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七年级上册历史
这是一篇关于七年级上册历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编辑于2024-08-26 17:55:03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一课
隋的统一: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大兴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应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开通大运河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
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的权利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级的流动,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一直维持了1300年
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第二课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负担,鼓励农业生产,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
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改国号为周,中国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统治期间打击敌对官僚,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选拔人才,扩大统治,继续推行减轻民负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经济的繁荣 民族交往与交融 开放的社会风气 多彩的文学艺术
唐朝前期经济迅速发展,新修了很多水利工程,手工水平发展到很高程度,纺织业品种繁多,各种产业颇具规模,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杂居通婚交融发展,实行一系列发展生产完善制度,以戏剧壁画,歌舞等形式,将唐蕃和亲的历史在民间广泛传播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唐与新罗的关系 玄奘西行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新罗强盛以后派遣结识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玄奘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访谈天竺的名寺延禧佛法10年后,携带大量佛经回长安,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唐玄宗追求降落,朝廷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安禄山与其部将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赋税繁重,生活困苦,连年灾荒,无以为生发动大规模起义,唐朝灭亡 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北方政局动荡不安,南方相对稳定。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六课 第七课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利,除一些必要支出外,其他一切的税由中央掌控,宋朝把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造就了宋朝经济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王安石变法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通过变法摆脱政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政府的财政收入在变法后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被废除
契丹族与党项族 辽于北宋的和战
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炼铁,纺织等产业。10世纪,契丹族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治西夏文字
辽太宗时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宋真宗来到使宋军气势大振,打退辽军,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北宋人民处于苦中,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合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议和后,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第八课 第九课
女真族的崛起 金灭辽及北宋 南宋的偏安
女真族受到辽的控制和压迫,11世纪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从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12世纪初阿骨打起兵抗辽,把辽军打得节节败退。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颁行文字,发展生产,势力迅速扩大
统治者腐败无能,人民不断起义,1125年辽被金灭,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后来改名为“中都”,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
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的兴盛
两宋时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南方农业发展速度,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技术提高,经济物在南方有很大的发展
手工业非常繁荣,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商业贸易的繁荣
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钱袋,新起了很多商业城市随着人口增长,商业日益繁盛,到处可开设店宅,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四川地区出现骄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十课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铁木真帅部队多次征战,逐一打败草原上各个强大势力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灭西夏与金
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1227年西夏灭亡,1234年蒙古灭金,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他继承汗位,忽必烈接受汉族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实行“治国安民”的方略,整顿官吏,注重农桑,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元朝建立后继续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全国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十一课
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随着逐渐交融,渐渐地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行省制度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由中枢省掌管的全球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丝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朝还在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一地区由宣政院直接管辖,管理西藏的各种事物,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政式实行行政管辖
第十二课 第十三课
繁华的都市生活 宋词和元曲
北宋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大都市,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的方面十分发达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间营商业的场所叫做袜子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兰,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句,深得广大民众喜爱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方面十分发达,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间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深得广大民众喜爱
词是一种形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在宋代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的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关,马,郑,白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我国在隋唐时期就有了雕版印刷术到了元代著名的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3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金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发达的中外交通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此时指南的特性,战国时人们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于是制成了罗盘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元朝发明了比以前突火枪威力更大的热兵器,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
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陆交通发达。元朝建立后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形成了多条航线,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扩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十四课 第十五课
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强化皇权 科举考试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社会动荡,1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截图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监视人民和官员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严格规定考试题目,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文体格式段落划分称为八古文八古文内容,空书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朝基础上继续发展棉纺织业,在明朝已由南方推向北方景德镇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出现了有名的商帮
郑和下西洋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浑厚,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郑和帅船队七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展示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城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相互了解的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在澳门夺取居住权
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倭寇与中国海盗相互勾结,沿海城市遭到巨大破坏,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是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猎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第十六课
科技名著
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经过27年持续不断地努力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共计载药物1800多种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著作宋应星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研究,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时期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明长城和北京城
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明朝的北京城市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如今称之为故宫均匀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小声和艺术
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生活结合起来,小说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
明朝时期书画艺术继续发展,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第十七课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之一腐败皇帝多是沉迷想的属于朝政,各级官吏贪赃狂法,对民众百般剥削,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广大农民纷纷反抗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军田免付的口号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统治长达276年的冥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616年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惊史称后经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继续进攻明朝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四年改国号为大清
明朝后期李自成推动全国统一的时候清军入关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势力退回北京最后失败
第十八课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筑
清朝在此后的统治中,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在思想方面推崇儒家学术在政治上,思想上巩固了自身的统治
明朝末期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八个月让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1683年清军20,000人进攻台湾正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理,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
1653年顺治皇帝正式赋予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拨款重修布达拉宫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康熙时清军入藏平定扰乱地方的准噶尔蒙古势力稳定了西藏的局势,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51年七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受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有效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乾隆时,英国殖民者前世入藏试图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关系六世班禅不为所动
巩固西北边疆 雅克萨之战
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在多次战役中打败噶尔丹平定叛乱,稳定西北部边疆地区,乾隆皇帝下令调兵讨伐宣布至擒拿大小和竹各族人民皆为无罪之人不会珠帘新军在新疆各部驻扎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1771年7000的蒙古族应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战胜重重困难重返新疆,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1685年和1686年康熙地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皇俄国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的问题,1689年中俄两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清朝的疆域
清朝前朝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中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第十九课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甚至康熙雍正,乾隆之为皇帝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工政策,为清朝前期的新生奠定了基础
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00,000,000亩在水利工程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产品推广玉米时,粮食产量有了大幅提升,也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品种繁多,产品精良,颇有规模
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业往来繁密各地商品贸易兴盛,组成的商业网广阔,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口的增长
明朝鼎盛时期人口达到100,000,000多明末以来经济衰败,连年战乱,造就人口,锐减,然而,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人口数量有很大的增长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二十课
军机处的设立
清朝初期还保留着专门由满洲贵族记组成的驿阵王大臣会议到康熙时期设立了南书房,增加皇帝的权利,雍正时期设立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成为常驻机构
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长政权,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清朝的文字与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远超前代,从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制造大批冤狱,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实行专制政策,一面大力提倡尊孔独金,一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许多珍贵的书籍被查禁和销毁
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吏为了求得升迁或自保及挡隐私,贿赂上级乾隆以后贪风更甚,官僚体制从整体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腐败之风也在军队中蔓延,尚武精神荡然无存,经济日益腐败,百无一能,好逸恶劳,嗜酒赌博,养鸟斗鸡,十分颓废
官僚机构肿胀,到乾隆后期,财政虚耗非常严重,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出现财政危机,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中期以后人口增长用地紧缺,贫富化十分严重,人民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并且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第二十一课
《红楼梦》
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热情的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的批评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但作者以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层次生动而简练的语言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思想性强艺术性高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昆曲与京剧艺术
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清代的戏曲创作紧密联系现实社会反映人民心声,受到大众喜爱,剧目繁多,内容丰富多彩,流派风格争奇斗艳,雅俗共赏
昆曲又称昆聚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经改良昆曲有了很大的发展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牡丹亭南曲轻柔婉转,又保留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以柔美的舞姿相结合,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
清朝中期以后,昆剧逐步陷入循环守旧的境地,上演的剧目也是逃避现实或歌颂功德的庸俗作品,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的玩物,由于脱离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乾隆石各种地方戏曲在北京上演形成群芳争艳的局面,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采取其他剧种的优点,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被称为京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又得皇家扶持日益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