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源性凝血系统状态的评估 选择性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PT延长和INR增加提示外源 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因子存在数量或质量的异常,或血中存在抗凝物质;PT缩短和INR减 少提示外源性凝血系统活化,易于凝血、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
2.内源性凝血系统状态的评估 选择性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或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oagulation time,ACT)。 APTT和ACT延长提示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因子存在数量或质量的异常,或血中存在 抗凝物质;APTT和ACT缩短提示内源性凝血系统活化,血液呈高凝状态。
3.凝血共同途径状态的评估 如果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延长,则提示患者的凝血共 同途径异常或血中存在抗凝物质。此时应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凝血酶 时间(thrombin time,TT),如果TT延长而FIB水平正常,则提示血中存在抗凝物质或 FIB功能异常。
4.血栓栓塞疾病的高危状态 外源性凝血系统、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共同途径的各项 凝血指标均缩短,则提示患者易于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
5.血小板活性状态的评估 检测全血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 初步评估血小板功能状态:如果血小板数量减少伴BT延长提示患者止血功能异常,易于 出血;如果血小板数量增多伴BT缩短提示血小板易于发生黏附、集聚和释放反应,易于 产生血小板性血栓。对于单位时间内血小板数量进行性降低的患者,推荐检测血浆血小 板颗粒膜糖蛋白(granular membrane glycoprotein,GMP-140)[P选择素(selectin P)] 或血中GMP-140阳性血小板数量,以便明确是否存在血小板活化。不能检测上述2项指标时,如果患者伴有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也提示血小板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