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兴脑图导图社区 经络养生学习思维导图
经络养生学习 思维导图
中医养生理论基础
中医形成标志和体系确定
形成标志
《黄帝内经》一书的问世
体系确立
《黄帝内经》、《难经》问世,《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成书,被并称为中医经典之作,中医理论体系由此诞生
中医理论体系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人
人体本身结构、功能完整统一,神形一体
人与自然
统一
人与社会环境
统一
辨证论治
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
辨证论治概念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其本质上就是辨证论治
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
阴:精致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
阴阳的辩证统一关系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阴阳平衡与阴阳失调
五行学说
概念: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其运动变化,日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物种基本属性
特征: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爱稼墙、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对应五脏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行关系
相生相克
相乘相悔
母子相及
五行五脏的深度学习研究和探索
藏像学说
藏像学说概念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像: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像学说形成的基础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
经络研究与应用
现代研究
经络实质探讨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研究经络的生理基础
经络与疾病关系
分析经络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探索经络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临床应用
针灸治疗
刺激特定穴位
调节经络气血
拔罐疗法
利用负压作用
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推拿按摩
通过手法刺激
调整气血、缓解疼痛
生活保健
瑜伽
通过体位练习
促进经络气血流通
太极拳
以柔和缓慢的动作
调节身体阴阳平衡
饮食调养
根据体质和季节
选择适宜食物,保养经络
经络与脏腑关系
脏腑功能
五脏
心、肝、脾、肺、肾
主要生命活动
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负责消化吸收和排泄
经络与脏腑的联系
经络内连脏腑
气血通过经络输送到脏腑
脏腑外连经络
脏腑功能影响经络气血
奇经八脉
任脉
位于人体前正中线
调节全身阴经气血
督脉
位于人体后正中线
调节全身阳经气血
冲脉
贯穿人体上下
调节十二经气血
带脉
环绕腰部
调节腰部和下肢功能
阴维脉
调节阴经之间的联系
阳维脉
调节阳经之间的联系
阴跷脉
调节下肢阴经气血
阳跷脉
调节下肢阳经气血
十二正经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
起始于中焦
终止于拇指
概要
手厥阴心包经
起始于胸中
终止于中指
概要
手少阴心经
起始于心中
终止于小指
概要
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
起始于食指
终止于鼻旁
概要
手少阳三焦经
起始于无名指
终止于眼外角
概要
手太阳小肠经
起始于小指
终止于耳前
概要
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
起始于足大趾
终止于胸中
概要
足厥阴肝经
起始于足大趾
终止于胸胁
概要
足少阴肾经
起始于足小趾
终止于胸中
概要
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
起始于鼻旁
终止于足大趾
概要
足少阳胆经
起始于眼外角
终止于足大趾
概要
足太阳膀胱经
起始于眼内角
终止于足小趾
概要
经络与疾病
病因
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
影响经络气血运行
内伤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
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病机
气血失调
经络不通
脏腑功能紊乱
阴阳失衡
阴阳偏盛偏衰
影响整体健康
治疗原则
调和气血
通过针灸、按摩等方法
促进经络气血流通
调整阴阳
平衡脏腑功能
恢复身体正常状态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定义
中医学概念
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联系脏腑、肢体、五官的网络
功能作用
传递生命能量(气)
调节身体机能平衡
经络组成
经脉
主要的气血通道
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
络脉
经脉的分支
细小的气血通道
孙络
络脉的分支
最细小的气血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