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语文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包含句子的成分、 提取句子主干、常见的语病类型及辨析、标点符号的使用等。干货满满,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考使用!
编辑于2024-03-17 18:44:10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含标点符号)
句子的成分
状语(目地、处所、时间、地点)
定语(形容词+的)
主语(名词、代词)
状语(副词+地)
谓语(动词+形容词)
补语(助词+得)
定语(形容词+的)
宾语(名词、代词)
提取句子主干
所谓句子的主干就是把句子中的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可以看出句子的基本句型和结构是否完整 (主语+谓语+宾语)
常见的语病类型及辨析
一、语序不当
1.逻辑语序不当
例:先谋划再推进
2.定语和状语语序不当
3.定语和中心语语序不当
4.多项定语语序不当
多项定语的正确次序为:
[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词或短语][表指代或数量(多少)][表动词性短语、主谓短语(怎样的)] [表形容词性短语(描述什么样的)][表性质、类别或范围(什么)]+中心语
多项定语可以用经典句子套:
她是国家队的(A.表领属性的)一位(B.表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C.动词性短语)优秀的(D.形容词性短语)篮球(E.名词)教练。
5.多项状语语序不当
多项状语的正确次序为:
[表时间][表处所][表范围][表情态方式][表对象]+中心语
多项状语可以用经典句子套:
许多老师昨天(A.何时)在休息室里(B.何地)都(C.何范围)热情地(D.何情况)同他(E.何对象)交谈。
6.关联词语语序不当
前后两个分句主语相同,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后;主语不相同,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前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2.动宾搭配不当
例:提供条件,塑造形象
3.主宾搭配不当
4.关联词搭配不当
例:不仅……也
5.两面与一面(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如果一个句子的前半部分出现“是否”“能否”“有没有”“高低”“优劣”“好坏”“成败”等表示两个方面的词语,那么句子的后半部分就要同时有两个方面相对应,否则就造成前后不一致的语病
6.定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有力的措施,有效的方法
7.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有力地证明
8.动词与倍数词搭配不当
看到缩小、减少、降低等词语时不放过,看其是否与倍数词连用。
当句中出序数、倍数、分数、百分数、约数等词语时要注意看与之相连接的词语搭配是否得当。
例:凡是“降低、减少”等都不能与倍数相搭配, 只能与百分数或分数搭配,而倍数只能用于“增加、提高”的情况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1.主语残缺
例:“由于”或“使”不能同时用
2.谓语残缺
3.宾语残缺
4.语意重复
常见语意重复的例子:
1.心里由衷地—“由衷”及心里
2.人民生灵涂炭—“生灵”指。人民、百姓
3.感到自惭形秽—“自惭形秽”指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4.沧海桑田的巨变—“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5.历历在目地呈现在眼前—“历历在目”即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6.一致公认—“公认”即大家一致认为
7.忍俊不禁的笑起来—“忍俊不禁”包含“笑”的意思
8.浑身遍体鳞伤—“遍体”即浑身的意思
9.众多莘莘学子—“莘莘学子”即众多的学生
例:⑴“妥善、合理”⑵“众多的、丰富的”
四、结构混乱
1.看到句子中有“是”这种表示判断的动词时分析其主谓宾成分
2.看句子主干。可能存在两个句子杂糅成一个单,句使句子不通顺,表意不清楚。修改时可任意删去其中一个句式或保留最恰当的一个句式
五、表意不明
1.存在歧义
例:如何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几个学校的老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修改意见:“几个学校的老师”中的“几个”存在歧义,到底是“几个学校”还是“几个老师”。可改为“几所学校的老师” 或“学校的几个老师”。)
2.指代不明
例:近阶段发生的中美贸易之争,让世界认识到,我们不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修改意见:“我们”指代不明,是指“中美”双方,还是指“我们中国”。)
六、不合逻辑
1.否定不当
例:“防止”与“不仅”重否定表肯定
2.前后矛盾
例:“突然”与“渐渐”前后矛盾
3.分类不当(范围不清)
语病辨析“10不放过”
1.看到介词不放过(容易造成缺主语)
2.看到动词不放过(容易造成搭配不当、缺宾语)
3.看到和、并、且、与、“、”等并列成分不放过(容易造成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并列结构一般有三种形式:
①用表示并列的连词。如。“和”“与”“跟”“同”“以及”等。
②用“、”(顿号)表示的并列。
③用逗号表示的分句之间的并列。
并列成分主要指的是动词并列、名词并列和形容词并列。要判断并列成分之间是否存在前后逻辑关系,若存在,需判断它们的前后顺序是否语序不当。
4.看到两面词不放过(容易造成两面与一面或一面与两面的搭配不当)
5.看到否定词不放过(容易造成否定不当)
6.看到关联词不放过(容易造成关联词搭配不当,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7.看到数量词和约数词不放过(容易出现矛盾或造成语意重复)
8.看到固定句式不放过(容易造成句式杂糅)
9.看到“是”表判断的句子不放过(看主宾搭配是否恰当)
10.看到缩小、减少、降低等词语不放过(容易造成不合逻辑)
标点符号的使用
一、常见标点符号的使用
句号(。)
1.陈述句结尾的停顿。
2.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的停顿。
问号(?)
1.疑问句末尾的停顿。
2.反问句末尾的停顿。
感叹号(!)
1.感叹句的末尾。
2.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
逗号(,)
1.句子内部主语谓语间的停顿。
2.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间的停顿。
3.复句内部各分句之间的停顿。
顿号(、)
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分号(;)
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冒号(:)
1.用在称呼语后面,提起下文。
2.用照。“说、想、是、证明、宣布、透露”等词语的后面,提起下文。
3.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后面,引起下文的分说。
4.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5.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引号(“”)
1.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2.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3.表示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语。
省略号(……)
1.表示引文的省略。
2.表示列举的省略。
3.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破折号(—)
1.表示解释说明的语句。
2.表示话题的突然转换。
3.表示声音的延长。
书名号(《》〈〉)
1.表示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歌曲名、戏剧名、影视名绘、画名。
2.书名号里边的书名号用单书名号。
二、标点符号使用注意事项
㈠顿号、逗号、分号的使用
1.顿号是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分句之间不能用顿号)。
【注意】但并列性的谓语、补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
2.带语气词的并列词语之间不能用顿号,只用逗号。
3.并列词语中以使用连词。“和、或、及、与”等,不能再用顿号。
4.相邻的数字表概数不能用顿号,但表确数必须用顿号。
5.集体词语之间关系紧密,不用顿号分隔。
6.表并列性的引号、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一定要用,只能使用逗号。
7.并列词语注意分类,小的用顿号,大的用逗号;分句之间小的用逗号,大的用分号,甚至句号。
8.分号一般是用在复句内部的并列分句之间;但如果分句之间没有逗号,不可以直接使用分号。
㈡问号的使用
1.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但只充当整个句子的一部分(通常是主语或宾语),句末不用问号。
2.选择问句中无论有多少个选项,都只能在句末使用一个问号,其他各句之间均用逗号。
㈢冒号的使用
1.用在总括的话后面,表示后面的要分项说明或表示冒号前的话引起后面的话。
2.用在提示的词(说想、证明、宣布、指出、决定、透露、发现、反应、例如、如下等)的后面,引出具体内容。
3.用在总括性的句子前表示总结上文(前面常常是几种并列的情况)
4.冒号的提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的末尾,不能管到句中。如果只管其中的一部分就只用逗号、破折号或不用。
5.表领起的插入语后面不能用冒号。
6.“说”相关标点的用法。
在表述或转述中,说的发出者在句首用冒号;在句中,用逗号;在句末,用句号。
7.冒号不能和表示提示性的词。(就是、即等)同时使用。
㈣引号的作用
1.引文读字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且引号前用冒号。
2.引文不完整或引文虽然完整,但只作为整句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放在后引号的外面,且前面不用冒号。
3.引纹之内又有隐纹时外面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的一层用单引号,如果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则又用双引号,以此类推。
4.只把别人的话的大意说出,不是直接引述,不用引号。
㈤书名号的使用
1.表示书名、篇名(文章、规章制度等)、报刊、文件名、戏曲名、歌曲、 电影剧作、绘画作品等。
2.电视节目、报刊栏目、主题等不能滥用书名号。
3.注意书名号的统管范围。
4.书名号内还有书名时,外用双书名号,内用单书名号。
5.书名和篇名联用,或词牌曲牌名与题目连用时,中间用间隔号,外面用书名号。
㈥省略号的使用
1.省略号不能与“等、等等”连用。
2.一般情况下,句末与省略号连用的,其他标点符号应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