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第一章第一、二节
这是一篇关于静悄悄的革命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立足点,学生,教师,基地,学校,课程,教学,教室。
编辑于2024-09-08 01:15:54静悄悄的革命
教室
教室
教室是多样化的
每个教室有各自的独一无二的气息和问题
具有固定性
都共有一个问题:大同小异的教学
描述这些多样性是没有意义的,追随这些多样性去记述是有必要的
揭示小事情后面的大意义从而为教室的改革提供切入点
问题:这里的描述和记述有什么区别呢?
记述是为了叙述出小事情背后的大道理,描述只是准确描写客观事实
主体性神话
含义:主体性绝对化,什么都学生自己
自我决定、自学学习、自我实现的理想化
和教师、教材、学习环境毫无关系而独自起作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神话
背景
大正时代的自由教育,二战后的新教育运动
现实
生活即学习理想化
大一统教学形式
只存在自学自习,并不存在教授,也不存在教育
原因
非主体=丛属的思想
是一种摆脱从属关系获得自由的我行我素
丧失了从属关系而悬在半空中
割裂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和环境的联系
理想化的学习
学生内部的主体性实现的学习
仅仅针对学生的愿望需要态度
二战后从权利统治下解放出来
以学生兴趣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为出发点
而这种出发点实际应该是在教学四要素相互作用之下就出现的
教学四要素
教师
教材
学生
学习环境
启示
摆脱大一统的传授型方式,向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
还原学生主体性,摆脱主体性神话
问题
如何促进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在教学四要素相互作用的前提下的教学方法
主体性假象
产生的原因
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手势教学
优点:直观迅速地看到学生们的意见
缺点
教室里的相互对话和日常生活中的相互对话割裂开来
非黑即白,将中间地带的意见排除在外了
束缚了思考
将思想和情感定型化
不允许有不确定的,思想踌躇的表达,要求清晰的明了的表达
而这种不确定的表达在创造力的思考中更有威力
而这种手势教师自己却不会在研讨会和家长会上的时候用
"上课,起立,老师好","下课,老师休息"
从座位上站起来发言
"补充"其他学生的发言
指名方式:一个同学回答完指定下一个同学回答
后果
从小学的闹哄哄的表达观点到高中阶段静悄悄,学生开始反抗虚假的主体性,上课面无表情拒绝回答
启示
教师应该摆脱授课中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只发言而没有用心倾听
在组织引出发言之前,用心倾听是前提,要仔细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声音
追求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才能产生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问题
组织学生发言前也就是提问前要先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声音,这难道不理想吗,一节课的时间很短无法实现怎么办,单方面的要求学生发言和在发言之前倾听每一位学生声音到底是怎么理解呢
发言和倾听同时存在,怎么让倾听在前发言在后呢
教学
课程
学校
教师
自主性和创造性
学生
支持学生多元化个性
基地
学校和社区
立足点
植根于下层民主主义的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