公共政策,强化社会福利。
(6)自我解放:坚定地作出改变行为的承诺。
个人对于行为变化持有正向的信念,而且愿意将此信念付诸行动,因而做出承诺及再承诺。
干预策略:通常人们会利用新年或生日或某个纪念日时许下愿望,或在众人面前公开承诺,这样可以坚定改变行为的意志和决心,帮助个体脱离危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压力和束缚。
(7)求助关系:指寻求社会支持网络以协助个人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
对于想要去除危害健康行为的人,提供支持、关爱、信任、坦诚和接纳等,就是提供社会支持,这些支持可以来自亲密关系、朋友关系、医患关系、咨询关系、伙伴关系等。
干预策略:建立关系、治疗团体、顾问电话、伙伴体系。
(8)反思习惯(逆向制约):增强对不健康行为的认知,选择更健康的行为来替代。
干预策略:学习健康行为替代不健康行为。
保持身心松弛、坚持改变的信念、减低诱发现有行为的刺激强度、接受专业的替代性治疗、强化正向思考的习惯等。
(9)强化管理:增加对健康行为的奖励,对危害健康行为的处罚。
强化是指个人因行为表现而呈现的结果(consequences),为正向的或朝向预期方向改变的,便给予鼓励或使人愉快的各种奖赏。强化可以提高新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
干预策略:改变契约、提供物质性奖品或奖金、给予精神性赞许或拥抱、加强小团体中成员间的支持等。
(10)刺激控制:消除诱发危害健康行为的提示或增强有利健康行为的提醒。
剌激,是指对于特定行为发生具有提示作用,或是引发个体采取行动的因素。
刺激控制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将对旧行为具有提示作用的事件或某种行动线索移除;另一种是增强对新行为具有提示作用的事件或提供行动线索。
干预策略:躲避或远离、改造环境、团体成员支持。
三、决策平衡( decisional balance )
决策平衡反映出一个人对于行为改变后的利弊考量,即反映一个人对于行为改变的好处(pros)及坏处(cons)分别给予的权重(来自Janis & Mann(1977)提出的决策模型)
四、自我效能( self - efficacy )
自我效能是反映一个人对自己执行新行为的信心,或者不会恢复旧行为的自信。
自我效能的测量可从信心(confidence)与诱惑(temptation)二个层面考虑,前者表示处在各种不同的挑战情境中,仍能坚持实践健康行为或新行为的信心;后者则表示处在各种不同的挑战情境中,仍能拒绝危害健康行为或旧行为的诱惑。自我效能可以通过经验积累、观摩学习、他人劝说等途径增强。
三、阶段变化理论的内涵
(一)变化的螺旋模式
(二)变化阶段与变化过程的关系
故态复萌
行为变化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复原是常有的事。约有15%的戒烟者会从意向期、准备期或行动期退回到前意向期。但大部分吸烟者会从失败中学习,而下次戒烟时改用其他策略。
四、阶段变化理论的应用
阶段变化理论的应用领域
体育锻炼、慢病管理、术后康复、生活方式改变、心理干预、肥胖管理、健康素养、母乳喂养
美国的群体戒烟项目
方法:通过电话、信件招募吸烟者,并通过医师和护士的当面劝导让每个吸烟者报名参加以行动为导向的戒烟门诊。借助计算机,每个参与者回答40个问题,用来了解他们处于戒烟改变的具体阶段。
干预措施:①自助手册;②关于提高认识、戒烟过程、自我效能和诱惑的电脑反馈报告;③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基于电脑评估参与者的需要和改进情况,提出改进方案。
五、阶段变化理论的局限与发展
阶段变化理论的优点
1、综合吸取了其他一些理论模式的要素
2、强调个体的健康相关行为改变是动态的,能有效针对不同阶段的人群提出不同的干预策略
3、充分考虑社会心理因素,尊重人的实际情况
4、对个人、人群、高危人群与重点人群的行为干预同样适用。
阶段变化理论的局限性
1. 对环境因素的考虑较少
2. 变化阶段划分不清
3. 操作性较差,容易失访或信息遗漏
4. 制定实施个体化的干预措施难度较大(亚人群)。
阶段变化理论的未来发展
Park等人为了探讨运动行为,把阶段变化理论中的改变阶段与计划行为理论结合。研究结果证实,计划行为理论的重要概念包括个人态度、主观规范、行动控制和行为意向,可以有效地区别运动行为所在的变化阶段。也有研究将阶段变化理论与健康信念模式结合,计划以健康信念来预测改变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