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1课原文分层 丁四、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
这是一篇关于31课原文分层 丁四、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深思道理并观修,人世间尊主如今已成历史,天神和仙人也不能摆脱死亡,原文。
编辑于2024-09-05 14:19:0631课原文分层 丁四、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
原文
寿达数劫、威德圆满的诸位天神和仙人也不能摆脱死亡。诸如梵天、帝释天、遍入天、大自在天等世间尊主可谓万寿无疆,他们可以住留数劫,伟岸身躯高达一由旬及一闻距,其身所拥有的光彩甚至比日月更胜一筹,可是他们也同样免不了一死。《功德藏》中说:“梵帝自在转轮王,无法摆脱死主魔。"再者,具足五种神通的天人及仙人,虽然依靠神变的威力可逍遥自在畅行空中,但是到了最后他们也无法逾越死亡的命运。《解忧书》云:“大仙具五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和他心通),能行于虚空,然而却不能,诣于无死处”。
在这个人类世界也是一样,财富力强高居于首的所有转轮王,以及印度圣地的众敬王延袭下来的统治南赡部洲不可思议的君主,还有三巴拉王和三十七赞扎王等印度东西方地位显赫、财产丰厚为数不少的国王虽然曾经纷纷降临于世,(可是如今都已成了辉煌的历史)。
在西藏雪域,自从除盖障菩萨的化身国王涅赤赞普(《青史》作赤赞鹘提。吐蕃王朝第一代国王,其出处有说是色界第十三天光明天子下凡,有说是释迦王族后裔。初在西藏泽当附近赞塘阁希山间,被当时的十二个氏族酋长和苯波教徒共同拥立为王,舁于肩上,称为涅赤赞普,义译肩座王,为吐番天座七王之首) 以来,已出世了天座七王、地贤六王、中德八王、初赞五王、幸福期十三代、极乐五代等(现在都已不复存在)。
(观音菩萨的化身)法王松赞干布在世期间,依靠幻化的军队征服了上至尼泊尔下至中国的大片领域。
(文殊菩萨的化身〉天子赤松德赞在位期间,也统辖了南赡部洲三分之二的领地。
法王赤热巴巾时期,在印度恒河岸边竖立起块铁碑,作为印度与西藏界限的标志,而且他也收服了印度、中国、格萨、达苏等许多国家作为附属国。从此之后,每逢新年宴会,各国使臣需要在同一天内聚会拉萨城,举行献礼进贡等等仪式。
尽管他们曾经拥有如此威力,然而现在这些也都成了历史记载,除此之外无有任何留存下来。
如果思维上述的道理,那么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住房、受用、眷属、权势等,自以为是何等何等的优越,但与以上诸位先贤比较起来,简直就成了蜂巢一样。这样的世间欲妙又有恒常性、稳固性可言呢?
我们应当深思并观修以上的道理。
天神和仙人也不能摆脱死亡
总说
寿达数劫、威德圆满的诸位天神和仙人也不能摆脱死亡。
详说
天人也免不了一死
诸如梵天、帝释天、遍入天、大自在天等世间尊主可谓万寿无疆,他们可以住留数劫,伟岸身躯高达一由旬及一闻距,其身所拥有的光彩甚至比日月更胜一筹,可是他们也同样免不了一死。
教证
《功德藏》中说:“梵帝自在转轮王,无法摆脱死主魔。"
仙人也无法逾越死亡
再者,具足五种神通的天人及仙人,虽然依靠神变的威力可逍遥自在畅行空中,但是到了最后他们也无法逾越死亡的命运。
教证
《解忧书》云:“大仙具五通,能行于虚空,然而却不能,诣于无死处”。
五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和他心通)
人世间尊主如今已成历史
印度尊主成了辉煌的历史
转轮王
在这个人类世界也是一样,财富力强高居于首的所有转轮王
君主
以及印度圣地的众敬王延袭下来的统治南赡部洲不可思议的君主,
国王
还有三巴拉王和三十七赞扎王等印度东西方地位显赫、财产丰厚为数不少的国王虽然曾经纷纷降临于世,(可是如今都已成了辉煌的历史)。
藏地雪域尊主(现在都已不复存在)。
诸菩萨的化现的国王
在西藏雪域,自从除盖障菩萨的化身国王涅赤赞普以来,已出世了天座七王、地贤六王、中德八王、初赞五王、幸福期十三代、极乐五代等(现在都已不复存在)。
(《青史》作赤赞鹘提。吐蕃王朝第一代国王,其出处有说是色界第十三天光明天子下凡,有说是释迦王族后裔。初在西藏泽当附近赞塘阁希山间,被当时的十二个氏族酋长和苯波教徒共同拥立为王,舁于肩上,称为涅赤赞普,义译肩座王,为吐番天座七王之首)
(观音菩萨的化身)法王松赞干布在世期间,依靠幻化的军队征服了上至尼泊尔下至中国的大片领域
(文殊菩萨的化身〉天子赤松德赞在位期间,也统辖了南赡部洲三分之二的领地
法王
法王赤热巴巾时期,在印度恒河岸边竖立起块铁碑,作为印度与西藏界限的标志,而且他也收服了印度、中国、格萨、达苏等许多国家作为附属国。从此之后,每逢新年宴会,各国使臣需要在同一天内聚会拉萨城,举行献礼进贡等等仪式。
总结
尽管他们曾经拥有如此威力,然而现在这些也都成了历史记载,除此之外无有任何留存下来。
深思道理并观修
世间妙欲没有稳固性
如果思维上述的道理,那么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住房、受用、眷属、权势等,自以为是何等何等的优越,但与以上诸位先贤比较起来,简直就成了蜂巢一样。这样的世间欲妙又有恒常性、稳固性可言呢
劝诫
我们应当深思并观修以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