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药药剂学 第10章外用膏剂
中药药剂学外用膏剂章节重点知识点总结,考研党备考秘密武器!学生党期末必备宝典!干货满满,欢迎点赞收藏!
编辑于2024-03-14 21:54:53外用膏剂
概述
定义
系指采用适宜的基质将原料药物制成专供外用的半固体或近似固体的一类剂型
特点
局部治疗作用或透过皮肤和粘膜起全身治疗作用
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
避免胃肠道刺激及吸收不良
维持恒定持久的释药速率
减少给药次数
分类
软膏剂与乳膏剂
贴膏剂:橡胶贴膏、凝胶贴膏剂
膏药:黑膏药、白膏药
贴剂
凝胶剂、糊剂与眼用、鼻用半固体制剂
经皮吸收机制与影响因素
药物经皮吸收的机制
外用膏剂的经皮吸收包括释放、渗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三个阶段
经皮吸收途径
完整的表皮
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
脂溶性药物、非解离型药物易透过皮肤,解离型药物较难透过
皮肤附属器官途径
通过皮脂腺、毛囊及汗腺吸收,在吸收初期药物透过皮肤附属器官,比完整表皮快,当吸收达到稳定后,附属器官途径可忽略
离子型药物及水溶性大分子药物的主要吸收途径
影响因素
制备方法 ×
皮肤生理因素
种属与个体差异
使用者的年龄、性别不同,渗透性有较大差异
皮肤部位
角质层薄,毛孔多的部位易透过
皮肤温度与湿度
湿度大,有利于角质层水合作用,细胞间隙疏松,药物渗透性增加
皮肤健康状况
溃疡、湿疹吸收↑
硬皮病、牛皮癣,角质层致密硬化,吸收↓
皮肤的结合与代谢作用
药物性质
油水分配系数
既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的药物易穿透
分子大小
分子量小的易吸收
熔点
熔点低的药物易吸收
基质性质
基质的种类与组成
O/W型>W/O型>亲水性软膏基质>动物油脂>植物油脂>烃类基质
基质对药物的亲和力
亲和力越大,药物难以从基质转向皮肤,不利于吸收
基质pH
当基质的pH<弱酸性药物的pka或>弱碱性药物的pka时,非解离型增加,脂溶性加大,利于穿透
附加剂
表面活性剂
可增加药物溶解度和皮肤润湿性,帮助药物分散,促进药物穿透
非离子型>阴离子型
用量1%~2%为宜,不宜过高
用量高,药物被增溶在胶团中,不易释放
渗透促进剂
表面活性剂
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等多元醇
单独使用时透皮吸收作用差,常与其他透皮促进剂配伍使用
氮酮(Azone)
对皮肤、黏膜刺激性小
对亲水性药物作用>亲脂性药物
有效浓度1%~6%
二甲基亚砜(DMSO)
角质保湿剂 尿素、吡咯酮类
单独使用时透皮吸收作用差,常与其他透皮促进剂配伍使用
中药挥发油 薄荷油、桉叶油、松节油
其他
药物浓度、用药面积、应用次数及时间
气温、相对湿度、局部摩擦
软膏剂与乳膏剂
概述
软膏剂
原料药物与油脂性或水溶性基质混合制成的均匀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分类
溶液型软膏剂
混悬型软膏剂
乳膏剂
原料药溶解于乳状液型基质中形成的均匀半固体制剂
分类
O/W型乳膏剂
W/O型乳膏剂
基质
分类
软膏剂基质
软膏基质的吸水能力常用水值表示,水值是指在规定温度下(20℃)100g基质能容纳的最大水量(用g表示)
油脂性基质
优点
润滑、无刺激性
涂于皮肤能形成封闭性油膜,促进皮肤水合作用
对皮肤的保护及软化作用强
能与大多数药物配伍
不易霉变
缺点
吸水性差
与分泌液不易混合
对药物释放穿透作用较差
不宜用于急性且多量渗出液的皮肤病
分类
油脂类
动植物油、氢化植物油
中药油膏以麻油与蜂蜡融合
类脂类
羊毛脂
吸水性好,有利于药物渗透
常与凡士林合用,以提高凡士林的吸水性和渗透性
蜂蜡
鲸蜡
烃类
不易被皮肤吸收,适用于保护性软膏
凡士林
油腻性大,吸水能力差,不适用于有多量渗出液的患处
加入适量羊毛脂可增加吸水性和释药性
固体石蜡与液体石蜡
用于调节软膏剂的稠度
硅酮类(硅油)
黏度随分子量增大而增加
在应用温度范围内(-40℃~150℃)黏度变化极小
与油脂性基质合用制成防护性软膏
对眼有刺激性,不宜用作眼膏基质
水溶性基质
需加防腐剂、保湿剂
优点
易涂展
能吸收组织渗出液
释放药物较快
无油腻性,易洗除
刺激性小,可用于糜烂创面及腔道粘膜
缺点
润滑作用差
聚乙二醇(PEG)
不同平均分子量的PEG以适当比例混合,可制成稠度适宜的基质
化学性质稳定,可与多数药物配伍,耐高温,不易霉败
易溶于水,能与乙醇、丙酮、氯仿混溶
吸湿性强,可吸收分泌液
对皮肤有一定刺激性,长期使用可致皮肤脱水干燥
羧甲基纤维素钠
乳膏剂基质
徐长卿软膏
乳膏型基质是由水相、油相借乳化剂的作用在一定温度下乳化而成的半固体基质
分类
W/O型乳膏剂
习称“冷霜”,能吸收部分水分,有缓和冷却作用
O/W型乳膏剂
需加防腐剂、保湿剂(甘油)
习称“雪花霜”,能与水混合,无油腻性,易洗除
药物释放、穿透最强
会促使病变处分泌物反向吸收而致炎症恶化,故湿疹等分泌物较多的部位不宜使用
遇水不稳定的药物不宜制成乳膏剂
常用乳化剂及稳定剂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一价皂
用钠、钾、铵的氢氧化物或三乙醇胺等有机碱与脂肪酸作用生成的新生皂配制软膏为O/W型乳化剂
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类
常用十二烷基硫酸钠(月桂醇硫酸钠)O/W型乳化剂
多价皂
W/O型乳化剂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聚山梨酯类
O/W型乳化剂
脂肪酸山梨坦类
W/O型乳化剂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类(平平加O)
O/W型乳化剂
高级脂肪醇类
W/O型乳化剂
常用
十六醇(鲸蜡醇)
十八醇(硬脂醇)
单硬脂酸甘油酯
W/O型乳剂基质辅助乳化剂
蜂蜡
羊毛脂
胆甾醇
制备
软膏剂制法
基质处理
油脂性基质应先加热熔融,再于150℃灭菌1h并除去水分
制法
研和法
将饮片细粉用少量基质研匀或用适宜液体研磨呈细糊状,再递加其余基质研匀
适合于软膏基质较软,常温下通过研磨即可与药物均匀混合;不宜加热,不溶性及量少的药物的制备
熔融法
将基质加热熔化,再将药粉分次加入,边加边搅拌直至冷凝的方法
适合于软膏处方中基质熔点不同,常温下不能混合均匀者;主药可溶于基质;药材需用植物油加热浸提
如基质配方中含有凡士林、硬脂酸、羊毛脂、液体石蜡,采用熔融法
乳膏剂制法
乳化法
将油溶性成分一起加热至80℃左右,另将水溶性组分溶于水中,加热至80℃左右,两相混合,搅拌至乳化完全并冷凝
混合方法
两相同时混合,适合于连续的或大批量的操作,需要一定的设备
分散相加入连续相,适用于含小体积分散相的乳膏剂系统
连续相加入分散相,适用于多数乳膏剂系统
注意事项
不溶性药物或直接加入的药材:预先制成细粉,过六号筛
可溶于基质的药物:水溶性药物一般先用少量水溶解,以羊毛脂吸收,再与油脂性基质混匀
中药煎剂、浸膏等:可先浓缩至稠膏状,再与基质混合
共熔组分:先共熔再与基质混合
挥发性易升华的药物或遇热易结块的树脂类药物:应使基质降温至40℃左右,再与药物混合均匀
辅料的填加:软膏剂、乳膏剂根据需要可加入保湿剂、抑菌剂、增稠剂、稀释剂、抗氧剂及透皮促进剂
凝胶剂、糊剂与眼用、鼻用半固体制剂
凝胶剂
半固体制剂,仅局部用于皮肤、体腔
基质:常用卡波姆
糊剂
大量原料药物固体粉末均匀分散在适宜基质制成的外用制剂
作用
收敛、消毒、吸收分泌物
适用
多量渗出液的皮肤患部
根据赋形剂不同分类
水性糊剂
油性糊剂
眼用半固体制剂
直接用于眼部发挥作用的无菌半固体制剂
基质
黄凡士林、液体石蜡、羊毛脂(8:1:1)混合而成
制备
基质用前必须加热滤过,并于150℃干热灭菌1h
注意
多剂量眼用制剂应加适当抑菌剂
每个容器的装量不超过5g
启用后最多可使用4周
鼻用半固体制剂
膏药
概述
黑膏药
饮片、食用植物油与红丹(铅丹)炼制成膏料,滩涂于裱褙材料上制成的供皮肤贴敷的外用制剂
白膏药
饮片、食用植物油与宫粉(铅粉)炼制成膏料,滩涂于裱褙材料上制成的供皮肤贴敷的外用制剂
特点
可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外治消肿、拔毒、生肌
黑膏药
基质
植物油与红丹经高温炼制的铅硬膏
植物油:麻油最好
红丹:又称樟丹、黄丹、铅丹、陶丹,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铅,使用前炒出水分,过五号筛
制备
药物、植物油混合→加入粗料药→炸料→炼油→下丹→去火毒→滩涂→质检→包装→成品
炸料
油温:200℃~220℃
标准:内枯外焦
炼油
油温:320℃左右
标准:滴水成珠
炼油为制备膏药的关键
下丹
油中加入红丹生成脂肪酸铅盐的过程
油温:加热至300℃左右
红丹投料量:为油量的1/3~1/2(一丹二油)
标准:至呈黑褐色稠厚状液体
方法
火上下丹法
离火下丹法
去火毒
在水中浸泡或久置阴凉处
滩涂药膏
挥发性贵重药材细粉应不超过70℃温度下加入
白膏药
基质
食用植物油
宫粉(碱式碳酸铅)
制法
下丹时油温冷却至100℃左右,缓缓加入宫粉,防止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使药油溢出
宫粉用量:宫粉:油=1:1或1.5:1
贴剂
原料药物与适宜材料制成的供黏贴在皮肤上的可产生全身性或局部治疗作用的一种薄片状制剂
适用
药理作用强、剂量小、分子量小、在水和油中溶解度均较大的药物
中药提取物剂量大,故不可制成贴剂
对皮肤有刺激性、过敏性药物不宜制成
可用于完整皮肤表面,也可用于有疾患或不完整的皮肤表面
特点
作用时间长
制备工艺复杂
可起全身作用或局部治疗作用
经皮给药制剂中主要的剂型
分类
贮库型
骨架型
组成
背衬层
药物贮库层
黏胶层
压敏胶
不仅起到黏合作用,还起到药库和药物的控释作用
保护层
贴膏剂
指原料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膏状物,涂布于背衬材料上供皮肤贴敷、可产生全身性或局部治疗作用的一种薄片状制剂
分类
橡胶贴膏剂
指原料药物与橡胶等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
特点
黏着力强
携带运输方便
不污染衣物
膏层薄,载药量少,药效维持时间短
组成
膏料层
药物
基质
橡胶
基质主要原料
软化剂
凡士林、羊毛脂、液体石蜡、植物油
增粘剂
松香,选择软化点70℃~75℃
填充剂
氧化锌
背衬材料
漂白细布
盖衬材料
硬质纱布、塑料薄膜或玻璃纸
制法
溶剂法
热压法
凝胶贴膏剂(巴布剂)
需加防腐剂、保湿剂
原料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
特点(与黑膏药和橡胶贴膏剂相比)
与皮肤相容性好,亲水性高分子基质透气、耐汗、无致敏、无刺激
载药量大,尤其适用于中药浸膏
释药性能好,有利于吸收
血药浓度平稳,药效持久
使用方便,不污染衣物,反复揭贴仍能保持粘性
组成
膏体
药物
基质
亲水性高分子材料
常用阿拉伯胶、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等
填充剂
微粉硅胶、二氧化钛、碳酸钙
保湿剂
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山梨醇
透皮吸收促进剂
氮酮(Azone)、尿素、二甲基亚砜(DMSO)
背衬材料
盖衬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