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乙型肝炎
乙肝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导致肝炎症状和肝功能异常。通过血液检测和病毒标志物诊断乙肝,疫苗接种、避免血液传播和安全性行为是预防乙肝的措施。慢性乙肝可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药物和肝移植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3.11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
乙肝病毒是一种病毒性肝炎病原体,属于DNA病毒。
乙肝病毒的结构和特征包括外壳蛋白、内核蛋白和DNA。
乙肝病毒可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给他人。
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
血液接触、输血、共用注射器等方式可传播乙肝病毒。
医院、美容院等护理操作不当也可能导致血液传播。
性接触传播
性行为中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可传播乙肝病毒。
无保护措施、多个性伴侣等增加感染风险。
母婴传播
孕妇感染乙肝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分娩过程中、母乳喂养等也存在传播风险。
症状
急性乙肝病毒感染
潜伏期约为2-3个月,可有发热、恶心、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
随之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等肝脏相关症状。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
多数患者在感染后6个月内恢复,但约5-10%会发展成慢性感染。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或持续疲劳、食欲不振等轻度症状。
长期感染可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
诊断方法
乙肝标志物检测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是诊断乙肝病毒感染的首要方法。
其他标志物如抗体检测、乙肝病毒DNA检测可以协助诊断及监测治疗效果。
肝功能检查
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升高可表明肝功能异常。
碱性磷酸酶(ALP)和胆红素等指标也常用于评估肝功能状态。
肝组织活检
肝组织活检可确定肝炎活动程度、肝纤维化程度等信息,协助确定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乙肝疫苗的接种是最有效的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手段,包括三剂次的基础免疫和补充免疫。
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次乙肝疫苗。
个人卫生习惯
避免使用他人的牙刷、剃刀等个人用品,避免性行为过度、不安全。
洗手、消毒习惯有助于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血液安全管理
医疗机构应按照严格的血液安全管理标准进行输血、手术及护理操作。
谨慎使用注射器,避免注射器共用和药物滥用。
慢性乙肝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是指乙肝病毒潜伏超过6个月的个体。
长期感染乙肝病毒可导致肝功能逐渐恶化、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对于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等情况。
肝硬化
肝硬化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长期发展的结果,有严重的肝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肝硬化可导致腹水、肝性脑病、胃肠道出血等并发症。
对于肝硬化患者,除了积极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还需专项管理并预防并发症。
肝癌
肝癌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癌发病风险特别高。
早期发现和治疗肝癌对提高存活率非常重要。
治疗方法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方法,可用于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治疗。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类和核苷酸类药物。
支持治疗
对于患有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患者,需进行支持性治疗,包括液体管理、营养支持等。
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肝移植等手术治疗方法。
注意生活方式
饮食均衡、戒酒戒烟、避免暴饮暴食等有助于改善肝功能。
定期的运动和体检可以帮助监测身体状况及早发现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