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校对工作
出版专业实务-校对,根据原稿审核校样、订正差错、提出疑问,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介绍了主要功能、校样的形成、校样的种类、基本方法。
编辑于2024-11-26 12:45:45校对
概念
根据原稿审核校样、订正差错、提出疑问,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
依据:经过三审和编辑加工整理的原稿
职责:订正校样差错、发现原稿差错
校样:根据原稿按照版式设计要求排版后输出的供校对用的样张
主要功能
校异同
以原稿为唯一依据来核对校样,分辨二者的异同:同则通过,异则以原稿为准对校样进行订正。 校样与原稿相异是排版过程中发生差错造成的。原稿与校样的异同除了文字异同之外,还有符号、图、表、公式等的异同。 校异同看似简单,其实比照原稿发现排版差错有着自身的规律和要领,是一项专门技术,要求校对人员工作认真细致,还要经过反复训练,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它的功用在于显真保值,保证排版过程完整、准确地体现原稿内容,提高出版物的质量。
校是非
校对者凭借自身储备的知识或其他权威的资料来判断原稿内容是否正确,确认其“是”就通过,确认其“非”就提出疑问,交给编辑核实后处理。 校是非又称“活校”,是一种层次更高、难度更大的校对功能。原稿中存在的错误照理应在审稿和编辑加工整理过程中发现并订正,但由于主客观原因造成错漏,需要校对人员通过校是非发现。 校是非要求校对者不仅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而且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广博的知识积累。它的功能在于纠错增值,协助编辑纠正原稿中的错误,从而使原稿的价值得到提升。
校异同与校是非的关系
都以剔除书刊中的差错为目标,紧密相连、相互依存
校异同消除显性错误,校是非消除隐形错误,具有功能上的互补性
应用计算机排版技术的校样产生的异同差错不多,主要通过校是非发挥作用
校样的形成
带有纸质原稿的校对模式根据电子文件发排方式的不同 又分为纸质原稿附电子文件发排和电子文件先行发排。
带有纸质原稿的校对模式减少了一次人工校对,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校对与人工校对的优势,缩短校对周期,减轻校对人员的负担,但要做好人工通读工作。
无纸化校对模式的特点是操作过程无纸化,校是非上升为主要功能,通读成为主要校对手段,技术整理难度增加,但这种校对模式存在一定的质量隐患。
校样的种类
校样(统称):根据原稿按照版式设计要求排版后输出的供校对用的样张,可反映即将出版的书刊的内容、版式、页面数量。形成校样的方式主要有纸质原稿附电子文件发排、电子文件先行排版、电子文件直接发排三种。根据输出时所处的不同排版校对环节,校样可分为毛校样、初校样、二校样、三校样、付印样、付印清样等。
毛校样:是排版单位在向出版单位正式提交校样之前,将已经排好的版面打印出来进行非正式校对的样张。毛校样由排版单位自行安排,主要检查排版的基本情况,防止存在基本格式错误、图表与文字不匹配、大批内容遗漏或重复等现象,对排版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公式、图表等局部较复杂的版面要重点校对。
初校样:又称“一校样”,是排版单位向出版单位第一次正式提交的校样,这个过程称为“提校”。初校样能够反映未来书刊的版面状况和大致篇幅。初校样的差错率应低于约定的标准。
二校样:是排版单位根据初校样上的校改标注改正排版电子文件后,再次打印出来提交出版单位的校样。排版单位的修改一般称为“改版”,或“改样”。校对二校样时,必须先核红后再校对。由于可以在二校样上进行二三连校从而完成“三校一读”,所以后续可能不再输出三校样,但二校样是出版过程中必须有的。如果有需要,之后还可以再改版打印三校样、四校样等。
付印样:是出版单位已经完成“三校一读”工作、准备付印而交给排版单位进行最后一次改版的校样。付印样上需修改之处应该是比较少的,改动很多的校样不能作为付印样,而是需将原拟作为付印样的校样送排版单位改版后再次输出校样,并相应增加核红和校对的次数。一般是完成“三校一读”工作的二校样,也有可能是相应的三校样或者四校样、五校样等。
付印清样:排版单位根据付印样上的校改标注进行改正后再输出、一般不应再有改动的校样。付印清样比照付印样复核无误后,作为核对蓝样或印刷胶片的依据。
基本方法
对校法:是校对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用于校异同。是比照原稿核对校样,使校样上的文字、符号、图、表、公式等内容与原稿完全相符,版式符合设计要求的校对方法。对校法有折校、点校等具体操作方式。
折校:把原稿放在桌子上,再将一页校样夹在两手的手指间压在原稿上面,将校样逐行折叠,使得在校读的一行总是处于折叠处下端,并把校样上的字句对准原稿相应位置的字句,逐字比对。也有折原稿,将校样放在桌面上的,如此便于修改校样标注,但容易污损原稿。优点:①原稿与校样距离短,视力集中②逐字比对容易发现错漏③眼脑手并用,达成一目两行的妙用。缺点:①忽略对内容的理解,不利于校是非;②容易漏校着重号、专名号。
点校:将原稿放在校样上方或左方,先看原稿,后看校样,逐字逐句进行校对。点校主要适用于原稿文字排列方向与校样横竖不一的情况,而对校样进行核红时也要变通采用点校方式。优点:视野较宽,便于看清原稿上的修改和标注。缺点:①头部晃动、双手约束,容易疲劳②距离较大,不容易完全记住原稿,造成漏校或误校。
本校法:是校对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用于校是非。通过本稿件上下文的互证和比较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以订正差错。特点是依据稿件内在的联系,将目录与正文、上下文内容、文字与图片、文字与表格、正文与注释相校,对人名、地名、术语等进行前后互校。本校法脱离原稿,是通读检查的主要方法之一。
在初校、二校、三校已经消灭了绝大部分排版差错的基础上,运用本校法进行通读检查更能体现“校对是编辑工作的延续”这一特性。充分发挥本校法的长处,可以弥补原稿的某些疏漏,提高书刊的质量。
他校法:是校对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用于校是非。在对校样内容存在疑问时,利用内容相关的其他权威文献(包括工具书和各类标准、规范)来判断正误。他校法常与本校法交叉运用。“本校”发现了问题但难以准确判断时,就用“他校”从相关工具书或文献中寻找可靠根据后,提出疑问交给编辑解决。常用的工具书有《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等。出版人员应当熟悉与出版物内容有关的权威工具书和相关国家标准。
他校法的功能在于释疑,通常用于解决引文、数据、习语、术语、公式、日期之类的问题。
理校法:是校对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用于校是非。通过推理分析作出是非判断。理校法也常与本校法结合运用。在本校法发现问题而一时又无其他文献可供参照时,校对人员要通过推理分析来判断是非,并提出疑问,由编辑解决。
因此,理校法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必须是学有专长、知识面较广的校对人员才可运用,否则容易造成“以误为不误”“以误改误”“以不误为误”等错误后果。 运用理校法时,或从分析字词含义入手进行推理判断,或运用逻辑方法进行推理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