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
中级宏观经济学简略逻辑框架,展示了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增长的多个方面,包括理论基础、增长模型、促进因素、政策调控等,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
编辑于2024-07-04 14:09:47《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
长期经济增长
前现代社会经济增长
马尔萨斯陷阱:不断增长的人口将会持续地限制社会供养自己的能力,人类将永远生活在贫困中。 与之对比: 克莱默模型,世界人口增长是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驱动力,有更多的人口就会有更多的科学家、发明家和工程师对创新和技术进步做出贡献,结论(大量人口是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工业革命后经济增长
外生增长模型
索洛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
前提假定
(1)经济由一个部门构成(居民+企业),该部门生产一种既可用于投资也可用于消费的产品 (2)无政府无国外,封闭经济 (3)稻田条件:没有投入生产要素时没有产出;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要素投入边际产出为正但递减;当投入很少时,增加一点带来的边际产出非常巨大;经济的技术进步,人口增长,资本折旧速度,储蓄率外生给定
有/无技术进步
索洛余量 概念:经济增长中无法归结于要素投入部分,被认为是技术进步的贡献 产生原因:在现实中由于技术进步无法直接观察到,而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又非常重要,所以在实证中需要间接地来衡量
稳态
稳态: 对人均收入的影响 储蓄率-水平效应 人口增长率-水平效应 △柯布道格拉斯形式生产函数 稳态收入y与s、n之间关系的方程推导 P177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投资)-资本广化 (n+折旧率)*k →被称为资本广化,当人均储蓄大于资本广化时,经济正在经历资本深化
资本黄金律
向黄金律稳态过渡的过程 资本过多开始,资本过少开始
缺陷
前提假定未必符合现实 稳态增长率外生,外生随机冲击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干中学”:在增加资本的过程中发明了新的改进了的生产流程 →技术的外部性/知识溢出
内生增长模型
AK模型
sA>折旧率 其中A为衡量每一单位资本所生产的产出数量的常数 资本边际收益不变;储蓄和投资可以导致持续增长 K-广义解释
罗默两部门模型
经济中有两个部门:制造业企业+研究型大学 Y=F[K,(1-u)LE] 企业生产函数 △E=g(u)E 大学生产函数 把资本广义地定义为包括知识在内,持续增长是内生的,因为大学里的知识创造永远不会放慢,大学中劳动力的比例u决定了知识存量的增长
熊彼特创造性毁灭
把技术进步作为一项企业家创新和创造性毁灭的过程 垄断利润
AD-AS
AD
货币数量论(古典学派)
第十章 数量方程简单的解释了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 货币供给M与货币流通速度V决定了名义产出PY,一旦PY固定,P上升,Y必然下降 总需求曲线是在货币供给固定的条件下绘制的,如果央行改变货币供给,则曲线平移
MV=PT(PY)
IS-LM(凯恩斯主义)
IS-凯恩斯交叉-产品与服务市场均衡
基础-收入支出模型
前提假定
投资外生
价格水平给定
部门
两部门
三部门
四部门
IS模型
前提假定
投资与利率负相关
价格水平给定,AS水平
封闭经济体
IS曲线
凯恩斯交叉图+投资函数 决定IS 注意IS曲线是根据既定的财政政策绘制的,如果财政政策改变,IS曲线平移
LM-流动性偏好理论/货币需求理论-实际货币余额市场均衡
货币需求
流动性陷阱:如果利率下降到几乎为零,也许货币政策就不再有效了。名义利率不可能降到零以下,在这种环境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了货币供给,使公众的资产组合更具流动性,但由于利率不能进一步下降,增加的流动性可能没有效应。总需求、生产和就业可能被限制于低水平。流动性陷阱有时被称为零下限。 宣布未来货币行动的政策:前瞻指引 量化宽松:美联储购买长期政府债券、抵押贷款和公司债券,从而降低这些种类贷款的利率。
交易性
收支不同步
预防性
支出不确定
与y正相关
投机性
投机动机
与r反相关
Md/P=ky-hr
货币供给
LM曲线是根据既定的实际余额供给绘制的,美联储改变货币供给,将导致曲线平移 LM曲线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市场的均衡相一致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 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利率而影响收入 货币扩张如何引起在产品与服务上的支出增加→货币传导机制→货币供给的增加降低了利率,刺激了投资,扩大了产品与服务的需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 美联储对财政政策的反应 保持货币供给不变 保持利率不变还是保持收入不变?
央行-Ms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联邦基金利率-银行之间收取的隔夜贷款利率 对LM曲线的冲击比对IS曲线的冲击更为普遍,以利率为目标的政策比以货币供给为目标的政策会产生更高的经济稳定性
外生冲击
IS
产品与服务需求
投资者的动物精神、消费品需求的变动,消费者对经济的信心 动物精神-非理性的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LM
货币供给与需求
货币需求的外生变动,信用卡可获得性的限制增加了人们想持有的货币量
AS
LAS
Y=AF(K,L)=潜在产出 自然产出 充分就业产出
总供给曲线竖直
古典二分法成立
实际和名义变量在理论上的分离--古典二分法 货币供给的变动不影响实际变量,货币在实际变量的决定中的无关性--货币中性 总需求的波动仅仅在短期影响产出和就业。在长期,经济回到古典模型所描述的产出、就业和失业水平--自然率假说(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基本观点) 滞后作用:描述了历史对自然率的长期影响,经济中某些机制衰退可能通过改变自然失业率给经济留下长期伤害。
SAS
竖直
古典学派-1930s之前
市场机制完全,价格弹性,市场出清
从劳动力市场出发
劳动力供给-效用最大化
劳动力需求-利润最大化
缺陷
无法解释1930s经济大危机产出与就业的剧烈波动
第二代新古典主义学派-1980s
市场机制完全,价格弹性,市场出清
微观基础,完全竞争
水平
第十章 所有价格都被固定在前定水平上 在这些价格,顾客愿意购买多少,企业就提供多少 不利的供给(价格)冲击--形成滞胀:产出下降,失业增加,价格上升 美联储的反应 1)保持总需求不变“经济经历痛苦衰退” 2)扩大总需求“价格水平永久性提高”
右上方倾斜
价格刚性/粘性
凯恩斯学派-1930s
名义工资向下刚性,市场机制不完全
货币幻觉
从劳动力市场出发
“三段论”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1980s
短期内,名义工资粘性
不完备信息
货币主义学派-1950s
市场出清,但工人存在错误预期
从劳动力市场出发
第一代新古典主义学派-1970s
市场出清,但生产者存在错误预期
SAS曲线的形状与位置
形状
位置
自然产出水平、预期价格水平、成本侧
DAD-DAS
适应性预期
泰勒规则
中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