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第二章
这是一篇关于马原的思维导图,主要包含实践与认识、真理与价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等详细知识点,系统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理论框架。便于考前复习!
编辑于2024-06-23 15:58:12这是一篇关于中心主题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这是一篇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历史地位,主要内容,核心观点。具体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这是一篇关于马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详细内容,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中心主题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这是一篇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历史地位,主要内容,核心观点。具体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这是一篇关于马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详细内容,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原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与认识
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意义1: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意义2:揭示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意义3: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唯物史 观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意义4: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本质:实践有客观实在性;有自觉能动性;有社会历史性
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反映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是不可分割的
从实践到认识
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思考,认识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由直观到抽象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两种认识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从认识到实践
要实现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还必须由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
原因: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和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事物是复杂和多变的,即使是对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认识,也要经历多次反复
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不但受着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真理内容上一元性与形式上多样性)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人话:真理是可以百分百确定的,可以发现的真理无限多)
真理的相对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勇于正视错误、反省错误、修正错误,终能取得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检验标准
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共同点就是在主观范围内绕圈子,把主观的东西当作真理的标准,用认识检验认识,从而无法划清真理与谬误的根本界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真理的本性(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和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决定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确定性:实践是唯一检验标准,当前的实践不能检验,但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终能验证它是否具有真理性
不确定性:实践的结论未必是永恒的真理,可能只是局限于特定条件,增加变量后会走不通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四个基本特性: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评价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价值评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
价值评价要以真理为根据,要有利于人类主体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 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推动社会历史进步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基本观点,是区分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等的总观念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基于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也是具体的、历史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定义:认识世界,就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探索和掌握真理;改造世界,就是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
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
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改造客观世界(实践)和改造主观世界(得出真理)及其辩证关系
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深入改造主观世界;只有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思想解放改革开放)
自由是有条件的
认识条件。即要有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最主要的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性、必然性的正确认识(如人不可能赚认知外的钱)
实践条件。即能够将获得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认知有了,还要大胆切实地行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 本出发点,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坚持解放思想,冲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禁锢,纠正僵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性认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创新,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破除与客观事物进程不相符合的旧观念、旧模式、旧做法,发现和运用事物的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与另一方的互动中完成 的,二者相互促进
主题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