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物的进化
这是一篇关于生物的进化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实验】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适应,现代生物进化理论2,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帮助学习者在考试前快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这是一篇关于发酵工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发酵工程,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和计数。
这是一篇关于内环境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作用,理化性质,成分,组成及其关系,概念。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生物的进化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
2化石
概念: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作用: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大部分化石发现于沉积岩的地层中。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共同由来学说的支持: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有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3. 其他方面的证据
比较解剖学
研究对象: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如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和人的上肢
胚胎学
研究对象:胚胎学是指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如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鳃裂和尾的出现及消失
细胞和分子水平
细胞水平:不同的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
分子水平: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结构相似,单体相同
研究目的:发现不同生物的共同特征
适应
含义: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特点
普遍性: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相对性:表现——适应是针对一定的环境条件而言的,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成因——是由于基因等遗传的稳定性、多效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形成原因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对适应性的解释: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是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核心:适应性的形成都是由于用尽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因用尽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
意义: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对适应形成的解释是肤浅的(过于强调环境变化直接导致物种变化),未被人们普遍接受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发展:形成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
1.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
概念: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
特点:1.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2.一个种群是一个繁殖的单位,雌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遗传给后代
基因频率
定义:是指在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值
计算公式:基因频率=种群中某基因的总数/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总数×100%
影响因素:突变、迁入和迁出、选择、遗传漂变等
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定义法
公式法
遗传平衡定律
在理想种群中:1种群足够大;2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自然选择;没有基因突变。
常染色体
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设为A、a)时,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
伴X遗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2
3.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的变异
来源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统称为突变
随机性
不定向性
4.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
直接选择生物的表现型
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生物进化的实质(标志)
注意事项
变异是否有利由生存环境决定(自然选择)
5.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物种的概念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后代的一群生物。
什么样的物种才算新物种?
与原物种之间不能交配/杂交后代不育/杂交后代不活
隔离:都可阻止基因间的交流)
地理隔离:地理上隔离,但再次相遇仍能产生可育后代 如:东北虎、华南虎
生殖隔离:不能交配/杂交后代不育/杂交后代不成活
怎样才能形成新物种?
渐变式:原物种——>长期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新物种 (最常见)
人工创造新物种:2N(二倍体)——>4N(四倍体)
【结论】
但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
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生殖隔离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
判断是否形成新物种的标准:是否形成生殖隔离
判断种群是否进化的标准:种群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
地理隔离(内因)
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不同种群间不发生基因交流
自然选择(外因)
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
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不同
生殖隔离(结果)
基因库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形成不同的物种
6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
1、协同进化
概念: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类型
不同物种之间
某种兰花具有细长的花矩——>某种蛾类具有吸管式的长口器(种间互助)
羚羊的奔跑速度加快——>猎豹奔跑速度加快(种间斗争)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结果:形成生物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
三个层次
遗传(基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形成原因:协同进化
生物进化历程中的关键事件
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加快了进化速度
第三极——消费者的出现,使生态系统有更复杂的结构
生物的登陆改变着陆地环境
研究进化的主要依据:化石
地质时钟
放射性同位素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衰变一半,这个单位时间叫做半衰期
测定地层中C14和C12的比例,根据半衰期就可以推测出化石中的生物所存在的年代
【实验】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实验原理: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的抗生素能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抗药性。在实验室连续培养细菌时,如果向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耐药菌有可能存活下来。
实验步骤
分组编号:用记号笔在培养皿的底部画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将培养皿分为4个区域,分别标记为1~4
接种:取少量细菌的培养液,用无菌涂布器(或无菌棉签)均匀地涂抹在培养基平板上
变量控制:用无菌的镊子先夹取1张不含抗生素的纸片放在1号区域的中央,再分布夹取1张含抗生素纸片放在2~4号区域的中央,盖上皿盖
培养:将培养皿倒置于37℃的恒温箱中培养12~16h
结果观测:观察培养基上纸片附近是否出现抑菌圈,测量、记录抑菌圈的直径,并取平均值
重复实验: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出细菌,接种到已灭菌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重复步骤2~5。如此重复几代,记录每一代培养物抑菌圈的直径
实验结果:与区域1相比,区域234纸片周围会出现抑菌圈;234区域抑菌圈的平均直径逐代越来越小
实验结论
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是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
抗生素的选择作用导致了耐药菌比例的逐渐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