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
积极和消极,悲观和乐观,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世人以世俗的眼光和感觉认为佛教消极,他们不了解佛教徒的追求,不知道佛教对人生和社会的价值。
编辑于2024-10-28 21:21:59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
为何要明白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明白怎么修行和生活
消极还是积极
乐观还是悲观
禁欲还是纵欲
重生还是重死
自利还是利他
无情还是大爱
随缘还是进取
定位模糊了不仅影响自身修行,也无法向社会传递佛教的思想内涵,展现佛弟子应有的精神面貌
消极还是积极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世人以世俗的眼光和感觉认为佛教消极,他们不了解佛教徒的追求,不知道佛教对人生和社会的价值
定义和产生背景
辩证关系
定义:消极,指对某事没兴趣,从而不努力、不作为、不争取,甚至有意识地回避、抵制,反之则是积极
词义中性:对有意义的事不努力,这种消极是负面的,需要改变。如果热衷于无聊甚至错误的事,乐此不疲,这种积极就是负面的。做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
运用
懂得取舍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不辨是非的积极不可取;明知故犯须禁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产生背景
价值观
想大展鸿图的孔子积极入世
想逍遥自在的许由寄情山水
人生经历
挫折导致消极内向
顺境强化信心
外部环境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分清主和次、学会舍和得、生命重品质、利他亦利己
消极还是积极的观念差异
出家制度
出家人:放弃世俗生活,放弃对家庭、感情、财富、地位的占有和执着
世间:成家立业、传宗接代、荣华富贵、光宗耀祖
生活方式
出家人:素食独身、少欲知足
世间:人们吃喝玩乐、社会鼓动欲望、刺激消费
处世态度
出家人:与世无争、奉行忍辱法门
世人:强烈我执、自我中心、互相对立、不断占有、攀比竞争、冲突战争
1.放弃功名利禄,更高精神追求 2.放弃物质享乐,究竟解脱之乐 3.奉行忍辱法门,智慧接纳一切 纵上所述,从世间生活来看,佛弟子是消极的,从人生追求而言,佛弟子是积极的
佛教徒的行事处世
明确人生目标: 众生无边誓愿度——度众生 烦恼无尽誓愿断——断烦恼 法门无量誓愿学——学善法 佛道无上誓愿成——成佛道
研究经教、探索真理:树立正见后依法修行,在其过程中要内修外弘,做好传播
明辨事非、止恶行善
诸恶莫作:五戒三断破我执、负面心行尽消除
众善奉行: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完善人格、济世度人
克服贪嗔痴 1.满足本性、克服贪欲 2.无我破执、无住求因 3.明晰方向、智慧理性
三轮体空
施空——不求回报
受空——不起慢心
施物空——不起贪惜心
尽未来际无有间断 广度众生无有疲厌
战胜串习、披甲精进;战胜心魔,走出迷惑
悲观还是乐观
定义和产生背景
界定
悲观
浅层:因性格、教育、人生境遇等形成的悲观,往往和消极密切相关
深层:叔本华认为:”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空虚,满足了便无聊,人生就在空虚和无聊之间摇摆。”
乐观
浅层:生活顺利等外在因素带来的乐观,脆弱难以保持,因外境迁移和遭遇挫折会转向悲观
深层:了知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选择从正向角度看问题,发现积极的一面,不被外境所影响
产生背景
浅层的悲观因名利、享乐等欲望无法满足而产生深层的悲观因找不到人生价值和活着的意义
浅层的乐观:成家立业、生活富足、孩子优秀、事业有成 深层的乐观:摆脱无明、断除烦恼;破除虚空、找到本真
佛教是悲观的吗
所谓的悲观,只是人们从世俗角度产生的误解。一方面,放下世间享乐需要魄力 ;另一方面,追求真理更需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勇气,需要一人与万人敌的担当!菩萨道更体现了大慈大悲大愿大行的承担,哪有丝毫悲观
两层误解
词义:遁入空门的“遁”让人误解走投无路、看破红尘、失意逃避、懦弱退缩
法义
声闻乘:苦、空、无常
涅槃:死亡的代名词
三点真相
佛陀舍弃荣华富贵是为了实现更高的精神追求
解脱老病死的痛苦
破除世俗生活的虚幻和无常
摆脱生命蕴含的迷惑和烦恼
涅槃是要平息内在的迷惑和烦恼。只有改变认识,消除烦恼,才能从轮回苦海中解脱出来
大乘佛法推己及人,不忍众生身处苦海而不自知,发菩提心,把利益众生作为自己的使命
不悲不喜、如实知见
佛教不是悲观的
佛教认为人生虚幻,但现象存在,以缘起看世界,认识生命的长度,开显深度
缘起性空、正见生命
佛教认为生命充满对终极问题的迷惑,但众生有自我拯救的能力和觉醒的潜质
众生迷惑、潜藏觉醒
菩提心和菩萨行让生命充满意义,通过发心和利他来消除我执,增长慈悲,是悲和智的共同成就
菩提大乘、悲智共运
佛教也不是乐观的
以迷惑和烦恼为本的人生是痛苦的,三苦、八苦及至无量诸苦
三苦的概念 在佛教哲学中,"三苦"是指苦苦、坏苦和行苦,它们是构成苦的三种基本性质。这一概念出自佛教经典,用以描述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痛苦体验。 三苦的详细解释 苦苦(Dukkha-dukkha):这是指生命中直接感受到的痛苦,如生老病死等。这些痛苦是直接体验到的,不需要通过变化或比较来体现其苦的本质。 坏苦(Viparinama-dukkha):这是指原本带来快乐的事物最终会变得令人不快。例如,年轻时的健康和活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曾经享受的美食在过量食用后可能导致不适。 行苦(Sankhara-dukkha):这是指一切有为法(即所有因缘和合而生的现象)都具有无常性,因此无法提供持久的满足和平静。即使是不苦不乐的中性状态,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从而引发新的痛苦或不满。 三苦的现代应用 在现代语境中,"三苦"的概念可以用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脱生活中的痛苦。通过认识到快乐是暂时的,痛苦是普遍存在的,人们可以学会不对短暂的快乐抱有过分的执着,从而减少因期望落空而产生的痛苦。同时,意识到所有经历都是无常的,可以帮助人们培养一种更加平和和适应变化的态度
人生苦为根本
正视生命中的无常和脆弱,没有修行成就前,一旦死亡,将随业流转,无法乐观
生命随业流转
我们要看到三恶道的险境,我们曾造下的不善业,一旦业力成熟,生命的去向不容乐观
轮回恶道险境
作为大乘佛子,承担着济世度人的使命,但看到众生刚强难调、冥顽不化,难以乐观
众生冥顽难调
正视末法时代的乱象,天灾人祸、物欲横流,地球被破坏得满目疮痍,到处是自掘坟墓的险境,面对严峻的现实,难以乐观
末法时代乱象
中观的人生态度
定义:要如实地看自己,看世界。既看到生命存在的过患,生起离苦得乐之心,同时也看到生命具有自我拯救的能力,对修行抵达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
如何做
树正见,远离常见断见——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生活上:既不放纵欲望,也不一味自苦
修行上:既要努力精进,也不过于紧绷
对法义理解:不仅要看到字面传达的意思,更要看到文字隐藏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