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4.08.28《重新找回自己》陈海贤 著
◎ 对这是一部帮助内耗、焦虑的朋友找回自己的心理学著作。书中引入了作者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以来处理过的大量案例,所以我们在其中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 本导图采用3个层次,结构清晰,内容完整。导图中用不同的背景色区分内容。其中,绿色内容为咨询人的情况,蓝色内容为作者的咨询答复,灰色内容为引经据典,橘色内容为心理学概念。
编辑于2024-08-30 09:29:15
第一章 假想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
1. 你有没有这样的“名校学生病”
求助者:浙大女学霸——感觉不完美,感觉自己胖,没考上清北是失败的。
作者答:这种挫败感就是“名校学生病”,典型特征包括严苛的父母、优秀的同学、极度渴望成功、完美主义等。
2. 假想的自我
人天生有接受挑战的冲动,“假想自我”源于社会评价,未达成便会焦虑。
区分了自我成长时两种动力:追求成功的动力和避免失败的动力。
3. 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人的能力是不断成长的,迎接挑战,正视失败。
培养成长型思维:① 进入真实世界;② 突破自己身上的壳;③ 把握关系以外的内容;④思考“怎么做”而非“为什么”。
4. 进入真实的世界
作者:思考有时是一种逃避,自己曾依赖阅读和思考,导师告诉他答案不在头脑里,需要大量实践来验证理论。
转变“想做…但怕…”的想法,为“虽然怕…但想做…”的想法。
5. 突破自己身上的壳
作者:刚开始做心理咨询时曾固执己见,还责怪求助者说不清自己的情况。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克劳德·斯蒂尔实验:组织男女学生做数学题,当提前告知测试不考察性别与分数关系时,女生的成绩明显提高——研究“标签”和“刻板印象”对人的影响。
6. 把握关系以外的内容
作者:导师喜欢用“否定”的口吻教育学生,导致学生关注到否定,却忽略了所述的具体内容
要跳出特定关系,先承认这是一个批评,再思考“他想告诉我什么”,而不是“他对我有什么看法”。
7. 思考“怎么做”而不是“是什么”
竞聘失败,接下去你会怪领导偏心还是对手太强?
找理由解释了“是什么”,接下去更应该思考之后该“怎么办”。
8. 这件事“与我有关”
求助者:部门基层领导——手下都是新手,导致工作很难开展。
作者答:解释的目的是寻求安慰,而处理则要求改变。比如把“培训”也纳入自己的工作计划。
9. “是什么”与“怎么办”
情感节目一女生说,自己分手后,会用新欢来忘记旧爱,全场哗然。
爱情,往往局外人清醒,入局者纠结。成长型思维,不会纠结于“应该”,他们相信妥善处理能够改变紧张的关系,因此遇到问题,会思考怎么解决。
10.自我和成长的隐喻
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那你还要继续努力吗?为什么要按照别人设计的路线,去和别人比较呢?
出生和童年塑造人格底色,不意味我们的命运就定死了。把人生当一个故事,最后期待和一路经历,才是故事的核心。
第二章 更大的世界和眼前的生活
1. 遥远的梦想和眼前的生活
作者朋友,放弃保研北漂跑龙套,后来成为主播,赚很多钱却仍怅然若失。
追求梦想是为了生活,还是生活为了梦想?梦想将生活割裂:实现前和实现后。执着于梦想,会窄化目标,因目标没实现而痛苦。拓展:电影《心灵奇旅》,阅读《月亮和六便士》。
2. 远方是病也是药
① 当年,河南中学顾老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而如今经济不景气,人们更热衷考编;② 一档真人节目,不同行业的一群人齐聚深山呆一年,逃离俗世,结果发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其中一个卖皮具的小伙总结:远方的意义在于追寻的过程,想象的远方提供启程动力,现实的远方培养适应能力;③ 公务员辞职旅行的姑娘:“更大的世界”不是空间维度,而是时间维度,是指内心的丰富度。
3. 琐事的意义
作者博士最后一年,在佛学院上课,发现僧人吃饭时规矩很多;某天去上课,被关门外十多分钟,来开门的学生说,“今天天气很好”,怒气全消。一行禅师说,很多人把“正事”看做“我的时间”,而“琐事”占用了“我的时间”,但这些时间其实都“属于我”。
我们习惯评价一件事“好坏”或“重要与否”,评价不总带来“意义感”,“意义感”是沉浸其中体会到的。
4. 从眼前的生活到更大的世界
俗世意义的成功:程序员多隆,阿里合伙人,P11级,不喜欢管理,专注于写程序,坚持14年,从解决一个个成长为大神。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福流(flow)”概念:人在全情投入时产生的忘我体验。
俗世意义的失败:《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二舅本有大学梦,被赤脚医生治成残疾,花3年走出内耗,成为木匠。
精神内耗:理想与现实产生巨大落差时,既无法接受现实,也无法追求理想,卡在中间,痛苦挣扎。
意动心理学派ACT(以佛学为底层原理的心理治疗派)区分了两种痛苦:疼痛(pain)和折磨(suffer),后者是精神受困。
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不要以成功为目标——你越对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错过它。因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的;它必须因缘际会…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
5. 我想去远方,把人生格盘重来
求助者:中产家庭独生子,大学时挂科太多,母亲陪读才毕业。挫败感让他辞去父母安排的体面工作,准备留学。
作者答:留学是为了找补大学时从优等生变成差等生的落差,但建议他把父母当资源,而非执着于证明没有他们自己也行。
第三章 理想与平庸
1. 接受平庸的那一刻
“平庸恐惧症”,会把生活割裂成“有趣的”和“无意义的”,过度着眼于未来而忽略了当下生活中的闪光点。
2. 你可以尝试先做一个废物
作家、心理咨询师阿春老师的“废物论”:如何拒绝别人,如何克服拖延,如何克服焦虑——承认自己是个废物就好了。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① 人会尽量规避损失。失去的痛苦比获得的快乐更强烈;② 损失和获得并非绝对量增减决定,而是看“参照点”,即你“和什么比”。
3. 当“理想”照进现实
求助者:两个求助者都不满意当下的工作,想换工作又下不了决心。
作者答:“自我决定论(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下的理想工作满足三个条件:安全感、胜任力和自主性,即物质上有保障,能发挥才能和潜力,还能自己决定一些事。
4. 你是在努力,还是在模仿努力
求助者:28岁,一边努力一边崩溃,不知道能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作者答:明确目标的努力才有意义,否则只是用努力的感觉来安慰自己。
5. 你爱的是兴趣,还是兴趣背后的成功?
求助者:干什么都三分钟热度,培养不出兴趣爱好。
作者答:把“兴趣”当作“成功”是一种精致利己主义的表现。热爱,需要经历前期枯燥无味的重复,也需要有人和你分享其中的艰辛与快乐。
第四章 匮乏与不安
1. 你究竟是缺钱还是却安全感
求助者:因为家贫,工作后为了涨几百上千频繁跳槽,反而错过随公司发展而脱贫机会。
经济学家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埃尔德·沙菲尔《稀缺》:长期资源匮乏会丧失作出理智决策的“认知资源”——“宽带”,导致当事人过度关注眼前利益而无法考虑长远利益。
作者答:穷带来的物质匮乏,也意味着社会地位低下,加剧“宽带”失去。或可参考佛学,破除“占有”观念,消除“穷心”。
2. 时间的匮乏和计划
求助者:某讲座时遇到的年轻人,自称想进步,制定很多计划却完不成,很焦虑。
作者答:结束工作回家想休息很正常,他只是把计划当成了缓解焦虑的借口,每个改变都意味着长时间的坚持,而他缺的恰恰就是时间。
3. 爱的匮乏和孤独
拥有爱,钱和时间的匮乏都可以缓解;缺乏爱,会孤独,会失去价值感。
但盲目追求爱,有时也会陷入短暂的混乱的关系,搞砸后,重新陷入孤独。
4. 因为匮乏,所以逃离
罗伯特·麦基《故事》:现实的精华就是匮乏,一种普遍而永恒的欠缺。
有时逃离反而会加剧匮乏,不如试着接受,或从培养一个小习惯开始改变。
5. 纠结与匮乏
求助者:学生,自己很纠结,比如选择托福单词书,一会儿觉得这个好,一会儿觉得那个好。
作者答:匮乏往往伴随着纠结和完美主义。这是一种认知匮乏,以为做对了选择就一定能成功,而现实很大程度上是靠运气的。
6. 怎么摆脱穷人思维
求助者:研究生,父母省吃俭用供他上学,他一生平顺,虽然知道要努力却没有动力。
作者答:知乎Dingole初中毕业,父亲借钱让他学电脑,后来他一路跳槽直到微软,再后来创业成功。说明“穷”和“没钱”是两个概念,要有信念。
第五章 爱与孤独
1. 如何面对不完美的父母
求助者:工程师,从小父母让他好好学习,对他的三观、职业规划等却没有实质帮助,让他觉得可悲的是,父母能做的只有这么多。
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提出“悲痛五阶段理论”: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平静。
作者答:用“悲伤”代替“愤怒”,或许更易释怀,走出受害者心理,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2. 我们和原生家庭
某次讲座,一女生问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障碍,作者让她回家和母亲摊牌,女生认为没用,作者意识到,她只是想倾诉。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有两种观点:① 原生家庭决定论;② 自我决定论。
3. 独立不是请客吃饭
求助者:父母感情不和,因此她母亲把情感寄托在她身上。她在留学期间,爱上一个黑人小哥,母亲死活不同意。
作者答:婚姻问题,不要受母亲影响,自己对自己负责,母亲有她自己的人生。
4. 成为自己的教养者
求助者:逃离原生家庭十几年,那个家并不破碎,但没给到安全感,导致自己恋爱陷入“牺牲自我的奉献”。
作者答:过度付出也是一种变相控制与绑架,放下期待,尽快在物质和精神上独立,学会自己养育自己。
5. 我不想跟我妈妈一样
求助者:来自重男轻女的穷家庭,母亲嫁入后受打压,一边给她灌输爸爸不爱她的观念,一边又经常说她笨。
作者答:孩子被拿来充当父母矛盾冲突的缓冲媒介,解决办法就是尽早独立,远离。
6. 看不见的忠诚
求助者:母亲中风十年,父亲逃离,自己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工作,导致工作停滞不前,也没成家。
作者答:她花费精力照顾母亲,是为了向父亲证明——失去社会价值的人,也不应该被抛弃。
7. 孤独和边界
求助者:朋友离婚,一天到晚找自己倾诉,甚至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规律。
作者答:自己刚开始做咨询时,一心想着奉献自己,导师告诫他,求助者与助人者间要保持边界。不管是朋友,还是父母与子女,都要有边界感。
第六章 拖延还是不拖延
1. 作为心理问题的拖延症和作为社会现象的拖延症
一方面,如今时间不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完成目标的工具,没有利用好时间,我们会自责;另一方面,细碎的社会分工下我们不得不从事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因为内心抗拒,大脑就会偷懒、溜号。
2. 拖延症与自我期待
有些人的“理想自我”是一个不知疲倦的高效机器,不能完成任务时,就用拖延症解释,但实际完不成任务是因为其他原因,比如能力不足,或者内心抗拒。
3. 拖延症的原因
① 诱惑。如今的互联网绞尽脑汁吸引你的注意力。
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提出人大脑的“冷系统”和“热系统”:长远利息与当前诱惑的交战。
② 压力。我们不想干的任务,再简单也会感觉到压力。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实验:把🐕关进AB俩通电的笼子,A笼有切断电源的开关,🐕很快学会断电。将🐕转移至通电低矮的C笼后,原A笼的🐕很快跳出,B笼的都蜷缩笼底忍受。
③ 完美主义。分为适应良好的和适应不良的两类。
区别:① 自我认知不同,适应不良的总设定高于自身能力的目标;② 对待失败态度不同,适应良好的会将失败看成学习机会。
④ 孤独。
作家、心理学家张春:拖延症的本质是缺爱,缺乏爱产生的意义感,然后用碎片化娱乐消磨时间。
4. 自我谴责与自我谅解
自责和内疚能抵抗拖延是一种错觉,只会陷入“放纵—自责—更严重的放纵”的恶性循环。
正确做法:① 用自我激励代替自我谴责;② 开始新任务,不把上一次的拖延当成要偿还的债务。
5. 与自己谈判
拖延症的困难:娱乐状态向工作状态的切换。
工作中途被娱乐打断很糟糕,可以和自己谈判,比如告诉自己再工作半小时可以玩十分钟。
6. 一个故事
从小事开始,做下去:老和尚带小和尚下山化缘,回程时到山脚太黑了,只有一盏照亮一脚之地的小灯,老和尚告诉小和尚,只看脚下之路走就行了。
思考与实践
心理学家加布里埃尔·厄廷根“WOOP思维”:① Wish:愿望,写下愿望;② Outcome:结果,想象实现愿望后的结果;③ Obstacle:障碍,找出阻碍愿望达成的内心障碍;④ Plan:计划,制定克服阻碍的“如果…那么…”的计划。
戴维·艾伦“GTD(Getting Things Done)”:① 列出要做的所有事情,按轻重缓急排序;② 给任务下一步标签——处理,搁置,丢弃。
番茄工作法:① 制定要完成的工作目标;② 设定番茄钟,时间25分钟;③ 完成第一个任务,画一个🍅;④ 休息5分钟,开始下一个番茄钟,每4个番茄钟后休息25分钟;⑤ 番茄钟内被打断则计时作废,重启番茄钟。
多年后的回望
控制两分法:① 🤔担心的事情里,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并把注意力转移到可控的部分;② 把能控制的部分找出来,并制定计划,努力把它做好。
远近思维法:远的思维指的是想象的、抽象的、以后的事,是思考事情的意义和结局,能激励我们;近的思维是正发生的、真实的事,能帮我们行动。有时评价一件事有没有用,只有做了才知道,因此焦虑时可以问自己“我现在能做什么”和“我愿不愿意去做”。
第七章 空虚和意义感
1. 没有感觉症
求助者:感觉干什么都没有意义,又找不到问题所在,归因于拖延症、INFP也不行。
作者答:因为太顺而抑郁,人是兽性、人性和神性的和谐统一,抑郁是兽性和神性在告诉你,要去冒险、去旅游,去感受生命的存在。
2. 不想爱,太麻烦
求助者:生活很顺,大学学的心理,还是学生干部,人缘好,却没法恋爱,嫌麻烦。
作者答:真的很顺吗,还是有难言之隐?真的想当“食草族”,嫌麻烦而不愿恋爱,内心却觉得这样平静的人生也没有乐趣吧。
3. 每天劝自己好好活着
求助者:是母亲也是妻子,每天都要告诉自己为了这为了那好好活着。
作者答:积极心理学一直强调人应该幸福,但幸福其实是一种选择,不是“应该”,而是“想要”。
4. 人生意义
求助者:年轻女士,期待从老庄等哲学里寻求人生意义。
作者答:要问人生意义,陈丹青会告诉你,人生没有意义。人生的意义在于生活本身。所以少不习老庄,老不读孔孟。
多年后的回望
求助者:已婚,有小孩,在国企上班,对什么都三分钟热度。
作者答:从小到大的重要抉择都是以“合适”为标准,陷入“常规”的人生,缺少了“历险感”。
第八章 接纳与改变
1. 是“生活有问题”还是“生活不如意”?
作者父亲是渔船机械师,找到症结就能维修。作者刚做咨询时,总提供各种意见,结果客户都跑了,因为生活的不如意更复杂。后来作者把意见改成陪伴,反而留住了客户。承认自己无能为力有时效果更好。
① 某访谈中,青年说自己事业刚起步,还为父母感情问题而焦虑,他想彻底解决父母的事,再全身心投入事业,咨询师让他管好自己的事,父母的是陈年矛盾,更难搞;② 有个学画画的自恃有才,摆摊给人画肖像时,被顾客嘲讽画得不像,她把顾客给的20元纸币裱了起来,后来肚子饿了又用这钱买了汉堡,不再和过去死磕。
2. “放弃治疗”与“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的本质是舍弃,舍弃对生活过度控制,舍弃对“完美自我”的追求,舍弃对“完美世界”的执念。
心理学家森田正马:神经质的本质都是疑病素质。很多完美主义者会把对世界的不满,延伸到怀疑自己。
3. “放弃治疗”为什么这么难?
急于改变的悖论:比如想快速入眠而导致失眠。
① 森田疗法:主张“放弃治疗”或“带着症状而活”;② 奥斯维辛幸存者、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提出“矛盾意向法”:你越害怕某事发生,就在意向中主动让其发生,从而获得对整件事的控制权。
4. 我还能变好吗?
求助者:女强人,平时对人恐惧,在公司对属下又严苛,觉得自己很烂。
作者答:10分钟内说出10个自己的缺点,就奖励她100块钱。对方勉强说出,作者给了钱,并告诉她缺点也不多,而且这些缺点还帮她挣了100块,对方感谢他带给她这段新奇的经历。
5. 死去与重生
求助者:中学化学老师,内向,自卑与自负矛盾体,一次公开课做演示实验时手抖留下阴影,后裸辞,仍手抖。
作者答:何不接纳这个问题,在实验前就告诉学生自己实验时可能会手抖。
多年后的回望
心理咨询,不是帮人找问题,而是找出路,有时也会根据出路,重新定义问题。
出路在哪?正如尼布尔祷词:接纳该接纳的,改变能改变的,以及作出明确的区分和选择。
第九章 结束的开始
1. 结束为什么这么难
威廉·布里奇斯《转变》,转变要经历三个阶段:结束—迷茫—重生。很多人卡在了“结束”这个阶段,或逃避,或弥补。拓展电影《情书》。
2. 无论多老,做一个两眼有光的人
作者自述,博士毕业留校,因不喜欢办公室的蝇营狗苟,辞职,为此丢失分房子的机会。后来从师兄师姐那买了一套二手房,才缓解了焦虑。继续做咨询,从浙大背书逐渐建立个人IP,做了一场知乎付费直播,39元🎫卖了1800张。
3. 成为自己意味着什么
一方面,最重要的选择从来不是以利益理性计算的,它的作用在于塑造我们自己;另一方面,也不想遇到面临选择的年轻人,尊重常识很重要,因为这是很多人的人生经验。
多年后的回望
并非所有的转变都是理性计划的产物,转变经常是包含冲动的,甚至很多转变是从逃跑开始的,就像作者当年一样——逃跑算不上英勇,但它也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