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诉讼时效
这是一篇关于诉讼时效的思维导图,诉讼时效是指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依强制程序保护其合法权益而提起诉讼的法定有效期限。设立诉讼时效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法律关系安定,及时结束权利义务关系的不确定状态,稳定法律秩序,降低交易成本。
这是一篇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心理学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法律与道德的心理学理论的挑战与未来,法律与道德的心理学理论应用,法律与道德的心理学视角,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的定义。
宪法(constitution)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总则编,它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在民法典中起统领性作用。概述了基本原则、民事主体、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民事诉讼时效、代理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法理
刑法总则
民法分论
宪法知识总结思维导图
极限词查询
法律相关的英语词汇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
刑法笔记之刑法总则知识架构
增值税法思维导图
民法债的担保保证
诉讼时效
定义
法律概念
指法律规定的权利人行使权利的有效期限
期限届满后,权利人丧失请求法院保护其权利的能力
目的
维护社会关系稳定
防止权利人长期不行使权利,导致证据灭失或关系复杂化
促进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
避免因权利人怠于行使权利而影响法律关系的确定性
诉讼时效的种类
普通诉讼时效
一般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
通常为三年
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算
适用范围
合同纠纷
侵权行为
不当得利
无因管理等
特别诉讼时效
特定类型案件的诉讼时效
如知识产权侵权为两年
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为一年
根据具体法律规定确定
需参照相关特别法的规定
诉讼时效的起算点
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
权利人实际知晓权利被侵害的时间
权利人应当知晓权利被侵害的时间
根据客观情况推定权利人应当知晓的时间
权利人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的情形
权利人收到侵权通知
权利人通过其他途径得知侵权事实
诉讼时效的中断
诉讼时效中断的概念
指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因法定事由发生,诉讼时效重新计算
中断事由
权利人向法院提起诉讼
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交起诉状
权利人向义务人主张权利
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明确表示要求履行义务
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义务人明确表示同意履行或部分履行
中断效果
诉讼时效重新计算
从中断事由发生之日起重新计算诉讼时效
中断事由发生前已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
诉讼时效的中止
诉讼时效中止的概念
指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法定事由,诉讼时效暂时停止计算
中止事由
不可抗力
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预见、不可避免、不可克服的客观情况
其他法定事由
如权利人丧失行为能力,无法行使权利
中止效果
诉讼时效暂停计算
中止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继续计算
中止事由发生期间不计入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的延长
诉讼时效延长的概念
指在特殊情况下,法律允许延长诉讼时效的期限
延长事由
特殊情况
如权利人因不可抗力无法行使权利
法律特别规定
如《民法典》中对特定情况下的诉讼时效延长的规定
延长效果
延长后的诉讼时效期限
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延长的期限
延长不改变原诉讼时效的起算点
延长仅是在原诉讼时效基础上增加的时间
诉讼时效的法律后果
权利人丧失胜诉权
超过诉讼时效期间,权利人无法通过法院强制执行其权利
义务人免除责任
义务人因诉讼时效届满而不再承担法律责任
特殊情况下的权利保护
权利人可寻求其他法律途径保护其权利
如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争议
在某些情况下,权利人可请求法院延长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
确定起算点
根据权利被侵害的具体情况确定
计算诉讼时效期间
普通诉讼时效为三年,特别诉讼时效根据法律规定确定
考虑中断和中止因素
中断和中止事由发生时,需重新计算或暂停计算诉讼时效
计算结果的确认
最终确定诉讼时效是否届满
确认权利人是否丧失胜诉权或义务人是否免除责任
诉讼时效的实践意义
保障法律关系的稳定性
通过诉讼时效制度,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避免法律关系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
提高司法效率
减少因长时间未行使权利而提起的诉讼,提高司法资源的利用效率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诉讼时效制度,平衡权利人和义务人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诉讼时效的法律适用
国内法规定
根据中国《民法典》及相关法律规定适用诉讼时效
国际法适用
在涉外民事关系中,可能涉及国际私法原则和国际条约的规定
法律解释与适用
法院在审理案件时,需对诉讼时效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解释和适用
法律冲突的解决
当国内法与国际法或不同法律体系间存在冲突时,需通过法律解释和适用原则解决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