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
这是一篇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属性,相互关系,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气血精津液,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概论。
编辑于2024-09-03 07:14:00这是一篇关于足阳明胃经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操作要点,特殊作用,主治要点,取穴要点,经脉走向,穴位,腧穴,主治概要,主要病候,经脉循行。
这是一篇关于阴阳失调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分类,概述。阴阳失调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既指病证,也指病机。它指的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素的作用,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所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
这是一篇关于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五行,生理功能,形态。肺是人体的重要呼吸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肺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足阳明胃经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操作要点,特殊作用,主治要点,取穴要点,经脉走向,穴位,腧穴,主治概要,主要病候,经脉循行。
这是一篇关于阴阳失调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分类,概述。阴阳失调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既指病证,也指病机。它指的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素的作用,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所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
这是一篇关于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五行,生理功能,形态。肺是人体的重要呼吸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肺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中医基础理论】
概论
发展
先秦、两汉
黄帝内经
最早中医学专著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建立
扁鹊
难经
首创独取寸口及寸关尺及浮中沉三部九侯的切脉方法
肾(命门)-元气-三焦
轴心,整体生命观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
辨证论治第一部专书
伤寒论,外感病
金匮要略,内伤病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神农本草经
三品分类法
药物
上
120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
中
120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需辨别药性使用
下
125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药物
剂型
疗效
辩证施药
时效
四气五味
七情配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
晋、王叔和
脉经
第一部脉学专著
黄莆谧
针灸甲乙经
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隋代、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唐、孙思邈
千金要方
中医学最早百科全书
唐、苏敬
新修本草
最早药典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
宋、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学说
宋、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
脏腑辩证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一部官方药典
成无己
伤寒明理药方论
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理论专著
金元四大家
派
寒凉
刘完素
河间
补土
李杲
东垣
攻邪
张从正
子河
养阴、滋阴
朱震亨
丹溪
明清时期(集大成)
明
楼英
医学纲目
王肯堂
证治准绳
清
吴谦
医宗金鉴
陈梦雷
古今图书集成
温病理论
明
吴又可
瘟疫论
戾气说
清
叶天士
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
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薛生白
湿热病篇
王孟英
温热经纬
整体观念
人体
有机整体
以心为主体/宰,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心理
病理
诊断
治疗
人与环境
联系
统一性
人,社会环境
人,自然界
辩证论治
辩证
辩
病
四诊
收集资料,症状,体征
证
综合分析判断
论治
相应治疗
原则
方法
同病异治
证异治异
异病同治
证同治同
病,证,症的概念及关系
病
完整异常生命过程
特定病因
发病形式
病机
发展规律
转归
证
疾病发展过程
一阶段病机本质(某一阶段/某一类型)
疾病
原因
部位
性质
邪正关系
构成
联系
症
疾病
外在表现
症状
体征
征
体征
科学属性
中医学
世界医学科学
自然科学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思维方式
援物比类
取象比类
异同点
司外揣内
有诸内,必形诸外
试探,反证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
相互关联事物,现象的对立属性
相对
绝对
人体组织结构有阴阳之中又有阴阳
交感互藏
属性
白天
上午
阳中之阳
夏天(太阳)
阳中之阴
秋天(少阴)
下午
阴中之阴
冬天(太阴)
阴中之阳
春天(少阳)
黑夜
子主题
子主题
特性
相对
性
可分
转化
相关
普遍
规定
阴阳
对立,制约
子主题
消长,偏盛
动态,平衡
子主题
互根互用
互根
相互依存,根本
互损
离决
互用
相互
资生
促进
助长
互相转化
一定条件
疾病转化过程
应用
人体
组织结构
生理活动
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
诊断
防治
归纳药物性能
五行学说
五行
五
木
曲直
升发,条达,舒畅
火
炎上
温热,上升
土
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
金
从革
改革,收敛,肃降
水
润下
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行
运动变化
归类表
推演
五行
正常,生理
相生
相克
制化
生化,制约
平衡
母子相及
母病及子
重在母
子病及母
重在子
子病犯母
子母俱虚
子盗母气
异常,病理
相乘
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
所胜,克我,太过
木旺土乘
所不胜,我克,不及
土虚木乘
相侮
逆向克制的异常相克现象,反克
太过
木亢侮金
不及
金虚木侮
可同时发生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
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应用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构建天人相应的五脏体系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阐述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按母子相及关系传变
按乘侮关系传变
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
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
推测疾病的预后转归
指导疾病的防治
控制疾病的传变
确定五脏疾病的治则
制定五脏疾病的治法
指导脏腑用药
药物的颜色,气味
归经,作用
气血精津液
气、血、津液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阳)
一元论
形体
机能
精神
云气说
机
运动
升降出入
协调平衡
脏腑关系
位置
生理
病理
失调
气的分类及生成、功能
分类
元气(原气、真气)
藏于肾,出下焦
根(肾)
先天之精为基础
依靠后天之精培育
三焦循行全身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生殖
激发,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提供生命活动原动力
宗气(大气、动气)
积聚胸中
自然界清气
水谷精气
分布
肺,息道,鼻
走息道行呼吸
心入脉内,下注丹田
贯心脉行气血
注足阳明之气街,复下行于足
与人体视听言动机能有关
气街;经气汇合通行的共同通道
营气(阴)
行脉内(中)
循脉上下,内入五脏六腑,外达肢节循环运行全身
来源
脾胃水谷精微
作用
化生血液
营血
营运血液
营养全身
卫气(阳)
行脉外
来源
脾胃水谷精微中悍气
浊者
慓疾滑利
活动力强,流动迅速,不受脉管约束,布散全身
作用
护卫肌表,抵御外邪入侵
温养肌肉、皮毛、脏腑
调节腠理开会合,汗液排泄
生成
来源充足,脏腑功能正常
功能
作用
推动
温煦
防御
固摄
气化
血(阴)
概念
行脉中
红色液体(血府)
濡养作用
生成
营气与津液相合,化赤为血
运行
影响因素
脉道通利
气的推动,固摄,温煦,凉润协调平衡
心气
动力
相关脏腑功能
心,肺,肝,脾
血液充盈
功能
濡养
化神
精
生成
根
父母先天之精
养
后天水谷精微
含义
狭
繁衍后代的生殖之精
广
泛指体内一切有用的精微物质
功能
繁衍生殖
一定年龄
天葵
促进生长发育
生髓化血化气
濡养脏腑,促进机体生理功能
精能滋润濡养人体各脏腑形体管窍
水地说
津液
概念
人体正常水液总称
代谢
生成
输布(肺脾肾)
排泄
功能
滋润濡养
化生血液
运载
气随液脱
精气
构成宇宙本原
天地万物中介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相互关系
气与血
气与津液
血与津液
气、血、津液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