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Tsung-Dao Lee,1926年11月24日—2024年8月4日,出生于中国上海,江苏苏州人,博士研究生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教授、讲座教授。清华大学等校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科学院院士。
求学与早期科研(1926-1956)
1943年-1944年:在浙江大学学习,师从王淦昌教授,开始对物理学产生极大兴趣
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
1950年6月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助理研究员。
科研成就与诺贝尔奖(1956-1972)
1956年:与杨振宁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颠覆物理学界对对称性的传统认识
1957年:与杨振宁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批获此殊荣的华人
1953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并在1956年受聘为教授
1972年:首次回国访问,开始关注中国科学教育的发展
中美科学交流与教育贡献(1972-2024)
1974年:提出建立“少年班”的建议,后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了“少年班”
1979年:倡导并推动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类研究生项目(CUSPEA),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物理学人才
1986年:推动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中国科研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时间2024年8月4日,李政道因病医治无效,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
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6年,李政道与杨振宁共同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这一理论颠覆了物理学界对对称性的传统认识,为人类探索微观世界开辟了新的路径。次年,他们的理论得到了实验证实,并因此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杨定理
在统计力学领域,李政道与杨振宁合作发现了李-杨定理,对固体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非拓扑孤立子场论
李政道还提出非拓扑孤立子场论,为物理学的多个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
李政道在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物理领域也做出了杰出贡献
李模型
在量子场论中,李政道提出了李模型,这是一个可解模型,对理论物理具有重要价值。
1996年11月29日,秦惠䇹因肺癌晚期而不幸逝于纽约市,享年68岁。
李政道的经历表明,“物理”决不是他的生活方式的全部。艺术与祖国的历史文化强烈地熏陶、感染、吸引着他,使他“在哲学与人文艺术领域,也有独到的见解”,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上造诣极深。 ——(网易娱乐评)
李政道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在高能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流体力学、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广义相对论等方面建树颇多。“物理成了他的生方式”将物造性地提出新问题、新思想在科学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对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浪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