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知觉
第五章 知觉
概述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认识。
重要特性
整体性和意义性
e.g.看到一面红旗,看见一头大象
统觉是大脑皮层整合感知觉形成概念(高级)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
觉察
发现事物不知是啥
分辨
一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事物或其属性区分开来
确认
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确定知觉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纳入一定范畴
分类
按感官特性分
视知觉
听知觉等
按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按知觉中意识参与的程度
阈上知觉
阈下知觉
低于阈限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反应
过程【心理学与生活】
生理机制
皮层感觉区
一级区
二级区
三极区
额叶
损伤
失去主动知觉的意图,不能对知觉客体做出合理的假设 不能对知觉的结果做正确的假设
运动和认知(知觉,高级和理性)
视觉系统
是什么”(what)系统
由枕叶到颞叶(长时记忆)的通路组成,负责处理物体是什么的信息
位置(where)系统
由枕叶到顶叶(其他的机体感觉)的通路组成,处理物体在哪里的信息
知觉、感觉
相同点
都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都是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应
两者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脑
不同点
反应的内容
感觉是对个别属性
知觉对整体
反应的性质不同
感觉是生理和心理之间的,产生来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机制和刺激信息的物理特性,不需要或很少需要人的知识经验,相同的刺激信息会引起相似的感觉
知觉是纯心理活动、产生于在感觉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各种属性的整合和解释以获得意义的心理活动,需人的知识经验等参加,不同的人对统一刺激信息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知觉
生理机制不同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感觉-自下而上
知觉-自下而上+自上耳下
联系
感觉是知觉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
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人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越完整越具体
感觉和知觉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初级阶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认识世界的开端都是感性认识
知觉的学习与适应
知觉学习
知觉学习由训练引起的知觉成绩的改变或知觉阈限的变化
知觉适应
知觉适应是指当刺激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知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
e.g.换了一副特殊的倒视眼镜,一段时间后仍然可以正常生活
不同的动物视觉适应能力不一样
现象
知觉定势
前面的知觉经验对后来知觉的影响
e.g.老妇人、女孩的双歧图
指个体由于已有知识经验、动机或暗示等形成的某种知觉期望,有准备地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知觉的过程。
刚发生的感知经验
情绪,价值观,习惯
行为方式
个性倾向
知觉习惯
是指人们日常的知觉经验影响到对事物细节的知觉。
倒视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观察
按从上而下的方向知觉人脸,见书上那个嘴唇朝下的图
种族效应
我们容易分辨本民族的人脸而不容易分辨其他民族的人脸
知觉的信息加工
自下而上加工
数据驱动加工
低水平到高水平
依赖于外界信息
非感觉信息少,感觉信息多
视崖实验
自上而下加工
概念驱动加工
高到低
依赖于感知的主体
非感觉信息多,感觉信息少
知觉者的兴趣 态度 需要
对活动的准备和期待
个人知识经验
情境与期望的影响(补充,心理学与生活P123)
模糊性(两可图)
定势
模式识别理论
模板说(自下而上)/模版匹配理论
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着各式各样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副本,自下而上的加工
储存模板,一一匹配
e.g.信用卡的编号识别
实验:字母特征混淆实验
原型说(自下而上)/原型匹配理论
人的长时记忆储存的不是与外部客观事物一对一的模板,而是原型,自下而上的加工
储存原型,近似匹配
e.g.用有两个翅膀的长筒作为飞机的原型,识别不同外形的飞机
实验:Reed面部简图实验
特征说(只有自下而上,魔鬼城堡)/特征分析理论
模式可分解为各种特征,特征和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关键作用,特征分析模型只有自下而上的加工(分析特征、最佳匹配)
谢夫奇提出”魔鬼城堡“(塞尔弗里提出”泛魔“识别模型),认为有四个层次,每层次的鬼执行特定任务,并依次工作知道最终实现模式识别。由低到高依次为“映像鬼”、特征鬼、认知鬼、决策鬼
重要特点: 1.特征鬼--对模式的分析是呈解题结构的 2.模式识别是平行加工和序列加工共同进行的过程(同一层次平行加工,不同层次序列加工)
例:F可分解为一垂线两平线三直角等特征
结构优势理论说(结构优势效应)
整体结构在模式识别中可起到有利作用(模式识别、整体占优势)
字词优势、字母优势、客体优势、构型优势效应
实验:棋局异同判断
特性
整常选理
整体性(整体与部分)
整体性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一方面,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 一方面,我们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在知觉活动中,个体遵循“整体优先”原则,即整体水平的加工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
影响因素
刺激物的结构
客观刺激物的关键性成分
关键特征
个体的知识经验
作用
大大提高了人知觉事物的能力
整体知觉会抑制个别成分的知觉
内温(整体优先)
陈霖(整先局后)
e.g.视而不见(整体性制约),“主观轮廓”,不同乐器仍知觉 e.g.漫画家勾勒数笔,别人就知道画的是谁 e.g.管中窥豹
实验
视听干涉Navon【实验范式P9】
结论:总体特征可被知觉
视觉字母识别作业Navon【实验范式P10】
结论:总体特征优先
范式:注意-过滤范式-整体局部范式【书P177】
恒常性
恒常性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确保持它的稳定性
完全恒常性:完全相同 无恒常性:完全不同
种类
大小(艾姆斯小屋)
形状
颜色(在有色光照下,物体表面颜色不变)
明度(照明条件改变时,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不变)
方向恒常性
影响因素
知识经验
视觉线索
酒精
选择性(对象与背景)
选择性是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有选择的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现象。 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 对象与背景相互转化,相互依赖。
影响因素
客观刺激物
对象和背景间的差异
对象的活动性
对象特征
主观因素
需要与动机
兴趣与爱好
目的与任务
知识经验
刺激物对其意义
e.g.双歧图(在知觉对象和背景之间相互转换) e.g.老妇人和年轻女孩 e.g.军事伪装,迷彩服(混淆对象背景)
理解性
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以过去知识经验为依据,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其具有一定意义
影响因素
知觉定势
知识经验
语言指导
动机与期望
情绪与兴趣
作用
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促选)
e.g.我们在看双歧图形时,如果事先知道白色部分是杯子, 那么就更容易成为我们知觉的对象。
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促整)
e.g.我们再看不完整图形时,理解性可以帮助我们把缺少的部分补充出来。
促进知觉的恒常性(促恒)
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e.g.熟悉英语单词的人看到“WOR”会预期出现“D、K”等。
e.g.“熟视无睹”,受经验影响--理解性 e.g.内行看门道 e.g.拼写英语单词时,会根据前面的几个字母推断出是可能的哪几个单词
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空间关系的认识。
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脑对物体形状特征的反映,是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模式识别)
分类
形状识别
形状识别是指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形状是什么的过程。这是比特征分析更高的一个阶段,它要求人们对复合特征进行加工,这种加工有序列搜索的特点。
文字识别
依赖于对文字的特征分析
面孔识别
受文化环境的影响
物体识别
分析物体的基本成分,比如结合点
特征、轮廓、注意
特征觉察/分析
始于对原始特征(点线面朝向和运动)的分析和检验
人对物体形状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包括点线,角度朝向和运动等。视觉系统以特征觉察器对于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须意识的努力。
特征整合
在特征整合中注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没有注意参加时,特征可能是游离的,因而可能出现错误的结合在注意的参与下,人们可能知觉到事物的整体。
轮廓
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二个分界面,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
轮廓(图形)掩蔽
人们在知觉物体的形状时,轮廓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
一个物体的轮廓,不仅受空间上邻近的其他物体轮廓的影响大小错觉,也受时间上前后出现的物体轮廓的影响,图形掩蔽实验(在短暂呈现条件下,圆盘的轮廓尚未形成,被圆环遮蔽)说明人在知觉物体形状时,轮廓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
主观轮廓(错觉轮廓)
把不完整图形看成完整图形的知觉过程叫封闭性,由此产生的图形轮廓叫主观轮廓
体现知觉的整体性
e.g.脑补的三角形
注意
不注意盲视
出现了却没看见
e.g.大猩猩
特征捆绑
有利于知觉到事物的整体
眼动
分类
微小的,无意识的眼动,如微跳
有意识的,较大的眼动,如眼跳(眼睛从一个注视点到另一个注视点)和追踪
作用
微跳维持物体形状知觉的稳定性
微跳对维持视觉映像,避免视网膜因注视而产生的局部适应有重要的意义
眼跳保证了对新的信息的提取
眼跳是眼睛从一个注视点到另个注视点的单个运动
用眼睛搜索要观察的物体
将眼睛由一处转移注视另一处
当刺激在视野边缘时,使物体回到视野中央。
组织原则
简邻对相封 线条好命运 同域和连续
简单性
简单结构的部分易于形成图形
接近或邻近性
时空上接近的部分易组成图形
对称性
相似性
看起来相似的部分易组成图形
封闭性(闭合)
将图形刺激中的特征聚合成完整形状(闭环)
线条朝向
线条方向相同易知觉为一个整体
良好图形
单纯的、规则的、左右对称的~
共同命运
向着相同方向变化的部分易~
同域原则
处于同一地带的刺激物易~
连续性(良好连续)
连续或运动方向相同的刺激物易于知觉为一个整体
大小知觉
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和知觉距离
(埃默特定律)大小—知觉不变假设
a=A/D
a是视像大小
A物体大小
D是对象与眼睛的距离
静态破坏D,照相后边的显小
大小一距离不变假设: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不自觉地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在距离相等时,视像大说明知觉到的物体大,视像小说明知觉到的物体小;在视像恒定时,距离大说明知觉到的物体大,距离小说:知觉到的物体小
物体熟悉性
当熟悉的物体距离改变时,虽然视网膜投影的大小随之改变,但熟悉的大小使人们能较准确地知觉到物体实际大小
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
两个实际大小相等的物体,在大的物体包围中的物体显得在小的物体包围中的物体显得太。
体态变化
俯视,仰视会缩小
直坐知觉好
深度知觉 (立体知觉/远近知觉/距离知觉)
深度知觉是人将远近物体判断或辨识为立体的视知觉。
将明暗和阴影作为重要线索
线索
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调节(单眼)
晶状体的形状由于距离的改变而产生的睫状肌的紧张度的变化,1~2米内有效,且很不准确
辐合(双眼)
双眼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汇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
在知觉物体的距离和深度时,如果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分,那么看到单一物体
e.g.斗鸡眼
单眼线索
重叠高大 三透一差 纹明
对象重叠(遮挡):被遮的知觉的远
相对高度:高远
相对大小:在平面上,大近小远
线条透视(几何透视):近大知近,远小知远
空气透视:远糊近清
运动透视:向前看,近物快远物慢
运动视差:侧面看,近物快方向反,远物慢方向同
纹理梯度(结构级差/质地梯度):远密度小近密度大
草色遥看近却无
明暗和阴影:明亮近,灰暗阴影远
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左眼物体左边多,右眼物体右边多,即立体物在两眼视网膜上的成像就有了差异(双眼视差),其是深度和距离知觉的主要线索。
个体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作用范围可达1300米,超过时,两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便不起作用了。
视差大,会产生双像(e.g.3D电影)
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有机体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视觉听觉定向,触觉、动觉、平衡觉起补充作用
视觉的方位定向
人的视觉定向必须借助于各种主客观的参照物,人们根据周围环境的参照物,通过视觉来判断方位,例如太阳、建筑物的位置,以及天空和地面、人和外界的物体的关系等。
听觉的方位定向
听觉定向线索(音笼实验)
时间差
0.00003;0.0006~0.0008;0.00001
强度差
90度 10000Hz 20分贝
位相差/周相差
声波的方向、波长
规律
左右两侧的声源易分辨
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易混淆
以两耳连线上的中点为顶点,两耳连线垂直于地面的直线做圆锥,则圆锥面上的各点最混淆
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人知觉到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需要以某种客观现象作为参照
形式/分类
分辨
时序知觉(对时间的分辨早午晚)
估量
时距知觉(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几分钟天)
维耶罗特在1868年对时距长度进行了研究,被试对3秒的估计最为准确。《实验心理学》(郭秀艳P407)
确认
时间点知觉(对时间的确认今天几号)
预测
依据
根据自然界周期性的变化(四季)
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周期性的变化(饿)
计时器提供的信息(表)
影响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
时间精确性:(最不精确)视觉<触觉<听觉
反应时:触<听<视(反应最慢)
一定时间内事件的数量和性质
数量多性质复杂,估计短
回忆往事相反:海克斯的扑克牌实验证明这一点
举例说明
个体的兴趣和情趣
期待某种事情,时间过的慢。不愿出现的事情,时间过得快。
举例说明
脑机制
顺行性遗忘——海马
逆行性遗忘——颞叶
事件次序&漠不关心——额叶
运动知觉
定义
运动知觉是脑对物体运动特性的反映
格列高的网像运动系统、头--眼运动系统
作用
运动知觉对人的适应性行为有重要意义
e.g. 过马路时估计车的行驶速度
运动知觉的信息来源
头眼运动系统
视网膜映像流(网像运动系统)
视网膜上相邻的点受到连续的刺激
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动作指令
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
真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做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
阈限
上阈限
看到闪烁时的速度
物体运动太快,人只看到弥漫性的闪烁
e.g.风扇的叶片
下阈限
刚刚可以觉察的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最小视角范围(角速度)
影响其阈限的因素
目标物的视网膜定位
刺激物的照明和持续时间
视野中有无参照点的存在
目标离观察者的距离
知觉者的职业特点等
似动韦特海默
运动诱自
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的运动。
运动后效
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 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e.g.瀑布效应
动景运动(Phi运动 / 最佳运动)
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运动
与闪光融合区分
支持格式塔学派
e.g.霓虹灯、电影
诱发运动
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一般来说视野中细小的对象看起来在动,而大的背景则处于静止的状态
e.g.月亮追云
自主运动
指黑暗中微弱的静止光点被知觉为在运动的现象。
经典实验:在暗室内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一时间,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
e.g.从众实验(谢里夫-社会规范实验)
错觉
错觉在某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有某种固定倾向、不符合事物本身特征和受到歪曲的知觉
意义
它有助于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
针对错觉进行相关训练
人类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
错觉变瘦
动景运动
可以靠训练,主观努力克服
种类
有外力
大小错觉
缪勒—莱尔错觉(箭形错觉)
潘佐错觉(铁轨错觉)
垂直—水平错觉
贾斯特罗错觉
多尔波也夫错觉
月亮错觉
(埃默特定律)大小—知觉不变假设 a=A/D
大纲补充原因
形状错觉
佐尔拉错觉(松奈错觉)
冯特错觉
爱因斯坦错觉
波根多夫错觉
奥尔比逊错觉
格里德火花错觉
方向错觉
明暗错觉
无外力
螺旋错觉
运动错觉
时间错觉
距离错觉
产生原因
抑制透视眼移情 完型加工常误用
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两轮廓相近,视网膜内的侧抑制改变了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
例:佐尔拉错觉、波根多夫错觉
透视说
由于图形通过透视暗示着深度,导致图形大小知觉的变化
例:潘佐错觉
眼动理论
改变了眼睛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
例:垂直—水平错觉
移情说
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图形上
例:箭形错觉
完形倾向说
夸大似乎能分开的事物的各特征的距离
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
误利用知觉恒常性的结果
例:潘佐错觉、月亮错觉
中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