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编辑于2024-11-06 16:52:52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维特根斯坦其人
1889年,维特根斯坦出生于一个富可敌国的奥地利钢铁大王之家,他和兄弟姐妹从小在家庭里接受私塾式的启蒙教育,家庭教师和管家的要求非常严格,完全按照正规的社会规范教导他们
1903年,维特根斯坦被送往林茨的六年制中学,希特勒1900―1904年也在该校就读,并与维特根斯坦同校一年。希特勒曾在《我的奋斗》中提到这所学校,极为赞赏学校历史教师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1911年他来到剑桥大学,拜罗素为师,正式进入哲学研究
从1912年起,也就是他拜罗素为师的第二年,维特根斯坦开始思考逻辑问题和数学基础问题。他从弗雷格那里得到启发,发现逻辑的根本问题不是定理或规则的有效性问题,而是它们的基础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思想表达都依赖于我们所使用的逻辑形式,而这些逻辑形式本身就规定了我们的语言。从这种想法出发,他开始寻找这样的逻辑形式,并试图用最为简洁的语言表达他的思想。
《逻辑哲学论》的主要内容
全书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七个主命题,也是全书的中心主题
1.世界是所发生的一切。(世界是所有已然的事情)
2.那所发生的一切,即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已然的事情,即事实,是诸事态的存在)
3.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思想
4.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
5.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命题是原初命题的真值函项,原初命题是其自身的真值函项)
6.命题函项的一般形式是命题的一般形式。(真值函项的普遍形式就是命题的普遍形式)
7.对凡是不可说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凡是不可说的东西,必须对之沉默)
维特根斯坦并不是要我们对不可说的神秘之物保持沉默,而是在告诉我们,在可说的东西与不可说的东西之间存在一个界限,我们只能说那些可以说的东西,对于不可说的东西,则不要试图去说,因为那样带来的结果就只能是思想上的混乱。同时,对不可说的东西保持沉默,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那些不可说的东西无法理解,他告诉我们,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显示的方式去理解它们。
概要
可以把维特根斯坦的这七个命题主题,归结为这样七个关键词:世界、事实、思想、逻辑、命题、真值函项、不可说
《逻辑哲学论》的七个命题可以被看作是对哲学三个历史阶段的高度浓缩
第一个阶段是古代哲学,包括了古希腊哲学和中世纪哲学,这个阶段的哲学核心是本体论,也就是关于世界存在的学说
上述命题1“世界是所发生的一切”和命题2“那所发生的一切,即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都是关于世界和事实的,是关于世界的构成方式和事实的存在方式,这完全可以对应西方古代哲学的本体论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近代哲学,包括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早期近代哲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经验论与唯理论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这个阶段的哲学核心是认识论,也就是关于知识的来源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学说
命题3“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思想”和命题4“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表明维特根斯坦考虑了思想和命题之间的关系,这通常被看作是关于人类认识活动过程的思考,即我们以什么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这与西方近代哲学的认识论非常相近。
思想是事实的逻辑图像,就是告诉我们思想的构成方式,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关乎事实的世界。不仅如此,思想还是有意义的命题,于是,思想和命题之间就建立了联系,即思想是用命题来表达的,而命题的意义就是它表达的思想本身。
第三个阶段是现代哲学,包括19世纪末以来一直到当代的西方哲学,这个阶段的哲学核心是语言,或者叫作语言哲学,是从认识的表达出发去讨论人类认识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学说。
命题5是“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命题6是“命题函项的一般形式就是命题的一般形式”。
特根斯坦这些命题的意思是说,我们所使用的所有命题是来自一些最基本的命题,而这些最基本的命题也是根据一些命题形式构造出来的。这样,维特根斯坦就把前面所谈的思想与命题的关系,归结为命题本身的问题。也就是说,命题的一般形式决定了命题的意义,也就决定了思想。用更通俗的话说,命题的形式决定了命题的内容。
图像是一种形式,当我们还没有谈论图像的内容时,我们首先注意到的一定是图像本身。而“逻辑图像”说的是图像以逻辑的方式呈现出来,即把逻辑公式看作是一种图像,那图像就是这种逻辑形式本身
当代西方哲学中出现的实践转向趋势。所谓“实践转向”是指,哲学家们更多地把自己的研究对象聚焦在实践领域,试图通过对实践领域中现实问题和具体问题的研究,说明哲学理论的意义和价值
7.对凡是不可说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凡是不可说的东西,必须对之沉默)
维特根斯坦并不是要我们对不可说的神秘之物保持沉默,而是在告诉我们,在可说的东西与不可说的东西之间存在一个界限,我们只能说那些可以说的东西,对于不可说的东西,则不要试图去说,因为那样带来的结果就只能是思想上的混乱。同时,对不可说的东西保持沉默,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那些不可说的东西无法理解,他告诉我们,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显示的方式去理解它们。
《逻辑哲学论》的结构秘密
阅读与思考方式的背反
一般来说,思考的顺序与表达的顺序往往是相反的:思考是从结果推导到原因,从知道是什么推出为什么,但表达却可以是从原因到结果。正如《逻辑哲学论》这本书的表达方式,与维特根斯坦的思考方式就是相反的,应当说,他是在经过充分思考后才写出自己思考的结果,他对这个结果的表达就是从开始到结束,从原因到结果的。所以,我们必须从书的最后一个命题开始理解,才能读懂他的思考顺序,理解他的思考结果。
命题7表明,“对于不可说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由此可以推知,此前的诸个命题都是可说的东西,所以,关于不可说之物的命题应当是全书的起点,而不是终点。这也表明,该书的目的正是要划清可说的与不可说的东西之间的界限
维特根斯坦在序言中说:“这本书的整个意义可以概括如下:凡是能够说的东西,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东西,就应当保持沉默。”因此,在这个命题之前的所有命题都应当是可说的内容。这是我们要反向阅读的主要原因。
命题6说,“真值函项的一般形式就是命题的一般形式”
这就意味着,命题的一般形式是命题中包含的真值函项的一般形式。所谓真值函项,指命题的真值(或真或假)取决于命题中所包含的各个函项的真值
例如,“今天是晴天”这个命题的真值函项是“‘今天是晴天’是真的”和“‘今天是晴天’是假的”,后面两个命题的真值完全取决于最初的命题“今天是晴天”。我们根据“今天是晴天”这个命题可以判断出,它等同于“‘今天是晴天’是真的”这个命题,而不是“‘今天是晴天’是假的”这个命题。
这个例子说明,我们是根据命题的逻辑结构判断了命题的意义。由此,分析命题的结构也就是分析命题的意义。
命题5说,“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
基本命题是一切命题的基础,因此,重要的是分析基本命题的结构。既然命题的意义是由命题的结构决定的,分析命题的结构也就是分析命题的意义
由于一切命题都是以基本命题作为真值函项,而基本命题又是构成一切命题的基础,这样,基本命题就是一切命题的形式结构
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说明,基本命题的特征是,没有其他任何基本命题可能会与之矛盾。也就是说,基本命题在所有命题中总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描述的是独一无二的原子事实,或者说原初事实
比如,“天是蓝的”“雪是白的”,这样的命题都可以被看作是基本命题的例子。值得注意的是,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像这样的命题本身并不是基本命题,而只是基本命题的例子,因为基本命题本身应当是句法上的,也就是仅仅具有形式上的特征,而不会涉及具体的命题内容。
命题4说,“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
意思是说由于有意义的命题构成了思想,对命题的分析也就是对思想的分析。在这里,维特根斯坦讨论了命题与语言、思想、实在的关系,主要是要说明,一切关于命题的思考其实都是关于思想的,而以上所说的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也好,命题的一般形式也罢,其实表达的都是思想
由此可以看出,只有那些具有真正逻辑句法结构的命题才可以表达思想。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命题的意义,就是因为命题表达了思想,而这里的思想不是一般的观念或想法,而是具有特定内容的,这些内容就是事态的存在与不存在,也就是事实
命题3说,“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思想”
进一步说,思想表达了事实的存在,对思想的分析也就是对事实结构的分析
所谓“逻辑图像”是指命题的逻辑形式;“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指命题的逻辑形式对应于事实的结构。因为思想是关于事实的逻辑图像,所以,思想就一定是符合逻辑的;反过来说,不符合逻辑的东西就无法称为思想
当我们要思想某个对象时,或者说,当我们对某个对象提出了某个思想时,我们的思想本身一定要符合逻辑。维特根斯坦说:“我们不能思想非逻辑的思想,否则我们就必须非逻辑地思想
在思想与事实之间建立了必然关系,也就是说,事实的存在决定了思想
命题2说,“那所发生的一切,即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
由于命题显示了事态,对命题的分析就是对事态的分析。这里首先把已然“发生的事情”明确限定为“事实”。所谓“发生的事情”,不是简单地指发生的事实,而是指一切现有的情况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一切现有的情况都只能是事实的存在,因为我们所能使用的有意义的语言正是描述和说明事实的句子。这样,一切现有的情况也就只能是事实的总体
从逻辑上分析,事实与事态的重要区分就在于是否存在偶然。就事实而言,可以存在偶然的事实;而事态,则一定出自事物或对象的本质。
命题1说,“世界是所发生的一切”
维特根斯坦在这里却指出,世界应当是由事实构成的,因为发生在这个世界中的一切只能是事实,而不是事物。事实是由句子表达的。当维特根斯坦说“世界是事实的总和”时,就意味着我们只能用句子去描述世界;事实的总和构成了世界,同样,用于描述事实的句子也就构成了对世界的描述
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对世界和事实的分析说明,应当是对描述世界和事实的句子的分析说明。反过来说,分析说明句子也正是对世界和事实的分析
由此可见,维特根斯坦的论证采用了由结论到前提的推理过程:因为对句子的分析是为了说明世界的逻辑结构,他就先把世界的逻辑结构作为推论的出发点,由此揭示从世界到思想,再到命题的推理过程,而所有这些推理都出自一个前提,那就是区分可说的与不可说的界限,这也就是全书的最后一个命题:“对凡是不可说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关于不可说的神秘之物
《逻辑哲学论》的工作
他这本书所做的主要工作,是为可说的东西与不可说的东西划定一个界限,也是为可以思想的东西与不可思想的东西划定一个界限,这就是用逻辑的脚手架构造关于事实的逻辑图像,为他心目中的世界概念划定范围
维特根斯坦的工作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逻辑问题,而是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解决我们的语言如何能够表达和描述世界的问题
在他看来,一切不可说的东西都应当在语言之外,属于神秘之物。那我们就要看一看这种神秘之物究竟是什么,以及我们应当如何理解《逻辑哲学论》的最后一个命题“对凡是不可说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维特根斯坦在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分析中发现,语言存在很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就自然语言而言,它表面的语法形式掩盖了它内在的逻辑形式,因而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自然语言的语法结构误导了我们对它的使用
例如,在日常语言中,我们常用同一个“是”表达完全不同的意思,或作为连词,或作为等号,或作为“有”(存在)的同义词,等等。但在逻辑上,这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整个哲学都充满了这种由语法形式的误导带来的混淆。要消除这种混淆,关键是要避免在不同的地方使用相同的符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使用符合逻辑句法的语言
语言表达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包括逻辑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都是有限度的,我们只能表达能够表达的东西
这意味着存在不可表达的东西,这些东西之所以不能表达,是因为它们超出了语言逻辑的范围,属于逻辑形式无法达到的领域
根据维特根斯坦的看法,一切能够表达的东西都是逻辑上可能的,也就是说能够用逻辑形式描述的东西;但逻辑也是有限度的,逻辑不可能表达一切东西,例如逻辑本身就是逻辑无法表达的
维特根斯坦同时指出,无法表达并不意味着是完全无意义的,或者说是虚假的,而只是说它们超出了逻辑的范围,但我们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处理它们
既然明确地划分了可说与不可说的界限,维特根斯坦进一步指出,可说的就是都可以用逻辑表达出来的。只要我们弄清了语言的逻辑结构,我们就可以说出一切符合逻辑形式的东西。但对不可说的东西就没有这样简单了,既然它们不可说,我们似乎就无法得到它们
根据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不可说的东西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其一,一切命题都可以分析为它们的逻辑形式,但这些逻辑形式本身却是不可说的
他写道:“命题能够表述全部实在,却无法表述它们为了能够表述实在而必须与实在共有的东西——逻辑形式。为了能够表述逻辑形式,我们必须能够和命题一起置身于逻辑之外,也就是说,置身于世界之外。”
根据维特根斯坦的逻辑推论,如果命题可以表述逻辑形式,那么它就必须使用同样具有逻辑形式的命题,而这却是自相矛盾的,因为这样的话,它就是在用逻辑形式表述逻辑形式本身
其二,不可说的不仅有命题的逻辑形式,还有命题的逻辑性质本身
这里所谓的“逻辑性质”不是指逻辑命题,而是指一切命题都必须具有语言与世界之间的逻辑关系或逻辑结构。根据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一切命题都只是由于具有这种关系或结构才能够称作命题
根据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一切命题都只是由于具有这种关系或结构才能够称作命题。但这种逻辑关系或逻辑结构本身却是不能用命题表达的,换句话说,我们不能用命题去表达它自身的逻辑性质,否则我们用来表达这种性质的命题本身同样具有这样的性质,这就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
其三,由于一切命题都是事实或实在的逻辑图像,因而传统的用于表达形而上学的命题就并不是真正的命题,因为它们没有表达语言的和世界的逻辑形式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形而上学的命题之所以不可说,并非因为它们是抽象的或神秘的,而是因为并不存在这些命题中使用的名称所指称的对象,而且这些命题是以违反逻辑形式的方式构造出来的,故而它们并不是真正的命题
其四,与形而上学的命题相似,一切关于伦理学的、美学的、宗教的命题同样是不可说的
对宗教命题,维特根斯坦明确地表明,由于灵魂和上帝并不在世界之中,因此用于描述它们的命题对这个世界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是怎样的,对更高者是完全无关紧要的。上帝并不在世界上现身”。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不可说的东西当然还不止这些,譬如还包括表达人生态度的命题等。但对他来说,不可说并不意味着不可认识。当我们用眼睛观察事实和世界时,尽管我们看不到我们的眼睛本身,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到的东西推知眼睛的存在,即对不可见的眼睛,可以从所见之物推出它的存在。同样,对不可说的东西,也可以由可说出的东西推知它们的存在。维特根斯坦把这种推知过程称作“显示”,而且认为这种显示是由不可说之物自身完成的,即不可说之物是通过显示自身而为我们所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