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兴脑图导图社区 预防医学归纳(第7版)
预防医学归纳(第7版),包含重点章节1,2,3,4,5,6,8,11,14,16,17,18,已经标明考试重点,和可能出错的细节问题。
编辑于2024-05-19 15:09:30预防医学归纳(第7版)
【第一章 绪论】
什么是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侧重健康人群。)
内容: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健康促进、卫生管理学
特点
思维的整体性
以人为体的一体化服务模式
根据居民和家庭的健康需求来组织提供服务
服务的针对性
临床预防模式(最重要)
实践的主动性
健康生命的全路径
生命各个重要阶段
健康
概念
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健康是日常生活的资源,而不是生活的目标,健康是一个积极的概念,它不仅是个人身体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和个人资源。
组成
身体,心理(又包括智力,情绪,精神),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
健康决定因素
社会经济环境;物质环境;个人因素 ;卫生服务
健康生态学模型
强调个体和群体健康是个体因素、卫生服务以及物质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且这些因素间也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以多层面上交互作用来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健康
第一层:核心层,是先天的个体特质如年龄、性别、种族和其他的生物学因素以及一些疾病的易感基因
第二层:在核心层之外是个体的行为特点
第三层:是家庭、社区和社会的人际网络
第四层:是生活和工作的条件 包括:社会心理因素,是否有工作以及职业的因素,社会经济地位,自然和人造环境,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健服务
第五层:(即宏观层面)在全球、国家、地方各级水平上的社会、经济、卫生、环境条件和政治因素等。【根本决定性作用】
三级预防策略(概念和措施)【简答题\填空】
第一级预防
病因预防,是通过采取措施消除致病因素对机体危害的影响或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如果疾病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又称为根本性预防
如:接种疫苗、注意卫生、锻炼身体、婚前体检、遗传咨询
第二级预防
在疾病的临床前期通过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如: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
第三级预防
对已患有某些疾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终止疾病的发展、防止疾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
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主要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患者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康复
开展慢性病一级预防策略常采用双向策略
预防的高危策略
预防的全人类策略
【第二章 流行病学概论】
什么是流行病学?
定义
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群
关注的事件:疾病和健康状况
主要研究内容和三个阶段:
揭示现象(某些事件在人群中是怎样分布的)
找出原因(什么因素导致某些事件在人群中呈现如此分布)
提供措施和策略(用什么策略和措施可以改变这种分布)
研究和实践的目的:防治疾病,促进健康
基本原理:
疾病分布论;病因论;健康-疾病连续带的理论;疾病预防控制论;疾病流行数理模型
流行病学的基本原则:群体原则 ;现场原则;对比原则;代表性原则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最常用】
描述性流行病学
横断面调查
监测
生态学研究
产生假设
分析性流行病学
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检验假设
实验法
实验流行病学
临床试验
现场试验
个体试验
社区试验
检验假设
数理法
理论流行病学
【第三章 流行病学资料的来源与疾病分布】
频数的测量:
发生数(或发病数)
现患数(或患病数)
发生数与现患数的关系:现患数≈发生数x病程
风险的测量:
风险 (risk)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和时间段内,某种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风险事件可以是死亡、疾病、伤害或其他健康相关事件。
局限: 确定准确的分母有难度,且时间不同,风险相比无意义。
率的测量:
率(rates)等于一定时间内某事件发生的频数除以研究期间内处于风险的人群的平均人口数。常用研究期中人口数作为率的分母。
1、常用测量指标:
发病指标
发病率
指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1年)、特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
某期间 某人群中 某病 新发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
分母
观察期一年
①年中:该年6 月 30 日 24 时或 7 月 1 日 0 时人口代替
②年初人口数加年终人口数被2除
急性感染性疾病
罹患率
与发病率一样,也是测量人群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与发病率相比,更适用于小范围、短时间的情况。
应用 :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食物中毒,传染病,职业中毒等暴发
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为单位
续发率
定义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应 用 :反映传染病传染力强弱的指标,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
患病指标
患病率/现患率
现患率,用来表示被研究人口中患某疾病或处于某种状态的人口比例。
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同期的平均人口数(被观察人口数)*k
按观察时间 :时点患病率 、期间患病率
病程较长的慢性病发病情况
感染率
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口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现状感染率 类似患病率
新发感染率 类似发病率
感染率=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 ×K (K=100%)
病残率
定义某一人口中,在一定期间内每百(或千、万、十万)人中实际存在的残疾人数。即是指通过询问调查或健康检查,确诊的病残人数与调查人数之比。
病残率=病残人数/调查人数×K (K=100%或 1000/千)
死亡指标
死亡率
指在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某时期内某人群死亡的总数/同期人口平均数*k
粗死亡率: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一种未经调整的率
死亡专率:死亡率按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及病因等分别计算
病死率
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某时期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该病人数*100%
当某病的发病和病程处于稳定状态:病死率=某病死亡率/某病发病率×100%
存活率
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随访(通常为1 3 5 年)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
随访满 n 年尚存活的病例数/开始随访的病例数*100%
2、疾病分布:
疾病的三间分布
定义:观察疾病(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描述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现象。
地区分布
①国家间的分布
②在国家内的分布
③城乡分布
④疾病的地方性(endemic):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无需从外地输入,只存在于某一地区,或在某一地区的发病率水平总是较高,的现象。分自然疫源性、自然地方性、统计地方性。
时间分布
①短期波动(rapidfluctuation):是指在一个地区或一个集体的人群中,时间内某病的发病数明显增多的现象。亦称时点流行或爆发。
②季节性(seasonality):也称季节性波动,指疾病每年在一定的季节内出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
③周期性cyclicvariation,periodicity:疾病依照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
④长期变异/长期趋势(secularchange)
人群分布
年龄
横断面分析
横断面分析(crosssectionalanalysis):主要分析同一时期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等的变化,常用于急性疾病。又称现况研究、患病率研究(prevalencestudy)。
出生队列分析
出生队列分析(birthcohortanalysis):将同一时期出生的人划归为一组成为一个出生队列,然后对其随访观察若干年,观察死亡等情况。
性别
职业
社会阶层
种族或民族
行为特征
婚姻状况
流动人口
3、疾病流行强度:
散发: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
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大流行: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短时间内可跨省界、国界或州界,发病率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
【第四章 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
描述性研究
(主要现况研究) (又叫横断面研究,患病率研究)
定义: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资料,并对资料的分布特征加以描述。
特点:(1)、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 (2)、一般不设立对照组 (3)、研究因素可以有多项 (4)、横断面调查,无法确定“因-果”时间顺序 (5)、不能验证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目的
发现病因线索
了解疾病的病因分布情况 描述特定时间疾病的三间分布
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
早期发现患者
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
确定机体某项指标的正常范围
种类
普查
优点:
能提供疾病分布情况和流行因素或病因线索。
普查能起到普及医学科学知识的作用。
能发现人群中的全部病例,使其及时治疗
缺点:
工作量大、漏查难免。
耗费人力物力、成本高。
只能获得患病率资料。
抽样调查(最常用方法)
⑴优点:
节省人力、物力
因调查范围小,调查工作容易做得细致
⑵缺点:
设计较复杂
调查变异程度较大和预期率较低的总体时样本含量较大,若样本扩大到接近总体时就失去了抽样的意义。
常用抽样方法
①单纯随机抽样(simplerandomsampling):要求从总体N个样本中,利用抽签、随机数字表等方法抽取n个对象组成一个样本。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抽样方法。
②系统抽样(systematicsampling):又称机械抽样。按照一定顺序,机械的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抽样方法。
③分层抽样(stratifiedsampling):将调查的总体按照某种特征分成若干层,然后再每层中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层变量应是导致总体内部变异的重要因素。抽样误差较其他抽样方法小。
④整群抽样(clustersampling):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以群组为抽样单位进行随机抽样,被抽到的群组中的全部个体均作为调查对象。抽样误差较大。
⑤多级抽样(multistagesampling):上述抽样方法综合运用。如先分层再整群。
抽样误差由大到小排列:整群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
总体用参数,样本用统计量
分析性研究
队列研究:
定义:
是将按是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暴露:
指接触过某种物质、具备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队列
:有共同经历或有共同暴露特征的一群人分为固定队列和动态队列
危险因素:
泛指能引起某特定不良结局,或使其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包括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等多方面的因素
特点:
(1)、属于观察法
(2)、设立对照
(3)、由“因”及“果”
(4)、能确证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类型:
前瞻性队列研究
优 点:
时间顺序增强了病因推断的可信度
直接获得暴露与结局资料,结果可信能获得发病率
缺 点:
所需样本量大,花费大,时间长
影响可行性
历史性队列研究
优 点:
短期内完成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时间顺序仍是由因到果
省时、省力、出结果快
缺 点:
资料积累时未受到研究者的控制,内容上未必符合要求
需要足够完整可靠的过去某段时间有关研究对象的暴露和结局的历史记录或档案材料
双向性队列研究
研究队列的确定是过去
根据研究对象过去某时刻的暴露情况分组
需要随访
部分结局可能已出现
研究对象的选择:
暴露组的选择:
1、暴露特殊人群
2、一般人群
3、有组织的团体
对照的选择:
1、内对照
2、外对照
3、总人口对照
4、多重对照
分析
资料整理
发病 未发病 合计 发病率
暴露组 a b a+b=n1 a/n1
非暴露组 c d c+d=n0 c/n0
合计 b+c=m1 b+d=m0 a+b+c+d=t
率的计算
累积发病密度:(固定队列)
观察期间发病例数/观察开始时的人数
发病密度:(动态人群)
观察期间发病例数/观察人时数
观察人时数=观察人数*观察时间
标化死亡比
估计暴露与发病的关联强度(概念,计算公式,意义)
相对危险度RR:
危险比,是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比值。
a/n1 —— c/n0
【意义】
①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②RR值越大,暴露的效应越大,关联强度越大
注:当RR=1时,表示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相同,暴露可能与疾病无关
RR的可信区间,包含1时,则表示总体RR可能为1,因素与疾病无关联
归因危险度AR:
特异危险度、超额危险度,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的差值
a/n1-c/n0
【意义】
①暴露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
②AR值越大,暴露因素消除后所减少的疾病数量越大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病因分值,指暴露人群因某些暴露因素所致的某些发病或死亡占该人群该病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a/n1-c/n0 ———— a/n1
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人群中某病发病(死亡)率与非暴露人群该病发病(死亡)率的差值,表示总人群因暴露于某因素而导致的某病发病(死亡)率
PAR=It-Io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人群病因分值,指总人群因暴露于某因素所致的某病发病或死亡占总人群该病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PAR%=(It-Io)/It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 (慢性病)
①研究结局是亲自观察获得,暴露资料是在结局发生之前收集的,一般不存在回忆偏倚。
②是由“因”至“果”观察,符合因果关系的时间顺序,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较强。
③可计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能直接估计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强度。
④一次调查可观察多种结局。(一种因素)
缺点:
①不宜用于研究发病率很低的疾病,否则需要的研究对象数量过大,费用过高。(不适合罕见病)
②观察时间长,易发生失访偏倚。
选择偏倚
③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
④设计的要求高,实施复杂。
⑤在随访过程中,未知变量引入人群,或人群中已知变量的变化等都可使结局受到影响,使分析复杂化。
病例对照研究:(概念,种类,)
1、定义: 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各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危险因素的比例或水平,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或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是否与研究疾病有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暴露:曾经接触过某种因素或具备某种特征。如接触过某种化学物质或物理因素,具备性别、年龄或职业的某种特征。
2、特点: (1)、属于观察法 (2)、设立对照.、 (3)、观察方向是由“果”及“因” (4)、不能确证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3、病例对照研究的种类
(1)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在病例和对照人群中分别选取一定数量的研究对象,仅要求对照数量等于或多于病例数,无其他特殊规定。
(2)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①频数匹配
匹配因素所占的比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基本一致的匹配称频数匹配
②个体匹配
以病例和对照的个体为单位进行匹配,即指按照匹配因素为每一病例配上一个或多个适宜的对照。一个病例匹配一个对照,称为1:1匹配,即配对。如果病例较少,也可对每个病例匹配M个对照,称为1:M匹配,但一般M不宜超过4个。
匹配过度(over-matching):把不必要的项目列入匹配,企图使病例与对照尽量一致,就可能徒然丢失信息,增加工作难度,反而降低了研究效率,这种情况称为匹配过度
4、研究对象的选择:
病例的选择:
1、病例应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尽可能公认。
2、首选新发病例(较少接触干预措施)
3、各方面有代表性
4、对病例某些特征的限制,处理好干扰因素。
病例的来源:
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
以社区为基础的病例
对照的选择:
1、确认对照的标准
2、对照的代表性
3、对照与病例的可比性
4、不应患有与所研究因素有关的其他疾病
5、可同时选择两种以上对照
6、病例来源的人群中未患所研究因素有关的其他疾病
5、资料分析和结果解释:
非匹配、频数匹配
画表
成组病例对照研究资料整理表
暴露 病例 对照 合计
有 a b a+b=n1
无 c d c+d=n2
合计 a+c=m1 b+d=m2 a+b+c+d=N
假设检验:
利用X2(卡方)
用途
A、检验频数分布的拟合优度
B、推断两个或两个以 上总体率之间有无差别
C、×无推断两个或两个以上总体均数之间有无差别
D、交叉分类资料两属性问 有无相关关系
E、推断两个或两个以上总体构成比之间有无差别
注:当X2>=3.84,p<=0.05,可以认为暴露与疾病有关联,有统计学意义
估计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
【计算】比值比OR
OR=病例组的暴露比值/对照组的暴露比值=(a/c)/(b/d)=ad/bc (一定要写意义)
病例有暴露史:病例组无暴露史 —————————————— 对照组有暴露史:对照组无暴露史
【意义】同RR。 疾病频率<5%时,OR与RR接近
OR的95%可信区间
1:1匹配(配对)
总数大于等于40,理论数大于或等于5
计算比值比OR
OR=c/b 公式
病例有暴露史:对照组无暴露史 —————————————— 病例组无暴露史:对照组有暴露史
6、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
①病例对照研究可在病例的集散地——医院收集病例,收集病例更方便,更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有时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②该方法所需研究对象的数量较少,节省人力、物力,易组织。
③一次调查可同时研究一种疾病与多个因素的关系。
④收集资料后可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
缺点
①不适于研究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含量。
②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
③选择研究对象时易发生选择偏倚。
④获取既往信息时易发生回忆偏倚。
⑤易发生混杂偏倚。
⑥不能计算发病率、死亡率等,因而不能直接分析相对危险度。
实验法
实验流行病学
将来自同一总体的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者对实验组人群施加某种干预措施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发病(死亡)情况或健康状况有无差别及差别大小, 从而判断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种前瞻性、 实验性研究方法。又叫干预研究、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分类
临床试验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将临床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给予某临床干预措施,对照组不给予该措施,通过比较各组效应的差别判断临床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基本原则
随机的原则
保证受试者其他非处理因素情况在各组间的均衡性
简答随机分组
区组随机化
分层随机
对照的原则
去除随机变异和其他非研究因素的影响,凸显研究药物的效果
对照组的处理方法: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标准疗法对照(使用最广泛);不同给药剂量、疗程、途径之间相互对照
盲法的原则
控制来自研究对象、研究者、资料收集分析人员方面主观因素的影响(信息偏倚)
单盲:研究对象不知道
双盲:研究对象和观察者
三盲:研究对象,观察者和资料分析者
重复的原则
资料的收集:
(1)、盲法观察——单盲、双盲、三盲
(2)、规范观察方法
(3)、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
现场试验
个体实验
社区实验
实验流行病学(试验性研究)优缺点
优点
前瞻性研究不存在回忆偏倚
随机抽样、随机分组,从而比较组间可比性好,减少混杂偏倚;
检验假设的能力较队列研究强;
可了解疾病自然史,可获得一种干预与多种结局的关系
缺点
设计和实施要求高.难度大
耗费时间.人力.物力.财力
研究对象代表性不够.影响结果外推
研究人数多.时间长.依从性不易做得很好
长期随访,失访难以避免
对照组的类型有时涉及伦理学问题
【第五章 偏倚控制及病因推断】
偏倚的类型——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选择偏倚:
1、定义:研究对象的选取过程中,由于选取方式不当,导致入选对象与未入选对象之间存在系统差异,由此造成的偏倚称为选择偏倚。 例如研究对象采用志愿者,方便样本,或者研究对象的无应答或失访等。
2、控制方法:随机抽样;设立对照;严格诊断标准;提高应答率;采用多种对照
3、常见类型: ①入院率偏倚 / 伯克森偏倚 ②检出症候偏倚 / 暴露偏倚 ③无应答偏倚 (包括失访) ④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 /奈曼偏倚 ⑤易感性偏倚
信息偏倚:
1、定义:又称测量偏倚、观察偏倚。是在收集整理信息过程中由于测量暴露与结局的方法(工具)有缺陷,使收集到的信息不准确(即不完全真实)造成的系统误差,对研究对象的归类错误。
2、控制:
①采用客观指标、明确定义 ②尽可能的采用盲法 ③质量控制(培训调查员、宣教工作、预调查、核查)
3.常见类型: ①回忆偏倚(病例对照)、 ②报告偏倚、 ③诊断怀疑偏倚(临床实验,队列研究)、④暴露怀疑偏倚、 ⑤测量偏倚、 ⑥发表偏倚
混杂偏倚:
1.定义: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强度受到其他因素的歪曲或干扰而产生的系统误差。
2.控制:
(1)研究设计阶段:随机化;限制;匹配
(2)资料分析阶段:分层分析;多元分析模型
3.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1)关联的时序性(2)关联的强度(3)关联的可重复性(4)关联的特异性 (5)剂量-反应关系 (6)生物学合理性 (7)关联的一致性 (8)实验证据
病因
定义:概率论的因果观:使结果发生概率升高的事件或特征。 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认为是病因
病因的类型:
来源
宿主
环境
社会
解释程度
充分病因
必要病因
病因链位置
直接病因或间接病因
方法
描述性研究是提出病因假设的主要方法
分析性研究是更加深入的探索和检验病因假设的研究方法
实验性研究是验证病因假设的方法
步骤
建立病因假设
求同法
求异法
同异并求发
共变法
剩余法
描述性研究
检验病因假设
分析性研究
病例对照
队列研究
验证病因假设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最可靠)
标准(hill标准)
(1)关联的时序性(必备条件)(2)关联的强度(3)关联的可重复性(4)关联的特异性 (5)剂量-反应关系 (6)生物学合理性 (7)关联的一致性 (8)实验证据
【第六章 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
筛检试验与诊断试验的区别
评价试验的整理表
待评价试验 金标准确诊 合计
病例 非病例
阳性 a(真阳性) b(假阳性) a+b
阴性 c(假阴性) d(真阴性) c+d
合计 a+c b+d n
试验评价的指标
(一)真实性:指测量指与实际值符合的程度
灵敏度:
定义:敏感度、真阳性率,指金标准确诊的病例中待评价试验也判断为阳性者所占的百分比。
计算:灵敏度= (a/a+c)×100%
意义:反映待评价试验能将实际患病的病例正确地判断为患某病的能力
特异度:
(1)定义:真阴性率,指金标准确诊的非病例中待评价试验也判断为阴性者所占的百分比。
(2)计算:特异度= (d/d+b)×100%
(3)意义:反映待评价试验能将实际未患病的研究对象正确判断为未某患病的能力
假阴性率:
.定义:漏诊率,是指金标准确诊的病例中待评价试验错判为阴性者所占的百分比
.计算:假阴性率= =1-灵敏度=c/(a+c)×100%
假阳性率:
.定义:误诊率,是指金标准确诊的非病例中待评价试验错判为阳性者所占的百分比
.计算:假阳性率= =1-特异度=b/(b+d)×100%
约登指数:
.计算:=(灵敏度+特异度)-1 =1-(漏诊率+误诊率)
.范围:0~1 越接近1越好
.意义:试验能够正确地判断病人与非病人的能力
粗一致性:
.定义:试验所检出的真阳性和真阴性例数之和占受试人数的百分比
.计算:= ×100% 值越大,真实性越好,反映试验结果与金标准诊断结果符合程度
似然比:
指病例组中某种试验结果出现的概率与非病例组中该试验结果出现的概率之比。
.阳性似然比LR+:
是指试验结果真阳性率与假阳性率之比,
阳性似然比=真阳性率/假阳性率
应显著大于1
.阴性似然比LR-:
指试验结果假阴性率与真阴性率之比
阴性似然比=假阴性率/真阴性率
越小,真阴可能性大
似然比为1 :表示验前和验后概率相同,没有必要做此试验。
似然比>1 :表示在做试验后,患该病的可能性增大。
似然比小于1 :表示患病可能性小。似然比越小,患病可能性越小。
(二)、可靠性:亦称信度、精确度、可重复性,指在相同条件下用某测量工具(如待评试验)重复测量同一受试者时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1)变异系数CV
变异系数= CV越小,可靠性越好
(2)符合率/观察一致率
定义:筛检试验判定的结果与标准诊断的结果相同的数占总受检人数的比例。
意义:比较两个医师或同一医师两次筛检诊断同一组病人的结果。
.Kappa值:-1~+1。Kappa值越大,一致性越好。
当其<0.2以下一致性可忽略不计,0.2~0.4较差一致性,0.4~0.6中度一致性,0.6~0.8较好一致性,>0.8以上极好一致性。
(3)、收益:
预测值:表示试验结果判断正确的概率
.阳性预测值PV+:指试验阳性结果中真正患病(真阳性)的比例
.阴性预测值PV-:指试验阴性结果中不患目标疾病(真阴性)的比例
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ROC曲线)是确定截断值的常用方法。ROC曲线是用真阳性率(灵敏度)和假阳性率(1-特异度)作图所得曲线,表示灵敏度和特异度之间的关系
提高试验效率的方法
并联试验:
平行试验,全部筛检试验中,任何一项筛检试验结果阳性就可定为阳性。
作用:可以提高灵敏度,减少漏诊率(假阴性率)、阴性预测值升高,但特异性下降、增加误诊率、阳性预测值降低。
串联试验:
系列试验,全部筛检试验结果均为阳性者才定为阳性
作用:可以提高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降低误诊率(假阳性率),但灵敏度降低、阴性预测值降低、漏诊率增加。
【第八章 临床预防服务】
临床预防服务:
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的“患者”病伤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然后实施个体的预防干预措施来 预防 疾病和促进健康。
是在临床环境下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的结合。 在具体的预防措施上,它强调纠正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推行临床与预防一体化的卫生服务。
临床预防服务特点:个性化;一体化;民主化;综合化;规范化
服务内容:①对求医者的健康咨询 ②筛检 ③免疫接种 ④预防性治疗 ⑤化学预防
临床预防服务的实施原则
重视危险因素的收集
医患双方共同决策
注重连续性
以健康咨询为先导
合理选择健康筛检的内容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特点开展针对性的临床预防服务
临床预防服务的实施基本步骤
健康信息收集
问卷调查、收集信息、筛查
健康风险评估
个体健康维护计划
个体健康维护计划的制定原则
健康为导向的原则
个性化的原则
综合性利用的原则
动态性原则
个人积极参与的原则
个体化健康维护计划的实施
建立流程表
单个健康危险因素干预计划
提供健康教育资料
健康维护随访
【第十一章 合理营养指导】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平均需要量:EAR
根据个体需要量研究资料制订。指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 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指机体为维持“适宜营养状况” “良好健康状态”平均每日必需摄入(或吸收)该营养素的最低量,也称 “生理需要量”。需要量受年龄、性别、生理状况、劳动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推荐摄入量:RNI是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适宜摄入量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对某特定人群几乎所有个体不产生健康危害的每日摄入量的最高水平。
能量消耗主要
①基础代谢②身体活动③食物的热效应
(一)、蛋白质:
.摄入量占膳食总能量的10%~15%,优质蛋白需占30%以上
特点: 含氮量恒定(16%)
.最佳食物来源:鲜奶类、动物性蛋白质,植物性蛋白质中大豆富含优质蛋白质
.参考蛋白:鸡蛋蛋白质
蛋白质互补作用:由于各种食物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模式不同,通常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该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混合食用,混合后食物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模式更接近理想模式,从而提高膳食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必需氨基酸
限制氨基酸:如果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过低,影响其它必需氨基酸在体内的充分应用,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作限制氨基酸。
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为必需氨基酸。
9 种:苯丙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色氨酸、组氨酸(儿童特需氨基酸)【携一两本单色书来】
(二)、脂类:
1||| 摄入量占膳食总能量的20%~30%
2||| 必需脂肪酸:亚油酸,α-亚麻酸
3||| 必需脂肪酸主要来源:植物油
4|||
(三)、碳水化合物:
.摄入量占膳食总能量的55%~65%,
.主要食物来源:谷类、薯类、蔬类和水果类
营养素的生热系数: 蛋白质 4 kcal 脂肪 9 kcal 碳水化合物 4 kcal
(四)、膳食纤维的功能
1)增强肠道功能、有利粪便排出
2)控制体重和减肥
3)降低血糖和血胆固醇
4)预防结肠癌
食物的热效应(Thermic effect of food, TEF)
定义: 人体在摄食过程中所引起的额外能量消耗。人体在摄食后,营养素消化、吸收及其产物之间相互转化所消耗的能量,又称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食物的 TEF:蛋白质: 30%-40%
脂肪: 4%-5%
碳水化合物: 5%-6%
能量的供给量及来源
碳水化合物 55%-65%
脂肪 20%-30%
蛋白质 10%-15%
矿物质
微量元素:含量小于体重 0.01%,如铁、铜、锌等 常量元素:含量大于体重 0.01%,如钙、磷、镁等
维生素
生理功能
维 生 素 D
促进小肠钙吸收
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对骨细胞呈现多种作用
调节基因转录作用
通过 Vit D 内分泌系统调节血钙平衡
无抗氧化
维 生 素 C
作为酶的辅因子或辅底物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物合成;
抗氧化作用
对 Fe 吸收、转运和储存、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
胆固醇转变为胆酸从而降低血胆固醇均有作用;
其他:对 B 族 Vit 、Vit A 、E 有节省作用;
可抑制 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预防癌症。
非强氧化剂
7、合理膳食(平衡膳食):是指提供给机体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并与机体的需要保持平衡,进而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膳食。
8、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
①食物种类齐全 ②保证食物安全 ③科学的烹饪加工
④合理的进餐制度和良好的饮食习惯⑤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原则
9、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原则:
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②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③多吃蔬菜(300-500g)、水果(200-350g)奶类、大豆
④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⑤少盐少油(25-30g),控糖(<50g)限酒⑥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10、BMI=体重/身高的平方
【第十四章 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
1、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流行病学三要素:致病因素,环境、宿主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的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水平传播
经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经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
垂直传播(母婴传播)
经胎盘传播
上行性传播
分娩时传播
易感人群
2、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
3、医院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医院职工、就诊患者、探视者或陪住者等在医院内获得的一切感染性疾病。
4、法定传染病:法定传染病有40种,甲类2种(鼠疫、霍乱);乙类27种(新冠,甲型H1N1);丙类11种(手足口病)。
5、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针对传染源:
患者——“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报告、早隔离
病原携带者:登记管理、消除病原携带、教育指导、禁忌从事某些职业
针对接触者:留检(隔离观察);医学观察;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
动物传染源:危害大且经济价值不大的动物传染源应予彻底消灭;危害不大的且经济价值高的可予以隔离,其他情况一般给予捕杀、焚烧、深埋
针对传播途径:消毒(预防性消毒; 疫源性消毒);杀虫
针对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加强个人防护;预防服药
6、预防接种分类: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被动自动免疫
【第十六章 环境相关疾病及其预防控制】
1、一次污染物: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
2、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如酸雨、臭氧
3、环境污染:由于自然的或人为原因,进入环境的污染物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称为环境污染。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地区性疾病叫做公害病
公害病是由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引起公害所发生的地区性疾病。如与大气污染有关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由含汞废水引起的水俣病、由含镉废水引起的痛痛病等。
生物标志物:
反映机体与环境中化学、物理或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任何测定指标
暴露性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of exposure ):生物材料中存在的环境毒物及其代谢产物
效应性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of effect ):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4、环境污染物影响健康的因素:主要取决于污染物、机体和环境三方面的联合效应。
暴露途径
剂量-反应关系
暴露时间
环境因素: 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
人群易感性: 非遗传因素和遗传因素。
二、环境污染物影响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直接危害:
急性中毒
煤烟型烟雾
SO2和烟尘
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事件:是由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NOₓ)和挥发性有机物(VOCₛ )在强烈日光紫外线照射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浅蓝色烟雾。 其成分极为复杂,主要含有臭氧、过氧酰基硝酸酯、醛类、酮类、过氧化氢等
慢性危害
慢性炎症,变态反应,非特异性疾病多发,致癌作用
间接危害
温室效应
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 CO2 为 55%, CH4 为 15%,N2O 为 6%, CFCs (全氯氟烃,又称氯氟化碳)为24%)无CO
形成酸雨
P<5.6 的酸性降水,水中含有H2SO4和 HNO3,二氧化硫(60%) 、氮氧化物(30%)等酸性污染物是酸雨产生的主要原因
破坏臭氧层
形成ABC(大气棕色云团)
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不良建筑综合征
建筑相关的疾病
化学物质过敏
水体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介水传染病:饮用水或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水体而传播的疾病
化学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水俣病(甲基汞)——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生物性污染的危害: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钩端螺旋体病和炭疽病;破伤风和肉毒中毒
化学性污染的危害:
农药污染
重金属污染
痛痛病:—— 镉中毒:肾和骨骼损伤。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的危害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
三、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定义:由于地壳表层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种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摄食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
常见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一)碘缺乏病:
.概念: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导致碘摄入不足,而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出一组疾病的总称。
.分类:
.地方性甲状腺肿: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要临床体征。
.地方性克汀病:表现“头大面宽鼻翼厚,齿稀舌长涎水留”。
.预防:碘盐;碘油;其他。
(二)地方性氟中毒:
.类型——饮水型、燃煤型、饮茶型
.临床表现: ①氟斑牙 ②氟骨症
.预防措施:
.饮水型病区:——改换低氟水源;饮水除氟。
.燃煤型病区:——改良炉灶;减少食物氟污染;不用或少用高氟劣质煤。
.饮茶型病区:——研制低氟砖茶和降低砖茶中氟含量;用低氟茶代替砖茶。
四、危险度评价的基本组成(简答题)
危害鉴定
暴露评估
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危险度特征分析
【第十七章 职业相关疾病及职业卫生服务】
1、职业性病伤分类: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工伤
2、什么是职业病(10类132种)
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机体的代偿功能,导致机体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并影响劳动者工作能力,这一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3、金属及类金属毒物:
(1)铅中毒:主要损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出现类神经症、外周神经炎、低色素性正常细胞性贫血。治疗:首选依地酸二钠钙
A、贫血
B、垂腕症
C、中毒性脑病
D、腹绞痛
(2)汞中毒:主要损害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并出现口腔炎、震颤和易兴奋等表现。治疗:首选二巯基丙磺酸钠
(三)苯中毒
苯中毒--消化 呼吸 内分泌
急性苯中毒--中枢神经系统
慢性苯中毒--造血系统、神经衰弱综合征、出血倾向
三大临床症状
B、易兴奋征
C、口腔炎
D、震颤
4、矽肺(尘肺)的预防:
①革: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是根本途径
②水:湿式作业,降低环境中粉尘浓度 ③密:密闭尘源 ④风:加强通风和抽风系统 ⑤护:个人防护 ⑥管:维修管理⑦教:加强宣传教育
⑧查:定期检查环境空气中粉尘浓度;定期体格检查
【第十八章 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入食物而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食物中毒:
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分类
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动物学食物中毒;有毒植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沙门菌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
食品种类:动物性食品、
临床表现:潜伏期短,头痛恶心、呕吐腹泻(水样便带粘液或血)、发热轻者可自愈,重者死亡
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
食品种类:海产品
临床表现:潜伏期短,腹部不适、水样血水样便,恢复期短、预后良好重者脱水意识障碍。
肉毒毒素:(细菌性食物中毒)
食品种类:发酵豆制品、肉类、罐头
临床表现:出现头晕、头痛、乏力、食欲缺乏,随后出现视力模 甲、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颈无力、头下垂,
河豚中毒:(有毒动植物中毒)
临床表现:潜伏期很短口唇指尖发麻、眼睑下垂、腹部不适、呕吐腹泻肌肉麻痹、共济失调,重者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无解毒药
亚硝酸盐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食品种类:亚硝酸盐、腌制肉泡菜变质蔬菜
临床表现:头晕乏力、胸闷气短、恶心呕吐腹泻、紫绀
特效解毒剂:亚甲蓝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机制是
使亚铁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
食物中毒的共同特点:
季节性、暴发性、相似性、非传染性。
发病特点
1.发病潜伏期短;2.发病与特定事物有关;3.临床表现基本相似;4.无传染性。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1)人群流行病学调查(2)危害因素调查 (3)实验室检验
食物中毒技术处理总则:
(1)对患者采取紧急措施,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报告。
(2)对中毒食品控制处理。 (3)对中毒场所采取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