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阴阳学说知识导图
阴阳学说
基本概念
概括自然界相互关联或对立双方属性
阴阳学说(二元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贯穿到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最早:昼夜
分
阴
相对静止、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
阳
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
特性
相关性
普遍性
相对性
可分性
阴阳互藏
转化性
规定性
基本内容:阴阳的相互关系
对立制约
相互抑制、排斥、约束的关系
阳不胜其阴,阴不胜其阳
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疾病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
治疗方法
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
任何一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阳根与阴,阴根与阳
阴阳互用
相互促进、相互资助的关系
阴不可无阳,阳不可无阴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根本原因
消长平衡 (量变)
相互消长
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
对立制约关系引起的
制约力量
此长彼消
制约太过
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此消彼长
制约不足
阴虚火旺的虚热者
阳虚阴盛的虚寒症
互根互用关系引起的
相互促进、相互为用
此长彼长
阳长阴亦长
阴长阳亦长
治疗阴阳两虚症
补气生血法
补血养气法
阳中求阴法
阴中求阳法
此消彼消
阳消阴亦消
阴消阳亦消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协调平衡
物体自身运动所形成的最佳状态
阴阳自和
互相转化 (质变)
一定条件:重、极、甚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甚生热,热甚生寒
应用
人体组织结构
部位与结构
阴
下,内,体内,胸腹部,四肢内侧面,五脏,肺脾肾
阳
上,外,体表,背部,四肢外侧面,六腑,心肝
气血津液
气为阳,血为阴
卫气为阳,营气为阴
津为阳,液为阴,精为阴
致病邪气
阴邪(寒湿)
伤阳
阳邪(风暑燥火)
伤阴
经络
行于四肢外侧及背部(体表)属阳
行于四肢内侧及腹部(内脏深层)属阴
昼夜分阴阳
白天
上午 阳中之阳阳
下午 阳中之阴
夜晚
前半夜 阴中之阴
后半夜 阴中之阳
四时、五脏分阴阳
肝 阴中之阳 春
心 阳中之阳 夏
肺 阳中之阴 秋
肾 阴中之阴 冬
脾 阴中之至阴
药物性能
四气(又称四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五味: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涩味属阴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人体病理变化
阴阳偏盛
绝对值增加,制约太过
阳胜(实热)
阳胜则热
阳胜则阴病
阳长阴消
阴胜(实寒)
阴胜则寒
阴胜则阳病
阴长阳消
实证(治疗方法,恢复平衡)
实热:清热
实寒:散热
阴阳偏衰
绝对值减小,制约减弱
阳偏衰
阳虚则寒
阳虚(虚寒症)
阴偏衰
阴虚则热
阴虚(虚热、虚火证)
虚证
阴阳互损
以阴阳互根互用为前提
阳损及阴
无阳则阴无以化
阳虚 → 阴虚
“阳消阴亦消”的“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无阴则阳无以生
阴虚 → 阳虚
“阴消阳亦消”的“阴损及阳”
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
指导养生防病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疾病治疗治法
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
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阳偏盛所致的实热证
热者寒之
阴偏盛所致的实寒证
寒者热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
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虚寒证 (补阳)
阴病治阳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虚热证 (滋阴)
阳病阴治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阴阳互根 (阴阳消长) 此长彼亦长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
阴阳双补
阳损及阴所导致的阴阳两虚证
以补阳为主
阴损及阳所导致的阴阳两虚证
以补阴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