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注册营养师题库(含4500题)
这是一篇关于题库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第五部分、流行病学,第四部分、卫生统计学,第三部分、生物化学,第二部分、生理学。
编辑于2025-02-13 16:39:54题库
第一部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
第一节、基础营养
1. 标志着现代营养学开端的事件是()。 A.分子营养学的兴起 B.美国营养学会成立 C.法国“化学革命” D.维生素的发现
答案:C
注释:
2. 标志着现代营养学基本框架已经形成的事件是()。 A.分子营养学的兴起 B.美国营养学会成立 C.法国“化学革命” D."D维生素的发现"
答案:B
注释:
3. 1839年,荷兰科学家Mulder首次给出概念的是()。 A.蛋白质 B.脂肪 C.碳水化合物 D.能量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780年,Lavoisier首次提出“呼吸是氧化燃烧”的理论。1839年,荷兰科学家Mulder首次提出“蛋白质”的概念。1860年,德国生理学家Voit建立氮平衡学说。1886年,荷兰细菌学家Eijkman建立了研究脚气病的鸡模型。
4. 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有共同的()。 A.研究目的 B.研究内容 C.理论体系 D.研究对象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联系在于,从广义上讲,两者有共同的研究对象,食物和人体,即研究食物(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5. 提出营养学新定义的吉森宣言发布时间是()。 A.2002年 B.2003年 C.2004年 D.2005年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2005年5月发布的吉森宣言及同年9月第十八届国际营养学大会上均提出了营养学的新定义。
6.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营养素供给量建议提出的时间是()。 A.1937年 B.1939年 C.1945年 D.1978年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1939年,中华医学会参照国联建议提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营养素供给量建议。
7.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的时间是()。 A.1939年 B.1955年 C.1988年 D.2000年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并于2013年、2023年进行了修订。
8. 我国食品卫生领域第一部法律为()。 A.《取缔食品伪造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 C.《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1982年11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其为我国食品卫生领域第一部法律。
9. 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开始施行的时间是()。 A.2009年2月28日 B.2009年10月30日 C.2015年2月28日 D.2015年10月1日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开始施行的时间是2015年10月1日,2018年又进行了修订。
10. 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著作是()。 A.《食疗本草》 B.《本草纲目》 C.《黄帝内经.素问》 D.《肘后备急方》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2000多年前的战国至西汉时代编写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原则,这是最早提出的膳食平衡理念。
11. 东晋葛洪撰写并记载用不同食物预防和治疗脚气病的著作是()。 A.《食疗本草》 B.《本草纲目》 C.《黄帝内经.素问》 D.《肘后备急方》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东晋葛洪撰写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用豆豉、大豆、小豆、胡麻、牛乳、卿鱼等六种方法治疗和预防脚气病。
12. 1780年,法国化学家Lavoisier首次提出的理论是()。 A.呼吸是氧化燃烧 B.动植物体内存在氨和氮 C.脚气病动物模型 D.氮平衡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法国化学家Lavoisier首次提出呼吸是氧化燃烧,法国化学家Berthollet证明动植物体内存在氨和氮,荷兰细菌学家Eijkman建立了研究脚气病的动物(鸡)模型,德国生理学家Voit建立氮平衡学说。
13. 1860年,德国生理学家Voit建立了()。 A.呼吸是氧化燃烧 B.动植物体内存在氨和氮 C.脚气病动物模型 D.氮平衡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法国化学家Lavoisier首次提出呼吸是氧化燃烧,法国化学家Berthollet证明动植物体内存在氨和氮,荷兰细菌学家Eijkman建立了研究脚气病的动物(鸡)模型,德国生理学家Voit建立氮平衡学说。
14. 荷兰细菌学家Eijkman的贡献是建立了()。 A.呼吸是氧化燃烧 B.动植物体内存在氨和氮 C.脚气病动物模型 D.氮平衡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法国化学家Lavoisier首次提出呼吸是氧化燃烧,法国化学家Berthollet证明动植物体内存在氨和氮,荷兰细菌学家Eijkman建立了研究脚气病的动物(鸡)模型,德国生理学家Voit建立氮平衡学说。
15. 法国化学家Lavoisier的代表性成果包括①证明了动物体内存在氨和氮②鉴定了氧和氢③首次提出“呼吸是氧化燃烧”的理论④建立了碳、氢、氮的测定方法⑤建立了测量食物代谢燃烧产生热量的方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③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①证明动物体内存在氨和氮的是法国化学家Berthollet。④建立碳、氢、氮的测定方法的是德国有机化学家Liebig。⑤建立测量食物代谢燃烧产生热量的方法的是Rubner。
16. 德国化学家Liebig在营养学的代表性成果包括①证明了动物体内存在氨和氮②提出机体营养过程是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氧化过程③首次提出“呼吸是氧化燃烧”的理论④建立了碳、氢、氮定量测定方法⑤提出碳水化合物可在体内转化为脂肪()。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①证明了动物体内存在氨和氮的是法国化学家Berthollet。③首次提出“呼吸是氧化燃烧”的理论的是法国化学家Lavoisier。
17. 1912年,波兰化学家Funk将一些物质统称为“生命胺”,这些物质包括①抗脚气病物质②抗眼干燥症物质③抗坏血病物质④抗癞皮病物质⑤抗佝偻病物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记忆口诀:你的坏(抗坏血病)皮(抗癞皮病)气(抗脚气病)我受够(抗佝偻病)了。
18. 属于食品防腐措施的有①发酵②煮沸③熏制④清洗⑤酿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6。食品防腐措施除了发酵、煮沸、熏制、酿造外,还包括制作成奶酪和黄油、腌制、自然风干、冷冻、食品添加剂(主要是食盐、食醋、天然香料和天然草药)。
19. 18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食品存在的主要卫生学问题包括①食品腐败变质②食物中毒③工业“三废”排放④食品掺假⑤“三致”毒性污染物的发现()。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①④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7。18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食品存在的主要卫生学问题除了食品腐败变质、食物中毒、食品掺假外,还有食品伪造、掺杂以及细菌污染。工业“三废”排放和“三致”毒性污染物的发现属于化学性污染,是二战后食品卫生的最主要问题。
20. 我国现代食品卫生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①食品卫生法制管理②食品卫生标准和检验方法的建立和完善③一些重要食品卫生问题的研究与解决④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和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的建立⑤參与国际事务并与国际接轨()。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P10小标题。
21. 食物营养的研究内容包括①食物的营养组成、功能②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③食品强化④植物化学物的功能⑤新食品原料的开发和利用()。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3。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属于公共营养的研究内容。
22. 食品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食品污染②食品卫生问题③食品营养素的种类④食源性疾病⑤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3-P14。食品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除食品污染、食品卫生问题、食源性疾病、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外,还包括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食品营养素的种类属于营养学研究的内容。
23. 营养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营养流行病学②营养缺乏病研究方法③营养代谢研究方法④营养状况评价方法⑤食物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营养学的研究方法除上述5点,还包括分子营养学、营养相关功能检测方法。
24. 食品卫生学的研究方法有①食品卫生学检验方法②食品毒理学方法③食品安全性评价方法④危险性分析方法⑤行政与法制监督管理方法()。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食品卫生学的研究方法除上述5点,还包括食品中有毒物质限量标准的制定方法、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办法、GMP和HACCP的建立方法。
25. 合理营养是指()。 A.供给机体足够的热能 B.供给机体足够的营养素. C.供给机体全部所需的营养素 D.供给机体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数量充足及其相互间的比例适宜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严格意义上来讲,各种营养素除数量充足、比例适宜外,还应包括种类齐全。
26. 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是()。 A.EAR B.RDA C.RNI D.AI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9。联想记忆:AI用拼音拼写出来读“哎”,眼睛的英文单词eye也读“哎”,观察要用眼睛。
27. 对于婴幼儿来说属于必需氨基酸的是()。 A.精氨酸 B.组氨酸 C.丝氨酸 D.胱氨酸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其中9种氨基酸为必需氨基酸,即苯丙氨酸、组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缬氨酸。记忆口诀:笨(苯丙氨酸)蛋(蛋氨酸)来(赖氨酸)宿(苏氨酸)舍(色氨酸)晾(亮氨酸)一晾(异亮氨酸)鞋(缬氨酸)。组氨酸是婴儿的必需氨基酸。联想记忆:婴儿是家里的小祖(组氨酸)宗。
28. 均为必需氨基酸的组合是()。 A.苏氨酸、色氨酸、赖氨酸、谷氨酸 B.蛋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酪氨酸 C.谷氨酸、色氨酸、酪氨酸、赖氨酸 D.赖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其中9种氨基酸为必需氨基酸,即苯丙氨酸、组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缬氨酸。记忆口诀:本(苯丙氨酸)组(组氨酸)来(赖氨酸)亮(亮氨酸)一亮(异亮氨酸)苏(苏氨酸)丹(蛋氨酸)色(色氨酸)鞋(缬氨酸)。
29. 膳食蛋白质中具有节约蛋氨酸的作用的氨基酸是()。 A.半胱氨酸 B.酪氨酸 C.精氨酸 D.丝氨酸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半胱氨酸在体内由蛋氨酸转变而成,如果膳食中能直接提供半胱氨酸,则人体对蛋氨酸的需要可减少30%。记忆口诀:光(半胱氨酸)蛋(蛋氨酸)。
30. 膳食蛋白质中具有节约苯丙氨酸作用的氨基酸是()。 A.色氨酸 B.酪氨酸 C.赖氨酸 D.苏氨酸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酪氨酸在体内由苯丙氨酸转变而成,如果膳食中能直接提供酪氨酸,则人体对苯丙氨酸的需要可减少50%。记忆口诀:烙(酪氨酸)饼(苯丙氨酸)。
31. 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是表示()。 A.蛋白质被机体消化酶分解的程度 B.蛋白质吸收后在体内被利用的程度 C.蛋白质在体内的消化率 D.摄入蛋白质增加体重的克数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9。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即生物价(BV),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生物价的值越高,表明其被机体利用程度越高。
32. 蛋白质最好的食物来源是()。 A.肉类、蛋类、鱼类 B.苹果、蔬菜、西红柿 C.土豆、黄瓜、洋葱 D.大米、小米、玉米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3。蛋白质最好的食物来源除肉类、蛋类、鱼类外,还包括奶类、大豆类。
注释:动物蛋白质质量好,但同时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植物蛋白则利用率较低。动物蛋白质来自肉类、蛋类、鱼类等,蛋白质营养价值优于植物蛋白质,是人体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33. 粮谷类食物蛋白质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 A.苯丙氨酸 B.蛋氨酸 C.苏氨酸 D.赖氨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4。记忆口诀:good(粮谷类)night(赖氨酸)。
34. 正氮平衡是指()。 A.摄入氮与排出氮相等 B.摄入氮小于排出氮量 C.摄入氮大于排出氮量 D.蛋白质分解与合成处于平衡状态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7。摄入氮等于排出氮:零氮平衡;摄入氮大于排出氮:正氮平衡;摄入氮小于排出氮:负氮平衡。
35. 氨基酸模式是指()。 A.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B.蛋白质中色氨酸的含量 C.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D.蛋白质中色氨酸的比例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其计算方法是将该种蛋白质的色氨酸含量定为1,分别计算出其他必需氨基酸的相应比值,这一系列的比值就是该种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
36. 脂类的营养学意义不包括()。 A.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B.提供能量 C.构成机体组织和重要物质 D.提供必需氨基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4-P35。必需氨基酸由蛋白质提供。
37. 必需脂肪酸的良好食物来源是()。 A.可可油 B.大豆油 C.椰子油 D.棕榈油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3。必需脂肪酸有亚油酸和α-亚麻酸。植物脂肪(或油)主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中普遍含有亚油酸,豆油和紫苏籽油、亚麻籽油中α-亚麻酸较多(大豆油亚油酸含量51.7%,α-亚麻酸含量6.7%),但可可油、椰子油和棕榈油则富含饱和脂肪酸。
38. 关于反式脂肪酸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反式脂肪酸与顺式脂肪酸一样广泛存在于植物油中 B.反式脂肪酸具有必需脂肪酸的生物活性 C.反式脂肪酸可危害心血管健康 D.反式脂肪酸可以在体内由必需脂肪酸转化合成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在自然状态下,大多数的不饱和脂肪酸为顺式脂肪酸,只有少数的是反式脂肪酸(主要存在于牛奶和奶油中)。反式脂肪酸不具有必需脂肪酸的生物活性。反式脂肪酸可升LDL-C,降低HDL-C水平,从而增加冠心病的风险。植物油氢化过程可产生反式脂肪酸。
39. 葡萄糖属于()。 A.单糖 B.双糖 C.低聚糖 D.多糖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食物中最常见的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
40. 不属于多糖的是()。 A.淀粉 B.糊精 C.糖原 D.蔗糖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蔗糖属于双糖。
41. 当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时,脂肪供能因氧化不全而产生过量()。 A.乙酸 B.酮体 C.丙酮酸 D.草酰乙酸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脂肪在体内分解代谢需要葡萄糖的协同作用,当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时,食物脂肪或体内脂肪被动员,并迅速分解为脂肪酸来提供能量。这一代谢过程中,由于草酰乙酸不足,脂肪酸不能彻底氧化而产生过多的酮体。酮体不能及时被氧化,而在体内蓄积,以致产生酮血症和酮尿症。
注释:如果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脂肪会分解为脂肪酸,通过β氧化产生乙酰辅酶A,但是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导致不能合成草酰乙酸,所以不能够进入三羧酸循环,这就会导致脂肪酸经过β氧化,从而产生的酮体。
42. 膳食纤维的主要生理意义是()。 A.构成机体组织的成分 B.构成酶、激素等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 C.促进矿物质吸收 D.防止便秘,降低血胆固醇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P49。膳食纤维的主要生理意义除防止便秘、降低血胆固醇外,还包括增加饱腹感、降低血糖、改变肠道菌群。对比记忆:可与P39短链脂肪酸的主要生理功能进行对比。
注释: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包括:①维持正常肠道功能;②降低血清胆固醇,预防胆石形成;③对餐后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的影响;④增加饱腹感;⑤调节肠道菌群,促进结肠功能。
43. 中国居民膳食中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是()。 A.肉类 B.蛋类 C.奶制品 D.水果蔬菜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膳食纤维主要来自植物性食物。
44. 蛋白质在体内不能完全氧化,除了H2O和CO2外,还产生一些不能继续被分解利用的物质是()。 A.含磷化合物 B.含氯化合物 C.活性肽 D.含氮化合物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蛋白质与脂类、碳水化合物不同的是其组成元素除了碳、氢、氧外,还包括氮。这部分不能继续被分解利用的蛋白质主要以粪代谢氮的形式排出体外。
45. 对基础代谢能量消耗的描述正确的是()。 A.寒冷、大量摄食以及体力过度消耗可降低基础代谢水平 B.年龄和体表面积相同,女性基础代谢能量消耗比男性高5%〜10% C.同等体重情况下,瘦高且肌肉发达者的基础代谢能量消耗高于矮胖者 D.婴幼儿和青少年基础代谢能量消耗相对较低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2。机体组织(包括肌肉、心脏、肝脏、肾脏及脑等)是代谢活跃的组织,其消耗的能量占基础代谢能量消耗的70%~80%,脂肪组织消耗的能量明显低于瘦体组织;因此,同等体重情况下,瘦高且肌肉发达者的基础代谢能量消耗高于矮胖者。
46. 身体活动的能量消耗约占人体总能量消耗的百分比是()。 A.5%〜10% B.15%〜30% C.20%〜40% D.40%〜50%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2。人体的能量消耗基础代谢约占60-70%,身体活动约占15-30%,成人混合膳食食物热效应约占10%。
47. 关于食物热效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摄食量越多,能量消耗也越多 B.进食快者比进食慢者食物热效应高 C.食物脂肪经消化、吸收后转变为体脂肪时,消耗的能量最少 D.食物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转变为机体糖原或脂肪时,消耗的能量最多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3。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食物热效应分别约为20-30%、5-10%、0-5%。
48. 测定人体总能量消耗的方法中最有效、可靠、安全、受试者活动自由、适用于人群现场的是()。 A.直接测热法 B.间接测热法 C.双标水法 D.心率监测联合运动感应器法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4-P55。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4。双标水法采用稳定同位素(双标水)法测定人体一定时间(一般为7~15天)内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中自由活动的总能量消耗量的方法。双标水法具有最有效、可靠、安全、样本收集容易、受试者活动自由等特点,可用于检测人群,尤其适用于不易合作或活动无法限制和干预的研究对象。
49. 促进食欲和能量代谢的因子是()。 A.瘦素 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神经肽Y D.胆囊收缩素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7。促进食欲和能量代谢的因子除了神经肽Y,还包括生长素释放肽、胰多肽、食欲肽A、食欲肽B。
注释:分布于下丘脑的神经肽Y和下丘脑外侧区、穹窿周围核分泌的食欲肽A和B能够促进食欲和调节能量代谢。
50. 抑制食欲和能量代谢的因子是()。 A.生长素释放肽 B.胰多肽 C.神经肽Y D.胆囊收缩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7。抑制食欲和能量代谢的因子除胆囊收缩素,还包括瘦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抑制素、饱腹因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注释:瘦素和胆囊收缩素能够抑制食欲和能量代谢。
51. 细胞线粒体内膜上通过产热与能量消耗来调节机体能量平衡的跨膜蛋白质是()。 A.载体蛋白 B.组蛋白 C.解耦联蛋白 D.纤维蛋白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7解耦联蛋白(UCP)是一种存在于脂肪细胞、骨骼肌和脑细胞等细胞线粒体内膜上的跨膜蛋白质,是通过产热和能量消耗来调节机体的能量平衡。
注释:解偶联蛋白是一组存在于脂肪细胞、骨骼肌和脑细胞等细胞线粒体内膜上的跨膜蛋白质,是通过产热与能量消耗来调节机体的能量平衡。
52. 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矿物质是()。 A.镁 B.钠 C.磷 D.钙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9钙是人体含量最多的矿物质元素,占成人体重的1.5~2%,其中约99%的钙集中在骨骼和牙齿中,其余1%的钙分布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和血液中,通称为混溶钙池。
53. 可促进钙吸收的方法是()。 A.多吃绿叶蔬菜 B.多吃谷类食物 C.多喝咖啡 D.经常接受充足的户外日光照射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2-P93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包括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经常晒太阳是人体廉价获得充足有效的维生素D的最好来源,成年人只要经常接触阳光,一般不会发生维生素D的缺乏病。
54. 钙最好的食物来源是()。 A.乳类 B.绿色蔬菜 C.豆类 D.薯类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63奶及奶制品不仅钙含量高,其吸收率也高,因此生物利用率高,是钙最好的食物来源。一般来说,100克的牛奶含有100毫克的钙。
55. 摄入量高时,可增加尿钙排泄的膳食因素是()。 A.维生素D B.钾 C.钠 D.植酸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61。钠的摄入量影响尿钙的排泄,由于钠和钙在肾小管重吸收过程中存在竞争,当钠摄入增加,会相应减少钙的重吸收,而增加尿钙排泄。
56. 儿童长期缺乏钙和维生素D易引起()。 A.眼干燥症 B.佝偻病 C.坏血病 D.脚气病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61-P62。婴幼儿及儿童长期钙缺乏和维生素D不足,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骨软化、骨骼变形,严重缺乏者可导致佝偻病,出现“O”型或“X”型腿、肋骨串珠、鸡胸等症状。
57.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膳食钙的RNI是()。 A.500mg/d B.800mg/d C.1000mg/d D.1200mg/d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63。记忆口诀:800(电影《八佰》)壮士有气概(钙)。
58. 促进非血红素铁吸收的膳食因素是()。 A.植酸盐 B.草酸盐 C.单宁酸 D.维生素C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68。维生素C是铁吸收的有效促进因子,它将三价的非血红素铁还原为可吸收的二价铁,从而提高非血红素铁的吸收率。
59. 锌的生理功能描述不正确的是()。 A.金属酶的组成成分或酶的激活剂 B.促进生长发育 C.促进机体免疫功能 D.维持正常造血功能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67。维持正常的造血功能是铁的生理功能。
60. 根据机体缺铁的进展,体内缺铁的阶段依次为()。 A.铁减少期、红细胞生成缺铁期、缺铁性贫血期 B.红细胞生成缺铁期、铁减少期、缺铁性贫血期 C.铁减少期、肝铁耗竭期、缺铁性贫血期 D.红细胞生成缺铁期、缺铁性贫血期、肝铁耗竭期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69。体内缺铁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铁减少期,该阶段体内储存铁减少,血清铁蛋白浓度下降,无临床症状。第二阶段为红细胞生成缺铁期,此时除血清铁蛋白下降外,血清铁降低,铁结合力上升,游离原卟啉浓度上升。第三阶段为缺铁性贫血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容积比下降。记忆口诀:少(铁减少期)→缺(红细胞生成缺铁期)→贫(缺铁性贫血期)
61. 铁过量损伤的主要靶器官是()。 A.血液 B.脾脏 C.肾脏 D.肝脏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69。铁过量损伤的主要靶器官是肝脏,可引起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瘤。
注释:铁过量可引起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瘤,其他器官不具有特异性。
62. 矿物质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A.在体内可以合成 B.是一类既可以通过食物也可以通过天然水途径获取的营养素 C.在体内分布极不均匀 D.相互之间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一种元素可影响另一种元素的吸收或改变另一种元素在体内的分布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8。矿物质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矿物质与三大产能营养素不同,不能在体内合成,且每天都有一定量的矿物质,随尿、粪便、汗液、毛发、指甲、上皮细胞脱落以及月经、哺乳等过程排出体外。因此为满足机体的需要,矿物质必须不断的从饮食中得到补充。
63. 我国规定成年男性和女性每日膳食铁的推荐摄入量分别是()。 A.10mg和15mg B.12mg和18mg C.20mg和25mg D.25mg和30mg
答案:B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P252。巧记:老铁,你整天躺在椅儿(12)上,你女人的腰包(18)鼓不起来。
64. 某儿童食欲减退、有异食癖、生长发育较其他同龄儿童迟缓,可能缺乏()。 A.钙 B.镁 C.锌 D.碘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71。锌参与蛋白质合成,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等过程。锌的缺乏可引起RNA、DNA及蛋白质的合成障碍,细胞分裂减少,导致生长停止。锌参与促黄体激素、促卵泡激素、促性腺激素等有关内分泌激素的代谢,对胎儿生长发育、促进性器官和性机能发育均具有重要调节作用。锌与唾液蛋白结合成味觉素,可增进食欲,缺锌可影响味觉和食欲,甚至发生异食癖。
65. 参与组成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矿物质是()。 A.铁 B.锌 C.硒 D.铬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71。锌的生理功能包括是金属酶的组成成分或酶的活性剂,人体内有多种含锌酶,其中主要的含锌酶有超氧化物歧化酶、苹果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等,这些酶在参与组织呼吸、能量代谢以及抗氧化过程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记忆口诀:捡(碱性磷酸酶)来超(超氧化物歧化酶)新(锌)鲜的苹果(苹果酸脱氢酶)乳(乳酸脱氢酶)。
66. 人体内碘缺乏易引起()。 A.软骨病 B.呆小症 C.多发性神经炎 D.坏血症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77。胎儿与婴幼儿缺碘可引起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严重者发生呆小病(克汀病)。
67. 慢性氟中毒多见于()。 A.长期饮用含氟高的水 B.长期食用含氟高的食物 C.长期使用含氟牙膏 D.长期食用海产品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0。慢性中毒主要为高氟地区居民长期摄入含氟高的饮水而引起。
68. 不参与骨骼构成的矿物质是()。 A.镁 B.钙 C.氟 D.钾
答案:D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18。体内钾主要存在于细胞内,约占总量的98%,其他存在于细胞外液。
69. 与暗视觉有关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6 C.维生素A D.维生素B2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6。维生素A是构成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的成分,人视网膜的杆状细胞内含有感光物质视紫红质。人在亮处时视紫红质消失,一旦进入暗处,最初看不清任何物体,经过一段时间待视紫红质再产生到一定水平,才逐渐恢复视觉,这一过程称为暗适应。当维生素A不足时,暗适应时间会延长。
70. 出现“比奥斑”提示儿童缺乏()。 A.维生素B6 B.维生素B1 C.维生素D D.维生素A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8。维生素A缺乏最早的症状是暗适应能力下降,进一步发展为夜盲症,严重者可致眼干燥症,甚至失明。儿童维生素A缺乏最重要的临床症状体征是比奥斑(俗称毕脱氏斑),角膜两侧和结膜外侧因干燥而出现皱褶,角膜上皮堆积,形成大小不等的形状似泡沫的白斑。
71. 维生素A缺乏最早出现的症状为()。 A.比奥斑 B.暗适应能力下降 C.失明 D.夜盲症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8。维生素A缺乏最早的症状是暗适应能力下降,进一步发展为夜盲症,严重者可致眼干燥症,甚至失明。
72. 贮存在皮下,经紫外线照射转变成维生素D3的物质是()。 A.胆汁酸 B.胆钙化醇 C.糖皮质激素 D.7-脱氢胆固醇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0。维生素D3是由储存于皮下的胆固醇衍生物——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光照射下转变而成。
73. 维生素B6在体内代谢的最终产物为()。 A.吡哆醛 B.4-吡哆酸 C.吡多胺 D.5〜磷酸吡哆胺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5。4-吡哆酸是维生素B6代谢的最终产物,可反映近期膳食维生素B6摄入量的水平。
74.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65岁以上老人维生素D的推荐摄入量是()。 A.5μg/d B.10μg/d C.15μg/d D.20μg/d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3。儿童、青少年、成人、孕妇、乳母维生素D的RNI及0~1岁婴儿的AI均为10μg/d,65岁以上老人为15μg/d。记忆口诀:一五(65岁以上)一十(65岁以下)补维D。
75. 可用人体红细胞与H2O2溶液溶血实验评价其营养状况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E B.烟酸 C.维生素B1 D.泛酸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5。维生素E的营养状况可以用红细胞溶血试验来评价。红细胞与2~2.4%H202溶液温育后出现溶血,测得的血红蛋白量(H1)占红细胞与蒸馏水保温后测得的血红蛋白量(H2)的百分比可反映维生素E的营养状况。当维生素E缺乏时,红细胞膜上的部分脂质失去抗氧化剂的保护作用,红细胞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对H202溶血作用的耐受能力下降。
76. 维生素A含量最丰富的食物是()。 A.动物肝脏 B.胡萝卜 C.肉类 D.菠菜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0。维生素A良好的来源是各种动物肝脏、鱼肝油、鱼卵、全奶、奶油、禽蛋等。
77. 长期过量摄入易在肝脏内蓄积,产生毒性作用的维生素是()。 A.核黄素 B.维生素A C.抗坏血酸 D.硫胺素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6。肝脏是储存维生素A的主要器官。
78. 评价人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首选指标是()。 A.骨骼X线检查 B.血浆甲状旁腺素 C.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 D.血浆25-(OH)-D3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3。25-(OH)-D3是维生素D在血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主要依赖于皮肤产生和膳食摄入,其半衰期为3周,可特异性地反映出人体几周到几个月内维生素D的储存情况。由于该指标受机体调节影响较小,因而作为首选评价机体维生素D状况的指标。
79. 人体能通过膳食和皮肤两种途径获得的维生素是()。 A.烟酸 B.维生素D C.维生素E D.维生素B6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3。维生素D既可来源于膳食,又可由皮肤合成。经常晒太阳是人体廉价获得充足有效的维生素D的最好来源,成年人只要经常接触阳光,一般不会发生维生素D的缺乏病。
80. 维生素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是()。 A.促进生长发育 B.调节消化液分泌 C.影响内分泌功能 D.调节机体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2。维生素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过程所必需的一类微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维生素的种类很多,化学结构各不相同,在生理上既不是构成各种组织的主要原料,也不是体内的能量来源,但却在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81. 长期缺乏硫胺素易引起()。 A.脚气病 B.癞皮病 C.坏血病 D.眼干燥症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7。硫胺素即维生素B1,硫胺素缺乏症又称脚气病,多发生在以加工精细的米面为主食的人群,临床上根据年龄差异将脚气病分为成人脚气病和婴儿脚气病。记忆口诀:踢你一(维生素B1)脚(脚气病)。
82. 干性脚气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A.对称性皮炎 B.舌炎、口角炎 C.心肌炎 D.多发性神经炎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7。干性脚气病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炎症为主,出现上行性周围神经炎,表现为指(趾)端麻木、肌肉酸痛、压痛,尤以腓肠肌为甚,跟腱及膝反射异常。
83. 葡萄糖耐量因子(GTF)的重要成分之一是()。 A.视黄醇 B.吡哆醇 C.叶酸 D.烟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1。葡萄糖耐量因子(GTF)是由三价铬、烟酸、谷胱甘肽组成的一种复合体,可能是胰岛素的辅助因子,有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及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的作用。记忆口诀:蔫(烟酸)葡萄(葡萄糖耐量因子)落(三价铬、落和铬形似)到了谷(谷胱甘肽)子里。
84. 烟酸当量的计算公式是()。 A.烟酸(μg)+色氨酸(μg)×1/60 B.烟酸(μg)+色氣酸(μg)×1/6 C.烟酸(mg)+色氣酸(mg)×1/6 D.烟酸(mg)+色氨酸(mg)×1/60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2。烟酸除了直接从食物中摄取外,还可在体内由色氨酸转化而来,平均约60mg色氨酸可转化为1mg烟酸。
85. 反映维生素C在组织中贮备水平的生化指标是()。 A.尿维生素C含量 B.白细胞维生素C浓度 C.血浆维生素C含量 D.尿中4-吡哆酸含量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13。白细胞维生素C浓度可反映维生素C在组织中贮备水平,血浆维生素C含量可反映近期维生素C的摄入情况。
86. 膳食中长期缺乏新鲜蔬菜与水果,易导致缺乏的营养素是()。 A.蛋氨酸 B.牛磺酸 C.抗坏血酸 D.泛酸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13。维生素C主要来源为新鲜蔬菜与水果,膳食中长期缺乏新鲜蔬菜与水果,易导致缺乏维生素C(抗坏血酸)。
87. 体内转运一碳单位的载体是()。 A.维生素C B.叶酸 C.烟酸 D.维生素B6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7。叶酸的重要生理功能是作为一碳单位的载体参与代谢。它主要携带“一碳基团”(甲酰基、亚甲基及甲基等)参与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在细胞分解和增殖中发挥作用;催化二碳甲基酸和三碳甲基酸相互转化;在某些甲基化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记忆口诀:一(一碳单位)叶(叶酸)扁舟载(载体)着碳。
88. 唯一含有金属元素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B12 B.维生素B6 C.叶酸 D.烟酸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8。维生素B12分子中含金属元素钴,因而又称钴胺素,是唯一含金属元素的维生素。
89. 维生素D及其代谢物中活性最强的是()。 A.7-脱氢胆固醇 B.25-(OH)-D3 C.1,25-(OH)2-D3 D.24,25-(OH)2-D3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1。l,25-(OH)2-D3是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作用于小肠、肾、骨等靶器官,参与维持细胞内外的钙浓度,以及钙磷代谢的调节;此外它还作用于其他很多器官,如心脏、肌肉、大脑、造血和免疫器官,参与细胞代谢或分化调节。注意:区别于25-(OH)-D3是维生素D在血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90. 评价人体核黄素营养状况可以测定()。 A.红细胞转氨酶活力 B.红细胞转酮醇酶活力 C.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 D.血清黄素单核苷酸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0。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是评价核黄素营养状况的一个敏感指标。区别于红细胞转酮醇酶活性系数是评价硫胺素营养状况的良好指标。
91. 对生物膜有保护作用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6 C.维生素K D.维生素E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4。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维生素E是氧自由基的清除剂,它与其他抗氧化物质以及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一起构成体内抗氧化系统,保护生物膜及其他蛋白质免受自由基攻击。
92. 妊娠期特别是孕早期,维生素A过多,对胎儿最重要的危害是发生()。 A.脑发育受损 B.宫内发育迟缓 C.低出生体重 D.先天畸形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8。动物实验表明,维生素A摄入过量可导致胚胎吸收、流产、出生缺陷。孕妇在妊娠早期每天大剂量摄入维生素A,娩出畸形儿的相对危险度增加。
93. 属于维生素特点的是()。 A.能提供能量 B.存在于天然食物中 C.不能在人体储存 D.不能在人体合成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2维生素一般是以其本体形式或以能被机体利用的前体形式存在于天然食物中。
94. 叶酸当量的计算公式是()。 A.膳食叶酸(mg)+1.7×叶酸补充剂(mg) B.膳食叶酸(μg)+1.7×叶酸补充剂(μg) C.膳食叶酸(μg)+叶酸补充剂(μg) D.膳食叶酸(μg)+1.5×叶酸补充剂(μg)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8。叶酸补充剂与膳食混合时的生物利用率为85%,比单纯来源于食物的叶酸的生物利用率高1.7倍。
95. 临床上用于辅助治疗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C B.维生素B2 C.烟酸 D.维生素E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4。维生素E的生理功能与动物的生殖功能和精子生成有关,临床上常用维生素E治疗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
96. 类胡萝卜素转变成维生素A的主要部位是()。 A.肾脏 B.小肠 C.肌肉 D.皮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5。在小肠粘膜细胞内的类胡萝卜素-15,15’二加氧酶的作用下,类胡萝卜素转化成视黄醛,在视黄醛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视黄醇。
97. 调节人体内钙磷代谢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烟酸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2。维生素D对肾脏有直接作用,能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减少丢失。促进磷的重吸收比促进钙的重吸收的效果更明显。
98. 维生素B1作为辅酶参与()。 A.α-酮酸的氧化脱羧反应 B.氨基酸的氧化脱氨基反应 C.乙酰胆碱的合成 D.核酸的合成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6。维生素B1在体内以不同的焦磷酸化形式存在,其中大约80%为焦磷酸硫胺素(TPP),TPP是维生素B1的主要活性形式,在体内的能量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参与两类重要的反应,即α-酮酸的氧化脱羧反应和磷酸戊糖途径的转酮醇反应。
99. 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变成维生素D2的物质是()。 A.胆汁酸 B.胆固醇 C.糖皮质激素 D.麦角固醇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0。维生素D2是由酵母菌或麦角中的麦角固醇,经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后形成的产物,并且能被人体吸收。注意:区别于维生素D3是由存储于皮下的胆固醇衍生物——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光照射下转变而成。
100. 玉米中呈结合型且不易被人体利用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烟酸 C.抗坏血酸 D.维生素D
答案:B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220。玉米含烟酸并不低,甚至高于小麦粉,但以玉米为主食的人群容易发生癞皮病,其原因:1、玉米中的烟酸为结合型,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2、色氨酸含量低,如果用碱处理玉米可将结合型的烟酸水解成游离型的烟酸,易被机体利用。有些地区的居民虽然长期大量食用玉米,但由于食物的玉米经过处理,已形成游离型,并不患癞皮病。我国新疆地区曾用碳酸氢钠(小苏打)处理玉米,以预防癞皮病,收到了良好的预防效果。
101. 与溶血性贫血有关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烟酸 C.抗坏血酸 D.维生素E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5。维生素E缺乏在人类较为少见,但可出现在低体重的早产儿、血β-脂蛋白缺乏症、脂肪吸收障碍的病人。缺乏维生素E时,可出现视网膜退行性病变、蜡样质色素积聚、溶血性贫血、肌无力、神经退行性病变、小脑共济失调等。
102. 当某种营养素的个体需要量研究资料不足而不能计算出EAR,从而无法推算RNI时,可通过设定代替RNI的是()。 A.RDA B.PI C.AI D.SPL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9。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当某种营养素的个体需要量研究资料不足而不能计算出EAR,从而无法推算RNI时,可通过设定AI来代替RNI。
103. 某女,28岁,面色苍白、头晕、乏力1年多,因最近1个月加重并伴心慌就诊。查体:体温36℃,血压120/70mmHg,一般状态好,口唇苍白,舌乳头正常,心肺无异常,甲床苍白并有反甲。化验:Hb90g/L(正常值110〜150g/L),RBC3.0×1012/L(正常值3.5×1012〜5.0×1012/L),WBC6.5×109/L(正常值4×109〜10×109/L),血清铁45μg/dl(正常值50〜150μg/dl)。如要改善此种症状,应补充的营养素是()。 A.硒 B.钙 C.铁 D.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70。从临床体征来看,患者的甲床苍白并有反甲,这是典型的缺铁的症状。从生化指标来看,该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血清铁均低于正常值,患者可能患缺铁性贫血。要改善此种症状,应补充的营养素是铁。
104. 某女,61岁,近年来脊柱逐渐弯曲,膝盖疼痛,腿部时常抽筋,临床检査结果:血清总钙浓度1.51mmol/L(正常值2.25〜2.75mmol/L),血清钙离子浓度0.45mmol/L(正常值1.10〜1.37mmol/L),影像学显示骨密度降低。该患者缺乏的营养素是()。 A.铁 B.锌 C.碘 D.钙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62。该妇女生化指标显示,血清总钙浓度、血清钙离子浓度均低于正常值;从临床体征来看,脊柱逐渐弯曲、膝盖疼痛、腿部时常抽筋,属于骨质疏松的症状;绝经后的妇女,因为雌激素分泌减少,钙流失加快,更易引起骨质疏松症。综合判断该患者缺乏的营养素是钙。
105. 患儿,男,3岁,生长发育迟缓,因咳嗽,反复发热两月余,入院诊断为肺炎,查体:皮肤干燥,毛囊丘疹,结膜干燥,其贴近角膜两侧和结膜外侧出现形似泡沫状白斑。该患儿可能缺乏()。 A.维生素E B.维生素K C.维生素C D.维生素A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7-P88。该患儿从临床体征来看,皮肤干燥,毛囊丘疹,结膜干燥,其贴近角膜两侧和结膜外侧出现形似泡沫状白斑(比奥斑),属于典型的维生素A缺乏的症状。维生素A有维持上皮正常形成发育的功能,维生素A充足时皮肤、机体保护层(如肺、肠道、阴道、泌尿道、膀胱上皮层)才能维持正常的抗感染和抵御外来侵袭的天然屏障作用。当维生素A不足或缺乏时,上皮基底层增生变厚,表层角化干燥,削弱了机体屏障作用易于感染,儿童极易合并发生呼吸道感染及腹泻。
106. 患儿,男,2岁门尚未闭合,胸骨外突,腹部膨出,下肢长骨弓形弯曲,5月龄后一直未补充维生素D制剂,该患儿的诊断是()。 A.佝偻病 B.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C.高钙血症 D.骨质增生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61-P62、P92。该患儿5月龄后,一直未补充维生素D制剂,维生素D不足也会影响钙的吸收。从该患儿的临床体征来看,2岁囟门尚未闭合,胸骨外突,腹部膨出,下肢长骨弓形弯曲,属于维生素D和钙缺乏所导致的佝偻病的临床体征,故该患儿的诊断结果为佝偻病。
107. 某男,喜食肉类,蔬菜水果很少吃。近半年来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伴有齿龈肿胀。后全身点状出血,牙龈出血,关节及腱鞘处有明显血肿及瘀斑。经多种抗生素正规治疗无效,其诊断是()。 A.风湿性关节炎 B.脚气病 C.骨关节炎 D.坏血病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12-P113。从该男子的生活习惯来看,他喜食肉类,蔬菜水果很少吃,这种膳食结构会导致维生素C摄入不足。从其临床体征来看,近半年来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伴有齿龈肿胀,后全身点状出血,牙龈出血,关节及腱鞘处有明显血肿及瘀斑,均为维生素C不足的临床症状。且经多种抗生素正规治疗无效,故诊断其为坏血病。
108. 某地建筑工人,近2个月主要的食物为精米捞饭、冬瓜汤、黄瓜汤,近日数十人先后出现下肢沉重无力,四肢末端蚁行感,腓肠肌酸痛、痉挛,伴有消化不良、便秘,严重者下肢轻度水肿。这些患者可能缺乏()。 A.维生素B1 B.维生素K C.维生素C D.维生素B2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7。从饮食结构来看,该人群近2个月主要的食物为精米捞饭、冬瓜汤、黄瓜汤,食物当中缺少粗杂粮。从临床体征来看,先后出现下肢沉重无力,四肢末端蚁行感,腓肠肌酸痛、痉挛,伴有消化不良、便秘,严重者下肢轻度水肿,属于成人脚气病的临床症状,故判断这些患者可能缺乏维生素B1。
109. 患儿,女,11月龄,混合喂养,户外活动少;1个月前家长发现患儿多汗,经常无诱因的出现哭闹,夜间尤为明显,难以安抚,至今不能扶站。体格检查:枕秃明显,未出牙,肋缘外翻,腹部膨出。其诊断是()。 A.佝偻病 B.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C.高钙血症 D.骨质增生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2-P93。该患儿11月龄,混合喂养,奶类可能摄入不足,故可能存在钙摄入不足的风险。户外活动少,故接受日光也少,可能存在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从其日常表现和临床体征来看,患儿多汗,经常无诱因的出现哭闹,夜间尤为明显,难以安抚,至今不能扶站,体格检查显示枕秃明显,未出牙,肋缘外翻,腹部膨出,均为佝偻病的临床特征。故诊断为佝偻病。
110. 4月龄婴儿,突发食欲缺乏、心跳加快、呕吐、呼吸急促困难,后发绀水肿,2天后心力衰竭死亡。解剖发现该婴儿心脏扩大,询问得知其母平日不食粗粮。该婴儿可能缺乏()。 A.维生素B6 B.维生素B12 C.维生素C D.维生素B1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7。从该患儿的症状来看属于婴儿脚气病的典型症状。婴儿脚气病多发生于2~5月龄的婴儿,多是由于乳母维生素B1缺乏所致,其发病突然、病情急,初期食欲缺乏、呕吐、兴奋和心跳快,呼吸急促和困难,晚期有发绀、水肿、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强制性痉挛,常在症状出现1~2天后突然死亡。婴儿先天性脚气病发病原因通常是母亲孕期缺乏维生素B1所致,结合其母平日不食粗粮的饮食习惯,判断该婴儿可能缺乏维生素B1。
111. 在某国一艘远洋考察船上员长期食用罐头食品,近来部分人出现牙龈肿痛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倦怠,乏力,伤口愈合迟缓。从营养学角度考虑,缺乏的是()。 A.维生素B12 B.维生素B2 C.维生素C D.叶酸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12。该人群长期食用罐头食品,缺少新鲜的蔬菜水果,从其临床体征来看,部分人出现牙龈肿痛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倦怠,乏力,伤口愈合迟缓,均属于维生素C缺乏的症状,故从营养学角度看考虑,该人群缺乏维生素C。
112. 某患者来自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其四肢伸侧皮肤有对称性红斑,并轻度糜烂,舌红如杨梅伴水肿。自述记忆力减退,失眠,腹泻。该患者可能患有()。 A.必需脂肪酸缺乏症 B.癞皮病 C.脚气病 D.维生素B2(核黄素)缺乏病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1、《中国营养科学全书》P220。某患者来自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如果其食用的玉米没有经过处理的话,玉米中结合型的烟酸不能被人体利用,有可能出现烟酸缺乏。从其临床体征来看,其四肢伸侧皮肤有对称性红斑,并轻度糜烂,舌红如杨梅伴水肿,自述记忆力减退、失眠、腹泻,已经出现了癞皮病的3D症状(皮炎、腹泻、痴呆),故判断该患者可能患有癞皮病。
113. 患儿,男,31天,足月顺产,自生后15天开始服浓缩鱼肝油,16天后出现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出冷汗,囟门隆起,双眼内斜,伴阵发性抽搐,吐白沬。对该患儿的初步诊断是()。 A.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 B.维生素E中毒 C.脚气病 D.维生素A中毒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8。从该患儿的饮食史来看,自生后15天开始服浓缩鱼肝油,已服用了半个月,有可能造成维生素A摄入过量。从其临床体征来看,出现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出冷汗,囟门隆起,双眼内斜,伴阵发性抽搐,吐白沬,均为维生素A摄入过量的临床症状。故对该患儿的初步诊断为维生素A摄入过量引起的急性中毒。
114. 某女,36岁,服用抗结核药9个月,期间服用保肝药。近日出现口炎,唇干裂,舌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并有轻度抑郁症状。该患者缺乏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B12 B.维生素B6 C.维生素C D.维生素B1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4。该女性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抗结核药物与维生素B6有拮抗作用故有可能诱发维生素B6的缺乏。从其临床体征来看,出现口炎、唇干裂、舌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并有轻度抑郁症状,均为维生素B6缺乏的临床症状,故判断该患者缺乏的维生素是维生素B6。
115. 具有抗生酮作用的营养素是()。 A.蛋白质 B.脂肪 C.碳水化合物 D.维生素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脂肪在体内分解代谢,需要葡萄糖的协同作用。当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时,食物脂肪或体内脂肪被动员,并加速分解为脂肪酸来供应能量,这一代谢过程中由于草酰乙酸不足,脂肪酸不能彻底氧化,而产生过多的酮体。酮体不能及时被氧化,而在体内蓄积,以致产生酮血症或酮尿症。膳食中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可以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因此称为碳水化合物的抗生酮作用。
116. 生热系数最高的营养素是()。 A.蛋白质 B.脂肪 C.碳水化合物 D.维生素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1。每克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或在体外燃烧)时所产生的能量称之为能量系数、食物的热价或生热系数。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生热系数分别为4千卡、9千卡、4千卡,固生热系数最高的营养素是脂肪。
117. 负氮平衡状态常见于()。 A.生长发育的儿童 B.孕妇 C.老年人 D.正常成年人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7。营养学上将摄入蛋白质的量和排出蛋白质的量之间的关系称为氮平衡。当摄入氮和排出氮相等时为零氮平衡,健康的成人应该维持在零氮平衡并富裕5%。当摄入氮多于排出氮时为正氮平衡,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妇女怀孕时、疾病恢复期时以及运动员和劳动需要增加肌肉时,均应当保证适当的正氮平衡,以满足机体对蛋白质额外的需要。当摄入氮少于排出氮时为负氮平衡,人在饥饿、疾病及老年时往往处于这种状态,应注意尽可能减轻或改变负氮平衡,以保持健康,促进疾病康复和延缓衰老。
118. 零氮平衡状态常见于()。 A.生长发育的儿童 B.孕妇 C.老年人 D.正常成年人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7。营养学上将摄入蛋白质的量和排出蛋白质的量之间的关系称为氮平衡。当摄入氮和排出氮相等时为零氮平衡,健康的成人应该维持在零氮平衡并富裕5%。当摄入氮多于排出氮时为正氮平衡,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妇女怀孕时、疾病恢复期时以及运动员和劳动需要增加肌肉时,均应当保证适当的正氮平衡,以满足机体对蛋白质额外的需要。当摄入氮少于排出氮时为负氮平衡,人在饥饿、疾病及老年时往往处于这种状态,应注意尽可能减轻或改变负氮平衡,以保持健康,促进疾病康复和延缓衰老。
119. 维持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消耗是()。 A.新陈代谢 B.食物热效应 C.基础代谢 D.生长发育所需能量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1。基础代谢又称基础能量消耗,是指维持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消耗,占人体总能量消耗的60~70%。
120. 摄食后消化吸收和营养素及其代谢产物之间相互转化过程的能量消耗是()。 A.新陈代谢 B.食物热效应 C.基础代谢 D.生长发育所需能量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3。食物热效应是指人体在摄食过程中所引起的额外能量消耗,是摄食后发生的一系列消化、吸收利用以及营养素及其代谢产物之间相互转化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又称食物特殊动力作用。食物热效应的高低与食物营养成分、进食量和进食速度有关。
121. 属于常量元素的矿物质是()。 A.钙、磷、钠、钾、硫、氯、镁 B.铁、铜、锌、硒、铬、捵、钴和钼 C.锰、硅、镍、硼、钒 D.氟、铅、镉、汞、砷、铝、锡和锂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8。在体内,凡含量大于体重0.01%的矿物质被称为常量元素或宏量元素,它包括钙、磷、钠、钾、硫、氯、镁。记忆口诀:留(硫)那(钠)绿(氯)林(磷)盖(钙)美(镁)家(钾)。
122. 属于必需微量元素的矿物质是()。 A.钙、磷、钠、钾、硫、氯、镁 B.铁、铜、锌、硒、铬、捵、钴和钼 C.锰、硅、镍、硼、钒 D.氟、铅、镉、汞、砷、铝、锡和锂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8。在体内,凡含量小于体重0.01%的矿物质称为微量元素。必需微量元素包括铁、铜、锌、硒、铬、碘、钴和钼。记忆口诀:西(硒)点(碘)军人,木(钼)骨(钴)骼(铬)铜铁心(锌)。
123. 维生素D缺乏易引起()。 A.癞皮病 B.脚气病 C.坏血病 D.佝偻病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2。婴儿缺乏维生素D将引起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时,由于骨骼不能正常钙化,易引起骨骼变软和弯曲变形。如幼儿刚学会走路时,身体重量使下肢骨弯曲,形成“X”或“O”型腿。胸骨外凸(“鸡胸”),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形成“肋骨串珠”。囟门闭合延迟,骨盆变窄和脊柱弯曲等。由于腹部肌肉发育不良,易使腹部膨出。牙齿方面,出牙推迟,恒牙稀疏、凹陷,容易发生龋齿。
124. 维生素A缺乏易引起()。 A.癞皮病 B.脚气病 C.坏血病 D.夜盲症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8。维生素A缺乏最早的症状是暗适应能力下降,进一步发展为夜盲症,严重者可致眼干燥症甚至失明。
125. 烟酸缺乏易引起()。 A.癞皮病 B.脚气病 C.坏血病 D.佝偻病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1。当烟酸缺乏时,体内辅酶Ⅰ(NAD)和辅酶Ⅱ(NADP)合成受阻,导致某些生理氧化功能发生障碍,即出现烟酸缺乏症——癞皮病。记忆口诀,:三(烟酸也称为维生素B3)癞(癞皮病)子抽烟(烟酸)。
126. 维生素C缺乏易引起()。 A.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B.脚气病 C.癞皮病 D.坏血病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12。膳食摄入减少或机体需要增加又得不到及时补充时,可使体内维生素C存储减少引起缺乏。若体内存储量低于300毫克,将出现缺乏症状,主要引起坏血病。
127. 维生素B1缺乏易引起()。 A.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B.脚气病 C.癞皮病 D.坏血病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6-P97。维生素B1也称抗脚气病因子,维生素B1缺乏症又称脚气病,主要多发生在以加工精细的米面为主食的人群,临床上根据年龄差异,将脚气病分为成人脚气病和婴儿脚气病。
128. 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易引起()。 A.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B.脚气病 C.癞皮病 D.坏血病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7、P110。叶酸缺乏时,骨髓内幼红细胞分裂增殖速度减慢,停留在幼红细胞阶段,以致成熟受阻,细胞体积增大,核内染色质疏松,形成巨幼红细胞。骨髓中大的、不成熟的红细胞增多。叶酸缺乏,同时也引起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形成巨幼红细胞贫血。维生素B12参与细胞的核酸代谢,为造血过程所必需。当其缺乏时,红细胞中DNA合成障碍,诱发巨幼红细胞贫血。
129. 与动物的生殖功能和精子生成有关的是()。 A.维生素E B.维生素C C.烟酸 D.维生素B2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4。与动物的生殖功能和精子生成有关的维生素是维生素E。维生素E缺乏时,可出现睾丸萎缩、上皮细胞变性、孕育异常。临床上常用维生素E治疗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但在人类尚未发现有因维生素E缺乏而引起的不育症。
130. 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 A.维生素E B.维生素C C.烟酸 D.维生素B2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1。烟酸为稳定的白色针状结晶,易溶于沸水和沸乙醇,不溶于乙醚,在酸、碱、光、氧或加热条件下不易被破坏,高压、高温120度,20分钟也不会被破坏,是维生素中最稳定的一种,一般烹调加工损失极小,但会随水流失。
131. 构成黄素单核苷酸、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的是()。 A.维生素E B.维生素C C.烟酸 D.维生素B2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9。维生素B2以FMN(黄素单核苷酸)和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形式参与多种代谢的氧化还原反应。
132. 预防神经管畸形的是()。 A.烟酸 B.叶酸 C.维生素A D.维生素B1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8。孕早期叶酸缺乏可引起胎儿神经管畸形,主要表现为脊柱裂和无脑畸形等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133. 过量可能导致先天畸形的是()。 A.烟酸 B.叶酸 C.维生素A D.维生素B1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8。孕妇在妊娠早期每天大剂量摄入维生素A,娩出畸形儿的相对危险度增加。摄入普通食物一般不会引起维生素A过量,绝大多数系过多摄入维生素A的浓缩制剂引起,也有食用狗肝或鲨鱼肝引起中毒的报道。
134. 可以减少细胞中脂褐质的形成,改善皮肤弹性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D B.泛酸 C.维生素A D.维生素E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4。人们随着年龄增长,体内脂褐质(老年斑)不断增加,是细胞内某些成分被氧化分解后产生的沉积物。补充维生素E可减少细胞中脂褐质的形成,维生素E还可改善皮肤弹性,使性腺萎缩减轻,提高免疫力。
135. 能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D B.泛酸 C.维生素A D.维生素E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2。维生素D可诱导一种特异的钙结合蛋白形成,钙结合蛋白在小肠粘膜细胞上促进钙的吸收。维生素D对肾脏也有直接作用,可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减少流失。
136. 能促进铁吸收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D B.泛酸 C.维生素E D.维生素C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12。维生素C能使难以被吸收利用的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促进肠道对铁的吸收,提高肝脏对铁的利用率,有助于治疗缺铁性贫血。
137. 维生素B2的辅酶形式是()。 A.FAD B.CoA C.NAD D.PLP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9。维生素B2以FMN(黄素单核苷酸)和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形式参与多种代谢的氧化还原反应。
138. 烟酸的辅酶形式是()。 A.FAD B.CoA C.NAD D.PLP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1。膳食中的烟酸主要以辅酶Ⅰ(NAD)和辅酶Ⅱ(NADP)的形式存在,经消化后于胃及小肠吸收。
139. 维生素B6的辅酶形式是()。 A.FAD B.CoA C.NAD D.PLP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4。维生素B6在人体内的活性辅基形式为5’-磷酸吡哆醇(PNP)、5’-磷酸吡哆醛(PLP)、5’-磷酸吡哆胺(PMP),其中PLP是维生素B6在体内的主要活性形式。
140. 水的生理功能包括①构成细胞和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参与新陈代谢③调节体温④润滑作用⑤为机体提供能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A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247。水的生理功能:细胞和体液的组成部分;参与新陈代谢;调节体温;润滑作用。
141. 提供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有①肉类②谷类③豆类④蔬菜类⑤蛋类()。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②⑤ D.①③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3。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动植物性食物中,动物性蛋白质质量好,利用率高,但同时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而植物性蛋白利用率较低。优质蛋白质的来源主要是动物性食物和豆类中的大豆类(黑豆、青豆、黄豆)。
142.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包括①人体组织的构成成分②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调节生理功能③供给能量④维持体液渗透压和酸碱度⑤构成抗体和激素()。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4-P25蛋白质功能的小标题。蛋白质除具有上述功能外,活性肽还具有某些特殊生理功能,包括: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促进矿物质吸收,降血压,清除自由基。
143. 可作为参考蛋白的是①醇溶蛋白②酪蛋白③鸡蛋蛋白④鱼肉蛋白⑤牛肉蛋白()。 A.②⑤ B.③⑤ C.①③ D.②③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4、P29。食物蛋白质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越接近,必需氨基酸被机体利用的程度就越高,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也相对较高。鸡蛋蛋白质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最接近,在实验中常以它作为参考蛋白。在计算被测蛋白质功效比值时,为了使实验结果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实验期间用标准酪蛋白为参考蛋白作为对照组进行校正。
144. 机体处于正氮平衡的时期包括①疾病期②疾病恢复期③生长发育期④饥饿时⑤老年期()。 A.③④ B.②⑤ C.②④ D.②③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7。营养学上将摄入蛋白质的量和排出蛋白质的量之间的关系称为氮平衡。当摄入氮和排出氮相等时为零氮平衡,健康的成人应该维持在零氮平衡并富裕5%。当摄入氮多于排出氮时为正氮平衡,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妇女怀孕时、疾病恢复期时以及运动员和劳动需要增加肌肉时,均应当保证适当的正氮平衡,以满足机体对蛋白质额外的需要。当摄入氮少于排出氮时为负氮平衡,人在饥饿、疾病及老年时往往处于这种状态,应注意尽可能减轻或改变负氮平衡,以保持健康,促进疾病康复和延缓衰老。
145. 体内脂肪的生理功能包括①贮存和提供能量②保温及润滑作用③节约蛋白质作用④机体构成成分⑤内分泌作用()。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4小标题。脂肪除了在体内具有生理功能之外,食物中的脂肪的作用还包括:增强饱腹感、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提供脂溶性维生素。
146. 有关必需脂肪酸的说法正确的包括①花生四烯酸在体内可以合成②α-亚麻酸是n-3系列脂肪酸③油酸有必需脂肪酸活性④棕榈酸是必需脂肪酸⑤亚油酸是n-3系列脂肪酸()。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①③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P39。从P39“体内多不饱和脂肪酸(n-3、n-6)合成途径”图来看,花生四烯酸是亚油酸摄入之后形成二十二碳五烯酸的中间产物,所以它可以在体内合成。亚油酸是n-6系列脂肪酸,α-亚麻酸是n-3系列脂肪酸。记忆口诀:陆(n-6)游(亚油酸)遇上三(n-3)麻(α-亚麻酸)子(三麻子是《让弹子飞》中的角色)。
147. 短链脂肪酸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①提供机体能量②促进细胞膜脂类物质合成③预防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④预防结肠肿瘤⑤对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有抑制作用()。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短链脂肪酸是碳原子数在6个以下的脂肪酸,人体内短链脂肪酸主要来源于食物中膳食纤维、抗性淀粉、低聚糖和糖醇等在结肠内被肠道微生物发酵的产物。短链脂肪酸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上5项。目前短链脂肪酸在临床上已有应用。记忆要点:注意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膳食纤维的促进肠道健康功能”对比记忆。
148. 磷脂的功能主要有①提供能量②细胞膜成分③乳化剂作用④改善心血管作用⑤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0。含有磷酸的脂类称为磷脂,具有亲水性和亲脂性的双重特征。磷脂按其组成结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磷酸甘油酯,另一类是神经鞘磷脂。磷脂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上5项。
149. 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功能包括①贮存和提供能量②机体的构成成分③节约蛋白质作用④抗生酮作用⑤维持渗透压作用()。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P49。人体中碳水化合物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三种,葡萄糖、糖原和含糖的复合物,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与其摄入食物的碳水化合物种类和在机体内存在的形式有关。碳水化合物的功能主要包括:1、提供能量。2、构成组织结构及生理活性物质。3、血糖调节作用。4、节约蛋白质作用和抗生酮作用。5、膳食纤维的促进肠道健康功能:(1)增加饱腹感、(2)促进排便、(3)降低血糖和血胆固醇、(4)改变肠道菌群。
150. 不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的疾病有①高脂血症②骨质疏松症③缺铁性贫血④糖尿病⑤便秘()。 A.②③ B.②④ C.②⑤ D.③④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61。膳食纤维中的糖醛酸残基可与钙结合,影响钙的吸收,钙缺乏会诱发骨质疏松症。《中国营养科学全书》P257膳食纤维分为可溶性纤维和不溶性纤维,不溶性纤维与植酸等结合,可影响矿物质的吸收,特别是大量摄入不溶性纤维,其吸附作用可使矿物质随粪便排出。从而影响机体对铁的吸收,铁摄入不足,有诱发缺铁性贫血的可能。
151.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包括①增强肠道功能、有利于粪便排出②控制体重和减肥③减少肠道菌群的增殖④降低血胆固醇⑤预防结肠癌()。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P49。膳食纤维的促进肠道健康功能,包括:1、增加饱腹感,2、促进排便,3、降低血糖和血胆固醇,4、改变肠道菌群。近年来已证实某些不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在结肠发酵,有选择性的刺激肠道菌的生长,特别是促进某些有益菌群的增殖,如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清除肠道毒素,以减少肠道可能出现的健康风险,维持肠道健康。另外发酵所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可降低肠道ph值,从而改变肠内微生物菌群的构成与代谢,诱导益生菌大量繁殖。记忆要点:注意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短链脂肪酸的主要生理功能”对比记忆。
152. 关于身体活动影响能量消耗的叙述正确的包括①肌肉越发达者,活动时消耗能量越多②工作越熟练者,消耗能量越多③体重越重者,做相同的运动所消耗的能量也越多④做家务与游泳消耗的能量相当⑤慢跑消耗的能量多于快走()。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①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2-P53。影响身体活动能量消耗的因素包括:1、肌肉越发达者,活动时消耗能量越多,2、体重越重者,做相同的运动所消耗的能量也越多,3、工作越不熟练者,消耗能量就越多。对比表1-14“常见身体活动强度(MET)和能量消耗”表的具体数据:家务活动MET最大值为3.5,游泳MET最小值为8.1,慢跑MET值为7.0,快走MET值为4.0。
153. 属于必需微量元素的包括①硒②镁③锌④钾⑤铁()。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①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8。在体内,凡含量小于体重0.01%的矿物质称为微量元素。必需微量元素包括铁、铜、锌、硒、铬、碘、钴和钼。记忆口诀:西(硒)点(碘)军人,木(钼)骨(钴)骼(铬)铜铁心(锌)。
154. 参与体内钙稳态调控的物质主要包括①甲状旁腺素②降钙素③胰高血糖素④血管紧张素⑤1,25-(OH)2-D3()。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①②③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2。人体通过维生素D内分泌系统可调节血钙平衡。在维生素D内分泌调节系统中,主要的调节因子是1,25-(OH)2-D3、甲状旁腺素、降钙素及血清钙和磷的浓度。当血钙降低时,甲状旁腺素升高,1,25-(OH)2-D3增多,通过对小肠、肾、骨等器官的作用,以升高血钙水平。当血钙过高时,甲状旁腺素降低,降钙素分泌增加,尿中钙和磷排出增加。
155. 能促进钙吸收的膳食因素包括①泛酸②色氨酸③赖氨酸④精氨酸⑤烟酸()。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②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61。蛋白质消化过程中释放的某些氨基酸,如赖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精氨酸、亮氨酸等可与钙形成可溶性钙盐而促进钙的吸收。记忆口诀:组(组氨酸)色(色氨酸)来(赖氨酸)亮(亮氨酸)睛(精氨酸)。
156. 干扰钙吸收的膳食因素包括①草酸②精氨酸③抗坏血酸④植酸⑤磷酸()。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61。谷类、蔬菜等植物性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草酸、植酸、磷酸,均可与钙形成难溶的盐类,而影响钙的吸收。
157. 关于铁的叙述正确的包括①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②血红素铁在肠内的吸收受膳食因素影响较小③非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④植酸盐、草酸盐对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均受的影响均较大⑤铁的吸收与机体铁的需要量有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②③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68。血红素铁主要来自动物性食物,血红素铁的吸收率受膳食因素影响较小。非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非血红素铁受膳食因素影响较大。机体铁营养状况、生理与病理改变都可以影响铁的吸收,如贫血、孕期、生长发育可使铁的需要增加,月经过多、钩虫感染,痢疾,血吸虫病等因铁的丢失增加,促进机体增加铁的吸收。
158. 红细胞生成缺铁期的变化包括①血清铁浓度降低②血清铁蛋白浓度降低③游离原卟啉浓度升高④血红蛋白浓度下降⑤红细胞比积下降()。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①②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69。体内缺铁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铁减少期,该阶段体内储存铁减少,血清铁蛋白浓度下降,无临床症状。第二阶段为红细胞生成缺铁期,此时除血清铁蛋白下降外,血清铁降低,铁结合力上升,游离原卟啉浓度上升。第三阶段为缺铁性贫血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容积比下降。记忆口诀:少(铁减少期)→缺(红细胞生成缺铁期)→贫(缺铁性贫血期)。
159. 抑制锌吸收的因素包括①膳食纤维②植酸③铜④钙⑤亚铁离子()。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71。影响锌吸收的膳食因素有:膳食纤维、植酸可减少锌的吸收,铜、钙、亚铁离子可抑制锌的吸收。
160. 关于硒的生理功能描述正确的包括①抗氧化功能②保护心血管和心肌健康③增强免疫功能④有毒重金属的解毒作用⑤促进生长、抗肿瘤()。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73小标题。此外,硒缺乏可引起生长迟缓及神经性视觉损害,经补硒可改善视觉功能障碍。
161. 提示人体碘缺乏的指标有①T3下降②T4下降③FT4下降④TSH升高⑤尿碘下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77-P78。碘的营养学评价指标包括:垂体-甲状腺轴系的T3下降、T4下降、FT4下降、TSH升高,提示碘缺乏或碘过量。尿碘是评价碘摄入量的良好指标,尿碘下降提示碘营养不良。
162. 含碘丰富的食物有①海带②深绿色蔬菜③干贝④紫菜⑤水果()。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②③④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78。海产品的碘含量高于陆地食物,陆地动物性食物高于植物性食物,海带、海藻、鱼虾及贝类食品都是常见的富碘食物。
163. 维生素B6的天然存在形式包括①胆钙化醇②吡哆醛③视黄醛④吡哆胺⑤吡哆醇()。 A.②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3。维生素B6的天然存在形式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记忆口诀:B6兄弟三,吡哆醇、醛、胺。
164. 用“当量”来表示膳食参考摄入量的维生素有①维生素A②烟酸③维生素E④维生素D⑤叶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维生素A视黄醇活性当量,P90。维生素Eα-生育酚当量,P95。烟酸当量,P102。叶酸当量,P108。
165. 可在人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的类胡萝卜素有①辣椒红素②β-胡萝卜素③γ-胡萝卜素④番茄红素⑤β-隐黄素()。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4。在植物中不含已形成的维生素A,某些有色(黄、橙和红色)植物中含有类胡萝卜素,其中一小部分可在小肠和肝细胞内转变成视黄醇和视黄醛的类胡萝卜素,称为维生素A原。如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β-隐黄素、γ-胡萝卜素等,其中最重要的是β-胡萝卜素。记忆要点:带字母的都是维生素A原。
166. 与治疗贫血有关的维生素有①维生素B12②维生素C③烟酸④叶酸⑤泛酸()。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叶酸缺乏时,骨髓内幼红细胞分裂增殖速度减慢,停留在幼红细胞阶段,以致成熟受阻,细胞体积增大,核内染色质疏松,形成巨幼红细胞。骨髓中大的、不成熟的红细胞增多。叶酸缺乏,同时也引起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形成巨幼红细胞贫血,P107。维生素B12参与细胞的核酸代谢,为造血过程所必需。当其缺乏时,红细胞中DNA合成障碍,诱发巨幼红细胞贫血,P110。维生素C能使难以被吸收利用的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促进肠道对铁的吸收,提高肝脏对铁的利用率,有助于治疗缺铁性贫血,P112。
167. 维生素A缺乏易引起的疾病有①眼干燥症②脂溢性皮炎③夜盲症④癞皮病⑤角膜软化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②③④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8。维生素A缺乏最早的症状是暗适应能力下降,进一步发展为夜盲症,严重者可致眼干燥症,甚至失明。儿童维生素A缺乏最重要的临床诊断体征是比奥斑(俗称毕脱氏斑)。维生素A缺乏,还会引起机体不同组织上皮干燥、增生及角化,以致出现各种症状如皮脂腺及汗腺角化,出现皮肤干燥、毛囊角化过度,毛囊丘疹与毛发脱落,食欲降低,易感染。特别是儿童、老人更容易引起呼吸道炎症。
168. 与维生素D缺乏有关的疾病有①高钙血症②手足痉挛症③佝偻病④骨质软化症⑤骨质疏松症()。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2-P93。高钙血症是由于钙摄入过多所引起的疾病,P62。
169. 评价人体维生素B1营养状况的指标包括①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②负荷试验尿中维生素B1排出量③红细胞转酮醇酶活性系数④红细胞NAD含量⑤尿中维生素B1和肌酐含量比值()。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7-P98。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是维生素B2营养状况的评价指标,P100。红细胞NAD含量是烟酸营养状况的评价指标,P102。尿负荷试验可用于所有水溶性维生素的营养水平测定,P97。
170. 叶酸缺乏对妊娠结局产生的负面影响包括①孕妇巨幼红细胞贫血②胎盘早剥③新生儿低出生体重④婴儿神经管畸形⑤新生儿软骨病()。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7-P108。新生儿软骨病是由于钙缺乏和维生素D缺乏所引起的,P61。
171. 评价人体叶酸营养状况的方法包括①血清叶酸含量测定②色氨酸负荷试验③红细胞叶酸含量测定④组氨酸负荷试验⑤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8。色氨酸负荷试验是人体维生素B6营养状况的评价方法,P105。
172. 评价人体烟酸营养状况的指标包括①红细胞NAD含量②尿黄尿酸含量③尿负荷试验④尿4-吡哆酸含量⑤尿2-吡啶酮/N-甲基烟酰胺比值()。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④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2。此外,N-甲基烟酰胺与肌酐的比值也可评价人体烟酸营养状况。尿黄尿酸含量、尿4-吡哆酸含量都是评价人体维生素B6营养状况的指标,P105。
173. 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包括①促进二价铁转变为三价铁②促进胶原蛋白合成③将叶酸还原成四氢叶酸④体内羟化酶的辅助因子⑤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12。此外,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还包括:促进钙的吸收;促进类固醇的代谢,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参与合成神经递质;对有毒物质,如汞、铅、砷、苯以及其他药物和细菌毒素有解毒作用。维生素C能使难以被吸收利用的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促进肠道对铁的吸收,提高肝脏对铁的利用率,有助于治疗缺铁性贫血。
174. 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营养素包括①维生素E②维生素C③硒④番茄红素⑤叶黄素()。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①维生素E:P94②维生素C:P112③硒:P73④番茄红素:P116⑤叶黄素:P84、P115以上物质均有抗氧化作用,但是维生素E、维生素C、硒属于营养素,番茄红素、叶黄素属于植物化合物,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营养素。
175. 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维生素有①维生素B2②维生素B1③维生素A④维生素C⑤烟酸()。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维生素B1:P96、维生素B2:P99、烟酸:P101记忆口诀:1(维生素B1)2(维生素B2)3(维生素B3),加油(增加能量)!
176. 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包括①促进小肠对钙的转运②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③对骨细胞呈现多种作用④具有激素的功能⑤提供能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2。提供能量是宏量营养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生理功能。
177. 在碱性环境中易被破坏的维生素有①维生素B2②叶酸③维生素C④维生素B1⑤烟酸()。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维生素B1在中性和碱性环境中不稳定,易被氧化和受热破坏,P96。维生素B2在碱性环境中易被热和紫外线破坏,P98。结晶维生素C稳定,其水溶液极易氧化,遇空气、热、光、碱性物质、氧化酶及微量铜、铁等重金属离子,可促进其氧化过程,P111。
178. 评价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指标包括①血清维生素A水平②血浆视黄醇蛋白测定③尿液脱落细胞检查④视觉暗适应功能测定⑤眼结膜印迹细胞学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8-P89。除以上指标,评价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指标还包括相对剂量反应试验、稳定同位素测定、眼部症状检查。尿液脱落细胞检查主要用于肿瘤细胞的早期诊断。
179. 均属于非营养素活性成分的是()。 A.维生素D和褪黑素 B.谷蛋白和莱菔硫烷 C.胆固醇和植物固醇 D.辅酶Q和植物雌激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辅酶Q又称泛醌,是一种脂溶性醌类化合物,其生物学功能包括:作为呼吸链组分参与APP合成、抗氧化、保护心血管、提高运动能力、免疫调节、抗炎等作用,P136。植物雌激素是一类来源于植物、具有类似于雌激素结构和功能的天然化合物,可发挥预防骨质疏松、抗氧化、保护心血管、抗肿瘤及保护神经损伤等多种生物学作用。P133。
180. 大豆皂苷降胆固醇的作用机制不包含()。 A.抑制肠道吸收 B.增加HMG-CoA还原酶的活性 C.形成不溶性复合物 D.降低肠肝循环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23。大豆皂苷降低胆固醇的机制主要有:阻止胃肠道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阻断肠肝循环,促进胆固醇的排泄;与血清胆固醇结合,形成不溶性复合物;降低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与提高胆固醇7α-羟化酶的活性;促进非受体途径的胆固醇代谢降解。
181. 对异硫氰酸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存在于百合科植物中 B.只能由酶解生成 C.是芥子油苷的主要活性形式 D.主要增强Ⅰ相酶的活性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24。十字花科蔬菜中的有机硫化物主要是芥子油苷及其水解产物异硫氰酸盐。芥子油苷又叫硫代葡萄糖苷,或简称硫苷,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十字花科蔬菜中(如花椰菜、甘蓝、包心菜、白菜、芥菜等)的重要次生代谢物,具有抗肿瘤、调节氧化应激、抗菌、调节机体免疫等多种生物学作用。
182. 在植物界分布最广、最多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槲皮素 B.葛根素 C.儿茶素 D.茶多酚
答案:A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P271。槲皮素是广泛分布于植物界的黄酮类化合物,在很多蔬菜、水果及中草药中均含有此成分。
183. 具有维生素A原活性的类胡萝卜素是()。 A.叶黄素 B.玉米黄素 C.番茄红素 D.β-隐黄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4。在植物中不含已形成的维生素A,某些有色(黄、橙和红色)植物中含有类胡萝卜素,其中一小部分可在小肠和肝细胞内转变成视黄醇和视黄醛的类胡萝卜素,称为维生素A原。如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β-隐黄素、γ-胡萝卜素等,其中最重要的是β-胡萝卜素。记忆要点:带字母的都是维生素A原。相当一部分的类胡萝卜素如玉米黄素、辣椒红素、叶黄素和番茄红素,不能分解形成维生素A,不具有维生素A的活性。记忆口诀:叶(叶黄素)玉(玉米黄素)卿不红(番茄红素)啦(辣椒红素)。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4。凡能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的类胡萝卜素,称为维生素A原。如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β-隐黄素。相当一部分的类胡萝卜素,例如玉米黄素、辣椒红素、叶黄素和番茄红素,目前认为它们不能分解形成维生素A,不具有维生素A的活性。
184. 植酸发挥抗氧化作用的主要基础是()。 A.调节免疫 B.诱导Ⅱ相代谢酶活性 C.金属离子的螯合作用 D.增加抗氧化维生素的摄入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35。植酸的抗氧化效应主要基于其对三价铁、二价铜等过渡态金属离子的螯合作用。
185. 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品的生物活性成分是()。 A.木质素 B.褪黑素 C.槲皮素 D.葛根素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38。褪黑素又称黑素细胞凝集素,是一种主要由哺乳动物和人类松果体产生的胺类激素。褪黑素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动物性食物是褪黑素的良好来源。
186. 作为呼吸链组分参与ATP合成的活性成分是()。 A.硫辛酸 B.儿荼素 C.槲皮素 D.辅酶Q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36。辅酶Q又称泛醌,是一种脂溶性醌类化合物,其生物学功能包括:作为呼吸链组分参与ATP合成、抗氧化、保护心血管、提高运动能力、免疫调节、抗炎等作用。
187. 存在于视网膜黄斑中的主要色素是()。 A.叶黄素 B.α-胡萝卜素 C.β-胡萝卜素 D.玉米黄素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20。叶黄素在黄斑区域(视觉最敏锐的区域)内高浓度聚集,是视网膜黄斑的主要色素。
188. 某女,43岁,患有高脂血症,营养师建议其服用含植物固醇的制剂,其原因不包括()。 A.抑制乳糜微粒的形成 B.抑制肠腔内游离胆固醇的酯化 C.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 D.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29。降低胆固醇是植物固醇的一个主要生物学作用。植物固醇能将小肠腔内胆汁酸微团中的胆固醇替换出来,或抑制肠腔内游离胆固醇的酯化,妨碍乳糜微粒的形成,或竞争性抑制肠胆固醇转运蛋白对胆固醇的转运,从而降低胆固醇的吸收。植物固醇还可通过激活固醇流出转运体基因,而促进胆固醇的排泄。植物固醇仅能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而不能降低甘油三脂或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189. 某绝经女性,60岁,为预防骨质疏松,保健医生建议她增加豆制品的摄入,其原因是豆类食物含有的大豆异黄酮具有()。 A.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B.类雌激素作用 C.降血脂作用 D.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33-P134。豆类食物含有的大豆异黄酮具有植物雌激素作用,植物雌激素是一类来源于植物、具有类似于雌激素结构和功能的天然化合物,可发挥预防骨质疏松、抗氧化、保护心血管、抗肿瘤及保护神经损伤等多种生物学作用。
190. 某男性平常特别喜欢吃西兰花和花菜,通过摄取这些蔬菜他能够获取到较多的()。 A.异硫氰酸盐 B.白藜芦醇 C.槲皮素 D.番茄红素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24。十字花科蔬菜中的有机硫化物主要是芥子油苷及其水解产物异硫氰酸盐。芥子油苷又叫硫代葡萄糖苷,或简称硫苷,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十字花科蔬菜中(如花椰菜、甘蓝、包心菜、白菜、芥菜等)的重要次生代谢物,具有抗肿瘤、调节氧化应激、抗菌、调节机体免疫等多种生物学作用。
191. 某女从药店买回来的某品牌大蒜油保健品,闻起来有刺激性的臭味,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 A.蒜氨酸 B.蒜氨酸酶 C.大蒜素 D.二烯丙基硫化物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26。大蒜中的蒜氨酸是存在于完整大蒜中的一种重要的有机硫化物,组织破损后,蒜氨酸便在蒜氨酸酶的作用下,迅速生成大蒜素。大蒜素在室温下极易转化成二烯丙基一硫化物(DAS)、二烯丙基二硫化物(DADS)、二烯丙基三硫化物(DATS)、二硫杂苯类和阿霍烯等。DAS、DADS、DATS、二硫杂苯类和阿霍烯均为脂溶性物质,有特殊的刺激性臭味,也是大蒜素和大蒜浸油所含的主要有机硫化物。
192. 李某,女,65岁,可帮助其预防眼部退行性病变的物质是()。 A.β-胡萝卜素 B.叶黄素 C.番茄红素 D.槲皮素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20。叶黄素在黄斑区域(视觉最敏锐的区域)内高浓度聚集,是视网膜黄斑的主要色素。增加叶黄素摄入量,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改善老年性眼部退行性病变的作用,如视网膜色素变性、黄斑病变和白内障等。
193. 种籽胚层和谷皮中含量丰富的是()。 A.β-谷固醇 B.大豆异黄酮 C.植酸 D.松油醇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35。植酸又名肌醇六磷酸,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含有六分子磷酸的肌醇脂,植酸主要分布于种子胚层和谷皮中,在谷类和豆类中含量可达1~6%,植酸具有螯合、抗氧化、调节免疫、辅助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作用。
194. 竞争性抑制肠道胆固醇吸收的是()。 A.β-谷固醇 B.大豆异黄酮 C.植酸 D.松油醇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29。植物固醇以环戊烷全氢菲为主架结构,主要包括β-谷固醇、豆固醇、菜油固醇等及其相应的烷醇。降低胆固醇是植物固醇的一个主要生物学作用。植物固醇能将小肠腔内胆汁酸微团中的胆固醇替换出来,或抑制肠腔内游离胆固醇的酯化,妨碍乳糜微粒的形成,或竞争性抑制肠胆固醇转运蛋白对胆固醇的转运,从而降低胆固醇的吸收。植物固醇还可通过激活固醇流出转运体基因,而促进胆固醇的排泄。植物固醇仅能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而不能降低甘油三脂或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195. 有利于绝经后女性骨骼健康的是()。 A.β-谷固醇 B.大豆异黄酮 C.植酸 D.松油醇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33-P134。豆类食物含有的大豆异黄酮具有植物雌激素作用,植物雌激素是一类来源于植物、具有类似于雌激素结构和功能的天然化合物,可发挥预防骨质疏松、抗氧化、保护心血管、抗肿瘤及保护神经损伤等多种生物学作用。
196. 具有调节时间生物节律作用的是()。 A.褪黑素 B.染料木黄酮 C.硫辛酸 D.辅酶Q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38。褪黑素又称黑素细胞凝集素,是一种主要由哺乳动物和人类松果体产生的胺类激素,其生物学作用有:调节时间生物学节律、抗氧化、调节免疫、调节能量代谢、延缓衰老等作用。
197. 具有诱导Ⅱ相代谢酶作用的是()。 A.褪黑素 B.染料木黄酮 C.硫辛酸 D.异硫氰酸盐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24-P125。十字花科蔬菜中的有机硫化物主要是芥子油苷及其水解产物异硫氰酸盐。异硫氰酸盐对肿瘤的预防和抑制作用是通过诱导Ⅱ相致癌物解毒酶、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系、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来实现。
198. 属于类胡萝卜素的是()。 A.大蒜素 B.儿茶素 C.槲皮素 D.玉米黄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19、P84。主要的类胡萝卜素包括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β-隐黄素、γ-胡萝卜素、玉米黄素、辣椒红素、叶黄素和番茄红素等。
199. 属于有机硫化物的是()。 A.大蒜素 B.儿茶素 C.槲皮素 D.杨梅苷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26。百合科植物大蒜、洋葱、葱等蔬菜中的有机硫化物主要是烯丙基硫化物,其中尤以大蒜中的含量最为丰富。
200. 花色苷的SPL为()。 A.120mg/d B.55mg/d C.50mg/d D.18mg/d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21。花色苷的SPL为50mg/d。
201. 番茄红素的SPL为()。 A.120mg/d B.55mg/d C.50mg/d D.15mg/d
答案:D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P521。番茄红素的SPL为15mg/d,UL为70mg/d。
202. 大豆异黄酮(绝经后女性)的UL为()。 A.120mg/d B.55mg/d C.50mg/d D.75mg/d
答案:A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师参考摄入量2023》P484。绝经前大豆异黄酮的SPL为55mg/d,绝经后大豆异黄酮的SPL为75mg/d,UL(绝经后女性)为120mg/d。
203. 十字花科蔬菜中含量丰富的是()。 A.槲皮素 B.芥子油苷 C.烯丙基硫化物 D.白藜芦醇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24。十字花科蔬菜中的有机硫化物主要是芥子油苷及其水解产物异硫氰酸盐。芥子油苷又叫硫代葡萄糖苷,或简称硫苷,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十字花科蔬菜中(如花椰菜、甘蓝、包心菜、白菜、芥菜等)的重要次生代谢物,具有抗肿瘤、调节氧化应激、抗菌、调节机体免疫等多种生物学作用。
204. 柑橘类水果中含量丰富的是()。 A.槲皮素 B.芥子油苷 C.烯丙基硫化物 D.β-胡萝卜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19。类胡萝卜素仅在植物和微生物中可自行合成,动物自身不能合成。其中β-胡萝卜素和α-胡萝卜素主要来自于黄橙色蔬菜和水果。
205. 大蒜中含量丰富的是()。 A.槲皮素 B.芥子油苷 C.烯丙基硫化物 D.白藜芦醇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26。大蒜中的蒜氨酸是存在于完整大蒜中的一种重要的有机硫化物,组织破损后,酸氨酸便在酸氨酸酶的作用下,迅速生成大蒜素。大蒜素在室温下极易转化成二烯丙基一硫化物(DAS)、二烯丙基二硫化物(DADS)、二烯丙基三硫化物(DATS)、二硫杂苯类和阿霍烯等。DAS、DADS、DATS、二硫杂苯类和阿霍烯均为脂溶性物质,有特殊的刺激性臭味,也是大蒜素和大蒜浸油所含的主要有机硫化物。
206. 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特点是()。 A.含有碳 B.含有氢 C.含有氧 D.含有氮
答案:D
注释: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特点是含有氮,除核酸外几乎是人体内氮的唯一来源。
207. 下列蛋白质分类是按营养价值分类的是()。 A.简单蛋白质 B.完全蛋白质 C.结合蛋白质 D.参考蛋白质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4。按营养价值,蛋白质分为完全蛋白(优质蛋白)、半完全蛋白和不完全蛋白。
208. 人体每天更新蛋白质的量为()。 A.9% B.26% C.3% D.36%
答案:C
注释:考查蛋白质在人体内的含量及生理功能。正常人体内,约16%~19%是蛋白质,每天约有3%的人体蛋白质被更新。
209.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构成和修复组织 B.供给热能 C.调节代谢 D.维持晶体渗透压
答案:D
注释:蛋白质是构成机体组织、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构成和修复组织,调节机体代谢,维持胶体渗透压的功能。此外,蛋白质也是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外的提供热能的物质。
210. 下列不是肽类特殊生理功能的是()。 A.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 B.促进矿物质吸收 C.降血压 D.降血脂
答案:D
注释:研究发现进入血液的活性肽不仅能作为氨基酸的供体,还具有一些特殊生理功能,包括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促进矿物质吸收、降血压和清除自由基。
211. 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 A.15种 B.18种 C.20种 D.23种
答案:C
注释: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不包括胱氨酸)。
212. 以下属于条件必需氨基酸的是()。 A.半胱氨酸和酪氨酸 B.半胱氨酸和色氨酸 C.蛋氨酸和亮氨酸 D.苏氨酸和色氨酸
答案:A
注释: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在体内可由蛋氨酸和苯丙氨酸转变而成,这类可减少人体对某些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的氨基酸称为条件必需氨基酸或半必需氨基酸。
213. 属于儿童的必需氨基酸是()。 A.丙氨酸 B.甘氨酸 C.胱氨酸 D.组氨酸
答案:D
注释:考查人体内必需氨基酸的种类。人体内含有9种必需氨基酸,其中组氨酸为儿童的必需氨基酸。
214. 下列氨基酸属于必需氨基酸的是()。 A.谷氨酸 B.甘氨酸 C.脯氨酸 D.苏氨酸
答案:D
注释:考查人体必需氨基酸。人体必需氨基酸有9种,分别是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和组氨酸。
215. 在体内可转变成半胱氨酸和酪氨酸的必需氨基酸分别是()。 A.苯丙氨酸,蛋氨酸 B.苯丙氨酸,苏氨酸 C.蛋氨酸,缬氨酸 D.蛋氨酸,苯丙氨酸
答案:D
注释:考查条件必需氨基酸包含的氨基酸种类。
216. 下列属于必需氨基酸的是()。 A.苏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缬氨酸 B.丙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甘氨酸 C.蛋氨酸、丙氨酸、精氨酸、赖氨酸 D.异亮氨酸、亮氨酸、蛋氨酸、谷氨酸
答案:A
注释:此题考查成人8种必需氨基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赖氨酸。
217. 下列关于氨基酸模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氨基酸模式是指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B.其计算方法是以该蛋白质中的蛋氨酸含量为1,分别计算出其他必需氨基酸的相应比值 C.食物蛋白质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越接近,其必需氨基酸被人体利用的程度越高 D.鸡蛋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最高
答案:B
注释:考查氨基酸模式及计算方法。氨基酸模式的计算方法是以该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含量为1,分别计算出其他必需氨基酸与之相比的相应比值,这一系列的比值解释该种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
218. 天然食物中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最高的是()。 A.瘦肉 B.鸡蛋 C.牛乳 D.鱼
答案:B
注释:鸡蛋的氨基酸模式与人体最接近,其生物学价值最高。
219. 某食物蛋白质的构成绝大部分为谷蛋白,该食物蛋白质的限制氨基酸是()。 A.蛋氨酸 B.赖氨酸 C.苏氨酸 D.色氨酸
答案:B
注释:考查限制氨基酸的种类。谷蛋白的限制氨基酸主要是赖氨酸。
220. 下列不属于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的是()。 A.转氨基作用 B.氧化脱氨基作用 C.联合脱氨基作用 D.转变为糖及脂类
答案:D
注释:考查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包括转氨基作用、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作用和嘌呤核苷酸循环,其中以联合脱氨基作用最重要。
221. 以下不是氨基酸经脱羧基作用产生重要胺类的是()。 A.α~氨基丁酸 B.二甲胺 C.牛磺酸 D.组胺
答案:B
注释:考查部分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氨基酸脱羧基产生的重要胺类包括α~氨基丁酸、牛磺酸、组胺、5~羟色胺和多胺。
222. 下列情况属于负氮平衡的是()。 A.摄入氮与排出氮相等 B.摄入氮小于排出氮 C.摄入氮大于排出氮 D.尿氮加粪氮与排出氮相等
答案:B
注释:考查氮平衡。当摄入氮和排出氮相等时为零氮平衡,健康的成人应维持在零氮平衡并富余5%。
223. 下列人群处于正氮平衡的是()。 A.儿童 B.成人 C.老年人 D.消耗性疾病患者
答案:A
注释:此题主要考查氮平衡的掌握。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摄入氮大于排出氮处于正氮平衡;成人摄入氮等于排出氮处于零氮平衡;老年人、消耗性疾病患者、处于饥饿状态的人群摄入氮小于排出氮,处于负氮平衡。
224. 测得某食物样品的含氮量为4g,则该样品中蛋白质含量为()。 A.24g B.64g C.25g D.18g
答案:C
注释:考查蛋白质的含量与含氮量的换算。每克氮相当于6.25g蛋白质,4g氮相当于25g蛋白质。
225. 一般来说食物中含氮量占蛋白质的()。 A.6% B.10% C.16% D.26%
答案:C
注释:各种蛋白质含氮量很接近,平均约为16%。
226. 蛋白质表观消化率与蛋白质真消化率相比()。 A.表观消化率大于真消化率 B.表观消化率小于真消化率 C.表观消化率等于真消化率 D.计算表观消化率时包括粪代谢氮
答案:B
注释:考查对蛋白质消化率的理解情况,重点是对粪代谢氮的理解。真消化率计算时包括了粪代谢氮,表观消化率的结果比真消化率低。
227. 被广泛用于评价婴幼儿食品蛋白质质量的指标是()。 A.蛋白质表观消化率 B.蛋白质生物价 C.蛋白质功效比值 D.氨基酸评分
答案:C
注释:考查蛋白质利用率及对各项评价指标的理解。蛋白质功效比值所测蛋白质主要被用来提供生长需要,所以该指标被广泛用作婴幼儿食品中蛋白质的评价。
228. 蛋白质生物价的计算公式是()。 A.生物价=吸收氮×100% B.生物价=食物氮—(粪氮—粪代谢氮) C.生物价=吸收氮—(尿氮-尿内源性氮) D.生物价=储留氮÷吸收氮×100
答案:D
注释:蛋白质生物价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最大值为100。
229. 蛋白质功效比值是()。 A.评价食物蛋白质含量的指标 B.评价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率的指标 C.评价食物蛋白质利用率的指标 D.评价食物蛋白质氨基酸含械的指标
答案:C
注释:蛋白质功效比值是衡量蛋白质利用率的指标之一。
230. 常用来评价婴幼儿食品中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指标是()。 A.蛋白质生物价 B.蛋白质消化率 C.蛋白质净利用率 D.蛋白质功效比值
答案:D
注释:考查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其各指标的含义不同。蛋白质功效比值是反映所测蛋白质主要被用于提供生长发育的情况,因此多用于对婴幼儿食品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
231. 食物蛋白质生物价是()。 A.评价食物蛋白质含量的一项指标 B.评价食物蛋白质消化程度的一项指标 C.评价食物蛋白质吸收程度的一项指标 D.评价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一项指标
答案:D
注释:考查生物价(衡量蛋白质利用率的指标)的定义。生物价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生物价的值越高,表明其被机体利用程度越高,最大值为100。
232. 储留氮是指()。 A.储留氮=食物氮-粪氮 B.储留氮=食物氮—尿氮 C.储留氮=食物氮-(尿氮—粪氮) D.储留氮=吸收氮—(尿氮—尿内源性氮)
答案:D
注释:考查储留氮的含义。
233. 反映机体对食物蛋白质利用程度的指标是()。 A.蛋白质含量 B.蛋白质消化率 C.生物价 D.人血白蛋白
答案:C
注释:蛋白质利用是指蛋白质被消化吸收后,能被机体留存的部分,所以选项A、B均不对;选项D则是反映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的指标。
234. 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时,作为参考蛋白的是()。 A.母乳蛋白质 B.鸡蛋蛋白质 C.大豆蛋白质 D.大米蛋白质
答案:B
注释:考查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鸡蛋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模式最接近人体,在评价食物蛋白质时,用作参考蛋白。
235. 蛋白质互补作用的目的不包括()。 A.提高膳食蛋白质的营养学价值 B.相互补充必需氨基酸不足的问题 C.为了使混合食物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更接近人体需要 D.为了提高必需氨基酸的消化率
答案:D
注释:蛋白质互补主要是因为食物中所含必需氨基酸不足,当两种以上食物蛋白质混合食用时,必需氨基酸相互补充,能提高蛋白质利用率而非消化率。
236. 含有必需氨基酸种类多和数量足的蛋白质,其营养价值高,反之营养价值低。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食用,若必需氨基酸可以互相补充从而提高营养价值,称为食物蛋白质的()。 A.营养作用 B.配伍作用 C.协同作用 D.互补作用
答案:D
注释:考查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和限制氨基酸的概念。植物性食物在混合食用时可提高食物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各必需氨基酸之间起互补作用。
237. 关于蛋白质互补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大豆通常和玉米一起食用,可起到蛋白质互补作用 B.适当的蛋白质按比例混合食用,可提高混合蛋白质的生物价 C.搭配的食物种类越多,蛋白质互补作用越好 D.各种蛋白质必须同时食用,才能发挥蛋白质互补作用
答案:D
注释:此题主要考查蛋白质互补作用,各种蛋白质不必同时食用也能发挥蛋白质互补作用,但不同蛋白质食用时间越接近越好。
238. 下列关于氨基酸评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氨基酸评分又叫蛋白质化学评分 B.是最简单的评估蛋白质质量的方法 C.反映了蛋白质构成和利用率的关系 D.这种方法考虑了食物蛋白质的消化率
答案:D
注释:氨基酸评分的方法比较简单,缺点是没有考虑食物蛋白质的消化率。
239. 正常成人体内,蛋白质约占()。 A.15%~18% B.26%~29% C.6%~9% D.36%~39%
答案:A
注释:考查蛋白质在人体内的含量。正常成人体内,蛋白质的含量占体重的15%~18%(平均约16%),占人体干重的45%。
240. 目前外科患者中最常见、最严重的营养问题是()。 A.PAE B.PEM C.PLM D.PEL
答案:B
注释:PEM(protein-energymalnutrition)为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其余均为错误拼法。
241. 下列不是Kwashiorkor的临床表现的是()。 A.四肢皮肤水肿,尤以下肢显著 B.皮肤色素沉着 C.溃疡久治不愈 D.肌肉萎缩、消瘦
答案:D
注释:考查蛋白质营养不良性疾病Kwashiorkor的临床表现。Kwashiorkor即夸希奥科病,主要表现为水肿,四肢皮肤水肿尤以下肢显著;皮肤色素沉着、斑块、炎症、溃疡久治不愈;头发变色、易折、易脱落;肝脾大,脂肪浸润、坏死;对外界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生长迟缓,身体虚弱易感染其他疾病等。
242. 下列不属于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指标的是()。 A.血清白蛋白 B.血清运铁蛋白 C.血清铁蛋白 D.尿肌酐
答案:C
注释:考查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评价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的生化检验指标包括血清蛋白质和尿液相关指标。血清蛋白质包括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清运铁蛋白、纤维结合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尿液指标有尿肌酐、尿三甲基组氨酸和尿羟脯氨酸。
243. 我国成年人(18~64岁))膳食中蛋白质应占总能量的()。 A.10%~20% B.20%~30% C.15%~20% D.10%~15%
答案:A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P136。综合考虑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蛋白质摄入状况,我国18~64岁成人蛋白质AMDR为10%E~20%E,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15%E~20%E。
244.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蛋白质的推荐摄入量(RNI)为()。 A.男性55g/d,女性45g/d B.男性65g/d,女性55g/d C.男性60g/d,女性50g/d D.男性55g/d,女性65g/d
答案:B
注释:中国营养学会2023年推出18岁以上成人男子蛋白质RNI为65g/d,女性为55g/d。
245. 在一项PER实验(蛋白质功效比值实验)中,某大豆分离蛋白的摄入量为40.0g,动物增重为52.0g,对照组参考酪蛋白的摄入量为30.0g,动物增重为78.0g。该大豆分离蛋白的PER值为()。 A.0.4 B.0.8 C.1.3 D.2.5
答案:C
注释:考查PER的定义及计算方法。PER是用处于生长阶段中的幼年动物(一般用刚断奶的雄性大白鼠)在实验期内体重增加和摄入蛋白质的量的比值来反映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的指标。
246. 在一项PER实验(蛋白质功效比值实验)中,某大豆分离蛋白的摄入量为40.0g,动物增重为52.0g,对照组参考酪蛋白的摄入量为30.0g,动物增重为78.0g。该大豆分离蛋白相对于参考酪蛋白的矫正PER值为()。 A.1.25 B.1.30 C.1.35 D.2.50
答案:A
注释:考查PER的概念。被测蛋白质PER=(实验组蛋白质功效比值/对照组蛋白质功效比值×2.5。
247. 某新食物资源样品,需进行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了解蛋白质含量首先要进行检验的是()。 A.含氮量 B.消化率 C.氨基酸构成 D.纤维素含量
答案:A
注释:考查食物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用凯氏定氮法测定食物中的氮含量,再乘以换算系数,就可得到食物蛋白质的含量。
248. 某新食物资源样品,需进行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需计算消化率,则不需测定()。 A.粪氮 B.摄入氮 C.食物摄取量 D.尿内源氮
答案:D
注释:蛋白质的消化率包括表观消化率和真消化率,这两个指标的计算根据公式,需要测定摄入氮、粪氮和粪代谢氮,其中摄入氮可以根据食物的摄取量来推算得到。
249. 含3个氨基酸残基的肽称为()。 A.蛋白质 B.二肽 C.三肽 D.多肽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2。蛋白质被分解后的次级结构称为肽。其中由2个或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称为二肽和三肽;由10个以内氨基酸残基连接而成的肽称为寡肽;含10个及10个以上氨基酸残基的肽称为多肽。
250. 含2个氨基酸残基的肽称为()。 A.肽 B.二肽 C.三肽 D.寡肽
答案:B
注释:蛋白质被分解后的次级结构称为肽。其中由2个或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称为二肽和三肽;由10个以内氨基酸残基连接而成的肽称为寡肽;含10个及10个以上氨基酸残基的肽称为多肽。
251. 含10个以下氨基酸残基的肽称为()。 A.肽 B.二肽 C.三肽 D.寡肽
答案:D
注释:蛋白质被分解后的次级结构称为肽。其中由2个或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称为二肽和三肽;由10个以内氨基酸残基连接而成的肽称为寡肽;含10个及10个以上氨基酸残基的肽称为多肽。
252. 蛋白质被分解后的次级结构称为()。 A.肽 B.二肽 C.三肽 D.寡肽
答案:A
注释:蛋白质被分解后的次级结构称为肽。其中由2个或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称为二肽和三肽;由10个以内氨基酸残基连接而成的肽称为寡肽;含10个及10个以上氨基酸残基的肽称为多肽。
253. 含10个以上氨基酸残基的肽称为()。 A.肽 B.二肽 C.三肽 D.多肽
答案:D
注释:蛋白质被分解后的次级结构称为肽。其中由2个或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称为二肽和三肽;由10个以内氨基酸残基连接而成的肽称为寡肽;含10个及10个以上氨基酸残基的肽称为多肽。
254. 婴儿特殊的必需氨基酸是()。 A.赖氨酸 B.酪氨酸 C.同型半胱氨酸 D.组氨酸
答案:D
注释:人体必需氨基酸有9种,其中组氨酸是婴儿必需氨基酸。
255. 人体非必需氨基酸是()。 A.赖氨酸 B.苏氨酸 C.亮氨酸 D.谷氨酸
答案:D
注释:人体必需氨基酸有9种,谷氨酸非人体必需氨基酸。
256. 粮谷类限制氨基酸是()。 A.赖氨酸 B.酪氨酸 C.同型半胱氨酸 D.组氨酸
答案:A
注释:赖氨酸是粮谷类第一限制氨基酸。
257. 条件必需氨基酸是()。 A.赖氨酸 B.酪氨酸 C.同型半胱氨酸 D.组氨酸
答案:B
注释:酪氨酸在体内可由苯丙氨酸转化而来。
258. 正常儿童应为()。 A.零氮平衡 B.负氮平衡 C.正氮平衡 D.以上都不是
答案:C
注释:考查氮平衡。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应保证适当的正氮平衡,以满足机体对蛋白质额外的需要。一般健康成年人应该维持零氮平衡并富余5%。老年期、某些疾病时,人体处于负氮平衡。长期营养不良的儿童会出现负氮平衡。
259. 正常成人应为()。 A.零氮平衡 B.负氮平衡 C.正氮平衡 D.以上都不是
答案:A
注释:考查氮平衡。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应保证适当的正氮平衡,以满足机体对蛋白质额外的需要。一般健康成年人应该维持零氮平衡并富余5%。老年期、某些疾病时,人体处于负氮平衡。长期营养不良的儿童会出现负氮平衡。
260. 长期营养不良儿童可出现()。 A.零氮平衡 B.负氮平衡 C.正氮平衡 D.以上都不是
答案:B
注释:考查氮平衡。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应保证适当的正氮平衡,以满足机体对蛋白质额外的需要。一般健康成年人应该维持零氮平衡并富余5%。老年期、某些疾病时,人体处于负氮平衡。长期营养不良的儿童会出现负氮平衡。
261. 反映了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的程度,同时还反映消化后的氨基酸和肽被吸收程度的指标是()。 A.蛋白质净利用率 B.蛋白质消化率 C.蛋白质功效比值 D.生物价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8。蛋白质消化率不仅反映了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的程度,同时还反映消化后的氨基酸和肽被吸收的程度。
262. 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是()。 A.蛋白质净利用率 B.蛋白质消化率 C.蛋白质功效比值 D.生物价
答案:D
注释:本题考查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
263. 反映食物蛋白质的消化程度和利用程度两方面的指标是()。 A.蛋白质净利用率 B.蛋白质消化率 C.蛋白质功效比值 D.生物价
答案:A
注释:本题考查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
264. 被广泛用来作为婴幼儿食品中蛋白质评价的指标是()。 A.蛋白质净利用率 B.蛋白质消化率 C.蛋白质功效比值 D.生物价
答案:C
注释:本题考查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
265. 食物氮—(粪氮-粪代谢氮)为()。 A.摄入氮 B.吸收氮 C.储留氮 D.粪代谢氮
答案:B
注释:考查蛋白质营养评价相关定义。
266. 吸收氮-(尿氮-尿内源性氮)为()。 A.摄入氮 B.吸收氮 C.储留氮 D.粪代谢氮
答案:C
注释:考查蛋白质营养评价相关定义。
267. 机体不摄入蛋白质时尿中所含有的氮为()。 A.摄入氮 B.吸收氮 C.储留氮 D.尿内源性氮
答案:D
注释:考查蛋白质营养评价相关定义。
268. 机体不摄入蛋白质时粪便所含有的氮为()。 A.摄入氮 B.吸收氮 C.储留氮 D.粪代谢氮
答案:D
注释:考查蛋白质营养评价相关定义。
269. 下列关于甘油三酯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脂肪约占脂类的5% B.脂肪主要分布于细胞膜和机体组织器官 C.脂肪可以直接给血细胞提供能量 D.脂肪细胞可以不断储存脂肪
答案:D
注释:考查甘油三酯分布与特点。脂肪约占脂类的95%,主要存在于脂肪组织内,分布在腹腔、皮下和肌肉纤维之间。人体脂肪含量常受营养状况和体力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而增减。体内脂肪的贮存和提供能量有两个特点:脂肪细胞可以不断地贮存脂肪;脂肪不能直接给脑、神经细胞和血细胞提供能量。
270. 下列关于磷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体内除甘油三酯外,磷脂是含量最多的脂类 B.磷脂可分为磷酸甘油酷和神经鞘磷脂 C.磷脂是人体内含量最少的脂类 D.磷脂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
答案:C
注释:考查磷脂分布与特点。磷脂在体内是仅次于甘油三酯含量笫二的脂类,固醇类的含量低于磷脂。
271. 下列关于类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约占脂类的95% B.类脂在体内含量稳定 C.类脂在肥胖者体内含量增多 D.类脂在饥饿者体内减少
答案:B
注释:考查类脂的分布与特点。类脂约占脂类的5%,包括磷脂和固醇类。并且其在体内的含量基本稳定,受膳食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的影响极小,即使在肥胖患者含量也不增多,在饥饿状态也不减少,称为“稳定脂”或“定脂”。
272. 下列不是影响胆固醇吸收因素的是()。 A.胆汁酸的含量 B.食物中脂肪含量 C.食物胆固醇含量 D.食物中草酸含量
答案:D
注释:考查影响胆固醇吸收的因素,包括:①胆汁酸含量;②食物中脂肪含量;③食物中胆固醇含量;④植物性食物中的植物固醇;⑤食物中不能利用的多糖等。
273. 下列不属于血浆脂蛋白组成的是()。 A.蛋白质 B.甘油三酯 C.磷脂 D.葡萄糖
答案:D
注释:考查血浆脂蛋白组成。血浆脂蛋白主要由蛋白质、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组成。
274. 以下不是脂肪的主要功能的是()。 A.贮存和提供能量 B.保温和润滑作用 C.节约蛋白质的作用 D.调节血糖
答案:D
注释:调节血糖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的功能而不是脂肪的功能。
275. 增加摄入量对冠心病有保护作用的是()。 A.膳食脂肪总量 B.饱和脂肪酸 C.胆固醇 D.磷脂
答案:D
注释:磷脂能改善脂肪的吸收和利用,防止胆固醇在血管沉积、降低血液黏度、促进血液循环,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作用。
276. 花生四烯酸缺乏时易出现()。 A.脚气病 B.眼干、眼涩 C.皮肤易感染,伤口愈合慢 D.动脉粥样硬化
答案:C
注释: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调节血脂和参与磷脂组成,其中花生四烯酸还是形成类二十烷酸的重要前体物质。花生四烯酸缺乏时皮肤易感染、伤口愈合减慢。
277. 以下关于短链脂肪酸主要生理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提供机体能量 B.促进细胞膜脂类物质合成 C.可预防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D.对内源性胆固醇合成有促进作用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短链脂肪酸主要生理功能包括:①提供机体能量;②促进细胞膜脂类物质合成;③预防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④预防结肠肿瘤;⑤对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有抑制作用。
278. 脂肪酸的元素组成为()。 A.碳、氢氧、氮 B.氢、氮硫、磷 C.碳、氢、氧 D.碳、氢、氧、硫
答案:C
注释:考查脂肪酸的元素组成。脂肪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279. 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食物来源是()。 A.畜肉类 B.禽类 C.海鱼 D.谷类
答案:C
注释:考查脂类的食物来源。人体需要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DHA、EPA,在海鱼等食物中含量较高。
280. 中链甘油三酯的缺点是()。 A.不含必需脂肪酸 B.清除速率比长链甘油三酯低 C.氧化水解不彻底 D.不宜消化吸收
答案:A
注释:中链甘油三酯是8~12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不含有必需脂肪酸。
281. 膳食中的必需脂肪酸包括()。 A.n-3系列的亚油酸和n-6系列的α-亚麻酸 B.n-6系列的亚油酸和n-3系列的α-亚麻酸 C.n-6系列的EPA和n-3系列的DHA D.n-3系列的EPA和n-6系列的DHA
答案:B
注释:本题考查对必需脂肪酸的掌握情况。必需脂肪酸是指机体生理需要、但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目前认为,人体内的必需脂肪酸主要为n-6系列的亚油酸和n-3系列的α-亚麻酸两种。
282. 必需脂肪酸是指()。 A.单不饱和脂肪酸 B.饱和脂肪酸 C.n-3系脂肪酸 D.人体不可缺少而体内又不能合成的脂肪酸
答案:D
注释: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如n-6系列中的亚油酸。
283. 作为n-6系列脂肪酸的前体可转变成γ-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的必需脂肪酸是()。 A.亚油酸 B.亚麻酸 C.α~亚麻酸 D.二十碳五烯酸
答案:A
注释:亚油酸作为n-6系脂肪酸的前体可转变生成γ-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n-6系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酸。
284. 成人脂肪摄入量应占摄入总能量的()。 A.20%~30% B.90% C.5% D.10%~20%
答案:A
注释:考查脂类摄入量占人体摄入总能量的比例。
285. 人体内贮存的脂类中甘油三酯占()。 A.20%~30% B.90% C.5% D.95%
答案:D
注释:考查脂类分类及人体所占比例。
286. 人体脂类总量约占体重的()。 A.20%~30% B.90% C.5% D.10%~20%
答案:D
注释:考查脂类在人体所占比例。
287. 含磷脂较多的食物是()。 A.棕榈油 B.豆油 C.花生 D.深海鱼
答案:C
注释:考查脂类的分类及食物来源。含磷脂较多的食物为蛋黄、动物肝脏、大豆、麦胚和花生等;棕榈油和可可籽油含饱和脂肪酸较多;胆固醇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亚麻酸在豆油和紫苏油中较多;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主要存在于海鱼中,特别是深海鱼。
288. 富含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是()。 A.棕榈油 B.豆油 C.花生 D.深海鱼
答案:A
注释:考查脂类的分类及食物来源。含磷脂较多的食物为蛋黄、动物肝脏、大豆、麦胚和花生等;棕榈油和可可籽油含饱和脂肪酸较多;胆固醇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亚麻酸在豆油和紫苏油中较多;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主要存在于海鱼中,特别是深海鱼。
289. 含胆固醇较多的食物是()。 A.棕榈油 B.豆油 C.花生 D.动物脑
答案:D
注释:考查脂类的分类及食物来源。含磷脂较多的食物为蛋黄、动物肝脏、大豆、麦胚和花生等;棕榈油和可可籽油含饱和脂肪酸较多;胆固醇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亚麻酸在豆油和紫苏油中较多;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主要存在于海鱼中,特别是深海鱼。
290. 含α-亚麻酸较多的食物是()。 A.棕榈油 B.豆油 C.花生 D.深海鱼
答案:B
注释:考查脂类的分类及食物来源。含磷脂较多的食物为蛋黄、动物肝脏、大豆、麦胚和花生等;棕榈油和可可籽油含饱和脂肪酸较多;胆固醇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α-亚麻酸在豆油、亚麻籽油和紫苏油中较多;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主要存在于海鱼中,特别是深海鱼。
291. 含二十碳五烯酸较多的食物是()。 A.棕榈油 B.豆油 C.花生 D.深海鱼
答案:D
注释:考查脂类的分类及食物来源。含磷脂较多的食物为蛋黄、动物肝脏、大豆、麦胚和花生等;棕榈油和可可籽油含饱和脂肪酸较多;胆固醇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亚麻酸在豆油和紫苏油中较多;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主要存在于海鱼中,特别是深海鱼。
292. 亚油酸是()。 A.短链脂肪酸 B.中链脂肪酸 C.单不饱和脂肪酸 D.多不饱和脂肪酸
答案:D
注释:考查脂肪酸的分类。
293. 硬脂酸是()。 A.短链脂肪酸 B.中链脂肪酸 C.单不饱和脂肪酸 D.饱和脂肪酸
答案:D
注释:考查脂肪酸的分类。
294. 油酸是()。 A.短链脂肪酸 B.中链脂肪酸 C.单不饱和脂肪酸 D.多不饱和脂肪酸
答案:C
注释:考查脂肪酸的分类。
295. 花生四烯酸是()。 A.短链脂肪酸 B.中链脂肪酸 C.单不饱和脂肪酸 D.多不饱和脂肪酸
答案:D
注释:考查脂肪酸的分类。
296. 长链脂肪酸的碳链含碳数为()。 A.6碳以下 B.10碳以下 C.8~12碳 D.14~24碳
答案:D
注释:考查脂肪酸按碳链长度的分类。
297. 中链脂肪酸的碳链含碳数为()。 A.6碳以下 B.10碳以下 C.8~12碳 D.14~24碳
答案:C
注释:考查脂肪酸按碳链长度的分类。
298. 短链脂肪酸的碳链含碳数为()。 A.6碳以下 B.10碳以下 C.8~12碳 D.14~24碳
答案:A
注释:考查脂肪酸按碳链长度的分类。
299. 组成蔗糖的是()。 A.葡萄糖和乳糖 B.葡萄糖和半乳糖 C.葡萄糖和果糖 D.果糖和半乳糖
答案:C
注释:考查蔗糖的组成。蔗糖是由一分于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以α键连接而成。
300. 不属于碳水化合物的是()。 A.淀粉 B.多肽 C.葡萄糖 D.糖原
答案:B
注释:多肽属于蛋白质,剩下的均属于碳水化合物。
301. 构成食物中淀粉的最基本单位是()。 A.蔗糖 B.果糖 C.葡萄糖 D.半乳糖
答案:C
注释:淀粉是由多个葡萄糖构成的、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植物多糖,所以淀粉的最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302. 下列属于低聚糖食物来源的是()。 A.甘蔗 B.薯类 C.棉籽 D.谷类
答案:C
注释:考查各类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
303. 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形式是()。 A.淀粉 B.多糖 C.寡糖 D.单糖
答案:D
注释:考查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道经酶逐步水解为单糖而被吸收。
304. 淀粉消化的部位主要在()。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答案:C
注释:考查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小肠是碳水化合物分解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305. 下列选项属于糖酵解生理意义的是()。 A.迅速供能 B.三大营养素代谢的最终通路 C.提供生物合成的前体 D.提供核糖
答案:A
注释:考查糖酵解的生理意义。糖酵解最重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成熟红细胞完全依赖糖酵解提供能量。
306. 下列关于磷酸戊糖途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磷酸戊糖生成由两个关键酶催化 B.磷酸戊糖途径包括氧化反应和基团转移 C.可以提供核糖 D.基团转移将核糖转为NADPH
答案:D
注释:考查磷酸戊糖途径,通过一系列基团转移反应,将核糖转变成果糖-6-磷酸和3-磷酸甘油醛而进入糖酵解途径。
307. 糖原分解代谢的关键酶葡糖-6-磷酸酶存在于()。 A.肝、肾 B.肌肉、胃 C.肾、肌肉 D.肝、胃
答案:A
注释:考查糖原的合成与分解。葡糖-6-磷酸酶只存在于肝、肾中,肌肉中没有。
308. 能进行糖异生的非糖化合物不包括()。 A.甘油 B.乳酸 C.氨基酸 D.核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1。由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309. 构成RNA的糖是()。 A.果糖 B.乳糖 C.核糖 D.蔗糖
答案:C
注释:碳水化合物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构成机体成分,如神经组织中的糖和细胞膜表面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糖蛋白。DNA及RNA中含有的核糖,在遗传中起重要作用。
310. 当体内碳水化合物不足时,机体为了满足身体对葡萄糖的需要,可通过下列途径产生葡萄糖的是()。 A.节约蛋白质作用 B.糖异生作用 C.生酮作用 D.三羧酸循环
答案:B
注释:考查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311. 构成DNA和RNA成分的是()。 A.葡萄糖 B.半乳糖 C.果糖 D.戊糖
答案:D
注释:构成DNA和RNA的是五碳糖即戊糖。
312. 下列关于碳水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葡萄糖是构成食物中各种糖类的最基本单位 B.淀粉完全由葡萄糖构成 C.人体只能利用L型葡萄糖 D.半乳糖在人体中须先转变为葡萄糖才能被利用
答案:C
注释:人体只能利用D型葡萄糖,不能利用L型葡萄糖。
313. 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具有调节血糖作用的营养素主要是()。 A.碳水化合物 B.脂肪 C.维生素 D.矿物质
答案:A
注释:考查人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功能。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类型和摄入量是影响血糖的主要因素。
314. 能引起胃肠胀气的碳水化合物是()。 A.糖原 B.水苏糖 C.木糖 D.蔗糖
答案:B
注释:水苏糖不能被人体肠道消化酶消化吸收,能在结肠中被肠道细菌代谢、发酵,产生气体和其他代谢产物,大量摄入也能引起肠道胀气。
315. 下列关于血糖生成指数(GI)的说法,正确的是()。 A.GI=某食物在食后2小时血糖/相当含量葡萄糖在食后2小时血糖×100% B.GI=某食物在食后2小时血糖曲线下面积/相当含量葡萄糖在食后2小时血糖曲线下面积×100% C.GI=某食物在食后1小时血糖/相当含量葡萄糖在食后1小时血糖×100% D.GI=某食物在食后1小时血糖曲线下面积/相当含量葡萄糖在食后1小时血糖曲线下面积×100%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index,GI)简称生糖指数,是反映食物引起人体血糖升高程度的指标,是人体进食后机体血糖生成的应答状况。GI=某食物在食后2小时血糖曲线下面积/相当含量葡萄糖在食后2小时血糖曲线下面积×100%。
316. 下列关于血糖指数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的食物,血糖指数不一样 B.同一种食物处于不同状态时的血糖指数不相同 C.了解食物的血糖指数对指导糖尿病患者饮食有帮助 D.血糖指数越小,糖耐量曲线越高
答案:D
注释:考查血糖指数定义及意义。
317. 下列关于GI的用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糖尿病患者选择食物的依据 B.高血压患者的膳食管理 C.居民营养教育 D.无需得知食物具体摄入量即可准确获得此食物对血糖影响的程度
答案:D
注释:餐后血糖水平除了与碳水化合物的血糖指数高低有关外,还与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密切相关。GI高的食物,如果碳水化合物含量很少,尽管其容易转化为血糖,但对血糖总体水平的影响并不大。
318. 下列常见食物的GI最高的是()。 A.香蕉 B.荞麦 C.馒头 D.燕麦
答案:C
注释:馒头GI为88.1,是这4种食物中GI最高的。
319. 碳水化合物的ADMR(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占总能量摄入量的()。 A.55%~70% B.50%~65% C.45%~65% D.45%~60%
答案:B
注释:考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中国营养学会根据目前我国膳食碳水化合物的实际摄入量和FAO/WHO的建议,提出膳食碳水化合物的可接受范围占总能量摄入量的50%~65%。
320. 下列不是单糖、双糖的主要来源的是()。 A.蔗糖 B.糕点 C.含糖饮料 D.杨梅
答案:D
注释:考查碳水化合物食物来源。单糖和双糖的来源主要是蔗糖、糖果、甜食、糕点、甜味水果、含糖饮料和蜂蜜等。
321. 下列不属于膳食纤维的分类的是()。 A.纤维素 B.果胶 C.木质素 D.糖醇
答案:D
注释:考查膳食纤维的分类。膳食纤维主要包括纤维素、木质素、抗性低聚糖、果胶、抗性淀粉等。
322. 下列关于膳食纤维理化特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溶性膳食纤维比不溶性膳食纤维黏性强 B.可溶性膳食纤维比不溶性膳食纤维持水性强 C.膳食纤维有交换和吸附作用 D.可溶性膳食纤维比不溶性膳食纤维更难发酵
答案:D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255。可溶性纤维如果胶和瓜尔胶可完全被细菌酵解,而不可溶性纤维则不易被酵解。
323. 在ATP合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活性成分是()。 A.硫辛酸 B.辅酶A C.蛋白酶抑制剂 D.辅酶Q
答案:D
注释:辅酶Q是呼吸链的组成成分之一,在ATP合成中有重要意义。
324. 基础能量消耗约占全天总能量消耗的()。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答案:D
注释:该题考查能量消耗的计算,基础能量消耗约占全天总能量消耗的60%~70%,目前习惯上将其作为估计成人能量需要量的重要基础。
325. 基础代谢是指()。 A.食物热效应 B.因摄食而引起的能量额外消耗 C.对食物中营养素进行消化、吸收、代谢转化需要额外消耗的能量 D.维持生命的最低能量消耗
答案:D
注释:考查基础代谢的定义。基础代谢指维持基本生命活动的能量消耗,即人体在安静和恒温(一般18~25℃)条件下禁食12小时后,静卧、放松而又清醒时的能量消耗。
326. 对于静卧休息的发热患者,体温每升高1℃,需增加的能量摄入相当于基础代谢需要量的()。 A.5% B.10% C.13% D.18%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5。安静卧床和发热者,体温每升高1℃,增加基础代谢的13%左右。
327. 下列不是体力活动能量消耗影响因素的是()。 A.肌肉含量 B.体重 C.体表面积 D.劳动强度
答案:C
注释:考查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的影响因素。体力活动能量消耗影响因素包括:①心肌肉越发达者,活动能量消耗越多;②体重越重者,做相同的运动所消耗的能量也越多;③劳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能量消耗越多;④与工作熟练度有关,工作熟练者能量消耗低于不熟练者。
328. 以下对食物热效应的解释,不正确的叙述是()。 A.过去称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B.因摄食而引起的能量额外消耗 C.这种额外能量消耗,伴有体温升高 D.这种额外能量消耗,与摄食无关
答案:D
注释: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现称食物热效应。人体在摄食过程中,由于要对食物中营养素进行消化、吸收、代谢转化,需要额外消耗能量,同时引起体温升高和散发热量,这种因摄食而引起的热能的额外消耗称食物热效应。
329.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基础代谢与体表面积大小成正比 B.食物热效应的高低与进食速度无关 C.寒冷可提高人体基础代谢水平 D.基础代谢与年龄和性别有关
答案:B
注释:食物热效应的高低与食物营养成分、进食量和进食速度有关。
330.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食物热效应约消耗其本身产生能量的()。 A.30%~40%,4%~5%,6%~7% B.5%~10%,0~5%,20%~30% C.5%~10%,20%~30%,0~5% D.3%~4%,30%~40%,5%~6%
答案:B
注释:考查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331.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是指人体在摄食过程中,对食物中营养素进行消化、吸收、代谢转化等额外消耗的()。 A.维生素 B.能量 C.蛋白质 D.脂肪
答案:B
注释:考查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定义。
332. 下列属于直接法测能量的是()。 A.测定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量 B.将受试者放入四周被水包围的小室,测定水温变化及水量 C.双标水法 D.能量摄入调查
答案:B
注释:考查测能量的直接法。直接法测定时将受试者放入四周被水包围的小室,人体释放的能量可全部被水吸收而使水温升高,根据水温的变化和水量,即可计算出释放的总能量。
333. 营养学主要用到的能量单位是()。 A.焦耳 B.千焦耳 C.兆焦耳 D.千卡
答案:D
注释:国际通用的能量单位是焦耳、千焦耳或兆焦耳。营养学领域常使用的能量单位是卡和千卡。
334. 下列不能提供能量的营养素的是()。 A.蛋白质 B.脂肪 C.碳水化合物 D.维生素
答案:D
注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可以提供能量,矿物质和维生素虽是营养素,但不提供能量。
335. 人类除了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获取能量外,还能提供能量的是()。 A.矿物质 B.维生素 C.乙醇 D.黄酮类化合物
答案:C
注释:考查人体能量的来源。除了三大产能营养素,乙醇也可以为机体提供能量。
336. 食物中lg碳水化合物产生的热量是()。 A.36.7kJ B.16.7kJ C.29.3kJ D.7.0kcal
答案:B
注释:考查食物中生热营养素产热的换算关系。1g碳水化合物可产生16.7kJ(4.0kcal)能量。
337. 食物中1g脂肪产生的热量是()。 A.16.7kJ B.29.3kJ C.37.6kJ D.4.0kcal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1。1g脂肪可产生37.6kJ(9.0kcal)能量。
338. 食物中1g蛋白质产生的热量是()。 A.16.7kJ B.29.3kJ C.36.7kJ D.9.0kcal
答案:A
注释:考查食物中生热营养素产热的换算关系。1g蛋白质可产生16.7kJ(4.0kcal)能量。
339.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每日膳食脂肪供能为总能量摄入的()。 A.5%~10% B.10%~15% C.20%~30% D.40%`45%
答案:C
注释:考查膳食脂肪的推荐摄入量,目前我国的推荐摄入量为20%~30%。
340. 婴儿基础代谢所需能量占总能量的()。 A.5% B.7%~8% C.10% D.60%
答案:D
注释:婴儿期的基础代谢所需能量约占总能量的60%。
341. 出生的前几个月,生长所需能量占总能量消耗的()。 A.5% B.7%~8% C.10% D.25%~30%
答案:D
注释:出生的前几个月,生长所需能量占总能量消耗的25%~30%。
342.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占婴儿期总能量消耗的()。 A.5% B.7%~8% C.10% D.25%~30%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9。婴儿期的基础代谢所需能量约占总能量的60%。婴儿期食物热效应约占能量消耗的7%~8%,而幼儿为5%左右。出生的前几个月,生长所需能量占总能量消耗的25%~30%。
343. 可抑制钼吸收的膳食成分是()。 A.磷酸根 B.硫酸根 C.亚硫酸根 D.维生素C
答案:B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61。日常膳食中的铜和硫酸盐影响钼在人体的吸收。
344. 钼在人体内的主要作用是()。 A.细胞色素的组成成分 B.参与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C.葡萄糖耐量因子的重要成分之一 D.黄嘌呤氧化酶、醛氧化酶和亚硫酸盐氧化酶的辅基
答案:D
注释:铁是细胞色素的组成成分;硒参与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重要成分之一;碘参与合成甲状腺素,要注意鉴别。
345. 下列维生素中可通过其作用体现钴的生理功能的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C C.维生素D D.维生素B12
答案:D
注释:钴是维生素B12的组成成分,其功能是通过维生素B12的作用来体现,主要促进红细胞的成熟。
346. 含钼丰富的食物包括()。 A.动物肝肾 B.蔬菜 C.水果 D.海产品
答案:A
注释:动物肝肾中钼含量丰富,蔬菜、水果、油脂和海产品中含量较低。蔬菜水果中钾含量丰富,绿叶蔬菜中镁含量丰富,海产品中硒、碘含量丰富。
347. 活性型的钴主要存在于()。 A.胡萝卜 B.精制面粉 C.西红柿 D.鱼
答案:D
注释:活性型的钴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乳制品和各类精制食品中钴含量较低。
348. 锰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作为酶的组成成分 B.作为酶的激活剂 C.维持骨骼正常发育 D.防治龋齿
答案:D
注释:防治龋齿是氟的生理功能。锰的生理功能除了下列选项还与生殖功能有关,缺锰可使生殖功能紊乱,还可以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349. 含锰丰富的食物包括()。 A.奶类 B.咖啡 C.鱼 D.精制谷类
答案:B
注释:糙米、米糠、麦芽、麦麸、核桃、河蚌,以及茶叶和咖啡中锰含量丰富。坚果、花生、干豆类食物也是锰的良好来源。精制谷类、脂肪、鱼、禽、肉、奶类中含量较低。
350. 含锰丰富的食物是()。 A.肉类 B.叶菜类 C.蛋类 D.奶类
答案:B
注释:锰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含量较高的包括坚果、原粮、叶菜类、鲜豆类、茶叶;肉、蛋、奶、鱼中含量较低。
351.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硅与黏多糖合成有关 B.氟的缺乏和过量与饮水氟含量关系密切 C.砷制品可以用于治疗疾病 D.铅对机体没有任何生理功能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8。铅为具有潜在毒性,但低剂量可能具有功能作用的微量元素。
352. 目前被认为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是()。 A.钙 B.钴 C.镁 D.硅
答案:B
注释:只有选项B是人体必需微量营养素,选项A、C均为宏量元素,选项D为可能必需微量元素。宏量元素是指在人体内含量超过0.01%的矿物质,微量元素是指在人体内含量低于0.01%的矿物质。目前已确认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必需微量元素有8个,为铁、锌、碘、硒、铜、钼、铬、钴。
353. 可能必需微量元素包括()。 A.钙、铁、锌 B.钾、钙、镁 C.铜、铁、铝 D.硅、镍、钒
答案:D
注释:硅、镍、钒属于可能必需微量元素,选项A、B、C、D属于宏量元素或必需微量元素。
354. 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无机元素是()。 A.钙 B.磷 C.钠 D.钾
答案:A
注释:钙是人体含量最多的一种无机元素,成年时达850~1200g,相当于体重的1.5%~2.0%,是参与构成牙齿和骨骼的主要成分。
355.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 A.<0.001% B.<0.01% C.0.001%~0.1% D.0.1%~1%
答案:B
注释:微量元素是指在人体内含量低于0.01%的矿物质。
356. 以下微量元素属于人体可能必需微量元素的是()。 A.硒 B.硅 C.铜 D.钼
答案:B
注释:人体可能必需微量元素包括硅、硼、钒、镍。硒、铜、钼均为必需微量元素。
357. 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 A.碘 B.锌 C.铜 D.铁
答案:D
注释:铁在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为4~5g,而碘在人体内含量为20~50mg,锌为2~2.5g,铜为50~150mg。
358. 维持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包括()。 A.铜、锌、锡 B.铁、硒、钼 C.铁、铬、铅 D.碘、锌、铝
答案:B
注释:本题着重考查必需微量元素与非必需微量元素的区别,铁、铜、锌、硒、铬、碘、钴和钼符合题意。
359. 目前被认为是人体潜在毒性微量元素的是()。 A.锰 B.铁 C.氟 D.硒
答案:C
注释:潜在毒性微量元素有:氟、铅、镉、汞、砷、铝、锡和锂。
360. 具有潜在毒性但低剂量可能具有功能作用的微量元素是()。 A.铜、锰、镍 B.铜、铬、硅 C.碘、钴、钒 D.氟、铅、镉
答案:D
注释:具有潜在毒性但低剂量可能具有功能作用的微量元素有氟、铅、镉、汞、砷、铝、锡、锂,所以只有选项D符合条件。
361. 微量元素的特点不包括()。 A.在体内分布均匀 B.不能在体内合成 C.不能在体内被代谢而消失 D.缺乏微量元素对机体不利
答案:A
注释:在体内分布极不均匀是人体内矿物质的一个特点。
362. 血清总钙浓度的正常范围为()。 A.1.75~2.25mmol/L B.2.25~2.75mmol/L C.2.45~2.90mmol/L D.3.15~3.60mmol/L
答案:B
注释:人体血清总钙浓度为2.25~2.75mmol/L。
363. 关于骨质测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测量骨质可反映机体钙长期的营养状况 B.骨质的测量对近期钙缺乏反应不灵敏 C.骨矿物质密度是评价生长发育期儿童钙水平的常用指标 D.成人骨质测量时,骨矿物质含量和骨矿物质密度同样适用
答案:C
注释:骨矿物质含量是评价生长发育期儿童钙水平的常用指标,比骨矿物质密度更适用。成人因骨骼已稳定,骨矿物质含量和骨矿物质密度同样适用。
364. 利于钙吸收的因素包括()。 A.年龄增加 B.食物中富含植酸、草酸 C.服用或注射碱性药物,如苏打、小檗碱 D.孕期或哺乳期
答案:D
注释:选项A、B、C均为不利于钙吸收的因素,孕期或哺乳期因为钙的需要量增加而导致吸收增加,所以答案为D。
365. 能促进钙吸收的措施是()。 A.多吃绿叶蔬菜 B.多吃谷类食物 C.多喝咖啡 D.经常接受充足的户外日光照射
答案:D
注释:维生素D可通过暴露于日光下的皮肤合成,经代谢转换为具有活性的1,25-(OH)2-D3,促进钙的吸收。其他均为不利于钙吸收的因素。
366. 下列不能提高钙吸收的营养素是()。 A.乳糖 B.蛋白质 C.膳食纤维 D.维生素D
答案:C
注释: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乳糖可与钙鳌合,形成低分子可溶性铬合物,有利于钙的吸收;膳食蛋白质水平适宜时,氨基酸能与钙结合成可溶性络合物,有利于钙的吸收;膳食纤维中的醛糖酸残基可与钙结合,干扰钙的吸收。
367. 切除回肠后,不会影响吸收的食物成分是()。 A.维生素B12 B.电解质 C.胆盐 D.钙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60。钙主要在小肠的上段即十二指肠和空肠被吸收,因此切除回肠不会影响其吸收。
368. 能够使体内钙排泄增多的因素是()。 A.食物中的植酸盐与草酸盐 B.长期的高蛋白膳食 C.膳食纤维 D.肠道内未被吸收的脂肪酸
答案:B
注释:选项A、C、D项是干扰项,食物中的植酸盐、草酸盐、膳食纤维、乳糖与钙的吸收有关,与其排泄无关。正确答案是B选项。这是由于蛋白质的摄入量与尿钙量呈正相关,如果摄入蛋白质过多,将导致尿钙排出增加,亦即体内钙的排泄增加。这一点应与某些氨基酸可以与钙结合形成可溶性钙盐而增加钙的吸收相区别。
369. 钙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构成骨骼和牙齿 B.参与凝血过程 C.维持神经与肌肉活动 D.与蛋白质及核酸合成有关
答案:D
注释:钙的生理功能包括:构成骨骼和牙齿;维持神经与肌肉活动;促进体内某些酶的活性;参与凝血过程、激素分泌、维持体液酸碱平衡。
370. 中老年人缺钙有可能导致()。 A.佝偻病 B.四肢软弱无力 C.骨质疏松症 D.骨硬化
答案:C
注释:选项A、D项容易排除。儿童严重缺钙可导致佝偻病;持续摄入大量的钙可能发生骨硬化。B选项有一定干扰性,缺钾会造成四肢软弱无力,这是因为钾与神经冲动的传导有关,缺钾使神经兴奋性降低,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无法顺利进行。正确答案应选C。中老年人钙摄入减少,血钙水平降低,则骨钙释放入血,从而导致骨质减少,发生骨质疏松症。
371. 下列不属于钙的营养状况评价方式的是()。 A.膳食调查 B.钙平衡测量 C.骨密度与骨矿物质测量 D.牙齿密度测量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62。由于钙在体内有一个巨大的骨骼储备库,且循环中钙水平受到体内灵敏的钙稳态调控机制的调节,目前尚缺乏评价人体钙营养水平的理想方法。一般通过膳食调查,结合生化指标、临床体征、骨密度和骨强度等了解机体钙的水平及其满足程度,来判定钙的营养状况。
372. 含钙丰富的食物不包括()。 A.奶与奶制品 B.豆及豆制品 C.小虾皮 D.鸡蛋
答案:D
注释:含钙丰富的食物包括奶与奶制品、小虾皮、海带、豆及豆制品、油料种子、发菜等。其中奶和奶制品是钙的最好食物来源,含量丰富且吸收率高。
373. 下列关于钠在体内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正常成人体内含钠量为50g B.正常成人体内钠含量占体重的0.5% C.人体内44%~50%的钠分布在细胞外液 D.人体内9%~10%的钠分布于骨骼
答案:C
注释:考查钠的体内含量与分布。正常成人体内含钠量为62~69g,占体重的0.1%~0.15%,人体内44%~50%的钠分布在细胞外液,9%~10%的钠分布于细胞内液,40%~45%的钠分布在骨骼。
374. 钠的主要排出途径为()。 A.肾脏、汗液 B.肠道、汗液 C.肾脏、粪便 D.指甲、粪便
答案:A
注释:考查钠的主要排出途径。钠主要由肾脏、汗液排出,粪便中排出极少。
375. 下列不是钠的生理功能的是()。 A.维持正常渗透压 B.维持酸碱平衡 C.维持正常血压 D.维持细胞膜稳定
答案:D
注释:考查钠的生理功能。A、B、C均为钠的生理功能。
376. 下列关于钠缺乏时的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A.疲倦、眩晕 B.恶心、呕吐 C.血压下降 D.小血管脂质沉着
答案:D
注释:考查钠缺乏时的临床表现。当每公斤体重失钠达0.5g时,有疲倦、眩晕,直立时可发生晕厥,尿中氯化钠很少或缺失;当每公斤体重失钠达0.75g时,出现恶心、呕吐、心跳过速、脉细弱、血压下降、视力模糊;当每公斤体重失钠至1.25g时,可出现表情淡漠、昏迷、周围循环衰竭,严重可导致休克及急性衰竭死亡。
377. 下列不是钠的食物来源的是()。 A.酱油 B.蚕豆 C.烟熏食品 D.发酵豆制品
答案:B
注释:考查钠的食物来源。钠普遍存在于各种食物中,一般动物性食物钠含量高于植物性食物,但人体钠主要来源为食盐以及加工过程中加入的钠或含钠化合物。
378. 以下关于钾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正常人体内含钾总量为120~150g B.体内98%的钾存在于细胞外液 C.体内2%的钾存在于细胞内液 D.钾在体内的分布与器官大小无关
答案:A
注释:考查钾的体内分布和含量。正常人体内含钾总量为120~150g,体内98%的钾存在于细胞内液,2%的钾存在于细胞外液,钾在体内的分布与器官大小、细胞数量及质量有关,红细胞中含有钾。
379. 维持钾平衡的主要调节器官是()。 A.肝脏 B.胃 C.小肠 D.肾脏
答案:D
注释:考查钾的吸收和代谢。肾脏是维持钾平衡的主要调节器官。
380. 钾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是酶的重要成分之一 B.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C.维持正常的神经兴奋性 D.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
答案:A
注释:考查钾的生理功能。A是锌的一个生理功能,其他均为钾的生理功能。
381. 以下关于钾缺乏与过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钾缺乏是指体内钾总量减少 B.当血清钾低于3.5mmol/L时,称为低钾血症 C.正常人体内钾下降5%时,就会出现明显症状 D.当血钾浓度高于5.5mmol/L时,称为高钾血症
答案:C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19。轻度钾缺乏无明显症状。当体钾缺乏达10%以上时,表现为肌肉无力及瘫痪、心律失常、横纹肌肉裂解症及肾功能障碍等。
382. 以下关于钾摄入量和食物来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A.18~49岁成年人膳食钾的适宜摄入量(AI为2000mg/d) B.18~49岁成年人膳食钾的建议摄入量(PI-NCD)为3600mg/d C.红豆中含有丰富的钾 D.紫菜不是钾的良好食物来源
答案:D
注释:考查钾的摄入量和食物来源。豆类、蔬菜和水果如红豆、蚕豆、冬菇、紫菜、香蕉等含有十分丰富的钾。
383. 功能性铁存在于()。 A.骨髓 B.肌红蛋白 C.肝脏 D.网状内皮细胞
答案:B
注释:体内铁可分为功能性铁和贮存铁。功能性铁存在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含铁酶中;贮存铁存在于肝、脾和骨髓中。
384. 最重要的储铁化合物包括()。 A.铁蛋白 B.血铁黄素 C.肌红蛋白 D.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
答案:D
注释:贮存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存在于肝、脾与骨髓中。
385. 机体调节铁平衡的机制不包括()。 A.反复利用红细胞分解代谢中的铁 B.根据体内铁营养状态调节肠道铁的吸收 C.通过铁蛋白贮存铁 D.将过多的铁排出体外
答案:D
注释:机体通过3种机制来保持铁平衡:①反复利用红细胞分解代谢中的铁;②根据体内铁营养状态调节肠道铁的吸收;③通过铁蛋白贮存或释放铁。
386. 机体内铁的排泄途径不包括()。 A.由皮肤丢失 B.呼吸道黏膜细胞脱落 C.主动排铁 D.泌尿系统黏膜细胞脱落
答案:C
注释:成年男女一般每天铁的排出主要经胆汁、胃肠道黏膜、尿液等排出。
387. 反映身体各组织的铁的供应情况的指标是()。 A.运铁蛋白饱和度 B.血清铁蛋白浓度 C.血红蛋白浓度 D.血细胞比容
答案:A
注释:运铁蛋白饱和度是指结合了2个铁离子的运铁蛋白所占全部运铁蛋白的比例。
388. 不利于铁吸收的因素是()。 A.维生素C B.肉类因子 C.胃酸 D.植酸
答案:D
注释:维生素C、肉类因子、胃酸、维生素B2都是有利于铁吸收的因素。
389. 对非血红素铁的吸收有促进作用的膳食成分是()。 A.植酸盐 B.多酚类物质 C.钙 D.肉类
答案:D
注释: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受膳食影响极大,维生素C、有机酸、肉类、维生素B2及某些单糖有促进作用。
390. 对非血红素铁的吸收有抑制作用的膳食成分是()。 A.维生素C B.维生素B2 C.植酸盐 D.肉类
答案:C
注释:对非血红素铁的吸收有抑制作用的膳食成分包括植酸盐、多酚、钙、大豆蛋白等。另外,胃酸缺乏者非血红素铁吸收率下降。
391. 促进铁吸收的因素为()。 A.铅 B.维生素C C.锰 D.植酸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68。维生素C是铁吸收的有效促进因子,维生素A、叶酸、维生素B2、维生素B12等维生素对铁的吸收起重要的协助作用。
392. 胃酸缺乏容易造成缺乏的营养素是()。 A.蛋白质 B.铁 C.维生素A D.维生素E
答案:B
注释:胃酸缺乏不利于二价离子的释出,阻碍铁吸收。
393. 关于铁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 A.食物中的铁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端 B.食物中的铁分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 C.非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 D.非血红素铁的吸收率受膳食因素影响较大
答案:C
注释:非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
394. 铁(或含铁化合物)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从肺组织运输氧气至身体各组织 B.在肌肉中转运和贮存氧 C.参与呼吸和能量代谢过程 D.调节酸碱平衡
答案:D
注释:血红蛋白从肺组织运输氧气至全身各组织;肌红蛋白在肌肉中转运和贮存氧;细胞色素参与呼吸和能量代谢过程;铁还可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
395. 机体缺铁的第一阶段的表现为()。 A.血清铁蛋白浓度下降 B.血清铁降低 C.游离原卟啉浓度上升 D.红细胞比容下降
答案:A
注释:体内缺铁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储存铁减少期,该阶段体内储存铁减少,血清铁蛋白浓度下降,无临床症状;第二阶段为红细胞生成缺铁期,该阶段除血清铁蛋白浓度下降外,血清铁降低,铁结合力上升,游离原卟啉浓度升高;第三阶段为缺铁性贫血期,该阶段血红蛋白含量和血细胞比容下降。
396. 铁缺乏对人体的影响不包括()。 A.贫血 B.抗感染能力下降 C.机体对铅的吸收减少 D.对儿童的智力发育有损害
答案:C
注释:机体缺铁会造成对铅的吸收增加。
397. 反映机体缺铁的最灵敏的指标是()。 A.运铁蛋白饱和度 B.血清铁蛋白浓度 C.血红蛋白浓度 D.血细胞比容
答案:B
注释:血清铁蛋白是最早反映铁耗竭的指标,也是反映铁缺乏的最灵敏指标。
398. 机体铁缺乏分为3个阶段,其中表现为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下降的阶段是()。 A.储存铁减少期 B.缺铁性贫血期 C.红细胞生成缺铁期 D.第一阶段
答案:B
注释:体内缺铁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储存铁减少期,该阶段体内储存铁减少,血清铁蛋白浓度下降,无临床症状;第二阶段为红细胞生成缺铁期,该阶段除血清铁蛋白浓度下降外,血清铁降低,铁结合力上升,游离原卟啉浓度升高;笫三阶段为缺铁性贫血期,该阶段血红蛋白含量和血细胞比容下降。
399. 某运动员常出现面色有些苍白、头昏眼花、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可能的病因是()。 A.维生素B2缺乏 B.铁缺乏 C.蛋白质缺乏 D.锌缺乏
答案:B
注释:这些都是铁缺乏的临床症状。
400. 治疗铁缺乏应该多吃的食物是()。 A.鱼、蛋、蔬菜和水果 B.瘦肉、动物全血 C.牛奶、大豆及其制品 D.营养素强化食品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70。瘦肉、动物全血铁含量丰富,且是易吸收的血红素铁。
401. 铁的丰富来源为()。 A.动物血 B.瘦肉 C.蛋黄 D.牛奶
答案:A
注释:一般动物性食物中铁的含量和吸收率均较高,是铁的良好来源。
402. 下列不是铁的良好来源的是()。 A.猪肝 B.猪血 C.鸡血 D.菠菜
答案:D
注释:动物性食品是铁的良好来源,蔬菜中多含有植酸和草酸而影响铁的吸收。
403. 人体内的锌分布最多的部位为()。 A.血液 B.骨骼 C.肝脏 D.肌肉
答案:D
注释:考查锌的分布。人体锌总量的60%分布在肌肉中,30%分布在骨骼。
404. 下列膳食因素可以抑制锌吸收的是()。 A.植酸 B.组氨酸 C.蛋氨酸 D.半胱氨酸
答案:A
注释:组氨酸、蛋氨酸、半胱氨酸、维生素D3、葡萄糖都可以促进锌的吸收,膳食纤维、植酸可以减少锌的吸收。
405. 对锌的吸收有促进作用的膳食成分是()。 A.大豆蛋白 B.铁 C.膳食纤维 D.动物食品中的蛋白质
答案:D
注释:动物和奶类蛋白质对锌的吸收有促进作用;植酸、草酸、膳食纤维、多酚、大豆蛋白及高摄入量的铁、钙等对锌有抑制作用。
406. 锌的主要排出途径为()。 A.肾脏 B.肠道 C.汗液 D.毛发
答案:B
注释:体内锌主要由肠道排出,少部分随尿排出,汗液和毛发中也有少量排出。
407. 锌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保护心血管和心肌的健康 B.促进生长发育与组织再生 C.维持生物膜结构和功能 D.参与构成味觉素
答案:A
注释:锌的生理功能包括金属酶的组成成分或酶的激活剂,促进生长发育与组织再生,维持生物膜结构和功能,参与构成味觉素,参与免疫功能,促进维生素A的代谢和生理作用等。
408. 与细胞分裂生长以及蛋白质合成密切相关的矿物质是()。 A.铁 B.钾 C.镁 D.锌
答案:D
注释:锌是调节基因表达即调节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DNA聚合酶的必需组成部分,因此锌不仅对于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而且对于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的各个过程都是必需的,一旦锌缺乏,就会表现出生长、蛋白质合成、DNA和RNA代谢发生障碍等一系列疾病。
409. 评定锌的营养状况最常用的酶学指标是()。 A.血清锌 B.发锌 C.血浆碱性磷酸酶 D.金属硫蛋白活性
答案:C
注释:血清锌、发锌、唾液锌、白细胞锌、红细胞锌都可以用来评价锌的营养状况,但评定锌的营养状况最常用的酶学指标是血浆碱性磷酸酶。
410. 患有异食癖的儿童有可能缺乏的微量元素是()。 A.铁 B.锌 C.碘 D.镁
答案:B
注释:锌参与形成味觉素,与味觉有关,严重缺锌的儿童味觉比较迟钝,甚至发生异食癖。
411. 下列矿物质过高或过低均会对免疫功能有影响的是()。 A.钙 B.锌 C.硒 D.碘
答案:B
注释:锌缺乏影响体液及细胞免疫,可引起免疫器官组织萎缩,T细胞数量减少及活性下降,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影响胸腺素的产生,自然杀伤细胞活力下降、白细胞介素减少等。但是,过多的锌摄入对免疫功能有不利影响。给予健康成年人高锌补充剂会影响淋巴细胞增殖、降低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和吞噬能力。
412. 某儿童食欲减退,有异食癖,生长发育较其他同龄儿童迟缓,可能缺乏的是()。 A.钙 B.镁 C.锌 D.铜
答案:C
注释:本题考查微量元素缺乏对人体的影响,锌缺乏首先影响儿童的发育,还会食欲减退,严重的会导致儿童异食癖。
413. 成人可观察到中毒症状的锌摄入是()。 A.2~6g B.4~8g C.5~10g D.10~15g
答案:B
注释:成人摄入锌4~8g以上可观察到中毒症状,出现急性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
414. 锌的极好食物来源是()。 A.贝类海产品 B.红色肉类 C.谷类胚芽 D.贝类海产品和红色肉类
答案:D
注释:锌的极好食物来源是贝类海产品、红色肉类、动物内脏;干果类、谷类胚芽、麦麸也富含锌,一般植物性食物含锌量较低。
415. 膳食锌最好的食物来源是()。 A.禽畜肉 B.动物内脏 C.蔬菜、水果 D.贝壳类海产品
答案:D
注释:贝壳类海产品是锌的最好来源,其次是畜禽肉、动物内脏、鱼、蛋等动物食物。蔬菜、水果中含锌较低。
416. 硒浓度最低的人体组织是()。 A.肝 B.指甲 C.牙釉质 D.脂肪组织
答案:D
注释:考查硒的体内含量与分布。人体内以肝、胰、肾、心、脾、牙釉质和指甲硒浓度最高,血液中相对较低,脂肪组织中含量最低。
417. 硒的主要吸收部位在()。 A.胃 B.小肠 C.血液 D.口腔
答案:B
注释:考查硒的吸收与代谢。人体内,硒主要在小肠吸收,硒的吸收率与其存在的形式、化学结构、化合物的溶解度有关。
418. 硒蛋白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抗氧化作用 B.增强胰岛素作用 C.抗肿瘤 D.解毒作用
答案:B
注释:增强胰岛素作用是铬的生理功能。
419. 下列指标代表硒在体内活性形式的是()。 A.血浆硒 B.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C.血浆硒蛋白酶-P D.抗氧化酶
答案:B
注释: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是含硒酶,代表硒在体内的活性形式。其他选项也都可以作为硒的营养评价指标。
420. 以下关于硒的说法错误的是()。 A.硒可抑制苯并(a)芘诱发乳腺癌 B.硒可抑制N-亚硝基化合物诱发食管癌和胃癌 C.亚硒酸钠可抑制致癌物对细胞DNA的损伤 D.硒可以增加透明质酸酶抑制剂的含量,防御癌细胞向正常组织的浸润
答案:D
注释:硒具有多种抗癌机制,包括增强抗氧化作用、提高免疫力、影响致癌物的代谢、影响细胞周期和蛋白合成、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目前对它的研究未发现可以增加透明质酸酶抑制剂的含量,防御癌细胞向正常组织的浸润。
421. 与克山病有关的微量元素是()。 A.铬 B.硒 C.钼 D.碘
答案:B
注释:硒缺乏是导致克山病的重要原因,碘缺乏可致呆小症。
422. 反映体内最近期、近期、远期功能硒水平的指标分别为()。 A.血小板、血浆、红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 B.血小板硒、血浆硒、红细胞硒 C.血浆、血小板、红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 D.血小板硒、红细胞硒、血浆硒
答案:A
注释: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代表硒在体内的活性形式,所以可以作为远期功能硒指标。
423. 粗略反映最近期、近期、远期、较远期膳食硒摄入情况的指标分别为()。 A.红细胞硒、血小板硒、血浆硒、发硒 B.血小板硒、血浆硒、红细胞硒、发硒 C.红细胞硒、血浆硒、血小板硒、发硒 D.血小板硒、红细胞硒、血浆硒、发硒
答案:B
注释:因为是粗略反应,所以是根据硒在体内各个位置在代谢路径的前后来作为各个时期的指标。
424. 碘在人体内的分布位置不包括()。 A.甲状腺 B.睾丸 C.脑组织 D.脾脏
答案:D
注释:考查碘的分布。其中70%~80%分布在甲状腺组织内,其余分布于肌肉、肺、卵巢、肾、淋巴结、肝、睾丸和脑组织中。
425. 碘摄入过量导致的危害不包括()()。 A.克汀病 B.甲减 C.甲亢 D.甲状腺癌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77。克汀病是缺碘引起的。
426. 碘参与合成甲状腺激素,后者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促进生物氧化,协调氧化磷酸化过程,调节能量转化 B.促进蛋白质合成和神经系统发育,特别是智力发育 C.促进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 D.维持正常的造血功能
答案:D
注释: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包括促进DNA和蛋白质合成、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且是许多重要的酶活化所必需的,如细胞色素酶系、琥珀酸氧化酶系等,对生物氧化和代谢都有促进作用。
427. 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期缺碘可引起()。 A.地方性甲状腺肿 B.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C.高碘甲状腺肿 D.克汀病
答案:D
注释: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期缺碘可引起克汀病,成人缺碘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严重缺碘地区人群补碘后可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摄入碘过量可发生高碘甲状腺肿。
428. 含碘丰富的食品不包括()。 A.海带 B.海盐 C.紫菜 D.干贝
答案:B
注释:海产品中含珧较丰富,如海带、紫菜、蛤干、蚶干、干贝、淡菜、海参、海蜇等,它们都是碘的良好来源。海盐中含碘很少。
429. 下列食物富含碘的是()。 A.海带 B.白菜 C.木耳 D.胡萝卜
答案:A
注释:海产品碘含量丰富,如海带、紫菜、淡菜、蚶干、蛤干、干贝、海参、海蜇等。
430. 铬主要分布在()。 A.骨骼 B.皮肤 C.脂肪 D.以上均是
答案:D
注释:考查铬的体内分布。主要分布在骨骼、皮肤、脂肪、肾上腺、大脑和肌肉中。
431. 能够促进铬吸收的膳食成分是()。 A.植酸盐 B.高浓度的单糖或双糖 C.维生素C D.锌
答案:C
注释:维生素C和低浓度草酸盐有利于铬的吸收。
432. 铬的主要排出途径为()。 A.毛发 B.肠道 C.皮肤 D.肾脏
答案:D
注释:铬代谢后主要随尿液排出,约占80%,少量经胆汁排出,微量经皮肤汗腺排泄。
433. 有辅助启动胰岛素作用的微量元素是()。 A.铁 B.硒 C.碘 D.铬
答案:D
注释:铬是人体内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部分,在糖代谢中铬作为辅助因子有启动胰岛素的作用。
434. 铬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增强胰岛素作用 B.促进蛋白质合成 C.抗氧化功能 D.使RNA、DNA合成增强
答案:C
注释:铬的生理功能有维持胰岛素作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蛋白质代谢和生长发育。
435. 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成分为()。 A.钙 B.铁 C.锌 D.铬
答案:D
注释:铬是人体内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部分,在糖代谢中铬作为辅助因子有启动胰岛素的作用。
436. 可较好地反映人体铬的状况的指标是()。 A.血铬 B.尿铬 C.发铬 D.膳食铬摄入
答案:C
注释:血铬极难检测,并且组织中铬含量不是处于平衡状态;尿铬与糖代谢的关系很密切;发铬可较好地反映人体铬的状况。
437. 含铬丰富的食物不包括()。 A.肉类 B.鱼贝类 C.精制谷物 D.啤酒酵母
答案:C
注释:膳食铬的主要来源是谷类、肉类、鱼贝类,但经过加工精制的谷类食物铬含量明显降低。
438. 体内的氟的分布位置包括()。 A.骨骼和牙齿 B.内脏 C.软组织 D.以上均是
答案:D
注释:考查氟的分布。氟90%以上存在于骨骼和牙齿,其他少量存在于内脏、软组织和体液中。
439. 膳食和饮水中的氟主要的吸收部位是()。 A.小肠 B.胃 C.血液 D.口腔
答案:B
注释:考查氟的吸收。膳食和饮水中的氟被摄入到人体后,主要在胃部吸收。
440. 氟的生理功能是()。 A.与黏多糖合成有关 B.构成某些金属酶的辅基 C.为牙齿和骨的组成成分 D.提高机体免疫力
答案:C
注释:硅与黏多糖合成有关;镍是构成某些金属酶的辅基;硒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并拮抗重金属的毒性作用。氟与羟磷灰石结合形成氟磷灰石,在牙齿表面形成保护层,同时氟磷灰石也是骨盐的组成成分。
441. 饮水氟过量可造成()。 A.龋齿 B.老年人骨质疏松 C.氟斑牙 D.生长缓慢
答案:C
注释:饮水象过量可造成氟斑牙,严重者发生氟骨症。氟摄入量过少可引起龋齿和老年人骨质疏松。
442. 氟含量较高的食物不包括()。 A.谷类 B.海鱼 C.茶叶 D.海带
答案:A
注释:含氟量较高的食物包括茶叶、海鱼、海带、紫菜等少数食物。
443. 下列关于铜说法错误的是()。 A.正常人体内含铜总量为50~120mg B.其中50%~70%分布在肌肉 C.20%分布在肝脏 D.5%~10%分布在血液
答案:B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54。《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78。成人体内铜含量约为1.5~2.0mg/kg(50~120mg),其中约有50%~70%存在于肌肉和骨骼中,20%在肝内,5%~10%在血液中。
444. 干扰铜吸收的膳食成分不包括()。 A.蔗糖和果糖 B.铁 C.锌 D.钙
答案:D
注释:考查铜的吸收和代谢。
445. 铜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维持正常的造血功能 B.参与胆固醇代谢 C.参与超氧化物转化 D.增强胰岛素作用
答案:D
注释:铜的生理功能有促进铁吸收、转运和血红蛋白的合成,维持结缔组织的在正常结构和功能,保护机体细胞免受超氧离子的损伤,维持毛发正常颜色和结构。
446.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组成成分,包括以下的营养素是()。 A.铜 B.铁 C.镁 D.钙
答案:A
注释:铜是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组成成分。
447. 体内铜缺乏的影响不包括()。 A.贫血 B.癞皮病 C.精神性运动障碍 D.骨质疏松
答案:B
注释:考查铜缺乏的影响。
448. 下列含铜量较低的食物为()。 A.坚果 B.豆类 C.生蚝 D.奶类
答案:D
注释:奶类和蔬菜类含铜量低。
449. 镁在血浆中的存在形式为()。 A.游离镁和蛋白结合镁 B.游离镁 C.蛋白结合镁 D.游离镁、复合镁、蛋白结合镁
答案:D
注释:镁在血浆中的存在形式为游离镁、复合镁、蛋白结合镁,比例分别为55%、13%和32%。
450. 不能促进镁吸收的因素有()。 A.氨基酸 B.乳糖 C.维生素D D.草酸
答案:D
注释:考查镁的吸收与代谢。
451. 下列关于镁的生理功能描述不正确的是()。 A.多种酶的激活剂 B.促进钙通道作用 C.促进骨骼生长 D.影响胃肠道功能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65。镁对钾,钙离子通道的作用:镁可封闭不同钾通道的外向性电流,阻止钾的外流,当镁缺乏时,这种作用受到阻滞。另外,镁作为钙阻断剂,具有抑制钙通道的作用,当镁浓度降低时,这种抑制作用减弱,导致钙进入细胞增多。
452. 含镁丰富的食品是()。 A.绿叶蔬菜 B.精制面粉 C.肉类 D.牛奶
答案:A
注释:含镁丰富的食物包括各种植物种子、绿叶蔬菜及粗制谷物等。
453. 以下关于磷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内大部分的磷存在于骨骼和牙齿 B.10%的磷分布在软组织中 C.骨中的磷主要为有机磷酸盐 D.软组织中的磷多为无机磷形式
答案:A
注释:考查磷的体内含量和分布。
454. 以下关于磷说法错误的是()。 A.磷的吸收部位在小肠 B.乳类食品含有较多的酸性无机磷酸盐,不易吸收 C.磷的吸收也需要维生素D的参与 D.谷类含有的植酸能抑制磷的吸收
答案:B
注释:考查磷的吸收与代谢。
455. 磷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是酶的重要成分之一 B.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 C.参与能量代谢 D.血液凝固
答案:D
注释:磷是骨骼和牙齿钙化与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磷构成软组织与细胞中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成分,磷是细胞内化学能的主要来源。
456. 以下是磷的良好食物来源的是()。 A.蛋类 B.瘦肉 C.鱼类 D.以上均是
答案:D
注释:考查磷的食物来源。
457. 能够提高钙的吸收利用程度的膳食成分是()。 A.植酸盐和草酸盐 B.果胶 C.磷 D.维生素D
答案:D
注释: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的吸收利用。
458. 能够降低钙的吸收利用程度的膳食成分是()。 A.植酸盐和草酸盐 B.果胶 C.磷 D.维生素C
答案:A
注释:食物中的草酸盐与植酸盐、膳食纤维、未被吸收的脂肪酸都会降低钙的吸收利用程度。
459. 能够降低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利用程度的膳食成分是()。 A.植酸盐和草酸盐 B.果胶 C.磷 D.维生素C
答案:A
注释:植酸、多酚类物质、钙、大豆蛋白都对膳食非血红素铁的吸收有抑制作用。
460. 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改善葡萄糖耐量的矿物质为()。 A.钠 B.钙 C.铬 D.铜
答案:C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98。维生素K又称叶绿醌、凝血维生素,影响凝血酶原的合成与凝血。常用的抗凝剂香豆素是维生素K的拮抗物。
461. 营养状况不能用尿负荷试验进行评价的是()。 A.钙化醇 B.硫胺素 C.核黄素 D.抗坏血酸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3。维生素D又称钙化醇,为脂溶性维生素,其营养状况不能用尿负荷试验进行评价。
462. 长期服用肠道灭菌药可引起缺乏的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K D.维生素C
答案:C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96。维生素K可由肠道细菌合成,长期服用肠道灭菌药可影响维生素K的合成。
463. 具有抗氧化功能的水溶性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2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12。维生素A、D是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2、C是水溶性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有抗氧化作用。
464. 对于肠道吸收的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来说,下列必需的物质是()。 A.盐酸 B.磷脂 C.脂肪酶 D.大肠埃希菌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5。动物中的视黄醇以其与脂肪酸结合成的视黄基酯的形式存在。视黄基酯和植物性食物中的类胡萝卜素又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经胃、胰液和肠液中蛋白酶水解从食物中释出,然后在小肠中胆汁、胰脂酶和肠脂酶的共同作用下,释放出脂肪酸和游离的视黄醇以及类胡萝卜素。释放出的游离视黄醇以及类胡萝卜素与其他脂溶性食物成分形成胶团,通过小肠绒毛的糖蛋白层进入肠黏膜细胞。
465. 以下对维生素的命名方法不同的是()。 A.抗眼干燥症维生素 B.抗佝偻病维生素 C.核黄素 D.抗脚气病维生素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3。维生素的命名方式有按发现的历史顺序,以英文字母顺序命名、按生理功能命名和按化学结构命名3种。核黄素是按化学结构命名,其他均为按生理功能命名。
466. 水溶性维生素中最易于在体内贮存的是()。 A.硫胺素 B.视黄醇 C.烟酸 D.维生素B12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3。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仅有少量贮存,但维生素B12是一个例外。
467. 脂溶性维生素中最易于排出体外的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E D.维生素K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3。脂溶性维生素易于贮存于体内,而不易排出体外,维生素K是个例外。
468. 其功能可被香豆素拮抗的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E D.维生素K
答案:D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200。香豆素是维生素K的拮抗剂。
469. 缺乏可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的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K C.维生素D D.维生素E
答案:B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98。维生素K参与凝血酶原的合成与凝血,缺乏可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
470. 下列不属于维生素的是()。 A.叶酸 B.烟酸 C.牛磺酸 D.抗坏血酸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3。叶酸、烟酸是B族维生素,抗坏血酸是维生素C,牛磺酸属于氨基酸。
471. 降脂药物易造成缺乏的营养素是()。 A.水溶性维生素 B.脂溶性维生素 C.蛋白质 D.钾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3。降脂药物易造成脂蛋白载体减少,所以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
472. 维生素A原中最重要的是()。 A.α-胡萝卜素 B.β-胡萝卜素 C.γ-胡萝卜素 D.隐黄素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4。目前已经发现的类胡萝卜素700种,仅有约十分之一是维生素A原,其中最重要的为β-胡萝卜素。
473. β~胡萝卜素的效价是维生素A的()。 A.1/3 B.1/4 C.1/6 D.1月12日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5。目前,研究提示大约12mg的膳食β-胡萝卜素可产生1mg视黄醇的活性,而24mg的其他膳食维生素A原类胡萝卜素(如α-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才能产生1mg视黄醇的活性。
474. 维生素A的主要储存器官是()。 A.肌肉 B.骨骼 C.脂肪组织 D.肝脏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6。肝脏是储存维生素A的主要器官,视黄醇主要以棕榈酸视黄酯的形式储存在肝星状细胞(80%~95%)和肝主细胞。肾脏中视黄醇储存量约为肝脏的1%,眼色素上皮细胞也有少量的视黄醇储存。
475. 长期摄入过量易在肝脏内蓄积,导致毒性作用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B2 B.维生素A C.维生素C D.维生素B1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8。维生素A进入机体后排泄效率不高,长期过量摄入可在体内蓄积引起维生素A过多症。
476. 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起重要作用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B2 C.维生素B12 D.维生素C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7。维生素A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起重要作用,能提高抗感染和抗肿瘤能力。
477. 对呼吸道感染有预防作用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B2 C.维生素B12 D.维生素C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7。维生素A对上皮的正常形成、发育与维持十分重要。维生素A充足时,皮肤和机体保护层才能维持正常的抗感染和抵御外来侵袭的天然屏障作用。当维生素A不足或缺乏时,可导致糖蛋白合成异常,上皮基底层增生变厚,表皮角化、干燥等,削弱机体屏障作用,易于感染。
478. 两名青年男子,食用大量鲨鱼肝后,相继出现疲乏、食欲下降、腹痛、腹泻、肝脾大、皮肤痛痒、毛发脱落、骨关节疼痛,你认为可能性最大的是()。 A.维生素A中毒 B.维生素B12中毒 C.维生素E中毒 D.维生素K中毒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8。肝脏内维生素A含量较高,维生素A为脂溶性维生素,容易在体内蓄积,因此大量摄入可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479. 在一次食用大量动物肝脏后,易导致毒性作用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B2 B.维生素A C.维生素C D.维生素B1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8。维生素A进入机体后排泄效率不高,长期过量摄入可在体内蓄积引起维生素A过多症。
480. 维生素A缺乏最早的症状是()。 A.出现毕脱斑 B.免疫功能下降 C.暗适应能力下降 D.上皮干燥、增生、角化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8。维生素A缺乏最早的症状是暗适应能力下降,严重时可导致夜盲症。
481. 缺乏可致角膜干燥的是()。 A.蛋白质 B.食盐 C.脂肪 D.维生素A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8。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暗适应能力下降与夜盲症、干眼症及黏膜与皮肤上皮细胞损害。
482. 评价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常用方法不包括()。 A.血清维生素A水平 B.改进的相对剂量反应试验 C.视觉暗适应功能测定 D.竞争受体结合试验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8。评价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常用方法包括:血清维生素A水平、视觉暗适应功能测定、相对剂量反应试验、眼结膜印迹细胞学法和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
483. 关于维生素A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维生素A是指含有β-白芷酮环的多烯基结构,并具有视黄醇生物活性的一大类物质 B.维生素A是指维生素A及其合成类似物或代谢产物 C.已形成的维生素A是动物体内具有视黄醇生物活性功能的维生素A,包括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酸等 D.在植物和动物中均含有巳形成的维生素A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4。已形成的维生素A只存在于动物体内,植物中不含有已形成的维生素A,在黄、绿、红色植物中一部分可在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的类胡萝卜素称为维生素A原。
484. 维生素A最好的食物来源是()。 A.动物肝脏 B.谷类 C.水果 D.淡水鱼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0。维生素A良好的来源是各种动物肝脏、鱼肝油、鱼卵、全奶、奶油、禽蛋等;植物性食物只能提供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深绿色或红黄橙色的蔬菜和水果中。
485. 维生素A的含量最丰富的是()。 A.动物肝脏 B.胡萝卜 C.肉类 D.菠菜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0。维生素A良好的来源是各种动物肝脏、鱼肝油、鱼卵、全奶、奶油、禽蛋等;植物性食物只能提供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深绿色或红黄橙色的蔬菜和水果中。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以肝脏最为丰富,植物性食物中含有维生素A原,需在人体内经过转化才能成为维生素A。
486. 具有激素性质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C C.维生素E D.维生素D3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0。由于维生素D3是在由贮存于皮下的胆固醇的衍生物(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光照射下转变而成的,但要运往靶器官才能发挥生理作用,故认为维生素D3实质上是激素。
487. 在紫外线照射下可转变为维生素D2的是()。 A.谷固醇 B.胆固醇 C.麦角固醇 D.脱氢胆固醇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0。麦角固醇在紫外线照射下可转变为维生素D2。
488. 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是()。 A.1,25-(OH)2-D3 B.7-脱氢胆固醇 C.25-(OH)-D3 D.维生素D2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1。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是1,25-(OH)2-D3。
489. 在皮肤中经光照可以转变成维生素D3的是()。 A.麦角固醇 B.5-脱氢胆固醇 C.维生素D3 D.7-脱氢胆固醇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0。7-脱氢胆固醇在皮肤中经光照可以转变成维生素D3。
490. 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促进小肠钙吸收 B.抗氧化作用 C.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D.对骨细胞呈现多种作用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1。维生素D可以促进小肠钙的吸收,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促进骨与软骨的骨化,维持血钙的正常水平,对骨细胞呈现多种作用,参与机体多种功能的调节。
491. 不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维生素是()。 A.β-胡萝卜素 B.维生素D C.维生素C D.维生素E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1。维生素D可以促进小肠钙的吸收,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促进骨与软骨的骨化,维持血钙的正常水平,对骨细胞呈现多种作用,参与机体多种功能的调节。不具有抗氧化的功能。
492. 维生素D缺乏时出现的症状不包括()。 A.佝偻病 B.骨质软化症 C.骨质疏松症 D.肾结石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2。维生素D缺乏导致肠道吸收钙和磷减少,肾小管对钙和磷的重吸收减少,影响钙骨化,造成骨骼和牙齿矿化异常。缺乏维生素D将使婴儿发生佝偻病;对成人,尤其是孕妇、乳母和老人,可使骨骼脱钙而发生骨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症。
493. 成人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 A.佝偻病 B.坏血病 C.骨质软化症 D.眼干燥症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2。成人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骨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小儿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佝偻病。
494. 维生素D缺乏时可出现()。 A.肾脏钙质沉着 B.大骨节病 C.痛痛病 D.手足搐搦症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2。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骨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佝偻病、手足痉挛症。
495. 以下关于维生素D的说法,错误的是()。 A.25-(OH)D3是维生素D在血液的主要存在形式 B.通过检测血浆中25-(OH)D3水平可以评价维生素D营养状况 C.血清钙磷乘积也被用于鉴定维生素D的营养水平 D.25-(OH)D3半衰期是1个月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3。25-(OH)-D3是维生素D在血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主要依赖于皮肤产生和膳食摄入,其半衰期是3周,可特异性地反映出人体几周到几个月内维生素D的储存情况;此外,在血液中25-(OH)-D3受机体调节影响较小,因而作为首选评价机体维生素D状况的指标。
496. 维生素D的良好来源是()。 A.猪肉 B.水果 C.海水鱼、肝脏、蛋黄和鱼肝油 D.人奶和牛奶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3。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海水鱼、肝、蛋黄等动物性食品及鱼肝油制剂中。人奶和牛奶是维生素D的较差来源,蔬菜、水果只含有少量的维生素D或几乎没有维生素D。
497. 有关维生素E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主要有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 B.与生殖功能的维持有关 C.可缓解心绞痛 D.促进血红素代谢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3。目前已知具有维生素E活性的物质有两种,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延缓衰老,调节血小板的黏附力和聚集作用,与生殖功能和精子生成有关。
498. 维生素E的主要储存部位是()。 A.脂肪细胞 B.肝脏 C.肌肉 D.肾上腺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4。维生素E主要储存于脂肪组织即脂肪细胞的脂肪滴中。
499. 与动物的生殖功能和精子生成有关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C C.维生素E D.维生素D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4。维生素E缺乏时可出现睾丸萎缩和上皮细胞变性、孕育异常。临床上常用维生素E治疗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
500. 能够调节血小板的黏附力和聚集作用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C C.维生素D D.维生素E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4。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延缓衰老,调节血小板的黏附力和聚集作用,与生殖功能和精子生成有关。
501. 维生素E的防癌功能不包括()。 A.在肠道益生菌的作用下生成短链脂肪酸 B.作为抗氧化剂对抗癌症导致的自由基反应 C.刺激抑癌基因p53的表达 D.抑制N-亚硝基化合物在体内合成
答案:A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93。维生素E具有多种抗癌功能,包括抗氧化功能、刺激抑癌基因p53的表达、抑制N-亚硝基化合物在体内合成及清除自由基等。
502. 维生素E缺乏时可出现的症状不包括()。 A.溶血性贫血 B.视网膜退行性病变 C.神经退行性病变 D.手足搐搦症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5。缺乏维生素E时,可出现视网膜退行性病变、蜡样质色素积聚、溶血性贫血、肌无力、神经退行性病变、小脑共济失调等。手足搐搦症是维生素D缺乏时出现的症状。
503. 维生素E含量最多的食品是()。 A.植物油 B.猪油 C.绿叶蔬菜 D.牛奶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6。维生素E含量丰富的食品有植物油、麦胚、坚果、种子类、豆类及其他谷类胚芽;蛋类、肉类、鱼类、水果及蔬菜中含量甚少。
504. 下列情况不容易使硫胺素失活的是()。 A.中性环境 B.碱性环境 C.酸性环境 D.二氧化硫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6。硫胺素在酸性环境下较稳定,加热120°C仍不分解;中性和碱性环境中不稳定,易被氧化和受热破坏。亚硫酸盐在中性及碱性介质中能加速硫胺素的破坏,故在保存含硫胺素较多的谷物、豆类时,不宜用亚硫酸盐作为防腐剂,或以二氧化硫熏蒸谷仓。
505. 维生素B1又称()。 A.抗眼干燥症维生素 B.抗獭皮病维生素 C.抗坏血病维生素 D.抗脚气病维生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7。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因其被发现与预防和治疗脚气病(beriberi)有关,所以又称作抗神经炎维生素或抗脚气病维生素。
506. 维生素B1缺乏可产生()。 A.癞皮病 B.恶性贫血 C.眼干燥症 D.脚气病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7。硫胺素(维生素B1)缺乏可导致干型脚气病、湿型脚气病、混合型脚气病和婴儿脚气病。
507. 患者眼结膜和角膜上皮组织变性、泪腺分泌减少、皮脂腺及汗腺角化、出现皮肤干燥、毛囊周围角化过度、发生毛囊丘疹与毛发脱落。以上症状最可能是()。 A.维生素A过量 B.维生素A缺乏 C.维生素D缺乏 D.维生素E缺乏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8。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暗适应能力下降与夜盲症、干眼症及黏膜与皮肤上皮细胞损害。
508. 毕脱斑的形成是由于()。 A.核黄素缺乏 B.硫胺素缺乏 C.体内脂质过多 D.维生素A摄入不足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8。儿童维生素A缺乏最重要的临床诊断体征是比奥斑(Btotspots)(俗称毕脱氏斑),角膜两侧和结膜外侧因干燥而出现皱褶,角膜上皮堆积,形成大小不等的形状似泡沫的白斑。
509. 长期缺乏维生素B1导致的疾病是()。 A.脚气病 B.癞皮病 C.坏血病 D.眼干燥症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7。长期缺乏维生素B1导致的疾病是脚气病。
510. 可用于维生素B1机体营养状况评价的是()。 A.红细胞转酮醇酶活性系数 B.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 C.脱氧尿嘧啶抑制试验 D.红细胞溶血试验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8。维生素B1机体营养状况评价方法有红细胞转酮醇酶活性系数和尿中硫胺素排出量测定。
511. 以下不是维生素B1的良好来源的是()。 A.谷类 B.豆类及干果类 C.瘦肉 D.精米面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8。选项A、B、C均是维生素B1的良好来源,精米面因研磨过细而损失了胚芽与表皮,从而造成了维生素B1的大量流失。
512. 核黄素的辅酶活性形式是()。 A.FAD B.CoA C.NAD D.烟酰胺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9。核黄素以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辅酶形式参与许多代谢的氧化还原反应。
513. 在呼吸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维生素是()。 A.硫胺素 B.核黄素 C.抗坏血酸 D.视黄酸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9。由核黄素形成的辅酶主要有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甘酸(FAD),在体内催化多种氧化-还原反应和参与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系统。
514. 患者男,57岁。行胃大部切除术,手术后发生口角炎、周围神经炎等。提示膳食中缺乏()。 A.蛋白质 B.膳食纤维 C.维生素A D.族维生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9。B族维生素缺乏会让患者患有口角炎、眼膜炎等炎症。
515. 口角炎和舌炎是由于()。 A.维生素A不足 B.蛋白质摄入不足 C.维生素B2摄入量不足 D.维生素C烹调损失过多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9。维生素B2缺乏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眼、口腔和皮肤的炎症反应。缺乏早期表现为疲倦、乏力、口腔疼痛,眼睛出现痛痒、烧灼感,继而出现口腔和阴囊病变,称为“口腔生殖系统综合征”,包括唇炎、口角炎、舌炎、皮炎、阴囊皮炎以及角膜血管增生等。
516. 某中学体检时,发现有少数考生口角有轻微溃疡,怀疑某种维生素缺乏,为确诊建议进一步检查的项目是()。 A.红细胞转酮醇酶活力 B.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 C.红细胞溶血试验 D.2-吡啶酮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0。考生是核黄素缺乏,只有选项B是评价核黄素营养水平的指标。
517. 其营养状况可用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评价的是()。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2 C.维生素B6 D.维生素B12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0。维生素B2机体营养状况评价方法有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和尿中核黄素排出量测定(尿负荷试验)。
518. 维生素B2的良好来源是()。 A.白菜 B.菠菜 C.大米 D.动物肝脏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0。维生素B2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食品中,动物性食品较植物性食品含量高。动物肝脏、肾脏、心脏、乳汁及蛋类含量尤为丰富;植物性食品以绿色蔬菜、豆类含量较高,而谷类含量较少。
519. 维生素B2含量较少的食物是()。 A.肝、肾、心 B.蛋黄 C.鳝鱼 D.谷类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0。维生素B2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食品中,动物性食品较植物性食品含量高。动物肝脏、肾脏、心脏、乳汁及蛋类含量尤为丰富;植物性食品以绿色蔬菜、豆类含量较高,而谷类含量较少。
520. 治疗核黄素和维生素A缺乏应选择的主要食物是()。 A.米面、杂粮 B.鸡蛋、猪肝、瘦肉 C.蔬菜水果 D.牛奶、大豆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0、P100。治疗时,应给患者补充富含核黄素和维生素A的食物,如肝脏、蛋类和瘦肉等。
521. 长期服用异烟肼而又没有及时补充时,可导致缺乏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维生素B1 B.维生素C、泛酸 C.维生素B2、维生素K D.维生素B6、烟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1、P104。异烟肼能与5’-磷酸吡哆醛(PLP)形成复合物而诱发维生素B6缺乏。色氨酸转化成烟酸需要维生素B1、B2和B6的参与,所以维生素B6的缺乏会进一步导致烟酸的缺乏。
522. 维生素B6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转氨酶和脱羧酶的辅酶 B.与脂肪代谢密切相关 C.与血红素合成有关 D.抗氧化作用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4。维生素B6不具有抗氧化作用。
523. 由色氨酸转变成烟酸需要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B2、维生素B12 B.维生素B2、叶酸 C.维生素B12、生物素 D.维生素B2、维生素B6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1。色氨酸转化为烟酸需要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B6的参与。
524. 维生素B6缺乏的临床表现有()。 A.口炎 B.惊厥 C.抗体减少 D.以上均是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4。人体维生素B6缺乏可致眼、鼻与口腔周围皮肤脂溢性皮炎,并可扩展至面部、前额、耳后、阴囊及会阴等处。临床症状包括口炎、唇干裂、舌炎,个别有神经精神症状,易受刺激、抑郁以及神志错乱等。维生素B6缺乏还可引起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受损,出现高半胱氨酸血症和黄尿酸血症,偶见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和血清铁增高。
525. 关于维生素B6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3种存在形式 B.在碱性环境中对紫外光极敏感 C.其营养状况可用马尿酸指数进行评价 D.大量服用异烟肼或女性口服含激素的避孕药可引起维生素B6缺乏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5。维生素B6缺乏时,色氨酸的代谢产物及衍生物生成增加,其中尿中黄尿酸能反映维生素B6的营养状况。按0.1g/kg给予受试者口服色氨酸,测定24小时尿中黄尿酸排出量,计算黄尿酸指数(XI),即XI=24小时尿中黄尿酸排出量(mg)/色氨酸给予量(mg)。XI值在0~1.5表示维生素B6的营养状况良好,维生素B6不足时,XI可大于12。
526. 下列关于维生素B6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维生素B6的膳食推荐摄入量(RNI)成年人为1.4mg/d B.其UL为50mg/d C.乳类中维生素B6的含量较少 D.豆类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6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5。UL应为60mg/d。
527. 钴胺素又称()。 A.维生素B12 B.维生素M C.维生素PP D.维生素B6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8。钴胺素又称维生素B12。
528. 可引起巨幼细胞贫血的维生素是()。 A.泛酸 B.维生素E C.维生素B12 D.维生素B2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10。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均可引起巨幼细胞贫血。
529. 反映维生素B12负平衡的早期指标是()。 A.血清维生素B12浓度 B.脱氧尿嘧啶抑制试验 C.血清全结合咕啉 D.血清全钴胺传递蛋白Ⅱ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10。血清全钴胺传递蛋白II(holoTCII)是反映维生素B12负平衡的早期指标。holoTCII是一种把维生素B12释放到细胞的循环蛋白质,所含有的维生素B12约占血清维生素B12的20%,一般以holoTCII水平≤29.6pmol/L(40pg/ml)定为维生素B12负平衡。
530. 色氨酸可以在体内少量合成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K B.维生素C C.维生素PP D.维生素B12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1。成年人体内的烟酸可由色氨酸转化而来,但色氨酸转化为烟酸需要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B6的参与。
531. 在碱性条件下较稳定的水溶性维生素是()。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2 C.维生素A D.烟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1。烟酸在酸、碱、光、氧或加热条件下均不易将其破坏,是维生素中最稳定的一种。
532. 可以构成辅酶Ⅰ和辅酶Ⅱ的维生素是()。 A.硫胺素 B.核黄素 C.烟酸 D.叶酸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1。烟酸在体内以烟酰胺的形式构成辅酶I和辅酶Ⅱ,这两种辅酶结构中的烟酰胺部分具有可逆的加氢和脱氢特性,在细胞生物氧化过程中起着传递氢的作用。
533. 与癞皮病发生有关的是()。 A.烟酸 B.核黄素 C.硫胺素 D.生物素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1。烟酸又称抗癞皮病因子,烟酸缺乏可导致癞皮病的发生。
534. 癞皮病的临床表现为()。 A.易出血 B.“3D”症状 C.口角炎、舌炎 D.血管扩张症状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1。缺乏烟酸可发生癞皮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营养障碍,即以皮炎(dermatitis)、腹泻(diarrhea)、痴呆(dementia)为特征的所谓“3D”症状。
535. 不能用于烟酸营养状况评价的是()。 A.尿中N-甲基烟酰胺和肌酐比值 B.尿负荷试验 C.尿中2-吡啶酮/N-甲基烟酰胺比值 D.烟酸当量测定
答案:D
注释:烟酸营养状况评价的方法有尿中烟酸排出量负荷试验和2-吡啶酮/Nl-MN比值。
536. 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人群易发生()。 A.坏血病 B.贫血 C.大骨节病 D.癞皮病
答案:D
注释:玉米中的烟酸含量并不低,但其中的烟酸与碳水化合物或小分子的肽共价结合而不能吸收,而且其中的色氨酸含量也很少,所以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烟酸缺乏症(癞皮病)的发病率较高。
537. 烟酸当量计算正确的是()。 A.烟酸当量(mg)=烟酸(mg)+1/60色氨酸(mg) B.烟酸当量(mg)=烟酸(mg)+1/30色氨酸(mg) C.烟酸当量(mg)=烟酸(mg)+1/60缬氨酸(mg) D.烟酸当量(mg)=烟酸(mg)+1/30缬氨酸(mg)
答案:A
注释:体内所需烟酸,一部分可由色氨酸转变而来,大约60mg色氨酸可转变成1mg烟酸,故在计算膳食中烟酸含量时,应以烟酸当量表示。
538. 尿中排出的抗坏血酸代谢产物之一是()。 A.植酸盐 B.草酸盐 C.尿酸盐 D.胆酸盐
答案:B
注释:考查维生素C的吸收与代谢。
539. 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促进小肠钠吸收 B.参与胶原合成 C.神经介质和类固醇的羟化反应 D.抗氧化作用
答案:A
注释: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促进四氢叶酸形成,促进抗体形成,维持巯基酶的活性,参与羟化反应以及清除自由基。
540. 缺乏可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伤口愈合延缓的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答案:C
注释:考查维生素C的功能。
541. 当机体缺乏哪种营养素时,会抑制淋巴组织的发育及功能,以及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A.蛋白质 B.铜 C.硒 D.维生素C
答案:D
注释:维生素C对胸腺、脾脏、淋巴结等组织器官生成淋巴细胞有显著影响,可通过提高人体内其他抗氧化物的水平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542. 长期过量服用可形成泌尿道结石的是()。 A.泛酸 B.维生素E C.维生素C D.维生素B12
答案:C
注释:维生素C在体内分解代谢最终的重要产物是草酸,长期过量服用维生素C可出现草酸尿以致形成泌尿道结石。
543. 不能用于抗坏血酸营养状况评价的是()。 A.血浆维生素C浓度 B.白细胞维生素C浓度 C.尿负荷试验 D.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
答案:D
注释:抗坏血酸营养状况评价的方法:尿负荷试验和血浆维生素C含量。
544. 能反映机体内维生素C贮存水平的是()。 A.血浆维生素C浓度 B.白细胞维生素C浓度 C.脱氧尿嘧啶抑制试验 D.空腹尿中维生素C和肌酐含量测定
答案:B
注释:血浆维生素C浓度只能反映近期维生素C的摄入情况,而白细胞维生素C浓度能反映机体维生素C的贮存水平。
545. 长期缺乏蔬菜、水果,出现牙跟肿胀、出血、萎缩等症状可能是由于()。 A.维生素E缺乏 B.叶酸缺乏 C.核黄素中毒 D.维生素C缺乏
答案:D
注释:蔬菜、水果是人体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长期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多入可导致维生素C缺乏,引起坏血病。
546. 维生素C含量最少的是()。 A.柑、橘、橙、柚 B.枣 C.辣椒、韭菜 D.苹果、梨
答案:D
注释:苹果和梨中维生素C的含量很少。
547. 下列关于叶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叶酸是淡黄色结晶粉末 B.叶酸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乙醇以及有机溶剂 C.在酸性溶液中对热稳定 D.在中性环境中稳定
答案:C
注释:考查叶酸的理化性质。
548. 与贫血无关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D B.叶酸 C.维生素E D.维生素B6
答案:A
注释: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可产生巨幼细胞贫血;维生素E缺乏可导致溶血性贫血;维生素B6缺乏时会发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549. 可作为一碳单位传递体的是()。 A.四氢叶酸 B.胆碱 C.核黄素 D.生物素
答案:A
注释:食物中的叶酸进入人体后,被还原成四氢叶酸,它是体内生化反应中一碳单位的传递体。
550. 叶酸缺乏不会导致()。 A.巨幼细胞贫血 B.口腔生殖综合征 C.舌炎及胃肠功能紊乱 D.婴儿神经管畸形
答案:B
注释:考查叶酸缺乏症。口腔-生殖综合征是维生素B2缺乏的症状。
551. 下列关于叶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清叶酸含量可反映近期膳食叶酸摄入情况 B.孕早期叶酸缺乏可引起胎儿神经管畸形 C.叶酸缺乏会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D.叶酸缺乏表现为小细胞性贫血
答案:D
注释:叶酸缺乏表现为巨幼细胞贫血。
552. 能够反映肝脏叶酸贮存情况的是()。 A.血清叶酸盐 B.红细胞中叶酸含量 C.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 D.白细胞中叶酸含量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8。血清叶酸含量可反映近期膳食叶酸摄入情况;红细胞叶酸含量反映机体组织细胞内叶酸的储存情况,是叶酸长期营养状况的重要评价指标。
553. 以下关于泛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A.泛酸也被称为维生素B5 B.辅酶A(CoA)是泛酸的一种代谢活性形式 C.泛酸的水溶液在酸性情况下,对热不稳定 D.泛酸的水溶液在酸性情况下,对热稳定
答案:D
注释:考查泛酸的理化性质。
554. 下列物质的合成有乙酰辅酶A参与的是()。 A.脂肪酸 B.胆固醇 C.维生素A D.以上均是
答案:D
注释:考查泛酸的生理功能。
555. 关于泛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A.泛酸的主要商品形式是泛酸钙 B.泛酸的主要代谢活性形式是辅酶A和酰基载体蛋白 C.泛酸缺乏导致代谢受损,导致很多动物生长迟缓和食物利用率下降 D.泛酸在自然界仅存在于动物细胞中
答案:D
注释:泛酸在自然界有广泛的食物来源,存在于所有动物和植物细胞中。
556. 下列关于胆碱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胆碱为黄色水溶性白色浆液 B.胆碱味甜,有很强的吸湿性 C.耐热 D.不易储存
答案:C
注释:考查胆碱的理化性质。
557. 胆碱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促进体内乙酰基代谢 B.促进脑发育并提高记忆力 C.促进脂肪代谢防止脂肪异常积聚 D.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从而保证细胞膜的功能
答案:A
注释:胆碱可促进体内甲基代谢。
558. 下列不是胆碱较好的食物来源的是()。 A.动物肝脏 B.花生 C.大豆 D.苹果
答案:D
注释:考查胆碱的食物来源。
559. 下列关于生物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也被称为维生素H B.不是哺乳动物必需的一种营养素 C.是一种白色结晶 D.在强酸中易于降解
答案:B
注释:考查生物素的理化性质。
560. 血清中生物素的存在形式有()。 A.溶解于血清中的结合生物素 B.非共价结合到血清蛋白上的生物素 C.共价结合到血清蛋白的生物素 D.无法与血清蛋白结合
答案:C
注释:考查生物素的生理功能。
561. 下列食物中生物素含量较少的是()。 A.蜂王浆 B.啤酒酵母 C.奶类 D.苹果
答案:D
注释:考查生物素的食物来源。
562. 维生素A的化学结构或功能命名()。 A.生育酚 B.叶酸 C.抗坏血酸 D.视黄醇
答案:D
注释:维生素A的基本结构为一个β-白芷酮环和不饱和的一元醇,全反式视黄醇是维生素A的最基本形式,故选D。
563. 生素B2的化学结构或功能命名()。 A.生育酚 B.叶酸 C.抗坏血酸 D.核黄素
答案:D
注释:核黄素又称维生素B2,在体内,以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黄素单核苷酸作为辅基与特定蛋白结合,形成黄素蛋白,故选D。
564. 维生素E的化学结构或功能命名()。 A.生育酚 B.叶酸 C.抗坏血酸 D.核黄素
答案:A
注释:维生素E是指含苯并二氢吮喃结构并具有α-生育酚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故选A。
565. 当妊娠期妇女体内缺乏哪种营养素时,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低出生体重及早产有关()。 A.维生素D B.碘 C.镁 D.维生素A
答案:D
注释:维生素A具有维持正常生长与生殖功能,妊娠期孕妇出现维生素A缺乏时可引起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低出生体重及早产,故选D。
566. 婴幼儿佝偻病主要是由于缺乏哪种营养素引起的()。 A.维生素D B.铁 C.镁 D.维生素A
答案:A
注释: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时可出现佝偻病,故选A。
第二节、食物营养
1. 谷类脂肪含量普遍较低,主要集中在()。 A.谷皮和糊粉层 B.胚乳和胚芽 C.糊粉层和胚芽 D.谷皮和胚芽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4。谷类脂肪含量普遍较低,约为1-4%,但燕麦脂肪为7%,主要集中在糊粉层和胚芽,在谷类加工中,易转入糠麸中。
2. 影响谷物中矿物质吸收利用的成分是()。 A.氨基酸 B.支链淀粉 C.直链淀粉 D.植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4。谷物中的矿物质含量约为1.5%-3.0%。主要是磷和钙,多以植酸盐形式存在,消化吸收较差。主要存在于谷皮和糊粉层中,加工容易损失。
3. 关于谷类中营养素分布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维生素E在糊粉层中含量丰富 B.谷皮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C.淀粉主要集中在胚乳中 D.脂肪只存在于胚芽中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3。胚乳是谷类的主要部分,占谷粒总重的83%-87%,含大量淀粉和一定量蛋白质,还含有少量的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
4. 杂豆类制作成粉条、凉皮等过程中大部分被去除的营养素是()。 A.膳食纤维 B.矿物质 C.维生素 D.蛋白质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5。由于杂豆类淀粉含量较高,可以制作成粉条、粉皮、凉皮等,这些产品大部分蛋白质被去除,故其营养成分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如粉条含淀粉90%以上,而凉粉含水95%,碳水化合物含量为4.5%。
5. 大豆经发芽后制成豆芽的过程中含量明显增加的营养素是()。 A.膳食纤维 B.维生素C C.维生素D D.碳水化合物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9。大豆经浸泡和保温发芽后制成豆芽,在发芽的过程中维生素C从0增至5-10mg/100g左右,豆芽中维生素B12的含量为大豆的10倍。
6. 大豆中含量较多、可弥补谷类食物不足的氨基酸是()。 A.蛋氨酸 B.苏氨酸 C.缬氨酸 D.赖氨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5。大豆蛋白质赖氨酸含量较多,氨基酸模式较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属于优质蛋白质。大豆与谷类食物混合食用,可较好地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7. 蔬菜水果中含量丰富的成分是()。 A.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有机酸 B.蛋白质、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有机酸 C.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有机酸 D.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有机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7。蔬菜和水果种类繁多,富含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含水分和酶类较多,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丰富,蛋白质、脂肪含量较少。由于蔬菜、水果中含有多种有机酸、芳香物质和色素等成分,使水果具有良好的感官性质,对增进食欲、促进消化、赋予食物多样化具有重要意义。
8. 新鲜水果中含量相对较多的营养素是 ()。 A.脂肪 B.钾 C.维生素B1 D.维生素B2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9。水果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矿物质如钾、钠、钙、镁、磷、铁、锌及铜等,以钾、钙、镁、磷含量较多。
9. 关于蔬菜中的维生素含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A.根茎部含量较叶部高,嫩叶比枯老叶高,深色菜叶比浅色菜叶高 B.叶部含量较根茎部高,嫩叶比枯老叶髙,深色菜叶比浅色菜叶高 C.叶部含量较根茎部髙,枯老叶比嫩叶高,深色菜叶比浅色菜叶高 D.根茎部含量较叶部高,嫩叶比枯老叶高,浅色菜叶比深色菜叶高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8。蔬菜中的维生素含量与品种、鲜嫩程度和颜色有关,一般叶部含量较根茎部高,嫩叶比枯老叶髙,深色菜叶比浅色菜叶高。
10. 关于畜禽肉类的营养价值叙述正确的是()。 A.畜禽肉肌肉组织中蛋白质含量高于大豆 B.畜肉的质地较禽肉细嫩且含氮浸出物多 C.动物内脏含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D.畜禽内脏矿物质含量高于瘦肉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1。畜禽肉矿物质含量为0.8%-1.2%,瘦肉中的含量高于肥肉,内脏高于瘦肉。
11. 对鱼类的营养价值描述错误的是()。 A.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5%〜25% B.含脂肪很少,一般为1%〜10% C.脂肪多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占80%),熔点低 D.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重要来源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2。鱼类肝脏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也是维生素B2的良好来源,维生素E、维生素B1和烟酸的含量较高,但几乎不含维生素C。
12. 海鱼中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作用的主要成分是()。 A.多不饱和脂肪酸 B.碘 C.优质蛋白 D.维生素A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1。一些深海鱼脂肪含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高,其中含量较高的有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具有调节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辅助抗肿瘤等作用。
13. 钙最好的食物来源是()。 A.乳类 B.大豆 C.蔬菜类 D.畜禽肉类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3。乳中矿物质含量丰富,富含钙、磷、钾、镁、钠、硫、锌、锰等,钙含量104mg/100ml,且吸收率高,是钙的良好来源。
14. 牛乳中的蛋白质主要是()。 A.乳清蛋白 B.酪蛋白 C.胶原蛋白 D.黏蛋白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2。牛乳中的蛋白质含量约为2.8%-3.3%,主要由酪蛋白(79.6%)、乳清蛋白(11.5%)和乳球蛋白(3.3%)组成。
15. 脱脂乳粉损失较多的营养素是()。 A.乳清蛋白 B.水溶性维生素 C.脂溶性维生素 D.乳糖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5。脱脂乳粉脂肪含量仅为1.3%,损失较多的脂溶性维生素,其他营养成分变化不大,适合于腹泻的婴儿及要求低脂膳食的病人食用。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5。脱脂乳粉脂肪含量仅为1.3%,损失较多的脂溶性维生素,其他营养成分变化不大,适合于腹泻的婴儿及要求低脂膳食的病人食用。
16. 决定蛋壳颜色的因素是()。 A.蛋壳中钙含量 B.蛋的重量 C.禽的年龄 D.蛋壳中原卟啉色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6。蛋壳的颜色从白色到棕色,蛋壳的颜色由蛋壳中的原卟啉色素决定,该色素的合成能力因鸡蛋的品种而异,与蛋的营养价值关系不大。
17. 对蛋类营养价值描述错误的是()。 A.蛋类含蛋白质一般都在10%以上 B.蛋清中含脂肪极少,98%的脂肪在蛋黄内 C.蛋黄是磷脂的良好食物来源 D.蛋黄中富含铁,其生物利用率也很高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7。蛋黄中的铁含量虽然较高,但由于是非血红素铁,并于卵黄高磷蛋白结合,生物利用率仅为3%左右。
18. 蛋黄中具有降低胆固醇作用的是()。 A.神经鞘磷脂 B.脑磷脂 C.卵磷脂 D.脑苷脂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6。卵磷脂具有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并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19. 坚果的营养特点为()。 A.蛋白质含量约12%〜25%,属于优质蛋白质 B.油脂含量较高,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 C.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都很低 D.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硒等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营养成分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7。坚果中油脂含量可高达44%-70%,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
20. 蔬菜在烹调时损失最多的营养素是()。 A.蛋白质 B.脂肪 C.维生素C D.维生素E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9。(三)蔬菜烹饪在烹饪中应注意水溶性维生素及矿物质的损失和破坏,特别是维生素C。如蔬菜煮5-10分钟,维生素C损失达70%-90%。
21. 蔬菜的春化作用是()。 A.蔬菜打破休眠而发生发芽或抽薹变化 B.重新分布蔬菜体内的养分,提高其营养价值 C.在酶的参与下,在有氧存在下加速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 D.在蔬菜采摘后进一步成熟的过程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60。蔬菜的春化作用即蔬菜打破休眠而发生发芽或抽薹变化,如马铃薯发芽、洋葱大蒜的抽薹等,这会大量消耗蔬菜体内的养分,使其营养价值降低。
22. 减少冷冻动物性食物营养损失的重要措施是()。 A.快速冷冻,缓慢融化 B.缓慢冷冻,快速融化 C.长时间冷冻 D.超低温冷冻,快速融化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61。冷冻肉质的变化受冻结速度、储藏时间和解冻方式的影响。“快速冷冻,缓慢融化”是减少冷冻动物性食物营养损失的重要措施。
注释:考查冷冻动物性食品保藏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23. 烹调蔬菜的合理方法是()。 A.先切后洗 B.长时间浸泡水中,以清除农药 C.急火快炒 D.水煮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60。使用合理加工烹调方法,即先洗后切,急火快炒,现做现吃是降低蔬菜中维生素损失的有效措施。
24. 在制作面食时B族维生素损失最多的烹调方法是()。 A.焖 B.煮 C.烙 D.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9。在制作面食时,一般用蒸、烤、烙的方法,B族维生素损失较少,但用高温油炸时损失较大。如油条制作时因加碱及高温油炸会使维生素B1全部损失,维生素B2和烟酸仅保留一半。
25. 蔬菜在加工过程中不应该()。 A.急火快炒 B.加醋 C.去除黄叶 D.先切后洗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60。使用合理加工烹调方法,即先洗后切,急火快炒,现做现吃是降低蔬菜中维生素损失的有效措施。
26. 被誉为食物成分表之父的是()。 A.英国学者Percy&Vaquelin B.英国营养学家McCance和Widdowson C.德国科学家JosefKonig D.我国生物化学学家吴宪教授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61。1878年,德国科学家JosefKonig出版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食物成分表,Konig也被称为食物成分表之父。
27. 国际食品数据系统网络(INFOODS)的成立机构是()。 A.国际粮农组织和哈佛大学 B.国际联合大学和哈佛大学 C.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粮农组织 D.国际粮农组织和国际联合大学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61。目前食物成分系统研究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要研究领域,国际粮农组织(FAO)和联合国大学(UNU)共同成立了国际食品数据系统网络(INFOODS),以食物成分研究科学为基础,制定了以食物分类、营养素定义、分析方法、数据描述和质量控制为主的工作方向。
28. 食物成分表上的营养素含量均指()。 A.食物整体的含量 B.食物可食部分的含量 C.食物去皮部分的含量 D.食物可烹调部分的含量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64。在食物成分表中,食物的废弃率是指不可食用部分的重量占食物总重量的百分比,而可食部比例是食物可使用部分占食物总重量的百分比。因此食物的可食部比例和废弃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两者之和是100%。食物成分表上的营养素含量均指食物可食部分的含量。
29. 为准确计算各种食物在烹调后的维生素含量,需要考虑()。 A.维生素保留因子 B.维生素保留因子、蛋白质转化系数 C.维生素保留因子、可食部比例 D.维生素保留因子、重量变化因子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68。通过营养素保留因子和重量变化因子作为参考数值,计算得到各种食物在烹调后的维生素含量也更加准确。
30. 100g鸡蛋含有13.3g蛋白质和144kcal能量,那么对于成年轻体力劳动男子(能量RNI2150kcal;蛋白质RNI65g),鸡蛋的营养质量指数是()。 A.0.80 B.1.23 C.3.06 D.3.52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1。INQ=某营养素密度/能量密度=(某营养素含量/该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所产生能量/能量参考摄入量)。INQ=(13.3/65)/(144/2150)=3.06
31. 某大学生一天摄入的食物含70g蛋白质、400g碳水化合物和50g脂肪,那么他一天摄取的能量大约是()。 A.1900kcal B.2000kcal C.2100kcal D.2300kcal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65。用公式表示食物总能量即为:能量(kcal)=4×蛋白质+4×可利用碳水化合物+9×脂肪+3×可利用的有机酸+7×酒精。本题能量=4×70+4×400+9×50=2300kcal。
32. 在国家标准《大米》(GB1354—2009)中,根据大米的加工精度将大米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大米,其判断根据是()。 A.加工后米胚残留程度 B.加工后米粒表面和背沟残留皮层的程度 C.加工后满足标准米(九五米)的程度 D.加工后米胚残留以及米粒表面和背沟残留皮层的程度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8。标准米和标准面的概念近年来不再延用,在国家标准《大米》(GB1354—2009)中,根据大米的加工精度将大米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大米,加工精度是用加工后米胚残留以及米粒表面和背沟残留皮层的程度来判断。
33. 干大豆中含量髙达35%〜40%的营养素是()。 A.蛋白质 B.脂肪 C.淀粉 D.膳食纤维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5。大豆的蛋白质含量高达35%-40%。
34. 蔬菜水果加工过程中损失的营养素主要是()。 A.蛋白质 B.脂肪 C.淀粉 D.维生素C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9。常见的蔬菜制品有酱腌菜,在加工过程中可造成营养素的损失,尤其维生素C、叶酸的损失较大,但对矿物质及部分植物化学物的影响不大。
35. 以生牛(羊)乳为原料,加热到至少132℃并保持很短时间灭菌的是()。 A.超高温灭菌乳 B.奶油 C.奶酪 D.调制乳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4。超高温灭菌乳定义为以生牛(羊)乳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复原乳,在连续流动的状态下,加热到至少132℃并保持很短时间的灭菌,再经无菌灌装等工序制成的液体产品。
注释:考查各类乳制品定义。超高温灭菌乳定义是以生牛(羊)乳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复原乳,在连续流动的状态下,加热到至少132℃并保持很短时间的灭菌,再经无菌灌装等工序制成的液体产品。淡炼乳是指以生乳和/或乳制品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经加工制成的黏稠状产品。奶酪是在原料奶中加入适量的乳酸菌发酵剂或凝乳酶,使蛋白质发生凝固,并加盐、压椋排出乳清之后的产品。
36. 以生乳和(或)乳制品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黏稠状产品是()。 A.超高温灭菌乳 B.奶油 C.奶酪 D.淡炼乳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4。淡炼乳:以生乳和(或)乳制品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经加工制成的稠状产品。
37. 在原料奶中加入适量的乳酸菌发酵剂或凝乳酶,排除乳清后的产品是()。 A.超高温灭菌乳 B.奶油 C.奶酪 D.调制乳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5。奶酪: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发酵乳制品,是在原料奶中加入适量的乳酸菌发酵剂或凝乳酶,使蛋白质发生凝固,并加盐、压榨排除乳清之后的产品。
38. 蔬菜在烹调中特别容易损失的营养素是()。 A.维生素A B.B族维生素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9。(三)蔬菜烹饪在烹饪中应注意水溶性维生素及矿物质的损失和破坏,特别是维生素C。如蔬菜煮5-10分钟,维生素C损失达70%-90%。
39. 肉类经烹调后,含量变化不大但有利于消化吸收的营养素是()。 A.维生素A B.B族维生素 C.维生素C D.蛋白质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9。畜、禽、鱼等肉类的烹调方法多种多样,常用有炒、焖、蒸、炖、煮、煎炸、熏烤等。在烹调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大,而且经烹调后,蛋白质变性更有利于消化吸收。
40. 豆豉在发酵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含量增加的营养素是()。 A.维生素A B.族维生素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8-159。大豆经发酵工艺可制成豆腐乳、豆瓣酱、豆豉等,发酵过程中酶的水解作用可提高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利用率,并且某些营养素和有益成分含量也会增加,如豆豉在发酵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可合成维生素B2,豆豉中含维生素B2可达0.61mg/100g,活性较低的糖苷型异黄酮中的糖苷被水解,成为抗氧化活性更高的游离态异黄酮。
41. 谷物胚的组成部分包括①盾片②胚芽③胚轴④胚乳⑤胚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3。胚:位于谷粒一端,包括盾片、胚芽、胚轴和胚根四部分
42. 大豆低聚糖包括①水苏糖②果糖③棉子糖④阿拉伯糖⑤海藻糖()。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6。大豆低聚糖:大豆中的水苏糖和棉子糖,因人体缺乏α-D-果糖苷,不能将其消化吸收,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可产酸产气,引起胀气,故过去称之为胀气因子或抗营养因子。
43. 牛乳与人乳的区别在于①人乳较牛乳蛋白质含量低②人乳的酪蛋白比例高于牛乳③人乳的乳糖含量高于牛乳④人乳的钙、磷含量低于牛乳⑤人乳的维生素B2含量高于牛乳()。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3,表3-2。
44. 蛋黄中的蛋白质主要包括①卵胶黏蛋白②卵清蛋白③卵黄磷蛋白④卵黄球蛋白⑤卵黏蛋白()。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6。蛋黄中的蛋白质主要是卵黄磷蛋白和卵黄球蛋白。
45. 大豆制成豆芽后营养素和有益成分发生的显著变化包括①维生素C从0增至5〜10mg/100g左右②维生素B2含量显著增加③维生素B12的含量为大豆的10倍④异黄酮变为抗氧化活性更高的游离态异黄酮⑤矿物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增加()。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9。大豆经浸泡和保温发芽后制成豆芽,在发芽的过程中维生素C从0增至5-10mg/100g左右,豆芽中维生素B12的含量为大豆的10倍。在发芽的过程中由于酶的作用还促使大豆中的植酸降解,更多的钙、磷、铁等矿物质元素被释放出来,增加矿物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
46. 蔬菜、水果在采收后发生的变化主要包括①水果的呼吸作用②蔬菜的春化作用③蔬菜的后熟作用④水果的后熟作用⑤水果的自溶作用()。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60。蔬菜、水果采摘后会发生三种作用:①水果中的酶参与的呼吸作用,尤其在有氧存在下加速水果中碳水化合物、有机酸、糖苷、鞣质等有机物分解,从而降低蔬菜、水果的风味和营养价值;②蔬菜的春化作用即蔬菜打破休眠而发生发芽或抽薹变化,如马铃薯发芽、洋葱大蒜的抽薹等,这会大量消耗蔬菜体内的养分,使其营养价值降低;③水果的后熟作用是水果脱离果树后的成熟过程,大多数水果采摘后可以直接食用,但有些水果刚采摘时不能直接食用,需要经过后熟过程才能食用。
47. 食物营养的研究内容不包括()。 A.食物的营养组成、功能 B.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C.食品强化 D.植物化学物的功能
答案:B
注释: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是公共营养的研究内容之一。
48. 下列有关食物成分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只有营养素能够促进健康 B.只有必需营养素能够促进健康 C.植物性食物中的营养素种类多千动物性食物,因此营养价值更高 D.食物中的非营养素成分也能够促进健康
答案:D
注释: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与非营养成分都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49. 食品营养价值是指()。 A.营养素的含量与机体需要的比例 B.食品中营养素种类与含量能满足的程度 C.不同人群需求不同 D.食品所含营养素与能量能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0。食物的营养价值是指某种食物所含营养素和能量能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
50. 下列不是测定食物中营养素种类和含量的方法的是()。 A.化学分析法 B.物理分析法 C.仪器分析法 D.微生物分析法
答案:B
注释:食物中营养素种类和含量的测定方法包括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微生物法、酶分析法,还可以通过查阅食物成分表来初步评定食物的营养价值。
51. 某食物中钙的INQ值大于1表示()。 A.食物钙的供给能力高于能量供给 B.食物钙的供给能力低于能量供给 C.食物钙的供给能力等于能量供给 D.食物钙的供给能力高于机体所需
答案:A
注释:INQ=1,说明食物中营养素的供给能力等于能量供给。INQ>1,说明食物中营养素的供给能力大于能量供给。INQ<1,说明食物中营养素的供给能力低于能量供给。
52. 以下关于INQ的说法,错误的是()。 A.INQ是常用的评价食物营养价值的指标 B.INQ=1,说明该食物提供营养素和提供能量能力相当 C.INQ>1,说明该食物营养素的供给能力高于能量 D.INQ<1,其营养价值高
答案:D
注释:INQ<1说明食物中营养素的供给少于能量的供给,长期服用此食物,可能发生该营养素不足或能量过剩,营养价值低。
53. 胚乳中含量最多的是()。 A.蛋白质 B.脂肪 C.碳水化合物 D.维生素
答案:C
注释:胚乳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其次是蛋白质。
54. 最经济最廉价的膳食能量来源是()。 A.水果 B.蔬菜 C.谷薯类 D.动物性食物
答案:C
注释:谷薯类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是最经济最廉价的膳食能量来源。
55. 谷类食物的营养特点是()。 A.含丰富的蛋白质 B.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 C.含丰富的矿物质 D.含丰富的脂溶性维生素
答案:B
注释:考查谷类食物的营养特点,谷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
56. 坚果的营养特点为()。 A.蛋白质含星约12%~25%,属于优质蛋白 B.油脂含量较高,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 C.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都很低 D.含有大量维生素C等抗氧化作用的营养成分
答案:B
注释:本题考查坚果的营养特点,坚果油脂含量高且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
57. 谷类的第二限制性氨基酸是()。 A.赖氨酸 B.含硫氨基酸 C.苏氨酸 D.色氨酸
答案:C
注释:考查谷类蛋白质的营养特点。笫一限制氨基酸为赖氨酸,第二限制氨基酸为苏氨酸。
58. 大豆的限制氨基酸和含量相对较高的氨基酸分别是()。 A.色氨酸、蛋氨酸 B.蛋氨酸、赖氨酸 C.赖氨酸、色氨酸 D.亮氨酸、苯丙氨酸
答案:B
注释:蛋氨酸是大豆蛋白质中相对含量较少的氨基酸,是大豆的限制氨基酸;赖氨酸则是大豆中相对较高的氨基酸。
59. 谷类中含有的主要矿物质是()。 A.钙 B.铁 C.锌 D.硒
答案:A
注释:谷类中含有的矿物质主要是磷、钙。
60. 谷类中蛋白质含量范围是()。 A.7.5%~15% B.2%~5% C.15%~25% D.25%~35%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3。谷类蛋白质含量一般在7.5%~15%之间。
61. 谷类中影响矿物元素吸收的主要因素是()。 A.水苏糖 B.棉籽糖 C.植酸 D.植物红细胞凝集素
答案:C
注释:植酸是很强的金属离子鳌合剂,在肠道内可与锌、钙、镁、铁等矿物质鳌合,影响其吸收利用。
62. 碳水化合物在谷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 A.糊精 B.淀粉 C.果糖 D.纤维
答案:B
注释:谷类碳水化合物主要为淀粉,集中在胚乳的淀粉细胞内,此外为糊精、戊聚糖、葡萄糖和果糖等。
63. 粗杂粮相对精米面富含更多的营养成分是()。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2 C.维生素A D.烟酸
答案:A
注释:维生素B1在加工的粮食中含量较低,但在粗杂粮中含量较高。
64. B族维生素损失最大的做饭方法是()。 A.蒸饭 B.电饭锅煮饭 C.青菜煮饭 D.捞饭
答案:D
注释:B族维生素为水溶性维生素,在捞饭过程中容易损失。
65. 有些人煮稀饭为了增加其黏稠性而加碱,这种烹调方法损失最多的营养素是()。 A.蛋白质 B.脂肪 C.碳水化合物 D.维生素
答案:D
注释:考查烹妊加工对谷类食物营养素的影响。多数维生素遇碱分解失去活性。
66. 下列措施中会增加面食中营养素损失的是()。 A.做馒头时,在发酵面团中加碱 B.吃面条时连汤一起喝 C.烙饼时,缩短所用时间 D.做油炸食品时,油温不宜过高
答案:A
注释:加碱会使维生素B1全部损失,维生素B2和烟酸仅保留一半。
67. 以下各因素发生变化可降低食物的升糖指数的是()。 A.延长谷类食物的烹制时间 B.用果糖替代葡萄糖 C.增加淀粉类食物的糊化程度 D.食物压出水分,晒干、膨化
答案:B
注释:果糖的GI低于葡萄糖的GI。
68. 大米淘洗过程中,反复淘洗,或将大米浸泡加热,损失最多的营养素是()。 A.硫胺素 B.碳水化合物 C.蛋白质 D.核黄素
答案:A
注释:淘米时维生素B1损失30%~60%,维生素B2和烟酸可损失20%~25%。
69. 下列不是谷类加工的目的是()。 A.改善感官 B.提高消化吸收 C.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D.增强口感
答案:C
注释:谷类通过加工,去除杂质和谷皮,改善了谷类的感官性状,而且有利于消化吸收,但会造成部分营养素流失。
70. 谷类加工精度越高,损失最多的营养素是()。 A.族维生素 B.维生素C C.维生素A D.烟酸
答案:A
注释:加工精度越高,糊粉层和胚芽损失越多,营养素损失越大,尤以B族维生素损失显著。
71. 大豆食品的营养特点是()。 A.蛋白质含量很高 B.淀粉含量比例极大 C.所有8种必需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要完全一致 D.蛋氨酸比值与参考蛋白相同
答案:A
注释:大豆是植物性食品中含蛋白质最多的食品。
72. 豆腐蛋白质的消化率高于整粒大豆,主要原因是去除了()。 A.蛋白质 B.碳水化合物 C.脂肪 D.膳食纤维
答案:D
注释:多数大豆制品经过浸泡、磨浆、加热、凝固等多道工序,去除了纤维素、抗营养因子,还使蛋白质的结构从密集变成疏松状态,蛋白质的消化率提高。
73. 大豆与绿豆发芽制成豆芽,可增加的营养素是()。 A.维生素A B.硫胺素 C.核黄素 D.抗坏血酸
答案:D
注释:大豆制成豆芽时,除含有原有营养成分外,还含有维生素C。
74. 大豆食品富含的氨基酸种类是()。 A.赖氨酸 B.蛋氨酸 C.胱氨酸 D.苏氨酸
答案:A
注释:考查大豆蛋白质的营养特点。与其他植物性食物相比,大豆食品中赖氨酸含量较高,因此可以与面粉等混合食用,起到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75. 下列各种食物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和亚麻酸的是()。 A.花生仁及其油 B.芝麻及其油 C.大豆及其油 D.低芥酸菜籽油
答案:C
注释:考查常用食用油脂肪酸构成,大豆油中亚油酸含量为52%~57%,亚麻酸的含量为2%~10%。
76. 大豆富含的营养成分不包括()。 A.维生素B1 B.亚油酸 C.钙 D.维生素C
答案:D
注释: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中,不是大豆的富含成分。
77. 大豆类食品的蛋白质含量范围是()。 A.25%~35% B.35%~40% C.40%~45% D.45%~50%
答案:B
注释:大豆富含蛋白质,其蛋白质含量范围为35%~40%。
78. 豆类与谷类蛋白质有互补作用,是因为豆类含有较多的()。 A.蛋白质 B.必需氨基酸 C.赖氨酸 D.苏氨酸
答案:C
注释:谷类蛋白质结构中,缺乏赖氨酸,豆类赖氨酸丰富,二者同时食用,可提高谷类蛋白质吸收。
79. 利用大豆糖类作为功能性食品原料的成分是()。 A.葡萄糖 B.果糖 C.乳糖 D.大豆低聚糖
答案:D
注释:大豆低聚糖包括水苏糖和棉子糖,可作为功能性食品基料,代替部分蔗糖应用于各种食品中。
80. 大豆蛋白可为慢性肝炎患者提供良好蛋白质的原因为()。 A.产氨较多 B.含赖氨酸较多 C.含蛋氨酸较多 D.含支链氨基酸较多
答案:D
注释:支链氨基酸主要在骨骼肌代谢,适合肝病患者。
81. 大豆成分中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成分是()。 A.大豆皂苷 B.大豆异黄酮 C.大豆卵磷脂 D.大豆低聚糖
答案:B
注释:大豆异黄酮具有雌激素样作用。
82. 下述不属于大豆抗营养因素的是()。 A.植酸 B.蔗糖 C.水苏糖 D.棉子糖
答案:B
注释:本题考查食物营养学知识,即大豆的营养成分中影响大豆蛋白质吸收的成分。
83. 通过加热处理,可破坏大豆中最广泛存在的抗营养因素是()。 A.淀粉酶抑制剂 B.脂肪氧化酶抑制剂 C.胰蛋白酶抑制剂 D.胃蛋白酶抑制剂
答案:C
注释:考查食物营养学知识,高温加热处理可破坏胰蛋白酶抑制剂。
84. 目前认为大豆具有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主要是含有()。 A.β-硫代葡萄糖苷 B.寡苷 C.酚糖苷 D.大豆异黄酮类
答案:D
注释:大豆异黄酮类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和抗骨质疏松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85. 蔬菜中几乎不含有()。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2 C.维生素B12 D.维生素K
答案:C
注释:蔬菜中除维生素D和维生素B12之外几乎含有所有的维生素。
86. 膳食中长期缺乏新鲜水果与蔬菜,可导致缺乏的营养素是()。 A.蛋氨酸 B.牛磺酸 C.抗坏血酸 D.泛酸
答案:C
注释: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主要来源是水果和蔬菜,膳食中长期缺乏会导致维生素C的缺乏。
87. 蔬菜、水果中含有的天然抗氧化成分是()。 A.淀粉酶 B.柠檬酸 C.生物类黄酮 D.醛类
答案:C
注释:考查蔬菜水果的营养价值。蔬菜水果中以上4种物质均含有,但是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成分为生物类黄酮。
88. 下列不是蔬菜、水果中富含的成分的是()。 A.碳水化合物 B.蛋白质 C.脂肪 D.芳香物质
答案:C
注释:蔬菜中脂肪含量较低。
89. 在选择蔬菜的品种时,最好多选绿色叶菜,因为它们含有较多的()。 A.水 B.碳水化合物 C.胡萝卜素 D.蛋白质
答案:C
注释:绿叶蔬菜富含胡萝卜素。
90. 生食萝卜有助于消化,是由于含有()。 A.淀粉酶 B.麦芽糖酶 C.凝乳酶 D.乳糖酶
答案:A
注释:萝卜中含有淀粉酶,生食有助于消化。
91. 蔬菜在烹调过程中损失最多的是()。 A.蛋白质 B.脂肪 C.维生素C D.维生素E
答案:C
注释:烹调对蔬菜营养价值的影响主要是对维生素C的影响。
92. 烹调蔬菜时损失较多的营养素为()。 A.蛋白质 B.脂肪 C.碳水化合物 D.抗坏血酸
答案:D
注释:烹调蔬菜时损失较多的营养素是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胡萝卜素炒菜时损失较维生素C少。
93. 蔬菜应现烧现吃,放置过久的熟蔬菜会引起()。 A.蛋白质分解 B.咸度增加 C.亚硝酸盐增加 D.水分减少
答案:C
注释:长期放置的熟蔬菜可引起亚硝酸盐的增加。
94. 在烹调菠菜、茭白等蔬菜时,最常用的方法是用开水烫一下,去水后再炒,其目的是去除影响铁、钙吸收的因素,该影响因素是()。 A.植酸 B.草酸 C.鞣酸 D.磷酸
答案:B
注释:菠菜等蔬菜中含有大量的草酸,草酸能够和钙、铁形成化合物,从而影响它们的吸收。
95. 为了较大程度的保留蔬菜水果中的营养素,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先洗后切 B.先切后洗 C.现炒现切 D.急火快炒
答案:B
注释:蔬菜的合理烹调方法是先洗后切、急火快炒、现吃现做,这样可以降低维生素的损失。
96. 下列肉类食品中,胆固醇含量最高者是()。 A.猪瘦肉 B.猪肝 C.猪肾 D.猪脑
答案:D
注释:本题考查食物营养学知识。猪脑的营养成分中胆固醇含量最高。
97. 动物性食品烹调后一般营养素含量变化不大,除了()。 A.蛋白质 B.脂肪 C.矿物质 D.维生素
答案:D
注释:动物性食品中富含B族维生素,在烹调过程中,该种维生素较易损失。
98. 下列营养素在畜肉食品中含量较少的是()。 A.脂肪 B.蛋白质 C.碳水化合物 D.矿物质
答案:C
注释:畜肉中的碳水化合物以糖原的形式存在于肌肉和肝脏中,含量较少。
99. 禽肉的营养价值与畜肉相似,但禽肉中营养素的含量相对较少的是()。 A.脂肪 B.蛋白质 C.碳水化合物 D.矿物质
答案:A
注释:禽肉中脂肪含量较少,并且熔点较低。
100. 海鱼中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成分是()。 A.多不饱和脂肪酸 B.碘 C.优质蛋白 D.维生素A
答案:A
注释:考查鱼类脂肪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保健作用。
101. 鱼汤冷却后形成凝胶的主要成分是()。 A.短链脂肪酸 B.长链脂肪酸 C.碳水化合物 D.胶原和黏蛋白
答案:D
注释:存在于鱼类结缔组织和软骨中的含氮浸出物主要为胶原和黏蛋白,是鱼汤冷却形成凝胶的主要成分。
102. 鱼类蛋白质的含量一般为()。 A.5% B.10%~15% C.15%~25% D.25%~35%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1。鱼类中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5%~25%。
103. 鱼类食物中,含量相对较少的氨基酸是()。 A.谷氨酸 B.色氨酸 C.天冬氨酸 D.半胱氨酸
答案:B
注释:鱼类食品中,氨基酸组成中色氨酸含量较少。
104. 鱼类矿物质含量大致为()。 A.5% B.10%~15% C.15%~20% D.1%~2%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2。鱼类中矿物质含量为1%~2%。
105. 膳食铁的最好食物来源是()。 A.畜、禽、鱼类 B.豆类 C.粮谷类 D.蔬菜类
答案:A
注释:畜禽肉和动物血中铁含量丰富,且主要以血红素铁形式存在,其吸收受食物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生物利用率高,是膳食铁的良好来源。
106. 下列是钙最佳来源的食物种类为()。 A.乳类 B.水果 C.蔬菜类 D.畜禽肉类
答案:A
注释:考查乳类的营养特点,尤其是钙供给方面的重要性。
107. 鲜牛奶的蛋白质平均含量一般为()。 A.1% B.2% C.3% D.4%
答案:C
注释:本题属食物营养学知识,考查牛奶中蛋白质含量及奶的营养价值。
108. 牛奶蛋白质中相对比例较人乳高的是()。 A.酪蛋白 B.乳球蛋白 C.乳清蛋白 D.乳清蛋白与乳球蛋白
答案:A
注释:牛奶中蛋白质含量较人乳高3倍,酪蛋白与乳清蛋白的构成比与人乳构成恰好相反,即酪蛋白的含量较高。
109. 与牛奶的比重无关的因素是()。 A.蛋白质 B.脂肪 C.乳糖 D.维生素
答案:D
注释:牛奶中富含各种维生素,但维生素与牛奶的比重无关。
110. 牛奶中含量相对较少的矿物质是()。 A.钙 B.磷 C.钾 D.铁
答案:D
注释:乳中矿物质含量丰富,牛乳中含钙104mg/100ml,且吸收率高,是钙的良好来源,乳中铁含量很低,因此奶类及其制品又被称为“贫铁性食品”。
111. 下列食物中相对钙含量高且吸收好的食物是()。 A.禽类 B.畜类 C.蛋类 D.乳类
答案:D
注释:牛乳中含钙104mg/100ml,且吸收率高,是钙的良好来源。
112. 牛奶中除了富含钙外,还富含的矿物质是()。 A.钙 B.铁 C.锌 D.钾
答案:D
注释:牛奶富含钙、磷、钾等矿物质。
113. 饮用牛奶后,常引起胃肠不适、胀气、痉挛、腹泻等不良反应,其主要原因是()。 A.淀粉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B.麦芽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C.凝乳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D.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答案:D
注释:人体肠道内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导致部分乳糖无法消化,出现不良反应。
114. 以下哪项不是奶制品富含的()。 A.优质蛋白质 B.铁 C.钙 D.维生素A
答案:B
注释:牛奶中铁含量低,如果用牛奶喂养婴儿,应注意铁的补充。
115. 下列产氨最少的食物为()。 A.鸡蛋 B.鸡肉 C.牛奶 D.猪肉
答案:C
注释:食物中奶类产氨少,蛋类次之,肉类较多。
116. 下列食物蛋白质的消化率最高的是()。 A.全鸡蛋蛋白质 B.全牛奶蛋白质 C.鱼蛋白质 D.牛肉蛋白质
答案:A
注释:鸡蛋蛋白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并且氨基酸组成模式与合成人体组织蛋白所需模式相近,易消化吸收,是最理想的天然优质蛋白质,是高营养价值食品。
117. 蛋黄中起到降低血胆固醇作用的成分是()。 A.神经鞘磷脂 B.脑磷脂 C.卵磷脂 D.脑苷脂
答案:C
注释:蛋黄中的卵磷脂能降低血胆固醇,并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118. 长期摄入生鸡蛋可引起()。 A.烟酸缺乏 B.核黄素缺乏 C.生物素缺乏 D.吡哆醛缺乏
答案:C
注释:生蛋中含有一种生物素的拮抗物―抗生物素蛋白,长期食用生鸡蛋可导致生物素缺乏。
119. 最能影响蛋营养价值的是()。 A.品种 B.产地 C.食用部分 D.蛋壳颜色
答案:C
注释:蛋清和蛋黄都含有蛋白质,而脂肪及矿物质、维生素多集中在蛋黄内。因此,蛋黄和蛋清是决定蛋营养价值的主要因素,即食用部分。
120. 不宜生吃鲜蛋是因为生蛋清中含有()。 A.红细胞凝血素 B.异黄酮 C.抗生物素蛋白 D.硫胺素酶
答案:C
注释:因生蛋清中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和抗胰蛋白酶,不宜生吃。
121. 鸡蛋中干扰铁吸收的成分是()。 A.抗生物素 B.抗胰蛋白酶 C.卵黄高磷蛋白 D.磷脂
答案:C
注释:卵黄中含有高磷蛋白,该种蛋白可与铁进行结合,从而使铁的吸收率降低。
122.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蛋壳上分布有气孔 B.鸡蛋由蛋壳、蛋清和蛋黄组成 C.鸡蛋蛋白的必需氨基酸组成与人体相近,常作为参考蛋白 D.蛋壳的颜色与鸡蛋的营养价值有关
答案:D
注释:蛋壳的颜色由蛋壳中原卟啉色素决定,该色素合成能力因鸡蛋的品种而异,与蛋的营养价值关系不大。
123. 下列食物中富含量理想的天然优质蛋白质的是()。 A.牛奶 B.牛肉 C.猪肉 D.鸡蛋
答案:D
注释:鸡蛋氨基酸组成模式与人体组织的氨基酸组成模式相近,易于消化吸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理想的天然优质蛋白质。
124. 在对蛋进行加工烹调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油煎和油炒对蛋的营养素破坏较大 B.烹调过程中的加热具有杀菌作用,但是会降低其消化吸收 C.一般的烹调加工方法,如煮整蛋、油煎、油炒、蒸蛋,除维生素B1少量损失外,对其他营养成分影响不大 D.生蛋清中生存生物素和胰蛋白酶,有利于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答案:C
注释:一般的烹调加工方法,如煮整蛋、油煎、油炒、蒸蛋,除维生素B1少量损失外,对其他营养成分影响不大,烹调过程中的加热不仅具有杀菌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其消化吸收率的作用。此外,生蛋清中存在的抗生物素和抗胰蛋白酶经加热后被破坏,蛋白质的消化利用更完全,因此不宜吃生鸡蛋。
125. 在对蛋进行加工烹调时,较易损失的营养素是()。 A.蛋白质 B.脂肪 C.乳糖 D.维生素B1
答案:D
注释:蛋类在被加工烹调时,只有少量的维生素B1损失,对其他营养成分影响不大。
126. 必需脂肪酸的良好食物来源是()。 A.可可油 B.大豆油 C.椰子油 D.棕桐油
答案:B
注释:食用油脂是必需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必需脂肪酸的最好来源是植物油类。
127.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应不超过()。 A.10g B.15g C.20g D.25g
答案:B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95。成年人如饮酒,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超过15g。
128. 茶多酚中最重要的成分是()。 A.儿茶素 B.黄酮类 C.酚酸类 D.花色素类
答案:A
注释:茶多酚是儿茶素类、黄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茶多酚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儿茶素,包括表没食子酸酯、表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
129. 下列不属于调味品的是()。 A.碘盐 B.火锅调料 C.阿斯巴甜 D.豆鼓
答案:C
注释:阿斯巴甜属于食品添加剂。
130. 表示食物蛋白质的供给量与能量供给呈平衡的是()。 A.INQ=3 B.INQ>1 C.INQ<1 D.INQ=1
答案:D
注释:INQ是评价食品营养价值的指标,为营养素密度与能量密度之比。INQ=1表示平衡,INQ>1表示食物蛋白质的供给量高于能量供给量。
131. 表示食物蛋白质的供给量高于能量供给量的是()。 A.INQ=3 B.INQ>1 C.INQ<1 D.INQ=1
答案:B
注释:INQ是评价食品营养价值的指标,为营养素密度与能量密度之比。INQ=1表示平衡,INQ>1表示食物蛋白质的供给量高于能量供给量。
132. 以生乳和/或乳制品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黏稠状产品是()。 A.超高温灭菌乳 B.奶油 C.奶酪 D.淡炼乳
答案:D
注释:考查各类乳制品定义。超高温灭菌乳定义是以生牛(羊)乳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复原乳,在连续流动的状态下,加热到至少132℃并保持很短时间的灭菌,再经无菌灌装等工序制成的液体产品。淡炼乳是指以生乳和/或乳制品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经加工制成的黏稠状产品。奶酪是在原料奶中加入适量的乳酸菌发酵剂或凝乳酶,使蛋白质发生凝固,并加盐、压椋排出乳清之后的产品。
133. 在原料奶中加入适量的乳酸菌发酵剂或凝乳酶,排除乳清后的产品是()。 A.超高温灭菌乳 B.奶油 C.奶酪 D.淡炼乳
答案:C
注释:考查各类乳制品定义。超高温灭菌乳定义是以生牛(羊)乳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复原乳,在连续流动的状态下,加热到至少132℃并保持很短时间的灭菌,再经无菌灌装等工序制成的液体产品。淡炼乳是指以生乳和/或乳制品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经加工制成的黏稠状产品。奶酪是在原料奶中加入适量的乳酸菌发酵剂或凝乳酶,使蛋白质发生凝固,并加盐、压椋排出乳清之后的产品。
134. 奶与奶制品相对其他食物含较多的是()。 A.钙 B.铁 C.维生素A D.维生素B1
答案:A
注释:乳中矿物质含量丰富,富含钙、磷、钾等,是钙的良好来源;铁、磷等矿物质和维生素A、维生素D等多集中在蛋黄内,蛋是维生素A的良好来源;新鲜蔬菜水果是供给维生素C的重要来源;畜禽鱼肉类是膳食铁的良好来源。
135. 蛋与蛋制品相对其他食物含较多的是()。 A.钙 B.铁 C.维生素A D.维生素B1
答案:C
注释:乳中矿物质含量丰富,富含钙、磷、钾等,是钙的良好来源;铁、磷等矿物质和维生素A、维生素D等多集中在蛋黄内,蛋是维生素A的良好来源;新鲜蔬菜水果是供给维生素C的重要来源;畜禽鱼肉类是膳食铁的良好来源。
136. 蔬菜相对其他食物含较多的是()。 A.钙 B.铁 C.维生素A D.维生素C
答案:D
注释:乳中矿物质含量丰富,富含钙、磷、钾等,是钙的良好来源;铁、磷等矿物质和维生素A、维生素D等多集中在蛋黄内,蛋是维生素A的良好来源;新鲜蔬菜水果是供给维生素C的重要来源;畜禽鱼肉类是膳食铁的良好来源。
137. 畜禽鱼肉类相对其他食物含较多的是()。 A.钙 B.铁 C.维生素A D.维生素B1
答案:B
注释:乳中矿物质含量丰富,富含钙、磷、钾等,是钙的良好来源;铁、磷等矿物质和维生素A、维生素D等多集中在蛋黄内,蛋是维生素A的良好来源;新鲜蔬菜水果是供给维生素C的重要来源;畜禽鱼肉类是膳食铁的良好来源。
第三节、人群营养
1. 妊娠期妇女血容量发生变化,容易出现()。 A.生理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D.混合型贫血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1。与非妊娠妇女相比,血浆容积增加约为45%~50%,红细胞数量增加约为15%~20%,使血液相对稀释,容易导致生理性贫血。
2. 婴儿无眼、小头等先天畸形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孕妇过多摄入()。 A.钙 B.维生素A C.铁 D.维生素E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3。妊娠早期妇女因某些微量元素、维生素摄入不足或摄入过量,常可导致各种各样的先天畸形儿。例如叶酸缺乏可能导致神经管畸形,主要表现为无脑儿和脊柱裂;维生素A缺乏或过多可能导致无眼、小头等先天畸形。
3.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妊娠期妇女叶酸的RNI为()。 A.800μgDFE/d B.700μgDFE/d C.600μgDFE/d D.500μgDFE/d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3。妊娠期叶酸的RNI在非孕妇女400µgDFE/d基础上,整个妊娠期均增加200µgDFE/d,UL为1000µgDFE/d。
4.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妊娠期妇女膳食钙RNI在非孕妇女基础上,孕中期增加()。 A.0mg/d B.100mg/d C.200mg/d D.300mg/d
答案:A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P203。妊娠期、哺乳期膳食钙RNI跟非孕妇女相同。
5. 正常情况下,乳母摄入的蛋白质变成乳汁中蛋白质的转换率约为()。 A.40% B.50% C.60% D.70%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6。正常情况下,每天从乳汁中排出的蛋白质约为10g,母亲摄入的蛋白质变成乳汁中蛋白质的转换率约为70%,蛋白质质量较差时,转换率降低。
6. 不易通过乳腺输送到乳汁中的营养素是()。 A.铁 B.钙 C.维生素A D.维生素C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7。人乳中铁含量低,是由于铁不能通过乳腺输送到乳汁。维生素A可以少量通过乳腺进入乳汁。维生素D几乎不能通过乳腺。水溶性维生素大多可通过乳腺。人乳中钙的含量较为稳定,每天从乳汁中排出钙约为300mg。
7. 正常新生儿体内储备的铁,一般可满足婴儿对铁需要的时间为()。 A.1个月 B.2个月 C.4〜6个月 D.8〜10个月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1。正常新生儿体内总铁量约有300mg左右,基本上可满足出生后4个月内婴儿对铁的需求。母乳中的铁含量低(约0.45mg/L),但其吸收率高,亦能满足婴儿对铁的需求。婴儿在4~5个月后铁储备逐渐消耗,且随着生长铁的需求量也在增加,母乳中的铁不能满足婴幼儿对铁的需求,6月龄~2岁最易发生缺铁性贫血,急需从膳食中或通过补充剂摄入铁。
8. 人工喂养的婴儿最好选择()。 A.鲜牛乳 B.代乳品 C.婴儿配方奶粉 D.脱脂奶粉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4。婴儿喂养分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完全人工喂养最好的选择是婴儿配方奶粉。
9. 母乳中含量高于牛乳的成分是()。 A.乳清蛋白 B.酪蛋白 C.钙 D.铁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3。母乳蛋白质含量低于牛奶,但利用率高,母乳以乳清蛋白为主,乳清蛋白在胃酸作用卞形成的乳凝块细小而柔软,容易为婴儿消化吸收。
10. 学龄前儿童膳食蛋白质中来源于动物性的蛋白质应占到()。 A.1月2日 B.1/3 C.2/3 D.1/4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5。学龄前儿童蛋白质膳食来源中,动物性蛋白质应占到一半。
11. 15-17岁青少年钙的RNI为()。 A.850mg/d B.900mg/d C.950mg/d D.1000mg/d
答案:D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P203。钙RNI,9~17岁为1000mg/d。
12. 关于老年人营养叙述正确的是()。 A.因肝肾功能下降,应降低蛋白质的供能比 B.宜多吃果糖和蜂蜜等富含果糖的食物 C.由于消化吸收率降低,蛋白质的摄入量应低于中年人的RNI值 D.易出现维生素摄入不足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9。《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P132。老年人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有助于合成肌肉蛋白质,提高肌肉质量、数量和功能。DRIs2023建议,老年人膳食蛋白质的RNI男女分别为72g/d和62g/d,高于青中年,优质蛋白质应占总蛋白质摄入量的50%。故A、C项错误。老年人应降低单糖、双糖和甜食的摄入量,增加膳食中膳食纤维的摄入。故B项错误。
13. 老年人保证充足的维生素E供给量是为了()。 A.抗疲劳 B.增进食欲 C.增强机体的抗氧化功能 D.降低胆固醇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9。维生素E是一种天然的脂溶性抗氧化剂,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14. 导致老年人合成维生素D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户外活动减少 B.食欲下降 C.缺钙 D.消化系统功能减退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9。老年人主要由于户外活动减少使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功能下降。
15. 老年人脂肪供能应占膳食总能量的()。 A.10%〜20% B.15%〜25% C.20%〜35% D.20%〜30%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9。由于老年人胆汁分泌减少和酯酶活性降低而对脂肪的消化功能下降,因此,脂肪的摄入不宜过多,脂肪供能占膳食总能量的20%~30%为宜。其中要求亚油酸达到总能量的4%,α-亚麻酸达到总能量的0.6%。
16. 运动员在运动前用餐选择的食物应()。 A.体积大,易消化吸收 B.体积小,不易消化吸收 C.能量密度低,易消化吸收 D.以谷类食物为主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6。运动前用餐应选择重量轻、能量密度高而且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应该以谷类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特别要保证碳水化合物供给。运动后可以适量增加蔬菜与水果的摄入,满足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需要。一般情况下,运动员食物的总重量不宜超过2500g/d。
17. 高温环境人群的营养重点是在膳食中应增加()。 A.能量 B.膳食纤维 C.水和矿物质 D.蛋白质和脂肪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98。高温环境中的膳食营养重点是增加水和矿物质的摄入,也应适量增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的摄入量,并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同时,应注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18. 炼钢工人补充水分较好的形式是()。 A.白开水 B.1%盐水 C.稀饭 D.高渗饮料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97。高温环境是指在30°C以上、相对湿度超过80%的生产劳动工作环境,包括夏季野外作业(如集训和行军)、高温强辐射作业(如炼钢、炼铁、炼焦和铸造)、高温高湿作业(如印染、造纸以及电镀)等。炼钢工人属于高温环境下作业,补充水分较好的形式是高渗饮料。
19. 与普通人相比,低温环境下人群膳食能量推荐需要量提高()。 A.5%〜10% B.10%〜15% C.15%〜20% D.25%〜30%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0。低温环境人群能量推荐需要量提高10%~15%,在保证碳水化合物需要的基础上,增加脂肪摄入来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要,提高耐寒力。我国推荐膳食供能营养素比例分别是碳水化合物约45%~50%,脂肪35%~40%,蛋白质13%~15%。
20. 铅通过抑制巯基酶活性,可使()。 A.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B.血红蛋白分解增强 C.锌、铁和钙等的吸收率增加 D.维生素C氧化速度减慢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2。铅通过抑制巯基酶活性,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21. 辐射引起机体产生大量自由基,导致机体消耗增加的是()。 A.膳食纤维 B.维生素 C.矿物质 D.水分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4。由于辐射引起机体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促进了抗氧化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等)的消耗;另外,血中B族维生素含量减少,尿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1排出量增加,组织对维生素的利用率下降。
22. 关于哺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泌乳量少是乳母营养不良的一个指征 B.婴儿吸吮乳头对乳汁的分泌很重要 C.乳母严重营养不良将影响乳汁的质量 D.母亲泌乳量在个体之间差别不大
答案:D
注释:A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5,泌乳量少是母亲营养不良的一个表现特征。故A项正确。B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5,乳汁的分泌受两个反射的控制,其一是产奶反射,婴儿吸吮乳头可刺激乳母垂体产生催乳素,引起乳腺腺泡分泌乳汁,并存留在乳腺导管内;其二是下奶反射,吸吮乳头可引起乳母垂体后叶释放催产素,后者引起乳腺周围肌肉收缩而出现泌乳。故B项正确。C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八版)》P175,乳母的营养状况好坏将直接影响乳汁的营养素含量,从而影响婴儿健康状况。乳母膳食蛋白质质量差且摄人量严重不足时将会影响乳汁中蛋白质的含量和组成。母乳中脂肪酸、磷脂和脂溶性维生素含量也受乳母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影响。故C项正确。D项,泌乳量存在个体差异。故D项错误。
23. 关于孕妇膳食原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高优质蛋白质摄入量 B.增加含钙、铁、锌丰富的食品摄入 C.增加含叶酸、维生素B2丰富的食品摄入 D.提高脂肪占总能量供给的比例
答案:D
注释:孕妇脂肪供能比不变,仍为20%~30%。
24. 老年人容易发生负钙平衡的原因不包括()。 A.胃肠功能降低,胃液分泌减少 B.活性维生素D合成下降 C.心脏功能降低 D.钙吸收减少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8-P190。A项,老年人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减少使矿物质、维生素和蛋白质的生物利用率下降。故A包括。B项,老年人对维生素的利用率下降,户外活动减少使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功能下降,加之肝脏和肾脏功能衰退导致活性维生素D生成减少。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肠道吸收钙、磷减少,肾小管对钙和磷的重吸收减少,影响骨钙化,造成骨骼和牙齿的矿物质异常。故B包括。D项,老年人的钙吸收率低,一般<20%;对钙的利用和储存能力低、容易发生钙摄入不足或缺乏而导致骨质疏松症。中国营养学会推荐老年人膳食钙的RNI为1000mg/d,UL为2000mg/d。故D包括。
25. 符合老年人营养需要的是()。 A.总能量摄入量应增加 B.摄入尽量多的动物蛋白质 C.脂肪摄入不宜过多 D.减少膳食纤维的摄入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9。老年人的营养需要A项,老年人对能量的需要降低,所以膳食能量的摄入主要以体重来衡量。老年人的体重应维持在正常稳定水平,不应过度苛求减重,体重过高或过做都会影响健康。从降低营养不良风险和死亡风险的角度考虑,老年人的BMI应不低于20为宜。故A项错误。B项,老年人容易出现负氮平衡,且由于老年人肝脏和肾脏功能降低,摄入蛋白质过多可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因此,老年人膳食蛋白质的摄入量应适当增加,而不是尽量多。建议老年人蛋白质RNI男女分别为72g/d和62g/d,优质蛋白质应占总蛋白质摄入量的50%。故B项错误。C项,由于老年人胆汁分泌减少和酯酶活性降低而对脂肪的消化功能下降,因此,脂肪的摄入不宜过多,脂肪供能占膳食总能量的20%~30%为宜。故C项正确。D项,老年人应降低单糖、双糖和甜食的摄人量,增加膳食中膳食纤维的摄入。故D项错误。
26. 苯作业人员的膳食中应限制摄入的营养素是()。 A.优质蛋白质 B.脂肪 C.碳水化合物 D.铁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3。苯作业人员膳食营养需要限制脂肪摄入:因苯具有强的亲脂性,膳食脂肪含量过高可促进苯在体内的吸收和蓄积,增加机体对苯的敏感性。
27. 关于高温和低温环境人群营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高温和低温环境下机体能量消耗都增加 B.高温环境下,钾的丢失高于钠的丢失 C.高温和低温环境人群都应摄入充足的水分 D.蛋氨酸有利于提高耐寒能力
答案:B
注释:A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98,当环境温度超过30°C时,机体能量消耗明显增加,其原因可能与基础代谢率增加、心肌收缩增强、未梢循环血量增加以及汗腺活动增强等有关。P199,低温可引起人体能量消耗的增加,一般情况下,总能量增加5%~25%,这一现象与基础代谢率增高、寒战、御寒服装以及体格有关,还与甲状腺素分泌亢进,使体内物质氧化释放的能量以热的形式向体外放散有关。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97,高温环境下出汗量多少与热辐射强度和劳动强度高低以及湿度有关。一般每人出汗量可达3~8L/d。汗液中,矿物质占到0.3%~0.8%,其中以氯化钠为主;出汗多时,随汗丢失的氯化钠可达20~25g/d或更多,钾、钙和镁等丢失次之。故B项错误。C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八版)》P198,高温环境中机体大量排汗散热,水和矿物质丢失十分严重,也是中暑的重要原因。以保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为原则,及时补水和补盐。P200,低温环境下,肾脏泌尿作用增强,血锌、镁、钙和钠含量下降,体内钙和钠营养水平则明显不足。低温引起机体对水的需要量增加,以保持体液平衡。为防止水与电解质失衡,出现等渗或高渗性脱水现象,应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八版)》P200,低温可引起机体对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利用增强。研究显示蛋氨酸、酪氨酸可提高机体耐寒的能力。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8. 某小学三年级女生,偏食严重,不喜食肉类和乳类,只吃一些水果和谷类食物,近期出现手脚麻木,关节疼,并有“抽筋”现象。为加速症状的恢复,应适当补充()。 A.维生素D B.维生素C C.维生素B2 D.维生素B6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2-P93。缺乏维生素D导致钙吸收不足,可引起手足痉挛症。表现为肌肉痉挛、小腿抽筋、惊厥等。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海水鱼(如沙丁鱼)、肝脏、蛋黄等动物性食品及鱼肝油制剂中。人奶和牛奶是维生素D较差的来源,蔬菜、谷类及其制品和水果只含有少量的维生素D或几乎没有维生素D的活性。
29. 某老年人,77岁,患高血压、高血脂,经常性便秘,日常膳食喜肉类食品,该老年人应该多进食的食物是()。 A.痩肉 B.牛奶 C.鸡蛋 D.蔬菜、水果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膳食纤维有促进排便的作用,蔬菜、水果可以增加粪便体积,防止便秘。
30. 63岁老年人,女性,腰背部和下肢疼痛,尤其在运动时疼痛加剧,上楼梯和坐姿改站姿时吃力,严重时走路困难。该老年人可能缺乏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D B.维生素B2 C.维生素B1 D.维生素C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2。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骨质疏松症,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降低、胃肠吸收欠佳,户外活动减少,体内维生素D水平常常低于年轻人。
31. 为预防神经管畸形儿的发生,孕前及孕早期需要注意补充的维生素是()。 A.钙 B.碘 C.维生素B1 D.叶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8。孕早期叶酸缺乏可引起胎儿神经管畸形,主要表现为脊柱裂和无脑畸形等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32. 由于母亲妊娠期间严重缺乏,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影响最大的是()。 A.钙 B.碘 C.维生素B1 D.维生素C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77。孕妇严重缺碘可影响胎儿神经、肌肉的发育及引起胚胎期和围生期死亡率上升。
33. 妊娠期间严重缺乏可导致孕妇营养不良性水肿的是()。 A.钙 B.碘 C.维生素B1 D.维生素C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3。妊娠期营养对母体和胎儿的影响营养不良性水肿:妊娠期蛋白质严重摄入不足可致营养不良性水肿。蛋白质缺乏轻者仅出现下肢水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水肿。此外,维生素B1严重缺乏者亦可引起水肿。
34. 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一高峰期是()。 A.婴儿期 B.幼儿期 C.学龄前儿童期 D.学龄儿童期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8。婴儿期指从出生到1周岁。婴儿期是人类生命生长发育的第一高峰期,尤其是出生后头6个月的生长最快。
35. 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是()。 A.婴儿期 B.幼儿期 C.学龄前儿童期 D.青少年期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6。青少年期是指12~18岁,包括青春发育期及少年期,相当于初中和高中阶段。青少年的生理特点之一是身高和体重的第二次突增期。
36. 学龄前(2~5岁)儿童膳食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 A.50%〜60%和25%〜30% B.55%〜65%和20%〜25% C.50%〜65%和20%〜35% D.50%〜65%和20%〜30%
答案:C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P633。2~5岁,碳水化合物AMDR为50%~65%。脂肪供能比,1岁~为35%,4岁~为20%~30%。
37. 学龄儿童膳食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 A.50%〜60%和25%〜30% B.55%〜65%和20%〜25% C.50%〜65%和30%〜35% D.50%〜65%和20%〜30%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6。学龄儿童脂肪的AMDR为总能量的20%~30%。学龄儿童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AMDR为总能量的50%~65%为宜。
38. 妊娠期妇女吸收增多的营养素包括①蛋白质②维生素B12 ③铁④钙⑤叶酸()。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1。妊娠期妇女受高水平雌激素的影响,牙龈肥厚,易患牙龈炎和牙龈出血。孕酮分泌增加可引起胃肠平滑肌张力下降,贲门括约肌松弛,消化液分泌量减少,胃排空时间延长,肠蠕动减弱等,易出现恶心、呕吐、反酸、消化不良、便秘等妊娠反应。此外,由于胆囊排空时间延长,胆道平滑肌松弛,胆汁变黏稠、淤积,易诱发胆结石。消化系统功能的上述改变,延长了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使一些营养素如钙、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等的吸收都有所增加。
39. 妊娠期应补充一定量的动物肝、血、痩肉等食物,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加服铁剂,其原因包括①母体血浆容积减少②母体常有生理性贫血③母体需储备铁④胎儿需储备铁⑤预防神经管畸形()。 A.②③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2。妊娠期对铁的需要量显著增加:①由于妊娠期母体生理性贫血,需额外补充铁②母体还要储存相当数量的铁,以补偿分娩时由于失血造成铁的损失③胎儿肝脏内也需要储存一部分铁,以供出生后6个月之内婴儿对铁的需要。
40. 妊娠期营养不良对胎儿健康的影响包括①生长发育迟缓②先天性畸形③脑发育受损④低出生体重⑤巨大儿()。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3-P174。妊娠期营养不良对胎儿健康的影响有胎儿生长发育迟缓、先天性畸形、脑发育受损、低出生体重、巨大儿。
41. 哺乳对母亲近期健康的影响包括①促进产后子宫恢复②避免发生乳房肿胀和乳腺炎③预防产后肥胖④延长恢复排卵的时间间隔⑤降低乳母发生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危险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②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6。近期影响:促进产后子宫恢复;促进母体乳房中乳汁的排空,避免发生乳房肿胀和乳腺炎;延长恢复排卵的时间间隔。远期影响:预防产后肥胖;降低乳母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降低乳母发生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危险性。
42. 人类生命周期按时间顺序可分为①婴幼儿期②儿童青少年期③成年期④更年期⑤老年期()。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8。人类生命周期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婴幼儿期、儿童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不同年龄、性别、生理状态的个体或人群其生理特点及营养需要也不同,在膳食供应上须作出必要的补充和调整,以满足其营养需要,促进健康,防止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生。
43. 反映婴幼儿时期生长发育的指标包括①体重②身高(身长)③头围④胸围⑤上臂围()。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8。身高(身长)是反映骨骼系统生长的指标,短期营养不良对身高(身长)影响不明显,但长期营养不良可导致身高(身长)生长缓慢甚至停滞。儿童身高增长的速度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减缓。头围反映了脑及颅骨的生长状态,对婴幼儿头围发育进行监测有重要的意义。当头围小于平均值2倍标准差时,提示有脑发育不良的可能,小于平均值3倍标准差提示脑发育不良,而头围增加速度过快则提示脑积水可能。胸围反映了胸廓和胸背肌肉发育的指标,出生时比头围略小,但增长速度快,1岁时与头围基本相等,之后开始超过头围(头胸围交叉)。上臂围代表上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的发育情况。
44. 对于婴幼儿的营养需要叙述正确的包括①婴幼儿时期要维持能量摄入与消耗的正平衡②婴儿对脂肪和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高于成人③母乳喂养的婴儿在1岁后体内储存的锌逐渐消耗④蔗糖是1岁以内婴儿的主要能量来源⑤能量摄入长期不足,可使生长迟缓或停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②④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9。①正确。婴幼儿的营养需要婴幼儿的能量需要除了包括基础代谢、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排泄耗能外,还包括快速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储存,维持能量摄入与消耗的正平衡是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②正确。由于生长发育的需要,婴儿对必需氨基酸的平均需要量按每公斤体重计算高于成人,婴儿对脂肪的需要量按每公斤体重计算高于成人。③错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4~5个月后体内储存的锌逐渐消耗,也需要从膳食中补充。④错误。1岁以内的婴儿,尤其0~6月龄的婴儿,乳糖是其主要的能量来源,适合婴儿的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⑤正确。能量摄入长期不足,可使生长迟缓或停滞;而能量摄入过多可导致肥胖。
45. 母乳中含有的活性免疫物质包括①免疫球蛋白②溶菌酶③淋巴细胞④乳铁蛋白⑤双歧杆菌因子()。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3。母乳中的免疫物质有:各种免疫球蛋白,包括IgA、IgG、IgM、IgD,其中IgA占总量的90%,多为分泌型IgA,具有抗肠道微生物和异物的作用;乳铁蛋白是一种能与三价铁离子结合的乳清蛋白,通过与在繁殖中需要游离铁离子的病原微生物竞争铁,从而抑制这些病原微生物的代谢和繁殖;溶菌酶是一种由上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低分子单链蛋白,其在母乳中的含量比牛乳中高300倍以上,可通过水解细胞壁中的乙酰氨基多糖而使易感菌溶解,发挥杀菌抗炎作用;双歧杆菌因子是一种含氮多糖,能促进双歧杆菌生长,降低肠道pH,抑制腐败菌生长。母乳中的多种免疫物质在婴儿体内构成了有效的防御系统,保护婴儿免受感染。
46. 青少年的合理膳食原则包括①多吃谷类,供给充足的能量②保证足量的鱼、禽、蛋、奶、豆类和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③平衡膳食,鼓励参加体力活动,避免盲目节食④多食用高能量食物⑤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达70%以上()。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7。《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关于学龄儿童的膳食指南也适用于青少年期,青少年的合理膳食原则包括:1、多吃谷类,供给充足的能量:青少年的能量需要量大,可因活动量大小而有所不同,而且宜选用加工较为粗糙、保留大部分B族维生素的谷类,适当选择杂粮及豆类。2、保证足量的鱼、禽、蛋、奶、豆类和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优质蛋白质应达50%以上,鱼、禽、肉、蛋每日供给量200~250g,奶不低于300ml。每日蔬菜和水果的总供给量约为500g,其中绿色蔬菜类不低于300g。3、平衡膳食,鼓励参加体力活动,避免盲目节食:青少年肥胖率逐年增加,对于那些超重或肥胖的青少年,应引导他们通过合理控制饮食,少吃高能量的食物(如肥肉、糖果和油炸食品等),同时增加体力活动,使能量摄入低于能量消耗,逐步减轻体重。
47.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关于一般老年人的膳食指南特别强调①食物品种丰富,动物性食物充足,常吃大豆制品。②鼓励共同进餐,保持良好食欲,享受食物美味。③多吃谷类,增加能量的摄入。④积极户外活动,延缓肌肉衰减,保持适宜体重。⑤定期健康体检,测评营养状况,预防营养缺乏。()。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答案:B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265。一般老年人膳食指南核心推荐:1.食物品种丰富,动物性食物充足,常吃大豆制品。2.鼓励共同进餐,保持良好食欲,享受食物美味。3.积极户外活动,延缓肌肉衰减,保持适宜体重。4.定期健康体检,测评营养状况,预防营养缺乏。
48. 运动员处于高温环境大运动量训练时,大量的钾可通过汗液丢失,缺钾可引起①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受到抑制②ATP合成减少③肌肉兴奋性降低④肌肉无力⑤心脏节律紊乱()。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93。大运动量训练尤其处于高温环境时,大量的钾可通过汗液丢失。尿钾排出量比较恒定,若不及时补充,可发生钾缺乏。缺钾可抑制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减少ATP合成,同时降低肌肉兴奋性、出现肌肉无力和心脏节律紊乱等。
49. 运动员的合理膳食原则包括①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②注意选择浓缩、体积小的食物③食物要多样化④保证营养素数量和质量的需要⑤合理的饮食制度()。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95。运动员合理膳食原则①食物要多样化②保证营养素数量和质量的需要③注意选择浓缩、体积小的食物④合理的饮食制度
50. 低温环境中产能营养素利用的特点包括①碳水化合物优先利用为主②蛋白质优先利用为主③脂肪优先利用为主④机体组织摄取与利用脂肪速率增加⑤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利用均增加()。 A.②③④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99。低温环境下,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利用均增加,但以碳水化合物优先利用产热为主。
51. 可提高机体耐寒能力的氨基酸有①亮氨酸②缬氨酸③蛋氨酸④异亮氨酸⑤酪氨酸()。 A.①③ B.②③ C.③⑤ D.②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0。低温可引起机体对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利用增强。研究显示蛋氨酸、酪氨酸可提高机体耐寒的能力。
52. 高原低氧时人体代谢的特点包括①能量需要増加②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代谢增加③脂肪分解大于合成④糖异生增加⑤糖酵解受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1。高原环境对能量和营养素代谢的影响低氧时,能量需要量增加,其推荐摄入量在非高原人群基础上增加10%。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代谢增强,尿氮排出增加。脂肪分解大于合成,脂肪储存量减少,血甘油三酯、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严重者可引发酮血症。糖的有氧代谢受阻,糖酵解增强,出现血糖降低、血乳酸和丙酮酸含量增加的改变,糖异生受阻,糖原储备量减少。
53. 对于长期接触电离辐射人群的营养需要描述正确的包括①蛋白质摄入不足可增加机体对辐射的敏感性②建议蛋白质供能占总能量的12%〜18% ③建议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总能量的60%〜65% ④果糖和葡萄糖不具有防辐射效果⑤建议适当增加脂肪供能的比例()。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3。接触电离辐射人群膳食营养需要1、保证充足的产能营养素供给:能量、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如蛋氨酸和组氨酸)摄入不足可以增加机体对辐射的敏感性,增加机体能量消耗、加重组织损伤和延缓恢复。一般建议蛋白质供能占总热能的12%~18%,以补充优质蛋白质为主,碳水化合物占60%~65%,应选择防辐射效果好的果糖和葡萄糖;注意适量增加必需脂肪酸的摄入,控制血脂水平的升高,不建议增加脂肪占总能量的2、选择富含抗氧化营养素的蔬菜和水果:保证足量的维生素C和适量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E和维生素K)的摄入,以减少辐射介导的活性氧对机体的损伤。同时,也应选择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PP、维生素B6、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增加机体防辐射效果3、补充适量的矿物质:在保持水盐代谢平衡的基础上,适量增加微量元素(如锌、铁、铜、硒和锰)和常量元素(钠和钾)的摄入量,并注意矿物质之间的平衡。4、注意多种营养物质配伍:增加抗氧化物质的摄入,提高机体对辐射损伤的综合防护作用。
54. 对接触苯的作业人员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正确的建议包括①维生素C摄入量150mg/d ②补充一定量的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叶酸③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食物④适当增加铁的摄入量⑤适当增加钠的摄入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3。苯作业人员膳食营养需要(4)注意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维生素C参与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反应、增加混合功能氧化酶的活性,可提高机体的解毒能力;建议维生素C摄入量150mg/d;并补充一定量的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叶酸;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食物,保护神经系统,增加机体对苯的拮抗作用。适当增加铁的摄入量,预防苯中毒所致的贫血。
55. 营养素对苯作业人员的影响描述正确的包括①富含含硫氨基酸的蛋白质对预防苯中毒有保护作用②碳水化合物可以降低机体对苯的耐受性③脂肪可降低机体对苯的敏感性④维生素C可提高机体对苯的解毒能力⑤增加铁的摄入可预防苯中毒所致的贫血()。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3。苯作业人员膳食营养需要(1)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富含硫氨基酸的蛋白质对预防苯中毒有保护作用。因为苯的解毒过程需要谷胱甘肽(CSH)和硫酸,苯的生物转化需要一系列的酶,而CSH的合成与巯基酶的活性与机体蛋白质营养状态有关。(2)保证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可以提高机体对苯的耐受性,这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中可以提供解毒物质葡萄糖醛酸和解毒过程所需要的能量有关。(3)限制脂肪摄入:因苯具有强的亲脂性,膳食脂肪含量过高可促进苯在体内的吸收和蓄积,增加机体对苯的敏感性。(4)注意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维生素C参与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反应、增加混合功能氧化酶的活性,可提高机体的解毒能力;建议维生素C摄入量150mg/d;并补充一定量的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叶酸;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食物,保护神经系统,增加机体对苯的拮抗作用。适当增加铁的摄入量,预防苯中毒所致的贫血。
56. 孕期血清中营养素不降低的是()。 A.葡萄糖 B.氨基酸 C.血脂及维生素E D.铁和维生素C
答案:C
注释:孕期除血脂及维生素E外,血浆中所有营养素均降低,包括葡萄糖、氨基酸、铁、维生素C、维生素B6、叶酸和生物素。
57. 孕妇易出现生理性贫血,主要因为()。 A.血液被稀释 B.红细胞数量减少 C.缺铁 D.营养不良
答案:A
注释:从孕妇的生理变化看,由于血容量扩大,血浆容积增长较快,容积增加约为45%~50%;红细胞数量增加较慢,增加约为15%~20%,使血液相对稀释,而容易导致生理性贫血。
58. 关于孕妇消化系统功能的改变,不正确的说法是()。 A.消化液分泌增加 B.胃肠胀气及便秘 C.胃肠蠕动减慢 D.恶心、呕吐
答案:A
注释:孕妇消化系统功能改变包括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胃肠胀气及便秘,孕早期常有恶心、呕吐等妊娠反应,对某些营养素如钙、铁、维生素B12及叶酸的吸收能力增强。
59. 对于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而言,整个妊娠期母体体重约增加()。 A.5~9kg B.8~14kg C.11~16kg D.7~11kg
答案:B
注释:《WST801—2022妊娠期妇女体重增长推荐值标准》。
60. 孕期膳食中可能缺乏的矿物质主要是()。 A.钙、磷、铁 B.钙、铁、镁 C.锌、铁、钙 D.铁、铜、钙
答案:C
注释:孕期由于生理变化,血浆容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使得血中各种矿物质的浓度降低。孕期膳食中可能缺乏的主要是钙、铁和锌。
61. 妊娠期妇女吸收没有增多的营养素是()。 A.蛋白质 B.维生素B12 C.铁 D.钙
答案:A
注释:妊娠期妇女食物在胃肠中停留时间延长,可以使维生素B2、铁、钙、叶酸的吸收增多。
62. 妊娠期妇女血容量发生变化,容易出现()。 A.生理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巨幼细胞贫血 D.混合型贫血
答案:A
注释:妊娠期妇女血容量增加,其中血浆容量的增加大于红细胞数量的增加,使血液相对稀释,容易导致生理性贫血。
63. 孕期需特别考虑的维生素为()。 A.维生素A、维生素D及维生素C B.维生素A、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 C.维生素C、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D D.维生素A、维生素D及B族维生素
答案:D
注释:许多维生素在血清中的浓度于孕期是降低的,孕期需特别考虑的维生素为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及B族维生素。
64. 妊娠期膳食中优质蛋白质至少占蛋白质总量的()。 A.1/2以上 B.1/4以上 C.1/5以上 注释:孕妇蛋白质推荐摄入量(RND)妊娠早期不增加,妊娘中期和妊振晚期分别增加15g/d和30g/d。妊娠期膳食中优质蛋白至少占总量的1/3以上。
答案:B
65. 妊娠期营养不良对母体影响不包括()。 A.营养性贫血 B.骨质软化症 C.动脉粥样硬化 D.妊娠并发症
答案:C
注释:妊娠期营养不良对母体的影响包括营养性贫血、骨质软化症、营养不良性水肿和妊娠并发症。
66. 妇女在妊娠期间的膳食原则,错误的是()。 A.补充叶酸,常吃含铁丰富的食物,选用碘盐 B.增加脂肪的摄入量 C.适量身体活动 D.维持妊娠期适宜增重
答案:B
注释:妊娠期妇女血脂较平时升高,所以脂肪摄入总量不宜过多。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妊娠期膳食脂肪的供能比为20%~30%。
67. 孕期体重增长过低易使()。 A.高血压的发生率增高 B.胎儿畸形的发生率增高 C.早产儿的发生率增高 D.乳腺癌发生率增高
答案:C
注释:孕期体重的增长过多或过少均不利。若增长过多,超过平均体重数的50%以上,则发展为高血压的机会增加;而体重增长过低,又易使早产儿的发生率增高。
68. 母亲膳食中缺少优质蛋白质,则乳汁中含量下降的是()。 A.赖氨酸和精氨酸 B.精氨酸和蛋氨酸 C.赖氨酸和蛋氨酸 D.组氨酸和亮氨酸
答案:C
注释:营养不良时乳汁中蛋白质的含量亦降低,膳食中缺少优质蛋白质则乳汁中赖氨酸、蛋氨酸含量下降,会直接影响婴儿的快速发育和成长。
69. 产褥期膳食在富含优质蛋白质的基础上,还要适最补充()。 A.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 B.脂肪和铁 C.脂肪和维生素 D.维生素和铁
答案:D
注释:产褥期指分挽后到除乳房外全身器官恢复正常的这段时间,这一时期饮食应该是平衡膳食,还应该适当补充维生素和铁。
70. 初乳营养成分极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和抗病物质,应全部喂给孩子 B.含有许多免疫活性物质 C.含有许多脂肪和乳糖 D.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
答案:C
注释:初乳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锌、铜,而脂肪和乳糖含量较成熟乳少,适合新生儿的营养需要和消化能力。
71.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初乳富含免疫物质 B.母乳中含铁量很低 C.过渡乳中的乳糖和脂肪含量逐渐增多 D.过渡乳中的蛋白质大量增加
答案:D
注释:过渡乳中的乳糖和脂肪含量逐渐增多,成熟乳富含蛋白质,乳糖和脂肪等多种营养素。
72. 乳母营养需要的特点是()。 A.要保证乳汁的正常分泌并维持乳汁质量的恒定 B.要保证乳汁的最大分泌 C.要保证乳汁本身的能量 D.要保证乳汁中蛋白质的含量恒定
答案:A
注释:良好的乳母营养需要是为保证乳汁正常分泌及维持乳汁质量相对恒定。
73. 为了增进乳汁分泌,乳母的膳食应充分补充()。 A.固体食物 B.半固体食物 C.捞饭或精制米面 D.流质食物及汤类
答案:D
注释:乳母每天摄入的水量与乳汁分泌量有密切关系,多吃流质的食物如肉汤、各种粥等,用以补充乳汁的水分。
74. 关于婴幼儿生长所需能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婴儿期的基础代谢所需能量约占总能量的60% B.婴儿期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约占能量消耗的7%~8% C.每增加1g新组织需要能量18.4~23.8kJ D.能量摄入越多越好
答案:D
注释:婴幼儿期能量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
75. 下列符合婴儿生长发育特点的是()。 A.从出生至1周岁为新生儿期 B.婴儿短期内营养不良会影响其身长 C.婴儿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cm D.1周岁时体重可达出生时的1.5倍
答案:C
注释:新生儿为出生后到满28天的婴儿,故A错误;身长为长期营养不良的判断指标,故B错误;足月新生儿平均身长为50cm,故C正确;1周岁时体重可达出生时的3倍,故D错误。
76. 母乳喂养的婴儿不需额外补充,且母乳中含量仅为牛乳含量一半的维生素为()。 A.维生素A B.维生素K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3。用母乳喂养的婴儿一般不需额外补充维生素A。母乳中的维生素A仅为牛乳含量的一半。
77. 对婴儿智力发育有促进作用的脂肪酸为()。 A.n-6系列的花生四烯酸、DHA和EPA、n-3系列的γ-亚麻酸 B.n-6系列的花生四烯酸和DHA、n-3系列的γ-亚麻酸和DHA C.n-6系列的γ-亚麻酸和EPA、n-3系列的花生四烯酸和DHA D.n-6系列的γ-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n-3系列的EPA和DHA
答案:D
注释:亚油酸及其代谢产物γ-亚麻酸及花生四烯酸(ARA)是n-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成分,α-亚麻酸及其代谢产物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成分,这些脂肪酸对婴儿神经、智力及认知功能发育有促进作用。
78. 关于婴儿营养需要,不正确的是()。 A.6个月的婴儿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比成人多5~10倍 B.6个月后婴儿虽然开始添加辅食但是依然以奶类食品为主 C.婴儿食物应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以利于消化吸收 D.婴儿首次添加辅食可以选择铁强化的谷类食物
答案:C
注释:婴儿摄入过多含碳水化合物食物,可因碳水化合物在肠内经细菌发酵,产酸、产气及刺激肠蠕动引起腹泻。
79. 胎儿出生时体内储备的铁,一般可满足多长时间内婴儿对铁的需要量()。 A.1~2个月 B.2~3个月 C.4~6个月 D.7~8个月
答案:C
注释:足月新生儿体内约有300mg的铁储备,通常可防止生后4个月内的铁缺乏。
80. 出生后前2个月新生儿体内铜浓度是成人的()。 A.0.5~1倍 B.1~3倍 C.6~10倍 D.8~15倍
答案:C
注释:出生后前2个月新生儿体内铜浓度是成人的6~10倍。
81. 母乳喂养的优点中,除外()。 A.营养成分最适合婴儿的需要,消化吸收利用率高 B.含有大量免疫物质,有助于增强婴儿抗感染的能力 C.容易发生过敏 D.经济、方便、卫生
答案:C
注释:婴儿肠道功能的发育尚不完善,牛乳蛋白被肠黏膜吸收后可作为过敏原而引起超敏反应。估计约有2%的婴儿对牛乳蛋白过敏,表现为湿疹、支气管哮喘及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而母乳喂养儿极少发生过敏。
82. 母乳优于牛乳的原因是()。 A.牛乳蛋白质中酪蛋白过低 B.牛乳缺乏婴儿需要的免疫物质 C.牛乳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和亚油酸太少 D.牛乳中蛋白质、钙、钠、钾、氯和磷酸的低含量与婴儿未成熟肾脏的功能不相适应
答案:B
注释:母乳蛋白质含量低于牛奶,但利用率高;牛乳蛋白质中酪蛋白过高,不利于婴儿消化;牛乳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太多、亚油酸太少而不能满足婴儿对亚油酸的需要。此外,牛乳中蛋白质、钙、钠、钾、氯和磷酸的高含量与婴儿未成熟肾脏的功能不相适应。另外,牛乳还缺乏母乳中丰富的免疫物质。因此,对缺乏母乳喂养的婴儿而言,选用配方奶粉尤为重要。
83. 母乳中的免疫物质最多的是()。 A.IgA B.IgG C.IgM D.IgD
答案:A
注释:母乳中的免疫物质有:各种免疫球蛋白,包括IgA、IgG、IgM、IgD,其中IgA占总量的90%,多为分泌型IgA,具有抗肠道微生物和异物的作用。
84. 下列可以完全母乳喂养的是()。 A.苯丙酮尿症患儿 B.乳糖不耐受症患儿 C.健康的早产儿 D.乳类蛋白过敏患儿
答案:C
注释:对于一些患有先天缺陷而无法耐受母乳喂养的婴儿,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特殊婴儿配方食品:苯丙酮尿症患儿要选用限制苯丙氨酸的奶粉;乳糖不耐受症的患儿要选用去乳糖的配方奶粉;对乳类蛋白质过敏的患儿则可选用以大豆为蛋白质来源的配方奶粉。母乳不足时,可用婴儿配方奶粉或其他乳品、代乳品补充进行混合喂养,其原则是采用补授法,即先喂母乳,不足时再喂以其他乳品。
85. 母乳喂养的特点不包括()。 A.营养成分最适合婴儿需要,但消化吸收利用率不高 B.含有大量免疫物质,有助于增强婴儿抗感染能力 C.不容易发生过敏 D.促进产后恢复,增强母婴交流
答案:A
注释:母乳喂养营养成分最适合婴儿需要,消化吸收利用率高。
86. 婴儿添加辅食的原则,错误的是()。 A.从一种到多种 B.从细到粗 C.不可强迫进食 D.添加一种新的食物,如有呕吐、腹泻等消化不良反应时,则不再添加辅食
答案:D
注释:添加一种新的食物,如有呕吐、腹泻等消化不良反应时,可暂缓添加,待症状消失后再从少量开始添加。但是不能认为孩子不适应而不再添加辅食。
87. 完全人工喂养的婴儿最好选择()。 A.牛奶 B.代乳品 C.婴儿配方奶粉 D.脱脂奶粉
答案:C
注释:婴儿喂养分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完全人工喂养最好的选择是配方奶粉。
88. 生命体征平稳的晚期早产儿,应在出生后()小时内开始母乳喂养()。 A.3小时 B.6小时 C.1小时 D.24小时
答案:C
注释:《晚期早产儿营养管理专家共识》。应鼓励母亲在新生儿生后1h内开奶,按需喂养,每日哺乳8~12次,鼓励夜间喂养1~2次,喂养间隔<3h,以促进母亲泌乳并保障晚期早产儿摄入足够母乳,保证新生儿24h排尿>6次。
89. 当乳母烟酸摄入不足时,可能会引起新生儿发生()。 A.佝偻病 B.克汀病 C.低体重 D.癞皮病
答案:D
注释:烟酸缺乏会引起癞皮病。本题中乳母烟酸摄入不足,可能会引起新生儿癞皮病。
90. 如果乳母食用去米汤的“捞饭”或精制米面会导致哪种营养素缺乏并波及婴儿()。 A.维生素A B.维生素E C.维生素B1 D.维生素C
答案:C
注释:食用去米汤的“捞饭”或精制米面很容易导致维生素B1缺乏。
91. 孕期哪种营养素缺乏或过多易导致出生婴儿先天畸形()。 A.维生素A、锌和叶酸等 B.维生素E、铁 C.维生素C和叶酸 D.B族维生素和锌
答案:A
注释:孕期某些营养素缺乏或过多,可能导致出生婴儿先天畸形,其中研究和报道较多的有锌、维生素A和叶酸等。
92. 有关婴幼儿消化系统的特点不包括()。 A.3~4个月时,唾液中淀粉酶才能逐渐增加 B.肠黏膜通透性强 C.胃贲门括约肌弱,而幽门部肌肉较紧张 D.恒牙萌出
答案:D
注释:婴幼儿消化系统的特点:3~4个月时,唾液腺逐渐发育成熟,唾液中淀粉酶才能逐渐增加;新生儿的小肠约为自身长度的6~8倍,肠黏膜通透性强,肠壁肌肉较薄弱,蠕动较差,发生肠套叠、肠扭转的机会比成人高;胃贲门括约肌弱,而幽门部肌肉较紧张;乳牙在6~8个月开始萌出。
93. 婴幼儿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的时间是()。 A.6个月 B.2岁 C.1岁 D.出生
答案:C
注释:1岁时婴幼儿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称为胸围交叉。
94. 关于婴幼儿生长所需的能量,说法错误的是()。 A.婴儿期的基础代谢所需能量约占总能量的60% B.婴儿期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约占能量消耗的7%~8% C.每增加lg新组织需要能量18.4~23.8kJ D.能量摄入越多越好
答案:D
注释:婴幼儿期能量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
95. 下列关于幼儿膳食原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2~5岁是儿童饮食行为培养的关键时期 B.幼儿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其他各营养素的需要量相对高于成人 C.幼儿的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为25~30g D.1~3岁幼儿的脂肪摄入量占总能量的15%~25%
答案:D
注释:1~3岁幼儿的脂肪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35%为宜。
96. 关于佝偻病,说法错误的是()。 A.婴儿出生后到3岁为好发年龄 B.在3个月时,易发生颅骨软化 C.在6个月时,可发生肋骨串珠和肋骨外翻 D.在8个月时,可发生“O”形腿或“X”形腿
答案:D
注释:在开始学走时,可发生“O”形腿或“X”形腿。
97. 学龄前儿童体重、身高平均每年增长分别为()。 A.2~3kg;4~7cm B.5kg;7cm C.2kg;5~7cm D.2~5kg;2~8cm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5。学龄前儿童体重年增长约2kg,身高年增长约5~7cm。
98. 要解决学龄儿童营养问题要注意膳食平衡,鼓励多吃谷类的目的是()。 A.供给充足的能量及较多的B族维生素 B.满足对蛋白质的需要 C.满足对钙、铁的需要 D.通过膳食中丰富的维生素C来增加铁的吸收
答案:A
注释:要解决学龄儿童营养问题要注意膳食平衡,鼓励多吃谷类,以供给充足的能量。保证鱼、禽、肉、蛋、奶、豆类和蔬菜的供给,以满足其对蛋白质、钙和铁的需要,并通过膳食中丰富的维生素C来增加铁的吸收。
99. 学龄儿童一日三餐中,早餐和午餐的营养素供给量应分别达到()。 A.全天推荐量的35%、40% B.全天推荐量的30%、40% C.全天推荐最的25%、35% D.全天推荐量的30%、45%
答案:B
注释:由于学龄儿童的特殊性,家长和学校应为学龄儿童安排好一日三餐,其中早餐和午餐的营养成分应分别达到全日推荐供给量的30%、40%,每日供给至少300ml牛奶,以提供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以及钙质;每日供给1~2个鸡蛋及其他动物性食物100~150g以提供优质蛋白质。
100. 为保证学龄前儿童碘的摄入量达到RNI,除必须食用碘强化盐外,每周最好还应安排海产品的次数是()。 A.5次 B.4次 C.3次 D.1次
答案:D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提出学龄前儿童碘的RNI为90µg/d,UL为800µg/d。含碘较高的食物主要是海产品,如海带、紫菜、海鱼、虾、贝类。为保证这一摄入水平,除必须使用碘强化食盐烹调食物外,还建议每周膳食至少安排1次海产食品。
101. 下列关于学龄前儿童合理膳食原则,说法错误的是()。 A.食物种类多样化,搭配合理 B.选择易于消化的烹调方式 C.合理的膳食制度和良好的膳食习惯 D.应摄入粗细搭配的多种食物,平衡膳食
答案:D
注释:学龄前应选择质地细软、容易消化的食物。
102. 关于2022版“学龄儿童膳食指南”错误的说法是()。 A.主动参与食物选择和制作,提高营养素养 B.天天喝奶,足量饮水,不喝含糖饮料,禁止饮酒 C.吃好早餐,合理选择零食,培养健康饮食行为 D.保证每天至少150分钟活动,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答案:D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254。学龄儿童膳食指南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基础上,增加了5条核心推荐:1.主动参与食物选择和制作,提高营养素养。2.吃好早餐,合理选择零食,培养健康饮食行为。3.天天喝奶,足量饮水,不喝含糖饮料,禁止饮酒。4.多户外活动,少视屏时间,每天60分钟以上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5.定期监测体格发育,保持体重适宜增长。
103. 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体格迅速生长,出现第二次生长突增的是()。 A.胎儿期 B.婴儿期 C.幼儿期 D.青春期
答案:D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
104. 关于儿童营养需求特点正确的是()。 A.儿童消化代谢与成人相同 B.各种营养素需求量与成人一样 C.个体之间营养需求差异不明显 D.生长高峰营养素的需求蜇增加
答案:D
注释:由于儿童少年体内合成代谢旺盛,所常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量相对比成人高。
105. 青少年的营养需求特点是()。 A.对能量的需要量与各营养素的供能比例是恒定的 B.对能量、蛋白质的需要量与生长发育速率相一致 C.每日摄入脂肪应占总能量的30%~35% D.每天需水量大于成人
答案:B
注释:由于儿童少年体内合成代谢旺盛,所需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量相对比成人高,与生长发育速率是一致的。各年龄组的营养素需要量是有差异的,每日摄入脂肪应占总能量的20%~30%。
106. 12~14岁青少年钙的RNI为()。 A.850mg/d B.900mg/d C.950mg/d D.1000mg/d
答案:D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P203。钙RNI,9~17岁为1000mg/d。
107. 复习考试期间,大脑对氧和某些营养素的需求比平时增多,需要补充,下列营养素中不需要多补充的是()。 A.蛋白质 B.磷脂 C.碳水化合物 D.钙
答案:D
注释:复习、考试期间,大脑活动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对氧和其他营养素的需求比平时增多,如蛋白质、磷脂、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维生素C、B族维生素和铁的消耗增加。因此,要注意多补充这些营养素。
108. 下列属于儿童少年的健康饮食行为的是()。 A.早餐多样 B.选择快餐 C.饮用咖啡 D.饮用含酒精的饮料
答案:A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儿童少年的健康饮食行为。
109. 老年人代谢组织的总量逐年下降,75岁时基础代谢率较30岁下降大约为()。 A.6% B.16% C.26% D.36%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8。基础代谢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从20~90岁每增加10岁,BMR下降2%~3%。75岁时BMR较30岁下降26%。40岁以后的能量供给每增加10岁下降5%。
110. 关于老年人的蛋白质代谢,说法正确的是()。 A.易发生负氮平衡 B.易发生正氮平衡 C.处于零氮平衡 D.罹患消耗性疾病时容易出现正氮平衡
答案:A
注释:老年人合成代谢降低,分解代谢增高,易发生负氮平衡。
111. 老年人的生理代谢特点,正确的是()。 A.消化系统功能减退 B.体脂减少 C.合成代谢增加,分解代谢降低 D.免疫功能增强
答案:A
注释:老年期代谢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而且合成代谢降低,分解代谢增高,合成与分解代谢失去平衡,引起细胞功能下降。
112. 下列不属于老年人体成分改变的是()。 A.体内脂肪组织逐渐减少 B.脂肪在体内储存部位的分布呈现一种向心性分布的趋势 C.细胞数量减少,肌肉组织的重量减而出现肌肉萎缩 D.体水分减少,主要为细胞内液减少
答案:A
注释:老年人脂肪组织相对增加。
113. 下列符合老年人的代谢特点和营养需求的是()。 A.容易出现正氮平衡 B.应多摄入蛋白质以弥补损失 C.多摄入优质蛋白 D.增加甜食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答案:C
注释:老年人容易出现负氮平衡,且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降低,因此,膳食蛋白质以优质蛋白质占1/3以上为宜。老年人的糖耐量降低,血糖的调节作用减弱,容易发生血糖增高。老年人应降低单糖、双糖和甜食的摄入量,增加膳食中膳食纤维的摄入。老年人的脂肪摄入不宜过多,脂肪供能占膳食总能量的20%~30%为宜。
114. 以下不符合老年人营养需要特点的是()。 A.能量摄入量应高于成年人 B.钠的摄入量应低于成年人 C.维生素D的摄入量应高于成年人 D.钙的摄入量与成年人一致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9。基础代谢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从20~90岁每增加10岁,BMR下降2%~3%。75岁时BMR较30岁下降26%。40岁以后的能量供给每增加10岁下降5%。因此,老年人的能量供给应适当减少。
115. 某老年人全日应摄入总能量1800kcal,则其每日可食用脂肪不宜超过()。 A.60g B.80g C.70g D.50g
答案:A
注释:老年人膳食中总脂肪量不宜过高,由脂肪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30%以下(20%~30%)。
116. 根据新版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建议65岁以后钙的推荐摄入量(RNI)均为()。 A.800mg/d B.1200mg/d C.1000mg/d D.1500mg/d
答案:A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P200。我国建议老年人钙的RNI均为800mg/d。
117. 老年人饮食安排不合理的是()。 A.多食用家鸡,少食用肉鸡 B.粮食可多吃 C.多食用海鱼 D.每日或隔日食用一个鸡蛋
答案:B
注释:禽类中肉鸡脂肪多,不如家鸡。禽肉蛋白质含量较多而脂肪较少,且细嫩易于消化,比畜肉更适合老年人食用。粮食不可多食用,以防止能量超过所需。海鱼中有EPA和DHA,对防治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作用。蛋类含有多种营养素,为优质蛋白,但蛋黄内胆固醇含量高,因此,老年人以每日或隔日食用一个鸡蛋为宜。
118. 关于老年人膳食原则的表述,错误的是()。 A.减少能量摄入 B.控制脂肪摄入 C.摄入大量的动物性蛋白质 D.多吃蔬菜和水果
答案:C
注释:老年人容易出现负氮平衡,且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降低,摄入蛋白质过多可增加肝、肾负担。
119.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孕中期每日膳食应增加蛋白质摄入量为()。 A.0g B.15g C.20g D.30g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2。孕期孕妇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增加,以满足母体、胎盘和胎儿生长的需要。孕妇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为:妊振早期不增加,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分别增加15g/d和30g/d。
120.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孕早期每日膳食应增加蛋白质摄入量为()。 A.0g B.15g C.20g D.30g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2。孕期孕妇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增加,以满足母体、胎盘和胎儿生长的需要。孕妇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为:妊振早期不增加,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分别增加15g/d和30g/d。
12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孕晚期每日膳食应增加蛋白质摄入量为()。 A.0g B.15g C.20g D.30g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2。孕期孕妇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增加,以满足母体、胎盘和胎儿生长的需要。孕妇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为:妊振早期不增加,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分别增加15g/d和30g/d。
122. 为满足自身及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孕妇整个孕期共需蛋白质约为()。 A.0g B.15g C.20g D.900g
答案:D
注释:《营养与视频卫生学》P172。孕期孕妇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增加,以满足母体、胎盘和胎儿生长的需要。孕妇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为:妊振早期不增加,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分别增加15g/d和30g/d。
123. 高温环境下人体胃酸分泌减少,食欲减退的主要原因是()。 A.散热增强使血液重新分配 B.消化液分泌减少 C.胃肠道功能降低 D.大量出汗使氯化钠丢失增加
答案:D
注释:高温环境下,大量排汗使氯化钠丢失增加,氯离子贮备下降,致使胃酸分泌减少,食欲减退。
124. 关于高温环境中人群的营养。高温环境下,人员蛋白质供给量应占总能量的()。 A.8%~10% B.10%~15% C.16%~20% D.21%~25%
答案:B
注释:当温度超过30℃时,环境温度每升高1℃,能量需要量应增加0.5%;碳水化合物供能不低于总能量的58%,脂肪占总能量的20%~25%(有人建议为18%左右),蛋白质供能占总能量的12%,应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较多的瘦肉、鱼、蛋、乳及其制品、豆及其制品等摄入,最好占到总蛋白质的50%。
125. 下列有关高温工作人员生理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肠道运动增强 B.外周血管流量减小 C.肌肉收缩能力增强 D.基础代谢率增加
答案:D
注释:高温环境能量消耗的增加是与体温上升一起出现的。
126. 高温环境中的出汗量取决于()。 A.风速 B.劳动强度 C.年龄 D.性别
答案:B
注释:本题考查高温环境作业对水的需求。
127. 高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重点是在其膳食摄取中应增加()。 A.动物性食物 B.谷类食物 C.水和矿物质 D.蛋白质和脂肪
答案:C
注释:高温环境下人的排汗量增加,容易缺乏水和矿物质,所以应该适量补充。
128. 高温环境人群对营养的要求,应适当增加的营养素,除外()。 A.碳水化合物 B.蛋白质 C.脂肪 D.水和矿物质
答案:C
注释:对高温环境中膳食脂肪供给尚无肯定的特殊要求。
129. 高温环境对蛋白质需要量有影响,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分解代谢加速 B.高温环境易引起食欲下降,因此蛋白质的需要量有所降低 C.容易出现负氮平衡 D.高温引起蛋白质需要量增加
答案:B
注释:考查高温环境下作业人群的蛋白质需要量特点。高温环境蛋白质需要量增加。
130. 下列不符合高温环境人员的膳食需要的是()。 A.满足产能营养素的需要 B.补充水分 C.补充矿物质 D.降低能量摄入
答案:D
注释:环境温度超过30℃时,机体的能量消耗增加的趋势明显,机体大量排汗散热,水和矿物质丢失十分严重。由于高温环境中能量消耗增加,能量代谢相关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烟酸等需要相应增加。同时,由于水溶性维生素随汗液流失增加,可造成这些维生素过多的损失。
131. 在寒冷地区生活的人群,应注意的问题是()。 A.增加脂肪的摄入量 B.减少维生素A的摄入量 C.减少维生素D的摄入量 D.减少食盐的摄入量
答案:A
注释:低温环境中,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关的酶活性降低,而动员脂肪作用的酶活性上升,脂肪代谢增高。
132. 低温环境下,以下氨基酸可提高机体耐寒能力的是()。 A.蛋氨酸 B.组氨酸 C.苯丙氨酸 D.色氨酸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0。蛋氨酸经甲基转移作用而提供寒冷适应中所必需的甲基,如脂肪酸代谢需要肉碱,而肉碱合成过程中需要甲基。
133. 低温环境下,人群体内供能特点的是()。 A.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B.以脂肪为主 C.以蛋白质为主 D.先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而后转为以脂肪和蛋白质为主
答案:D
注释:从以碳水化合物供能为主到逐步转变为以脂肪和蛋白质供能为主。
134. 下述不是造成寒冷地区人群矿物质缺乏原因的是()。 A.食物来源不足 B.消化吸收功能下降 C.机体代谢增加 D.机体排出增加
答案:B
注释:造成寒冷地区人群矿物质缺乏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来源不足、机体代谢需要增加、矿物质自然排泄增加。
135. 与普通人相比,低温环境下人群膳食能量推荐需要量提高()。 A.5%~10% B.10%~15% C.15%~20% D.25%~30%
答案:B
注释:考查低温环境对营养代谢的影响。
136. 下列食品对防治放射损伤较有作用的是()。 A.酪蛋白 B.橄榄油 C.玉米粉 D.玉米粉与脱脂大豆混合
答案:B
注释:橄榄油有助于放射损伤的恢复,它可缩短白细胞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时间。
137. 以下碳水化合物防辐射效果较好的是()。 A.葡萄糖和果糖 B.蔗糖 C.直链淀粉 D.支链淀粉
答案:A
注释:果糖和葡萄糖对辐射防护作用较好,果糖又比葡萄糖更佳。
138. 下列膳食或营养素均对放射损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除了()。 A.高蛋白膳食 B.高脂肪膳食 C.大豆及豆制品 D.维生素C、维生素B1和叶酸
答案:B
注释:长时间的辐射可能引发脂质的过氧化,易出现高脂血症。
139. 我国提出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每日碳水化合物供给量占总能量的()。 A.30%~40% B.10%~15% C.15%~25% D.60%~65%
答案:D
注释:考查放射性工作人员的营养保障措施。
140. 放射损伤脂肪的供给量不宜过高,但应增加()。 A.饱和脂肪酸 B.必需脂肪酸 C.猪油 D.羊油
答案:B
注释:应增加必需脂肪酸的供给量,对防护放射损伤有利。
141. 对慢性放射病的营养治疗原则是()。 A.高蛋白高脂肪膳食 B.高蛋白高能量膳食 C.高维生素低脂肪膳食 D.低蛋白高维生素膳食
答案:B
注释:考查慢性放射病的营养治疗原则。放射病的营养治疗原则:预防并治疗营养不良缺乏症,并适当增加一些营养素的供给量。
142. 职业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种类繁多,不包括()。 A.四氯化碳 B.煤尘 C.塑料 D.苯胺
答案:C
注释:本题主要考查职业接触物质。塑料不属于职业接触有害物质。
143. 铅通过抑制巯基酶活性导致()。 A.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B.血红蛋白分解增强 C.锌、铁和钙等的吸收率增加 D.维生素C氧化速度减慢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2。铅通过抑制巯基酶活性,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144. 铅作业人员在少量接触铅时,应选择()。 A.富含钠的食物 B.富含钾的食物 C.富含钙的食物 D.富含磷、硫的食物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2。铅作业人员的膳食原则:在接触少量铅时,食物选择以富含磷和硫的肉类和谷类等食物为主,使沉积于骨骼中的铅转入血液,形成可溶性磷酸氢铅,经尿排出。
145. 当接触铅作业人员处于急性铅中毒期时,主要应该提供的膳食是()。 A.多钙少磷的呈碱性膳食 B.少钙多磷的呈酸性膳食 C.正常膳食 D.高钙高磷膳食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2。铅作业人员的膳食原则:在接触少量铅时,食物选择以富含磷和硫的肉类和谷类等食物为主,使沉积于骨骼中的铅转入血液,形成可溶性磷酸氢铅,经尿排出。急性铅中毒时,以富含钠、钾和钙等的水果、蔬菜以及奶类等食物为主,使血中高浓度的磷酸氢铅转变为磷酸铅沉积骨骼中,缓解铅的急性毒性,随后采取富含钠、钾和钙食物和富含磷和硫的食物交替使用的方法,促进体内铅逐步排出。
146. 职业接触铅的人群蛋白质的供给量占总能量的()。 A.5%~10% B.14%~15% C.20%~25% D.25%~30%
答案:B
注释:职业接触铅的人员应保证足够的优质蛋白质的摄入,蛋白质供能占总能量的15%左右。
147. 下列选项符合接触少量铅的作业人员膳食原则的是()。 A.多吃富含磷和硫的肉类,以利排出 B.多吃富含钙和钾的肉类,以利排出 C.以富含钠、钾和钙等的水果、蔬菜以及奶类等食物为主,缓解铅的急性毒性 D.以富含钠、钾和钙等的水果、蔬菜以及奶类等食物为主,缓解铅的慢性毒性
答案:A
注释:在接触少量铅时,食物选择以富含磷和硫的肉类和谷类等食物为主,使沉积于骨骼中的铅转入血液,形成可溶性磷酸氢铅,经尿排出;在急性铅中毒时,以富含钠、钾和钙等的水果、蔬菜以及奶类等食物为主,使血中高浓度的磷酸氢铅转变为磷酸三铅沉积骨中,缓解铅的急性毒性,随后采取富含钠、钾和钙食物和富含磷和硫的食物交替使用的方法,促进体内铅逐步排出。
148. 苯作业人员应限制的营养素是()。 A.蛋白质 B.脂肪 C.碳水化合物 D.维生素
答案:B
注释:苯具有亲脂性,膳食脂肪过高会促进苯在体内的吸收和蓄积。
149. 急性苯中毒损伤的靶组织主要是()。 A.中枢神经系统 B.外周神经系统 C.消化道 D.呼吸道
答案:A
注释:急性苯中毒主要对神经系统呈麻醉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断乙酰胆碱的生成。
150. 从事苯作业工人的膳食调配,除外()。 A.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B.提高脂肪摄入量 C.充足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B2、B12 D.适当增加铁的摄入
答案:B
注释:苯是一种神经细胞毒物,可损害骨髓、破坏造血功能,毒性很大。笫一,应增加优质蛋白质的供给尤其是含硫氨基酸丰富的食物可提高机体的解毒能力,建议动物蛋白应占总量的50%。第二,苯对脂肪亲和力强,高脂膳食可增加苯在体内的蓄积,因此适当限制膳食脂肪的供给,脂肪供热比不超过25%。第三,应补充维生素C。苯作业工人体内维生素C含量偏低,同时维生素C提供羟基发挥,使苯在体内羟化解毒的重要作用。最后,应补充促进造血有关的营养素。适当补充铁、维生素B12及叶酸,以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和红细胞的生成。
151. 适量运动的作用不包括()。 A.预防抑郁和焦虑 B.增加心肺功能 C.促进生长发育 D.治疗某些肿瘤疾病
答案:D
注释:合理运动可以预防某些肿瘤的发生。
152. 运动员在比赛期间的补液量,一般为()。 A.出汗量的25%~30% B.出汗量的50%~70% C.出汗量的60%~80% D.出汗量的30%~50%
答案:B
注释:运动员在比赛期间的补液量,一般为出汗量的50%~70%。
153. 蛋白质对运动员的作用,错误的是()。 A.加速消除疲劳 B.增强肌肉力量 C.促进血红蛋白合成 D.是能量的主要来源
答案:D
注释:运动员的主要能量来源为碳水化合物。
154. 关于运动员的生理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A.血容量明显增大,以适应机体大量氧气和能拭的需要,以及代谢产物排出的需要 B.运动负荷超出身体可承受的能力,可引起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协调,造成神经体液调节紊乱 C.皮肤、肌肉血流量增多,胃肠道、消化腺体血流量减少,对营养素消化吸收能力减弱 D.在强化训练期间,运动员免疫功能增强
答案:D
注释:在强化训练期间,运动员表现暂时性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
155. 以下关于运动员生理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血容量变化不大 B.对营养素消化吸收能力增强 C.出现迷走神经兴奋,交感神经相对抑制 D.运动可引起女性运动员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
答案:D
注释:考查运动员的生理特点。
156. 下列不符合运动员膳食指南的是()。 A.提高脂肪摄入 B.多吃水果、蔬菜 C.每天喝牛奶或酸奶 D.重视补液和补糖
答案:A
注释:脂肪的比例一般应占总能量的25%~30%。
157. 关于运动员的饮食,下列错误的是()。 A.饮食中应供给足够的能量 B.饮食中应含有运动员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 C.供给的饮食要能量高、体积大 D.饮食要易于消化吸收
答案:C
注释:运动员的饮食应供给体积小的食物。
158. 马拉松长跑运动员的饮食不应()。 A.提供充足的能量 B.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80%~90% C.及时补液,预防脱水 D.注意钙、铁的补充
答案:B
注释:碳水化合物应占总能量的60%~70%。
159. 对于举重、投掷运动员比赛期间,含氮物质代谢增强,所以食物应提高供给量的是()。 A.蛋白质 B.脂肪 C.碳水化合物 D.维生素
答案:A
注释:因为含氮物质代谢增强,所以应增加蛋白质供给。
160. 下列关于耐力项目运动员膳食应多增加的氨基酸是()。 A.精氨酸 B.赖氨酸 C.蛋氨酸 D.组氨酸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95。耐力项目运动员应供给一些富含蛋氨酸的食物,以促进肝脏中的脂肪代谢。
161. 下列关于减体重时的膳食营养说法,错误的是()。 A.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是减肥的首选举措 B.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是终身科学地管理体重的最佳方案 C.运动以每周5~7天,每周累计至少150分钟为宜 D.运动以高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
答案:D
注释:《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超重和肥胖个体每周至少150min中等强度运动以达到适度减重的效果。建议以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作为减重的运动方式。
162. 某矿工最近出现口角发白、口腔溃疡、阴囊皮炎、感觉视力模糊、傍晚看不清东西等症状。最可能的诊断是()。 A.维生素C和维生素B1缺乏 B.维生素B2和维生素A缺乏 C.烟酸缺乏 D.能量和维生素缺乏
答案:B
注释:缺乏维生素B2会出现口角炎等症状,缺乏维生素A可影响视力。
163. 铅矿工人应多补充()。 A.蛋白质 B.脂肪 C.碳水化合物 D.维生素C
答案:D
注释:铅矿工人应多补充维生素C,不仅可防止铅引起的维生素C不足,而且可以体内铅的排泄。
164. 下列不是高原环境特点的是()。 A.液体沸点低 B.大气压和氧分压低 C.大气压高 D.气温低
答案:C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高原环境的特点。高原环境气压低。
165. 为提高高原环境下人群对低氧的耐受力,应特别补充的是()。 A.脂肪 B.碳水化合物 C.维生素 D.蛋白质
答案:C
注释:补充维生素可以促进有氧代谢,提高机体的低氧耐受力。
166. 下列不是高原环境下人体碳水化合物代谢特点的是()。 A.糖原分解增强 B.糖原异生降低 C.无氧酵解降低 D.葡萄糖的利用率增加
答案:C
注释:高原环境下,人体缺少氧气,所以使人体的无氧酵解增加。
167. 高原地区三大产热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与总能量的百分比,下列最合适的是()。 A.15%、25%和60%左右 B.12%~13%、25%~30%、55%~65% C.15%、30%和55%左右 D.12%~15%、25%~30%和55%~65%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1。建议高原作业人员三大产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各占总能量比分别为12%~13%、25%~30%和55%~65%;必要时可适量提高碳水化合物供能的比例。
168. 下列关于航空作业人员的说法,错误的是()。 A.高空缺氧使唾液腺分泌功能受到抑制 B.不同性质食物在胃中停留时间不一样 C.高空缺氧影响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D.缺氧可缩短胃排空的时间
答案:D
注释:缺氧可引起胃排空时间延长,飞行员在3600~4200m高空飞行不用供氧装备时,胃的排空时间可以延长2~2.5倍。
169. 对于飞行人员,糖的代谢主要改变是()。 A.有氧氧化增强 B.酵解作用增强 C.糖原合成增强 D.无氧酵解减弱
答案:B
注释:缺氧时糖原分解加速。
170. 夜间飞行人员尤其应注意补充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C B.维生素K C.维生素D D.维生素A
答案:D
注释:维生素A缺乏可导致暗适应能力下降,严重的可导致夜盲症。
171. 飞行员膳食中脂肪提供能量的适宜比例为()。 A.10%~15% B.15%~20% C.20%~25% D.25%~30%
答案:D
注释:脂肪推荐供能比以占总能量的30%为宜。
172. 航天作业对人体的影响不包括()。 A.肌肉萎缩 B.肾结石 C.体重增加 D.航天贫血
答案:C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等2版P1200。无论是几天的短期航天还是几个月直至一年以上的长期航天,绝大多数航天员都出现体重减轻的现象。
173. 下列有关航天员的营养需要,说法错误的是()。 A.应该供给航天员高蛋白质膳食 B.膳食脂肪推荐供能以占总能量的30%为宜 C.碳水化合物摄入措应占总能量的50%左右,并应该由复杂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提供 D.为了增强骨矿物质的保留应对食物进行维生素D强化
答案:A
注释:高蛋白质摄入会增加钙的丢失,故不提倡给航天员高蛋白膳食;因为航天飞行时机体红细胞生成作用下降,血清铁蛋白浓度升高,故应禁止补铁。
174. 下列不是航海环境特点的是()。 A.噪声 B.密闭环境 C.低温 D.振动
答案:C
注释:航海特点是高温。
175. 关于航海因素对营养代谢的影响,错误的是()。 A.在舰船航行早期可出现能量负平衡 B.在航海条件下蛋白质需要量增加 C.长期航行,会导致维生素C、维生素B2和维生素D不足 D.长期在水下核潜艇中作业,会导致尿钙升高
答案:D
注释:核潜艇长期在水下航行时,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以及无阳光照射等导致维生素D合成减少,尿钙很快下降。
176. 我国潜艇艇员蛋白质的供给量为()。 A.90g B.120g C.100g D.75g
答案:B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210。目前我国规定,水面舰艇的蛋白质供给量为110g,潜艇和核潜艇艇员均为120g。
177. 舰船在海上航行期间携带的肉、鱼、虾、禽类等动物性食品在冷冻后储存的条件一般为()。 A.2~10℃ B.-18~-15℃ C.0℃ D.-4℃
答案:B
注释:舰船在海上航行期间携带的肉、鱼、虾、禽类等动物性食品应经冷冻后储存于-18~-15℃的条件中,这种食品的营养素和风味能较好地保存。
178. 下列关于潜水作业特点不正确的是()。 A.高气压环境 B.能量丢失增加 C.精神高度紧张 D.电离辐射
答案:D
注释:潜水作业一般不存在电离辐射。
179. 在潜水作业的条件下,潜水员体内矿物质代谢受到较明显影响的是()。 A.钙 B.铁 C.钾 D.钠
答案:C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潜水作业对潜水人员营养代谢影响。尿钾排出量增加,钾代谢呈负平衡。
180. 使用空气潜水时,应供给的能量为()。 A.3000kcal B.3200~3600kcal C.4000kcal D.4000~4500kcal
答案:B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潜水人员的能量摄入量。
181. 高温环境中工作效率下降,出现肌肉无力、心律失常等症状,主要因为缺乏()。 A.镁 B.钾 C.钠 D.铁
答案:B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19。钾对保持人体在高温环境的耐力有重要作用。当体钾缺乏达10%以上时,表现为肌肉无力及瘫痪、心律失常、横纹肌肉裂解症及肾功能障碍等。
182. 高温作业出现肌肉痉挛,主要由于体内缺乏()。 A.镁 B.钾 C.钠 D.铁
答案:C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190。高温下因为出汗而钠丢失过多时,细胞外渗透压下降,细胞水肿,细胞膜电位改变从而出现肌肉痉挛。
183. 低温环境中人群()。 A.基础代谢增加,能量需要增加 B.基础代谢不变,能量需要增加 C.基础代谢不变,能量需要不变 D.基础代谢减少,能量需要不变
答案:A
注释:低温环境常使基础代谢率增高10%~15%,能量供给也较常温增加10%~15%。
184. 高原环境中人群()。 A.基础代谢增加,能量需要增加 B.基础代谢不变,能量需要增加 C.基础代谢不变,能量需要不变 D.基础代谢减少,能量需要不变
答案:A
注释:一般情况下,高原环境应较平原供给增加10%。
第四节、公共营养
1. 下列不属于公共营养特点的是()。 A.宏观性 B.多学科性 C.实践性 D.强制性
答案:D
注释:除了选项D以外其他均是公共营养的特点。
2. 营养流行病学研究的最大局限性是()。 A.缺乏实用的精确测量膳食暴露水平的方法 B.研究结果不能直接用于评估疾病风险 C.结论不能直接外推到人类 D.存在混杂因素的影响
答案:A
注释:主要考核营养流行病学的局限性,其最大的局限性是缺乏实用的精确测量膳食暴露水平的方法。
3. 公共营养的主要任务是()。 A.研究解决制约居民营养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因素,以便保证人们能在自己的饮食生活中圆满实现营养科学要求,改善营养状态,达到增强体质、保护健康的目的 B.研究解决制约人群营养的自然条件和自然因素,以便保证人们能在自己的饮食生活中圆满实现营养科学要求,改善营养状态,达到增强体质、保护健康的目的 C.研究解决制约人群营养的社会条件和自然因素,以便保证人们能在自己的饮食生活中圆满实现营养科学要求,改善营养状态,达到增强体质、保护健康的目的 D.研究解决制约人群营养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因素,以便保证人们能在自己的饮食生活中圆满实现营养科学要求,改善营养状态,达到增强体质、保护健康的目的
答案:D
注释:公共营养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解决制约人群营养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因素,以便保证人们能在自己的饮食生活中圆满实现营养科学要求,改善营养状态,达到增强体质、保护健康的目的。本题为记忆型题,在人群、社会条件和社会因素这两个关键点设置干扰选项。
4. 公共营养是研究()。 A.机体营养规律以及改善措施的科学 B.如何适应自然环境来解决人类营养间题的理论、实践和方法 C.如何适应自然环境来解决人类食物安全 D.如何适应现实社会生活来解决人类营养问题的理论、实践和方法
答案:D
注释:这是一道基本概念记忆型题,根据营养的概念和针对公共营养概念中两个关键点(适应现实社会生活、解决人类营养问题)设置干扰选项。公共营养是研究如何适应现实社会生活来解决人类营养问题的理论、实践和方法。
5. 能够反映过去较长时间内膳食摄入水平的测量方法是()。 A.称重法 B.记账法 C.食物频率问卷调查 D.24小时膳食回顾法
答案:C
注释:考查对膳食暴露的测量方法掌握情况,食物频率法的主要优点是能迅速得到平时食物摄入种类和摄入量,从而反映长期营养素摄取模式。
6. 全面了解人群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的重要手段是()。 A.膳食调查 B.体格检测 C.营养缺乏病临床检查 D.营养调查
答案:D
注释:营养调查是全面了解人群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的重要手段,而膳食调查、体格检测、营养缺乏病临床检查只是营养调查的手段。
7. 能够反映长期膳食行为,可用于研究慢性病与膳食模式关系的膳食调查方法是()。 A.称重法 B.记账法 C.膳食回顾法 D.食物频数法
答案:D
注释:食物频数法是收集被调查对象过去较长时间(数周、数月或数年)内各种食物消费频率及消费量,从而获得个人长期食物和营养素平均摄入量。
8. 营养调查内容不包括()。 A.膳食调查 B.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 C.营养相关疾病临床体征及症状检查 D.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答案:D
注释:营养调查一般由4部分组成,包括膳食调查、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营养相关疾病临床体征及症状检查、人体测量资料分析。
9. 营养调查内容除外()。 A.能量摄入情况调查 B.社会经济指导 C.血清总蛋白测定 D.尿负荷实验
答案:B
注释:主要考核营养调查内容,包括膳食调查、人体生化水平的生化检验、营养相关疾病临床体征及症状检查、人体测量资料分析。
10. 以下膳食调查方法适用于有详细账目的集体单位()。 A.称重法 B.记账法 C.回顾法 D.化学分析法
答案:B
注释:记账法是由调查对象或研究者称量记录一定时期内的食物消耗总量,通过查这些记录并根据同一时期进餐人数,计算每人每日各种食物的平均摄入量,所以,记账法适用于有详细账目的集体单位。
11. 营养调查工作质量的影响因素不包括()。 A.工作计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行性 B.调查人员的数量 C.调查对象的配合 D.调查人员的工作态度
答案:B
注释:营养调查工作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工作计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行性,还取决于各级领导的支持与调查对象的配合、执行调查计划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知识技能水平。
12. 能够反映长期膳食行为、可用于研究慢性病与膳食模式关系的膳食调查方法是()。 A.称重法 B.记账法 C.膳食回顾法 D.食物频数法
答案:D
注释:食物频数法可反映长期膳食行为,其结果可作为研究慢性病与膳食模式关系的依据,也可供膳食咨询指导之用。
13. 营养干预措施不包括()。 A.营养教育 B.营养调查 C.营养配餐与食谱的制定 D.食品强化
答案:B
注释:营养调查是尽可能地搜集现有资料,分析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全局的常年动态,并不是营养干预措施。
14. 营养调查结果可分析评价的内容不包括()。 A.膳食模式 B.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 C.营养规划效果 D.食物来源、储存条件、烹调加工方法
答案:C
注释:主要考核营养调查结果分析评价的内容,而营养规划效果是营养监测的内容。
15. 最能够反映儿童长期营养状况指标的是()。 A.身高 B.体重 C.年龄别身高 D.年龄别体重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5。年龄别体重主要适用于婴幼儿,年龄别身高反映长期营养状况及其造成的影响,身高别体重反映近期营养状况。
16. WHO、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专家联席会议认为社会营养监测就是()。 A.对社会人群进行定期观察,以便说明人群营养现状 B.对社会人群进行定期观察,以便作出改善居民营养的决定 C.对社会某些特殊人群进行定期观察,以便改善居民营养状况 D.对社会人群进行连续的动态观察,以便作出改善居民营养的决定
答案:D
注释:WHO、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专家联席会议认为社会营养监测的定义是:“营养监测就是对社会人群进行连续的动态观察,以便作出改善居民营养的决定”。本题是一道基本概念记忆型题,在社会人群、动态观察和作出改善居民营养的决定三个关键点设置干扰选项。
17. 公共营养监测的主要任务是()。 A.研究营养政策 B.研究人群的营养状况与发育状况 C.分析评价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的种类、发病率、原因和发展趋势 D.分析社会因素和探讨能采取的社会性措施
答案:A
注释:公共营养监测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营养状况信息向营养政策上反馈。它在分析营养状况与影响关系因素之后,直接研究、制订、修订和执行营养政策,研究营养政策是它的主要任务。
18. 处于小康水平的居民,其Engel指数为()。 A.90% B.70%~79% C.40%~49% D.30%~39%
答案:C
注释:Engel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标志,其中40%~49%为小康水平。
19. 常用做营养监测的健康指标不包括()。 A.身体活动 B.幼儿死亡率 C.身高和体重 D.婴儿被喂养方式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9-P220。营养监测的一般健康指标中,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标有体重、身高、0~4岁死亡率、婴儿哺乳/喂养方式、某种营养缺乏病的新病例。身体活动属于饮食行为与生活方式指标。
20. 营养监测内容除外()。 A.营养及健康状况 B.健康生活方式 C.食物和营养素的摄入 D.知识、态度和行为评价
答案:B
注释:健康生活方式属于营养教育的内容,不属于营养监测内容。
21.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平衡宝塔的要求,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应为()。 A.25~50g B.50~l00g C.100~150g D.120~200g
答案:D
注释:主要考查膳食宝塔的推荐摄入量,动物性食品在笫3层,每天为120~200g。
22.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所占比重最少的食物是()。 A.谷类食物 B.蔬菜和水果 C.肉类等动物性食物 D.油脂类
答案:D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共分5层,宝塔各层面位置和面积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类食品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油脂类处于宝塔笫5层,所占比重最少,每天不超过25~30g。
23. 不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饮食行为是()。 A.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B.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C.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D.少吃鱼、禽、蛋、瘦肉、少吃萦油与肥肉
答案:D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75。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24. 下列不属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内容的是()。 A.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B.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 C.规律进餐,足量饮水 D.应禁烟、酒
答案:D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9。平衡膳食准则八条,包括:1.食物多样,合理搭配。2.吃动平衡,健康体重。3.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4.适量吃鱼、禽、蛋、瘦肉。5.少盐少油,控糖限酒。6.规律进餐,足量饮水。7.会烹会选,会看标签。8.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25. 东方膳食模式易患()。 A.胃癌、食管癌 B.肝癌、乳腺癌 C.前列腺癌、结肠癌 D.口腔癌、喉癌
答案:A
注释:东方膳食模式以谷类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比例很低,罹患癌症以消化道的胃癌、食管癌发病较高,乳腺癌、前列腺癌发生率较低。
26. 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特点是()。 A.高能量 B.低脂肪 C.低蛋白 D.高膳食纤维
答案:A
注释: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以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为特点。脂肪摄入量高,占总能量的36%~37%,谷类、蔬菜摄入量低。
27. 符合地中海膳食结构特点的描述是()。 A.植物性食物摄入少 B.食物加工程度高 C.大豆油为主要食用油 D.奶及其制品摄入适量
答案:D
注释:地中海膳食特点包括:①富含植物性食物,如水果、蔬菜、谷类、土豆、果仁等;②食物加工程度低,新鲜度较高,以当地、当季食物为主;③橄榄油为主要食用油;④脂肪提供的能量占25%~35%,SFA摄入较低,占总能量的7%~8%;⑤奶及其制品摄入适量;⑥每周适量摄入鱼、禽、少量摄入蛋类;⑦新鲜水果为常规餐后食品;⑧红肉摄入量少;⑨多数成人有饮葡萄酒习惯。
28. 当一个人群的某种营养素平均摄入量达到平均需要量(EAR)水平时,人群中有多少个体的需要量可以得到满足()。 A.50% B.70% C.90% D.60%
答案:A
注释:当一个人群的某种营养素平均摄入量达到平均需要量水平时,人群中有半数个体的需要量可以得到满足。
29.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摄入量达到RNI水平时,几乎所有个体都没有发生缺乏症的危险 B.当摄入量达到RNI水平以后,继续增加摄入量更加有益于人体健康 C.当摄入量水平介于RNI和UL之间时,对人体是安全的 D.摄入量超过UL水平时,如再继续增加,则对人体的安全性降低
答案:B
注释:当摄入量达到RNI水平时,几乎所有个体都没有发生缺乏症的危险;当摄入量达到RNI水平以后,继续增加摄入量不会带来更多的好处,但若不超过UL水平也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摄入量超过UL水平时如再继续增加,则产生毒副作用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30. DRIs是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下列不属于DRIs内容的是()。 A.平均需要量(EAR)' B.推荐摄入量(RNI) C.适宜摄入量(AI) D.推荐的每日膳食营养摄入量(RD
答案:D
注释:DRIs是在RD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其中包括: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31. 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是指()。 A.估计平均需求量 B.推荐摄入量 C.适宜摄入量 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答案:C
注释:当某种营养素的个体需要量研究资料不足而不能计算出平均需要量,进而无法推算推荐摄入量时,可通过观察获得健康人群的摄入量作为适宜摄入量。
3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EAR主要用于计划和评估群体的膳食 B.RNI是个体适宜营养素摄入水平的参考值,是健康个体膳食摄入营养素的目标 C.AI主要用作个体的营养素摄入目标 D.UL的主要用途是检查群体摄入量过高的可能,避免发生中毒
答案:D
注释:UL是营养素或食物成分的每日摄入量的安全上限,是一个健康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都不会产生毒副作用的最高摄入水平,其主要用途是检查个体摄入量过高的可能,避免发生中毒。
33. 能量推荐摄入量(RNI)等于该人群能量的()。 A.平均需要量 B.平均需要量+2个标准差 C.平均需要量+2个变异系数 D.平均需要量+10%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5。能量需要量(EER)是指能长期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维持良好的体型、机体构成以及理想活动水平的个体或人群,达到能量平衡时所需要的膳食能量摄入量(FAO/WHO/UNU,1985)。因此,人群的能量推荐摄入量与其他营养素不同,可以直接等同于该人群的能量平均需要量(EAR)。
34. 营养素摄入量达到EAR的时候,发生营养素不足的概率为()。 A.0 B.10% C.50% D.75%
答案:C
注释:EAR是平均需要量的缩写。EAR是指能满足该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半数个体的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35. 下列属于强制标示营养标签的预包装食品为()。 A.饼干 B.生鱼 C.水果 D.包装饮用水
答案:A
注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豁免强制标示预包装食品种类包括:生鲜食品、现制现售食品、包装的饮用水等。
36. 我国唯一被立法强制进行食物强化的是()。 A.配方奶粉 B.碘盐 C.铁强化酱油 D.维生素氐强化精白面
答案:B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619。在许多国家,食盐普遍用作碘强化的载体。食盐的主要优点是摄入一致、普遍食用和可接受性强,另外方法简单、技术费用低。食盐加碘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控制碘缺乏的策略,目前碘盐在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广泛应用,近100个国家立法使用碘盐。中国于1994年8月23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63号)——《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
37. 下列不属于食品强化目的的是()。 A.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 B.补充食品加工损失的营养素 C.改善食物的口感和性状 D.达到特定日的的营养需要
答案:C
注释:食物强化的目的是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补充食品加工损失的营养素、达到特定目的的营养需要、特殊人群预防需要,而改善食物的口感和性状属于食品添加剂的主要目的。
38. 食品营养强化就是()。 A.调整(添加)食品中的营养素,使之适合人类营养需要的一种食品深加工 B.调整(添加)食品中的维生素,使之适合人类营养需要的一种食品深加工 C.调整(添加)食品中的营养素,使之适合人类特殊生理需要的一种食品深加工 D.调整(添加)食品中的维生素,使之适合人类特殊生理需要的一种食品深加工
答案:A
注释:这是一道概念记忆型题,食品营养强化的定义是调整(添加)食品中的营养素,使之适合人类营养需要的一种食品深加工。
39. 下列属于食品营养强化目的的是()。 A.弥补食品在正常加工、储存时造成的营养素损失 B.改善食品口味 C.使食品防腐保鲜 D.使食品颜色鲜艳
答案:A
注释:食物强化的目的是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补充食品加工损失的营养素、达到特定目的的营养需要、特殊人群预防需要,而改善食物的口感和性状属于食品添加剂的主要目的。
40. 食品营养强化中被强化的食品通常称为载体,下列适合做载体的食品是()。 A.水果 B.蔬菜 C.肉类 D.饮料和乳制品
答案:D
注释:被强化的食品通常称为载体,常用的强化载体包括谷类及其制品、奶制品、饮料、豆制品、调味品和儿童食品。
41. 食品强化中所添加的营养素称为强化剂,下列属于强化剂的是()。 A.天然色素 B.维生素B族 C.亚硝酸钠 D.木糖醇
答案:B
注释:食品强化中所添加的营养素称为强化剂,主要是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某些天然食品及其制品,如大豆粉、骨粉、鱼粉、谷胚、野果等。
42. 食品强化的目的不包括()。 A.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 B.补充食品在加工过程中营养素的损失 C.使某种食品达到特定目的的营养需求 D.增加食物的经济价值
答案:D
注释:食品强化的目的包括: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如像面粉中添加赖氨酸)、补充食品在加工过程中营养素的损失(如像精白中添加维生素B1)、使某种食品达到特定目的的营养需求(宇航员食品)、特殊人群预防需求(寒带人群需要充足的维生素C)。
43. 确定营养素需要量和DRIs的方法不包括()。 A.动物实验研究 B.离体实验研究 C.人群观测研究 D.随机临床研究
答案:B
注释:确定营养素需要量和DRIs的资料来源和评价方法包括动物实验研究、人体代谢研究、人群观测研究和随机性临床研究。离体实验则是研究传统营养素及植物化学物生物活性、研究营养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的常用手段。
44. 关于制定婴儿适宜摄入量的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婴儿的适宜摄入量一般是采用母乳提供的营养素量 B.不允许对婴儿进行可能是不充足的摄入水平的试验 C.根据纯母乳喂养4~6个月婴儿的摄入量确定AI值 D.根据婴儿从母乳中获得的营养素来制定7~12个月婴儿营养素AI值
答案:D
注释:0~6个月婴儿营养素AI的制定是根据计算0~6个月婴儿从母乳中获得的营养素。7~12个月婴儿营养素AI值由0.6L母乳中所含的营养素和辅食或断奶食品中所提供的营养素两部分组成,因为该期婴儿除母乳外逐渐接受辅助食品或断奶食品,向固体食品过渡。
45. 下列不属于UL制定依据的是()。 A.危险性评估 B.无毒副作用水平(NOAEL) C.最低毒副作用水平(LOAEL) D.最大无作用剂量
答案:D
注释:营养素摄入过量也可能产生不良作用,对健康造成危害。UL是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营养素UL是根据人体在不同暴露情况下发生变化的特征或危害的评估,即危险性评估制定的。当资料允许时UL根据NOAEL制定,当资料无法认定NOAEL时,则根据LOAEL制定,而儿童、青少年的UL还可根据UF数据库制定。
46. 下列因素对营养素毒副作用无影响的是()。 A.个体生命进程中的生理改变 B.营养素的浓度和化学形式 C.个体的营养健康状况和排泄丢失情况 D.个体的生活习惯
答案:D
注释:营养素毒副作用的影响因素有:个体生命进程中生理改变引起敏感性的变异、生物利用率、营养素间的相互作用。其中影响生物利用率的因素包括营养素的浓度和化学形式。
47. 营养食谱的制定原则不包括()。 A.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 B.膳食应满足人体需要的能量、蛋白质、脂肪及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 C.各营养素之间的比例要适宜 D.不必考虑季节与经济条件
答案:D
注释:营养食谱制定原则应考虑季节和市场供应情况,也要兼顾经济条件。
48. 运用各种手段准确了解某一人群(以至个体)各种营养指标的水平,用来判断其当前营养状况,这称为()。 A.人体测量资料分析 B.营养调查 C.营养监测 D.膳食调查
答案:B
注释:居民营养状况调查与监测是公共营养工作的必要手段和中间环节。居民营养状况调查简称营养调查,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膳食调查、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营养不足或缺乏的临床检查、人体测量资料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营养调查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49. 称量法、查账法、24小时回顾法和化学分析法都属于()。 A.人体测量资料分析 B.营养调查 C.营养监测 D.膳食调查
答案:D
注释:居民营养状况调查与监测是公共营养工作的必要手段和中间环节。居民营养状况调查简称营养调查,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膳食调查、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营养不足或缺乏的临床检查、人体测量资料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营养调查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50. 借助生化、生理学等实验室手段,发现人体临床营养不足症、营养储备水平低下或过营养状况,以便尽早掌握营养失调征兆和变化动态,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这属于()。 A.人体测量资料分析 B.膳食调查 C.营养监测 D.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4、P216。营养调查一般由四部分组成:①膳食调查;②人体测量;③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④营养相关疾病临床体征及症状检查。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是借助实验室检测发现人体营养储备水平低下、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等状况,以预防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生。
51. 体重和身高、上臂围与皮褶厚度、胸围、头围以及坐高等指标均属于()。 A.人体测量资料分析 B.营养调查 C.营养监测 D.膳食调查
答案:A
注释:居民营养状况调查与监测是公共营养工作的必要手段和中间环节。居民营养状况调查简称营养调查,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膳食调查、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营养不足或缺乏的临床检查、人体测量资料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营养调查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52. 反映婴幼儿长期营养状况的指标是()。 A.皮褶厚度 B.年龄别身高(身长) C.身高别体重 D.年龄别体重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8。身高(身长)是反映婴幼儿骨骼系统生长的指标,短期营养不良对身高(身长)影响不明显,但长期营养不良可导致身高(身长)生长缓慢甚至停滞。
53. 能反映长期营养状况及其造成的影响的指标是()。 A.皮褶厚度 B.年龄别身高 C.身高别体重 D.体质指数
答案:B
注释:我国尚未系统地开展社会营养监测,根据国外的一些主张和做法将营养监测分为长期营养监测、规划效果评价性监测、及时报警和干预监测3种类型。其中,通过长期营养监测可对社会人群营养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等进行动态观察、分析和预测,从而制定社会人群营养的各项政策和规划;规划效果评价性监测则是利用已制定的政策和规划,监测人群营养指标的变化;及时报警和干预监测的目的在于发现、预防和减轻重点人群的短期恶化。
54. 能反映近期营养状况的指标是()。 A.皮褶厚度 B.年龄别身高 C.身高别体重 D.体质指数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5。年龄别身高反映长期营养状况及其造成的影响,身高别体重反映近期营养状况。
55. 通过测量皮下脂肪厚度来评估体脂含量的方法是()。 A.皮褶厚度 B.年龄别身高 C.身高别体重 D.体质指数
答案:A
注释:我国尚未系统地开展社会营养监测,根据国外的一些主张和做法将营养监测分为长期营养监测、规划效果评价性监测、及时报警和干预监测3种类型。其中,通过长期营养监测可对社会人群营养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等进行动态观察、分析和预测,从而制定社会人群营养的各项政策和规划;规划效果评价性监测则是利用已制定的政策和规划,监测人群营养指标的变化;及时报警和干预监测的目的在于发现、预防和减轻重点人群的短期恶化。
56. 用于计算人均收入的公式为()。 A.食品的开支/家庭总收入×100% B.食品购买力增长(%)/收入增长(%) C.实际收入/家庭人口数 D.[(第二年度人均收入—第一年度人均收入)/第一年人均收入]×100%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20。人均收入=实际收入/家庭人口数,Engel指数=用于食品的开支/家庭总收入×100%,收入弹性=食品购买力增长(%)/收入增长(%),人均收入增长率=[(第二年度人均收入—第一年度人均收入)/第一年人均收入]×100%。
57. 用于计算收入弹性的公式为()。 A.食品的开支/家庭总收入×100% B.食品购买力增长(%)/收入增长(%) C.实际收入/家庭人口数 D.[(第二年度人均收入—第一年度人均收入)/第一年人均收入]×100%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20。收入弹性=食品购买力增长(%)/收入增长(%),Engel指数=用于食品的开支/家庭总收入×100%,人均收入=实际收入/家庭人口数,人均收入增长率=[(第二年度人均收入—第一年度人均收入)/第一年人均收入]×100%。
58. 用于计算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公式为()。 A.食品的开支/家庭总收入×100% B.食品购买力增长(%)/收入增长(%) C.实际收入/家庭人口数 D.[(第二年度人均收入—第一年度人均收入)/第一年人均收入]×100%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20。人均收入增长率=[(第二年度人均收入—第一年度人均收入)/第一年人均收入]×100%,Engel指数=用于食品的开支/家庭总收入×100%,收入弹性=食品购买力增长(%)/收入增长(%),人均收入=实际收入/家庭人口数。
59. 在下列膳食模式中,有利于避免营养缺乏病和营养过剩性疾病,膳食结构基本合理的是()。 A.经济发达国家膳食模式 B.日本膳食模式 C.东方膳食模式 D.地中海膳食模式
答案:B
注释:考查每种膳食模式各自的特点,认真掌握每种膳食模式的特点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60. 在下列膳食模式中,使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降低的是()。 A.经济发达国家膳食模式 B.日本膳食模式 C.东方膳食模式 D.地中海膳食模式
答案:D
注释:考查每种膳食模式各自的特点,认真掌握每种膳食模式的特点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61. 在下列膳食模式中,热量摄入比较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病较高的是()。 A.经济发达国家膳食模式 B.日本膳食模式 C.东方膳食模式 D.地中海膳食模式
答案:A
注释:考查每种膳食模式各自的特点,认真掌握每种膳食模式的特点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6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教育一般人群采用平衡膳食、摄取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指导性意见包括的条数为()。 A.3 B.5 C.8 D.6
答案:C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9。平衡膳食准则八条,包括:1.食物多样,合理搭配。2.吃动平衡,健康体重。3.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4.适量吃鱼、禽、蛋、瘦肉。5.少盐少油,控糖限酒。6.规律进餐,足量饮水。7.会烹会选,会看标签。8.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63.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共分为的层数是()。 A.3 B.5 C.8 D.6
答案:B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308。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共分5层,各层面积大小不同,体现了5大类食物和食物量的多少;笫5层为烹调油和盐,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5g。
64.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关于食盐的问题建议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建议每人每日食盐用量不超过的克数是()。 A.3 B.5 C.8 D.6
答案:B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95。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g。
65.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要求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比例应不少于()。 A.30 B.55 C.20 D.50
答案:D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6。碳水化合物能量供应比例为50%~65%。
66. 向粮食制品中强化必需氨基酸的目的是()。 A.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 B.补充食品加工损失的营养素 C.使某些食品达到特定目的的营养需要 D.使食品具有某种色泽和特殊口味
答案:A
注释:食品强化在国外通常有4种目的: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如向粮食制品中强化必需氨基酸;补充食品加工损失的营养素,如向精白米面中添加B族维生素;使某些食品达到特定目的的营养需要,如开发母乳化奶粉、宇航食品和患者用药膳;特殊人群预防需要,如寒带人群补充维生素C等。
67. 开发母乳化奶粉、宇航食品和患者用药膳的主要目的是()。 A.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 B.补充食品加工损失的营养素 C.使某些食品达到特定目的的营养需要 D.使食品具有某种色泽和特殊口味
答案:C
注释:食品强化在国外通常有4种目的: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如向粮食制品中强化必需氨基酸;补充食品加工损失的营养素,如向精白米面中添加B族维生素;使某些食品达到特定目的的营养需要,如开发母乳化奶粉、宇航食品和患者用药膳;特殊人群预防需要,如寒带人群补充维生素C等。
68. 向精白米面中添加B族维生素的目的是()。 A.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 B.补充食品加工损失的营养素 C.使某些食品达到特定目的的营养需要 D.使食品具有某种色泽和特殊口味
答案:B
注释:食品强化在国外通常有4种目的: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如向粮食制品中强化必需氨基酸;补充食品加工损失的营养素,如向精白米面中添加B族维生素;使某些食品达到特定目的的营养需要,如开发母乳化奶粉、宇航食品和患者用药膳;特殊人群预防需要,如寒带人群补充维生素C等。
69. 寒带人群补充维生素C等的目的是()。 A.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 B.补充食品加工损失的营养素 C.使某些食品达到特定目的的营养需要 D.特殊人群预防需要
答案:D
注释:食品强化在国外通常有4种目的: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如向粮食制品中强化必需氨基酸;补充食品加工损失的营养素,如向精白米面中添加B族维生素;使某些食品达到特定目的的营养需要,如开发母乳化奶粉、宇航食品和患者用药膳;特殊人群预防需要,如寒带人群补充维生素C等。
70. 指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的是()。 A.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B.平均需要量 C.推荐摄入量 D.适宜摄入量
答案:B
注释:本题属于概念题,考查考生对营养学有关摄入量的一些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71. 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需要量的某种营养素摄入水平的是()。 A.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B.平均需要量 C.推荐摄入量 D.适宜摄入量
答案:C
注释:本题属于概念题,考查考生对营养学有关摄入量的一些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72. 指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水平的是()。 A.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B.平均需要量 C.推荐摄入量 D.适宜摄入量
答案:D
注释:本题属于概念题,考查考生对营养学有关摄入量的一些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73.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缩写是()。 A.RIs B.EAR C.RNI D.AI
答案:A
注释:这是一道记忆型题,考查的是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的缩写。
74. 适宜摄入量的缩写是()。 A.DRIs B.EAR C.RNI D.I
答案:D
注释:这是一道记忆型题,考查的是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的缩写。
75. 推荐摄入量的缩写是()。 A.DRIs B.EAR C.RNI D.AI
答案:C
注释:这是一道记忆型题,考查的是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的缩写。
76. 平均需要量的缩写是()。 A.DRIs B.EAR C.RNI D.AI
答案:B
注释:这是一道记忆型题,考查的是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的缩写。
77. 营养教育的对象不包括()。 A.住院患者 B.社区慢性疾病患者 C.亚健康人群 D.婴幼儿
答案:D
注释:营养教育通过直接或改善个体与群体的知识-态度-行为的方法提高人群对营养与健康的认识,自发的改变膳食行为而提高生活质量。婴幼儿的行为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和认识,所以并不属于营养教育的对象。
78. 下列不属于营养教育”四有“特点的是()。 A.有计划 B.有预见 C.有组织 D.有系统
答案:B
注释:营养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和有评价的干预活动。
79. 下列不是营养传播的特点的是()。 A.明确的目的性 B.过程具有复合性 C.互动性 D.对传播者没有特殊要求
答案:D
注释:营养传播对传播者有特殊的素质要求。
80. 评价营养教育的中期效果时可用的指标是()。 A.目标人群知识变化 B.人群的态度变化 C.营养健康状况的变化 D.危险因素的变化
答案:D
注释:通过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效果评价说明营养教育的效果。近期效果即目标人群的知识、态度、信息、服务的变化。中期效果主要指行为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变化。远期效果指人们营养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变化。
81. 下列关于营养传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营养传播是健康传播的一部分 B.营养传播是运用健康传播的方法将营养科学知识及信息传递给大众的过程 C.营养传播是营养教育的基本策略和手段 D.营养传播是对高危人群展开多种健康教育活动和健康促进活动,从而降低危害公众健康疾病的严重性
答案:D
注释:营养传播是对不同目标人群展开多种健康教育活动和健康促进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行为改变、疾病的早期发现与治疗,从而降低危害公众健康疾病的严重性。
82. 下列是营养教育方式的有()。 A.面对面教育 B.参与式教育 C.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 D.以上均是
答案:D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营养教育的方式。
83. 下列属于营养教育远期效果的是()。 A.营养健康状况的变化 B.知识和态度的变化 C.信息和服务的变化 D.行为的变化
答案:A
注释:考查营养教育的近期、中期和远期效果,选项A属于远期效果。
84. “你为什么不喜欢这个膳食控制计划”属于营养信息交流的哪种提问技巧()。 A.试探型问题 B.索究型问题 C.倾向型问题 D.开放型问题
答案:B
注释:索究型问题是针对已经获得的开放型、封闭型问题的回答,进一步用“为什么……”来向回答者追素究竟和原因的问题。
85. 常用的反馈技巧包括()。 A.肯定性反馈 B.否定性反馈 C.模糊性反馈 D.以上均是
答案:D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反馈性技巧的常用方法。
86. 营养信息交流中用手势强调某事的重要性属于()。 A.提问技巧 B.反馈技巧 C.动作交流技巧 D.非语言交流技巧
答案:D
注释:非语言交流技巧应注意运用动态体语,即通过无言的动作来传情达意,如用手势来强调某事的重要性。
87. 营养教育材料的制作步骤包括()。 A.分析需求、制订计划 B.形成初稿、预实验 C.监测与评价 D.以上均是
答案:D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营养教育材料的制作步骤。
88. 为预防临床可察知的功能损害所需营养素的量是()。 A.生存需要量 B.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C.储备需要量 D.基本需要量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7。基本需要量是指为预防临床可查知的功能损害所需要的营养素量,满足这种需要,机体能够正常生长和繁育,但机体组织内很少或没有该营养素储备,如果短期内膳食供给不足,就可能造成缺乏。
89. 2003年WHO/FAO联合专家委员会在报告中将膳食、营养和慢性病关系的科学证据划分的等级数量为()。 A.3个 B.4个 C.5个 D.7个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8。2003年WHO/FAO联合专家委员会在报告中采用了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的标准将膳食、营养和慢性病关系的科学证据划分为确信的证据、很可能的证据、可能的证据、不充分的证据4个不同的等级。
90. 当人群营养素需要量的分布为近似正态分布时,该营养素EAR与RNI的关系是()。 A.EAR=RNI-SD B.RNI=EAR-2SD C.EAR=RNI+2SD D.RNI=EAR+2SD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9。当人群营养素需要量的分布为近似正态分布时,可计算出该营养素需要量的标准差(SD),EAR值加两倍SD可计算出RNI。
91. 能量的推荐摄入量等于人群能量的()。 A.平均需要量 B.平均需要量+10% C.平均需要量+20% D.平均需要量+标准差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9。与其他营养素不同,能量的推荐摄入量(RNI)就是人群的能量平均需要量(EAR),不需要增加2SD。
92. 对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叙述正确的是()。 A.数值等于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 B.数值等于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主要通过营养素摄入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估获得 D.尚未制定该值的营养素过量摄入没有潜在的危险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9。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主要通过营养素摄入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估获得。
93. 属于东方膳食结构特点的是()。 A.食用海产品较多 B.谷类食物消费量很小 C.食用畜肉较多 D.膳食纤维充足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0。东方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非洲一些国家都属于此类型。该膳食结构的特点是谷物食物消费量大,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小,植物性食物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近90%,动物性蛋白质一般少于蛋白质总量的10~20%,平均每天能量摄入为2000~2400千卡,蛋白质仅50克左右,脂肪仅30~40克,膳食纤维充足,来自动物性食物的营养素如铁、钙、维生素A的摄入量常会出现不足。这种膳食容易出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以致体质较弱,健康状况不良,劳动能力降低,但心血管疾病、二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病率较低。
94.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适用人群是()。 A.2岁以上健康人群 B.6岁以上健康人群 C.14岁以上健康人群 D.18岁以上健康人群
答案:A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2。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适用人群是2岁以上健康人群。
95. 按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要求,每天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应为()。 A.25〜30g B.40〜75g C.75〜120g D.120〜200g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3。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第3层为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每天摄入120~200克,其中畜禽肉40~75克、水产品40~75克、蛋类40~50克。
96. BMI的计算公式为()。 A.体重(kg)/身高(m) B.身高(m)/体重(kg) C.体重(kg)/[身高(m)]2 D.[体重(kg)]2/身高(m)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5。体质指数(BMI)是目前评价人体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方法之一,BMI=体重(kg)/[身高(m)]2注意:体重的单位是kg、身高的单位是m。
97. 按照WHO标准,判断超重的BMI范围为()。 A.18.5〜24.9 B.18.5〜22.9 C.18.5〜23.9 D.25.0〜29.9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5。按照WHO标准,BMI<18.5为消瘦,18.5~24.9为正常,25~29.9为超重,≥30为肥胖。
98. 我国判断肥胖的标准是BMI值大于或等于()。 A.18.5 B.24 C.25 D.28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5。2003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根据我国20多个地区流行病学数据与BMI的关系分析,提出我国成人BMI标准:BMI<18.5为消瘦,18.5~23.9为正常,24~27.9为超重,≥28为肥胖。
99. 处于小康水平的居民Engel指数为()。 A.≥60% B.50%〜59% C.40%〜49% D.30%〜39%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20。食物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称作Engel指数,Engel指数=用于食品的开支/家庭总收入×100%,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标志,是反映贫困富余的指标。该指数在60%以上者为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40~49%为小康水平、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100. 中国营养学会确定的全民营养周的时间为()。 A.每年5月的第一周 B.每年5月的第三周 C.每年5月的第四周 D.每年3月的第一周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22。中国营养学会2014年确定每年5月的第三周为全民营养周。
101. 使用营养强化剂的要求是()。 A.可以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B.可以使人群营养素摄入过量 C.可以引起脂肪代谢异常 D.不应改变食品的色泽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24-P225。食品营养强化是根据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向食品中添加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营养素和其他营养成分,以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使之更适合人类营养需要的一种食品深加工,故A对。添加到食物当中的营养强化剂,不应导致食品一般特性,如色泽、滋味、气味、烹调特性等发生明显不良改变。色泽可以改变,但不应是明显不良改变,故D错。
102. 属于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强制标示的核心营养素是()。 A.钙 B.钠 C.镁 D.铁
答案:B
注释: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食品营养标签有营养成分表、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三部分组成。考虑到我国国民当前营养状况和现有技术能力,目前规定必须标识的内容包括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4种核心营养素。
103. 豁免强制标示营养标签的预包装食品为()。 A.饼干 B.罐头 C.薯片 D.包装饮用水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27。豁免强制标示营养标签的预包装食品为:1、生鲜食品,如包装的生肉、生鱼、生蔬果、禽蛋等;2、乙醇含量≥0.5%的饮料酒类;3、包装总表面积≤100平方厘米或最大表面面积≤20平方厘米的食品;4、现制现售的食品;5、包装的饮用水;6、每日食用量≤10克或10毫升的预包装食品;7、其他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可以不标示营养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104. 某地区人均每日摄入能量3300kcal,蛋白质110g以上,脂肪130g,其膳食结构类型属于()。 A.东方膳食结构 B.经济发达国家膳食结构 C.日本膳食结构 D.地中海膳食结构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0-P211。经济发达国家膳食结构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是多数欧美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北欧诸国的典型膳食结构,属于营养过剩型膳食。人均日摄入能量高达3300~3500kcal、蛋白质100g以上、脂肪130~150g,以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为主要特点,这种膳食模式容易造成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营养过剩型慢性病发病率上升。
105. 某男子坚持每晚健身1小时,每天喝可乐或雪碧约2000ml。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的建议,对该男子的评价正确的是()。 A.运动量太大 B.运动量太小 C.饮水量太多 D.饮料量太多
答案:D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116。推荐喝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
106. 某乳品厂欲开发一种新产品,向全脂乳中强化谷氨酸、维生素A和维生素D,其做法不正确的是()。 A.对乳制品进行强化 B.以全脂乳为载体 C.强化谷氨酸 D.强化维生素A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25、P22、P182-P186。常用的强化载体包括谷类及其制品、奶制品、饮料、豆制品、调味品和儿童食品。谷氨酸为非必需氨基酸,不用在食物中进行强化。由于维生素A和D对儿童视觉、骨骼等的发育有益,且维生素A和D都属于脂溶性维生素,所以可在牛奶中进行强化。
107. 某女,38岁,身高162cm,体重77kg。根据BMI判断该女性的营养状况为()。 A.肥胖 B.超重 C.正常 D.消瘦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5。体质指数(BMI)是目前评价人体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方法之一,BMI=体重(kg)/[身高(m)]2。2003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根据我国20多个地区流行病学数据与BMI的关系分析,提出我国成人BMI标准:BMI<18.5为消瘦,18.5~23.9为正常,24~27.9为超重,≥28为肥胖。该女性的BMI=77/(1.62)2=29.34,为肥胖。
108. 反映儿童长期营养状况及其影响的适宜指标是()。 A.身高 B.体重 C.年龄别身高 D.年龄别体重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5。年龄别身高反映长期营养状况及其造成的影响,身高别体重反映近期营养状况。一般应先用年龄别身高排除生长迟滞者,再用身高别体重筛查出消瘦者。
109. 反映儿童近期营养状况及其影响的适宜指标是()。 A.身高 B.体重 C.年龄别身高 D.身高别体重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5。年龄别身高反映长期营养状况及其造成的影响,身高别体重反映近期营养状况。一般应先用年龄别身高排除生长迟滞者,再用身高别体重筛查出消瘦者。
110. 通过被调查者回忆24小时内各种食物摄入情况,获得个人每日食物摄入量,计算出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的膳食调查方法是()。 A.称重法 B.记帐法 C.膳食回顾法 D.化学分析法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5。膳食回顾法又称询问法,既对被调查者连续3天各种主副食物摄入情况进行回顾调查(包括在外就餐),获得个人每日各种食物摄入量,根据食物成分表计算出能量和营养素的摄入量。成人在24小时内对所摄入的食物有较好的记忆,一般认为24小时膳食的回顾调查最易取得可靠的资料,简称24小时回顾法。
111. 能够反映长期膳食行为、可用于研究慢性病与膳食模式关系的膳食调査方法是()。 A.称重法 B.记帐法 C.膳食回顾法 D.食物频数法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5。食物频数法收集被调查对象过去一段时间(数周、数月或数年)内各种食物消费频率及消费量,从而获得个人长期食物和营养素平均摄入量。食物频率法可快速得到平时各种食物摄入的种类和数量,反映长期膳食行为,其结果可作为研究慢性病与膳食模式关系的依据,也可供膳食咨询指导之用。
112. 适用于有详细账目的集体单位、过程相对简便、节省人力物力的膳食调査方法是()。 A.称重法 B.记帐法 C.膳食回顾法 D.化学分析法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4。记账法适用于有详细账目的集体单位,过程相对简便,节省人力物力,该法通过查账或记录本单位一定时间内,各种食物消耗总量和用餐人日数,计算出平均每人每日的食物消耗量,一般可统计一个月,一年四季各进行一次。
113. 公共营养的特点包括①宏观性②多学科性③实践性④强制性⑤社会性()。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6小标题,没有强制性。
114. 与公共营养相关的学科有①基础医学②临床医学③预防医学④人类学⑤经济学()。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6。尽管公共营养是营养学的一部分,但是其宏观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公共营养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主要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等,社会科学包括人类学、社会与行为科学、经济学和政治科学等。
115. 获得营养素生理需要量的方法包括①平衡法②耗竭法③补充法④平台饱和法⑤双标水法()。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7、P53-P55。获得营养素需要量的方法很多,如通过测量摄入量与排出量的平衡关系来确定蛋白质的需要量;通过耗竭、补充、平台饱和法来确定水溶性维生素的需要量;通过测定人体能量消耗量来确定能量需要量。双标水法采用稳定同位素(双标水)测定人体一定时间(一般为7~15天)内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中,自由活动的总能量消耗量的方法。具有最有效、可靠、安全、样本收集容易、受试者活动自由等特点,可用于检测人群尤其适用于不宜合作或活动无法限制和干预的研究对象。此外能量需要量的测定还包括计算法、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心率监测联合运动感应器法、行为记录法。
116. 地中海膳食结构的特点包括①意大利、英国为其代表②富含植物性食物③食用畜肉较多④主要的食用油是橄榄油⑤含大量复合碳水化合物()。 A.②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1。地中海膳食结构的特点是居住在地中海地区的居民所特有的,意大利、希腊居民的膳食可作为该种膳食结构的代表。该膳食结构的特点是富含植物性食物,每天食用适量的鱼、禽、少量蛋、奶酪和酸奶,每月食用畜肉的次数不多,主要的食用油是橄榄油,大部分成人有饮用葡萄酒的习惯。该膳食结构的突出特点是饱和脂肪摄入量低,不饱和脂肪摄入量高,膳食含大量复合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摄入量较高。
117.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传播《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出的可视化图形包括①平衡膳食宝塔②膳食金字塔③平衡膳食餐盘④儿童平衡膳食算盘⑤膳食阶梯()。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②④⑤
答案:A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307。推出的可视化图形包括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
118. 属于营养调查内容的有①能量摄入情况调查②血清总蛋白测定③临床症状检查④尿负荷试验⑤体质指数计算()。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4。营养调查一般由4部分组成:膳食调查、人体测量、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查、营养相关疾病临床体征及症状检查。
119. 影响营养调查工作质量的因素包括①调查计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行性②调查对象的配合程度③调查人员的工作态度④调查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⑤各级领导的支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4。在营养调查工作中,调查计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行性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前提,同时调查对象的配合程度、调查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工作态度以及各级领导的支持,也是影响调查质量的重要因素。
120. 营养调查结果可分析评价的内容包括①膳食模式②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③营养规划效果④食物来源、储存条件、烹调加工方法⑤营养不足或过剩与营养相关疾病的因果关系()。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7-P218。膳食调查结果可分析评价的内容包括:1、膳食模式;2、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3、能量、蛋白质的食物来源;4、各类能量分配比例;5、其他,如判断被调查者是否存在动物性食物过多所致的肥胖症,评价营养素摄入不足或过剩与营养相关疾病的因果关系,分析是否存在过多摄取方便食品、快餐食品等,评价食物来源、储存条件、烹调加工方法、就餐方式等饮食习惯和营养状况的关系。
121. 营养监测的内容包括①居民营养及相关健康状况的监测②居民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监测③食物成分和营养数据库变化的监测④食品供应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监测⑤居民食物和营养素摄入情况的监测()。 A.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8。营养监测的内容包括居民营养及相关健康状况的监测,居民食物、能量和营养素摄入情况的监测,居民营养知识、营养态度、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监测,营养成分和营养数据库变化的监测,食物供应情况及其影响决定因素的监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监测。
122. 常用做营养监测的健康指标包括①体力活动②婴儿死亡率③身高和体重④婴儿喂养方式⑤吸烟()。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①③④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9-P220。营养监测的一般健康指标中,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标有体重、身高、0~4岁死亡率、婴儿哺乳/喂养方式、某种营养缺乏病的新病例。
123. 我国新食品原料包括在我国无传统食用习惯的①动物、植物和微生物②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③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成分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⑤转基因食品()。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25。新食品原料是指在我国无传统食用习惯的以下物品: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物成分,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新食品原料不包括转基因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新品种,上述物品的管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124. 属于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强制标示内容的有①营养素参考摄入量②所有营养素的含量值③核心营养素的含量值④营养强化后食品中该营养成分的含量值⑤能量值()。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④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26。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的强制标识内容:1、能量、核心营养素的含量值及其占营养参考值的百分比;2、营养声称或营养成分功能声称的其他营养成分含量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3、营养强化后,食物中该营养成分的含量值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4、使用了氢化油脂时,在营养成分表中还应标示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第五节、人群营养
1. 关于软食的描述正确的是()。 A.介于半流质膳食与流质膳食之间 B.比普食更易消化 C.适用于消化功能正常者 D.适用于高热者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0,软食与普通膳食比较,软食是具有质地软、易咀嚼、少渣、易消化的特点,介于普食与半流质之间的膳食。比普食更易消化是正确的。
2. 流质膳食适用于()。 A.严重营养不良患者 B.术后恢复期病人 C.高热者 D.老年人患者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2,流质膳食适用于高热、食欲差,咀嚼和吞咽极度困难病人;急性炎性胃肠疾病、急性腹泻、恶心、呕吐病人;体质重度虚弱者,大手术后的第1次进食的病人。高热者适合流质膳食。
3. 低蛋白膳食适用于()。 A.高血压患者 B.胸腹手术后患者 C.高脂血症患者 D.肾衰竭患者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2,低蛋白膳食适用于肾脏疾病,如急性肾炎、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肾病综合症、尿毒症及肾透析病人,肝性脑病各期病人。肾衰竭适合低蛋白膳食。
4. 关于低脂膳食的描述正确的是()。 A.限制膳食中脂肪摄入量 B.限制膳食中脂肪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 C.严格限制膳食中脂肪含量 D.限制膳食中能量摄入量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3,低脂饮食是控制膳食中脂肪的摄入量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以改善脂肪代谢和吸收不良而引起的各种疾患。
5. 低嘌呤膳食适用于()。 A.肝硬化患者 B.高脂血症患者 C.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 D.胆囊结石患者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3,低嘌呤膳食适用于痛风病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病人、尿酸性结石病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适合低嘌呤膳食。
6. 低嘌呤膳食中忌食用的是()。 A.蔬菜 B.水果 C.脑 D.牛奶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4,低嘌呤膳食忌用的食物:脑、肝、肾等动物内脏,凤尾鱼、沙丁鱼、肉汁、鸡汁等嘌呤含量高的食物。选项C-脑属于低嘌呤膳食忌用的食物。
7. 低盐膳食中盐的每日摄入量是()。 A.1〜3g B.1〜4g C.2〜4g D.2〜5g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232,低盐膳食的膳食原则:以克为单位计算,限制每日膳食中的含盐量再1~4克。
8. 低脂膳食要求每日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占总能量的()。 A.<10% B.<15% C.<18% D.≤15%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3,低脂膳食一般可分为:一般限制、中等限制和严格限制。其中饱和脂肪酸占总能量<10%。
9. 关于糖耐量试验膳食描述正确的是()。 A.口服25g葡萄糖,于服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和180分钟各采血一次 B.口服50g葡萄糖,于服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和180分钟各采血一次 C.口服75g葡萄糖,于服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和180分钟各采血一次 D.口服75g葡萄糖,于服后60分钟、120分钟和180分钟各采血一次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4,糖耐量试验膳食要求试验前数日,正常饮食;试验前一天晚餐后进食、忌喝咖啡和茶;试验当日早晨采空腹血,同时留尿标本,然后口服75g葡萄糖(溶入200~400ml水中),于服后30、60、120和180分钟各采血一次,同时留尿标本,做血糖定量和尿糖定性测定。所以选项C正确。
10. 【技师不做】围手术期病人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高血糖 B.负氮平衡 C.免疫功能降低 D.肝功能异常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5,围手术期病人营养不良主要是指由于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引起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相应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如负氮平衡、血浆渗透压异常、免疫功能降低以及肝功能异常等集体代谢紊乱。选项A高血糖不属于围手术期病人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
11. 【技师不做】术后为促进康复,可以适当给病人补充()。 A.苯丙氨酸 B.色氨酸 C.组氨酸 D.亮氨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6,术后反应期应注意支链氨基酸如L-亮氨酸、L-异亮氨酸、L-缬氨酸的供给,促进伤口愈合和全身康复。亮氨酸属于支链氨基酸。
12. 【技师不做】临床营养支持的选择原则是()。 A.首选肠外营养 B.只要胃肠功能允许,尽量采用肠内营养 C.只要胃肠功能允许,尽量采用肠外营养 D.无需考虑胃肠功能,尽量采用肠内营养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7,临床营养支持的基本原则是:对于胃肠道有一定的消化吸收功能者,首选肠内营养的方式,但在肠内营养无法满足机体营养需求时,可用肠外营养补足;如需要大量营养素的补充或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营养状况时,可选用肠外营养。所以选项B正确。
13. 【技师不做】肠内营养适用于()。 A.上消化道出血 B.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 C.肠道梗阻 D.食道癌术后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7。肠内营养适用于:无法经口摄食、摄食不足或有摄食禁忌症者,如口腔和咽喉炎症或食道肿瘤术后、烧伤、化学性损伤等造成咀嚼困难或吞咽困难;大面积烧伤、创伤、甲亢、艾滋病等导致的营养素需求量增加而摄食不足。胃肠道疾病者:短肠综合症、炎性和溃疡性肠炎、胃肠癌症及其手术者、适用于所提供营养素不致从瘘孔流出的胃肠道瘘病人等。胃肠道外疾病:术前术后营养支持、肿瘤化疗放疗的辅助治疗、肝肾衰竭、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病、神经性厌食症、抑郁症以及脑血管疾病等。所以选项D正确。
14. 【技师不做】肠外营养适用于()。 A.呼吸衰竭 B.败血症 C.肝肾衰竭 D.临终关怀患者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9,肠外营养适应于:①非外科疾病:营养不良伴胃肠功能紊乱或障碍、神经性厌食或顽固性呕吐、肠道疾病(局限性或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放射性肠炎等)、化疗与放疗辅助治疗期间、肝肾疾病、严重感染和败血症等;②外科疾病:胃肠道梗阻、胃大部切除及胃肠吻合术、大手术创伤及复合性外伤、消化道瘘、急性胰腺炎、脏器或骨髓移植后功能尚未恢复、大面积烧伤和重度感染。
15. 男性,45岁,患高血压病2年,身高176cm,体重101kg,血压167/99mmHg,使用降压药效果较差;日常食量大,经常在外吃饭。对该患者的营养治疗不正确的是()。 A.低嘌呤饮食 B.限制总能量,降低体重 C.多食蔬菜、水果 D.限制摄入食盐在2〜3g/d为宜
答案:A
注释:该男性身高176cm,体重101kg,日常食量大,由此得出BMI为32.61,属于肥胖,所以应该限制总能量,降低体重;由于患者患有高血压所以应该限制食盐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来增加膳食纤维和水,从而增加饱腹感减少其他高能量食物的摄入。而低嘌呤饮食适用于痛风患者,不适用高血压患者。
16. 某男,23岁,聚餐时饮约1斤白酒,后消化道有烧灼感和饱胀感,随即出现恶心、返酸和呕吐,呕吐物呈浅红色,医生诊断为急性出血性胃炎,禁食48小时后可以开始进食,不宜选用的食物是()。 A.米汤 B.菜汤 C.米糊 D.面条
答案:D
注释:急性胃炎的饮食治疗:剧烈呕吐及腹痛者应暂禁食,通常要禁食24~48小时或更长,病情缓解后,可先给清流食,如米汤、藕粉、去核去皮的红枣汤、薄面汤等。所以面条不属于清流食。
17. 痛风患者应首选()。 A.低盐膳食 B.低蛋白膳食 C.低脂膳食 D.低嘌呤膳食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4,虽然痛风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大多数病例没有遗传史,主要是由于饮食中嘌呤含量不同引起的。所以痛风患者的首选应该是低嘌呤膳食。
18. 高血压患者应首选()。 A.低盐膳食 B.低蛋白膳食 C.低脂膳食 D.低嘌呤膳食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3,高血压的合理膳食的第一条为限制钠盐的摄入量,所以选项A低盐膳食为高血压的首选。
19. 急性肝炎患者应选择()。 A.低盐膳食 B.低蛋白膳食 C.低脂膳食 D.低嘌呤膳食
答案:C
注释:急性肝炎的治疗原则:低脂高蛋白半流食或软食。
20. 【技师不做】肠内营养适用于()。 A.上消化道出血 B.唇腭裂手术后 C.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 D.胃肠道梗阻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7,肠内营养适用于:无法经口摄食、摄食不足或有摄食禁忌症者,如口腔和咽喉炎症或食道肿瘤术后、烧伤、化学性损伤等造成咀嚼困难或吞咽困难;大面积烧伤、创伤、甲亢、艾滋病等导致的营养素需求量增加而摄食不足。胃肠道疾病者:短肠综合征、炎性和溃疡性肠炎、胃肠癌症及其手术者、适用于所提供营养素不致从瘘孔流出的胃肠道瘘病人等。胃肠道外疾病:术前术后营养支持、肿瘤化疗放疗的辅助治疗、肝肾衰竭、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病、神经性厌食症、抑郁症以及脑血管疾病等。唇腭裂术后无法经口摄食。
21. 【技师不做】肠外营养的禁忌证是()。 A.严重呼吸衰竭 B.唇腭裂手术后 C.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 D.胃肠道梗阻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9,肠外营养的禁忌症有严重循环、呼吸功能衰竭、严重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肝肾衰竭等。所以选项A为肠外营养的禁忌症。
22.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毎人毎天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 A.0.5g B.1.5g C.3g D.5g
答案:D
注释: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毎人毎天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5克。
23.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应增加摄入的脂类成分为()。 A.饱和脂肪酸 B.不饱和脂肪酸 C.反式脂肪酸 D.甘油三酯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55,单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LDL-C和TG,而且不会降低HDL-C水平。
24. 属于糖尿病患者典型症状的是()。 A.体重增加 B.多尿 C.少尿 D.饮食减少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P248,大多数糖尿病病人的典型症状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多尿符合糖尿病病人的典型症状临床表现。
25. 可降低血糖水平的食物或食物成分是()。 A.膳食纤维 B.高GI食物 C.支链淀粉 D.低聚异麦芽糖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P252,膳食纤维分为可溶性和不溶性两种,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吸水膨胀,吸附并延缓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道的吸收,使餐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降低,还有降胆固醇的作用。不溶性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加快食物通过肠道,减少吸收,具有间接缓解餐后血糖升高和减肥的作用。膳食纤维可降低血糖水平。
26. 糖尿病的诊断是空腹血糖水平大于等于()。 A.7.0mmol/L B.8.0mmol/L C.9.0mmol/L D.10.0mmol/L
答案:A
注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27. 在糖尿病的诊断中,OGTT试验的2小时血糖水平应大于等于()。 A.7.1mmol/L B.8.1mmol/L C.9.1mmol/L D.11.1mmol/L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P249。
28. 关于糖尿病的营养防治说法正确的是()。 A.糖尿病患者应严格一日三餐,不能增减 B.糖尿病患者应选择高GI的食物 C.饱和脂肪酸有降血脂和预防动脉粥祥硬化的作用 D.缺锌将使胰岛素合成减少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P253,锌与胰岛素的合成、分泌、贮存、降解、生物活性及抗原性有关,缺锌时胰腺和β细胞内锌浓度下降,胰岛素合成减少。
29. 糖尿病营养治疗的首要原则是()。 A.合理控制能量 B.限制脂肪摄入 C.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 D.限制饮酒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P251,合理控制能量摄入是糖尿病营养治疗的首要原则。
30. 参与构成葡萄糖耐量因子的微量元素是()。 A.铁 B.锌 C.铜 D.铬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P250,铬作为葡萄糖耐量因子的主要组成成分,膳食补充三价铬对糖尿病有积极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
31. 【技师不做】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蛋白质摄入量一般为每天每公斤体重()。 A.0.4〜0.6g B.0.6〜0.8g C.0.8〜1.0g D.1.0〜1.1g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P252,长期高蛋白饮食对糖尿病人没有益处,对于已患糖尿病肾病病人,应根据肾功能损害程度限制蛋白质摄入量,一般为0.6~0.8g/(kg.d)
3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人每日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 A.1.0g B.2.0g C.2.5g D.5g
答案:B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95。推荐反式脂肪酸每天摄入量不超过2g。
33. 高血压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应不低于总能量的()。 A.10% B.12% C.15% D.18%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4,高血压的营养防治:减少膳食脂肪,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蛋白质占能量的15%以上,动物性蛋白质以禽肉、鱼类、牛肉等为主,多食用大豆蛋白。
34. 为高血压患者制定膳食计划,不需要限制摄入量的是()。 A.脂肪 B.能量 C.胆固醇 D.钙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3,高血压的营养防治:应改变生活方式,如减重、低盐低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饮食、有氧运动、足够的膳食镁钾钙的摄入,戒烟戒酒等。
35. 高血压患者不宜选择的食物是()。 A.大豆制品 B.菌藻类食物 C.水果 D.全脂奶油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3,高血压的营养防治:控制膳食脂肪的摄入量,全脂奶油的脂肪含量过高,所以不宜选择。
36. 关于高血压患者营养治疗策略,错误的是()。 A.适当控制总能量 B.合理控制体重 C.限制饱和脂肪的摄入 D.保证充足的维生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3,高血压的营养防治:控制体重、合理膳食(限制钠盐摄入;增加钾、钙、镁的摄入量、减少膳食脂肪增加优质蛋白摄入;高血压治疗膳食包括富含钾镁钙和蛋白质,总脂肪、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含量较低,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高血压;限酒;减少高能量密度食物的摄入)没有提到充足的维生素与高血压的治疗有关。
37. 高血压患者适宜选择的食物是()。 A.动物内脏 B.巧克力 C.糖果 D.牛奶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74,高血压的营养防治,减少膳食脂肪摄入量,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减少SFA的摄入量;减少高能量密度食物的摄入,少吃高能量的零食,如动物油脂、油炸食品、糖、甜点、含糖饮料。动物内脏以饱和脂肪酸为主,巧克力和糖果属于高能量密度的零食。牛奶属于优质蛋白。
38. 对于痛风急性期患者,饮食干预措施错误的是()。 A.选择低嘌呤食物 B.摄入含果糖较高的食物 C.禁用油炸、油煎,采用蒸、煮、炖 D.禁酒及食用刺激性食物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7,痛风的营养防治为:控制能量摄入,低脂肪、低蛋白饮食、低盐饮食、增加蔬菜的摄入、低嘌呤饮食、保证足量饮水、限酒。摄入含果糖较高的食物不属于痛风患者的饮食干预措施。
39. 嘌呤含量最高的酒类是()。 A.普通黄酒 B.啤酒 C.白酒 D.陈年黄酒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6,嘌呤含量依酒精饮料种类不同而各异,一般规律为:陈年黄酒>啤酒>普通黄酒>白酒。所以陈年黄酒的嘌呤含量最高。
40. 低嘌呤膳食不包括()。 A.精制谷类 B.牛奶 C.鸡蛋 D.肉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P266-267,动物性食物所含的嘌呤比植物性食物高;痛风的营养防治:低脂肪、低蛋白饮食,痛风病人应限制蛋白质的的摄入量从而控制嘌呤的摄取,宜选择牛奶、鸡蛋及植物蛋白质为好。
41. 痛风病人每日脂肪的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 A.15%〜20% B.20%〜25% C.20%〜30% D.25%〜30%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7,痛风病人应限制每日脂肪的摄入量占总能量的20%~25%。
42. 痛风病人蛋白质的摄入量应为()。 A.0.4〜0.6g/(kg·bw) B.0.5〜0.7g/(kg·bw) C.0.6〜0.8g/(kg·bw) D.0.8〜1.0g/(kg·bw)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7,痛风病人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从而控制嘌呤的摄取,可按每公斤体重0.8~1.0g计算。
43. 急性期痛风患者嘌呤摄入量应低于()。 A.50mg/d B.100mg/d C.150mg/d D.200mg/d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7,痛风的急性期应严格限制嘌呤在150ml/d之内,缓解和控制痛风的急性发作。
44. 高能量食物是指100g该食物所含的能量超过()。 A.200kcal B.300kcal C.400kcal D.500kcal
答案:C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301。高能量食物通常指提供400kcal/100g以上能量的食物。
45. 低嘌呤膳食主要适用于()。 A.高血压患者 B.糖尿病患者 C.高血脂患者 D.痛风患者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7,痛风的营养防治:控制能量摄入、低脂肪、低蛋白饮食、低盐饮食、低嘌呤饮食、保证足量的水和限酒。低嘌呤膳食适用于痛风患者。
46. 抑制肿瘤作用机制不涉及抗氧化的是()。 A.维生素C B.维生素D C.β-胡萝卜素 D.维生素E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2,低维生素D与高血压、部分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低水平的炎性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密切相关。第8版P87,β-胡萝卜素具有抗氧化作用和抑制肿瘤生长。第8版P94,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第8版P111,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只有维生素D是可以抑制肿瘤作用机制但是没有涉及抗氧化作用的。
47. 当前造成人类死亡的第二位原因是()。 A.心脑血管疾病 B.癌症 C.呼吸系统疾病 D.糖尿病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70,21世纪以来,癌症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问题,以及成为人类死亡的第二位原因。
48. 对于确定为糖尿病前期的人首选的干预措施为()。 A.运动疗法 B.饮食治疗 C.中医治疗 D.胰岛素治疗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51,糖尿病的防治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营养治疗、合理运动、药物治疗及自我检测等综合措施,其中饮食治疗则是控制血糖最基本、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饮食治疗为糖尿病前期病人的干预首选措施。
49. 用食物交换份法为糖尿病患者编制食谱时,每一份交换份大致含有能量()。 A.60〜70kcal B.70〜80kcal C.80〜90kcal D.90〜100kcal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54。每个食物交换分约为334.3~376.2kJ(80~90kcal)能量。
50. 适于痛风病人作为蛋白质来源的食物是()。 A.主食、瘦猪肉 B.鱼虾蟹 C.鸡蛋、牛奶 D.鸡蛋、海鱼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7。痛风病人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从而控制嘌呤的摄取,可按每公斤体重0.8~1.0计算,宜选择牛奶、鸡蛋及植物蛋白质为好。
51. 鱼类具有一定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是因为含有丰富的()。 A.钙 B.维生素D C.维生素A D.多不饱和脂肪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58。鱼肉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加鱼肉摄入可降低CVD和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52. 能够阻断亚硝胺合成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B1 D.维生素C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35。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酚类及黄酮类化合物有较强的阻断亚硝基化反应的作用。
53. 糖尿病患者应减少食用的食物是()。 A.大豆 B.南瓜 C.燕麦 D.蜂蜜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6。蜂蜜等含果糖较高的食物,也能增加尿酸生成。
54. 编制糖尿病食谱时,每1份食品交换份的任何食物均能提供大约相等的()。 A.营养素 B.能量 C.糖类 D.蛋白质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54。每个食物交换分约为334.3~376.2kJ(80~90kcal)能量。
55. 某男性,25岁,BMI为29,日常膳食应选用()。 A.低嘌呤膳食 B.高GI膳食 C.低蛋白膳食 D.高蛋白、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膳食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5。BMI是目前评价人体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WHO建议,BMI<18.5为消瘦,18.5~24.9为正常,25~29.为超重,大于等于30为肥胖。该男性的BMI为29,所以属于超重,需要控制体重。P247,目前比较公认的减肥膳食是高蛋白(供能比占20%~25%)、低脂肪(功能比占20%~30%)、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占45%~50%)膳食。
56. 某男性,40岁,身高173cm,体重70kg,轻体力劳动,诊断患有2型糖尿病,每日能量供应量应为()。 A.2040kcal B.2100kcal C.2380kcal D.1750kcal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5。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我国成人BMI标准,BMI<18.5为消瘦,18.5~23.9为正常,24~27.9为超重,≥28为肥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52,根据病人的体型、体力活动水平和理想体重,估计每日能量供给量(表7-2)。理想体重=身高(cm)-105=68。该男性的BMI为23.4,属于正常范围,所以该男性每日能量供给量应为68kg×30=2040kcal
57. 张某,58岁,患有2型糖尿病,进行体育锻炼的靶心率为()。 A.60次/分钟 B.90次/分钟 C.112次/分钟 D.120次/分钟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53。靶心率=170-年龄(岁)=170-58=112。
58. 某男性,50岁,身高159cm,体重73kg,其营养治疗的首要原则为()。 A.限制脂肪摄入量 B.少油低盐膳食 C.减少精制糖的摄入 D.控制总能量的摄入
答案:D
注释:该男性的BMI为73/1.59/1.59=28.8,为肥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46,能量摄入大于消耗是肥胖的根本原因,因此对于肥胖的营养防控首先是控制总能量的摄入。
59. 某男性,48岁,身高175cm,体重80kg,患糖尿病3年余。如果他选择的是低GI食物,那么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最多可达()。 A.40% B.45% C.50% D.60%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52。糖尿病病人必须摄入一定比例的碳水化合物,供给量以占总能量的45%~60%为宜,如碳水化合物的来源为低GI食物,其功能比可达60%。
60. 某男,58岁,BMI为29,喜食肉多年,颈动脉B超示:“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并粥样斑块形成”。其营养治疗应注意()。 A.限制脂肪摄入 B.限制胆固醇摄入 C.严格限制胆固醇和控制总能量摄入 D.限制总能量、总脂肪、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59。总的膳食原则应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控制总能量和总脂肪的摄入,限制饮食中的SFA和胆固醇含量,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和多种纤维素,补充适量的矿物质和抗氧化营养素。
61. 某女,40岁,患痛风3年,最近2个月节食减肥、体重快速下降,昨夜突发右脚趾关节疼痛,可能的原因是()。 A.酮体抑制尿酸排泄 B.乳酸抑制尿酸排泄 C.脂肪酸抑制尿酸排泄 D.草酸抑制尿酸排泄
答案:A
注释:《现代临床营养学》P549。促进体内尿酸的排泄:保持理想体重,应循序渐进的方法助减少体重,不可操之过急,避免体重突然降低。否则能量减少过快因过度饥饿易造成体内酮体升高,酮体与尿酸相竞排出,抑制尿酸从肾小管排泄而使尿酸的排出减少,能促进痛风的急性发作。
62. 某男,51岁,身高169cm,体重77kg,患高血压3年余,时有头晕、头痛等不适,一直服用降压药。其营养治疗的原则不包括()。 A.合理控制体重 B.限制食盐摄取 C.低蛋白饮食 D.控制膳食脂肪摄入
答案:C
注释:该女性的BMI为77/1.69/1.69=27,为超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47。目前比较公认的减肥膳食是高蛋白(供能比占20%~25%)、低脂肪(功能比占20%~30%)、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占45%~50%)膳食。所以选项C低蛋白是错误的。
63. 某男,62岁,反复左脚跖趾关节红肿热痛2个月。昨晚此关节红肿明显,疼痛剧烈,并伴发热。该男子每天膳食嘌呤摄入量应为()。 A.<150mg/d B.200mg/d C.250mg/d D.400mg/d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7。低嘌呤饮食急性期应严格限制嘌呤在150mg/d之内,可选择低嘌呤含量的食物。
64. 某男,患痛风2年余,最近检查发现罹患高血压,医生建议其降低食盐摄入,目的是避免发生()。 A.关节损害 B.肝脏损害 C.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D.肾脏损害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7。食盐摄入过多后尿钠增加,在肾内与尿酸结合为尿酸钠,后者易沉积于肾脏,造成肾脏损害。
65. 某男,公司老总,BMI为30,右脚趾关节间断性红肿疼痛,饮酒后加重,其应禁用的食物是()。 A.燕麦 B.鱼汤 C.芹菜 D.水果
答案:B
注释:《现代临床营养学》P545。急性关节炎期,病人常在午夜突然发病,每因疼痛而惊醒,疼痛可以剧烈似刀割样,稍微活动疼痛加剧。有的病人尚出现局部皮肤感觉异常,如麻木、针刺感、灼热感及跳动感等。关节局部明显肿胀,充血,皮肤呈桃红色,压之可褪色,并有压痛。第一次发作多为单关节炎,以第一关节为多见,其次为其他趾关节和踝、膝、腕、指、肘等关节,偶尔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作,后期可发展为多关节炎。所以该男性为痛风发作急性期。《现代临床营养学》P548-P549。动物内脏如肝、腰、胰和沙丁鱼、小虾、肉汁、肉汤中含有较高的嘌呤,应严格限制食用。因嘌呤易溶于汤中,各种肉汤嘌呤含量很高,可将瘦肉、禽类少量经煮沸后弃汤食用。
66. 李某,某公司经理,体型肥胖,初诊痛风患者,如果为其选择优质蛋白质,适宜的食物为()。 A.动物内脏 B.蛋类 C.肉类 D.禽类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7。痛风病人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从而控制嘌呤的摄取,可按每公斤体重0.8~1.0计算,宜选择牛奶、鸡蛋及植物蛋白质为好。
67. DASH膳食富含的营养素是()。 A.总脂肪 B.饱和脂肪酸 C.膳食纤维 D.钠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4。高血压治疗膳食(DASH),该膳食特点为富含水果、蔬菜,包括全谷类、家禽、鱼类、坚果,其富含的营养素有:钾、镁、钙和蛋白质,而总脂肪、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含量较低,富含膳食纤维。
68. 可提高体液渗透压的营养素是()。 A.总脂肪 B.饱和脂肪酸 C.膳食纤维 D.钠
答案:D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22。钠的生理功能:调节体内水分与渗透压。
69. 痛风患者的主要能量来源为()。 A.主食 B.畜肉 C.水产品 D.牛奶、鸡蛋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6。碳水化合物是痛风病人能量的主要来源。
70. 为促进尿酸的排出,痛风患者应每天保证摄入充足的()。 A.主食 B.畜肉 C.水产品 D.水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7。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病人应多饮水以利于尿酸的排出,这是饮食治疗中较为重要的环节。
71. 痛风患者摄入蛋白质应主要选择()。 A.主食 B.畜肉 C.水产品 D.牛奶、鸡蛋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7。痛风病人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从而控制嘌呤的摄取,可按每公斤体重0.8~1.0计算,宜选择牛奶、鸡蛋及植物蛋白质为好。
72. 有降低血压作用的矿物质包括①钙②镁③钾④钠⑤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④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2。钾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膳食钙摄入不足可使血压升高;镁的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呈负相关。
73. 属于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有①肥胖②胰岛素抵抗③性别④遗传⑤年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0。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复杂,已知的发病相关因素有:遗传、肥胖、胰岛素抵抗、某些营养素的过量或不足、过量饮酒、人口老龄化等。
74. 有利于预防癌症的做法包括①不限制熏肉的摄取②保持健康体重③多吃蔬菜④用营养素制剂代替食物⑤积极进行身体活动()。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273。十条防癌建议:在正常体重范围内尽可能的瘦、从事积极的身体活动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限制高能量密度的食物、以植物来源的食物为主,每日至少吃5份(至少400g)不同种类的非淀粉蔬菜和水果、限制红肉摄入,避免加工的肉类、限制含酒精饮料、限制盐的摄入量、不推荐使用膳食补充剂预防癌症、母亲对婴幼儿最好进行6个月的完全母乳喂养、癌症病人接受治疗的同时,生活及饮食应该遵守癌症预防的建议。
75. 高血压病人营养治疗正确的措施包括①限制能量②限制食盐的摄入③限酒④增加钙的摄入⑤增加镁的摄入()。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263。高血压的营养防治:生活方式改变包括:减重、低盐低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饮食、有氧运动、足够的膳食镁钾钙的摄入、戒烟限酒等。
76. 痛风病人睡前适量饮水是为了①防止尿液浓缩②预防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③预防痛风石的发生④预防痛风的发作⑤预防尿路结石的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267。为了防止尿液浓缩,病人可在睡前或半夜适量饮水,确保尿量,有利于急性痛风发作的诱因,应严格限制饮酒。
77. 为预防肿瘤,应鼓励人们①少吃动物性食物②增加植物性食物摄取③限盐④限制饮酒⑤多吃蔬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73。十条防癌建议:在正常体重范围内尽可能的瘦、从事积极的身体活动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限制高能量密度的食物、以植物来源的食物为主,每日至少吃5份(至少400g)不同种类的非淀粉蔬菜和水果、限制红肉摄入,避免加工的肉类、限制含酒精饮料、限制盐的摄入量、不推荐使用膳食补充剂预防癌症、母亲对婴幼儿最好进行6个月的完全母乳喂养、癌症病人接受治疗的同时,生活及饮食应该遵守癌症预防的建议。
78. 临床营养的目的不正确的是()。 A.缩短病程 B.减轻病痛 C.确保疾病不再复发 D.促进康复
答案:C
注释:临床营养的目的包括:①促进蛋白质合成;②减少骨骼肌蛋白质的分解;③为免疫及创面愈合提供营养基质;④恢复糖原贮存,支持重要脏器功能;⑤提供多种维生素、矿物质;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⑦根据疾病需要调整能量及某种营养素供给,补充或减少某种营养素以辅助治疗;⑧控制某种营养成分的摄入,以利调整代谢失常,减轻体内某一脏器负荷,有助于疾病的治疗。
79. 营养治疗流程不包括()。 A.营养风险筛查 B.营养状况评估 C.营养干预 D.疾病治疗评价
答案:D
注释:营养治疗流程包括营养风险筛查、确定营养不良风险患者、营养状况评估、营养干预、营养疗效评价。故此答案为D。
80. 下面关于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量表的描述,正确的是()。 A.NRS2002量表内容包括疾病评分、营养状况评分和年龄评分 B.NRS2002量表总分7分,分数越低表示营养风险越高 C.该表需要进行特殊培训但用时短,简便易行 D.该表是主观全面评估量表
答案:A
注释:NRS2002量表总分7分,分数越低表明营养风险越低;该表不需特殊培训;该量表不是主观性工具。
81. 以下选项中属于纯评估性质的量表有()。 A.NRS2002、SGA B.MNA、MUST C.SGA、PG-SGA D.NRS2002、MUST
答案:C
注释:NRS2002属于纯筛查性质的;SGA、PG-SGA属于纯评估性质的;MNA、MUST兼备筛查与评估功能。
82. 下列有关营养不良的描述,错误的是()。 A.营养缺乏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形式 B.中国居民面临宏量营养素缺乏和微量元素过剩的双重挑战 C.营养素摄入过少与过量都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D.营养不良可分为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
答案:B
注释:本题考查对营养不良的理解。中国居民营养不良的主要特点是微量营养素缺乏以及能量过剩。故B选项描述的内容是错误的。
83. 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最常见的营养性疾病是()。 A.缺铁性贫血 B.肥胖 C.糖尿病 D.高脂血症
答案:A
注释:营养性疾病包括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营养不足易发生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缺铁性贫血属于营养不足疾病。
84. 下列疾病不是由于营养过剩引起的是()。 A.糖尿病 B.痛风 C.肥胖 D.佝偻病
答案:D
注释:营养性疾病包括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营养过剩包括糖尿病、痛风、肥胖、高胆固醇血症等。佝偻病属于营养不足性疾病,故正确答案为D。
85. 最容易导致住院患者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清况是()。 A.高热、大面积烧伤等高代谢状态 B.心血管疾病 C.胆囊炎 D.骨折
答案:A
注释:高热、大面积烧伤等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如果能量、蛋白质摄入不足,可导致自身组织的分解。
86. 不属于膳食调查与评价的指标是()。 A.有无胃肠道症状的改变 B.胃容量的改变 C.食物摄入量调查 D.体质指数的调查
答案:D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住院患者的膳食调查与评价,体质指数的调查属于人体测量指标。
87. 不属于人体测量指标的是()。 A.身高 B.体重 C.血糖 D.皮褶厚度
答案:C
注释:常用的人体测量指标包括身高、体重、皮褶厚度、上臂围、腰围和臀围。血糖属于实验室生化指标。
88. 下列关于住院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患者总蛋白正常,那么可以排除营养不良的可能 B.持续的低蛋白血症被认为是判定营养不良的可靠指标 C.白蛋白严重不足可导致伤口愈合不良,免疫功能下降 D.水肿是白蛋白严重不足的表现
答案:A
注释:总蛋白正常不能排除营养不良。
89. 病人的营养状况评价不包括()。 A.膳食营养评价 B.人体测量 C.临床营养缺乏检查 D.营养疗效评价
答案:D
注释:病人营养状况评价是通过对患者进行膳食营养评价、人体测量、临床营养缺乏检查和实验室生化检查等,以此来做出营养与代谢状态的综合评定。
90. 目前评价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方法之一,WHO和我国都有划分标准的是()。 A.理想体重 B.体质指数 C.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和身高别体重 D.皮褶厚度
答案:B
注释:体质指数(BMI)是目前评价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方法之一,WHO建议BMI<18.5为消瘦,18.5~24.9为正常,25~27.9为超重,≥30为肥胖。我国成人BMI标准是<18.5为过低,18.5~23.9为正常,24.0~27.9为超重,≥28.0为肥胖。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和身高别体重主要应用于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其中年龄别体重主要是用于婴幼儿,年龄别身高反映长期营养状况,身高别体重反映近期营养状况。理想体重应用于成人,一般用来衡量尺测体重是否在适宜范围。皮褶厚度一般不单独作为肥胖标准,通常与身高标准体重结合起来判定。
91. 主要应用于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评价的是()。 A.理想体重 B.体质指数 C.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和身高别体重 D.皮褶厚度
答案:C
注释:体质指数(BMI)是目前评价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方法之一,WHO建议BMI<18.5为消瘦,18.5~24.9为正常,25~27.9为超重,≥30为肥胖。我国成人BMI标准是<18.5为过低,18.5~23.9为正常,24.0~27.9为超重,≥28.0为肥胖。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和身高别体重主要应用于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其中年龄别体重主要是用于婴幼儿,年龄别身高反映长期营养状况,身高别体重反映近期营养状况。理想体重应用于成人,一般用来衡量尺测体重是否在适宜范围。皮褶厚度一般不单独作为肥胖标准,通常与身高标准体重结合起来判定。
92. 主要应用于成人的是()。 A.理想体重 B.体质指数 C.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和身高别体重 D.皮褶厚度
答案:A
注释:体质指数(BMI)是目前评价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方法之一,WHO建议BMI<18.5为消瘦,18.5~24.9为正常,25~27.9为超重,≥30为肥胖。我国成人BMI标准是<18.5为消瘦,18.5~23.9为正常,24.0~27.9为超重,≥28.0为肥胖。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和身高别体重主要应用于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其中年龄别体重主要是用于婴幼儿,年龄别身高反映长期营养状况,身高别体重反映近期营养状况。理想体重应用于成人,一般用来衡量尺测体重是否在适宜范围。皮褶厚度一般不单独作为肥胖标准,通常与身高标准体重结合起来判定。
93. 需要与身高,体重结合起来判定的是()。 A.理想体重 B.体质指数 C.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和身高别体重 D.皮褶厚度
答案:D
注释:体质指数(BMI)是目前评价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方法之一,WHO建议BMI<18.5为消瘦,18.5~24.9为正常,25~27.9为超重,≥30为肥胖。我国成人BMI标准是<18.5为过低,18.5~23.9为正常,24.0~27.9为超重,≥28.0为肥胖。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和身高别体重主要应用于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其中年龄别体重主要是用于婴幼儿,年龄别身高反映长期营养状况,身高别体重反映近期营养状况。理想体重应用于成人,一般用来衡量尺测体重是否在适宜范围。皮褶厚度一般不单独作为肥胖标准,通常与身高标准体重结合起来判定。
94. 以下不是平衡膳食的是()。 A.普通膳食 B.软食 C.半流质膳食 D.流质膳食
答案:D
注释:流质膳食为非平衡膳食。
95. 【技师不做】对要素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营养素齐全的胃肠内营养 B.以氨基酸混合物为氮源 C.以易消化的糖类为能源 D.常用于糖尿病、完全性小肠梗阻患者
答案:D
注释:非要素膳包括糖尿病型、肿瘤型、肺病型、免疫增强型等。
96. 【技师不做】下列不是要素膳特点的是()。 A.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素 B.是一种无渣膳食 C.以氨基酸或蛋白质为氮源 D.在胃肠道中需要消化方可吸收利用
答案:D
注释:要素膳无需消化即可直接或接近直接吸收和利用。
97. 【技师不做】要素膳不适用于()。 A.胰腺炎病人 B.短肠综合征病人 C.大面积烧伤病人 D.胃肠功能衰竭病人
答案:D
注释:要素膳经过胃肠道供给,所以不适用于胃肠功能衰竭的病人。
98. 【技师不做】下面关于要素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营养素齐全 B.化学成分明确 C.含有膳食纤维 D.消化道内缺少消化液也能基本吸收
答案:C
注释:要素饮食是一种营养素齐全、不需消化或稍加消化即可吸收的少渣营养剂。
99. 医院常规膳食不包括()。 A.普通膳食 B.软食 C.低蛋白膳食 D.半流质膳食
答案:C
注释:医院常规膳食通常是平衡膳食,只是注重食物种类和烹调方法,而治疗膳食需要调整营养素及其主要食物组成,如低蛋白膳食。
100. 下列不属于基本膳食的是()。 A.普食 B.氮平衡膳食 C.软食 D.流质膳食
答案:B
注释:基本膳食与一般健康人日常食用的膳食基本相同,膳食结构、能量与各种营养素和餐次均应遵守平衡膳食的原则,使能量及营养素数量和质量达到合理营养的要求。基本膳食包括普通膳食、软食、半流质膳食和流质膳食。氮平衡试验膳食通过计算膳食蛋白质的摄入量和排出氮量,观察体内蛋白质营养状况,属于诊断膳食。
101. 以下不属于医院病人膳食的是()。 A.基本膳食 B.治疗膳食 C.诊断膳食和代谢膳食 D.儿童膳食
答案:D
注释:医院膳食可分为基本膳食、治疗膳食、诊断膳食和代谢膳食、特殊治疗膳食、儿科膳食等。儿童膳食属于特殊人群膳食。
102. 下列关于普通膳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属于平衡膳食 B.能量和营养素可以充分表达 C.与正常健康人平时所用的膳食相同 D.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1/2
答案:D
注释:优质蛋白质应占蛋白质总量的1/3,故D选项描述不正确。
103. 普通膳食适用于()。 A.产妇 B.发热患者 C.消化不良患者 D.咀嚼不便的老人
答案:A
注释:普通膳食能量与蛋白质可以充分供给,并能达到平衡膳食的要求,适用人群中包括产妇。
104. 下列不是普通膳食饮食原则与要求的是()。 A.应少用一些难消化的食物 B.食物应清淡少盐 C.体力劳动者每天能量满足8.79~9.41MJ(1800~2250kcal) D.食物的色、香、味、形可不用注意
答案:D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普通膳食的饮食原则与要求,普通膳食也要注意美观可口、色、香、味、形、新鲜卫生和多样化。
105. 不属于软食的食物选择的是()。 A.鱼肉 B.薯类 C.面条 D.芹菜
答案:D
注释:软食的食物选择:主食以发酵类面食为主。米饭、面条应比普食更为软烂,包子、饺子等应选择含粗纤维较少的蔬菜作为馅料。肉类应选择细嫩的瘦肉,多选用禽肉和鱼虾等,也可制作成肉丸、肉末等。多用含膳食纤维少的蔬菜,如南瓜、冬瓜、薯类等,可煮烂制成菜泥。豆制品亦可食用。不宜食用凉拌蔬菜以及含膳食纤维较多的蔬菜如芹菜、豆芽、竹笋等,不宜食用坚果类等。
106. 软食适用于()。 A.腹部手术患者 B.痢疾患者 C.消化不良患者 D.喉部手术患者
答案:C
注释:软食易咀嚼、易消化,可减少胃肠负担,适用于消化不良的患者。
107. 以下属于软食的膳食原则的是()。 A.能量和蛋白质略高于普通膳食 B.食物坚硬、咀嚼后易消化 C.烹调方法多选用煎、炸、炒等 D.注意维生素的补充
答案:D
注释:软食的能量和蛋白质供给略低于普通膳食;软食质地软、易咀嚼;烹调的适宜方法为蒸、拌和炖等;不选含膳食纤维和动物肌纤维多的食物。
108. 下列不属于半流质膳食的是()。 A.面条 B.稀饭 C.蛋花汤 D.水饺
答案:D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半流质膳食的定义,水饺不属于半流质膳食。
109. 食管癌患者比较典型的临床症状是进行性吞咽困难,对于能够进食的患者应采用()。 A.普通膳食 B.半流或全流膳食 C.高蛋白普通膳食 D.清流膳食
答案:B
注释:食管癌患者比较典型的临床症状是进行性吞咽困难和进食疼痛,从而影响进食,逐渐发生蛋白、热能营养不良,故需要以半流或全流膳食开展营养支持。
110. 半流质饮食适用于()。 A.咀嚼困难、尚有吞咽功能的病人 B.喉癌术后患者 C.骨折康复期患者 D.鼻饲患者
答案:A
注释:半流食是介于软食与流食之间的过渡饮食,无须咀嚼,适用于咀嚼困难、尚有吞咽功能的患者,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11. 符合半流质膳食的膳食原则的是()。 A.少量少餐 B.加量少餐 C.加量多餐 D.限量多餐
答案:D
注释:限量多餐次,通常每日供应5~6餐,每餐之间间隔2~3小时,全天主食不超过300g。既能满足机体能量与营养素需求,又能减轻消化道负担。
112. 下列关于流质膳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平衡膳食 B.比半流质膳食更容易消化吸收 C.可食用多纤维食物 D.可食用牛奶和豆浆
答案:B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流质膳食的定义,流质膳食属于非平衡膳食;多纤维的食物不适用于流质膳食;如果是较大的腹部手术及胃肠炎症急性期患者,不用牛奶、豆浆及过甜的食品;流质膳食提供的能量、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均不足。
113. 流质饮食适用于()。 A.下颌骨骨折手术固定患者 B.糖尿病患者 C.非消化道术后恢复期患者 D.白内障患者
答案:A
注释:流质饮食适用于张嘴困难、吞咽功能正常患者。
114. 以下膳食能量高低顺序正确的是()。 A.普通膳食>软食>半流质膳食>流质膳食 B.普通膳食>半流质膳食>软食>流质膳食 C.流质膳食>软食>半流质膳食>普通膳食 D.流质膳食>半流质膳食>软食>普通膳食
答案:A
注释:普通膳食能量接近正常膳食,软食能量略低于普通膳食,总能量为1800~2400kcal/d,半流质膳食总能量1500~1800kcal/d,流质膳食总能量在800~1600kcal/d,故此正确答案选A。
115. 以下膳食蛋白质含量高低顺序正确的是()。 A.普通膳食>软食>半流质膳食>流质膳食 B.普通膳食>半流质膳食>软食>流质膳食 C.流质膳食>软食>半流质膳食>普通膳食 D.流质膳食>半流质膳食>软食>普通膳食
答案:A
注释:普通膳食蛋白质接近正常膳食,软食蛋白质略低于普通膳食,含量为70~80g/d,半流质膳食蛋白质含量在50~60g/d,流质膳食蛋白质含量20~40g/d,故此答案选A。
116. 能量含量最低的流质膳食为()。 A.普通流质 B.浓流质 C.清流质 D.冷流质
答案:C
注释:流质膳食中浓流质膳食的能量最高,清流质膳食能量最低。
117. 李某为刚分娩的产妇,体质虚弱,不想吃东西。为了母子健康,产科请营养师进行会诊。营养师会诊后给出的医院常规膳食建议为()。 A.普通膳食 B.软食 C.半流质膳食 D.流质膳食
答案:C
注释:半流质膳食适应证为体温高、不能咀嚼、刚分娩等人群,故正确答案为C。
118. 李某为刚分娩的产妇,体质虚弱,不想吃东西。为了母子健康,产科请营养师进行会诊。营养师推荐的这种膳食全天提供的能量为()。 A.2200~2600kcal B.2200~2400kcal C.1500~1800kcal D.1000~1500kcal
答案:C
注释:该膳食全天提供的能量为1500~1800kcal,故正确答案为C。
119. 李某为刚分娩的产妇,体质虚弱,不想吃东西。为了母子健康,产科请营养师进行会诊。该类膳食每日供应的次数为()。 A.3次 B.4次 C.5~6次 D.6~7次
答案:C
注释:少量多餐,每天5~6餐,故正确答案为C。
120. 李某为刚分娩的产妇,体质虚弱,不想吃东西。为了母子健康,产科请营养师进行会诊。该类膳食可以采用的主食为()。 A.蒸饺 B.蒸米饭 C.油条 D.面条
答案:D
注释:采用的主食为大米粥、小米粥、面条、面片、面包等,禁用不易消化的食物,故正确答案为D。
121. 李某为刚分娩的产妇,体质虚弱,不想吃东西。为了母子健康,产科请营养师进行会诊。该类膳食不可以选用的副食为()。 A.虾仁 B.软烧鱼块 C.蛋糕 D.煎鸡蛋
答案:D
注释:副食选用瘦嫩猪肉、蛋类、乳类和豆制品,不包括油炸的食物,故正确答案为D。
122. 消化能力差、牙齿咀嚼不便、轻微发热、消化管疾病、老人和幼儿适合()。 A.普通膳食 B.软食 C.半流食 D.流食
答案:B
注释:软食的适应证为消化能力差的患者、牙齿咀嚼不便的患者、轻微发热的患者、消化管疾病患者、老人和幼儿,故正确答案为B。
123. 食管癌、口腔手术、危重患者适合()。 A.普通膳食 B.软食 C.半流食 D.流食
答案:D
注释:流食的适应证为食管癌患者、口腔手术术后患者、危重患者,故正确答案为D。
124. 体温高、咀嚼不便、体弱、手术后恢复期患者适合()。 A.普通膳食 B.软食 C.半流食 D.流食
答案:C
注释:半流食的适应证为体温高、不能咀嚼、体弱、手术后患者,故正确答案为C。
125. 患者赵某,患慢性胆囊炎,护士向其介绍胆囊造影饮食方法,造影前一日中午可进()。 A.高脂肪餐 B.无脂低蛋白高糖餐 C.口服造影剂 D.低蛋白低脂肪餐
答案:A
注释:胆囊造影前一日中午可进高脂肪餐,以刺激胆囊的收缩和排空。晚上进食无脂低蛋白高糖餐,晚餐后服造影剂。检查当日早上禁食。第1次摄片显影满意后,可进食高脂肪餐,半小时后笫2次摄片。检查完毕,当日应进低蛋白低脂肪餐。
126. 适合疑似糖尿病患者的诊断膳食是()。 A.糖耐量试验膳食 B.氮平衡膳食 C.低碳水化合物膳食 D.胆囊造影检查膳食
答案:A
注释:糖耐量试验膳食是通过摄入一定量碳水化合物膳食,并测定空腹和餐后血糖,用以观察机体对摄入葡萄糖后的血糖调节能力。临床上主要用于协助诊断糖尿病和糖代谢异常。
127. 不适用于糖耐量试验膳食的是()。 A.40岁以上肥胖者 B.糖尿病患者 C.糖耐量异常患者 D.空腹血糖受损患者
答案:B
注释:糖耐量试验膳食主要用于协助诊断糖尿病和糖代谢异常,糖尿病病人已确诊,无需再次诊断。
128. 【技师不做】关于胆囊造影检查膳食要求的描述,正确的是()。 A.检查前1天的午餐摄入高脂膳食,脂肪含量不少于20g B.晚餐进食含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少渣膳食 C.早餐后口服造影剂 D.检查当日早晨禁食
答案:D
注释:检查前一天的午餐摄入高脂膳食,脂肪含量不少于50g;以促使胆囊排空陈旧的胆汁,便于新分泌的含造影剂的胆汁进入胆囊;晚餐则进食无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少渣膳食,即除主食外,不食用烹调油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免刺激胆汁分泌和排泄;晚餐后口服造影剂,随后禁食和禁止抽烟。检查当日早晨禁食,服造影剂14小时后开始摄片。检查过程中按指定时间进食高脂膳食。
129. 下列饮食中属于治疗膳食的是()。 A.软食 B.低脂膳食 C.忌碘饮食 D.氮平衡饮食
答案:B
注释:对于患有慢性肝炎、脂肪肝、肥胖等患者,应控制膳食中脂肪的摄入总量以改善脂肪代谢和吸收不良。治疗膳食的常见种类包括:高蛋白质膳食、低蛋白质膳食、低脂肪膳食、低脂肪低胆固醇膳食、限碳水化合物膳食、中链甘油三酯膳、低膳食纤维膳食、低盐膳食(含盐、无盐和低钠膳食)、贫血膳食、糖尿病膳食、限嘌呤膳食和管饲膳食。
130.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采用()。 A.低蛋白膳食 B.高蛋白膳食 C.低脂肪膳食 D.低嘌呤膳食
答案:A
注释: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需减少含氮物的产生、减轻肝肾负担,因此选择低蛋白膳食。
131. 麦淀粉膳食适用于()。 A.胆囊炎患者 B.高脂血症患者 C.尿毒症前期患者 D.糖尿病患者
答案:C
注释:尿毒症前期患者需控制植物蛋白摄入,增加优质蛋白所占比重,减少含氮物的产生,减轻肾脏负担。因此选麦淀粉膳食。
132. 低钠膳食适用于心、肾、腹水、水肿、高血压、先兆子痫及尿毒症等疾病的患者,膳食中1日钠供给量为()。 A.食盐<3g B.全日膳食中含钠量<500mg C.酱油<15ml D.全日膳食中含钠量<1500mg
答案:B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464。低钠膳食含钠量在300~500mg,此膳食需在医务人员的监测下短期使用。
133. 高钾膳食适用于低钾血症患者,膳食中1日钾供给量为()。 A.>3120mg B.3g C.2g D.1.5g
答案:A
注释:高钾膳食的钾含量应超过80mmol/L(3120mg)。
134. 高纤维膳食不适用于()。 A.高血压患者 B.糖尿病患者 C.食管静脉曲张患者 D.乳腺癌患者
答案:C
注释:含粗纤维食物易造成静脉血管损伤、出血。因此,不适于食管静脉曲张患者。
135. 低钠膳食全日膳食中钠供应量为()。 A.1000~2000mg B.500~1000mg C.300~500mg D.<300mg
答案:C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464。低钠膳食含钠量在300~500mg,此膳食需在医务人员的监测下短期使用。
136. 低蛋白膳食不适用于()。 A.急性肾炎患者 B.尿毒症患者 C.慢性肾衰竭患者 D.烧伤患者
答案:D
注释:烧伤患者属于高代谢状态,应给予高蛋白膳食。
137. 低盐或无盐膳食不适用于()。 A.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B.高血压患者 C.肝硬化腹水患者 D.胃炎患者
答案:D
注释:限盐饮食适用于肝硬化腹水、高血压、心力衰竭、肾脏疾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
138. 低膳食纤维或低渣膳食不适用于()。 A.急慢性肠炎 B.溃疡性结肠炎 C.食管静脉曲张 D.无并发症的憩室病
答案:D
注释:低膳食纤维膳食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肠炎、伤寒、痢疾、结肠憩室炎、肠管肿瘤等;消化道少量出血,肠道手术前后,肠道或食管管腔狭窄及食管静脉曲张。
139. 少渣膳食总的目的是()。 A.防止刺激和感染,减少肠管内容物,推迟排便 B.尽量减少体内氮代谢产物,减轻肝肾负担 C.防止血脂升高 D.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
答案:A
注释:少渣膳食的目的在于减少膳食纤维对消化道刺激和梗阻,减少肠道蠕动,减少粪便的运行。
140. 关于限钠(盐)膳食,说法错误的是()。 A.适用于肝硬化腹水、高血压、心力衰竭、肾脏疾病患者 B.分为低盐膳食、无盐食膳和低钠膳食3类 C.低盐膳食中忌用一切咸食,如咸菜、甜面酱以及各种荤素食罐头 D.为了控制钠盐的摄入,应提倡钾盐全面替代钠盐
答案:D
注释:肾功能不全、排钾障碍者不适宜使用钾盐。
141. 高能量高蛋白膳食的禁忌人群是()。 A.烧伤患者 B.尿毒症患者 C.甲亢患者 D.伤寒患者
答案:B
注释:高能量高蛋白质膳食的禁忌人群主要为肝昏迷、肝昏迷前期及尿毒症患者,即B选项为正确答案。其他均为适用证。
142. 下列适合使用低盐膳食的是()。 A.高血压 B.高血脂 C.糖尿病 D.急性肝炎
答案:A
注释:低盐饮食适用于肝硬化腹水、高血压、心力衰竭、肾脏疾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
143. 下列属于低脂膳食原则的是()。 A.食物以清淡为主,减少蛋白质的摄入量 B.限制膳食中脂肪摄入量,多吃蔬菜水果 C.限制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的总量,多吃蔬菜水果 D.选择膳食尽可能选择脂肪含量接近0的食物
答案:B
注释:低脂膳食原则:①食物配制以清淡为原则,保持其他营养素间的平衡,可适当增加豆类及其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②限制膳食中脂肪含量:脂肪限量可分为3种,轻度限制脂肪膳食,脂肪总量≤50g/d,供能不超过总能量的25%;中度限制脂肪膳食,脂肪总量≤30g/d,供能占总能量的20%以下;严格限制脂肪膳食,脂肪总量≤15g/d,供能占总能量的10%以下。③合理烹调方法:除减少烹调油用量外,宜选用蒸、煮、炖、煲和烩等方法,忌用油炸、油煎或爆炒的方法加工食品。④食物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脂肪限制程度选择食物。可选择谷类、非油炸的瘦肉、禽肉、鱼肉、脱脂乳制品、蛋类、豆类、薯类以及蔬菜水果。忌用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肥肉、全脂乳及其制品、蛋黄、花生、松子、油酥点心等,其中建议忌用脂肪含量>20g/100g的食物,少用脂肪含量15~20g/100g的食物。
144. 糖耐量试验膳食的主要适用对象为()。 A.慢性胆囊炎者 B.空腹血糖受损者 C.患有肾病综合者 D.胃肠功能紊乱者
答案:B
注释:临床上主要应用糖耐量试验膳食协助诊断糖尿病和糖代谢异常。
145.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隐血试验膳食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于辅助诊断消化道隐性出血 B.需减少红肉的摄入 C.可食用深色蔬菜 D.禁用肉类、肝和动物血
答案:C
注释:本题考查隐血试验膳食的试验要求,隐血试验要求禁用深色蔬菜。
146. 【技师不做】肌酐试验膳食的适用范围不包括()。 A.肾盂肾炎 B.慢性肾脏病 C.肾功能损害 D.肝功能损害
答案:D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肌酐试验膳食的适用范围。
147.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甲状旁腺功能试验膳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目的是诊断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B.调整饮食中磷、钙的含量,观察甲状旁腺的功能 C.食物称重,膳食可做成汤 D.对钙磷代谢有影响的药物应暂停服用
答案:C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甲状旁腺功能试验膳食的要求,如果使用低钙、正常磷代谢膳食,膳食不应做成汤。
148. 下列关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代谢膳食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为不平衡膳食 B.适用于胆固醇增多症患者 C.多选用含钾丰富的食物 D.试验期内停用中药和饮茶
答案:A
注释:肾上腺皮质功能代谢膳食为平衡膳食。
149. 属于代谢试验膳食的是()。 A.高能量高蛋白膳食 B.低蛋白膳食 C.低脂肪低胆固醇膳食 D.葡萄糖耐量试验膳食
答案:D
注释:代谢膳食是指在临床诊断或治疗过程中,短期内暂时调整患者的膳食内容,借以配合和辅助临床诊断或观察疗效的膳食,如葡萄糖耐量试验膳食。
150. 下列关于便秘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多数患者便秘多与膳食因素有关 B.便秘不是一种疾病 C.长时间便秘易引起结肠病变,以致结肠癌 D.便秘后经常会引起腹胀和饱腹感
答案:B
注释:便秘是一种临床表现,也是一种疾病。
151. 【技师不做】痉挛型便秘应选择的食品是()。 A.高浓度酒 B.浓茶 C.浓咖啡 D.蜂蜜水
答案:D
注释:痉挛型便秘早晨饮蜂蜜水有助于排便。
152. 【技师不做】弛缓型便秘不应选择的食品是()。 A.大豆及其制品 B.粗粮 C.酵母 D.白酒
答案:D
注释:弛缓型便秘要忌烟酒和辛辣食物。
153.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肠易激综合征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A.慢性便秘 B.里急后重 C.胃肠胀气过多 D.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答案:B
注释: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它的典型症状是无痛性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慢性便秘、胃肠胀气过多、排便不完全的感觉、直肠痛以及粪便带黏液。
154. 【技师不做】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基础是()。 A.胃肠道动力学异常 B.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C.超敏反应 D.病毒感染
答案:A
注释:本题主要考查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变化,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基础主要是
155. 【技师不做】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选择的食品()。 A.奶制品 B.谷物产品 C.巧克力 D.菠菜
答案:D
注释: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治疗重点包括食用高膳食纤维和避免刺激性因素。如奶制品、巧克力、鸡蛋以及谷物产品都被认为是不利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恢复的食物。
156.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憩室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憩室是结肠壁细胞的突出结构,突出往往是由结肠的分裂和结肠内的高压而产生 B.排泄低纤维膳食产生的小块硬质粪便产生的压力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C.粪便物质聚集在憩室袋处引起感染和炎症时,可引发溃疡和出血 D.憩室病反复感染使结肠壁变厚,导致结肠变窄,但不会出现不全或完全梗阻
答案:D
注释:憩室病反复感染使结肠壁变厚,导致结肠变窄,出现不全或完全梗阻。
157. 【技师不做】憩室病最易发生的部位是()。 A.阑尾 B.盲肠 C.乙状结肠 D.十二指肠
答案:C
注释:憩室是结肠壁细胞的突出结构,突出往往是由结肠的分裂和结肠内的高压而产生。憩室病通常发生在大肠,最常见的是乙状结肠。
158. 【技师不做】憩室病患者应选择的食物()。 A.低硬度的膳食 B.低脂膳食 C.高纤维膳食 D.以上均正确
答案:D
注释:本题主要考查憩室病的饮食治疗,憩室病的经典膳食治疗是使用低硬度的食物,同时,高膳食纤维有利于粪便松软、增加粪便的产生,使排便更通畅,从而减轻结肠内压力;使胃肠道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用高脂膳食会加重结肠平滑肌收缩而诱发憩室病临床症状,因此应食用低脂膳食。
159. 【技师不做】在我国导致脂肪肝的常见疾病有()。 A.胆石症、高脂血症 B.妊娠急性脂肪肝 C.肥胖、肝炎、糖尿病 D.酒精性脂肪肝
答案:C
注释:在我国,引起脂肪肝的常见疾病有肥胖、肝炎、糖尿病、高脂血症,而酒精性脂肪肝、妊娠急性脂肪肝、药物中毒则相对少见。
160. 【技师不做】促进脂肪肝形成的有关因素有()。 A.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 B.肝内形成的甘油三酯增多或氧化减少 C.脂蛋白合成增多 D.蛋白质摄入过多
答案:B
注释:进入肝脏的脂肪酸过多,而碳水化合物减少,或肝内形成的甘油三酯增多,引起甘油三酯在肝脏的蓄积。
161. 【技师不做】下列属于抗脂肪肝物质的是()。 A.胆碱 B.中链甘油三酯 C.氨 D.葡萄糖
答案:A
注释:蛋氨酸、胆碱、卵磷脂、甜菜碱被称为抗脂肪肝物质。
162. 【技师不做】脂肪肝的主要病理改变()。 A.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 B.肝细胞气球样变 C.小叶内炎症细胞浸润 D.窦周纤维化
答案:A
注释:脂肪肝的病理特征为肝腺泡三区大泡性或以大泡为主的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伴有肝细胞气球样变、小叶内炎症细胞浸润和窦周纤维化。
163. 【技师不做】慢性肝炎患者的适宜膳食为()。 A.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能量膳食 B.低蛋白、低脂肪膳食 C.高蛋白质、低脂肪、适量碳水化合物和能量的膳食 D.高脂肪膳食
答案:C
注释:
164. 【技师不做】脂肪肝的治疗原则是()。 A.消除病因,治疗原发病,同时进行膳食管理 B.保护肝脏,不能使用任何药物 C.首先治疗原发疾病,然后消除病因 D.药物治疗为主,膳食管理为辅
答案:A
注释:脂肪肝的一般治疗包括消除病因,治疗原发病;而饮食治疗的原则是控制总能量,限制脂肪摄入童,肥胖者应控制体重,维持理想体重,必要时结合药物治疗和增加运动锻炼,在采用抗脂肪肝药物以促进脂肪酸氧化的同时,膳食管理十分重要。
165. 【技师不做】脂肪肝的营养治疗为()。 A.必须减轻体重和严格控制能量摄入 B.控制能量摄入,但不能骤减 C.能量摄入可不受限制 D.控制蛋白质的摄入
答案:B
注释:能量摄入过多可使脂肪合成增多,加速肝脏病变,应该适当控制能量;肥胖患者或超重者要控制或减轻体重,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要减轻体重;对能量的控制不能骤然剧减,以免患者不适应;高蛋白饮食有保护肝功能、促进已损坏的肝细胞修复和再生的作用,还可以提供蛋氨酸、胱氨酸、苏氨酸、赖氨酸、色氨酸和胆碱等抗脂肪肝因子,使肝内合成的脂蛋白将甘油三酯顺利运出肝脏,防止肝内脂肪浸润,所以应该适当提高蛋白质供给量;必需脂肪酸可以阻止或消除肝细胞的脂肪细胞,有较好的去脂作用。
166. 【技师不做】脂肪肝患者的营养治疗原则是()。 A.不食用精制糖类、蜂蜜、蜜饯等甜食和点心 B.适当提高糖类和甜食的摄入 C.适当提高脂肪的摄入 D.伴有腹水或水肿者应适当摄入钠盐
答案:A
注释:脂肪肝患者控制能量、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减少糖类和甜食的摄入,碳水化合物主要由粮谷供应,并应粗细杂粮搭配。
167. 【技师不做】以下不是肝硬化病因的是()。 A.甲型病毒性肝炎 B.酒精中毒 C.食物中长期缺乏蛋白质 D.胆汁淤积
答案:A
注释: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不会发展为肝硬化。
168. 【技师不做】肝硬化患者出现蛋白质代谢障碍会导致()。 A.血浆中芳香族氨基酸的浓度明显降低 B.血浆中支链氨基酸浓度明显升高 C.芳香族氨基酸与支链氨基酸水平均下降 D.血浆中芳香族氨基酸的浓度明显升高
答案:D
注释:正常情况下血浆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保持一定的浓度比例,在相互竞争和排斥过程中通过血脑屏障,到达大脑。当发生肝硬化时,血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增多,而支链氨基酸减少,这时通过血脑屏障的芳香族氨基酸增加。当进入大脑的芳香族氨基酸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出现肝性脑病。
169. 【技师不做】肝硬化早期患者采用的膳食原则不正确的有()。 A.通过膳食治疗增进食欲,增加能量的摄入水平 B.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促进肝细胞修复再生 C.应该控制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减轻肝脏的负担 D.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受损,因此脂肪的摄入应该适量,减轻肝脏的负担
答案:C
注释:肝硬化的膳食原则是“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脂肪的膳食”,既要增加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量,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再生,又要适当摄入脂肪,减轻肝脏负担。
170. 【技师不做】肝硬化患者蛋白质营养治疗措施中错误的有()。 A.高蛋白膳食是为了促进受损肝细胞修复和再生 B.出现肝衰竭、肝性脑病倾向时,要及时补充蛋白质,缓解病情 C.蛋白质的供给量以患者能够耐受,足以维持氮平衡为宜 D.伴有顽固性腹水者,食欲极度减退,必要时可采用肠内营养或静脉营养
答案:B
注释:出现肝衰竭、肝性脑病倾向时,要限制蛋白质供给量,以免血氨升高,加重病情。
171. 【技师不做】肝硬化早期患者营养治疗措施()。 A.保证足够的能量,注意多补充高脂类 B.为防止肝性脑病的发生,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 C.充足的碳水化合物以保肝、解毒 D.为了防止腹水的发生,限制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摄入
答案:C
注释:提供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可减少蛋白质的消耗,减轻肝脏负担,能保持肝细胞内糖原含量,使其用于肝组织的构成和增生,以保护肝脏。
172. 【技师不做】肝硬化患者的营养治疗措施有()。 A.脂肪摄入要适量,可不必过分限制,但不能高 B.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减退,胆汁合成减少,脂肪消化受到影响,只能少量食用植物油 C.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量 D.肝硬化患者要限制中链甘油三酯(MCT)的摄入
答案:A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585。肝硬化患者脂肪供给量以占总能量的25%为宜。若患者发生脂肪泻,应限制脂肪摄入量,改用低脂膳食。中链甘油三酯(MCT)能使肝硬化患者肝脏脂肪成分变化,促进肝功能恢复。对于胆汁淤积的肝硬化应予以低脂肪、低胆固醇膳食。
173. 【技师不做】肝硬化伴有腹水患者营养治疗原则为()。 A.低碳水化合物膳食 B.低蛋白低盐膳食 C.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膳食 D.低盐高蛋白饮食
答案:D
注释:对血浆蛋白过低,伴有水肿及腹水者,高蛋白低盐饮食尤为重要,其可以控制腹水,并有助于肝脏细胞的再生。
174. 【技师不做】肝硬化伴有腹水患者应注意膳食()。 A.每天进水最应限制在100ml以内 B.每天进水量应限制在1000ml以内 C.限制锌的摄入 D.限制镁的摄入
答案:B
注释:每天进水量应限制在1000ml以内,还需注意锌、镁的补充。
175. 【技师不做】肝硬化患者烹调要求()。 A.为刺激患者食欲,可给予辛辣刺激食品或调味品 B.有食管静脉曲张者供给含食物纤维多的食品 C.有食管静脉曲张者供应流质、半流质或软食 D.有上消化道出血时供给含食物纤维多的食品
答案:C
注释:有食管静脉曲张者供应流质、半流质或软食,有上消化道出血时应禁食。
176. 【技师不做】肝性脑病的分期不包括()。 A.前驱期 B.昏迷前期 C.昏睡期 D.昏迷晚期
答案:D
注释:考查肝性脑病的分期。
177. 【技师不做】通常肝病患者的主要营养代谢特点是()。 A.血浆总蛋白升高 B.负氮平衡加重 C.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BCAA/AAA)比值升高 D.水溶性维生素缺乏
答案:B
注释:肝脏是蛋白质合成和分解的主要场所。除支链氨基酸外,其他氨基酸尤其是芳香族氨基酸都在肝脏代谢,因此肝病患者的血总蛋白应该降低,负氮平衡加重,BCAA/AAA比值降低。
178. 【技师不做】无氮饮食适用于()。 A.肝性脑病患者 B.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 C.高血脂患者 D.胰腺炎患者
答案:A
注释:肝性脑病患者肝功能严重受损时,肝脏不能将体内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转化为无毒性的尿素排出体外,从而可引起血氨升高,加重病情,因此选择无氮饮食。
179. 【技师不做】肝衰竭营养治疗原则是()。 A.低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 B.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膳食 C.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 D.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膳食
答案:D
注释:肝衰竭时应控制蛋白质的供给,减少体内代谢氨的产生,高碳水化合物提供适量的能量,可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180. 【技师不做】肝性脑病患者选择蛋白质食物()。 A.以大豆蛋白质为主 B.以动物蛋白质为主 C.以畜类肉为主 D.禁食牛奶
答案:A
注释:肝性脑病患者暂时不宜供给含动物蛋白质的食品,应补充含支链氨基酸丰富的大豆蛋白。
181. 【技师不做】肝衰竭患者脂肪膳食原则为()。 A.能量的主要来源 B.适当增加 C.没有特殊要求 D.不必过分限制
答案:D
注释:肝衰竭患者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降低,所以要有一定的限制。脂肪可以提供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促进食欲,所以不能过分限制。
182. 【技师不做】关于肝衰竭患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维生素吸收不会受到影响 B.补充维生素C,有利于解毒 C.补充维生素B,有利于解毒 D.补充维生素A,有利于解毒
答案:B
注释:肝衰竭患者维生素吸收障碍,应供给多种维生素丰富的食物,特别是维生素C有利于解毒,与葡萄糖合用,可以提高其利用率。
183. 【技师不做】胆石症病因中,不正确的是()。 A.胆汁堆积 B.胆道寄生虫 C.细菌感染 D.肝炎
答案:D
注释: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发生结石的疾病,与肝炎发生无关。
184.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慢性胆囊炎的说法,错误的是()。 A.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左上腹疼痛 B.腹痛经常发生在晚上和饱餐后 C.可能会导致胆囊挛缩 D.可伴有恶心、反酸、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答案:A
注释:慢性胆囊炎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疼痛。
185. 【技师不做】急性胆囊炎发作时应采用()。 A.无脂清流膳食 B.低脂膳食 C.低蛋白膳食 D.少渣膳食
答案:A
注释:急性胆囊炎发作时为了减少胆汁分泌,应选择无脂清流膳食。
186. 【技师不做】胆石症患者()。 A.不用限制胆固醇摄入 B.严格限制胆固醇摄入,每日100mg以下 C.胆固醇应限制在每日300mg以下 D.选择高脂肪、低胆固醇膳食
答案:C
注释:胆石症患者应采用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低胆固醇膳食,低胆固醇应限制在每日300mg以下。
187. 【技师不做】胆囊疾病患者脂肪摄入()。 A.增加摄入量 B.不用限制 C.增加动物性脂肪摄入 D.可适量选用植物油
答案:D
注释:胆囊疾病患者限制脂肪摄入量,避免含脂肪多的食物刺激胆囊收缩以缓解疼痛。主要应严格限制动物性脂肪,而植物油有助于胆汁排泄,可适量选用。
188. 胆囊疾病患者术后膳食调配要求()。 A.控制水的摄入 B.减少辛辣食物和刺激性强的调味品 C.适当补充牛奶 D.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答案:D
注释:胆囊疾病患者术后禁忌一切辛辣食物和刺激性强的调味品,避免食用产气食物,如牛奶、萝卜、黄豆。
189. 【技师不做】胆囊疾病患者营养治疗基本原则是()。 A.调控膳食脂肪和胆固醇量 B.严格限制脂肪量 C.严格限制胆固醇鼠 D.降低总能量
答案:A
注释:胆囊疾病患者营养治疗基本原则:通过对膳食脂肪和胆固醇量进行调控,辅以高碳水化合物膳食,供给足够营养。
190. 【技师不做】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常见原因不包括()。 A.药物 B.胆石症 C.高甘油三酯血症 D.节食减肥
答案:D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587。胆道疾病和酒精中毒是公认的成人急性胰腺炎的两大最常见病因,继之为高脂血症。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遗传易感性、创伤、药物或吸烟等。
191.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胰腺炎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胰腺炎患者少有持续性刀割样腹痛 B.蜷曲体位和前倾体位可使疼痛加剧 C.胰腺炎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胰腺与周围组织水肿、细胞渗出和脂肪坏死 D.膳食应该摄入较多的脂肪
答案:C
注释:考查胰腺炎的病理变化和对营养代谢的影响,胰腺炎患者多有持续性刀割样腹痛,蜷曲体位和前倾体位可使疼痛缓解;胰腺炎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胰腺与周围组织水肿、细胞渗出和脂肪坏死;患者由于胰腺分泌减少而造成代谢紊乱,膳食必须避免过多的脂肪和刺激性食物。
192. 【技师不做】急性胰腺炎发作期应采用()。 A.低脂膳食 B.流质膳食 C.禁食 D.低胆固醇膳食
答案:C
注释:急性胰腺炎发作期应抑制胰腺分泌多种消化酶对胰腺和周围组织的“自身消化”。为了降低胰腺分泌多种消化酶,选择禁食(C选项)。
193. 【技师不做】胰腺炎患者营养调控的目的是()。 A.防止胆汁淤积 B.减少胰腺分泌 C.促进胰腺分泌 D.使胰腺得到修复
答案:B
注释:营养调控的目的是尽可能减少胰腺酶和胆汁的分泌,利于胰腺的休息和恢复。
194. 【技师不做】无营养不良及多数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应()。 A.入院24小时或腹痛缓解后即可尝试经口进食 B.禁食48小时 C.禁食不少于3天 D.流质饮食
答案:A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587。减少患者的禁食持续时间和避免处于无摄入状态有益于临床结局。无营养不良及多数轻症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无需特殊营养治疗,在入院24小时或腹痛缓解后即可尝试经口摄入,包括低脂或清流质膳食,逐步过渡到固体膳食。
195. 【技师不做】急性胰腺炎患者恢复期营养治疗是()。 A.可经口给不含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流质 B.通过静脉补充营养素 C.可增加高脂肪膳食 D.高蛋白质膳食
答案:A
注释:急性胰腺炎患者恢复期,可经口给予不含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流质,蛋白质不宜过多,禁食有刺激性的食物。
196. 【技师不做】急性胰腺炎患者恢复期可提供的食物是()。 A.蛋黄 B.果汁、果冻、米汤等食物 C.浓鸡汤 D.浓鱼汤
答案:B
注释:急性胰腺炎患者恢复期,蛋白质不宜过多,可经口给予不含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流质。
197. 【技师不做】急性胰腺炎患者恢复期宜采用的烹调方法是()。 A.绘、烤 B.油煎、卤 C.烧、烙 D.煮、炖
答案:D
注释:宜采用烧、煮、绘、卤、炖等方法,禁用油煎、炸、烙、烤等烹调方法,故正确答案为D。
198. 【技师不做】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期的营养治疗原则是()。 A.禁食24小时 B.禁食48小时 C.禁食不少于3天 D.禁食,待病情缓解后,给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脂半流质膳食
答案:D
注释:
199. 【技师不做】慢性胰腺炎患者每天的蛋白质供给为()。 A.10~20g B.20~50g C.50~70g D.70~100g
答案:C
注释:考查慢性胰腺炎患者蛋白质供给量。
200. 关于乳糜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肝脏合成 B.膳食中甘油三酯是合成原料 C.其形成与膳食因素无关 D.功能为将甘油三酯从肝脏运到外周组织利用
答案:B
注释:考查乳糜微粒的来源和临床意义。注意与其他血浆脂蛋白区分。血浆TC、LDL-C、TG、Lp(a)的升高与HDL-C的降低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 关于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肝脏合成,含甘油三酯丰富 B.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高,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增多 C.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保护性因素 D.胰岛素抵抗、肥胖、糖尿病常常伴有高水平的极低密度脂蛋白
答案:C
注释:考查极低密度脂蛋白的来源和临床意义。考生应注意极低密度脂蛋白与其他血浆脂蛋白区分,极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202. 关于中密度脂蛋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引起动脉硬化的因素 B.正常血液中很低 C.极低密度脂蛋白向低密度脂蛋白转化过程的中间脂蛋白 D.低密度脂蛋白向极低密度脂蛋白转化过程的中间脂蛋白
答案:D
注释:考查中密度脂蛋白的来源和临床意义。考生应注意中密度脂蛋白与其他血浆脂蛋白区分,中密度脂蛋白是极低密度脂蛋白向低密度脂蛋白转化过程的中间脂蛋白。
203. 关于低密度脂蛋白描述不正确的是()。 A.转运内源性胆固醇 B.由极低密度脂蛋白转变而成 C.胆固醇占40%~50% D.甘油三酯占60%以上
答案:D
注释:考查低密度脂蛋白的来源和临床意义。考生注意低密度脂蛋白与其他血浆脂蛋白区分,低密度脂蛋白中甘油三酯约占10%。
204. 关于高密度脂蛋白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将肝脏内的胆固醇转运到外周组织进行代谢 B.在小肠和肝脏合成 C.将动脉壁内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 D.有抗氧化、修复血管内膜的作用
答案:A
注释:考查高密度脂蛋白的来源和临床意义。考生注意高密度脂蛋白与其他血浆脂蛋白区分,高密度脂蛋白的功能是将动脉壁内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
205. 没有降血胆固醇作用的营养素有()。 A.膳食纤维 B.不饱和脂肪酸 C.优质蛋白质 D.镁元素
答案:C
注释:
206. 有关膳食脂肪对血脂水平的影响,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饱和脂肪酸有升高胆固醇的作用 B.不饱和脂肪酸有减低血胆固醇的作用 C.多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故摄入越多越有利于机体健康 D.防治冠心病应控制脂肪摄入量占总热能的20%~25%以下
答案:C
注释:多不饱和脂肪酸,如EPA、DHA可使血清中TC、LDL-C水平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但过多摄入多不饱和脂肪酸,也可使体内有害的氧化物、过氧化物以及能量等增加,对机体也可产生多种慢性危害。
207. 高脂血症与饮食因素的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摄入膳食脂肪的种类比总脂肪摄入量对冠心病的发生影响更大 B.亚油酸、亚麻酸可升高血浆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 C.饱和脂肪酸可以显著升高血浆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 D.单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浆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的作用
答案:B
注释:考查高脂血症与饮食因素的关系。膳食总脂肪、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可升高血浆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则有降低的作用。
208. 反式脂肪酸与高脂血症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增加血浆胆固醇 B.可升高低密度脂蛋白 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 D.其作用比饱和脂肪酸弱
答案:D
注释:反式脂肪酸可增加血浆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和脂蛋白(a),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其作用比饱和脂肪酸强,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209. 碳水化合物与高脂血症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A.过多摄入碳水化合物,可使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 B.高碳水化合物摄入可使高密度脂蛋白下降 C.过多摄入双糖或单糖类可使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酕下降 D.膳食纤维有调节血脂的作用
答案:C
注释:过多的摄入双糖或单糖类,会使血清VLDL、TG、TC、LDL-C水平升高。
210. 摄入过多容易引起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升高的是()。 A.低聚果糖、蔗糖 B.大豆低聚糖、果糖 C.甘露醇、麦芽糖 D.蔗糖、果糖
答案:D
注释: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碳水化合物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蔗糖、果糖摄入过多容易引起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升高。
211.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应选择的膳食种类()。 A.高蛋白膳食 B.低蛋白膳食 C.高热能膳食 D.低胆固醇膳食
答案:D
注释:不论哪种类别的高脂血症,它们的饮食治疗都包括限制胆固醇的摄入。
212. 单纯性甘油三酯增高的饮食治疗原则是()。 A.限制总能量,限制胆固醇<300mg/d,适当补充蛋白质 B.限制脂肪,限制胆固醇<200mg/d,适当补充蛋白质 C.限制总能量,限制胆固醇<200mg/d,限制蛋白质 D.限制总能量,限制胆固醇,限制蛋白质
答案:A
注释:考查单纯性甘油三酯增高饮食治疗原则。应注意与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有所区分。
213. 高胆固醇血症的营养治疗是()。 A.限制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 B.原则为限制总能量 C.限制胆固醇、限制动物脂肪 D.每日膳食胆固醇摄入<200mg/d
答案:C
注释:考查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饮食治疗。限制动物脂肪,适当增加植物油,比值为1.5~2.0;限制胆固醇摄入量;轻度增高者胆固醇摄入<300mg/d,中度和重度增高者胆固醇摄入<200mg/d。
214. 胆固醇及甘油三酯血症的饮食治疗是()。 A.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不必限制胆固醇摄入 B.限制总能量摄入,限制胆固醇摄入量<200mg/d C.限制胆固醇摄入量<300mg/d D.控制能量,降低体重
答案:B
注释:考查混合型高脂血症的饮食治疗。控制能量,使体重降低并维持在标准体重范围内;限制胆固醇<200mg/d;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忌食蔗糖、果糖及蜂蜜等单糖。
215.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不包括()。 A.总胆固醇升高 B.LDL升高 C.TG升高 D.HDL升高
答案:D
注释:血浆总胆固醇、LDL、TG和Lp(a)的升高与HDL的降低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216. 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 B.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动脉血管内膜功能紊乱期、血管内膜脂质条纹期、典型斑块期和斑块破裂期,如果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处于前两步,比较容易逆转 C.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是脂肪沉积 D.血管内皮损伤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
答案:C
注释: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由胆固醇沉积造成,并不是脂肪。
217.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有()。 A.维生素C B.维生素E C.膳食纤维 D.酒
答案:D
注释:考查动脉粥样硬化与膳食营养素的关系。大量饮酒可引起甘油三酯增高。
218. 关于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B.叶酸缺乏使同型半胱氨酸向蛋氨酸转换障碍,同型半胱氨酸堆积 C.可以损害血管内皮细胞 D.加速高密度脂蛋白氧化
答案:D
注释:考查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引起脂质代谢紊乱,促进低密度脂蛋白氧化,D错。故选D。
219. 下面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的脂蛋白为()。 A.LDL B.HDL C.TG D.OX-LDL
答案:D
注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不仅仅是泡沫细胞形成的关键,并诱导单核细胞内皮黏附和向内皮下趋化,促进巨噬细胞增殖退化,促使内皮细胞增生和平滑肌细胞增生爬行,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血栓形成,促进血管收缩,损伤内皮细胞。
220. 以下不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成分的是()。 A.脂类 B.炎性细胞 C.平滑肌细胞 D.骨骼肌细胞
答案:D
注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脂类、炎性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组织组成。
221. 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营养因素包括()。 A.增加维生素B12、维生素B6的摄入 B.大量补钙剂 C.增加能量摄入 D.增加蛋白质的摄入
答案:A
注释:维生素B12、B6是同型半胱氨酸向蛋氨酸、胱氨酸转化代谢过程中的辅酶,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是动脉硬化的风险因素,肥胖患者控制能量的摄入有利于控制动脉硬化发生。蛋白质与动脉硬化的关系不明确也比较复杂。有研究表明,补充钙剂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植物固醇能抑制胆固醇的吸收,有效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的总胆固醇和LDL-C,而不会降低HDL-C。
222. 动脉粥样硬化与饮食营养因素的关系是()。 A.与膳食脂肪总摄入量呈正相关 B.膳食脂肪量的多少起决定作用 C.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水平无关 D.与胆固醇的摄入水平无关
答案:A
注释:考查动脉粥样硬化与饮食营养因素的关系,膳食脂肪摄入总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正相关,膳食脂肪的质比量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更为重要;膳食中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膳食中胆固醇摄入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呈正相关;大豆磷脂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223. 动脉粥样硬化与矿物质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A.铬缺乏可导致血胆固醇增加 B.镁具有降低血胆固醇的功能 C.摄入充足的锌有助于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D.铜过多可增加血清胆固醇含量
答案:D
注释:考查动脉粥样硬化与矿物质的关系,补充铬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浓度,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镁可以降低血胆固醇、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和保护心肌细胞完整性;锌具有抗氧化作用,保护细胞免受炎性因子的破坏,摄入充足的锌可以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体内铜过少会导致血胆固醇升高和动脉硬化;缺硒可引起心肌损害,可通过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性。
224. 能够降低胆固醇和胆酸的吸收,具有降低血脂作用的是()。 A.膳食纤维 B.淀粉 C.双糖 D.寡糖
答案:A
注释: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可以降低血总胆固醇和LDL-C。
225. 下列有关脂类与动脉硬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主要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有关 B.n-3系列脂肪酸不具有预防心肌缺血导致的心律失常作用 C.反式脂肪酸可降低LDL,降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D.磷脂可使血液中胆固醇颗粒变大,不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答案:A
注释: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血脂异常关系密切,其中主要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有关;n-3系列脂肪酸具有预防心肌缺血导致的心律异常以及改善血管内膜的功能;反式脂肪酸会使LDL胆固醇升高、HDL胆固醇降低,明显升高冠心病发病风险;卵磷脂可以使胆固醇酯化,转入血浆而排出体外,大豆磷脂可有效地降低血胆固醇浓度,并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单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LDL-C和TG,而且不会降低HDL-C水平。
226.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膳食原则中,脂肪摄入应占总能量的()。 A.20%~25% B.40%~45% C.60%~65% D.80%~85%
答案:A
注释:限制总脂肪、SFA、胆固醇和TFAs的摄入量是防治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措施,脂肪摄入以占总能量20%~25%为宜。
227.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应注意多摄入()。 A.饱和脂肪酸 B.不饱和脂肪酸 C.反式脂肪酸 D.甘油三酯
答案:B
注释:不饱和脂肪酸、磷脂和植物固醇均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228.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饮食营养治疗,说法正确的是()。 A.控制胆固醇摄入,不必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 B.蛋白质对胆固醇转运无益 C.维持理想的体重 D.维生素B有促进能量利用的功能,所以应该限制
答案:C
注释:考查动脉粥样硬化与饮食营养因素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减少膳食能量摄入,控制体重,减少脂肪总量及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量,限制单糖和双糖摄入量,维生素B12、维生素B6、叶酸是同型半胱氨酸向蛋氨酸、胱氨酸转化代谢过程中的辅酶;这些维生素缺乏时,可影响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烟酸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作用比较显著,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功效。
229. 动脉粥样硬化饮食治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控制以维持理想体重为宜 B.脂肪供给占总能量的25%,最多不超过30% C.限制胆固醇摄入<300mg/d,治疗膳食中胆固醇不应>200mg/d D.选用复合碳水化合物,占能量的60%左右。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0。脂肪摄入以占总能量的20%~25%为宜,故最多不超过25%。
230. 下列不是冠心病的膳食要求的是()。 A.控制总能星 B.控制脂肪 C.控制蛋白质 D.适量碳水化合物
答案:C
注释:
231. 下列关于心肌梗死的说法,错误的是()。 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其基本病因 B.心肌梗死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 C.心肌的血液供给明显不足 D.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是其基本病因
答案:D
注释:考查心肌梗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
232. 心肌梗死饮食治疗原则是()。 A.低能量、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 B.低能量、低糖、低胆固醇 C.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少食多餐 D.控制总能量、限制碳水化合物
答案:C
注释:
233.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有心肌梗死 B.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有心肌缺血 C.呼吸道感染不会诱发充血性心力衰竭 D.慢性贫血也可能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
答案:C
注释:考查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呼吸道感染、心内感染以及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可诱发心力衰竭。
234. 【技师不做】充血性心力衰竭饮食治疗原则是()。 A.少量多餐、控制能量、限盐、限水、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 B.少量多餐、控制能量、限盐、增加蛋白质 C.控制能量、低脂肪、低胆固醇 D.控制能量、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
答案:A
注释:考查充血性心力衰竭饮食治疗原则。注意减轻心脏负担、调节电解质、预防和减轻水肿。
235.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 A.收缩压≥140mmHg B.舒张压≥140mmHg C.收缩压≥90mHg D.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1。
236. 人群资料显示,摄入下列矿物质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的是()。 A.钾盐 B.钠盐 C.镁盐 D.钙盐
答案:B
注释:钠盐摄入量与高血压显著相关,食盐摄入量高的地区,高血压发病率高,限制食盐的摄入可改善高血压。
237. 关于高血压和矿物质的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钠的摄入量与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 B.钾盐摄入戳与高血压水平呈正相关 C.膳食钙摄入不足可使血压降低 D.镁的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呈正相关
答案:A
注释:钠盐摄入量与高血压显著相关,食盐摄入量高的地区,高血压发病率高;钾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膳食钙摄入不足可使血压升高;膳食中的镁与血压呈负相关。
238. 高血压与营养素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钠盐摄入量正相关 B.蛋白质是独立危险因素 C.与膳食中镁摄入量负相关 D.与胆固醇、脂肪总量呈正相关
答案:B
注释:考查高血压与营养素的关系,近年研究发现不同来源的蛋白质对血压的影响不同。
239. 为预防高血压,每天盐的摄入量应限制在()。 A.5g以下 B.10g以下 C.14g以下 D.20g以下
答案:A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参照WHO的标准,即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
240. 下列防治高血压的措施,错误的是()。 A.限制钠盐的摄入量 B.限制钾、钙、镁的摄入量 C.减少膳食脂肪摄入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 D.限制饮酒
答案:B
注释:高血压患者宜多进食含钾丰富的食物。含钾食物种类很多,其中水果蔬菜是最好的来源。提倡多摄入富含钙的食品,如奶和奶制品,以及富含镁的食品。
241. 以米和水果为主的膳食可使高血压者()。 A.体内酸碱平衡紊乱 B.神经兴奋性降低 C.血压降低 D.心律不齐
答案:C
注释:以米和水果为主的膳食属于高钾低钠膳食,因此有助于高血压者降低血压。
242. 高血压饮食治疗不正确的是()。 A.适量控制能量 B.适量控制食盐量 C.降低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D.利尿排钾
答案:D
注释:高血压膳食推荐低盐膳食和高钾膳食。
243. 安排高血压患者饮食,错误的是()。 A.限制食盐,适当补钾 B.控制热量 C.限制钙的摄入 D.限酒
答案:C
注释:高血压患者应适当增加钙和镁的摄入量。
244. 高血压饮食禁忌的食品是()。 A.腌制品、浓茶、咖啡 B.牛奶、鱼、虾 C.豆制品 D.芹菜、胡萝卜
答案:A
注释:考查高血压禁忌食品。高血压患者应尽量戒酒,不宜饮用含糖饮料和碳酸饮料,建议少食用或不食用特别辛辣和刺激性食物,也不推荐饮用浓茶和咖啡,高血压患者要控制食盐摄入故也不宜食用腌制品。
245. 有关高血压治疗膳食,下列错淏的是()。 A.富含水果、蔬菜 B.包括全谷物、鱼类及坚果 C.强调减少赤豆、干豆、蘑菇等富含钾、镁的食物摄入 D.强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
答案:C
注释:高血压患者推荐食用富钾蔬菜,适当增加钙、镁的摄入量。
246. 防治高血压的非药物措施不正确的是()。 A.减重,增加运动 B.膳食限盐,每天平均不大于8g C.减少膳食脂肪,脂肪摄入量控制在总能量的25%以下 D.多进食含钙、钾丰富的食物
答案:B
注释:高血压患者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
247. 关于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安排错误的是()。 A.减少热量摄入 B.减少脂肪摄入 C.限盐 D.减少鱼和大豆的摄入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4。高血压患者应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蛋白质占能量的15%以上,动物性蛋白质以禽类、鱼类、牛肉等为主,多食大豆蛋白。
248. 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在开展营养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营养治疗时,关于营养素提供能量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占总能量的20% B.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60% C.SFA摄入量应少于总能量的10% D.脂肪占总能量的20%~25%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0。蛋白质摄入量应占能量的15%左右。碳水化合物应占总能量的60%左右。脂肪摄入以占总能量20%~25%为宜,SFA摄入量应少于总能量的10%,MUFA摄入量宜不少于总能量的10%,PUFA摄入量占总能量的10%。
249. 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在开展营养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营养治疗时,关于膳食脂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脂肪占总能量的25%以下 B.作为预防膳食,P/S比值大于1 C.作为治疗膳食,P/S比值大于2 D.少选用植物油,多选用动物脂肪
答案:D
注释:多选用植物油。
250. 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在开展营养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营养治疗时,可以选择的食物为()。 A.猪肝 B.鱼子 C.巧克力 D.酸牛奶
答案:D
注释:除了D选项其他食物均为患者不应食用的食物。
251. 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在开展营养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营养治疗时,禁用的食物为()。 A.大豆制品 B.黄花鱼 C.黑木耳 D.全脂奶油
答案:D
注释:患者禁用高胆固醇食物,限制单糖和双糖含量高的食物。
252. 患者男,50岁,身高178cm,体重72kg。出现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烦躁、精力不易集中等症状,并且容易疲劳。有高血压家族史,查体收缩压185mmHg,舒张压110mmHg,血清总胆固醇5.2mmol/L,甘油三酯1.60mmoL/L。诊断为()。 A.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 B.高甘油三酯血症 C.高血压 D.高血脂
答案:C
注释:考查高血压诊断。当收缩压≥140mmHg或/和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253. 患者男,50岁,身高178cm,体重72kg。出现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烦躁、精力不易集中等症状,并且容易疲劳。有高血压家族史,查体收缩压185mmHg,舒张压110mmHg,血清总胆固醇5.2mmol/L,甘油三酯1.60mmoL/L。最适当的治疗是()。 A.降低体重 B.使用降脂药 C.使用升压药 D.降压药配合饮食治疗
答案:D
注释:因为患者收缩压舒张压都很高,单纯饮食治疗不够,建议降压药配合饮食治疗使用。
254. 患者男,50岁,身高178cm,体重72kg。出现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烦躁、精力不易集中等症状,并且容易疲劳。有高血压家族史,查体收缩压185mmHg,舒张压110mmHg,血清总胆固醇5.2mmol/L,甘油三酯1.60mmoL/L。饮食治疗是()。 A.严格限制总能量摄入 B.限制脂肪、限制盐、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C.限制总能量、限制不饱和脂肪酸 D.限制胆固醇、限制膳食纤维
答案:B
注释:考查高血压膳食治疗。该患者体重在标准体重范围,可以不必严格限制总能量摄入,但要限制脂肪和盐,并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255. 患者男,50岁,身高178cm,体重72kg。出现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烦躁、精力不易集中等症状,并且容易疲劳。有高血压家族史,查体收缩压185mmHg,舒张压110mmHg,血清总胆固醇5.2mmol/L,甘油三酯1.60mmoL/L。饮食禁忌为()。 A.茄子 B.韭菜 C.牛奶 D.咖啡
答案:D
注释:考查高血压膳食禁忌。高血压患者禁忌烟、酒、浓茶、咖啡及辛辣食物。
256. 患者男,50岁,身高178cm,体重72kg。出现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烦躁、精力不易集中等症状,并且容易疲劳。有高血压家族史,查体收缩压185mmHg,舒张压110mmHg,血清总胆固醇5.2mmol/L,甘油三酯1.60mmoL/L。服药期间不宜选用()。 A.芹菜 B.番茄 C.黄瓜 D.扁豆
答案:D
注释:服用降压药期间,忌食扁豆。扁豆中富含酪胺,易引起体内酪胺堆积而致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介质,使血压进一步升高而致高压血危象。
257. 某高血压患者在开展营养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能够促进高血压发生的营养素是()。 A.大豆蛋白质 B.钾 C.钠 D.维生素C
答案:C
注释:许多膳食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中与高血压发生呈正相关的因素为钠、能量以及脂肪和胆固醇。因此,一些含钠和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应禁用,如蛤贝类、皮蛋、猪肉,刺激食物如酒、浓茶等也要少吃,故正确答案为C。
258. 某高血压患者在开展营养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关于高血压营养治疗原则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适量控制膳食总能量 B.控制食盐的摄入量 C.降低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D.增加蛋白质的供给
答案:D
注释:在高血压营养治疗时,适量控制膳食总能量、控制食盐的摄入量、降低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补充维生素,但是不主张增加蛋白质的供给,故正确答案为D。
259. 某高血压患者在开展营养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在高血压营养治疗时,选择营养素不正确的是()。 A.如果是肥胖的高血压者,一般每周应减轻体重0.5~1.0kg B.按每千克体重补给1g的蛋白质,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C.进食碳水化合物没有限制,单糖、双糖、多糖都可以 D.为了控制钠的量,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5g为宜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3。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能过多,以免能量过剩造成肥胖。肥胖是导致血压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60. 某高血压患者在开展营养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高血压患者可以选择具有保护血管和降压作用的食物,如()。 A.蛤贝 B.皮蛋 C.猪肉 D.芹菜
答案:D
注释:具有预防高血压、保护血管作用的食物为芹菜、木耳、大蒜等,故正确答案为D。
261. 某高血压患者在开展营养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帕吉林等药物治疗高血压时,不要食用含酪胺高的食物。下面可以正常食用的食物为()。 A.磨菇 B.酸牛奶 C.香蕉 D.黄瓜
答案:D
注释:酪胺可使血压急剧升高,所以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帕吉林等药物治疗高血压时,不要食用含酪胺高的食物,如蘑菇、酸牛奶、香蕉、葡萄干、啤酒等,故正确答案为D。
262. 血清胆固醇升高的诊断标准是()。 A.血清胆固醇>5.2mmol/L B.血清胆固醇>6.2mmol/L C.血清胆固醇>5.2mmol/L,甘油三酯>1.6mmol/L D.血清胆固醇>5.2mmol/L,甘油三酯>1.7mmol/L
答案:B
注释:《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263. 可诊断为混合型高脂血症的实验室检查是()。 A.血清胆固醇>5.2mmol/L B.血清胆固醇>6.2mmol/L C.血清胆固醇>5.2mmol/L,甘油三酯>1.7mmol/L D.血清胆固醇>6.2mmol/L,甘油三酯>2.3mmol/L
答案:C
注释:《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年版)》。当血清胆固醇>5.2mmol/L时可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当血清胆固醇>5.2mmol/L,甘油三酯>1.7mmol/L可诊断为混合型高脂血症。
264. 关于高血压的饮食治疗,错误的是()()。 A.限制膳食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量 B.限制蛋白质摄入量 C.增加钾、钙、镁的摄入量 D.限制钠盐摄入量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4。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蛋白质占能量的15%以上,动物性蛋白质以禽类、鱼类、牛肉等为主,多食大豆蛋白。
265. 心肌梗死的饮食治疗是()。 A.限制胆固醇摄入,中重度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胆固醇摄入<200mg/d B.限制总能量、限制盐、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 C.限制总能量、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增加蛋白质摄入 D.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少食多餐
答案:D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558。心肌梗死患者膳食既要提供平衡的营养,以改善机体(包括心肌)的营养状态,又要坚持低脂、低饱和脂肪、低胆固醇的原则,以防血脂和血液黏度增高。另外,仍应少食多餐、避免过饱。患者如伴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应限制钠盐。
266. 关于高胆固醇血症的饮食治疗,不正确的是()。 A.膳食胆固醇摄入不超过300mg/d B.限制总脂肪摄入 C.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 D.增加n-3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
答案:A
注释:《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年版)》。高胆固醇血症者,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少于200mg。少吃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动脑和内脏等。
267. 【技师不做】肾脏功能不全患者,营养代谢变化为()。 A.糖代谢出现胰岛素抵抗降低 B.糖耐量升高 C.氮代谢产物积聚 D.不会引起脂质异常
答案:C
注释:肾脏排泄功能障碍时,血中非蛋白质含氮化合物大量增多。
268. 【技师不做】肾脏病患者营养评价方法,除外()。 A.膳食调查 B.身体测量 C.肾功能检查 D.应急状态评估
答案:D
注释:考查肾脏病患者的营养评价方法,包括膳食调查、身体测量、实验室检查,肾功能检查、尿常规属实验室检查范围。
269. 【技师不做】肾脏病患者营养治疗应()。 A.低能量供应,减少肾脏负担 B.肾功能不全时,增加蛋白摄入量 C.减少植物蛋白质,供给优质蛋白质 D.增加进水量
答案:C
注释:肾功能不全时血中必需氨基酸浓度下降,非必需氨基酸水平升高,所以应该选择生物价高的优质蛋白。
270. 【技师不做】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有()。 A.出现多尿 B.起病急,伴有下肢水肿的“肾性面容” C.血尿的定义是5个红细胞每高倍镜视野 D.几乎全部患者均有蛋白尿,尿蛋白量在0.5g~3.5g/d
答案:D
注释:考查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发病后常有少尿,水肿为早期表现,轻者仅晨起眼脸、颜面水肿,重者延及全身。血尿的定义是高倍镜下尿中红细胞>3个,患者血压会中度升高。几乎全部患者均有蛋白尿,含量在0.5~3.5g/24h。
271. 【技师不做】急性肾炎应限制()。 A.动物性食物 B.熏、酱等食品 C.呈碱性食品 D.乳类及其制品
答案:B
注释:急性肾炎应不同程度限制食盐的摄入量。
272. 【技师不做】关于急性肾小球肾炎饮食治疗,不正确的是()。 A.起病初期,限制蛋白质饮食,供给量为0.5g/(kg·d) B.限制蛋白质时,选择优质蛋白 C.限制食盐的摄入量 D.少尿和无尿时,需限制水的摄入量
答案:A
注释:考查急性肾小球肾炎饮食治疗。轻度肾功能受损,每天蛋白质为0.8g/(kg·d)。患者水的摄入量按照尿量多少及水肿情况而定。
273.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发生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B.普通型每24小时尿蛋白>3.5g C.尿蛋白丧失约3~5g/d,可给一般饮食,只需略限盐 D.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应按急性肾炎饮食原则处理
答案:D
注释:考查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概述。以青中年为主,男性多见。普通型每24小时尿蛋白为1.5~3.5g,成人能量供给一般为30~35kcal/(kg·d),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应按急性肾炎饮食治疗原则处理。
274. 【技师不做】慢性肾小球肾炎饮食治疗是()。 A.尿蛋白丧失1~2g/d,增加饮食蛋白最 B.肾功能减退者,蛋白摄入量50~100g/d C.补充饱和脂肪酸 D.当肾功能明显减退时,不要过分限制钠盐
答案:D
注释:尿蛋白丧失1~2g/d,可给一般饮食;如尿蛋白丧失较多,或有血浆蛋白低下,但无氮质血症,可适当增加饮食中蛋白量。肾功能减退者,应适当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少于30~40g/d)。慢性肾小球肾炎伴高血压或高脂蛋白血症患者,需限制膳食中的饱和脂肪酸与胆固醇含量。当患者肾功能明显减退时,不要过分限制钠盐,以免血容量不足加重肾功能减退,甚至出现氮质血症。慢性肾炎高血压型应限制盐摄入,宜适量控制蛋白摄入量。
275. 【技师不做】下列不是肾病综合征表现的是()。 A.蛋白尿 B.低蛋白血症 C.水肿 D.24小时尿蛋白总量在3.5g以下
答案:D
注释:考查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尿白蛋白>3.5g/24h。
276. 【技师不做】肾病综合征早期患者应选用下列的饮食是()。 A.低盐饮食 B.低蛋白饮食 C.低脂肪饮食 D.高蛋白饮食
答案:D
注释:《临床营养学》第3版P357。肾病综合征患者通常表现为负氮平衡。早期患者肾功能尚好时可供给高蛋白质膳食,以弥补尿蛋白的丢失。
277. 【技师不做】肾病综合征营养治疗为()。 A.大量蛋白尿导致血中蛋白浓度降低,应给予高蛋白饮食 B.限制饮食中蛋白量,同时加用必需氨基酸或α-酮酸 C.推荐膳食蛋白质含量为0.8~1.0g/(kg·d),其中动物蛋白占1/3,植物蛋白占2/3 D.限制能量摄入,可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
答案:B
注释:《临床营养学》第3版P357。根据病情调节蛋白质摄入量。一般主张,患者肾功能尚好时可供给高蛋白质膳食,以弥补尿蛋白的丢失。供给量约为0.8~1.0g/(kg•d),再加24小时尿蛋白丢失量。优质蛋白的供应占总蛋白的50%以上,氮热比保持在1:200以上。一旦患者肾功能不全,应立即限制膳食蛋白质的摄入量,但全天蛋白质摄入量不应低于50g。供给足够能量。患者需卧床休息,能量供给以30~35kcal/(kg•d)为宜,总量为2000~2500kcaL。碳水化合物应占每日总能量的65%~70%。
278. 【技师不做】肾盂肾炎营养治疗为()。 A.限制水的摄入 B.限制蛋白质摄入 C.增加能量摄入 D.大量饮水、适量增加蛋白
答案:D
注释:患者肾脏损害不严重者,饮食蛋白质不必严格限制,但摄入量不得超过1g/(kg·d)。钠摄入量取决于水肿程度及血压。
279. 【技师不做】急性肾损伤病程分期不包括()。 A.起始期 B.维持期 C.恢复期 D.开始期
答案:D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598。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表现分为起始期、维持期和恢复期。起始期患者通常并无明显的肾实质损伤。维持期一般持续7~14天,可出现少尿(<400rnl/d)或无尿(<100ml/d)。恢复期可出现尿量增多(对于少尿型),可达3000~5000ml/d。恢复期持续1~3周后尿量恢复正常。
280. 【技师不做】急性肾衰竭少尿期饮食治疗,不正确的是()。 A.充足的热量、低蛋白、低盐 B.热量供给以易于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为主 C.每日供给15~20g高生物价蛋白 D.大量食用水果
答案:D
注释:急性肾衰竭少尿期,容易出现水中毒,必须严格控制入液量,在控制入液量的情况下,可适量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
281. 【技师不做】急性肾衰竭多尿期饮食治疗是()。 A.热量供给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B.多选含钾丰富的蔬菜、瓜果 C.适量控制蛋白摄入 D.控制能量的摄入
答案:B
注释:食盐摄入量随尿量的增加而增加,每排出1000ml尿,可给食盐2g。由于多尿期钾丢失很多,应供给含钾丰富的水果和新鲜蔬菜。多尿期初,蛋白质摄入量为20g/d,第5~7天,应提高蛋白质摄入量至45g/d。
282.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慢性肾衰竭临床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贫血是其最常见的表现 B.可出现心力衰竭 C.可能会导致失眠 D.临床特点包括内分泌失调
答案:A
注释:考查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特点。胃肠道反应为其最早最常见的表现。
283. 【技师不做】下列饮食治疗中,不适合尿毒症患者的是()。 A.限制蛋白质饮食 B.高能量饮食 C.限盐饮食 D.低钙饮食
答案:D
注释:尿毒症患者由于肾脏的损害合成活性维生素D3能力下降,血钙降低,导致肾性骨病、骨质疏松,因此不适合低钙饮食。
284. 【技师不做】慢性肾衰竭营养治疗的目的,除外()。 A.保持机体良好状态 B.阻止或减少尿毒症毒素积聚 C.减轻氮质血症 D.纠正肾功能不全
答案:D
注释:慢性肾衰竭营养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延长病程发展、提高生存率及生存期,但不能纠正肾功能不全病症。
285.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透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常采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方法 B.可清除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及过量毒素 C.一般当血肌酐≥700µmmol或尿素氮>30mmol/L时,应考虑透析治疗 D.持续性蛋白质丢失是腹透不同于血透的主要缺点
答案:C
注释:考查透析的相关概念。一般当血肌酐≥884µmmol/L或尿素氮≥35.7mmol/L时,应考虑透析治疗。
286.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血液透析的饮食治疗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需要控制钠、钾、磷摄入量 B.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比重应适当减小 C.应适当补充水溶性维生素 D.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增加
答案:C
注释:考查血液透析的饮食治疗。需要控制钠、钾、磷摄入量,单不饱和脂肪酸比重适当增加,适当补充水溶性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量应相应减少。
287.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腹膜透析的饮食治疗的说法,错误的是()。 A.腹膜透析治疗时能量的供应可按35~45kcal/(kg·d)供给 B.大多数腹膜透析患者进行腹膜透析治疗时。宜摄入蛋白质1.2~1.5g/(kg·d) C.腹膜透析的患者的钠、钾摄入量应该远远低于血透 D.要警惕高钾血症的发生
答案:C
注释:考查腹膜透析的饮食治疗。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钠、钾摄入量可均稍高于血透。
288. 【技师不做】患儿男,7岁。10天前患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突然出现少尿,每天尿量不足400ml,肉眼血尿、水肿,伴有乏力、恶心、呕吐、头晕。实验室检查:血尿素氮和肌酐显著增高。可能的诊断是()。 A.慢性肾小球肾炎 B.慢性肾盂肾炎 C.急性肾小球肾炎 D.肾病综合征
答案:C
注释:考查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各项体征均符合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
289. 【技师不做】患儿男,7岁。10天前患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突然出现少尿,每天尿量不足400ml,肉眼血尿、水肿,伴有乏力、恶心、呕吐、头晕。实验室检查:血尿素氮和肌酐显著增高。饮食治疗为()。 A.适量的热量、低蛋白、低盐、减少入液量 B.高热量、低蛋白、减少入液量 C.高热量、高蛋白、增加入液量 D.足量饮水、增加水果蔬菜
答案:A
注释:适当控制患者摄入能量,低蛋白饮食,低盐饮食,减少摄入水分。
290. 【技师不做】患儿男,7岁。10天前患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突然出现少尿,每天尿量不足400ml,肉眼血尿、水肿,伴有乏力、恶心、呕吐、头晕。实验室检查:血尿素氮和肌酐显著增高。选择的食品有()。 A.苏打饼干、奶、瘦肉、蔬菜 B.麦淀粉、蛋、瘦肉、水果 C.挂面、奶、蛋、高钠蔬菜 D.麦淀粉、腐乳、奶、瘦肉、水果
答案:B
注释:咸蛋、腐乳、高钠蔬菜、挂面、苏打饼干均含钠较高。
291. 【技师不做】赵某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检测发现尿中蛋白含量很高,临床上需要饮食配合治疗。营养师会诊后给出的治疗膳食为()。 A.低蛋白膳食 B.低脂肪膳食 C.低盐膳食 D.高纤维膳食
答案:A
注释:急性肾小球肾炎应给予低蛋白膳食。
292. 【技师不做】赵某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检测发现尿中蛋白含量很高,临床上需要饮食配合治疗。长期食用该膳食,应注意防止出现()。 A.能量缺乏 B.矿物质缺乏 C.维生素缺乏 D.负氮平衡
答案:D
注释:长期低蛋白饮食易出现负氮平衡。
293. 【技师不做】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是()。 A.大量持久的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可合并肾功能不全 B.发热(38℃以上)肾区叩痛、压痛或尿中有白细胞管型 C.不同原因引起肾缺血或中毒,肾小管细胞发生坏死或功能障碍 D.起病急,有感染史,发病后少尿、蛋白尿、血尿、水肿
答案:D
注释: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是起病急,病前1~2周常有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史,发病后常有少尿,几乎全部患者均有蛋白尿,肾小球炎性水肿会导致血尿,早期会发生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原因多种,以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为主,临床表现为血尿、管型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大量持久的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等;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38℃以上)或腰痛、肾区叩痛、压痛或尿中有白细胞管型。
294. 【技师不做】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是()。 A.大量持久的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可合并肾功能不全 B.发热(38℃以上)肾区叩痛、压痛或尿中有白细胞管型 C.不同原因引起肾缺血或中毒,肾小管细胞发生坏死或功能障碍 D.原发或继发于其他疾病,以弥漫性或局灶性炎症改变为主常有蛋白尿、管型尿
答案:D
注释: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是起病急,病前1~2周常有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史,发病后常有少尿,几乎全部患者均有蛋白尿,肾小球炎性水肿会导致血尿,早期会发生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原因多种,以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为主,临床表现为血尿、管型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大量持久的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等;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38℃以上)或腰痛、肾区叩痛、压痛或尿中有白细胞管型。
295. 【技师不做】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是()。 A.大量持久的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可合并肾功能不全 B.发热(38℃以上)肾区叩痛、压痛或尿中有白细胞管型 C.不同原因引起肾缺血或中毒,肾小管细胞发生坏死或功能障碍 D.起病急,有感染史,发病后少尿、蛋白尿、血尿、水肿
答案:A
注释: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是起病急,病前1~2周常有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史,发病后常有少尿,几乎全部患者均有蛋白尿,肾小球炎性水肿会导致血尿,早期会发生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原因多种,以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为主,临床表现为血尿、管型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大量持久的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等;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38℃以上)或腰痛、肾区叩痛、压痛或尿中有白细胞管型。
296. 【技师不做】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是()。 A.大量持久的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可合并肾功能不全 B.发热(38℃以上)肾区叩痛、压痛或尿中有白细胞管型 C.不同原因引起肾缺血或中毒,肾小管细胞发生坏死或功能障碍 D.起病急,有感染史,发病后少尿、蛋白尿、血尿、水肿
答案:B
注释: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是起病急,病前1~2周常有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史,发病后常有少尿,几乎全部患者均有蛋白尿,肾小球炎性水肿会导致血尿,早期会发生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原因多种,以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为主,临床表现为血尿、管型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大量持久的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等;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38℃以上)或腰痛、肾区叩痛、压痛或尿中有白细胞管型。
297. 空腹血糖正常范围是()。 A.5.0~7.0mmol/L B.3.9~6.1mmol/L C.2.0~3.6mmol/L D.6.1~8.1mmol/L
答案:B
注释: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9~6.1mmol/L;如空腹血糖≥6.1mmol/L而<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如两次空腹血糖≥7.0mmol/L考虑糖尿病。
298. 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是()。 A.约占糖尿病总数的90%,多见于成年人,40岁以上发病率高 B.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多有糖尿病家族史 C.初期多为超重或者肥胖体形,病情较缓和,多无明显临床症状 D.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答案:D
注释:l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是:约占糖尿病总数的10%,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年龄通常小于30岁。
299. 因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所致的糖尿病类型为()。 A.1型糖尿病 B.2型糖尿病 C.妊娠期糖尿病 D.其他类型糖尿病
答案:A
注释: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导致的是1型糖尿病。
300. 痛风患者在急性发作期最好选择()。 A.瘦肉、动物肝脏 B.海鲜、奶酪 C.牛奶、鸡蛋 D.牛肉、鸡汤
答案:C
注释:海鲜、肝脏、牛肉、黄鳝均属于嘌呤较高食物。
301. 下列食物中嘌呤含量最低的是()。 A.菠菜 B.面包 C.牛肉 D.奶酪
答案:D
注释:乳类食品中嘌呤含量很少。
302. 痛风患者可以选择的食物是()。 A.谷物 B.动物肝脏 C.鸡汤 D.肉汁
答案:A
注释:痛风患者适用低嘌呤膳食,禁用的食物包括:脑、肝、肾等动物内脏、凤尾鱼、沙丁鱼、肉汁、鸡汁等嘌呤含量高的食物。
303. 嘌呤含量最少的食物是()。 A.内脏 B.坚果 C.干豆 D.水果
答案:D
注释:食物中嘌呤的含量规律为:内脏>肉>鱼>干豆>坚果>叶菜>谷类>水果。
304. 脂肪组织储存能量的形式为()。 A.甘油三酯 B.胆固醇 C.低密度脂蛋白 D.高密度脂蛋白
答案:A
注释:脂肪组织储存能量的形式为甘油三酯。
305. 下列对棕色脂肪组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主要位于皮下和腹部 B.没有血液供应 C.其主要功能是散热 D.含量少时可导致肥胖
答案:D
注释:棕色脂肪组织位于颈、肩、腋窝和背部肩肿间,含有大量线粒体,血液供应丰富,主要功能是产热,当体内所含棕色脂肪组织量少或功能障碍时可引起肥胖。
306. 一日内人体易于积聚体脂的时刻为()。 A.早晨 B.上午 C.中午 D.晚上
答案:D
注释:在夜间,人的生理节律是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摄入的食物比较容易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
307. 关于肥胖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 B.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 C.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 D.可增加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答案:B
注释: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遗传性肥胖主要指遗传物质(染色体、DNA)发生改变而导致的肥胖,这种肥胖比较罕见。
308. 儿童少年肥胖的判定方法有多种,我国常用的是()。 A.目测法 B.年龄别体重 C.身高标准体重法 D.身高/体重幂指数
答案:C
注释:我国常用的是身高标准体重法,198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以按身高标准体重的笫80百分位数为身高标准体重,制定了我国儿童少年营养不良和肥胖的评价参考标准。
309. 以体重判断肥胖的标准是()。 A.超过标准体重的20%为超重,30%为轻度肥胖,40%为中度肥胖,50%为重度肥胖 B.超过标准体重的10%为超重,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50%为重度肥胖 C.超过标准休重的15%为超重,23%为轻度肥胖,29%为中度肥胖,40%为重度肥胖 D.超过标准体重的10%为超重,24%为轻度肥胖,30%为中度肥胖,40%为重度肥胖
答案:B
注释:消瘦是-10%以下,正常为-10%~10%,超重为10%~20%,肥胖为≥20%。
310. 儿童少年肥胖的身高/体重幂指数判定方法中最常用的是体质指数(BMI),又称Kaup指数,等于()。 A.体重(kg)/[身高(m)]2 B.体重(kg)/[身高(m)] C.体重(g)/[身高(m)]2 D.体重(g)/[身高(m)]
答案:A
注释:BMI=体重÷身高2。
311. 临床上判断机体肥胖最常用、最简便的指标是()。 A.体重 B.MI C.皮褶厚度 D.体脂含量
答案:B
注释:BMI是临床上判断机体肥胖最常用、最简便的指标。
312. 一男子20岁,身高180cm,体重70kg,其体质属于()。 A.肥胖 B.正常 C.消瘦 D.营养不良
答案:B
注释:BMI为21.6,属于正常范围。
313. 目前公认腰围是衡量哪种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 A.单纯性肥胖 B.体质性肥胖 C.周围性肥胖 D.中心性肥胖
答案:D
注释:腰围一般用来衡量中心性肥胖。
314. 采用体质指数判定肥胖时,WHO和我国的标准分别为()。 A.MI≥30,28 B.BMI≥30,25 C.BMI≥30,24 D.BMI≥28,25
答案:A
注释:体质指数(BMI)是目前评价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方法之一。WHO建议BM<18.5为消瘦,18.5~24.9为正常,25.0~29.9为超重,≥30为肥胖;我国成人BMI标准是<18.5为过低,18.5~23.9为正常,24.0~27.9为超重,≥28.0为肥胖。
315. 超重的判断标准为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比例为()。 A.5% B.10% C.15% D.20%
答案:B
注释:超重为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比例为10%~20%。
316. 肥胖的判断标准为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比例为()。 A.5% B.10% C.15% D.20%
答案:D
注释:超过比例20%为肥胖。
317. 皮褶厚度测量常取的部位为()。 A.三头肌下端 B.腹直肌上端 C.骼嵴下端 D.肩胛骨上端
答案:A
注释:皮褶厚度测量常取的部位为三头肌下端、肩胛骨下端以及骼嵴与腋中线交叉处。
318. 成年女性诊断为肥胖时体脂占体重的比例大于()。 A.10% B.15% C.25% D.30%
答案:D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36。成年女性健康体脂范围为25%~30%。
319. 青少年肥胖的判断标准为()。 A.头围小于胸围 B.胸围小于腹围 C.头围小于腹围 D.头围大于胸围
答案:B
注释:肥胖标准为胸围小于腹围。
320. 通过物理方法诊断肥胖的测量法是()。 A.身高 B.体重 C.胸围 D.生物电阻抗法
答案:D
注释:物理测量法包括全身电传导(totalbodyelectricalconductivity)、生物电阻抗分析(bioelectricalimpendenceanalysis)、双能X线吸收(dual-energyX-ray)、计算机控制的断层扫描(computerizedtomographicscans)和磁共振扫描(nuclearmagneticresonancescans),可测量骨骼重量和体脂在体内和皮下的分布,但其费用相对较昂贵。
321. 引起单纯性肥胖的病因错误的是()。 A.营养摄入过多 B.由内分泌紊乱引起 C.活动过少 D.父母肥胖
答案:B
注释:疾病引起的肥胖为继发性肥胖,不属于单纯性肥胖。
322. 肥胖发生的根本原因为()。 A.遗传 B.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 C.免疫功能紊乱 D.由其他疾病引起
答案:B
注释:根本原因是能量的摄入大于消耗。
323. 肥胖者不用限制的物质为()。 A.葡萄糖 B.果糖 C.饱和脂肪酸 D.膳食纤维
答案:D
注释:肥胖者膳食供能量应合理控制,在各种能源物质中尤需对低分子糖(葡萄糖、果糖等)、饱和脂肪酸和乙醇严加控制,而膳食纤维不在控制之列。
324. 肥胖者伴有降低的指标为()。 A.血甘油三酯 B.血胆固醇 C.糖耐量 D.血糖
答案:C
注释:肥胖者常有糖代谢障碍、糖耐量降低、血糖增高,血总脂、胆固醇、甘油三酯及游离脂肪酸均增高。
325. 肥胖者易患高血压的可能机制有()。 A.血容量降低 B.心排出量及外周阻力下降 C.胰岛素抵抗 D.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
答案:C
注释:肥胖者常多食,他们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常高于不胖的人,从而造成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能刺激交感神经功能,使血管收缩,从而增大了血管的外周阻力,造成血压升高。
326. 下列不属于肥胖并发症的疾病为()。 A.高血压 B.糖尿病 C.乳糖不耐症 D.心力衰竭
答案:C
注释:肥胖的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胆石症等。
327. 下列属于肥胖并发症的疾病为()。 A.增生性骨关节炎 B.肾病综合征 C.胃溃疡 D.肝硬化
答案:A
注释:肥胖者易并发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
328. 肥胖导致儿童健康的危害,除外()。 A.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B.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C.对骨骼的影响 D.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答案:B
注释:肥胖对儿童健康的危害: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影响,对运动能力及骨骼发育的影响和对儿童心理行为的不良影响。
329. 治疗营养性肥胖的首选疗法是()。 A.控制饮食 B.手术疗法 C.控制饮食+运动疗法 D.药物治疗
答案:C
注释:营养性肥胖首选饮食加运动疗法。
330. 有关肥胖者膳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倡低蛋白、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膳食 B.选择粗杂粮 C.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D.限制摄入动物内脏
答案:A
注释:针对肥胖的营养防治,提倡高蛋白、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膳食。其中,蛋白质的摄入建议多摄入优质蛋白。该膳食不仅可以有效减轻体重,改善代谢紊乱,还可以增加饱腹感,提高依从性。
331. 降低体脂效果最明显的体力活动为()。 A.举重 B.柔道 C.游泳 D.短跑
答案:C
注释:以有氧代谢为特征的体力活动对降低体脂的效果最为明显,包括游泳等;而举重、柔道等属于以无氧代谢为特征的运动,减肥效果远不如有氧代谢活动。
332. 肥胖治疗最根本的措施为()。 A.增加体力活动 B.控制饮食 C.吸脂手术 D.长期地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能量消耗
答案:D
注释:长期地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能量消耗是现阶段肥胖基础治疗中缺一不可的两根支柱。
333. 肥胖者增加体力活动的益处为()。 A.改善糖耐量 B.增加胰岛素分泌 C.减少体脂分解 D.减少体蛋白合成
答案:A
注释:肥胖者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糖耐量,降低胰岛素分泌,促进体脂分解,减少体蛋白丢失和增加体蛋白合成,有利于维持机体正常氮平衡。
334. 肥胖者合理的膳食能量供给为()。 A.等于正常成人推荐摄入量 B.大于正常成人推荐摄入量 C.小于机体实际耗能量 D.等于机体实际耗能械
答案:C
注释:肥胖者能量摄入应小于消耗,以造成能量负平衡。,
335. 对于成年中度以上肥胖者适宜的减肥计划为()。 A.每日减肥0.5~1.0kg B.每周减肥0.5~1.0kg C.每月减肥0.5~1.0kg D.每季度减肥0.5~1.0kg
答案:B
注释:一般来说,对于成年轻度肥胖者,可按每月减肥0.5~1.0kg;而对成年中度以上肥胖者,则以每周减肥0.5~1.0kg为宜。
336. 根据《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限能量膳食(CRD)的碳水化合物的适宜供能比例为()。 A.30%~45% B.55%~60% C.50%~55% D.55%~70%
答案:B
注释:《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限能量膳食(calorierestrictdiet,CRD)是指在目标能量摄入基础上每日减少能量摄入500~1000kcal(男性为1200~1400kcal/d,女性为1000~1200kcal/d),或较推荐摄入量减少1/3总能量,其中碳水化合物占每日总能量的55%~60%,脂肪占每日总能量的25%~30%。
337. 肥胖者膳食中较正常要求可适当增加比例的物质为()。 A.优质蛋白 B.饱和脂肪酸 C.碳水化合物 D.胆固醇
答案:A
注释:肥胖者膳食能量的分配应较正常要求适当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比值,提高蛋白质比值,而脂肪之比值则以控制在正常要求的上限为妥,胆固醇摄入量不宜增加。
338. 对于重度肥胖的人,急需调整饮食,每日应减少摄入能量()。 A.50~100kcal B.300~500kcal C.500~1000kcal D.1000~1500kcal
答案:C
注释:对于重度的肥胖者,每天以减少500~1000kcal的能量供给为宜,可以每周减重0.5~1.0kg。
339. 下列可作为减肥食品原料的是()。 A.双糖 B.单糖 C.多糖 D.葡萄糖
答案:C
注释:减肥要限制精制单双糖的摄入,食物纤维这种多糖可以不加限制,可以有助于增加饱腹感缓解便秘。
340. 肥胖的膳食治疗原则,错误的是()。 A.控制总能量的摄入 B.调整宏量营养素构成比和来源 C.多摄入LGI的膳食 D.限制膳食纤维的摄入
答案:D
注释:肥胖的膳食治疗原则:控制总能量摄入;调整宏量营养素构成比和来源;多摄入LGI的膳食;补充某些营养素和补充某些植物化学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341. 关于运动对人体的益处,说法错误的是()。 A.有助于控制体重,防止反弹 B.改善代谢紊乱 C.改善心情和维持健康状态 D.治愈严重疾病
答案:D
注释:大量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运动除了有利于减肥外,还有下列益处:有助于维持减肥状态,防止反弹;改善代谢紊乱;改善心情和健康状态;预防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甚至降低死亡率。
342. 下列不属于代谢综合征诊断的标准的是()。 A.巳经确诊为高血压 B.已经确诊为糖尿病 C.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D.空腹血甘油三酯≥1.7mmol/L和/或空腹HDL-C<0.9mmol/L(女),<1.0mmol/L(男)
答案:D
注释:我国关于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如下:以下具备3项或更多项即可诊断。(1)腹型肥胖(即中心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2)高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或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和(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3)高血压:血压≥130/85mmHg(1mmHg=0.133kPa)和(或)已确认为高血压并治疗者。(4)空腹甘油三酯(TG)≥1.70mmol/L。(5)空腹HDL‑C<1.04mmol/L。
343. 以下不是代谢综合征”四重奏”的是()。 A.肥胖 B.高脂血症 C.高尿酸血症 D.高血压
答案:C
注释:考查代谢综合征的”四重奏”。不包括高尿酸。
344. 【技师不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特征为()。 A.骨量减少 B.骨的微观结构不变 C.骨的脆性降低 D.I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答案:A
注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可分为两型:Ⅰ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属高转换型;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属低转换型。
345. 【技师不做】Ⅱ型骨质疏松症的好发年龄为()。 A.30岁以下 B.30~40岁 C.40~50岁 D.65岁以上
答案:D
注释: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
346. 【技师不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每天蛋白质摄入超过100g可引起()。 A.负氮平衡 B.负钙平衡 C.尿钙排泄减少 D.骨骼生长迟缓
答案:B
注释:蛋白质不足可能是导致营养不良儿童出现骨骼生长迟缓和骨质量减少的重要病理学因子。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蛋白质摄入不足或过量均可能对钙平衡和骨组织起负性调节。蛋白质摄入超过100g/d,可通过促进尿钙排泄,导致负钙平衡。
347.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补充矿物质最为合理的是()。 A.只补充钙 B.补钙同时补充锌和铜 C.应补钙剂至少2000mg/d D.随着年龄的增长钙磷吸收下降,因此应补充等量的钙磷
答案:B
注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合理补钙,补充钙剂500~600mg/d。锌、铜与各种骨基质合成酶有关,锌缺乏时骨中多种含锌酶活性下降,骨的生长受抑制。随着年龄增长,钙吸入较磷下降更快,故钙磷比值应高于2:1。
348.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可补充的有机钙剂为()。 A.氯化钙 B.碳酸钙 C.乳酸钙 D.活性钙
答案:C
注释:钙剂主要分为无机钙和有机钙,无机钙主要有氯化钙、碳酸钙、活性钙(主要成分为氧化钙和氢氧化钙)、磷酸氢钙等;有机钙包括乳酸钙、葡萄糖酸钙、拘橼酸钙、葡醛内酯钙等。
349. 最适宜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补充锌的食物为()。 A.牡蛎 B.蘑菇 C.南瓜 D.西瓜
答案:A
注释:海产品(海鱼、牡蛎等)含锌较高,而蔬菜、水果含锌量较低。
350.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补充营养素最为合理的是()。 A.补充过量蛋白质 B.补充过量活性维生素D3 C.应保持蛋白质的负氮平衡 D.多食用深色蔬菜和水果
答案:D
注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蛋白质摄入不足或过量均可能对钙平衡和骨组织起负性调节;活性维生素D3对骨健康的作用是双重的,不宜过量;深色蔬菜和水果含维生素A原,维生素A对骨骼钙化有利。许多植物化学物为非营养素成分,对机体发挥有益作用。
35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营养治疗原则为()。 A.根据个体情况,供给低能量、低蛋白、高维生素、高碘膳食 B.根据个体情况,供给高能量、低蛋白、高维生素、低碘膳食 C.根据个体情况,供给低能量、高蛋白、低维生素、高碘膳食 D.根据个体情况,供给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碘膳食
答案:D
注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营养治疗原则为根据个体情况,供给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禁服含碘药物及含碘高的食物。
352. 最适宜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食用的食物为()。 A.海带 B.菠菜 C.紫菜 D.碘盐
答案:B
注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可摄入高维生素膳食,禁服含碘高的食物。
353. 低碘膳食适用于()。 A.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B.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C.地方性甲状腺肿 D.糖尿病
答案:A
注释:碘在体内主要参与甲状腺素的合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应选择低碘膳食。
354.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应控制的食物是()。 A.猪肉 B.冬瓜 C.海带 D.菠菜
答案:C
注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忌用含碘高的食物。
355. 【技师不做】下列不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临床表现的是()。 A.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 B.体温偏低,脉压差小 C.下肢凹陷性黏液性水肿 D.基础代谢低于正常
答案:C
注释:考查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表现。
356. 高碘膳食适用于()。 A.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B.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C.冠心病 D.糖尿病
答案:B
注释:补充碘可以刺激甲状腺素的分泌,故高碘膳食适用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
357. 下列关于单纯性甲状腺肿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水中钙、镁、锌等元素含量较多,会导致单纯性甲状腺肿 B.萝卜中的硫脲类可导致甲状腺肿 C.甲状腺肿可发生在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和绝经期 D.该病在离海较远的地区较常见
答案:A
注释:考查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病因。钙、镁、锌等元素不属于致甲状腺肿物质。
358. 下列关于低血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低血糖是一种以血糖浓度低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B.一般以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8mmol/L(50g/L)作为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 C.过度兴奋是其诱发因素 D.主要表现有心动过速,血压偏低
答案:C
注释:考查低血糖的病因和临床表现。低血糖的诱发因素有饥饿、劳累、精神刺激、过度兴奋、饮酒、发热和月经来潮等。
359. 下列关于低血糖饮食冶疗的说法错误的是()。 A.避免诱发因素 B.饮食结构合理 C.生活方式规律 D.发作时立即休息即可
答案:D
注释:考查低血糖的饮食治疗。发作时立即进食含糖饮料或立即静脉注射葡萄糖。
360. 糖皮质激素对钠和钾的作用是()。 A.无作用 B.潴钠、排钾 C.排钠、潴钾 D.潴钠、潴钾
答案:B
注释:考查肾上腺皮质增多症的临床表现。糖皮质激素有潴钠、排钾的作用。
361.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肾上腺皮质增多症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可以手术治疗 B.减少蛋白质的摄入 C.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 D.给予低盐饮食
答案:B
注释:考查肾上腺皮质增多症的治疗。应增加蛋白质摄入。
362. 【技师不做】下面不是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临床表现的是()。 A.血压升高 B.食欲减退、消瘦、疲乏、恶心、呕吐、嗜睡 C.心音低钝、心界缩小、脉搏细弱 D.皮肤黏膜色素沉着
答案:A
注释:考查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表现,会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363. 【技师不做】下面不是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有效治疗方法的是()。 A.病因治疗,如有活动性结核应治疗 B.基础治疗,终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替代疗法 C.避免过度疲劳、精神刺激 D.少钠盐,多钾盐
答案:D
注释:考查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饮食治疗方法。多钠盐,少钾盐。
364. 【技师不做】下面是嗜铬细胞瘤病因的是()。 A.双侧肾上腺的破坏 B.缺碘 C.饮用水中缺乏钙、镁、锌等元素 D.常染色体等基因的体细胞缺失突变
答案:D
注释:嗜辂细胞瘤的病因为常染色体等基因的体细胞缺失突变。
365. 【技师不做】下列不是嗜铬细胞瘤饮食治疗方法的是()。 A.控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B.给予低盐饮食 C.增加膳食总能量 D.慎吃圆白菜等十字花科食物
答案:D
注释:嗜铬细胞瘤的饮食治疗方法不包括慎吃圆白菜等十字花科食物。
366. 患者王某,主诉:多吃、多喝、多尿、体重减轻。医生怀疑是糖尿病,拟测定空腹血糖和作葡萄糖耐量试验。营养师给王某葡萄糖耐量试验膳食,其中错误的做法是()。 A.清晨测定空腹血糖 B.清晨测定尿糖 C.以葡萄糖75g溶于300ml水中顿服 D.糖餐后1、2、3、4小时采血测定血糖
答案:D
注释:糖耐量试验膳食的原则是:试验前一天晚餐后禁食。试验日应卧床休息,清晨测空腹血糖同时留尿标本,然后取葡萄糖75g溶于300ml水中,或者食用75g面粉制成的馒头。患者5分钟吃完,从吃笫一口时开始计时,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和180分钟各抽血一次,同时留尿标本做血糖定量和尿糖定性测试。
367. 患者王某,主诉:多吃、多喝、多尿、体重减轻。医生怀疑是糖尿病,拟测定空腹血糖和作葡萄糖耐量试验。试验前的准备工作中,不正确的是()。 A.吃正常餐3日以上 B.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300g以上 C.停用降血糖药物 D.每日饮酒限制在100ml以内
答案:D
注释:没有对酒的特别规定。
368. 患者男,58岁。身高173cm,体重80kg,患者主诉最近3个月总有饥饿感,多食、多尿,体重减轻10kg。查体:脚趾末端有蚁行感,视力减弱。对该患者的初步诊断为()。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甲状腺功能减退 C.幼年型糖尿病 D.成年型糖尿病
答案:D
注释: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腰痛,四肢酸痛,手足蚁走感、麻木,视力减弱等。成年型糖尿病患者表现不明显,进展缓慢,常在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糖尿病患者应口服降糖药物,并采用其他方法综合治疗。合理控制能量,该患者肥胖,所以必须减少能量摄入;蛋白质供给与正常人近似;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与脂肪适量,比例不宜增加;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369. 患者男,58岁。身高173cm,体重80kg,患者主诉最近3个月总有饥饿感,多食、多尿,体重减轻10kg。查体:脚趾末端有蚁行感,视力减弱。该患者的临床治疗原则为()。 A.首选手术治疗 B.放射性131I治疗 C.不宜进行体育活动 D.给予口服降糖药
答案:D
注释: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腰痛,四肢酸痛,手足蚁走感、麻木,视力减弱等。成年型糖尿病患者表现不明显,进展缓慢,常在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糖尿病患者应口服降糖药物,并采用其他方法综合治疗。合理控制能量,该患者肥胖,所以必须减少能量摄入;蛋白质供给与正常人近似;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与脂肪适量,比例不宜增加;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370. 患者男,58岁。身高173cm,体重80kg,患者主诉最近3个月总有饥饿感,多食、多尿,体重减轻10kg。查体:脚趾末端有蚁行感,视力减弱。该患者的营养治疗原则为()。 A.减少能量摄入 B.减少蛋白质摄入 C.减少膳食纤维的摄入 D.增加膳食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例
答案:A
注释: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腰痛,四肢酸痛,手足蚁走感、麻木,视力减弱等。成年型糖尿病患者表现不明显,进展缓慢,常在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糖尿病患者应口服降糖药物,并采用其他方法综合治疗。合理控制能量,该患者肥胖,所以必须减少能量摄入;蛋白质供给与正常人近似;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与脂肪适量,比例不宜增加;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371. 患者男,19岁。糖尿病史5年,患者处于昏迷状态,被120紧急送往医院。实验室检查:尿酮体呈强阳性,血糖500mg/dl,血酮体强阳性。该患者可能的发病原因为()。 A.蛋白质合成增加 B.脂肪分解增加 C.碳水化合物分解增加 D.钙摄入过多
答案:B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810。该患者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能的发病原因是脂肪分解增加,产生大量酮体。
372. 患者男,19岁。糖尿病史5年,患者处于昏迷状态,被120紧急送往医院。实验室检查:尿酮体呈强阳性,血糖500mg/dl,血酮体强阳性。该患者可能出现的物质代谢紊乱为()。 A.高钾血症 B.高钠血症 C.高游离脂肪酸血症 D.生酮氨基酸浓度升高
答案:C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810。该患者有酮症,脂肪分解致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加,进而产生大量酮体。
373. 患者男,19岁。糖尿病史5年,患者处于昏迷状态,被120紧急送往医院。实验室检查:尿酮体呈强阳性,血糖500mg/dl,血酮体强阳性。该患者适宜的治疗措施为()。 A.停止给予胰岛素 B.静脉输液 C.不能进食 D.不能饮水
答案:B
注释:该患者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当代谢紊乱发展至脂肪分解加速、血清酮体积聚,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称为酮症酸中毒,常见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可出现低钠、低钾、高游离脂肪酸血症,血浆中生酮氨基酸和生糖氨基酸浓度降低。患者需要给予足量胰岛素,并鼓励多饮水,进食流质膳食,必要时静脉输液,并应积极抢救。
374. 患者男,54岁。关节炎5年,四肢多关节呈持续发作。查体:右足趾关节肿胀,压痛明显,右足背红肿。关节表面呈核桃壳样增生不平,皮下隐现多个乳白色硬结节。左耳轮、右鹰嘴突、两指间、掌指、两附距关节均散在0.2~2.5cm大小不等结石。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2~6个/高倍视野)。管型:透明管型(0~2个)颗粒管型(1~2个),上皮细胞(+),尿蛋白(+),尿酸盐结晶少量。血尿酸746µmol/L。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 A.痛风 B.甲状腺功能亢进 C.肿瘤 D.风湿性关节炎
答案:A
注释:痛风的诊断依据为:反复发作的非对称性、非游走性跖趾关节红肿热痛;有高尿酸血症;痛风结节或关节积液中证实有尿酸盐结晶存在,凡具有上列任何两项即可确诊。患者应限制嘌呤的摄入,沙丁鱼中嘌呤含量特别高,痛风患者不宜食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尽快采用药物治疗以缩短发作期,其中秋水仙碱对急性发作有特效;间歇期及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常用别嘌呤醇等药物抑制尿酸合成。此外,痛风患者应采用低脂、低盐膳食,多摄入水分,禁止吸烟及饮酒。
375. 患者男,54岁。关节炎5年,四肢多关节呈持续发作。查体:右足趾关节肿胀,压痛明显,右足背红肿。关节表面呈核桃壳样增生不平,皮下隐现多个乳白色硬结节。左耳轮、右鹰嘴突、两指间、掌指、两附距关节均散在0.2~2.5cm大小不等结石。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2~6个/高倍视野)。管型:透明管型(0~2个)颗粒管型(1~2个),上皮细胞(+),尿蛋白(+),尿酸盐结晶少量。血尿酸746µmol/L。该患者应控制的食物是()。 A.青豆 B.蘑菇 C.冬瓜 D.沙丁鱼
答案:D
注释:痛风的诊断依据为:反复发作的非对称性、非游走性跖趾关节红肿热痛;有高尿酸血症;痛风结节或关节积液中证实有尿酸盐结晶存在,凡具有上列任何两项即可确诊。患者应限制嘌呤的摄入,沙丁鱼中嘌呤含量特别高,痛风患者不宜食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尽快采用药物治疗以缩短发作期,其中秋水仙碱对急性发作有特效;间歇期及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常用别嘌呤醇等药物抑制尿酸合成。此外,痛风患者应采用低脂、低盐膳食,多摄入水分,禁止吸烟及饮酒。
376. 患者男,54岁。关节炎5年,四肢多关节呈持续发作。查体:右足趾关节肿胀,压痛明显,右足背红肿。关节表面呈核桃壳样增生不平,皮下隐现多个乳白色硬结节。左耳轮、右鹰嘴突、两指间、掌指、两附距关节均散在0.2~2.5cm大小不等结石。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2~6个/高倍视野)。管型:透明管型(0~2个)颗粒管型(1~2个),上皮细胞(+),尿蛋白(+),尿酸盐结晶少量。血尿酸746µmol/L。该患者适宜的治疗措施为()。 A.别嘌呤醇对急性发作有特效 B.可以正常吸烟和饮酒 C.关节炎发作也应坚持体育锻炼 D.限制脂肪的摄入
答案:D
注释:痛风的诊断依据为:反复发作的非对称性、非游走性跖趾关节红肿热痛;有高尿酸血症;痛风结节或关节积液中证实有尿酸盐结晶存在,凡具有上列任何两项即可确诊。患者应限制嘌呤的摄入,沙丁鱼中嘌呤含量特别高,痛风患者不宜食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尽快采用药物治疗以缩短发作期,其中秋水仙碱对急性发作有特效;间歇期及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常用别嘌呤醇等药物抑制尿酸合成。此外,痛风患者应采用低脂、低盐膳食,多摄入水分,禁止吸烟及饮酒。
377. 患者女,58岁,身高158cm,体重75kg。眼脸黄斑瘤。近来偶常有头晕、嗜睡症状,检查结果:收缩压135mmHg,舒张压85mmHg,血清总胆固醇8.20mmol/L,甘油三酯1.60mmol/L。考虑的诊断是()。 A.高血压 B.高胆固醇血症 C.高甘油三酯血症 D.混合型高脂血症
答案:B
注释:血压<140/90mmHg,不能诊断为高血压。血清总胆固醇>6.2mmol/L,升高。甘油三脂<1.7mmol/L,正常。
378. 患者女,58岁,身高158cm,体质75kg。眼脸黄斑瘤。近来偶常有头晕、嗜睡症状,检查结果:收缩压135mmHg,舒张压85mmHg,血清总胆固醇8.20mmol/L,甘油三酯1.60mmol/L。该患者的治疗措施是()。 A.服用降压药 B.降低体重、配合饮食治疗 C.服用抗抑郁药物 D.服用降脂药物
答案:B
注释:考查高脂血症的治疗。该患者体重明显超过标准体重,且血脂水平显著升高,首先应控制饮食,降低体重。
379. 患者女,58岁,身高158cm,体质75kg。眼脸黄斑瘤。近来偶常有头晕、嗜睡症状,检查结果:收缩压135mmHg,舒张压85mmHg,血清总胆固醇8.20mmol/L,甘油三酯1.60mmol/L。该患者的饮食治疗原则为()。 A.控制总能量摄入,胆固醇<200mg/d B.控制总能量摄入,胆固醇<300mg/d C.控制盐,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D.限制不饱和脂肪酸
答案:A
注释:《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年版)》。该患者有肥胖(BMI>28)、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6.2)。控制能量摄入,维持健康体重,有利于血脂控制。高胆固醇血症,胆固醇摄入量应少于200mg。
380. 患者女,32岁,身高163cm,1个月前体重92kg。1个月前开始每天只吃两个苹果,现在体重降至86kg,主诉呼吸短促、无力、易感疲劳、腿痛。实验室检查:甘油三酯2.Lmmol/L,总胆固醇7.1mmol/L。该患者的体重为()。 A.偏瘦 B.正常 C.轻度肥胖 D.中度肥胖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42。肥胖度(%)=[实际体重(kg)一身高标准体重(kg)]/身高标准体重(kg)×100%。判断标准是:肥胖度≥10%为超重;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50%为重度肥胖。身高标准体重=163-105=58kg,肥胖度=(86-58)/58×100%=48%。属于中度肥胖。
381. 患者女,32岁,身高163cm,1个月前体重92kg。1个月前开始每天只吃两个苹果,现在体重降至86kg,主诉呼吸短促、无力、易感疲劳、腿痛。实验室检查:甘油三酯2.Lmmol/L,总胆固醇7.1mmol/L。该患者保证每日能量提供应至少为()。 A.2100kJ B.3500kJ C.4200kJ D.7000kJ
答案:C
注释:患者BMI=92/1.63/1.63=35,肥胖,且有血脂异常,按限能量平衡膳食减重,每日供能1000~1500kcal,1000kcal即4200kj
382. 患者女,32岁,身高163cm,1个月前体重92kg。1个月前开始每天只吃两个苹果,现在体重降至86kg,主诉呼吸短促、无力、易感疲劳、腿痛。实验室检查:甘油三酯2.1mmol/L,总胆固醇7.1mmol/L。该患者膳食脂肪供能的适宜比例为()。 A.<10% B.10%~20% C.20%~30% D.30%~40%
答案:C
注释:该患者的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30%~49%,为中度肥胖,伴通气不良和内分泌代谢紊乱,膳食应合理控制能量摄入。对能量的控制一定要循序渐进,逐步降低,切忌骤然猛降或降至最低安全水平以下。对成年中度以上肥胖者,以每周减肥0.5~1.0kg为宜,并尽量使其每日膳食供能不低于4200kJ,这是可在较长时间内坚持的最低安全水平。由于该患者伴发高脂血症,应限制脂肪的摄入量,以控制占膳食总能量的20%~30%为宜。
383. 患者女,30岁。怕热、多汗、易激动,消瘦1年。查体:消瘦、皮肤湿润,甲状腺增大,随吞咽上下移动,心率100次/min。检验:T3、T4增高。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 A.肿瘤 B.甲状腺功能亢进 C.甲状腺功能减退 D.肺结核
答案:B
注释:该患者符合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即高代谢、交感神经兴奋症候群、甲状腺肿大,辅助检查亦支持。患者应适当休息,治疗包括以抗甲状腺药物为主的内科治疗、放射性131I治疗及甲状腺次全切除,其中服用抗甲状腺药物为首选,合并心力衰竭时要控制供给水分。
384. 【技师不做】患者女,30岁。怕热、多汗、易激动,消瘦1年。查体:消瘦、皮肤湿润,甲状腺增大,随吞咽上下移动,心率100次/min。检验:T3、T4增高。对该患者应采取的治疗措施为()。 A.首选甲状腺切除术治疗 B.给予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药物 C.放射性131I治疗 D.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答案:C
注释:该患者符合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即高代谢、交感神经兴奋症候群、甲状腺肿大,辅助检查亦支持。患者应适当休息,治疗包括以抗甲状腺药物为主的内科治疗、放射性131I治疗及甲状腺次全切除,其中服用抗甲状腺药物为首选,合并心力衰竭时要控制供给水分。
385. 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液学检查时升高的指标为()。 A.红细胞计数 B.血红蛋白 C.红细胞游离原卟啉 D.红细胞比容
答案:C
注释: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清铁蛋白下降,血清铁降低,铁结合力上升,游离原卟啉浓度上升。
386. 对缺铁性贫血无症状表现的缺铁期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指标为()。 A.血清铁蛋白 B.血清铁 C.贮存铁 D.总铁结合力
答案:A
注释:对血清铁蛋白的测定是诊断隐形缺铁性贫血最好、最可靠的办法。
387. 下列属于缺铁性贫血的改变为()。 A.血清铁增加 B.贮存铁增加 C.血红蛋白降低 D.总铁结合力降低
答案:C
注释:缺铁性贫血表现为血清铁明显减少、贮存铁极度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而总铁结合力与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明显升高。
388. 促进缺铁性贫血铁吸收的维生素不包括()。 A.维生素A B.B族维生素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答案:D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30。维生素A可在肠道内与铁结合,并保持较高的溶解度,防止植酸、多酚类等对铁吸收的不利作用。维生素B2有利于铁的吸收、转运与贮存。维生素C具有酸性和还原性,能将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并与铁螯合形成可溶性小分子络合物,有利于铁吸收。叶酸、维生素E、维生素B12等对铁的吸收也起到重要的协助作用。
389. 可为缺铁性贫血患者提供较多铁的食物为()。 A.牛奶 B.猪血 C.胡萝卜 D.马铃薯
答案:B
注释:缺铁性贫血患者膳食中应多供给含铁高的食品,如动物血、动物肝、牛肉等。
390. 缺铁性贫血患者口服铁剂出现严重胃肠道反应时,应选择肌内注射的药物为()。 A.硫酸亚铁 B.富马酸亚铁 C.葡萄糖酸亚铁 D.右旋糖酐铁
答案:D
注释:缺铁性贫血患者可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枸橼酸铁铵等,当口服出现严重胃肠道反应时应选择肌内注射右旋糖酐铁。
391. 缺铁性贫血患者服用铁剂的时限为()。 A.1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贫血被纠正后继续服用3~6个月
答案:D
注释: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贫血被纠正以后还要继续服用小剂量铁剂3~6个月。
392. 【技师不做】下列不是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表现的是()。 A.溶血性黄疸 B.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尿血和皮肤黏膜广泛出血 C.口腔炎 D.贫血
答案:A
注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及所致的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
393. 【技师不做】下列不是溶血性贫血临床表现的是()。 A.寒战、高热 B.尿呈红色或酱油色 C.严重者可并发急性肾衰竭 D.消化道改变
答案:D
注释:考查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溶血性贫血一般不会出现消化道改变。
394. 【技师不做】下列是溶血性贫血适宜饮食治疗方法的是()。 A.饮食能量适中,高优质蛋白,维生素含量适宜 B.补铁 C.多吃猪肝 D.少用钾盐,多食钠盐
答案:A
注释:考查溶血性贫血的适宜饮食治疗方法,为供给能量适中、高优质蛋白、适宜维生素的饮食。多喝水,促进代谢产物排出。
395. 【技师不做】下列不是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的是()。 A.发热 B.难治性贫血 C.肾功能损害 D.神经系统症状
答案:C
注释:考查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难治性贫血、出血、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皮肤和口腔病变、神经系统症状、骨骼和四肢关节酸痛。
396. 【技师不做】以下不是急性白血病的膳食原则的是()。 A.高能量、高蛋白饮食 B.富含铁、锌、铜的食物 C.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D.低盐、低蛋白、低脂肪饮食
答案:D
注释:急性白血病应提供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
397. 【技师不做】下列不是过敏性紫癜常见病因的是()。 A.感染,包括寄生虫、细菌等 B.缺铁 C.药物,如抗生素等 D.鱼、虾、蟹等高蛋白食物
答案:B
注释:考查过敏性紫癜病因。过敏性紫癜的常见病因为:感染;药物;食物;其他如花粉、虫咬、疫苗注射等。
398.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过敏性紫癜饮食治疗正确的是()。 A.补充维生素C B.多食钠盐 C.补铁 D.优质低蛋白饮食
答案:A
注释:考查过敏性紫癜的饮食治疗方法。过敏性紫癜在去除致病因素之后,要注意补充维生素C,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399. 患者女,34岁,素食者。面色苍白、倦怠无力、头晕耳鸣。查体:血压110/70mmHg,心率103次/min。检验:红细胞2.6×10^12/L,血红蛋白94g/L。该患者出现下列症状最可能的原因为()。 A.钙摄入不足 B.钙摄入过多 C.铁摄入不足 D.铁摄入过多
答案:C
注释:《WS/T441—2013人群贫血筛查方法》患者红细胞2.6×10^12/L(<3.5×10^12/L),血红蛋白94g/L(<120g/L),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400. 患者女,34岁,素食者。面色苍白、倦怠无力、头晕耳鸣。查体:血压110/70mmHg,心率103次/min。检验:红细胞2.6×10^12/L,血红蛋白94g/L。该患者最适宜的治疗方法为()。 A.补充钙剂 B.补充铁剂 C.注射胰岛素 D.服用秋水仙碱
答案:B
注释:该患者可能由于一直素食而使铁摄入不足,导致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不同程度降低。其治疗原则是消除病因和用铁剂治疗。
401. 【技师不做】患者男,35岁。1年前曾因发热而服用氯霉素,后出现头晕、耳鸣、心悸、气短、全身疲乏无力,经常发热。查体:唇甲苍白,四肢皮肤有淤点,心率96次/min。检验:血红蛋白40g/L,白细胞2.5×10^9/L,红细胞1.50×10^12/L,血小板30×10^9/L。骨髓穿刺显示红细胞和粒细胞增生不活跃,以中晚期细胞为主。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 A.维生素C缺乏病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答案:D
注释:再障与服用氯霉素有关。患者符合再障临床表现。
402. 【技师不做】患者男,35岁。1年前曾因发热而服用氯霉素,后出现头晕、耳鸣、心悸、气短、全身疲乏无力,经常发热。查体:唇甲苍白,四肢皮肤有淤点,心率96次/min。检验:血红蛋白40g/L,白细胞2.5×10^9/L,红细胞1.50×10^12/L,血小板30×10^9/L。骨髓穿刺显示红细胞和粒细胞增生不活跃,以中晚期细胞为主。该患者适宜的膳食为()。 A.高铁膳食 B.高盐膳食 C.低能量膳食 D.低蛋白膳食
答案:A
注释: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因骨髓造血组织显著减少,引起造血功能减退的一种贫血,表现为外周血中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明显减少,临床上常有严重贫血、感染和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出血多至贫血时,应供给丰富铁、铜、锌、高蛋白、能量膳食,平时可配给中医食疗炖汤饮。
403.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内容,正确的是()。 A.甲型肝炎以母婴垂直传播为主要途径 B.戊型肝炎以母婴垂直传播为主要途径 C.乙型肝炎可通过性接触传播 D.甲型肝炎容易发展成慢性状态
答案:C
注释:考查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甲型和戊型肝炎以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以急性肝炎为主,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肝炎病毒。
404. 【技师不做】病毒性肝炎患者适宜的膳食为()。 A.高能量膳食 B.高蛋白质膳食 C.高脂肪膳食 D.高碳水化合物膳食
答案:B
注释:高碳水化合物、高能量膳食对病毒性肝炎患者有害而无益,因而主张采用高蛋白质、低脂肪、适量碳水化合物和能量的膳食,有利于肝组织功能的恢复。
405. 【技师不做】下列适宜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营养治疗为()。 A.鼓励每餐多摄食 B.低能量 C.限制亚油酸的摄入 D.高蛋白
答案:D
注释: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食物中应含较多的生物价值高的蛋白质,可多选用牛奶、鸡蛋、豆制品等保护肝脏功能。
406. 【技师不做】碳水化合物对肝炎患者的意义为()。 A.降低肝脏对氨基酸的利用 B.降低肝糖原的储备 C.高碳水化合物有利于治疗 D.维持肝微粒体酶的活性
答案:D
注释:高碳水化合物对治疗肝炎不利,但碳水化合物又能促进肝脏对氨基酸的利用、增加肝糖原的储备、增强肝细胞抗病毒能力和维持肝微粒体酶的活性,因而应适量供给。
407. 【技师不做】最适宜肝炎患者食用的食物为()。 A.酒 B.豆腐 C.辣椒 D.咖喱牛肉
答案:B
注释:肝炎患者应避免摄入损害肝细胞的食物,忌酒及含酒精饮料、辛辣及强烈刺激的调味品、霉变食物。
408. 【技师不做】慢性肝炎患者膳食禁用的烹调方式为()。 A.蒸 B.炖 C.烩 D.炒
答案:D
注释:肝炎患者食物烹调时宜采用蒸、煮、炖等方法,使食物柔软、易消化,忌用油炸、煎、炒。
409. 【技师不做】有利于恢复肝功能的矿物质为()。 A.硒 B.碘 C.汞 D.钠
答案:A
注释: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成分,参与机体氧化自由基的清除,锌作辅酶参与体内重要的生命活动,因此肝炎患者应注意补充硒、锌。
410.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肺结核临床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午后低热,乏力 B.食欲减退,消瘦 C.干咳 D.精神症状,记忆力减退
答案:D
注释:考查肺结核临床表现。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多为低热(午后为著)、盗汗、乏力、食欲缺乏、消瘦、女性月经失调等;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不同程度胸闷或呼吸困难,一般不包含精神症状。
411. 【技师不做】结核病患者的能量需要量为()。 A.小于正常成人推荐摄入量 B.等于正常成人推荐摄入量 C.大于正常成人推荐摄入量 D.等于机体实际耗能量
答案:C
注释:结核病是慢性消耗性疾病,能量需要超过正常人。
412. 【技师不做】肺结核病患者的碳水化合物供给量为()。 A.小于正常成人推荐摄入量 B.等于正常成人推荐摄入量 C.大于正常成人推荐摄入量 D.不限
答案:D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575。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的主要来源,可按患者平时食量而定,不必加以限制,而且应该鼓励多进食,可适当采用加餐方式增加进食量。伴有糖尿病时,每天碳水化合物供给量为250~300g,脂肪以80g左右为宜。
413. 【技师不做】结核病患者补充维生素A的意义是()。 A.增强上皮细胞的抵抗力 B.增进食欲 C.健全肺部和血管的功能 D.参与体内代谢
答案:A
注释:对于结核病患者而言,维生素A能增强上皮细胞的抵抗力;维生素B和C能增进食欲,健全肺部和血管的功能,并参与体内代谢;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
414.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伤寒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 A.初期体温呈阶梯状升高 B.皮肤可出现玫瑰疹 C.小肠出现溃疡 D.贫血
答案:D
注释:考查伤寒的临床表现。伤寒可出现毒血症反应,但不会出现贫血。
415. 【技师不做】伤寒患者每天应供水的量为()。 A.1200ml B.1500ml C.1800ml D.3000ml
答案:D
注释:伤寒患者应多饮水,包括膳食中的水分在内,每天应供水3000ml左右。
416. 伤寒发热期患者的膳食应为()。 A.普通膳食 B.管饲要素膳食 C.管饲无氮膳食 D.流质膳食
答案:D
注释:考查伤寒患者的膳食分期调配。发热期患者容易出现肠穿孔和肠出血,应供给流质或少渣半流质膳食。
417. 【技师不做】细菌性痢疾急性期患者的膳食应为()。 A.普通膳食 B.半流质膳食 C.清流质膳食 D.冷流质膳食
答案:C
注释:细菌性痢疾急性期患者的膳食应供给清流质,主要为米汤、藕粉等。
418. 【技师不做】细菌性痢疾恢复期患者的膳食应为()。 A.普通膳食 B.半流质膳食 C.清流质膳食 D.冷流质膳食
答案:B
注释:细菌性痢疾恢复期患者膳食应供给少渣无刺激性膳食,可由少渣半流质逐步过渡到软食。
419. 【技师不做】患者女,42岁。主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右肋隐痛。查体:肝大,质硬,有轻触痛。检查ALT331U/L,AST167U/L,HBsAg(+)、HBeAg(+)、抗HBC-IgM(+)。该患者适宜的活动为()。 A.上班 B.舞蹈 C.驾驶 D.卧床
答案:D
注释:该患者处于肝炎活动期,应及时静养,可减轻肝脏的生理负担。
420. 【技师不做】患者女,42岁。主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右肋隐痛。查体:肝大,质硬,有轻触痛。检查ALT331U/L,AST167U/L,HBsAg(+)、HBeAg(+)、抗HBC-IgM(+)。该患者膳食蛋白质供能的适宜比例为()。 A.5% B.8% C.10% D.18%
答案:D
注释:肝炎患者采用高蛋白膳食,蛋白质的供能比例占总能量的15%及以上。
421. 【技师不做】患者女,42岁。主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右肋隐痛。查体:肝大,质硬,有轻触痛。检查ALT331U/L,AST167U/L,HBsAg(+)、HBeAg(+)、抗HBC-IgM(+)。该患者最适宜食用的食物为()。 A.炸鱼 B.煮蛋 C.煎蛋 D.西红柿炒鸡蛋
答案:B
注释:该患者处于肝炎活动期,食物烹调时宜采用蒸、煮、炖等方法,忌用油炸、煎、炒。
422. 【技师不做】某肺结核病患者,需要营养辅助治疗。下列不属于结核病营养治疗目的的是()。 A.补充充足的能量 B.补足机体需要和疾病消耗的营养素 C.加速结核病灶的钙化 D.抑制细菌的繁殖和生长
答案:D
注释:结核病营养治疗目的是补给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素,以满足患病机体的能量和营养消耗,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机体的恢复。
423. 【技师不做】关于结核病营养治疗的论述,错误的是()。 A.每千克体重供给40~50kcal的能量 B.每千克体重供给1.5~2.0g的蛋白质,其中优质蛋白占一半左右 C.补充含钙丰富的食物 D.饮酒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营养素的吸收利用
答案:D
注释:结核病人饮食应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不能饮酒。
424. 【技师不做】患者男,28岁。主诉昨晚外出吃烧烤后深夜恶心,下腹阵发性绞痛,腹泻多次,水样便转脓血便,里急后重,肠鸣音亢进。查体:体温39.6℃,左下腹有压痛。血常规:白细胞11.3×109L,粪便镜检满视野红白细胞。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 A.病毒性肝炎 B.细菌性痢疾 C.霍乱 D.伤寒
答案:B
注释:细菌性痢疾临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为特征,并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急性期供给清流质,主要为米汤、藕粉等;恢复期供给少渣无刺激性膳食,副食选择含纤维素少、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蛋、奶、鱼、豆腐等,避免含纤维多和难消化的食物。
425. 【技师不做】患者男,28岁。主诉昨晚外出吃烧烤后深夜恶心,下腹阵发性绞痛,腹泻多次,水样便转脓血便,里急后重,肠鸣音亢进。查体:体温39.6℃,左下腹有压痛。血常规:白细胞11.3×109L,粪便镜检满视野红白细胞。该患者急性期最适宜的食物为()。 A.鸡蛋 B.玉米 C.菠菜 D.米汤
答案:D
注释:细菌性痢疾临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为特征,并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急性期供给清流质,主要为米汤、藕粉等;恢复期供给少渣无刺激性膳食,副食选择含纤维素少、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蛋、奶、鱼、豆腐等,避免含纤维多和难消化的食物。
426. 【技师不做】患者男,28岁。主诉昨晚外出吃烧烤后深夜恶心,下腹阵发性绞痛,腹泻多次,水样便转脓血便,里急后重,肠鸣音亢进。查体:体温39.6℃,左下腹有压痛。血常规:白细胞11.3×109L,粪便镜检满视野红白细胞。该患者恢复期最适宜的食物为()。 A.鸡蛋 B.玉米 C.菠菜 D.米汤
答案:A
注释:细菌性痢疾临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为特征,并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急性期供给清流质,主要为米汤、藕粉等;恢复期供给少渣无刺激性膳食,副食选择含纤维素少、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蛋、奶、鱼、豆腐等,避免含纤维多和难消化的食物。
427. 【技师不做】最适宜肝炎患者食用并可提供良好蛋白质的食物为()。 A.米汤 B.牛肉 C.玉米 D.豆腐
答案:D
注释:肝炎患者不仅要多选用优质蛋白质,而且还要选择产氨少的蛋白质,肉类产氨较多,大豆蛋白是肝炎患者良好的蛋白质。膳食要求柔软,易消化。
428. 【技师不做】最适宜伤寒患者食用的食物为()。 A.米汤 B.牛肉 C.玉米 D.豆腐
答案:B
注释:伤寒患者应供给高能量、高蛋白膳食,多肉、鱼等。膳食要求柔软,易消化。
429. 【技师不做】最适宜细菌性痢疾急性期患者食用的食物为()。 A.米汤 B.牛肉 C.玉米 D.豆腐
答案:A
注释:细菌性痢疾急性期患者应供给清流质食物,主要为米汤等。膳食要求柔软,易消化。
430.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儿科的基本膳食,正确的是()。 A.极度衰弱的患儿应用普通膳食 B.恢复期患儿应用半流质膳食 C.体温,消化功能正常的患儿应用普通膳食 D.流质膳食可选用鸡肉末
答案:C
注释:考查儿科疾病基本膳食。体温、消化功能正常的患儿应用普通膳食。
431.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儿科疾病的治疗膳食,不正确的是()。 A.稀释奶中均需加5%的蔗糖 B.基本奶类包括奶粉及配方奶 C.脱脂奶可长期使用 D.酸奶适用于胃肠疾病患儿
答案:C
注释:考查儿科疾病治疗膳食。脱脂奶不可长期使用。
432. 下列关于小儿糖尿病的内容,不正确的是()。 A.多数小儿糖尿病为1型糖尿病 B.4~6岁和10~11岁是小儿糖尿病的高峰年龄组 C.小儿糖尿病病情不稳定,血糖波动大 D.小儿糖尿病不会出现2型糖尿病
答案:D
注释:考查小儿糖尿病的类型及临床表现。小儿糖尿病也会出现1型和2型糖尿病,但2型糖尿病甚少。
433. 适宜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营养治疗原则为()。 A.减少能量的摄入 B.蛋白质供能比例为10% C.脂肪供能比例为30% D.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为60%
答案:C
注释:儿童糖尿病的营养治疗原则为供给充足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以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分别为15%~20%、30%和50%~55%。除3次正餐外,另加餐2~3次,以防止血糖过度波动。
434. 儿童糖尿病患者适宜的维生素供给量为()。 A.高于正常儿童供给量 B.等于正常儿童供给量 C.低于正常儿童供给量 D.等于正常成人供给量
答案:A
注释:儿童糖尿病患者适宜的维生素供给量应该高于正常儿童供给量。
435. 下列描述婴儿腹泻不正确的是()。 A.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婴幼儿常见病 B.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 C.发病高峰期是夏秋季节 D.婴儿易患腹泻病与人工喂养无关
答案:D
注释:考查婴儿腹泻的概念、常见病因、高发季节及人群。婴儿腹泻常见病因以感染性多见,其次是非感染性,如食饵性、过敏性和功能性。
436. 下列关于婴儿腹泻饮食治疗的方法,正确的是()。 A.轻症患儿也需禁食 B.人工喂养者由少到多,由稀到稠,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C.慢性腹泻不能饮用酸奶 D.过敏性腹泻可用正常膳食
答案:B
注释:考查婴儿腹泻饮食治疗方法。轻症患儿不需禁食,应给与少渣或无渣半流质或流质。过敏性腹泻应回避过敏食物。慢性腹泻应适当应用益生菌,要素膳食是肠黏膜受损患儿最理想食物。
437. 【技师不做】以下不适于小儿心力衰竭的食物有()。 A.大米 B.鸡蛋 C.菠菜 D.牛奶
答案:C
注释:菠菜为含钠高的蔬菜。
438.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小儿心力衰竭的饮食治疗方法,不正确的是()。 A.低盐饮食 B.水的摄入 C.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D.一天餐次不可过多,不可5~6餐
答案:D
注释:考查小儿心力衰竭饮食治疗方法。小儿心衰应少食多餐,忌饱食增加心脏负担。
439.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急性肾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急性肾炎大多数属链球菌急性感染后引起 B.临床症状一般没有前驱感染 C.主要病理变化是两侧肾脏弥漫性肾小球损害 D.临床症状以血尿为主
答案:B
注释:考查急性肾炎的概述及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多有前驱症状,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出现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440.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急性肾炎的饮食治疗,不正确的是()。 A.低能量饮食 B.限制钠盐摄入 C.低蛋白饮食 D.充分供给各种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答案:A
注释:考查急性肾炎饮食治疗原则及方法。能量供给应根据病情、年龄及有无并发症确定。
441.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肾病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降低 B.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 C.无水肿 D.高白蛋白血症
答案:B
注释:考查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水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等。
442.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肾病综合征的饮食治疗,不正确的是()。 A.能量不宜过高 B.优质蛋白质不得低于50% C.限制脂肪摄入 D.限制钙的摄入
答案:D
注释:考查肾病综合征饮食治疗方法。肾病综合征患者要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A、D、B、C、K和钙的食物。
443. 苯丙酮尿症患者应限制的食物成分为()。 A.维生素 B.苯丙氨酸 C.半胱氨酸 D.脂肪
答案:B
注释:苯丙酮尿症因为肝脏不能将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所以饮食中应该限制苯丙氨酸的摄入。
444. 苯丙酮尿症患者应限制食用的食物为()。 A.牛奶 B.粉条 C.南瓜 D.油菜
答案:A
注释:苯丙酮尿症应限制苯丙氨酸的摄入,而普通乳类苯丙氨酸含量较高,应禁用或少用,其他食物均可食用。
445. 人体半乳糖血症的主要病因是缺乏()。 A.乳糖激酶 B.焦磷酸酶 C.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 D.肌酸激酶
答案:C
注释:人体半乳糖血症的主要病因是缺乏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先天性代谢性疾病。
446. 婴儿出生后第3天,无明显诱因地出现拒乳、呕吐、腹泻、肝大、黄疸、蛋白尿,现需明确诊断。急需进行的检查为()。 A.血半乳糖水平 B.血常规 C.肝功能 D.肾功能
答案:A
注释:半乳糖血症,婴儿会出现拒乳、呕吐、恶心、腹泻、体重不增加、肝脏肿大、黄疸、腹胀、低血糖、蛋白尿。病情发展可出现白内障和精神障碍。
447. 半乳糖血症患者可食用的食物为()。 A.母乳 B.牛奶 C.奶粉 D.豆浆
答案:D
注释:半乳糖血症最有效的治疗是膳食控制,即停止哺乳及一切含乳糖的乳类喂养,采用不含乳糖的食物及不含乳糖配方的乳类制品,并可用豆浆代替乳类。
448. 由于代谢障碍而引起肝豆状核变性的矿物质为()。 A.钙 B.铜 C.铁 D.锌
答案:B
注释: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病。
449. 低铜膳食适用于()。 A.肝硬化患者 B.糖尿病患者 C.腹泻患者 D.肝豆状核变性患者
答案:D
注释: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先天性铜代谢缺陷病,全身组织内有铜的异常沉积。正常情况下摄入与排出的铜维持动态平衡。由于肝内肽酶缺陷或缺乏,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与白蛋白结合的铜显著增多,弥散到组织,主要沉积于中枢神经系统、肝脏、肾脏、角膜等处,引起各器官形态结构破坏与功能改变。因此,选低铜膳食。
450.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膳食中最不能含有的矿物质是()。 A.钙 B.铜 C.铁 D.锌
答案:B
注释:肝豆状核变性为铜代谢障碍疾病,患者膳食应限制铜的摄入。
451. 适宜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食用的食物为()。 A.猪肝 B.牡舫 C.黄豆 D.牛奶
答案:D
注释:动物肝、动物血、红肉类、蛤贝类、坚果类、干果类铜含量高,不适宜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食用。
452.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婴幼儿及少年型重症肌无力的饮食治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个体化制定饮食治疗方案 B.出现重症肌无力严重并发症及危象时应考虑鼻胃管喂养 C.能量供给充足 D.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应适当降低
答案:D
注释:考查婴幼儿及少年型重症肌无力的饮食治疗方法。优质蛋白应该增加摄入。
453.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小儿癫痫的内容,正确的是()。 A.癫痫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 B.多在10岁以上发病 C.是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 D.会出现贫血
答案:A
注释:考查小儿癫痫的概述及临床表现。癫痫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半数以上在10岁以内发病。
454. 【技师不做】小儿癫痫大发作后的营养治疗方案为()。 A.高能量膳食 B.补水 C.普通膳食 D.无氮流质膳食
答案:B
注释:小儿癫痫患者应根据不同年龄段供给合理营养,避免膳食过量。癫痫大发作后应注意补充水分,供给易消化蛋白质偏高的半流质膳食。
455. 患儿男,2岁。因害怕陌生人、不爱讲话就诊。查体:头发稀疏,色黄,皮肤发白,目光呆滞,表情木然,认知能力差,神经反射弱,体液及尿液均有较强的鼠臭气味。病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父母均健康,非近亲婚配,母亲孕期无异常。患儿出生时正常,无窒息、无癫痫发生。实验室检查:血苯丙氨酸28mg/dl,尿三氯化铁、二硝基苯肼实验均强阳性。该患儿的根本病因为()。 A.家族遗传 B.苯丙氨酸羟化酶先天缺陷 C.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缺乏 D.焦磷酸酶先天缺陷
答案:B
注释:该患儿的症状符合苯丙酮尿症的临床表现,该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为肝内苯丙氨酸羟化酶先天缺陷。
456. 患儿男,2岁。因害怕陌生人、不爱讲话就诊。查体:头发稀疏,色黄,皮肤发白,目光呆滞,表情木然,认知能力差,神经反射弱,体液及尿液均有较强的鼠臭气味。病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父母均健康,非近亲婚配,母亲孕期无异常。患儿出生时正常,无窒息、无癫痫发生。实验室检查:血苯丙氨酸28mg/dl,尿三氯化铁、二硝基苯肼实验均强阳性。最适宜该患儿食用的食物为()。 A.山药 B.大米 C.面粉 D.鸡蛋
答案:A
注释:该患儿的症状符合苯丙酮尿症的临床表现。治疗时膳食应严格限制苯丙氨酸的摄入,普通乳类、蛋类、瘦肉类、干豆类和豆腐制品等苯丙氨酸含量高,要禁用或少用;米、面含量也高,故主食用麦淀粉、山药、土豆粉等替代。
457. 【技师不做】患儿男,13岁。因全身发绀和突然意识丧失半小时入院。患儿于生后8个月发现双眼脸下垂,后逐渐出现呛咳,吞咽困难。查体:脉搏128次/min,呼吸24次/min,呼吸呈叹息样呼吸,肺部闻及痰鸣音,四肢肌无力,腱反射消失。胸部CT:胸腺肿大,胸腺增生。该患儿出现下列症状的病因为()。 A.先天性脑发育缺陷 B.肺炎 C.神经肌肉接头间递质传递功能障碍 D.癫痫
答案:C
注释:该患儿的诊断为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间递质传递功能障碍的慢性病。
458. 【技师不做】患儿男,13岁。因全身发绀和突然意识丧失半小时入院。患儿于生后8个月发现双眼脸下垂,后逐渐出现呛咳,吞咽困难。查体:脉搏128次/min,呼吸24次/min,呼吸呈叹息样呼吸,肺部闻及痰鸣音,四肢肌无力,腱反射消失。胸部CT:胸腺肿大,胸腺增生。该患儿适宜的营养治疗方案为()。 A.普通膳食 B.管饲要素膳食 C.管饲无氮膳食 D.软饭
答案:B
注释:该患儿的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出现严重并发症及危象如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呼吸衰竭时,应考虑鼻胃管喂养,管饲营养制剂可用匀浆膳或配方营养素液及要素膳。
459. 【技师不做】患儿男,13岁。因全身发绀和突然意识丧失半小时入院。患儿于生后8个月发现双眼脸下垂,后逐渐出现呛咳,吞咽困难。查体:脉搏128次/min,呼吸24次/min,呼吸呈叹息样呼吸,肺部闻及痰鸣音,四肢肌无力,腱反射消失。胸部CT:胸腺肿大,胸腺增生。该患儿膳食中优质蛋白质占总蛋白的比例为()。 A.<10% B.10% C.20% D.60%
答案:D
注释:该患儿的诊断为重症肌无力。重出现严重并发症及危象如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呼吸衰竭时,应考虑鼻胃管喂养。蛋白质要充足,优质蛋白应占每日总蛋白的50%以上。
460. 最适宜半乳糖血症患儿食用的食物为()。 A.牛奶 B.豆浆 C.奶粉 D.甜炼乳
答案:B
注释:半乳糖血症患儿应停止一切含乳糖的乳类喂养,可用豆浆代替。
461. 最适宜苯丙酮尿症患儿食用的食物为()。 A.牛奶 B.豆浆 C.奶粉 D.无苯丙氨酸奶粉
答案:D
注释:苯丙酮尿症患儿应限制苯丙氨酸的摄入,普通的乳类苯丙氨酸含量高,应选用去除苯丙氨酸的配方奶粉。
462. 最适宜肝豆状核变性患儿食用的食物为()。 A.牛奶 B.豆浆 C.奶粉 D.甜炼乳
答案:A
注释:肝豆状核变性患儿应限制铜的摄入,可供给富钙的食品,而牛奶铜含量低且钙含量丰富。
463. 下列关于抗肿瘤药物对营养状况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患者食欲下降,味觉异常 B.可引起患者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C.干扰患者蛋白质合成,导致免疫功能低下 D.可引起患者食欲增强、进食量增加,导致肥胖
答案:D
注释:抗肿瘤药物对营养状况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引起味觉、嗅觉异常,食欲下降以及消化不良等,影响进食,容易出现消瘦,但是不会导致肥胖。
464. 下列有关蛋白质与癌症的叙述,错误的是()。 A.蛋白质摄入过高或过低均会促进肿瘤的生长 B.食管癌患者发病前蛋白质摄入量比正常组高 C.常饮用牛奶者胃癌的发病率低 D.过多摄入动物性蛋白质,会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
答案:B
注释:低蛋白饮食可以使肝癌和食管癌发病率增高。
465. 实验表明核黄素缺乏可能与下列癌症发生具有相关性的是()。 A.肺癌 B.宫颈癌 C.乳腺癌 D.食管癌
答案:D
注释:人群资料及动物实验表明维生素B2缺乏与食管癌、肝癌、胃癌发病率有关。叶酸缺乏增加食管癌的危险性。
466. 下列癌症中,欧美国家膳食模式罹患癌症发病率最高的是()。 A.结肠癌 B.胃癌 C.胰腺癌 D.食管癌
答案:A
注释:欧美国家地区膳食模式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发病率高,而胃癌、食管癌发病率低。
467. 下列关于肿瘤与营养之间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A.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在非消化道肿瘤患者中高于消化道肿瘤患者 B.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在下消化道肿瘤患者中高于上消化道肿瘤患者 C.早期肿瘤的患者只要能维持基本正常的饮食摄入,一般无须提供额外的营养支持 D.对于晚期肿瘤患者,进行营养支持能够达到改善或纠正营养不良的目的
答案:C
注释:消化道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非消化道肿瘤患者,且营养不良发生率在上消化道肿瘤患者高于下消化道肿瘤患者;对于晚期肿瘤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已达不到改善或纠正营养不良的目的;进展期肿瘤患者伴营养不良或属于并发症高危对象,有必要进行营养支持。
468. 十字花科蔬菜中对肿瘤起主要化学预防作用的植物化学物是()。 A.多酚 B.异黄酮 C.二烯丙基二硫化物 D.异硫氰酸盐
答案:D
注释:异硫氰酸盐是十字花科植物中的芥子油苷在葡糖硫苷酶的作用下转变来的活性物质,具有重要的抗癌作用,是十字花科植物中起主要抗癌作用的植物化学物。
469. 大蒜中对肿瘤起主要化学预防作用的植物化学物是()。 A.皂苷 B.蛋白酶抑制剂 C.硫化物 D.多酚
答案:C
注释:大蒜中的有机硫化物,尤其是脂溶性成分对肿瘤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470. 染料木黄酮的抗癌机制不包括()。 A.抑制酪蛋白激酶 B.抑制血管瘤的形成 C.调节细胞生长 D.抗氧化作用
答案:C
注释:染料木黄酮的抗癌机制包括抑制酪蛋白激酶、抑制血管瘤的形成、抗氧化作用及竞争性结合到雌激素受体部位,单萜类植物化学物可通过阻止对细胞增生的异常调节作用而发挥抗癌作用。
471. 维生素C缺乏与多种肿瘤的高发生率相关,维生素C缺乏可降低免疫能力,还有利于合成()。 A.亚硝胺 B.杂环胺 C.苯并[a]芘 D.二噁英
答案:A
注释:维生素C能与亚硝酸盐反应,从而阻断其形成致癌物亚硝胺,因此维生素C缺乏间接引起多种肿瘤的发生。
472. 可以抑制黄曲霉毒素的合成,并减少肝癌的发生的是()。 A.维生素B12 B.维生素A C.维生素B1 D.维生素B2
答案:D
注释:维生素B2在体内主要以辅酶的形式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其中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FAD还可与细胞色素P-450结合,因此维生素B2可抑制体内黄曲霉毒素的代谢,减少肝癌的发生。
473. 可以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酵解产生短链脂肪酸,从而抑制结肠肿瘤细胞增殖的是()。 A.共轭亚油酸 B.α-亚麻酸 C.膳食纤维 D.花生四烯酸
答案:C
注释:膳食纤维可以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酵解产生短链脂肪酸,从而抑制结肠肿瘤细胞增殖。
474. 关于营养素与胃癌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蛋白质摄入过高或过低均会促进胃癌肿瘤的生长 B.脂肪的摄入量与胃癌的死亡率呈负相关 C.高淀粉膳食无促进胃癌作用 D.维生素C通过清除氧自由基起抗胃癌作用
答案:B
注释:脂肪的摄入量与胃癌的死亡率呈正相关。蛋白质摄入过高或过低都会促进胃癌的发生,因此蛋白摄入应适量。
475. 肿瘤患者能量消耗增加和能量利用无效是营养不良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影响肿瘤患者能量消耗的主要因素是()。 A.肿瘤的类型 B.肿瘤的部位 C.肿瘤的分期 D.肿瘤的荷留时间
答案:D
注释:肿瘤的类型、部位、大小及分期均不影响肿瘤患者的能量消耗,只有肿瘤的荷留时间和发病的早晚影响能量的消耗。
476. 关于肿瘤患者蛋白质代谢异常,说法错误的是()。 A.谷氨酰胺摄取和分解代谢加强 B.细胞对蛋氨酸依赖性下降 C.支链氨基酸摄取和氧化分解增加 D.低蛋白血症
答案:B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611。蛋氨酸含有S-甲基,在体内通过甲基转移酶作用使DNA、RNA、蛋白质等多种生化物质甲基化,而代谢旺盛的肿瘤组织在分化过程中需要大员的蛋氨酸。许多类型的肿瘤细胞是依赖蛋氨酸的,即肿瘤细胞在缺乏蛋氨酸而补充同型半胱氨酸的条件下不能存活。
477.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恶性肿瘤患者机体的静息能量消耗高于或等于正常人群 B.高脂膳食可促进多种癌症的发生 C.恶性肿瘤患者多处于高代谢状态,蛋白质需要量增加 D.维生素E的重要作用是控制上皮组织分化,维持上皮组织细胞正常形态
答案:D
注释:维生素A能控制上皮组织分化,维持上皮组织细胞正常形态而发挥抗癌作用。
478. 能防止上皮组织癌前病变发展成癌的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C C.维生素E D.硒
答案:A
注释:维生素A控制上皮组织分化,维持上皮组织细胞正常形态,从而具有防止上皮组织癌前病变发展成癌的作用。
479.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的人群大肠癌发病率低于低蛋白、低脂肪及高纤维素饮食的人群 B.控制体重、积极防治糖尿病、戒烟限酒对预防胰腺癌和胆囊癌有益 C.在膳食中多补充富含维生素、胡萝卜素的新鲜果蔬对食管癌的预防是有帮助的 D.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和饮酒都会增加患肺癌的危险性
答案:A
注释: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的人群大肠癌发病率高于低蛋白、低脂肪及高纤维素饮食的人群。
480.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维生素B2缺乏可增强化学致癌物的致癌作用 B.宫颈癌的发生与吸烟和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有关 C.维生素C能阻断胃内致癌物亚硝胺的合成 D.维生素A的抗氧化功能在预防癌症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答案:D
注释:维生素A主要是因为具有控制上皮组织分化,维持上皮组织细胞正常形态,从而在预防癌症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维生素是维生素C。
481. 目前不具有抗癌作用的特殊营养物质是()。 A.谷氨酰胺 B.亮氨酸 C.精氨酸 D.色氨酸
答案:D
注释:目前研究显示具有抗癌作用的免疫营养物质包括谷氨酰胺、精氨酸和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核苷酸和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
482. 高盐饮食能使其发病危险增加的是()。 A.肝癌 B.食管癌 C.胃癌 D.口腔癌
答案:C
注释:习惯于高盐饮食人群,胃癌发生率明显增高。高盐饮食能损伤胃壁细胞,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对致癌物的敏感性增加;此外,幽门螺杆菌容易在盐腌食物中释放出致癌物质。
483. 关于营养与癌症的关系描述,错误的是()。 A.蛋白质摄入过高或过低均会促进肿瘤的生长 B.脂肪摄入量与结肠癌呈负相关 C.高淀粉摄入人群胃癌和食管癌发病率较高 D.膳食纤维在防癌方面起重要作用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总脂肪量高的膳食和含饱和脂肪酸多的膳食可使乳腺癌、肠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增高。
484. 下列维生素与预防癌症无关的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C C.维生素D D.维生素B1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71。维甲酸类包括维生素A的天然形式和人工合成的类似物,是典型的细胞分化诱导剂,在正常细胞功能中起重要作用,与上皮细胞生长有关,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诱导分化、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高维生素C摄入量可降低胃癌、食管癌、肺癌、宫颈癌、胰腺癌等发病风险。维生素D的摄入量与大肠癌的发病率呈负相关。维生素E有可能降低肺癌、宫颈癌、肠癌、乳腺癌等的发病风险。B族维生素:核黄素缺乏与食管癌、胃癌、肝癌发病率有关。叶酸缺乏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
485. 终末致癌物是指无须在体内活化就有致癌作用的一类致癌物,以下几种致癌物中是终末致癌物的是()。 A.黄曲霉毒素 B.N-亚硝胺 C.多环芳烧类化合物 D.N-亚硝酰胺
答案:D
注释:亚硝酰胺无须在体内活化就有致癌作用,而其余几类需在体内代谢酶的作用下活化才具有致癌作用。
486. 大多数杂环胺类化合物致癌的主要靶器官是()。 A.肝脏 B.肾脏 C.卵巢 D.胰腺
答案:A
注释:杂环胺类化合物的靶器官主要是在肝脏,引起肝脏损伤。
487. 食物中的自然致癌物不包括()。 A.苏铁素 B.蕨类 C.N-亚硝基化合物 D.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答案:D
注释:自然致癌物是指食物在一定储存条件下自身发生变化而合成的致癌物或是植物本身含有的致癌物质。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是食物在烹调过程中产生的,所以不属于自然致癌物。苏铁素是一种植物源性致癌物,是某些食物中本身含有的致癌物质。N-亚硝基化合物是食品在一定贮存条件下自然发生变化而合成的,因此属于自然致癌物。
488. 以下情况不是食品中致癌物的主要来源的是()。 A.食品在一定储存条件下自身发生变化而合成 B.食品在进入人体后通过代谢产生 C.食品本身含有的天然成分 D.食物受污染产生或含有致癌物
答案:B
注释:食品中致癌物的主要来源包括食品在一定储存条件下自身发生变化而合成、食品本身含有的天然成分、食物受污染产生或含有致癌物、食品在加工烹调过程中产生。食品在进入人体后通过代谢产生的致癌物不是食品中的致癌物。
489. 以下物质中致癌性最强的是()。 A.N-亚硝基化合物 B.黄曲霉毒素 C.多环芳烃化合物 D.杂环胺类
答案:B
注释: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I类致癌物,其比二甲基亚硝胺诱发肝癌的能力大75倍,比3,4-苯并芘大4000倍,不仅致癌范围广,而且致癌强度大,是下列4种物质中致癌性最强的。
490. 肝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 A.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酒精 B.乙型肝炎病毒、酒精、烟草 C.高胆固醇饮食、酒精、烟草 D.黄曲霉毒素、高胆固醇饮食、烟草
答案:A
注释:黄曲霉毒素和酒精均能增加肝癌的发病,乙型肝炎病毒也是引起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491. 下列具有明显防癌、抗癌作用的碳水化合物是()。 A.麦芽糖 B.果糖 C.果胶 D.棉子糖
答案:C
注释:具有明显防癌、抗癌作用的碳水化合物是膳食纤维,果胶属于膳食纤维;果糖为单糖;麦芽糖为双糖;棉子糖、水苏糖属于寡糖。
492. 美国国家科学院曾于1996年在《人类饮食中的致癌物与抗癌物》报告中指出:唯一的一种能抑制多种实验动物肿瘤发生的脂肪酸是()。 A.亚麻酸 B.共轭亚油酸 C.花生四烯酸 D.棕榈酸
答案:B
注释:共轭亚油酸是唯一的一种能抑制多种实验动物肿瘤发生的脂肪酸。
493. 膳食纤维具有抗癌的作用,下面与膳食纤维预防癌症错误的是()。 A.促进肠蠕动 B.减少能量的摄入 C.减少次级胆汁酸的生成 D.控制上皮组织分化,维持上皮组织细胞正常形态
答案:D
注释:膳食纤维因其可以调节肠道pH,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将其向正常细胞转化,促进肠蠕动,改善便秘,因此可以预防结肠癌的发生。膳食纤维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能量的摄入,控制体重,从而降低肿瘤的发生风险。同时,膳食纤维可以通过吸附胆酸盐,减少次级胆汁酸的生成,降低血脂。
494. 维生素E琥珀酸酯的抗癌机制不包括()。 A.促进淋巴细胞的形成 B.阻滞肿瘤细胞周期 C.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 D.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答案:A
注释:维生素E珑珀酸酯的抗癌机制括阻滞肿瘤细胞周期,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分化。
495. 下列不属于胃癌膳食防治范畴的是()。 A.减少腌渍食品或不新鲜食品的摄入 B.增加维生素C、E和硒等的摄入 C.避免高盐、过硬、刺激性强的食物摄入 D.增加脂肪摄入
答案:D
注释:针对胃癌发生病因采取的防治方法不包括增加脂肪摄入,脂肪摄入过高可能增加肠癌的发病风险。
496. 下列不属于结肠癌营养膳食防治范畴的是()。 A.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食物中胆固醇的含量 B.增加食物纤维的摄入量 C.食物多样化 D.多吃盐腌、烟熏和油炸食物
答案:D
注释:盐腌、烟熏和油炸食物是结肠癌的风险因素,应该少吃或不吃。
497. 关于癌症的一级预防,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摄入种类和营养丰富,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多样膳食 B.保持适宜体重,避免体重过高或过低,将整个成人期体重增加值限制在5kg之内 C.红肉的摄入量应低千总能量的10%,最好选择鱼、禽类 D.总脂肪和油类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30%,应选择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并且氢化程度高的植物油
答案:D
注释:癌症的一级预防是指从膳食角度预防癌症的发生,对于总脂肪和油类应选择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并且氢化程度低的植物油。
498. 下面不是肿瘤患者营养支持的原则()。 A.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两者之间应优先选择肠内营养 B.周围静脉营养与中心静脉营养两者之间应优先选择中心静脉营养 C.肠内营养不足时,可用肠外营养加强 D.营养需要量较高或期望短期内改善营养状况时,可用肠外营养
答案:B
注释:周围静脉营养与中心静脉营养两者之间应优先选择周围静脉营养。
499. 以下营养治疗建议不适用于食管癌患者的是()。 A.严重畏食时,可经肠外营养提供营养物质 B.食管切除术后的患者经口饮食应少量多餐,避免早期饱食感和反流 C.食物应含糖类、足够蛋白质和脂肪 D.部分梗阻但无反流的患者,可经口提供含完整营养素的全量肠内营养
答案:A
注释:食管癌属于上消化道癌症,其胃肠功能存在,所以在严重畏食时,仍可经肠内营养方式提供营养物质。“只要肠道功能允许,就应尽量采用肠内营养”是营养支持的基本原则。如果口服不能满足需要,应该选择肠外营养。
500. 不属于肿瘤患者营养支持的指导原则是()。 A.肿瘤患者若有严重营养不良,应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B.营养良好或仅有轻度营养不良的肿瘤患者,无需特殊营养支持 C.完全肠外营养支持有益于对化疗或放疗无效的进展期肿瘤患者 D.肿瘤患者若有胃肠道功能障碍,应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答案:C
注释:进行肠外营养支持也无法改变预后和改善生活质量的不应再应用肠外营养治疗。
501. 关于恶性肿瘤的营养支持,说法错误的是()。 A.对恶性肿瘤患者应补充适宜能量 B.可适当提高蛋白质的摄入量,但应注意动物性蛋白质与植物性蛋白质间的适当比例 C.应提高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 D.应控制脂肪的摄入量,以不超过总能量的30%为宜
答案:C
注释:肿瘤的快速生长主要依赖碳水化合物释放的能量,因此对于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时都应控制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
502. 下列关于化疗对患者营养状况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作用于人体增殖慢的组织 B.骨髓和胃肠道是化疗毒副作用的最常见的部位 C.消化道作用反应出现较骨髓晚 D.一般无营养不良发生
答案:B
注释:考查化疗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主要作用于人体增殖快的组织,骨髓和胃肠道是化疗毒副作用的最常见的部位,消化道作用反应出现较骨髓早,消化功能减退,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功能障碍。
503. 下列关于化疗患者营养支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食物少而精 B.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 C.多食少餐 D.饮食清淡,易消化
答案:C
注释:考查化疗患者的营养支持。化疗患者应该少食多餐。
504. 下列关于放疗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放疗只会导致患者的局部反应 B.无消化道不良反应 C.免疫力无太大变化 D.易产生伤口愈合不良的后果
答案:D
注释:考查放疗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放疗会导致患者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有消化道不良反应,破坏人体免疫力,导致伤口愈合不良,术后肠功能恢复缓慢。
505. 下列关于放疗患者营养支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少食多餐,吃易消化的食物 B.增加蛋白质 C.增加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D.适当提高脂肪的供能比
答案:D
注释:考查放疗患者营养支持。放疗患者应该限制脂肪的摄入。
506. 黄曲霉毒素可以使其发生的危险性特异性增加的是()。 A.胃癌 B.肝癌 C.鼻咽癌 D.乳腺癌
答案:B
注释:WHO/FAO在“膳食营养与慢性病预防”的专家报告中总结了膳食营养与肿瘤发生危险因素的研究证据,可以确定的是黄曲霉毒素可特异性增加肝癌的发生,中式盐腌鱼可增加鼻咽癌的发生,而体力活动可减少结肠癌的发生率。
507. 中式盐腌鱼可以使其发生的危险性增加的是()。 A.胃癌 B.肝癌 C.鼻咽癌 D.乳腺癌
答案:C
注释:WHO/FAO在“膳食营养与慢性病预防”的专家报告中总结了膳食营养与肿瘤发生危险因素的研究证据,可以确定的是黄曲霉毒素可特异性增加肝癌的发生,中式盐腌鱼可增加鼻咽癌的发生,而体力活动可减少结肠癌的发生率。
508. 体力活动可使其发生的危险性减少的是()。 A.胃癌 B.肝癌 C.鼻咽癌 D.结肠癌
答案:D
注释:WHO/FAO在“膳食营养与慢性病预防”的专家报告中总结了膳食营养与肿瘤发生危险因素的研究证据,可以确定的是黄曲霉毒素可特异性增加肝癌的发生,中式盐腌鱼可增加鼻咽癌的发生,而体力活动可减少结肠癌的发生率。
509. 【技师不做】下列对外科疾病中蛋白质缺乏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体重下降 B.脂肪组织增加 C.肌肉重量减少 D.体脂大量消耗
答案:B
注释:考查蛋白质缺乏的影响。蛋白质缺乏时机体通过脂肪动员耗能,脂肪组织减少。
510. 【技师不做】下列有关术前营养支持正确的观点是()。 A.高血压患者在术前应给予低能量、低脂肪饮食,待血压控制到正常水平后再进行手术 B.贫血患者应该给予足够的蛋白质和能量,并积极补充血浆和血小板,防止术中出血过多 C.肝功能不全患者可通过一次性输入新鲜血液,同时在饮食上给予高能量、高蛋白质、高糖饮食,增加肝糖原的储备 D.糖尿病患者给予胰岛素治疗以外,术前按糖尿病饮食要求供给,在血糖接近正常水平、尿糖定性转阴后手术
答案:D
注释:高血压患者在术前应给予低盐、低胆固醇饮食,待血压控制到正常水平后再进行手术;肝功能不全患者术前应给与高能量、高蛋白、低脂肪膳食,充分给予各种维生素,促进肝细胞再生;对于癌症的消瘦患者应该给予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贫血患者应根据病因给予治疗,不应都补充血浆和血小板。
511. 与术前营养不良无关的是()。 A.摄入不足 B.身体虚弱 C.消化吸收障碍 D.丢失过多
答案:B
注释:身体虚弱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不是原因。
512.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术后能量需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增加基础代谢能量消耗的20%~25% B.对于无并发症者,能量需要略高于术前,一般增高10% C.如果伴有腹腔感染者,则能量需要量可增加50%。 D.尽可能减少蛋白质作为能量消耗,使机体尽快获得正氮平衡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5。术后能量:对于无并发症者,能量需要略高于术前,一般增高10%;如果伴有腹腔感染者,则能量需要量可增加50%。尽可能减少蛋白质作为能量消耗,使机体尽快获得正氮平衡。
513. 【技师不做】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术后创伤患者均处于高代谢状态 B.危重患者的能量应该过量补充,防止出现能量不足 C.Harris-Benedict可以估计正常人体的能量消耗值,适用于各种疾病状态的患者 D.术后给予患者足够的能量、蛋白质和其他必需营养成分,体内蛋白质的净分解率会降低
答案:D
注释:创伤术后患者分为4个期:急性损伤期、转折点期、代谢合成阶段和脂肪储存阶段,其中后两阶段的患者处于合成代谢状态;对于危重患者应该补充足够的能量,但也不宜过多,否则会加重肺、肝、肾的负担;Harris-Benedict对于正常人体的能量消耗值的估计偏高;在应激状态下,给予高蛋白营养也不可能逆转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514. 【技师不做】关于手术后患者的营养描述,不正确的是()。 A.对于无并发症患者,术后能量需略高于术前,一般增高10% B.伴有腹腔感染者,能量需要量增加可高达50% C.足量的碳水化合物利于机体转入正氮平衡,建议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0~400g/d D.应注意芳香族氨基酸如苯丙氨酸、酪氨酸的供给,促进伤口愈合和全身康复
答案:D
注释:促进伤口愈合和全身康复的应该是支链氨基酸,故应注意支链氨基酸如L-亮氨酸、L-异亮氨酸、L-缬氨酸的供给;且建议蛋白质摄入量为100~140g/d,有利于转入或维持正氮平衡。
515. 【技师不做】对于术前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水溶性维生素的补充量应该是正常需要量的()。 A.2~3倍 B.3~4倍 C.4~5倍 D.6~7倍
答案:A
注释:维生素C是合成胶原蛋白、促进伤口愈合所必需的物质,B族维生素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因此水溶性维生素的每天的供给量增至正常供给量的2~3倍。
516. 大手术后第一次进食的患者一般给予()。 A.普食 B.半流食 C.低脂膳食 D.流质膳食
答案:D
注释:流质膳食极易消化、含渣很少,呈流体状态,适合大手术后笫一次进食的患者。D
517. 【技师不做】食管癌术后恢复期应采用的饮食为()。 A.普通膳食 B.高脂肪膳食 C.低蛋白软食 D.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低脂软食
答案:D
注释:食管癌术后恢复期应采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低脂软食。
518. 【技师不做】口腔手术患者的禁忌食品是()。 A.藕粉 B.花菜 C.煮焖肉 D.煮苹果
答案:B
注释:口腔患者的膳食应该符合细软、易吞咽消化的特点。多纤维蔬菜不符合下列特征。
519. 冷流食适用于()。 A.食管癌术后 B.扁桃体术后 C.胃癌 D.肝性脑病
答案:B
注释:扁桃体术后服用冷流食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及渗出。
520. 【技师不做】腹部手术24小时患者适用()。 A.普通膳食 B.软食 C.半流质 D.禁食
答案:D
注释:腹部手术24小时患者应该禁食。
521. 【技师不做】腹部手术后早期,以下食物不宜选用()。 A.鸡蛋汤 B.咸米汤 C.牛奶 D.豆浆
答案:D
注释:腹部手术后早期应避免出现腹胀、腹泻,故不宜选用豆浆。
522. 直肠术后采用高纤维膳食的意义在于()。 A.促进胃肠蠕动 B.使粪便成形,易于排出,防止便秘及粪便污染创伤面 C.促进消化 D.无特殊意义
答案:B
注释:高纤维膳食可以促进肠蠕动,使粪便成形,易于排出,防止便秘。
523. 下面不适于胃癌切除后患者的是()。 A.少食多餐 B.干稀分食 C.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D.逐步增加食量和食物种类
答案:D
注释:胃癌切除术后患者应少食多餐,干稀分食,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提供足够的优质蛋白,但不宜增加食量和食物种类。
524. 【技师不做】不属于胃切除术后患者的饮食治疗的是()。 A.少量多餐 B.干稀分食 C.限制碳水化合物 D.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量
答案:D
注释:脂肪的消化吸收过程基本上不涉及胃,所以不需要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量。
525. 胃大部切除术后易造成贫血的原因是()。 A.能量摄入不足 B.蛋白质摄入不足 C.胃酸分泌不足 D.脂肪摄入不足
答案:C
注释: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缺乏不利于二价离子的释出,阻碍铁吸收,造成贫血。
526. 【技师不做】胃大部切除术患者限制单糖、双糖食物摄入是为防止发生()。 A.贫血 B.体重下降 C.低血糖综合征 D.倾倒综合征
答案:C
注释:单糖、双糖食物进入空肠,血糖迅速升高,导致胰岛素的大量分泌,导致在饭后1~3小时发生低血糖。
527. 【技师不做】胃大部切除术幽门切除的患者进食后应()。 A.平卧30分钟 B.直立30分钟 C.马上直立活动 D.坐位30分钟
答案:A
注释:胃大部切除术幽门切除的患者进食后平卧30分钟,防止食物快速进入小肠及倾倒综合征等的发生。
528. 下列关于小肠切除术膳食治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严格控制脂肪 B.补充维生素矿物质 C.重建膳食习惯 D.发生并发症时尽量给予低蛋白高维生素膳食
答案:D
注释:考查小肠切除术后营养治疗。发生并发症时尽量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
529. 【技师不做】对于肝病患者,术后的脂肪补充应该选择()。 A.短链甘油三酯 B.中链甘油三酯 C.长链甘油三酯 D.短链甘油三酯和中链甘油三酯
答案:B
注释:中链甘油三酯比长链甘油三酯更容易消化吸收,而且可以直接经过门静脉进入肝脏,也更容易氧化分解代谢。
530. 【技师不做】关于肝脏手术后的营养治疗,正确的是()。 A.术后应禁食3~5天 B.应限制能量的摄入 C.应大量补充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加快机体术后回复 D.供给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答案:D
注释:肝脏手术后应禁食2~3天后,待肠胃功能恢复改用肠内营养;营养膳食应注意适量能量、低脂肪,尤其是动物性脂肪的摄入,低胆固醇,适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及膳食纤维,注意节制膳食,少量多餐,定时定量。故答案选择D。
531. 【技师不做】肝胆等复杂手术后,应该首选()。 A.静脉营养 B.流质膳食 C.肠内营养 D.要素膳食
答案:A
注释:肝胆等复杂手术后有时会引起胃肠功能的紊乱,宜选择静脉营养,即肠外营养。
532. 【技师不做】胰腺癌切除术可引起()。 A.倾倒综合征 B.水、电解质失衡 C.维生素B12吸收不良 D.糖尿病
答案:D
注释:胰腺切除后不能分泌胰岛素,从而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533. 【技师不做】胰腺手术后,当肠蠕动恢复正常后,应该给予的膳食是()。 A.高蛋白流食 B.高脂流食 C.低糖流食 D.无脂流食
答案:D
注释:胰腺是分泌脂肪酶的主要器官,胰腺受损可以导致脂肪利用障碍,所以应该选择无脂流食。
534. 下列关于剖宫产后饮食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给予术后流食1天 B.术后忌用牛奶、豆浆、大量蔗糖等胀气食品 C.术后即可食用较清淡、稀软、易消化的食物 D.情况好转后给予半流食1~2天,再转为普通膳食。
答案:C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189。剖宫产的产妇,手术后约24小时胃肠功能恢复,应给予术后流食1天,但忌用牛奶、豆浆、大量蔗糖等胀气食品。情况好转后给予半流食1~2天,再转为普通膳食。
535.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颅脑手术后营养治疗,不正确的是()。 A.膳食蛋白质供能占总能量的12%~20% B.膳食脂肪供能占总能量的20%~30% C.若合并脑水肿,每千克体重需6~10g的碳水化合物 D.不经口进食,钠摄入量每千克体重不可高于1.15mmol
答案:C
注释:考查颅脑手术后营养治疗。若合并脑水肿,每千克体重需5~6g的碳水化合物。
536.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心外科术后的营养治疗,正确的是()。 A.给予充足维生素 B.无需补充矿物质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C.术前给予普通膳食即可 D.术后当天即可进食半流质膳食
答案:A
注释:考查心外科术后营养治疗。给予充足维生素,需补充矿物质纠正水电解质失衡,术前给予半流质膳食即可,术后次日即可进食半流质膳食,换瓣术后需避免摄入含维生素K的食物。
537.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食管癌术后的营养治疗,不正确的是()。 A.术前贫血患者应给予高蛋白膳食 B.术前3天给予膳食可有少量残渣 C.术后注意补充氨基酸 D.术后需适当补充蛋白质
答案:B
注释:考查食管癌术后营养治疗。术前3天给予无渣全流质膳食。
538. 【技师不做】烧伤患者会出现较长时间的负氮平衡,其中主要分解()。 A.血浆蛋白质 B.肌肉蛋白质 C.肝蛋白质 D.肾蛋白质
答案:B
注释:烧伤患者的蛋白质分解涉及全身各组织,其中以肌肉中的蛋白质为主,其次为肝脏中的蛋白质。
539. 【技师不做】烧伤后体内的主要能量来源是()。 A.碳水化合物 B.蛋白质 C.脂肪 D.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
答案:C
注释:由于烧伤破坏了脂解作用与再酯化在脂肪组织中的平衡,脂类成了体内的主要燃料,据估计应激患者的热量有80%~85%来自脂类的氧化。
540. 【技师不做】大面积烧伤患者应采用()。 A.高能量、高蛋白膳食 B.低蛋白膳食 C.低脂膳食 D.低盐膳食
答案:A
注释:大面积烧伤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
541. 【技师不做】关于烧伤后的营养治疗原则的描述,错误的是()。 A.烧伤后的治疗应该紧密结合临床病程进行 B.在感染期要以利尿、消炎和解毒为主,尽量给予高维生素膳食,改善负氮平衡 C.在休克期要以消炎、利尿、清热、解毒为主,尽量促进食欲,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和能量 D.在休克期可以提供米汤、牛奶等食物,少量多餐
答案:C
注释:在休克期要保护食欲,补充多种维生素,不强调蛋白质和能量的补充。
542.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肾移植术后前期营养的治疗,不正确的是()。 A.术后1~2天可禁食 B.术后2天给予优质低蛋白流质膳食 C.术后初期膳食应限制单糖制品摄入 D.术后初期优质蛋白质不应超过50%
答案:D
注释:考查肾移植术后前期营养治疗。术后优质膳食应占70%以上。
543. 【技师不做】肾移植术后初期,控制患者的水、电解质的摄入方法是()。 A.严格控制在正常摄入量的1/2 B.少量多次,但不能超过正常摄入量 C.水不限制,但是电解质尽量减少摄入量,以免加重肾脏负荷 D.不限制
答案:D
注释:肾移植患者手术后初期,即笫2~3天时,患者的尿量开始接近正常,因此水和电解质不必限制,食盐一般每天5~8g。
544.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肾移植术后合并肾功能不全的营养治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严格限制单糖 B.限制胆固醇 C.注意补钙 D.选择简单碳水化合物
答案:D
注释:考查肾移植术后合并肾功能不全的营养治疗。肾移植术后膳食中必须尽量限制单糖和蔗糖及其制品摄入。
545. 【技师不做】张某为严重烧伤患者,体质虚弱,为了营养支持和治疗,请营养师进行会诊。营养师会诊后给出的治疗膳食为()。 A.低蛋白膳食 B.低脂肪膳食 C.低盐膳食 D.高能量高蛋白膳食
答案:D
注释:高能量高蛋白膳食的适应证为严重营养不良、分解代谢亢进的患者,如贫血、烧伤等。故正确答案为D。
546. 【技师不做】张某为严重烧伤患者,体质虚弱,为了营养支持和治疗,请营养师进行会诊。长期食用该膳食,应注意补充的维生素为()。 A.维生素A和水溶性维生素 B.维生素E和水溶性维生素 C.维生素D和水溶性维生素 D.维生素K和水溶性维生素
答案:A
注释:长期食用该膳食,容易出现血脂增高和维生素A、水溶性维生素的缺乏,故正确答案为A。
547. 【技师不做】张某为严重烧伤患者,体质虚弱,为了营养支持和治疗,请营养师进行会诊。长期食用该膳食,应注意防止出现()。 A.高血压 B.高血糖 C.高血脂 D.高钠
答案:C
注释:长期食用该膳食,容易出现血脂增高和维生素A、水溶性维生素的缺乏,故正确答案为C。
548. 【技师不做】口腔疾病患者应该避免()。 A.油烹煎炸食物 B.牛奶以及过甜食物 C.过咸过酸食物 D.过硬食物
答案:D
注释:口腔疾病术后膳食的制备应细软,无需咀嚼,易吞咽消化,选D。
549. 【技师不做】腹部手术后应该避免()。 A.油烹煎炸食物 B.牛奶以及过甜食物 C.过咸过酸食物 D.过硬食物
答案:B
注释:腹部术后应该尽量少给牛奶、豆浆、过甜的流质膳食及产气食物,选B。
550. 【技师不做】属于完全胃肠外营养是()。 A.通过静脉输人全部营养 B.胃管内补其不足 C.少量口服 D.补充要素膳
答案:A
注释:所有营养素完全经肠外获得的营养支持方式称为完全胃肠外营养。
551. 【技师不做】管饲营养的置管方式,除外()。 A.经鼻-胃置管 B.外周静脉置管 C.鼻-十二指肠 D.空肠造瘘置管
答案:B
注释:管饲营养是指对于上消化道通过障碍者,经鼻胃、鼻十二指肠、鼻-空肠置管,或经颈食管、胃、空肠造瘘置管,输注营养制剂的营养支持方法,属肠内营养。外周静脉置管属于肠外营养。
552. 【技师不做】与肠外营养支持相比,肠内营养支持最大的优越性在于()。 A.营养素的吸收更符合生理 B.营养素的利用更符合生理 C.操作方便 D.有助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完整性
答案:D
注释:D选项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完整性是肠内营养区别于肠外营养最大的优点。
553. 【技师不做】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关于其优势,错误的是()。 A.更符合生理情况 B.能维护胃肠黏膜的结构 C.增强胃肠道黏膜的屏障作用 D.抑制胆囊收缩、胃肠道激素分泌
答案:D
注释:肠内营养可以避免长期完全肠外营养造成的胃肠功能障碍、胃肠黏膜屏障作用降低、肠道细菌移位等不良反应,减少肠源性感染的风险。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相比所需费用较低,使用较安全,监护较容易。
554. 【技师不做】目前危重患者推荐实施早期肠内营养,选择早期肠内营养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A.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B.免疫调理 C.提供能量 D.防治肠道菌群易位
答案:C
注释:C选项提供能量并不是早期使用肠内营养的主要目的,肠内和肠外营养都可以提供能量。
555. 关于肿瘤患者,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恶性肿瘤患者若其胃肠道功能存在并在治疗许可时,首选肠内营养 B.胃肠道功能减弱或伴白细胞减少的易感染的肿瘤患者,有营养支持的指征,以肠外营养为适宜 C.肿瘤患者的肠内和肠外营养配方基本同非肿瘤的营养不良患者 D.因手术、放疗等综合治疗所引起消化吸收功能不全,但无残存肿瘤的患者,通过适当的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能改善生活质量
答案:B
注释:胃肠道功能减弱或伴白细胞减少的易感染的肿瘤患者,有营养支持的指征,以肠内营养为适宜。
556. 【技师不做】吞咽困难患者适用的膳食()。 A.禁食 B.软食 C.半流质 D.流质
答案:D
注释:吞咽困难患者需经鼻胃管或鼻肠管推注,故选流质。
557. 【技师不做】重度食管炎营养支持应采用的有效途径为()。 A.经鼻胃管管饲 B.经口进食 C.静脉营养 D.经直肠营养
答案:A
注释:重度食管炎应减少食物对病灶的刺激,故采用经鼻胃管管饲。
558. 【技师不做】食管癌术后早期经济、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途径是()。 A.中心静脉营养 B.周围静脉营养 C.经鼻胃管或鼻肠管营养 D.经口营养
答案:C
注释:食管癌术后早期选择经鼻胃管或鼻肠管营养,费用低,可以有效防止肠黏膜萎缩、细菌移位。
559. 【技师不做】急性阑尾炎术后恢复期营养支持方式为()。 A.胃造瘘 B.肠外营养治疗 C.经口饮食 D.空肠造瘘
答案:C
注释:急性阑尾炎术后恢复期营养支持方式经口饮食。
560. 【技师不做】对于手术后恢复期患者,有胃肠道功能,营养治疗最好的方式是()。 A.肠外营养 B.周围静脉营养 C.中心静脉营养 D.肠内营养
答案:D
注释:当患者因疾病本身或诊断的需要而不能或不愿经口摄食或摄食不足以满足需要时,若胃肠道功能许可,则首先考虑采用肠内营养支持。
561. 【技师不做】胃肠内营养支持不适用于()。 A.昏迷的患者 B.吞咽困难的患者 C.严重烧伤的患者 D.急性肠梗阻的患者
答案:D
注释:肠内营养的绝对禁忌证是肠道梗阻。不宜使用肠内营养的情况还包括:①导致肠内营养渗漏的胃肠痊患者;②严重应激状态、上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顽固性呕吐或严重腹泻急性期急性胰腺炎;③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及长期少食者;④小肠广泛切除后4~6周以内;⑤年龄小于3月龄婴儿。
562. 【技师不做】经鼻胃管营养常见的并发症有()。 A.气胸 B.吸入性肺炎 C.电解质紊乱 D.糖代谢紊乱
答案:B
注释:经鼻胃管营养受体位的影响,主要由于胃压大、食物反流、误吸造成吸入性肺炎。
563. 【技师不做】管饲引起腹泻的原因有()。 A.灌注速度太慢 B.乳糖不耐症 C.营养液温度40℃.左右 D.营养液浓度太低
答案:B
注释:管饲引起腹泻是因为机体缺乏乳糖酶,导致乳糖不耐症。
564. 【技师不做】食管癌患者术前准备不能正常进食的可以选择()。 A.鼻胃管或鼻肠管 B.经口软食 C.经口清流食 D.周围静脉营养
答案:A
注释:《食管癌患者营养治疗指南》。食管癌患者肠内营养途径首选ONS,当口服不能满足目标营养需要量时,行管饲喂养。管饲首选经鼻置入鼻胃管或鼻肠管。如肠内营养时间需超过4周的患者,可以考虑行PEG/PEJ。如果食管癌患者肠内营养无法完全满足正常人体需要或存在禁忌证,推荐行肠内营养联合部分肠外营养或全肠外营养。
565. 【技师不做】患者女,45岁,误服浓硫酸引起食管损伤,瘢痕粘连增生引起食管狭窄。首选营养支持方法()。 A.周围静脉营养 B.中心静脉营养 C.经肠营养 D.直肠营养
答案:C
注释:该患者胃肠功能正常,选择经肠营养是经济和安全的。
566. 【技师不做】下列选项中可以选择肠内营养的是()。 A.咀嚼困难或吞咽困难患者 B.肠梗阻患者 C.严重应激状态 D.小于3月龄婴儿
答案:A
注释:肠内营养适应证主要取决于小肠是否具有能吸收提供的各种营养素的功能。所以当患者原发疾病或因治疗与诊断的需要而不能或不愿经口摄食,或摄食量不足以满足需要时,如胃肠道功能允许而又可耐受时,首先应考虑采用肠内营养。
567. 【技师不做】胃肠道功能健全的患者最适宜的营养治疗方式是()。 A.全胃肠外营养 B.周围静脉营养 C.肠内营养 D.中央静脉营养
答案:C
注释:肠内营养比较符合生理状态,能维持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较肠外营养更能改善危重患者的预后。因此,只要患者胃肠道功能完整或具有部分胃肠道功能,最适宜的营养治疗方式是肠内营养。选项中除C项肠内营养外,其余3项都属于肠外营养,所以本题选择C项。
568. 【技师不做】下列属于肠内营养的适应证()。 A.高流量小肠瘘 B.完全性器质性肠梗阻 C.严重腹腔内感染 D.短肠综合征
答案:D
注释:肠内营养适应证主要包括无法经口摄食、摄食不足或有摄食禁忌证者,胃肠道疾病如短肠综合征、溃疡性肠炎、胃肠癌症及手术者、肝肾衰竭、神经性厌食等,故答案选D,其他选项均为肠外营养适应证。
569. 【技师不做】肠内营养的并发症是()。 A.血肿形成 B.感染性休克 C.高糖血症 D.气胸
答案:C
注释:C项是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其余3项都是肠外营养并发症,故选C。
570. 【技师不做】胃肠功能差且有较大吸人性肺炎危险者,宜用()。 A.空肠造口置管 B.颈部经皮咽部胃内置管 C.经鼻置鼻胃管 D.经鼻置鼻十二指肠管
答案:A
注释:经皮咽部胃内置管、经鼻置鼻-胃管、经鼻置鼻-十二指肠管、经鼻置鼻-空肠管均在鼻咽部置管,均易引起吸入性肺炎的并发症。只有选项A不会引起此并发症。
571. 【技师不做】下列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时营养液能够一次性投给的是()。 A.危重患者 B.喂养管尖端位于胃内及胃功能良好的患者 C.十二指肠近端喂养的患者 D.空肠近端喂养的患者
答案:B
注释:一次性投给的方式适合喂养管尖端位于胃内及胃功能良好的患者,因为胃的功能良好,胃的容量较大,对容量和渗透压的耐受性较好。其他几种患者适合经泵连续性输注的方式。
572. 【技师不做】肠内营养治疗时,与引起高血糖症无关的因素是()。 A.营养液输注速度过快 B.内源性胰岛素生成不足 C.外源性胰岛素供应不足 D.突然停止肠内营养
答案:D
注释:突然停止肠内营养会引起低血糖。
573. 【技师不做】属于肠内营养适应证的是()。 A.厌食症 B.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C.上消化道出血 D.长期饥饿患者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8。肠内营养适应证:当患者原发疾病或因治疗与诊断的需要而不能或不愿经口摄食,或摄食量不足以满足需要时,如胃肠道功能允许而又可耐受时,首先应考虑采用肠内营养。临床上有以下多种情况适合肠内营养。①无法经口摄食、摄食不足或有摄食禁忌者,如口腔和咽喉炎症或食道肿瘤术后、烧伤、化学性损伤等造成咀嚼困难或吞咽困难;大面积烧伤、创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艾滋病等导致的营养素需要量增加而摄食不足;②胃肠道疾病者:短肠综合征、炎性和溃疡性肠炎、胃肠癌症及其手术者、适用于所提供营养素不致从瘘孔流出的胃肠道瘘患者等;③胃肠道外疾病:术前术后营养支持、肿瘤化疗放疗的辅助治疗、肝肾衰竭、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病、神经性厌食症、抑郁症以及脑血管疾病等。
574. 【技师不做】属于肠内营养的适应证的是()。 A.脓毒症 B.活动性消化道出血 C.短肠综合征 D.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
答案:C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483。大多数短肠综合征病人在早期往往经过一段时期的肠外营养后则应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根据肠功能代偿情况选择相应的肠内营养配方。
575. 【技师不做】要素膳的特点不包括()。 A.成分明确 B.营养全面 C.需要消化 D.残渣少
答案:C
注释:要素膳具有成分明确、营养全面,不需消化直接吸收、残渣较少、刺激性小、不易污染的特点,由于其不含乳糖,适用于乳糖不耐受者。
576. 【技师不做】一般不作为肠内营养膳食选择标准的是()。 A.临床诊断及治疗 B.患者代谢状况 C.患者是否受感染 D.能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膳食物理性质
答案:C
注释:患者是否受感染不是肠内营养膳食选择的一个标准,因此选C。
577. 【技师不做】十二指肠肠瘘患者若肠瘘口小,由肠外营养支持过渡到肠内营养支持时,首先采用的制剂为()。 A.整蛋白型制剂 B.混合奶 C.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 D.维生素组件制剂
答案:C
注释:十二指肠肠瘘患者的肠瘘口小,胃肠道功能部分受损。4个选项都是肠内营养制剂,但只有选项C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既能提供必需的能量和营养,又无须消化即可被吸收和利用,最适用于胃肠道功能部分受损的患者。
578. 【技师不做】非要素膳以全蛋白或蛋白游离物为氮源,最适合于()。 A.肝衰竭的患者 B.胃肠道消化功能障碍的想者 C.肾衰竭的患者 D.胃肠功能正常的患者
答案:D
注释:非要素膳以全蛋白或蛋白游离物为氮源,不易被消化、吸收和利用,因此最适合胃肠功能正常的患者,故D项表述最准确。
579. 【技师不做】阑尾炎切除手术后患者宜采用的营养支持措施是()。 A.胃造瘘 B.肠外营养治疗 C.口服非要素制剂 D.空肠造瘘
答案:C
注释:需阑尾炎切除的患者其胃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均正常,因此最适合采用口服非要素制剂的肠内营养支持措施。
580. 【技师不做】不属于肠内营养制剂的是()。 A.要素膳 B.维生素组件 C.全营养混合液 D.聚合膳
答案:C
注释:全营养混合液,属于肠外营养制剂。
581. 【技师不做】以下不属于特殊配方膳的是()。 A.肝病专用配方 B.胃肠功能障碍配方 C.应激和免疫调节配方 D.不含乳糖配方
答案:D
注释:特殊配方膳是针对某些器官或疾病的代谢特点专门设计的,可以满足特殊情况下代谢异常、代谢障碍和营养素需要量的改变,包括肝病专用配方、肾病专用配方、胃肠道功能障碍配方、应激和免疫调节配方、肺病配方和糖尿病配方等。
582. 【技师不做】采用鼻胃管进食的患者如因误吸而致吸入性肺炎,以下处理错误的是()。 A.立即停输肠内营养液,吸尽胃内容物 B.立即行气管内吸引,尽可能吸出气管内残留液体 C.鼓励或刺激患者咳嗽,以利于排出吸入物及分泌物 D.负压通气
答案:D
注释:在紧急情况下,应立即给予高浓度氧吸入,应用纤支镜或气管插管将异物吸出,加用呼气末正压呼吸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应该是正压通气。
583. 【技师不做】为防治肠内营养支持时发生腹泻,以下预防措施错误的是()。 A.必须用抗酸药时,可用含镁抗酸药替代含铝或含钙的抗酸药 B.对同时应用抗生素治疗者及时停用抗生素 C.应注意由于脂肪含量过高所致的脂肪泻,乳糖不耐受及有关药物所致的腹泻 D.调整渗透压,逐步递增营养液的浓度和剂量
答案:A
注释:含镁的抗酸药可能引起腹泻,因此必须用抗酸药时,可用含铝或含钙抗酸药替代含镁的抗酸药,选项A正好相反。
584. 【技师不做】以下属于肠内营养监控的是()。 A.血清渗透压 B.24小时尿钠、尿钾及其他电解质定量 C.胆囊超声检查 D.尿糖和酮体
答案:D
注释:尿糖和酮体是肠内营养监控中代谢监控的一种。
585. 【技师不做】完全胃肠外营养是()。 A.通过静脉输入全部营养 B.胃管内补其不足 C.少量口服 D.补充要素膳
答案:A
注释:完全胃肠外营养也叫“静脉高营养”。它是通过胃肠道以外的途径,即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将营养液以浓缩的形式输入患者血液循环,营养液包括患者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丰富的热能、必需和非必需的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
586. 【技师不做】外周静脉营养的优点是()。 A.便于临床观察,可早期发现插管处静脉炎征象并做及时处理 B.对输注液体的浓度和酸碱度的限制小 C.能量大限度地按机体的需要以较大幅度调整输入液体的量、浓度 D.输入的液体可很快被稀释而不致对血管壁刺激,不易产生静脉炎
答案:A
注释:选项B、C.D、均是中心静脉营养的优点,只有选项A是外周静脉营养的优点。
587. 【技师不做】在肠外营养中,外周静脉输入途径的优点是()。 A.对渗透压的耐受性好 B.输人的液体对血管壁产生的刺激小 C.输入营养液的速度快 D.安全性高,并发症少而轻
答案:D
注释:A、B,C项是中心静脉输入途径的优点,D是外周静脉输入途径的优点。
588. 【技师不做】在肠外营养支持疗法中,适用于外周静脉途径的是()。 A.需长期肠外营养者 B.营养液需求量较低 C.能量需求量很高 D.营养液渗透压过高
答案:B
注释:营养液需求量较高时应采取中心静脉途径,营养液需求量较低时应采取外周静脉途径。
589. 【技师不做】对肠外营养液持续性输注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A.采用此法时胰岛素的分泌较平稳 B.采用此法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较小 C.采用此法时血糖值较平稳 D.采用此法时常出现高钠血症
答案:D
注释:持续性输注对机体氮源、能量及其他营养物质的供给处于持续状态,因此胰岛素的分泌和血糖值较平稳,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较小;且持续性输注时,胰岛素的分泌保持在高水平状态,阻止了脂肪分解,促进脂肪合成,并使葡萄糖以糖原形式储存在肝脏,常出现脂肪肝和肝大,故D项说法错误。
590. 【技师不做】小肠大部分切除术后第一天应采用的营养支持方式为()。 A.胃造癌 B.肠外营养 C.口服饮食 D.空肠造瘘
答案:B
注释:小肠大部分切除术后的第一天,应采用的营养支持方式为肠外营养。
591. 【技师不做】对肠外营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直接由静脉输人各种营养素 B.可通过周围静脉和中心静脉输入 C.安全,不引起并发症 D.常用于无法吞咽、肠道梗阻的患者
答案:C
注释:肠外营养的并发症包括置管并发症、感染并发症和代谢并发症等。
592. 【技师不做】完全肠梗阻患者应采用的营养支持方式是()。 A.普通膳食 B.软食 C.半流质 D.静脉营养
答案:D
注释:静脉营养是肠外营养,肠梗阻是肠内营养的禁忌证,须使用肠外营养治疗。
593. 【技师不做】围术期有重度营养不良的患者,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连续5~10天以上无法经口摄食达到营养需要量的患者,应给的营养支持方式为()。 A.静脉营养 B.经口少量进食 C.胃造瘘 D.空肠造瘘
答案:A
注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连续5~10天以上,无法经口摄食达到营养需要量的患者,应使用肠外营养,也就是静脉营养。
594. 【技师不做】胃肠外营养支持不适用于()。 A.食管胃肠道先天畸形 B.长期腹泻 C.可以经口进食的烧伤患者 D.急性重症胰腺炎
答案:C
注释:可以经口进食的烧伤患者应该优先考虑使用肠内营养。
595. 【技师不做】胃肠外营养支持常见的并发症不包括()。 A.气胸、血胸 B.恶心呕吐 C.电解质紊乱 D.糖代谢紊乱
答案:B
注释:胃肠外营养支持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机械性并发症(气胸、血胸)、感染性并发症、中心静脉导管拔除意外综合征、代谢性并发症、肝胆系统并发症、胃肠道并发症。
596. 【技师不做】最适宜选择肠外营养的是()。 A.预计肠外营养治疗时间小于5天患者 B.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患者 C.严重呼吸循环衰竭患者 D.顽固性呕吐患者
答案:D
注释: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的患者,病人存在营养不良,或预计2周内无法正常饮食者,都有肠外营养治疗的指征。目前阶段应用肠外营养的禁忌证有严重循环、呼吸功能衰竭,严重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肝肾衰竭等。
597. 【技师不做】下列属于肠外营养适应证的是()。 A.口腔和咽喉炎症患者 B.食管肿瘤切除术患者 C.溃疡性肠炎患者 D.肠道梗阻患者
答案:D
注释: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的病人,病人存在营养不良,或预计2周内无法正常饮食者,都有肠外营养治疗的指征。临床常见的适应证包括:①非外科疾病:营养不良伴胃肠功能紊乱或障碍、神经性厌食或顽固性呕吐、肠道疾病(局限性或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放射性肠炎等)、化疗与放疗辅助治疗期间、肝肾疾病、严重感染和败血症等;②外科疾病:胃肠道梗阻、胃大部切除及胃肠吻合术、大手术创伤及复合性外伤、消化道瘘、急性胰腺炎、脏器或骨髓移植后功能尚未恢复、大面积烧伤和重度感染。此外,对于营养不良、需进行大的胸腹部手术的病人应在术前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对于存在感染并发症倾向的骨科与颅内手术等病人也提倡于术前加强肠外营养支持,以维持病人营养状况,降低手术死亡率。
598. 【技师不做】属于肠外营养并发症的是()。 A.喂养管堵塞 B.腹胀或肠痉挛 C.高碳酸血症 D.胆道系统疾病
答案:D
注释:喂养管堵塞是肠内营养独有的机械性并发症,腹胀或肠痉挛是肠内营养独有的胃肠道并发症,高碳酸血症是肠内营养独有的代谢性并发症,吸入性肺炎是肠内营养独有的感染性并发症。胆道系统疾病是肠外营养独有的脏器功能损害并发症,因此选择D项。
599. 【技师不做】属于肠外营养禁忌证的是()。 A.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 B.急性胰腺炎的急性期 C.肠广泛切除的患者 D.肝衰竭患者
答案:D
注释:D选项肝衰竭属于肠外营养禁忌证,其他3项都属于肠内营养禁忌证。
600. 【技师不做】属于肠外营养并发症的是()。 A.导管阻塞 B.感染性休克 C.吸入性肺炎 D.腹痛、腹泻
答案:B
注释:A、C选项是肠内营养机械性并发症;D选项是肠内营养胃肠道并发症;只有B选项是实施肠外营养时静脉导管引起的感染性并发症。
601. 【技师不做】在短肠综合征早期,应首先选择()。 A.鼻饲肠内营养 B.采用完全肠外营养治疗(TPN) C.使用要素膳 D.混合奶
答案:B
注释:短肠综合征早期肠道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消化和吸收经肠内给予的营养,因此,必须实行完全肠外营养治疗。
602. 【技师不做】小肠大部分切除术后第一天,应采取的营养支持措施是()。 A.胃造瘘 B.肠外营养治疗 C.口服饮食 D.空肠造瘘
答案:B
注释:小肠大部分切除后,患者的胃肠道功能严重受损,应采取的营养支持措施是肠外营养治疗。
603. 【技师不做】肠外营养的并发症是()。 A.恶心、呕吐 B.腹泻 C.高碳酸血症 D.胆汁淤积性肝功能不全
答案:D
注释:ABC均是肠内营养的并发症,肠外营养时易引起胆汁淤积性肝功能不全,原因很多,其中长期能量过高、肠内长期没有营养通过是重要原因。
604. 【技师不做】下列不属于肠外营养的营养物质是()。 A.葡萄糖 B.氨基酸 C.整蛋白 D.维生素
答案:C
注释:肠外营养制剂没有统一配方,应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重或体表面积以及病情需要等制备。肠外营养制剂的组成成分包括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电解质和水等。要求无菌、无毒、无热源,具有适宜的渗透压和pH,良好的相容性、稳定性。
605. 【技师不做】属于肠外营养制剂的是()。 A.要素膳 B.蛋白质组件 C.脂肪乳剂 D.匀浆膳
答案:C
注释:要素膳是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蛋白质组件属于组件型肠内营养制剂,匀浆膳属于非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症膳属于特殊应用型肠内营养制剂;脂肪乳剂属于肠外营养制剂,因此选择C项。
606. 【技师不做】必需氨基酸配方膳食适合于()。 A.肝衰竭的患者 B.胃肠道消化功能障碍的患者 C.肾衰竭的患者 D.胃肠功能正常的患者
答案:C
注释:肾脏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清除蛋白质代谢废物,肾衰竭患者因其清除蛋白质代谢废物功能减弱对机体造成危害。因此,肾衰竭患者的营养支持应补充必需氨基酸,促进利用体内分解的尿素氮合成非必需氨基酸,抑制分解,从而减少对机体造成的危害,同时又减少肾的负担。
607. 【技师不做】高支链氨基酸配方膳食适合于()。 A.肝功能障碍患者 B.胃肠道消化功能障碍的患者 C.肾衰竭的患者 D.胃肠功能正常的患者
答案:A
注释:肝功能障碍患者常引起血浆氨基酸谱失衡,而高支链氨基酸配方膳食恰恰有利于纠正血浆氨基酸谱失衡。
608. 【技师不做】高脂肪配方膳食适合于()。 A.肝衰竭的患者 B.胃肠道消化功能障碍的患者 C.肾衰竭的患者 D.肺功能受损的想者
答案:D
注释:肺功能受损患者的呼吸功能受损,而高脂肪能减少二氧化碳生成量和增加热能,减少患者肺负担。
609. 【技师不做】下面不属于使用脂肪乳剂的优点的是()。 A.提供的能量密度高 B.单独应用具有省氮效应 C.无高渗性利尿 D.对静脉壁无刺激
答案:B
注释:脂肪乳剂与葡萄糖合用构成的双能源是肠外营养的最佳非蛋白质能量来源,为达到氮平衡所需要的能量消耗最小,具有省氮效应。
610. 【技师不做】肠外营养支持时,使用大量高渗葡萄糖不易引起的危害是()。 A.肾功能损害 B.高血糖及高渗性脱水 C.二氧化碳产生过多,加重呼吸肌负荷 D.肝功能损害
答案:A
注释:大量高渗葡萄糖能引起高血糖及高渗性并发症以及静息能量消耗增高;糖代谢生成二氧化碳,大量高渗葡萄糖可使二氧化碳产生过多,加重呼吸肌负荷;大量高渗葡萄糖会转化成脂肪沉积在肝脏,造成肝功能损害,而不易引起肾功能损害。
611. 【技师不做】肠外营养的脂肪乳剂中,长链甘油三酯与中链甘油三酯相比所具优点是()。 A.长链甘油三酯氧化更快、更完全 B.长链甘油三酯对肝脏及免疫系统的损害小 C.长链甘油三酯能较快且彻底地从血中被清除 D.长链甘油三酯没有神经系统副作用
答案:D
注释:选项A、B、C都是中链甘油三酯的优点,只有D选项是长链甘油三酯的优点。
612. 【技师不做】在肠外营养中,关于氨基酸制剂错误的是()。 A.氮源是L-氨基酸溶液 B.9种必需氨基酸占总氮量的20% C.需要含有充足的条件必需氨基酸 D.生物利用率高,维持正氮平衡
答案:B
注释:氨基酸制剂中9种必需氨基酸占总氮量的40%。
613. 【技师不做】在肠外营养支持中,对使用谷氨酰胺制剂的优点表述错误的是()。 A.能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B.在药理剂量作用下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C.缓解应激时谷氨酰胺水平的下降 D.改善机体代谢、氮平衡
答案:B
注释:谷氨酰胺能缓解应激时谷氨酰胺水平的下降,改善机体代谢、氮平衡;谷氨酰胺是肠黏膜细胞和各种快速生长、分化细胞(如淋巴细胞)的主要能源,能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因此能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机体免疫状况,但不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614. 【技师不做】在肠外营养支持中,对使用精氨酸制剂的优点表述错误的是()。 A.在药理剂量作用下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在药理剂量作用下可促进催乳素的分泌 C.能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D.减少尿氮排泄
答案:C
注释:精氨酸能促进机体蛋白质合成,减少尿氮排泄,具有调节胰岛素、催乳素等内分泌腺的作用,但不具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
615. 【技师不做】关于全静脉营养液的混合标准,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葡萄糖的最终浓度为10%~23% B.总容量应≥1.5L C.葡萄糖量不应少于氨基酸量 D.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剂的容量比为2:1:1或1:1:1或2:1:0.5
答案:C
注释:氨基酸分子可吸附在油水界面上,其缓冲作用可减轻葡萄糖溶液降低脂肪乳剂稳定性的有害作用。因此为了维持全静脉营养液的稳定性,氨基酸量不应少于葡萄糖量,C选项表述正好相反。
616. 【技师不做】全静脉营养液配制过程中,不正确的操作是()。 A.电解质与微量元素能直接加入脂肪乳剂内 B.胰岛素在混合营养液中稳定,可与各种静脉营养制剂配伍混合 C.磷制剂与钙制剂未经充分溶解不能直接混合 D.应含有足量的氨基酸溶液
答案:A
注释:电解质与微量元素不能直接加入脂肪乳剂内,以免影响营养液的稳定性。
617. 【技师不做】关于配制肠外营养液说法错误的是()。 A.磷酸钾盐与葡萄糖酸钙配伍易产生沉淀 B.钙剂和磷酸盐应分别加在不同的溶液内稀释,以免出现沉淀 C.混合营养液中的氨基酸浓度不可小于2.5% D.选用葡萄糖酸钙比选用氯化钙更易与磷酸盐作用产生磷酸盐沉淀
答案:D
注释:氯化钙比葡萄糖酸钙更易离解,故选用氯化钙比选用葡萄糖酸钙更易与磷酸盐作用产生磷酸盐沉淀,故D选项说法错误。
618. 【技师不做】属于肠外营养监控的是()。 A.胃肠道耐受性监控 B.肝功能实验 C.喂养管位置监控 D.喂养管阻塞监控
答案:B
注释:肝损害是肠外营养实施中常见的并发症,所以肝功能实验是肠外营养监控的一个主要内容,因此正确答案为B。
619. 【技师不做】属于肠内营养监控的是()。 A.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 B.定期测定血清电解质 C.定期测定血尿素氮和血糖 D.定期测定胃肠道耐受性
答案:D
注释:定期测定胃肠道耐受性是肠内营养特有的监控内容,其余3项都属于肠外营养监控范围,因此正确答案为D。
620. 【技师不做】肠外营养支持时,与发生肝损害并发症关系不密切的是()。 A.长期过高的能量供给 B.葡萄糖、脂肪与氮量的供给不合理 C.胆汁淤积 D.患者本身有胰腺炎
答案:D
注释:长期过高的能量供给,葡萄糖、脂肪与氮量的供给不合理,胆汁淤积,使得葡萄糖、脂肪与氮量不能被完全利用,而转化为脂肪沉积在肝内,引起肝损害;而原有肝病基础或伴有如败血症、短肠综合征等的患者易发生肝损害。与患者本身有胰腺炎的情况无关。
621. 【技师不做】对于接受肠外营养的危重患者,为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常需监测患者的()。 A.血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浓度 B.肝胆超声检查和骨密度检测 C.尿3-甲基组氨酸测定 D.血清渗透压
答案:D
注释:如疑有血液高渗情况,应及时测定血清渗透压,方便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选D。
622. 【技师不做】为及时了解肝胆系统是否受损,是否存在代谢性骨病,长期肠外营养支持患者应定期监测()。 A.血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浓度 B.肝胆超声检查和骨密度检测 C.尿3-甲基组氨酸测定 D.血清渗透压
答案:B
注释:肝胆超声检查和骨密度检测可以及时了解肝胆系统是否受损,是否存在代谢性骨病,选B。
623. 【技师不做】肠外营养的特殊监测指标中,衡量机体蛋白质水平的灵敏指标是()。 A.血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浓度 B.肝胆超声检查和骨密度检测 C.尿3-甲基组氨酸测定 D.肌酐身高指数
答案:D
注释:肌酐身高指数是衡量机体蛋白质水平的灵敏指标,选D。
624. 【技师不做】需长期肠内营养的十二指肠外瘘患者在术中应对其进行()。 A.经鼻胃管 B.经鼻空肠管 C.胃造瘘 D.空肠造瘘
答案:D
注释:空肠造瘘的喂养管可长期放置,适用于长期营养支持,且空肠造瘘使得肠道营养与胃十二指肠减压同时进行,适合于十二指肠外瘘患者。因此,对需长期肠内营养的十二指肠外瘘患者应采用空肠造瘘,故选D。
625. 【技师不做】需短期肠内营养、胃肠功能较好的患者适于()。 A.经鼻胃管 B.经鼻空肠管 C.胃造瘘 D.空肠造瘘
答案:A
注释:经鼻胃管喂养的优点是胃的容量大,对营养液的渗透压不敏感,缺点是有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不适合长期营养支持的患者。所以,对于需短期肠内营养、胃肠功能良好的患者适合经鼻胃管,选A。
626. 【技师不做】需长时期肠内营养、胃肠功能较好的患者适于()。 A.经鼻胃管 B.经鼻空肠管 C.胃造瘘 D.空肠造瘘
答案:C
注释:胃造瘘不易发生肺部并发症,适合长期营养支持的患者,因此,肺部并发症危险性大、胃肠功能良好的患者适合胃造瘘,选C。
627. 【技师不做】小肠切除术后应该给予()。 A.必需氨基酸配方要素膳食 B.低盐流质膳食 C.低脂少渣膳食 D.高支链氨基酸要素膳食
答案:C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593。脂肪的吸收依赖于肠道中胆汁酸的乳化作用。大量小肠(特别是回肠)的切除,使得胆汁酸的吸收和肠-肝循环发生障碍,并最终导致胆汁酸池的枯竭,患者将因脂肪吸收障碍出现脂肪泻和继发性胆汁酸性腹泻(有完整结肠者)。选低脂少渣膳食。
628. 【技师不做】胃大部切除术后应该给予()。 A.必需氨基酸配方要素膳食 B.低盐流质膳食 C.低脂少渣膳食 D.低碳水化合物膳食
答案:D
注释:胃大部分切除以后,胃的容量变小,食物在胃内存留时间短,会迅速进入小肠,造成碳水化合物很快被吸收,出现餐后高血糖现象,所以应给予低碳水化合物膳食。
629. 【技师不做】肝大部切除术后应该给予()。 A.必需氨基酸配方要素膳食 B.低盐流质膳食 C.低脂少渣膳食 D.高支链氨基酸要素膳食
答案:D
注释:肝大部切除术后应该给予高支链氨基酸要素膳食,选D。
630. 【技师不做】胆囊切除术后伴肾功能不全的应该给予()。 A.必需氨基酸配方要素膳食 B.低盐流质膳食 C.低脂少渣膳食 D.高支链氨基酸要素膳食
答案:A
注释:胆囊切除术后伴肾功能不全的应该给予必需氨基酸配方要素膳食,选A。
631. 【技师不做】胰腺炎患者最适合的是()。 A.匀浆膳 B.要素膳 C.蛋白质组件 D.不完全膳食
答案:B
注释:要素膳无须消化即可直接或接近直接吸收和利用,适合胃肠道功能部分受损的患者,如胰腺炎患者,故选B。
632. 【技师不做】大手术后的患者最适合的是()。 A.匀浆膳 B.要素膳 C.蛋白质组件 D.不完全膳食
答案:C
注释:大手术后的患者需要大量的蛋白质来合成组织,因此最适合蛋白质组件膳食,故选C。
633. 【技师不做】胰腺手术后应该采用()。 A.肠内营养 B.完全肠外营养 C.经口膳食 D.肠外营养+肠内营养
答案:B
注释:胰腺手术后应该采用完全肠外营养,选B。
634. 【技师不做】无并发症的心外科手术后患者应该采用()。 A.肠内营养 B.完全肠外营养 C.经口膳食 D.静脉营养
答案:C
注释:无并发症的心外科手术后患者应该采用经口膳食,选C。
635. 【技师不做】哮喘发作与食物有关的因素是()。 A.脂肪 B.盐 C.辛辣食品 D.蛋白质
答案:D
注释:考查哮喘发作的食物因素。哮喘发作与食物过敏有关,特别是高蛋白质食物容易引起超敏反应。
636. 牛奶中最主要的致敏成分是()。 A.乳清蛋白 B.酪蛋白 C.卵球蛋白 D.乳球蛋白
答案:D
注释:β-乳球蛋白是牛奶中最主要的致敏成分。
637. 食物过敏主要是由以下哪种免疫球蛋白介导的()。 A.IgA B.IgD C.IgE D.IgG
答案:C
注释:免疫球蛋白IgE(是指人体的一种抗体),存在于血中,是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免疫球蛋白,可以引起I型超敏反应。IgE有能够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的免疫功能。
638. 口腔过敏综合征与以下食物有关的是()。 A.鸡蛋 B.新鲜水果和蔬菜 C.豆制品 D.牛奶
答案:B
注释:有些人会因食用果蔬而患口腔过敏综合征,症状为嘴唇水肿、口舌麻木、皮疹、皮肤瘙痒等。
639. 鸡蛋血清中含有的致敏成分主要是()。 A.卵球蛋白 B.卵白蛋白 C.卵胶黏蛋白 D.卵类黏蛋白
答案:D
注释:卵类黏蛋白是鸡蛋血清中主要含有的致敏成分。
640. 不是引起过敏的食物是()。 A.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 B.某些生食的食物 C.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D.富含矿物质的食物
答案:D
注释:引起食物过敏的食物约有160多种,但常见的致敏食品主要有8类:①牛乳及乳制品(干酪、酪蛋白、乳糖等);②蛋及蛋制品;③花生及其制品;④大豆和其他豆类以及各种豆制品;⑤小麦、大麦、燕麦等谷物及其制品;⑥鱼类及其制品;⑦甲壳类及其制品;⑧坚果类(核桃、芝麻等)及其制品。另外,还包括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某些生食的食物、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一些外来而不常吃到的食品。
641. 食用牡蛎后引起荨麻疹、湿疹的可能原因是()。 A.体内缺乏葡糖-6-磷酸酶 B.红细胞中缺少单加氧酶 C.体内缺乏半乳糖激酶 D.食物中含有组胺释放因子
答案:D
注释:食物中含有的组胺释放因子能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使其释放组胺而引起荨麻疹。
642. 【技师不做】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遗传是引起超敏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B.过敏原暴露是发生食物过敏的先决条件 C.婴幼儿对多种抗原敏感的原因可能是肠道分泌的分泌型IgG较少 D.食物过敏原与其他抗原的作用效果是相加的
答案:C
注释:分泌型IgA的作用是保护肠上皮组织,使细菌、病毒及抗原等大分子不易黏附在肠黏膜表面,从而防止它们的吸收。当分泌型IgA缺乏时,抗原就可能大量侵入机体。婴幼儿对多种抗原敏感的原因可能是肠道分泌的分泌型IgA较少。
643. 哮喘发作常见致敏食物,除外()。 A.鸡蛋 B.牛奶 C.巧克力 D.萝卜
答案:D
注释:有些哮喘患者在进食某些食物之后就会诱发哮喘发作,尤其是食用海鲜类食物、坚果类食物、蛋类、奶制品、巧克力等。
644. 食物过敏常出现的生理异常不包括()。 A.肠壁局部免疫功能下降 B.肠壁局部免疫功能增强 C.黏膜损伤 D.消化酶分泌不足
答案:B
注释:食物过敏常出现的生理异常是肠壁局部免疫功能下降。
645. 【技师不做】婴儿哮喘营养治疗,除外()。 A.排除引起超敏反应的食品 B.婴儿慎用牛奶 C.防止蛋白质的摄入 D.补充各种营养素
答案:C
注释:初生婴儿的肠道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容易对外来蛋白产生超敏反应,而其中的主要致敏物质是牛奶中的什乳球蛋白。母乳中含有sIgA,能增强呼吸道抵抗力,所以提倡母乳喂养或使用游离氨基酸营养粉喂养。
646. 最有效的防治食物过敏的方法是()。 A.避免疗法 B.食物口服脱敏疗法 C.早期喂养方法 D.食物加工处理方法
答案:A
注释:最有效的防治食物过敏的方法是患者要避免接触会引起自己过敏的食物,即避免疗法。
647. 某孕妇因血钙低,经常出现腿部抽搐,经了解该孕妇因乳糖不耐受而不能喝市售的消毒奶,从膳食的角度可建议她选择乳制品为()。 A.脱脂奶粉 B.酸奶 C.淡炼乳 D.复合乳
答案:B
注释:酸奶中部分乳糖被乳酸菌分解,故可适用于部分乳糖不耐受的患者。
648. 食用牛奶后出现腹胀、腹痛、产气增多等症状的原因可能是()。 A.体内缺乏葡糖-6-磷酸酶 B.红细胞中缺少单加氧酶 C.体内缺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D.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
答案:D
注释:乳糖在小肠中必须经小肠黏膜乳糖酶的水解变为两个单糖,即葡萄糖和半乳糖后才能被吸收。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的人,在食入奶或奶制品后,奶中乳糖不能完全被消化吸收而滞留在肠腔内,使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体积增加,肠排空加快,使乳糖很快排到大肠并在大肠吸收水分,受细菌的作用发酵产气,轻者症状不明显,较重者可出现腹胀、肠鸣、排气、腹痛、腹泻等症状,称之为乳糖不耐受症。
649. 患儿男,平素体健,大、小便无异常,无不洁饮食。今晨饮牛奶后,发生腹痛、腹胀、腹泻、产气增多的症状,考虑为()。 A.急性肠炎 B.慢性胃炎 C.乳糖不耐受症 D.食物中毒
答案:C
注释:乳糖不耐受是指当小肠乳糖酶缺乏时,食入奶或奶制品中的乳糖便不能被分解和吸收,而产生腹痛、腹胀、腹泻、产气增多等症状。
650. 目前公认诊断乳糖不耐受症的最好方法是()。 A.乳糖耐量实验 B.乳糖氢呼吸实验 C.乳糖耐受性的测定 D.小肠×线检查
答案:B
注释:有两种可以诊断乳糖不耐症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口服乳糖耐受试验,另一种更可靠的方法是乳糖氢呼吸实验,它是检查乳糖吸收的氢呼吸试验。摄取乳糖后,测量呼气中氢的水平,将其作为未消化乳糖量的指标。
651. 乳糖不耐受症患者最适合食用的奶制品是()。 A.炼乳 B.酸奶 C.还原奶 D.全脂奶粉
答案:B
注释:酸奶含乳酸菌,牛奶中的乳糖可被乳酸杆菌发酵转化成乳酸,乳糖不耐受者饮用酸奶不会出现乳糖不耐症。
652.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食物过敏属于免疫反应性疾病 B.亚硫酸盐的不耐受者主要发生在肝衰竭患者中 C.婴幼儿食物过敏发生率较高 D.食物不耐受很少与免疫因素有关
答案:B
注释:亚硫酸盐不耐受一般在呼吸道患者中的发生率高,如哮喘患者。
653. 【技师不做】胆囊纤维化患者食用某些食物后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其可能原因是()。 A.食物中含有高脂肪 B.体内缺乏葡糖-6-磷酸酶 C.红细胞中缺少单加氧酶 D.食物中含有苯胺
答案:A
注释:胆囊纤维化患者的胆汁不能正常分泌,使得对脂肪的消化功能降低,如食物中含有高脂肪,则很多脂肪不能很好地消化,从而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654. 下列关于食物不耐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忌食的食物需要从食谱中剔除 B.轮替是指此类食物不可随意进食 C.安全的食物可正常进食 D.跟患者本身的营养状态无关
答案:D
注释:考查其他食物不耐受的饮食治疗方法。食物不耐受很多都和一些慢性疾病有关,因此营养治疗是食物不耐受治疗的关键。
655. 机体食用牛奶后出现腹胀、腹痛、产气增多等症状的原因可能是()。 A.体内缺乏葡糖-6-磷酸酶 B.红细胞中缺少单加氧酶 C.食物中含有苯胺 D.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
答案:D
注释: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的人,在食用奶或奶制品后,奶中乳糖不能完全被消化吸收而滞留在肠腔内,使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体积增加,肠排空加快,使乳糖很快排到大肠并在大肠吸收水分,受细菌的作用发酵产气;轻者症状不明显,较重者可出现腹胀、肠鸣、排气、腹痛、腹泻等症状,医生们称之为乳糖不耐受症,故选D。
656. 机体对蚕豆不耐受的原因可能是()。 A.体内缺乏葡糖-6-磷酸酶 B.红细胞中缺少单加氧酶 C.食物中含有苯胺 D.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
答案:A
注释:体内如缺乏葡糖-6-磷酸酶,吃蚕豆后会造成血液中的红细胞被破坏,引起过敏症状,严重者出现呕吐、贫血、黄疸、肝脾肿大、腹痛等过敏现象,故选A。
第六节、食品卫生
1. 下列属于食物中毒范畴的是()。 A.暴饮暴食引起的肠炎 B.食用被旋毛虫污染的食物 C.食用被轮状病毒污染的食物 D.食用含氰苷类物质的食物
答案:D
注释:该题考查食物中毒的定义,食物中毒是指人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物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疾病或亚急性疾病。
2. 从临床表现上来看,感染型与毒素型食物中毒最大的区别在于()。 A.有无恶心、呕吐 B.有无腹痛、腹泻 C.有无体温升高 D.病死率不同
答案:C
注释:感染型食物中毒会伴发高热,而毒素型食物中毒一般不会产生高热症状。
3. 下列食物中毒具有明显季节性的是()。 A.细菌性 B.霉菌性 C.有毒动物性食物 D.有毒植物性食物
答案:A
注释:该题考查各种类食物中毒特点,季节性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典型特点。
4. 下列为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的是()。 A.发病季节性明显 B.一般预后较好 C.中毒症状多样 D.无特效解毒剂
答案:C
注释:A、B为细茵性中毒的特点。化学性中毒一般有特效解毒剂,且潜伏期短,因此排除D。
5. 无论发生次数还是中毒人数,在我国占食物中毒总数第一位的是()。 A.细菌性食物中毒 B.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C.化学性食物中毒 D.霉变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答案:A
注释: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是发病率高,病死率低。
6. 食物中毒与其他急性疾病最本质的区别是()。 A.潜伏期短 B.很多人同时发病 C.以急性胃肠道症状为主 D.患者曾进食同一批某种食物
答案:D
注释:该题考查食物中毒特点,食物中毒的患者均有在相近时间内进食同一食物的历史,即发病局限在进食某种食物人群的范围内,停止食用后发病也很快停止。
7. 常见的食物中毒是()。 A.毒簟中毒 B.化学性食物中毒 C.植物性食物中毒 D.细菌性食物中毒
答案:D
注释:最常见的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
8. 下列关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季节性,春季高发 B.发病率高 C.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 D.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以急性胃肠炎为主
答案:A
注释:细菌性食物中毒在夏秋季高发,这与夏季气温高,细菌容易大量繁殖和产生毒素有关,也与机体的防御功能降低,易感性增高有关。
9. 下列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错误的说法是()。 A.中毒的发生与吃某种食物有关 B.以集体暴发多见 C.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区性 D.具有传染性
答案:D
注释:食物中毒的特点之一是人与人之间一般无传染性。
10. 关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一般病程较长 B.引起中毒食物以植物性食品为主 C.病死率较高 D.全年皆可发病,尤其是7~9月
答案:D
注释:此题考查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细菌性食物中毒病程短,病死率低,全年皆可发病,尤其是夏秋季节,包括感染型、毒素型、混合型,因此正确答案为D。
11. 食物中毒事件中()。 A.化学性食物中毒多见 B.毒蕈中毒导致化学性食物中毒 C.植物一般不会导致食物中毒 D.微生物导致食物中毒中以沙门氏菌中毒多见
答案:D
注释:食物中毒以微生物引起食物中毒最为多见,其中主要由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引起;植物导致中毒事件主要为毒簟等引起;化学性食物中毒主要是由于污染了亚硝酸盐、农药等引起。
12. 下列关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发于春季 B.中毒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 C.以感染型为主 D.病死率较高
答案:B
注释:该题考查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
13. 与化学性食物中毒相比,细菌性食物中毒()。 A.发病率低 B.病死率低 C.主要为神经系统症状 D.多发于植物性食物
答案:B
注释:此题考查化学性食物中毒与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的区别,细菌性食物中毒较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病率高,主要为胃肠道症状,潜伏期长。
14. 下列属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是()。 A.霉变甘蔗中毒 B.被结核分枝杆菌污染的食物 C.亚硝酸盐中毒 D.沙门氏菌中毒
答案:D
注释:霉变甘蔗属于真菌毒素性食物中毒,河豚中毒属于动植物性食物中毒,亚硝酸盐中毒和有机磷农药中毒属于化学性食物中毒。
15. 关于沙门氏菌表述正确的是()。 A.革兰氏阳性菌 B.较耐热 C.被污染食品无感官性状变化 D.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7℃
答案:C
注释: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不耐高温,被其污染食品无感官性状变化,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不耐高渗。
16. 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物是()。 A.蔬菜、水果 B.豆类及豆制品 C.谷类 D.肉类、奶类及其制品
答案:D
注释:引起沙门氏茵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其次为禽肉、蛋类、乳类及其制品。
17. 下列关于葡萄球菌表述正确的是()。 A.革兰氏阴性菌 B.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0℃ C.只产生单一肠毒素 D.其引起的食物中毒潜伏期短
答案:D
注释: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7℃,可产生多种肠毒素,毒素耐热。
18. 植物性食物如剩米饭、奶油蛋糕、油煎食品等可引起的食物中毒是()。 A.沙门氏菌中毒 B.副溶血性弧菌中毒 C.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 D.肉毒梭菌中毒
答案:C
注释:含蛋白质丰富,含水分较多,又含一定量淀粉的食物,如奶油糕点、冰激凌、冰棒等及含油脂较多的食物,如油煎荷包蛋,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后更易产生毒素。
19. 关于葡萄球菌的表述,错误的是()。 A.革兰氏阳性菌 B.兼性厌氧菌 C.只引起毒素型中毒 D.产生的毒素不耐热
答案:D
注释: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菌,产生肠毒素引起毒素型中毒,所产毒素较耐热,中毒食品主要是剩饭、凉糕等。
20. 易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产品是()。 A.海产品 B.禽类食品 C.乳制品 D.蛋制品
答案:A
注释: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海岸和海水中,海生动植物常会受到污染而带菌。
21. 以下易引起感染型食物中毒的是()。 A.沙门氏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肉毒梭菌 D.蜡样芽胞杆菌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0。大多数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是沙门氏菌活菌对肠黏膜的侵袭而导致的感染型中毒。其他选项均为毒素型中毒。
22. 海产品导致食物中毒,较为常见的细菌是()。 A.沙门氏菌中毒 B.副溶血性弧菌中毒 C.葡萄球菌中毒 D.肉毒杆菌食物中毒
答案:B
注释:副溶血性弧菌中毒食物多为海产食品。
23. 我国引起肉毒梭菌食物中毒最常见的食品是()。 A.肉制品 B.鱼制品 C.自制发酵食品 D.罐头食品
答案:C
注释:我国主要见于家庭自制的植物性发酵食品,国外多为火腿、香肠、罐头等。
24. 肉毒梭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是()。 A.肉毒梭菌 B.肉毒杆菌 C.肉毒梭菌产生的外毒素 D.肉毒梭菌产生的内毒素
答案:C
注释:肉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为毒素型食物中毒,中毒物质为其产生的外毒素。
25. 属于革兰氏阳性菌的是()。 A.肠炎沙门氏菌 B.副溶血性弧菌 C.肉毒梭菌 D.椰毒假单胞菌
答案:C
注释:肉毒梭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其余均为革兰氏阴性菌。
26. 关于肉毒梭菌的表述,错误的是()。 A.革兰氏阳性菌 B.厌氧菌 C.引起毒素型中毒 D.治疗后留有后遗症
答案:D
注释:肉毒梭茵为革兰氏阳性厌氧菌,引起毒素型中毒,在我国以引起植物性食品中毒为主,中毒后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27. 引起臭米面食物中毒的致病菌是()。 A.黄曲霉菌 B.致病性太肠埃希菌 C.镰刀菌 D.椰毒假单胞菌
答案:D
注释:椰毒假单胞菌食物中毒亦称臭米面食物中毒。
28. 关于椰毒假单胞菌的表述,错误的是()。 A.革兰氏阴性菌 B.中毒食品以发酵玉米面为主 C.通过产生米酵菌酸引起中毒 D.病死率低
答案:D
注释:椰毒假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可产生米酵菌酸引起中毒,中毒食品以发酵玉米面为主,潜伏期为4~24小时,病死率较高。
29. 易引起银耳变质中毒的是()。 A.椰毒假单胞菌 B.葡萄球菌 C.副溶血性弧菌 D.沙门氏菌
答案:A
注释:椰毒假单胞菌易引起发酵玉米面、银耳变质中毒。
30. 下列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可引起肝肾损伤的是()。 A.沙门氏菌 B.大肠埃希菌 C.副溶血性弧菌 D.椰毒假单胞菌
答案:D
注释:引起肝肾损伤是椰毒假单胞菌中毒的典型症状。A、B、C选项引起的中毒的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肉毒梭菌引起中毒的症状为全身疲倦、乏力等。
31. 能引起“醉酒症状”的是()。 A.砷中毒 B.锌中毒 C.亚硝酸盐中毒 D.赤霉病麦中毒
答案:D
注释:赤霉病麦中毒少数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和醉酒样表现,故有的地方称为”醉谷病”。
32. 下列关于赤霉病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属于霉菌毒素引起的中毒 B.该毒素对热不稳定 C.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 D.可出现醉酒样表现
答案:B
注释:赤霉病麦毒素对热稳定,一般烹调方法不能去毒。
33. 赤霉病麦中毒的病原物质为()。 A.黄曲霉毒素 B.3-硝基丙酸 C.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D.展青霉素
答案:C
注释:引起赤霉病麦中毒的主要毒素是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中的DON、NIV、T-2毒素等。
34. 主要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食物中毒是()。 A.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B.霉变甘蔗中毒 C.赤需病麦中毒 D.四季豆中毒
答案:B
注释:霉变甘疾中毒主要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其他选项不以该症状为主。
35. 不属于有毒动植物中毒的是()。 A.毒蕈中毒 B.四季豆中毒 C.发芽马铃薯中毒 D.霉变甘蔗中毒
答案:D
注释:霉变甘蔗中毒属于真菌毒素性食物中毒。
36. 以下引起食物中毒因素中可留下后遗症的是()。 A.霉变甘蔗 B.四季豆 C.赤霉病麦 D.肉毒毒素
答案:A
注释:霉变甘蔗中毒者会留下后遗症或终身残疾,其他选项引起中毒一般预后良好。
37. 会出现神经损伤症状食物中毒的是()。 A.霉变甘蔗 B.四季豆 C.亚硝酸钠 D.葡萄球菌肠毒素
答案:A
注释:四季豆、葡萄球菌肠毒素均引起胃肠道症状,椰毒假单胞菌引起肝肾损伤,亚硝酸钠引起肠源性青紫症,因此选项A为正确答案。
38. 食用河豚发生食物中毒的原因是()。 A.河豚含有的组胺 B.河豚含有的毒素 C.河豚中有毒金属 D.河豚腐败变质
答案:B
注释:河豚本身所含有的河豚毒素,是食用河豚中毒的原因。
39. 河豚中河豚毒素含量最高的器官是()。 A.眼睛 B.肾脏 C.卵巢 D.皮肤
答案:C
注释:河豚毒素主要存在于河豚的肝、脾、肾、卵巢、卵子、睾丸、皮肤、血液及眼球中,其中以卵巢毒性最大,肝脏次之。
40. 河豚毒素首先作用于()。 A.运动神经 B.感觉神经 C.呼吸中枢 D.肝
答案:B
注释:河豚毒素中毒首先感觉神经麻痹,随后运动神经麻痹,严重者脑干麻痹,引起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最后出现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导致急性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41. 关于河豚毒素表述错误的是()。 A.一种很强的神经毒素 B.引起的中毒潜伏期较长 C.对热稳定 D.盐腌或日晒不能破坏该毒素
答案:B
注释:河豚中毒的特点是发病急骤而剧烈,潜伏期一般在10分钟到3小时。
42. 在河豚鱼的下列器官中,河豚毒素含量最高的是()。 A.血液 B.肌肉 C.皮肤 D.卵巢和肝脏
答案:D
注释:河豚毒素以卵巢毒性最大,肝脏次之。
43. 关于毒簟中毒分型的表述,错误的是()。 A.胃肠炎型 B.心脏衰竭型 C.溶血型 D.神经精神型
答案:B
注释:毒草中毒分型为:胃肠炎型、溶血型、神经精神型、肝肾损伤型。
44. 下列能引起溶血型毒蕈中毒的是()。 A.鹿花蕈 B.黑伞蕈 C.褐鳞小伞蕈 D.裸盖菇
答案:A
注释:溶血型主要由鹿花簟引起。
45. 能引起肝肾损伤型毒曹中毒的是()。 A.黑伞簟属 B.褐鳞小伞蕈 C.鹿花簟 D.丝盖伞
答案:B
注释:引起此型的主要为毒伞属簟、褐鳞小伞簟和秋生盔孢伞簟。
46. 神经精神型毒蕈中毒的特效解毒药物是()。 A.阿托品 B.亚甲蓝 C.二巯基丙磺酸钠 D.肾上腺皮质激素
答案:A
注释:神经精神型可以采用阿托品治疗。
47. 氰苷含量最多的是()。 A.桃仁 B.甜杏仁 C.木薯 D.苦杏仁
答案:D
注释:含氰苷类食物以苦杏仁引起的最多见。
48. 关于氰苷类食物中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引起头晕、呕吐症状 B.严重者可因缺氧导致死亡 C.可造成肝肾损伤 D.由其水解产生氢氰酸引起中毒
答案:C
注释:氰苷本身并没有毒性,但其水解生成的氢氰酸,可导致组织缺氧;氢氰酸可以直接损害延髓的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呼吸衰竭、死亡。
49. 可通过加热来避免的食物中毒为()。 A.四季豆中毒 B.河豚毒素中毒 C.赤霉病麦中毒 D.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
答案:A
注释:B、C、D选项所产生的毒素均耐热。
50. 下列关于四季豆中毒的表述,错误的是()。 A.可通过加热防止中毒 B.可出现胃肠道症状 C.一般预后较好 D.可引起缺氧、呼吸困难症状
答案:D
注释:四季豆中毒多表现为呕吐、腹泻、头晕、出冷汗等。
51. 有机磷农药主要损害()。 A.内分泌系统 B.神经系统 C.呼吸系统 D.皮肤
答案:B
注释:有机磷农药中毒主要抑制血液及组织中胆碱酯酶的活性,导致体内乙酰胆碱蓄积,使神经传导功能紊乱而出现相应的中毒症状。
52. 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的原因是()。 A.胆碱酯酶活性下降 B.胆碱酯酶减少 C.胆碱酯酶活性增强 D.交感神经兴奋
答案:A
注释:急性毒性主要是抑制血液及组织中胆碱酯酶的活性,导致体内乙酰胆碱蓄积,使神经传导功能紊乱而出现相应的中毒症状。
53. 误食大量亚硝酸钠可引起()。 A.营养不良 B.肠源性青紫症 C.腹泻 D.白细胞增高
答案:B
注释:肠源性青紫症是亚硝酸盐中毒的典型症状。
54. 下列能引起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是()。 A.真菌 B.河豚毒素 C.苦井水 D.抗生素
答案:C
注释:苦井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较高,可引起中毒,属于化学性食物中毒。
55. 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 A.属于植物性食物中毒 B.可出现全身组织缺氧表现 C.没有特效治疗药物 D.潜伏期较长
答案:B
注释: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属于化学性中毒,潜伏期短,可出现全身组织缺氧表现,亚甲蓝为其特效解毒剂。
56. 关于亚硝酸盐的表述,错误的是()。 A.可引起肠源性青紫症 B.可导致组织缺氧 C.亚甲蓝是其特效解毒剂 D.中毒原因是高铁血红蛋白被还原为亚铁血红蛋白
答案:D
注释:亚硝酸盐中毒原因是亚铁血红蛋白被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
57. 不易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是()。 A.苦井水 B.不新鲜蔬菜 C.腌菜 D.腐竹
答案:D
注释:选项A、B、C均为常见亚硝酸盐来源,因此选D。
58.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机制是()。 A.与胺作用形成亚硝胺 B.低铁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 C.转化为硝酸盐 D.抑制乙酰胆碱酯酶
答案:B
注释:亚硝酸盐为强氧化剂,进入人体后,可使血中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运氧的功能,致使组织缺氧,出现青紫而中毒。
59. 不会引起食物中毒的是()。 A.植物血凝素 B.有机磷 C.氰苷化合物 D.大豆黄酮
答案:D
注释:大豆黄酮属于植物化学物,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不会引起食物中毒。
60. 关于食物中毒预防措施的表述,错误的是()。 A.防止食品在加工、储运过程中被污染 B.防止病原体繁殖而产生毒素 C.杀灭病原体或破坏毒素 D.剩饭可通过加热来预防葡萄球菌中毒
答案:D
注释:加热不能破坏葡萄球菌产生的毒素,因此D选项是错误的。
61. 食物中毒的现场调查不包括()。 A.中毒情况调查 B.现场一般卫生情况调查 C.确定中毒食物 D.明确诊断和抢救病患
答案:D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食物中毒的现场调查。D选项不属于现场调查部分。
62. 以家庭自制发酵品及罐头食品为污染对象的细菌为()。 A.沙门氏菌 B.葡萄球菌 C.副溶血性弧菌 D.肉毒梭菌
答案:D
注释:在我国,肉毒梭茵的污染对象之一是家庭自制发酵品及罐头食品是,因此选择D。
63. 引起毒素型中毒且所产毒素耐热的细菌是()。 A.沙门氏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副溶血性弧菌 D.肉毒梭菌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0、P442、P449、P450。大多数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是沙门氏菌活菌对肠黏膜的侵袭而导致的感染型中毒。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属于混合型细菌性食物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属毒素型食物中毒。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能耐100℃、30分钟。肉毒梭菌食物中毒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毒素即肉毒毒素所引起。肉毒毒素对热敏感。
64. 引起的食物中毒可造成肝肾损伤且病死率较高的细菌是()。 A.沙门氏菌 B.葡萄球菌 C.副溶血性弧菌 D.椰毒假单胞菌
答案:D
注释:椰毒假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造成肝肾损伤且病死率较高,其他菌主要是胃肠道症状,因此选择D。
65.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主要症状为()。 A.对称性脑神经受损 B.上腹部阵发性绞痛 C.败血症、脑膜炎 D.免疫系统损害
答案:B
注释: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以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为主。
66. 肉毒梭菌毒素食物中毒的主要症状为()。 A.剧烈呕吐 B.上腹部阵发性绞痛 C.败血症、脑膜炎 D.运动神经麻痹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1。肉毒梭菌食物中毒以运动神经麻痹的症状为主,而胃肠道症状少见。临床特征表现为对称性脑神经受损的症状。早期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走路不稳,以后逐渐出现视力模糊、眼睑下垂、瞳孔散大等神经麻痹症状。重症病人则首先表现为对光反射迟钝,逐渐发展为语言不清、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67. 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的食物中毒是()。 A.细菌性食物中毒 B.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 C.动物性食物中毒 D.植物性食物中毒
答案:A
注释: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选A。
68. 毒蕈中毒属于()。 A.细菌性食物中毒 B.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 C.动物性食物中毒 D.植物性食物中毒
答案:D
注释:毒簟也称毒蘑菇,属于植物性食品,因此选D。
69. 引起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是()。 A.3-硝基丙酸 B.河豚毒素 C.龙葵素 D.N-亚硝胺
答案:D
注释: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和3-硝基丙酸分别由镰刀菌和霉变甘蔗产生,属于霉菌毒素中毒;河豚中毒属于动物性食品中毒;龙葵素由发芽马铃薯产生引起植物性食物中毒,因此选D。
70. 下列物质引起的食物中毒临床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的是()。 A.3-硝基丙酸 B.河豚毒素 C.龙葵素 D.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答案:D
注释: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临床上以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为主,因此选D。
71. 食品腐败变质的物理鉴定指标包括()。 A.食品浸出物量,浸出液电导度 B.挥发性盐基总氮 C.三甲胺 D.酸价
答案:A
注释:食品腐败变质的物理指标包括:食品浸出物量、浸出液电导度、冰点、折光率以及黏度等。
72. 食品污染可分为()。 A.生物性、物理性、放射性 B.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 C.生物性、有机性、化学性 D.有机性、物理性、化学性
答案:B
注释: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可将食品污染分为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污染三类。
73. 关于食品低温保藏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抑制微生物增殖速度 B.降低食品中酶的活性 C.应急速冷冻,缓慢化冻 D.低温可以杀灭致病微生物
答案:D
注释:食品低温保藏原理是通过抑制徵生物增殖速度及降低食品中酶活性来保藏食品,而不是杀灭致病微生物。
74. 低温冷藏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是()。 A.蛋白质腐败 B.糖酵解 C.脂肪酸败 D.霉变
答案:C
注释:低温可以降低或停止微生物的增殖速度,食品中酶活力或一切化学反应也同时降低,但解脂酶需在-20℃才能基本停止活动,所以低温条件下食品的主要变化是脂肪酸败。
75. 下列不是用来评价油脂酸败的指标是()。 A.酸价 B.过氧化值 C.羰基价 D.苯并[a]芘
答案:D
注释:油脂酸败常用的卫生学评价指标包括酸价、过氧化值、羰基价、丙二醛。
76. 可以杀灭芽孢型细菌的方法是()。 A.高温灭菌法 B.巴氏消毒法 C.煮沸法 D.脱水保藏法
答案:A
注释:其他选项所描述的方法均不能有效杀灭全部芽孢型细菌。
77. 下列阶段不是肉类腐败变质典型过程的是()。 A.僵直 B.后熟 C.自溶 D.浑浊
答案:D
注释:牲畜屠宰时肉呈中性或弱碱性(pH=7.0~7.4),宰后畜肉从新鲜到腐败变质要经僵直、后熟、自溶和腐败4个过程。
78. 对食品的感官性状影响较大的食品保藏方式是()。 A.低温长时消毒法 B.高温短时消毒法 C.超高温消毒法 D.高温灭菌法
答案:D
注释:高温灭茵法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较大的破坏(如维生素),对食物的感官质量也有一定的损害。
79. 可能产生有害污染物的保藏方式是()。 A.辐照保藏法 B.微波杀菌法 C.高温灭菌法 D.熏制法
答案:D
注释:熏制法可能带来致癌物污染的问题。
80. 鱼类早期腐败的鉴定可以用()。 A.K值 B.三甲胺 C.pH D.组胺
答案:A
注释:K值指标主要适用于鉴定鱼类早期腐败,K≤20%,说明鱼体绝对新鲜;K≥40%,说明鱼体开始有腐败迹象。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5。K值是指ATP分解的低级产物肌苷(HxR)和次黄嘌呤(Hx)占ATP系列分解产物ATP+ADP+AMP+IMP+HxR+Hx的百分比,主要适用于鉴定鱼类早期腐败。若K≤20%,说明鱼体绝对新鲜;K≥40%,说明鱼体开始有腐败迹象。
81. 下列关于保藏对营养价值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A.正常保藏条件下,谷物中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大 B.低温保藏以不使水果受冻为原则 C.气调保藏是有效的果蔬保藏方法 D.快速融化、缓慢冷冻可减少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损失
答案:D
注释:快速冷冻、缓慢融化可减少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损失。
82. 下列关于食品保藏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温保藏法可以破坏食品中的酶来保藏食品 B.高温保藏法可以使微生物的蛋白凝固达到防腐作用 C.脱水保藏可通过降低食品的水活度达到保藏目的 D.糖渍保藏可通过提高渗透压达到保藏目的
答案:A
注释:低温保藏法可以降低食品中的酶活性来保藏食品,而并非通过破坏食品中的酶。
83. 属于常见污染食品的霉菌的是()。 A.假单胞菌属 B.弧菌属 C.芽孢梭菌属 D.镰刀菌属
答案:D
注释:选项A、B、C均为细菌,只有选项D为霉菌。
84. 关于霉菌生长条件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一般Aw<0.7时不能生长 B.环境相对湿度低于70%有利于产毒 C.多数产毒温度低于最适生长温度 D.食品成分对其生长有一定影响
答案:B
注释:环境相对湿度高于70%有利于产毒,其余选项表述均正确。
85. 花生油被黄曲霉菌毒素污染,去毒的首选措施为()。 A.兑入其他油 B.白陶土吸附 C.加碱去毒 D.紫外线照射
答案:C
注释:植物油采用加碱去毒法。
86. 与黄曲霉毒素直接相关的癌症是()。 A.肝癌 B.肾癌 C.大肠癌 D.肺癌
答案:A
注释:黄曲霉毒素可诱发多种动物的肝癌。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黄曲霉毒素摄入水平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呈正相关,因此正确答案为A。
87. 人体摄入黄曲霉菌毒素后主要的蓄积部位是()。 A.肾脏 B.脂肪 C.肝脏 D.脾
答案:C
注释:黄曲霉菌毒素主要蓄积在肝脏,引起肝脏的亚急性或慢性损伤,甚至引发肝癌。
88. 黄曲霉毒素污染最严重的是()。 A.肉类食品 B.蔬菜和水果 C.玉米、花生及其制品 D.乳类及其制品
答案:C
注释:黄曲霉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污染最为严重。
89. 1974年印度200个村庄,因村民食用了霉变植物暴发了中毒性肝炎。经检测发现这些霉变农作物含有高浓度的()。 A.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B.伏马菌素 C.黄曲霉毒素 D.赭曲霉毒素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09。黄曲霉毒素亦可引起人的急性中毒,最典型事例为1974年印度两个邦中200个村庄居民因食用霉变玉米而暴发的黄曲霉毒素中毒性肝炎。该次中毒发病人数近400人,中毒临床表现以黄疸为主,出现发热、呕吐和厌食,重者出现腹水、下肢水肿、肝脾大及肝硬化,甚至死亡。
90. 每一种微生物在食品中生长繁殖都有其最低的水分活度要求,正确的选项()。 A.细菌=酵母=真菌 B.细菌>酵母>真菌 C.真菌>酵母>细菌 D.细菌>真菌>酵母
答案:B
注释:细菌生长所需的水分活度>0.9,酵母为>0.87,真菌为>0.8。
91. 下列各类菌是引起罐头变质的主要因素的是()。 A.嗜冷菌 B.嗜温菌 C.嗜热菌 D.好氧菌
答案:C
注释:嗜热菌经过高温杀菌后还可能存活,因此是罐头食品变质的主要因素。
92. 关于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由镰刀菌产生 B.具有急性毒性 C.具有较强致癌作用 D.具有细胞毒性
答案:C
注释:部分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有弱致癌性,因此选项C的表述不正确。
93. 下列反映食品可能被污染及污染程度的指标的是()。 A.致病性微生物 B.毒素 C.菌落总数 D.乙醇含量
答案:C
注释:反映食品可能被污染及污染程度的指标是菌落总数和大肠埃希菌菌群总数。致病性微生物与毒素、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放射性污染物等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指标,而乙醇含量是商品质量指标。
94. 人食用被农药污染的水生生物后,对人体可产生的影响是()。 A.通过食物链的逐级稀释,对人体产生微小的不良效应 B.通过食物链的逐级稀释,对人体不产生不良效应 C.通过食物链的逐级浓缩,对人体产生严重的不良效应 D.农药不会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的健康
答案:C
注释:农药对水体造成污染后,使水生生物长期生活在低浓度的农药中,水生生物通过多种途径吸收农药,通过食物链可逐级浓缩,这种食物链的生物浓缩作用,可使水体中微小的污染导致食物的严重污染。
95. 下列污染物中可抑制胆碱酯酶的是()。 A.黄曲霉毒素 B.氨基甲酸酯类 C.拟除虫菊酯类 D.有机氯
答案:B
注释:氨基甲酸酯与有机磷的中毒机制一样,均为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因此正确答案为B。
96. 以中枢性肌肉松弛剂为解毒剂的农药是()。 A.有机磷 B.氨基甲酸酯类 C.拟除虫菊酯类 D.有机氯
答案:C
注释:一般化学性中毒都有特效解毒剂,拟除虫菊酯类的解毒剂为中枢性肌肉松弛剂,因此选择C。
97. 拟除虫菊酯引起的中毒表现为()。 A.神经系统症状 B.肝功能损伤 C.肾功能损伤 D.血液系统损伤
答案:A
注释:该类毒药多为中等或低等毒,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通过影响神经轴突的传导而导致肌肉痉挛。
98. 关于有机氯农药的叙述,错误的是()。 A.急性中毒可出现肝、肾损伤 B.慢性中毒损害肝脏、血液 C.某些品种具有一定的雌激素活性 D.蓄积性强但易降解
答案:D
注释:有机氯农药蓄积性强并且不易降解,所以选项D的表述错误。
99. 影响农作物农药残留的因素有()。 A.农作物的品种 B.施药到收获的时间间隔 C.环境、气象条件 D.以上都是
答案:D
注释:影响农作物农药残留的因素包括农药的性质、环境、气象条件、农药的剂型与使用方法、施药的浓度、时间和次数、农作物的特性。
100. 下列关于有害金属对食品污染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害金属可来源于自然环境和人为污染 B.毒性作用与机体酶活性有关 C.可引起慢性中毒及远期效应 D.金属元素的存在形式对毒性无影响
答案:D
注释:金属元素的存在形式对毒性强弱也有影响,因此选择D。
101. 对有毒金属铅最敏感的人群是()。 A.老人 B.孕妇 C.儿童 D.男性
答案:C
注释:进入消化道的铅主要由十二指肠吸收,儿童的吸收率高于成人。
102. 下列关于甲基汞中毒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甲基汞可通过胎盘屏障导致胎儿及新生儿中毒 B.临床上可出现蛋白尿、氨基酸尿、糖尿和高钙尿 C.急性中毒表现为胃肠炎症状 D.临床上可出现贫血、神经衰弱等症状
答案:A
注释:选项B为镉的中毒症状;选项C为砷的中毒症状;选项D为铅的中毒症状。
103. 下列各项中目前没有发现具有致癌性的污染物是()。 A.N-亚硝基化合物 B.杂环胺化合物 C.黄曲霉毒素 D.甲基汞
答案:D
注释:甲基汞主要在体内蓄积,可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脑和神经损伤,目前未发现明确致癌性,因此选D。
104. 下面关于砷对食品污染及其毒性的表述,错的是()。 A.主要来源于农药及工业三废 B.毒性强弱与其存在形式有关 C.毒性强弱与其价态有关 D.有机砷毒性大于无机砷
答案:D
注释:无机砷的毒性大于有机砷,所以选项D是错误的,其余表述均正确。
105. 以下各项不是食品加工、贮存中产生的有害物质的是()。 A.龙葵素 B.组胺 C.亚硝胺 D.鹿花毒蕈
答案:D
注释:鹿花毒簟属于天然有毒成分;龙葵素由土豆发芽产生;组胺由鱼死后组氨酸分解产生;亚硝胺可由鱼肉类加工烹调中产生。
106. 下列关于杂环胺化合物的表述,错误的是()。 A.高温烹调鱼、肉类过程中容易产生 B.致癌靶器官为胃 C.有很强的致突变性 D.可通过改变不良烹调方式来预防
答案:B
注释:肝脏为杂环胺化合物致癌靶器官,因此选择B。
107. 街头烤羊肉串,是将小块羊肉串在铁针上,直接在炭火上烤制,这种羊肉串中含量较高的有()。 A.黄曲霉毒素 B.苯并[a]芘 C.氯丙醇 D.丙烯酰胺
答案:B
注释:选项A是真菌污染的代谢产物,其余3个选项均是食品加工过程中生成的,但只有选项B是在明火烟熏时最易生成。
108. 下列作为预防N-亚硝基化合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重要措施的是()。 A.防止食品霉变 B.减少蔬菜的摄入 C.减少维生素C的摄入 D.减少钼肥施用
答案:A
注释:预防N-亚硝基化合物污染的措施包括防止食物被微生物污染、控制食品加工中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用量、施用钼肥以及阻断亚硝基化反应。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酚类及黄酮类化合物有较强的阻断亚硝基化反应的作用。
109. 蛋白质在高温加热时易产生的致癌物质是()。 A.苯并[a]芘 B.丙烯酰胺 C.杂环胺 D.氯丙醇
答案:C
注释: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高温加热时产生杂环胺多。
110. 脂肪在高温加热时易产生的致癌物质是()。 A.苯并[a]芘 B.丙烯酰胺 C.杂环胺 D.氯丙醇
答案:A
注释:脂肪在高温加热时易产生的致癌物质是苯并[a]芘。
111. 碳水化合物在高温加热时易产生的致癌物是()。 A.苯并[a]芘 B.丙烯酰胺 C.杂环胺 D.氯丙醇
答案:B
注释:碳水化合物在高温加热时易产生的致癌物是丙烯酰胺。
112. 对食品添加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丁基羟基茴香醚属于抗氧化剂 B.L-抗坏血酸钠属于水溶性抗氧化剂 C.没食子酸丙酯属于抗氧化剂,可用于肉类制品的加工 D.天然色素着色力强、成本低廉、使用方便
答案:D
注释:天然色素比较安全,但着色能力差、色泽不稳定、价格较贵。
113. 下列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表述,错误的是()。 A.抗氧化剂可用于延缓油脂酸败 B.漂白剂可使有色物质褪色 C.天然色素较合成色素安全性高 D.防腐剂可以杀灭致病微生物
答案:D
注释:防腐剂用于抑制微生物繁殖而并非杀灭致病微生物。
114. 下列食物加工过程中可应用亚硫酸盐的是()。 A.熏鱼 B.叉烧肉 C.蜜饯 D.火腿
答案:C
注释:亚硫酸盐作为漂白剂,在食品加工中多用以制作蜜饯、干果等食品和处理、保藏水果原料及其半成品。
115. 下列不是我国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的是()。 A.防腐剂 B.膨大剂 C.漂白剂 D.增稠剂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将其分为22个功能类别。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包括防腐剂、抗氧化剂、发色剂、漂白剂、甜味剂、着色剂和增稠剂等。膨大剂不是食品添加剂。
116. 关于毒理学试验的目的正确的是()。 A.急性毒理学试验是为了了解受试物的毒性强度和性质和可能的靶器官,测定LD100 B.遗传毒性试验是为了了解受试物的遗传毒性,以及筛查受试物的致癌致畸作用和细胞致突变性 C.28天经口毒性试验是为了观察受试物以不同剂量水平,经较长期喂养后对实验动物的毒性作用性质、剂量反应关系和靶器官,初步评价受试物的安全性 D.毒物动力学试验能了解受试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速度等相关信息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0。毒物动力学试验能了解受试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速度等相关信息,D正确。
117. 将毒理学试验结果外推到人时,不确定系数通常为()。 A.10 B.50 C.100 D.200
答案:C
注释:为安全起见,在从动物的MNL外推到人体TDI或ADI时,必须设置一定的不确定系数,一般考虑动物与人的种间差异(10)与人群个体之间的差异(10)所以不确定系数通常为10×10=100。
118. 以下是风险评估步骤的是()。 A.危害识别一暴露评估—危害特征描述—风险特征描述 B.危害识别一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 C.暴露评估一风险特征描述—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 D.危害识别—风险特征描述一暴露评估一危害特征描述
答案:B
注释:风险评估步骤的是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
119. 确定特定年龄、性别、生理状况人群UL值的关键步骤是()。 A.剂量-反应关系的评估 B.NOAEL/LOAEL值 C.基准阙值剂量值的推导 D.不确定系数的确定
答案:A
注释:UL值的制定应基于人体在不同暴露情况下发生健康效应的特定风险评估结果,其制定的关键步骤包括:①关键不良健康效应的描述(定性及定量);②NOAEL/LOAEL或基准阈剂量值的推导;③不确定系数的确定;④对特定年龄、性别、生理状况(如妊娠、哺乳)的人群制定UL值;⑤将UL值推导到其他人群。其中,剂量-反应关系(摄入-反应关系,intakeresponserelationship)的评估是确定一定年龄、性别、生理状况人群UL值的关键步骤,也是营养毒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120. 适用于最高摄入撮/观察到的安全水平(HOI/OSL)法的营养素是()。 A.维生素A B.铁 C.铝 D.维生素B12
答案:D
注释:HOI/OSL法适用于尚未发现不良健康作用的营养素以及植物化学物等“非传统营养素”,如维生素B12以及肉碱、辅酶Q10、肌酸、叶黄素、番茄红素等生物活性成分的评估。
121. 营养素/食物的风险-收益评估最早用于评估()。 A.禽肉类 B.蛋奶类 C.畜肉类 D.鱼类
答案:D
注释:风险-收益评估最早主要用于鱼类等风险与收益较为突出的食物,答案为D。
122.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核心是()。 A.收集、分析和研究判断食品安全风险信息 B.制订风险监测计划 C.采样和检验 D.上报、汇总和分析数据
答案:B
注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核心是制订风险监测计划。
123. 以下不属于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是()。 A.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 B.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 C.食源性疾病专项监测 D.食品微生物及致病因子监测
答案:D
注释:食源性疾病监测包括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食源性疾病专项监测(如单增李斯特氏菌、阪崎杆菌感染病例监测等)、分子分型监测及溯源调查等。
124.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英文缩写是()。 A.FDA B.FAO C.USDA D.UNEP
答案:A
注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英文缩写是FDA(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
125. 风险评估的定性阶段是()。 A.危害识别 B.危害特征描述 C.暴露评估 D.风险特征描述
答案:A
注释:危害识别是风险评估的定性阶段,是对人或环境能造成不良作用/反应的危险来源的识别,以及对不良作用/反应本质的定性描述。
126. 危害识别收集的毒理学资料按重要程度顺序依次为()。 A.流行病学资料、动物毒理学资料、体外试验资料、构效关系资料 B.流行病学资料、动物毒理学资料、构效关系资料、体外试验资料 C.流行病学资料、体外试验资料、构效关系资料、动物毒理学资料 D.流行病学资料、构效关系资料、动物毒理学资料、体外试验资料
答案:A
注释:资料按重要程度顺序依次为流行病学资料、动物毒理学资料、体外试验资料以及构效关系资料。
127. 不是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原则的是()。 A.预防为主 B.风险管理 C.全程控制 D.完善法制
答案:D
注释:《食品安全法》笫三条规定:食品安全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原则,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128.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开始施行的时间是()。 A.2001年10月1日 B.2009年2月28日 C.2009年6月1日 D.2015年10月1日
答案:D
注释: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开始施行的时间是2015年10月1日。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中最重要的法律。2015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在2009版《食品安全法》基础上修订的2015版《食品安全法》,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
129. 行政法规的制定者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 D.国务院下属各部门
答案:C
注释:国务院是行政法规的制定者。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01。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
130. 食品安全标准的本质是()。 A.政策法规性 B.科学技术性 C.强制性 D.经济性
答案:B
注释:食品安全标准的本质是科学技术性。
131. 下面关于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英文缩写正确的是()。 A.GDP B.GMP C.CCP D.CMP
答案:B
注释: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是为保障食品安全、质量而制定的贯穿食品生产全过程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技术要求。
132. 关于HACCP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A.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构成HACCP工作组 B.由一线生产操作人员绘制产品加工工作流程图 C.一个关键控制点控制一个危害 D.在一个具体步骤上可有多个关键限值
答案:D
注释:正确答案选D,因为对某个关键控制点采取措施必须制定关键限值,即加工工艺参数。
133. 关于GMP的说法,错误的是()。 A.GMP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质最而制定的贯穿食品生产全过程的一系列措施、方案和技术要求 B.将人为的差错控制到最低限度 C.预防可能造成的食品污染因素 D.已成为食品工业的一种有效的产品安全质量保证体系
答案:D
注释:HACCP系统才是食品工业的一种有效的产品安全质量保证体系。
134. HACCP中应用控制措施时确定的能确保消除或降低危害的技术指标是()。 A.危害分析 B.关键控制点 C.关键限值 D.监控程序
答案:C
注释: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zardanalysisandcriticalcontrolpoint,HACCP)是一种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其基本含义是,为保障食品安全,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造成食品污染发生或发展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确定能有效预防、减轻或消除危害的加工环节(即“关键控制点”)进而在关键控制点对危害因素进行控制,同时监测控制效果,发生偏差时予以纠正,并随时对控制方法进行矫正和补充。关键限值是指应用控制措施时确定的能确保消除或降低危害的技术指标,即区分可接受水平和不可接受水平的标准值。
135. 关于关键控制点的选择,错误的是()。 A.未通过HACCP认证的食品原料 B.缺乏有效的消毒灭菌工艺的食品加工过程 C.食品生产中的热加工环节 D.间接接触食品的设备和机器
答案:D
注释: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有几类关键控制点:①食品原料:包括来自严重污染环境或地区的原料,未通过HACCP认证的食品原料生产供应商,本身含有某些危害成分,加工过程中缺乏有效消毒灭菌工艺;②生产加工工艺:食品生产中的热加工、热加工后的食物和冷藏食品的冷却③生产加工环境:生产用水、车间空气、直接接触食品的设备和机器、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等。故此D选项的间接接触是错误的。
136. 食品化学性污染涉及范围较广,情况也复杂,以下属于食品化学污染的是()。 A.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 B.腐臭的鱼 C.粮食收割时混入草籽 D.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运输工具等接触食品时融入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答案:D
注释:食品的化学性污染涉及范围较广,来源种类多。主要包括:①农药、兽药不合理使用,残留在食品中;②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排放,造成有毒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环境,继而转移至食品,如铅、砷、镉、汞、酚等;③食品接触材籵、运输工具等接触食品时溶入食品中的有害物质;④滥用食品添加剂;⑤在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如腌制、烟熏、烘烤类食物产生的亚硝胺、多环芳烃、杂环胺、丙烯酰胺等以及酒中有害的醇类、醛类等;⑥掺假、制假过程中加入的物质,如在乳粉中加入三聚氰胺。
137. 罐头发生化学性胖听的原因()。 A.酸性内容物的腐蚀 B.内容物过多 C.微生物作用 D.平酸菌作用
答案:A
注释:罐头发生物理性胖听是由于装罐过满或罐内真空度过低引起。发生化学性胖听是由于全属罐受酸性内容物腐蚀产生大量氢气所致。发生生物性胖听是由于杀菌不彻底残留的微生物或因罐头有裂缝,微生物从外界进入,在其中生长繁殖产气所造成。
138. 塑料的卫生问题不正确的是()。 A.含有高分子化合物污染食品 B.强度和阻隔性差 C.添加剂向食品中迁移 D.印刷油墨中含有有毒化学物质
答案:A
注释:塑料的卫生问题主要是含有低分子化合物,包括未聚合的游离单体,向食品迁移。
139. 可以引起脑和神经系统损伤的重金属是()。 A.汞 B.镉 C.硫 D.砷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27。大脑对汞亲和力很强,脑中汞浓度可比血液中浓度高3~6倍,采进入大脑后导致脑和神经系统损伤。
140. 下列重金属中毒能引起骨质疏松的是()。 A.汞 B.镉 C.铅 D.砷
答案:B
注释:镉对体内巯基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可引起肾脏损伤、蛋白尿、高钙尿,导致体内出现负钙平衡,引起骨质疏松。
141. 可引发临床上贫血、神经衰弱、神经炎症状的重金属是()。 A.汞 B.镉 C.铅 D.砷
答案:C
注释:铅可引发临床上贫血、神经衰弱、神经炎症状。
142. 防止苯并[a]芘危害的措施是()。 A.吸附法去除 B.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 C.发展实用的检测方法 D.防止食物被微生物污染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37。预防苯并[a]芘危害的措施:1.防止污染;2.去毒(活性炭吸附);3.制定食品中限量标准。
143. 防止杂环胺危害的措施是()。 A.吸附法去除 B.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 C.发展实用的检测方法 D.防止食物被微生物污染
答案:B
注释:吸附法可以去除食品中一部分苯并[a]芘,其中活性炭是从油脂中去除苯并[a]芘的优良吸附剂。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对于防止杂环胺危害有积极作用,蔬菜水果中的膳食纤维有降低杂环胺并降低其活性的作用,还有些成分有抑制杂环胺的致突变性和致癌性的作用。
144. 可来自体内合成的化学污染物是()。 A.有机磷 B.亚硝酸钠 C.镉 D.N-亚硝胺
答案:D
注释:N-亚硝胺可由食物中的亚硝酸盐和胺类化合物发生反应而合成,可以来源于食品,也可以通过体内合成,可能的合成场所是胃,因此选择D。
145. 对神经系统有损伤的化学污染物是()。 A.有机磷 B.亚硝酸钠 C.镉 D.杂环胺
答案:A
注释:有机磷的毒性主要表现为神经毒性,亚硝酸钠是通过影响血红蛋白运输氧的能力引起中毒,镉中毒主要损伤肾脏、骨骼和消化系统,而杂环胺的毒性表现为致癌性、致畸性,因此选择A。
146. 下列化学污染物中,亚甲蓝可作为特效解毒剂的是()。 A.有机磷 B.亚硝酸钠 C.镉 D.杂环胺
答案:B
注释:亚硝酸钠中毒的特效解毒剂为亚甲蓝,因此选择B。
147. 食品添加剂应不影响食品感官性质和原味、对食品营养成分()。 A.不得超过允许限量 B.作为伪造手段 C.对人体安全无害 D.不应有破坏作用
答案:D
注释: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基本要求:①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②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③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④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⑤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148. 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允许,婴儿及儿童食品()。 A.不得超过允许限量 B.作为伪造手段 C.对人体安全无害 D.不得加入食品添加剂
答案:D
注释: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基本要求:①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②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③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④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⑤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149. 下列食品添加剂可以用于防腐的是()。 A.丁基羟基茴香醚(BHA) B.亚硫酸钠 C.亚硫酸氢钠 D.苯甲酸
答案:D
注释: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为常用抗氧化剂,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为漂白剂,苯甲酸为防腐剂。
150. 下列食品添加剂可以用于抗氧化的是()。 A.丁基羟基茴香醚(BHA) B.亚硫酸钠 C.亚硫酸氢钠 D.苯甲酸
答案:A
注释: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为常用抗氧化剂,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为漂白剂,苯甲酸为防腐剂
151. 在下列指标中,对于制定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的程序,需要考虑不确定安全系数才能计算得出的是()。 A.最大无作用剂量 B.人体每日允许摄入撮 C.总膳食中的允许含量 D.每种食物的最大允许量
答案:B
注释:此题考查考生是否了解如何制定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
152. 在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的制定程序中,通过动物试验才能得出的是()。 A.最大无作用剂量 B.人体每日允许摄入撮 C.总膳食中的允许含量 D.每种食物的最大允许量
答案:A
注释:此题考查考生是否了解如何制定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
153. 在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的制定程序中,需要通过人群的膳食调查,了解含有该物质的食品种类及各种食品的每日摄入量才能确定的是()。 A.最大无作用剂量 B.人体每日允许摄入撮 C.总膳食中的允许含量 D.每种食物的最大允许量
答案:D
注释:此题考查考生是否了解如何制定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
154. 在HACCP体系中起到确定食品中的有害污染物及其有关影响因素作用的是()。 A.危害分析 B.确定关键控制点 C.制定控制措施 D.监测控制效果
答案:A
注释:危害分析指通过资料分析、现场监测、实验室检测等方式,收集和评估有关的危害以及导致这些危害存在的资料,以确定哪些危害对食品安全有重要影响因而需要在HACCP计划中予以解决的过程。在HACCP系统中,对每一个关键控制点都应当建立相应的控制措施(如改变温度或时间、调整pH、改进加工工艺、后期重新加工等),以便在监控出现偏离关键限值的现象时及时采取措施。纠偏措施必须事先明确,采取控制措施后必须能证实关键控制点已回到控制之中。
155. 在HACCP体系中对关键控制点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干预的过程称为()。 A.危害分析 B.确定关键控制点 C.制定控制措施 D.监测控制效果
答案:C
注释:危害分析指通过资料分析、现场监测、实验室检测等方式,收集和评估有关的危害以及导致这些危害存在的资料,以确定哪些危害对食品安全有重要影响因而需要在HACCP计划中予以解决的过程。在HACCP系统中,对每一个关键控制点都应当建立相应的控制措施(如改变温度或时间、调整pH、改进加工工艺、后期重新加工等),以便在监控出现偏离关键限值的现象时及时采取措施。纠偏措施必须事先明确,采取控制措施后必须能证实关键控制点已回到控制之中。
156. 可造成食品生物性污染的事件是()。 A.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 B.火鸡食用含发霉花生的饲料 C.苹果表面农药残留 D.鱼虾遭受镉污染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01。B属于生物性污染中的黄曲霉毒素污染。其他属于化学性污染。
157. 食品在细菌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程度与特征主要取决于()。 A.细菌来源 B.环境温度 C.细菌菌相 D.菌落总数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04。将共存于食品中的细菌种类及其相对数量的构成称为食品的细菌菌相,其中相对数量较多的细菌称为优势菌。细菌菌相,特别是优势菌决定了食品在细菌作用下发生腐败变质的程度与特征。
158. 大多数真菌繁殖与产毒的最适宜温度为()。 A.20℃以下 B.20〜25℃ C.25〜30℃ D.30〜35℃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05。不同种类的真菌其最适温度不一样。大多数真菌繁殖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在0℃以下或30℃以上时,产毒能力减弱或消失。
159. 一般来说,除了一些耐滲透压微生物,微生物(细菌、真菌、酵母)生长所需的水分活度Aw需要()。 A.>0.7 B.>0.8 C.<0.8 D.>0.7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02。。Aw低于0.60时,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生长,故Aw小的食品较少出现腐败变质现象。一般说来,细菌生长所需的Aw>0.9,酵母菌为>0.87,真菌为>0.8。
160. 为判断冷冻食品是否被人或温血动物粪便污染,可检测()。 A.大肠菌群 B.沙门氏菌 C.葡萄球菌 D.肠球菌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04。大肠菌群可以作为食品卫生质量的鉴定指标,但由于大肠菌群是嗜温菌,在5℃以下基本不能生长,所以对低温菌占优势的水产品,特别是冷冻食品未必适用。因此,近年来也有用肠球菌作为粪便污染的指示菌。
161. 菌落总数可作为食品()。 A.污染粪便的标志 B.腐败变质的标志 C.酸败的标志 D.清洁状态的标志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04。菌落总数的卫生学意义包括两方面:一是作为食品被细菌污染程度即清洁状态的标志。二是可用于预测食品的耐保藏性。
162. 大肠菌群最近似值表示大肠菌群的可能数相当于食品的数量是()。 A.1g或1ml B.10g或10ml C.100g或100ml D.1kg或1L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04。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数量可用两种方式表示,当食品中大肠菌群含量较低时,采用相当于每g(ml)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最可能数(mostprobablenumber,MPN)来表示。MPN法是基于泊松分布的一种间接计数方法,是按一定方案检验后应用统计学概论推算出的大肠菌群MPN值。
163. 引起水果和蔬菜腐败的常见菌是()。 A.芽孢杆菌属 B.柠檬酸杆菌属 C.黄单胞杆菌属 D.黄杆菌属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03。黄单胞杆菌属为植物致病菌,是引起水果和蔬菜腐败的常见菌。
164. 食品中可被微生物利用的水是()。 A.总水分 B.结合水 C.游离水 D.可蒸发水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02。食品中的水分以游离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结合水是指食品中与非水成分通过氢键结合的水,这部分水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一些可溶性物质,如氨基酸、糖、盐等结合,故微生物无法利用结合水。游离水是指食品中与非水成分有较弱作用或基本没有作用的水,微生物能利用的水是游离水。
165. 可在低温和5%食盐中生长的腐败菌属于()。 A.假单胞菌属 B.黄单胞杆菌属 C.微球菌属 D.弧菌属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03。弧菌属和黄杆菌属均为革兰氏阴性菌,兼性厌氧,主要来自海水或淡水,可在低温和5%食盐中生长,故为鱼类及水产品中常见的腐败菌。
166. 黄曲霉毒素发生裂解的温度为()。 A.70℃ B.100℃ C.140℃ D.280℃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08。黄曲霉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一类代谢产物,是我国粮食和饲料中常见的真菌。黄曲霉素一般耐热,在一般烹调加工温度下不被破坏,在280°发生裂解。
167. 黄曲霉毒素具有特殊亲和性的器官为()。 A.脑 B.肺 C.胃 D.肝脏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09。黄曲霉素(AF)具有很强的急性毒性,也有明显的慢性毒性与致癌性,AF对肝脏有特殊亲和作用,具有较强的肝脏毒性并有致癌作用。
168. 我国规定婴幼儿乳粉中黄曲霉毒素M1的限量标准为()。 A.≤1.0μg/g B.≤0.5μg/g C.≤0.2μg/g D.≤0.1μg/g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1限定各类食品中黄曲霉素含量是控制黄曲霉素对人体危害的重要措施,我国主要食品中黄曲霉素的限量标准如下:乳及乳制品,特殊膳食用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1含量不能超过0.5μg/g。
169. 花生油被黄曲霉毒素污染,去毒的首选措施为()。 A.兑入其他油 B.白陶土吸附 C.加碱去毒 D.紫外线照射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0去除黄曲霉毒素(AF)常用方法有:①挑选霉粒法②碾轧加工法③加水搓洗法④植物油加碱去毒法⑤物理去除法,⑥紫外线照射⑦氨气处理法。花生油属于植物油,可以采用植物油加碱去除法,AF与NaOHF反应,AF中的内酯环被破坏可形成香豆素钠盐,后者可溶于水。故加碱后水洗可去除花生油毒性。
170. 镰刀菌毒素中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的是()。 A.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B.玉米赤霉烯酮 C.丁烯酸内酯 D.伏马菌素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1玉米赤霉烯酮有称为F-2毒素,是一类结构类似的二羟基苯酸内酯化合物。该毒素有类雌激素样作用,可表现出生殖系统毒性作用。
171. 可引起马的脑白质软化的镰刀菌毒素是()。 A.T-2毒素 B.赭曲霉毒素 C.伏马菌素 D.玉米赤霉烯酮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2伏马菌素是一类由不同的多氢醇和丙三稀酸形成的二酯类化合物,主要有串珠镰刀菌产生。目前已知伏马菌素主要的危害是神经毒素作用,可引起马的脑白质软化。
172. 食品在一定环境因素下,微生物作用使食品成分与感官性质发生变化,通称为()。 A.食品酸败 B.食品变性 C.食品腐败变质 D.食品腐烂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3食物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在以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其原有的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者失去营养价值的过程。
173. 在食品腐败变质过程中通常占优势的微生物是()。 A.细菌 B.真菌 C.酵母菌 D.寄生虫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3微生物是食品发生腐败变质的重要原因。在食品腐败变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细菌、酵母菌和真菌,但一般情况下细菌更占优势。
174. 有利于食品腐败变质的条件是()。 A.高渗环境 B.低渗环境 C.寒冷环境 D.„值大于0.9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3、P317。食物中水分是微生物赖以生存和食品成分分解的基础,食品的Aw值越小,微生物越不易繁殖,食品越不不易腐败变质。食品干燥保藏是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一种措施,干燥保藏的机制是降低食品水分至15%以下或者Aw值在0.00-0.06之间,以抑制腐败微生物的生长,使食品在常温下长期保藏。而Aw值大于0.9,Aw值超出标准,更有利食品腐败变质。
175. 能够反映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指标是()。 A.浸出物量 B.酸价 C.折光率 D.冰点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5。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一般采用感官、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四个方面的指标微生物代谢可引起食品化学组成的变化,并产生多种腐败性产物,可通过测定这些腐败产物的指标来判断食品质量的依据,如挥发性盐基总氨、三甲胺、组胺、K值、pH、过氧化值和酸价。
176. 肉鱼样品水浸液在弱碱下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称为()。 A.不可挥发性氮 B.挥发性总氮 C.挥发性盐基总氮 D.挥发性食物氮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5。挥发性盐基总氮(TVBN)指食品水浸液在碱性条件下能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即在此种条件下能形成氨的含氮物。研究表明,挥发性盐基总氮与食品腐败变质程度之间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中该指标已被列入鱼、肉类蛋白腐败鉴定的化学指标。
177. —般情况下,要判定食品处于初期腐败阶段,食品中的活菌数需达到()。 A.10^6CFU/g B.10^7CFU/g C.10^8CFU/g D.10^9CFU/g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5。食品微生物学的常用检测指标为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对食品进行微生物数量测定是判定食品生产的一般卫生状况以及食品卫生质量的一项重要依据。一般来说,食品中的活菌数达108CFU/g时,则可认为处于初期腐败阶段。
178. 油脂酸败的早期指标是()。 A.皂化价 B.碘值 C.过氧化值 D.丙二醛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5。过氧化值是脂肪酸败最早期的指标,其次是酸价的上升。在脂肪分解的早期,酸败尚不明显,由于产生过氧化物和氧化物而使脂肪的过氧化值上升,其后则由于形成各种低级酮酸及脂肪酸而使油脂酸价升高。
179. 食物发生酸度升高、产气、带有甜味、有醇类气味的变质过程为()。 A.油脂酸败 B.蛋白质分解 C.碳水化合物分解 D.美拉德反应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4。含有较多碳水化合物的食品主要是粮食、蔬菜、水果和糖类及其制品,这类食品腐败变质时,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在微生物或动植物组织中酶的作用下,经过产生双糖、单糖、有机酸、醇、醛等一系列变化,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个过程的主要变化是食品的酸度升高,并带有甜味、醇类气味等。
180. 冷藏可延缓食品的变质是由于()。 A.酶活性抑制 B.水分活度降低 C.湿度降低 D.氧气含量降低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6。冷藏是指在不冻结状态下的低温储藏,温度一般设定在-1~10℃范围内。病原菌和腐败菌大多为嗜温菌,大多数在10℃以下难以生长繁殖;此时食品内酶的活性也大大降低,因此冷藏可延缓食品的变质。
181. —般食品冷冻保藏的温度设在()。 A.0℃至4℃ B.-10℃以下 C.0℃以下 D.-18℃以下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6。冷冻保藏是指在-18℃以下保藏。此温度下几乎所有的微生物不再繁殖,因此,冷冻食品可以较长期地保藏。
182. 对冷冻蔬菜的处理正确的是()。 A.急冻急化 B.急冻缓化 C.缓冻缓化 D.缓冻急化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6。在工艺上,快速冻结、缓慢解冻有利于保持食品(尤其是生鲜食品)的品质。因为当温度降到-1~-5℃时,为冰晶生成带,如果冷冻缓慢,在此温度带停留时间长,则使食品中形成的冰晶核体积增大,使食品组织细胞膜破裂,释放出细胞液,当食品解冻时,就会引起汁液流失,食品的口感、风味及营养价值均受影响。反之,快速冻结,迅速通过冰晶生成带,形成的冰晶核数量多,体积小,就不会使食品组织细胞破裂。
183. 超高温灭菌的温度范围为()。 A.60〜95℃ B.100℃ C.100〜120℃ D.120〜150℃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7。超高温瞬时杀菌法,即在封闭的系统中加热到120℃以上,持续几秒钟后迅速冷却至室温的一种杀菌方法。
184.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主要机制为()。 A.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B.抑制己糖激酶活性 C.抑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 D.抑制枸櫞酸合成酶活性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8。有机磷农药进入人体后与体内胆碱酯酶迅速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活性受到抑制,失去催化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结果使大量乙酰胆碱在体内蓄积,导致以乙酰胆碱为传导介质的胆碱能神经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从而出现中毒症状。
185. 我国禁止销售和使用的有机磷农药是()。 A.乐果 B.氧化乐果 C.马拉硫磷 D.对硫磷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22。我国从2007年1月1日全面禁止在国内销售和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
186. 有机磷农药的急性毒性主要为()。 A.肾脏毒性 B.神经毒性 C.生殖毒性 D.血液毒性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22。该类农药的急性毒性主要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因乙酰胆碱蓄积,导致胆碱能神经功能紊乱而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中毒症状。有些品种有迟发性神经毒性(delayedneurotoxicity),即在急性中毒后第二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187.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缺点是()。 A.高残留性 B.低效性 C.高抗药性 D.高蓄积性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23。其缺点是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188. 有机氯农药的主要缺点是()。 A.高残留性 B.低效性 C.高抗药性 D.急性毒性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20。有机氯农药持效期长、广谱、高效、价廉、急性毒性小,但具有高度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稳定性,属于高残留农药。
189. 在土壤中残留时间最长从而易造成危害的农药是()。 A.有机磷 B.有机氯 C.拟除虫菊酯类 D.氨基甲酸醋类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20。如DDT在土壤中的半衰期长达3~10年,降解95%需16~33年。
190. 易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是()。 A.罐装饮料 B.农药喷洒蔬菜 C.腌菜 D.粗制棉籽油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33。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通常远远低于硝酸盐含量,但是蔬菜的保存和处理过程对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有很大影响,即硝酸盐在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可形成亚硝酸盐。因此,在蔬菜的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明显增高,不新鲜的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亦可明显增高。
191. 对有毒金属的描述错误的是()。 A.As3+的毒性大于As5+ B.正常人发砷<5μg/g C.成人对铅较儿童更敏感 D.镉广泛用于电镀、电池和颜料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30。儿童对铅较成人更敏感,过量铅摄入可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智力低下。
192. 最容易被甲基汞污染的食物是()。 A.藻类植物 B.鱼贝类食品 C.乳制品 D.谷类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28。2007年进行的第四次中国总膳食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居民膳食总汞的平均摄入量为4.79μg/d,主要食物来源为水产品、谷类和蔬菜;膳食甲基汞的平均摄入量为0.37μg/d,主要食物来源为水产品。
193. 适宜N-亚硝基化合物在体内合成的场所是()。 A.肺 B.胃 C.血液 D.肝脏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33。N-亚硝基化合物的体内合成除食品中所含有的N-亚硝基化合物外,人体也能内源性合成一定量的N-亚硝基化合物。由于在pH<3的酸性环境中合成亚硝胺的反应较强,而且胃中存在 亚硝酸盐和具有催化作用的氯离子和硫氰酸根离子,有利于胃内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因此胃可能是人体内合成亚硝胺的主要场所。
194. 有利于降低食物中苯并(a)芘含量的措施是()。 A.防止食物霉变 B.食物加工时减少亚硝酸盐的使用量 C.将肉熏制后挂于厨房晾晒 D.使食物不直接接触炭火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37。熏制、烘烤食品及烘干粮食等加工过程应改进燃烧过程,避免使食品直接接触炭火或直接接触烟,使用熏烟洗净器或冷熏液。
195. 膳食中丙烯酰胺的主要来源()。 A.膳食纤维含量较多的食品 B.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品 C.油炸和焙烤的淀粉类食品 D.腌制食品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43。油炸和焙烤的淀粉类食品是膳食中丙烯酰胺的主要来源。
196. 高温烹调过程中易产生杂环胺类化合物的食品富含()。 A.蛋白质 B.脂肪 C.淀粉 D.维生素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37。食物中蛋白质、氨基酸在加工烹调中,由于受到高温的作用可产生杂环化合物。
197. 可降低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方法有①微波加热②用酵母菌发酵③焙烤④加入柠檬酸⑤加入茶多酚()。 A.②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45。1.注意烹调方法低温和短时的加热方式不利于丙烯酰胺的生成。在煎、炸、烘、烤食品时,应避免温度过高、时间过长,提倡采用蒸、煮、煨等烹调方法。2.探索降低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方法和途径改变食品的加工工艺和条件,如用酵母菌发酵降低原料中的天门冬酰胺和还原糖,隆低食品的pH;加入植酸、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山梨酸、苯甲酸等降低食品的pH,均可抑制丙烯酰胺产生。用蔗糖(非还原糖)溶液代替糖浆生产饼干可使产品中的丙烯酰胺减少70%。加入氯化钙、亚硫酸氢钠、果胶、黄原胶、海藻酸和食品中的天然抗氧化物如维生素C、维生素B.、烟酸、茶多酚、大蒜素、黄酮醇、竹叶抗氧化物等均可抑制丙烯酰胺的产生。加入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等含巯基化合物可促进丙烯酰胺的降解。
198. 氯丙醇的主要毒作用器官有①肝脏②肾脏③脑组织④骨髓⑤肺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42。大鼠和小鼠的亚急性和慢性实验表明,3-MCPD的主要靶器官是肾脏;1,3-DCP的主要靶器官是肝脏,同时也对肾脏造成损伤。大鼠实验证实,与1.3-DCP相比,2.3-DCP对肝细胞的毒性较弱.但对肾脏的毒性较强。在职业暴露人群中曾观察到1,3-DCP和2,3-DCP的肝脏毒性作用。小鼠和大鼠对3-MCPD神经毒作用的敏感性相同,主要表现为脑干对称性损伤、四肢麻木。最早的神经毒性表现局限在神经胶质细胞,主要是星状细胞水肿、细胞器被破坏,并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199. 在高温加工过程中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丙烯酰胺的物质有①还原糖②非还原糖③天门冬酰胺④谷氨酸⑤甘氨酸()。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43。丙烯酰胺主要由天门冬酰胺与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在高温下发生美拉德反应(Maillardreaction)生成,两者单独存在时即使加热也不产生丙烯酰胺。
200. 聚丙烯塑料的特点包括①防潮性好②透明性好③耐热性好④加工性能好⑤不易老化()。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①④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48。聚丙烯(polypropylene,PP)的特点是∶①防潮性在包装薄膜中最优良;②透气性为聚乙烯的1/2;③耐热性比聚乙烯好;④透明性和印刷适应性好;⑤耐油性也好于聚乙烯。缺点是易老化,加工性能差。主要用于制造薄膜,尤其是复合薄膜袋,也可制成各种食品瓶的螺纹盖、啤酒桶以及既耐低温又耐高温的食品容器,如保鲜盒和供微波炉使用的容器等。毒性与聚乙烯类似,世界各国都允许用于食品包装。
201. 我国禁止生产和销售含双酚A的婴幼儿奶瓶的原因有①苯酚对皮肤、黏膜有腐蚀性②苯酚可损害肝脏和肾脏功能③苯酚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④双酚A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⑤重金属残留过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48。在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的生产过程中,4,4'-二羟基二苯基丙烷(又称双酚A,bisphenolA,BPA)与碳酸二苯酯进行酯交换时会产生中间体苯酚。苯酚对皮肤、黏膜有腐蚀性,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对肝脏、肾脏的功能均有损害作用。双酚A本身也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导致婴幼儿等敏感人群内分泌失调,诱发儿童性早熟。我国禁止生产PC婴幼儿奶瓶和其他含双酚A的婴幼儿奶瓶,禁止进口和销售此类奶瓶。
202. 对金属毒物的吸收和毒性有较大影响的营养素包括①蛋白质②碳水化合物③维生素C④维生素B⑤水()。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26、P327。食物中某些营养素影响有毒金属的毒性:膳食成分可以影响有毒金属的毒性,如膳食蛋白质可与有毒金属结合,延缓其在肠道的吸收;含硫氨基酸可提供巯基而拮抗有毒金属的作用;维生素C使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降低其毒性;铁与铅竞争肠黏膜载体蛋白和其他相关的吸收及转运载体,从而减少铅的吸收。故铁可拮抗铅的毒性作用;锌可与镉竞争含巯基的金属硫蛋白,所以锌可拮抗镉的毒性作用。
203. 汞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 ①工业“三废”②包装容器③水产品④农药⑤食品加工器具()。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⑤
答案:B
注释:
204. 镉主要损害人体的①肾脏②骨骼③消化系统④造血系统⑤生殖系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29。镉对体内巯基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镉中毒主要损害肾脏、骨骼和消化系统。
205. 铅主要损害人体的①肝脏②肾脏③心脏④造血系统⑤神经系统()。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30。铅主要损害造血系统、神经系统和肾脏。
206. 污染食品重要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有①131碘②40钾③137铯④90锶⑤226镭()。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④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57。污染食品的人工辐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31碘、137铯和90锶。
207. 对食品长期污染意义较大的放射性核素有①131碘②90锶③89锶④137铯⑤226镭()。 A.②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57。对食品长期污染意义较大的放射性核素有90锶、137铯和226镭。
208. 放射性核素向动物性食品转移的途径有①水②土壤③空气④植物⑤藻类()。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58。动物饮用被天然或人工放射性核素污染的水,吸入放射性污染的空气,以及接触受污染的土壤都会使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并可进入奶及蛋中。放射性核素向动物的转移过程中常表现出生物富集效应,如草食动物可通过食物链富集进入植物的放射性核素,以草食动物为食的动物则进一步富集草食动物的放射性核素。
209. 食品放射性污染对人体产生的内照射效应主要表现包括①免疫功能损伤②生殖系统损伤③致突变④致癌⑤胎儿畸形()。 A.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59。食品中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的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主要是低剂量长期内照射引起的随机性生物学效应,主要表现为对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的损伤和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210. 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将食品添加剂分为()。 A.16类 B.18类 C.20类 D.22类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3。我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将其分为22个功能类别。
211. 应用物理方法提取的添加剂是()。 A.苯甲酸钠 B.辣椒红素 C.红曲红 D.胭脂红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2、P363。食品添加剂按生产方法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应用生物技术(酶法和发酵法)获得的产品,如柠檬酸、红曲米和红曲色素等;二是利用物理方法从天然动植物中提取的物质,如甜菜红、辣椒红素等;三是用化学合成方法得到的纯化学合成物,如苯甲酸钠、胭脂红等。
212. 对酸度调节剂描述错误的是()。 A.通过解离出的H+或OH-来调节食品或食品加工过程中的pH B.可以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增加食欲 C.具有防腐和促进体内钙、磷消化吸收的作用 D.各种有机酸及盐类均不能参与体内代谢,故毒性较高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5、P366。酸度调节剂(acidulatingagent)是指用以维持或改变食品酸碱度的物质。这类物质通过解离出的H+或OH—来调节食品或食品加工过程中的pH,从而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增加食欲,并具有防腐和促进体内钙、磷消化吸收的作用。
213. 对抗坏血酸类添加剂描述正确的是()。 A.抗坏血酸与金属离子反应着色 B.我国规定抗坏血酸用于预切的鲜水果,可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C.抗坏血酸通过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阻止动物油脂的氧化酸败 D.抗坏血酸可以保护维生素A、E及其他多种天然抗氧化剂免受氧化破坏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7。抗坏血酸是一种抗氧化营养素,可以保护维生素A、E及其他多种天然抗氧化剂免受氧化破坏。研究表明,添加抗坏血酸能降低肉制品的pH,具有增强抗氧化性的作用。其抗氧化机制为与氧结合,并钝化金属离子,从而阻止动物油脂的氧化酸败。抗坏血酸不仅对人体无害,还能阻止亚硝胺的生成。FAO/WHO推荐其ADI值为0~15mg/(kg·bw)。我国规定抗坏血酸用于;去皮或预切的鲜水果,去皮、切块或切丝的蔬菜,最大使用量为5.0g/kg;小麦粉,最大使用量为2.0g/kg;浓缩果蔬汁(浆),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另外,我国允许使用的抗坏血酸类抗氧化剂还有抗坏血酸钠、抗坏血酸钙、D-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214. 对漂白剂描述正确的是()。 A.漂白剂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 B.漂白剂的用途及用量不受限制 C.还原型漂白剂主要用于面粉的漂白 D.还原型漂白剂是将着色物质氧化分解后漂白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8。漂白剂(bleachingagent)是指能够破坏、抑制食品的发色因素,使其褪色或使食品免于褐变的物质。漂白剂是通过氧化或还原破坏、抑制食品氧化酶活性和食品的发色因素,使食品褐变色素褪色或免于褐变,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
215. 属于食品抗氧化剂的是()。 A.山梨酸 B.HA C.碳酸 D.乳酸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6。目前常用的抗氧化 剂均属酚类化合物,包括丁基羟基茴香醚(butylatedhydroxyanisole,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utylatedhydroxytoluene,BHT)、没食子酸丙酯(propylgallate,PG)、特丁基对苯二酚(tertiarybutylhydroquinone,TBHQ)等。另一类抗氧化剂是过氧化物分解剂,分解自动氧化反应中的氢过氧化物,使其不能进一步生成自由基,如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dilaurylthiodipropionate,DLTP)等。
216. 亚硫酸盐能破坏肉、鱼等动物性食品中的()。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B2 D.维生素E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8。亚硫酸盐不适用于肉、鱼等动物性食品,以免其残留的气味掩盖了肉、鱼的腐败气味并破坏其中的维生素B1。
217.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对其有特殊抑制作用的细菌为 ()。 A.葡萄球菌 B.沙门氏菌 C.变形杆菌 D.肉毒梭状芽胞杆菌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1。(亚)硝酸盐除对肉制品有护色作用外,还对微生物的繁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肉毒梭状芽胞杆菌有特殊抑制作用。
218. 有关食用色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食用合成色素是人工合成的无机色素 B.食用天然色素对人体都无毒性 C.食用合成色素可任意调色 D.食用合成色素较难溶于水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9-P370。天然色素虽然多数比较安全,但个别的也具有毒性,如藤黄有剧毒不能用于食品。天然色素在加工制造过程中,也可能被杂质污染或化学结构发生变化而产生毒性,因此作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天然色素也必须进行安全性评价。合成色素主要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从煤焦油中制取或以苯、甲苯、萘等芳香烃化合物为原料合成的有机色素,故又称为煤焦油色素或苯胺色素。合成色素性质稳定、着色力强、可任意调色、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因此被广泛使用。目前世界各国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几乎多是水溶性色素,包括它们的色淀(即由水溶性色素沉淀在许可使用的不溶性基质上所制得的特殊着色剂,主要是铝色淀)。
219. 关于增味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按化学性质不同,增味剂可分力氨基酸系列和核苷酸系列 B.GB2760—2014中规定了味精在食品中的具体最大使用量 C.所有的核苷酸增味剂都只是以二钠(或二钾、钙)盐的形式才有鲜味 D.味精化学名称为谷氨酸钠
答案:B
注释:
220.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钠抑菌作用的机制是()。 A.抑制微生物呼吸酶系统的活性 B.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变性 C.抑制菌体内脱氢酶系的作用 D.改变微生物内的Na离子浓度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5。对羟基苯甲酸甲酯钠主要作用方式是;抑制微生物细胞的呼吸酶系与电子传递酶系的活性,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结构。
221. 山梨酸抑菌作用的最佳环境为()。 A.碱性环境 B.酸性环境 C.中性环境 D.高温环境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4。山梨酸在酸性介质中对微生物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随pH的增大防腐效果减小,pH为8时丧失防腐作用,因此山梨酸及其钾盐适用于pH在5.5以下的食品防腐。
222. 未规定最大使用量的食品添加剂是()。 A.安赛蜜 B.糖精钠 C.丙酸钠 D.木糖醇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6-377。我国规定,糖精钠的使用范围有冷冻饮品、芒果干、无花果干、果酱、蜜饯凉果、复合调味料、配制酒等多种食品,最大使用量为0.15~5.0g/kg;我国规定,阿斯巴甜可广泛用于调制乳等乳制品、果酱、糕点、调味料、饮料、果冻、膨化食品等多种食品,使用量分别为0.3~3.0g/kg;我国规定,安赛蜜可广泛用干风味发酵乳、以乳为主要配料的即食风味食品或其预制产品、水果罐头,糖果、杂粮罐头、焙烤食品、调味品、饮料类、果冻等食品中,在各类适用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分别为0.3~4.0g/kg;我国规定糖醇类甜味剂可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223. 对食品添加剂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丁基羟甲基茴香醚属于抗氧化剂 B.L-抗坏血酸钠属于水溶性抗氧化剂 C.没食子酸丙酯属于抗氧化剂,可用于肉类制品的加工 D.天然色素着色力强、成本低廉、使用方便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9。天然色素作为食物的成分,增加了人们对其使用的安全感。但天然色素存在难溶、着色不均、难以任意调色及对光、热、pH稳定性差和成本高等缺点。
224. 对合成色素叙述正确的是()。 A.多数比较安全 B.难溶、着色不均 C.可以任意调色 D.成本高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0。合成色素性质稳定、着色力强、可任意调色、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因此被广泛使用。
225. 某食品企业欲生产一批适用于糖尿病患者食用的食品,最适合添加于这批食品的甜味剂是()。 A.葡萄糖 B.果糖 C.木糖醇 D.糖精钠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7。糖醇是由相应的糖经镍催化加氢制得。其特点是甜度低、能量低、黏度低,甜味与蔗糖近似,代谢途径与胰岛素无关,不会引起血糖升高,不产酸,故常用作糖尿病、肥胖症病人的甜味剂,并具有防龋齿作用。
226. 某品牌火腿标签中食品添加剂—项包括食用香精、三聚磷酸钠、卡拉胶、山梨酸钾、异抗坏血酸钠、红曲红、瓜尔胶、谷氨酸钠、乳酸链球菌素、亚硝酸钠,其中属于防腐剂的有()。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3-376。其中属于防腐剂的有山梨酸钾、乳酸链球菌素和亚硝酸钠
227. 属于增味剂的是()。 A.柠檬酸 B.丁基羟基茴香醚 C.维生素C(抗坏血酸) D.谷氨酸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3。属于增味剂的是谷氨酸钠。
228. 属于漂白剂的是()。 A.柠檬酸 B.丁基羟基茴香醚 C.维生素C(抗坏血酸) D.亚硫酸及其盐类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8。属于漂白剂的是亚硫酸及其盐类。
229. 属于天然色素的是()。 A.红曲红 B.苋菜红 C.阿斯巴甜 D.甜菊糖苷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9。属于天然色素的是红曲红。
230. 属于人工合成甜味剂的是()。 A.红曲红 B.苋菜红 C.阿斯巴甜 D.甜菊糖苷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9。属于人工合成甜味剂的是阿斯巴甜。
231. 具有防腐作用的食品添加剂有①亚硫酸钠②丙酸③苯甲酸④谷氨酸钠⑤亚硝酸钠()。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4-375。具有防腐作用的食品添加剂有亚硫酸钠、丙酸、苯甲酸和亚硝酸钠。
232. 可以用于食品的天然色素有①甜菜红②藤黄③焦糖色④虫胶红⑤红曲红()。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9。天然色素可分为植物色素如辣椒红、姜黄素等,动物色素如紫胶红、胭脂虫红等,微生物色素如红曲红等。藤黄有剧毒不能用于食品。
233. 我国允许使用的酶制剂有①蛋白质水解酶②α-淀粉酶③脂肪分解酶④谷氨酰胺转氨酶⑤木瓜蛋白酶()。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2。按其加工食品原料的不同及作用机制的不同,分为糖类水解酶、蛋白质水解酶、脂肪分解酶、氧化还原酶,以及具有某种特定作用的酶,如转移酶、裂解酶等。
234. 可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包括①保持或提髙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②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③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④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⑤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3。(一)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基本要求1.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2.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3.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4.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5.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二)在下列情况下可使用食品添加剂1.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2.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3.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4.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
235. 生物型防腐剂乳酸链球菌素的优点包括①能被人体消化道中的蛋白水解酶水解②不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③不会出现抗药性④对热敏感⑤与其他抗生素不会产生交叉抗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5。乳酸链球菌素(nisin)又称为乳酸菌肽,主要是乳酸链球菌属微生物的代谢产 物,可用乳酸链球菌发酵提取制得。因其是由氨基酸组成的类蛋白质物质,能被人体消化道中的蛋白水解酶水解;使用乳酸链球菌素,不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不会出现抗药性及与其他抗生素产生交叉抗性,所以是一种高效、无毒的天然食品防腐剂。
236. 合成色素的特点包括①性质稳定②着色力强③可任意调色④成本较高⑤没有毒性()。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⑤ D.①③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0。合成色素性质稳定、着色力强、可任意调色、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因此被广泛使用。
237. 关于JECFA对食品添加剂分类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第一类为GRAS物质,即一般认为是安全的物质,制定了正式的ADI值②A1类为经过:JECFA安全性评价,毒理学性质己经清楚,可以使用并已制定出正式ADI值者③A2类为目前毒理学资料不够完善,制定暂时ADI值者④B1类是JECFA尚未进行过安全评价者⑤C1类是认为在食品中使用不安全的()。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5。JECFA建议将食品添加剂分为以下四类管理∶(1)第一类为GRAS物质(generalrecognizedassafe);即一般认为是安全的物质,可以按照正常需要使用,不需建立ADI值。(2)第二类为A类.又分为A1和A2两类。A1类为经过JECFA安全性评价,毒理学性质已经清楚,可以使用并已制定出正式ADI值者;A2类为目前毒理学资料不够完善,制订暂时ADI值者。(3)第三类为B类∶即毒理学资料不足,未建立ADI值者,又分为B1和B2两类。B1类是JECFA曾经进行过安全性评价,因毒理学资料不足未制定ADI者;B2类是JECFA尚未进行过安全性评价者。(4)第四类为C类∶即原则上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又分为C1和C2两类。C1类是认为在食品中使用不安全的,C2类只限于在某些食品中作特殊用途使用。
238. 乳酸链球菌素发挥很强抑菌作用的微生物包括①金黄色葡萄球菌②酵母③真菌④产气荚膜杆菌⑤嗜热脂肪芽胞杆菌()。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5。乳酸链球菌素对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等厌氧芽孢杆菌及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也能抑制酪酸杆菌,但对真菌和酵母的作用很弱。
239. 食品添加剂的功能包括①改变产品的颜色②改变产品的香味③防止食物腐败④改善食品的品质⑤改善食品的味道()。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2。食品添加剂是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的组织状态,增强食品的色香味和口感,防腐保鲜,延长食品保质期。
240. 属于天然甜味剂的有①索马甜②甜菊糖苷③麦芽糖醇④乳糖醇⑤阿斯巴甜()。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6。按来源不同,可将甜味剂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天然甜味剂包括:①糖醇类:包含D-甘露糖醇、麦芽糖醇、乳糖醇、山梨糖醇、赤藓糖醇和木糖醇,②非糖醇类:包括索马甜、甜菊糖苷和罗汉果甜苷。
241. 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粮豆类食物的最适宜环境条件是()。 A.温度增加、湿度不变 B.温度增加、湿度降低 C.温度、湿度都增加 D.温度、湿度都降低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9。粮豆成品如果水分过高,或者其中含有未成熟的、外形干瘪的、破损的籽粒、或者在混有异物的情况下储存,当环境温度增高、湿度较大时,真菌易在粮豆中生长繁殖,分解其营养成分并可能产生真菌毒素,引起粮豆霉变而导致粮豆的感官性状发生改变,营养和食用价值降低。
242. 不属于粮豆主要卫生问题的是()。 A.真菌及其毒素污染 B.细菌及其毒素污染 C.农药残留 D.仓储害虫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9。粮豆的主要卫生问题:①真菌以及毒素的污染;②农药残留;③其他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④仓储害虫;⑤其他问题(自然陈化、有毒植物种子的污染、无机夹杂物的污染、掺杂掺假)。
243. 为减少害虫活动,粮仓温度最少应在()。 A.12℃以下 B.10℃以下 C.6℃以下 D.4℃以下
答案:B
注释:我国常见的仓储害虫有甲虫(大谷盗、米象和黑粉虫等)、螨虫(粉螨)及蛾类(螟蛾)等50余种。当仓库温度在18-21℃,相对湿度65%以上时。害虫易在原粮、半成品粮豆上孵化虫卵、生长繁殖,使粮豆发生变质失去或者降低食用价值;当仓库温度在10℃以下时,害虫活动减少。
244. 我国国标中规定玉米及玉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是()。 A.20μg/kg B.15μg/kg C.12.5μg/kg D.10μg/kg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0。表11-1粮食中真菌毒素限量指标(GB2761-2017)规定玉米及玉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是20μg/kg。
245. 对粮豆仓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储藏期间的代谢活动主要表现在氧化分解作用 B.相対湿度在65%〜70%可以有效地抑制真菌和细菌的生长繁殖 C.水分含量与其加工方式无关 D.水分含量高时,其代谢活动减弱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0。在储藏期间粮豆的代谢活动主要表现在呼吸作用和后熟作用,水分含量的高低与其储藏时间的长短和加工方式密切相关。粮豆水分含量过高时,其代谢活动增强而发热,真菌、仓虫易生长繁殖,使粮豆发生霉变,因此,应将粮豆水分含量控制在安全水分12%-14%下,此外还应控制粮豆储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降低粮豆变质的危险性。一般来说,相对湿度在65%-70%可以有效抑制真菌,细菌和仓储害虫的生长繁殖。
246. 水生植物可能污染的寄生虫是()。 A.蛔虫卵 B.钩虫 C.姜片虫囊蚴 D.绦虫囊尾蚴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2。细菌及寄生虫污染:水生植物,如红菱、茭白、荸荠等有可能污染姜片虫囊蚴,生吃可导致姜片虫病。
247. 对有害金属富集能力最强的蔬菜是()。 A.叶菜类 B.根茎 C.豆类 D.瓜类
答案:A
注释:工业废水中含有许多有害物质,如镉、铅、汞、粪等。不同蔬菜对有害金属的富集能力差别较大,一般规律是叶菜>根茎>瓜类>茄果类>豆类。
248. —般保存蔬菜、水果的适宜温度约是'()。 A.2℃ B.4℃ C.6℃ D.10℃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3。储藏的卫生管理:一般保存蔬菜、水果的适宜温度是10℃左右,此温度既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又能防止蔬菜、水果间隙结冰,避免在冰融时因水分溢出而造成蔬菜水果的腐败。
249. 土壤长期过量施用氮肥,会导致蔬果()。 A.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B.镉含量超标 C.易被肠道致病菌污染 D.保质期延长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3。施用农药的卫生要求:慎重使用激素类农药,此外过量施用含氮化肥会使蔬菜受硝酸盐污染,对茄果类蔬菜在收货前15-20天,应少用或者停用含氮化肥,且不应使用硝基氮化肥进行叶面喷洒。
250. 牲畜屠宰时肉的pH范围是()。 A.4.4〜5.4 B.5.5〜6.7 C.7.0〜7.4 D.7.5〜8.4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4。牲畜屠宰时肉呈中性或弱碱性(pH7.0-7.4),宰后畜肉从新鲜到腐败变质要经僵直、后熟、自溶和腐败四个过程。
251. 畜肉最适宜食用的阶段是()。 A.僵直 B.后熟 C.僵直和后熟 D.自溶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4。僵直的肉品一般不宜直接用作烹饪原料,而后熟阶段,此时肉松软多汁、滋味鲜美、表面因蛋白凝固形成一层干膜,可以阻止微生物的侵入。畜肉处于僵直和后熟阶段为新鲜肉。
252. 对肉的腐败变质描述正确的是()。 A.僵直状态的肉味道最好 B.发生自溶的肉不能食用 C.后熟的快慢只与环境温度有关 D.内脏发生自溶比肌肉快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4。A错,僵直的肉品一般不宜直接用作烹饪原料,而后熟阶段,此时肉松软多汁、滋味鲜美、表面因蛋白凝固形成一层干膜,可以阻止微生物的侵入。畜肉处于僵直和后熟阶段为新鲜肉。B错,自溶阶段,当变质程度不严重时,这种肉必须经高温处理后才能食用。C错,后熟过程与畜肉中糖原含量和外界温度有关。D对,内脏因酶含量高,故自溶速度较肌肉快。
253. 不属于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是()。 A.口蹄疫 B.猪蓝耳病 C.猪水疱病 D.猪瘟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5。常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有炭疽、鼻疽、口蹄疫、猪水疱病、猪瘟、猪丹毒、猪出血性败血症、结核病和布鲁氏病菌等。
254. 出现“米猪肉”的病原是()。 A.无钩绦虫 B.有钩绦虫 C.无钩绦虫幼虫 D.有钩绦虫幼虫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5。囊虫病病原体在猪体内为有有钩绦虫幼虫,幼虫在猪的肌肉组织内形成囊尾蚴,猪囊尾蚴在半透明水泡状囊中,肉眼为白色,绿豆大小,位于肌纤维间的结缔组织内,包囊一端为乳白色不透明的头节,这种肉俗称“米猪肉”或者“痘猪肉”。
255. 盐酸克伦特罗是()。 A.禁止用于所有食品动物的兽药 B.不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兽药 C.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兽药 D.需要制定最低残留限量的兽药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7农业部明文规定禁止用于所有食品动物的兽药,如氯霉素,盐酸克伦特罗和沙丁胺醇等。
256. 易出现多环芳烃污染的肉制品是()。 A.腌肉 B.熏肉 C.酱肉 D.咸肉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9。肉制品的卫生管理中,在制作熏肉、火腿、香肠以及腊肉时,应注意降低多环芳径的污染。而加工腌肉或香肠时应严格限制硝酸盐或亚硝酸盐使用量。
257. 腌腊肉制品类亚硝酸盐(以亚硝酸钠计)的最大残留量是()。 A.150mg/kg B.50rng/kg C.30mg/kg D.20mg/kg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9。加工腌肉或香肠时应严格限制硝酸盐或亚硝酸盐使用量,如腌腊肉制品类亚硝酸盐的最大使用量为0.15g/Kg,残留量≤30mg/Kg(以亚硝酸钠计)。各类食品具体使用量及残留量参见《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258. 关于蛋及其制品的卫生管理,不正确的是()。 A.腐败变质的蛋可以煮熟后食用 B.蛋类微生物感染在产蛋前后都可能发生 C.制作蛋制品不得使用腐败变质的蛋 D.制作皮蛋时注意铅不要超标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0。鲜蛋的主要卫生问题是致病性微生物(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引起腐败变质的微生物污染,污染途径有产蛋前污染和产蛋后污染。腐败变质的蛋不得食用,应予销毁。蛋类制品包括液蛋制品、干蛋制品、冰蛋制品和再制品(皮蛋、咸蛋和糟蛋),制作蛋制品不得使用腐败变质的蛋。制作皮蛋时应注意铅的含量,可采用加锌工艺法取代传统工艺,以降低皮蛋内铅含量。
259. 最容易污染海产食品的细菌是()。 A.沙门氏菌 B.副溶血性弧菌 C.伤寒杆菌 D.霍乱弧菌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0。由于人畜粪便及生活污水的污染,使鱼类及其他水产品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埃希氏菌、霍乱弧菌以及肠道病毒等。海产食品最容易受到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它是引起夏秋季节食物中毒的重要原因。
260. 经煮沸5分钟后可利用的病畜乳是()。 A.有明显结核症状的病畜所产乳 B.患布鲁氏菌病乳牛所产的乳 C.乳房出现口蹄疫病变(如水泡)的病畜所产乳 D.乳房局部患有炎症的乳畜所产乳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3。病畜乳的处理原则中,有明显结核症状的病畜所产乳要禁止食用,应就地消毒销毁,病畜应予处理。患布鲁氏菌病乳牛所产的乳,经经煮沸5分钟后可利用。凡乳房出现口蹄疫病变(如水泡)的病畜所产乳,要禁止食用并就地进行严格消毒后废弃。乳房局部患有炎症或者乳畜全身疾病在乳房局部有症状表现时,其所产乳均应在消毒后废弃。
261. 奶的消毒方法不包括()。 A.煮沸消毒法 B.巴氏消毒法 C.超高温瞬间灭菌法 D.紫外线杀菌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4。乳类的消毒和灭菌中,消毒方式有巴氏消毒法、超高温瞬间灭菌法、煮沸消毒法以及蒸汽消毒法。
262. 植物油的制取方法不包括()。 A.压榨法 B.浸出法 C.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D.熬炼法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7。制取植物油可采用压榨法、浸出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水溶剂法和酶解法等。
263. 酸价是指()。 A.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KOH的毫克数 B.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NaOH的毫克数 C.中和10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KOH的毫克数 D.中和10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NaOH的毫克数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8。酸价(AV)是指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KOH)的毫克数。油脂酸败时游离脂肪酸增加,酸价随之升高,因此可用酸价类评价油脂酸败的程度。
264. 不属于食用油脂常用卫生学评价指标的是()。 A.酸价 B.过氧化值 C.巴比妥酸 D.丙二醛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8。评价油脂酸败状况的卫生学指标有酸价、过氧化值、羰基价、丙二醛。
265. 关于过氧化值说法正确的是()。 A.油脂中游离脂肪酸被氧化形成过氧化物的量 B.油脂产生的含醛基脂肪酸的量 C.—般以100g被测油脂使碘化钾析出碘的克数表示 D.是油脂酸败的晚期指标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8。过氧化值是指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形成过氧化物的量,以100g被测油脂使碘化钾析出碘的克数表示。过氧化值是一个反映油脂酸败早期状态的指标。而羰基价是指油脂酸败时产生的含有醛基和酮基的脂肪酸或甘油酯以及聚合物的总量。
266. 油脂污染中最常见的真菌毒素是()。 A.赭曲霉毒素 B.黄曲霉毒素 C.展青霉素 D.伏马菌素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9。油脂中最常见的真菌毒素是黄曲霉毒素。在各类油料种子中,花生最容易受到污染,其次为棉籽和油菜籽。
267. 水分可促进微生物繁殖和酶的活动,我国现行植物油质量标准规定,油脂含水量应在()。 A.0.02% B.0.1% C.0.20% D.1.0%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9。采用各种制油方法生产的毛油均需经过精炼,以去除动、植物残渣等成分。要使油脂得以长期储存,须设法使各类杂质含量低于0.2%,以增强油脂的稳定性。水分可促进微生物繁殖和酶的活动,我国现行植物油质量标准规定,油脂含水量应≤0.2%。
268. 饮料中乙醇含量不超过质量分数的()。 A.2.0% B.1.0% C.0.50% D.0.2%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08。饮料是经过定量包装的,供直接饮用或用水冲调饮用的,乙醇含量不超过质量分数为0.5%的制品。
269. 冷冻饮品与饮料的原料用水硬度(以碳酸度计)应低于()。 A.15° B.10° C.8° D.5°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09。冷冻饮品与饮料的原料用水须经沉淀、过滤、消毒,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规定,并符合加工工艺的要求,如水的硬度应低于8℃(以碳酸钙计),避免钙、镁等离子与有机酸结合形成沉淀物而影响饮料的风味和质量。
270.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SFDA)公布的保健食品功能名单数目为()。 A.32项 B.30项 C.28项 D.27项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11。按照食用目的,保健食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调节人体机能为目的的功能类产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hina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CFDA)目前审批的保健食品功能共有27项;另一类为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营养素补充剂类产品。
271. 保健食品的功能不包括()。 A.治疗疾病 B.增强免疫力 C.辅助降血脂 D.减肥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11。保健食品是以调节机体功能为主要目的,不能用于治疗疾病,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可以长期服用。而药物则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允许有一定的副作用且多数不能长期应用。
272. 保健食品产品注册证有效期为()。 A.2年 B.3年 C.5年 D.10年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12。保健食品注册证书有效期为5年。
273. 属于保健食品特征的是()。 A.属于食品 B.可以代替正常膳食 C.可用于治疗疾病 D.适用于所有人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11。1.保健食品属于食品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应具有食品的共性,即无毒无害、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并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但保健食品不是普通的食品.保健食品既可以体现传统食品的属性,也可以是胶囊、片剂或口服液等形式,并且保健食品在食用量上有限制,不能替代正常膳食。2.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保健食品是以调节机体功能为主要目的,不能用于治疗疾病,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可以长期服用。而药物则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允许有一定的副作用且多数不能长期应用。此外,保健食品为经口摄入,而药物则可通过注射、皮肤及口服等多种途径给药。3.保健食品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保健食品具有经过科学验证的保健功能,如增强免疫力、抗氧化、减肥、促进生长发育、缓解体力疲劳等功能。这是保健食品区别于普通食品的一个重要特征。4.保健食品适于特定人群食用保健食品是针对亚健康人群设计的,不同功能的保健食品对应的是不同特征的亚健康人群,如减肥的保健食品只适用于肥胖人群,辅助降血糖/降血脂的保健食品只适用于血糖/血脂偏高的人群食用等。这是保健食品区别于普通食品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274. 按照我国相关规定,标注为“加工原料为转基因××”的产品是()。 A.转基因植物产品 B.转基因微生物产品 C.含有转基因微生物成分的农药 D.转基因植物的直接加工品
答案:D
注释:
275. 制作油炸类糕点时,煎炸油最高温度不得超过()。 A.150℃ B.250℃ C.300℃ D.400℃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19。制作油炸类糕点时,煎炸油最高温度不得超过250℃。以肉为馅心的糕点、面包加工过程中,中心温度应达到90℃以上,一般糕点中心温度应达到85℃以上,以防止外焦内生。
276. 为了防止食盐结块,我国规定亚铁氰化钾在盐和代盐制品中最大使用量为()。 A.0.01g/kg B.0.02g≤/kg C.0.05g/kg D.0.08g/kg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19。为了防结块,食用盐生产过程中常在盐中加入微量的抗结剂,我国规定亚铁氰化钾(以亚铁氰根计)在盐和代盐制品中最大使用量为0.01g/kg;亚铁氰化钾中的铁和氰化物之间结构稳定,在日常烹调温度下分解的可能性极小。
277. 绿色食品标志不包括()。 A.绿色 B.黄色 C.太阳 D.叶片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23-424。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及农业部发布的《绿色食品商标设计使用规范》及其他有关规定,绿色食品由统一的标志来标识。标志图形由三部分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标志为圆形,意为保护、安全。A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标准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标准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
278.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GB2721—2015)规定,食用盐中氯化钠含量(g/100g)应为()。 A.80% B.85% C.90% D.97%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18。食用盐是以氯化钠为主要成分,用于食用的盐。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GB2721—2015)规定,食用盐中氯化钠含量(g/100g)应≥97%(以干基计)。
279. 2004年“陈化粮”事件曝光,部分粮库发现发霉的粮食,其原因最可能为()。 A.掺杂过期粮豆 B.储存、运输及销售过程中受到农药污染 C.储存时自然变化 D.储存不当害虫繁殖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0。自然陈化(naturalaging)∶即粮豆类在储存过程中,由于自身酶的作用,营养素发生分解,从而导致其风味和品质发生改变的现象。
280. 某地发生一起急性中毒事件,中毒37人,死亡2人。中毒及死亡患者早期呈酒醉状态,出现头昏、头痛、乏力、视物模糊,严重者出现失明、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昏迷等。经调査发现所有患者发病前均食用了同一厂家生产的散装白酒。引起这一事件的有毒成分可能为()。 A.铅 B.甲醇 C.杂醇油 D.氢氰酸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05。甲醇具有剧烈的神经毒性,在体内代谢可生成毒性更强的甲醛和甲酸。甲醇主要侵害视神经,导致视网膜受损、视神经萎缩、视力减退和双目失明。一次摄入5ml可致严重中毒,致盲剂量为8~10ml。
281. 夏季畜肉僵直一般出现在宰后()。 A.1.5小时 B.3〜4小时 C.6〜8小时 D.15〜26小时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4。僵直一般出现在宰后1.5小时(夏季)或3〜4小时(冬季)。
282. 冬季畜肉僵直一般出现在宰后()。 A.1.5小时 B.3〜4小时 C.6〜8小时 D.15〜26小时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4。僵直一般出现在宰后1.5小时(夏季)或3〜4小时(冬季)。
283. 4℃左右畜肉完成后熟过程要()。 A.1.5小时 B.3〜4小时 C.6〜8小时 D.1〜3天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4。后熟过程与畜肉中糖原含量和外界温度有关。疲劳牲畜的肌肉中糖原少,其后熟过程延长。一般在4℃时1~3天可完成后熟过程,温度越高后熟速度越快。
284. 粮谷的安全水分是()。 A.10%〜13% B.10%〜15% C.12%〜14% D.15%〜18%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0。粮谷的安全水分为12%~14%,豆类为10%~13%。
285. 豆类的安全水分是()。 A.10%〜13% B.10%〜15% C.12%〜14% D.15%〜18%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0。粮谷的安全水分为12%~14%,豆类为10%~13%。
286. 我国规定,海水鱼虾的挥发性盐基总氮不得超过()。 A.50mg/100g B.40mg/100g C.30mg/100g D.20mg/100g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1。我国对各类鲜、冻动物性水产品要求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鲜、冻动物性水产品》(GB2733—2015)均有规定,如海水鱼虾的挥发性盐基总氮≤30mg/100g,淡水鱼虾的挥发性盐基总氮≤20mg/100g,高组胺鱼类(鲐鱼、秋刀鱼、金枪鱼、马鲛鱼等青皮红肉海水鱼组胺≤40mg/100g),其他海水鱼类的组胺≤20mg/100g等。
287. 我国规定,高组胺鱼类的组胺含量不得超过()。 A.50mg/100g B.40mg/100g C.30mg/100g D.20mg/100g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1。我国对各类鲜、冻动物性水产品要求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鲜、冻动物性水产品》(GB2733—2015)均有规定,如海水鱼虾的挥发性盐基总氮≤30mg/100g,淡水鱼虾的挥发性盐基总氮≤20mg/100g,高组胺鱼类(鲐鱼、秋刀鱼、金枪鱼、马鲛鱼等青皮红肉海水鱼组胺≤40mg/100g),其他海水鱼类的组胺≤20mg/100g等。
288. 不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兽药是()。 A.咖啡因 B.金霉素 C.氯霉素 D.青霉素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7。根据药物的危害大小,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分为四种情况;①不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如咖啡因、阿司匹林等;②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见表11-6;③不得检出兽药残留的,如安定、甲硝呼和赛拉嗪等;④农业部明文规定禁止用于所有食品动物的兽药,如氯霉素、盐酸克伦特罗和沙丁胺醇等。
289. 不得检出残留的兽药是()。 A.咖啡因 B.金霉素 C.氯霉素 D.安定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7。根据药物的危害大小,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分为四种情况;①不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如咖啡因、阿司匹林等;②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见表11-6;③不得检出兽药残留的,如安定、甲硝唑和赛拉嗪等;④农业部明文规定禁止用于所有食品动物的兽药,如氯霉素、盐酸克伦特罗和沙丁胺醇等。
290. 禁止用于所有食品动物的兽药是()。 A.咖啡因 B.金霉素 C.氯霉素 D.青霉素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7。根据药物的危害大小,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分为四种情况;①不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如咖啡因、阿司匹林等;②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见表11-6;③不得检出兽药残留的,如安定、甲硝呼和赛拉嗪等;④农业部明文规定禁止用于所有食品动物的兽药,如氯霉素、盐酸克伦特罗和沙丁胺醇等。
291. 主要侵害视神经,导致视网膜受损,视神经萎缩,视力减退和双目失明的是()。 A.甲醇 B.甲醛 C.铅 D.锰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05。甲醇具有剧烈的神经毒性,在体内代谢可生成毒性更强的甲醛和甲酸。甲醇主要侵害视神经,导致视网膜受损、视神经萎缩、视力减退和双目失明。一次摄入5ml可致严重中毒,致盲剂量为8~10ml。
292. 可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结合,阻止酶的递氧作用,导致组织乏氧,使机体陷于窒息状态的是()。 A.甲醇 B.甲醛 C.铅 D.氢氰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06。氢氰酸经胃肠吸收后,氰离子可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结合,阻止酶的递氧作用导致组织缺氧,使机体陷于窒息状态。同时,氢氰酸还能使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导致死亡。
293. 主要来源于酒的脱臭除杂工艺的是()。 A.甲醇 B.甲醛 C.铅 D.锰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06。针对发生铁混浊的酒以及采用非粮食原料(薯干、薯渣、糖蜜、椰枣等)制酒时产生的不良气味,常使用高锰酸钾-活性炭进行脱臭除杂处理。若使用方法不当或不经过复蒸馏,可使酒中残留较高的锰。
294. 粮豆类食品较常见的污染真菌有①曲霉②青霉③毛霉④根霉⑤镰刀菌()。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9。粮豆在生长、收获及储存过程的各个环节均可受到真菌的污染,常见的污染菌有曲霉、青霉、毛霉、根霉、镰刀菌等。
295. 我国污染粮食的重金属主要是①镉②砷③铊④铅⑤汞()。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9。目前在我国污染粮食的重金属主要是镉、砷、铅、汞。
296. 乳类污染常见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有①有害金属②农药③放射性物质④抗生素⑤激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2。乳类中残留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是有害金属、农药、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害物质,以及抗生素、驱虫药和激素等兽药。
297. 食用油脂常见的卫生学评价指标有①酸价②过氧化值③羰基价④丙二醛⑤巴比妥酸()。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8-399。评价油脂酸败状况的卫生学指标主要有酸价、过氧化值、羰基价、丙二醛。
298. 食用油脂中天然存在的有害物质有①芥子油苷②反式脂肪酸③芥酸④苯并(a)芘⑤棉酚()。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00。食用油脂中天然存在的有害物质有芥子油苷、反式脂肪酸、芥酸、棉酚。苯并(a)芘属于油脂污染物。
299. 罐头食品的胖听按原因分为:①化学性胖听②生物性胖听③物理性胖听④腐败性胖听⑤平酸性胖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②③④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03。罐头食品的胖听按原因可将胖听分为化学性胖听、生物性胖听和物理性胖听。
300. 发酵酒中可能的污染物有①展青霉素②二氧化硫③微生物污染④甲醛⑤铅()。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06-407。发酵酒中可能的污染物有展青霉素、二氧化硫、微生物污染、甲醛、铅。
301. 保健食品应当申请注册的情形包括①使用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上的原料②使用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以外的原料③首次进口的维生素类保健食品④首次进口的矿物质类保健食品⑤首次进口的除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外的保健食品()。 A.②③ B.②④ C.②⑤ D.③④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12。生产和进口下列产品应当申请保健食品注册∶使用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以外原料的保健食品;首次进口的保健食品(属于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保健食品除外)。
302. 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的隐患包括①毒性作用②引起人体过敏反应③改变食品的营养成分④使细菌产生抗药性⑤对环境的威胁()。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14。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推测,转基因食品可能对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潜在危害主要是被转入基因的漂移所引起的基因污染。在人体健康方面的潜在危害主要表现在人体过敏、使细菌产生抗药性、改变食品的营养成分和毒性作用方面。
303. 不属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是()。 A.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B.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C.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 D.霉变甘蔗中毒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7。霉变甘蔗中毒属于真菌性食物中毒。
304. 最为常见的食物中毒是()。 A.化学性食物中毒 B.细菌性食物中毒 C.真菌性食物中毒 D.有毒动物中毒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37。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食物中毒。
305. 食物中毒发病特点不包括()。 A.发病潜伏期短,呈暴发性 B.发病与食物摄入相关 C.中毒患者临床表现相似 D.均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36。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发病具有如下共同特点;1.发病潜伏期短,来势急剧,呈暴发性,短时间内可能有多数人发病。2.发病与食物有关,病人有食用同一有毒食物史,流行波及范围与有毒食物供应范围相一致,停止该食物供应后,流行即终止。3.中毒病人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4.一般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之后又迅速下降的趋势,无传染病流行时的余波。
306. 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是()。 A.家畜、家禽 B.海产品 C.人的化脓性伤口 D.苍蝇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0。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其次为禽肉、蛋类、乳类及其制品。
307. 容易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食品是()。 A.奶类 B.畜禽肉类 C.蛋类 D.海产品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2。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是海产食品,其中以墨鱼、带鱼、黄花鱼、虾、蟹、贝、海蜇最为多见,如墨鱼的带菌率达93%;其次为盐渍食品,如咸菜、腌制的畜禽类食品等。
308. 神奈川试验阳性(K+)与其毒性有关的细菌是()。 A.副溶血性弧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蜡样芽胞杆菌 D.肉毒梭菌
答案:A
注释:
309. 我国西北部地区居民喜食家庭自制的植物性发酵食品或越冬保存的肉制品,如豆酱、腊肉等,容易引起()。 A.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B.李斯特氏菌食物中毒 C.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D.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0。引起肉毒梭菌中毒的食品种类因地区和饮食习惯的不同而异。国内以家庭自制植物性发酵品为多见,如臭豆腐、豆酱、面酱等,对罐头瓶装食品、腊肉、酱菜和凉拌菜等引起的中毒也有报道。
310. 已知毒性最强的细菌毒素是()。 A.肉毒毒素 B.副溶血型弧菌产生的溶血素 C.沙门氏菌产生的内毒素 D.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0。肉毒毒素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神经毒素,对人的致死量为10-9mg/(kg·bw)。
311. 霉变甘蔗中分离的毒素为()。 A.黄曲霉毒素 B.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C.玉米赤霉烯酮 D.3-硝基丙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7。甘蔗节菱孢霉产生的3-硝基丙酸(3-nitropropionicacid,3-NPA)是一种强烈的嗜神经毒素,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312. 河豚含毒素最多的部位是()。 A.鱼肉 B.血液、皮肤 C.卵巢、肝 D.肾、眼睛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8。河豚的河豚毒素含量,在卵巢、肝脏和肠中最高,皮肤中只含少量的河豚毒素。
313. 河豚毒素属于()。 A.原浆毒素 B.肝脏毒素 C.内毒素 D.神经毒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8。引起中毒的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是一种非蛋白质神经毒素。
314. 含组胺较高的鱼类是()。 A.沙丁鱼 B.大黄鱼 C.草鱼 D.带鱼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0。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鲜、冻动物性水产品》(GB2733—2015)中规定,鲐鱼、够鱼、竹荚鱼、睛鱼、铿鱼、金枪鱼、秋刀鱼、青占鱼、沙丁鱼等高组胺鱼类低于40mg/100g,其他含组胺的鱼类低于20mg/100g。
315. 引起组胺中毒的鱼类主要是()。 A.深海鱼 B.河豚 C.白肉鱼 D.青皮红肉海产鱼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9。海产鱼类中的青皮红肉鱼,如鲣鱼、鲹鱼、鲐巴鱼、鱼师鱼、竹夹鱼、金枪鱼等鱼体中含有较多的组氨酸。当鱼体不新鲜或腐败时,发生自溶作用,组氨酸被释放出来。污染鱼体的细菌,如组胺无色杆菌或摩氏摩根菌产生脱羧酶,使组氨酸脱羧基形成大量的组胺。
316. 可使鱼体中的游离组氨酸分解产生组胺的酶是()。 A.巯基酶加热不彻底 B.未加碱破坏有毒成分 C.储存不当 D.误食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1。毒蕈(toxicmushroom)与可食用蕈不易区别,常因误食而中毒。
317. 毒蕈中毒的临床类型中病情最为凶险的是()。 A.溶血型 B.肝肾损害型 C.胃肠炎型 D.日光性皮炎型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2。肝肾损害型中毒最严重,可损害人体的肝、肾、心脏和神经系统,其中对肝脏损害最大,可导致中毒性肝炎。病情凶险而复杂,病死率非常高。
318. 毒蕈中毒引起肝脏损伤的有毒成分是()。 A.光盖伞素 B.毒蝇碱 C.类树脂物质 D.毒肽类、毒伞肽类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1。引起肝肾中毒的毒素有毒肽类、毒伞肽类、鳞柄白毒肽类、非环状肽等,具有肝肾毒性。
319. 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中有假愈期的是()。 A.溶血型毒蕈中毒 B.日光性皮炎型毒蕈中毒 C.神经精神型毒蕈中毒 D.脏器损害型毒蕈中毒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2。肝肾损害型此型中毒最严重,可损害人体的肝、肾、心脏和神经系统,其中对肝脏损害最大,可导致中毒性肝炎。病情凶险而复杂,病死率非常高。按其病情发展一般可分为6期;①潜伏期,多为10~24小时,短者为6~7小时;②胃肠炎期,病人出现恶心、呕吐、脐周腹痛、水样便腹泻,多在1~2天后缓解;③假愈期,胃肠炎症状缓解后病人暂时无症状或仅有轻微乏力、不思饮食,而实际上毒素已逐渐进入内脏,肝脏损害已开始,轻度中毒病人肝损害不严重可进入恢复期;④内脏损害期,严重中毒病人在发病2~3天后出现肝、肾、脑、心等内脏损害的症状.可出现肝大、黄疸、转氨酶升高,甚至出现肝坏死、肝性昏迷,肾损害症状可出现少尿、无尿或血尿,严重时可出现肾功能衰竭、尿毒症;⑤精神症状期,止此期的症状主要是由干肝脏的严重损害出现肝性昏迷所致。病人主要表现为领躁不安、表情淡漠、嗜睡,继而出现惊厥、昏迷,甚至死亡,一些病人在胃肠炎期后很快出现精神症状,但看不到肝损害明显症状,此种情况属于中毒性脑病;⑥恢复期,经过积极治疗的病人,一般在2~3周进入恢复期,各项症状体征逐渐消失而痊愈。
320. 苦杏仁中含有的有毒成分是()。 A.苯酚 B.氰苷 C.龙葵素 D.植物血凝素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3。含氰苷类食物中毒的有毒成分为氰苷,其中苦杏仁含量最高,平均为3%。
321. 氰苷含量最多的植物是()。 A.桃仁 B.木薯 C.苦杏仁 D.甜杏仁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3。含氰苷类食物中毒的有毒成分为氰苷,其中苦杏仁含量最高平均为3%,而甜杏仁则平均为0.1%,其他果仁平均为0.4%~0.9%。木薯中亦含有氰苷。
322. 不能引起氰苷中毒的是()。 A.枇杷仁 B.木薯 C.花生仁 D.李子仁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2。含氰苷类食物中毒是指因食用苦杏仁、桃仁、李子仁、枇杷仁、樱桃仁、木薯等含氰苷类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323. 苦杏仁中氰苷可在酶的作用下释放出的有毒物质是()。 A.氢氰酸 B.龙葵素 C.亚麻苦苷 D.类秋水仙碱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3。当果仁在口腔中咀嚼和在胃肠内进行消化时,氰苷被果仁所含的水解酶水解释放出氢氰酸并迅速被黏膜吸收入血引起中毒。
324. 引起四季豆中毒的成分是()。 A.植物血凝素 B.生物碱 C.类秋水仙素 D.氢氰酸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3。引起四季豆中毒的成分是皂素、植物血凝素。
325. 我国北方地区发生霉变甘蔗中毒的时间主要是()。 A.12〜1月 B.2〜3月 C.5〜6月 D.8〜9月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7。霉变甘蔗中毒常发生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初春季节,2〜3月为发病高峰期,
326. 误食大量亚硝酸钠可引起()。 A.营养不良 B.肠源性青紫病 C.腹泻 D.白细胞增高
答案:B
注释:
327. 亚硝酸钠中毒的机制是()。 A.血液中Fe3+变成Fe2+ B.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C.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 D.使呼吸酶失去活性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6。亚硝酸盐摄入过量会使血红蛋白中的Fe2+氧化为Fe3+,使正常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导致组织缺氧。另外,亚硝酸盐对周围血管有麻痹作用。
328. 亚硝酸盐中毒的解毒剂是()。 A.阿托品 B.硫代硫酸钠 C.亚甲蓝 D.二巯基丙醇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6。主要应用解毒剂亚甲蓝(又称美蓝)。
329.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主要机制为()。 A.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B.抑制己糖激酶活性 C.抑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 D.抑制柠檬酸合成酶活性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8-469。有机磷农药进入人体后与体内胆碱酯酶迅速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活性受到抑制,失去催化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结果使大量乙酰胆碱在体内蓄积,导致以乙酰胆碱为传导介质的胆碱能神经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从而出现中毒症状。
330. 中毒时禁止用碳酸钠洗胃的有机磷农药是()。 A.马拉硫磷 B.敌敌畏 C.乐果 D.敌百虫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8。有机磷农药在酸性溶液中较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易分解失去毒性,故绝大多数有机磷农药与碱性物质,如肥皂、碱水、苏打水接触时可被分解破坏,但敌百虫例外,其遇碱可生成毒性更大的敌敌畏。
331.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解毒剂是()。 A.阿托品 B.亚甲蓝 C.硫代硫酸钠 D.二巯基丙醇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9。有机磷农药轻度中毒者可单独给予阿托品,以拮抗乙酰胆碱对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解除支气管痉挛,防止上肺水肿和呼吸衰竭。
332. 与巯基有较强亲和力、且对消化道有直接腐蚀作用的金属是()。 A.铅 B.汞 C.镉 D.砷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7。1.对消化道的直接腐蚀作用。接触部位如口腔、咽喉、食管和胃等可产生急性炎症、溃疡、糜烂、出血、甚至坏死。2.在机体内与细胞内酶的巯基结合而使其失去活性,从而影响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引起细胞死亡。这种毒性作用如发生在神经细胞,则可引起神经系统病变。3.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和直接作用于毛细血管,使血管扩张、充血、血压下降。4.砷中毒严重者可出现肝脏、心脏及脑等器官的缺氧性损害。
333. 毒性最强的砷类化合物是()。 A.元素砷 B.三价无机砷 C.三价有机砷 D.五价无机砷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7。无机砷化合物一般都有剧毒,As3+的毒性大于As5+。砷的成人经口中毒剂量以As2O3计约为5~50mg,致死量为60~300mg。As3+为原浆毒,毒性比As5+大35~60倍。巧记:“三(三价)无(无机)产品最毒”。
334. 砷化合物中毒的特效解毒剂是()。 A.氢氧化铁 B.阿托品 C.氯磷定 D.二巯基丙磺酸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8。砷化合物中毒的特效解毒剂有二巯基丙磺酸钠、二巯基丙醇等。此类药物的巯基与砷有很强的结合力,能夺取组织中与酶结合的砷,形成无毒物质并随尿液排出。一般首选二巯基丙磺酸钠,因其吸收快、解毒作用强,毒性小。
335. 可与砷化合物结合生成不溶性砷酸盐、阻止吸收的药物是()。 A.氢氧化铁 B.硫酸钠溶液 C.硫化钠溶液 D.二巯基丙磺酸钠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8。砷化合物中毒应尽快排出毒物,采用催吐、洗胃的办法。然后立即口服氢氧化铁,它可与三氧化二砷结合形成不溶性的砷酸盐,从而保护胃肠黏膜并防止砷化物的吸收。
336. 发芽马铃薯中毒的有毒成分是()。 A.类秋水仙碱 B.雷公藤碱 C.皂素 D.龙葵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5。发芽马铃薯中毒的有毒成分是龙葵素。
337. 引起鲜黄花菜中毒的有毒成分是()。 A.皂素 B.植物血凝素 C.类秋水仙碱 D.龙葵素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5。引起鲜黄花菜中毒的有毒成分是类秋水仙碱。
338. 依法对食物中毒事件事发单位及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罚的机构是()。 A.司法机关 B.卫生行政部门 C.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D.工商行政部门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76。调查过程中发现相关单位涉及食品违法行为的,调查组应当及时向相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移交证据,提出处罚建议。相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事发单位及责任人予以行政处罚
339. 现场调查食物中毒时,首先应()。 A.采样、分析 B.封存可疑食物 C.现场调查,卫生学处理 D.急救中毒者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73。对病人采取紧急处理,并及时报告专门负责机构(1)停止食用中毒食品。(2)采取病人标本,以备送检。(3)对病人的急救治疗∶包括急救(催吐、洗胃、清肠);对症治疗和特殊治疗。
340. 确定食物中毒病因至关重要的根据是()。 A.流行病学调查 B.卫生学调査 C.临床诊断 D.实验室分析诊断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73。食物中毒诊断主要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病人的潜伏期和中毒的特有表现为依据,中毒的病因诊断则应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确定。
341. 确定可疑有毒食品的基本原则是()。 A.进食该食品者全部发病 B.停止食用该食品者发病立即停止 C.进食该食品者多数发病,未进食者少数发病 D.进食该食品者多数发病,未进食者均不发病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36。发病与食物有关,病人有食用同一有毒食物史,流行波及范围与有毒食物供应范围相一致,停止该食物供应后,流行即终止。
342.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査的核心问题是()。 A.确定中毒病原物 B.调查发病人数 C.了解发病与进食的关系 D.调查食堂厨房卫生状况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73。查明食物中毒暴发事件发病原因,确定是否为食物中毒及中毒性质;确定食物中毒病例;查明中毒食品;确定食物中毒致病因子;查明致病因子的致病途径。
343. 负责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和事故现场卫生处理的机构是()。 A.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B.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C.卫生行政部门 D.工商行政部门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7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对事故现场的卫生处理。
344. 某小学100多名学生,上午10点食用在饭店订做的课间餐,6小时后50多名学生陆续出现头晕、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主要是黄绿色水样便,一日数次至十余次。腹痛多在上腹部,伴有压痛,体温在38〜40℃。根据以上症状,判断本次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可能为()。 A.沙门氏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副溶血性弧菌 D.肉毒梭菌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1。沙门氏菌中毒的特点是潜伏期短,一般为4~48小时,长者可达72小时。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有多种临床表现,可分为胃肠炎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败血症型,其中以胃肠炎型最为常见。开始表现为头痛、恶心、食欲缺乏,随后出现呕吐、腹泻、腹痛。腹泻一日可达数次至十余次,主要为水样便,少数带有黏液或血。体温升高,可达38~40℃,轻者3~4天症状消失。
345. 夏季,某工地20余名工人晚餐吃炒米饭后约1-3小时,有10多名工人出现恶心、上腹痛、剧烈呕吐、腹泻等,不发热。引起上述症状的病原物质可能是()。 A.沙门氏菌 B.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C.副溶血性弧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9。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的特点是发病急骤,潜伏期短,一般为2~5小时,极少超过6小时。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中上腹部疼痛、腹泻等,以呕吐最为显著。呕吐物常含胆汁,或含血及黏液。剧烈吐泻可导致虚脱、肌痉挛及严重失水。体温大多正常或略高。病程较短,一般在数小时至1~2天内迅速恢复,很少死亡。发病率为30%左右。儿童对肠毒素比成人更为敏感,故其发病率较成人高,病情也较成人重。
346. 某人误食毒蕈后,出现瞳孔缩小、脉缓、大量出汗等症状,并伴有幻视、幻听,此为()。 A.肝肾损害型毒蕈中毒的精神症状期 B.神经精神型毒蕈中毒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C.溶血型毒蕈中毒的精神症状期 D.神经精神型毒簞中毒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1-P462。神经精神型毒蕈中毒的特点是潜伏期约为1~6小时,临床症状除有轻度的胃肠反应外,主要有明显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流涎、流泪、大量出汗、瞳孔缩小、脉缓等。少数病情严重者可有精神兴奋或抑制、精神错乱、谵妄、幻觉、呼吸抑制等表现。
347. 鲐巴鱼含组氨酸丰富,当鱼体不新鲜或腐败时,易形成大量有毒作用物质,食用后引起中毒,其主要症状表现为()。 A.四肢肌肉麻木,失去运动能力 B.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 C.色觉和位置觉错乱,视觉模糊 D.颜面肿胀、疼痛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9。组胺是一种生物胺,可导致支气管平滑肌强烈收缩,引起支气管痉挛;循环系统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的毛细血管扩张,病人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组胺中毒临床表现的特点是发病急、症状轻、恢复快。病人在食鱼后10分钟~2小时内出现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和热感,全身不适,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痛、头晕、恶心、腹痛、腹泻、心跳过速、胸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有时可出现荨麻疹,咽喉烧灼感,个别病人可出现哮喘。一般体温正常,大多在1~2天内恢复健康。
348. —名8岁北方农村男孩,在果树上采摘了一个鲜果,食后1小时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无力等症状,并有流涎、大汗淋漓、瞳孔缩小。引起中毒的物质可能是()。 A.氰苷 B.含砷农药 C.乐果 D.皂素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9。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特点1.急性轻度中毒进食后短期内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胸闷无力、视力模糊等,瞳孔可能缩小。全血中胆碱酯酶活力一般在50%~70%。2.急性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还出现肌束震颤、瞳孔缩小、轻度呼吸困难、流涎、腹痛、步履蹒跚、意识清楚或模糊。全血胆碱酯酶活力一般在30%~50%。3.急性重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诊断为重度中毒;①肺水肿;②昏迷;③脑水肿;④呼吸麻痹。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一般在30%以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某些有机磷农药,如马拉硫磷、敌百虫、对硫磷、伊皮恩、乐果、甲基对硫磷等有迟发性神经毒性,即在急性中毒后的2~3周,有的病例出现感觉运动型周围神经病,主要表现为下肢软弱无力、运动失调及神经麻痹等。神经-肌电图检查显示神经源性损害。
349. 食用某一种毒蕈后,会引起体内大部分器官发生细胞变性,其毒素属细胞原浆毒,中毒后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这种毒蕈为()。 A.毒蝇伞 B.鹿花蕈 C.白毒伞 D.胶陀螺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1。引起肝肾毒素型中毒的毒素有毒肽类、毒伞肽类、鳞柄白毒肽类、非环状肽等,具有肝肾毒性。这些毒素主要存在于毒伞属蕈、褐鳞小伞遭及秋生盔孢伞曹中。此类毒素为剧毒,如毒肽类对人类的致死量为0.1mg/(kg'bw),因此肝肾损害型中毒危险性大,死亡率高。
350. 3岁女童,因食入苦杏仁后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流涎、心悸等中毒症状,引起中毒的成分为()。 A.氰苷 B.龙葵素 C.秋水仙碱 D.雷公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3。氰苷中毒时,出现口中苦涩、流涎、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四肢无力等。较重者胸闷、呼吸困难、呼吸时可嗅到苦杏仁味。严重者意识不清、呼吸微弱、昏迷、四肢冰冷、常发生尖叫,继之意识丧失、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牙关紧闭、全身阵发性痉挛,最后因呼吸麻痹或心跳停止而死亡。此外,还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炎。
351. 某地发生一起由油煎饼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几个小时内有60多人发病,潜伏期1〜3小时,相同的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头昏、头痛,嘴唇、手指发紫、脸色发青,四肢酸软无力,严重的病人出现昏迷。可能的诊断是()。 A.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B.亚硝酸盐中毒 C.黄曲霉毒素中毒 D.有机磷农药中毒.
答案:B
注释:
352. 某一家三口中餐为蘑菇肉汤、小炒空心菜和土豆烧牛肉,餐后半小时内相继出现腹痛腹泻,继而大量出汗、流涎、瞳孔缩小、脉缓,初步诊断可能是()。 A.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B.毒蕈中毒 C.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D.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1-462。神经精神型毒蕈中毒的特点是潜伏期约为1~6小时,临床症状除有轻度的胃肠反应外,主要有明显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流涎、流泪、大量出汗、瞳孔缩小、脉缓等。少数病情严重者可有精神兴奋或抑制、精神错乱、谵妄、幻觉、呼吸抑制等表现。
353. 某农家5口人发生食物中毒,可疑食物尚未查清。主要临床表现最初是头晕,头痛,乏力,出现视物模糊,眼睑下垂,复视、斜视,瞳孔散大,继之出现吞咽困难,咀嚼无力,言语不清,声音嘶哑,无肢体麻痹,神志清楚,不发热,但脉搏加快。根据临床表现,最可能的诊断是()。 A.农药中毒 B.毒蕈中毒 C.肉毒中毒 D.河豚中毒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1。肉毒梭菌中毒的特点是以运动神经麻痹的症状为主,而胃肠道症状少见。潜伏期数小时至数天,一般为12~48小时,短者6小时,长者8~10天,潜伏期越短,病死率越高。临床特征表现为对称性脑神经受损的症状。早期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走路不稳,以后逐渐出现视力模糊、眼脸下垂、瞳孔散大等神经麻痹症状。重症病人则首先表现为对光反射迟钝.逐渐发展为语言不清、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病死率为30%~70%,多发生在中毒后的4~8天。
354. 中毒表现无明显胃肠道症状的是()。 A.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B.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C.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D.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1。肉毒梭菌中毒的特点是以运动神经麻痹的症状为主,而胃肠道症状少见。
355. 发病5〜6小时后腹痛加剧,以脐部阵发性绞痛为特点的混合型食物中毒是()。 A.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B.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C.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D.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2-443。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的特点是潜伏期为2~40小时,多为14~20小时。发病初期主要为腹部不适,尤其是上腹部疼痛或胃痉挛。继之恶心、呕吐、腹泻,体温一般为37.7~39.5℃。发病5~6小时后,腹痛加剧,以脐部阵发性绞痛为特点。粪便多为水样、血水样、黏液或脓血便,里急后重不明显。重症病人可出现脱水、意识障碍、血压下降等,病程3~4天,预后良好。近年来国内报道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临床表现不一,可呈胃肠炎型、菌痢型、中毒性休克型或少见的慢性肠炎型。
356. 由肠毒素致病,且一般烹调加热不能将其破坏的中毒是()。 A.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B.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C.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D.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8。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菌种,对热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70℃时需1小时方可灭活。有50%以上的菌株可产生肠毒素,并且一个菌株能产生两种以上的肠毒素。能产生肠毒素的菌株凝固酶试验常呈阳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能耐100℃、30分钟,并能抵抗胃肠道中蛋白酶的水解。因此,若要完全破坏食物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需在100℃加热2小时。
357. 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为()。 A.禽肉、蛋类 B.奶油糕点 C.腌菜 D.海产品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0。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其次为禽肉、蛋类、乳类及其制品。
358. 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为()。 A.禽肉、蛋类 B.奶油糕点 C.腌菜 D.海产品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2。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为海产食品,其中以墨鱼、带鱼、黄花鱼、虾、蟹、贝、海蜇最为多见,如墨鱼的带菌率达93%;其次为盐渍食品,如咸菜、腌制的畜禽类食品等。
359. 引起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为()。 A.禽肉、蛋类 B.奶油糕点 C.腌菜 D.自制发酵食品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0。引起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种类因地区和饮食习惯的不同而异。国内以家庭自制植物性发酵品为多见,如臭豆腐、豆酱、面酱等,对罐头瓶装食品、腊肉、酱菜和凉拌菜等引起的中毒也有报道。
360. 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的是()。 A.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B.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C.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D.赤霉病麦中毒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0。沙门氏菌中毒虽然全年皆可发生,但季节性较强,多见于夏、秋两季,5~10月的发病起数和中毒人数可达全年发病起数和中毒人数的80%。发病点多面广,暴发与散发并存。青壮年多发,且以农民、工人为主。
361. 病后易留下后遗症的是()。 A.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B.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C.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D.霉变甘蔗中毒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7。霉变甘蔗中毒的特点是潜伏期短,最短仅十几分钟,轻度中毒者的潜伏期较长,重度中毒者多在2小时内发病。中毒症状最初表现为一时性消化道功能紊乱,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黑便,随后出现头昏、头痛和复视等神经系统症状。重者可发生阵发性抽搐。抽搐时四肢强直,屈曲内旋,手呈鸡爪状,眼球向上,偏侧凝视,瞳孔散大,继而进入昏迷状态。病人可死于呼吸衰竭,幸存者则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导致终生残废。
362. 引起溶血型毒蕈中毒的毒蕈是()。 A.胶陀螺 B.毒蝇伞 C.白毒伞 D.鹿花蕈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1。溶血毒素鹿花蕈(gyromitraesculenta)也叫马鞍覃,含有马鞍蕈酸,属甲基联胺化合物,有强烈的溶血作用。
363. 引起胃肠炎型毒蕈中毒的毒蕈是()。 A.胶陀螺 B.毒蝇伞 C.白毒伞 D.乳菇属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1。胃肠毒素含有这种毒素的毒蕈很多,主要为黑伞覃属和乳菇属的某些蕈种,毒性成分可能为类树脂物质、苯酚、类甲酚、胍啶或蘑菇酸等。
364. 引起日光性皮炎型毒蕈中毒的毒蕈是()。 A.胶陀螺 B.毒蝇伞 C.白毒伞 D.乳菇属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1。类光过敏毒素在胶陀螺(又称猪嘴蘑)中含有光过敏毒素。
365. 四季豆中毒的有毒成分是()。 A.石房蛤毒素 B.龙葵素 C.生物碱 D.皂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3。引起四季豆中毒的成分是皂素、植物血凝素。
366. 贝类中毒的有毒成分是()。 A.石房蛤毒素 B.龙葵素 C.生物碱 D.类秋水仙碱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0。目前已从贝类中分离出18种毒素,依基因的相似性可将这18种毒素分为4类;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STX)、新石房蛤毒素、漆沟藻毒素及脱氨甲酰基石房蛤毒素。其中石房蛤毒素发现的最早、毒性最强,其毒力是眼镜蛇毒力的80倍,与神经毒气沙林相同,在国际公约中已被列为化学武器。
367. 蜂蜜中毒的有毒成分是()。 A.石房蛤毒素 B.龙葵素 C.生物碱 D.类秋水仙碱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3。引起蜂蜜中毒的成分是生物碱。
368. 河豚中毒的主要危害是()。 A.肝肾损害 B.神经精神损害 C.急性溶血 D.胃腺炎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8。引起中毒的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X)是一种非蛋白质神经毒素,其毒性比氰化钠强1000倍,0.5mg可致人死亡。
369. 鹿花蕈中毒的主要危害是()。 A.肝肾损害 B.神经精神损害 C.急性溶血 D.胃腺炎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1。溶血毒素鹿花蕈(gyromitraesculenta)也叫马鞍覃,含有马鞍蕈酸,属甲基联胺化合物,有强烈的溶血作用。
370.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主要危害是()。 A.肝肾损害 B.神经精神损害 C.急性溶血 D.胃腺炎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8-469。有机磷农药进入人体后与体内胆碱酯酶迅速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活性受到抑制,失去催化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结果使大量乙酰胆碱在体内蓄积,导致以乙酰胆碱为传导介质的胆碱能神经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从而出现中毒症状。
371. 有机磷农药急性轻度中毒时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为正常值的()。 A.30%以下 B.20%〜40% C.30%〜50% D.50%〜70%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9。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特点1.急性轻度中毒进食后短期内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胸闷无力、视力模糊等,瞳孔可能缩小。全血中胆碱酯酶活力一般在50%~70%。2.急性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还出现肌束震颤、瞳孔缩小、轻度呼吸困难、流涎、腹痛、步履蹒跚、意识清楚或模糊。全血胆碱酯酶活力一般在30%~50%。3.急性重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诊断为重度中毒;①肺水肿;②昏迷;③脑水肿;④呼吸麻痹。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一般在30%以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某些有机磷农药,如马拉硫磷、敌百虫、对硫磷、伊皮恩、乐果、甲基对硫磷等有迟发性神经毒性,即在急性中毒后的2~3周,有的病例出现感觉运动型周围神经病,主要表现为下肢软弱无力、运动失调及神经麻痹等。神经-肌电图检查显示神经源性损害。
372. 有机磷农药急性中度中毒时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为正常值的()。 A.30%以下 B.20%〜40% C.30%〜50% D.50%〜70%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9。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特点1.急性轻度中毒进食后短期内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胸闷无力、视力模糊等,瞳孔可能缩小。全血中胆碱酯酶活力一般在50%~70%。2.急性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还出现肌束震颤、瞳孔缩小、轻度呼吸困难、流涎、腹痛、步履蹒跚、意识清楚或模糊。全血胆碱酯酶活力一般在30%~50%。3.急性重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诊断为重度中毒;①肺水肿;②昏迷;③脑水肿;④呼吸麻痹。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一般在30%以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某些有机磷农药,如马拉硫磷、敌百虫、对硫磷、伊皮恩、乐果、甲基对硫磷等有迟发性神经毒性,即在急性中毒后的2~3周,有的病例出现感觉运动型周围神经病,主要表现为下肢软弱无力、运动失调及神经麻痹等。神经-肌电图检查显示神经源性损害。
373. 有机憐农药急性重度中毒时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为正常值的()。 A.30%以下 B.20%〜40% C.30%〜50% D.50%〜70%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9。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特点1.急性轻度中毒进食后短期内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胸闷无力、视力模糊等,瞳孔可能缩小。全血中胆碱酯酶活力一般在50%~70%。2.急性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还出现肌束震颤、瞳孔缩小、轻度呼吸困难、流涎、腹痛、步履蹒跚、意识清楚或模糊。全血胆碱酯酶活力一般在30%~50%。3.急性重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诊断为重度中毒;①肺水肿;②昏迷;③脑水肿;④呼吸麻痹。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一般在30%以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某些有机磷农药,如马拉硫磷、敌百虫、对硫磷、伊皮恩、乐果、甲基对硫磷等有迟发性神经毒性,即在急性中毒后的2~3周,有的病例出现感觉运动型周围神经病,主要表现为下肢软弱无力、运动失调及神经麻痹等。神经-肌电图检查显示神经源性损害。
374. 亚硝酸盐中毒的临床特点是()。 A.咽喉烧灼感,口中有金属味 B.幻觉 C.青紫症 D.眼睑下垂
答案:C
注释:
375. 组胺中毒的临床特点是()。 A.咽喉烧灼感,口中有金属味 B.幻觉 C.青紫症 D.全身皮肤潮红、热感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9。组胺是一种生物胺,可导致支气管平滑肌强烈收缩,引起支气管痉挛;循环系统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的毛细血管扩张,病人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组胺中毒临床表现的特点是发病急、症状轻、恢复快。病人在食鱼后10分钟~2小时内出现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和热感,全身不适,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痛、头晕、恶心、腹痛、腹泻、心跳过速、胸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有时可出现荨麻疹,咽喉烧灼感,个别病人可出现哮喘。一般体温正常,大多在1~2天内恢复健康。
376. 砷中毒的临床特点是()。 A.咽喉烧灼感,口中有金属味 B.幻觉 C.青紫症 D.眼睑下垂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7-468。砷中毒的潜伏期短,仅为十几分钟至数小时。病人口腔和咽喉有烧灼感,口渴及吞咽困难,口中有金属味。随后出现恶心,反复呕吐,甚至吐出黄绿色胆汁。重者呕血、腹泻,初为稀便,后呈米泔样便并混有血液。继而全身衰竭,脱水,体温下降,虚脱,意识消失。肝肾损害可出现黄疸、蛋白尿、少尿等症状。重症病人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狂躁、抽搐、昏迷等。抢救不及时可因呼吸中枢麻痹于发病1~2天内死亡。
377. 治疗马拉硫磷农药中毒主要应用()。 A.阿托品 B.小剂量亚甲蓝 C.亚硝酸钠和硫代硫酸钠 D.氯磷定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9。有机磷农药轻度中毒者可单独给予阿托品,以拮抗乙酰胆碱对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解除支气管痉挛,防止上肺水肿和呼吸衰竭。
378. 治疗木薯中毒应用()。 A.阿托品 B.小剂量亚甲蓝 C.亚硝酸钠和硫代硫酸钠 D.氯磷定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3。1.催吐用5%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2.解毒治疗首先吸入亚硝酸异戊酯0.2ml,每隔1~2分钟一次,每次15~30秒,数次后,改为缓慢静脉注射亚硝酸钠溶液.成人用3%溶液.儿童用1%溶液,每分钟2~3ml。然后静脉注射新配制的50%硫代硫酸钠溶液25~50ml,儿童用20%硫代硫酸钠溶液,每次0.25~0.5ml/(kg·bw),如症状仍未改善者,重复静注硫代硫酸钠溶液,直到病情好转。3.对症治疗根据病人情况给予吸氧,呼吸兴奋剂、强心剂及升压药等。对重症病人可静脉滴注细胞色素C。
379. 治疗肝肾损害型毒蕈中毒应用()。 A.阿托品 B.小剂量亚甲蓝 C.亚硝酸钠和硫代硫酸钠 D.二巯基丙磺酸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2。对各型毒蕈中毒根据不同症状和毒素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①胃肠炎型可按一般食物中毒处理;②神经精神型可采用阿托品治疗;③溶血型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一般状态差或出现黄疸者,应尽早应用较大量的氢化可的松,同时给予保肝治疗;④肝肾型可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保护体内含巯基酶的活性。
380. 属于食源性疾病范畴的有①食物中毒②食源性肠道传染病③食源性寄生虫病④人畜共患传染病⑤食物过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26。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和发展,食源性疾病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它既包括传统的食物中毒,还包括经食物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人畜共患传染病、食物过敏,以及由食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所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
381. 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的食品多为①禽蛋②奶油糕点③剩饭④海产品⑤植物性食物()。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8。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的食品种类很多,主要是营养丰富且含水分较多的食品,如乳类及乳制品、肉类、剩饭等,其次为熟肉类,偶见鱼类及其制品、蛋制品等。近年来,由熟鸡、鸭制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增多。
382. 主要为感染型食物中毒的有①沙门氏菌食物中毒②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③李斯特氏菌食物中毒④志贺氏菌食物中毒⑤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④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37。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李斯特氏菌食物中毒、志贺氏菌食物中毒为感染型。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肉毒梭菌食物中毒为毒素型。
383. 大肠埃希氏菌食物中毒症状主要有①急性胃肠炎型②急性菌痢型③败血症型④神经、精神型⑤出血性肠炎型()。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6。临床表现因致病性埃希氏菌的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①急性胃肠炎型②急性菌痢型③出血性肠炎型。
384. 毒蕈中毒按临床表现可分为:①胃肠炎型②败血症型③溶血型④神经、精神型⑤脏器损害型()。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1-P462。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①胃肠炎型②脏器损害型③溶血型④神经、精神型。
385. 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有①被致病菌和(或)毒素污染的食品②被有毒化学品污染的食品③外观与食物相似而本身含有有毒成分的物质④本身含有有毒物质,而加工、烹调不当未能将毒物去除的食品⑤由于储存条件不当,在储存过程中产生有毒物质的食品()。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有①被致病菌和(或)毒素污染的食品②被有毒化学品污染的食品③外观与食物相似而本身含有有毒成分的物质④本身含有有毒物质,而加工、烹调不当未能将毒物去除的食品⑤由于储存条件不当,在储存过程中产生有毒物质的食品
386. 不能破坏河豚毒素的物理措施包括①煮沸②盐腌③日晒④加酸处理⑤加活性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8。引起中毒的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是一种非蛋白质神经毒素,其毒性比氰化钠强1000倍,0.5mg可致人死亡。河豚毒素为无色针状结晶、微溶于水,易溶于稀醋酸,对热稳定,煮沸、盐腌、日晒均不能将其破坏。
387. 麻痹性贝类中毒的特点包括①病死率高②毒素为石房蛤毒素③加热煮沸可破坏毒素④中毒发生与赤潮有关⑤中毒时出现麻痹症状()。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0。目前已从贝类中分离出18种毒素,依基因的相似性可将这18种毒素分为4类;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STX)、新石房蛤毒素、漆沟藻毒素及脱氨甲酰基石房蛤毒素。其中石房蛤毒素发现的最早、毒性最强,其毒力是眼镜蛇毒力的80倍,与神经毒气沙林相同,在国际公约中已被列为化学武器。STX是一种白色、溶于水、耐热、分子量较小的非蛋白质毒素,很容易被胃肠道吸收而不被消化酶所破坏。该毒素对酸、热稳定,碱性条件下发生氧化,毒性消失。石房蛤毒素为神经毒,中毒机制是对细胞膜Na+通道的阻断造成了神经系统传导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该毒素的毒性很强,对人的经口致死量为0.5~1.0mg。麻痹性贝类中毒的潜伏期短,仅数分钟至20分钟。开始为唇、牙龈和舌头周围刺痛,随后有规律地出现指尖和脚趾的麻木,随后麻木发展到手臂、腿部和颈部,病人可以做随意运动,但相当困难。病人可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和呕吐,最后出现呼吸困难。膈肌对此毒素特别敏感,重症者常在2~24小时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病死率为5%~18%。病程超过24小时者,则预后良好。
388. 化学性食物中毒的特点包括①夏秋季高发②潜伏期较短③中毒食品无特异性④发病率高,死亡率低⑤地区性不明显()。 A.③④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5。化学性食物中毒的特点包括潜伏期较短、中毒食品无特异性、地区性不明显、病死率高、全年皆可发生。
389.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特点包括①多由误食引起②中毒时可发生青紫③特效解毒剂为二巯基丙醇④中毒机制为亚铁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⑤用含硝酸盐高的井水熬粥并存放过久也可引起中毒()。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答案:B
注释:
390. 砷化物食物中毒的特点包括①腹泻呈米泔水样②多由误食引起③消化道有腐蚀症状④可用亚硝酸异戊酯解毒⑤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③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8。误将砒霜当成食用碱、团粉、糖、食盐等加人食品,或误食含砷农药拌的种粮、污染的水果、毒死的畜禽肉等而引起中毒。砷中毒的潜伏期短,仅为十几分钟至数小时。对消化道的直接腐蚀作用。接触部位如口腔、咽喉、食管和胃等可产生急性炎症、溃疡、糜烂、出血、甚至坏死。病人口腔和咽喉有烧灼感,口渴及吞咽困难,口中有金属味。随后出现恶心,反复呕吐,甚至吐出黄绿色胆汁。重者呕血、腹泻,初为稀便,后呈米治样便并混有血液。继而全身衰竭,脱水,体温下降,虚脱,意识消失。特效解毒剂有二巯基丙磺酸钠、二巯基丙醇等。
391. 根据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放弃某种受试物用于食品,不再继续其他毒理学试验,表明其LD50()。 A.大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 B.大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50倍 C.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倍 D.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0。急性毒性试验如LD。小于人的推荐(可能)摄人量的100倍,则一般应放弃该受试物用于食品,不再继续进行其他毒理学试验。
392. 根据90天经口毒性试验结果放弃某种受试物用于食品,则其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应()。 A.小于或等于人体可能摄入量的100倍 B.大于人体可能摄入量的100倍 C.小于或等于人体可能摄入量的300倍 D.大于人体可能摄入量的300倍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0。90天喂养毒性试验根据试验所得的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进行评价,原则是;①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小于或等于人的推荐(可能)摄入量的100倍表示毒性较强,应放弃该受试物用于食品;②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大干100倍而小于300倍者,应进行慢性毒性试验;③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大于或等于300倍者则不必进行慢性毒性试验,可进行安全性评价。
393. 如果根据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考虑允许某种受试物用于食品,则其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应()。 A.小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倍 B.小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50倍 C.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 D.大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0。根据慢性毒性试验所得的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进行评价的原则是∶①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小于或等于人的推荐(可能)摄入量的50倍者,表示毒性较强,应放弃受试物用于食品;②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大于50倍而小于100倍者,经安全性评价后,决定该受试物可否用于食品;③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大于或等于100倍者,则可考虑允许用于食品。
394. 由动物毒性试验结果外推到人时,鉴于动物与人的种属和个体之间的生物学差异,一般采用的不确定性系数为()。 A.10倍 B.50倍 C.100倍 D.500倍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1。不确定系数即安全系数。将动物毒性试验结果外推到人时,鉴于动物与人的物种差异和个体之间的生物学差异,不确定系数通常为100倍,但可根据受试物的原料来源、理化性质、毒性大小、代谢特点、蓄积性、接触的人群范围、食品中的使用量和人的可能摄入量、使用范围及功能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其安全系数的大小。
395. 如果根据生殖毒性试验和生殖发育毒性试验结果考虑某种受试物不必进行慢性毒性试验,可进行安全性评价,则其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应()。 A.大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 B.大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300倍 C.小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50倍 D.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0。生殖毒性试验和生殖发育毒性试验根据试验所得到的未观察到的有害作用剂量进行评价,原则是;(①未观察有害作用剂量小于或等于人的推荐(可能)摄入量的100倍表示毒性较强,应放弃该受试物用干食品;②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大干100倍而小于300倍者,应进行慢性毒性试验;③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大于或等于300倍者则不必进行慢性毒性试验,可进行安全性评价。
396. 凡属我国首创的物质,进行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时应进行的毒性试验为()。 A.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和28天经口毒性试验_ B.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和90天经口毒性试验 C.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和致畸试验 D.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致畸试验、生殖发育性试验、毒物动力学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79。凡属我国首创的物质,特别是化学结构提示有慢性毒性、遗传毒性或致癌性或该受试物产量大、使用范围广、人体摄入量大,应进行系统的毒性试验,包括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致畸试验、生殖发育性试验、毒物动力学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或慢性毒性和致癌合并试验)。
397.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核心是()。 A.采样和检验 B.制订风险监测计划 C.上报、汇总和分析数据 D.发布、通报和监测结果跟踪评价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8。监测计划的制订是整个风险监测工作的核心,其他活动均是围绕此活动而开展的。
398.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目的不包括()。 A.掌握我国食品安全状况 B.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 C.确定危害因素的分布和可能来源 D.对食品中所有污染物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9。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在行政上作为一种国家制度,使其在国家层面法律化、规范化和日常化。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够了解我国食品中主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确定危害因素的分布和可能来源,掌握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评价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污染控制水平与食品安全标准的执行情况与效果,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风险预警、标准制(修)订和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能掌握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提高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控制能力。
399. 属于食源性疾病被动监测的形式是()。 A.检查医学记录 B.医生按既定的报告规范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C.筛选高危人群 D.访谈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的个体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9。被动监测是由责任报告人(如医务人员、食源性疾病暴发或发生单位等)按照既定的报告规范和程序向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等机构常规地报告疾病数据和信息,而报告接收单位被动接受报告的监测方式。被动监测容易出现实际病例数可能被低估或者报告延迟等缺点。
400. WHO、FAO与UNEP于1976年共同设立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项目是()。 A.ADI B.MOE C.HBGV D.GEMS/Food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9-490。世界卫生组织(WHO)、粮农组织(FAO)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76年共同设立了全球环境监测系统/食品污染物监测项目(GEMS/Food)。
401. 可采用风险评估法制定UL的物质是()。 A.维生素B2 B.维生素B12 C.肉碱 D.叶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6。采用风险评估法制定UL值的前提是该营养素(或相关物质)具有已知的不良作用、能得出LOAEL/NOAEL或其他毒性参考值。
402. 评价人类的健康风险,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 A.动物试验 B.体外毒理学研究 C.设计良好的流行病学研究 D.化学物结构-活性关系资料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2。评价人类的健康风险,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流行病学研究,它能 提供人类暴露与疾病之间的确切联系。
403. 对个体污染物摄入量变异研究更加有效的膳食摄入量评估方法是()。 A.询问法 B.称量法 C.24小时回顾法 D.双份饭研究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4。双份饭研究则对个体污染物摄入量的变异研究更加有效。
404. 用于评估伏马菌素接触水平的有效接触/效应性生物学标志物是()。 A.血液肝功能酶活性 B.血液胆碱酯酶活性 C.尿液伏马菌素-2,3环氧化物 D.尿液中二氢神经鞘氨醇/神经鞘氨醇比值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5。伏马菌素则可通过计算尿液中二氢神经鞘氨醇/神经鞘氨醇比值作为评估接触水平的有效接触/效应性生物学标志物。
405.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作为反映致癌强度的指标是()。 A.基准剂量 B.耐受摄入量 C.暂定耐受摄入量 D.容许摄入量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5。近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BMD作为反映致癌强度的指标,利用BMD和暴露限量(MOE)对其进行危险性评估,BMD除以人群估计摄入量,则为暴露限量。暴露限量越小,,该物质致癌危险性也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406. 风险交流的原则不包括()。 A.责任分担 B.保证透明度 C.正确对待风险 D.信息来源的广泛性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6。FAO/WHO提出了风险交流的原则;①要了解听众;②应把科学家包括在内;③应培育交流的技能;④信息来源的可靠;⑤责任分担;⑥区分科学和价值观;⑦保证透明度;⑧正确对待风险。
407. 风险管理的原则应包括()。 A.风险管理决策和操作过程应当保密 B.风险管理不包括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C.风险管理不应考虑风险评估结果中的不确定性 D.持续不断地把新数据用于对风险管理决策的评估中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6。FAO/WHO在风险管理建议中提出了8条原则∶①风险管理应采用系统的方法;②保护人类健康是风险管理决策的首要考虑因素;③风险管理决策和操作过程应当透明;④风险评估政策的确立应是风险管理的内容之一;⑤应保持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功能上的区别,从而保证风险评估过程中完整的科学性和一致性;⑥风险管理应考虑风险评估结果中的不确定性;⑦风险管理包括在其全过程与消费者和有关利益相关方之间明晰而互动的交流;⑧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把新出现的数据用于对风险管理决策的评估和审视中。
408. 测定受试物LD50的试验是()。 A.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B.遗传毒性试验 C.90天经口毒性试验 D.致畸试验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79。急性毒性试验了解受试物的毒性强度、性质和可能的靶器官,测定LD50,为进一步进行毒性试验的剂量和毒性观察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并根据LD50。进行毒性分级。
409. 筛查受试物的潜在致癌作用和细胞致突变性的试验是()。 A.急性经口毒性拭验 B.遗传毒性试验 C.90天经口毒性试验 D.致畸试验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79。遗传毒性试验了解受试物的遗传毒性以及筛查受试物的潜在致癌作用和细胞致突变性。
410. 能够获得具有代表性和连续性的数据,反映我国整体污染状况的监测是()。 A.常规监测 B.专项监测 C.应急监测 D.主动监测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9。食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在工作形式上主要分为常规监测、专项监测和应急监测三类。常规监测主要是为获得具有代表性和连续性的数据,通过监测食用范围较广、食用量较大的食品,可反映出我国的整体污染状况、污染趋势并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制(修)订提供代表性的监测数据,同时也可提示食品安全隐患;专项监测以发现风险、查找隐患为主要目的,可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线索,有一定的针对性;应急监测则是为应对和解决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或某些特殊安全形势的需要,要求快速有效地掌握问题的原因和现状等,针对性更强。
411. 应对和解决突发食品安全事件需要的监测是()。 A.常规监测 B.专项监测 C.应急监测 D.主动监测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9。食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在工作形式上主要分为常规监测、专项监测和应急监测三类。常规监测主要是为获得具有代表性和连续性的数据,通过监测食用范围较广、食用量较大的食品,可反映出我国的整体污染状况、污染趋势并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制(修)订提供代表性的监测数据,同时也可提示食品安全隐患;专项监测以发现风险、查找隐患为主要目的,可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线索,有一定的针对性;应急监测则是为应对和解决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或某些特殊安全形势的需要,要求快速有效地掌握问题的原因和现状等,针对性更强。
412. 以发现风险、查找隐患为主要目的有一定针对性的监测是()。 A.常规监测 B.专项监测 C.应急监测 D.主动监测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9。食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在工作形式上主要分为常规监测、专项监测和应急监测三类。常规监测主要是为获得具有代表性和连续性的数据,通过监测食用范围较广、食用量较大的食品,可反映出我国的整体污染状况、污染趋势并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制(修)订提供代表性的监测数据,同时也可提示食品安全隐患;专项监测以发现风险、查找隐患为主要目的,可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线索,有一定的针对性;应急监测则是为应对和解决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或某些特殊安全形势的需要,要求快速有效地掌握问题的原因和现状等,针对性更强。
413. 确定食品中可能产生不良健康影响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的是()。 A.危害识别 B.危害特征描述 C.暴露评估 D.风险特征描述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1。危害识别(hazardidentification)是对某种食品中可能产生不良健康影响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的确定。根据流行病学、动物试验、体外试验、结构-活性关系等科学数据和文献信息确定人体暴露于某种危害后是否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处于风险之中的人群和范围。
414. 对特定人群中可能发生不良健康影响的严重性进行估计描述的是()。 A.危害识别 B.危害特征描述 C.暴露评估 D.风险特征描述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5。风险特征描述(riskcharacterization)是指根据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对产生健康影响的可能性与特定人群中已发生或可能发生不良健康影响的严重性进行定性和(或)定量评估以及不确定性等综合性描述。
415. 对经饮食摄入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所做的定性和定量评估的是()。 A.危害识别 B.危害特征描述 C.暴露评估 D.风险特征描述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4。暴露评估(exposureassessment)是指对食用时可能摄入生物、化学、物理因素和其他来源的暴露所作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估。描述危害进入人体的途径,估算不同人群摄入危害的水平。根据危害在膳食中的水平和人群膳食消费量,初步估算危害的膳食总摄入量,同时考虑其他非膳食进入人体的途径,估算人体总摄入量.并与安全摄入量进行比较。
416. 制定营养素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关键步骤包括①关键不良健康效应的描述(定性及定量)②推荐摄入量的推导③不确定系数的确定④对特定年龄、性别、生理状况(如妊娠、哺乳)的人群制定UL值⑤营养素需要量的分布()。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5。UL值的制定应基于人体在不同暴露情况下发生健康效应的特定风险评估结果,其制定的关键步骤包括;①关键不良健康效应的描述(定性及定量);②NOAELLOAEL或基准阈剂量值的推导;③不确定系数的确定;④对特定年龄、性别、生理状况(如妊娠、哺乳)的人群制定UL值;⑤将UL值推导到其他人群。
4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GB15193.1—2014)中规定的评价对象包括①食品及其原料②食品添加剂③新食品原料④食品污染物⑤食品相关产品()。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78。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需按一定的程序进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GB15193.1—2014)规定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程序。该程序适用于评价食品生产、加工、保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所涉及的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的化学、生物和物理因素的安全性,检验对象包括食品及其原料、食品添加剂、新食品原料、辐照食品、食品相关产品(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及食品污染物。
418. 凡属已知的或在多个国家有食用历史的物质,同时申请单位又有资料证明申报受试物的质量规格与国外产品一致,则可先进行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②28天经口毒性试验③90天经口毒性试验④遗传毒性试验⑤慢性毒性试验()。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79。凡属已知的或在多个国家有食用历史的物质,同时申请单位又有资料证明申报受试物的质量规格与国外产品一致,则可先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和28天经口毒性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判断是否进行进一步的毒性试验。
419. EFSA推荐的营养素/食物/膳食的风险-收益评估方法主要包括①确定需要评估的有害与有益健康效应②评估产生健康效应和有害效应的暴露量③建立有害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模型 ④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健康度量指标,比较风险与受益⑤定性或定量比较收益及风险()。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①②⑤ D.①②③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7。EFSA推荐的风险-收益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步:①确定风险-受益问题,包括参考与对照“情景”,以及目标人群等;②确定需要评估的有害与有益健康效应;③评估产生健康效应的暴露量;④建立每一个健康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模型;⑤评估引起有害效应的暴露量;⑥建立有害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模型;⑦选择统一的健康度量指标,比较风险与受益;⑧定性或定量比较收益及风险(得出净风险或净收益):⑨评价不确定性和变异性。
420. 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的监测对象包括①食品污染②食源性疾病③食品安全标准④食品生产工艺⑤食品中的有害因素()。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①④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8。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指通过系统地、持续地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食品中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及时通报的活动。
421. 应当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情形包括①发现新的可能危害食品安全因素②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领域、重点品种③了解食品中主要污染物的变化趋势④需要判断某一因素是否构成食品安全隐患⑤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 A.①④⑤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②③④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1。应当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情形包括:①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②为制定或者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③为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领域、重点品种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④发现新的可能危害食品安全因素的;⑤需要判断某一因素是否构成食品安全隐患的;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为需要进行风险评估。
422. 进行危险性评价时要收集的毒理学资料包括①数学模型资料②流行病学资料③体外试验资料④构效关系资料⑤动物毒理学资料()。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1。本标准所列的各项动物毒性试验和体外试验系统是目前管理(法规)毒理学评价水平下所得到的最重要的资料;《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2,对于已经在食品中应用了相当长时间的物质,对接触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大意义,但难以获得剂量-反应关系方面的可靠资料;对于新的受试物质,则只能依靠动物试验和其他试验研究资料。
423. 影响环境接触易感性的宿主因素包括①性别②年龄③生活行为④已有疾病⑤服用药物和维生素情况()。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3。人群和个体的敏感性差异:由于不同人群年龄、性别、生理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可能存在对某些营养素作用敏感的亚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且营养素的吸收、利用和排泄能力受个体本身的代谢特征以及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424. 从动物试验结果外推到人时,存在固有的不确定性包括①物种间外推不确定性②不同人群外推不确定性③高剂量结果外推到低剂量的不确定性④少量实验动物结果外推到大量人群的不确定性⑤实验动物低遗传异质性外推到人群高异质性的不确定性()。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1。将动物毒性试验结果外推到人时,鉴于动物与人的物种差异和个体之间的生物学差异,不确定系数通常为100倍,但可根据受试物的原料来源、理化性质、毒性大小、代谢特点、蓄积性、接触的人群范围、食品中的使用量和人的可能摄入量、使用范围及功能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其安全系数的大小。
425. 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缩写是()。 A.FDA B.AC C.EPA D.EFSA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09。其后,FAO/WHO联合成立了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426. 某物质在试验时间内对受试动物不显示任何毒性损害的剂量水平称为()。 A.MNL B.LOAEL C.LD50 D.MRL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08。MNL也称无明显作用水平(NOEL)和无明显有害效应水平(NOAEL),系指某一物质在试验时间内,对受试动物不显示任何毒性损害的剂量水平。
427.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食品安全法》属于()。 A.第一层次 B.第二层次 C.第三层次 D.第四层次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02。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宪法是最高层次的,其他所有法律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刑法》《民法》和三部诉讼法(即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法)为第二层次,《食品安全法》等专门法则属于第三层次。
428. 属于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指标是()。 A.水分 B.真菌毒素 C.菌落总数 D.大肠菌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07。水分属于间接反映食品安全质量发生变化的指标,真菌毒素属于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指标,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反映食品可能被污染及污染程度的指标。
429. 属于间接反映食品安全质量发生变化的指标是()。 A.沙门氏菌 B.矿物质 C.重金属 D.挥发性盐基总氮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07。间接反映食品安全质量发生变化的指标包括水分、含氮化合物、挥发性盐基总氮等。
430. 欧盟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机构是()。 A.欧洲理事会 B.欧盟委员会 C.欧洲食品安全局 D.食品与兽医办公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0。2004年EFSA成立后,部分监测工作移交EFSA负责。
431. 在美国,负责肉、禽、蛋类食品安全管理的政府部门是()。 A.食品药品管理局 B.疾病控制中心 C.环境保护局 D.农业部食品安全监督局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0。USDA主要监测国内及进口的禽、肉、蛋类产品。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负责除USDA(农业部)管辖的肉、禽、蛋等动物性食品之外的所有食品的监测。
432. GMP的某本内容和要求不包括()。 A.人员 B.厂房环境和设施 C.质量管理 D.ISO9000体系认证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13。GMP的某本内容:1.人员2.企业的设计与实施3.质量管理4.成品的储存与运输5.标识6.卫生管理7.成品售后意见的处理。
433. HACCP体系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不包括()。 A.危害分析 B.确定关键控制点 C.确定监控措施 D.人员培训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15。HACCP体系一般由七个基本原理和部分组成:①危害分析,②确定关键控制点,③确定关键限值,④确定监控措施,⑤建立纠偏措施,⑥建立审核(验证)措施,⑦建立记录保存措施。
434. 食品安全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内容不包括()。 A.食品生产经营许可 B.风险分级管理 C.食品召回 D.食品安全性评价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11。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内容:1.重点监督管理内容2.常规监督管理内容3.食品生产经营许可4.风险分级管理5.食品召回。
435. GB1903.1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骨粉》中规定:干燥失重≤6.0g/100g,粒度通过率≥95%,铅≤2.0mg/kg,过氧化值≤0.25g/100g,菌落总数限量为n=5,c=2,m=104CFU/g,M=3×104CFU/g。在该食品安全标准中,反映食品可能被污染及污染程度的指标是()。 A.干燥失重 B.粒度通过率 C.铅 D.菌落总数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07。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反映食品可能被污染及污染程度的指标。
436. 已知某物质的人体TDI为1mg/(kg•bw•d),此物质进入人体总量的80%来自于食品,则每日摄入的各种食品中含该物质的总量不应超过()。 A.0.8mg B.8mg C.80mg D.48mg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08。成人的体重以60公斤计算,每日摄入的各种物质中含该物质的总量不应超过1x60x80%=48mg。
437.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中法律效力最高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B.《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C.《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 D.《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00。《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中最重要的法律,其法律效力最高。
438. 属于食品安全行政法规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B.《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C.《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 D.《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01,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如《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属于部门规章。《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属于地方法规。
439. 属于食品安全部门规章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B.《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C.《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 D.《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01,《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属于部门规章。
440. 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生产许可实行的原则是()。 A.多地一证 B.—地一证 C.多企一证 D.—企一证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11。《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规定了食品生产许可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及其管理等事项,并规定食品生产许可实行一企一证原则,即同一个食品生产者从事食品生产活动,应当取得一个食品生产许可证。
441. 依据《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经营许可实行的原则是()。 A.多地一证 B.—地一证 C.多企一证 D.—企多证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11。《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规定了食品经营许可的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及其管理等事项,并规定食品经营许可应当实行一地一证原则,即食品经营者在一个经营场所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应当取得一个食品经营许可证。
442.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范围包括①食品生产和加工②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③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④食品相关产品生产经营⑤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9。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是指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开展的食品安全监督执法和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包括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实施生产许可、强制检验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查处生产、制造不合格食品及其他违法行为;食品行业和企业的自律及其相关食品安全管理活动等。
第二部分、生理学
第一节、血液
1. 0.9%NaCl溶液和10%葡萄糖溶液对于人体细胞内液而言() A.两者都是等渗液 B.两者都是高渗液 C.两者都是低渗液 D.前者是等渗液,后者是高渗液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59-P60。浓度为0.9%的NaCl溶液为等渗溶液。10%葡萄糖溶液为高渗溶液,5%葡萄糖溶液为等渗溶液。
2. 比较各种体液中蛋白质浓度,正确的是() A.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B.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 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
答案:B
注释:
3.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是() A.影响毛细血管内外水的交换 B.影响细胞内外水的交换 C.维持细胞正常体积 D.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0。虽然血浆胶体渗透压较低,但在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 可作为等张溶液的是() A.0.9%NaCl溶液 B.10%葡萄糖溶液 C.1.9%尿素溶液 D.20%甘露醇溶液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0。实际上,等张溶液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因此,0.9%NaCl溶液既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1.9%尿素虽是等渗溶液,却不是等张溶液。既然10%葡萄糖溶液和20%甘露醇溶液都是高渗溶液,那就不是等张溶液了。5%葡萄糖溶液和2.5%甘露醇溶液才是等渗溶液。
5. 全血的比重主要决定于() A.血浆蛋白含量 B.渗透压的高低 C.红细胞数量 D.白细胞数量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59。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越多,全血比重就越大。
6. 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 A.血浆蛋白含量 B.红细胞数量 C.白细胞数量 D.红细胞的叠连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59。全血的黏度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而血细胞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
7. 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 A.不含血细胞 B.蛋白含量低 C.Na+含量高 D.K+含量高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58表3-1。从表3-1中可以看出,血浆与组织液的主要差别是后者蛋白含量甚少,因为血浆蛋白的分子很大,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
8.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缺乏() A.纤维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凝血因子 D.血小板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6。由于在凝血过程中一些凝血因子被消耗,故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FⅡ、FⅤ、FⅧ、FⅩⅢ等疑血因子,但也增添了少量凝血过程中由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9. 下列不易通过红细胞膜的物质是() A.O2和CO2 B.尿素 C.H2O D.K+和Na+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根据相似相溶原理,高脂溶性物质容易穿越脂质双层,因此O2、CO2、N2等高脂溶性小分子的跨膜扩散速度很快;水是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也能以单纯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但脂质双层对水的通透性很低,故扩散速度很慢);分子较大的非脂溶性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很难直接通过膜脂质双层;各种带电离子,尽管其直径很小,却也不能通透膜脂质双层。
10. 血浆中分子量最小的蛋白质是() A.纤维蛋白原 B.α1球蛋白 C.α2球蛋白 D.白蛋白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59。由于白蛋白的分子量小,其分子数量远多于其他血浆蛋白,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75%-80%来自白蛋白。
11. 血细胞比容主要指的是() A.红细胞与血浆容积之比 B.红细胞与白细胞容积之比 C.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D.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59。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由于血液中白细胞和血小板仅占总容积的0.15%-1%,故血细胞比容可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
12. 红细胞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 A.葡萄糖的有氧氧化 B.糖原异生 C.糖原分解 D.糖酵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3。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糖酵解是其获得能量的唯一途径。红细胞从血浆摄取葡萄糖,通过糖酵解产生ATP。
13. 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取决于红细胞的() A.体积 B.表面积 C.数量 D.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3。红细胞的变形性取决于红细胞的几何形状、红细胞内的黏度和红细胞膜的弹性,其中红细胞正常的双凹圆碟形的几何形状最为重要。正常成人红细胞的体积约为90μm3,表面积约为140μm2。若红细胞为等体积的球形,则其表面积仅100μm2。因此,正常的双凹圆碟形使红细胞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这使得红细胞在受到外力时易于发生变形。
14. 不引起红细胞沉降率加速的因素是() A.红细胞叠连增多 B.血浆胆固醇含量增多 C.血浆白蛋白含量增多 D.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多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3。若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称为红细胞叠连。发生叠连后,红细胞团块的总表面积与总体积之比减小,摩擦力相对减小而红细胞沉降率加快。通常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和胆固醇的含量增高时,可加速红细胞叠连和沉降率;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的含量增多时则可抑制叠连发生,使沉降率减慢。
15. 红细胞沉降率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 A.体积 B.表面积 C.数量 D.叠连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3。双凹圆碟形的红细胞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所产生的摩擦力较大,故红细胞下沉缓慢。若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称为红细胞叠连。发生叠连后,红细胞团块的总表面积与总体积之比减小,摩擦力相对减小而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16. 红细胞渗透脆性指的是() A.红细胞对高渗盐溶液的抵抗力 B.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膨胀破裂的特性 C.红细胞在生理盐溶液中破裂的特性 D.红细胞耐受机械撞击的能力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4。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简称脆性。红细胞在等渗的0.9%NaCl溶液中可保持其正常形态和大小。
17. 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值的下降可引起红细胞() A.变形性增强 B.渗透脆性增大 C.悬浮稳定性增强 D.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增强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3-P64。正常成人红细胞的体积约为90μm3,表面积约为140μm2。若红细胞为等体积的球形,则其表面积仅100μm2。因此,正常的双凹圆碟形使红细胞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这使得红细胞在受到外力时易于发生变形。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值的下降,红细胞脆性变大。
18. 骨髓中自我复制能力最强的细胞是() A.造血干细胞 B.定向组细胞 C.前体细胞 D.网织红细胞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1。根据造血细胞的功能与形态特征,一般把造血过程分为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和形态可辨认的前体细胞三个阶段。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多向分化与重建长期造血的能力。
19. 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 A.雄激素 B.雌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促红细胞生成素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5。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机体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物。
20. 红细胞在血管外破坏的主要场所是() A.肾、肝 B.脾、骨髓 C.肾、脾 D.胸腺、骨髓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6。由于衰老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减退,脆性增高,难以通过微小的孔隙,因此容易滞留于脾和骨髓中而被巨噬细胞所吞噬,称为血管外破坏。
21. 下列关于生理止血的错误描述是() A.包括局部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凝块 B.血小板与凝血块的形成有关 C.局部缩血管反应持续时间较短 D.血小板减少时,凝血时间明显延长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3。出血时间延长主要反映血小板异常和血管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而凝血时间延长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的障碍,因此血小板减少时表现为出血时间延长。凝血因子由肝脏产生,故肝功能障碍时凝血时间延长。
22. 血小板磷脂酶A2激活后可产生的物质是() A.血小板活化因子 B.ADP C.血栓素A2 D.cAMP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1。当血小板受刺激而被激活时,血小板内的磷脂酶A2也被激活,进而裂解膜磷脂,游离出花生四烯酸,后者在环加氧酶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G2和H2(PGG2和PGH2),并进一步在血小板的血栓烷合成酶的催化下生成血栓素A2(TXA2)。
23. 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因为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 A.磷脂酶A2 B.环加氧酶 C.血栓烷合酶 D.前列环素合酶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1。阿司匹林可抑制环加氧酶而减少TXA2的生成,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24. 血小板减少导致皮肤自发性出血斑点的主要原因是() A.血小板不能聚集成团 B.血小板不能释放足够的血管活性物质 C.不能修复和保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 D.血凝块回缩障碍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9。血小板有助于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临床实践中早已观察到,当血小板数降至50×10^9/L时,患者的毛细血管脆性增高,微小的创伤或仅血压升高即可使之破裂而出现小的出血点。
25. 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是() A.ADP B.TXA2 C.PGI2 D.胶原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1。血管内皮细胞中含有前列环素合成酶,可使PGH2转化为前列环素(PGI2)。PGI2与TXA2的作用相反,可提高血小板内cAMP的含量,具有较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舒张血管的作用。
26. 血管损伤后止血栓能正确定位于损伤部位有赖于血小板的特性是() A.黏附 B.聚集 C.收缩 D.吸附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2。血管损伤后,由于内皮下胶原的暴露,1-2秒内即有少量的血小板黏附于内皮下的胶原上,这是形成止血栓的第一步。通过血小板的黏附,可“识别”损伤部位,使止血栓能正确定位。
27. 血凝块形成后的回缩的原因是() A.纤维蛋白收缩 B.红细胞叠连 C.白细胞变形 D.血小板收缩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1。当血凝块中的血小板发生收缩时,可使血块回缩。
28. 血液凝固发生的原因是() A.纤维蛋白溶解 B.纤维蛋白的激活 C.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D.血小板聚集与红细胞叠连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3。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29. 血液凝固的内源性与外源性激活途径的主要差别是() A.FⅩ的激活物的形成过程 B.凝血酶激活过程 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 D.是否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
答案:A
注释:
30. 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 A.FⅩⅡ B.FⅩⅠ C.Ⅹ D.FⅦ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5。当血管内皮受损后,血液与带负电荷的暴露胶原接触时,首先是FⅩⅡ结合到异物表面,并被激活为FⅩⅡa。FⅩⅡa的主要功能是激活FⅩⅠ成为FⅩⅠa,从而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31. 凝血因子FⅧ的作用是() A.激活FⅨ B.使FⅩa对FⅡ的激活加快 C.使FⅨa对FⅩ的激活加快 D.使FⅡa对FⅠ的激活加快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5。FⅧa作为辅因子,可使FⅨa对FⅩ的激活速度提高20万倍。
32. 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是() A.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B.抑制FⅩ的激活 C.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 D.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8。肝素具有强的抗凝作用,但在缺乏抗凝血酶的条件下,肝素的抗凝作用很弱。因此,肝素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
33. 纤溶酶的主要作用是水解() A.FⅤ B.FⅡa C.FⅩⅡ D.FⅠ和FⅠa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4、P79。纤溶酶是血浆中活性最强的蛋白酶,特异性较低,除主要降解纤维蛋白(FⅠa)和纤维蛋白原(FⅠ)外,对FⅡ、FⅤ、FⅧ、FⅩ、FⅩⅡ等凝血因子也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34. 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 A.FⅠ B.FⅡ C.FⅢ D.FⅦ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4-P75。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FⅢ)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称为外源性凝血途径。
35. 在凝血过程中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凝血因子是() A.FⅡa B.FⅢ C.FⅣ D.FⅩⅡa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4表3-2。凝血酶(FⅡa)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36. 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 A.加速FⅦ复合物的形成 B.加速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C.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D.激活FⅩⅡ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4表3-2。
37. 抗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 A.抑制凝血酶原形成 B.促使纤维蛋白分解 C.抑制凝血酶原激活物 D.与凝血酶结合,使之失活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7。抗凝血酶由肝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能与内源性途径产生的蛋白酶如凝血酶和凝血因子FⅨa、FⅩa、FⅩⅠa、FⅩⅡa等分子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而抑制其活性。
38. 下列关于纤溶酶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纤溶酶具有很高的特异性,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B.纤溶酶属于丝氨酸蛋白酶 C.纤溶酶最敏感的底物是血浆中的各种凝血因子 D.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可抑制纤溶酶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9。纤溶酶属于丝氨酸蛋白酶,它最敏感的底物是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纤溶酶是血浆中活性最强的蛋白酶,特异性较低,除主要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外,对FⅡ、FⅤ、FⅧ、FⅩ、FⅩⅡ等凝血因子也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39. 下列哪项措施没有延缓血凝的作用() A.加肝素 B.适当降温 C.提供光滑面 D.注射维生素K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8。肝素在体内体外均能立即发挥抗凝作用。降低温度和增加异物表面的光滑度(如表面涂有硅胶或石蜡的表面)可延缓疑血过程。FⅡ、FⅦ、FⅨ、FⅩ的生成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因此维生素K促进血凝。
40. 通常所说的血型指的是() A.红细胞上受体的类型 B.红细胞表面特异抗体的类型 C.红细胞表面特异抗原的类型 D.血浆中特异抗体的类型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0。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这种抗原是由种系基因控制的多态性抗原,称为血型抗原。
41. O型血的红细胞膜上的抗原是() A.A抗原 B.B抗原 C.O抗原 D.H抗原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0-P81。红细胞膜上只含A抗原者为A型;只含B抗原者为B型;含有A与B两种抗原者为AB型;A和B两种抗原均无者为O型。A、B抗原都是在H抗原的基础上形成的。O型红细胞虽然不含A、B抗原,但有H抗原。
42. “Rh阳性”是指红细胞膜上有() A.C抗原 B.A抗原 C.抗原 D.E抗原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2。在5种主要的Rh血型的抗原中,其抗原性的强弱依次为D,E,C,c,e。因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故临床意义最为重要。医医学上通常将红细胞上含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而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者称为Rh人员阴性。
43. 下列有关ABO血型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生儿血浆中可存在IgG型抗A或抗B抗体 B.新生儿血浆中可存在lgM型抗A或抗B抗体 C.新生儿红细胞上A或B抗原的含量与成人相同 D.新生儿血浆中存在的抗A或抗B抗体是自己产生的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1。新生儿体液免疫尚未发育成熟,出生时血液中没有自身产生的ABO血型抗体,但存在来自母体的IgG型抗A或抗B抗体。
44. 下列关于输血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再次输入同一相同血型个体的血液不需进行交叉配血 B.必要时O型血可输给其他血型的受血者 C.必要时AB型的人可接受其他血型受血者的血液 D.Rh阴性的受血者第一次输血时不可接受Rh阳性的血液
答案:A
注释:
45. 男,25岁,因交通事故导致失血性休克入院。检验人员紧急为其行输血前交叉配血,检查结果为:其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发生凝集,分析此人的血型为() A.A型 B.B型 C.O型 D.B型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2。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含抗A)发生凝集,表明红细胞膜上存在A抗原。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发生凝集,表其血清中不含抗B抗体,也即红细胞膜上存在B抗原。因此,该人的血型为AB型。
46. 在某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血浆中加人足量组织因子和Ca2+后血浆凝固时间仍明显较正常人延长该患者可能缺乏的物质是() A.Ca2+ B.FⅩⅡ C.FⅧ D.FV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5。组织因子是外源性途径的启动因子,加入足量组织因子和Ca2+后可以通过外源性途径有效启动血浆凝固的过程。当FⅠ、FⅡ、FⅤ、FⅦ、FⅩ缺乏时上述反应的时间将明显延长。
47. 外科手术中,医生用温热盐水纱布按压创口,从而减少了创口的渗透血,其机制是() A.抑制纤溶酶 B.减少游离Ca2+ C.使血管反射性收缩 D.激活凝血因子加速血凝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8。外科手术时常用温热盐水纱布等进行压迫止血。这主要是因为纱布是异物,可激活因子ⅩⅡ和血小板;又因凝血过程为一系列的酶促反应,适当加温可使凝血反应加速。反之,降低温度和增加异物表面的光滑度(如表面涂有硅胶或石蜡的表面)可延缓疑血过程。
48. 一位20岁女性因海鲜过敏就医,下列中性粒细胞计数百分率检查指标主要增加的是() A.中性粒细胞 B.单核细胞 C.淋巴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8。当机体发生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时,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49. 患儿,女,1岁,出生后常出现全身皮肤瘀点、瘀斑现象,近一个月来多次发生鼻出血,双亲为近亲婚配,家系中均无类似出血情况。实验室检查发现,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正常,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Ⅱb显著降低,基因诊断证实糖蛋白Ⅱb(GPⅡb)基因错义突变。该患儿出血时间延长与血小板的哪项功能有关() A.黏附能力降低 B.聚集能力降低 C.释放能力降低 D.收缩能力降低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0。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称为血小板聚集。这一过程需要纤维蛋白原、Ca2+和血小板膜上GPⅡb/Ⅲa的参与。在未受刺激的静息血小板膜上的GPⅡb/Ⅲa处于低亲和力状态,不能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当血小板黏附于血管破损处或在致聚剂的激活下,GPⅡb/Ⅲa活化,与纤维蛋白原的亲和力增高,在Ca2+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可与之结合,从而连接相邻的血小板,充当聚集的桥梁,使血小板聚集成团。GPⅡb/Ⅲa的异常(血小板无力症)或纤维蛋白原缺乏均可引起血小板聚集障碍。
50. 患儿,男,第二胎,生后2小时发现颜面部皮肤黄染,并加重蔓延至躯干,四肢,10小时后收治住院。查红蛋白低于正常,血胆红素显著增高,血型为A型,Rh血型(+),其母亲血型A型,Rh血型(-)。入院后该患儿血红蛋白进行性降低,而血胆红素进行性增高,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病。医院计划进行换血治疗。最好选择下列哪种血液进行换血治疗,以替换出患儿体内的抗Rh抗体() A.A型,Rh血型(+) B.型,Rh血型(-) C.O型,Rh血型(+) D.O型,Rh血型(-)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2。Rh系统的抗体主要是IgG,因其分子较小,因而能透过胎盘。当Rh阴性的孕妇怀有Rh阳性的胎儿时,Rh阳性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D抗原可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免疫性抗体,主要是抗D抗体。这种IgG型抗体可透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使胎儿的红细胞发生溶血。如果选择Rh(+)血液进行换血治疗,输入血液中的Rh抗原会与新生儿血液中的Rh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又导致溶血。所以应选择Rh(-)血液。另外,患儿为A型血,故应输入A型血。综上,选B。
51. 患者,男,62岁,因“突发胸痛3小时“至县人民医院急诊。急诊心电图检查显示胸导联V1~V5呈现典型Q波,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考虑为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下列哪项是最有效的急诊治疗() A.阿司匹林 B.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 C.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D.α2-AP(α2-抗纤溶酶)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9。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已经作为溶栓药物广泛用于临床血栓栓塞的溶栓治疗。
52. 某大学生进行课外科研训练,计划采用等张的磷酸缓冲液(PBS液)进行肺泡灌洗,因为所准备的PBS液不够,可用下列哪种溶液代替() A.0.9%NaCl B.0.9%葡萄糖 C.0.9%尿素 D.5%NaCl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0。0.9%NaCl溶液既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
53. 39岁女性,因月经量多,周期缩短半年,近日开始出现头晕,呼吸急促、心跳加速、乏、力易疲劳、食欲减退等症状,实验室检查镜下红细胞呈现明显的低色素表现,该患者实验室检查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白细胞数明显减少 B.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 C.红细胞体积代偿性增大 D.叶酸缺乏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3。人体外周血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之为贫血。
54. 某患者血沉增快,若将该患者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血浆中,其红细胞沉降的速度将() A.增快 B.下降 C.正常 D.无变化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3。将红细胞沉降率快者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血浆中,则沉降率正常。
55. 某患者在胃大部分切除后出现巨幼细胞性贫血,是因为机体对哪项物质吸收障碍() A.蛋白质 B.叶酸 C.维生素B12 D.脂肪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5。当胃大部分切除或胃的壁细胞损伤时,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或回肠末端被切除后,均可因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而导致巨细细胞性贫血。
56. 静脉注射肝素所引起的体内抗凝作用大于其体外抗凝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肝素() A.体外迅速灭活 B.在体内促进TFPI释放 C.在体内抑制凝血因子的产生 D.在体内促进抗凝血酶的产生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8。肝素可促进结合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释放,使血浆TFPI水平升高,故肝素在体内的抗凝作用强于体外。
57. Rh阴性母亲,其胎儿若为第二胎,Rh阳性,胎儿生后易患的疾病是() A.血友病 B.白血病 C.红细胞增多症 D.新生儿溶血病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2-P83。当Rh阴性的孕妇怀有Rh阳性的胎儿时,Rh阳性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D抗原可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免疫性抗体,主要是抗D抗体。这种IgG型抗体可透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使胎儿的红细胞发生溶血,造成新生儿溶血性贫血,严重时可导致胎儿死亡。由于一般只有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才有足量的胎儿红细胞进人母体,而母体血液中的抗体的浓度是缓慢增加的,故阴性的母体怀第一胎Rh阳性的胎儿时,很少出现新生儿溶血的情况;但在第二次妊娠时,母体内的抗Rh抗体可进入胎儿体内而引起新生儿溶血。
58. 体液占成人体重的() A.6%~8% B.20%~30% C.40%~50% D.60%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人体内的液体总称为体液,约占体重的60%。
59. 血液占成人体重的() A.7%~8% B.20%~30% C.40%~50% D.60%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3。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7%~8%,即每千克体重有70~80ml血液。因此,体重为60kg的人,血量为4.2~4.8L。
60. 血细胞比容在正常成人约为() A.7%~8% B.20%~30% C.40%~50% D.60%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59。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61. 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葡萄糖 B.Na+ C.K+ D.白蛋白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59。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于白蛋白的分子量小,其分子数量远多于其他血浆蛋白,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75%~80%来自白蛋白。
62. 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葡萄糖 B.Na+ C.K+ D.球蛋白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59。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其80%来自Na+和Cl-。
63. 血液的黏度主要决定于() A.红细胞数量 B.血浆总蛋白含量 C.血浆球蛋白含量 D.血浆白蛋白含量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59。当温度不变时,全血的黏度和血浆的黏度分别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和血浆蛋白含量的多少。由于血液中白细胞和血小板仅占总容积的0.15%~1%,故血细胞比容可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
64.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决定于() A.红细胞数量 B.血浆总蛋白含量 C.血浆球蛋白含量 D.血浆白蛋白含量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59。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于白蛋白的分子量小,其分子数量远多于其他血浆蛋白,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75%~80%来自白蛋白。
65. 可吞噬化脓性细菌的血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7。当中性粒细胞吞噬3~20个细菌后,其本身即解体,释放的各种溶酶体酶又可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液。
66. 可释放组胺引起过敏症状的血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8。嗜碱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存在较大的碱性染色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等。组胺可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充血水肿,并可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从而引起荨麻疹、哮喘等I型超敏反应症状。因此,嗜碱性粒细胞是参与变态反应的重要效应细胞。
67. 可增强Ⅸa活性的物质是() A.FⅤ B.FⅦ C.Ⅷ D.FⅩ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4表3-2凝血因子的某些特性。
68. 可增强Ⅹa活性的物质是() A.FⅤ B.FⅦ C.Ⅷ D.FⅩ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4表3-2凝血因子的某些特性。
69. 可激活纤溶酶原的物质是() A.FⅤ B.FⅦ C.Ⅷ D.FⅩⅡ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4表3-2凝血因子的某些特性。
70. 能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的血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8。嗜碱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存在较大的碱性染色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等。
71. 能释放组胺酶的血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8。嗜酸性粒细胞能释放组胺酶和芳香硫酸酯酶等酶类分别灭活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组胺、白三烯等生物活性物质。
72. 能释放肝素的血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8。嗜碱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存在较大的碱性染色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等。
73. 血浆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①多种代谢物的运输载体②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③参与机体免疫功能④参与生理性止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58-P59。血浆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①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可保持部分水于血管内;②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可逆性的结合,既可使血浆中的这些激素不会很快地经肾脏排出,又可因结合状态和游离状态的激素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从而维持这些激素在血浆中相对较长的半衰期;③作为载体运输脂质、离子、维生素、代谢废物以及一些异物(包括药物)等低分子物质;④参与血液凝固、抗凝和纤溶等生理过程;⑤抵御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的入侵;⑥营养功能。
74. 能使血沉加快的下列情况是①血沉加快者的红细胞置入正常血浆②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③血浆白蛋白增加④血浆球蛋白增加()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3。若将正常人的红细胞置于红细胞沉降率快者的血浆中,红细胞也会发生叠连而沉降率加速,而将红细胞沉降率快者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的血浆中,则沉降率正常。通常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和胆固醇的含量增高时,可加速红细胞叠连和沉降率;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的含量增多时则可抑制叠连发生,使沉降率减慢。
75. 维持体液pH恒定的必需机制是①血液的缓冲系统②肺的呼吸功能③肾的排泄和重吸收功能④每天饮水量的调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0。正常入血浆pH为7.35~7.45。血浆pH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浆内的缓冲物质,以及肺和肾的正常功能。
76. 对血浆总渗透压的正确叙述是①近似于7个大气压②与0.9%NaCl溶液的渗透压相近似③主要由Na+和Cl-所形成④维持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59-P60。血浆渗透浓度约为300mmoL,即约300mOsm/(kg·H2O),相当于770kPa或5790mmHg(近似于7个大气压,1个标准大气压大约为101.325kPa),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其80%来自Na+和Cl-。在临床上和生理实验中所使用的各种溶液,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称为等渗溶液,渗透压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分别称为高渗或低渗溶液。浓度为0.9%的NaCl溶液为等渗溶液红细胞悬浮于其中可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
77. 造血干细胞的主要特征是①数目相对稳定②自我复制能力强③能够多向性分化④具有特殊的形态特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1。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多向分化与重建长期造血的能力。造血干细胞具有对称性与非对称性有丝分裂能力。通过对称性有丝分裂产生两个完全相同的子代干细胞。通过非对称性有丝分裂产生一个子代干细胞和一个早期祖细胞。造血干细胞通过自我复制和自我维持可保持自身细胞数量的稳定;通过多向分化则可形成各系定向祖细胞。
78. 生理情况下在血管内血液无血栓存在的原因是①血流稀释激活的凝血因子②血管内皮有抗凝作用③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④有抗凝物质存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7-P78。血液凝固的负性调控: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和单核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3.生理性抗凝物质。
79.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①缺乏纤维蛋白原②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③缺乏某些凝血因子④白蛋白含量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6。由于在凝血过程中一些凝血因子被消耗,故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FⅡ、FⅤ、FⅧ、FⅩⅢ等凝血因子,但也增添了少量凝血过程中由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80. 小血管损伤后,生理止血过程包括①受损小血管收缩②血小板聚集形成止血栓③受损局部血液凝固形成血凝块③④血管壁修复,伤口愈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2。生理性止血过程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81.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是①黏附于内皮下成分②释放ADP与TXA2,促使更多血小板聚集③释放TXA2促进血管收缩④释放PF4促进血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0-P71。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血小板即可黏附于内皮下组织。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称为血小板释放或血小板分泌。从致密体释放的物质主要有ADP,ATP、5-羟色胺、Ca2+;从α-颗粒释放的物质主要有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子4(PF4)、vWF、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V(FV)、凝血酶敏感蛋白、PDGF等。此外,被释放的物质除来自于血小板颗粒外,也可来自临时合成并即时释放的物质,如血栓烷A2(TXA2)。许多由血小板释放的物质可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加速止血过程。血小板释放的TXA2具有强烈的聚集血小板和缩血管作用。
82. 凝血酶的作用有①激活FⅧ②使纤维蛋白原水解成纤维蛋白单体③使纤维蛋白单体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④使血小板聚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5-P76。凝血酶具有多种功能:①使纤维蛋白原(四聚体)众N端脱下四段小肽,即两个A肽和两个B肽,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②激活FⅩⅢ,生成FⅩⅢa。在Ca2+的作用下,FⅩⅢa使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聚合,形成不溶于水的交联纤维蛋白多聚体凝块,完成凝血过程;③激活FV、FⅧ和FⅪ,形成凝血过程中的正反馈机制;④使血小板活化。
83. 可延缓或防止体外凝血的下列情况是①血液中加入草酸钾或草酸铵②血液中加入肝素③血液中加入拘橼酸钠④血液中加入华法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8。血液凝固的多个环节中都需要Ca2+的参加,故通常用枸橼酸钠、草酸铵和草酸钾作为体外抗凝剂,它们可与Ca2+结合而除去血浆中的Ca2+,从而起抗凝作用。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可抑制FⅡ、FⅦ、FⅨ、FX等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因而在体内也具有抗凝作用。肝素在体内、体外均能立即发挥抗凝作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防治血栓形成。
84. 血小板聚集所必需的参与因素是①Ca2+②纤维蛋白原③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④FVDl()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0。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称为血小板聚集。这一过程需要纤维蛋白原、Ca2+和血小板膜上GPⅡb/Ⅲa的参与。
85. 能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有①ADP②凝血酶③胶原④TXA2()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1。目前已知多种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均可引起血小板聚集。生理性致聚剂主要有ADP、肾上腺素、5-HT、组胺、胶原、凝血酶、TXA2等;病理性致聚剂有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等。
第二节、血液循环
1. 【技师不做】心动周期中,心室的血液充盈主要取决于() A.胸内负压促进静脉血回流 B.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C.心室舒张时的“抽吸”作用 D.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促进静脉血回流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8。快速充盈期:房室瓣开启初期,由于心室肌很快舒张,室内压明显降低,甚至成为负压,心房和心室之间形成很大的压力梯度,因此心室对心房和大静脉内的血液可产生“抽吸”作用,血液快速流入心室,使心室容积迅速变大。
2. 【技师不做】在心动周期中,占时间最长的是() A.心房收缩期 B.等容收缩期 C.等容舒张期 D.充盈期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7-P88。心动周期中,心房收缩期历时0.1s,等容收缩期持续0.05s,等容舒张期持续0.06-0.08s,快速充盈期与缓慢充盈期统称为充盈期,约占时0.33秒,故此题占时间最长的应该是充盈期。
3. 【技师不做】以下关于心脏射血过程错误的是() A.等容收缩期:动脉压>室内压>房内压,两瓣膜关闭,心室容积不变 B.快速射血期:室内压>动脉压,半月瓣开放,心室容积缩小 C.减慢射血期:室内压>动脉压,半月瓣开放,心室容积缩小 D.等容舒张期:动脉压>室内压>房内压,两瓣膜关闭,心室容积不变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7。
4. 【技师不做】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房室瓣开放见于() A.等容收缩期末 B.心室收缩期初 C.等容舒张期初 D.等容舒张期末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7。
5. 【技师不做】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个时期左心室容积最大() A.等容舒张期末 B.快速充盈期末 C.快速射血期末 D.心房收缩期末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7。心房收缩时,血液从心房进去心室,心室容积逐渐增大,心房收缩期末,心室容积达最大。
6. 【技师不做】主动脉瓣关闭发生在() A.等容收缩期开始时 B.快速射血期开始时 C.等容舒张期开始时 D.快速充盈期开始时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7。心室舒张期可分为等容舒张期和心室充盈期,心室充盈期又可分为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也包括心房收缩期在内。等容舒张期:射血后,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下降,主动脉内的血液向心室方向反流,推动半月瓣使之关闭。
7. 【技师不做】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个时期左心室内压力最高() A.心房收缩期末 B.等容收缩期末 C.心室收缩期末 D.快速射血期末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7。在快速射血期内,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约占总射血量的2/3。由于心室内的血液很快进入主动脉,故心室容积迅速缩小,但由于心室肌强烈收缩,室内压仍继续上升,并达到峰值,主动脉压也随之进一步升高。
8. 【技师不做】每个心动周期由心房收缩挤入心室的血量可使心室的充盈最再增加() A.5%~10% B.10%~15% C.10%~30% D.30%~40%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7。全心舒张期之后是心房收缩期,历时0.1秒,心房壁较薄、收缩力不强,由心房收缩推动进入心室的血液通常只占心室总充盈量的25%左右,故此题应选择10%-30%。
9. 【技师不做】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数值基本相同的是() A.收缩压 B.舒张压 C.脉压 D.心输出量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6。在正常情况下,左、右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而体循环是由左心室循环至右心房结束,肺循环是由右心室循环至左心房,故心输出量是相同的。
10. 【技师不做】左心室比右心室壁厚,这是因为左心室() A.射血速度较快 B.每搏输出量较大 C.射出的血液所流经的管道较狭窄 D.比右心室做更大的搏出功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6。左右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肺动脉平均压仅为主动脉平均压的1/6左右,故右心室的做功量也只有左心室的1/6左右,承受的压力大,所以左心室比右心室壁厚。
11. 【技师不做】心房压力曲线中的C波升支出现的机制是() A.心房收缩,房内压升高 B.心室收缩时,心室内的血液向上推顶己关闭的房室瓣并使之凸人心房,造成房内压略有升高 C.心室射血后体积缩小,牵动房室瓣使心房容积扩大,房内压下降 D.心室舒张期末,血液由静脉继续回流入心房,使房内压升高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8。当心室收缩时,心室内的血液向上推顶已关闭的房室瓣并使之凸入心房,造成房内压略有升高,形成C波的升支;当心室开始射血后,心室容积减小,房室瓣向下移动,使心房容积扩大,房内压降低,遂形成C波的降支,故此题选择B。
12. 心输出量是指() A.每分钟由左、右心室射出的血量之和 B.每分钟由一侧心房射出的血量 C.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D.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9。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也称心输出量或心排出量,故此题选择C。
13. 与心输出量有关的正确说法是() A.心输出量是一次心搏由两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 B.心输出最是每分钟由两侧心室输出的血液量 C.心输出量=心率×搏出量 D.女性比同体重男性的心输出量大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9。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也称心输出量或心排出量。左右两侧心室的心输出量基本相等。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女性的心输出量比同体重男性低10%左右,故此题选择C。
14. 【技师不做】用于分析比较动脉血压值不相同的个体之间心功能的常用指标是() A.每分输出量 B.心指数 C.射血分数 D.心脏做功量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6。当动脉血压升高时,为克服加大的射血阻力,心肌必须增加其收缩强度才能使搏出量保持不变,因而心脏做功量必定增加,可见,与单纯的心输出量相比,用心脏做功量来评价心脏泵血功能将更为全面,尤其是在动脉血压水平不同的个体之间,或在同一个体动脉血压发生改变前后,用心脏做功量来比较心脏泵血功能更显其优越性,故此题常用指标应选择心脏做功量。
15. 每搏输出量占下列哪个容积的百分数称为射血分数() A.回心血最 B.每分输出最 C.等容舒张期容积 D.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6。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故此题选择D。
16.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异长调节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通过异长调节可使静脉回流量与搏出量重新平衡 B.搏出量取决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C.通过改变心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来调节心脏泵血功能 D.通过肌小节长度改变来调节心脏泵血功能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2。在体位改变或者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以及在左右心室搏出量不平衡等情况下,心室的充盈量可发生微小的变化,这种变化可立即通过异长自身调节来改变搏出量,使搏出量与回心血量之间重新达到平衡状态。但若循环功能发生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改变,如肌肉活动时的循环功能改变,仅靠异长自身调节不足以使心脏泵血功能满足机体当时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调节心肌收缩能力来进一步加强心脏的泵血功能。在整体情况下,心室的前负荷主要取决于心室舒张末期充盈的血液量,因此,凡能影响心室舒张期充盈量的因素,都可通过异长自身调节使搏出量发生改变。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称为异长自身调节,故此题C错误,应该是通过调节心肌的收缩能力来调节心脏泵血功能。
17. 【技师不做】在心肌状态和大动脉压力保持恒定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静脉回流量可以增加心室肌的() A.前负荷 B.后负荷 C.心率 D.代谢率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2。在多数情况下,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是决定心室前负荷大小的主要因素,故此题选择前负荷。
18. 【技师不做】心室肌的后负荷是指() A.心房压力 B.快速射血期心室内压 C.减慢射血期心室内压 D.大动脉血压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3。心室收缩时,必须克服大动脉血压,才能将血液摄入动脉内,因此,大动脉血压是心室收缩时所遇到的后负荷,此题选择D。
19. 【技师不做】在心肌的前负荷和收缩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后负荷可使() A.等容收缩期延长 B.射血期延长 C.等容舒张期延长 D.心室充盈期延长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3。在心肌初长度、收缩能力和心率都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大动脉血压增高,等容收缩期室内压的峰值将增高,结果使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缩短,因为新动脉血压是心室收缩时遇到的后负荷,所以增加后负荷可使等容收缩期延长。
20. 【技师不做】心肌通过等长调节来调节心脏的泵血功能,其主要原因是() A.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B.肌节的初长度增加 C.横桥的数目增多 D.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3。在完整的心室,心肌收缩能力增强可使心室功能曲线向左上方移位,表明在同样的前负荷条件下,每搏功增加,心脏泵血功能增强,这种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的心脏泵血功能调节,称为等长调节。故此题选择A。
21. 【技师不做】有关心力储备,以下哪项说法是错误的() A.心力储备也称泵功能储备 B.收缩期储备大于舒张期储备 C.心力储备取决于心率储备及搏出量储备 D.若甲、乙二人在静息时心输出量相同,则他们的心力储备也应一致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9。心输出量可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泵功能储备或心力储备。心泵功能储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搏出量和心率能够提高的程度,因而心泵功能储备包括搏出量储备和心率储备两部分。相比之下,收缩期储备要比舒张期储备大得多,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心脏的最大输出量远较一般人为高,有些心脏病患者,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与健康人无明显差异,但在代谢活动增强时,心输出量则不能相应增加,也就是说,心脏最大输出量明显低于正常人。故此题D选项错误。
22. 【技师不做】可引起射血分数增大的因素() A.舒张末期容积增大 B.动脉血压升高 C.心率减慢 D.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9。在心室功能减退、心室异常扩大的患者,其搏出量可能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但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因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搏出量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收缩末期容积之差,所以,搏出量储备可分为收缩期储备和舒张期储备,前者是通过增加心肌收缩能力和提高射血分数来实现的,故此题选择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23. 【技师不做】正常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的原因是() A.心肌的静息张力较小 B.心肌肌浆网的钙储备较少 C.心肌的伸展性较小 D.心肌的储备能量较多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1。与骨骼肌不同的是,正常心室肌具有较强的抗过度延伸的特性,肌节一般不会超过2.25-2.3-um,如果强行将肌节拉伸至2.6um或更长,心肌将会断裂,因此,心功能曲线不会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24. 第一心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半月瓣关闭 B.半月瓣开放 C.房室瓣开放 D.房室瓣关闭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7。第一心音是由于房室瓣突然关闭引起心室内血液和室壁的振动,以及心室射血引起的大血管壁和血液湍流所发生的振动而产生的,故此题选择D。
25. 第二心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心室收缩时,血液冲击半月瓣引起的振动 B.心室收缩时,动脉瓣突然开放时的振动 C.心室舒张时,动脉管壁弹性回缩引起的振动 D.心室舒张时,半月瓣迅速关闭时的振动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7。第二心音主要因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血流冲击大动脉根部引起血液、管壁及心室壁的振动而引起,而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统称为半月瓣,故此题选择D。
26. 【技师不做】一名21岁的男运动员的基础心率是66次/分。训练期间,他的心率增加到了175次/分。此期间,他的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有何变化() A.收缩期略有延长,舒张期明显缩短 B.收缩期略有延长,舒张期明显延长 C.收缩期略有缩短,舒张期明显缩短 D.收缩期略有缩短,舒张期明显延长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4。心率过快,当超过160-180次/分,将使心室舒张期明显缩短,心舒期充盈量明显减少,因此搏出量也明显减少,从而导致心输出量下降。
27. 【技师不做】有甲、乙两成年男性患者,甲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为140ml,收缩末期容积为70ml;乙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容积为160ml,收缩末期容积为82ml,两患者的射血分数() A.相等 B.甲患者高于乙患者 C.乙患者高于甲患者 D.无法判断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8。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与收缩末期容积,两者之差值即为搏出量,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甲患者的射血分数是0.5,乙患者的射血分数是0.48,所以甲高于乙。
28. 【技师不做】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射血分数为30%,舒张末期容积为180ml。舒张末期容积是在心动周期哪个阶段测量的() A.心房收缩之末 B.心室充盈之前 C.等容舒张之后 D.心房收缩之前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8。心房的收缩可使心室舒张末期容积进一步增大,也即心室肌收缩前的初长度增加,从而使心肌的收缩力加大,提高心室的泵血功能。
29. 【技师不做】某长期卧床患者由平卧位突然站立,其每搏输出量、动脉血压降低。该患者每搏输出量减少是由于下列哪项所致() A.心室后负荷增大 B.心迷走神经兴奋 C.心率降低 D.异长调节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2:在体位改变或者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以及在左右心室搏出量不平衡等情况下,心室的充盈量可发生微小的变化,这种变化可立即通过异长自身调节来改变搏出量,使搏出量与回心血量之间重新达到平衡状态,故此题选择D。
30. 【技师不做】一名75岁女性心功能衰竭患者,行心导管术进行心功能测定。左心室收缩压峰值应该在心动周期的哪个阶段出现() A.等容收缩期 B.快速充盈期 C.心房收缩期 D.心室射血期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6。由于心室内的血液很快进入主动脉,故心室容积迅速缩小,但由于心室肌强烈收缩,室内压仍继续上升,并达到峰值,主动脉压也随之进一步升高,故此题选择心室快速射血期。
31. 【技师不做】动物在实验中出现每搏输出量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降低,动脉血压降低,分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A.心率减慢 B.心肌收缩能力降低 C.后负荷增大 D.静脉回流减少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3。在心肌初长度、收缩能力和心率都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大动脉血压增高,等容收缩期室内压的峰值将增高,结果使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缩短,射血期心室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都减小,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反之,大动脉血压降低,有利于心室射血,所以可知是由于静脉回流减少。
32. 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相比,下列哪项指标明显增高() A.每搏输出量 B.射血分数 C.心输出量 D.心脏做功量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3。但当大动脉血压升高超过一定的范围并长期持续时,心室肌因长期加强收缩活动,心脏做功量增加而心脏效率降低,久之心肌逐渐发生肥厚,最终可能泵血功能的减退,如在高血压病引起心脏病变时,可先后出现左心室肥厚、扩张以至左心衰竭,故此题选择心脏做功量。
33. 以下数据来自一名女性患者:中心静脉压=10mmHg,心率=70次/分,肺静脉氧浓度=0.24mlO2/ml,肺动脉氧浓度=0.16mlO2/ml,总耗氧量=500ml/min。该患者的心输出量是多少() A.1.65L/min B.4.55L/min C.5.00L/min D.6.25L/min
答案:D
注释:心输出量=总耗氧量/(肺静脉血氧浓度-肺动脉血氧浓度)。肺静脉血氧浓度=0.24mlO2/ml,肺动脉血氧浓度=0.16mlO2/ml,肺静脉和肺动脉血氧浓度差为0.08mlO2/ml。心输出量=500/0.08=6250ml/min,即6.25L/min。
34. 【技师不做】一名38岁的男子体检时发现在第一心音后存在心脏杂音,随着第二心音的开始而停止,该杂音发生在心动周期的哪个阶段() A.心室收缩期 B.等容舒张期 C.快速射血期 D.快速充盈期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7。第一心音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在心尖搏动处听诊最为清楚,其特点是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
35. 【技师不做】房室瓣关闭发生在() A.等容收缩期初 B.等容舒张期末 C.快速射血期 D.等容舒张期初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6。房室瓣分为二尖瓣和三尖瓣,如图所示,可知房室瓣关闭发生在等容收缩期处。
36. 【技师不做】等容收缩期时() A.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7。
37. 【技师不做】快速射血期时() A.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7。
38. 快速充盈期时() A.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7。
39. 【技师不做】比较不同个体之间的心泵功能,宜选用的评定指标是() A.每搏输出量 B.每分输出量 C.射血分数 D.心指数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9。空腹和安静情况下测定的心指数称为静息心指数,可作为比较身材不同个体的心功能的评价指标。
40. 【技师不做】心室扩大早期,泵血功能减退时,宜选用的评定指标是() A.每搏输出量 B.每分输出量 C.射血分数 D.心指数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8。在心室功能减退、心室异常扩大的患者,其搏出量可能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但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因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因此,与搏出量相比,射血分数能更准确的反映心脏的泵血功能,对早期发现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具有重要意义。
41. 【技师不做】发生在正常心动周期中的是①心房收缩时,心室处于收缩期②心房收缩时,心室处于舒张期③心房舒张时,心室处于收缩期④心房舒张时,心室处于舒张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5。在心房活动周期中,先是左右心房收缩,继而心房舒张,在心室的活动周期中,也是左右心室先收缩,随后心室舒张,当心房收缩时,心室仍处于舒张状态,心房收缩结束后不久,心室开始收缩,心室舒张期的前0.4秒,心房也处于舒张状态。
42. 【技师不做】使心输出量增加的因素有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②心率减慢③心室收缩未期容积减小③④主动脉血压降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4。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可使心输出量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小、主动脉血压降低都可以使心输出量增加。
43. 【技师不做】关于心力储备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健康成年人的心力储备为5~6倍②它与心率有关③它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有关④通常舒张期储备要比收缩期储备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9。健康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输出量5-6L,剧烈运动时,心输出量可达25-30L,为安静时的5-6倍,心泵功能储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搏出量和心率能够提高的程度,搏出量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收缩末期容积之差,相比之下,收缩期要比舒张期储备大得多,故此题①②③正确。
44. 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的原因有①回心血量增加②心肌收缩能力增强③后负荷增加④心率增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0。在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心肌纤维增粗,心肌收缩能力增强,因此收缩期储备增加,同时,由于心肌收缩能力增强,可使心室收缩和舒张的速度都明显加快,因此心率储备也增加,此时,能使心输出量随心率加强而增多的心率水平将提高到200-220次/分,心输出量最大可增加至正常时的7倍或更多。
45. 【技师不做】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升支的形成由下列哪项所致() A.Na+内流 B.K+外流 C.Ca2+内流 D.Na+泵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9。动作电位0期及其离子流,心室肌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发生去极化,膜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90mv迅速上升到+30mv左右,构成动作电位的升支,主要由钠内向电流引起。
46. 【技师不做】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速度 B.动作电位1期的长短 C.动作电位2期的长短 D.动作电位3期的长短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00。在2期早期,膜电位保持于零电位上下,2期中的钙离子、钠离子内流和钾离子外流的轻微变化都会影响平台期的长短,同时影响到动作电位时程的长短。
47. 【技师不做】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是由于() A.Cl-内流 B.a2+内流 C.Na+内流 D.K+内流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01。因为0期是由Ca2+内流形成的,所以它受细胞外Ca2+浓度影响明显,并可被钙通道阻滞剂所阻断。
48. 心脏内传导速度最快的部位是() A.窦房结 B.心房肌 C.心室肌 D.浦肯野纤维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06。兴奋在浦肯野纤维内的传导速度在心内传导系统中是最快的,可达4m/s左右。这是由于浦肯野纤维十分粗大(70µm),且含肌原纤维很少,而缝隙连接数量又很多,兴奋很容易在细胞间传导,加快了动作电位的传布。
49. 【技师不做】心室肌动作电位与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 A.前者去极化速度快 B.前者有较大的幅度 C.前者复极化时间短暂 D.前者动作电位时间持续较长
答案:D
注释:
50. 【技师不做】形成心室肌动作电位平台期的离子流包括() A.Na+内流,K+内流 B.Ca2+内流,K+外流 C.K+内流,Ca2+外流 D.a2+、Na+内流,K+外流
答案:D
51. 【技师不做】下面关于心室肌细胞Na+通道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是电压依从性的 B.激活和失活的速度都很快 C.是形成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0期的离子流 D.在去极化到-40mV时被激活
答案:D
注释:
52. 【技师不做】在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顺序是() A.窦房结一房室交界一心房肌一心室肌 B.窦房结一房室交界一心室肌一浦肯野纤维网一心房肌 C.窦房结一心房肌一心室肌一浦肯野纤维网一心室肌 D.窦房结一心房肌一房室交界一房室束和左右束支一浦肯野纤维网一心室肌
答案:D
注释:
53. 【技师不做】当血钾逐步升高时,心肌的兴奋性() A.逐步升高 B.逐步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答案:C
注释:
54. 【技师不做】下面关于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A.最大复极电位为-70mV B.阙电位为-40mV C.无明显的复极1期和平台期 D.0期除极时程比浦肯野细胞短
答案:D
注释:
55. 【技师不做】窦房结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 A.最大复极电位仅为-70mV B.阙电位为-40mV C.0期去极速度快 D.4期去极速率快
答案:D
注释:
56. 【技师不做】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 A.使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 B.使心肌有效不应期延长 C.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D.使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收缩
答案:D
注释:
57. 【技师不做】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较长,一直持续到() A.收缩早期结束 B.收缩期末 C.舒张早期结束 D.舒张中期末
答案:C
注释:
58. 【技师不做】关于心室肌相对不应期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膜内电位为-60mV至-80mV水平 B.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阙值高于正常 C.本期内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低 D.本期内产生的动作电位时程较长
答案:D
注释:
59. 【技师不做】心肌细胞超常期内兴奋性高于正常,所以() A.兴奋传导速度高于正常 B.动作电位幅度大于正常 C.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率快于正常 D.刺激阈值低于正常
答案:D
注释:
60. 【技师不做】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间期的原因是() A.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延迟发放 B.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少发放一次 C.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传出速度大大减慢 D.窦房结的一次节律性兴奋落在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
答案:D
注释:
61. 【技师不做】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A.心脏是功能上的合胞体 B.心肌肌浆网不发达,Ca2+储存少 C.心肌有自律性,会自动节律性收缩 D.心肌的有效不应期长
答案:D
注释:
62. 【技师不做】男,24岁。不洁饮食后腹泻2天,心悸1天。心电图示频发提前发生的宽大畸形QRS波群,时限>0.12秒。其最可能发生在心肌细胞的() A.相对不应期 B.快速复极初期 C.有效不应期 D.静息期
答案:A
注释:
63. 【技师不做】男,24岁。间断心悸1月余。心悸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可见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QRS时限0.16秒,其前无P波,代偿间期完全。期前收缩后代偿间期形成的生理学机制是() A.房-室延搁 B.心肌传导速度不均一 C.自律细胞兴奋性增加 D.心室肌有效不应期长
答案:D
注释:
64. 【技师不做】女,36岁。体检发现心动过缓,无不适。查体:BP90/60mmHg,心率56次/分,心律齐。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患者心动过缓最可能的机制是() A.窦房结P细胞4期自动去极速度减慢 B.窦房结细胞内向离子流明显增强 C.房室延搁时间延长 D.窦房结P细胞最大复极电位减低
答案:A
注释:
65. 【技师不做】某女,23岁。突发心悸半小时,自数脉率为180次/分,脉律齐。将面部沉浸在冰水中心悸突然好转,自数脉率为70次/分,脉律齐。冷刺激使其症状缓解的最主要机制是兴奋迷走神经引起() A.房室交界区不应期延长 B.窦房结细胞自律性增强 C.异常传导的兴奋性增高 D.房室延搁时间缩短
答案:A
注释:
66. 男,16岁。阵发性心悸1年余,突发突止,发作间期心电图正常,10分钟前再次发作心电图示快速、规则的QRS波群,形态正常,未见明显P波。急诊医师在患者右胸锁乳突肌内缘平甲状软骨水平按摩数秒钟后,心律突然恢复正常。该治疗手法的作用机制是() A.减弱心迷走神经紧张 B.兴奋颈动脉体感受器 C.加强心交感神经紧张 D.兴奋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答案:D
注释:
67. 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 A.因Na+内流而产生 B.因Ca2+内流而产生 C.因Cl—内流而产生 D.因K+内流而产生
答案:B
注释:
68. 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 A.因Na+内流而产生 B.因Ca2+内流而产生 C.因Cl—内流而产生 D.因K+内流而产生
答案:A
注释:
69. 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主要() A.因Na+内流而产生 B.因Ca2+内流而产生 C.因Cl—内流而产生 D.因K+外流而产生
答案:D
注释:
70. 可引起窦房结P细胞自律性降低() A.最大复极电位增大 B.阙电位下移 C.4期自动去极速度增快 D.钠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答案:A
注释:
71. 可引起兴奋性增高() A.最大复极电位增大 B.阙电位下移 C.4期自动去极速度增快 D.钠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答案:B
注释:
72. 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相产生①K+内流②Na+内流③Ca2+内流④K+外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注释:
73. 用哇巴因抑制钠泵活动后,细胞功能发生变化的有①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②动作电位幅度降低③Na+-Ca2+交换减弱④胞质渗透压降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注释:
74. 与骨骼肌相比,心肌的特点是①肌浆网相对不发达②对细胞外依赖性大③呈“全或无”式收缩④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
75. 属于快反应细胞的是①心房肌②房室交界结区③窦房结④浦肯野纤维()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注释:
76. 决定和影响心肌自律细胞的自律性和兴奋性的共同因素是①阈电位水平②最大复极电位水平③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④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04、P108。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因素: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性状。影响心肌细胞自律性的因素: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最大复极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兴奋性和自律性的共同因素则选A。
77. 有关心电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①反映心脏收缩和舒张的情况②是通过体表记录到的单个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③波幅高低表示心肌收缩力的大小④反映了心肌兴奋的产生、传导及恢复过程的电变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注释:
78. 弹性储器血管是指() A.主动脉 B.微动脉 C.大静脉 D.微静脉
答案:A
注释:
79. 各类血管功能特点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A.弹性储器血管有明显的弹性和扩张性,可容纳循环血量的60%左右 B.主动脉和肺动脉干有弹性储器作用,使血液能在血管系统内连续流动 C.静脉的舒缩活动是促使静脉血回流入心脏的主要动力 D.微静脉口径不变时,微动脉舒张有利于组织液进入血液
答案:B
注释:
80. 血流阻力主要来自() A.毛细血管 B.微静脉 C.微动脉 D.小动脉
答案:C
注释:
81. 仅由一层内皮细胞组成的血管是() A.毛细血管 B.微静脉 C.微动脉 D.小动脉
答案:A
注释:
82.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血流阻力() A.与血管半径成反比 B.与血管半径的平方成反比 C.与血管半径的立方成正比 D.与血管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
答案:D
注释:
83. 关于动脉血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收缩压是指心室收缩期末期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 B.舒张压是指心室收缩期末期动脉血压达到最低值时的血压 C.在安静状态下,我国健康青年人的收缩压为100~120mmHg D.通常情况下,成人血压低于儿童血压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19。收缩压是指心室收缩期中期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舒张压是指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达最低值时的血压。在安静状态下,我国健康青年人的收缩压为100~120mmHg,舒张压为60~80mmHg,脉压为30~40mmHg。动脉血压存在个体、年龄和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收缩压升高比舒张压升高更为显著。女性的血压在更年期前略低于同龄男性,而更年期后则与同龄男性基本相同,甚至略有超越。
84. 主动脉在维持舒张压中起重要作用,主要是由于主动脉() A.口径大 B.管壁厚 C.管壁富有弹性 D.血流速度快
答案:C
注释:
85. 静脉系统成为外周的血液贮存库,主要是由于() A.静脉管壁平滑肌少 B.静脉管壁弹性弱 C.静脉血流速度慢 D.静脉系统容积大、可扩张性大
答案:D
注释:
86. 关于真毛细血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管壁很薄 B.管壁通透性大 C.血流缓慢 D.周期性收缩和舒张
答案:D
注释:
87. 血液在毛细血管内流动的线速度比在微动脉内的慢,是因为() A.毛细血管的口径小 B.微动脉位于毛细血管之前 C.毛细血管血压较低 D.微动脉总的横截面积较小
答案:D
注释:
88. 当血液流经下列哪段血管时血压降落最大() A.主动脉和大动脉 B.小动脉和微动脉 C.微静脉和小静脉 D.大静脉和腔静脉
答案:B
注释:
89.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取决于() A.血量与循环系统容量 B.动脉血压和外周阻力 C.心排出量和外周阻力 D.心排出量和动脉血压
答案:A
注释:
90. 关于静脉血压,错误的是() A.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B.将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C.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关系 D.静脉回心血量增多或回流速度过快,中心静脉压降低
答案:D
注释:
91. 关于静脉回心血量,错误的是() A.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静脉回心血最减少 B.右心衰竭时,静脉回心血量显著减少 C.静脉内的瓣膜使血液只能向心脏方向流动 D.直立时静脉回心血量较平卧时低
答案:A
注释:
92. 微循环中不参与物质交换的是() A.迂回通路 B.直捷通路 C.动-静脉短路 D.交换血管
答案:C
注释:
93. 关于微循环直捷通路,正确的是() A.不进行物质交换 B.红细胞皱缩 C.经常处于开放状态 D.管径较毛细血管较细
答案:C
注释:
94.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引起() A.红细胞膨胀 B.血流速度较慢 C.组织液生成增多 D.组织液生成减少
答案:C
注释:
95. 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等于() A.(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B.(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C.(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答案:B
注释:
96. 局部代谢产物主要作用于() A.微动脉 B.微静脉 C.真毛细血管 D.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答案:D
注释:
97. 决定微循环中营养通路的周期性开闭的主要因素是() A.血管紧张素Ⅰ B.血管紧张素Ⅱ C.肾上腺素 D.局部代谢产物
答案:D
注释:
98. 肌肉运动时,其血流量增加,主要是因为() A.毛细血管主动舒张 B.肌肉收缩时局部代谢产物增多 C.相邻不活动肌肉血管收缩 D.交感缩血管纤维紧张性活动减弱
答案:B
注释:
99. 影响毛细血管血压的是() A.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之和 B.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之差 C.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之积 D.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之比
答案:D
注释:
100. 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途径是() A.扩散 B.被动运输 C.主动运输 D.吞饮
答案:A
101. 人体足背静脉压直立时比平卧时高,主要是因为() A.心输出量减少 B.循环血量增多 C.外周阻力加大 D.血液重力影响
答案:D
注释:
102. 下肢组织中由毛细血管过滤到组织间隙中的液体量() A.比从组织间隙重吸收至毛细血管内的液体量多 B.安静时比运动时减少 C.体位由直立变为平卧时增多 D.与体位无关
答案:A
注释:毛细血管动脉端滤出的液体,约90%可在静脉端被重吸收入血。下肢运动通过交感舒血管纤维的活动加强及局部代谢产物的自身调节,使微动脉扩张,组织液生成较安静时多。从直立平转为平卧时重力产生的静水压减小,使组织液生成减少。下肢微动脉收缩,使毛细血管内血压下降,组织液生成减少。
103. 男性,45岁,行胃大部切除手术,术中输液时发现中心静脉压为1.6~2.1kPa(12~16mmHg),麻醉师应当采取以下哪一措施() A.给予强心剂,使心功能加强 B.调整输液速度,将输液速度加快 C.调整输液速度,将输液速度减慢 D.与输液速度无关,不需改变输液速度
答案:C
注释:
104. 在离体实验中观察到,乙酰胆碱作用于内皮完整的血管,引起血管舒张,若将血管内皮去除,则乙酰胆碱使血管收缩。这表明乙酰胆碱使血管内皮产生() A.内皮舒张因子 B.内皮缩血管因子 C.去甲肾上腺素 D.肾上腺素
答案:A
注释:
105. 男性,60岁,反复头痛头晕十余年,加重伴视物模糊5小时。心脏超声检查发现主动脉硬化。以下哪个指标的变化是正确的() A.收缩压下降 B.舒张压升高 C.脉压增大 D.大动脉容量减少
答案:C
注释:
106. 寒冬时期,一位80岁老人进入温泉浴室后不久出现头晕,随即晕倒在地,分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A.血管容量增加 B.心输出量减少 C.动脉血压升高 D.血量减少
答案:A
注释:处于冬天长时间收缩、不扩张的体表血管,受温泉热水温度影响,外周血管扩张,外周血管容量增加,原来脑部血液跑到外周扩张的血管里,脑供血不足导致出现头晕缺氧。
107. 男性,65岁,近日夜晚睡觉时常因心悸气短而惊醒,坐起后呼吸困难有所改善。查体发现肝在肋下3cm触及,腹水征阳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和双下肢水肿,该患者最可能的心血管疾病是() A.左心衰 B.右心衰 C.中心静脉压降低 D.肺水肿
答案:B
注释:
108. 男性,19岁,车祸中股动脉损伤出血,旁观者协助采用止血带止血。医护人员抵达时测量仅有轻微血压下降,瞳孔反射良好。患者重新分布的血液主要来源于() A.心脏 B.主动脉 C.小动脉和微动脉 D.微静脉和静脉
答案:D
注释:
109. 女性,24岁,因严重腹泻就诊。平卧时血压90/60mmHg,心率100次/分,立位时心率增加至120次/分。立位时心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外周阻力下降 B.静脉收缩增强 C.心室收缩增强 D.静脉回流减少
答案:D
注释:
110. 女性,37岁,腹部CT扫描提示腹部包块。进一步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腹主动脉挤压至正常时直径的1/2。此时血流阻力() A.降至1/2 B.降至1/16 C.增加1/2 D.增至16倍
答案:D
注释:
111. 男性,52岁,排沥青样便并伴有低血压。内镜检查发现胃部溃疡出血。少量出血后导致压力感受性反射代偿,将导致下列哪项较出血前降低() A.静脉容量 B.心室收缩力 C.外周阻力 D.心率
答案:A
注释:
112. 男性,62岁,因突发胸痛数小时急诊入院。患者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静脉给予硝酸甘油缓解胸痛。使用硝酸甘油可以() A.升高动脉血压 B.增加静脉回心血量 C.增加左心室壁压力 D.减少冠脉血流
答案:D
注释:
113. 血流速度最快在() A.主动脉 B.微动脉 C.腔静脉 D.微静脉
答案:A
注释:
114. 血流速度最慢在() A.主动脉 B.微动脉 C.腔静脉 D.毛细血管
答案:D
注释:
115. 炎性病灶的水肿是由于()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 C.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D.淋巴回流受阻
答案:C
注释:
116. 肝硬化引起胃肠壁水肿是由于()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 C.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D.淋巴回流受阻
答案:A
注释:
117. 右心衰竭时的水肿是由于()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 C.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D.淋巴回流受阻
答案:B
注释:
118. 影响血流阻力的因素有①血细胞比容②血流切率③氧合血红蛋白含量④血管口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注释:
119. 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①心血管系统有足够的血液充盈②心脏射血③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
120. 关于动脉血压,正确的有①搏出量增加时,脉压增大②心率加快时,舒张压减低③外周阻力以影响舒张压为主④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时,动脉血压上升()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注释:
121. 可能引起水肿的病变有①左心衰竭②肿瘤压迫静脉壁③丝虫病④感染、烧伤、过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
122. 关于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正确的有①毛细淋巴管通透性极高②毛细淋巴管吸收组织液的动力为组织液与毛细淋巴管内淋巴液之间的压力差③组织液与毛细淋巴管内淋巴液之间的压力差高,则吸收速度快④集合淋巴管壁平滑肌的收缩活动阻碍淋巴液向心回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注释:
123. 关于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和作用,正确的是() A.节前纤维释放乙酰胆碱,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B.具有紧张性,紧张性升高时增加自律细胞的自律性 C.对心房肌和心室肌均有较高的支配密度 D.安静时心迷走神经活动占优势
答案:D
注释:
124. 下列哪一种药物能阻断心迷走神经的作用() A.普蔡洛尔 B.阿托品 C.酚妥拉明 D.肾上腺素
答案:B
注释:
125. 关于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和作用,错误的是() A.正性的变力、变时和变传导作用 B.通过心肌细胞膜的M受体,使胞质中Ca2+浓度升高 C.具有紧张性活动 D.心交感神经与心迷走神经之间存在交互抑制
答案:B
注释:
126. 关于交感缩血管神经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只有某些特殊部位的血管才受交感缩血管神经支配 B.兴奋时通常引起血管舒张 C.节后纤维释放肾上腺素 D.在α受体为主的血管,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时引起血管收缩
答案:D
注释:
127. 下列关于心迷走神经的描述,正确的是() A.切断实验动物的心迷走神经,引起心率减慢 B.电刺激实验动物的心迷走神经,引起心率加快 C.具有紧张性活动 D.心迷走神经由传出神经纤维组成,不含传入神经纤维
答案:C
注释:
128. 调节心血管活动基本中枢位于() A.脊髓 B.延髓 C.中脑 D.下丘脑
答案:B
注释:
129. 动脉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的接替站是() A.孤束核 B.延髓头端腹外侧区 C.延髓尾端腹外侧区 D.室旁核
答案:A
注释:
130. 下列关于动脉压力感受器的描述,错误的是() A.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内膜外侧的感觉神经末梢 B.感受血管壁所受到的机械牵张刺激 C.其传入神经的冲动频率随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而变化 D.在同一血压水平,颈动脉窦通常比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更敏感
答案:A
注释:
131. 下列哪种情况可引起颈动脉窦的传入神经冲动增加() A.循环血最降低 B.PO2降低 C.PCO2升高 D.平均动脉压升高
答案:D
注释:
132.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增加时,引起的变化是() A.心迷走神经的紧张性降低 B.心交感神经的紧张性增加 C.交感缩血管神经的紧张性降低 D.血容量增加,细胞外液量增加
答案:C
注释:
133. 在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中,心房内血容量增加引起() A.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减少 B.心率、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增加 C.血管升压素和醛固酮水平升高 D.血压降低,循环血量和细胞外液量减少
答案:D
注释:
134. 循环血液中肾上腺素主要由下述哪一部位释放() A.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 B.肾脏近球细胞 C.肾上腺皮质网状带细胞 D.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
答案:D
注释:
135.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增强时,将不会出现() A.醛固酮释放增多 B.肾脏排钠增多 C.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 D.ADH释放增多
答案:B
注释:
136. 对血管升压素叙述正确的是() A.又叫抗利尿激素 B.在下丘脑合成,于腺垂体释放 C.收缩血管作用较强,是调节血压的主要体液因子 D.循环血量增多时,其分泌量增多
答案:A
注释:
137. 可分泌肾素的结构是肾的() A.系膜细胞 B.间质细胞 C.球旁细胞 D.感受器细胞
答案:C
注释:
138. 下列物质中不.能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的是() A.局部代谢产物 B.缓激肽 C.前列腺素I2 D.内皮素
答案:D
注释:
139. 下列物质中升压作用最强的是() A.AngⅠ B.ngⅡ C.Ang1-7 D.肾素
答案:B
注释:
140. 肾上腺素不具备下列哪种作用() A.使心肌收缩力加强 B.使心率加快 C.使内脏皮肤血管收缩 D.使组织液生成减少
答案:D
注释:
141. 给家兔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心率减慢,其主要机制是() A.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窦房结的直接抑制作用 B.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房室交界传导的抑制作用 C.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加强 D.心肺感受器反射活动加强
答案:C
注释:
142.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效应是() A.两者的升压效应相同 B.两者引起心率变化相同 C.小剂量的肾上腺素使骨骼肌微动脉舒张 D.去甲肾上腺素使胃肠微动脉舒张
答案:C
注释:
143. 下列哪项不是.心房钠尿肽的作用() A.是心房肌细胞合成分泌的 B.是体内参与机体水盐代谢、稳定血压的多肽 C.降低血压,减慢心率,扩张血管 D.可促进醛固酮分泌
答案:D
注释:
144. 下列血管活性多肽中具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作用() A.钠尿肽 B.肾上腺髓质素 C.降钙素基因相关肤 D.尾加压素
答案:D
注释:
145.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增强时,将出现() A.醛固酮释放减少 B.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C.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活动减弱 D.肾小管对Na+重吸收增加
答案:D
注释:
146. 下列有关一氧化氮对心血管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 B.可引起局部血管平滑肌收缩 C.基础状态下释放的NO参与维持血管的正常张力 D.作用机制主要是激活鸟苷酸环化酶/cGMP途径
答案:B
注释:
147. 麻醉家兔的实验中,动物进行气管插管,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可能出现的现象包括() A.夹闭侧窦神经传入活动增加 B.平均动脉压升高 C.外周血管舒张 D.心迷走神经的紧张性升高
答案:B
注释:
148. 男,71岁。头痛头晕12小时。20年前发现血压升高,未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测血压160/100mmHg。关于该患者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 A.敏感性增强 B.调定点下移 C.血压变化对传入神经活动无影响 D.仍能缓冲快速的血压变化
答案:D
注释:
149. 男,69岁。头晕心悸10分钟。既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史2年。家人为其轻按左侧颈动脉窦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窦神经传入冲动减少 B.迷走神经兴奋心率降低 C.与电刺激完整迷走神经的作用相同 D.不会引起血压改变
答案:B
注释:
150. 男,34岁。头痛2天,查体血压140/84mmHg。医生给他口服倍他乐克(β受体拮抗剂)治疗,可能出现的是() A.心室肌肌质网的Ca2+泵活性增强 B.心室肌细胞Ca2+内流减少 C.不影响心室肌细胞L型Ca2+通道开放 D.窦房结P细胞4期Ca2+内流增多
答案:B
151. 兔的主动脉神经单独成为一束,与迷走神经伴行于颈总动脉鞘内,以下在麻醉状态下的实验中,描述正确的是() A.刺激其中枢端血压降低 B.刺激其外周端血压降低 C.刺激其中枢端血压升高 D.刺激其外周端血压升高
答案:A
注释:
152. 给麻醉家兔静脉注射小剂量肾上腺素后,可引起动物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但平均动脉压变化不大,这是因为肾上腺素() A.可强烈兴奋降压反射 B.通过化受体扩张全身血管 C.通过队受体扩张骨骼肌血管 D.不能引起缩血管效应
答案:C
注释:
153. 男,69岁。下肢水肿1个月,右上腹痛1周。查体:双侧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和双下肢水肿,最可能的心血管疾病是() A.左心衰 B.右心衰 C.肺水肿 D.高血压
答案:B
注释:
154. 男,48岁,高血压1年。口服钙通道阻滞剂,血压控制不理想。查体:血浆肾素活性2.7µg·L-1/h(正常值1.0~2.5µg·L-1/h),血管紧张素Ⅱ35µg/L(正常值10~30µg/L)。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产生的效应是() A.抑制肾素 B.抑制血管紧张素原 C.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结合 D.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合成
答案:D
注释:
155. 在对麻醉家兔进行的心血管实验中,观察到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动物血压升高,其主要机制是() A.加强心肌收缩力 B.增加心率 C.增加外周阻力 D.增加回心血量
答案:C
注释:
156. 女,23岁,体检发现血压升高,150/100mmHg。B超示:左肾动脉中段缩窄。则下列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是() A.醛固酮水平降低 B.肾素水平降低 C.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 D.尿钠排出量减少
答案:D
注释:
157. 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多巴胺
答案:B
注释:
158.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多巴胺
答案:C
注释:
159. 交感舒血管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多巴胺
答案:C
注释:
160.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时() A.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B.心率加快,血压降低 C.心率减慢,血压升高 D.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答案:C
注释:
161. 情绪激动时() A.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B.心率加快,血压降低 C.心率减慢,血压升高 D.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答案:A
注释:
162. 在高温环境中() A.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B.心率加快,血压降低 C.心率减慢,血压升高 D.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答案:B
注释:
163. 心交感神经作用于心肌细胞的受体是() A.α受体 B.β1受体 C.β2受体 D.M受体
答案:B
注释:
164. 心迷走神经作用于心肌细胞的受体是() A.α受体 B.β1受体 C.β2受体 D.M受体
答案:D
注释:
165. 下列对血管神经支配的描述中,正确的是①体内绝大多数血管都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支配②体内大多数血管只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单一支配③同一器官中,交感缩血管纤维对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支配密度最高④真毛细血管不受神经纤维支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注释:
166. 关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压力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动脉血压对管壁的机械牵张刺激②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③对快速的血压变化有明显调节作用,对缓慢而持续的血压变化不敏感④主要生理意义是保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注释:
167. 关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①主要调节呼吸,PCO2降低时引起呼吸加深加快②生理状态下,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不明显③在窒息、酸中毒等情况下,反射性兴奋交感缩血管中枢,使血压升高④使心脑等重要器官在危急情况下优先获得血液供应()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A
注释:
168. 关于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理功能①血管紧张素Ⅱ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②血管紧张素Ⅱ可引起醛固酮的释放③血管紧张素Ⅱ可引起肾素的释放④血管紧张素Ⅱ可促进肝内糖原合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注释:
169. 关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在化学结构上都属于儿茶酚胺②均来自肾上腺髓质的分泌③肾上腺素可与α及β两类受体结合④在完整机体中,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注释:
170. 对冠脉血流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对其调节最重要的是心肌本身代谢水平 B.心肌提高从单位血液中摄取氧的潜力小 C.在代谢产物中腺苷作用最重要 D.交感神经兴奋只能使冠脉收缩
答案:D
注释:
171. 下列哪种物质不容易通过血脑屏障() A.CO2和O2 B.乙醇 C.甘露醇 D.糖
答案:C
注释:
172. 心肌缺O2引起冠脉舒张,在该反应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前列腺素 B.乳酸 C.氢离子 D.腺苷
答案:D
注释:
173. 下列因素中,引起肺循环血管平滑肌收缩反应最重要的是() A.低O2 B.H+增加 C.5-HT增加 D.CO2减少
答案:A
注释:
174. CO2过多引起脑血管舒张的中介物是() A.乳酸 B.H+ C.Ach D.NE
答案:B
注释:
175. 血脑屏障的形态学基础是() A.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 B.毛细血管壁和脉络丛细胞 C.软脑膜和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周足 D.室管膜和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周足
答案:A
注释:
176. 在生理调节情况下,下列各因素中哪项对脑血流量影响最大() A.血液黏滞度 B.动脉血CO2分压 C.脑脊液压力 D.脑组织液pH
答案:B
注释:
177. 下列哪种情况下可发生冠脉舒张() A.颈动脉窦内压力感受器受刺激时 B.动脉血pH增高时 C.动脉血CO2分压降低时 D.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时
答案:D
注释:
178. 平均动脉压在下列哪个范围内,脑血流可保持恒定() A.50~180mmHg(6.7~24.0Kpa) B.80~120mmHg(10.7~16.0Kpa) C.40~200rnmHg(5.35~26.7Kpa) D.60~140mmHg(8.0~18.7Kpa)
答案:D
注释:
179. 体循环和肺循环基本相同的是() A.收缩压 B.外周阻力 C.血流量 D.毛细血管处的液体交换
答案:C
注释:
180. 左冠状动脉血流量() A.在心室收缩期多,心室舒张期少 B.由交感舒血管纤维控制 C.在迷走神经兴奋时增多 D.在心肌代谢加强,耗氧量增加时增多
答案:D
注释:
181. 影响肺循环血流量的主要因素是() A.肺泡气的CO2分压 B.肺泡气的氧分压 C.交感神经 D.迷走神经
答案:B
注释:
182. 实验中刺激心交感神经时冠脉血流量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A.神经末梢递质作用冠脉的β受体 B.心肌耗O2量增加 C.心肌CO2产生量增加 D.腺苷产生增加
答案:D
注释:
183. 一般情况下,左心室冠脉血流量在收缩期的血流量为舒张期的20%~30%,可见影响冠脉血流量的主要因素是() A.脉压大小 B.平均动脉压高低 C.心脏搏出量多少 D.舒张压的高低和心舒期的长短
答案:D
注释:
184. 关于脑循环的实验中,可能发生的有() A.平均动脉压从60mmHg升高到100mmHg时,脑血流量增加 B.二氧化碳可使脑血管舒张 C.颅内压增高时脑血流量增加 D.能够吸收入血的药物就可以进入脑组织,影响局部神经细胞的功能
答案:B
注释:
185. 对家兔肺循环的检测,正确的是() A.吸入气中的氧分压降低时,可引起肺血管舒张 B.肺循环毛细血管平均血压较低 C.右心衰竭时,可导致肺水肿 D.吸气时,肺血容量减小,使肺静脉回到左心房的血量减少
答案:B
注释:
186. 心动周期中冠脉血流量达到最大值是在() A.心室等容收缩期 B.心室等容舒张期 C.快期射血期 D.减慢射血期
答案:B
注释:
187. 心动周期中冠脉血流昼急剧减少是在() A.心室等容收缩期 B.心室等容舒张期 C.快期射血期 D.减慢射血期
答案:A
注释:
188. 动脉血压最高的是在() A.心室等容收缩期 B.心室等容舒张期 C.快期射血期 D.减慢射血期
答案:C
注释:
189. 冠脉血流的特点有①冠脉侧支丰富,容易建立侧循环②冠脉血管在心肌收缩时易于受到压迫③冠脉舒缩主要受神经调节④心肌缺O2时冠脉舒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注释:
190. 可直接收缩冠状动脉的物质有①NE②肾上腺素分泌增多③大剂量的抗利尿激素④血管紧张素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注释:
191. 下列物质中,哪些容易通过血脑屏障①O2和CO2②甘露醇③乙醇④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第三节、呼吸
1. 内呼吸是指() A.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B.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C.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D.组织换气和组织细胞内的氧化代谢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47。内呼吸指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以及组织细胞内的氧化代谢的过程,其中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也称组织换气。
2. 平静呼吸时呼吸运动的特点是() A.吸气和呼气均为主动的 B.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C.吸气是被动的,呼气是主动的 D.吸气和呼气都是被动的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49。正常人安静状态下的呼吸平稳而均匀,呼吸频率为12~18次/分,称为平静呼吸,即吸气主动而呼气被动的呼吸形式。
3. 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来自() A.肺内压与跨壁压之间的压力差 B.胸膜腔内压与跨壁压之间的压力差 C.胸膜腔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D.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49。肺泡气与外界大气之间的压力差是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在一定的海拔高度,外界大气的压力是相对恒定的,因而在呼吸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只能是肺泡内气体的压力,即肺内压。所以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来自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4. 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 A.胸膜腔内压的周期性变化 B.腹腔内压的周期性变化 C.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 D.大气压与肺内压之间的压力差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49。肺内压在呼吸过程中的变化取决于肺的扩张和缩小,但肺自身并不具有主动张缩能力,它的张缩必须依赖于胸廓的节律性扩张和缩小,而胸廓的张缩则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因此,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所引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是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
5. 平静吸气主要由什么肌肉收缩所致() A.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 B.肋间外肌和隔肌 C.肋间内肌和隔肌 D.肋间外肌和腹肌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48。平静呼吸时吸气肌收缩,吸气运动是一个主动过程,主要吸气肌是膈肌和肋间外肌,所以平静吸气是由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所致。
6. 胸膜腔内压是由下列哪些因素形成的() A.肺内压-肺回缩压 B.大气压+肺回缩压 C.大气压-非弹性阻力 D.大气压+非弹性阻力
答案:A
注释:
7. 胸膜腔内保持负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 A.呼吸道存在一定阻力 B.吸气肌收缩 C.胸膜腔密闭 D.胸膜腔内有少量液体
答案:C
注释:
8. 下列关于胸膜腔内负压生理意义的描述,错误的是() A.促进静脉回流 B.促进淋巴回流 C.使吸气变得省力 D.使肺保持扩张状态
答案:D
注释:
9. 下列关于组织顺应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弹性阻力小,顺应性大 B.弹性阻力大,顺应性小 C.易扩展的组织顺应性大 D.与组织的弹性阻力成正变关系
答案:D
注释:
10. 正常情况下肺弹性阻力的主要来源是() A.肺泡表面张力 B.肺表面活性物质 C.气道阻力 D.肺组织本身的弹性阻力
答案:A
注释:
11. 非弹性阻力的主要成分是() A.肺泡表面张力 B.肺表面活性物质 C.气道阻力 D.肺组织本身的弹性阻力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4。非弹性阻力包括惯性阻力、粘滞阻力和气道阻力,其中气道阻力占非弹性阻力的80%~90%,故非弹性阻力的主要成分是气道阻力。
12. 下列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和分泌 B.主要成分为二棕桐酰卵磷脂 C.防止肺泡内形成组织液 D.使大小不一的肺泡容积稳定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3。肺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含脂质与蛋白质的混合物,其中脂质中60%以上是二棕榈酰卵磷脂。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①有防止肺水肿,阻止液体渗入肺泡,故答案C正确;②有维持不同大小肺泡的稳定性,不是指稳定容积,故答案D错误。
13. 根据Laplace定律,大小不一的肺泡彼此相通,且表面张力相等,则导致() A.小肺泡内压力大,大肺泡内压力小 B.小肺泡内压力小,大肺泡内压力大 C.大小肺泡内压力相等 D.吸气时气体主要进入小肺泡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2-P153。根据Laplace定律,如果表面张力系数不变,则肺泡的回缩力与肺泡半径成反比,即小肺泡的回缩力大,大肺泡的回缩力小,故小肺泡内压力大,大肺泡内压力小,呼气时气体主要出自小肺泡,吸气时气体主要进入大肺泡。
14. 支配气道平滑肌的副交感神经兴奋将使() A.平滑肌舒张,气道阻力降低 B.平滑肌舒张,气道阻力增加 C.平滑肌舒张,气道阻力不变 D.平滑肌收缩,气道阻力增加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5。副交感神经使气道平滑肌收缩,口径变小,气道阻力增加,故选D。
15. 哮喘患者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导致气道阻力增加,可能的因素是() A.交感神经兴奋 B.儿茶酚胺释放增加 C.PGE2释放增加 D.吸气时O2含量增加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5。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PGE2均可使气道平滑肌舒张,故答案A、B、C均正确。
16. 肺气肿病人() A.肺弹性阻力增大 B.吸气困难明显 C.呼气困难明显 D.吸气时程延长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4。肺气肿时,肺弹性成分大量破坏,肺回缩力缩小,顺应性增大,弹性阻力减小,患者表现为呼气困难,故选C。
17. 肺活量等于() A.潮气量+补吸气量 B.潮气量+补呼气县 C.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D.潮气量+功能余气量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6。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称为肺活量,它是潮气量、补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故选C。
18. 平静呼吸过程中,能缓冲肺泡气O2和CO2分压变化幅度的是() A.潮气量 B.补呼气量 C.余气量 D.功能余气量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6。功能余气量的生理意义是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气O2和CO2分压变化幅度,使肺泡气和动脉血的O2和CO2分压不会随呼吸发生大幅度波动。
19. 能较好评价肺通气功能的指标是() A.潮气量 B.补呼气量 C.余气量 D.时间肺活量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6。时间肺活量也叫用力呼气量,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能较好评价肺通气功能。
20. 衡量肺通气功能储备能力的指标是() A.肺通气量 B.肺泡通气量 C.用力肺活量 D.通气储量百分比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7。对平静呼吸时的每分通气量与最大通气量进行比较,可了解通气功能的储备能力,通常用通气储量百分比表示。
21. 肺部气体扩散的动力和决定气体扩散方向的关键因素是() A.气体的溶解度 B.气体的分压差 C.通气/血流比值 D.肺泡膜的通透性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9。气体的分压差是指两个区域之间某气体分压的差值,它是气体扩散的动力和决定气体扩散方向的关键因素,故选B。
22. CO2的扩散系数约是O2的20倍,主要是() A.CO2的分子量大 B.CO2的分子量小 C.O2的溶解度大 D.CO2的溶解度小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7。CO2的扩散系数约是O2的20倍,主要是因为CO2在血浆中的溶解度约为O2的24倍,故选C。
23. 气体扩散速率与下列成反比关系的是() A.气体分压差 B.气体扩散距离 C.气体扩散面积 D.气体溶解度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9。根据Fick弥散定律,气体在通过薄层组织时,扩散速率与组织两侧的气体分压差、温度、扩散面积和气体分子溶解度成正比,与扩散距离和气体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故选B。
24. 下列关于通气/血流比值的描述,错误的是() A.安静时正常比值为0.84 B.肺动脉栓塞时,比值增大 C.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意味着肺泡无效腔增大 D.从肺底部到肺尖部比值逐渐减少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1。正常成年人安静时比值为0.84,如果该比值增大,、意味着通气过多或血流相对不足,部分肺泡气体未能与血液气体充分交换,致使肺泡无效腔增大。肺动脉栓塞时血流相对不足,比值增大。肺尖部比值较大,可高达3.3,肺底部比值较小,可低至0.63,故选D。
25. 气体的肺扩散容量是指() A.在1mmHg分压差情况下,每分钟在肺部扩散的气体总量 B.在1mmHg分压差情况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在肺部扩散的气体总量 C.基础状态下每分钟肺部气体扩散的总量 D.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肺部扩散气体的总最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2。气体在单位分压差(1mmHg)的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毫升数称为肺扩散容量,故选A。
26. 下列有关氧在血液中运输的描述,错误的是() A.O2主要与Hb结合运输 B.O2与Hb结合反应迅速可逆 C.O2与Hb的结合反应需要酶催化 D.O2与Hb结合反应受PO2影响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3。血液中所含的O298.5%以化学结合的形式运输,Hb成为有效的运输O2的载体。O2与Hb结合反应快,可逆,解离也很快,结合和解离不需酶的催化,但可受PO2影响。故答案ABC均正确,C错误。
27. Hb氧含量是() A.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 B.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 C.Hb实际结合的O2量占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的百分比 D.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与Hb实际结合的O2量之差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3。Hb氧含量是指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故选A。
28. 解离曲线是表示下列哪种关系的曲线() A.血红蛋白含量与血氧含量 B.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 C.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含量 D.血红蛋白浓度与血红蛋白氧容量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4。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中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关系的曲线,也称为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故选B。
29. Hb的构型由R型变为T型时() A.氧离曲线左移 B.Hb与H+结合能力降低 C.Hb与O2的亲和力降低 D.Hb与CO2结合能力降低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5。血液酸度增加时,H+与Hb多肽链某些氨基酸残基结合,促进盐键形成,使Hb分子向T型转变,对O2的亲和力降低。故选C。
30. 解离曲线由正常位置向左移() A.表明血液在一定PO2时氧含量减少 B.可发生在贫血时 C.表明血液流经组织时释放氧蜇增加 D.可见于贮存了数周的血液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5。红细胞内2,3-DPG浓度升高时,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氧解离血线右移,反之,曲线左移。贮存了数周的血液因糖酵解停止,红细胞内2,3-DPG浓度降低,使Hb与O2的亲和力增加,O2不易解离,而曲线左移。故选D。
31. 引起氧解离曲线右移的因素是() A.PCO2分压升高 B.2,3-DPG降低 C.pH升高 D.温度降低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5。血液PH降低或PCO2升高时,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氧解离血线右移。故选A。
32. 波尔效应是下列哪种因素对氧解离曲线的影响() A.温度 B.pH和PCO2 C.2,3-DPG D.CO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5。血液PH和PCO2对Hb与O2的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故选B。
33. 血液中CO2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A.物理溶解 B.氧合血红蛋白 C.去氧血红蛋白 D.碳酸氢盐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6。血液中所含的CO295%以化学结合的形式运输,而化学结合的形式主要是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故选D。
34. 下列哪种因素将导致静脉血PO2降低() A.贫血 B.CO中毒 C.剧烈运动 D.亚硝酸盐中毒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6。因为贫血、CO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主要是Hb含量降低或Hb构型改变,使携O2量减少,血氧含量降低,对PO2影响不明显;过度通气时吸入更多新鲜空气,不导致PO2降低;而剧烈运动时,代谢明显增强,耗氧量增加,可导致静脉血PO2降低。
35. 下列各项中,能引起动脉血PCO2降低的是() A.增大无效腔 B.肺气肿 C.肺水肿 D.过度通气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8。过度通气时,Hb与O2结合,何尔登效应促进CO2释放,动脉血PCO2降低,故选D。
36. 何尔登效应是下列哪种因素对CO2运输的影响() A.温度 B.O2与Hb的结合 C.pH和PCO2 D.2,3-DPG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8。何尔登效应是指Hb与O2结合可促进CO2释放,而释放O2之后Hb则易于与CO2结合,故选B。
37. 体内PCO2最高的部位是() A.细胞内液 B.组织液 C.静脉血液 D.动脉血液
答案:A
注释:细胞在进行有氧过程中会消耗氧气产生CO2,产生CO2的细胞器是细胞质中的线粒体,这些CO2产生后会由线粒体进入细胞质基质中再进入细胞外液中,所以体内PCO2最高的部位是细胞内液。
38. 实验中要保待动物基本呼吸节律,必须保留动物的()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小脑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9。延髓是基本呼吸中枢,可产生基本呼吸节律,故实验中要保持动物基本呼吸节律,必须保留动物的延髓。选B。
39.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的主要功能是() A.促使吸气转为呼气 B.促使呼气转为吸气 C.减慢呼吸频率 D.使吸气时程延长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9。脑桥呼吸调整中枢主要含呼气神经元,其作用是限制吸气,促使吸气向呼气转换。故选A。
40. 血液中PCO2升高使呼吸运动加强的最主要途径是() A.直接刺激脑桥呼吸中枢 B.直接刺激延髓呼吸中枢 C.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D.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2。血液中的CO2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使化学感受器周围细胞外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升高,从而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故选C。
41. 缺O2使呼吸运动增强的主要途径是() A.直接刺激脑桥呼吸中枢 B.直接刺激延髓呼吸中枢 C.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 D.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1。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敏感的是动脉血中PO2下降,PCO2升高或氢离子浓度增加,故缺O2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运动增强。选D。
42. 脑脊液中H+浓度升高使呼吸运动加强的最主要途径是() A.直接刺激脑桥呼吸中枢 B.直接刺激延髓呼吸中枢 C.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 D.刺激中枢化学敏感区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2。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性刺激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的氢离子,而不是CO2,故脑脊液中H+浓度升高可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使呼吸运动加强。选D。
43. 自然呼吸情况下,PCO2升高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增强的原因是() A.血液H+浓度也升高 B.血液PO2降低 C.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敏感性增加 D.外周化学感受器的敏感性增加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4。PCO2升高时H+浓度也随之升高,两者的协同作用使肺通气反应比单纯PCO2升高时更强。故选A。
44. 关于动脉血PCO2升高引起的下列效应,错误的是() A.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运动增强 B.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使呼吸运动增强 C.直接兴奋呼吸中枢 D.使氧解离曲线右移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2-173。CO2刺激呼吸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而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故不是直接兴奋呼吸中枢,选C。
45. 高原地区,若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达到90%以上,需要PO2大于() A.100mmHg B.90mmHg C.80mmHg D.60mmHg
答案:D
注释:高原、高空环境只要吸入气PO2大于60mmHg,Hb氧饱和度可达到90%以上,故选D。
46. 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特点是() A.对血O2含量变化敏感 B.对血液CO2浓度变化敏感 C.对血液中H+浓度变化敏感 D.对低O2时维持呼吸十分重要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2。血液中的CO2浓度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使化学感受器周围细胞外液中的H+浓度升高,从而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血液中的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故而中枢化学感受器主要感受血中CO2浓度,选B。
47. 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因素是() A.O2 B.O2 C.H+ D.2,3-DPG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2。CO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故选A。
48. 颈动脉体的I型细胞受刺激时,胞浆内升高的是() A.IP3 B.DG C.cAMP D.a2+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1。颈动脉体的I型细胞受刺激时,通过一定途径使细胞内Ca2+浓度升高,由此触发递质释放,引起传入神经纤维兴奋。故选D。
49. 外周化学感受器感受的适宜刺激是() A.动脉血氧分压 B.动脉血氧含量 C.动脉血氧容量 D.动脉血氧饱和度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1。外周化学感受器敏感的是动脉血中的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或H+浓度增加,对动脉血中O2含量降低不敏感,故选A。
50. 下列关于肺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感受器存在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 B.正常人平静呼吸时,对呼吸节律起重要调节作用 C.传入途径是迷走神经 D.可促进吸气及时转入呼气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4。在成年人,潮气量要超过1500ml时才能引起肺扩张反射,因此在平静呼吸时,肺扩张反射一般不参与呼吸运动的调节,故选B,其余均正确。
51. 动物实验中,在大鼠气管插管的侧管上接一20cm的长管,通过长管呼吸,此时呼吸活动改变的原因是() A.通气/血流比值增加 B.肺顺应性增加 C.胸廓顺应性增加 D.气道阻力增加
答案:D
注释:此时动物吸入和呼出气体必须通过长管,使气道阻力增加,另一方面,长管使无效腔增加,肺泡通气量减少,以上因素导致通气/血流比值下降。选D。
52.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长期出现低O2血症和CO2潴留,这时刺激呼吸的主要因素是() A.动脉血中PO2的降低 B.动脉血中PCO2的升高 C.动脉血中[H]升高 D.动脉血中HC03—的降低
答案:A
注释:由于长期缺O2和CO2潴留,化学感受器对PCO2升高产生适应性,这时PO2降低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称为兴奋呼吸的主要因素。
53. 动物实验中,切断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后,吸入5%CO2引起肺通气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A.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B.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C.刺激中枢与外周化学感受器 D.刺激延髓呼吸中枢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1。摘除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或切断其传入神经后,吸入CO2扔能增加肺通气量。
54. 动物实验中,切断家兔双侧颈部迷走神经后,呼吸的改变是() A.频率加快,幅度减小 B.频率加快,幅度增大 C.频率和幅度均不变 D.频率减慢,幅度增大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0。外周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切断迷走神经后外周化学感受器无法接受刺激,导致呼吸频率减慢、幅度增大。故选D。
55. 发绀是临床常见现象。造成发绀的原因是() A.严重贫血 B.CO中毒 C.动脉血去氧Hb含量超过5% D.毛细血管血去氧Hb含量超过5%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3-P164。当血液中去氧血红蛋白含量达到5g/100ml(血液)以上时,皮肤、黏膜呈暗紫色,称为发绀。故选D。
56. 动物实验中,增大无效腔使动物的呼吸加深加快,与此调节无关的感受器是() A.细支气管平滑肌中的牵张感受器 B.呼吸肌本体感受器 C.颈动脉窦、主动脉弓感受器 D.颈动脉体、主动脉体感受器
答案:C
注释:颈动脉窦、主动脉弓感受器是动脉压力感受器,参与调节循环,其余三项参与调节呼吸,故选C。
5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吸入纯氧时可导致呼吸暂停,其主要原因是() A.氢离子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消失 B.低氧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消失 C.C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消失 D.氢离子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消失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3。如果在慢性肺通气或肺换气功能障碍引起机体缺氧的情况下,给患者吸入纯氧,则可能由于解除了低氧的刺激作用而引起呼吸抑制,故选B。
58. 下列肺容积在严重哮喘患者中降低最为显著的是() A.肺活量 B.用力肺活量 C.用力呼气量 D.深吸气量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6。在哮喘等阻塞性肺疾病患者,FEV1的降低比FVC更明显,故选C。
59. 动物实验中,将动物的双侧外周化学感受器完全摘除后() A.增加脑脊液中CO2浓度,不能增强呼吸运动 B.增加脑脊液中H+浓度,不能增强呼吸运动 C.吸入CO2后,不能增加肺通气量 D.吸入CO2后,能够增加肺通气量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1。摘除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或切断其传入神经后,吸入CO2仍能增加肺通气,增加脑脊液CO2和氢离子浓度,也能刺激呼吸。故选D。
60. 下列疾病中,能使通气/血流比值升高的是() A.肺水肿 B.肺气肿 C.哮喘发作 D.肺血管阻塞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1。如果该比值增大意味着通气过多或血流相对不足,部分肺泡气体未能与血液气体充分交换,致使肺泡无效腔增大,肺血管阻塞时出现血流相对不足,导致比值升高,故选D。
61. 运动停止后,肺通气量并不立刻恢复到安静水平,原因是() A.乳酸血症引起的H+浓度升高 B.血液中PCO2升高 C.血液中PO2下降 D.脑脊液中PCO2升高
答案:A
注释:是因为运动时欠下了“氧债”,运动停止后必然有一个偿还的过程,此时引起肺通气量增加的刺激因素不是PCO2的增加,而是由于乳酸血症引起的H+浓度升高,在偿还氧债时,积累的乳酸中,80%转化为糖原,20%被代谢为CO2和H2O,故选A。
62. 因外伤造成一侧胸膜破裂形成气胸,此时伤侧胸膜腔内压是() A.大于大气压 B.等于大气压 C.小于大气压 D.等于肺内压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1。形成气胸,胸膜腔与大气相通,此时胸膜腔负压减小或消失,等于大气压。
63. 下列疾病中,可能使肺顺应性增加的是() A.肺充血 B.肺不张 C.肺气肿 D.肺纤维化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1。由于顺应性与弹性阻力在数值上互为倒数,所以顺应性越大表示弹性阻力越小,四个选项中肺气肿疾病的弹性阻力最小,故选C。
64.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的原因主要是() A.肺顺应性增加 B.肺弹性阻力增加 C.肺气道阻力增加 D.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3。早产儿可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尚未成熟,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而引起肺泡极度缩小,发生肺不张,且由于肺泡表面张力过高,吸引肺毛细血管血浆进入肺泡,在肺泡内壁形成一层“透明膜”阻碍气体交换,出现NRDS,故选D。
65. 平静腹式呼吸时起主要作用的是() A.膈肌 B.肋间内肌 C.肋间外肌 D.腹肌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49。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腹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用力呼吸时还有胸锁乳突肌和斜角肌、腹肌、肋间内肌参与,故平静腹式呼吸时起主要作用的是膈肌,选A。
66. 平静胸式呼吸时起主要作用的是() A.膈肌 B.肋间内肌 C.肋间外肌 D.腹肌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49。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腹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用力呼吸时还有胸锁乳突肌和斜角肌、腹肌、肋间内肌参与,故平静胸式呼吸时起主要作用的是肋间外肌,选C。
67. 当腹部活动受限时,将有助于用力呼气的是() A.膈肌 B.肋间内肌 C.肋间外肌 D.腹肌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48-149。主要吸气肌是膈肌和肋间外肌,主要呼气肌是腹肌和肋间内肌,当用力呼气时,除吸气肌舒张外,还有呼气肌参与收缩。当腹部活动受限时,有助于用力呼气的是肋间内肌,选A。
68. 可以作为衡量肺换气功能指标的是() A.肺总量 B.肺扩散容量 C.肺活量 D.用力呼气量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2。肺扩散容量是衡量呼吸气体通过呼吸膜能力的一种指标,故选B。其中A、B、C均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69. 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是() A.肺总量 B.肺扩散容最 C.肺活量 D.用力呼气量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6。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称为肺活量,故选C。
70. 尽力吸气后再尽力最快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是() A.肺总量 B.肺扩散容最 C.肺活量 D.用力呼气量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6。用力呼气量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选D。
71. 分子结构较紧密的血红蛋白构型是() A.氧合血红蛋白 B.去氧血红蛋白 C.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D.一氧化碳血红蛋白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4。血红蛋白有两种构象:去氧血红蛋白为紧密型,氧合血红蛋白为疏松型,两者可相互转换。
72. 呈樱桃红色的血红蛋白是() A.氧合血红蛋白 B.去氧血红蛋白 C.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D.一氧化碳血红蛋白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6。Hb与CO结合后呈樱桃色,因而CO中毒时,机体虽有严重缺氧却不出现发绀,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必须高度关注。
73. 肺明显缩小时引起的吸气反射属于() A.肺扩张反射 B.肺萎陷反射 C.化学感受器反射 D.咳嗽反射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4。肺萎陷时增强吸气活动或促进呼气转换为吸气的反射为肺萎陷反射。故选B。
74. 呼吸阻力增大时,参与调节呼吸运动的反射属于() A.肺扩张反射 B.肺萎陷反射 C.化学感受器反射 D.呼吸肌本体感受器反射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5。在人类,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对正常呼吸运动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呼吸肌负荷增加时其作用较为明显,呼吸阻力增大时呼吸肌负荷增加,故选D。
75. 在动物脑桥上、中部之间横断并同时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动物将出现() A.长吸式呼吸 B.喘息样呼吸 C.陈-施呼吸 D.比奥呼吸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8-169。在动物脑桥上、中部之间横断并同时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吸气便大大延长,仅偶尔出现短暂的呼气,即为长吸式呼吸,选A。
76. 在动物脑桥和延髓之间横断,动物将出现() A.长吸式呼吸 B.喘息样呼吸 C.陈-施呼吸 D.比奥呼吸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9。在动物脑桥和延髓之间横断,则不论迷走神经是否完整,都出现喘息样呼吸,表现为不规则的呼吸运动,故选B。
77.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有①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②防止肺水肿③降低吸气阻力④降低呼气阻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3。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有:①减小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②维持不同大小肺泡的稳定性;③防止肺水肿。故选A.①②③。
78. 非弹性阻力包括①气道阻力②静态阻力③惯性阻力④黏滞阻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1。非弹性阻力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组织的黏滞阻力,故选C.①③④。
79. 可出现阻塞性通气不足的有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②气道内异物③气道和支气管黏膜腺体分泌过多④气道外肿瘤压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5。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气道内异物、气管和支气管等黏膜腺体分泌过多,以及气道外肿瘤压迫引起气道口径减小或呼吸道阻塞时,则可出现阻塞性通气不足。故选A.①②③④。
80. 有关呼吸功的描述,正确的是①是压力变化与肺容积变化的乘积②以3秒钟呼吸运动所做的功来表示③以一次呼吸运动所做的功来表示④以一分钟呼吸运动所做的功来表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9。呼吸功通常以跨壁压变化乘以肺容积变化来计算,以一次呼吸运动或一分钟呼吸运动所做的功来表示。故选C.①③④。
81. 肺通气中无效腔指①解剖无效腔②肺泡无效腔③胸廓无效腔④生理无效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7。每次吸入的气体,有一部分将留在鼻或口至终末细支气管之间的呼吸道内,不参与肺泡与血液气体之间的交换,这部分传导性呼吸道容积称为解剖无效腔,进入肺泡的气体也可血流在肺部分布不均而不能全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这部分肺泡容积称为肺泡无效腔,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一起称生理无效腔,故选B.①②④。
82. 可使呼吸膜面积减小的因索有①肺不张②肺实变③肺气肿④肺间质水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1。肺不张、肺实变、肺气肿、肺叶切除或肺毛细血管关闭和阻塞等,均可使呼吸膜扩散面积减小而影响肺换气。故选A.①②③。
83.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①通气/血流比值②呼吸膜的通透性和面积③气体的分压差④温度()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0。气体分压差、扩散面积、扩散距离、温度和扩散系数、扩散距离、扩散面积以及通气/血流比值等均可影响肺换气。故选D.①②③④。
84. 与气体扩散速率成正比的因素有①扩散距离②扩散面积③温度④气体的溶解度()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1。气体扩散速率与呼吸膜的厚度(扩散距离)成反比,与扩散面积、温度、气体溶解度成正比。故选A.②③④。
85. 动脉血PC02升高对氧运输的影响,正确的是①使Hb与氧的亲和力降低②使Hb的结构由T型转化为R型③在组织间利于O2的释放④在肺部利于O2与Hb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5。血液PCO2升高时,Hb与氧的亲和力降低,波尔效应既可促进肺毛细血管血液摄取氧,又有利于组织毛细血管释放氧。故选C.①③④。
86. 使氧离曲线右移的因素有①pH升高②温度升高③吸入气CO浓度升高④2,3-DPG浓度升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5。温度升高、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氧解离曲线右移,红细胞内2,3-DPG浓度升高,氧解离曲线右移,故选D.②④。
87. 氧解离曲线的上段①相当于PO2在60~100mmHg的部分②表明高原环境PO2大于60mmHg时,不会使人发生严重缺氧③可解释VA/Q不匹配时增加通气量无助于O2摄取④代表Hb向组织释放O2的贮备部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4。氧解离曲线的上段相当于血液PO2在60~100mmHg之间时的Hb氧饱和度;表明高原环境PO2大于60mmHg时,不会使人发生严重缺氧;可解释VA/Q不匹配时增加通气量无助于O2摄取,故选A.①②③。第④指氧解离曲线的下段。
88. CO中毒对O2的运输危害极大,这是因为①CO与Hb的亲和力极高②CO也妨碍O2与Hb的解离③CO中毒时PO2变化不明显④CO可明显抑制CO2排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6。CO中毒对O2的运输危害极大,这是因为①CO与Hb的亲和力极高,约为O2的250倍,②氧解离曲线左离,也妨碍O2与Hb的解离,③CO中毒时PO2变化不明显,因而机体虽然贵缺氧,但不会刺激呼吸运动增加肺通气,相反却可能抑制呼吸中枢,所以在给CO中毒患者吸O2时,常加入5%CO2以刺激呼吸运动,所以选项④不正确,故选D.①②③。
89. 自主性呼吸调节中枢主要位于①延髓②脑桥③小脑④大脑皮层()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8-169。呼吸中枢包括脊髓、延髓、脑桥、间脑和大脑皮层等,其中脑桥和延髓是低位脑干,他们可产生最基本的呼吸节律,维持自主呼吸。故选A.①②。
90. 可以通过刺激延髓腹外侧表面的化学敏感区而引起呼吸运动增强的因素是①脑脊液中H+浓度升高②脑脊液PO2降低③血液PCO2升高④脑脊液pH降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1。动物实验证明延髓腹外侧部的浅表部位是影响呼吸活动的化学敏感区,提示这些区域存在中枢化学感受器,故吸入CO2能增加肺通气量,增加脑脊液CO2和H+浓度,也能刺激呼吸,故C.①③④。
91. 严重肺气肿、肺心病患者不宜以吸入纯O2改善缺O2,这是因为①低O2可直接兴奋呼吸中枢②此时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刺激的敏感性较低③此时低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成为兴奋呼吸中枢的主要因素④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低O2刺激适应慢()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3。在严重肺气肿、肺心病患者,由于肺换气功能障碍,导致机体慢性缺氧和CO2潴留,长时间CO2潴留能使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的刺激作用发生适应,而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低氧刺激的适应很慢,故低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对刺激就称为驱动呼吸运动的主要刺激因素。故A.②③④。
92. 肺牵张反射包括①肺扩胀反射②肺防御反射③肺萎陷反射④肺本体感受性反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4。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故选B.①③。
第四节、消化吸收
1. 消化道平滑肌的自动节律性和紧张性主要依赖于() A.食物消化产物的刺激作用 B.交感神经的支配 C.副交感神经的支配 D.平滑肌本身的特性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7。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肌组织的共同特性,如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这些特性的表现均有其自身的特点。
2. 形成消化道平滑肌静息电位的主要离子是() A.Cl— B.K+ C.Na+ D.Ca2+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8。消化道平滑肌的电位变化主要由静息电位、慢波电位和动作电位等三种形式。其中,静息电位较小,且不稳定,存在一定波动,主要因K+平衡电位而产生。
3. 消化道平滑肌的慢波起源于() A.纵行肌层 B.ajal间质细胞 C.环行肌层 D.浆膜层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8。慢波起源于消化道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cellofCajal,ICC),因此ICC被认为是胃肠运动的起搏细胞。
4. 对胃肠平滑肌收缩节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静息电位的数值 B.动作电位的幅度 C.动作电位的频率 D.慢波的频率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8。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周期性的轻度去极化和复极化,由于其频率较慢,故称为慢波。慢波频率对平滑肌的收缩节律起决定性作用。
5. 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动作电位去极化相主要依赖的离子是() A.Na+内流 B.K+内流 C.a2+内流 D.Ca2+与K+内流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9。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化主要依赖Ca2+内流,复极化主要由K+外流所致。
6. 关于消化道平滑肌慢波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胃肠不收缩的情况下,也可记录到慢波电位 B.慢波的波幅和频率与平滑肌组织的种类无关 C.慢波起源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Cajal间质细胞 D.慢波的产生是肌源性的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8。消化道不同部位平滑肌的慢波频率不同,人的慢波频率在胃约每分钟3次,在十二指肠约每分钟12次,回肠末端为8~9次。故B选项中“慢波的频率与平滑肌组织的种类无关”错误。
7. 正常人每日由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总量可达() A.1~2L B.3~4L C.5~6L D.6~8L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8。人每日由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总量可达6~8L。消化液主要由有机物、离子和水组成。
8. 消化腺细胞分泌消化液的形式是() A.单纯扩散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出胞作用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9。消化腺分泌消化液是腺细胞主动活动的过程,包括从血液摄取原料、在细胞内合成分泌物,以酶原颗粒和囊泡等形式存储以及将分泌物由细胞排出等一系列复杂过程。
9. 支配消化道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 A.多巴胺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γ-氨基丁酸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9。支配消化道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来自第5胸段至第2腰段脊髓侧角,在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神经节内换元后,节后纤维分布到胃、小肠和大肠各部。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
10. 刺激交感神经对胃肠道的影响是() A.胃肠运动抑制,分泌抑制 B.胃肠运动增强,分泌增强 C.胃肠运动增强,分泌抑制 D.胃肠运动抑制,分泌增强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9。一般情况下,交感神经兴奋可抑制胃肠运动、抑制分泌。
11. 人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是() A.甲状腺 B.脑垂体 C.下丘脑 D.消化道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0。消化道从胃到大肠的粘膜层内存在40多种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都具有社区胺的前提、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消化道粘膜中内分泌细胞的总数远超过体内其他内分泌细胞的总和,因此,消化道被认为是体内最大也是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故答案为D。
12. 引起促胰液素释放作用最强的物质是() A.葡萄糖 B.HCl C.脂酸钠 D.淀粉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1。能够引起促胰液素释放作用的有盐酸(HCl)和脂肪酸,故最强的是B。另外,A选项葡萄糖能够引起胃动素释放。
13. 下列哪种物质不是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 A.生长抑素 B.生长激素 C.P物质 D.胰多肽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0。A选项生长抑素是消化道δ细胞分泌的,C选项P物质由胃肠道N细胞分泌,D选项胰多肽由胃肠道PP细胞分泌。而B选项生长激素是人体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故选B。
14. 哪项pH对唾液淀粉酶的消化活动最适宜() A.2.0~3.0 B.4.0~5.0 C.6.0~7.0 D.8.0~9.0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2。唾液淀粉酶可水解淀粉为麦芽糖,最适合的pH为中性,故选C。
15. 有关唾液的生理作用,错误的是() A.唾液可湿润与溶解食物,使食物易于吞咽,并引起味觉 B.唾液可清除口腔中的残余食物 C.唾液可冲淡、中和、清除进入口腔的有害物质 D.唾液可使蛋白质初步分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2。唾液具有包括ABC选项所描述的作用,唾液中没有分解蛋白质的酶,不能分解蛋白质,故选D。
16. 支配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何种唾液分泌() A.量多、固体成分多的唾液 B.量少、固体成分少的唾液 C.量少、固体成分多的唾液 D.量多、固体成分少的唾液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2。副交感神经引起的唾液分泌,主要为量多而固体成分少的稀薄唾液。
17. 胃液分泌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和内因子 B.壁细胞分泌盐酸 C.黏液细胞分泌黏液 D.幽门腺分泌黏液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主细胞分泌的是胃蛋白酶原,而内因子是壁细胞分泌的。故选A。
18. 关于胃酸分泌的描述,错误的是() A.壁细胞分泌 B.需要消耗能量 C.质子泵在H+分泌中起关键作用 D.壁细胞分泌HCO3—;增多时,血浆pH将下降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胃酸大量分泌的同时也有大量HCO3—进入血液,使得血液暂时碱化,pH上升,故选D。
19. 胃蛋白酶原转变成胃蛋白酶的激活物为() A.Cl— B.Na+ C.HCl D.K+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胃蛋白酶原进入胃腔后,在HCl作用下,从酶原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肽段后,转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故选C。
20. 胃黏膜屏障的作用是() A.防止胃蛋白酶原消化胃黏膜 B.防止Cl-由胃腔侵入黏膜 C.防止Ca2+从黏膜向胃肠弥散 D.防止H+由胃腔侵人黏膜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6。胃粘膜表面的粘液层可以有效防止胃内H+对胃黏膜的直接侵蚀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消化作用。
21. 进食引起的胃液分泌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和体液双重调节 D.正反馈调节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6。进食引起的胃液分泌属于神经和体液双重调节。
22. 头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 A.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尤其低 B.酸度低,胃蛋白酶含量尤其高 C.酸度及胃蛋白酶含量均高 D.酸度及胃蛋白酶含量低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6。头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多,酸度及胃蛋白酶含量均高。
23. 胃期胃液分泌的调节描述,错误的是() A.扩张刺激胃底胃体,通过迷走-迷走长反射 B.扩张刺激胃底胃体,通过壁内神经丛短反射 C.蛋白质消化产物引起促胃液素释放 D.盐酸进人小肠引起促胃液素释放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7。盐酸进人小肠不属于胃期胃液分泌的部分。故选D。
24. 不能刺激胃酸分泌的是() A.迷走-迷走反射 B.壁内神经丛短反射 C.食物机械扩张刺激胃幽门部 D.促胰液素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7。能刺激胃酸分泌的包括A.迷走-迷走反射、B.壁内神经丛短反射、C.食物机械扩张刺激胃幽门部。此外还有促胃液素,而不是促胰液素。故选D。
25. 可以促进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是() A.促胰液素 B.抑胃肽 C.Ch D.表皮生长因子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9。迷走神经递质Ach(乙酰胆碱)能够促进胃酸分泌,故选C。
26. 哪一项不能引起促胃液素分泌增多() A.食物刺激小肠上端黏膜 B.扩张刺激幽门部黏膜 C.肉汤灌注幽门部黏膜 D.盐酸灌注幽门部黏膜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9。盐酸可直接抑制胃窦黏膜G细胞,使促胃液素释放减少;也能刺激胃粘膜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间接抑制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故选D。
27. 关于促胃液素对胃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刺激壁细胞分泌大量盐酸 B.促进胃腺黏液细胞分泌大量黏液 C.促进胃黏膜生长 D.促进胃的运动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8。促胃液素的作用有刺激壁细胞分泌大量盐酸,促进胃黏膜生长,促进胃的运动。故选B。
28. 胃容受性舒张是通过哪一途径实现的() A.交感神经兴奋 B.迷走神经引起胃黏膜释放前列腺素 C.迷走神经末梢释放肽类物质 D.迷走神经末梢释放ACh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1。胃容受性舒张是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实现的,参与该反射的迷走神经传出纤维属于抑制性纤维,其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可能是血管活性肠肽。故选C。
29. 胃特有的运动形式是() A.紧张性收缩 B.容受性舒张 C.蠕动 D.分节运动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1。胃特有的运动形式是容受性舒张,选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0。容受性舒张是胃特有的一种运动形式。胃的运动形式有紧张性收缩、容受性舒张、蠕动。
30. 关于消化道运动的作用,错误的是() A.磨碎食物 B.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C.使食物大分子水解成小分子 D.向消化道远端推送食物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2。消化道运动是物理过程,不能使食物大分子水解成小分子,故选C。
31. 三大营养物质经胃排空的速度由快至慢的排列顺序是() A.糖类、蛋白质、脂肪 B.蛋白质、脂肪、糖类 C.脂肪、糖类、蛋白质 D.蛋白质、糖类、脂肪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1。三大营养物质经胃排空的速度由快至慢的排列顺序是糖类、蛋白质、脂肪。
32. 关于胃排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胃的蠕动是胃排空的动力 B.迷走神经兴奋促进胃排空 C.液体食物排空速度快于固体食物 D.糖类食物排空最快,蛋白质最慢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1。三大营养物质经胃排空的速度由快至慢的排列顺序是糖类、蛋白质、脂肪。故D选项错误。
33. 关于胃排空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胃内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B.胃排空是连续进行的 C.胃排空决定于幽门两侧的压力差 D.胃排空受十二指肠内容物pH的影响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1。胃排空收到十二指肠内因素的控制,可以暂停,不一定是连续的。故选B。
34. 引起胰蛋白酶原活化最主要的物质是() A.组织液 B.肠激酶 C.胰蛋白酶原本身 D.盐酸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3。引起胰蛋白酶原活化最主要的物质是肠激酶。故选B。
35. 糜蛋白酶原的激活依赖于() A.胰蛋白酶 B.HCO3- C.HCl D.组织液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3。糜蛋白酶原主要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有活性的糜蛋白酶。故选A。
36. 对脂肪、蛋白质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 A.唾液 B.胃液 C.胰液 D.胆汁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3。胰液包含多种消化酶,包括胰脂肪酶和胰蛋白酶,能够消化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故选C。
37. 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 A.水少,碳酸氢盐和酶含量丰富 B.水和碳酸氢盐的含量少,酶含量丰富 C.水多,碳酸氢盐和酶含量也丰富 D.水少,碳酸氢盐和酶含量也少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4。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水和碳酸氢盐的含量少,酶含量丰富。
38. 使促胰液素释放的因素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脂酸钠、蛋白质分解产物、盐酸 B.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盐 C.盐酸、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 D.盐酸、脂酸钠、蛋白质分解产物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4。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因素中,最强的是盐酸,其次是蛋白质分解物和质脂酸钠。故选C。
39. 关于胰液分泌的调节,错误的是() A.在非消化期,胰液基本上不分泌 B.食物是促进胰液分泌的自然因素 C.体液因素主要是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 D.迷走神经兴奋,促胰液素分泌增多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4。迷走神经兴奋不引起促胰液素释放;切除小肠的外来神经后,盐酸在小肠内仍能引起胰液分泌,说明促胰液素的释放不依赖于肠外来神经。
40. 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分泌() A.大量水和碳酸氢盐,酶含量较少 B.少量水和碳酸氢盐,酶的含量也很少 C.少量水和碳酸氢盐,酶的含量很丰富 D.大量水,而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很少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4。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胰腺小管上皮细胞,使其分泌大量的水和碳酸氢盐,酶的含量很低。故选A。
41. 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引起大量胰液分泌的主要机制是() A.交感神经兴奋 B.迷走神经兴奋 C.小肠黏膜释放促胃液素 D.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4。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引起大量胰液分泌主要是因为可以刺激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故选D。
42. 缩胆囊素能引起胰腺分泌() A.酶多、碳酸氢钠与水较少 B.酶少、碳酸氢钠与水多 C.酶、碳酸氢钠与水同样多 D.酶与碳酸氢钠均多、水少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4。缩胆囊素能够促进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还有较少的碳酸氢钠与水。故选A。
43. 引起胆囊收缩的一个重要体液因素是() A.促胃液素 B.促胰液素 C.缩胆囊素 D.胆盐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4。缩胆囊素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促进胆囊强烈收缩,排出胆汁。故选C。
44. 胰腺分泌HC03—,错误的是() A.由胰腺内小导管上皮细胞分泌 B.为胰酶提供适宜的作用环境 C.防止盐酸对十二指肠黏膜的侵蚀 D.缩胆囊素可引起HC03—大量分泌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4。缩胆囊素能够促进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还有较少的碳酸氢盐,D错误,故选D。
45. 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胆汁的成分() A.电解质 B.胆酸盐 C.脂肪酶 D.胆固醇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5。胆汁是唯一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故选C。
46. 食物通过消化道时,在哪一部位停留时间最长() A.食管 B.胃 C.小肠 D.结肠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5。食物物通过消化道时,在小肠停留时间最长。故选C。
47. 不是促胃液素作用的是() A.促进胃酸分泌 B.与缩胆囊素有协同作用 C.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 D.促进胃液中水和HC03—的大量分泌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6。选项D.促进胃液中水和HC03的大量分泌,是促胰液素的作用,而不是促胃液素。故选D。
48. 关于分节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小肠所特有的 B.分节运动存在频率梯度 C.空腹时即有明显分节运动 D.是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舒缩活动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7。空腹时分节运动几乎不存在,食糜进入小肠后逐步加强。
49. 关于大肠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储存食物残渣,形成粪便 B.大肠液有保护黏膜、润滑粪便的作用 C.大肠液中的消化酶对消化起重要作用 D.进食后往往可发生集团蠕动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0。大肠液中可能含有少量的二肽酶和淀粉酶,它们对物质的分解作用不大。故选C。
50. 排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A.大脑皮质 B.脑桥 C.延髓 D.脊髓腰骶段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0。排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腰骶段。当肠蠕动将粪便推入直肠时,可扩张管刺激直肠壁的感受器,冲动沿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至腰、骶段脊髓的初级排便中枢。故选D。
51. 胆汁的主要作用是() A.促进淀粉水解 B.激活胰蛋白酶原 C.杀灭细菌 D.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5。胆汁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52. 下列关于胃酸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肠液、胆汁的分泌 B.可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而易于分解 C.可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D.可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胃酸有多种生理作用: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②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蛋白质的水解;③杀灭随食物进人胃内的细菌,对维持胃及小肠内的无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④盐酸随食糜进人小肠后,可促进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的分泌,进而引起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⑤盐酸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由于盐酸属于强酸,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具有侵蚀作用,如果盐酸分泌过多,将损伤胃和十二指肠黏膜,诱发或加重溃疡病。若胃酸分泌过少,则可引起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故选D。
53. 下列关于胆汁的生理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胆盐、胆固醇、卵磷脂都可乳化脂肪 B.胆汁可与脂肪酸结合,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C.胆汁可促进水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D.胆汁可以促进脂肪的消化于吸收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5。胆汁的作用包括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而不是水溶性维生素。故选C。
54. 能够吸收维生素B12的部位是() A.十二指肠 B.空肠 C.回肠 D.结肠上端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5。大部分维生素在小肠上段被吸收,只有维生素B12是在回肠被吸收的。
55. 最容易吸收水分及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是() A.十二指肠 B.胃 C.食管及胃 D.小肠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2。最容易吸收水分及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是小肠。故选D。
56. 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被吸收的部位是() A.十二指肠 B.空肠及回肠 C.十二指肠及空肠 D.十二指肠及回肠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4。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被迅速吸收,故选C。
57. 小肠对糖的选择性吸收,表现在各种单糖吸收速度不同,吸收最快的是() A.核糖 B.半乳糖 C.果糖 D.木糖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4。各种单糖的吸收速率有很大差别,己糖很快,戊糖很慢。在己糖中,又以半乳糖和葡萄糖吸收最快。故选B。
58. 水分在小肠的吸收机制是() A.渗透和滤过 B.主动转运 C.入胞作用 D.单纯扩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2。水的吸收都是跟随溶质分子的吸收而被动吸收的,特别是NaCl的主动吸收所产生的渗透压梯度是水吸收的主要动力。故选A。
59. 果糖在小肠的吸收机制是() A.渗透和滤过 B.主动转运 C.入胞作用 D.易化扩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4。进入细胞的单糖以经载体异化扩散的方式离开细胞进入组织间液,随后入血。
60. 氨基酸和葡萄糖在小肠的吸收机制是() A.渗透和滤过 B.原发性主动转运 C.入胞作用 D.继发性主动转运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4。氨基酸的吸收过程与单糖相似,自肠腔进入黏膜上皮细胞的过程也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61. 水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机制是() A.渗透和滤过 B.主动转运 C.入胞作用 D.易化扩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5。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B6、PP)是通过依赖于Na+的同向转运体被吸收的,属于易化扩散。
62. 下列哪项不利于铁的吸收() A.胃酸 B.高铁 C.维生素C D.二价金属转运体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3。食物中的铁绝大部分是高铁(Fe3+),不易被吸收。
63. 吸收铁的主要部位() A.胃底部 B.胃窦部 C.结肠 D.小肠上部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3。铁主要在小肠上部被吸收。
64. 胆汁可促进() A.钙铁的吸收 B.蛋白质的吸收 C.糖的吸收 D.维生素E的吸收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5。胆汁可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65. 胆汁可以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是因为含有() A.胆盐 B.胆红素 C.胆固醇 D.胆绿素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5。胆汁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胆盐,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66. 将离体肠段置于适宜的环境中,仍然有节律性的收缩运动,表明小肠平滑肌() A.传导性好 B.有自律性 C.伸展性好 D.收缩性强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7。消化道平滑肌在离体后,置于适宜的人工环境内仍能自动进行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具有自律性。
67. 胃大部切除的患者出现贫血,红细胞体积变小,其主要原因是() A.胃酸减少 B.胃蛋白酶减少 C.内因子减少 D.HCO3-减少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4。红细胞体积变小引起的贫血一般是缺铁性血,盐酸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68. 女,59岁,上腹部不适,食欲缺乏3年。体重减轻,乏力半年,查体:贫血貌,上腹部轻压痛。Hb87g/L,胃镜检查胃体皱襞稀疏,黏膜血管透视,未见肿块与溃疡。考虑的诊断是() A.萎缩性胃炎 B.胃癌 C.慢性浅表性胃炎 D.慢性淋巴细胞性胃炎
答案:A
注释:萎缩性胃炎主要症状是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
69. 检查发现萎缩性胃炎患者血中促胃液素水平增高。其原因是() A.交感神经兴奋 B.迷走神经兴奋 C.促胰液素分泌减少 D.胃酸对G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8。促胃液素是由胃窦及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黏膜中G细胞分泌的一种胃肠激素,可强烈刺激壁细胞分泌胃酸。胃酸对促胃液素的分泌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酸分泌减少,血中促胃液素水平增高。
70. 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生贫血的机制是() A.慢性消化道出血 B.铁利用障碍 C.蛋白质吸收障碍 D.内因子缺乏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6。机体发生萎缩性胃炎或胃大部切除后,由于内因子分泌不足,可因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而发生巨幼细胞性贫血。
71. 经常处于高酸和胃蛋白酶环境中的胃黏膜,却不会发生自身消化,是由于存着自我保护机制。主要机制是() A.黏液屏障 B.黏液细胞保护 C.碳酸氢盐屏障 D.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能有效地保护胃黏膜免受胃内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
72. 动物实验中,将蛋白质类食物通过胃瘘直接放入胃内,胃液分泌的特点是() A.量大、酸度高,消化力较强 B.量大、酸度低,消化力较强 C.量大、酸度高,消化力较弱 D.量大、酸度低,消化力较弱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4。在食物或药物刺激下,胃酸将大大增加,消化能力增强。
73. 在兔的动物实验中,电刺激脱下迷走神经时,不会出现的是() A.胃平滑肌收缩 B.肠道平滑肌收缩 C.胃液分泌增加 D.胃肠道括约肌收缩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9。迷走神经促进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但对消化道的括约肌则起抑制作用。
74. 胆囊造影时,为检查胆囊的收缩功能,让受试者进食油煎荷包蛋是为了促() A.胆盐的合成 B.胆固醇的合成 C.胃泌素的分泌 D.缩胆囊素的分泌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4。缩胆囊素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胆囊强烈收缩,引起缩胆囊素释放的因素按由强至弱的顺序为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盐酸、脂肪;糖类有刺激作用。
75. 幽门梗阻患者最有诊断价值的症状是() A.腹胀 B.贫血 C.消瘦 D.呕吐
答案:D
注释:幽门位于胃部底端是消化道最狭窄的部位,幽门梗阻最明显症状会有大量呕吐。
76. 幽门梗阻患者出现严重呕吐时,可导致() A.代谢性碱中毒 B.呼吸性碱中毒 C.代谢性酸中毒 D.混合型酸中毒
答案:A
注释:幽门梗阻大量呕吐则使血钾、钠、氯都偏低,身体呈低钾性碱中毒。
77. 幽门梗阻患者因长期呕吐,常发生下列哪一种类型的碱中毒() A.低K+低Cl—性碱中毒 B.低K+高Cl—性碱中毒 C.高K+高Cl—性碱中毒 D.高K+低Cl—性碱中毒
答案:A
注释:幽门梗阻大量呕吐则使血钾、钠、氯都偏低,身体呈低钾性低氯性碱中毒
78. 正常情况下,胰腺的消化酶并不能引起自身消化,主要是由于() A.胰液中含有HCO3—; B.胰液中有大量的胰酶抑制物 C.胰淀粉酶以无活性的形式存在 D.大部分胰酶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3。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原以无活性的式存在于胰液中,需经肠激酶激活成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79. 急性胰腺炎时,可因胰管内压力升高导致胰小管和胰腺腺泡破裂,出现胰腺组织的自身消化,其主要作用的酶是() A.胰淀粉酶 B.胰蛋白酶 C.抗胰蛋白酶 D.胰脂肪酶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3。胰腺腺泡中含有大量的消化酶,胰腺组织多为蛋白质成分故自身消化主要作用的酶为胰蛋白酶。
80. 胆管梗阻患者体内哪种消化酶的作用减弱() A.胰淀粉酶 B.胰蛋白酶 C.糜蛋白酶 D.胰脂肪酶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5。胆汁中的胆盐、卵磷脂和胆固醇等均可作为乳化剂,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在水性的肠液中,因而可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促进脂肪的分解消化。
81. 肝硬化、腹水病人,出现水肿与肝脏哪项生理功能有关() A.蛋白质合成与分解 B.防御和免疫功能 C.激素代谢 D.再生功能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9。肝脏是合成血浆蛋白的主要场所。肝硬化患者低白蛋白血症,常有下肢水肿及腹水。
82. 急性菌痢患者出现的”里急后重”现象主要是哪段消化道受炎症刺激引起的() A.空肠 B.横结肠 C.降结肠 D.直肠
答案:D
注释:发生“里急后重”的异常排便症状,多数由直肠炎引起。
83. 慢性菌痢患者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将会导致哪种维生素的缺乏() A.维生素A和维生素B复合物 B.维生素D和维生素E C.维生素E和维生素A D.维生素K和维生素B复合物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1。大肠内的细菌能利用肠内较为简单的物质来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这些维生素可被人体吸收利用。抗菌痢的广谱抗生素会杀灭这些大肠内的细菌。
84. VitB12是许多代谢过程所必需的,下列哪些情况不会引起其缺乏() A.胃全切 B.胃壁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破坏 C.慢性胃炎引起的胃酸缺乏 D.外科切除空肠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5。维生素B12吸收部位是回肠,胃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和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内因子-维生素B12复合物,可保护维生素B12免遭肠内水解酶的破坏。当内因子-维生素B12复合物运行至回肠后,内因子的另一活性部位与回肠黏膜细胞膜的相应受体结合,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85. 外科医生不轻易切除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和空肠,为什么() A.小肠有容受性舒张的功能 B.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吸收部位 C.小肠具有回盲瓣 D.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是重要的消化腺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3、P201。小肠内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被吸收。
86. 胃大部切除患者有严重贫血,外周血巨幼红细胞增多,主要是因为下列哪种物质减少而引起的() A.内因子 B.维生素B12 C.HCL D.HCO3-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胃液中若缺乏内因子,可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而影响红细胞生成,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87. 肝损伤的病人胆汁分泌减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影响脂肪的消化分解 B.影响脂肪的吸收 C.不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D.影响胃酸的中和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5。胆汁主要作用促进脂肪的消化,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88. 分泌胃蛋白酶原的是() A.主细胞 B.壁细胞 C.黏液细胞 D.幽门黏膜中G细胞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胃蛋白酶原主要由胃泌酸腺的主细胞合成和分泌。
89. 分泌HCL的是() A.主细胞 B.壁细胞 C.黏液细胞 D.幽门黏膜中G细胞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胃酸(HCL)主要由胃粘膜壁细胞分泌。
90. 分泌促胃液素的是() A.主细胞 B.壁细胞 C.黏液细胞 D.幽门黏膜中G细胞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8。促胃液素是由胃窦及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黏膜中G细胞分泌的一种胃肠激素。
91. 分泌内因子的是() A.主细胞 B.壁细胞 C.黏液细胞 D.幽门黏膜中G细胞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壁细胞在分泌盐酸的同时,也分泌一种被称为内因子的糖蛋白。
92. 壁细胞上的H2受体阻断剂是() A.阿托品 B.西咪替丁 C.前列腺素 D.奥美拉唑
答案:B
注释:西咪替丁及其类似物可阻断组胺与壁细胞上的H2受体结合而抑制胃酸分泌。
93. 胆碱能受体阻断剂是() A.阿托品 B.西咪替丁 C.前列腺素 D.奥美拉唑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9。胆碱能通过激活M受体促进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阿托品是M受体拮抗剂。
94. 分解蛋白质为䏡和胨的是() A.胃蛋白酶 B.淀粉酶 C.胰脂肪酶 D.胰蛋白酶原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胃蛋白酶可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质,使之分解成䏡和胨、少量多肽及游离氨基酸。胰蛋白酶原无活性。
95. 分解淀粉为麦芽糖的是() A.胃蛋白酶 B.淀粉酶 C.胰脂肪酶 D.胰蛋白酶原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2。唾液淀粉酶可水解淀粉为麦芽糖。
96. 分解脂肪为甘油一酯和脂肪酸的是() A.胃蛋白酶 B.淀粉酶 C.胰脂肪酶 D.胰蛋白酶原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3。胰脂肪酶可分解甘油三酯为脂肪酸、一酰甘油和甘油。它的最适pH为7.5~8.5。
97. 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 A.紧张性收缩 B.容受性舒张 C.蠕动 D.分节运动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7。分节运动是小肠特有的一种运动形式。小肠的运动形式有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
98. 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是() A.紧张性收缩 B.容受性舒张 C.蠕动 D.分节运动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0、P197。消化道平滑肌经常处于一定程度的缓慢持续收缩状态,称为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是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
99. 能激活胃蛋白酶原的物质是() A.肠激酶 B.HCl C.内因子 D.胆盐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胃蛋白酶原进入胃腔后,在HCI作用下,从酶原分子转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100. 在消化道内能促进维生素B12吸收的物质是() A.肠激酶 B.HCl C.内因子 D.胆盐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胃内因子与进入胃内的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内因子-维生素B12复合物,可保护维生素B12免遭肠内水解酶的破坏。内因子还与回肠黏膜细胞膜的相应受体结合,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101. 能激活胰蛋白酶原的物质是() A.肠激酶 B.HCl C.内因子 D.胆盐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3。肠液中的肠激酶是激活胰蛋白酶原的特异性酶,可使胰蛋白酶原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102. 95%在回肠重吸收的物质是() A.肠激酶 B.HCl C.内因子 D.胆盐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1。回肠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即能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
103. 消化道的生理功能包括①消化功能②吸收功能③内分泌功能④排泄功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注释:消化道的功能有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还能排泄某些代谢产物,同样具有内分泌功能。
104.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包括①具有紧张性②具有自律性③富有伸展性④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温度、化学和牵张刺激敏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7。消化道平滑肌具有紧张性、自律性、富有伸展性、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温度、化学和牵张刺激敏感,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105. 促胃液素的生理作用有①促进胃酸分泌②促进胃蛋白酶原的分泌③促进胃黏膜的增生④抑制胃的蠕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1,详见表6-2。促胃液素的生理作用有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使胃窦和幽门括约肌收缩,促进胃肠运动和胃肠上皮生长。
106. 胃酸的生理作用有①激活胃蛋白酶原②使蛋白质变性③杀菌④促进小肠吸收铁和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胃酸的生理作用有①②③④外,还有可促进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的分泌,进而引起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107. 抑制胃酸分泌的因素有①盐酸②脂肪③高张溶液④阿托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7。抑制胃酸分泌的因素有盐酸、脂肪、高张溶液、阿托品。
108. 胃的运动形式有①紧张性收缩②分节运动③容受性舒张④蠕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0。容受性舒张是胃特有的一种运动形式。胃的运动形式有紧张性收缩、容受性舒张、蠕动。分节运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109. 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包括①胃内食物的性质②胃内食物的量③胃内容物的pH④肠抑胃素()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1。胃排空速度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及化学组成、食物量、肠抑胃素、促胃液素均有关。
110. 激活胰蛋白酶原的物质①胃蛋白酶②胰蛋白酶③糜蛋白酶④肠激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3。肠液中的肠激酶是激活胰蛋白酶原的特异性酶,可使胰蛋白酶原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已被激活的胰蛋白酶也能激活胰蛋白酶原而形成正反馈,加速其活化。
111. 促进胰液分泌的因素有①迷走神经兴奋②交感神经兴奋③促胰液素④缩胆囊素()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4。胰液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双重控制,促进胰液分泌的因素有迷走神经、促胰液素、缩胆囊素。
112. 十二指肠内注人大量盐酸可引起①胃液分泌②胰液大量分泌③胆汁大量分泌④肠液分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胃酸(HCL)可促进胰液、胆汁、肠液分泌。
113. 缩胆囊素的主要生理作用①抑制碳酸氢盐的分泌②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③促进胰酶的分泌④促进胆囊收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1,详见表6-2。缩胆囊素主要生理作用:刺激胰液分泌和胆囊收缩,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抑制胃排空等。
114. 消化道内,与蛋白质消化有关的酶有①胰淀粉酶②胰蛋白酶③糜蛋白酶④羧基肽酶()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3。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都能分解蛋白质为䏡和胨,当两者一同作用于蛋白质时,则可将蛋白质消化为小分子多肽和游离氨基酸。羧基肽酶可作用于多肽末端的肽键,释出具有自由羧基的氨基酸。胰淀粉酶是胰腺分泌的消化淀粉的酶。
115. 主要在回肠吸收的物质是①胆盐②内因子③维生素B12④氨基酸()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1、P205。回肠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即能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回肠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含有能识别和结合内因子-维生素B12复合体的受体蛋白,转运B12到肠上皮细胞中。
116. 为什么小肠能作为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①小肠的血液和淋巴非常丰富②营养物质已分解成小分子物质③小肠的吸收面积大④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长()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1。小肠除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外,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3~8小时),以及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为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这些都是小肠在吸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有利条件。小肠绒毛内部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肌和神经纤维网等结构。空腹时,绒毛不活动。进食则可引起绒毛产生节律性的伸缩和摆动。这些运动可加速绒毛内血液和淋巴流动,有助于吸收。
117. 需要钠泵参与吸收过程的物质有①葡萄糖②蔗糖③蛋白质.④氨基酸()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4。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膜中存在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它能选择性地将葡萄糖通过黏膜细胞刷状缘从肠腔转运入细胞。这种转运方式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氨基酸的吸收与单糖相似,氨基酸自肠腔进入黏膜上皮细胞的过程也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118. 下列关于胆汁的描述,正确的是①非消化期无胆汁分泌②消化期时只有胆囊胆汁排入小肠③胆汁中无脂肪消化酶④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成分是胆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5。肝细胞能持续分泌胆汁。在非消化期,肝脏分泌的胆汁主要储存于胆囊内。进食后,食物及消化液可剌激胆囊收缩,将储存于胆囊内的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直接从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称为肝胆汁,消化期也排入小肠。胆汁是唯一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胆汁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胆盐,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119. 下列哪种糖类可以被小肠直接吸收①葡萄糖②蔗糖③半乳糖④木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4。食物中的糖类一般须分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各种单糖的吸收速率有很大差别,己糖的吸收很快,戊糖则很慢。在己糖中,又以半乳糖和葡萄糖的吸收为最快,果糖次之,甘露糖最慢。木糖不被小肠直接吸收。
第五节、能量代谢和体温
1. 在体内主要依靠糖的无氧氧化供能的组织细胞是() A.肝细胞 B.脑细胞 C.红细胞 D.骨骼肌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9。成熟红细胞缺乏有氧氧化的酶系,所以主要依靠糖的无氧氧化来供能。
2. 在体内主要用于供能的营养物质是() A.糖、脂肪 B.糖、蛋白质 C.脂肪、蛋白质 D.脂肪、核酸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8-209。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供能,人体所需能量的50~70%由糖氧化分解供能;脂肪在体内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供能,机体消耗的能源有30~50%来自脂肪;而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主要用于重新合成细胞的构成成分,实现组织的自我更新,或用于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长期不能进食或体力极度消耗时才供能。
3. 三天未进食的情况下,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是() A.葡萄糖 B.肝糖原 C.肌糖原 D.脂肪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9。机体饥饿24~48h时以糖氧化供能为主,超过48h就以脂肪供能为主,而成年人储存的脂肪所提供的能量可提供机体使用10余天至2个月之久。
4. 关于能量代谢测定的叙述错误的是() A.直接测热法是测定受试者发散的总热量 B.间接测热法的依据是化学反应的定比定律 C.双标记水法可测定人体在自由活动状态下的能量消耗 D.简化方法测得的能量代谢数值与经典测算方法相差10%左右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3。简化方法测得的能量代谢数值与经典测算方法所得数值仅相差1%~2%。
5. 下列哪种物质的特殊动力效应最为显著()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5。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为30%,糖为6%,脂肪为4%,混合性食物约为10%。
6. 下列哪种情况可出现基础代谢率(BMR)升高() A.肾病综合征 B.病理性饥饿 C.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D.甲状腺功能亢进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6。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可比正常值高25%~80%;而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垂体性肥胖、肾病综合征、病理性饥饿等可出现BMR降低。
7. 测定某人的呼吸商为0.72,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摄入了高脂肪饮食 B.摄入了高蛋白饮食 C.只摄入了碳水化合物 D.长期饥饿状态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1。呼吸商(RQ):机体在一段时间内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葡萄糖氧化时,产生的CO2量与消耗的O2量是相等的,RQ为1;蛋白质和脂肪氧化时的RQ分别为0.80和0.71;糖尿病患者,因葡萄糖的利用发生障碍,机体主要依靠脂肪代谢供能,RQ为0.71。在长期饥饿的情况下,人体的能量主要来自自身蛋白质的分解,RQ接近于0.80。正常人进食混合食物时,RQ在0.85左右。
8. 下列各项中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的是() A.进食 B.精神紧张 C.肌肉活动 D.环境温度为20℃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4。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十分显著,机体任何轻微的活动即可提高代谢率。人在运动或劳动时,由于肌肉活动所消耗的能量需要通过营养物质的氧化来补充,因而可引起耗氧量显著增加。
9. 关于呼吸商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糖的呼吸商为1.00 B.脂肪的呼吸商为0.71 C.任何情况下,呼吸商不能大于1.00 D.是指一定时间内呼出的CO2量和吸入的O2量的比值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1。当营养摄人过多,一部分糖转化为脂肪时,由于脂肪的分子组成中氧的含量较少,原来糖分子中的氧就有剩余,这些剩余的氧可参加机体代谢过程中的氧化反应,相应减少了从外界摄取的O2量,从而使呼吸商变大,甚至可超过1.0。
10. 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可达() A.30% B.20% C.10% D.6%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5。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为30%,糖为6%,脂肪为4%,混合性食物约为10%。
11. 正常人在下列哪种情况下能量代谢水平最低() A.安静状态 B.心算 C.散步 D.基础状态下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5。基础状态下是指人体处在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精神紧张及食物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消耗主要用于维持血液循环、呼吸等基本生命活动,比一般安静时的代谢率低,是人体在清醒时的最低能量代谢水平。
12. 正常人的腋下温度、口腔温度和直肠温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为() A.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下温度 B.直肠温度、腋下温度、口腔温度 C.腋下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D.腋下温度、直肠温度、口腔温度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8。直肠温度36.9~37.9℃,口腔温度36.7~37.7℃,腋下温度36.0~37.4℃。
13. 关于体温的正常生理变动哪项是正确的() A.新生儿体温最稳定 B..老年人体温偏高 C.午后1~6时体温最低 D.育龄期女性黄体期基础体温偏高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8~219。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尚未发育完善,调节体温的能力较差,故体温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动;老年人因基础代谢率低而体温偏低;人体在清晨2~6时体温最低,1~6时最高。
14. 人体在运动状态下产热量最大的是() A.心脏 B.肝脏 C.肾脏 D.骨骼肌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9。骨骼肌的总重量约占体重的40%,因而具有巨大的产热潜力,在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由总产热量的18%增加到73%,剧烈运动时,可达总产热量的90%。
15. 育龄期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发生变动,基础体温的最低点是在() A.月经期开始 B.月经期结束 C.排卵前1周 D.排卵日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9。在月经周期中,体温在卵泡期较低,排卵日最低,排卵后升高0.3~0.6℃。
16. 在下列组织中代谢产热功能最强的是() A.脑 B.心肌 C.平滑肌 D.褐色脂肪组织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0。代谢性产热又称非战栗产热,是一种通过提高组织代谢率来増加产热的形式。非战栗产热作用最强的组织是分布在肩胛下区、颈部大血管周围、腹股沟等处的褐色脂肪组织。
17. 在22℃的室温下机体通过哪种方式散热量最大() A.不感蒸发 B.出汗 C.对流 D.辐射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0。人体在21℃的环境中,在裸体的情况下约有60%的热量是通过辐射方式发散的。
18. 当环境温度升高到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有效的散热形式是() A.辐射 B.传导 C.对流 D.蒸发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1。体表水分的蒸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散热形式,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成为机体唯一有效的散热形式。
19. 下列哪个部位的小汗腺分泌能力最强() A.额部和手背 B.手掌和足拓 C.躯干和四肢 D.腋窝和四肢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1。人体皮肤上分布有两种汗腺,即大汗腺和小汗腺。大汗腺局限于腋窝和阴部等处。小汗腺可见于全身皮肤,其分布密度因部位而异,手掌和足跖最多,额部和手背次之,四肢和躯干最少。然而,汗腺的分泌能力却以躯干为最强。小汗腺是体温调节反应重要的效应器,在炎热的环境下以及运动和劳动时对维持体热平衡起到关键的作用。
20. 可促进温热性出汗的物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乙酰胆碱 C.5-羟色胺 D.酚妥拉明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2。当机体接受温热性刺激时,中枢通过支配汗腺的交感胆碱能纤维使全身小汗腺分泌汗液,胆碱能纤维就是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21. 下列哪种物质能够调节汗液中Na+的重吸收() A.心房钠尿肽 B.血管升压素 C.血管紧张素Ⅱ D.醛固酮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1。在醛固酮的作用下,汗液中的Na+和Cl-可被重吸收;A是促进排钠,B是促进水重吸收。
22. 体温调节的重要中枢部位是() A.脊髓灰质侧角 B.脑干网状结构 C.中脑中央灰质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2。自主性体温调节主要是通过反馈控制系统实现对体温的调节,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在这个控制系统中,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属于控制部分,由此发出的传出信息控制受控系统的活动,如驱动骨骼肌战栗产热,改变皮肤血管口径,促进汗腺分泌等,从而使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平衡。
23. 对机体产热活动影响最大的激素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 C.甲状腺激素 D.甲状旁腺激素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0。(1)神经调节:寒冷刺激可使位于下丘脑后部的战栗中枢兴奋,经传出通路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引起战栗;还能引起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者刺激腺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从而促进甲状腺产生和分泌甲状腺激素使代谢性产热增加。(2)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是调节非战栗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如果机体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数周,甲状腺的活动明显増强,甲状腺激素大量分泌,使代谢率增加。
24. 下列哪项符合机体在炎热环境下的表现() A.肌紧张增强 B.皮肤血流量增加 C.褐色脂肪组织代谢加强 D.机体表层的隔热器作用增强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2。在炎热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皮肤小动脉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量显著增多,较多的体热可从机体深部被带到表层,促进散热。另外,汗腺活动加强时,皮肤血流量増多也给汗腺分泌带来必要的水源。在寒冷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强,皮肤血管收縮,血流量减少,身体表层宛如一个隔热器,可起到防止体热散失的作用。
25. 某男,58岁。患糖尿病8年,近日来出现明显的烦渴多饮和乏力来诊。实验室检查:尿糖+++,酮体++,空腹血糖18.0mmol/L(3.90~6.10),试问该患者目前脑组织的主要供能物质是() A.葡萄糖 B.果糖 C.脂肪酸 D.酮体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9。该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已出现尿糖和尿酮,糖代谢异常,在糖供应不足时酮体是脑组织的主要能源物质,用以维持脑组织的功能活动。
26. 测定某人24小时的尿氮含量为15g,推算在此期间体内由蛋白质代谢所产生的热量是(蛋白的生物热价为18kJ/g)() A.1687.5kJ B.270kJ C.43.2kJ D.5.2kJ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2~P213。蛋白质氧化量:15g÷0.16=93.75g;产热量:18kg/g×93.75g=1687.5kJ。
27. 新生儿硬肿症多发生在寒冷季节保温不足的情况下,患儿出现严重低体温(在35℃以下),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试问下列哪个是新生儿主要的产热方式() A.战栗 B.肌紧张增强 C.氨基酸代谢 D.褐色脂肪组织代谢产热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9。褐色脂肪组织在寒冷环境下发挥重要的产热作用,特别是在新生儿尤为重要。
28. 某女,33岁,身高1.56m,体重78kg,腰围103cm。自诉身体健康,但在气温略升高或活动时常常比别人易出汗,试问最可能的原因是() A.外周温度感受器敏感性增强 B.中枢温度感受器敏感性增强 C.体内热传导效能较低 D.汗腺数量较多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1。BMI=32>28,属于肥胖,在体内由于脂肪组织的导热性能较差,因而肥胖者身体深部的热量不易传向表层,在炎热的天气里容易出汗。
29. 某男,27岁,参加公司组织的篮球比赛后没有及时换掉汗湿的运动服离开了体育馆,次日出现头痛、咳嗽,自觉浑身发冷,心率98次/分(平素心率75次/分),由于身边一时找不到体温计,请估计其大致体温值() A.35~36℃ B.36~37℃ C.37~38℃ D.38~39℃
答案:D
注释:正常体温为36~37℃,体温升高1℃,心率每分钟增加10次。
30. 某女,65岁,因情绪激动后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来院就诊。查体:血压(BP)174/113mmHg,体温(T)38.5℃。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3.50~9.50):7.66×10^9/L,粒细胞比率(40.0~75.0):64.4%。头部CT:在下丘脑部位有出血性改变。入院治疗后病情稳定,但是,却持续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9~39.5℃之间。请问该患者出现的体温升高的最可能原因是() A.感染 B.无汗症 C.持续战栗 D.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3。调节体温的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患者头部CT显示在下丘脑部位有出血性改变,所以体温升高最可能的原因是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31. 某男,27岁,因受寒出现咽喉肿痛,咳嗽,3小时前开始感觉浑身发冷并伴有战栗,现体温38.6℃,试问与上述表现最相关的是() A.体温调定点下移 B.体温调定点上移 C.痛温觉传导通路功能异常 D.外周热感受器敏感性增强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4。一般认为,人的正常体温调定点为37℃,体温调节中枢按照这个设定温度进行调节活动,当体温与调定点的水平一致时,说明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取平衡。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引起的发热就是由于调节点上移而出现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32. 正常人混合膳食时,其呼吸商可视为() A.0.71 B.0.80 C.0.82 D.0.85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1。正常人进食混合食物时,呼吸商在0.85左右。
33. 正常人混合膳食时,若蛋白质的代谢忽略不计,则非蛋白呼吸商可视为() A.0.71 B.0.80 C.0.82 D.0.85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3。根据国人的统计资料,将受试者食用混合膳食时的非蛋白呼吸商视为0.82。
34. 主要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的指标是() A.身高 B.体重 C.体表面积 D.体质指数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0。体质指数是指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所得之商。体质指数过大主要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
35. 能够反映体内腹部脂肪分布情况的指标是() A.身高 B.体重 C.体表面积 D.腰围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0。腰围主要反映腹部脂肪的分布,成人的腰围在男性不宜超过85cm,女性不宜超过80cm。
36. 精神性出汗中枢位于() A.延髓头端腹外侧部 B.脑桥上部 C.视交叉上核 D.大脑皮层运动区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2。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也会引起出汗,称为精神性出汗,其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运动区。
37. 控制生物节律的部位是() A.延髓头端腹外侧部 B.脑桥上部 C.视交叉上核 D.下丘脑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9。目前认为,生物节律主要受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控制。
38. 可在肝脏内利用的能源物质有①葡萄糖②酮体③脂肪酸④维生素()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9。糖主要储存在肝和肌肉组织中,肝糖原分解可生成葡糖-6-磷酸,在葡糖-6-磷酸酶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脂肪酸的氧化分解可在心、肝、骨骼肌等许多组织细胞内进行,而肝脏酮体生成量超过肝外组织的利用能力时,则可导致酮症酸中毒。
39. 有关对基础代谢率(BMR)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需要在25℃以上的环境下测定②进食后12小时以后测定③发热时BMR增高④若以单位时间内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表示,则没有性别的差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5~216。在测定BMR时受试者保持清醒,静卧,肌肉放松,至少2小时以上无剧烈运动,无精神紧张,食后12~14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
40. 下列哪些符合脑组织能量代谢的特点①耗氧量高②主要依靠糖的有氧氧化供能③对血糖的依赖性较高④缺乏有氧氧化的酶系,只能依靠糖酵解供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9。通常情况下脑组织则主要依赖葡萄糖的有氧氧化供能,当发生低血糖或缺氧时,可引起脑功能活动的障碍,出现头晕等症状,重者可发生抽搐甚至昏迷。
41. 在寒冷环境下机体有利于维持体热平衡的反应是①战栗②皮肤血管舒张,提高皮肤温度③提高代谢率④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0。在寒冷环境下,机体首先出现肌紧张,或称战栗前肌紧张,此时代谢率有所增加,在此基础上出现战栗,可使代谢率增加4~5倍,产热量明显增多,有利于维持体热平衡。寒冷刺激可使位于下丘脑后部的战栗中枢兴奋,经传出通路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引起战栗;还能引起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者刺激腺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从而促进甲状腺产生和分泌甲状腺激素;也可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促进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紊,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代谢性产热增加。
42. 影响皮肤温度的因素有①精神紧张②出汗③血压④环境温度变化()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8。体表层最外侧的皮肤的温度称为皮肤温度。皮肤温度与局部血流量密切相关,凡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都能改变皮肤温度。例如,人在寒冷环境中或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紧张性增高,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降低,特别是手的皮肤温度显著降低,可从30℃骤降至24℃。
43. 关于精神性出汗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①主要发生在手掌、足跖和前额②是体温调节反应的重要部分③精神性出汗是由副交感神经活动引起的④主要接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2。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也会引起出汗,称为精神性出汗,其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运动区,通过支配汗腺的交感肾上腺素能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出汗的部位主要在掌心、足底及前额等处。精神性出汗与体温调节的关系不大,而是机体应激反应的表现之一。
第六节、尿的生成和排出
1. 与近端小管前半段相比,近端小管后半段的小管液中() A.葡萄糖浓度较高 B.氨基酸浓度较高 C.钠浓度较高 D.肌酐浓度较高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3。超滤液进入肾小管叫小管液,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全部被重吸收,Na+、Ca2+和尿素等不同程度地被重吸收,而肌酐、H+等则可被分泌到小管液中而排出体外。因此近端小管后半段的小管液中主要是肌酐、H+等物质浓度较高。
2. 关于肾脏葡萄糖重吸收正确的描述是() A.葡萄糖重吸收发生在肾小管各个部分 B.葡萄糖重吸收通过易化扩散方式 C.葡萄糖全部在近端小管重吸收,通过主动转运方式 D.葡萄糖全部在近端小管重吸收,顶端膜的转运通过继发型主动转运,基底侧膜的转运通过被动易化扩散方式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8。肾小囊超滤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与血浆相等,但正常情况下,尿中几乎不含葡萄糖,表明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微穿刺实验证明,滤过的葡萄糖均在近端小管,特别是近端小管的前半段被重吸收。已如前述,小管液中的葡萄糖是通过近端小管上皮细胞顶端膜中的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以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方式被转入细胞的。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则由基底侧膜中的葡萄糖转运体2,以易化扩散的方式转运入细胞间液的。
3. 下列哪种情况下可以引起高钾血症() A.血容量减少 B.应用非保钾利尿剂 C.给予胰岛素处理 D.代谢性碱中毒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8。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胰岛素,钾离子跨膜转移,细胞外血钾向细胞内转移,致细胞外低钾;应用非保钾利尿剂和代谢性碱中毒都会导致低钾血症;醛固酮分泌过少通常会导致高血钾、低钠血症、低血容量。
4. 下列增加滤过分数的因素是() A.肾血流量增加 B.入球小动脉阻力增大 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D.入球小动脉阻力不变,出球小动脉阻力增大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1。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filtrationfraction,FF)。肾血流量增加,FF减少;入球小动脉阻力增大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都会使有效滤过压下降,FF减少;只有D项能使有效滤过压升高,FF增加。
5. 保钾利尿剂是通过下列哪个机制产生利尿作用() A.抑制近端小管顶端膜上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 B.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基底侧膜上的钠泵而抑制钠的主动重吸收 C.抑制远曲小管Na+-Cl—同向转运体 D.抑制集合管顶端膜上的上皮钠通道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8。肾脏对K+的排出量主要取决于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K+的分泌量。上皮细胞与小管液间电位差会影响K+分泌,小管液中的正电位是K+扩散的阻力,小管液中的负电位是K+扩散的驱动力,使K+的分泌增加。保钾利尿剂(如阿米洛利)可抑制上皮细胞顶端膜的钠通道,减少Na+的重吸收,使小管液的负电位减小,K+扩散受阻,因此也减少K+的分泌,达到保钾的目的。
6. 下列哪种情况下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A.醛固酮分泌过少 B.通气过度 C.低血钾 D.肾小管NH3生成过多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0。代谢性酸中毒是最常见的一种酸碱平衡紊乱,是细胞外液H+增加或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原发性HCO3-降低(<21mmol/L)和PH值降低(<7.35)为特征。肾小管和集合管通过Na+-H+交换和质子泵将H+主动分泌到小管液中,且泌H+与HCO3-的重吸收相耦联,此外,肾还能泌NH3和NH4+,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小管液中的H+浓度降低,使泌H+持续不断地进行,而且也能促进HCO3-的重吸收。酸中毒时,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中的碳酸酐酶活性增高,催化生成更多的H+,加速Na+-H+交换和质子泵分泌H+。醛固酮分泌过少以高血钾、低钠血症、低血容量、体位性低血压和尿盐丢失为主要表现;通气过度可导致呼吸性碱中毒;低血钾和肾小管NH3生成过多,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
7.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一般只发生在入球端毛细血管段的主要原因是() A.出球端毛细血管血压过低 B.肾小囊内压逐渐升高 C.毛细血管内晶体渗透压逐渐升高 D.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逐渐升高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2。肾小球毛细血管不同部位的有效滤过压并不相同,越靠近入球小动脉端,有效滤过压越高,这主要是因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胶体渗透压在不断改变,当毛细血管血液从入球小动脉端流向出球小动脉端时,由于不断生成超滤液,血浆中蛋白质浓度便逐渐升高,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也逐渐升高,使滤过的阻力逐渐增大,因而有效滤过压就逐渐减小。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也越来越小。
8. 下列哪种情况下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 A.醛固酮分泌过多 B.过多通气 C.持续性腹泻 D.肾衰竭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0。代谢性碱中毒是指体内酸丢失过多或者从体外进入碱过多的临床情况,主要生化表现为血HCO3-过高,pH值>7.45。肾小管和集合管通过Na+-H+交换和质子泵将H+主动分泌到小管液中,且泌H+与HCO3-的重吸收相耦联,此外,肾还能泌NH3和NH4+,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小管液中的H+浓度降低,使泌H+持续不断地进行,而且也能促进HCO3-的重吸收。小管上皮细胞顶端膜和胞质中的碳酸酐酶在上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肾小管和集会管对H+的分泌随体内酸碱平衡状态而改变。醛固酮分泌过多,导致潴钠,排钾,体液容量扩张,抑制了肾素--血管紧张系统。临床表现高血压、低血钾性碱中毒和周期性麻痹;过多通气可导致呼吸性碱中毒,而非代谢性碱中毒;持续性腹泻和肾衰竭都可导致酸中毒。
9. 高渗性脱水时,下列哪段小管液的渗透压可为低渗() A.肾小囊超滤液 B.近端小管后半段 C.内髓集合管 D.髓袢升支粗段末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4。高渗性脱水即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髓袢升支粗段可主动重吸收NaCl,而对水、尿素不易通透,故升支粗段小管液因其NaCl不断进入周围组织液,使小管液渗透压逐渐降低,成为低渗液。有此属性的还有髓袢升支细段和远曲小管都能降低小管液渗透压。
10. 关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功能的说明,错误的是() A.分泌H+有利于Na+和HCO3—;重吸收 B.分泌NH3有利于排H+ C.分泌NH3排H+有利于重吸收Na+ D.分泌K+有利于排H+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6.在一般情况下,由代谢产生的酸性产物多于碱性产物。机体产生的挥发性酸(CO2)主要经肺排出。肾脏通过重吸收HCO3—和分泌H+以及氨,在排出固定酸和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中重要作用。所以分泌H+有利于HCO3—和Na+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谷氨酰胺在谷氨酰胺酶、谷氨酸脱氢酶作用下可生成2个NH4+进入小管液,同时回收2个HCO3-.在这一过程中,细胞向小管液中分泌H+、NH4+、NH3,有利于重吸收Na+。小管液中的K+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可被重吸收,也能分泌K+,并受多种因素的调节而改变其重吸收和分泌的量。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内的K+浓度较高,顶端膜对K+有通透性,K+可顺化学梯度通过肾脏钾通道进入小管液(即K+的分泌)。这是因为基底侧膜中的钠泵在泵出Na+的同时,将K+泵入细胞,形成细胞内高K+的缘故。另一方面,由于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造成小管液呈负电位,也为K+向小管液中扩散提供电位梯度。肾脏对K+的排出量主要取决于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K+的分泌量。选项D中,分泌K+有利于排K+而非H+。
11. 与肾内髓部高渗的形成有关的是() A.NaCl B.NaCl和尿素 C.K+ D.NaCl和KCl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4.Na+和CI-是形成肾髓质间液高渗的重要因素。凡能影响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和CI-的因素都能影响髓质间液高渗的形成,形成肾髓质高渗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尿素。尿素通过尿素再循环进入肾髓质,尿素进入髓质的数量取决于尿素的浓度和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12. 下列哪种情况下尿中出现蛋白质() A.小管液流速加快 B.GFR增加 C.滤过膜上裂孔素数量减少 D.滤过分数增加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8.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经滤过进入肾小囊,毛细血管与肾小囊之间的结构称为滤过膜.滤过膜由三层结构组成①内层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细胞上有许多直径为70~90nm的小孔,称为窗孔②中间层为毛细血管基膜,含有IN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蛋白多糖等成分,带负电荷,③外层是具有足突的肾小囊上皮细胞,又称足细胞。足细胞的足突相互交错,形成裂隙,裂隙上有一层滤过裂隙膜,膜上有直径4~11nm的小孔,它是滤过的最后一道屏障。肾小球滤过屏障上有一种蛋白质,称为裂孔素,是足细胞裂隙膜的主要蛋白质成分,其作用是阻止蛋白质的漏出。缺乏裂孔素时,尿中将出现蛋白质。
13. 下列哪种情况下GFR增加() A.失血 B.剧烈运动 C.全身交感神经兴奋 D.肾血流量增加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2。GFR的意思是肾小球滤过率,而影响GFR的因素主要有三大要素:(一)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系数;(二)有效滤过压;(三)肾血浆流量。
14. 当病人血糖浓度检测为300mg/100ml时,下列哪项指标高于正常值() A.细胞内液量 B.尿糖 C.血钠 D.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8。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肾小囊超滤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与血浆相等,但正常情况下,尿中几乎不含葡萄糖,表明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微穿刺实验证明,滤过的葡萄糖均在近端小管,特别是近端小管的前半段被重吸收。但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血糖浓度达180mg/100ml血液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每一肾单位的肾糖阈并不完全相同。当血糖浓度继续升高时,尿中葡萄糖浓度随之增高;当血糖浓度升至300mg/100ml时,全部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均已达到或超过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最大转运率,此时每分钟葡萄糖的滤过量达两肾葡萄糖重吸收极限,尿糖排出率则随血糖浓度升高而增加。正常人两肾的葡萄糖重吸收的极限量男性平均为375mg/min,女性平均为300mg/min。
15. 关于肾脏逆流倍增机制对尿液的浓缩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髓袢的长度无关 B.与肾髓质部血流速度无关 C.与髓袢肾小管液的流速无关 D.取决于血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4.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过程,主要在集合管调节。髓质间液高渗环境是水重吸收的动力,而抗利尿激素则调节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另外抗利尿激素能增加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有助于提高髓质间液高渗,增加对水的重吸收,增强肾的浓缩能力。影响肾髓质高渗形成的因素肾髓质间液高渗是尿液浓缩的重要条件,它是由髓袢逆流倍增机制所形成的,而逆流倍增的效率又与髓袢长度、对水和溶质的通透性和髓质的组织结构等有关。髓袢长则逆流倍增效率高,从皮质到髓质的渗透梯度大,浓缩效率也高;反之,髓袢短则逆流倍增效率低,渗透梯度小,浓缩效率也低。
16. 呋塞米的利尿作用机制是() A.抑制近端小管对氯化钠的重吸收 B.抑制髓袢升支粗段对水的重吸收 C.抑制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D.抑制升支粗段对氯化钠的重吸收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4.Na+和CI-是形成肾髓质间液高渗的重要因素。凡能影响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和Cl-的因素都能影响髓质间液高渗的形成,如袢利尿剂呋塞米和依他尼酸可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的Na+-K+-2CI-同向转运,减少Na+和CI-的主动重吸收,降低外髓部间液高渗,进而减少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阻碍尿的浓缩,达到利尿的作用。
17. 肾衰竭不能产生激素时可能出现下面哪种情况() A.水肿 B.高血压 C.贫血 D.尿毒症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6.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通过尿的生成和排出,肾脏能够排出机体代谢终产物、进入机体过剩的物质和异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调节动脉血压等,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肾脏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它能合成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合成和释放肾素,参与动脉血压的调节;合成和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的生成;肾脏中的1a-羟化酶可使25-羟维生素D,转化为1,25-二羟维生素D,调节钙的吸收和血钙水平;肾脏还能生成激肽和前列腺素,参与局部或全身血管活动的调节。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高效能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二者是有一定区别的。以上肾脏合成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中,真正属激素的也是最重要的只有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缺少,红细胞生成减少,直接导致贫血。
18. 神经垂体损伤后() A.尿量增加,低渗尿 B.尿量增加,高渗尿 C.尿量减少,低渗尿 D.尿量增加,渗透压无变化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6。神经垂体不含腺体细胞,不能合成激素。所谓的神经垂体激素是指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产生而贮存于神经垂体的升压素(抗利尿激素)与催产素。当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减少,集合管主细胞的V2受体出现缺陷,都可以使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明显增加,尿渗透压降低。
19. ADH除增加内髓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外,还() A.增加内髓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B.增加近端小管钠的重吸收 C.降低髓袢降支细段对水的重吸收 D.增加髓袢升支细段对钠的通透性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9。抗利尿激素(ADH),是一种九肽激素。在人和某些哺乳动物,其第八位氨基酸残基为精氨酸,故又称精氨酸血管升压素(AVP),ADH除增加内髓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外,内髓部集合管末端依赖抗利尿激素调控的尿素通道蛋白UT-A1和UT-A3对尿素高度通透,使浓缩的尿素扩散到内髓部组织。
20. 剧烈运动尿量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A.ADH分泌过多 B.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明显减少 C.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 D.全身血量减少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0.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的血管平滑肌受肾交感神经支配。安静时,肾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活动使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肾交感神经兴奋时,如在循环血量减少、强烈的伤害性刺激、情绪激动或剧烈运动时,全身多数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可引起肾血管强烈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滤过率减少,尿量也会减少。
21. 下面关于呋塞米的作用,错误的是() A.抑制升支粗段对氯化钠的重吸收 B.可降低肾外髓质部分细胞外渗透压 C.可降低肾内髓质部分细胞外渗透压 D.可使的肾内髓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降低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4.Na+和CI-是形成肾髓质间液高渗的重要因素。凡能影响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和Cl-的因素都能影响髓质间液高渗的形成,如袢利尿剂呋塞米和依他尼酸可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的Na+-K+-2CI-同向转运,减少Na+和CI-的主动重吸收,降低外髓部间液高渗,进而减少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而对尿素的通透性的影响相对较弱。
22. 集合管中钠离子的重吸收主要受哪种激素的调节() A.醛固酮 B.肾上腺素 C.ADH D.糖皮质激素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7.醛固酮主要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增加K+的排泄和增加Na+、水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ADH)主要增加内髓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肾上腺素一般作用使心脏收缩力上升,心脏、肝和筋骨的血管扩张和皮肤、黏膜的血管缩小。糖皮质激素能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并升高血糖。
23. 内髓集合管的小管液() A.总是高渗的 B.总是低渗的 C.总是等渗的 D.可以是高渗,也可以是低渗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4.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过程,主要在集合管调节。髓质间液高渗环境是水重吸收的动力,而抗利尿激素则调节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造成终尿的渗透浓度随机体内水和溶质的情况而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可产生高渗尿或低渗尿。
24. 病人因进行性软弱无力和倦怠就诊,经临床检查确诊为SIADH(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当其ADH分泌过多时,病人的() A.尿量多于正常 B.细胞内液量高于正常 C.血钠浓度高于正常 D.血浆胶体渗透压高于正常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5。抗利尿激素主要调节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另外抗利尿激素能增加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有助于提高髓质间液高渗,增加对水的重吸收,增强肾的浓缩能力。但ADH分泌过多时引起低钠血症、水潴留(细胞内液量高于正常)、尿量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低于正常。
25. 患者,35岁,女性,因肥胖,高血压,月经减少就诊,经检查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为138µmol/24h(女性正常值:11~27.6µmol/24h),诊断为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该患者血中醛固酮水平升高。可预期该患者的() A.血钠升高,细胞外液量增加 B.血钾升高,细胞外液量增加 C.血钠升高,细胞外液量减少 D.血钾下降,细胞外液量减少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7.醛固酮主要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增加K+的排泄和增加Na+、水的重吸收。醛固酮水平升高,K+的排泄增加(低钾血症)和增加Na+(高钠血症)、水的重吸收(细胞外液量增加)。
26. 某大学生,在进行10000m长跑后出汗1L。该大学生在跑步结束后为解渴饮清水1L。与出汗前相比() A.受试者的细胞内液为低渗 B.受试者的细胞外液为高渗 C.受试者的细胞内液量增加 D.受试者的细胞外液量增加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6.大量出汗、严重腹泻、呕吐、高热等导致机体失水多于溶质的丢失,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视上核及其周围区域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使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集合管管腔膜对水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多,尿液浓缩,尿量减少,细胞内液量减少。当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稀释,尿量增加,细胞内液量会增加。
27. 患者因发热、恶心、呕吐、软弱无就力诊,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艾迪生病(Addisondisease)。该患者醛固酮分泌明显减少,患者可出现() A.低血钠、低血钾和轻度酸中毒 B.高血钠、低血钾和轻度碱中毒 C.低血钠、高血钾和轻度碱中毒 D.低血钠、高血钾、轻度酸中毒和细胞外液量减少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7.醛固酮主要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增加K+的排泄和增加Na+、水的重吸收。醛固酮水平减少,K+的排泄减少(高钾血症)和减少Na+(低钠血症)、水的重吸收受阻(细胞外液量减少)。
28. 能分泌肾素的结构是() A.近端小管 B.球旁细胞 C.致密斑 D.髓袢升支粗段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7.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由球旁器的球旁细胞合成、储存和释放,可以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十肽)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II(八肽)。血管紧张素II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醛固酮。
29. 能产生等渗性重吸收的部位发生在() A.近端小管 B.球旁细胞 C.致密斑 D.髓袢升支粗段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5.近端小管是Na+、CI-和水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其中约2/3经跨细胞途径被重吸收,主要发生在近端小管的前半段;约1/3经细胞旁途径被重吸收,主要发生在近端小管的后半段。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主要是通过水通道蛋白1(AQP1),在渗透压作用下完成的。AQP1主要分布在近端小管上皮细胞顶端膜和基底侧膜,参与超滤液中60%~70%水的重吸收,具有极高的水渗透通透性,是完成水的跨细胞重吸收的主要通道。因为上皮细胞主动和被动重吸收Na+、HCO-、CI-、葡萄糖和氨基酸后,小管液渗透压降低,细胞间液渗透压升高。水在这一渗透压差的作用下经跨细胞和细胞旁两条途径进人细胞间液,然后进入管周毛细血管而被重吸收。因此,近端小管中物质的重吸收为等渗性重吸收,小管液为等渗液。
30. 小管液渗透压变化最大的部位是() A.近端小管 B.球旁细胞 C.致密斑 D.内髓集合管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4.近端小管中物质的重吸收为等渗性重吸收,小管液为等渗液,小管液渗透压变化不大。由于抗利尿激素调节内髓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小管液渗透浓度随机体内水和溶质的情况而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可产生高渗尿或低渗尿。球旁细胞是入球小动脉管壁中一些特殊分化的平滑肌细胞,细胞内含分泌颗粒,能合成、储存和释放肾素;致密斑能够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将信息传递至邻近的球旁细胞,调节肾素分泌,从而调节尿量的生成。
31. 主动重吸收Na+、Cl—建立外髓组织高渗的部位是() A.近端小管 B.球旁细胞 C.致密斑 D.髓袢升支粗段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3.小管液流经髓袢升支粗段时,上皮细胞通过顶端膜上的Na+-K+-2C1-同向转运体NKCC2主动重吸收NaCl,使外髓部组织间液NaCl堆积,髓袢升支粗段对水并不通透,外髓部组织间液渗透浓度升高。髓袢升支粗段通过NKCC2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是逆流倍增机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NaCl是维持肾脏外髓部高渗透压浓度的重要物质。
32. 急性大失血引起的尿量减少是由于()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 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滤过膜通透性增大 D.囊内压下降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3.当人在剧烈运动、大失血、缺氧和中毒性休克等时,肾交感神经强烈兴奋引起入球小动脉阻力明显增加时,肾血流量和肾血浆流量明显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也显著降低。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公式中不难看出:(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和囊内液胶体渗透压)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上升,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引起的尿量减少。
33. 剧烈运动引起的尿量减少是由于()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 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滤过膜通透性增大 D.囊内压下降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3.当人在剧烈运动、大失血、缺氧和中毒性休克等时,肾交感神经强烈兴奋引起入球小动脉阻力明显增加时,肾血流量和肾血浆流量明显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也显著降低。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公式中不难看出:(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和囊内液胶体渗透压)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上升,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引起的尿量减少。
34. 能使尿量增加的因素是①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②给予能被肾小球滤过,但不被重吸收的物质③减少尿素的生成④抑制髓袢升支粗段Na+、Cl—的主动重吸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1.①静脉快速输入大量生理盐水使血浆蛋白被稀释,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因而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加。②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可以影响水的重吸收。当小管液中某些溶质因未被重吸收而留在小管液中时,可使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由于渗透作用,也使一部分水保留在小管内,导致小管液中的Na+被稀释而浓度降低,从而使Na+的重吸收减少,进而使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和NaCl排出量增多。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临床上利用渗透性利尿的原理,给患者静脉滴注可经肾小球自由滤过但不被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如甘露醇和山梨醇等,可用作脱水药,如治疗脑水肿和青光眼等,以降低颅内压和眼内压,也可用于心肾功能正常的水肿和少尿以及预防肾衰竭。③④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过程,主要在集合管调节。髓质间液高渗环境是水重吸收的动力,它是由髓袢逆流倍增机制所形成的,Na+、CI-和尿素是形成肾髓质间液高渗的重要因素。凡能影响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和CI-的因素都能影响髓质间液高渗的形成,尿素通过尿素再循环进入肾髓质,尿素进入髓质的数量取决于尿素的浓度和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肾髓质间液高渗不能形成,直接影响Na+、CI-和尿素重吸收,进而影响对水的重吸收,尿量也必然增多。
35. 肾脏的功能包括①调节酸-碱平衡②调节水盐平衡③调节细胞外液量④调节血压()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6.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通过尿的生成和排出,肾脏能够排出机体代谢终产物、进入机体过剩的物质和异物的排泄,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调节动脉血压等,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肾脏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它能合成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合成和释放肾素,参与动脉血压的调节;合成和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的生成;肾脏中的1a-羟化酶可使25-羟维生素D3转化为1,25-二羟维生素D,调节钙的吸收和血钙水平;肾脏还能生成激肽和前列腺素,参与局部或全身血管活动的调节。
36. 急性失血性休克引起尿量减少的原因有①肾血流量减少,肾毛细血管血压下降,GFR减少②血容量下降刺激ADH分泌,水重吸收增加③肾交感神经强烈兴奋,使肾血流量减少④血管紧张素Ⅱ使肾血管收缩,也增加水和钠的重吸收()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3.当人在剧烈运动、大失血、缺氧和中毒性休克等时,肾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通过下列方式调节尿液的生成:①与肾脏血管平滑肌α受体相结合,引起肾血管收缩而减少肾血流量。由于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脉收缩更明显,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流量减少,毛细血管血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②通过激活β受体,使球旁器的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导致循环血液中血管紧张素II和醛固酮浓度增加,增加肾小管对水和NaCl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③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刺激近端小管和髓袢(主要是近端小管)对Na+、CI-和水的重吸收。另外:当循环血量减少时,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对心肺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经迷走神经传入至下丘脑的冲动减少,对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故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37. 电刺激心迷走神经外周端,尿量减少是由于①全身动脉血压下降②肾血流量减少,GFR减少③ADH分泌增加④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GFR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电刺激心迷走神经的外周端,会引起全身动脉血压下降。因为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而引起的。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胆碱M型受体结合,可引起心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和传导组织的传导速度降低,对心脏起到抑制作用,从而使血压下降。同时肾血流量会减少,GFR减少。动脉血压降低时,渗透压感受器可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的血浆晶体渗透浓度阈,ADH分泌较难释放。
38. 能引起肾素分泌的因素有①循环血量减少②动脉血压下降③血管紧张素1I浓度升高④肾动脉狭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7。肾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后者作用于球旁细胞膜中的β受体,可直接刺激肾素释放。如急性大失血,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可反射性兴奋肾交感神经,从而使肾素释放增加。血管紧张素II、抗利尿激素、心房钠尿肽、内皮素和NO则可抑制肾素的释放。当肾动脉狭窄即肾动脉灌注压降低时,入球小动脉壁受牵拉的程度减小,则刺激肾素释放。
39. 应急状态时,肾血流量减少主要是通过①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加强,使肾血管收缩②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使肾血管收缩③肾上腺皮质分泌盐皮质激素增多,儿茶酚胺作用加强④肾素分泌增多,直接收缩肾血管()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1。在正常血压情况下,肾主要通过自身调节来保持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对稳定,以维持正常的尿生成。但在紧急情况下,则通过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激素等使全身血量重新分配,减少肾血流量,以确保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肾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后者作用于球旁细胞膜中的β受体,可直接刺激肾素释放。如急性大失血,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可反射性兴奋肾交感神经,从而使肾素释放增加。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分泌的盐皮质激素是醛固酮,而非儿茶酚胺。所以③选项是错的。
40. 肾脏分泌肾素的部位是() A.球旁细胞 B.间质细胞 C.致密斑 D.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7.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由球旁器的球旁细胞合成、储存和释放,可以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1.血管紧张素I(十肽)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II(八肽)。血管紧张素II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醛固酮。
41. 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最敏感的因素是() A.循环血量减少 B.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C.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D.摄入大量葡萄糖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6.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受多重因素的调节和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血浆晶体渗透压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浆晶体渗透压是调节抗利尿激素分泌最重要的因素。血浆晶体渗透压改变,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的改变。渗透压感受器对Na+和CI-形成的渗透压变化最为敏感,而对葡萄糖或尿素的敏感性较弱。
42. 容量感受器存在的部位是() A.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B.胸腔大静脉和左心房 C.右心房 D.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33.心肺感受器是指一些位于心房、心室和肺循环大血管壁内的感受器,这些感受器能感受两类刺激,一类是机械牵张刺激,另一类是某些化学物质如前列腺素、腺苷和缓激肽等的刺激,其传入神经纤维分别走行于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内。心肺牵张感受器位于循环系统压力较低的部分。这些感受器的扩张主要依赖于静脉回心血量,能探测循环系统的“充盈度”,故又称为容量感觉器。
43. 对水的重吸收影响最大的激素是() A.血管紧张素 B.醛固酮 C.抗利尿激素 D.甲状旁腺素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5.小管液中65%~70%的水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约15%的水在髓袢被重吸收,不等量的水则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主要是通过水通道蛋白1(AQP1)在渗透压作用下完成的;髓袢降支细段这段小管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和基底外侧膜存在大量AQP1,促进水的重吸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此处对水的重吸收可根据机体水和盐平衡的状况进行调节。Na+的重吸收主要受醛固酮的调节,水的重吸收则主要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44. 下丘脑视上核被损坏后,将出现下列哪种变化() A.尿量增加,尿浓缩 B.尿量增加,尿稀释 C.尿量减少,尿稀释 D.尿量减少,尿浓缩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6.抗利尿激素(ADH),是一种九肽激素。它由位于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所合成。当创伤或者手术引起的下丘脑损伤,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减少,会使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明显增加,尿渗透压降低,尿稀释。
45. 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部位主要是() A.肾小球 B.近曲小管 C.髓袢 D.集合管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5.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可根据机体水和盐平衡的状况进行调节。Na+的重吸收主要受醛固酮的调节,水的重吸收则主要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46. 调节肾脏钠和钾排泌的激素是() A.抗利尿激素 B.心房利钠肽 C.血管紧张素 D.醛固酮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7.醛固酮主要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增加K+的排泄和增加Na+、水的重吸收。
47. 调控醛固酮的合成与分泌,下列哪项最不重要() A.肾素 B.血管紧张素Ⅱ C.血Na+ D.CTH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7.肾素可以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十肽)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II(八肽)。血管紧张素II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醛固酮。而醛固酮主要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增加K+的排泄和增加Na+、水的重吸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是脊椎动物脑垂体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它能促进肾上腺皮质的组织增生以及皮质激素的生成和分泌。所以D选项最不重要。
48. 小管液中的Na+浓度通过什么影响肾素分泌() A.肾小球 B.近端小管 C.髓袢 D.致密斑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7.肾素分泌可以通过肾内自身调节机制,其感受器是牵张感受器和致密斑。位于入球小动脉的牵张感受器能感受肾动脉的灌注压,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的致密斑能感受流经该处小管液中的NaCl量。当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或其他原因导致流经致密斑的小管液中NaCl量减少时,肾素释放增加;反之则肾素释放减少。
49. 关于醛固酮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A.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 B.Na+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 C.K+的重吸收和Na+的分泌 D.H+的重吸收和Na+的分泌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7.醛固酮主要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增加K+的排泄和增加Na+、水的重吸收。
50. 球-管平衡指的是哪一段小管的重吸收的规律() A.近端小管 B.髓袢 C.远端小管 D.集合管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0。近端小管中Na+和水的重吸收率总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称为近端小管的定比重吸收,这种定比重吸收的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51. 肾脏球旁器的功能是() A.合成血管紧张素原 B.分泌肾素 C.控制磷酸盐的排泄 D.调节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7。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由球旁器的球旁细胞合成、储存和释放,可以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1.血管紧张素I(十肽)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II(八肽)。血管紧张素II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醛固酮。
52. 大量饮清水后引起的利尿是由于() A.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B.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C.肾小管晶体渗透压下降 D.肾小管胶体渗透压下降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6.当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稀释,尿量增加。一次饮1000ml清水后,约过30分钟尿量就开始增加,1小时末尿量可达最高峰,2~3小时后尿量恢复到原水平。这种大量饮用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临床上可利用此现象来检测肾的稀释能力。
53. 肾脏交感神经兴奋时,以何种方式调控血液流量() A.兴奋α受体,入球小动脉更敏感 B.兴奋β受体,入球小动脉更敏感 C.兴奋α受体,出球小动脉更敏感 D.兴奋β受体,出球小动脉更敏感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5。肾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肾脏血管平滑肌α受体相结合,引起肾血管收缩而减少肾血流量。由于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脉收缩更明显,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流量减少,毛细血管血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54. 抗利尿激素主要影响的水通道蛋白是() A.水通道蛋白-1 B.水通道蛋白-2 C.水通道蛋白-3 D.水通道蛋白-4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5.水通道蛋白2(AQP2)是调节肾脏集合管对水通透性的关键蛋白,主要受抗利尿激素调节。抗利尿激素与肾脏主细胞基底侧膜V2受体结合,促使细胞内含有AQP2的囊泡转移并镶嵌到细胞的顶端膜,从面使顶端膜对水的通透性增加。
55. 心房钠尿肽的生理作用是() A.排K+保Na+,增加血容最 B.排Na+保K+,增加血容量 C.排Na+排H2O,降低血容量 D.保H2O保Na+,降低血压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8.心房钠尿肽(ANP)是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并释放的肽类激素,人类循环血液中的心房钠尿肽由2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当心房壁受牵拉(如血量过多、头低足高位、中心静脉压升高和身体浸入水中等)时可刺激心房肌细胞释放心房钠尿肽。此外,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抗利尿激素和高血钾也能刺激心房钠尿肽的释放。心房钠尿肽的主要作用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和促进肾脏排钠和排水。
56. 应用下列哪种物质可用于测量RPF() A.酚红 B.葡萄糖 C.氨基酸 D.对氨基马尿酸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2。如果血浆中某一物质在流经肾脏后,肾静脉中其浓度接近于零,则表示血浆中该物质经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集合管转运后、从血浆中全部被清除,因此该物质在尿中的排出量(Ux*V)应等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RPF)与血浆中该物质浓度的乘积,即Ux*V=RPF*Px。如果静脉滴注碘锐特或对氨基马尿酸(PAH)的钠盐,维持其血浆浓度在1~3mg/100ml,当血液流经肾脏一个周期后,碘锐特或PAH经过肾脏大约有90%可从血浆中清除,此碘锐特或PAH的清除率可用来代表有效肾血浆流量,即每分钟流经两肾全部肾单位的血浆量。因肾动脉的血液有一部分是供应肾单位以外的组织,这部分血液不被肾小球滤过,也不被肾小管分泌,故实际肾静脉血中碘锐特或PAH的浓度并不等于零。通过测定PAH清除率(Cpah)可计算肾血浆流量(RPF)。
57. 某物质可自由透过滤过膜,但既不被肾小管重吸收,也不被肾小管分泌,该物质的清除率() A.等于肾小球滤过率 B.等于每分肾血浆流量 C.等于每分肾血流量 D.等于零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1。在测定肾小球滤过率时,已知肾每分钟排出某物质(x)的量为Ux*V,如果该物质可经肾小球自由滤过而进入肾小管,并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则Ux*V应等于每钟肾小球滤过量、重吸收量(Rx)和分泌量(Sx)代数和。每分钟内肾小球滤过的该物质的量应等于肾小球滤过率(GFR)与该物质血浆浓度(Px)的乘积,因而肾每分钟排出该物质的量,即Ux*V=GFR*Px-Rx+Sx(x物质的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x物质血浆浓度-重吸收量+分泌量)当重吸收量和分泌量为0时,x物质的清除率即等于肾小球滤过率。
58. 下列哪种物质的清除率最高() A.肌酐 B.菊粉 C.葡萄糖 D.碘锐特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2.如果血浆中某一物质在流经肾脏后,肾静脉中其浓度接近于零,则表示血浆中该物质经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集合管转运后、从血浆中全部被清除。碘锐特或PAH经过肾脏大约有90%可从血浆中清除,此碘锐特或PAH的清除率可用来代表有效肾血浆流量。菊粉的清除率约为125ml/min;肌酐的清除率约为128L/24h,相当于0.089ml/min;葡萄糖在肾小管中清除率几近为0,碘锐特或PAH的清除率约为594ml/min。
59. 盆神经受损后,排尿功能障碍的表现是() A.多尿 B.少尿 C.尿失禁 D.尿潴留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5.如果支配膀胱的传出神经(盆神经)或骶段脊髓受损,排尿反射也不能发生,膀胱变得松弛扩张,大量尿液滞留在膀胱内,导致尿潴留。
60. 胸段脊髓受损在脊休克过去之后,排尿功能障碍的表现是() A.多尿 B.少尿 C.尿失禁 D.尿渚留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5.若高位脊髓受损,骶部排尿中枢的活动不能得到高位中枢的控制,虽然脊髓排尿反射的反射弧完好,此时可出现尿失禁。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脊髓休克恢复后。在脊髓休克期间,由于骶段脊髓排尿中枢处于休克状态,排尿反射消失,可发生溢流性尿失禁。
61. 给家兔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血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和尿量迅速减少,该动物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肾小囊内压升高 C.肾血流量减少 D.肾小囊内液胶体渗透压降低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5。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会与肾脏血管平滑肌α受体相结合,引起肾血管收缩而减少肾血流量。由于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脉收缩更明显,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流量减少,毛细血管血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62. 糖尿病人尿量增加的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 B.微循环障碍 C.小管液中溶质增加 D.内分泌异常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0.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升高而使超滤液中的葡萄糖量超过近端小管对糖的最大转运率,造成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结果使水和NaCl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63. 大最出汗时尿量减少,主要的原因是() 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 B.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 C.交感神经兴奋,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 D.血容量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6。大量出汗、严重腹泻、呕吐、高热等导致机体失水多于溶质的丢失,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视上核及其周围区域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使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集合管管腔膜对水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多,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64. 给大鼠注射ADH的类似物dDAVP后,大鼠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集合管对NaCl的通透性增加 B.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 C.血压升高 D.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6.抗利尿激素(ADH)通过调节集合管主细胞AQP2的蛋白表达量和转位,调节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影响尿量和尿渗透压。注射ADH的类似物dDAVP后,增强了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65. 分泌肾素的是() A.近端小管 B.球旁细胞 C.致密斑 D.集合管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7.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由球旁器的球旁细胞合成、储存和释放,可以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1.血管紧张素I(十肽)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II(八肽)。血管紧张素II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醛固酮。
66. 感受小管液中Na+浓度的是() A.近端小管 B.球旁细胞 C.致密斑 D.集合管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7.肾素分泌可以通过肾内自身调节机制,其感受器是牵张感受器和致密斑。位于入球小动脉的牵张感受器能感受肾动脉的灌注压,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的致密斑能感受流经该处小管液中的NaCl量。当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或其他原因导致流经致密斑的小管液中NaCl量减少时,肾素释放增加;反之则肾素释放减少。
67. 葡萄糖重吸收的节段是() A.近端小管 B.球旁细胞 C.致密斑 D.集合管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8.肾小囊超滤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与血浆相等,但正常情况下,尿中几乎不含萄糖,表明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微穿刺实验证明,滤过的葡萄糖均在近端小管,特别是近端小管的前半段被重吸收。已如前述,小管液中的葡萄糖是通过近端小管上皮细胞顶端膜中的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以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方式被转入细胞的。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则由基底侧膜中的葡萄糖转运体2以易化扩散的方式转运入细胞间液的。
68. 醛固酮作用的主要节段() A.血浆清除率为零 B.血浆清除率等于GFR C.血浆清除率大于GFR(125ml/min) D.血浆清除率小于GFR
答案:D
注释:
69. 某物质经滤过后,又全部被肾小球重吸收,其() A.血浆清除率为零 B.血浆清除率等于GFR C.血浆清除率大于GFR(125ml/min) D.血浆清除率小于GFR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0。两肾在单位时间(一般为每分钟)内能将一定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这个能完全清除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C).由清除率的定义可知,具体计算某种物质(X)的清除率(Cx),需要测定三个数据:①尿中该物质的浓度(Ux,mg/100ml);②每分钟尿量(V,ml/min);③血浆中该物质的浓度(Px,mg/100ml).由于尿中的物质均来自血浆(滤过或分泌),所以Ux*V=Px*Cx也即Cx=Ux*V/Px。某物质经滤过后,又全部被肾小球重吸收,尿中该物质的浓度(Ux)为0.Cx也为0。
70. 某物质可自由通过滤过膜,既不重吸收又不被分泌,其() A.血浆清除率为零 B.血浆清除率等于GFR C.血浆清除率大于GFR(125ml/min) D.血浆清除率小于GFR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1。在测定肾小球滤过率时,已知肾每分钟排出某物质(x)的量为Ux*V,如果该物质可经肾小球自由滤过而进入肾小管,并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则Ux*V应等于每钟肾小球滤过量、重吸收量(Rx)和分泌量(Sx)代数和。每分钟内肾小球滤过的该物质的量应等于肾小球滤过率(GFR)与该物质血浆浓度(Px)的乘积,因而肾每分钟排出该物质的量,即Ux*V=GFR*Px-Rx+Sx(x物质的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x物质血浆浓度-重吸收量+分泌量)当重吸收量和分泌量为0时,x物质的清除率即等于肾小球滤过率。
71. 某物质可自由通过滤过膜,既可重吸收,也可分泌,但分泌大于重吸收,其() A.血浆清除率为零 B.血浆清除率等于GFR C.血浆清除率大于GFR(125ml/min) D.血浆清除率小于GFR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1。在测定肾小球滤过率时,已知肾每分钟排出某物质(x)的量为Ux*V,如果该物质可经肾小球自由滤过而进入肾小管,并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则Ux*V应等于每钟肾小球滤过量、重吸收量(Rx)和分泌量(Sx)代数和。每分钟内肾小球滤过的该物质的量应等于肾小球滤过率(GFR)与该物质血浆浓度(Px)的乘积,因而肾每分钟排出该物质的量,即Ux*V=GFR*Px-Rx+Sx(x物质的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x物质血浆浓度-重吸收量+分泌量)而Ux*V=Px*Cx,即Px*Cx=GFR*Px-Rx+Sx,分泌大于重吸收,即-Rx+Sx为正值,血浆清除率大于GFR。
72. 某物质可自由通过滤过膜,既可重吸收,也可分泌,但重吸收大于分泌,其() A.血浆清除率为零 B.血浆清除率等于GFR C.血浆清除率大于GFR(125ml/min) D.血浆清除率小于GFR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1。在测定肾小球滤过率时,已知肾每分钟排出某物质(x)的量为Ux*V,如果该物质可经肾小球自由滤过而进入肾小管,并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则Ux*V应等于每钟肾小球滤过量、重吸收量(Rx)和分泌量(Sx)代数和。每分钟内肾小球滤过的该物质的量应等于肾小球滤过率(GFR)与该物质血浆浓度(Px)的乘积,因而肾每分钟排出该物质的量,即Ux*V=GFR*Px-Rx+Sx(x物质的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x物质血浆浓度-重吸收量+分泌量)而Ux*V=Px*Cx,即Px*Cx=GFR*Px-Rx+Sx,重吸收大于分泌,即-Rx+Sx为负值,血浆清除率小于GFR。
73. 某物质在肾动脉中有一定浓度,而在静脉中浓度为零,其() A.血浆清除率为零 B.血浆清除率等于GFR C.血浆清除率大于GFR(125ml/min) D.血浆清除率等肾血浆液量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1。如果血浆中某一物质在流经肾脏后,肾静脉中其浓度接近于零,则表示血浆中该物质经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集合管转运后,从血浆中全部被清除,因此该物质在尿中的排出量(Ux*V)应等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RPF)与血浆中该物质浓度的乘积,即Ux*V=RPF*Px而Ux*V=Px*Cx,也即Px*Cx=RPF*Px,Cx=RPF。
74. 哪些情况会使ADH的分泌增加①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②回心血量减少③细胞外液量减少④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6。抗利尿激素(ADH)的释放受多重因素的调节和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当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1%~2%时,即可以引起反应,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当循环血量减少时,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对心肺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经迷走神经传入至下丘脑的冲动减少,对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故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和组织间液,由于它们之间相对自由的液体转移,因而可视作一个整体,细胞外液量减少同样会对心肺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经迷走神经传入至下丘脑的冲动减少,对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故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降对ADH的释放影响不大。
75. 失血性休克导致尿量减少的原因有①肾交感神经兴奋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③ADH分泌增加④动脉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加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3。当人在剧烈运动、大失血、缺氧和中毒性休克等时,肾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通过下列方式调节尿液的生成:①与肾脏血管平滑肌α受体相结合,引起肾血管收缩而减少肾血流量。由于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脉收缩更明显,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流量减少,毛细血管血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②通过激活β受体,使球旁器的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导致循环血液中血管紧张素II和醛固酮浓度增加,增加肾小管对水和NaCl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③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刺激近端小管和髓袢(主要是近端小管)对Na+、CI-和水的重吸收。另外:当循环血量减少时,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对心肺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经迷走神经传入至下丘脑的冲动减少,对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故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76. 肾脏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有①肾素②1,25(OH)2D3③肾上腺素④促红细胞生成素()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6。肾脏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它能合成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合成和释放肾素,参与动脉血压的调节;合成和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的生成:肾脏中的1α-羟化酶可使25-羟维生素D,转化为1,25-二羟维生素D,,调节钙的吸收和血钙水平;肾脏还能生成激肽和前列腺素,参与局部或全身血管活动的调节。肾上腺素是由人体分泌出的一种激素。当人经历某些刺激分泌出这种化学物质,能让人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和神经传送体,由肾上腺释放。而非由肾脏分泌的。
77. 测定血浆清除率的意义①可以测定GFR②可以测定肾血浆流量、滤过分数和肾血流量③可以推测肾小管的功能④可以测定肾排水情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1。测定血浆清除率的意义有四个方面:测定肾小球的滤过率;测定肾血浆流量、滤过分数和肾血流量;推测肾小管的功能;通过测定自由水清除率定量测定肾排水情况。
78. 盆神经兴奋时①膀胱逼尿肌收缩②膀胱逼尿肌松弛③尿道内括约肌收缩④尿道内括约肌松弛()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4。排尿反射是一种脊髓反射,在正常情况下,排尿反射受脑的高级中枢控制,可有意识地抑制或加强其反射过程。引起排尿反射的主要因素是膀胱内压的升高。当膀胱内尿量充盈达一定程度时(400~500ml或以上),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冲动沿盆神经传入,到达骶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冲动也上传到脑干和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位中枢,并产生排尿欲。排尿反射进行时,冲动沿盆神经传出,引起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松弛,于是尿液进入后尿道。这时尿液还可以刺激后尿道的感受器,冲动沿传入神经再次传到脊髓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其活动,使尿道外括约肌开放,于是尿液被强大的膀胱内压(可高达150cmH2O)驱出。尿液对尿道的刺激可进一步反射性地加强排尿中枢活动。这是一个正反馈过程,它使排尿反射一再加强,直至膀胱内的尿液排完为止。
79. 腹下神经兴奋时①膀胱逼尿肌收缩②膀胱逼尿肌松弛③尿道内括约肌收缩④尿道内括约肌松弛()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3。膀胱逼尿肌和内括约肌受副交感和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位于第2~4骶段脊髓,节前纤维行走于盆神经中,在膀胱壁内换元后,节后纤维分布于逼尿肌和尿道内括约肌,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能激活逼尿肌的M受体,使逼尿肌收缩和尿道内括约肌舒张,故能促进排尿。盆神经中也含感觉纤维,能感受膀胱壁被牵拉,膀胱充胀感觉的程度。支配膀胱的交感神经起自腰段脊髓,经腹下神经到达膀胱。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后者通过作用于β受体使膀胱逼尿肌松弛,而通过作用于α受体引起内括约肌收缩和血管收缩。
第七节、内分泌
1. 属于胺类激素的是() A.皮质醇 B.甲状腺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 D.催乳素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357。根据激素的化学结构将其分为胺类、多肽或蛋白质类、脂类激素三大类,肤或蛋白质类激素和大多数胺类激素属于含氮类亲水性激素。胺类激素(aminehormone)多为氨基酸的衍生物。包括: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褪黑素等。
2. 关于“旁分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通过血液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 B.激素通过扩散作用于邻近细胞 C.激素通过血液以外的途径作用于远距离的靶细胞 D.激素通过扩散作用于远距离的细胞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1。一些化学物质不通过血液循环而直接进入周围的组织液,经扩散作用到达邻近的细胞后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这种调节可以看作是局部性体液调节,或称为旁分泌(paracrine)调节,如胰高血糖素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调节过程。
3. 具有亲脂特性的激素是() A.生长激素 B.胰岛素 C.醛固酮 D.肾上腺素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357。脂类激素(lipidhormone)指以脂质为原料合成的激素,主要为类固醇激素(steroidhormone)和脂肪酸衍生的生物活性廿烷酸类(eicosanoid)物质。类固醇激素的分子量小,且因属于亲脂激素(lipophilichormone),类固醇激素因其共同前体是胆固醇而得名,其典型代表是孕酮、醛固酮、皮质醇、睾酮、雌二醇和胆钙化醇。甲状腺激素也属与亲脂性激素。
4. 经靶细胞内生成cAMP为第二信使产生调节效应的激素是() A.糖皮质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 D.肾上腺素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3。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在激动心肌细胞的B肾上腺素能受体后,可通过cAMP信号通路,激活细胞膜上的L型钙通道,增加Ca2+内流,再通过钙触发钙释放机制促进胞质内Ca2+浓度升高,从而使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5. 在细胞内依赖cAMP直接活化的底物酶是() A.PLC B.PDE C.PKA D.AC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8。蛋白激酶(proteinkinase)是一类将ATP分子上的磷酸基团转移到底物蛋白而产生蛋白磷酸化(proteinphosphorylation)的酶类。由第二信使激活的蛋白激酶常称为第二信使依赖性蛋白激酶,如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即蛋白激酶A(proteinkinaseA,PKA)、Ca2+依赖性蛋白激酶即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PKC)等。
6. 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的激素受体是() A.生长激素受体 B.甲状旁腺激素受体 C.胰岛素受体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387。胰岛素的作用是通过胰岛素受体介导的细胞内一系列信号蛋白活化和相互作用的信号转导过程:①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α亚单位结合;②胰岛素受体β亚单位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激活受体内酪氨酸蛋白激酶;③激活的酪氨酸蛋白激酶使细胞内耦联的胰岛素受体底物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④经过IRS下游信号途径,逐级信号转导,引发蛋白激酶、磷酸酶的级联反应,最终引起生物学效应,包括葡萄糖转运,糖原、脂肪及蛋白质的合成,以及一些基因的转录和表达。
7. 血中激素浓度极低,但生理作用却非常明显,这是因为() A.激素的半衰期非常长 B.细胞内存在高效能的生物放大系统 C.激素的特异性很高 D.激素分泌的待续时间非常长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360。在生理状态下,激素的血浓度很低,多在pmol/L-nmol/L的数量级。但信号转导环节具有生物放大效应。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引发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程序,经逐级放大后可产生效能极高的效应。因此,体液中激素含量虽低,但其作用十分强大,如1mol肾上腺素通过cAMP-蛋白激酶A通路引起肝糖原分解,可生成108mol葡萄糖,其生物效应约放大10000万倍。
8. 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脂类激素主要与胞内受体结合调节靶细胞的基因转录过程 B.多数内分泌细胞只分泌一种激素 C.激素可通过血液循环运送至远距离的靶细胞发挥作用 D.胺类激素的受体均位于细胞膜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357。胺类激素(aminehormone)多为氨基酸的衍生物。例如,属于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的肾上腺素等由酪氨酸经酶修饰而成;甲状腺激素为由甲状腺球蛋白分子裂解而来的含碘酪氨酸缩合物;褪黑素是以色氨酸为原料合成。儿茶酚胺类激素在分泌前通常储存在胞内分泌颗粒中,而甲状腺激素则是以甲状腺胶质的形式大量储存在细胞外的甲状腺滤泡腔。儿茶酚胺类激素水溶性强,与靶细胞膜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甲状腺激素脂溶性强,与细胞内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9. 必须通过胞膜受体介导调节靶细胞活动的激素是() A.钙三醇 B.促甲状腺激素 C.醛固酮 D.睾酮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380。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hormone,TSH)是通过与甲状腺滤泡细胞膜上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hyroid-stimulatinghormonereceptor,TSHR)结合而发挥作用的。
10. 可由神经元分泌的激素是() A.缩宫素 B.卵泡刺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 D.催乳素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372。缩宫素(OT)的分泌受下丘脑调控,属于典型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最经典的有以下两个反射。①催产反射:分娩时胎儿对子宫颈的机械性扩张,通过反射,正反馈地促进OT神经元分泌,结果引起强有力的子宫平滑肌收缩,起到催产的作用。胎儿对子宫颈的机械性扩张是促进OT分泌的最有力的刺激。②射乳反射(milk-ejectionreflex):婴儿吸吮乳头及触觉等刺激均可作用于分布在乳头和乳晕的感觉神经末梢,感觉信息经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兴奋OT神经元,促使OT释放入血,引起乳腺肌上皮细胞等发生收缩,乳腺排乳。
11. 属于脂类激素的是() A.醛固酮 B.胰岛素 C.促甲状腺激素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答案:A
注释:考查激素的化学性质。《生理学》第9版P357。脂类激素主要为类固醇激素和廿烷酸类,类固醇激素典型代表:孕酮、醛固酮、皮质醇、睾酮、雌二醇和胆钙化醇。廿烷酸类包括前列腺素族(PG)、血栓烷类(TX)和白细胞三烯类(LT)。
12. 生长激素所属的激素类型是() A.胺类激素 B.蛋白质类激素 C.肽类激素 D.脂肪酸衍生类激素
答案:C
注释:考查激素的化学性质。《生理学》第9版355。生长激素所属的激素类型是肽类激素。激素按化学结构一般分为:胺类、多肽或蛋白质类、脂类激素三大类。胺类主要有: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褪黑素;肽类或蛋白质类:下丘脑、垂体、甲状旁腺、胰岛、胃肠道等部位分泌激素大多属于此类;脂类激素主要分为:类固醇激素和廿烷酸类。详见P355的表11-1。
13. 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和糖皮质激素共同作用时的升高血糖的效应远远超过它们各自单独的升血糖作用,该效应称为() A.协同作用 B.拮抗作用 C.相加作用 D.允许作用
答案:A
注释:考查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生理学》第9版P361。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还有肾上腺素都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属于协同作用。激素的相互作用有:协同作用、抗拮作用、允许作用和竞争作用。
14. 男性,45岁,因大量失血人院,血压70/50mmHg,心率45次/分,医生在给予肾上腺素强心升血压治疗的同时,还合并给予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之间的关系是() A.协同作用 B.拮抗作用 C.相加作用 D.允许作用
答案:D
注释:考查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生理学》第9版P361。糖皮质激素是广泛发挥允许作用的一种激素。激素的相互作用有:协同作用、抗拮作用、允许作用和竞争作用。
15. 介导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的受体类型是() A.离子通道 B.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 C.尿苷酸环化酶受体 D.G蛋白耦联受体
答案:D
注释:考查激素的作用机制。《生理学》第9版P358。受体类型可分为膜受体、胞内受体,介导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的受体类型是膜受体的G蛋白耦联受体。以G蛋白耦联受体为介导的激素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抑制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详见P359的表11-2。
16. 介导心房钠尿肽作用的受体类型是() A.离子通道 B.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 C.鸟苷酸环化酶受体 D.胞内受体
答案:C
注释:考查激素的作用机制。《生理学》第9版P358。介导心房钠尿肽作用的受体类型是膜受体的酶联型受体—鸟苷酸环化酶受体。以鸟苷酸环化酶受体为介导的有心房钠尿肽、一氧化碳。详见P359的表11-2。
17. 能以IP3和DG作为第二信使的激素是①催乳素②醛固酮③儿茶酚胺激素④促甲状腺激素⑤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③⑤
答案:D
注释:考查激素的作用机制。《生理学》第9版P359。以IP3和DG作为第二信使的激素有儿茶酚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缩宫素、血管升压素等,催乳素以酪氨酸激酶结合型受体介导,醛固酮直接与胞内受体结合,促甲状腺激素以cAMP为第二信使,详见P359的表11-2。
18. 以酪氨酸为基本原料合成的激素是①肾上腺皮质激素②肾上腺素③去甲肾上腺素④三碘甲腺原氨酸⑤褪黑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B
注释:考查激素的化学性质。《生理学》第9版P357。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儿茶酚胺类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以酪氨酸为基本原料合成。甲状腺激素(三碘甲腺原氨酸、四碘甲腺原氨酸)都是以酪氨酸为基本原料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原料为胆固醇,机体所有的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原料均为胆固醇。褪黑素是以色氨酸为原料合成。
19. 以酶联型受体介导发挥作用的激素是①胰岛素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③胰高血糖素④生长激素⑤一氧化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注释:考查激素的作用机制。《生理学》第9版P359。以酶联型受体介导发挥作用的激素有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生长激素、一氧化氮、催乳素、缩宫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胰高血糖素是以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发挥作用。详见表11-2。
20. 可作为第二信使在细胞内传递激素调节信息的下列物质是①PDE②cAMP③DG④IP3⑤Ca2+()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答案:A
注释:考查激素的作用机制。《生理学》第9版P359。第二信使有cAMP、cGMP、DG(二酰甘油)、IP3(三磷酸肌醇)、Ca2+。
21. 通过与核受体结合而调控靶细胞基因转录的激素是①醛固酮②三碘甲腺原氨酸③甲状旁腺激素④钙三醇⑤糖皮质激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注释:考查激素作用机制,四个环节的第一环节:受体。《生理学》第9版P358。受体类型可分为膜受体、胞内受体(胞内受体统称核受体)。通过与核受体结合而调控靶细胞基因转录的激素主要是类固醇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激素实例:皮质醇(糖皮质激素)、醛固酮、孕激素、雌激素、雄激素、钙三醇、甲状腺素、三碘甲腺原氨酸;甲状旁腺激素是与膜受体结合的激素。详见P359的表11-2。
22. 内分泌细胞所分泌激素向靶细胞效应分子递送信息的途径是①血液循环②细胞外液③神经纤维④腺体管道⑤胞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注释:考查内分泌概念,《生理学》第9版P354。内分泌是指腺细胞将其产生的物质(即激素)直接分泌到血液或者细胞外液等体液中,并以它们为媒介对靶细胞产生调节效应的一种分泌形式。
23. 关于激素分泌节律及调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血浆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水平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②在多轴系反馈调节中,下位激素对高位内分泌活动仅起抑制性作用③一些腺垂体激素的分泌与下丘脑调节肽的分泌同步④钙三醇的分泌受自我反馈的调控⑤轴系中也有正反馈控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考查激素分泌的节律和调控,《生理学》第9版P362。在多轴系反馈调节中,下位激素对高位内分泌活动多起抑制性作用。
24. 关于激素生物作用的正确叙述是①调节器官系统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②调节机体能量的平衡③调节机体生长、发育及衰老过程④调节机体生殖过程⑤调节新陈代谢()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考查内分泌物质激素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54。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各种激素全面调控与个体生存密切相关的基础功能活动,如维护组织和细胞的新陈代谢,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及衰老过程等,所以,它是机体的调节系统,与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相辅相成,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调节和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态。
25. 属于下丘脑调节激素的是() A.PRL B.RH C.GH D.TSH
答案:B
注释:考查下丘脑-腺垂体系统内分泌,《生理学》第9版P364。下丘脑调节激素可分为两类:“促释放激素”以及“释放抑制激素”,促释放激素有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PRL(催乳素)、GH(生长激素)、TSH(促甲状腺激素)均是腺垂体激素。
26. 能促进ACTH分泌的下丘脑调节肽是() A.TRH B.GnRH C.GHRH D.RH
答案:D
注释:考查下丘脑-垂体内分泌,《生理学》第9版P365。ACT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R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TRH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HRH是生长激素释放激素。
27. 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的主要联系途径是() A.淋巴循环 B.垂体束 C.垂体门脉系统 D.神经纤维
答案:C
注释:考查下丘脑-垂体关系,《生理学》第9版P364。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没有直接的神经结构联系,但存在独特的血管网络,即垂体门脉系统(hy-pophysealportalsystem)。
28. 生长激素受体的结构功能特征是() A.多次跨膜的单链结构 B.被内在化后产生调节效应 C.类似于TSH受体的作用机制 D.需要二聚化后才能产生调节效应
答案:D
注释:考查生长激素作用机制,《生理学》第9版P367。生长激素的受体二聚化是受体活化所必需的环节。
29. 生长激素的分泌具有昼夜周期性特征,其分泌高峰出现的时间范围是() A.清晨初醒 B.上午工作 C.中午进餐 D.深睡之后
答案:D
注释:考查生长激素的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P368-P369。人在觉醒状态下,GH分泌较少,进入慢波睡眠后GH分泌陡增并延续一定时间,入睡后1小时左右血中GH浓度达到高峰。
30. 通常引起GH分泌显著增加的机体状况是() A.觉醒状态 B.轻度运动 C.进餐期间 D.慢波睡眠
答案:D
注释:考查生长激素的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P368-P369。人在觉醒状态下,GH分泌较少,进入慢波睡眠后GH分泌陡增并延续一定时间,入睡后1小时左右血中GH浓度达到高峰。转入异相睡眠(又称快波睡眠)后,GH分泌又迅速减少。
31. 成年人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含量明显升高常可引起的病症是() A.肢端肥大症 B.呆小症 C.佝偻病 D.侏儒症
答案:A
注释:考查生长激素作用机制,《生理学》第9版P367。生长激素也可通过诱导肝细胞等靶细胞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含量明显升高常可引起肢端肥大症。
32. 幼年时缺乏生长激素可导致() A.呆小症 B.侏儒症 C.糖尿病 D.佝偻病
答案:B
注释:考查生长激素生物作用之一促进生长作用,《生理学》第9版P367。幼年期GH分泌不足,患儿生长停滞,身材矮小,称为侏儒症。
33. 生长激素分泌过多的患者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血中脂肪酸含量减少 B.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含量减少 C.血糖升高 D.甘油三酯蓄积
答案:C
注释:考查生长激素生物作用之二调节新陈代谢,《生理学》第9版P367。生长激素可通过降低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升高血糖。GH分泌过多时,可造成垂体性糖尿。
34. 与生长激素同源,也具有一定促生长作用的激素是() A.OT B.PRL C.TSH D.ACTH
答案:B
注释:考查生长激素的化学结构,《生理学》第9版P366。人生长激素(GH)的化学结构与人催乳素(hPRL)有较高的同源性,PRL也有较弱的促生长作用。
35. 具有促进青春期女性乳腺基础性发育作用的重要激素是() A.甲状腺激素 B.生长激素 C.催乳素 D.雌激素
答案:D
注释:考查催乳素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69。乳腺的腺泡等分泌组织只在妊娠期才发育,而且需要多种激素共同作用:雌激素与孕激素起基础作用,PRL与糖皮质激素、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等起协同作用。
36. 妊娠期间乳腺生长发育具备泌乳功能,但并不泌乳的原因是() A.母体腺垂体催乳素细胞活动受抑制 B.母体血中催乳素水平过低,乳腺不能分泌乳汁 C.母体胎盘催乳素水平过低,乳腺不能分泌乳汁 D.母体血中高水平孕激素与雌激素的抑制性
答案:D
注释:考查催乳素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69。在妊娠过程中,随着PRL(催乳素)、雌激素及孕激素分泌的增多,乳腺组织进一步发育,但此时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很高,可抑制PRL的泌乳作用,因此乳腺虽已具备泌乳能力却并不泌乳。
37. 下列可抑制腺垂体分泌PRL的因素是() A.肾上腺素 B.多巴胺 C.雌激素 D.甘氨酸
答案:B
注释:考查催乳素的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P369。PRL的分泌受下丘脑催乳素释放因子(PRF)与催乳素释放抑制激素(PIH)的双重调控,两者分别起促进和抑制PRL分泌的作用,PIH主要是多巴胺。
38. 关于催乳素对乳腺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促进青春期乳腺的发育 B.妊娠期乳腺不泌乳是因其与雌激素的协同作用 C.促进妊娠期乳腺的增生和乳汁分泌 D.维持哺乳期乳汁分泌
答案:B
注释:考查催乳素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69。妊娠期乳腺不泌乳是因其与雌激素的抑制作用。
39. 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类制剂对腺垂体的负反馈影响是() A.LH分泌减少 B.FSH分泌减少 C.CTH分泌减少 D.PRL分泌减少
答案:C
注释:考查多轴系反馈调节,《生理学》第9版P363。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是一个有等级层次的调节系统,系统内高位激素对下位内分泌活动具有促进性调节作用,而下位激素对高位内分泌活动多起抑制性作用。ACTH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LH、FSH即促性腺激素,PRL即催乳素。
40. 不受腺垂体激素调控的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是() A.糖皮质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甲状旁腺激素 D.雌激素
答案:C
注释:考查多轴系反馈调节,《生理学》第9版P363。人体内的轴系主要有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等。
41. 与ACTH分泌调节没有相关性的作用是() A.下丘脑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 B.糖皮质激素的反馈调节作用 C.醛固酮的反馈调节作用 D.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节作用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395。ACTH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主要与糖皮质激素相互作用,而属于盐皮质激素的醛固酮无反馈调节ACTH的作用。
42. 神经垂体激素是指() A.PRL和GH B.VP和OT C.PRL和OT D.VP和PRL
答案:B
注释:考查下丘脑-神经垂体内分泌。《生理学》第9版P370。下丘脑-垂体束这些神经内分泌大细胞可合成血管升压素(VP)和缩宫素(OT)。
43. 调节血管升压素分泌的最敏感刺激是() A.血浆晶体渗透压改变 B.静脉滴注0.9%生理盐水 C.循环血量降低 D.喝酒
答案:A
注释:考查血管升压素(VP)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P371。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和血容量减少是刺激VP分泌的最重要因素,尤其是前者。
44. 能减少血管升压素分泌的情况是() A.大量出血 B.大量出汗 C.严重呕吐或腹泻 D.大量饮清水
答案:D
注释:考查血管升压素(VP)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P371。血浆渗透压降低可减少血管升压素(VP)分泌。大量饮水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其它都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血管升压素分泌。
45. 合成血管升压素的主要部位是() A.近球细胞 B.神经垂体 C.正中隆起 D.视上核
答案:D
注释:考查下丘脑-神经垂体分泌的VP、OT主要合成部位——视上核。《生理学》第9版P370。
46. 关于缩宫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由下丘脑合成 B.由神经垂体释放 C.促进妊娠子宫收缩 D.促进妊娠期乳腺生长发育
答案:D
注释:考查缩宫素(OT)知识。《生理学》第9版P371。OT的主要作用是在妇女分娩时刺激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和在哺乳期促进乳腺排乳。妊娠期乳腺生长发育主要是乳腺的腺泡等分泌组织发育,需要多种激素共同作用:雌激素与孕激素起基础作用,PRL与糖皮质激素、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等起协同作用。
47. 与催乳素共同参与射乳反射的激素是() A.LH B.OT C.GnRH D.GH.
答案:B
注释:考查缩宫素(OT)知识。《生理学》第9版P371。OT的主要作用是在妇女分娩时刺激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和在哺乳期促进乳腺排乳。
48. 能使缩宫素分泌增加的有效刺激因素是() A.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胎儿对子宫颈的机械性扩张 C.催乳素水平升高 D.细胞外液量减少
答案:B
注释:考查缩宫素(OT)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P372,胎儿对子宫颈的机械性扩张是促进OT分泌的最有力的刺激。
49. 垂体功能减退会出现的症状是() A.基础代谢率降低 B.血糖升高 C.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D.神经兴奋性增高
答案:A
注释:下丘脑-垂体系统对机体的神经和体液分泌调节起着系统整合作用,广泛参与机体功能调节。垂体功能减退会出现基础代谢率降低。
50. 合成与分泌褪黑素的内分泌细胞所在的部位是() A.甲状腺 B.胰岛 C.松果体 D.肾上腺髓质
答案:C
注释:考查松果体分泌知识。《生理学》第9版P372。松果体主要合成和分泌激素的代表是褪黑素(melatonin,MT)。
51. 与光照周期密切相关的激素是() A.生长激素 B.催乳素 C.褪黑素 D.胰岛素
答案:C
注释:考查褪黑素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P373。褪黑素的合成和分泌与光线有关,呈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白天分泌减少,而黑夜分泌增加。
52. 控制褪黑素昼夜节律分泌的中枢部位是() A.丘脑前核 B.丘脑枕核 C.下丘脑视上核 D.下丘脑视交叉上核
答案:D
注释:考查褪黑素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P373。视交叉上核是控制褪黑素分泌昼夜节律的神经中枢,中枢内的神经元有褪黑素受体。
53. 对褪黑素抑制作用反应最为敏感的内分泌腺是() A.腺垂体 B.甲状腺 C.胰岛 D.性腺
答案:D
注释:考查褪黑素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73。褪黑素对生殖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有显著影响。
54. 与MSH同源并可刺激黑色素细胞活动的激素是() A.GH B.PRL C.CTH D.FSH
答案:C
注释:考查腺垂体激素知识。《生理学》第9版P366。在腺垂体中间部含有的阿黑皮素原(POMC)是垂体多种激素的共同前体,包括ACTH、β-促脂素(LPH)及促黑(细胞)激素(MSH)等。
55. 4岁患儿因垂体肿瘤,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同时伴视觉障碍。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A.GH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B.IGF-1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C.GH分泌过多,侏儒症 D.GH分泌过多,引起巨人症
答案:D
注释:考查生长激素(GH)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66。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巨人症,分泌过少引起侏儒症。
56. 男性患者,45岁,近一年来发现,头、手、足均增;大呈鼻宽、唇厚粗扩容貌;脊柱变形。患者最可能发生病变的部位是() A.睾丸 B.肾上腺 C.腺垂体 D.下丘脑
答案:C
注释:考查生长激素(GH)分泌及作用知识。《生理学》第9版P367。GH由腺垂体分泌。成年后,如果GH分泌过多,由于骨骺已闭合,长骨不再生长,但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和硫酸软骨素聚集则会使面部和内脏器官肥大,肢端的短骨、颅骨及软组织异常生长。表现为手足粗大、指趾末端如杵状、鼻大唇厚、下颌突出及内脏器官增大等现象,称为肢端肥大症。
57. 女性患者,26岁,撑竿跳训练中不慎跌落,导致头部严重挫伤,CT检查发现其垂体柄完全离断。推测其血浆中水平可能升高的激素是() A.GH B.OT C.TSH D.PRL
答案:D
注释:考查催乳素(PRL)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P369。切断垂体柄可使血中PRL水平升高。
58. 男性患者,35岁,体检结果发现血液中生长激素水平升高,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A.血糖升高 B.伤口不易愈合 C.应激反应耐受力降低 D.体脂增加
答案:A
注释:考查生长激素生物作用之二调节新陈代谢,《生理学》第9版P367。生长激素可通过降低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升高血糖。GH分泌过多时,可造成垂体性糖尿。
59. 30岁女子于6个月前正常妊娠后顺产一女婴。女婴满月后即送回老家由爷爷奶奶人工喂养。目前,因经常性溢乳而就诊。该女子规律的月经周期还未恢复。对该患者溢乳症的最好解释是() A.正常的产后反应 B.腺垂体PRL分泌过多 C.腺垂体TSH分泌不足 D.腺垂体GH分泌减少
答案:B
注释:考查催乳素(PRL)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69。分娩后PRL开始启动和维持泌乳作用。
60. 女性患者,28岁,被诊断为闭经溢乳综合征。患者不会出现的改变是() A.孕激素水平升高 B.血液PRL水平升高 C.FSH和LH水平降低 D.无排卵
答案:A
注释:考查催乳素(PRL)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69。患闭经溢乳综合征的妇女临床表现为闭经、溢乳与不孕,这些症状是高PRL血症所致,而高浓度的PRL还可反馈地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垂体分泌FSH和LH,结果导致无排卵和雌激素水平低下。
61. 男性患者,38岁,头部因高速路车祸严重创伤后出现多尿和烦渴症状。患者尿渗透浓度80mOsm/L,血浆渗透压为310mOsm/L,以人工合成血管升压素治疗后,尿渗透浓度升高到470mOsm/L。患者尿量增多最可能的病因是() A.原发性中枢性尿崩症 B.继发性中枢性尿崩症 C.原发性肾源性尿崩症 D.继发性肾源性尿崩症
答案:B
注释:考查血管升压素(VP)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70。血管升压素(VP)也叫抗利尿激素(ADH)。VP缺乏可引起尿崩症。VP是由下丘脑-神经垂体中枢分泌的激素。头部严重创伤最可能损伤到下丘脑-神经垂体中枢,引起VP分泌缺乏,从而引起尿崩症。
62. 女性患者,12岁,确诊为垂体肿瘤后接受放射性治疗。而后患儿的垂体功能完全丧失,其后将导致的功能显著变化将是() A.生长加速 B.出现甲状腺肿 C.性腺发育障碍 D.血浆ACTH水平升高
答案:C
注释:考查垂体激素知识。《生理学》第9版P365。垂体功能丧失,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性腺激素均会降低,从而性腺发育障碍、生长变缓、ACTH水平降低等。
63. 女性患者,40岁,头部CT检查结果显示下丘脑室旁核处有占位性病变,其所致分泌障碍的激素是() A.LH B.GH C.PRL D.VP
答案:D
注释:考查下丘脑-神经垂体分泌,《生理学》第9版P370。神经垂体的内分泌,实际是指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等部位大细胞神经元轴突延伸投射终止于神经垂体,形成下丘脑-垂体束。这些神经内分泌大细胞可合成血管升压素(VP)和缩宫素(OT)。
64. 女性患者,45岁,因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该患者血液中() A.ACTH水平升高 B.GH水平降低 C.CTH水平降低 D.CRH水平升高
答案:C
注释:考查糖皮质激素(GC)的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P394。当血中GC浓度增加时,可反馈抑制腺垂体ACTH细胞和下丘脑CRH神经元的活动,使ACTH、CRH的合成和释放减少。
65. 男性患者,24岁,被异物击中头部后入院。查体:T37℃,BP110/80mmHg,呼吸14次/分,神志清晰,颅骨枕区有按压痛,随后出现多尿和烦渴,下列检查中最可能异常的是() A.血糖 B.血渗透压 C.血电解质 D.血气分析
答案:B
注释:考查血管升压素(VP)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70-371。头部受伤出现多尿和烦渴的尿崩症,因VP的分泌缺乏导致,VP分泌调节最受影响的是血渗透压。
66. 男性患者,30岁,头部CT平扫结果发现下丘脑部位出现占位性病变,并压迫周围组织,患者不会出现的症状() A.多尿,尿液比重降低 B.多饮仍然口渴 C.高血压 D.记忆力减退
答案:C
注释:考查下丘脑-神经垂体分泌,压迫周围组织时易压迫垂体神经,神经垂体分泌的激素血管升压素(VP)、缩宫素(OT)减少,会引起血压变低。
67. 男性患者,25岁,急诊就医后给予静脉滴注治疗,滴注0.9%生理盐水1500ml(含抗生素)后,患者尿液增加是由于() A.血容量显著增加,VP释放减少 B.血容量显著增加,VP释放增加 C.血浆渗透压增加,VP释放增加 D.血浆渗透压增加,VP释放减少
答案:A
注释:考查VP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P371。血浆渗透压升高和血容量减少是刺激VP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滴注0.9%生理盐水使得血容量增加,血浆渗透压降低,VP减少,尿液增加。
68. 女性患者,25岁,体检结果显示血液中黄体生成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均降低,推测该患者可能出现了() A.停经泌乳综合征 B.垂体功能亢进 C.垂体功能减退 D.高泌乳素血症
答案:C
注释:考查下丘脑-垂体分泌的基础功能整合调节作用。多种基础功能激素降低,垂体功能减退。
69. 能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的是() A.GHRH B.RH C.IGF-1 D.TRH
答案:B
注释:CRH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GHRH即生长激素释放激素,CRH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IGF-1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TRH即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70. 能抑制生长激素释放的是() A.GHRH B.CRH C.IGF-1 D.TRH
答案:C
注释:考查生长激素(GH)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P368。抑制GH释放的有SS(生长抑素)、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71. 能促进卵泡刺激素释放的是() A.GHRH B.CRH C.IGF-1 D.GnRH
答案:D
注释:GnRH即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HRH即生长激素释放激素,CRH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IGF-1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72. 能促进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的是() A.GHRH B.CRH C.IGF-1 D.TRH
答案:D
注释:TRH即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GHRH即生长激素释放激素,CRH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IGF-1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TRH即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73. 由下丘脑神经元分泌的激素有①VP②CRH③TSH④ACTH⑤LH()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⑤
答案:A
注释:VP(血管升压素)是下丘脑-神经垂体分泌、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是下丘脑神经元分泌;TSH、ACTH、LH是由下丘脑-腺垂体分泌。
74. 对GnRH叙述正确的是①属于肽类激素②其分泌呈脉冲式变化③经腺垂体促进性腺活动④直接促进性腺活动⑤受体类型为G蛋白耦联型受体()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B
注释:考查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知识,GnRH直接作用于腺垂体的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活动。
75. 生长激素的生物作用有①促进生长②促进蛋白质合成③幼年分泌过少可导致呆小症④成年时缺乏可导致血糖升高⑤参与机体应激反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②③⑤
答案:C
注释:考查生长激素(GH)作用,《生理学》第9版P366。幼年分泌过少可导致侏儒症;成年分泌过高可导致血糖升高。
76. 与调控机体生长过程有关的激素是①胰岛素②缩宫素③甲状旁腺激素④生长抑素⑤催乳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D
注释:综合考查调控机体生长过程,很多激素参与生长调控(生长激素、生长抑素、胰岛素、甲状旁腺激素、催乳素等)。缩宫素生物作用没有调控生长作用,主要作用是在妇女分娩时刺激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和在哺乳期促进乳腺排乳。
77. 血管升压素的作用包括①促进肝糖原分解②促进水通道的形成③作为药物应用时具有缩血管作用④可促进肾上腺皮质合成和分泌皮质醇⑤可增强记忆、加强镇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考查血管升压素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70-P371。
78. 具有调节糖皮质激素合成分泌作用的垂体激素是①GH②VP③FSH④ACTH⑤TSH() A.②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394。综合考查有关糖皮质激素(GC)的合成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FSH卵泡刺激素均对GC分泌合成有作用。GH/生长激素、VP/血管升压素无作用。
79. 以阿黑皮素原为前体衍生的激素是①ACTH②MSH③GH④LH⑤TSH()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⑤
答案:A
注释:考查腺垂体激素知识。《生理学》第9版P366。在腺垂体中间部含有的阿黑皮素原(POMC)是垂体多种激素的共同前体,包括ACTH、β-促脂素(LPH)及促黑(细胞)激素(MSH)等。
80. 甲状腺不能合成下列哪种激素() A.降钙素 B.三碘甲腺原氨酸 C.逆-T3 D.促甲状腺激素
答案:D
注释:考查甲状腺分泌,《生理学》第9版P373。甲状腺激素(TH)包括四碘甲腺原氨酸(T4,或称甲状腺素,)、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极少量的逆三碘甲腺原氨酸(rT3)。促甲状腺激素是由腺垂体合成。
81. 血中生物活性最强的甲状腺激素形式是() A.DIT B.MIT C.rT3 D.T3
答案:D
注释:考查甲状腺分泌,《生理学》第9版P373。甲状腺激素(TH)包括四碘甲腺原氨酸(T4,或称甲状腺素,)、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极少量的逆三碘甲腺原氨酸(rT3)。T4的分泌量最大,T3的生物活性最强,rT3不具有TH生物活性。
82. 甲状腺滤泡上皮聚碘的机制是()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继发性主动转运 D.原发性主动转运
答案:C
注释:考查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生理学》第9版P374。甲状腺滤泡上皮聚碘的过程成为碘捕获,碘捕获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83. 甲状腺激素合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酶是() A.脱碘酶 B.蛋白水解酶 C.过氧化物酶 D.腺苷酸环化酶
答案:C
注释:考查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生理学》第9版P373。甲状腺激素合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酶是TPO(过氧化物酶)。
84. 合成后在细胞外大量储存的激素是() A.肾上腺素 B.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 D.皮质醇
答案:B
注释:考查甲状腺激素知识,《生理学》第9版P373。甲状腺是唯一能将生成的激素大量储存于细胞外的内分泌腺。
85. 正常情况下,储存于滤泡腔中的甲状腺激素可供机体利用的时间是() A.5~10天 B.10~20天 C.20~30天 D.50~120天
答案:D
注释:考查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生理学》第9版P375。TH合成后一般以胶质的形式储存于甲状腺的滤泡腔内,储备量可保证机体长达50~120天的代谢需求。
86. 血浆中与甲状腺激素结合的血浆蛋白最主要是() A.CBG B.GHBP C.ABP D.TBG
答案:D
注释:考查甲状腺激素运输和降解,《生理学》第9版P375。TH在分泌释放入血后,仅极少量以游离形式存在,99%以上是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形式运输。血浆中与TH结合的蛋白质主要有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甲状腺素转运蛋白(TTR,又称TBPA)和白蛋白(albumin)三种,其中与TBG结合的TH约占结合总量的75%。
87. 下列哪一个激素可穿过细胞膜与核受体结合而起作用() A.生长激素 B.胰岛素 C.甲状腺激素 D.肾上腺素
答案:C
注释:综合考查激素结合受体,甲状腺激素/TH属于亲脂性激素,可穿越细胞膜和细胞核膜,与定位于细胞核内的甲状腺激素受体(THR)结合。生长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均是结合膜受体。
88.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错误的是() A.增加机体产热,升高基础代谢率 B.促进脂肪分解和脂肪酸氧化 C.促进蛋白质合成 D.促进成人脑和长骨的发育
答案:D
注释:考查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发育,《生理学》第9版P376。甲状腺激素/TH是胎儿和新生儿脑发育的关键激素。
89. 在安静状态下,人体调节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是() A.甲状腺激素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乙酰胆碱
答案:A
注释:考查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调节新陈代谢,《生理学》第9版P377。TH能使全身绝大多数组织的基础氧消耗量增加,产热量增加。
90. 胎儿和新生儿脑发育的关键激素是() A.生长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 D.肾上腺素
答案:B
注释:考查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发育,《生理学》第9版P376。甲状腺激素/TH是胎儿和新生儿脑发育的关键激素。
91. 因胚胎期缺碘或甲状腺功能减退,儿童罹患的疾病是() A.艾迪生病 B.侏儒症 C.肢端肥大症 D.呆小症
答案:D
注释:考查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发育,《生理学》第9版P377。胚胎期及幼儿期如果缺乏TH(甲状腺激素),可导致不可逆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以及骨骼的生长发育与成熟延迟或停滞,出现明显的智力发育迟缓、身材短小、牙齿发育不全等症状,称为克汀病(cretinism,或称呆小症)。
92. 成人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患下列哪种疾患() A.艾迪生病 B.侏儒症 C.黏液性水肿 D.呆小症
答案:C
注释:考查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调节物质代谢,《生理学》第9版P378。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则出现蛋白质合成减少,组织间黏蛋白沉积,可结合大量阳离子和水分子,引起黏液性水肿。
93. 食物长期缺碘可以产生() A.侏儒症 B.肢端肥大症 C.地方性甲状腺肿 D.软骨症
答案:C
注释:考查甲状腺的调节,《生理学》第9版P381。长期缺碘造成TH的合成和分泌减少,血中T3、T4长期降低,对腺垂体的负反馈抑制作用减弱,引起腺垂体TSH分泌增加,刺激甲状腺代偿性增生肥大,即甲状腺肿。
94. 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以下哪种表现是错误的() A.血液胆固醇水平增高,且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B.婴幼儿脑及长骨发育迟缓,若不及时补充甲状腺激素可出现呆小症 C.黏液性水肿 D.基础代谢率升高
答案:D
注释:综合考查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甲状腺激素/TH几乎作用于机体的所有组织,从多方面调节新陈代谢与生长发育,甲状腺功能减退基础代谢率降低。
95. 临床上呆小症的治疗,必须在患儿生后多久及时补充甲状腺激素,过晚则很难产生理想的效果() A.两年左右 B.一年左右 C.半年左右 D.3个月内
答案:D
注释:考查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发育,《生理学》第9版P377。先天性甲状腺发育不全的患儿出生时的身长可基本正常,但脑的发育已受累。一般在出生后数周至3~4个月后这些患儿才表现出明显的智力迟钝和长骨生长迟滞。
96. 丙硫氧嘧啶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作用环节是() A.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性 B.抑制肠黏膜吸收膜 C.抑制甲状腺滤泡细胞的碘捕获 D.抑制甲状腺激素的释放
答案:A
注释:考查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生理学》第9版P375。丙硫氧嘧啶可以抑制TPO(过氧化物酶)活性,因而能抑制TH的合成,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有同样作用的还有硫氧嘧啶类的甲硫氧嘧啶、咪唑类的甲巯咪唑、卡比马唑等。
97. 能刺激甲状腺腺体增生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物质是() A.TRH B.TSH C.CRH D.T3和T4
答案:B
注释:考查甲状腺分泌知识,TSH(促甲状腺激素)是直接调节甲状腺形态和激素的激素;TRH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RH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T3和T4为甲状腺激素。
98. 甲状腺可根据血碘水平来调节TH的合成,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前馈调节
答案:C
注释:考查甲状腺激素调节,《生理学》第9版P381。甲状腺具有能根据血碘的水平,通过自身调节来改变碘的摄取与TH合成的能力。
99. 与调节血钙水平无关的器官是() A.肾 B.肺 C.肝 D.皮肤
答案:B
注释:考查甲状旁腺激素知识,《生理学》第9版P382。甲状旁腺分泌的甲状旁腺激素(PTH)、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降钙素(CT)以及由皮肤、肝和肾等器官联合作用生成的1,25-二羟维生素D,是共同调节机体钙、磷代谢稳态的三种基础激素,称为钙调节激素。
100. PTH的主要作用是() A.降血钙,升血磷 B.升血钙,降血磷 C.升血钙,不影响血磷浓度 D.降血钙,不影响血磷浓度
答案:B
注释:考查甲状旁腺激素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82。PTH总的效应是升高血钙和降低血磷。
101.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患者可出现“水中毒”,补充下列哪种激素可缓解症状() A.糖皮质激素 B.盐皮质激素 C.抗利尿激素 D.胰岛素
答案:A
注释:考查糖皮质激素(GC)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394。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可发生肾排水障碍,甚至引起“水中毒”,若补充GC则可缓解症状。
102. 糖皮质激素无收缩血管作用,但能加强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这种作用称为() A.拮抗作用 B.协同作用 C.允许作用 D.正反馈作用
答案:C
注释:考查糖皮质激素(GC)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393。GC可提高心肌、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类激素的敏感性(允许作用),上调心肌、血管平滑肌细胞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表达,并使这些受体与儿茶酚胺的亲和力增加,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血管紧张度,以维持正常血压。
103. 关于应激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缺氧、创伤、精神紧张等有害刺激时出现 B.有多种激素参与 C.是一种特异性反应 D.血中ACTH、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
答案:C
注释:考查应激反应知识,《生理学》第9版393。当机体遭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性刺激时(如创伤、手术、感染、中毒、疼痛、缺氧、寒冷、强烈精神刺激、精神紧张等),引起机体发生非特异性的适应反应,称为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机制十分复杂,除ACTH、GC分泌迅速增多外,儿茶酚胺、催乳素、生长激素、血管升压素、β-内啡肽、胰高血糖素和醛固酮等激素的分泌也明显增加。
104. 长期大量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 A.血中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B.面部、躯干和背部脂肪明显减少 C.血压往往低于服药前水平 D.可引起肾上腺皮质束状带萎缩
答案:D
注释:考查糖皮质激素(GC)的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394。临床上长期大剂量应用GC,可通过长反馈抑制下丘脑CRH神经元及腺垂体ACTH细胞,使CRH与ACTH的合成和分泌减少,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和网状带的萎缩,分泌功能减退或停止。
105.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可导致() A.血糖浓度降低 B.淋巴细胞数量增多 C.四肢脂肪增加 D.面、肩和腹部脂肪增加
答案:D
注释:考查糖皮质激素(GC)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393。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大剂量应用GC类药物时,可出现库欣综合征表现,即机体内脂肪重新分布,主要沉积于面、颈、躯干和腹部,而四肢分布减少,形成“满月脸”、“水牛背”、四肢消瘦的“向心性肥胖”体征。
106. 关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错误的是() A.受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 B.受糖皮质激素的负反馈调节 C.受醛固酮的负反馈调节 D.在应激状态下分泌增多
答案:C
注释:考查糖皮质激素(GC)的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394。GC主要受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反馈调节(当血中GC浓度增加时,可反馈抑制腺垂体ACTH细胞和下丘脑CRH神经元的活动,使ACTH、CRH的合成和释放减少,且ACTH细胞对CRH的敏感性下降,使血中GC降低)、应激性调节(当机体受到应激原刺激时,下丘脑CRH神经元分泌增强,刺激腺垂体ACTH分泌,最后引起GC的大量分泌)。
107. ACTH是下列哪种激素合成与分泌调节中最主要的生理因素() A.盐皮质激素 B.糖皮质激素 C.醛固酮 D.性激素
答案:B
注释:考查糖皮质激素(GC)的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394。ACTH对维持肾上腺皮质正常的结构和GC的合成与分泌具有重要作用。
108. 关于醛固酮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钠降低可刺激其分泌 B.血钾下降可刺激其分泌 C.血压下降、血容量减少可使其分泌增加 D.有保钠、排钾、保水的作用
答案:B
注释:考查糖醛固酮知识,《生理学》第9版395。血K+水平升高和血Na+水平降低均能刺激醛固酮分泌。
109. 肾上腺髓质的分泌细胞(嗜铬细胞)直接受() A.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 B.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 C.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 D.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
答案:A
注释:考查肾上腺髓质分泌细胞(嗜铬细胞)知识,《生理学》第9版396。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受交感神经胆碱能节前纤维的支配。
110. 一患者因突发面神经炎需要短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用后血糖可能出现的改变是() A.无影响 B.升高 C.下降 D.先升高后下降
答案:B
注释:考查糖皮质激素(GC)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93-P394。GC是调节糖代谢的重要激素之一,因能显著升高血糖而得名。
111. 一10岁男孩,半年来食欲亢进,体重快速增加,活动后气促,头晕,近日该患出现视物模糊。查体所见身高140cm,体重65kg,呈向心性肥胖,血压140/95mmHg,眼科检查双眼视力下降、视野缩小。头颅CT检查发现垂体有占位性病变。以下可能出现明显改变的是() A.胰岛素 B.甲状腺素 C.肾上腺素 D.糖皮质激素
答案:D
注释:考查糖皮质激素(GC)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93。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大剂量应用GC类药物时,可出现库欣综合征表现,即机体内脂肪重新分布,主要沉积于面、颈、躯干和腹部,而四肢分布减少,形成“满月脸”、“水牛背”、四肢消瘦的“向心性肥胖”体征。
112. 某男,45岁,主诉肌肉无力,性欲减退,肌肉消瘦,不能耐受运动。体检发现该患者四肢消瘦,皮肤菲薄,面部、项背及腹部体脂增加。化验检查血中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与这些症状相符合的诊断可能是() A.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 B.糖皮质激素分泌缺乏 C.GH缺乏 D.PRL缺乏
答案:A
注释:考查糖皮质激素(GC)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93。当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时,可出现肌肉消瘦、骨质疏松、皮肤变薄、四肢消瘦,面部、项背及腹部体脂增加的“向心性肥胖”体征。
113. 某人因肾病长期大量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该患者不会因此而出现() A.血糖升高 B.蛋白质合成增加 C.面部和躯干脂肪合成增加 D.红细胞、血小板增多
答案:B
注释:考查糖皮质激素(GC)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93-P394。GC对肝内和肝外组织细胞的蛋白质代谢影响不同,抑制肝外组织细胞的蛋白质合成,促进肝内蛋白质合成。
114. 患者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时,上述哪种变化正确() A.血中CRH增加 B.血中ACTH减少 C.血中TSH减少 D.血中GH减少
答案:B
注释:考查糖皮质激素(GC)的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P394。大量糖皮质激素可反馈调节使CRH、ACTH减少。
115. 机体受到刺激而发生应激反应时,上述哪种变化正确() A.血中CRH增加 B.血中ACTH减少 C.血中TSH减少 D.血中GH减少
答案:A
注释:考查应激反应知识,《生理学》第9版P393。应激反应机制复杂,在应激状态下机体ACTH、GC分泌迅速增多,同时儿茶酚胺、催乳素、生长激素、血管升压素、β-内啡肽、胰高血糖素和醛固酮等激素的分泌也明显增加。
116. 在应激反应中,血中哪些激素浓度升高①GH②ACTH③PRL④GC()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注释:考查应激反应知识,《生理学》第9版P393。应激反应机制复杂,在应激状态下机体ACTH、GC分泌迅速增多,同时儿茶酚胺、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血管升压素(VP)、β-内啡肽、胰高血糖素和醛固酮等激素的分泌也明显增加。
117. 有关糖皮质激素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减弱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②促进四肢部位的脂肪分解,增强脂肪酸在肝内的氧化过程③可增强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④促进肝外组织蛋白质分解,抑制其合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注释:考查糖皮质激素(GC)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94。GC参与应激反应,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
118. 有关盐皮质激素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有保Na+排K+作用②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的调节③血K+浓度升高可促进醛固酮分泌④缺少时可导致水中毒()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注释:考查醛固酮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95。导致水中毒原因是糖皮质激素缺乏。
119. 关于前列腺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前列腺素只由前列腺分泌,女性不含此激素 B.几乎机体所有组织都可合成前列腺素 C.前列腺素属于廿烷酸类激素 D.环加氧酶是前列腺素合成的关键酶
答案:A
注释:考查前列腺素知识,《生理学》第9版P397。前列腺素(PG)因最先在精液中发现,误以为由前列腺分泌而得名,实际上,几乎机体所有组织都可合成PG。就整体而言,PG是一类分布广泛、作用复杂、代谢快的典型的组织激素。
120. 瘦素的生物学作用不包括() A.抑制机体摄食 B.抑制脂肪合成 C.促进脂肪分解 D.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无影响
答案:D
注释:考查瘦素知识,《生理学》第9版P398。瘦素的生物效应比较广泛,不但可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活动,还对GnRH、LH和FSH的释放有双相调节作用,也影响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活动。
121. 分泌受机体脂肪储存量的调节,参与体重调节的激素是() A.脂联素 B.甲状腺激素 C.肾上腺激素 D.瘦素
答案:D
注释:考查瘦素的知识,《生理学》第9版P398。瘦素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合成和分泌,因能降低体重而得名。
122. 主要由骨骼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是() A.骨泌素 B.肌肉抑制素 C.骨钙素 D.护骨素
答案:B
注释:考查骨骼肌细胞内分泌的知识,《生理学》第9版P399。骨骼肌除可特异地产生肌肉抑制素和肌肉素等。
123. 关于骨骼细胞的内分泌,错误的是() A.骨钙素主要由成骨细胞分泌 B.骨钙素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C.护骨素可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与成熟 D.骨钙素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答案:D
注释:考查骨骼细胞内分泌的知识,《生理学》第9版P399。骨钙素可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提高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加速葡萄糖的利用,减少内脏脂肪堆积。
124. 分泌有昼夜节律并与人体生物节律的形成有关的是() A.ACTH B.褪黑素 C.糖皮质激素 D.缩宫素
答案:B
注释:考查褪黑素知识,《生理学》第9版P373。褪黑素的合成和分泌与光线有关,呈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白天分泌减少,而黑夜分泌增加。褪黑素可作为一个内源性因子作用于视交叉上核,调整生物节律,使环境的周期与机体的生物节律保持一致。
125. 既有强大的血管收缩作用又有强大的正性肌力作用的是() A.内皮素-1 B.内皮素-2 C.内皮素-3 D.血管紧张素-Ⅰ
答案:A
注释:考查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血管内皮生成的活性物质内皮素,《生理学》第9版P137。内皮素(ET)具有强大的血管收缩作用,ET-1又有强大的正性肌力作用。
126. NO没有的作用是() A.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 B.保护血管 C.大量的NO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 D.NO也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系统活动
答案:C
注释:考查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血管内皮生成的活性物质一氧化碳(NO),《生理学》第9版P136。NO可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也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系统活动、保护血管。
127. 女青年22岁,急诊科护士,经常值夜班,近一年来经常入睡困难、夜里早醒,月经紊乱,与以上表现密切相关的激素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糖皮质激素 C.雌激素 D.褪黑素
答案:D
注释:考查褪黑素知识,《生理学》第9版P373。褪黑素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对于神经系统,褪黑素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镇静、催眠、镇痛、抗抑郁等作用。褪黑素对生殖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有显著影响。
128. 男性患者,75岁,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病史20年,半年来经常头晕,医嘱应用抗高血压药和降血脂药的同时,加用小剂量的环加氧酶抑制剂阿司匹林。加用阿司匹林的目的是() A.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 B.减少TXA2的合成 C.减少白三烯的合成 D.减少前列环素的合成
答案:A
注释:考查前列腺素知识,《生理学》第9版P397。PG的合成过程中,首先是细胞膜中的磷脂在磷脂酶A2的作用下生成PG的前体物质花生四烯酸(AA),后者在环加氧酶(COX)的催化下,形成不稳定的环过氧化合物PGG2,随即又转变为PGH2。PGH2可在血栓烷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血栓烷A2(TXA2),也可在前列环素合成酶的作用下转变为前列环素(PGI2)。AA的后续活性产物不仅是PG和TXA2,还有白三烯等。环加氧酶是催化花生四烯酸转变为廿烧酸衍生物的关键酶,因而成为临床多种药物的治疗靶点。如阿司匹林可抑制环加氧酶活性,故能抑制PG等的合成。
129. 女性患者,16岁,自述因前一天晚上睡觉时受凉而发生头痛、乏力、鼻塞、吞咽疼痛、咳,嗽体检:体温38.5℃,咽喉红肿,双肺听诊无明显异常。医生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处方中含对乙酰氨基酚,其作用是() A.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起到解热镇痛作用 B.收缩血管,减轻鼻塞症状 C.镇咳 D.改善乏力症状
答案:A
注释:考查前列腺素(PG)知识,《生理学》第9版P397。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也可通过抑制环加氧酶活性而抑制PG合成,是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
130. 老年男性70岁,心绞痛病史3年,为防止意外发生,医生嘱其备用硝酸甘油片剂,在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的主要作用机制与功能系统器官分泌的何种物质有关() A.内皮素 B.心房钠尿肽 C.NO D.C型钠尿肽
答案:C
注释:
131. 与NO合成有关的是() A.TXA2 B.花生四烯酸 C.L-精氨酸 D.白三烯
答案:C
注释:考查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血管内皮生成的活性物质一氧化碳(NO),《生理学》第9版P137。NO的前体是L-精氨酸,在一氧化氮合酶(NOS)的作用下生成。
132. 与前列腺素合成有关的是() A.TXA2 B.花生四烯酸 C.L-精氨酸 D.白三烯
答案:B
注释:考查前列腺素知识,《生理学》第9版P397。PG的合成过程中,首先是细胞膜中的磷脂在磷脂酶A2的作用下生成PG的前体物质花生四烯酸(AA)。
133. 关于前列腺素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环加氧酶是前列腺素合成的关键酶②几乎机体所有组织都可合成前列腺素③不同前列腺素产生的效应常相互抗衡④前列腺素只由前列腺分泌,女性不含此激素()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注释:考查前列腺素知识,《生理学》第9版P397。前列腺素(PG)因最先在精液中发现,误以为由前列腺分泌而得名,实际上,几乎机体所有组织都可合成PG。就整体而言,PG是一类分布广泛、作用复杂、代谢快的典型的组织激素。
134. 骨骼细胞可分泌①肌肉素②护骨素③骨泌素④骨钙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注释:考查骨骼细胞内分泌的知识,《生理学》第9版P399。肌肉素是由骨骼肌细胞分泌。
第八节、生殖
1. 睾丸间质细胞分泌() A.睾酮 B.抑制素 C.雄激素结合蛋白(ABP) D.雌激素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4。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包括脱氢表雄酮、雄烯二酮、睾酮,其中睾酮的分泌量最多。故选A。
2. 关于睾丸的生精过程,以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最适宜的温度是体温 B.睾丸产生的精子具备运动和受精能力 C.精子形成约需要一个月 D.精子生成需要卵泡刺激素(FSH)和睾酮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3-404。生精过程需要适当的理化环境,睾丸所在的阴囊温度比腹腔内温度低2℃左右,故A错误。睾丸生成的精子功能尚未成熟,只有当其被输送至附睾,在其中停留18-24小时后才获得运动和受精能力,故B错误。精原细胞发育为精子的过程约需64天故C错误。一定量的雌激素有利于生精,故D正确。
3. 睾丸支持细胞的功能不包括() A.产生睾酮 B.对生精细胞起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C.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ABP) D.分泌抑制素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4。支持细胞在生精中的作用有: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ABP),分泌抑制素,而睾酮是由间质细胞生成的,故选A。
4. 雄激素结合蛋白是由下列哪种细胞分泌的() A.睾丸基底细胞 B.睾丸间质细胞 C.睾丸支持细胞 D.睾丸生精细胞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4。睾丸支持细胞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可结合并转运间质细胞分泌的睾酮至曲细精管,有利于生精,故选C。
5. 对睾丸生精过程始动发挥作用的激素是() A.雌激素 B.孕激素 C.黄体生成素(LH) D.卵泡刺激素(FSH)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4-P405。支持细胞表达FSH受体和雄激素受体,这些激素首先作用于支持细胞,FSH作用于支持细胞膜上的FSH受体,从而启动生精过程,故选D。
6. 关于睾酮的生理作用中,以下的叙述哪项不正确() A.刺激男性第二性征的出现 B.刺激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 C.促进脂肪的合成 D.促进肌肉和骨骼生长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4-P405。睾酮的生理作用有:对胚胎性别分化的影响、促进男性第二性征发育、对生精过程的影响、对代谢的影响(促进肌肉、骨骼的蛋白质合成,对脂代谢有不利影响,表现为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故选C。
7. 男性黄体生成素(LH)作用是() A.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合成雄激素 B.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C.促进支持细胞合成雄激素结合蛋白 D.促进生精细胞的分化和精子的生成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5。LH与间质细胞膜上的LH受体相结合,增强睾酮合成相关酶的活性,从而促进睾酮的合成,故选A。
8. 关于雌激素生理作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促进子宫内膜腺体分泌大量黏液,阻止精子穿透及存活 B.促进阴道上皮细胞增殖,角化 C.刺激乳腺导管和结缔组织增生 D.可以防止高血脂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9。雌激素对生殖器官的作用:使排卵期宫颈口松弛,子宫颈分泌大量清亮、稀薄的黏液,有利于精子穿过进入宫腔,故A错误。
9. 关于孕激素的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使子宫平滑肌活动减弱 B.促进阴道上皮细胞角化 C.促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增殖 D.促进乳腺发育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9。孕激素对生殖器官的作用:抑制子宫内膜细胞增殖,促进子宫内膜上皮的分泌功能及内膜基质细胞的蜕膜化,有利于早期胚细胞的发育和着床,故选C。
10. 雌激素和孕激素作用的相同点是() A.使子宫、输卵管平滑肌活动减弱 B.刺激乳腺腺泡发育 C.使子宫颈黏膜变稀薄 D.促进能量代谢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9-P410。雌激素促进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收缩力增强,孕激素使子宫肌兴奋性降低,抑制其收缩;雌激素刺激乳腺导管和结缔组织增生,孕激素促进腺泡发育;雌激素使子宫颈分泌大量清亮、稀薄的黏液,孕激素使宫颈黏液分泌减少且变稠;故选D。
11. 关于月经周期中月经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相当于卵泡期晚期 B.血中雌激素水平高、孕激素水平低 C.血中孕激素水平高、雌激素水平低 D.血中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均低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0。月经期是月经周期开始的几天,与增生期的早期有所重叠,如果排卵后没有发生受精、着床,则黄体萎缩退化,导致血中雌、孕激素水平突然降低,螺旋小动脉痉挛性收缩,内膜出现剥脱,血管破裂出血,故选D。
12. 在月经周期中出现两次分泌高峰的激素是() A.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B.雌激素 C.孕激素 D.雄激素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1。第一个高峰在月经周期的中期,一般在排卵后7-8天形成雌激素的第二个高峰,故选B。
13. 排卵后子宫内膜的分泌期变化是由于() A.高浓度雌激素的作用 B.高浓度孕激素的作用 C.孕激素和雌激素共同作用 D.FSH浓度升高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1。排卵后的黄体期,雌激素分泌先有一过性下降,随着LH作用下黄体发育,分泌孕、雌激素增加,尤以孕激素增加更为明显,故选C。
14. 假设某人的月经周期为28到30天,预计在月经周期中的哪儿天之间会发生排卵() A.第6天和第8天 B.第10天和第12天 C.第14天和第16天 D.第18天和第20天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0。月经周期中的黄体期的时间长度相对稳定,而卵泡期的长短变化较大,因而临床上常将月经来潮前的第14天推算为排卵日,故选C。
15. 排卵后黄体萎缩是由于血中哪种激素水平下降() A.前列腺素水平下降 B.雄激素水平下降 C.黄体生成素水平下降 D.雌激素水平下降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1。排卵后的黄体期,随着LH作用下,分泌孕、雌激素增加,增加的雌、孕激素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负反馈调节作用,腺垂体LH和FSH的分泌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故选C。
16. 月经周期中控制排卵发生最重要的激素是() A.雌激素 B.孕激索 C.黄体生成素 D.卵泡刺激素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1。一般在LH峰值出现后16-24小时排卵,临床上如需要实施人工授精,应根据LH峰或人工给予HCG后的排卵时间及卵子存活的时间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故LH是控制排卵的重要激素,选C。
17. 在月经周期的哪一段期间,优势卵泡产生大量雌激素() A.第1~4天 B.第5~14天 C.第15~20天 D.第21~25天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1。当雌激素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大约在月经周期的第6天),血中FSH量有所减少,大多数卵泡得不到足够的FSH支持而半途退化闭锁,只有一个优势卵泡得以继续发育,故选B。
18. 如果未发生受精,在月经周期哪一段期间,黄体发生退化() A.第1~4天 B.第5~14天 C.第15~20天 D.第26~28天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1。如果排卵后卵子没有受精,在排卵后第9-10天黄体开始退化,雌、孕激素分泌量减少,故选D。
19. 排卵前,血中黄体生成素(LH)出现高峰的原因是() A.血中孕激素对腺垂体的正反馈作用 B.血中雌激素对腺垂体的正反馈作用 C.血中孕激素和雌激素共同的作用 D.FSH的促进作用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1。月经周期的中期,随着优势卵泡的成熟,体内雌激素水平进一步增加,此时血中高浓度的雌激素对下丘脑及腺垂体都产生正反馈调节作用,故选B。
20. 15岁男孩体检发现单侧隐睾,因其父母担心孩子将来生育受到影响,遂就医并与医生讨论治疗方案。关于睾丸的陈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出生时睾丸已有精子产生,但青春期后才排放 B.睾丸所在阴囊温度低于体温有利于生精 C.睾丸长生的精子形态及功能都巳成熟 D.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需要卵泡刺激素(FSH)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2-P405。睾丸生精自青春期开始启动,故A错误。睾丸生成的精子功能尚未成熟,只有当其被输送至附睾,在其中停留18-24小时后才获得运动和受精能力,故C错误。LH与间质细胞膜中的LH受体结合,增强睾酮合成相关酶的活性,从而促进睾酮的合成,故D错误。生精过程需要适当的理化环境,睾丸所在的阴囊温度比腹腔内温度低2℃左右,故B正确。
21. 一名26岁男性患有Klinefelter's综合征,一种性染色体畸变的遗传病,常伴随曲细精管发育不全。下列哪项是生精小管中支持细胞的功能() A.将FSH分泌到管腔中 B.将睾酮分泌到管腔中 C.形成血睾屏障 D.青春期前合成雌激素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4。支持细胞在生精中的作用有参与形成血-睾屏障,故C正确。
22. 一名16岁“女性”被诊断患有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她从未有过月经,有一个盲端的阴道,无子宫、子宫颈和卵巢,染色体型46XY,腹腔内查见睾丸,血清睾酮升高。下列哪些特征是由于缺乏雄激素受体引起的() A.46XY基因型 B.腹腔睾丸 C.血清睾酮升高 D.缺乏子宫和子宫颈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5。间质细胞分泌的睾酮进入曲细精管可直接与支持细胞的雄激素受体结合或转化为活性更强的双氢睾酮再与雄激素受体结合,促进精子的生成,故缺乏雄激素受体可引起血清睾酮升高,选C。
23. 一男性患者,22岁,体格检查显示:轻度肥胖,女性型乳房发育,面部和腋毛较少。有男性生殖器,但阴茎短小,睾丸偏小。染色体分析发现染色体型为XXY。以下哪一项是直接促进男性外生殖器发育最重要的激素() A.睾酮 B.雄烯二酮 C.雄酮 D.双氢睾酮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4-P405。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的雄激素中,睾酮的分泌量最多,生物活性也最强。睾酮的生理作用有促进男性第二性征的发育。游离状态的睾酮进入靶组织可直接发挥作用,或经靶细胞内5α-还原酶的作用转化为活性更强的双氢睾酮发挥作用。综上,故选D。
24. 一对夫妇因担心其不能自然受孕到生殖中心进行备孕咨询,生殖内分泌专家根据临床检查评估女方能够排卵。以下哪项可帮助判断有排卵发生() A.血清FSH水平升高 B.体温下降 C.血清LH水平升高 D.血清孕酮水平升高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8-P409。排卵后,由卵巢黄体细胞分泌大量孕酮,同时也分泌较多的雌激素,故血清孕酮水平升高可帮助判断有排卵发生,选D。
25. 一名55岁女性正在经历围绝经期症状的困扰。她的妇科医生就雌激素替代疗法与她进行了讨论,该疗法具有以下哪些作用() A.使月经周期模式恢复正常 B.减少潮热的发生 C.降低子宫内膜癌风险 D.降低乳腺癌的风险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2。补充雌激素可以缓解围绝经期症状,故选B。
26. 一名22岁的年轻女性在妇产科就诊时自述月经量大并伴有严重痛经。医生为缓解痛经症状应用布洛芬,并为减少经量给予低剂量口服激素避孕药。以下哪一项指标的降低(或减少)是雌激素的生物作用() A.卵巢中卵泡的生长 B.乳房中的导管生长 C.子宫平滑肌收缩 D.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9。雌激素提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故选D。
27. 生育年龄女性,有规律月经周期,周期为28天,在月经周期的17天进行刮宫,其子宫内膜应属于下列哪一期() A.增生早期 B.增生晚期 C.分泌早期 D.分泌晚期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1。分泌期一般为月经周期的第15天到第28天,故选C。
28. 在女性不孕不育的诊治过程中,通常检测的主要激素不包括哪项() A.前列腺素 B.卵泡刺激素 C.黄体生成激素 D.催乳素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2。青春期后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任一环节功能异常都可能导致卵巢卵泡生长、排卵和黄体功能的异常,进而影响月经周期并可能导致不孕。四个选项中只有前列腺素不会影响月经周期,故选A。
29. 某35岁年轻女性,因停经就医,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卵巢早衰。该患者下列哪一改变最不可能出现() A.血中雌激索降低 B.血中孕激素水平降低 C.血中FSH降低 D.血中LH降低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1。当雌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则分别对下丘脑和腺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卵巢产生的抑制素也选择性的抑制腺垂体FSH分泌,使血中FSH量有所减少。当卵巢早衰时,反而会出现血中FSH升高,故而选C。
30. 促进成熟卵泡排卵的激素是() A.雌激素 B.孕激素 C.FSH D.LH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1。随着优势卵泡的成熟,体内雌激素水平进一步增加,对下丘脑及腺垂体产生正反馈作用,触发下丘脑GnRH大量释放,刺激腺垂体分泌的LH和FSH大幅增加达峰值,尤以LH峰更为明显,一般在LH峰值出现后16-24小时排卵,故选D。
31. 维持妊娠黄体功能的是() A.雌激素 B.孕激素 C.FSH D.hCG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5。hCG使母体卵巢中的黄体变成妊娠黄体,继续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故选D。
32. 使基础体温升高激素是() A.雌激素 B.孕激素 C.FSH D.LH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0。孕激素可增强能量代谢,也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是体温调定点水平升高,排卵后孕激素分泌增加可使基础体温升高0.2~0.5℃,故选B。
33. 刺激红细胞的生成() A.睾酮的作用 B.雌激素的作用 C.孕激素的作用 D.黄体生成素的作用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5。睾酮促进肾脏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红细胞生成,故选A。
34. 使子宫内膜增生() A.睾酮的作用 B.雌激素的作用 C.孕激素的作用 D.黄体生成素的作用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9。雌激素促进子宫发育,子宫内膜增生,使内膜具有对胚胎的接受性,故选B。
35. 发动精子生成() A.睾酮的作用 B.雌激素的作用 C.孕激素的作用 D.卵泡刺激素的作用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5。FSH作用于支持细胞膜上的FSH受体,通过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cAMP-PKA信号传导途径促进支持细胞合成分泌精子所需的物质,从而启动生精过程,故选D。
36. 睾丸功能的调节包括①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控②睾丸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反馈调节③FSH调节间质细胞合成和分泌睾酮④生精过程只受FSH的调节⑤睾丸内部细胞间的旁分泌调节()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①③⑤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5。睾丸功能受下丘脑和腺垂体调节,睾丸分泌的激素又通过负反馈机制影响下丘脑和腺垂体的功能,睾丸内还存在复杂的自分泌或旁分泌调节。故B①②⑤。
37. 体内可以产生雌激素的部位①卵巢②睾丸③肾上腺皮质④胎盘⑤子宫内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5。子宫是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位于骨盆腔中央,不符合题意。肾上腺皮质网状带能够产生雌二醇(雌激素的主要成分)。胎盘可合成和分泌雌激素。故选A.①②③④。
38. 关于卵巢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从青春期开始产生卵母细胞②每个月经周期排出5~10个卵③每个月经周期有15~20个卵泡被周期性募集④周期性活动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控⑤卵泡内膜细胞产生雄激素() A.③④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6、P407。到出生6月时,所有的卵原细胞就已全部转变为初级卵母细胞,故①错误。每个月经周期有15~20个卵泡被周期性募集,但在被募集的卵泡中一般仅有一个成为优势卵泡,最后成熟并排卵,故②错误。故A.③④⑤。
39. 在正常的月经周期中①雌激素分泌出现两次高峰②孕激素促子宫内膜上皮分泌③排卵后黄体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④排卵一般在下次月经来潮前的14天⑤子宫内膜剥脱是因失去雌、孕激素支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0、P411。上述①②③④⑤均正确,故选D。
40. 妊娠时维持黄体功能的主要激素是() A.雌激素 B.孕激素 C.SH D.hCG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5。妊娠时hCG除了促进胚泡植入的功能外,还使母体卵巢中的黄体变成妊娠黄体,继续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故选D。
41. 下列关于hCG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胎盘分泌的一种激素 B.其化学性质是糖蛋白 C.在妊娠第8~10周时分泌达高峰 D.主要是促进胎儿生长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5。选项ABC均正确,选项D主要促进胎儿生长的激素是hCS,故选D。
42. 妇女妊娠过程中妊娠黄体的寿命约为() A.6周左右 B.8周左右 C.10周左右 D.12周左右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8。妊娠黄体是在孕2周左右形成,直到孕3月(12周)时胎盘形成接替黄体的内分泌功能,故寿命约为10周,选C。
43. 精子获能的部位发生在() A.曲细精管 B.输精管 C.附睾 D.女性生殖道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3。获能是指精子进入阴道后在女性生殖道停留一段时间才能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在此期间精子所发生的一切形态和功能变化,最后获得受精能力的过程,故选D。
44. 关于受精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精子与卵子一般是在输卵管内受精 B.排卵后的黄体期,孕激素使子宫黏液变得稀薄,精子容易通过 C.精子必须在雌性生殖道内停留一段时间,才能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 D.在睾丸内的精子由于去获能因子的影响没有受精能力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0。黄体期的宫颈分泌黏液量逐渐减少,质地变粘稠而混浊,拉丝度差易断裂,精子不易通过,故选B。
45. 着床成功的关键在于() A.孕酮分泌的抑制 B.胚胎发育和子宫内膜成熟要同步 C.足够的前列腺素浓度 D.子宫依靠雌激素识别胚泡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0、P414。黄体期内膜基质变得水肿,其中梭型的间质细胞增大变圆,发生蜕膜化改变,这些变化都有利于进入宫腔的早期胚胎的植入和存活,成功的着床需要胚胎的发育与子宫内膜的蜕膜化彼此同步,故选B。
46. 胎盘分泌的雌激素中,最主要的是() A.雌酮 B.雌酚 C.雌二醇 D.雌三醇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5。人类胎盘分泌的雌激素主要是雌三醇,雌二醇和雌酮较少选D。
47. 患者女性,30岁,平时有规律月经周期,一般为28天,在月经周期的17天去医院进行刮宫检查,其子宫内膜应属于下列哪一期() A.增生早期 B.增生晚期 C.分泌早期 D.分泌晚期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1。分泌期一般为月经周期的第15天到第28天,故选C。
48. 患者王某,女性,32岁,有正常夫妻生活未避孕,但3年未受孕,去不孕不育门诊诊治过程中,以下哪一个不属于常规检测的激素() A.卵泡刺激素 B.前列腺素 C.黄体生成激素 D.雌激素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2。青春期后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任一环节功能异常都可能导致卵巢卵泡生长、排卵和黄体功能的异常,进而影响月经周期并可能导致不孕。故排除前列腺素,选B。
49. 李某,女性,27岁,平时有规律月经周期和正常夫妻生活,停经10天后就诊。实验室检查血或尿中哪种激素可诊断早期妊娠() A.雌激素 B.孕激素 C.FSH D.hCG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4。hCG是早期胚泡和胎盘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临床上通过检测母体血液或尿液中的hCG可帮助诊断早期妊娠,故选D。
50. 王某,女性,26岁,有规律月经周期,在停经后去医院检查是否怀孕。如果她确实怀孕,实验室检查最早能在受精后多长时间在其血或尿中测出hCG() A.24小时 B.2~4天 C.6~8天 D.20天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3、P414。着床开始于受精后的第6到7天,hCG是胚泡最早分泌的激素,它在胚泡植入和早期妊娠的维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上通过检测母体血液或尿液中的hCG可帮助诊断早期妊娠,故选C。
51. 孙姓夫妻因不孕不育3年欲行辅助生殖技术。下列哪项不是体外受精过程的必需条件() A.正常的精子和卵子 B.子宫内膜分泌功能良好 C.体外良好的培育环境 D.性功能正常
答案:D
注释:体外受精过程的必需条件不包括性功能正常,故选D。
52. 患者李某,女性,29岁,孕39周,因破水入院,入院5小时后开始规律阵痛,入待产室等待分娩。期间与分娩的启动无关的是() A.宫颈成熟及子宫下段形成 B.母体与胎儿的内分泌调控 C.胎儿对子宫下段和宫颈的机械扩张 D.子宫以及腹肌、隔肌等的收缩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6、P417。从产道来的刺激可通过脊髓的神经反射引起腹壁肌肉和膈肌收缩,促使胎儿的娩出。分娩启动需要胎儿、胎盘和母体因素的共同作用。故选D。
53. 由胎盘和胎儿共同参与合成的激素是() A.雌激素 B.孕激素 C.FSH D.LH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4。人类胎盘分泌的雌激素主要是雌三醇,雌三醇的生成涉及胎儿、胎盘的共同参与,故选A。
54. 有类生长激素作用,可促进胎儿生长发育的是() A.雌激素 B.孕激素 C.FSH D.hCS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4。人胎盘生乳素,又称人绒毛膜促生长激素,可促进胎儿生长发育,故选D。
55. 胎盘可以产生的激素有①雌激素②孕激素③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④催产素⑤黄体生成素()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4。胎盘可以产生的激素有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绒毛膜促生长激素、雌激素、孕激素,故A.①②③。
56. 关于hCG以下正确的是①是一种steroidhormone②在妊娠1~4周分泌量最高③可以用免疫学技术在孕妇尿中检验出来④在妊娠早期对维持子宫内膜的完整是必需的⑤受精后第6天即可分泌() A.③④ B.①⑤ C.②⑤ D.③⑤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3、P414。着床开始于受精后的第6到7天,hCG是胚泡最早分泌的激素,它在胚泡植入和早期妊娠的维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上通过检测母体血液或尿液中的hCG可帮助诊断早期妊娠,故③⑤正确,选D。
第三部分、生物化学
第一节、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 下列氨基酸为酸性氨基酸的是() A.Val B.Ser C.Lys D.sp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氨基酸分类”的表格中,酸性氨基酸有天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20种氨基酸根据其侧链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可分成5类:①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GlyAlaValLeuIleProMet);②极性中性氨基酸(SerCysAsnGlnThr);③芳香族氨基酸(PheTyrTrp);④酸性氨基酸(AspGlu);⑤碱性氨基酸(ArgLysHis)。
2. 下列有关肽键的描述正确的是() A.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γ-氨基脱去1分子水,缩合而成 B.肽键是典型的单键 C.参与肽单元形成的6个原子为Cα1、C、O、N、H和Cα2 D.Cα1和Cα2在肽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顺式构型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1分子甘氨酸的α-羧基和1分子甘氨酸的α-氨基脱去1分子水缩合成为甘氨酰甘氨酸。
3. 下列由于蛋白质一级结构改变而引起的分子病是() A.老年性痴呆 B.镰刀型贫血 C.糖尿病 D.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6。从大量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基因与相关蛋白质分析结果,获知这些疾病的病因可以是基因点突变引起1个氨基酸的改变,如镰状细胞贫血;也可以是基因大片段碱基缺失导致大片段肽链的缺失如肌营养不良症,这说明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变化可导致其功能的改变。
4. 在蛋白质二级结构中,由于下列哪一种氨基酸残基的存在,而不能形成α-螺旋() A.Pro B.Ile C.Phe D.Tyr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脯氨酸(Pro)的N原子在刚性的五元环中,其形成的肽键N原子上没有H所以不能形成氢键,结果肽链走向转折不形成a螺旋。
5. 蛋白质α-螺旋的特点是() A.呈左手螺旋 B.螺旋方向与长轴垂直 C.螺旋力靠盐键维持 D.氨基酸侧链伸向外侧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在α-螺旋结构中,多肽链的主链围绕中心轴作有规律的螺旋式上升,螺旋的走向为顺时针方向,即所谓右手螺旋。氨基酸侧链伸向螺旋外侧。每3.6个氨基酸残基螺旋上升一圈(即旋转360°)螺距为0.54nm。α-螺旋的每个肽键的N-H和第四个肽键的羰基氧形成氢键,氢键的方向与螺旋长轴基本平行。
6. 下列情况下蛋白质不一定变性的是() A.蛋白质沉淀 B.蛋白质凝固 C.溶解包涵体 D.用β-巯基乙醇等破坏二硫键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蛋白质变性后,疏水侧链暴露在外,肽链融汇相互缠绕继而聚集,因而从溶液中析出,这一现象被称为蛋白质沉淀。变性的蛋白质易于沉淀,有时蛋白质发生沉淀,但并不变性。
7. 下列不属于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是() A.β-折叠 B.α-螺旋 C.β-转角 D.结构域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蛋白质二级结构主要包括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Ω环。结构域是三级结构层次上具有独立结构与功能的区域。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常可折叠成多个结构较为紧密且稳定的区域并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8.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均属L-型,例外的是() A.丙氨酸 B.甘氨酸 C.亮氨酸 D.脯氨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8。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氨基酸有300余种,参与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一般有20种,通常是L-α-氨基酸(除甘氨酸外)。
9. 下列哪一种物质不属于神经肽() A.谷胱甘肽 B.脑啡肽 C.β-内啡肽 D.强啡肽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2。有一类在神经传导过程中起信号转导作用的肽类被称为神经肽。较早发现的有脑啡肽(5肽)、β-内啡肽(31肽)和强啡肽(17肽)等。近年还发现孤啡肽(17肽),其一级结构类似于强啡肽。它们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痛觉抑制有密切关系。因此很早就被用于临床的镇痛治疗。除此以外,神经肽还包括P物质(10肽)神经肽Y等。谷胱甘肽(GSH)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肽。
10. 下列关于结构模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A.指几个二级结构及其连接部分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区域,又称为折叠或者超二级结构 B.某些简单的结构模体可以进一步组合成更为复杂的结构模体 C.结构模体只是蛋白质结构的-部分,不是一个完整的蛋白质结构 D.结构模体是蛋白质肽段的一种折叠方式,它既可以是整条肽链的-部分,也可以是整个蛋白质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结构模体是蛋白质分子中具有特定空间构象和特定功能的结构成分。一个模体总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并发挥特殊的功能。一般而言,常见的结构模体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α-螺旋-β-转角(或环)-α-螺旋模体(见于多种DNA结合蛋白);链-β-转角-链(见于反平行β-折叠的蛋白质);链-B-转角-α-螺旋-β-转角-链模体(见于多种α-螺旋/β-折叠蛋白质)。
11. 下列蛋白质不属于分子伴侣的是() A.热休克蛋白 B.伴侣蛋白 C.血红蛋白 D.凝集素钙连蛋白
答案:C
注释:
12. 下列关于肌红蛋白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最早通过X射线衍射得到三维结构的纤维蛋白 B.分子量较小,是血液中的氧结合蛋白,发挥着贮存氧气的功能 C.包含一条153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链以及2个血红素辅基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肌红蛋白是由15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单一肽链蛋白质,含有1个血红素辅基。肌红蛋白分子中a螺旋占75%构成A至H8个螺旋区两个螺旋区之间有一段柔性连接肽脯氨酸位于转角处。由于侧链R基团的相互作用,多肽链缠绕形成一个球状分子,球表面主要有亲水侧链,疏水侧链位于分子内部。
答案:D
13. 下列关于血红蛋白结构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每一个单独的亚基可以独立完成生物学功能 B.由2个α亚基和2个β亚基组成的四聚体 C.两种亚基的三级结构颇为相似,且每个亚基都结合有1个血红素辅基 D.4个亚基通过8个离子键相连形成整体,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成人血红蛋白的α亚基和β亚基分别含有141个和146个氨基酸。两种亚基的三级结构颇为相似且每个亚基都可结合1个血红素辅基。4个亚基通过8个离子键相连形成血红蛋白四聚体,具有运输02和CO2的功能。但每一个亚基单独存在时,虽可结合氧且与氧亲和力增强,但在体内组织中难于释放氧,失去了血红蛋白原有的运输氧的作用。
14. 下列关于蛋白质分子组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A.根据蛋白质所含氨基酸组成分为单纯蛋白质和结合(缀合)蛋白质 B.单纯蛋白质只由氨基酸组成 C.结合(缀合)蛋白质除了氨基酸外还连接有其他化学基团,这些非氨基酸部分称为辅基,均通过范德华力与蛋白质部分相连 D.蛋白质辅基都是金属离子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0。除氨基酸外,某些蛋白质还含有其他非氨基酸组分。因此根据蛋白质组成成分可分成单纯蛋白质和结合蛋白质。前者只含氨基酸而后者除蛋白质部分外,还含有非蛋白质部分,为蛋白质的生物学活性或代谢所依赖。结合蛋白质中的非蛋白质部分被称为辅基,绝大部分辅基是通过共价键方式与蛋白质部分相连。构成蛋白质辅基的种类也很广常见的有色素化合物、寡糖、脂质、磷酸、金属离子甚至分子量较大的核酸。
15. 关于肽链方向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A.有游离氨基的-端称氨基末端或N-端 B.有游离羧基的-端称为羧基末端或C-端 C.N-端为肽链的起始,C-端是肽链的末尾 D.-端为肽链的起始,N-端是肽链的末尾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3。如果把氨基酸序列标上数码,应以氨基末端为1号,依次向羧基末端排列。
16. 关于蛋白质四级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亚基与亚基之间呈特定的三维空间排布,并以共价键相连接 B.在四级结构中,各亚基间的结合力主要是氢键和离子键,包括共价键 C.具有2条多肽链的蛋白质不一定具有四级结构 D.由多个亚基构成的蛋白质称为多聚体,其亚基数量可以从3个到成百个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体内许多功能性蛋白质含有两条或两条以上多肽链。每一条多肽链都有其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亚基。亚基与亚基之间呈特定的三维空间排布,并以非共价键相连接。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四级结构。在四级结构中,各亚基间的结合力主要是氢键和离子键。在2个亚基组成的四级结构蛋白质中,若亚基结构相同,称之为同二聚体。若亚基分子不同则称之为异二聚体,多个亚基可以此类推。对于2个以上亚基构成的蛋白质单一亚基一般没有生物学功能,完整的四级结构是其发挥生物学功能的保证。
17. 以下不参与维持蛋白质三级结构的作用力是() A.氢键 B.肽键 C.范德华力 D.疏水作用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形成和稳定主要靠次级键如疏水键盐键、氢键和范德华力。
18. 以下关于结构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结构域是在多肽链二级结构或超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三级结构层次上的局部折叠区域 B.结构域是球状蛋白质分子中独立折叠的三维空间结构单位,呈纤维状,结构疏松 C.经过蛋白酶水解,结构域-旦从蛋白质整体结构中被分离,其构象也随之改变 D.大多数结构域含有序列上连续的超过200个氨基酸残基,平均直径为2.5nm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常可折叠成多个结构较为紧密且稳定的区域,并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大多数结构域含有序列上连续的100~200个氨基酸残基,若用限制性蛋白酶水解含多个结构域的蛋白质常分解出独立的结构域,而各结构域的构象可以基本不改变,并保持其功能。超二级结构则不具备这种特点。因此,结构域也可看作是球状蛋白质的独立折叠单位,有较为独立的三维空间结构。
19. 下列关于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一级结构是指肽链中所有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B.一级结构是空间构象和功能的基础 C.一级结构提供重要的生物进化信息 D.序列相似但非进化相关的2个蛋白质的序列,常被称为同源序列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3。在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一级结构。一级结构是蛋白质空间构象和特异生物学功能的基础。
20. 下列蛋白质中不能辅助、参与蛋白质折叠的是() A.热激蛋白 B.伴侣蛋白 C.血红蛋白 D.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答案:C
注释:
21.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伴侣蛋白的描述,正确的是() A.伴侣蛋白仅存在于细菌等原核生物 B.主要有3个家族:Hsp60、GroEL和Hsp1O C.GroEL含有14个亚基,每7个亚基形成一个环,2个环堆叠在一起,GroES可封闭GroEL出口 D.GroEL分子作用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297。PGroEL是由14个相同亚基组成的多聚体,可形成一桶状空腔,顶部是空腔的出口。GroES是由7个相同亚基组成的圆顶状复合物,可作为GroEL桶的盖子。需要折叠的肽链进入GroEL的桶状空腔后,GroES可作为盖子瞬时封闭GroEL出口。
22. 下列关于镰状细胞贫血症的原因,错误的是() A.正常的血红蛋白分子中β亚基的第6位氨基酸是谷氨酸 B.在镰状细胞贫血病人的血红蛋白中,谷氨酸变异成细氨酸,即酸性氨基酸被中性氨基酸替代 C.突变导致α亚基的表面产生了一个疏水的“黏性位”点 D.黏性位点使脱氧HbS之间发生不正常的聚集,形成纤维样沉淀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7。正常人血红蛋白B亚基的第6位氨基酸是谷氨酸而镰状细胞贫血病人的血红蛋白中谷氨酸变成了缬氨酸,即酸性氨基酸被中性氨基酸替代,仅此一个氨基酸之差,原是水溶性的血红蛋白就聚集成丝相互黏着导致红细胞变形成为镰刀状而极易破碎产生贫血。这种蛋白质分子发生变异所导致的疾病被称之为其病因为基因突变所致。
23. 下列关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蛋白质功能与空间结构没有关系 B.角蛋白含有大量β-折叠结构,与富角蛋白组织的坚韧性并富有弹性直接相关 C.丝心蛋白分子中含有大量α-螺旋结构,致使蚕丝具有伸展和柔软的特性 D.蛋白质空间结构被破坏将导致其功能丧失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7。体内蛋白质所具有的特定空间构象都与其发挥特殊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角蛋白含有大量α-螺旋结构与富含角蛋白组织的坚韧性并富有弹性直接相关;而丝心蛋白分子中含有大量β-折叠结构,致使蚕丝具有伸展和柔软的特性。
24. 关于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的描述,错误的是() A.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都通过血红素辅基与氧结合 B.肌红蛋白是单链蛋白质,含有1个血红素辅基,因此1分子肌红蛋白只能结合1分子氧 C.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一级结构类似,但彼此的三级结构差别极大 D.血红蛋白由4个亚基组成,因此一分子血红蛋白共结合4分子氧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肌红蛋白是由15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单一肽链蛋白质,含有1个血红素辅基。成人血红蛋白的α亚基和β亚基分别含有141个和146个氨基酸。两种亚基的三级结构颇为相似且每个亚基都可结合1个血红素辅基。4个亚基通过8个离子键相连形成血红蛋白四聚体,具有运输02和CO2的功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7。血红蛋白是由4个亚基组成的四级结构。蛋白质每个亚基结构中间有一个疏水局部可结合1个血红素并携带1分子氧,因此一分子Hb共结合4分子氧。从X射线衍射法分析获得的肌红蛋白的三维结构中,可见它是一个只有三级结构的单链蛋白质,有8个α-螺旋结构肽段,分别用字母A~H命名。
25. 下列对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的描述,正确的是() A.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是一种分子病 B.朊蛋白是染色体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其他蛋白质不同的是还含有核酸 C.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是由异常的朊蛋白引起的一组人和动物神经退行性病变 D.致病性朊蛋白只含有β-折叠,但对蛋白酶敏感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9。疯牛病是由朊病毒蛋白引起的一组人和动物神经退行性病变。这类疾病具有传染性、遗传性或散在发病的特点,其在动物间的传播是由PrP组成的传染性蛋白质颗粒(不含核酸)完成。PrP是染色体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正常动物和人PrP为分子量33~35kD的蛋白质,其水溶性强、对蛋白酶敏感,二级结构为多个α-螺旋,称为PrPc。
26. 下列关于多肽链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两分子氨基酸脱去一分子水缩合成最简单的肽,即二肽 B.一般来说,含30~40个氨基酸残基的肽习惯称为寡肽 C.肽链具有方向性,起始端通常称为C端,终止端通常称为N端 D.肽链中的氨基酸分子因脱水缩合而基团不全,故被称为亚氨基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1分子甘氨酸的α-羧基和1分子甘氨酸的α-氨基脱去1分子水缩合成为甘氨酰甘氨酸,这是最简单的肽即二肽。一般而言,由2~20个氨基酸相连而成的肽称为寡肽(oligopeptide)而更多的氨基酸相连而成的肽称为多肽(polypeptide)。肽链中的氨基酸分子因脱水缩合而基团不全,被称为氨基酸残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3。如果把氨基酸序列标上数码,应以氨基末端为1号,依次向羧基末端排列。
27. 下列氨基酸中属于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的是() A.Leu B.Tyr C.Trp D.Phe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氨基酸分类”的表格中,酸性氨基酸有天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20种氨基酸根据其侧链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可分成5类:①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GlyAlaValLeuIleProMet);②极性中性氨基酸(SerCysAsnGlnThr);③芳香族氨基酸(PheTyrTrp);④酸性氨基酸(AspGlu);⑤碱性氨基酸(ArgLysHis)。
28. 下列氨基酸属于碱性氨基酸的是() A.Val B.Lys C.Ser D.Tyr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氨基酸分类”的表格中,酸性氨基酸有天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20种氨基酸根据其侧链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可分成5类:①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GlyAlaValLeuIleProMet);②极性中性氨基酸(SerCysAsnGlnThr);③芳香族氨基酸(PheTyrTrp);④酸性氨基酸(AspGlu);⑤碱性氨基酸(ArgLysHis)。
29. 下列关于谷胱甘肽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体内重要的还原剂 B.由三肽组成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即γ-谷氨酰半胱氨酰甘氨酸 C.半胱氨酸有两种形式,常用缩写GSH表示氧化型,用GSSG表示还原型谷胱甘肽 D.GSH的巯基可作为体内重要的还原剂保护蛋白质或酶分子中巯基免遭氧化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2。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的三肽。第一个肽键是非α-肽键由谷氨酸γ-羧基与半胱氨酸的氨基组成。分子中半胱氨酸的巯基是该化合物的主要功能基团。GSH的疏基具有还原性,可作为体内重要的还原剂保护体内蛋白质或酶分子中巯基免遭氧化,使蛋白质或酶处在活性状态。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GSH可还原细胞内产生的H202使其变成H20,与此同时GSH被氧化成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
30. 下列哪一项不是氨基酸具有的理化性质() A.氨基酸具有两性离子特征 B.每一种氨基酸都有等电点 C.呈色反应 D.氨基酸具有红外吸收性质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氨基酸是一种两性电解质,具有两性解离的特性。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生成蓝紫色化合物。根据氨基酸的吸收光谱,含有共轭双键的色氨酸、酪氨酸的最大吸收峰在280nm波长(紫外)附近。由于大多数蛋白质含有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所以测定蛋白质溶液280nm的光吸收值是分析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快速简便的方法。
31. 下列不属于抗生素肽的是() A.短杆菌肽A B.短杆菌素S C.青霉素 D.缬氨霉素
答案:C
注释:
32. 以下实验不是利用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进行的是() A.等电聚焦电泳 B.Lowry法测定蛋白含量 C.用尿素对蛋白质变性 D.用凝胶法测定内毒素含量
答案:D
注释:
33. “α-螺旋-β转角-α-螺旋”属于蛋白质的() A.一级结构 B.三级结构 C.结构模体 D.结构域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结构模体是蛋白质分子中具有特定空间构象和特定功能的结构成分。一个模体总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并发挥特殊的功能。一般而言,常见的结构模体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α-螺旋-β-转角(或环)-α-螺旋模体(见于多种DNA结合蛋白);链-β-转角-链(见于反平行β-折叠的蛋白质);链-B-转角-α-螺旋-β-转角-链模体(见于多种α-螺旋/β-折叠蛋白质)。
34. 蛋白质的空间构象主要取决于肽链中的() A.二硫键位置 B.氨基酸序列 C.α-螺旋 D.β-折叠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4。蛋白质一级结构是空间构象的基础。
35. 下列蛋白质中,具有锌指结构模体的是() A.酶 B.膜受体 C.细胞转运蛋白 D.转录因子
答案:D
注释:
36. 使血清清蛋白(pI为4.7)带正电荷的溶液pH是() A.4 B.5.0 C.6.0 D.7.0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溶液的pH大于某一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该蛋白质颗粒带负电荷,反之则带正电荷。
37. 以下哪一种蛋白质浓度测定方法与蛋白质理化性质无关() A.凯氏定氮法 B.茚三酮反应 C.Lowry法 D.考马斯亮蓝染色法
答案:A
注释:
38. 下列关于蛋白质沉淀的描述,错误的是() A.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称为蛋白质沉淀 B.去除蛋白质表面的水化膜或中和电荷,蛋白质便会发生沉淀 C.变性的蛋白质易于从溶液中沉淀 D.蛋白质经强酸、强碱作用发生变性后,仍能溶解于强酸或强碱溶液中,若将pH调至等电点,则变性蛋白质立即结成絮状的不溶解物,不能再溶解于强酸或强碱溶液中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蛋白质经强酸、强碱作用发生变性后,仍能溶解与强酸或强碱溶液中,若将pH调至等电点,则变性蛋白质立即结成絮状的不溶解物,此絮状物仍可溶解于强酸或强碱溶液中。如再加热则絮状物可变成比较坚固的凝块,此凝块不易再溶解于强酸和强碱中,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凝固作用。
39. 以下操作不使蛋白质变性的是() A.还原性SOS-PAGE,样品中加入含硫基乙醇的缓冲液,沸水浴后上样 B.用乙醇消毒 C.基因工程中,对某些不溶性的蛋白质用盐酸胍或尿素处理 D.用溶菌酶处理废弃的细菌菌液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造成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多种,常见的有加热、乙醇等有机溶剂、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及生物碱试剂等。在临床医学领域变性因素常被应用来消毒及灭菌。
40. 以下关于蛋白质等电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随环境pH而改变 B.蛋白质不带极性 C.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 D.蛋白质基本不带电荷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proteinisoelectricpoint,pI)。
41. 以下不能解离的蛋白质侧链是() A.天冬氨酸的β羧基 B.赖氨酸的ε-氨基 C.精氨酸的胍基 D.半胱氨酸的β硫基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蛋白质分子除两端的氨基和羧基可解离外,氨基酸残基侧链中某些基团,如谷氨酸、天冬氨酸残基中的γ和β-羧基,赖氨酸残基中的ε-氨基、精氨酸残基的胍基和组氨酸残基的咪唑基,在一定的溶液pH条件下都可解离成带负电荷或正电荷的基团。
42. 人体内蛋白质平均等电点接近() A.5 B.5.5 C.6.0 D.6.5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体内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但大多数都接近5.0。
43. 蛋白质胶体的直径范围是() A.0.1~10nm B.0.1~50nm C.1~100nm D.50~200nm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分子量可自1万至100万之巨,其分子的直径可达1~100nm,为胶粒范围之内。
44. 蛋白质变性时发生断裂的键不包括() A.非共价键 B.肽键 C.二硫键和氢键 D.静电力和二硫键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一般认为蛋白质的变性主要发生二硫键和非共价键的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45. 蛋白质变性以后的特点不包括() A.容易发生结晶 B.黏度增加 C.溶解度降低 D.生物活性丧失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蛋白质变性后,其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如溶解度降低、黏度增加、结晶能力消失、生物学活性丧失易被蛋白酶水解等。
46. 用下列方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哪一种方法需要完整的肽键() A.双缩脲反应 B.凯氏定氮法 C.紫外吸收光法 D.茚三酮反应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蛋白质和多肽分子中的肽键在稀碱溶液中与硫酸铜共热,呈现紫色或红色,称为双缩脲反应(biuretreaction)。氨基酸不出现此反应。当蛋白质溶液中蛋白质的水解不断增多时氨基酸浓度上升其双缩脲呈色的深度就逐渐下降因此双缩脲反应可检测蛋白质的水解程度。
47. 下列哪一项不是蛋白质的性质之一() A.处于等电状态时溶解度最小 B.加入少量中性盐溶解度增加 C.变性蛋白质的溶解度增加 D.有紫外吸收特性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蛋白质变性后,其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如溶解度降低、黏度增加、结晶能力消失、生物学活性丧失易被蛋白酶水解等。
48. 下面哪种方法沉淀出来的蛋白质具有生物学活性() A.重金属盐 B.盐析 C.苦味酸 D.常温下有机溶剂
答案:B
注释:
49. 加入下列试剂不会导致蛋白质变性的是() A.尿素(脲) B.盐酸胍 C.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D.硫酸铵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造成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多种,常见的有加热、乙醇等有机溶剂、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及生物碱试剂等。在临床医学领域变性因素常被应用来消毒及灭菌。
50. 血浆蛋白质电泳速率从快到慢依次为() A.清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 B.γ球蛋白>β球蛋白>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 C.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 D.α1球蛋白>α2球蛋白>清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
答案:C
注释:
51. 下列关于血浆蛋白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主要在肝和浆细胞中合成 B.均有寡糖链修饰 C.通常在粗面内质网中合成 D.可以运输脂类和铜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49。除清蛋白外,几乎所有的血浆蛋白质均为糖蛋白,这些糖蛋白含有N或0-连接的寡糖链。
52. 蛋白质在280mn波长处具有光吸收的结构基础主要是() A.酪氨酸的酚基 B.苯丙氨酸的苯环 C.色氨酸的吲哚基 D.和C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根据氨基酸的吸收光谱,含有共轭双键的色氨酸、酪氨酸的最大吸收峰在280nm波长(紫外)附近。由于大多数蛋白质含有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所以测定蛋白质溶液280nm的光吸收值是分析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快速简便的方法。
53. 人血浆总蛋白质浓度和其中的清蛋白比例分别为() A.70~75g/L,50% B.80~90g/L,50% C.75~90g/L,60% D.50~60g/L,70%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48-349。人血浆中蛋白质总浓度为70~75g/L,它们是血浆主要的固体成分。清蛋白是人体血浆中最主要的蛋白质,浓度达38~48g/L,约占血浆总蛋白的50%。
54. 发生严重肝病时() A.血浆渗透压升高 B.球蛋白含量下降 C.清蛋白/球蛋白比值上升 D.发生水肿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0-P351(P359-P360也有类似描述)。急性肝炎时出现非典型的急性时相反应前清蛋白(prealbuminPAB)是肝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肝硬化时血浆蛋白质含量呈现特征性改变,如清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清蛋白/球蛋白(A/G)倒置等。当血浆蛋白质浓度,尤其是清蛋白浓度过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导致水分在组织间隙潴留.出现水肿。
55. 下列关于运铁蛋白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α1球蛋白 B.具有多态性 C.分子量约为67000 D.1mol运铁蛋白可运输2mol的Fe2+
答案:B
注释:
56. 以下可由血浆蛋白转运的分子不包括() A.视黄醇 B.Fe C.免疫球蛋白 D.甲状腺素
答案:C
注释:
57. 下列关于结合珠蛋白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急性反应蛋白 B.可与血红蛋白共价结合 C.不具有糖链结构 D.Hp-Hb复合物被阻于血脑屏障
答案:A
注释:
58. 以下关于免疫球蛋白叙述错误的是() A.主要是γ球蛋白 B.能够激活补体系统 C.基本结构单位有轻重链之分 D.区可与抗原结合
答案:D
注释:
59. 核糖核酸酶由一条多肽链构成,其空间结构由分子内4对二硫键维持。当在其酶溶液中加入尿素和β-巯基乙醇时,酶活性丧失;当透析除去尿索和β-硫基乙醇时,酶又恢复原有生物活性。这-现象说明() A.变性的蛋白质有时可以复性 B.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其一级结构无关 C.酶活性与空间结构无关 D.尿素和β-巯基乙醇能使酶一级结构破坏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若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后,有些蛋白质仍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称为复性(renaturation)。教材中以上题所述举例说明复性。
60. 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肉眼可见原来澄清的溶液中出现絮状物,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沉淀,发生沉淀的机制是() A.蛋白质表面电荷导致蛋白质沉淀 B.变性蛋白质因其亲水侧链暴露,肽链相互缠绕聚集导致蛋白质沉淀 C.中性盐可稳固蛋白质水化膜并中和电荷,使得蛋白质聚集析出 D.有机溶剂破坏蛋白质水化膜,使蛋白质发生沉淀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蛋白质颗粒表面大多为亲水基团可吸引水分子,使颗粒表面形成一层水化膜,从而阻断蛋白质颗粒的相互聚集,防止溶液中蛋白质沉淀析出。除水化膜是维持蛋白质胶体稳定的重要因素外,蛋白质胶粒表面可带有电荷也可起胶粒稳定的作用。若去除蛋白质胶体颗粒表面电荷和水化膜两个稳定因素蛋白质极易从溶液中析出。蛋白质变性后疏水侧链暴露在外,肽链融汇相互缠绕继而聚集,因而从溶液中析出,这一现象被称为蛋白质沉淀。变性的蛋白质易于沉淀有时蛋白质发生沉淀,但并不变性。
61. 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是由朊蛋白引起的-组人和动物神经退行性病变,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对于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朊蛋白是染色体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质量33000~35000,含有核酸 B.致病的朊蛋白称为瘙痒型,与正常型朊蛋白的一级结构不同,其二级结构为全β-折叠 C.外源或新生的瘙痒型朊蛋白可以作为模板,使正常朊蛋白重新折叠成为瘙痒型朊蛋白 D.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具有传染性和偶发性,不具有遗传性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9。疯牛病是由朊病毒蛋白引起的一组人和动物神经退行性病变。这类疾病具有传染性、遗传性或散在发病的特点,其在动物间的传播是由PrP组成的传染性蛋白质颗粒(不含核酸)完成。PrP是染色体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正常动物和人PrP为分子量33~35kD的蛋白质,其水溶性强、对蛋白酶敏感,二级结构为多个α-螺旋,称为PrPc。
62. 镰状细胞贫血症,临床表现为红细胞变形、破裂,导致溶血,造成贫血,其发病机制可以用以下生物化学理论解释() A.正常血红蛋白β亚基的第6位氨基酸是缬氨酸 B.病人血红蛋白中,谷氨酸变异成亮氨酸 C.亚基的表面“黏性位点”导致血红蛋白变构 D.血红蛋白聚集沉淀,形成的长纤维能扭曲并刺破红细胞,引起溶血和多种继发症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7。正常人血红蛋白B亚基的第6位氨基酸是谷氨酸而镰状细胞贫血病人的血红蛋白中谷氨酸变成了缬氨酸,即酸性氨基酸被中性氨基酸替代,仅此一个氨基酸之差,原是水溶性的血红蛋白就聚集成丝相互黏着导致红细胞变形成为镰刀状而极易破碎产生贫血。这种蛋白质分子发生变异所导致的疾病被称之为其病因为基因突变所致。
63. 在pH7.0的溶液中,对-蛋白质混合物进行电泳分离,泳向负极的是() A.pI为3.5的蛋白质 B.pI为4.5的蛋白质 C.pI为5.5的蛋白质 D.pI为8.0的蛋白质
答案:D
注释:
64. 现有A,B,C,D4种蛋白质混合物,其pI分别为6.0,2.77,9.74,5.07,现在pH=9.0的电场中电泳分离,自正极开始,电泳区带的顺序为() A.A-B-C-D B.-D-A-C C.B-D-C-A D.B-A-D-C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pI)。溶液的pH大于某一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该蛋白质颗粒带负电荷,反之则带正电荷。当溶液的pH大于pI时,两者差距越大,蛋白质颗粒带的负电荷越多,其电泳速度越快,离上样处(靠近负极一侧)越远。故本题自正极开始,电泳区带的顺序为B-D-A-C,选B。
65. 血浆中大多数蛋白质具有特殊的生物学功能,其中一种蛋白质对维持人血浆的正常渗透压十分重要,且该蛋白的减少能引起严重水肿,则这种蛋白质为() A.清蛋白 B.α球蛋白 C.β球蛋白 D.γ球蛋白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0。正常人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血浆蛋白质的摩尔浓度。由于清蛋白的分子量小(69kD)在血浆内的总含量大摩尔浓度高加之在生理pH条件下其电负性高能使水分子聚集其分子表面,故清蛋白能最有效地维持胶体渗透压。清蛋白所产生的胶体渗透压占血浆胶体总渗透压的75%~80%。当血浆蛋白质浓度,尤其是清蛋白浓度过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导致水分在组织间隙潴留出现水肿。
66. 一儿童疑似误吞口腔温度计水银,送院急诊,在急救时服用大量牛奶,之后用催吐剂使其呕吐,后症状缓解。这种解毒的原理是() A.盐析 B.凝固 C.透析 D.生成不溶性蛋白盐
答案:D
注释:
67. 蛋白质定量测定中,常利用其在280nm处的光吸收值(A280)进行计算,蛋白质吸收紫外光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含硫氨基酸的含量 B.肽链中的肽键 C.碱性氨基酸的含量 D.芳香族氨基酸的含量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根据氨基酸的吸收光谱,含有共轭双键的色氨酸、酪氨酸的最大吸收峰在280nm波长(紫外)附近。由于大多数蛋白质含有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所以测定蛋白质溶液280nm的光吸收值是分析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快速简便的方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氨基酸分类”的表格中,芳香族氨基酸(PheTyr酪氨酸Trp色氨酸)
68. 中性盐对球状蛋白质的溶解度有显著影响,当盐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蛋白质会出现沉淀,这是因为() A.降低水溶液的介电常数 B.调节蛋白质溶液的等电点 C.中和表面电荷及破坏水化膜 D.与蛋白质形成不溶性蛋白盐
答案:C
注释:
69. 根据蛋白质两性解离性质及其等电点的不同对蛋白质进行分离纯化的操作技术是() A.用尿素或盐酸胍溶解没有活性的蛋白质(包涵体) B.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C.离子交换层析 D.凝胶过滤层析
答案:C
注释:
70. 利用蛋白质变性原理的技术是() A.用尿素或盐酸胍溶解没有活性的蛋白质(包涵体) B.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C.离子交换层析 D.凝胶过滤层析
答案:A
注释:
71. 不能用于蛋白质含量测定的方法是() A.紫外吸收光谱 B.茚三酮反应 C.透析 D.双缩脲反应
答案:C
注释:
72. Lowry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原理是() A.紫外吸收光谱 B.茚三酮反应 C.透析 D.双缩脲反应
答案:D
注释:
73. 参与蛋白质折叠并与蛋白质分子中的巯基有关的是() A.热休克蛋白 B.伴侣蛋白 C.血红蛋白 D.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答案:D
注释:
74. 不能辅助、参与蛋白质折叠的是() A.热休克蛋白 B.伴侣蛋白 C.血红蛋白 D.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答案:C
注释:
75. 等电聚焦电泳利用了蛋白质的什么性质() A.两性解离特性 B.各有特定的等电点 C.与某些化合物有呈色反应 D.具有紫外吸收性质
答案:B
注释:
76. 不属于蛋白质理化性质的是() A.两性解离特性 B.各有特定的等电点 C.与某些化合物有呈色反应 D.具有红外吸收性质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氨基酸是一种两性电解质,具有两性解离的特性。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生成蓝紫色化合物。根据氨基酸的吸收光谱,含有共轭双键的色氨酸、酪氨酸的最大吸收峰在280nm波长(紫外)附近。由于大多数蛋白质含有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所以测定蛋白质溶液280nm的光吸收值是分析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快速简便的方法。
77. 结构最简单,并且不属于L-型氨基酸的是() A.甘氨酸 B.丙氨酸 C.亮氨酸 D.脯氨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8。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氨基酸有300余种,参与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一般有20种,通常是L-α-氨基酸(除甘氨酸外)。
78. 多肽链中存在哪一种氨基酸易形成β-转角() A.甘氨酸 B.丙氨酸 C.亮氨酸 D.脯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β-转角的结构较特殊,第二个残基常为脯氨酸,其他常见残基有甘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和色氨酸。
79. 使蛋白质分子所带正、负电荷相等时溶液的pH是() A.蛋白质变性 B.蛋白质沉淀 C.蛋白质的凝固 D.蛋白质的等电点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proteinisoelectricpoint,pI)。
80. 蛋白质空间结构被破坏,理化性质改变,并失去其生物学活性称为() A.蛋白质变性 B.蛋白质沉淀 C.蛋白质的凝固 D.蛋白质的等电点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以氢键维系局部主链构象稳定三四级结构主要依赖于氨基酸残基侧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保持蛋白质的天然构象。但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称为蛋白质变性(denaturation)。
81. 水化膜和表面电荷主要影响蛋白质的什么特性() A.蛋白质变性 B.蛋白质沉淀 C.蛋白质的凝固 D.蛋白质的胶体稳定性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蛋白质颗粒表面大多为亲水基团可吸引水分子,使颗粒表面形成一层水化膜,从而阻断蛋白质颗粒的相互聚集,防止溶液中蛋白质沉淀析出。除水化膜是维持蛋白质胶体稳定的重要因素外,蛋白质胶粒表面可带有电荷也可起胶粒稳定的作用。若去除蛋白质胶体颗粒表面电荷和水化膜两个稳定因素蛋白质极易从溶液中析出。
82. 导致蛋白质既变性又沉淀的是() A.重金属离子 B.稀酸加热 C.生理盐水 D.强碱环境加热煮沸
答案:A
注释:
83. 导致蛋白质沉淀但不变性的是() A.重金属离子 B.稀酸加热 C.生理盐水 D.低温乙醇
答案:D
注释:
84. 导致蛋白质变性但不沉淀的是() A.重金属离子 B.稀酸加热 C.生理盐水 D.强碱环境加热煮沸
答案:B
注释:
85. 导致蛋白质凝固的是() A.重金属离子 B.稀酸加热 C.生理盐水 D.强碱环境加热煮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蛋白质经强酸、强碱作用发生变性后,仍能溶解千强酸或强碱溶液中,若将pH调至等电点,则变性蛋白质立即结成絮状的不溶解物,此絮状物仍可溶解于强酸或强碱溶液中。如再加热则絮状物可变成比较坚固的凝块,此凝块不易再溶解于强酸和强碱中,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凝固作用。
86. 蛋白质的特征吸收峰波长为() A.260nm B.280nm C.紫红色 D.蓝紫色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根据氨基酸的吸收光谱,含有共轭双键的色氨酸、酪氨酸的最大吸收峰在280nm波长(紫外)附近。由于大多数蛋白质含有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所以测定蛋白质溶液280nm的光吸收值是分析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快速简便的方法。
87.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 A.260nm B.280nm C.紫红色 D.蓝紫色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蛋白质和多肽分子中的肽键在稀碱溶液中与硫酸铜共热,呈现紫色或红色,称为双缩脲反应。
88. 蛋白质和氨基酸与茚三酮试剂反应呈() A.260nm B.280nm C.紫红色 D.蓝紫色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生成蓝紫色化合物。茚三酮反应(ninhydrinreaction)指的是茚三酮水合物在弱酸性溶液中与氨基酸共加热时氨基酸被氧化脱氨脱羧,而茚三酮水合物被还原,其还原物可与氨基酸加热分解产生的氨结合,再与另一分子茚三酮缩合成为蓝紫色的化合物,此化合物最大吸收峰在570nm波长处。由于此吸收峰值的大小与氨基酸释放出的氨量成正比,因此可作为氨基酸定量分析方法。
第二节、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 核酸中核苷酸之间的连接键是() A.5',3'-磷酸二酯键 B.β-N-糖苷键 C.氢键 D.3',5'-磷酸二酯键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DNA是多个脱氧核糖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线性大分子,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是通过3',5'-磷酸二酯键共价连接的。RNA与DNA相似,RNA是多个核苷酸分子在RNA聚合酶催化下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线性大分子。
2. 核苷酸的碱基通过糖苷键连接到戊糖的() A.-1' B.C-2' C.C-3' D.C-4'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3。核苷是碱基与核糖的缩合反应产物。核糖的C-1'原子和嘌呤的N-9原子或者嘧啶的N-1原子通过缩合反应形成了β-N-糖苷键。即核苷酸的碱基通过糖苷键连接到戊糖的C-1'。
3. 核苷酸中参与糖苷键形成的嘌呤原子是() A.N-1 B.N-3 C.N-7 D.N-9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3。核苷是碱基与核糖的缩合反应产物。核糖的C-1'原子和嘌呤的N-9原子或者嘧啶的N-1原子通过缩合反应形成了β-N-糖苷键。
4. 构成核酸链亲水性骨架的是() A.碱基与戊糖 B.嘌呤与嘧啶 C.碱基与磷酸 D.戊糖与磷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多聚脱氧核苷酸链的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构成了亲水性骨架。该骨架位于双螺旋结构的外侧,而疏水性的碱基对包埋在双螺旋结构的内侧。
5. 结构中不含核苷酸的辅酶是() A.FAD B.NAD C.TPP D.FMN
答案:C
注释:
6. 符合DNA碱基组成规律的浓度关系是() A.[A]=[T];[C]=[G] B.[A]+[T]=[C]+[G] C.[A]=[G]=[T]=[C] D.([A]+[T])/([C]+[G])=l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对于一个特定的生物体,腺嘌呤(A)的摩尔数与胸腺嘧啶(T)的摩尔数相等,鸟嘌呤(G)的摩尔数与胞嘧啶(C)的摩尔数相等。即[A]=[T];[C]=[G]
7. 关于核酸分子大小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单链DNA分子可用核苷酸数目(nt)表示 B.双链DNA用碱基对数目(bp)表示 C.长链DNA也可用千碱基对(kb)表示 D.RNA分子一般不用核苷酸数目(nt)表示
答案:D
注释:
8. 关于DNA多链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 A.形成Hoogsteen氢键 B.可以形成三链结构C+GC C.可以形成三链结构T+AT D.端粒3'-端单链自身回折形成三链结构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A选项:P38。在酸性溶液中,胞嘧啶N-3原子可以被质子化,这使得它可以在NA双链的大狗一侧与已有的GC碱基对的鸟嘌呤N-7原子形成了新的氢键,同时,胞嘧啶的C-4位氨基的氢原子也可以与鸟嘌呤的C-6位氧形成了新的氢键,这种氢键是生物学家K.Hoogsteen与1959年研究碱基对时发现的,故命名为Hoogsteen氢键。B和C选项:P40。图示D选项:P40。真核生物染色体3'-端是一段高度重复的富含GT的单链,被称为端粒,作为单链结构的端粒,具有较大的柔软度,可以自身回折形成一个称为G-四链的特殊结构。
9. 关于DNA空间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 A.DNA的超螺旋结构是在B型双螺旋结构基础上继续旋转形成的 B.继续旋转的方向若顺着右手螺旋方向,则形成正超螺旋 C.继续旋转的方向若逆着右手螺旋方向,则形成负超螺旋 D.活体细胞内的DNA主要以B型DNA双螺旋结构存在
答案:D
注释:
10. 组成原核生物核糖体大亚基的rRNA是() A.16SrRNA B.18SrRNA C.5SrRNA、5.8SrRNA和28SrRNA D.5SrRNA和23SrRNA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48。
11. 有关RNA的叙述,错误的是() A.RNΑ一般是单链,局部可形成双链结构 B.胞质中只有mRNA、tRNA和rRNA C.tRNA比mRNA、rRNA分子量小 D.rRNA可与蛋白质构成核糖体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43。RNA可以分为编码RNA和非编码RNA。编码RNA仅有信使RNA(mRNA)一种。非编码RNA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确保实现基本生物学功能的RNA,包括转运RNA(tRNA)、核糖体RNA(rRNA)、端粒RNA、信号识别颗粒RNA等,它们的丰度基本恒定,故称为组成性非编码RNA。另一类是调控性非编码RNA,它们的丰度随外界环境(应激条件等)和细胞性状(成熟度、代谢活跃度、健康状态等)而发生改变,在基因表达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故B错,选B。
12. 只存在于细胞核的RNA是() A.tRNA B.rRNA C.mRNA D.hnRNA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45。在真核细胞中,细胞核内新生成的mRNA初级产物被称为核不均一RNA(heterogeneousnuclearRNA,hnRNA)。hnRNA在细胞核内合成后,经过一系列的转录后修饰,剪接成为成熟mRNA,最后被转运到细胞质中。
13. 下列有关mRNA的叙述,错误的是() A.5'-端帽子结构与mRNA的稳定性无关 B.3'-端有多聚腺苷酸尾结构 C.为线状单链结构 D.局部可形成双链结构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44。真核生物mRNA的5'-帽结构可以与一类称为帽结合蛋白(CBP)的分子结合形成复合体。这种复合体有助于维待mRNA的稳定性,协同mRNA从细胞核向细胞质的转运,以及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促进核糖体和翻译起始因子的结合。
14. 组成核小体核心颗粒的蛋白质包括() A.Hl、H2A、H3、H4各两分子 B.H2A、H2B、H3、H4各两分子 C.H1、H2、H3各两分子 D.组蛋白和非组蛋白
答案:B
注释:
15. 稀有碱基常出现于() A.rRNA B.miRNA C.tRNA D.mRNA
答案:C
注释:
16. 关于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DNA在细胞分裂期形成高度致密的染色体,在分裂间期结构则较为松散 B.高度致密有序 C.核小体的核心颗粒DNA缠绕在组蛋白八聚体上 D.核小体的核心颗粒连接部由DNA和组蛋白H4构成
答案:D
注释:
17. mRNA作为编码RNA,种类多达10^5,但丰度小,仅占RNA总量的() A.1%以下 B.2%~5% C.5%~10% D.10%~15%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44。在生物体内,mRNA的丰度最小,仅占细胞RNA总重量的2%~5%。但是mRNA的种类最多,约有10^5个之多,而且它们的大小也各不相同。
18. 1944年,美国细菌学家O.Avery通过实验证实() A.NA是遗传物质 B.端粒酶有逆转录酶活性 C.逆转录现象的存在 D.溶液中的DNA主要呈双螺旋结构
答案:A
注释:
19. 下列关于管家非编码RNA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因其组成性表达而得名 B.不包括有催化活性的小RNA C.类似mRNA有3'-多聚A尾和非典型可读框,但不编码蛋白质 D.tmRNA既可转运氨基酸,又可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答案:B
注释:
20. 关于核糖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A.可结合mRNA、tRNA和多种蛋白质因子 B.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C.大肠杆菌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70S D.核糖体中蛋白质含撞多于rRNA
答案:D
注释:
21. 属于DNA拓扑异构体的是() A.DNA分子与其被DNA酶降解后的残存片段 B.核苷酸序列不同的两个DNA分子 C.同-DNA分子被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后生成的两个DNA片段 D.同-DNA分子的正超螺旋和负超螺旋两种构象
答案:D
注释:
22. 关于tRNA结构的正确描述是() A.原核tRNA的3'-端无CCA B.氨基酸接纳茎是对5'-端7个核苷酸的称呼 C.真核tRNA的3'-端无CCA D.3'-端腺苷-磷酸的2'-羟基可连接氨基酸
答案:D
注释:
23. DNA变性时会发生() A.糖苷键断裂 B.核苷酸水解 C.磷酸二酯键断裂 D.增色效应
答案:D
注释:
24. 最常出现在反密码子的稀有碱基是() A.DHU B.I C.m5G D.m2G
答案:B
注释:
25. 调控性非编码RNA不包括() A.lncRNA B.snoRNA C.siRNA D.miRNA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43。
26. 核酸的紫外光吸收峰在() A.300nm B.280nm C.260nm D.240nm
答案:C
注释:
27. 关于核酸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双螺旋的大沟可容纳蛋白质的α-螺旋 B.DNA碱基和戊糖可与蛋白质之间发生疏水作用 C.DNA的磷酸基团可与蛋白质侧链的-NH3+形成离子键 D.NA的碱基无法再与蛋白质形成氢键
答案:D
注释:
28. 两种分子之间很难发生核酸杂交的是() A.DNA和DNA B.DNA和hnRNA C.miRNA和mRNA D.siRNA和miRNA
答案:D
注释:
29. 组成真核生物核糖体小亚基的rRNA是() A.5SrRNA B.5.8SrRNA C.16SrRNA D.18SrRNA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48。
30. 不影响Tm值的因素是() A.DNA的碱基对数 B.DNA的碱基组成 C.温度 D.离子强度
答案:C
注释:
31. 关于DNA与有机小分子以沟槽结合方式相互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DNA与有机小分子相互作用方式之- B.有机小分子结合在DNA的大沟侧 C.某些抗癌药物分子以此方式与原癌基因结合 D.有机小分子可与腺嘌呤N-3形成氢键
答案:B
注释:
32. 可使热变性DNA解开的两条单链复性的条件是() A.急速冷却 B.缓慢降温 C.迅速升温 D.加核酸梅
答案:B
注释:
33. DNA变性时断裂的是() A.糖苷键 B.磷酸二酯键 C.碱基内C-C键 D.碱基间氢键
答案:D
注释:
34. 不涉及核酸分子杂交的技术是() A.蛋白质印迹 B.基因芯片 C.DNA印迹 D.PCR
答案:A
注释:
35. 含量增加可使DNA具有较高Tm值的碱基组合是() A.G和A B.和G C.C和T D.A和T
答案:B
注释:
36. 核酸具有紫外光吸收特性是因为含有() A.磷酸二酯键 B.酯键 C.氢键 D.共扼双键
答案:D
注释:
37. 最常见的DNA化学修饰是() A.脱氨基 B.戊糖甲基化 C.碱基甲基化 D.嘧啶共价交联
答案:C
注释:
38. DNA分子中不包括() A.磷酸二酯键 B.糖苷键 C.氢键 D.二硫键
答案:D
注释:
39. 在-次基因重组的操作过程中,分别对质粒和PCR产物双酶切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以获得5.3kb的载体片段和324bp的插入片段。质粒和PCR产物的双酶切片段分别用1%和2%的琼脂糖凝胶分离,两块凝胶放入同-电泳槽,凝胶的加样孔位于电泳槽负极侧。电泳后对照100bp和1kbDNAladder从凝胶上切下插入片段和载体片段,提纯后通过A260对插入片段和载体片段DNA定量,再依次进行连接、转化、克隆扩增、质粒提纯后最后通过酶切和插入片段测序对重组质粒进行鉴定。上述过程提示关于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的错误描述是() A.DNA向正极泳动 B.无法判断DNA的核苷酸组成 C.DNAladder是DNA分子量标准品 D.可以对样品中DNA准确定量
答案:D
注释:
40. RNA印迹实验(Northernblot)可在RNA水平检测基因表达。Northernblot先通过电泳分离RNA样品,然后将凝胶上的RNA转移到膜上并固定,最后使用与待测RNA互补的单链探针与膜RNA杂交。与膜上RNA条带结合的探针信号强度与该基因的转录产物RNA水平呈正相关。在制备标记的DNA探针时,为避免复性,采用的方法是() A.急速冷却 B.升高pH C.迅速升温 D.加入螯合剂
答案:A
注释:
41. 青蒿素(artemisinin)是我国科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从植物中成功提取的含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用于疟疾的治疗。近年发现青嵩素可能通过抑制内质网膜的钙离子主动转运蛋白SERCA引起胞质钙离子浓度升高,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某研究生拟检测青嵩素对结肠癌细胞SERCA表达水平的影响,收集了青嵩素组和对照组细胞,采用Trizol法进行RNA提取。他在实验过程中,戴手套、帽子和口罩,使用DEPC处理的塑料制品、玻璃和金属物品,尽量迅速操作,用DEPC水溶解RNA并在进行浓度测定和准备逆转录反应时将RNA管暂时置于冰内。他这些做法是为了避免RNA() A.污染环境 B.被紫外线照射 C.被RNA酶降解 D.污染实验者
答案:C
注释:
4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是以人类T淋巴细胞为主要攻击对象的逆转录病毒,可破坏免疫功能,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位年轻外科医生在HIV阳性病人的阑尾切除术中,不小心用缝合针刺破了自己的手指,因此采血送检以确定是否感染HIV病毒。检验科应用PCR法对该血样的HIV病毒进行检测时,不太可能用到的技术是() A.DNA变性 B.转印 C.复性 D.退火
答案:B
注释:
43. 只存在于RNA却不存在于DNA的碱基是() A.U B.A C..C D..G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2。A、G、C和T是构成DNA的碱基,A、G、C和U是构成RNA的碱基。
44. 真核生物成熟mRNA的3'-端核苷酸的碱基是() A.U B.C C.D D..G
答案:B
注释:
45. 真核生物成熟mRNA的5'-端核苷酸的碱基是() A.U B.A C.CC D..G
答案:D
注释:
46. 在核酸中比例相对稳定的元素是() A.氧 B.氮 C.氢 D.磷
答案:D
注释:
47. 蛋白质中含量约16%的元素是() A.氧 B.氮 C.氢 D.氟
答案:B
注释:
48. 最少参与形成氢键的原子是() A.氧 B.氮 C.氢 D.磷
答案:D
注释:
49. 原核生物闭合环状DNA在双螺旋结构的基础上形成() A.倒L形结构 B.三叶草结构 C.双螺旋结构 D.核小体结构
答案:D
注释:
50. 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单位是() A.倒L形结构 B.三叶草结构 C.双螺旋结构 D.核小体结构
答案:D
注释:
51. tRNA的二级结构是() A.倒L形结构 B.三叶草结构 C.双螺旋结构 D.超螺旋结构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47。tRNA的二级结构形似三叶草。
52. tRNA的三级结构是() A.倒L形结构 B.三叶草结构 C.双螺旋结构 D.超螺旋结构
答案:A
注释:
53. 在形成核苷酸时,通过N9与戊糖连接的是() A.胸腺嘧啶 B.假尿嘧啶 C.胞嘧啶 D.腺嘌呤
答案:D
注释:
54. 第5位碳原子上连有甲基的是() A.胸腺嘧啶 B.假尿嘧啶 C.胞嘧啶 D.尿嘧啶
答案:A
注释:
55. 在tRNA分子中较常见的一种稀有碱基是() A.胸腺嘧啶 B.假尿嘧啶 C.胞嘧啶 D.尿嘧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46。tRNA含有多种稀有碱基。稀有碱基是指除A、G、C和U外的一些碱基,包括双氢尿嘧啶(DHU)、假尿嘧啶核苷(ψ)和甲基化的嘌呤(m7G、m7A)等。
56. 通常不出现在DNA分子中的碱基是() A.胸腺嘧啶 B.假尿嘧啶 C.胞嘧啶 D.尿嘧啶
答案:D
注释:
57. 在核酸分子中能与鸟嘌呤配对的是() A.胸腺嘧啶 B.假尿嘧啶 C.胞嘧啶 D.尿嘧啶
答案:C
注释:
58. 在相关酶的作用下,使核酸生成其组成成分是() A.核酸水解 B.核酸解离 C.DNA变性 D.DNA复性
答案:A
注释:
59. 在加热过程中,使DNA解链成为两个单链的是() A.核酸水解 B.核酸解离 C.NA变性 D.DNA复性
答案:C
注释:
60. 在某pH溶液中,使核酸分子带有负电荷的是() A.核酸水解 B.核酸解离 C.DNA变性 D.DNA复性
答案:B
注释:
61. 发生在序列完全或部分互补的核酸分子间形成的双链分子的是() A.核酸水解 B.核酸解离 C.DNA变性 D.分子杂交
答案:D
注释:
62. 通过降温使两条互补的DNA链重新恢复双螺旋构象的是() A.核酸水解 B.核酸解离 C.DNA变性 D.NA复性
答案:D
注释:
第三节、酶与酶促反应
1. 全酶是指() A.酶蛋白-底物复合物 B.酶蛋白-抑制剂复合物 C.酶蛋白-辅因子复合物 D.酶蛋白-别构剂复合物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55。酶蛋白与辅因子结合在一起成为全酶,酶蛋白与辅因子单独存在时均无催化活性,只有全酶才具有催化作用。
2. 下列有关酶的论述正确的是() A.体内所有具有催化活性的物质都是酶 B.酶在体内不能更新 C.酶不具有高级结构 D.酶是由活细胞合成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55。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由一条肽链构成的酶称为单体酶。由多个相同或不同的肽链(即亚基)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酶称为寡聚酶。按序催化完成一组连续反应的几种具有不同催化功能的酶可彼此聚合形成一个结构和功能上的整体,此即为多酶复合物。还有一些酶在一条肽链上同时具有多种不同的催化功能,这类酶称为多功能酶(multifunctionalenzyme)或串联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71。细胞内许多酶的活性是可以受调节的。某些酶在细胞内的含量也可以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在细胞内的总活性。细胞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调整细胞内代谢时,主要是通过对催化限速反应的调节酶(亦称为关键酶)的活性进行调节而实现的。
3. 关于酶的活性中心,下列正确的选项是() A.酶的必需基团一定都位于活性中心内 B.所有的酶都有活性中心 C.所有的抑制剂都作用于酶的活性中心 D.所有的酶活性中心都含有金属离子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56。1.酶分子中能与底物特异地结合并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具有特定三维结构的区城称为酶的活性中心或酶的活性部位。2.常见的酶的必需基团有丝氨酸残基的羟基、组氨酸残基的咪唑基、半胱氨酸残基的流基,以及酸性氨基酸残基的酸基等。有些必需基团位于酶的活性中心内,有些必需基团位于酶的活性中心外。3.金属离子是最常见的辅因子,约2/3的酶含有金属离子。
4. 金属离子作为辅因子的作用,错误的是() A.传递电子 B.作为酶活性中心的结合基团参加反应 C.可以中和电荷,减小静电斥力 D.金属离子与酶的结合可以稳定酶的空间构象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56。金属离子是最常见的辅因子,约2/3的酶含有金属离子(表32)。金属离子作为酶的辅因子的主要作用是:①作为酶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参加催化反应,使底物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形成正确的空间排列,有利于酶促反应的发生;②作为连接酶与底物的桥梁,形成三元复合物;③金属离子还可以中和电荷,减小静电斥力,有利于底物与酶的结合;④金属离子与酶的结合还可以稳定酶的空间构象。
5. 缀合酶表现有活性的条件是() A.辅酶单独存在 B.有激动剂存在 C.全酶形式存在 D.亚基单独存在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55。酶蛋白与辅因子结合在一起成为全酶,酶蛋白与辅因子单独存在时均无催化活性,只有全酶才具有催化作用。
6. 下列关于酶蛋白和辅因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些酶蛋白可与两种辅因子结合成全酶 B.酶蛋白决定反应的特异性 C.酶蛋白与辅因子结合形成的全酶才具有催化作用 D.一种辅因子只能与一种酶蛋白结合成一种全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56。有些酶可以同时含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辅因子,如细胞色素氧化酶既含有血红素又含有Cu+/Cu2+,琥珀酸脱氢酶同时含有Fe2+和FAD。
7. 酶分子中使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基团称为() A.催化基团 B.疏水基团 C.酸性基团 D.碱性基团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56。酶活性中心内的必需基团可有结合基团和催化基团之分,前者的作用是识别与结合底物和辅酶,形成酶-底物过渡态复合物,后者的作用是形象底物中的某些化学键的稳定性,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进而转变成产物。
8. 以下最不可能在酶活性中心参与催化反应的氨基酸残基是() A.丝氨酸(Ser) B.半胱氨酸(Cys) C.丙氨酸(Ala) D.组氨酸(His)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56。酶分子中能与底物特异地结合并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具有特定三维结构的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或酶的活性部位。辅酶和辅基往往是酶活性中心的组成成分。酶分子中有许多化学基团,但它们并非都与酶的活性有关,其中一些与酶的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称为酶的必需基团(essentialgroup),常见的酶的必需基团有丝氨酸残基的羟基、组氨酸残基的味唑基、半胱氨酸残基的巯基,以及酸性氨基酸残基的羧基等。
9. 有关同工酶的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A.同工酶在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分布酶谱相同 B.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不同的-组酶 C.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相同的-组酶 D.某些同工酶在临床上可用于疾病的诊断,但意义不大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58。1.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2.同一个体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器官中,编码不同亚基的基因开放程度不同,合成的亚基种类和数量也不同,这使得某种同工酶在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以及同一细胞的不同亚细胞结构的分布也不同,形成不同的同工酶谱。3.当组织细胞存在病变时,该组织细胞特异的同工酶可释放入血。因此,临床上检测血清中同工酶活性、分析同工酶谱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定。CK2常作为临床早期诊断心肌梗死的指标之一。
10. 下列符合酶-底物结合诱导契合假说的是() A.酶与底物的关系犹如锁和钥匙的关系 B.在酶与底物相互接近时,其结构相互诱导,相互变形和相互适应,进而相互结合 C.底物的结构朝着适应酶活性中心的方面改变 D.酶与辅因子相互诱导契合
答案:B
注释:
11. 酶蛋白变性后其活性丧失,是因为() A.酶蛋白的一级结构遭到破坏 B.酶蛋白被完全降解为氨基酸 C.失去了激活剂 D.酶蛋白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
答案:D
注释:
12. 酶的比活性是指() A.每秒钟每个酶分子转换底物的微摩尔数 B.一定重量的酶制剂所具有的酶活性单位数 C.在特定条件下,1分钟内催化形成1µmol产物的酶量 D.每毫克蛋白质所含的酶活性单位数
答案:D
注释:
13. 酶原通过蛋白酶水解激活,主要断裂的化学键是() A.肽键 B.离子键 C.二硫键 D.氢键
答案:A
注释:
14. 在研究酶促反应时要测定酶促反应的初速率,其目的是() A.为了提高酶促反应的灵敏度 B.为了节省酶的用量 C.为了防止各种干扰因素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D.为了节省反应时间
答案:C
注释:
15. 国际酶学委员会将酶分为六大类的主要根据是() A.酶的来源 B.酶催化的反应类型 C.酶的理化性质 D.底物结构
答案:B
注释:
16.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不包括() A.底物浓度 B.变性剂 C.酶浓度 D.抑制剂
答案:B
注释:
17. 酶促反应的初速率() A.与[E]成正比 B.与[s]无关 C.与[I]成正比 D.与Km成正比
答案:A
注释:
18. 关于酶促反应特点,错误的描述是() A.酶在生物体内催化的反应都是不可逆的 B.酶对所催化的底物有选择性 C.酶能加速化学反应 D.酶在反应前后无质和量的变化
答案:A
注释:
19. 酶原之所以没有活性,是因为() A.酶蛋白肽链合成不完全 B.是已经变性的蛋白质 C.酶原是普通的蛋白质 D.活性中心未形成或未暴露
答案:D
注释:
20. Km是指() A.当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酶浓度 B.当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C.当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抑制剂浓度 D.当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pH
答案:B
注释:
21. 在酶浓度不变的条件下,以反应速率ν对底物[S]作图,其图像为() A.直线 B.S形曲线 C.矩形双曲线 D.抛物线
答案:C
注释:
22. 关于酶的Km值,叙述错误的是() A.与酶的结构有关 B.与酶的浓度有关 C.与反应温度有关 D.与缓冲溶液的离子强度有关
答案:B
注释:
23. 一个酶促反应的最大反应速率() A.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率 B.不受体系中的杂质影响 C.是酶的特征性常数 D.是Km=2[S]时的反应速率
答案:A
注释:
24. 如果要求酶促反应ν=Vmax×80%,则[S]应为Km的倍数是() A.4.5 B.9 C.4 D.5
答案:C
注释:
25. 有机汞化合物能抑制() A.胆碱酯酶 B.碱性酶 C.含-S-S-的酶 D.硫基酶
答案:D
注释:
26. 为了防止酶失活,最好将酶制剂存放于() A.80℃以上 B.0℃避光 C.室温曝光 D.室温避光
答案:B
注释:
27. 有机砷化合物对酶的抑制作用,可用下列哪种方法解毒() A.加入过量的半胱氨酸 B.加入过量的GSH C.加入过量的甲硫氨酸 D.加入过量的二硫基丙醇
答案:D
注释:
28. 有机磷农药可结合胆碱酯酶的基团是() A.#NAME? B.-COOH C.-CH3 D.-NH2
答案:A
注释:
29. 有关酶与温度的关系,错误的论述是() A.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具有双重影响 B.酶的最适温度与反应时间有关 C.从生物组织中提取酶时,应在低温下操作 D.酶的最适温度是酶的特征性常数
答案:D
注释:
30. 下列常见抑制剂中,属于可逆抑制剂的是() A.有机磷化合物 B.氰化物 C.磺胺类药物 D.有机汞化合物
答案:C
注释:
31. 酶的竞争性抑制的动力学特点是() A.Vmax不变,Km增大 B.Vmax减小,Km不变 C.Vmax不变,Km减小 D.Vmax和Km都不变
答案:A
注释:
32. 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作用是() A.非特异性抑制 B.非竞争性抑制 C.反竞争性抑制 D.竞争性抑制
答案:D
注释:
33. 磺胺类药物的类似物是() A.四氢叶酸 B.二氢叶酸 C.叶酸 D.对氨基苯甲酸
答案:D
注释:
34. 酶的反竞争性抑制具有的动力学特征是() A.Km和Vmax均降低 B.Km不变,Vmax降低 C.Km不变,Vmax升高 D.Km降低,Vmax不变
答案:A
注释:
35. 区别竞争性抑制和反竞争性抑制的简易方法是() A.透析法 B.观察温度变化对酶活性的影响 C.观察其对最大反应速率的影响 D.改变底物浓度观察酶活性的变化
答案:D
注释:
36. 有关竞争性抑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底物结构相似 B.抑制程度只与抑制剂的浓度有关 C.与酶的结合是可逆的 D.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
答案:B
注释:
37. 酶的不可逆抑制作用的机制是() A.抑制剂与酶的活性中心以共价键结合 B.抑制剂与酶的辅因子结合 C.抑制剂与酶表面的极性基团结合 D.抑制剂使酶蛋白变性
答案:A
注释:
38. 在酶的分离纯化中最理想的实验结果是() A.纯化倍数高、蛋白含量低 B.回收率小但纯化倍数高 C.蛋白质的回收率最高 D.比活性最大
答案:D
注释:
39. 在酶动力学的双倒数图中,只改变斜率不改变横轴截距的抑制剂属于() A.竞争性抑制剂 B.非竟争性抑制剂 C.反竞争性抑制剂 D.不可逆性抑制剂
答案:B
注释:
40. 下列关于核酶叙述正确的是() A.即核酸酶 B.本质是蛋白质 C.本质是核糖核酸 D.最早发现的一种酶
答案:C
注释:
41. 对可逆性抑制剂的描述正确的是() A.使酶变性失活的抑制剂 B.抑制剂与酶共价结合 C.抑制剂与酶是非共价键结合 D.可逆性抑制剂即指竞争性抑制
答案:C
注释:
42. 关于酶原与酶原的激活,叙述正确的是() A.酶原激活过程的实质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B.体内所有的酶在初合成时均以酶原的形式存在 C.酶原的激活是酶的共价修饰过程 D.酶原的激活无任何意义
答案:A
注释:
43. 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是() A.加速代谢 B.促进生长 C.避免自身损伤 D.恢复酶活性
答案:C
注释:
44. 关于关键酶或调节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关键酶催化单向反应,或非平衡反应 B.关键酶常是别构酶 C.关键酶常受共价修饰 D.关键酶催化的反应速率最快,故对整个代谢途径的速率起决定作用
答案:D
注释:
45. 下列酶活性的调节方式属于不可逆的是() A.共价修饰 B.水解激活 C.辅酶激活 D.别构调节
答案:B
注释:
46. 大多数别构酶具有的性质是() A.由一个亚基组成 B.在没有效应物的时候,它们通常遵守米氏动力学 C.在与底物结合的时候,具有协同效应 D.别构激活剂与催化位点结合
答案:C
注释:
47. 酶的共价修饰调节中最常见的修饰方式是() A.腺苷化/脱腺苷化 B.甲基化/脱甲基化 C.-SH/-S-S- D.磷酸化/脱磷酸化
答案:D
注释:
48. 不能改变细胞内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 A.特定抑制剂的存在 B.底物和产物之间自由能的变化 C.可逆的磷酸化 D.酶的降解
答案:B
注释:
49. 病人,女性,23岁,因与男朋友吵架,自服敌百虫约100ml。服毒后自觉头晕、恶心、并伴有呕吐,呕吐物有刺鼻农药味。服药后5小时,家属才发现,出现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刺激反应差,立即送到当地医院就诊,经检查后,医生立即给予催吐洗胃,硫酸镁导泻,阿托品、解磷定静脉注射,病人渐渐好转。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氰化物中毒 B.急性有机磷中毒 C.急性苯中毒 D.急性硫化氢中毒
答案:B
注释:
50. 病人,男性,72岁,清晨起床时发现左手无法抬起穿衣,左足无法支撑身体,且左侧身体麻木,左眼视物模糊,说话构音不清,口角右斜。考虑为脑血栓,下列溶栓药物中能起到溶解血栓作用的是() A.阿司匹林肠溶片 B.低分子量肝素钙 C.硝酸异山梨酯 D.链激酶
答案:D
注释:
51. 病人,男性,30岁,中上腹痛伴恶心呕吐4天收住入院。4天前出现中上腹痛,为持续性隐痛,伴有腰背部痛,呕吐3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体格检查:体温38.0℃,脉搏126次/分,血压80/60mmHg,神志清楚,上腹或全腹压痛明显,并有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并出现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13.6×109/L,中性粒细胞(NEU)0.773,尿淀粉酶748U/L。医生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请问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生化机制是由于何种酶的活性升高() A.胰蛋白酶 B.谷丙转氨酶 C.肌酸激酶 D.乳酸脱氢酶
答案:A
注释:
52. 某病人已检查出有细菌感染,医生建议服用磺胺类药物,磺胺药的化学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类似,影响了二氢叶酸的合成,因而使细菌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该抑制作用为() A.竞争性抑制作用 B.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C.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D.可逆性抑制作用
答案:A
注释:
53. 病人,男性,43岁,6小时前干活中突然出现剧烈胸痛,呈持续性,伴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急诊就医。此时,若进行血清标志酶相关的辅助检查,首先应考虑下列哪种酶的变化() A.LDHl B.LDH2 C.CK1 D.K2
答案:D
注释:
54. 病人,男性,35岁,饮酒后上腹痛24小时,呕吐,腹胀,血压80/50mmHg,脉搏120次/分,血淀粉酶1900U/L(Somogyi),最可能的诊断为() A.急性肾衰竭 B.急性胰腺炎 C.急性胃炎 D.急性肝炎
答案:B
注释:
55. 糖异生途径的关键酶是() A.磷酸化酶 B.HMG-CoA还原酶 C.丙酮酸激酶 D.丙酮酸羧化酶
答案:D
注释:
56. 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是() A.磷酸化酶 B.HMG-CoA还原酶 C.丙酮酸激酶 D.柠檬酸合酶
答案:C
注释:
57. 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是() A.磷酸化酶 B.HMG-CoA还原酶 C.丙酮酸激酶 D.柠檬酸合酶
答案:D
注释:
58. 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是() A.磷酸化酶 B.HMG-CoA还原酶 C.丙酮酸激酶 D.柠檬酸合酶
答案:B
注释:
59. 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 A.磷酸化酶 B.HMG-CoA还原酶 C.丙酮酸激酶 D.柠檬酸合酶
答案:A
注释:
60. 由于基因融合形成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却具有多种不同催化功能的酶是() A.单体酶 B.寡聚酶 C.缀合酶 D.多功能酶
答案:D
注释:
61. 由酶蛋白和辅因子两部分组成的酶是() A.单体酶 B.寡聚酶 C.缀合酶 D.多功能酶
答案:C
注释:
62. 只由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酶是() A.单体酶 B.寡聚酶 C.缀合酶 D.单纯酶
答案:D
注释:
63. 只由一条多肽链组成的酶是() A.单体酶 B.寡聚酶 C.缀合酶 D.多功能酶
答案:A
注释:
64. 肝中富含的LDH同工酶是() A.LDH1 B.LDH5 C.CK3 D.CK1
答案:B
注释:
65. 心肌中富含的LDH同工酶是() A.LDH1 B.LDH5 C.CK3 D.CK1
答案:A
注释:
66. 骨骼肌中富含的LDH同工酶是() A.LDH1 B.LDH5 C.CK3 D.CK1
答案:B
注释:
67. 仅见于心肌,且含量很高的是() A.LDH1 B.LDH5 C.CK3 D.K2
答案:D
注释:
68. 脑组织中含量较高的CK同工酶是() A.LDH1 B.LDH5 C.CK3 D.K1
答案:D
注释:
69. 骨骼肌中含量较高的CK同工酶是() A.LDH1 B.LDH5 C.K3 D.CK1
答案:C
注释:
70. 反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特点是() A.表观Km值增大,Vmax不变 B.表观Km值降低,Vmax不变 C.表观Km值不变,Vmax增大 D.表观Km值和Vmax均降低
答案:D
注释:
71. 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特点是() A.表观Km值增大,Vmax不变 B.表观Km值降低,Vmax不变 C.表观Km值不变,Vmax增大 D.表观Km值不变,Vmax降低
答案:A
注释:
72. 非竞争性抑制剂存在时,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特点是() A.表观Km值增大,Vmax不变 B.表观Km值降低,Vmax不变 C.表观Km值不变,Vmax增大 D.表观Km值不变,Vmax降低
答案:D
注释:
73. 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为() A.丙二酸 B.敌百虫 C.路易士气 D.二巯基丙醇
答案:A
注释:
74. 巯基酶被不可逆抑制剂抑制后的解毒剂为() A.丙二酸 B.敌百虫 C.路易士气 D.二巯基丙醇
答案:D
注释:
75. 胆碱酯酶的抑制剂为() A.丙二酸 B.敌百虫 C.路易士气 D.二巯基丙醇
答案:B
注释:
76. 有毒的砷化物为() A.丙二酸 B.敌百虫 C.路易士气 D.二巯基丙醇
答案:C
注释:
77. Km值是指反应速率为0.5Vmax时的() A.酶的专-性 B.酶和底物相互诱导 C.底物改变酶的构象 D.底物的浓度
答案:D
注释:
78. 在底物足量的条件下决定酶促反应速率的是() A.酶的专-性 B.酶和底物相互诱导 C.底物改变酶的构象 D.酶含量
答案:D
注释:
79. 酶的诱导契合学说指的是() A.酶的专-性 B.酶和底物相互诱导 C.底物改变酶的构象 D.底物的浓度
答案:B
注释:
80. CoA() A.递氢作用 B.转氨基作用 C.转移一碳单位 D.转酰基作用
答案:D
注释:
81. NAD+() A.递氢作用 B.转氨基作用 C.转移一碳单位 D.转酰基作用
答案:A
注释:
82. 四氢叶酸() A.递氢作用 B.转氨基作用 C.转移一碳单位 D.转酰基作用
答案:C
注释:
83. FAD() A.递氢作用 B.转氨基作用 C.转移一碳单位 D.转酰基作用
答案:A
注释:
84. 磷酸吡哆醛() A.递氢作用 B.转氨基作用 C.转移一碳单位 D.转酰基作用
答案:B
注释:
第四节、糖代谢
1. 淀粉经α-淀粉酶作用后的主要产物是() A.麦芽糖及蔗糖 B.葡萄糖及麦芽糖 C.葡萄糖及蔗糖 D.麦芽糖及极限糊精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0。淀粉消化主要在小肠内进行,在胰液淀粉酶作用下,淀粉被水解的产物为麦芽糖、麦芽三糖,还生成少量含有异麦芽糖、带分支的寡聚葡萄糖混合物(α-极限糊精)。
2. 下列物质中,哪种是人体不能消化的() A.果糖 B.蔗糖 C.乳糖 D.纤维素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0。食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人体内缺乏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不能被吸收,但其有刺激肠蠕动等作用,也是维持健康所必需的。
3. 进食后被吸收人血的葡萄糖,最主要的去路是() A.在组织器官中氧化供能 B.在肝、肌等组织中合成糖原 C.在体内转变为脂肪 D.在体内转变为部分氨基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0。葡萄糖被小肠黏膜细胞吸收后经门静脉入肝,再经血液循环供全身各组织细胞摄取。其余选项均不是主要去路。选项B:餐后多余的葡萄糖以糖原形式储存于肝和肌组织中,以便在饥饿时补充葡萄糖。选项C:饱食后肝内由于合成脂质的需要,葡萄糖经磷酸戊糖途径代谢生成磷酸核糖和NADPH。选项D: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可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非必需脂肪酸等。
4. 糖酵解中的第一个产能反应是() A.葡萄糖→葡糖-6-磷酸 B.甘油醛-3-磷酸→1,3-二磷酸甘油酸 C.葡糖-6-磷酸→果糖-6-磷酸 D.1,3-二磷酸甘油酸→甘油酸-3-磷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2。糖酵解的第7步,由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将底物(1,3-二磷酸甘油酸)高能磷酸基转移给ADP生成ATP,是糖酵解过程中第一次产生ATP的反应。
5. 糖酵解时下列哪一个代谢物提供~P使ADP生成ATP() A.3-磷酸甘油醛 B.1,3-二磷酸甘油酸 C.葡糖-6-磷酸 D.葡糖-1-磷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2。糖酵解的第7步,由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将1,3-二磷酸甘油酸高能磷酸基转移给ADP生成ATP,是糖酵解过程中第一次产生ATP的反应。
6. 下列哪个酶直接参与底物水平磷酸化() A.磷酸果糖激酶-1 B.己糖激酶 C.果糖激酶 D.磷酸甘油酸激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2。糖酵解的第7步,由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将1,3-二磷酸甘油酸高能磷酸基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TP,是糖酵解过程中第一次产生ATP的反应。
7. 1分子葡萄糖无氧氧化时可生成几分子ATP() A.1 B.2 C.3 D.4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5。糖无氧氧化时1分子葡萄糖可生成4分子ATP,扣除在葡萄糖和果糖-6-磷酸发生磷酸化时消耗的2分子ATP,最终净得2分子ATP。
8. 1分子葡萄糖无氧氧化时可净生成几分子ATP() A.1 B.2 C.3 D.4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5。糖无氧氧化时1分子葡萄糖可生成4分子ATP,扣除在葡萄糖和果糖-6-磷酸发生磷酸化时消耗的2分子ATP,最终净得2分子ATP。
9. 肝内糖酵解的主要功能是() A.产生乳酸 B.为糖有氧氧化提供丙酮酸 C.提供磷酸戊糖 D.为其他代谢提供合成原料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5。除葡萄糖外,其他果糖、半乳糖和甘露糖也都是重要的能源物质,在肝脏被催化代谢后是糖酵解的中间代谢产物,也为合成糖脂、蛋白聚糖等提供原料。
10. 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还原为乳酸的生理意义是() A.防止丙酮酸的堆积 B.为糖异生提供原料 C.可产生较多的ATP D.生成NAD+以利于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所催化的反应持续进行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2。由乳酸脱氢酶催化,丙酮酸还原成乳酸所需的氢原子由NADH+H+提供,缺氧情况下,这对氢用于还原丙酮酸生成乳酸,NADH+H+重新变成NAD+,糖酵解才能重复进行。
11. 磷酸果糖激酶-1的最强别构激活剂是() A.AMP B.ADP C.ATP D.果糖-2,6-二磷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3-P94。磷酸果糖激酶-1的别构激活剂有AMP、ADP等。果糖-2,6-二磷酸是磷酸果糖激酶-1的最强别构激活剂,生理浓度范围即可发挥效应。
12. 与糖酵解无关的酶是() A.己糖激酶 B.烯醇化酶 C.醛缩酶 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1-P92。己糖激酶(第1步)、烯醇化酶(第9步)、醛缩酶(第4步)均参与糖酵解反应。
13. 在糖酵解过程中,下列哪个酶催化的反应是不可逆的() A.醛缩酶 B.烯醇化酶 C.丙酮酸激酶 D.磷酸甘油酸激酶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2。糖酵解最后一步,由丙酮酸激酶催化,不可逆,是糖酵解的第三个限速步骤,也是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14. 下列有关糖有氧氧化的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糖有氧氧化的产物是CO2及H2O B.肌中糖有氧氧化可抑制糖酵解 C.糖有氧氧化是细胞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 D.机体所有的细胞都可以利用糖有氧氧化获取能量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6。ABC均正确。D机体并不是所有细胞都具有线粒体,而有氧氧化第二阶段需要在线粒体中进行反应。
15.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中不包括() A.FAD B.NAD+ C.生物素 D.硫辛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6-P97。真核细胞中,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存在线粒体中,由E1、E2、E3按比例组合;哺乳动物中,由E1、E2、E3组成,参与反应的辅因子由TPP、硫辛酸、FAD、NAD+和CoA。
16. 下列关于三羧酸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循环一周可使2个ADP磷酸化成ATP B.乙酰CoA可经草酰乙酸进行糖异生 C.循环一周可生成4分子NADH D.琥珀酰CoA是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的产物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9-P101。A选项:每一轮三羧酸循环,底物水平磷酸化只能发生1次,生成1分子ATP。B选项:1分子乙酰CoA与1分子草酰乙酸生成柠檬酸。C选项:循环1周3分子NADH+H+,1分子FADH。
17. 1分子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氧化后的产物是() A.CO2+H2O B.草酰乙酸和CO2 C.草酰乙酸+CO2+H2O D.O2+还原当量+GTP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0。一分子乙酰CoA进入循环后,生成2分子CO2;3分子NADH+H+,1分子FADH,这4分子还原当量将电子传给氧时,才能生成ATP。
18. 线粒体中底物水平磷酸化直接生成的高能化合物是() A.TTP B.ATP C.GTP D.UTP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9。三羧酸循环中唯一的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GTP或ATP。
19. 下列哪个酶不是糖有氧氧化的关键酶() A.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B.苹果酸脱氢酶 C.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D.异柠檬酸脱氢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2。糖进行有氧氧化时,丙酮酸经三羧酸循环代谢的速率被两个阶段的关键酶所调节:一是调节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活性,从而调控由丙酮酸生成乙酰CoA的速率;二是调节三羧酸循环中的3个关键酶活性(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从而调控乙酰CoA彻底氧化的速率。
20. 1mol丙酮酸在线粒体内氧化成CO2及H2O,可生成多少molATP() A.8 B.10 C.12.5 D.15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1。从丙酮酸脱氢开始计算,1分子丙酮酸产生12.5分子ATP。
21. 三羧酸循环中,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直接生成的高能化合物是() A.TTP B.TP C.ADP D.UTP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9。三羧酸循环中唯一的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GTP或ATP。
22. 在下列酶中,哪个酶不是糖有氧氧化调节的关键酶() A.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B.丙酮酸羧化酶 C.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D.异柠檬酸脱氢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2。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调节乙酰CoA的生成速率,三羧酸三步不可逆反应分别由柠檬酸合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异柠檬酸脱氢酶催化。
23. 在下列酶促反应中,与CO2无关的反应是() A.丙酮酸脱氢酶催化的反应 B.丙酮酸羧化酶催化的反应 C.异柠檬酸脱氢酶催化的反应 D.葡糖-6-磷酸脱氢酶催化的反应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4。葡糖-6-磷酸脱氢酶催化下,葡糖-6-磷酸氧化成6-磷酸葡糖酸内酯,生成NADPH,此反应与CO2无关。
24. 磷酸戊糖途径() A.是体内产生CO2的主要来源 B.可生成NADPH供合成代谢需要 C.是体内生成糖醛酸的途径 D.饥饿时葡萄糖经此途径代谢增加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4。磷酸戊糖途径不能产生ATP,但可生成NADPH和磷酸核糖。
25. 下列哪条途径与核酸合成密切相关() A.糖酵解 B.糖异生 C.糖原合成 D.磷酸戊糖途径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4。磷酸戊糖途径不能产生ATP,但可生成NADPH和磷酸核糖。
26. 与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关系密切的是下列哪条途径() A.糖酵解 B.糖异生 C.糖醛酸途径 D.磷酸戊糖途径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P361、P365。肝的生物转化涉及多种酶促反应,但总体上可分为两相反应。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许多物质通过第一相反应,其分子中的某些非极性基团转变为极性基团,水溶性增加,即可排出体外。但有些物质经过第一相反应后水溶性和极性改变不明显,还需要结合极性更强的物质或基团,以进一步增加其水溶性而促进排泄,这些结合反应属于第二相反应。其中,葡糖醛酸结合是最重要和最普遍的结合反应。
27. 下列哪种酶缺乏可引起蚕豆病() A.葡糖-6-磷酸脱氢酶 B.磷酸戊糖异构酶 C.磷酸戊糖差向酶 D.转酮基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5-P356。磷酸戊糖途径是红细胞产生NADPH的唯一途径,红细胞的NADPH能维持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使红细胞免遭外源性和内源性氧化剂的损害,某些疾病状态,如葡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蚕豆病)因红细胞中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缺乏导致NADPH量不足,无法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因此在接触强氧化因子时,红细胞膜破裂导致溶血。
28. 合成糖原时,葡萄糖基的直接供体是() A.CDPG B.UDPG C.ADPG D.葡糖-1-磷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7。糖原合成起始于糖酵解的中间产物葡糖-6-磷酸,葡糖-6-磷酸变构生成葡糖-1-磷酸,再与UTP生成UDPG,作为“活性葡萄糖”,为体内的葡萄糖供体。
29. 关于糖原合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糖原合成过程中有焦磷酸生成 B.α-1,6-葡萄糖苷酶催化形成分支 C.从葡糖-1-磷酸合成糖原要消耗高能磷酸键 D.葡萄糖的直接供体是UDPG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7。当糖链长度达到至少11个葡萄糖基时,分支酶将非还原端的葡萄糖基转移到邻近的糖链上,以α-1,6-葡萄糖苷键相接,从而形成分支。
30. 糖原分解所得到的初产物主要是() A.葡萄糖 B.蔗糖 C.葡糖-6-磷酸 D.葡糖-1-磷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8。糖原分解时,首先解聚为葡萄糖单体,以葡糖-1-磷酸为主,也有少量游离葡萄糖。
31. 下列哪种糖代谢途径既不生成也不消耗ATP或UTP() A.糖酵解 B.糖原合成 C.糖异生 D.糖原分解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7。糖酵解产能,糖原合成耗能,糖异生耗能。
32. 2分子丙氨酸异生为葡萄糖需消耗几个高能磷酸键() A.3 B.4 C.5 D.6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3。丙氨酸等生糖氨基酸转化为丙酮酸后,参与糖异生。
33. 下列哪些物质是糖异生的原料() A.半乳糖和果糖 B.甘油和丙氨酸 C.乙酰CoA和琥珀酰CoA D.蔗糖和乳糖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1。由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34. 乳酸循环是指() A.肌内葡萄糖无氧氧化生成乳酸,有氧时乳酸重新合成糖原 B.肌从丙酮酸生成丙氨酸,肝内丙氨酸重新变成丙酮酸 C.肌内蛋白质降解生成丙氨酸,经血液循环至肝内异生为糖原 D.肌内葡萄糖无氧氧化生成乳酸,经血液循环至肝内异生为葡萄糖供外周组织利用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5。供氧不足时肌收缩通过糖的无氧氧化生成乳酸,入血后入肝,在肝内生成葡萄糖。
35. 在血糖偏低时,大脑仍可摄取葡萄糖而肝则不能,其原因是() A.胰岛素的作用 B.脑中己糖激酶的Km低 C.肝中葡糖激酶的Km低 D.血脑屏障在血糖低时不起作用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5。正常成人的脑组织对葡萄糖依赖程度大,脑中己糖激酶的Km低于其他组织,即使在血糖水平较低时也能利用葡萄糖。
36. 下列有关草酰乙酸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草酰乙酸参与脂肪酸的合成 B.草酰乙酸是三羧酸循环的重要中间产物 C.在糖异生过程中,草酰乙酸是在线粒体内产生的 D.草酰乙酸可自由通过线粒体膜,完成还原当量的转移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2。草酰乙酸不能直接透过线粒体内膜,需经苹果酸或天冬氨酸转运。
37. 下列哪条不是肌组织糖代谢的特点() A.肌内糖异生的能力很强 B.肌糖原代谢的两个关键酶主要受肾上腺素的调节 C.剧烈运动时,肌组织可通过糖无氧氧化获得能量 D.肌织中的己糖激酶可磷酸化果糖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6。肌内糖异生活性低,且没有葡糖-6-磷酸酶,肌内生成的乳酸不能异生为葡萄糖。
38. 下列哪种酶在糖酵解和糖异生中都有催化作用() A.丙酮酸激酶 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C.磷酸果糖激酶-1 D.磷酸甘油酸激酶
答案:D
注释:
39. 下列哪种物质缺乏可引起血液丙酮酸含量升高() A.硫胺素 B.叶酸 C.生物素 D.维生素B12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85。维生素B1缺乏时,糖代谢中间产物丙酮酸的氧化脱羧反应发生障碍,血中丙酮酸和乳酸堆积。
40. 砷中毒是由于砷可与下列哪种化合物发生反应() A.硫胺素 B.NAD+ C.FAD D.硫辛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7。硫辛酸作为辅酶,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中催化酰基的转移,硫辛酸的巯基很容易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41. 丙酮酸不参与下列哪种代谢过程() A.转变为丙氨酸 B.经异构酶催化生成丙酮 C.异生成葡萄糖 D.进入线粒体氧化供能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2、P97、P113。A、C、D均有丙酮酸参与。
42. 糖原贮积症不是由于缺乏() A.磷酸化酶 B.葡糖-6-磷酸酶 C.溶酶体-α-葡萄糖苷酶 D.己糖激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1。根据缺陷的酶种类不同,受累器官不同,糖原结构也不相同。缺陷的酶种类:葡糖-6-磷酸酶、溶酶体-α-葡萄糖苷酶、脱支酶、分支酶、磷酸化酶。
43. 糖在动物体内的储存形式是() A.糖原 B.淀粉 C.葡萄糖 D.蔗糖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6。糖原是葡萄糖的多聚体,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
44. 下列有关糖原磷酸化酶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14位丝氨酸被磷酸化时活性降低 B.依赖cAMP蛋白激酶直接使磷酸化酶磷酸化 C.磷酸化酶构象在调节时不会改变 D.葡萄糖可使磷酸化酶别构调节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9-P110。A丝氨酸被磷酸化后活性增强C调节时会改变D磷酸化酶受葡萄糖别构抑制。
45. 有关葡萄糖磷酸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己糖激酶有四种同工酶 B.己糖激酶催化葡萄糖转变成葡糖-6-磷酸 C.磷酸化反应受到激素的调节 D.磷酸化后的葡萄糖能自由通过细胞膜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1。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发生磷酸化反应,生成葡糖-6-磷酸,不可逆反应,磷酸后的葡萄糖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
46.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参与核苷酸生物合成 B.参与脂肪酸生物合成 C.参与胆固醇生物合成 D.生成NADH+H+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4。磷酸戊糖途径生成NADPH和磷酸核酸。
47. 乙酰CoA对糖代谢的调节作用是通过() A.抑制丙酮酸羧化酶 B.抑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C.激活丙酮酸激酶 D.激活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2。乙酰CoA/CoA比值升高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被抑制。
48. 关于丙酮酸氧化脱羧作用,描述错误的是() A.在脱氢的同时伴有脱羧,并生成乙酰CoA B.该反应由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是不可逆反应 C.反应中所需的辅因子有TPP、FAD、硫辛酸、NAD+、CoASH D.TP对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有激活作用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2。ATP别构抑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AMP则能将其激活。
49. 葡糖-6-磷酸脱氢酶催化的反应中,直接受氢体是() A.CoQ B.FMN C.FAD D.NADP+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4。磷酸戊糖途径中,葡糖-6-磷酸氧化成6-磷酸葡糖酸内酯,脱下的氢由NADP+接受生成NADPH。
50. 当ATP/ADP或ATP/AMP比值降低时,可产生的效应是() A.抑制丙酮酸羧化酶 B.抑制丙酮酸激酶 C.激活6-磷酸果糖激酶-1 D.抑制丙酮酸脱氢酶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4。ATP/ADP比值较低时,对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的激活作用显著。
51. 下列有关葡萄糖吸收机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耗能的主动吸收 B.简单的扩散吸收 C.肠黏膜细胞的胞饮作用 D.逆浓度梯度的被动吸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0。小肠黏膜细胞依赖载体摄入葡萄糖,是一个耗能的主动转运过程,伴有NA+的转运。
52. 乳酸异生成糖在() A.高尔基体和胞质 B.线粒体和胞质 C.内质网和线粒体 D.微粒体和内质网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2。糖异生时,所需的NADH来源于细胞质或线粒体。
53. 下列哪种酶与丙酮酸异生成糖无关() A.果糖双磷酸酶-1 B.丙酮酸激酶 C.丙酮酸羧化酶 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2。糖异生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1和葡糖-6-磷酸酶。
54. 乙醇可以抑制乳酸糖异生,是因为() A.抑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B.转变成乙酰CoA后抑制丙酮酸羧化酶 C.转变成乙酰CoA后抑制丙酮酸脱氢酶 D.乙醇氧化时可与乳酸氧化成丙酮酸竞争NAD+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3。乙醇竞争NAD+,使乳酸氧化成丙酮受到抑制。
55. 丙氨酸异生成葡萄糖时,其还原当量转移的正确方式是() A.胞质中3-磷酸甘油醛脱氢 B.胞质中乳酸脱氢 C.苹果酸在胞质中脱氢生成草酰乙酸 D.α-磷酸甘油脱氢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2。草酰乙酸不能直接透过线粒体内膜,可借助苹果酸转运,草酰乙酸还原成苹果酸后运出线粒体,经苹果酸脱氢酶催化,苹果酸氧化生成草酰乙酸。
56. 柠檬酸对下列哪些酶有别构激活作用() A.6-磷酸果糖激酶-1 B.丙酮酸激酶 C.葡糖激酶 D.乙酰CoA羧化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4。乙酰CoA羧化酶活性受别构调节及化学修饰调节。该酶有两种存在形式,即无活性原聚体和有活性多聚体。柠檬酸、异柠檬酸可使此酶发生别构激活。
57. 糖原分解中水解α-1,6-糖苷键的酶是() A.葡糖-6-磷酸酶 B.磷酸化酶 C.葡聚糖转移酶 D.脱支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8。葡聚糖转移酶和α-1,6-葡糖苷酶是同一酶的两种活性,合称脱支酶。脱支酶分解α-1,6-糖苷键释出游离葡萄糖。
58. 不能经代谢后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的物质是() A.亚油酸 B.乳酸 C.α-磷酸甘油 D.胆固醇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8。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分解,来源于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乙酰CoA可合成胆固醇。
59.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中最终接受底物脱下的2个氢的辅因子是() A.TPP B.硫辛酸 C.CoASH D.NAD+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7。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的反应第5步,由E3催化,FADH2的氢转移给NAD+,形成NADH+H+。
60. 乳酸脱氢酶在骨骼肌中主要是催化生成() A.丙酮酸 B.乳酸 C.3-磷酸甘油醛 D.3-磷酸甘油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0。肌糖原不能补充血糖,而是为骨骼肌收缩紧急功能,最终分解成乳酸。
61. 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无活性的磷酸化酶b激酶经磷酸化成为有活性的磷酸化酶b激酶 B.有活性的磷酸化酶b激酶催化无活性的磷酸化酶b磷酸化 C.磷酸化酶a经磷蛋白磷酸酶-1作用而失活 D.磷蛋白磷酸酶抑制剂磷酸化后失活
答案:D
注释:
62. 在动物组织中,从葡萄糖合成脂肪酸的重要中间产物是() A.丙酮酸 B.UTP C.乙酰CoA D.乙酰乙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1。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后,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乙酰CoA必须再转移到细胞质以合成脂肪酸。
63. 由于红细胞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不足而引起贫血,是因为缺乏() A.6-磷酸果糖激酶-1 B.葡糖激酶 C.果糖双磷酸酶-1 D.葡糖-6-磷酸脱氢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5-P356。磷酸戊糖途径是红细胞产生NADPH的唯一途径,红细胞的NADPH能维持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使红细胞免遭外源性和内源性氧化剂的损害,某些疾病状态,如葡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蚕豆病)因红细胞中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缺乏导致NADPH量不足,无法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因此在接触强氧化因子时,红细胞膜破裂导致溶血。
64. 下列有关肾上腺素的作用中正确的是() A.促进糖原合成 B.促进肝糖异生作用 C.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降低cAMP水平,抑制糖原分解 D.激活丙酮酸脱氢酶,促进丙酮酸分解为乙酰CoA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8。肾上腺素升高血糖,乳酸水平也升高,加速糖原分解。
65. 三羧酸循环被认为是一个需氧代谢途径,是因为() A.循环的某些反应是以氧作为底物的 B.产生了H2O C.CO2是该循环的产物之- D.还原型的因子需通过电子传递链被氧化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1。三羧酸循环通过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生成大量ATP。
66. 在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内下述反应中能生成FADH2的步骤是() A.琥珀酸→延胡索酸 B.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 C.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 D.苹果酸→草酰乙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9。琥珀酸脱氢酶在线粒体内膜上,辅因子FAD,反应脱下的氢由FAD接受,生成FADH2。
67. 丙二酸能阻断糖的有氧氧化,因为它() A.抑制柠檬酸合成酶 B.抑制琥珀酸脱氢酶 C.阻断电子传递 D.抑制丙酮酸脱氢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68。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是竞争性抑制作用,从而抑制有氧氧化。
68. Cori循环之所以是单向的是因为() A.肌细胞内葡萄糖浓度总是较血糖低 B.肌细胞内不表达果糖双磷酸酶-1 C.肝内不进行糖酵解 D.缺少相应的运输载体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5-P116。肌内不进行糖酵解产生乳酸,乳酸由血液入肝异生为葡萄糖。
69. 葡萄糖进入肌肉细胞后不能进行的代谢是() A.糖异生 B.糖原合成 C.有氧氧化 D.糖酵解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6。肌内糖异生活性低,没有葡糖-6-磷酸酶,乳酸不能异生为葡萄糖。
70. 甘油异生成葡萄糖所需的关键酶是() A.丙酮酸羧化酶 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C.磷酸甘油激酶 D.葡糖-6-磷酸酶
答案:D
注释:
71. 饥饿后再进食时,摄入的葡萄糖是如何合成肝糖原的() A.从门静脉经过肝的葡萄糖立即被肝摄取合成糖原 B.葡萄糖在血液循环中,快速地被肝摄取并合成糖原 C.先在肌肉合成糖原,以后再转移到肝 D.在外周组织分解成三碳化合物,再运输至肝异生成糖原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5。饥饿后进食,一部分摄入的葡萄糖先分解成丙酮酸、乳酸等三碳化合物,后者再异生成糖。
72. 葡萄糖在体内代谢时,通常不会转变生成的化合物是() A.乙酰乙酸 B.胆固醇 C.肪酸 D.丙氨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7。糖类过多时可分解为乙酰CoA和NADPH,合成脂肪酸。
73. 若摄入过多的糖,其在体内的去向不包括() A.以糖原形式储存 B.补充血糖 C.转变为脂肪 D.转变为必需氨基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6。可转变为非必需氨基酸,必须氨基酸需从食物中摄入,不能由体内合成。
74. 糖原的代谢异常主要是由于() A.吸收的淀粉过多 B.淀粉分解过少 C.缺乏相应的酶 D.糖原分解过多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1。糖原贮积症是一类遗传性代谢病,某些组织器官中出现大量糖原堆积的现象,病因是先天性缺乏糖原代谢的相关酶类。
75. 在下列反应中,经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能产生ATP最多的步骤是() A.苹果酸→草酰乙酸 B.琥珀酸→苹果酸 C.α-酮戊二酸→琥珀酸 D.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1。α-酮戊二酸→琥珀酸,2.5ATP+1.0ATP。
76. 正常血糖浓度大约为5mmol/L,葡萄糖主要在肝外各组织中被利用,葡萄糖虽然极易透过肝细胞膜,但是很少进入代谢途径。其主要原因是() A.因血糖为正常水平 B.肝外各组织中均含有己糖激酶 C.己糖激酶受产物的反馈抑制 D.肝细胞葡糖激酶Km远远高于肝外组织的己糖激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1。肝细胞存在的是己糖激酶IV型,称为葡糖激酶,对葡萄糖的亲和力很低,Km值高,其他己糖激酶值较低,且受激素调控,对葡糖-6-磷酸的反馈抑制不敏感,使葡糖激酶对于肝维持血糖很重要,只有当血糖显著升高时,肝才会加快对葡萄糖的利用。
77. 糖尿病病人的主要表现是胰岛素综合作用减弱,机体代谢受影响,下面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肌组织摄取血糖增加,肌糖原合成增加 B.糖原、脂肪、蛋白质的合成都减少 C.脂肪动员增加,但肝糖原合成增加 D.蛋白质合成和分解都加快,组织更新加快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7。胰岛素的作用: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蛋白质合成增加,抑制糖异生,胰岛素作用减弱时,这次反应也都减弱。
78. 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内进行,产生的还原当量直接进入呼吸链产生ATP,呼吸链中的酶均结合在线粒体内膜上,但是参与三羧酸循环的酶只有一种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它就是() A.琥珀酸脱氢酶 B.苹果酸脱氢酶 C.异柠檬酸脱氢酶 D.柠檬酸合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9。三羧酸循环第6步,琥珀酸脱氢酶在线粒体内膜上,是三羧酸循环中唯一与内膜结合的酶,辅酶因子是FAD。
79. 病人,男性,5岁,尿酱油色、贫血和脾肿大,诊断为急性溶血性贫血,经询问病史发现该病人食用新鲜蚕豆后不久发病,请问病人缺陷的酶是() 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B.异柠檬酸脱氢酶 C.琥珀酸脱氢酶 D.葡糖-6-磷酸脱氢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5-P356。磷酸戊糖途径是红细胞产生NADPH的唯一途径,红细胞的NADPH能维持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使红细胞免遭外源性和内源性氧化剂的损害,某些疾病状态,如葡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蚕豆病)因红细胞中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缺乏导致NADPH量不足,无法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因此在接触强氧化因子时,红细胞膜破裂导致溶血。
80. 机体的糖代谢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乳酸,肝摄取乳酸后迅速异生为葡萄糖,再释放到血液中供肝外组织利用,乳酸循环的作用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A.有效防止乳酸在体内的堆积 B.为红细胞提供能量供应 C.防止组织酸中毒 D.避免能源物质损失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6。乳酸循环的意义:回收能量,避免酸中毒,是耗能的过程,2分子乳酸异生成葡萄糖需6分子ATP。
81. 女婴,2个月前-切正常,2个月后出现进食数小时后颤抖、易怒等现象。经检查,血糖浓度偏低、肝稍微肿大。入院后进一步检查发现母乳喂养后婴儿的血糖浓度可以增加,但3~4小时后不能维持正常血糖水平,下列哪一种诊断最有可能() A.肠道乳糖吸收不良 B.半乳糖血症和乳糖无法转化为葡萄糖 C.果糖血症 D.糖原贮积症
答案:D
注释:
82. 22岁孕妇,第一次产前检查,发现慢性贫血,脾轻微肿大,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加,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加。将该女性的红细胞与葡萄糖孵育,发现其产生的ATP比正常的少,即使在有氧气存在下也是如此。上述情况中,该女性的ATP是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获得() A.糖原分解 B.糖无氧氧化 C.氧化磷酸化 D.磷酸戊糖途径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4。糖酵解是红细胞获得能量的唯一途径。
83. 5岁女孩因强直性阵挛性癫痫发作被送至急救中心,抗惊厥药物不能完全停止发作。检查发现血糖浓度只有30mg/dl(正常值60~100mg/dl)。静脉注射25%葡萄糖和肌内注射1mg胰高血糖素。请问下列哪种情况属于胰高血糖素引起的反应() A.消耗CO2 B.消耗无机磷酸 C.乙酰CoA被利用 D.产生ATP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1、P116。胰高血糖素增加糖异生,消耗CO2。
84. 6个月大男孩,发育稍显迟缓,因感染流感病重入院。经检查发现其血浆乳酸水平为55mg/dl,提示该男孩可能存在线粒体疾病。线粒体DNA检测证实存在一个大范围的线粒体DNA缺失,导致影响了几个呼吸链复合体。如果疾病恶化,使该男孩的能源储备减少,最有可能影响以下哪步三羧酸循环的反应() A.柠檬酸→α-酮戊二酸 B.α-酮戊二酸→琥珀酸 C.琥珀酸→延胡索酸 D.延胡索酸→苹果酸
答案:B
注释:
85. 病人,女性,45岁,发现在办公室昏迷被送至急救中心。她是-位已知的糖尿病,人在其办公桌上发现了-支可注射的胰岛素笔。在去医院的路上经血糖仪检,测其血糖浓度为20mg/dl。下列陈述中哪一条可以解释该女性低血糖的发病机制() A.注射胰岛素后,她的肝突然可以摄入葡萄糖 B.胰岛素通过各种葡糖转运蛋白增加葡萄糖进入肝外组织 C.胰岛素激活了肝葡糖激酶,该激酶在血糖浓度低时可磷酸化葡萄糖 D.通过胰高血糖素的相反作用,肝外组织变成可摄取葡萄糖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7。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主要激素,是血糖的去路增加,来源减少,促进肌肉、脂肪等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糖异生。
86. 病人,女性,24岁,因频繁出现疲劳、心悸、在运动中肌肉痉挛而就诊。经询问,她的这些症状在其儿童期就有,但在她采取慢跑锻炼后更加恶化。锻炼时,血液检测发现琥珀酸、丙氨酸、乳酸、丙酮酸快速增加,提示其肌组织中存在遗传性酶缺乏症。下列哪一种代谢途径、酶和相关产物是最有可能不足的() A.糖酵解、丙酮酸激酶、辅酶A B.糖酵解、己糖激酶、葡糖-1-磷酸 C.糖异生、丙酮酸羧化酶、二氧化碳 D.三羧酸循环、琥珀酸脱氢酶、FADH2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9。三羧酸循环第6步,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此反应由琥珀酸脱氢酶催化,琥珀酸脱氢酶在线粒体内膜上,是三羧酸循环中唯一与内膜结合的酶,辅酶因子是FAD。琥珀酸增加,提示琥珀酸生成延胡索酸障碍,缺乏琥珀酸脱氢酶。
87. 病人,男性,55岁表现出渐进性神经症状,如书写困难运动能力下降等。就诊后检查发现其肌组织容易疲劳并伴随乳酸增加和血糖下降的现象。请问下列哪一种化合物有可能是最好的治疗药物() A.延胡索酸 B.柠檬酸 C.草酰乙酸 D.琥珀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1乳酸增加、血糖下降提示功能不足,大部分氨基酸可以通过草酰乙酸转变为葡萄糖,补充草酰乙酸可以改善功能不足情况。
88. 苹果酸脱氢酶的辅酶是() A.NAD+ B.FAD C.FMN D.TPP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9。三羧酸循环第8步,苹果酸脱氢酶催化下,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脱下的氢由NAD+接受。
89. 琥珀酸脱氢酶的辅酶是() A.NAD+ B.FAD C.FMN D.TPP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9。三羧酸循环第6步,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此反应由琥珀酸脱氢酶催化,琥珀酸脱氢酶在线粒体内膜上,是三羧酸循环中唯一与内膜结合的酶,辅酶因子是FAD。
90. 糖酵解和糖异生共同需要的酶是() 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B.磷酸果糖激酶-1 C.乳酸脱氢酶 D.葡糖-6-磷酸脱氢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1、P92、P111。糖酵解:己糖激酶、磷酸己糖异构酶、磷酸果糖激酶-1、醛缩酶、磷酸丙糖异构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磷酸甘油酸激酶、丙酮酸激酶。糖异生: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1和葡糖-6-磷酸酶。
91. 仅糖异生需要的酶是() 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B.磷酸果糖激酶-1 C.乳酸脱氢酶 D.丙酮酸羧化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1、P92、P111。糖酵解:己糖激酶、磷酸己糖异构酶、磷酸果糖激酶-1、醛缩酶、磷酸丙糖异构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磷酸甘油酸激酶、丙酮酸激酶。糖异生: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1和葡糖-6-磷酸酶。
92. 仅糖酵解需要的酶是() 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B.磷酸果糖激酶-1 C.乳酸脱氢酶 D.葡糖-6-磷酸脱氢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1、P92、P111。糖酵解:己糖激酶、磷酸己糖异构酶、磷酸果糖激酶-1、醛缩酶、磷酸丙糖异构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磷酸甘油酸激酶、丙酮酸激酶。糖异生: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1和葡糖-6-磷酸酶。
93. 仅磷酸戊糖途径需要的酶是() 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B.磷酸果糖激酶-1 C.乳酸脱氢酶 D.葡糖-6-磷酸脱氢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4。葡糖-6-磷酸脱氢酶是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
94. 糖酵解中催化不可逆反应的酶有() A.乳酸脱氢酶 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C.己糖激酶 D.异柠檬酸脱氢酶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1。糖酵解第一步,催化葡萄糖磷酸化反应,不可逆,是第一个限速步骤。
95. 糖异生的关键酶是() A.乳酸脱氢酶 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C.己糖激酶 D.异柠檬酸脱氢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1。糖异生: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1和葡糖-6-磷酸酶。
96. 调节三羧酸循环的最重要的酶是() A.乳酸脱氢酶 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C.己糖激酶 D.异柠檬酸脱氢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8-P99。三羧酸循环相关酶:柠檬酸合酶、顺乌头酸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琥珀酰CoA合成酶、琥珀酸脱氢酶、延胡索酸酶、苹果酸脱氢酶。只有D项符合。
第五节、生物与氧化
1. 人体内能量生成和利用的中心分子是() A.葡萄糖 B.脂肪酸 C.磷酸肌酸 D.TP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32。生物体内能量的生成、转移和利用都以ATP为中心。
2. 真核生物呼吸链存在于() A.细胞质 B.细胞核 C.线粒体 D.过氧化物酶体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23。线粒体是真核细胞生成ATP的主要部位。NADH、FADH2在线粒体中通过逐步、连续的酶促反应被氧化,并逐步释放能量,除了产生热能外,释放的能量主要被ADP捕获用于生成ATP。催化此连续反应的酶是由多个含辅因子的蛋白质复合体组成,按一定顺序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中,形成一个连续传递电子/氢的反应链,氧分子最终接受电子和H+生成水,故称为电子传递链。由于此体系需要消耗氧,与需氧细胞的呼吸过程有关,也称之为呼吸链。
3. 不在线粒体中进行的代谢过程是() A.糖酵解 B.三羧酸循环 C.脂肪酸β氧化 D.氧化呼吸链电子传递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1。葡萄糖无氧氧化的全部反应在细胞质中进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糖酵解,第二阶段为乳酸生成。
4. 体内ATP生成的主要方式是() A.氧化磷酸化 B.底物水平磷酸化 C.三羧酸循环 D.磷酸肌酸分解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32。ATP作为机体最主要的能量载体,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氧化磷酸化的速率。
5. 肌组织中能量贮存的主要形式是() A.ATP B.GTP C.UTP D.磷酸肌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32。ATP充足时,通过转移末端~P给肌酸,生成磷酸肌酸(CP),储存于需能较多的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中。
6. 关于呼吸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呼吸链的电子传递方向从高电势流向低电势组分 B.体内最普遍的呼吸链为NADH氧化呼吸链 C.每对氢原子通过呼吸链氧化时都生成3个ATP D.氧化与磷酸化解偶联后,呼吸链的电子传递就中断
答案:B
注释:A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27。呼吸链中电子应从电位低的组分向电位高的组分进行传递。故A项错误。C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28。在NADH氧化呼吸链中,存在3个偶联部位,可生成3分子ATP;而在琥珀酸氧化呼吸链中,只含有2个偶联部位,则生成2分子ATP。故C项错误。D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33。解偶联剂可使氧化与磷酸化的偶联分离,电子可沿呼吸链正常传递,但建立的质子电化学梯度被破坏,不能驱动ATP合酶来合成ATP。故D项错误。
7. 下列不属于线粒体呼吸链组分的是() A.FAD B.FMN C.CoQ D.NADP+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20。线粒体氧化体系主要将NADH和FADH2中的H+和电子传递给氧,参与其过程的递氢体和递电子体如下:1.烟酰胺腺嘌呤核苷酸传递氢和电子:烟酰胺腺瞟吟二核苷酸(NAD+),通过烟酰胺环传递H+和电子。2.黄素核苷酸衍生物传递氢和电子: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是维生素B2与核苷酸形成的有机化合物,两者均通过维生素B2中的异咯嗪环进行可逆的加氢和脱氢反应。3.有机化合物泛醌传递氢和电子,泛醌又称辅酶Q(coenzymeQ,CoQ或Q)。4.铁硫蛋白和细胞色素蛋白传递电子。
8. 来自丙酮酸的电子进入呼吸链的部位是() A.NADH-泛醌还原酶 B.琥珀酸-泛醌还原酶 C.CoQ D.泛醌-Cytc还原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24。复合体I又称NADH-Q还原酶或NADH脱氢酶,是呼吸链的主要入口,其功能是接受来自NADH的电子并转移给Q。
9. 呼吸链中能将电子直接传递给氧的传递体是() A.细胞色素aa3 B.细胞色素b C.细胞色素c D.细胞色素c1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25。复合体Ⅳ传递电子的过程:Cytc→CuA→Cyta→Cyta3-CuB→O2。上述O2在获得电子过程产生的具有强氧化性的O2-。
10. 电子在细胞色素间传递的次序为() A.aa3→b→c1→c→O2 B.→c1→c→aa3→O2 C.c-→c1→b→aa3→O2 D.c→b→c1→aa3→O2
答案:B
注释:
11. 关于细胞色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递电子体 B.各种细胞色素的辅基完全相同 C.所有细胞色素与线粒体内膜紧密结合 D.全部存在于线粒体中
答案:A
注释:
12. 1mol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脱下的2H+通过电子传递链传递给O2生成H2O。在KCN存在时生成() A.1.5molATP B.2.5molATP C.1.5molATP和1molH2O D.无ATP和H2O生成
答案:D
注释:
13. 关于ATP合成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F1单位具有ATP合酶活性 B.β亚基的构象保持不变 C.F1提供跨膜质子通道 D.F0的作用仅是固定F1于线粒体内膜
答案:A
注释:
14. CO中毒可导致细胞呼吸停止,作用机制是() A.具有解偶联作用 B.使物质氧化所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消耗 C.阻断质子回流 D.阻断Cytaa3与O2之间的电子传递
答案:D
注释:
15. 可抑制ATP合酶F0单位的物质是() A.寡霉素 B.鱼藤酮 C.异戊巴比妥 D.抗霉素A
答案:A
注释:
16. 能在线粒体内膜自由移动,消除电化学梯度的是() A.寡霉素 B.鱼藤酮 C.抗霉素A D.2,4-二硝基苯酚
答案:D
注释:
17. 除含铁卟啉外,细胞色素c氧化酶还含有() A.Mg B.Zn C.u D.Mn
答案:C
注释:
18. 在离体线粒体实验体系中加入某底物、ADP和Pi,测得P/O比值为1.4,该底物脱下的氢进入呼吸链最可能的部位是() A.NAD+ B.FMN C.oQ D.Cytc
答案:C
注释:
19. 调节氧化磷酸化最主要的因素是() A.O2 B.FADH2 C.NADH D.DP/ATP
答案:D
注释:
20. 可调节氧化磷酸化的激素是() A.甲状腺素 B.肾上腺素 C.糖皮质激素 D.胰岛素
答案:A
注释:
21. 参与药物、毒物生物转化作用的细胞色素是() A.Cytaa3 B.Cytc C.Cytb562 D.ytP450
答案:D
注释:
22. 以下关于化学渗透假说及ATP合成机制的陈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内膜对质子不通透,其他离子可自由透过 B.通过呼吸链将质子泵出线粒体 C.质子回流驱动ATP的生成 D.增加线粒体内膜外侧酸性可促进ATP合成
答案:A
注释:
23. 关于线粒体DNA(mtDNA)的叙述,错误的是() A.mtDNA是环状双螺旋结构 B.人mtDNA只编码13条多肽链 C.mtDNA缺乏蛋白质保护和损伤修复系统,易突变 D.mtDNA突变可影响氧化磷酸化
答案:B
注释:
24. 病人,女性,28岁,因心悸怕热多汗,食欲亢进,消瘦无力,体重减轻来院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7.2℃,脉率99次/分,眼球突出,脸裂增宽,双侧甲状腺弥漫性对称性肿大。基础代谢率+57%(正常范围:-10%~+15%)。T3、T4水平升高,甲状腺摄131I率增高。结合其他检查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关于该病人基础代谢率增加的原因错误的是() A.甲状腺素使ATP分解加速 B.甲状腺素可促进氧化磷酸化 C.呼吸链电子传递加速 D.TP合成大于分解
答案:D
注释:
25. Luft病病人以骨骼肌无力为主要表现。肌组织活检电镜下可见线粒体异常增大,嵴结构异常,酶学检查可见线粒体ATP酶活性异常升高。一系列证据显示病人线粒体氧化和磷酸化脱偶联。关于该病人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ATP水平异常升高 B.线粒体电子传递速率很低 C.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加大 D.病人表现高基础代谢率和体温升高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33。Luft病病人线粒体氧化和磷酸化脱偶联,电子是可以沿呼吸链正常传递的,B选项错。但建立的质子电化学梯度被破坏,不能驱动ATP合酶来合成ATP。所以线粒体ATP水平是降低的,A选项错。质子梯度储存的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病人表现高基础代谢率和体温升高,D选项对。随着质子梯度储存的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质子梯度减小,C选项错。
26. 病人,男性,40岁,因自服苦杏仁250g2小时后出现口舌麻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来院就诊。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考虑苦杏仁中毒。中医认为苦杏仁味苦、性温、有小毒,具有止咳平喘、润肺通便之功效;但大量服用会引起中毒。苦杏仁中含有苦杏仁苷(氰苷),水解后可产生氢氰酸,故食入过最或生食可引起氢氰酸中毒,抑制细胞呼吸,导致组织缺氧。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氢氰酸可结合Cyta3 B.氢氰酸可结合Cytc1 C.呼吸链被阻断部位之前的组分均处于氧化态 D.只抑制呼吸链电子传递,不影响ATP生成
答案:A
注释:
27. 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葡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所导致的疾病,表现为食用新鲜蚕豆后可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该病病人发生溶血的原因不包括() A.新鲜蚕豆含有蚕豆嘧啶等强氧化剂 B.还原型谷胱甘肽数量减少 C.NADPH生成减少 D.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活性下降
答案:D
注释:
28. 心肌梗死时,阻塞部位会发生缺血缺氧,抑制线粒体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从而造成组织损伤。但治疗后的再灌注可产生ROS而进一步加重组织损害。应用抗氧化剂则可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体。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ROS主要通过线粒体呼吸链产生 B.代谢物脱下的2个电子同时传递给氧时即可产生ROS C.ROS可引起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分子的氧化损伤 D.SOD可将超氧阴离子还原为H2O2而灭活
答案:B
注释:
29. 在离体肝线粒体悬浮液中加入底物、ADP和Pi,此时电子传递快速完成,消耗氧,合成ATP。然后依次加入寡霉素(阶段1)和2,4-二硝基苯酚(阶段2),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阶段1,氧耗不变,但ADP磷酸化停止 B.阶段1,氧耗增加,但ADP磷酸化停止 C.阶段2,氧耗增加,ADP磷酸化仍进行 D.阶段2,氧耗增加,但ADP磷酸化停止
答案:D
注释:
30. 调节氧化磷酸化的主要因素是() A.NAD+/NADH B.NADP+/NADPH C.P/O D.DP/ATP
答案:D
注释:
31. 氧化还原反应能否进行取决于() A.NAD+/NADH B.NADP+/NADPH C.P/O D.反应系统的⊿G0’
答案:D
注释:
32. 可用于判断物质氧化时是否有ATP产生的是() A.NAD+/NADH B.NADP+/NADPH C.P/O D.反应系统的⊿G0’
答案:C
注释:
33. 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氧的是() A.ytaa3 B.Cytb C.Cytc D.Cytc1
答案:A
注释:
34. 不参与线粒体内电子传递链的是() A.Cytaa3 B.Cytb C.Cytc D.ytP450
答案:D
注释:
35. 疏松结合于线粒体内膜外侧的是() A.Cytaa3 B.Cytb C.ytc D.CytP450
答案:C
注释:
36. 与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阻断呼吸链的是() A.甲状腺素 B.鱼藤酮 C.O D.寡霉素
答案:C
注释:
37. 促进ATP水解为ADP和Pi的是() A.甲状腺素 B.鱼藤酮 C.CO D.寡霉素
答案:A
注释:
38. 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是() A.甲状腺素 B.鱼藤酮 C.CO D.2,4-二硝基苯酚
答案:D
注释:
39. 抑制ATP合酶活性的是() A.甲状腺素 B.鱼藤酮 C.CO D.寡霉素
答案:D
注释:
40. 抑制NADH氧化而不抑制FADH2氧化的是() A.甲状腺素 B.鱼藤酮 C.CO D.寡霉素
答案:B
注释:
41. 含硒的酶() A.黄素蛋白 B.过氧化氢酶 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D.微粒体单加氧酶体系
答案:C
注释:
42. 以铜和锌离子为辅酶() A.黄素蛋白 B.过氧化氢酶 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D.超氧化物歧化酶
答案:D
注释:
43. 含NADPH-CytP450还原酶,使底物羟化() A.黄素蛋白 B.过氧化氢酶 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D.微粒体单加氧酶体系
答案:D
注释:
44. 可以消除超氧离子,产物含H2O2() A.黄素蛋白 B.过氧化氢酶 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D.超氧化物歧化酶
答案:D
注释:
第六节、脂质代谢
1. 下列关于脂蛋白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LPL是由apoAⅠ激活的,而LCAT必须由apoCⅡ激活 B.apoE受体是所有脂蛋白降解所必需的 C.外源性甘油三酯由LDL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由CM转运 D.胆固醇的逆向转运是指胆固醇通过HDL由外周组织向肝转运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6。表7-6:A.LPL是由apoCⅡ激活的,LCAT必须由apoAⅠ激活。B.不同的脂蛋白降解受体不完全一样。C.外源性甘油三酯由CM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由LDL转运。
2. 下列有关酮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酮体在肝合成 B.酮体的主要成分是乙酰乙酰CoA C.酮体只能在肌组织利用 D.酮体全是酸性物质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1。酮体在肝脏生成。
3. 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中不生成() A.NADH+H+ B.FADH2 C.乙酰CoA D.NADPH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8-149。β-氧化是脂肪酸分解的核心过程,脂肪酸活化为脂酰CoA,分解产生乙酰CoA、FADH2、NADH+H+。
4. 胞质中合成脂肪酸的关键酶是() A.HMG-CoA还原酶 B.脂酰CoA合成酶 C.肉碱脂酰转移酶Ⅰ D.乙酰CoA羧化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3。软脂酸合成的第一步反应,催化此反应的乙酰CoA羧化酶是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
5. 下列关于磷脂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PLA1的水解产物为溶血磷脂2 B.PLB2水解溶血磷脂中甘油1位上的酯键 C.PLA2水解卵磷脂可生成必需脂肪酸 D.PLD水解磷脂的直接产物中有磷脂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0。PLB1水解溶血磷脂中甘油1位上的酯键。
6. 下列激素中,能抑制脂肪动员的激素是() A.肾上腺素 B.前列腺素E2 C.胰高血糖素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8。胰岛素、前列腺素E2抑制脂肪动员。
7. 合成1分子心磷脂至少需要多少分子活化的脂肪酸() A.1 B.2 C.3 D.4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9。心磷脂是通过CDP-甘油二酯途径合成的。其中3-磷酸甘油转变为磷脂酸需要2分子的脂酰CoA提供酰基,CDP-甘油二酯与磷脂酰甘油缩合成心磷脂过程中所需的磷脂酰甘油的合成也需要2分子活化脂肪酸,共4分子。
8. 脂蛋白经琼脂糖电泳后,从负极到正极的排列顺序依次是() A.CM、VLDL、LDL、HDL B.M、LDL、VLDL、HDL C.HDL、VLDL、LDL、CM D.HDL、LDL、VLDL、CM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5。图7-10电泳谱。CM对应乳糜微粒,LDL对应β,VLDL对应前β,HDL对应α。
9. 脂肪酸在肝的氧化产物不包括() A.CO2 B.丙酮 C.乙酰CoA D.丙二酰CoA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0。脂肪酸在肝内氧化产生的大量乙酰CoA,部分转变成酮体,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产生丙酮的过程中有生成CO2。
10. 已知LDL和HDL的密度范围分别为1.006~l.063g/ml和1.063~l.2lg/ml。若将血浆密度调至1.06g/ml后超速离心20小时,上浮脂蛋白中() A.只有CM B.只有CM和VLDL C.只有CM和LDL D.有CM、VLDL和LDL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5。HDLSf值沉降表7-5。
11. 下列化合物中,乙酰CoA羧化酶的别构抑制剂是() A.柠檬酸 B.长链脂酰CoA C.乙酰CoA D.ATP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6。脂酰CoA是乙酰CoA羧化酶的别构抑制剂。
12. 合成卵磷脂时,取代基的活化形式是() A.DP-胆碱 B.CDP-乙醇胺 C.UDP-胆碱 D.UDP-乙醇胺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8。哺乳动物细胞PC的合成主要通过甘油二酯途径完成,该途径中,胆碱需先活化成CDP-胆碱,称为CDP-胆碱途径。
13. 生物合成胆固醇的限速步骤是() A.2乙酰CoA→乙酰乙酰CoA B.乙酰CoA→HMG-CoA C.HMG-CoA→甲羟戊酸 D.鲨烯→羊毛固醇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2。胆固醇合成第一阶段。
14. 血浆中催化生成胆固醇酯储存于HDL的酶是() A.肉碱脂酰转移酶 B.LCAT C.ACAT D.脂酰CoA合成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9。胆固醇脂肪酰基转移酶(LCAT),RCT的第二步。
15. 脂肪动员时,脂肪酸在血中的运输形式是() A.与清蛋白结合 B.与β-球蛋白结合 C.与Y蛋白结合 D.乳糜微粒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8。游离脂肪酸不溶于水,不能直接在血浆中运输,血浆清蛋白具有结合游离脂肪酸的能力。
16. 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从肠道至外周组织 B.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从肝至外周组织 C.转运内源性胆固醇从肝至外周组织 D.转运外源性胆固醇从肠道至外周组织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6-P169。乳糜微粒主要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主要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主要转运内源性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主要逆向转运胆固醇。
17. 脂肪酸和胆固醇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分别是() A.乙酰CoA羧化酶,HMG-CoA还原酶 B.HMG-CoA合酶,HMG-CoA还原酶 C.乙酰CoA羧化酶,HMG-CoA裂解酶 D.脂酰CoA合成酶,HMG-CoA合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3、162。软脂酸合成的第一步反应,催化此反应的乙酰CoA羧化酶是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胆固醇合成由以HMG-CoA还原酶为关键酶。
18. 下列激素中,可抑制脂肪动员和脂肪分解的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胰岛素 D.胰高血糖素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8。胰岛素、前列腺素E2抑制脂肪动员。
19. 一分子硬脂酸(十八碳饱和脂肪酸)通过β-氧化彻底分解为CO2和H2O可净生成多少分子ATP() A.30 B.32 C.106 D.120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9。在细胞质以及线粒体中进行,8次β氧化生成9分子乙酰CoA,进入TAC及氧化磷酸化所生成的ATP是(1.5+2.5)*8+10*9=122ATP分子,减去硬脂酸活化消耗的ATP,净生成120分子ATP。
20. 肝合成内源性甘油三酯时,甘油部分的主要来源是() A.酮体分解生成的丙酮 B.磷脂分解产生的3-磷酸甘油 C.葡萄糖分解生成的磷酸丙糖 D.葡萄糖分解生成的乙酰CoA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2。小肠黏膜细胞以甘油一酯途径合成甘油三酯;肝和脂肪细胞以甘油二酯途径合成甘油三酯,以葡萄糖酵解途径生成的3-磷酸甘油为起始物,先合成1,2-甘油二酯,再生成甘油三酯。
21. HDL含量最多的载脂蛋白是() A.poAⅠ B.apoAⅡ C.apoC D.apoD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6。表7-6。
22. 脂肪大量动员时,肝内生成的乙酰CoA主要转变为() A.葡萄糖 B.胆固醇 C.脂肪酸 D.酮体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0。脂肪酸在肝内β-氧化产生大量乙酰CoA,部分转化为酮体。
23. 下列功能中,载脂蛋白不具备的是() A.激活肝外LPL B.激活LCAT C.激活脂肪组织的脂肪酶 D.作为脂蛋白受体的配体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6。表7-6。
24. 以乙酰CoA为原料合成胆固醇的主要步骤是() A.乙酰CoA→HMG-CoA→甲羟戊酸→鲨烯→胆固醇 B.乙酰CoA→甲胫戊酸→HMG-CoA→鲨烯→胆固醇 C.乙酰CoA→HMG-CoA→鲨烯→甲羟戊酸→胆固醇 D.乙酰CoA→甲羟戊酸-鲨烯→HMG-CoA→胆固醇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2。胆固醇合成三个阶段,乙酰CoA和NADPH为基本原料。
25. 脂肪酸β-氧化的基本4步反应循环过程是() A.脱水,加氢,再脱水,硫解 B.脱氢,脱水,再脱氢,硫解 C.脱氢,加水,再加水,硫解 D.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9。β-氧化的第三个阶段。
26. 脂肪动员的关键酶是() A.HL B.HSL C.LPL D.PLP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7。HSL催化甘油三酯水解的第一步,是脂肪动员的关键酶。
27. 下列哪种载脂蛋白可激活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 A.poAⅠ B.apoB48 C.apoB100 D.apoCⅠ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6。表7-6。
28. 在脂肪酸β-氧化、酮体生成、酮体体用及胆固醇合成代谢中均出现的是() A.乙酰乙酸 B.β-羟丁酸 C.HMG-CoA D.乙酰乙酸CoA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8-P151、P162。
29. 能将1分子卵磷脂水解为1分子甘油二酯和1分子磷酸胆碱的磷脂酶是() A.PLA1 B.PLA2 C.PLB2 D.PLC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1。图7-8,产物为甘油三酯和磷酸胆碱时,为磷脂酶C。
30. 参与脂肪酸活化的酶是() A.硫解酶 B.脂酰CoA合成酶 C.HMG-CoA合酶 D.脂蛋白脂肪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8。脂肪酸被氧化前必须先活化,由内质网、线粒体外膜上的酯酰CoA合成酶催化。
31. 在组成上富含外源性甘油三酯的脂蛋白是() A.M B.VLDL C.IDL D.LDL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5。表7-5。
32. apoB48只存在于哪种血浆脂蛋白中() A.M B.VLDL C.IDL D.LDL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5。表7-5。
33. 脂肪酸β-氧化的关键酶是() A.乙酰CoA羧化酶 B.HMG-CoA合酶 C.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D.肉碱脂酰转移酶Ⅰ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8。酯酰CoA进入线粒体是脂肪酸β-氧化的限速步骤,肉碱脂酰转移酶Ⅰ是脂肪酸β-氧化的关键酶。
34. 关于软脂酸合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脂肪酸合成酶系存在于胞质中 B.脂肪酸分子中全部碳原子均由丙二酸单酰CoA提供 C.合成时需要大量的NADPH参与 D.合成过程中消耗ATP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6。软脂酸延长在内质网和线粒体内进行。内质网脂肪酸延长途径以丙二酸单酰CoA为二碳单位供体,线粒体脂肪酸延长途径以乙酰CoA为二碳单位供体。
35. 不参与胆固醇生物合成的酶是() A.硫解酶 B.鲨烯合酶 C.HMG-CoA合酶 D.HMG-CoA裂解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2。胆固醇合成三个阶段,硫解酶、鲨烯合酶、HMG-CoA合酶均参与合成。
36. 关于载脂蛋白功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poCⅠ激活脂蛋白脂肪酶活性 B.apoBlOO是LDL的主要载脂蛋白 C.LCAT依赖apoAⅠ的激活 D.apoB和apoE均可参与LDL受体的识别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6。表7-6,BCD均正确,apoCⅠ激活LCAT(胆固醇脂肪酰基转移酶)。
37. 关于脂肪酸β-氧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脂酰CoA运人线粒体内仅需肉碱脂酰转移酶 B.脂酰CoA脱氢酶的辅酶是NAD+ C.软脂酸全部分解为乙酰CoA需要进行8次-氧化 D.脂肪酸的活化伴有AMP的生成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8。β-氧化的第一步。
38. 关于胆固醇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肾上腺是体内合成胆固醇的最主要场所 B.HMG-CoA裂解酶是关键酶 C.主要在胞质及内质网上合成 D.原料乙酰CoA主要来自脂肪酸β-氧化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8。脂肪酸被氧化前必须先活化,由内质网、线粒体外膜上的酯酰CoA合成酶催化。
39. 关于脂肪酸合成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脂肪组织是合成脂肪酸的主要场所 B.合成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C.原料乙酰CoA主要来自糖代谢 D.需要NADH提供还原当量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3。用于软脂酸合成的乙酰CoA主要来自糖代谢,在细胞质中合成,肝脏是合成脂肪酸的主要场所,由NADH供氢。
40. 下列关于甘油磷脂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身各组织细胞均可合成 B.脂肪酸均来自于糖代谢 C.乙醇胺由Met脱羧而来 D.磷脂酰胆碱主要由CDP-甘油二酯途径合成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7。人体各组织细胞内质网均含有甘油磷脂合成酶系,肝、肾、肠等活性最高。
41. 下列关于血浆脂蛋白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M主要转运外源甘油三酯及胆固醇酯 B.VLDL主要转运内源胆固醇 C.HDL的主要功能是从肝脏转运多余胆固醇至外周组织 D.IDL是LDL代谢的中间产物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6-P168。VLDL主要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HDL主要逆向转运胆固醇,将肝外组织细胞胆固醇转运到肝,转化为胆汁酸排出;IDL是VLDL代谢的中间产物。
42. 人体内源性甘油三酯的主要合成部位是() A.脂肪组织 B.肝 C.肌 D.肾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2。甘油三酯合成在细胞质中完成,以肝合成能力最强。
43. 脂肪酸分解与葡萄糖分解的共同中间产物是() A.丙酮酸 B.乙酰CoA C.磷酸二胫丙酮 D.乙酰乙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2。乙酰CoA是葡萄糖、氨基酸以及脂肪酸在线粒体的分解产物。
44. 合成甘油磷脂除需要ATP供能外,还需要何种核苷酸作为活化因子() A.UTP B.cAMP C.TP D.cGMP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7。甘油磷脂合成需要ATP、CTP,ATP供能,CTP参与乙醇胺、胆碱、甘油二酯活化,形成CDP-乙醇胺、CDP-胆碱、CDP-甘油二酯等活化中间物。
45. 胆固醇在体内的最主要代谢去路是() A.在细胞内氧化分解为CO2和水 B.在肝中转变成胆汁酸 C.在性腺转变为激素 D.在皮肤转变为维生素D3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4。胆固醇的主要去路是转化为胆汁酸,正常人每天合成的胆固醇中2/5在肝被转化为胆汁酸,随胆汁排出。
46. 肠道脂类的消化酶不包括() A.胰脂酶 B.辅脂酶 C.磷脂酶A2 D.脂蛋白脂肪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6。胰腺分泌的脂质消化酶包括胰脂酶、辅脂酶、磷脂酶A2、胆固醇酯酶。
47. 脂肪动员的关键酶是() A.激素敏感性脂肪酶 B.脂蛋白脂肪酶 C.肝脂肪酶 D.胰脂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7。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催化甘油三酯水解的第一步,在第二步发挥主要作用。
48. 下列有关乙酰CoA羧化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此酶存在于胞质中 B.是脂肪酸合成过程的关键酶 C.柠檬酸使其激活 D.磷酸化修饰使其活性增强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4。乙酰CoA羧化酶在一种AMP激活的蛋白激酶催化下发生酶蛋白磷酸化而失活。
49. 脂肪组织中的甘油三酯被脂肪酶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并释放入血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称为() A.脂肪消化 B.脂肪动员 C.脂质吸收 D.脂肪储存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7。脂肪动员:储存在白色脂肪细胞内的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逐步水解,释放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供其他组织细胞氧化利用的过程。
50. 完全在线粒体内进行的是() A.软脂酸的合成 B.蛋白质的合成 C.糖异生 D.酮体生成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1。酮体生成以脂肪酸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为原料,在肝线粒体由酮体合成酶系催化完成。
51. 下列关于激素敏感性脂肪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催化储存于脂肪组织的甘油三酯水解 B.胰高血糖素可促使其磷酸化而激活 C.胰岛素则使其去磷酸化而失活 D.此酶属于脂蛋白脂肪酶类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7。A、B、C均正确,HSL是一种中性脂肪酶。
52. 在肝内最先合成的酮体是() A.乙酰乙酰CoA B.β-羟丁酸 C.乙酰乙酸 D.羟甲基戊二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1。酮体在肝生成第三步,生成乙酰乙酸和乙酰CoA。
53. 以胆固醇为前体能够合成() A.维生素D3 B.胆红素 C.前列腺素 D.白三烯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1。胆固醇是为原料合成醛固酮、皮质醇和雄激素,在皮肤被氧化,经紫外线照射转变为维生素D3。
54. 正常人空腹时血中检测不到() A.M B.VLDL C.IDL D.LDL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7。正常人CM在血浆中迅速代谢,半寿期为5-15分钟,因此正常人空腹12-14小时血浆中不含有CM。
55. 脂蛋白中含蛋白成分最多的是() A.CM B.VLDL C.IDL D.HDL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5。表7-5,HDL蛋白质含量50%。
56. 前列腺素的合成前体是() A.软脂酸 B.亚油酸 C.亚麻酸 D.花生四烯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3。脂肪酸的生理功能之一,合成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
57. 不参与肝细胞甘油三酯合成的底物是() A.甘油二酯 B.3-磷酸甘油 C.脂酰CoA D.DP-甘油二酯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2。甘油三酯合成有甘油一酯和甘油二酯两条途径;脂肪酸必须活化成脂酰CoA才能参加甘油三酯的合成;机体能分解葡萄糖产生3-磷酸甘油合成脂肪。
58. 下列有关酮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酮体是肝分解脂肪酸生成的特殊产物 B.肝可以生成酮体,但不能氧化酮体 C.合成酮体的起始物质是乙酰CoA D.机体仅在病理情况下才生成酮体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1。脂肪酸在肝内氧化部分被转变成酮体,向肝外输出,在肝外组织氧化利用,正常情况下酮体生成量很少,部分病理情况下酮体生成增多。
59. 脂肪酸氧化分解不需要() A.肉碱 B.NAD+ C.NADP+ D.FAD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0。图7-3,肉碱、NAD+、FAD均参与反应。
60.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的机制是() A.肉碱穿梭 B.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C.α-磷酸甘油穿梭 D.嘌呤核苷酸循环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8。脂酰CoA进入线粒体不能直接透过,需要肉碱协助转运,进入线粒体的酯酰肉碱,转变为脂酰CoA并释放肉碱。
61. 分解后不能生成乙酰CoA的是() A.葡萄糖 B.亮氨酸 C.酮体 D.胆固醇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4。胆固醇主要是转化为胆汁酸,不能再体内被彻底分解,作为各种激素的原料。
62. 在肠道中,帮助食物脂质消化吸收的非酶成分是() A.胆固醇 B.胆红素 C.胆汁酸 D.胆绿素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6。脂质不溶于水,胆汁酸通过乳化作用,降低脂-水相间的界面张力,将脂质乳化成细小微团,增加消化酶与脂质的接触面积,促进脂质消化,协助作用。
63. 病人,男性,45岁,长期饮酒,最近体检,诊断为中度脂肪肝,经遗传疾病基因筛查,未发现有易感基因缺陷,其致病原因可能是饮酒造成的肝脂代谢功能障碍,分析其可能出现的脂蛋白代谢障碍是() A.CM合成减少 B.VLDL分泌减少 C.LDL代谢减弱 D.HDL代谢加强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7-P168。VLDL是运输内源性TG的主要形式,代谢产物LDL是运输内源性胆固醇的主要形成,VLDL的分泌减少,导致LDL减少。
64. 一名5岁男孩被查出脂肪性腹泻和腹胀,血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正常,但血浆电泳结果显示,β-和前β-脂蛋白的条带均缺失,该病人最有可能的遗传缺陷基因是() A.apoAⅠ B.poB C.apoCⅡ D.LCAT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75。表7-5,缺乏的β-和前β-脂蛋白主要对应apoB100和apoB48。
65. 饲养实验动物时,若将断奶后的大鼠仅饲以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那么将引起该动物何种物质缺乏() A.甘油三酯 B.胆固醇 C.酮体 D.前列腺素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3。饲料里没有脂类,从而导致以必需脂肪酸为前体的前列腺素缺乏。
66. 病人,男性,35岁,有反复性胰腺炎、发疹性黄色瘤病史,实验室检测发现血浆乳糜微粒含量(++),甘油三酯水平(+++),请根据上述特征推断可能是什么基因缺陷所致() A.脂蛋白脂肪酶 B.LDL受体 C.HMG-CoA还原酶 D.apoB100受体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7。成熟的CM,需激活骨骼肌、心肌及脂肪等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脂蛋白脂肪酶,才能使CM中的TG以及磷脂逐步水解。
67.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ox-LDL的大量细胞吞噬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向泡沫细胞和脂肪病变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抑制该过程的发生,可通过多摄入哪种维生素进行预防() A.维生素B6 B.维生素B12 C.维生素D D.维生素E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83。维生素E作为脂溶性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对抗生物膜上脂质氧化所产生的自由基。
68. 病人,男性,42岁,运动时发现有间歇性跛行。家族病史显示父方有心血管疾病史,母方无心血管病史。体检发现黄斑瘤和双侧肌腿黄色瘤。实验室检测显示血浆胆固醇(++),LDL-C(+++)。根据以上信息可推断病人可能有何种缺陷() A.LACT B.poB100受体 C.脂酰CoA合成酶 D.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5。LDL-C主要含有的载脂蛋白为apoB100,apoB100受体缺陷可导致LDL-C明显升高。
69. 9岁女童,通过基因检测发现有先天性中链脂酰CoA脱氢酶缺陷,那么在禁食状态下,该女童最有可能出现的症状或临床表现为() A.低乳酸血症 B.酮症酸中毒 C.高血糖 D.二元酸酸中毒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9。当禁食时,机体没有充足糖供应,需脂肪酸供能,脂酰CoA脱氢酶缺乏时,丙二酸单酰CoA增加,导致二元酸中毒。
70. 14岁少年,患有渐进性肌疲劳和抽筋。内科实验室检测未发现有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刺激下的脂肪动员正常。肌活检发现,肌细胞的胞质内有大量异常脂质填充空泡,成分分析空泡内脂质成分主要为甘油三酯。通过以上结果分析,该少年体内最有可能缺乏() A.肌糖原磷酸化酶 B.肝细胞糖原磷酸化酶 C.糖原脱支酶 D.肉碱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8。脂肪酸氧化在肝、心肌、骨骼肌最强,在线粒体氧化后释放大量ATP,酯酰CoA进入线粒体是脂肪酸β-氧化的限速步骤,需肉碱协助转运,肉碱酯酰转移酶I是关键酶,肉碱缺乏可导致脂肪酸氧化不足,能量不足。
71. 1型糖尿病病人,女性,56岁,在眼科就诊评估其白内障成熟程度,诊前实验室检测指标如下:空腹血糖10.0mmol/L(正常值为3.6~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10%(正常值为4.9%~5.2%),尿酮体(+),尿糖(+)。根据以上结果,推断该病人体内哪个酶活性相对较高() A.激素敏感性脂肪酶 B.葡糖激酶 C.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 D.糖原合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7。尿糖阳性提示血糖控制不佳,对胰岛素反应差,胰高血糖素信号途径过度激活,脂肪动员旺盛,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升高。
72. 病人,女性,45岁,有出血和全血细胞减少症病史。现出现腿部疼痛就诊,其疼痛程度近年逐渐加重。断层扫描检查发现股骨头糜烂和变薄。骨髓活检确诊为Gaucher氏症。推测该病人细胞溶酶体内将出现何种物质蓄积() A.黏多糖 B.神经节苷脂 C.神经酰胺 D.脑苷脂
答案:D
注释:Gaucher氏症是脑苷脂糖苷酶的缺陷所致,该酶的缺乏引起底物脑苷脂堆积。
73. 甘油三酯含量最高的是() A.M B.VLDL C.IDL D.LDL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5。表7-5,甘油三酯含量最高的为CM。
74. 其血浆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呈反比的是() A.CM B.VLDL C.IDL D.HDL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9。主要胆固醇的逆转运,HDL越高,动脉粥样硬化越低。
75. 主要负责从肝向外周组织运输胆固醇的是() A.CM B.VLDL C.IDL D.LDL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1。CM主要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VLDL主要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LDL主要转运内源性胆固醇(肝向外周组织),HDL主要逆向转运胆固醇(外周组织向肝)。
76. 电泳时出现在前β带位置的是() A.CM B.VLDL C.IDL D.LDL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5。乳糜微粒含脂最多,密度最小,易上浮;其余脂蛋白按密度由小到大依次为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分别相当于电泳分类中的CM、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及α-脂蛋白。图7-10。
77. 乳糜微粒含量升高,引起血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均上升的高脂血症类型是() A.Ⅰ型 B.Ⅱa型 C.Ⅱb型 D.Ⅳ型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0。表7-7,Ⅰ型:CM升高,甘油三酯升高,胆固醇升高。
78. 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引起血浆胆固醇水平上升的高脂血症类型是() A.Ⅰ型 B.Ⅱa型 C.Ⅱb型 D.Ⅳ型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0。表7-7,Ⅱa型:LDL-C升高,胆固醇升高。
79. 仅单纯性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胆固醇水平正常)的高脂血症类型是() A.Ⅰ型 B.Ⅱa型 C.Ⅱb型 D.Ⅳ型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0。表7-7,Ⅳ型:甘油三酯升高。
80. 患糖尿病时() A.脂肪酸酯化作用增强 B.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 C.空腹12小时后血浆CM明显增加 D.空腹12小时后血浆胆固醇明显升高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9。糖尿病时,机体没有充足的糖供应,需脂肪酸供能,脂肪酸氧化增强。
81. 患Ⅰ型高脂蛋白血症时() A.脂肪酸酯化作用增强 B.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 C.空腹12小时后血浆CM明显增加 D.空腹12小时后血浆胆固醇明显升高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6-167。脂肪消化后甘油三酯组装成新生CM入血,再逐步水解,甘油三酯过多后,CM来源增多,高甘油三酯血症者可在空腹中检测到CM。
82. 患肥胖症时() A.脂肪酸酯化作用增强 B.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 C.空腹12小时后血浆CM明显增加 D.空腹12小时后血浆胆固醇明显升高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6。长时间的高糖饮食可刺激胰岛素生成增加,刺激乙酰CoA羧化酶脱磷酸而激活,促进脂肪酸合成,促进脂肪酸合成磷脂酸,增加脂肪合成,长期持续导致肥胖。
83. 在肠道中催化食物甘油三酯水解的是() A.胆汁酸 B.胰脂酶 C.磷脂酶A2 D.脂蛋白脂肪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6。胰脂酶特异水解甘油三酯1、3位酯键,生成2-甘油一酯以及2分子脂肪酸。
84. 催化红细胞膜分解并产生溶血磷脂的是() A.胆汁酸 B.胰脂酶 C.磷脂酶A2 D.脂蛋白脂肪酶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6。胰磷脂酶A2催化磷脂2位酯键水解,生成脂肪酸和溶血磷脂。
85. 被apoCⅡ激活并促进CM和VLDL中甘油三酯水解的是() A.胆汁酸 B.胰脂酶 C.磷脂酶A2 D.脂蛋白脂肪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6。表7-6:apoCⅡ激活LPL(脂蛋白脂肪酶)。
86. 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是() A.脂酰CoA合成酶 B.乙酰CoA羧化酶 C.HMG-CoA合酶 D.HMG-CoA还原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2。胆固醇合成以HMG-CoA还原酶为关键酶。
87. 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是() A.脂酰CoA合成酶 B.乙酰CoA羧化酶 C.HMG-CoA合酶 D.HMG-CoA裂解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3。软脂酸合成的第一步反应,催化此反应的乙酰CoA羧化酶是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
88. 在酮体合成和胆固醇合成时均出现的是() A.脂酰CoA合成酶 B.乙酰CoA羧化酶 C.HMG-CoA合酶 D.HMG-CoA裂解酶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1、P162。酮体在肝生成的第二步,HMG-CoA合酶催化;胆固醇合成第一步脂酰CoA合成酶(胆固醇合成)HMG-CoA裂解酶(酮体合成)乙酰Co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
89. 甘油三酯合成和分解均涉及() A.脂酰CoA合成酶 B.乙酰CoA羧化酶 C.HMG-CoA合酶 D.HMG-CoA裂解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8、P153。脂肪酸被氧化前由脂酰CoA合成酶催化成酯酰CoA。
90. 参与胆固醇生物合成的五碳化合物是() A.3-磷酸甘油 B.乙酰乙酸 C.甲羟戊酸 D.溶血磷脂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2。胆固醇合成第一步,乙酰CoA合成甲羟戊酸。
91. 饥饿时,大脑利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 A.3-磷酸甘油 B.乙酰乙酸 C.甲羟戊酸 D.溶血磷脂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1。葡萄糖供应充足时,脑组织优先利用葡萄糖氧化功能,在葡萄糖供应不足或利用障碍时,酮体是脑组织的主要能源物质,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92. 可作为神经酰胺合成前体的是() A.3-磷酸甘油 B.乙酰乙酸 C.甲羟戊酸 D.鞘氨醇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0。在酯酰转移酶催化下,鞘氨醇与酯酰CoA缩合,最后生成神经鞘磷脂。
93. 同时可参与甘油三酯和磷脂合成的物质是() A.3-磷酸甘油 B.乙酰乙酸 C.甲羟戊酸 D.溶血磷脂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8。葡萄糖转化为3-磷酸甘油进入代谢流程。
94. 脂酰CoA脱氢酶的产物是() A.△2烯脂酰CoA B.β-羟脂酰CoA C.β-酮脂酰CoA D.HMG-CoA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9。脂肪酸β-氧化第三步,第一个反应,脂酰CoA在脂酰CoA脱氢酶作用下生成反△2烯脂酰CoA。
95. 硫解酶的底物是() A.△2烯脂酰CoA B.β-羟脂酰CoA C.β-酮脂酰CoA D.HMG-CoA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9。脂肪酸β-氧化第三步,第4个反应,β-酮脂酰CoA在β-铜硫解酶催化下生成1分子乙酰CoA和少2个碳原子的酯酰CoA。
96. 乙酰CoA羧化酶的产物是() A.△2烯脂酰CoA B.β-羟脂酰CoA C.β-酮脂酰CoA D.丙二酸单酰CoA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3。脂肪酸的合成时,软脂酸合成第一步,乙酰CoA羧化酶催化,乙酰CoA转化为丙二酸单酰CoA。
97. 酮体合成和胆固醇合成的中间产物是() A.△2烯脂酰CoA B.β-羟脂酰CoA C.β-酮脂酰CoA D.HMG-CoA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1、162。酮体在肝脏生成时,HMG-CoA合酶催化生成HMG-CoA;胆固醇合成时,线粒体中HMG-CoA被裂解生成酮体。
第七节、蛋白质消化吸收和氨基酸代谢
1. 在氨基酸代谢库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最高的组织是() A.肝 B.肾 C.脑 D.肌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7。氨基酸代谢库通常以游离氨基酸总量计算。骨骼肌中的氨基酸占总代谢库的50%以上,肝约占10%,肾约占4%,血浆占1%-6%。因此本题选D。
2. 必需氨基酸不包括() A.Met B.Lys C.Trp D.Tyr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2。人体中9种为必需氨基酸,分别是:赖氨酸:Lys;色氨酸:Trp;苯丙氨酸:Phe;蛋氨酸(甲硫氨酸):Met;苏氨酸:Thr;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缬氨酸:Val;组氨酸:His。D中Tyr是酪氨酸的缩写,因此选D。
3. 下列哪种氨基酸体内不能合成,必需靠食物供给() A.缬氨酸 B.精氨酸 C.半胱氨酸 D.甘氨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2。人体中9种为必需氨基酸,分别是: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组氨酸。因此选C。
4. 下列哪一组氨基酸全是人体必需氨基酸() A.甲硫氨酸、赖氨酸、色氨酸、缬氨酸 B.苯丙氨酸、赖氨酸、甘氨酸、组氨酸 C.苏萤酸、甲硫氨酸、丝氨酸、色氨酸 D.亮氨酸、脯氨酸、半胱氨酸、酪氨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2。人体中9种为必需氨基酸,分别是: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组氨酸。因此选A。
5. 下列哪种氨基酸不属于人体必需氨基酸() A.苯丙氨酸 B.赖氨酸 C.酪氨酸 D.亮氨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2。人体中9种为必需氨基酸,分别是:赖氨酸:Lys;色氨酸:Trp;苯丙氨酸:Phe;蛋氨酸(甲硫氨酸):Met;苏氨酸:Thr;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缬氨酸:Val;组氨酸:His。因此选C。
6. 负氮平衡见于() A.营养充足的婴幼儿 B.营养充足的孕妇 C.晚期癌症病人 D.疾病恢复期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2。氮的总平衡,摄入氮等于排出氮,通常见于正常人。氮的正平衡,即摄入氮量大于排出氮量,反应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大于分解,儿童、孕妇及恢复期的病人属于此情况。氮的负平衡,即摄入氮量小于排出氮量,反应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小于分解,见于饥饿、严重烧伤、出血及消耗性疾病的病人。癌症病人属于消耗性疾病病人,故选C。
7. 消耗性病人体内的氮平衡状态是() A.摄入氮<排出氮 B.摄入氮>排出氮 C.摄入氮≥排出氮 D.摄入氮=排出氮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2。氮的总平衡,摄入氮等于排出氮,通常见于正常人。氮的正平衡,即摄入氮量大于排出氮量,反应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大于分解,儿童、孕妇及恢复期的病人属于此情况。氮的负平衡,即摄入氮量小于排出氮量,反应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小于分解,见于饥饿、严重烧伤、出血及消耗性疾病的病人。消耗性疾病病人属于氮的负平衡,即摄入氮量小于排出氮量,故选A。
8. 孕妇体内的氮平衡状态是() A.摄入氮=排出氮 B.摄入氮>排出氮 C.摄入氮<排出氮 D.摄入氮≤排出氮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2。氮的总平衡,摄入氮等于排出氮,通常见于正常人。氮的正平衡,即摄入氮量大于排出氮量,反应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大于分解,儿童、孕妇及恢复期的病人属于此情况。氮的负平衡,即摄入氮量小于排出氮量,反应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小于分解,见于饥饿、严重烧伤、出血及消耗性疾病的病人。孕妇属于氮的正平衡,即摄入氮量大于排出氮量,故选B。
9. 下列哪种氨基酸缺乏可引起氮的负平衡() A.谷氨酸 B.苏氨酸 C.天冬氨酸 D.丙氨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2。九种必需氨基酸(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组氨酸)和营养必需氨基酸精氨酸(人体虽然合成但合成量不多)长期摄入不足会引起负氮平衡,答案中只有苏氨酸是必需氨基酸,故选择B。
10. 蛋白质的消化酶主要来源于() A.胃 B.小肠 C.胆囊 D.胰腺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3-P174。蛋白质的消化主要在小肠中,未经消化或消化不完全的蛋白质受胰液及肠粘膜细胞分泌的多种蛋白酶及肽酶的共同作用,进一步水解成寡肽和氨基酸。水解蛋白的蛋白酶分为内肽酶和外肽酶,内肽酶包括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外肽酶主要是羧肽酶。内肽酶和外肽酶都以酶原的形式由胰腺细胞分泌,故蛋白质的消化酶主要来源为胰腺,选D。
11. 关于胃蛋白酶描述错误的是() A.以酶原的方式分泌 B.由胃黏膜主细胞产生 C.可由盐酸激活 D.属于外肽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3。胃蛋白酶原由胃黏膜主细胞分泌,经盐酸激活后转变成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也能激活胃蛋白酶原转变成胃蛋白酶,称为自身催化作用。外肽酶主要是羧肽酶。故选D。
12. 下列哪种蛋白质消化酶不属于胰液酶() A.氨肽酶 B.羧肽酶 C.胰蛋白酶 D.糜蛋白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3-P174。水解蛋白的蛋白酶分为内肽酶和外肽酶,内肽酶包括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胰液中的外肽酶主要是羧肽酶,内肽酶和外肽酶都以酶原的形式由胰腺细胞分泌。胰凝乳蛋白酶原又称为糜蛋白酶原。因此选A。
13. 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最初以酶原形式存在的意义是() A.抑制蛋白质的分泌 B.促进蛋白酶的分泌 C.防止分泌细胞被消化 D.保证蛋白质在一定时间内发挥消化作用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4。由于胰液中各种蛋白酶均以酶原的形式存在,同时胰液中又存在胰蛋白酶抑制剂,可以保护胰腺组织免受蛋白酶的自身消化,故选C。
14. 可激活胰蛋白酶原的是() A.二肽酶 B.肠激酶 C.盐酸 D.胆汁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4。胰蛋白酶原由肠激酶激活,故选B。
15. 属于外肽酶的是() A.羧基肽酶 B.二肽酶 C.胰蛋白酶 D.弹性蛋白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4。外肽酶分为羧肽酶和氨肽酶,胰液中的外肽酶主要是羧肽酶,故选A。
16. 下列选项中,符合蛋白酶体降解蛋白质特点的是() A.不需泛素参与 B.主要降解外来的蛋白质 C.要消耗ATP D.是原核生物蛋白质降解的主要途径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6。蛋白质在蛋白酶体通过ATP依赖途径被降解,是真核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重要途径之一。蛋白质通过此途径降解需泛素(ubiquitin)的参与。泛素是一种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蛋白质,因其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而得名。故选C。
17. 与氨基酸吸收有关的循环是() A.核糖体循环 B.嘌呤核苷酸循环 C.γ-谷氨酰基循环 D.甲硫氨酸循环
答案:C
注释:
18. 关于腐败作用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是指肠道细菌对蛋白质及其产物的代谢过程 B.腐败能产生有毒物质 C.形成假神经递质的前体 D.腐败作用形成的产物不能被机体利用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4。腐败作用的某些产物对人体具有一定的营养作用,如维生素及脂肪酸等。生成的腐败产物有少量经门静脉吸收进入体内,大多在肝经过生物转化作用后排出体外,故选D。
19. 生物体内氨基酸脱氨基的主要方式是() A.氧化脱氨基作用 B.转氨基作用 C.直接脱氨基作用 D.联合脱氨基作用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7,P179。氨基酸分解代谢的主要反应是脱氨基作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转氨基、氧化脱氨基及非氧化脱氨基等方式脱去氨基。转氨基作用只是把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转移给a-酮戊二酸或其他α-酮酸,并没有真正实现脱氨基。若氨基转移酶与L-谷氨酸脱氢酶协同作用,首先通过转氨基作用使其他氨基酸的氨基转移至a-酮戊二酸生成L-谷氨酸,然后L-谷氨酸再脱氨基,就可以使氨基酸脱氨生成NH3。这种方式需要氨基转移酶与L谷氨酸脱氢酶联合作用,即转氨基作用与L-谷氨酸的氧化脱氨基作用偶联进行,被称作转氨脱氨作用(transdeamination),又称联合脱氨作用。故选D。
20. 下列对转氨基作用的叙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A.转氨酶的辅酶是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 B.转氨酶主要分布于细胞内,血清中的活性很低 C.体内有多种转氨酶 D.转氨基作用也是体内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重要途径之-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8。氨基转移酶的辅基是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醛接受氨基变成磷酸吡哆胺,故A错。
21. 不能通过转氨基作用脱去氨基的是() A.丝氨酸 B.赖氨酸 C.色氨酸 D.亮氨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8.除赖氨酸、苏氨酸、脯氨酸及羟脯氨酸外,大多数氨基酸都能进行转氨基作用。
22. 氨基转移不是氨基酸脱氨基的主要形式,是因为() A.转氨基在体内分布不广泛 B.转氨基作用的特异性不强 C.转氨酶的辅酶易缺乏 D.只是转氨基,没有游离氨产生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9。转氨基作用只是把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转移给α-酮戊二酸或其他α-酮酸,并没有真正实现脱氨基。故选D。
23. 可经脱氨基作用直接生成α-酮戊二酸的氨基酸是() A.谷氨酸 B.甘氨酸 C.甘氨酸 D.天冬氨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9。L-谷氨酸在L-谷氨酸脱氢酶的催化下氧化脱氨生成α-酮戊二酸和氨。故选A。
24. 经转氨基作用可生成草酰乙酸的氨基酸是() A.苏氨酸 B.天冬氨酸 C.苏氨酸 D.谷氨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8。
25. AST(GOT)活性最高的组织是() A.脑 B.心肌 C.骨骼肌 D.肝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8。心肌组织中AST的活性最高。选B。
26. ALT(GPT)活性最高的组织是() A.脑 B.心肌 C.骨骼肌 D.肝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8。肝组织中ALT的活性最高。选D。
27. 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经谷丙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和下述哪种酶的连续作用才能产生游离氨() A.谷氨酸脱氢酶 B.腺苷酸脱氨酶 C.AST D.谷氨酸脱羧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9。氨基转移酶与L-谷氨酸脱氢酶协同作用,首先通过转氨基作用使其他氨基酸的氨基转移至α-酮戊二酸生成L-谷氨酸,然后L-谷氨酸再脱氨基,就可以使氨基酸脱氨生成NH3。故选A。
28. 转氨酶的辅酶中含有下列哪种维生素()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2 C.维生素B6 D.维生素B12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8。氨基转移酶的辅基是维生素B6的磷酸酯。
29. 下列哪组维生素参与联合脱氨基作用() A.维生素B1,维生素B2 B.维生素B1,维生素B6 C.泛酸,维生素B6 D.维生素B6,PP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8,P180。氨基转移酶的辅基是维生素B6的磷酸酯。P180中氨基酸的转氨脱氨作用需要辅酶I(NAD)。《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86,食物中的烟酸(PP)主要以NAD+和NADP+的形式存在,故选D。
30. 能直接进行氧化脱氨基作用的氨基酸是() A.天冬氨酸 B.缬氨酸 C.丝氨酸 D.谷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9。L-谷氨酸是哺乳类动物组织中唯一能以相当高的速率进行氧化脱氨反应的氨基酸,脱下的氨进一步代谢后排出体外。在L-谷氨酸脱氢酶的催化下,L-谷氨酸氧化脱氨生成α-酮戊二酸和氨。
31. 与氨基酸脱氨基无关的酶是() A.L-谷氨酸脱氢酶 B.天冬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 C.谷丙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 D.谷草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7-P179。氨基酸脱氨基需要氨基转移酶和L-谷氨酸脱氢,其中,谷丙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为重要的氨基转移酶。
32. 关于L-谷氨酸脱氢酶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辅酶是烟酰腺嘌呤二核苷酸 B.催化可逆反应 C.在骨骼肌中活性很高 D.在心肌中活性低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8。L-谷氨酸的氧化脱氨反应由L-谷氨酸脱氢酶(L-glutamatedehydrogenase)催化完成,此酶广泛存在于肝、肾和脑等组织中,属于一种不需氧脱氢酶。故选C。
33. 体内重要的转氨酶均涉及() A.L-Asp与草酰乙酸的互变 B.L-Ala与丙酮酸的互变 C.L-Glu与α-酮戊二酸的互变 D.L-Asp与延胡索酸的互变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8。在各种氨基转移酶中,以L-谷氨酸和α-酮酸的氨基转移酶最为重要。而P180图8-6转氨脱氨作用,涉及L-谷氨酸和α-酮戊二酸。故选C。
34. 急性肝炎时血清中哪些酶的活性可见升高() A.LDH1、ALT(GPT) B.LDH5、ALT(GPT) C.LDHl、AST(GOT) D.LDH5、AST(GOT)
答案:B
注释:
35. 心肌梗死时血清中哪些酶的活性可见升高() A.LDH1、ALT(GPT) B.LDH5、ALT(GPT) C.LDH1、AST(GOT) D.LDH5、AST(GOT)
答案:C
注释:
36. 以下哪个不是血氨的来源() A.氨基酸脱氨 B.肠道细菌代谢产生的氨 C.肠腔尿素分解产生的氨 D.转氨基作用产生的氨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5。未被吸收的氨基酸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通过脱氨基作用可以生成氨,这是肠道氨的重要来源之一。故选D。
37. 正常时体内氨的主要来源是() A.消化道吸收 B.肾小管泌氨 C.氨基酸脱氨 D.谷氨酰胺水解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氨基酸脱氨基作用产生的氨是体内氨的主要来源。
38. 关于肾小管分泌氨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NH3可与H+结合成NH4+ B.NH3较NH4+难被重吸收 C.酸性尿有利于分泌NH3 D.碱性尿不利于分泌NH3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谷氨酰胺在谷氨酰胺酶的催化下水解产物氨分泌到肾小管管腔中与尿中的H结合成NH+。酸性尿有利于肾小管细胞中的氨扩散入尿,而碱性尿则妨碍肾小管细胞中NH,的分泌。
39. 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病人血氨升高,主要与哪项血氨来源途径有关() A.肠道蛋白分解产氨增多 B.组织蛋白分解产氨增多 C.肾产氨增多 D.肠道尿素产氨增多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肠道内产生的氨主要在结肠吸收入血。肝硬化伴随消化道出血病人血氨升高,主要和此有关,故选A。
40. 以下哪项不是血氨的代谢去路() A.合成非必需氨基酸 B.合成尿素 C.合成谷氨酰胺 D.合成肌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氨在血液中主要以丙氨酸和谷氨酰胺两种形式进行运转,到肝合成尿素。其中丙氨酸为非必需氨基酸,故选D。
41. 体内氨的主要去路是() A.生成非必需氨基酸 B.合成尿素 C.参与合成核苷酸 D.生成谷氨酰胺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2。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氨主要在肝合成尿素,故选B。
42. 脑中氨的主要去路是() A.合成谷氨酰胺 B.合成非必需氨基酸 C.合成尿素 D.生成铵盐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2。谷氨酰胺是另一种转运氨的形式,主要从脑和骨骼肌等组织向肝或肾运氨。故选A。
43. 脑中氨的主要解毒方式是生成() A.尿素 B.丙氨酸 C.谷氨酰胺 D.天冬酰胺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2。谷氨酰胺是另一种转运氨的形式,主要从脑和骨骼肌等组织向肝或肾运氨。故选C。
44. 氨在血中主要是以下列哪种形式运输的() A.谷氨酸 B.天冬氨酸 C.谷氨酰胺 D.天冬酰胺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氨在血液中主要以丙氨酸和谷氨酰胺两种形式进行运转,到肝合成尿素。故选C。
45. 氨由肌组织通过血液向肝进行转运的过程是() A.鸟氨酸循环 B.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C.γ-谷氨酰基循环 D.甲硫氨酸循环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氨通过丙氨酸-葡萄糖循环从骨骼肌运往肝。故选B。
46. 丙氨酸-葡萄糖循环中产生的葡萄糖分子来自于() A.肌中的谷氨酸 B.肌中的α-酮戊二酸 C.丙氨酸 D.肝中的谷氨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骨骼肌主要以丙酮酸作为氨基受体,经转氨基作用生成丙氨酸,丙氨酸进入血液后被运往肝。在肝中,丙氨酸通过联合脱氨基作用生成内酮酸,并释放氨。氨用于合成尿素,丙酮酸经糖异生途径生成葡萄糖。故选C。
47. 丙氨酸-葡萄糖循环在肌和肝细胞内均利用了() A.GOT(AST) B.GPT(ALT) C.PFK D.L-谷氨酸脱氢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丙氨酸-葡萄糖循环中需要转氨酶的作用,而代谢的是丙氨酸,故需要谷丙转氨酶GPT或ALT,选B。
48. 肌组织中脱下的氨在血中的运输形式是() A.NH3 B.谷氨酸 C.丙氨酸 D.尿素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氨通过丙氨酸-葡萄糖循环从骨骼肌运往肝。选C。
49. 体内氨的储存及运输形式是() A.谷胱甘肽 B.谷氨酰胺 C.天冬酰胺 D.组氨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氨在血液中主要以丙氨酸和谷氨酰胺两种形式进行运转,到肝合成尿素。故选B。
50. 氨基酸分解产生的NH3在体内主要的储存形式是() A.天冬氨酸 B.赖氨酸 C.谷氨酸 D.谷氨酰胺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氨在血液中主要以丙氨酸和谷氨酰胺两种形式进行运转,到肝合成尿素。故选D。
51. 哺乳动物解除氨的毒性并排泄氨的主要形式是() A.尿酸 B.尿素 C.谷氨酰胺 D.碳酸铁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2。正常成人尿素占排氮总量的80%-90%,可见肝在氨的解毒中起着重要作用,故选B。
52. 能够解氨毒的组织除肝外还有() A.脾 B.肺 C.心 D.肾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2。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氨主要在肝合成尿素,只有少部分在肾以铵盐形式随尿排出。
53. 切除犬的哪一种器官可使其血中尿素水平显著升高() A.肝 B.脾 C.肾 D.胃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2。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氨主要在肝合成尿素,只有少部分在肾以铵盐形式随尿排出。本题和肝及肾有关,如果切除肝,去掉了尿素的合成器官,不会造成尿素水平升高,故选C。
54. 在尿素合成过程中,下列哪步反应需要ATP() A.鸟氨酸+氨基甲酰磷酸→瓜氨酸+磷酸 B.瓜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代琥珀酸 C.精氨酸代琥珀酸→精氨酸+延胡索酸 D.精氨酸→鸟氨酸+尿素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瓜氨酸在线粒体合成后,即被转运到线粒体外,在胞质中经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催化,与天冬氨酸反应生成精氨酸代琥珀酸。此反应由ATP供能。故选B。
55. 尿素合成的中间物是氨基甲酰磷酸,与此物质合成有关的亚细胞结构是() A.胞质 B.内质网 C.线粒体 D.细胞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NH3、CO2和ATP缩合生成氨基甲酰磷酸,需要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CPS-I),而此酶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故选C。
56. 下列哪组反应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 A.鸟氨酸与氨基甲酰磷酸反应 B.瓜氨酸与天冬氨酸反应 C.精氨酸生成反应 D.精氨酸水解生成尿素的反应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NH3、CO2和ATP缩合生成氨基甲酰磷酸,需要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CPS-I),而此酶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BCD反应均在胞质中,故选A。
57. 鸟氨酸循环的限速酶是() A.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 B.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 C.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D.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酶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5-P186。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活性最低,施尿素合成启动以后的关键酶,可调节尿素的合成速度,故选C。
58. 尿素合成的别构酶是() A.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 B.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Ⅱ C.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 D.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CPS-I)只有在别构激活剂N-乙酰谷氨酸存在时才能被激活。故选A。
59. N-乙酰谷氨酸是下列哪个酶的激活剂() A.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Ⅰ B.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 C.精氨酸酶 D.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CPS-I)只有在别构激活剂N-乙酰谷氨酸存在时才能被激活。故选A。
60. 在鸟氨酸循环中,合成尿素的第二分子氨来源于() A.游离氨 B.谷氨酰胺 C.天冬酰胺 D.天冬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瓜氨酸与天冬氨酸反应生成精氨酸代琥珀酸,此反应由天冬氨酸提供尿素分子中的第二个氮原子。选D。
61. 在鸟氨酸循环中,直接生成尿素的前体产物是() A.精氨酸 B.瓜氨酸 C.鸟氨酸 D.精氨酸代琥珀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在胞质中,精氨酸由精氨酸酶催化,水解生成尿素和鸟氨酸。故选A。
62. 促进鸟氨酸循环的氨基酸是() A.丙氨酸 B.甘氨酸 C.精氨酸 D.谷氨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3。尿素合成一系列反映在,NH3、CO2和鸟氨酸共同合成精氨酸,以合理的速度生成尿素,同时再生成鸟氨酸。故促进鸟氨酸循环的氨基酸是精氨酸,选C。
63. 催化CO2、NH3缩合形成氨基甲酰磷酸反应的酶及分布是() A.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胞质 B.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线粒体 C.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Ⅱ,胞质 D.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Ⅱ,线粒体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NH3、CO2和ATP缩合生成氨基甲酰磷酸,需要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CPS-I),而此酶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故选B。
64. CPS-I和CPS-Ⅱ都能催化氨基甲酰磷酸的合成,氨基甲酰磷酸可参与尿素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下列叙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CPS-I参与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B.CPS-Ⅱ参与尿素的合成 C.N-乙酰谷氨酸是CPS-I的别构激活剂 D.N-乙酰谷氨酸是CPS-Ⅱ的别构激活剂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CPS-I)只有在别构激活剂N-乙酰谷氨酸存在时才能被激活。故选C。
65. 尿素合成中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催化() A.从鸟氨酸到瓜氨酸 B.从瓜氨酸到鸟氨酸 C.从精氨酸到瓜氨酸 D.从精氨酸到鸟氨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在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催化下,氨基甲酰磷酸上的氨基甲酰部分转移到鸟氨酸上,生成瓜氨酸和磷酸。选A。
66. 精氨酸酶是一种() A.氧化酶 B.转移酶 C.天冬氨酸 D.水解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在胞质中,精氨酸由精氨酸酶催化,水解生成尿素和鸟氨酸。故选D。
67. 精氨酸分解的产物除了尿素外,还有1分子() A.鸟氨酸 B.瓜氨酸 C.裂解酶 D.谷氨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在胞质中,精氨酸由精氨酸酶催化,水解生成尿素和鸟氨酸。故选A。
68. 合成1分子尿素消耗() A.2个高能磷酸键的能量 B.3个高能磷酸键的能量 C.4个高能磷酸键的能量 D.5个高能磷酸键的能量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5。尿素合成总反应:2NH3+CO2+3ATP+3H2O=H2N-CO-NH2+2ADP+AMP+4Pi。故选C。
69. 关于鸟氨酸循环,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循环发生部位是肝线粒体 B.尿素由精氨酸水解而得 C.氨基甲酰磷酸合成所需的酶存在于肝线粒体 D.每合成1mol尿素需消耗4个高能磷酸键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P185。鸟氨酸循环发生在肝线粒体和胞质,故选A。
70. 尿素循环中能自由通过线粒体膜的物质是() A.氨基甲酰磷酸 B.鸟氨酸和瓜氨酸 C.精氨酸和延胡索酸 D.精氨酸代琥珀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185.瓜氨酸在线粒体合成后被转运到线粒体外。鸟氨酸铜鼓线粒体内膜上的载体的转运再进入线粒体,参与瓜氨酸的合成。故选B。
71. 精氨酸酶主要存在于哪种组织() A.肝 B.肾 C.脑 D.血浆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3.只有哺乳动物的肝存在精氨酸酶。选A。
72. 在三羧酸循环和尿素循环中存在的共同中间产物是() A.草酰乙酸 B.α-酮戊二酸 C.延胡索酸 D.天冬氨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5图8-9。尿素循环中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生成精氨酸与延胡索酸,精氨酸参与尿素循环,而延胡索酸经柠檬酸循环的中间步骤转变成草酰乙酸。可以比对P100的图5-7三羧酸循环,重合的中间产物只有延胡索酸,故选C。
73. 在代谢的研究中,第一个被阐明的循环途径是() A.三羧酸循环 B.卡尔文循环 C.尿素循环 D.丙氨酸循环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3。尿素循环1932年被揭示。三羧酸循环由Krebs发现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奖。卡尔文循环开尔文发现于1961年获得诺贝尔奖。
74. 肝是合成尿素的唯一器官,是由于肝细胞含有() A.谷丙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 B.谷草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 C.谷氨酸脱氢酶 D.精氨酸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3。只有哺乳动物的肝存在精氨酸酶,精氨酸酶能够催化精氨酸水解生成尿素及鸟氨酸。故选D。
75. 下列哪种物质仅由肝合成() A.脂肪酸 B.糖原 C.胆固醇 D.尿素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3。只有哺乳动物的肝存在精氨酸酶,精氨酸酶能够催化精氨酸水解生成尿素及鸟氨酸。故选D。
76. 用15NH4Cl饲养动物猴,检测肝中不含15N的物质是() A.精氨酸 B.氨基甲酰磷酸 C.尿素 D.鸟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3。肝脏中,鸟氨酸催化15NH4Cl合成尿素,即鸟氨酸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所以不含来自15NH4CL的15N。而氨基甲酰磷酸、精氨酸是中间化合物,尿素是终产物,所以含15N。
77. 血氨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A.食入蛋白质过多 B.肝功能障碍 C.肠道吸收氨增多 D.肾功能障碍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6。肝功能严重损伤或尿素合成相关酶遗传性缺陷,可导致尿素合成障碍,血氨浓度升高。选B。
78. 氨中毒的主要原因是() A.肾衰竭排出障碍 B.肠道吸收氨过量 C.合成谷氨酰胺减少 D.肝功能损伤,不能合成尿素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6。肝功能严重损伤或尿素合成相关酶遗传性缺陷,可导致尿素合成障碍,血氨浓度升高,引起氨中毒。选D。
79. 按照氨中毒学说,肝性脑病是由于NH3引起脑() A.糖酵解减慢 B.三羧酸循环减慢 C.脂肪堆积 D.尿素合成障碍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6。高血氨时,脑中氨的增加导致三羧酸循环减弱,严重时发生昏迷(成为肝性脑病)。选B
80. 静脉输入谷氨酸钠可治疗() A.白血病 B.高血氨 C.高血钾 D.再生障碍性贫血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6。高血氨的另一种可能是谷氨酸、谷氨酰胺增多,渗透压增大引起脑水肿所致。选B。
81. 临床上对高血氨病人做结肠透析时常用() A.弱酸性透析液 B.弱碱性透析液 C.中性透析液 D.强酸性透析液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6。高血氨时,血氨浓度升高,故可使用弱酸性透析液减低氨的浓度,选A。
82. 蛋白质与脂肪酸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不同的是() A.H2O B.尿素 C.CO2 D.ATP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3。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氨主要在肝合成尿素,只有少部分氨在肾以铵盐形式随尿排出。蛋白质代谢后有氨生成,但脂肪酸成分只有C、H、O,故选B。
83. 血液非蛋白氮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A.肌酐 B.肌酸 C.蛋白质 D.尿素
答案:D
注释:
84. 下列哪种α-氨基酸相应的α-酮酸是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 A.丙氨酸 B.鸟氨酸 C.缎氨酸 D.谷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9。L-谷氨酸是哺乳类动物组织中唯一能以相当高的速率进行氧化脱氨反应的氨基酸,脱下的氨进一步代谢后排出体外。在L-谷氨酸脱氢酶的催化下,L-谷氨酸氧化脱氨生成α-酮戊二酸和氨。选D。
85. α-酮酸的代谢不产生() A.CO2 B.ATP C.H2O D.NH3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0。α-酮酸可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并提供能量。故选D。
86. 下列物质中不为氨基酸的合成提供碳链骨架的是() A.琥珀酸 B.丙酮酸 C.草酰乙酸 D.5-磷酸核糖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各种氨基酸脱氨基后产生的α-酮酸结构差异很大,其代谢途径也不尽相同,转变过程的中间产物乙酰CoA和丙酮酸及三羧酸循环的中间物,例如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延胡索酸及琥珀酰CoA等。故选D。
87. 饥饿时不被用作糖异生原料的物质是() A.乳酸 B.甘油 C.丙氨酸 D.亮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1。饥饿时,除了周围组织减少对葡萄糖的利用外,主要还以来肝将氨基酸、乳酸等转变成葡萄糖,补充血糖。这种由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等)转变成葡萄糖或者糖原的过程成为糖异生。其中丙氨酸维生糖氨基酸,而里亮氨酸为生酮氨基酸,故选D。
88. 用亮氨酸喂养实验性糖尿病犬时,哪种物质从尿中排出增多() A.乳酸 B.葡萄糖 C.酮体 D.脂肪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0。亮氨酸和赖氨酸只能使酮体的排出增加。选C。
89. 下列物质在体内氧化成CO2和H2O时,同时产生ATP,哪种产生ATP最多() A.甘油 B.丙酮酸 C.乳酸 D.谷氨酸
答案:D
注释:一摩尔谷氨酸生成21.5个ATP,甘油生成18.5个ATP;丙酮酸氧化后产生15个ATP;乳酸脱氢后生成丙酮酸,故其比丙酮酸多产生3或2个ATP。
90. 下列氨基酸中,属于生糖兼生酮的是() A.亮氨酸 B.组氨酸 C.赖氨酸 D.苏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0,表8-2。生糖兼生酮氨基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选D。
91. 氨基酸脱羧的产物是() A.胺和二氧化碳 B.氨和二氧化碳 C.α-酮酸和胺 D.α-酮酸和氨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6。有些氨基酸可通过脱羧基作用生成相应的胺,羧基变成CO2。选A。
92. 下列哪种氨基酸脱羧后能生成使血管扩张的活性物质() A.赖氨酸 B.谷氨酸 C.精氨酸 D.组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6。组氨酸脱羧后能生成组胺,组胺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扩张剂。选D。
93. 胺氧化酶在哪种组织中含量最高() A.骨骼肌 B.心肌 C.肾 D.肝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6。胺氧化酶属于黄素蛋白,在肝中活性最高。选D。
94. 下列哪种物质属于神经递质() A.章胺 B.苯乙醇胺 C.腐胺 D.5-轻色胺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7。5-羟色胺是一种神经递质。
95. 体内某些胺类在生长旺盛组织(如胚胎、肿瘤)中含量较高,可调节细胞生长,该胺是() A.牛磺酸 B.多胺 C.组胺 D.GABA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7。凡在生长旺盛的组织,如胚胎、再生肝、肿瘤组织等,鸟氨酸脱羧酶的活性和多胺的含量都有所增加。选B。
96. 下列化合物中不属于一碳单位的是() A.-CH3 B.=CH2 C.O2 D.=CH-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7-P188。一碳单位包括甲基-CH3,亚甲基-CH2-,次甲基=CH-,甲酰基-CHO及亚氨甲基-CH=NH。选C。
97. 体内转运一碳单位的载体是() A.叶酸 B.SAM C.四氢叶酸 D.生物素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8。一碳单位不能游离存在,四氢叶酸是一碳单位的载体。选C。
98. 下列氨基酸中哪一种不能提供一碳单位() A.甘氨酸 B.丝氨酸 C.组氨酸 D.酪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8。一碳单位主要来自丝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和色氨酸的分解代谢。选D。
99. 下列哪种不能转变为其他的一碳单位() A.N5-甲基四氢叶酸 B.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 C.N5,N10-次甲基四氢叶酸 D.N5-亚氨甲基四氢叶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8。N5-甲基四氢叶酸的生成不可逆,选A。
100. 一碳单位是合成下列哪个物质所需的原料() A.糖 B.脂肪 C.脱氧胸苷酸 D.脑磷脂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9。一碳单位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嘌呤和嘧啶的合成。选C。
101. FH4合成受阻时可迅速影响哪种物质的合成()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NA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9。应用叶酸类似物可以一直FH4的生成,从而一直核酸的合成。其中,DNA属于核糖核酸,故选D。
102. 鸟氨酸经脱羧基作用生成() A.腐胺 B.精眯 C.精胺 D.组胺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7。鸟氨酸经脱羧作用生成腐胺。选A。
103. 儿茶酚胺是由哪个氨基酸转化生成的() A.色氨酸 B.谷氨酸 C.酪氨酸 D.赖氨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酪氨酸转变为儿茶酚胺和黑色素或彻底氧化分解。选C。
104. 脑中γ-氨基丁酸是哪个氨基酸脱羧生成的() A.谷氨酸 B.组氨酸 C.天冬氨酸 D.酪氨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6。谷氨酸脱羧生成γ-氨基丁酸。选A。
105. S-腺苷甲硫氨酸的重要作用是() A.补充甲硫氨酸 B.提供甲基 C.生成腺苷酸 D.合成四氢叶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9。S-腺苷甲硫氨酸缩写SAM,是体内最重要的甲基直接供体。选B。
106. 下列关于甲硫氨酸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S-腺苷甲硫氨酸上的甲基能转移生成肾上腺素等化合物 B.S-腺苷甲硫氨酸是甲硫氨酸的活性形式 C.N5-CH3-FH4可向同型半胱氨酸提供甲基 D.由于人体能合成甲硫氨酸,故它是非必需氨基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9。甲硫氨酸可以转变为半胱氨酸和胱氨酸,半胱氨酸和胱氨酸又可以相互转化变,但是后两种都不能再变为甲硫氨酸,所以甲硫氨酸是营养必需氨基酸。D错,选D。
107. 甲基的直接供体是() A.四氢叶酸 B.S-腺苷甲硫氨酸 C.胆碱 D.甲硫氨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9。S-腺苷甲硫氨酸缩写SAM,是体内最重要的甲基直接供体。选B。
108. SAM被称为活性甲硫氨酸,是因为它含有() A.高能磷酸键 B.高能硫酯键 C.活性-SH D.活性甲基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9。S-腺苷甲硫氨酸缩写SAM,SAM中的甲基成为或许甲基,故被称为活性甲硫氨酸。选D。
109. 甲硫氨酸循环中需要() A.生物素 B.维生素B12 C.维生素B6 D.磷酸吡哆胺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0。甲硫氨酸合成酶的辅基是维生素B12,参与甲基的转移,故选B。
110. 由SAM提供的活性甲基实际来源于() A.N5-甲基四氢叶酸 B.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 C.N5,N10-次甲基四氢叶酸 D.N5-亚氨甲基四氢叶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9。N5-甲基四氢叶酸提供甲基生成甲硫氨酸,选A。
111. 维生素B12缺乏时,N5-CH3-FH4的-CH3不能转交给() A.Met B.SAM C.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 D.同型半胱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0。维生素B12缺乏时,N5-CH3-FH4的-CH3不能转交给同型半胱氨酸,选D。
112. 哪种物质不是由SAM提供甲基() A.肾上腺素 B.胆碱 C.肉碱 D.乙醇胺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9。甲硫氨酸分子中含有S-甲基,通过各种作用可生成多种含甲基的生理活性物质,如肾上腺素、肉碱、胆碱及肌酸等。但转甲基前,甲硫氨酸生成S-腺苷甲硫氨酸(SAM)。选D。
113. 牛磺酸是由哪个氨基酸转化生成的() A.色氨酸 B.半胱氨酸 C.谷氨酸 D.赖氨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1。半胱氨酸可转变成牛磺酸,选B。
114. 下列哪种物质是体内硫酸根的活性形式() A.NAD+ B.FAD C.PAPS D.SAM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1。体内的硫酸根,一部分以无机盐的形式随尿排出,另一部分由ATP或化成活性硫酸根,即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PS。选C。
115. 体内产生PAPS的主要来源是() A.半胱氨酸 B.甲硫氨酸 C.赖氨酸 D.酪氨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1。半胱氨酸是体内硫酸根的主要来源。体内的硫酸根,一部分以无机盐的形式随尿排出,另一部分由ATP或化成活性硫酸根,即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PS。选A。
116. 肌酸的合成原料是() A.精氨酸和鸟氨酸 B.鸟氨酸和瓜氨酸 C.精氨酸和甘氨酸 D.精氨酸和瓜氨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0。肌酸是以甘氨酸为骨架,由精氨酸提供脒基,SMA提供甲基合成的。选C。
117. 下列哪个酶的先天性缺陷可引起白化病() A.色氨酸羟化酶 B.酪氨酸酶 C.苯丙氨酸羟化酶 D.脯氨酸羟化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先天性酪氨酸酶缺乏的病人,因不能合成黑色素,皮肤毛发等发白,称为白化病。选B。
118. 不可逆生成酪氨酸的氨基酸是() A.Phe B.Trp C.His D.Lys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苯丙氨酸羟化生成酪氨酸,此催化反应不可逆,酪氨酸不能转装变为苯丙氨酸,故选A。Trp色氨酸,His组氨酸,Lys赖氨酸都不对。
119. 酪氨酸在体内不能转变生成的是() A.肾上腺素 B.多巴胺 C.甲状腺素 D.苯丙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苯丙氨酸强化生成酪氨酸,此催化反应不可逆,酪氨酸不能转装变为苯丙氨酸,故选D。
120. 去甲肾上腺素可来自() A.色氨酸 B.酪氨酸 C.赖氨酸 D.脯氨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酪氨酸转变为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统称)选B。
121. 体内合成甲状腺素、儿茶酚胺的基本原料是() A.Tyr B.Trp C.His D.Lys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酪氨酸转变为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统称)选A酪氨酸。Trp色氨酸,His组氨酸,Lys赖氨酸都不对。
122. 关于多巴胺的描述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由酪氨酸代谢生成 B.帕金森病的病人,多巴胺生成减少 C.是儿茶酚胺类激素 D.本身不是神经递质
答案:D
注释:
123. 关于多巴的描述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由酪氨酸代谢生成 B.可生成多巴胺 C.本身不是神经递质 D.是儿茶酚胺类激素
答案:D
注释:
124. 下列哪种酶缺乏可引起苯丙酮酸尿症() A.酪氨酸酶 B.苯丙氨酸羟化酶 C.尿黑酸氧化酶 D.苯丙氨酸转氨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先天性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病人,不能将苯丙氨酸羟化为酪氨酸,苯丙氨酸转氨基生成苯丙酮酸,大量积累后由尿排出,成为苯丙酮尿症。
125. 以下哪个物质不能由酪氨酸合成() A.嘧啶 B.黑色素 C.肾上腺素 D.去甲肾上腺素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酪氨酸转变为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统称)和黑色素。选A。
126. 体内哪种氨基酸代谢后可转变为NAD+() A.半胱氨酸 B.甲硫氨酸 C.苯丙氨酸 D.色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3。少部分色氨酸还可转变成烟酸。《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86,食物中的烟酸(PP)主要以NAD+和NADP+的形式存在,故选D。
127. 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代谢缺陷时可能导致() A.苯丙酮尿症、蚕豆病 B.苯丙酮尿症、白化病 C.尿黑酸症、蚕豆病 D.镰状细胞贫血、蚕豆病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先天性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病人,不能将苯丙氨酸羟化为酪氨酸,苯丙氨酸转氨基生成苯丙酮酸,大量积累后由尿排出,成为苯丙酮尿症。先天性酪氨酸酶缺乏的病人,因不能合成黑色素,皮肤毛发等发白,称为白化病。选B。
128. 支链氨基酸的分解主要发生在() A.肝 B.肾 C.骨骼肌 D.心肌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4。支链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主要在骨骼肌中进行。选C。
129. 厌食症病人肌组织活力降低,肌蛋白降解,为肝合成葡萄糖提供糖异生的碳骨架,但下列哪种氨基酸仍留在肌细胞中为肌细胞提供能量() A.Alanine B.Aspartate C.Glutamate D.Leucine
答案:D
注释:
130. 病人,男性,40岁,既往慢性乙型肝炎7年,肝硬化3年,入院前3~4天因饮食不节制,出现一过性腹泻,未在意。入院前20分钟,在社区医院静脉注射甘利欣时突然神志不清,伴抽搐2分钟而入院。入院后查血氨为100µg/dl。入院诊断:肝性脑病、肝硬化失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入院后给予谷氨酸钠、谷氨酸钾、六合氨基酸静脉注射以及补钾等处理。请问其中六合氨基酸溶液中不应包含下列哪种氨基酸() A.L-亮氨酸 B.L-酪氨酸 C.L-缬氨酸 D.L-谷氨酸
答案:B
注释:
131. 1947年Jervis对受试者进行了苯丙氨酸负荷实验,发现正常人肝组织上清液能将苯丙氨酸转变为酪氨酸,但PKU病人的肝组织缺乏这种功能,从而揭示了PKU发病的生化基础是肝苯丙氨酸的代谢障碍。请问PKU病人缺乏的这种功能主要涉及以下哪种酶() A.苯丙氨酸转氨酶 B.苯丙氨酸脱羧酶 C.苯丙氨酸羟化酶 D.酪氨酸转氨酶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先天性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病人,不能将苯丙氨酸羟化为酪氨酸,苯丙氨酸转氨基生成苯丙酮酸,大量积累后由尿排出,成为苯丙酮尿症(PKU)。选C。
132. 一名7个月男童,3~4个月能抬头,现7个月不能独坐,不会爬,对逗笑反应迟钝。单纯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男童母亲为素食者。男童本月前曾在当地医治(肌注维生素B121支,2次)。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红细胞大小不等,易见变形红细胞及红细胞碎片。血叶酸13.5ng/ml(3~17ng/ml),血维生素B12为116.1pg/ml(140~960pg/ml)。该男童最有可能诊断为何种物质缺乏导致的症状() A.叶酸 B.维生素B12 C.维生素B6 D.Fe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10。维生素B12的缺乏多见于素食者,母亲为素食者的婴幼儿和老年人。选B。
133. 一名8个半月婴儿因昏迷和39.4℃高热入院,脉速、肝大、脑电图异常,随即进行葡萄糖静脉滴注,婴儿24小时内迅速好转并脱离昏迷。尿液中谷氨酰胺和尿嘧啶异常升高,血中铵离子浓度升高。请问该婴儿可能存在何种酶缺陷() A.精氨酸酶 B.氨基甲酰磷酸合酶Ⅰ C.谷氨酸脱氢酶 D.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6。“尿液中谷氨酰胺和尿嘧啶异常升高,血中铵离子浓度升高。”说明高血氨症,尿素合成相关酶遗传性缺陷时会导致。与尿素合成相关的酶只有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CT)。选D。
134. 一名1岁的小女孩被妈妈带到儿科门诊,与同龄孩子相比,她生长延迟、肌张力减退,另外她的部分皮肤和头发颜色变浅,汗液和尿液均散发出难闻的鼠尿味。最可能的诊断是() A.白化病 B.白癜风 C.苯丙酮尿症 D.侏儒症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先天性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病人,不能将苯丙氨酸羟化为酪氨酸,苯丙氨酸转氨基生成苯丙酮酸,大量积累后由尿排出,称为苯丙酮尿症。先天性酪氨酸酶缺乏的病人,因不能合成黑色素,皮肤毛发等发白,称为白化病。选C。
135. 一名3个月男婴血清中苯丙氨酸、苯丙酮酸水平升高,皮肤颜色苍白,诊断为苯丙酮尿症。下列哪一项检测与该病例一致() A.血清尿黑酸水平升高 B.维生素B12缺乏 C.血清磷酸吡哆醛水平升高 D.苯丙氨酸羟化酶活性仅为正常人的2%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先天性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病人,不能将苯丙氨酸羟化为酪氨酸,苯丙氨酸转氨基生成苯丙酮酸,大量积累后由尿排出,称为苯丙酮尿症。故选D。
136. 一小男孩发生了车祸,经过手术治疗后,将在医院进行长时间恢复。营养师为他制定了针对性饮食计划,其中特别包括一种非营养必需氨基酸的补充,请问是下列哪种氨基酸() A.丙氨酸 B.精氨酸 C.甘氨酸 D.丝氨酸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在创伤或者患病期间管氨酰胺为必需氨基酸,倡导代谢功能异常或严重生理应激条件下,精氨酸也成为必需氨基酸。选C。
137. 一名婴儿被诊断出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缺陷,该缺陷可导致苯丙酮尿症,这类婴儿需在饮食上严格控制,下面哪种营养非必需氨基酸需在食物中补充() A.丙氨酸 B.天冬氨酸 C.甘氨酸 D.酪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先天性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病人,不能将苯丙氨酸羟化为酪氨酸,苯丙氨酸转氨基生成苯丙酮酸,大量积累后由尿排出,称为苯丙酮尿症。由于苯丙氨酸不能转化为酪氨酸,故应补充,选D。
138. 一名38岁女性紊食者被怀疑为维生素B12缺乏,正在等待进一步的血液检查结果,请问下列哪一项可能与假设诊断不符() A.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 B.叶酸水平正常 C.苯丙酮酸水平升高 D.红细胞减少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苯丙酮酸水平升高为苯丙酮尿症的患者,与VB12缺乏无关。选C。
139. 一名3月龄男婴曾癫痫发作,且进行性加重,出现肌张力减弱、表情迟缓、抬头困难,检测显示婴儿出现乳酸酸中毒,血液乳酸和丙酮酸含量为正常的7倍,皮肤成纤维细胞中丙酮酸羧化酶活性仅为正常水平的1%。你作为医生会推荐以下哪种氨基酸口服进行治疗() A.丙氨酸 B.谷氨酸 C.亮氨酸 D.赖氨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8。患儿乳酸酸中毒,推测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催化下,大量生成乳酸。血液丙酮酸含量过高,可能与丙酮酸羧化酶活性低有关。因此可口服谷氨酸,降低丙酮酸的含量,从而进一步降低血乳酸水平。因为谷氨酸和丙酮酸在谷丙转氨酶(ALT)催化下发生反应,生成α-酮戊二酸和丙氨酸。
140. 一名44岁酗酒妇女来医院检查,主诉食欲不好、疲倦、肌无力、抑郁。查:体肝大、硬、有结节,巩膜黄染。血液检测结果显示巨幼细胞贫血,血清叶酸2.9ng/ml(3~17ng/ml),维生素B12为153pg/ml(l40~960pg/ml),铁正常。该病人的巨幼细胞贫血最有可能是下列哪种原因导致的() A.甲硫氨酸合成减少 B.UMP转变为dTMP减少 C.磷脂酰胆碱合成减少 D.琥珀酰CoA水平降低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10。维生素B12缺乏,红细胞中DNA合成障碍,诱发巨幼红细胞贫血。选项中B为DNA合成相关,故选B。
141. 肌组织进行糖酵解时避免代谢产物堆积于局部的方式的是() A.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B.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C.三羧酸循环 D.乳酸循环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5-P116。肌收缩产生的乳酸在肝内糖异生形成乳酸循环。乳酸循环的生理意义为技能回收乳酸中的能量,有课避免乳酸堆积而引起酸中毒。
142. 能够为机体合成脂肪酸提供乙酰CoA的是() A.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B.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C.三羧酸循环 D.鸟氨酸循环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3。用于软脂酸合成的乙酰CoA主要由葡萄糖分解供给,在线粒体内产生,不能自由透过线粒体内膜,需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进入细胞质。选B。
143. 尿素的产生是通过() A.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B.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C.三羧酸循环 D.鸟氨酸循环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2。尿素是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的。
144. 糖彻底氧化供能是通过() A.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B.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C.三羧酸循环 D.鸟氨酸循环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0。糖、脂肪、氨基酸都是能源物质,他们在体内最终将产生乙酰Co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选C。
145. 将肌组织中的氨以无毒形式运送到肝的是() A.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B.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C.三羧酸循环 D.鸟氨酸循环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氨通过丙氨酸-葡萄糖循环从骨骼肌运往肝。选A。
146. 血浆清蛋白生物合成的场所是() A.肾 B.肝 C.红细胞 D.白细胞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49表18-1。
147. 尿素生成的场所是() A.肾 B.肝 C.红细胞 D.白细胞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2。氨的主要代谢去路是在肝合成尿素。
148. 经代谢转变能提供一碳单位的氨基酸是() A.甘氨酸 B.赖氨酸 C.苏氨酸 D.酪氨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8。一碳单位主要来自丝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和色氨酸的分解代谢。选A。
149. 参与嘌呤合成的氨基酸是() A.甘氨酸 B.赖氨酸 C.苏氨酸 D.酪氨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8图9-2。嘌呤合成第三步,ATP供能,甘氨酸与PRA加合,称成甘氨酰胺核苷酸。
150. 生成一碳单位的氨基酸是() A.丝氨酸 B.甲硫氨酸 C.赖氨酸 D.酪氨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8。一碳单位主要来自丝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和色氨酸的分解代谢。
151. 生酮氨基酸是() A.丝氨酸 B.甲硫氨酸 C.赖氨酸 D.酪氨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0表8-2。生酮氨基酸为亮氨酸和赖氨酸。
152. 去甲肾上腺素合成的原料是() A.甘氨酸 B.色氨酸 C.酪氨酸 D.谷氨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酪氨酸转变为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统称)和黑色素。选C。
153. γ-氨基丁酸合成的原料是() A.甘氨酸 B.色氨酸 C.酪氨酸 D.谷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6。谷氨酸脱羧生成γ-氨基丁酸。选D。
154. 分解时经Tyr进一步代谢的氨基酸是() A.Trp B.Phe C.Met D.Gly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苯丙氨酸羟化生成酪氨酸故选B。Tyr为酪氨酸。Phe为苯丙氨酸。Trp色氨酸;Met甲硫氨酸;Gly甘氨酸。
155. 尿素循环中出现的是() A.Trp B.Phe C.Met D.rg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3。精氨酸是重要的中间化合物。精氨酸(Arg),选D。Trp色氨酸;Phe苯丙氨酸;Met甲硫氨酸。
156. 属于含硫氨基酸的是() A.Trp B.Phe C.Met D.Gly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9。含硫氨基酸包括甲硫氨酸、半胱氨酸和胱氨酸。Trp色氨酸;Phe苯丙氨酸;Met甲硫氨酸;Gly甘氨酸。选C。
157. 在肌组织中,氨的运输方式是() A.γ-谷氨酰基循环 B.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C.甲硫氨酸循环 D.尿素循环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氨通过丙氨酸-葡萄糖循环从骨骼肌运往肝。选B。
158. 在细胞内,提供活性甲基的方式是() A.γ-谷氨酰基循环 B.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C.甲硫氨酸循环 D.尿素循环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9。甲硫氨酸转甲基作业与甲硫氨酸循环有关。选C。
159. 需谷胱甘肽参加的循环是() A.γ-谷氨酰基循环 B.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C.甲硫氨酸循环 D.尿素循环
答案:A
注释:
160. 参与氨基酸吸收的循环是() A.γ-谷氨酰基循环 B.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C.甲硫氨酸循环 D.尿素循环
答案:A
注释:
161. 鸟氨酸循环中出现() A.Trp B.Ala C.Tyr D.rg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3图8-8。精氨酸是重要的中间化合物。Trp色氨酸;Ala丙氨酸;Tyr酪氨酸,Arg精氨酸。选D。
162. PAPS的前体氨基酸是() A.Trp B.Ala C.Tyr D.ys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1。半胱氨酸是体内硫酸根的主要来源。体内的硫酸根,一部分以无机盐的形式随尿排出,另一部分由ATP或化成活性硫酸根,即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PS。因此其前体氨基酸为半胱氨酸Cys。Trp色氨酸;Ala丙氨酸;Tyr酪氨酸选D。
163. 儿茶酚胺来源于() A.Trp B.Ala C.Tyr D.Arg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酪氨酸转变为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统称)和黑色素。Tyr酪氨酸,选CTrp色氨酸;Ala丙氨酸;Arg精氨酸。
164. Glu脱羧得产物是() A.γ-氨基丁酸 B.牛磺酸 C.5-羟色胺 D.多胺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6。谷氨酸Glu脱羧生成γ-氨基丁酸。选A。
165. Cys氧化脱羧的产物是() A.γ-氨基丁酸 B.牛磺酸 C.5-羟色胺 D.多胺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1。半胱氨酸Cys先氧化成磺基丙氨酸,再经磺基丙氨酸脱羧酶催化,脱羧生成牛磺酸。选B。
166. His脱羧的产物是() A.γ-氨基丁酸 B.牛磺酸 C.5-羟色胺 D.组胺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86。组氨酸His经组氨酸脱羧酶催化脱去羧基生成组胺。
167. 转氨酶的辅酶是() A.维生素B12 B.磷酸吡哆醛 C.NAD+ D.维生素B6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8。氨基转移酶(转氨酶)的辅基是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醛接受氨基变成磷酸吡哆胺。选B。
168. L-谷氨酸脱氢酶的辅酶是() A.维生素B12 B.磷酸吡哆醛 C.NAD+ D.维生素B6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3。少部分色氨酸还可转变成烟酸。《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86,食物中的烟酸(PP)主要以NAD+和NADP+的形式存在,故选D。
169. N5-CH3-FH4转甲基酶的辅酶是() A.维生素B12 B.磷酸吡哆醛 C.NAD+ D.维生素B6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0。N5-CH3-FH4转甲基酶又称甲硫氨酸合成酶,其辅酶是维生素B12。选A。
170. 没有共轭双键的氨基酸是() A.His B.Trp C.Tyr D.Leu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含有共轭双键的色氨酸Trp和酪氨酸Try。
171. 可分解产生少量维生素的氨基酸是() A.His B.Trp C.Tyr D.Phe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3。少部分色氨酸(Trp)还可转变成烟酸,但合成量很少,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172. 由氨基酸代谢而来的氨基酸是() A.His B.Trp C.Tyr D.Phe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苯丙氨酸Phe羟化生成酪氨酸Try故选C。His组氨酸;Trp色氨酸。
173. 可提供硫酸基团的是() A.SAM B.PAPS C.NAD+ D.FAD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1。半胱氨酸是体内硫酸根的主要来源。体内的硫酸根,一部分以无机盐的形式随尿排出,另一部分由ATP或化成活性硫酸根,即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PS。选B。
174. 谷氨酸脱氢酶的辅酶是() A.SAM B.PAPS C.NAD+ D.FAD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8、P180。氨基转移酶的辅基是维生素B6的磷酸酯。P180中氨基酸的转氨脱氨作用需要辅酶I(NAD)。选C。
175. 可提供甲基的是() A.SAM B.PAPS C.NAD+ D.FAD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9。S-腺苷甲硫氨酸(SAM)是体内最重要的甲基直接供体。
176. 两种氨基酸的缩合产物是() A.Glu B.Asp C.瓜氨酸 D.精氨酸代琥珀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瓜氨酸与天冬氨酸反应生成精氨酸代琥珀酸。选D。
177. 直接为尿素循环提供-NH2的是() A.Glu B.sp C.瓜氨酸 D.鸟氨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瓜氨酸在线粒体合成后,即被转运到线粒体外,在胞质中经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催化,与天冬氨酸反应生成精氨酸代琥珀酸。此反应由ATP供能,天冬氨酸提供了尿素分子中的第二个氮原子。
178. Arg直接分解的产物是() A.Glu B.Asp C.瓜氨酸 D.鸟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在胞质中,精氨酸有精氨酸酶催化,水解生成尿素和鸟氨酸。选D。
179. 参与尿素合成的酶是() A.L-谷氨酸脱氢酶 B.腺苷酸脱氨酶 C.谷氨酰胺合成酶 D.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在胞质中,经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么催化,瓜氨酸与天冬氨酸反应生成精氨酸代琥珀酸。选D。
180. 参与组织间氨的转运的酶是() A.L-谷氨酸脱氢酶 B.腺苷酸脱氨酶 C.谷氨酰胺合成酶 D.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2。氨通过谷氨酰胺从脑和骨骼肌等组织运往肝或肾。在脑和骨骼肌等组织,氨与谷氨酸在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催化下合成谷氨酰胺,并经血液运完肝和肾。
181. 参与N5-CH3-FH4→→SAM的酶是() A.L-谷氨酸脱氢酶 B.腺苷酸脱氨酶 C.谷氨酰胺合成酶 D.甲硫氨酸合成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0。甲硫氨酸循环中,N5-CH3-FH4提供甲基生成甲硫氨酸的反应由甲硫氨酸合成酶催化,选D。
182. 参与氧化脱氨基的酶是() A.L-谷氨酸脱氢酶 B.腺苷酸脱氨酶 C.谷氨酰胺合成酶 D.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9。L-谷氨酸是哺乳类动物组织中唯一能以相当高的速率进行氧化脱氨反应的氨基酸,脱下的氨进一步代谢后排出体外。在L-谷氨酸脱氢酶的催化下,L-谷氨酸氧化脱氨生成α-酮戊二酸和氨。选A。
183. 以辅酶Ⅰ或辅酶Ⅱ为辅酶的酶是() A.L-谷氨酸脱氢酶 B.腺苷酸脱氨酶 C.谷氨酰胺合成酶 D.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9。L-瓜氨酸脱氢酶是唯一技能利用NAD+(辅酶I)又能利用NADP+(辅酶II)接受还原当量的酶。
184. 真核细胞降解膜蛋白、长寿命蛋白质的部位是() A.细胞质 B.蛋白酶体 C.细胞膜 D.溶酶体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5-P176。蓉儿谜题含有多种蛋白质,主要讲解细胞外来的蛋白质、膜蛋白和胞内长寿命蛋白质。
185. 真核细胞依赖ATP和泛素降解异常蛋白和短寿命蛋白质的部位是() A.细胞质 B.蛋白酶体 C.细胞膜 D.溶酶体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6。蛋白酶体存在于细胞核和胞质内,主要讲解异常蛋白质和短寿命蛋白质。选B。
186. 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存在的部位是() A.细胞质 B.蛋白酶体 C.细胞膜 D.线粒体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NH3、CO2和ATP缩合生成氨基甲酰磷酸,需要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CPS-I),而此酶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选D
187. 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Ⅱ存在的部位是() A.细胞质 B.蛋白酶体 C.细胞膜 D.溶酶体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04。民顶合成所用的氨基甲酰磷酸是在细胞质中用谷氨酰胺为氮源,又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I催化生成的。选A。
188. 精氨酸水解产生尿素的反应部位是() A.细胞质 B.蛋白酶体 C.细胞膜 D.溶酶体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在胞质中,精氨酸由精氨酸酶催化,水解生成尿素和鸟氨酸。故选A。
189. γ-谷氨酰基转移酶存在于小肠上皮细胞的部位是() A.细胞质 B.蛋白酶体 C.细胞膜 D.溶酶体
答案:C
注释:
190. 氨基酸吸收载体存在于小肠上皮细胞的部位是() A.细胞质 B.蛋白酶体 C.细胞膜 D.溶酶体
答案:C
注释:
191. 代谢可产生PAPS的是() A.支链氨基酸 B.芳香族氨基酸 C.酸性氨基酸 D.含硫氨基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1。半胱氨酸是体内硫酸根的主要来源。体内的硫酸根,一部分以无机盐的形式随尿排出,另一部分由ATP或化成活性硫酸根,即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PS。半胱氨酸属于含硫氨基酸,故选D。
192. 只含有非必需氨基酸的是() A.支链氨基酸 B.芳香族氨基酸 C.酸性氨基酸 D.碱性氨基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P10表1-1。酸性氨基酸为天冬氨酸和谷氨酸都不是必需氨基酸。
193. 体内代谢可产生少量烟酸的氨基酸属于() A.支链氨基酸 B.芳香族氨基酸 C.酸性氨基酸 D.碱性氨基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3。少部分色氨酸还可转变成烟酸。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10表1-1氨基酸分类中色氨酸属于芳香族氨基酸。故选B。
194. 可产生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二硫键的氨基酸属于() A.支链氨基酸 B.芳香族氨基酸 C.酸性氨基酸 D.含硫氨基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3图1-8,图内形成二硫键的均为含硫氨基酸,故选D。
195. 代谢可产生组胺的氨基酸属于() A.支链氨基酸 B.芳香族氨基酸 C.酸性氨基酸 D.碱性氨基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86。组氨酸His经组氨酸脱羧酶催化脱去羧基生成组胺。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10表1-1氨基酸分类中组氨酸属于碱性氨基酸。故选D。
196. 肠道中蛋白质腐败可产生尸胺的氨基酸属于() A.支链氨基酸 B.芳香族氨基酸 C.酸性氨基酸 D.碱性氨基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4。赖氨酸通过脱羧基作用生成尸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10表1-1氨基酸分类中赖氨酸属于碱性氨基酸。选D。
197. 严重肝功能障碍时可产生假神经递质的氨基酸属于() A.支链氨基酸 B.芳香族氨基酸 C.酸性氨基酸 D.碱性氨基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4-P175。肝功能受损时,酪胺和苯乙胺不能再肝内即使转化,记忆进入脑组织,经β-羟化酶作用,分别转化为β-羟酪胺和苯乙醇胺,因结构类似于儿茶酚胺,故被称为假神经递质。而这些是由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生成的。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10表1-1氨基酸分类中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属于芳香族氨基酸。选B。
第八节、核苷酸代谢
1. 人体内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最活跃的组织是() A.脑 B.肝 C.骨髓 D.胸腺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7。两种途径在人体内不同组织中的重要性不同,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的主要器官是肝,其次是小肠黏膜和胸腺;补救合成的主要器官是脑和骨髓等。一般情况下前者是合成的主要途径。人体内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最活跃的组织是肝。
2. 人体内嘌呤分解的终产物是() A.尿素 B.肌酸 C.尿酸 D.肌酸酐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03。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终产物是尿酸。细胞内核苷酸的分解代谢类似于食物中核苷酸的消化过程。首先,细胞中的核苷酸在核苷酸酶的作用下水解成核苷。核苷经核苷磷酸化酶作用,磷酸解成自由的碱基及核糖-1-磷酸。嘌呤碱基可参加核苷酸的补救合成,也可以进一步水解。人体内,嘌呤碱基最终分解生成尿酸(uricacid),随尿排出体外。人体内嘌呤分解的终产物是尿酸。
3.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首先生成的核苷酸是() A.GMP B.IMP C.AMP D.ATP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7。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在细胞质中进行,其过程是从核糖5′-磷酸起始逐步合成嘌呤环。反应步骤比较复杂,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nosinemonophosphate,IMP),然后IMP再转变成腺嘌呤核苷酸(AMP)与鸟嘌呤核苷酸(GMP)。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首先生成的核苷酸是IMP。
4. 哺乳动物体内直接催化尿酸生成的酶是() A.核苷酸酶 B.腺苷脱氨酸 C.尿酸氧化酶 D.黄嘌呤氧化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03。AMP生成次黄嘌呤,后者在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oxidase)作用下氧化成黄嘌呤,最后生成尿酸。GMP生成鸟嘌呤,后者转变成黄嘌呤,最后也生成尿酸。嘌呤脱氧核苷也经过相同的途径进行分解代谢。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主要在肝、小肠及肾中进行,黄嘌呤氧化酶在这些组织中活性较强。哺乳动物体内直接催化尿酸生成的酶是黄嘌呤氧化酶。
5. 最直接联系糖代谢与核苷酸合成的物质是() A.葡萄糖 B.葡糖-6-磷酸 C.葡糖-1-磷酸 D.核糖-5-磷酸
答案:D
注释:
6. 哪种物质不是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直接原料() A.CO2 B.谷氨酸 C.甘氨酸 D.天冬氨酸
答案:B
注释:
7. 体内可直接还原生成脱氧核苷酸的是() A.核糖 B.核糖核苷 C.-磷酸腺苷 D.二磷酸腺苷
答案:D
注释:
8. 结构与氮杂丝氨酸类似因而作为核苷酸合成干预靶点的氨基酸是() A.丝氨酸 B.甘氨酸 C.谷氨酰胺 D.天冬酰胺
答案:C
注释:
9. 谷氨酰胺-PRPP氨基转移酶催化的反应是() A.从甘氨酸合成嘧啶环 B.从核糖-5-磷酸生成磷酸核糖焦磷酸 C.从磷酸核糖焦磷酸生成磷酸核糖胺 D.从次黄嘌呤核苷酸生成腺嘌呤核苷酸
答案:C
注释:
10. 谷氨酰胺中的酰胺基为核苷酸合成提供的元素是() A.腺嘌呤上的氨基 B.嘌呤环上的两个氮原子 C.嘧啶环上的两个氮原子 D.尿嘧啶核苷酸上的两个氮原子
答案:B
注释:
11.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正性调节分子是() A.二磷酸腺苷 B.5'-磷酸核糖 C.腺嘌呤核苷酸 D.鸟嘌呤核苷酸
答案:B
注释:
12. 下列氨基酸中参与体内嘧啶核苷酸合成的是() A.甘氨酸 B.谷氨酸 C.精氨酸 D.天冬氨酸
答案:D
注释:
13. 下列物质中为胸腺咂唗体内合成提供甲基的是() A.胆碱 B.腺苷甲硫氨酸 C.N10-甲酰四氢叶酸 D.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
答案:D
注释:
14. 下列途径中与核酸合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糖酵解 B.糖异生 C.尿素循环 D.磷酸戊糖途径
答案:D
注释:
15. 下列不受甲氨蝶呤抑制的生物化学过程是() A.DNA复制 B.蛋白质合成 C.嘧啶碱合成 D.嘌呤碱合成
答案:B
注释:
16. 阿糖胞苷干扰核苷酸代谢的机制是() A.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B.抑制二氢乳清酸脱氢酶 C.抑制胞苷酸合成酶 D.抑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答案:D
注释:
17. 在体内分解产生β-氨基异丁酸的核苷酸是() A.CMP B.AMP C.IMP D.TMP
答案:D
注释:
18. 不属于嘧啶分解代谢终产物的是() A.尿酸 B.NH3 C.CO2 D.β-丙氨酸
答案:A
注释:
19. 关于嘧啶核苷酸分解的叙述,错误的是() A.嘧啶的分解代谢主要在肝中进行 B.分解过程中涉及脱氨脱羧等反应 C.胞嘧啶与尿嘧啶有相同的分解途径 D.NA损伤时机体β-氨基异丁酸排出量降低
答案:D
注释:
20. 病人,男,10岁智力低下,行为举止异常,经常自咬手指及口唇。近年来关节肿痛并伴有尿路结石。初步诊断为Lesch-Nyhan综合征。目前认为该病病人体内缺乏的酶是() A.次黄嘌呤脱氢酶 B.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 C.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 D.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答案:D
注释:
21. 病人,女,28岁,怀孕6个月进行产前B超检测时发现胎儿脑部发育不全,出现脊柱裂。初步考虑胎儿为神经管畸形。目前认为该病病人体内缺乏的物质是() A.泛酸 B.叶酸 C.核黄素 D.视黄醛
答案:B
注释:
22. 病人,男,56岁,近3年来出现关节疼痛伴低热,伴发尿路结石。一周前,大量进食肉类食物后病情明显加重前来就诊。血清中尿酸水平升高。初步诊断为痛风。下列能够导致痛风的主要原因是() A.嘌呤核苷酸合成异常 B.嘌呤核苷酸分解异常 C.嘧啶核苷酸合成异常 D.嘧啶核苷酸分解异常
答案:B
注释:
23. 病人,女,22岁,以面色苍白、乏力前来就诊。该病人身材矮小、智力低下。尿液中乳清酸水平升高。血象检测显示:骨髓代偿性增生,巨幼红细胞>10%。血清中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正常。初步诊断为乳清酸尿症。目前认为该病病人体内缺乏的酶是() A.二氢乳清酸酶 B.氨甲酰转移酶 C.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 D.乳清酸磷酸核糖转移酶
答案:D
注释:
24. 人体内合成嘧啶核苷酸时首先合成的是() A.IMP B.AMP C.GMP D.UMP
答案:D
注释:
25. 腺苷酸分解时首先生成的是() A.IMP B.AMP C.GMP D.UMP
答案:A
注释:
26. 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催化嘌呤补救合成的产物是() A.IMP B.MP C.GMP D.UMP
答案:B
注释:
27. 5-氟尿嘧啶治疗肿瘤的机制是() A.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B.抑制黄嘌呤氧化酶 C.抑制胸苷酸合酶 D.抑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答案:C
注释:
28. 阿糖胞苷治疗肿瘤的机制是() A.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B.抑制黄嘌呤氧化酶 C.抑制胸苷酸合酶 D.抑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答案:D
注释:
29. 甲氨蝶呤治疗肿瘤的机制是() A.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B.抑制黄嘌呤氧化酶 C.抑制胸苷酸合酶 D.抑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答案:A
注释:
第九节、代谢的整合与调节
1. 细胞生理、生化活动利用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A.TP B.GTP C.UTP D.葡萄糖
答案:A
注释:解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09。糖、脂肪、蛋白质中的化学能不能直接用于各种生命活动,机体需氧化分解营养物质释放出化学能并将其大部分储存在可供各种生命活动直接利用的ATP中。
2. 为脂类合成提供还原当量的是() A.ATP B.GTP C.UTP D.NADPH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09。NADPH既可为乙酰辅酶A合成脂肪酸,也可为乙酰辅酶A合成胆固醇提供还原当量。体内许多生物合成反应是还原性合成需要还原当量,这些生物合成反应才能顺利进行。体内合成代谢所需的还原当量的主要提供者是NADPH。
3. 以下属于两用代谢途径的是() A.鸟氨酸循环 B.三羧酸循环 C.氧化磷酸化 D.乳酸循环
答案:B
注释:两用代谢途径亦称无定向代谢途径,即指把合成作用和分解作用合在一起的代谢途径。三羧酸循环有丙酮酸的分解作用,和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合成氨基酸或如乙酰CoA那种合成脂肪酸提供原料的合成作用。
4. 哪种代谢途径可发生在内质网() A.糖异生 B.酮体生成 C.尿素合成 D.胆固醇合成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2表10-1。
5. 下列物质代谢过程发生在线粒体的是() A.糖酵解 B.酮体生成 C.糖原的合成 D.脂肪酸合成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2表10-1。
6. 胞质中不能进行哪种代谢反应() A.糖酵解 B.糖原合成 C.糖原分解 D.脂肪酸β-氧化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2表10-1。
7. 线粒体中不能进行哪种代谢反应() A.糖酵解 B.酮体生成 C.三羧酸循环 D.氧化磷酸化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2表10-1。
8. 下列关于关键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催化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B.常位于代谢途径的起始处 C.常位于代谢途径的分支处 D.酶活性与含量受到精确调节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2。每条代谢途径由一系列酶促反应组成,其反应速率和方向由其中一个或几个具有调节作用的关键酶活性决定。这些关键酶的特点包括:①常常催化一条代谢途径的第一步反应或分支点上的反应,速度最慢,其活性能决定整个代谢途径的总速度;②常催化单向反应或非平衡反应,其活性能决定整个代谢途径的方向;③酶活性除受底物控制外还受多种代谢物或效应剂调节。
9. 关于代谢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种代谢物可能调节多个关键酶 B.一个关键酶可受多个代谢物调节 C.调控关键酶含量属于应激机制 D.底物、产物、中间代谢物可作为别构调节剂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2。改变关键酶活性是细胞水平代谢调节的基本方式,也是激素水平代谢调节和整体代谢调节的重要环节。
10. 糖、脂肪酸、氨基酸分解供能的共同中间产物是() A.甘油 B.丙酮酸 C.乙酰CoA D.草酰乙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09。糖、脂肪及蛋白质是人体的主要能量物质,虽然这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分解氧化的代谢途径各不相同,但都有共同的中间代谢物乙酰辅酶A。
11. 联系糖、脂代谢的重要枢纽物质是() A.丙酮酸 B.草酰乙酸 C.α-酮戊二酸 D.磷酸二羟丙酮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0图10-1。
12. 一碳单位可联系的代谢途径是() A.糖/脂肪酸 B.糖/氨基酸 C.糖/核苷酸 D.氨基酸/核苷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1。一碳单位是一些氨基酸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氨基酸可直接作为核苷酸合成的原料、也可转化成核苷酸合成的原料。
13. 乙酰CoA不能转变成() A.丙酮酸 B.脂肪酸 C.胆固醇 D.乙酰乙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09。脂肪分解产生的脂肪酸不能在体内转变为葡萄糖,因为脂肪酸分解生成的乙酰辅酶A不能逆行转变为丙酮酸。
14. 下列不属于乙酰CoA的代谢去路的是() A.合成酮体 B.合成脂肪酸 C.合成胆固醇 D.转变成葡萄糖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0图10-1。
15. 关于糖代谢和脂代谢的联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糖分解产生的乙酰CoA可用于合成酮体 B.糖分解产生的乙酰CoA可用于合成脂肪酸 C.糖分解产生的乙酰CoA可用于合成胆固醇 D.脂肪酸分解产生的乙酰CoA可用于合成酮体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0。当饥饿、糖供给不足或糖代谢障碍时,脂肪可在肝脏经β-氧化生成乙酰CoA进而生成酮体,但糖分解产生的乙酰CoA是直接进入三羧酸循环的,不会生成酮体。
16. 关于糖脂、氨基酸代谢联系错误的是() A.糖、氨基酸可以转变为脂肪 B.脂肪可以转变为糖、氨基酸 C.糖与大部分氨基酸可以互变 D.三羧酸循环是糖、脂、氨基酸分解的最终代谢途径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09、P210。脂肪分解产生的脂肪酸不能在体内转变为葡萄糖,因为脂肪酸分解生成的乙酰辅酶A不能逆行转变为丙酮酸。氨基酸能转变为多种脂质,但脂肪酸、胆固醇等脂质不能转变为氨基酸,仅脂肪中的甘油可异生成葡萄糖,转变为某些非必需氨基酸,但量很少。
17. 以下关于各器官代谢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脑是机体耗氧最多的器官 B.心肌主要进行有氧氧化产能 C.饥饿时大脑仅以葡萄糖供能 D.成熟红细胞依赖糖的无氧氧化供能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6。饥饿状态时,机体主要氧化分解脂肪供能。
18. 饥饿时,肝内哪种代谢会增加() A.糖异生 B.糖原合成 C.蛋白质合成 D.脂肪酸合成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6。饥饿使体内糖异生作用增加,以饥饿16~36小时增加最多,糖异生生成的葡萄糖约为150g/d主要来自氨基酸,部分来自乳酸及甘油。肝是饥饿初期糖异生的主要场所,小部分在肾皮质。
19. 使糖酵解减弱而糖异生增强的主要调节因素是() A.柠檬酸浓度降低 B.乙酰CoA浓度降低 C.TP/ADP比值增高 D.异柠檬酸浓度降低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3。ATP可别构抑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及柠檬酸合酶,从而抑制糖酵解、有氧氧化及三羧酸循环使ATP的生成不致过多,以免造成浪费。
20. 肝内ATP的含量充足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脂肪酸合成增加 B.糖酵解减弱 C.呼吸链氧化减弱 D.糖原分解增强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3。ATP含量充足时,糖原合成增强。
21. 肝不能利用的物质是() A.脂肪 B.糖类 C.酮体 D.蛋白质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20。肝的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可以消耗葡萄糖、脂肪酸、甘油和氨基酸等以供能,但不能利用酮体。
22. 当肝尿素合成功能下降时,血液中浓度升高的物质是() A.血糖 B.血氨 C.血游离脂肪酸 D.血钾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6。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氨的来源与去路保持动态平衡,而氨在肝中合成尿素是维持这种平衡的关键。当某种原因,例如肝功能严重损伤或尿素合成相关酶遗传性缺陷时,都可导致尿素合成发生障碍,血氨浓度升高,称为高血氨症。
23. 在肝中转变成NAD+和NADP+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B2 C.维生素B6 D.维生素PP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1。肝还参与多种维生素的转化。肝可将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将维生素PP转变为辅酶I(NAD)和辅酶Ⅱ(NADP+)。
24. 肝细胞微粒体中最重要的氧化酶系是() A.偶氮还原酶 B.加单氧酶 C.醇脱氢酶 D.醛脱氢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2。肝细胞中存在多种氧化酶系,最重要的是定位于肝细胞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
25. 肝的功能不包括() A.合成酮体 B.合成尿素 C.氧化分解酮体 D.合成血清清蛋白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20。肝的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可以消耗葡萄糖、脂肪酸、甘油和氨基酸等以供能,但不能利用酮体。
26. 肝在脂类代谢中所特有的作用是() A.合成磷脂 B.生成酮体 C.酮体的利用 D.脂肪酸氧化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6。肝氧化脂肪酸,产生酮体,供应脑等肝外组织。脂肪酸氧化也可以在肌肉进行。
27. 关于肝在脂类代谢中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肝是合成酮体的主要场所 B.肝是脂肪代谢的主要器官 C.肝是合成磷脂的主要场所 D.肝是合成4种血浆脂蛋白的主要场所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6-P170。4种血浆脂蛋白:乳糜微粒、VLDL、LDL、HDL,乳糜微粒是由小肠粘膜细胞合成,VLDL、LDL、HDL均主要由肝脏合成。
28. 下列哪种物质不是高能化合物() A.磷酸肌酸 B.乙酰CoA C.果糖-1,6-二磷酸 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答案:C
注释:
29. 氨在肝中的主要代谢去路是() A.合成碱基 B.合成尿素 C.合成氨基酸 D.合成谷氨酰胺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2。氨的主要代谢去路是在肝合成尿素。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氨主要在肝合成尿素,只有少部分氨在肾以按盐形式随尿排出。正常成入尿素占排氮总量的80%~90%,可见肝在氨的解毒中起着重要作用。
30. 人体内生物转化作用最重要的器官是() A.肝 B.肾 C.脑 D.肌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1。肝是人体内生物转化作用最重要的器官。
31. 以下不属于心肌细胞主要能源的是() A.乳酸 B.酮体 C.葡萄糖 D.脂肪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20。心肌主要通过有氧氧化脂肪酸、酮体和乳酸获得能量,极少进行糖酵解。心肌从血液摄取各种营养物有一定域值限制,血液营养物水平超过域值越高,摄取越多。因此,心肌在饱食状态下不排斥利用葡萄糖,餐后数小时或饥饿时利用脂肪酸和酮体,运动中或运动后则利用乳酸。
32. 下列哪种方式不属于心肌细胞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 A.糖无氧氧化 B.三羧酸循环 C.酮体分解 D.乳酸氧化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20。心肌主要通过有氧氧化脂肪酸、酮体和乳酸获得能量,极少进行糖酵解。
33. 机体耗氧最多的器官是() A.心 B.肾 C.肝 D.脑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20。脑功能复杂,活动频繁,能量消耗多且连续,是人体静息状态下消耗氧很大的器官。人脑重量仅占体重2%,但其耗氧量占静息时全身耗氧总量的20%~25%,是静息状态下单位重量组织耗氧量最大的器官。
34. 下列哪种不属于餐后脂肪合成增加的原因() A.胰岛素分泌增加 B.肝内脂肪酸合成增加 C.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D.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能力增加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6。人体摄入高糖膳食后,特别是总热量的摄人又较高时,体内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胰高血糖素降低。在胰岛素作用下,小肠吸收的葡萄糖部分在骨骼肌合成肌糖原、在肝合成肝糖原和甘油三酯,后者输送至脂肪等组织储存;大部分葡萄糖直接被输送到脂肪组织、骨骼肌、脑等组织转换成甘油三酯等非糖物质储存或利用。
35. 关于肝代谢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糖原合成活跃 B.以脂肪酸氧化供能为主 C.糖原可分解补充血糖 D.糖异生只能在肝中进行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21。肾是可进行糖异生和生成酮体两种代谢的器官。肾髓质无线粒体,主要靠糖酵解供能;肾皮质主要靠脂肪酸及酮体有氧氧化供能。一般情况下,肾糖异生产生的葡萄糖较少,只有肝糖异生葡萄糖量的10%。但长期饥饿(5~6周)后,肾糖异生的葡萄糖大量增加,可达每天40g,与肝糖异生的量几乎相等。
36. 关于别构调节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别构调节具有放大效应 B.别构酶常由两个以上亚基组成 C.别构调节剂常是小分子代谢物 D.别构剂通常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部位结合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4。具有放大效应的是化学修饰调节。
37. 关于别构效应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共价键结合在酶的调节部位 B.与别构酶的结合需要另一种酶催化 C.使酶分子构象变化而丧失活性 D.中间代谢物可协调调节多个代谢途径的关键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3。别构效应剂通过改变酶分子构象改变酶活性。别构效应剂能与别构酶的调节位点或调节亚基非共价键结合,引起酶活性中心构象变化,改变酶活性,从而调节代谢。一些代谢中间产物可别构调节相关的多条代谢途径的关键酶,使这些代谢途径之间能协调进行。
38. ATP/ADP比值降低时,产生的调节效应是() A.抑制柠檬酸合酶 B.抑制丙酮酸激酶 C.抑制磷酸果糖激酶-1 D.抑制乙酰CoA羧化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3。ATP可别构抑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及柠檬酸合酶,从而抑制糖酵解、有氧氧化及三羧酸循环,使ATP的生成不致过多,以免造成浪费。
39. 最常见的化学修饰调节方式是() A.磷酸化/脱磷酸化 B.乙酰化/脱乙酰化 C.甲基化/脱甲基化 D.腺苷化/脱腺苷化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3。酶的化学修饰主要有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乙酰化与去乙酰化、甲基化与去甲基化、腺苷化与去腺苷化及-SH与-S-S-互变等,其中磷酸化与去磷酸化最多见。
40. 关于酶的化学修饰调节,错误的是() A.常受激素的调控 B.需要另一种酶催化 C.具有级联放大效应 D.是不可逆的共价修饰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3。酶蛋白肽链上某些氨基酸残基侧链可在另一酶的催化下发生可逆的共价修饰,从而改变酶活性。(但是要注意,酶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反应是不可逆的)
41. 关于酶的磷酸化修饰正确的是() A.磷酸化后酶活性增加 B.脱磷酸化后酶活性降低 C.磷酸化不一定需要消耗ATP D.磷酸化/脱磷酸化由不同的酶催化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4。酶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反应是不可逆的,分别由蛋白激酶及磷酸酶催化。
42. 磷酸化修饰后活性增高的酶是() A.磷酸化酶 B.糖原合酶 C.丙酮酸激酶 D.乙酰CoA羧化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4表10-4。
43. 磷酸化修饰的位点常常是酶分子中的哪个氨基酸残基() A.组氨酸 B.丝氨酸 C.赖氨酸 D.谷氨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4。酶蛋白分子中丝氨酸、苏氨酸及酪氨酸的羟基是磷酸化修饰的位点,在蛋白激酶(proteinkinase)催化下,由ATP提供磷酸基及能量完成磷酸化。
44. 下列不属于别构调节的是() A.激酶激活磷酸化酶 B.AMP激活磷酸果糖激酶-1 C.ADP激活异柠檬酸脱氢酶 D.乙酰CoA激活丙酮酸羧化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4。激酶激活磷酸化酶属于化学修饰调节。
45. 关于酶含量的调节,错误的是() A.不受激素水平影响 B.属于细胞水平调节 C.底物常可诱导酶的合成 D.产物常可阻遏酶的合成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4。酶的底物、产物、激素或药物可诱导或阻遏酶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
46. 细胞水平的调节不包括() A.别构调节 B.化学修饰 C.激素调节 D.酶合成调节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1。单细胞生物主要通过细胞内代谢物浓度的变化,对酶的活性及含量进行调节,即所谓原始调节或细胞水平代谢调节。高等生物不仅细胞水平代谢调节更为精细复杂,还出现了内分泌细胞及内分泌器官,形成了通过激素发挥代谢调节作用的激素水平代谢调节。高等动物的代谢调节还涉及复杂的神经系统,形成了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对机体代谢进行综合调节的所谓整体水平代谢调节。
47. 胰岛素的效应不包括() A.抑制糖异生 B.促进糖原合成 C.促进脂肪动员 D.抑制蛋白质分解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6。脂肪动员、糖异生和蛋白质分解均为糖类摄入相对不足,胰高血糖素升高时促进的反应。正常情况下,糖类摄入充足,胰岛素分泌充足,糖原合成增强,糖异生、脂肪动员、蛋白质分解的反应均被抑制。
48. 关于胰高血糖紊的效应,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促进糖酵解 B.抑制糖异生 C.促进脂肪动员 D.促进胆固醇合成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6。脂肪动员、糖异生和蛋白质分解均为糖类摄入相对不足,胰高血糖素升高时促进的反应。正常情况下,糖类摄入充足,胰岛素分泌充足,糖原合成增强,糖异生、脂肪动员、蛋白质分解的反应均被抑制。
49. 饥饿可以使肝内哪种代谢途径增强() A.糖酵解 B.糖异生 C.糖原合成 D.脂肪合成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6。饥饿使体内糖异生作用增加,以饥饿16~36小时增加最多,糖异生生成的葡萄糖约为150g/d,主要来自氨基酸,部分来自乳酸及甘油。肝是饥饿初期糖异生的主要场所,小部分在肾皮质。
50. 关于短期饥饿(1~3天)时机体代谢改变的特点,正确的是() A.脂肪动员减少 B.肝酮体生成减弱 C.肝糖异生作用减弱 D.骨骼肌蛋白质分解增强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6。短期饥饿后糖氧化供能减少而脂肪动员加强短期饥饿通常指1~3天未进食。由于进食18小时后肝糖原基本耗尽,短期饥饿使血糖趋于降低,血中甘油和游离脂肪酸明显增加,氨基酸增加;胰岛素分泌极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机体的代谢呈现如下特点。机体从葡萄糖氧化供能为主转变为脂肪氧化供能为主;脂肪动员加强且肝酮体生成增多;肝糖异生作用明显增强;骨骼肌蛋白质分解加强。
51. 长期饥饿(4~7天)时机体不发生哪种代谢改变() A.脂肪动员增强 B.肾糖异生增强 C.肝酮体生成增强 D.肌蛋白质分解增强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7。脂肪动员进一步加强:释放的脂肪酸在肝内氧化生成大量酮体。蛋白质分解减少:机体储存的蛋白质大量被消耗,继续分解就只能分解结构蛋白质,这将危及生命。所以机体蛋白质分解下降,释出氨基酸减少,负氟平衡有所改善。糖异生明显减少:与短期饥饿相比,机体糖异生作用明显减少。乳酸和甘油成为肝糖异生的主要原料。饥饿晚期肾糖异生作用明显增强。每天生成约40g葡萄糖,占饥饿晚期糖异生总量一半,几乎与肝相等。
52. 长期饥饿(4~7天)时脑的能量来源主要是() A.甘油 B.酮体 C.葡萄糖 D.脂肪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7。脑利用酮体增加,超过葡萄糖,占总耗氧量的60%。脂肪酸成为肌组织的主要能源,以保证酮体优先供应脑。
53. 应激状态下血中代谢物变化不包括() A.葡萄糖升高 B.胰岛素升高 C.尿素氮升高 D.肾上腺素升高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7。应激使血糖升高,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激活糖原磷酸化酶,促进肝糖原分解。应激使脂肪动员增强,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成为心肌、骨骼肌及肾脏等组织主要能量来源。应激使蛋白质分解加强骨骼肌释出丙氨酸等增加氨基酸分解增强,尿素生成及尿氨排出增加,机体呈负氨平衡。总之,应激时糖、脂质、蛋白质/氨基酸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受到抑制,血中分解代谢中间产物,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乳酸、尿素等含量增加。
54. 一名2岁男童食用新鲜蚕豆后,出现发热、恶性、呕吐症状,临床表现为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追问病史,其母亲曾有类似病史。可以初步认定是下列哪种物质缺乏导致的遗传病() A.葡糖-6-磷酸脱氢酶 B.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C.糖原磷酸化酶 D.糖原合酶
答案:A
注释:
55. 病人,女性,14岁,入院前食欲好,但常无原因口渴、夜尿增多,后出现发热、脱水症状,呼出气体有烂苹果味,临床表现为血糖升高,尿糖强阳性,经胰岛素治疗后疗效显著,此病可诊断为() A.糖原累积症 B.1型糖尿病 C.2型糖尿病 D.苯丙酮尿症
答案:B
注释:
56. 汶川地震时,一名女性于地震后5天获救,此时对该病人进行血、尿生化检测,以下变化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A.尿酮阳性 B.血尿素氮升高 C.血丙酮酸升高 D.血胰岛素升高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6-P217。5天未进食,属于长期饥饿,此时胰岛素减少,胰高血糖素增加。
57. 人们发现下列-些现象:仅用肥肉喂狗一段时间,其体内血糖含量并未降低;谷类食物饲养鸭能迅速育肥;用只含蛋白质的食物饲养动物,动物也可以在体内积存脂肪;用蛋白质饲养患糖尿病的狗,发现狗尿液中含有葡萄糖。从以上现象分析糖、脂肪、氨基酸之间的互变关系,准确的是() A.糖、脂肪、氨基酸三者之间完全可以互变 B.糖和氨基酸可以互变,脂肪可以转变为糖和氨基酸 C.脂肪和氨基酸可以互变,糖可以转变为脂肪和氨基酸 D.糖和氨基酸可以转变为脂肪,氨基酸可以转变为糖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6。参考人体分别在摄入高糖、高脂和高蛋白饮食状况下三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人体摄入高糖膳食后,特别是总热量的摄入又较高时,体内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胰高血糖素降低。在胰岛素作用下,小肠吸收的葡萄糖部分在骨骼肌合成肌糖原、在肝合成肝糖原和甘油三酯,后者输送至脂肪等组织储存:大部分葡萄糖直接被输送到脂肪组织、骨骼肌、脑等组织转换成甘油三酯等非糖物质储存或利用。进食高蛋白膳食后,体内胰岛素水平中度升高,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在两者协同作用下,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供应脑组织等。由小肠吸收的氨基酸主要在肝通过丙酮酸异生为葡萄糖,供应脑组织及其他肝外组织;部分氨基酸转化为乙酰辅酶A,合成甘油三酯,供应脂肪组织等肝外组织;还有部分氨基酸直接输送到骨骼肌。进食高脂膳食后,体内胰岛素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在胰高血糖素作用下,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供给脑组织等。肌组织氨基酸分解,转化为丙酮酸,输送至肝异生为葡萄糖,供应血糖及肝外组织。由小肠吸收的甘油三酯主要输送到脂肪、肌组织等。脂肪组织在接受吸收的甘油三酯同时,也部分分解脂肪成脂肪酸,输送到其他组织。肝氧化脂肪酸,产生酮体,供应脑等肝外组织。
58. 在胞质和线粒体进行() A.糖酵解 B.核酸合成 C.尿素合成 D.胆固醇合成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2表10-1。
59. 在线粒体进行() A.糖酵解 B.核酸合成 C.尿素合成 D.脂肪酸β-氧化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2表10-1。脂肪酸氧化分β-氧化和特殊氧化,特殊氧化一般在肝脏微粒体中进行。β-氧化的过程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
60. 只能在胞质中进行() A.糖酵解 B.核酸合成 C.尿素合成 D.胆固醇合成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2表10-1。
61. 肝中特有的反应是() A.糖无氧氧化 B.酮体利用 C.尿素生成 D.脂肪酸β-氧化
答案:C
注释:
62. 成熟红细胞中只能进行() A.糖无氧氧化 B.酮体利用 C.尿素生成 D.脂肪酸β-氧化
答案:A
注释:
63. 为细胞合成脂肪酸提供乙酰CoA() A.乳酸循环 B.鸟氨酸循环 C.三羧酸循环 D.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答案:D
注释:
64. 将肌组织中的氨以无毒形式运至肝() A.乳酸循环 B.鸟氨酸循环 C.三羧酸循环 D.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答案:D
注释:
65. 将体内产生的氨以无毒形式排出体外() A.乳酸循环 B.鸟氨酸循环 C.三羧酸循环 D.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0。肝的另一重要功能是解氨毒。肝通过鸟氨酸循环将有毒的氨合成无毒的尿素。
66. 氨基酸转变生成的激素() A.性激素 B.胰岛素 C.前列腺素 D.肾上腺素
答案:D
注释:
67. 胆固醇转变生成的激素() A.性激素 B.胰岛素 C.前列腺素 D.肾上腺素
答案:A
注释:
68. 不饱和脂肪酸转变生成的激素() A.性激素 B.胰岛素 C.前列腺素 D.肾上腺素
答案:C
注释:
69. 酮体生成的关键酶() A.丙酮酸羧化酶 B.乙酰CoA羧化酶 C.HMG-CoA合酶 D.HMG-CoA还原酶
答案:C
注释:
70. 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 A.丙酮酸羧化酶 B.乙酰CoA羧化酶 C.HMG-CoA合酶 D.HMG-CoA还原酶
答案:B
注释:
71. 联系糖/甘油代谢的重要中间代谢物() A.α-酮酸 B.乙酰CoA C.一碳单位 D.磷酸二羟丙酮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09图10-1。
72. 联系糖/氨基酸代谢的重要中间代谢物() A.α-酮酸 B.乙酰CoA C.一碳单位 D.5-磷酸核糖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0。组成人体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除生酮氨基酸(亮氨酸、赖氨酸)外,都可通过脱氨作用,生成相应的α-酮酸。这些α-酮酸可转变成某些能进入糖异生途径的中间代谢物,循糖异生途径转变为葡萄糖。
73. 联系氨基酸/核苷酸代谢的重要中间代谢物() A.α-酮酸 B.乙酰CoA C.一碳单位 D.5-磷酸核糖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1。一碳单位是一些氨基酸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氨基酸可直接作为核苷酸合成的原料、也可转化成核苷酸合成的原料。
74. 糖、脂肪、氨基酸分解代谢的共同中间产物() A.α-酮酸 B.乙酰CoA C.一碳单位 D.5-磷酸核糖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09。糖、脂肪及蛋白质是人体的主要能量物质,虽然这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分解氧化的代谢途径各不相同,但都有共同的中间代谢物乙酰辅酶A。
75. 某些激素抑制酶的转录从而减少酶量,属于() A.别构调节 B.化学修饰 C.酶合成的诱导 D.酶合成的阻遏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5。酶的底物、产物、激素或药物可诱导或阻遏酶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诱导剂或阻遏剂在酶蛋白生物合成的转录或翻译过程中发挥作用,影响转录较常见。
76. 某些基团与酶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活性() A.别构调节 B.化学修饰 C.酶合成的诱导 D.酶合成的阻遏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3。酶的化学修饰:酶蛋白肽链上某些氨基酸残基侧链可在另一酶的催化下发生可逆的共价修饰,从而改变酶活性。
77. 某些代谢物与酶非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活性() A.别构调节 B.化学修饰 C.酶合成的诱导 D.酶合成的阻遏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3。别构效应剂通过改变酶分子构象改变酶活性别构效应剂能与别构酶的调节位点或调节亚基非共价键结合引起酶活性中心构象变化,改变酶活性,从而调节代谢。
第十节、血液的生物化学
1. 正常血液的pH是() A.7.15~7.25 B.7.25~7.35 C.7.35~7.45 D.7.45~7.55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48。正常人血液的PH为7.40±0.05。
2. 非蛋白质氮主要来自于() A.尿酸 B.肌酐 C.核酸 D.尿素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48。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主要有尿素、肌酸、肌酸酐、尿酸、胆红素和氨等,它们的氮总量称为非蛋白质氮。正常人血中非蛋白质氮含量为14.28-24.99mmol/L,其中血尿素氮约占1/2。
3. 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是() A.清蛋白 B.α1球蛋白 C.α2球蛋白 D.β球蛋白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49。清蛋白是人体血浆中最主要的蛋白质,浓度达38-48g/L,约占血浆总蛋白的50%。
4. 血红素合成的原料有() A.精氨酸 B.丙氨酸 C.谷氨酸 D.甘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1。合成血红素的基本原料是甘氨酸、琥珀酰CoA和Fe2+等。
5. 血红素合成的步骤是() A.LA→胆素原→尿卟啉原Ⅲ→血红素 B.胆素原→ALA→尿卟啉原Ⅲ→血红素 C.胆素原→尿卟啉原Ⅲ→ALA→血红素 D.琥珀酰CoA→胆素原→尿卟啉原Ⅲ→血红素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1。①首先在线粒体内,由琥珀酰辅酶A和甘氨酸缩合生成δ-氨基-y-酮戊酸(ALA)。②ALA生成后从线粒体进入胞质,在ALA脱水酶催化下,2分子ALA脱水缩合成1分子胆色素原(PBG)。③在胞质中,4分子PBG脱氨缩合生成1分子尿卟啉原III(UPGIII),UPGIII进一步经尿卟啉原III脱羧酶催化,生成粪卟啉原III(CPGIII)。④胞质中生成粪卟啉原III再进入线粒体,经粪卟啉原氧化脱羧酶作用下,生成原卟啉原IX。再经原卟啉原IX氧化酶催化脱氢,生成原卟啉IX。最后在亚铁整合酶催化下,原卟啉IX和Fe2+结合生成血红素。
6. 血红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是() A.LA合酶 B.ALA脱水酶 C.ALA氧化酶 D.ALA脱氢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3。合成血红素受多种因素调节,其中ALA是整个体系的限速酶。血红素的合成速度是由ALA合酶的活性所决定的。ALA合酶本身降解速率较快,半衰期约为1小时。此外,血红素还可以阻抑ALA合酶的合成。
7. ALA合酶的辅酶含有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2 C.维生素B5 D.维生素B6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3。磷酸吡哆醛是该酶的辅基,维生素B6缺乏将减少血红素的合成。
8. 铅中毒可以引起() A.ALA合成减少 B.血红素合成减少 C.尿卟啉合成增加 D.胆素原合成增加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1-P353。铅能抑制含巯基的酶,主要抑制δ-氨基-γ-酮戊酸脱水酶和血红素合成酶,铅对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也有抑制作用。
9. 参与血红素合成的酶存在于() A.线粒体 B.内质网 C.胞质 D.胞质与线粒体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1。血红素合成的起始和终末阶段在线粒体,而中间阶段则在胞质内进行。
10. 能抑制血红素合成的是() A.高铁血红素 B.谷胱甘肽 C.睾酮 D.氨基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3。如果血红素的合成速度大于珠蛋白的合成速度,过多的血红素可以氧化成高铁血红素,后者对ALA合酶有强烈抑制作用,而ALA合酶同样也是血红素合成的关键酶。
11. 参与合成血红素的金属离子是() A.Fe2+ B.Fe3+ C.Cu2+ D.Mg2+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1。合成血红素的基本原料是甘氨酸、琥珀酰CoA和Fe2+等。
12. 成熟红细胞特有的代谢途径是() A.三羧酸循环 B.糖无氧分解 C.磷酸戊糖途径 D.2,3-BPG支路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4。成熟的红细胞内无线粒体,故供应成熟红细胞能量的主要代谢途径为糖酵解。成熟红细胞中,能产生调节血红蛋白运氧功能物质的代谢途径是2,3-BPG支路,它也是红细胞内糖酵解存在的一个特殊途径。
13. 红细胞中,GSSG还原为GSH时,供氢体来自于() A.磷酸戊糖途径 B.糖酵解 C.糖有氧氧化 D.糖异生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5。磷酸戊糖途径是红细胞产生NADPH的唯一途径,红细胞中的NADPH能维持细胞内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
14. 成熟红细胞的能量主要来自() A.糖有氧氧化 B.糖异生 C.脂肪酸氧化 D.糖酵解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4。糖酵解是红细胞获得能量的唯一途径。
15. 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索的器官是() A.骨髓 B.脾脏 C.心脏 D.肾脏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3。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在肾合成。
16. 在pH8.6时电泳血浆蛋白质,迁移率最快的是() A.脂蛋白 B.清蛋白 C.α1球蛋白 D.β球蛋白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48。在pH8.6时电泳血浆蛋白质,迁移率最快的是清蛋白,详见图18-1血浆蛋白质的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图谱。
17. 以血红素为辅基的蛋白质是() A.ALA合酶 B.细胞色素 C.珠蛋白 D.铁鳌合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1。血红素不但是血红蛋白的辅基,也是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物酶等的辅基。
18. 粒细胞中糖的代谢途径主要是() A.糖酵解 B.糖有氧氧化 C.磷酸戊糖途径 D.糖异生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6。由于粒细胞的线粒体很少,故糖酵解是主要的糖代谢途径。
19. 血红素合成的终末阶段在() A.细胞质 B.细胞核 C.线粒体 D.内质网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1。血红素合成的起始和终末阶段在线粒体,而中间阶段则在胞质内进行。
20. 血浆蛋白总浓度为() A.20~30mg/ml B.25~35mg/ml C.35~45mg/ml D.60~80mg/ml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48。人血浆中蛋白质总浓度为70-75g/L,60-80g/L接近正常值,故选D。
21. 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是() A.主要由糖有氧氧化获得能量 B.2,3-BPG的功能主要是加强糖酵解 C.不能合成血红素 D.可以从头合成脂肪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3-P356。①成熟红细胞代谢中红细胞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糖酵解,葡萄糖是主要能量物质。②2,3-BPG的功能主要是调节血红蛋白的运氧功能。③成熟红细胞因为缺乏线粒体不能合成血红素。④成熟红细胞由于没有线粒体,无法从头合成脂肪酸。
22. 血红素合成需要() A.维生素A B.维生素B6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3。磷酸吡哆醛是该酶的辅基,维生素B6缺乏将减少血红素的合成。
23. 防止血红蛋白被氧化需要() A.维生素A B.维生素B6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93。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维生素C能使红细胞中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使其恢复运氧能力。
24. 血液凝固需要() A.维生素A B.维生素B6 C.维生素C D.维生素K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93。维生素K有促凝血作用,并参与骨代谢,缺乏时易出血。
25. 调节红细胞生成的是() A.ALA合酶 B.亚铁螯合酶 C.磷酸吡哆醛 D.促红细胞生成素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3。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剂。
26. 血红素合成关键酶的辅酶是() A.ALA合酶 B.亚铁螯合酶 C.磷酸吡哆醛 D.ALA脱水酶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3。亚铁螯合酶需要有还原剂(如还原型谷肮甘肽)存在时才有活性,任何还原条件中断也会抑制血红素的合成。
27. 需要有还原剂才能有活性的是() A.ALA合酶 B.亚铁螯合酶 C.磷酸吡哆醛 D.ALA脱水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3。亚铁螯合酶需要有还原剂(如还原型谷肮甘肽)存在时才有活性,任何还原条件中断也会抑制血红素的合成。
28. 可用来测定肾功能的是() A.肌酐 B.尿素 C.血红素 D.尿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51。内生肌酐清除率在数值上较接近肾小球滤过率,故临床上常用它来推测肾小球滤过率。清除率能反映肾对不同物质的排泄能力,是一个较好的肾功能测定方法。
29. 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在尿中的是() A.肌酐 B.尿素 C.血红素 D.尿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6。正常人每日随尿排出尿胆素原约0.5~4.0mg。尿胆素原与空气接触后被氧化成尿胆素,成为尿的主要色素。临床上将尿胆素原尿胆素及尿胆红素合称为尿三胆,是黄疸类型鉴别诊断的常用指标。正常人尿中检测不到尿胆红素。
30. 析出导致关节障碍的是() A.肌酐 B.尿素 C.血红素 D.尿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07。嘌呤在人体内分解代谢的终产物是尿酸,痛风症主要是由嘌呤代谢异常,尿酸生成过多而引起的。
31. 血浆中非蛋白质氮的主要来源的是() A.肌酐 B.尿素 C.血红素 D.尿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48。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主要有尿素、肌酸、肌酸酐、尿酸、胆红素和氨等,它们中的氮总量称为非蛋白质氮(non-proteinnitrogen,NPN)。正常人血中NPN含量为14.28-24.99mmol/L。其中血尿素氮(bloodureanitrogen,BUN)约占NPN的1/2。
第十一节、肝的生物化学
1. 生物转化是() A.糖异生 B.酮体的生成 C.结合胆红素的生成 D.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1。人体内有些物质长期蓄积对人体有害,代谢转变后通过胆汁或尿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内源性物质包括胺类、胆红素等,以及发挥生理作用后有待灭活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如激素、神经递质等。
2. 下述涉及生物转化的物质是() A.脂肪 B.蛋白质 C.糖 D.激素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1。人体内有些物质长期蓄积对人体有害,代谢转变后通过胆汁或尿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内源性物质包括胺类、胆红素等,以及发挥生理作用后有待灭活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如激素、神经递质等。
3. 参与氧化反应最重要的酶是() A.单加氧酶 B.单胺氧化酶 C.脱氢酶 D.加双氧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2。氧化反应中,单加氧酶系是氧化异源物最重要的酶。
4. 经生物转化后可产生致癌性是() A.苯巴比妥 B.胆红素 C.苯甲酸 D.黄曲霉素B1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2。有些致癌物质经氧化后丧失活性,有些本来无活性的物质氧化后可生成有毒或致癌物质,发霉的谷物、花生等常含有黄曲霉素B1,经单加氧酶系作用生成黄曲霉素2,3环氧化物,可与DNA分子中的鸟嘌呤结合引起DNA突变,成为导致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5. 参与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的辅酶是() A.NAD+ B.维生素B6 C.维生素B12 D.泛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2。表19-2,参与肝生物转化作用的酶类。第一相反应的辅酶包括:NAD+、NADPH+H+,O2、细胞色素P450、黄素辅酶等。
6. 属于第二相反应的是() A.硝基苯转变为苯胺酸 B.乙醛转变为乙酸 C.乙醇转变为乙酸 D.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2-P366。硝基苯转变为苯胺酸、乙醛转变为乙酸、乙醇转变为乙酸属于第一相反应。
7. 胆汁中含量最多的是() A.胆固醇 B.胆色素 C.水 D.磷脂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8。表19-4,肝胆汁、胆囊胆汁中含量最高的均为水。
8. 胆汁酸合成的关键酶是() A.1α-羟化酶 B.26α-羟化酶 C.7α-羟化酶 D.还原酶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0。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初级胆汁酸,胆固醇在胆固醇7α-羟化酶的催化下生成7α-羟胆固醇。胆固醇7α-羟化酶是胆汁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
9. 结合胆汁酸的成分是() A.甘氨酸 B.葡糖醛酸 C.乙酰基 D.谷胱甘肽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8。胆汁中的胆汁酸以结合型为主,甘氨胆汁酸与牛磺胆汁酸的比例为3:1。
10. 胆汁酸合成的场所是() A.肾 B.肝 C.心 D.胆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0。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初级胆汁酸。
11. 结合型次级胆汁酸是() A.甘氨胆酸 B.甘氨脱氧胆酸 C.甘氨鹅脱氧胆酸 D.牛磺胆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0。初级胆汁酸,肠菌酶催化胆汁酸生成次级胆汁酸,胆酸脱去7α-羟基生成脱氧胆酸,经肠肝循环重吸收入肝,与甘氨酸结合成为甘氨脱氧胆酸。
12. 含有卟啉结构的酶是() A.过氧化氢酶 B.单胺氧化酶 C.乳酸脱氢酶 D.乙醇脱氢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1。体内铁卟啉类化合物包括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等。
13. 肠道细菌作用的产物是() A.游离胆红素 B.脱氧胆酸 C.结合胆红素 D.胆固醇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0。次级胆汁酸在肠道由肠菌作用生成,回肠和结肠上段,肠菌酶催化胆汁酸的去结合反应和脱7α-羟基作用,生成次级胆汁酸,胆酸脱去7α-羟基生成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脱去7α-羟基生成石胆酸。
14. 胆红素主要来源于() A.细胞色素分解 B.肌红蛋白分解 C.血红蛋白分解 D.过氧化氢酶分解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1。正常人每天生成的胆红素80%以上来自衰老红细胞破坏所释放的血红蛋白的分解。
15. 血中胆红素的主要运输形式是() A.胆红素-氨基酸 B.胆红素-Y蛋白 C.胆红素—清蛋白 D.胆红素—X蛋白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4。血液中的胆红素主要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
16. 肝细胞对胆红素生物转化的实质是() A.使胆红素与Y蛋白结合 B.使胆红素与Z蛋白结合 C.使胆红素的极性变小 D.破坏胆红素分子内的氢键并进行结合反应,使其极性增加,利于排泄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4。胆红素与葡糖醛酸的结合是肝脏对有毒性胆红素一种根本性的生物转化解毒方式,与葡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分子内不再有氢键,水溶性强,随胆汁排入小肠。
17. 胆红素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在() A.肝毒性 B.肾毒性 C.胃肠道反应 D.神经系统毒性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7。单核吞噬系统细胞产生的胆红素是有毒的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细胞膜尤其对富含脂质的神经细胞可造成不可逆损伤。
18. 尿中可以出现胆红素是() A.未结合胆红素 B.结合胆红素 C.肝前胆红素 D.间接反应胆红素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5-P376。肝细胞转化生成的葡糖醛酸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小部分进入体循环经肾小球滤出随尿排出。
19. 一名病人入院时出现巩膜及皮肤黄染,经检查为溶血性黄疸。以下检查结果中,符合溶血性黄疸特点的是() A.血清直接胆红素增高 B.血清间接胆红素增高 C.尿胆红素增高 D.大便呈陶土色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8。表19-6,溶血性黄疸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即间接胆红素。
20. 一名新生儿因为发生新生儿黄疸而住院接受治疗,医生给予苯巴比妥进行治疗。使用该药物的原因是() A.有镇静催眠作用 B.影响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 C.抑制胆红素的合成 D.可诱导UDP-葡糖醛酸转移酶合成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7。苯巴比妥肝微粒体可诱导UDP-葡糖醛酸转移酶合成,增加机体对游离胆红素的结合转化,治疗新生儿黄疸。
21. 一名男性病人患肝硬化多年,近来身体出现了乳房发育、蜘蛛痣等症状,主要原因可能是() A.雌激素分泌过多 B.雄激素分泌过少 C.雌激素灭活障碍 D.雄激素灭活障碍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5。肝细胞严重损伤是,激素的灭活功能降低,体内的雌激素、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等水平升高,可出现男性乳房女性化、蜘蛛痣、肝掌以及水钠潴留等。
22. 52岁的王女士已明显发福,近日到医院做常规体检,在做超声检查时发现有胆结石。下列哪种情况可促进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A.胆汁中胆固醇含量与胆汁酸盐出现比例失调 B.胆汁中卵磷脂含量增加 C.高纤维饮食 D.胆固醇溶解度降低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9。胆固醇是否从胆汁中沉淀析出主要取决于胆汁中胆汁酸盐和卵磷脂与胆固醇之间的比例。肝合成胆汁酸或卵磷脂的能力下降、消化道丢失胆汁酸过多或胆汁酸肠肝循环减少,以及排入胆汁中的胆固醇过多,均可造成胆汁中胆汁酸盐和卵磷脂与胆固醇之间的比例下降,形成胆结石。
23. 长时间以来张先生因为入睡困难而服用苯巴比妥类药物,但是他发现,开始用药时只服半片药就有效果,现在要增加到2片才能起效。长期服用苯巴比妥类药物产生耐药的原因可能是() A.药物诱导肝加单氧酶合成增加 B.药物别构激活肝加单氧酶活性 C.药物促进肝加单氧酶化学修饰 D.药物抑制肝加单氧酶蛋白降解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7。长期服用苯巴比妥可诱导肝微粒体单加氧酶系的合成,使机体对苯巴比妥类催眠药的转化能力加强,是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24. 尽管已有许多运动员因使用违禁药品被处罚甚至因为滥用药物而死亡,仍有人为提高运动成绩而使用兴奋剂。挪威前著名自行车运动员斯特芬•谢尔高就曾使用人工合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提高运动成绩的机制在于它可以() A.诱导ALA脱水酶 B.诱导亚铁整合酶 C.抑制血红素的合成 D.诱导ALA合酶的合成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3。EPO加速有核红细胞的成熟以及血红素和HB的合成,增加红细胞生成,提高供氧量,可提高运动成绩。
25. 血红素生成过程中主要调节因素是() A.LA合酶 B.磷酸吡哆醛 C.胆红素 D.血红素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1。ALA合酶是血红素合成的限速酶,受血红素的反馈调节。
26. ALA合酶的辅酶是() A.ALA合酶 B.磷酸吡哆醛 C.胆红素 D.血红素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1。ALA合酶,辅酶是是磷酸吡哆醛。
27. 参与生物转化中结合反应的是() A.ALA合酶 B.磷酸吡哆醛 C.胆红素 D.葡糖醛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5。结合反应是生物转化的第二反应,葡糖醛酸结合是最重要和最普遍的结合反应。
28. 在血清中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的是() A.ALA合酶 B.磷酸吡哆醛 C.胆红素 D.血红素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4。血液中的胆红素主要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
29. 属于初级胆汁酸的是() A.牛磺胆酸 B.脱氧胆酸 C.血胆红素 D.肝胆红素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8。在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的胆汁酸成为初初级胆汁酸,包括胆酸、鹅脱氧胆酸及其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的结合产物。
30. 属于次级胆汁酸的是() A.牛磺胆酸 B.脱氧胆酸 C.血胆红素 D.肝胆红素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8。初级胆汁酸在肠菌作用下,第7位α羟基脱氧生成的胆汁酸称为初级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及其在肝中分别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生成的结合产物。
31. 属于结合胆红素的是() A.牛磺胆酸 B.脱氧胆酸 C.血胆红素 D.肝胆红素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4。胆红素在肝细胞中转变为结合胆红素泌入胆小管。
32. 属于未结合胆红素的是() A.牛磺胆酸 B.脱氧胆酸 C.血胆红素 D.肝胆红素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4。胆红素释放入血后,在血浆中以胆红素-清蛋白复合体形式存在和运输,称为未结合胆红素。
33. 在肝中与胆汁酸结合的化合物() A.7α-羟化酶 B.甘氨酸 C.胆红素 D.单胺氧化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8。游戏胆汁酸分别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生成相应的结合胆汁酸。
34. 葡糖醛酸的供体() A.7α-羟化酶 B.甘氨酸 C.胆红素 D.UDPGA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4。胆红素在内质网生成水溶性结合胆红素,由UDPGA提供葡糖醛酸基,生成葡糖醛酸胆红素。
35. 催化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的酶() A.7α-羟化酶 B.甘氨酸 C.胆红素 D.单胺氧化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0。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初级胆汁酸,胆固醇在胆固醇7α-羟化酶的催化下生成7α-羟胆固醇。胆固醇7α-羟化酶是胆汁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
36. 催化胺类氧化脱氨基的酶() A.7α-羟化酶 B.甘氨酸 C.胆红素 D.单胺氧化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3。肝细胞线粒体的单胺氧化酶,可催化蛋白质腐败作用等产生的脂肪族和芳香族胺类物质。
第四部分、卫生统计学
第一节、数据分布的描述
1. 用编制好的频数分布表计算平均数时,各组的组中值为() A.本组段下限值 B.本组段上限值 C.本组段变量值的平均数 D.(本组段上限值+本组段下限值)/2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3。Xmi为对应i组段的组中值,Xmi=(第i组段上限+第i组段下限)/2。
2. 关于均数和中位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当数据呈对称分布时,均数和中位数接近 B.当数据呈右偏态分布时,均数小于中位数 C.当数据呈左偏态分布时,均数小于中位数 D.当数据呈右偏态分布时,均数大于中位数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7。当数据呈对称分布时,均数和中位数接近;当数据呈偏态分布时,均数比中位数更偏向于拖尾一侧。具体而言,右偏态分布数据的均数大于中位数;左偏态分布数据的均数小于中位数。因此,可通过比较中位数和均数的大小,粗略判断数据的分布类型。
3. 均数和标准差的关系是() A.标准差越小,均数越大 B.标准差越大,均数越小 C.标准差越大,均数对样本各观察值的代表性越好 D.标准差越小,均数对样本各观察值的代表性越好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0。标准差一般与均数结合使用,描述不含离群值的对称分布的分布特征,通常写成x±s,标准差也被称为标准偏差,标准差是一组数据平均值分散程度的一种度量。标准差是描述个体观察值变异程度的大小。标准差越小,均数对一组观察值的代表性越好。标准差与均数结合,用于描述观察值的分布范围,如医学参考值范围的估计。
4. 箱式图主要呈现如下统计指标() A.最小值、最大值 B.最小值、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最大值 C.最小值、中位数、最大值 D.最小值、下四分位数、中位、上数四分位数、最大值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1。箱式图主要呈现5个汇总的统计指标:最小值、下四分位数、中位、上数四分位数、最大值。
5. 数据的逻辑核查有助于发现问题数据,如在检查录入数据时,发现观测值出现了非事先规定的值,这种检查称为() A.有效值检查 B.一致性检查 C.交叉检查 D.完整性检查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5。(三)有效值检查:检查观测值是否为事先定义的数值之一。例如:录入性别的信息时,事先规定用1表示男性,2表示女性,如果数据文件中出现其他观测值则说明有误。逻辑核查七策略:(一)检查变量类型和性质(二)核查变量值范围(三)有效值检查(四)一致性检查(五)唯一性检查(六)完整性检查(七)交叉检查。
6. 某农村地区一组9岁男孩身高均数为123.9cm,标准差为6.1cm;体重均数为24.7kg,标准差为3.1kg。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身高的标准差为6.1,体重的标准差为3.1,身高的变异比体重大 B.身高的标准差为6.1cm,体重的标准差为3.1kg,身高的变异比体重大 C.身高的标准差为6.1cm,体重的标准差为3.1kg,无法比较 D.身高变异系数为4.9%,体重变异系数为12.6%,体重变异比身高大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1。变异系数是一个度量相对离散程度的指标,是变异大小(s)相对于其平均水平(`x)的百分比。CV=s/`x×100%;身高变异系数=6.1/123.9×100%=4.9%;体重变异系数=3.1/24.7×100%=12.6%。
7. 某研究者进行一项研究中,需要对同一批研究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实验室检查,分别建立了两个数据库,两个数据库中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如ID号、年龄、性别等应一致。对两个数据库进行的该类检查,属于() A.交叉检查 B.一致性检查 C.有效值检查 D.完整性检查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5。(七)交叉检查:不同来源的两个数据库中同一内容的信息应该一致。实际研究中,经常对同一批研究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分别建立两个数据文件,两个文件中研究对象的一些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等)应一致。逻辑核查七策略:(一)检查变量类型和性质(二)核查变量值范围(三)有效值检查(四)一致性检查(五)唯一性检查(六)完整性检查(七)交叉检查。
8. 12名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期(月)为:28,28,28,29,29,30,31,33,38,40,45,155。对该资料进行全面的统计描述是() A.34.58.5 B.30.58.5 C.30.59.75 D.30.5(28.5,39.0)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9。四分位数间距和中位数一起使用,综合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和变异程度,写成M(P25,P75),选D。
9. 比较某学校新生身高与视力的变异程度大小,应用() A.四分位数间距 B.中位数 C.均数 D.变异系数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1。为了解单位相同但均数相差悬殊的变量之间的变异程度,以及比较几个不同单位的变量的变异程度,可把标准差除以均数,所得到的指标成为变异系数。身高与视力的单位不相同,所以用变异系数比较两者的变异程度,选D。
10. 描述分布一端无界的定量数据的集中位置,应用() A.四分位数间距 B.中位数 C.均数 D.标准差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7。当数据中有极端值、不确定值、数据呈偏态分布或分布形态未知时,此时常用中位数描述数据的集中位置。选B。
11. 描述一组对称分布定量数据的集中位置,常用() A.四分位数间距 B.中位数 C.均数 D.标准差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4。均数主要适用于描述不含极端值的对称分布变量的平均水平。选C。
12. 描述一组对称分布定量数据的变异程度,应用() A.四分位数间距 B.中位数 C.均数 D.标准差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0。对于对称分布数据,在获得反映集中位置的均数后,可用各观测值与均数的偏离程度来表达数据的变异情况。选D。
13. 描述分布不确定的定量数据的变异程度,应用() A.四分位数间距 B.中位数 C.均数 D.标准差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7。当数据中有不确定值时,常用中位数描述数据的集中位置。而四分位数间距常与中位数结合使用。所以描述分布不确定的定量数据的变异程度,应用四分位数间距,选A。
第二节、数据关联的探索
1. 当r=1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 B.决定系数=1 C.说明两变量之间关系密切 D.说明两变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7-P38。r为正表明变量之间呈正相关,r为负表明变量之间呈负相关,D正确。R值范围为-1到1之间,r值接近0说明线性相关弱,r值由0接近1或-1关系的密切程度增高,C正确。决定系数r2=1,B正确。
2. 最小二乘法确定直线回归方程的原则是() A.各观测点距直线的垂直距离相等 B.各观测点距直线的垂直距离平方和最小 C.各观测点距直线的纵向距离相等 D.各观测点距直线的纵向距离平方和最小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40-P41。最小二乘法就是希望得到一条回归线使拟合直线与数据点的差距的平方和最小。最小二乘法回归只关注y方向上点到直线的纵向距离。
3. 关于直线回归和相关,正确的是() A.既能描述两变量间线性关系的方向和密切程度,又能描述曲线关系 B.不受离群值的影响 C.r和b符号一致 D.r=b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8。直线相关只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方向和密切程度,而不能描述其他情形的关系,如曲线关系,A错误。与均数和标准差一样,相关系数受离群点的影响,当散点图中出现离群点时应慎用相关,B错误。r为相关系数,b为截距,表示x=0时,y的值,D错误。
4. 秩相关分析() A.只能用于等级变量 B.可用于两个分类变量 C.取值介于0和1之间 D.秩相关系数的计算与直线相关系数相似,区别在于计算直线相关系数时用原始数据,而计算秩相关系数时用秩次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8。秩相关系数又称等级相关系数,计算公式表明其含义与直线相关系数完全相同,主要用来描述存在等级变量时或者无法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其分布特征时两个变量间关联的程度与方向,A、B错误。r值为-1到1之间,C错误。
5. 关于直线回归分析,不正确的说法是() A.表示为=b0+b1x B.斜率表示当x每改变一个单位时,y的平均改变量 C.需区分解释变量和因变量 D.在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前不必绘制散点图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40。在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前先绘制散点图。
6. 如果两变量呈非线性的关系,在探索两变量的关联程度时() A.直接计算线性相关或回归系数 B.先进行变量转换,使其呈现线性关系,然后进行线性相关或回归分析 C.直接用原始数据拟合曲线 D.和C均正确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48。非线性关系可以采用数据转换将非线性数据转换后得到线线性关联,从而使回归方程的关系更趋近线性,以便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A错误B正确。此外,对曲线关系还有其他处理方式,即直接用原始数据拟合曲线关系来探查两个变量的关联,C正确,所以选D。
7. x对y的直线回归方程为ŷ=a+bx,已知数据x的平均值3,数据y的平均值5,则() A.直线未必经过(3,5)点 B.直线必经过(3,5)点 C.点(3,5)在回归直线上方 D.点(3,5)在回归直线下方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40。
8. 关于线性相关分析() A.既可用于对称分布的资料,又可用于偏态分布的资料 B.r取值在0到1之间 C.r=0,说明两变量间无关系 D.决定系数=相关系数r的平方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7-38、P44。r为正表明变量之间呈正相关,r为负表明变量之间呈负相关,r值范围为-1到1之间,r值接近0说明线性相关弱,r值由0接近1或-1关系的密切程度增高。决定系数r2在反映变量y的总变异中,表示用y和x的最小二乘法回归关系所能解释的比例。
9. 直线相关系数r越接近0,则() A.说明两变量间有线性相关 B.说明两变量间无线性相关 C.两变量关系较密切 D.应先绘制散点图,经观察分析后才可下结论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7-38。r为正表明变量之间呈正相关,r为负表明变量之间呈负相关,r值范围为-1到1之间,r值接近0说明线性相关弱,r值由0接近1或-1关系的密切程度增高。
10. 直线相关系数r的计算需() A.说明两变量间有线性相关 B.说明两变量间无线性相关 C.两变量关系较密切 D.应先绘制散点图,经观察分析后才可下结论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7-38。散点图描述了两个定量变量之间关联的形式、方向和密切程度。r为正表明变量之间呈正相关,r为负表明变量之间呈负相关,r值范围为-1到1之间,r值接近0说明线性相关弱,r值由0接近1或-1关系的密切程度增高。
11. ∣r∣较大,则() A.说明两变量间有线性相关 B.说明两变量间无线性相关 C.两变量关系较密切 D.应先绘制散点图,经观察分析后才可下结论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7-38。r为正表明变量之间呈正相关,r为负表明变量之间呈负相关,r值范围为-1到1之间,r值接近0说明线性相关弱,r值由0接近1或-1关系的密切程度增高。
第三节、数据的产生
1. 关于随机对照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基本原则是随机、对照、重复 B.可以严格控制条件 C.研究对象随机分组 D.在人群中进行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0-P61。随机对照实验的基本原则:对照、随机化、重复。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保证每个研究对象有相同的机会分到进入任意处理组;通过对照控制潜在因素的混杂影响。随机对照实验的实验对象可以是动物、生物标本或者理化标本(常用术语“实验”),也可以是人(常用术语“试验”),两者并无本质差异,一般不做严格区分。故D错误。
2. 对于简单随机抽样,每个个体每次被抽到的机会都() A.相等 B.不相等 C.无法确定 D.不一定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2。随机抽样是指总体中每个个体有相同的机会被选中作为样本参与调查,简单随机抽样是最简单的抽样方法。
3. 基本的数据伦理学原则包括() A.知情同意保密性、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 B.有利原则、公平原则 C.生命价值原则、有利原则 D.知情同意、尊重原则、保密性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70。基本的数据伦理学原则包括:知情同意、保密性、必须通过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
4. 一项评价培美曲塞联合奈达铂治疗中晚期肺腺癌效果的临床试验,有310名患者参与,并被随机分为两组。这310名患者是() A.总体 B.310个总体 C.1份样本 D.310份样本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2。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研究个体的全体,个体是为了解总体而观测的总体的一部分。310名患者是中晚期肺癌患者总体的一部分,是1份样本。
5. 在实验设计中,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组是为了() A.提高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可比性 B.增加研究对象的依从性 C.使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受益 D.使研究对象更有代表性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0-P61。随机化分组可以构建除处理因素外各方面都相似的两组对象,从而反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来源于处理因素,提高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可比性。
6. 已知某地区25岁正常成年男性的平均收缩压为114.0mmHg,从该地随机抽50名25岁正常成年男性,测得其平均收缩压为119.0mmHg,标准差为5.2mmHg。114.0mmHg与119.0mmHg不同,其原因是() A.样本例数少 B.抽样误差 C.变异太大 D.偏倚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7。统计量的值在重复随机抽样的样本中各不相同,这种统计量随着样本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称为抽样误差,抽样误差表达了统计量与待估计总体参数之间不完全相等的事实。
7. 总体是指() A.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研究个体的全部 B.根据地区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C.根据时间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D.随意想象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2。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研究个体的全体。
8. 抽样误差是由() A.计算引起 B.测量引起 C.抽样引起 D.采样方法引起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7。抽样误差是客观存在的,来源于抽样过程。
9. 均数和标准差的关系是() A.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小 B.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大 C.标准差越大,均数对各变量值的代表性越好 D.标准差越小,均数对各变量值的代表性越好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0。方差是指所有观测值的离均差平方和的平均值,描述所有观测值与均数的平均偏离程度,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数平方根。对于计量单位相同的变量,标准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就越大;反之数据的离散程度就越小,即均数对各变量值的代表性越好。
10. 美国人1954年实施了旨在评价Salk疫苗预防小儿麻痹或死于脊髓灰质炎效果的临床试验。有180万儿童参与,约有1/4参与者得到了随机化。这180万儿童是() A.总体 B.180万个总体 C.1份样本 D.1份随机样本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2。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研究个体的全体,个体是为了解总体而观测的总体的一部分。180万儿童是儿童总体的一部分,是1份样本,仅有1/4参与者得到了随机化,故不能称之为1份随机样本。
11. 某县有25万人口,其中农村居民占70%,现欲作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所确定的“观察单位”应该是() A.该县的农村居民个体 B.该县的自然村 C.该县的每个农村家庭 D.该县的常驻居民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1。观察单位是组成总体的个体,不在总体范围内的个体不应作为观察单位。本题研究总体为农村居民,观察单位为该县的农村居民个体。
12. 某省人口为580万,其中医务工作者有75万名,为了解分级诊疗实施现状。研究者选取1.2万名医务人员和1万名普通群众进行问卷调查,评价该省分级诊疗实施现状。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认知程度较高,达到91.3%;普通群众认知程度则为75.6%。该资料的总体是() A.580万人 B.75万医务工作者 C.1.2万医务工作者 D.1万普通群众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2。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研究个体的全体。本题研究的是该省分级诊疗实施现状,研究总体则为该省所有人口。
13. 某省人口为580万,其中医务工作者有75万名,为了解分级诊疗实施现状。研究者选取1.2万名医务人员和1万名普通群众进行问卷调查,评价该省分级诊疗实施现状。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认知程度较高,达到91.3%;普通群众认知程度则为75.6%。该资料的样本量是() A.580万人 B.75万人 C.2.2万人 D.1.2万人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2。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研究个体的全体,样本是为了解总体而观测的总体的一部分。本题样本为医务人员和普通群众之和,为2.2万人。
14. 某省人口为580万,其中医务工作者有75万名,为了解分级诊疗实施现状。研究者选取1.2万名医务人员和1万名普通群众进行问卷调查,评价该省分级诊疗实施现状。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认知程度较高,达到91.3%;普通群众认知程度则为75.6%。该资料的统计量是() A.被调查的人员总数1.2万 B.普通群众对分级诊疗认知程度为75.6% C.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认知程度为91.3% D.+C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4。统计量用于描述样本的数值特征,如样本均数、样本中位数、样本标准差、样本率等。B和C均为样本率。
15. 某实验室观察局部温热治疗小鼠移植性肿瘤的疗效,以生存日数(天)作为观察指标,共观察10只老鼠的生存日数(天):为6,13,5,9,12,10,8,11,8,>20,该数据为() A.轶闻数据 B.可得数据 C.抽样调查数据 D.实验数据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58-P59。轶闻数据通常是指由杂志、报纸、电视、互联网或其他媒体报道的一些个案数据,最大的特点是缺乏代表性。可得数据则是指为了某些特定目的已收集或积累的数据,典型的是各类监测数据、医院临床病案数据和各类统计年鉴。抽样调查和实验研究是最常见的两种统计设计和数据收集方法,收集的相应数据为抽样调查数据和实验数据。该题研究设计有干预措施,属于实验研究。
16. 根据报道,截至2016年10月31日,某省累计报告现住址在我省的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47139例(其中艾滋病患者18244例),累计报告死亡15451例,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数居全国第五位。请问该报道中的数据为() A.轶闻数据 B.可得数据 C.抽样调查数据 D.实验数据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58-P59。轶闻数据通常是指由杂志、报纸、电视、互联网或其他媒体报道的一些个案数据,最大的特点是缺乏代表性。可得数据则是指为了某些特定目的已收集或积累的数据,典型的是各类监测数据、医院临床病案数据和各类统计年鉴。抽样调查和实验研究是最常见的两种统计设计和数据收集方法,收集的相应数据为抽样调查数据和实验数据。本题研究为监测数据,即可得数据。
第四节、基本概率理论
1. 若A和B相互独立,Pr(A)=0.6,Pr(B)=0.3,则Pr(B|A)等于() A.0.6 B.0.3 C.0.5 D.0.18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80。A和B相互独立,事件A是否发生对事件B没有影响,Pr(B|A)=P(B)。
2. 正态分布的两个参数µ和σ,正态曲线越趋于高耸的条件是() A.µ愈大 B.µ愈小 C.σ愈大 D.σ愈小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99。曲线由μ和σ两个参数决定,μ决定曲线的峰值位置,σ决定曲线的形状。当μ一定时,σ越大,表示数据越分散,曲线越“矮胖”;σ越小,表示数据越集中,曲线越“瘦高”。
3. 正态分布的两个参数µ和σ,正态曲线平行左移对应() A.增大µ B.减小µ C.增大σ D.减小σ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98-P99。曲线由μ和σ两个参数决定,μ决定曲线的峰值位置(位置参数),σ决定曲线的形状(离散度参数)。当σ一定时,μ越大,曲线向右移动;μ越小,曲线向左移动。
4. 随机变量X服从正态分布N(µ1,σ12),随机变量Y服从正态分布N(µ2,σ22),X与Y独立,则X-Y服从() A.N(µ1+µ2,σ12-σ22) B.N(µ1-µ2,σ12-σ22) C.N(µ1-µ2,σ12+σ22) D.N(0,σ12+σ22)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91。如果X和Y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随机变量,随机变量X与Y的和记为随机变量Z,即Z=X+Y,随机变量Z的方差σz可表示为σ2x+y,则X与Y的和的方差就等于X的方差加上Y的方差,即:σx+γ=σx+σγ.这就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之间方差的加法法则。两个独立正态分布相加后,其仍然服从正态分布,对应的位置参数u值相加,但是对于σ较为特殊的是,不管是两个独立正态分布相加或是相减,合并后均为两值的平方相加。
5. 二项分布的概率分布图在以下哪个条件下为对称图形() A.n>50 B.π=0.5 C.nπ=1 D.π=1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94-P95。二项分布概率分布图在π=0.5时,为对称图形,为基本性质。
6. 某个地区突发某种传染病,感染人数以X表示,则X服从() A.正态分布 B.二项分布 C.对称分布 D.以上均不对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由于是传染病,所以病例之间有相关性,数据之间并不独立;ABC选项都要求数据之间相互独立。【总结】:1.二项分布、对称分布、正态分布等,均要求数据的独立性。2.二项分布中的随机变量X是指发生的次数,其取值范围是0,1,2…n,是非负整数,而不是率。
7. 设X1、X2分别服从以nπ1,nπ2为均数的二项分布,且X1与X2独立,则X1+X2服从以()为方差的二项分布。 A.π12+π22 B.nπ1(1-π1)+nπ2(1-π2) C.nπ1(1-π1) D.nπ2(1-π2)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91。如果X和Y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随机变量,随机变量X与Y的和记为随机变量Z,即Z=X+Y,随机变量Z的方差σz可表示为σ2x+y,则X与Y的和的方差就等于X的方差加上Y的方差,即:σx+γ=σx+σγ.这就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之间方差的加法法则。《卫生统计学》第8版P94。设X服从二项分布B(n,π),则X具有如下性质:1.X的均数Ux=nπ。2.X的方差σ2x=nπ(1-π)。3.X的标准差σx=√nπ(1-π)。题中两个独立的二项分布相加,合并后的方差为两个分布各自的方差相加。
8. Pr(A和B)=0.35,Pr(A|B)=0.7,则Pr(B)=() A.0.5 B.0.3 C.0.4 D.0.75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79。乘法法则:假设Pr(BIA)是A发生时B发生的条件概率,那么事件A和事件B的积的概率即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得到:Pr(A和B)=Pr(A)Pr(BIA)。
9. 一批产品,优质品占20%,进行重复抽样检查,共取5件产品进行检查,则恰有三件是优质品的概率等于() A.0.23 B.0.23×0.82 C.0.23×0.8 D.10×0.23×0.82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94式4-8。在五件中任意三件所以共有C3=10种可能,五件产品中三件为优质,则为0.23,剩下两件为非优质品,为(1-0.2)^2,恰有三件是优质品的概率即三者相乘为10×0.2^3×0.8^2。
10. 观察某地100名12岁男孩身高,均数为138.00cm,标准差为4.12cm,z=(128.00-138.00)/4.12=-2.43。此外,已知-2.43为标准正态分布的0.75%分位数,则结论是() A.理论上身高低于138.00cm的12岁男孩约占99.25% B.理论上身高高于138.00cm的12岁男孩约占99.25% C.理论上身高在128.00~138.00cm的12岁男孩约占99.25% D.理论上身高高于128.00cm的12岁男孩约占99.25%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00。根据Z公式运算的各项含义,即由于128.00<138.00,所以对其取绝对值后,为计算身高高于128.00cmn的男生所占的百分比,因为-2.43为标准正态分布的0.75%分位数,则理论上身高高于128.00cm的12岁男孩约占99.25%。
11. 若某地成年人中肥胖者(A1)占有10%,中等者(A2)占82%,瘦小者(A3)占8%,肥胖者、中等者、瘦小者患高血压病的概率分别为20%,10%,5%,则该地成年人患高血压病的概率,采用树状图方法计算10%×20%+82%×10%+8%×5%=10.6%。对此结论,你的看法() A.错误,应该计算20%+10%+5%=35% B.错误,应该计算10%×20%+82%×10%+5%=15.2% C.错误,应该计算20%×90%+10%×18%+92%×5%=6.58% D.正确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80。树状图的基本计算,按照各自占有的比例与各自发生高血压病的概率分别相乘后加和。
第五节、统计量的抽样分布
1. 在计算样本率的概率时,当样本量很小时,为获取样本概率进而描述样本率的抽样分布可以采用() A.直接利用概率公式 B.查二项分布表 C.应用统计软件 D.以上方法均可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10。小样本量下可用概率公式或统计表计算统计量可能取值的概率值。在计算样本率的概率时,当样本量很小时,为获取样本概率进而描述样本率的抽样分布可以采用直接利用概率公式、查二项分布表和应用统计软件。
2. 关于样本平均数和总体平均数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前者是一个确定值,后者是随机变量 B.前者是随机变量,后者是一个确定值 C.两者都是随机变量 D.两者都是确定值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19。样本均数是一个随机变量,对应多个数值,是总体均数的无偏估计。样本均数是一个随机变量,总体均数是一个确定值。
3. 从服从正态分布的无限总体中分别抽取容量为5,15,30,50的样本,当样本容量增大时,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将()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1。样本量增大后,样本均数的离散程度减小,其均数近似总体均数。当样本容量增大时,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将减小。
4. 从均值为µ、方差为σ2(有限)的任意一个总体中随机抽取大小为n的样本,下列正确的是() A.当n足够大时,样本均值X̅的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B.只有当n<30时,样本均值X̅的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C.样本均值X̅的分布与n无关 D.无论n多大,样本均值X̅的分布都为非正态分布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1。无论总体分布如何,随着样本量n增加,样本均数的抽样分布都将近似正态分布。当n足够大时,样本均值X̅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5. 某城市某年新房的平均售价为11500元/平方米,总体的标准差为2500元/平方米。从该城市销售的房子中随机抽取100个作为样本,每平方米面积售价的样本均值最可能落入的区间是() A.11300~11500元/平方米 B.11400~11600元/平方米 C.11500~11700元/平方米 D.11600~11800元/平方米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3。从一个均数等于µ,标准差等于σ的总体样本中抽取样本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其样本均数服从均数为µX̅,标准差为σX̅的抽样分布。µX̅=µ,σX̅=σ/√n。样本均值最可能落入的区间是11400~11600元/平方米。
6. 从均数等于420,标准差等于21的总体中获得样本量为49的简单随机样本,其样本均数的标准差为() A.21 B.7 C.9 D.3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3。从一个均数等于µ,标准差等于σ的总体样本中抽取样本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其样本均数服从均数为µX̅,标准差为σX̅的抽样分布。µX̅=µ,σX̅=σ/√n。样本均数的标准差为21/=3。
7. 从均数等于420,标准差等于21的总体中获得样本量为49的简单随机样本,其样本均数的抽样分布可以表示为() A.N(420,3) B.N(420,9) C.N(420,49) D.N(420,21)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3。从一个均数等于µ,标准差等于σ的总体样本中抽取样本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其样本均数服从均数为µX̅,标准差为σX̅的抽样分布。µX̅=µ,σX̅=σ/√n。样本均数的抽样分布可以表示为N(µ,σ2)即N(420,9)。
8. 某班级学生的年龄分布是右偏的,年龄的均数为20岁,标准差为4.45岁。如果采用重复抽样的方法从该班抽取容量为100的样本,那么样本均数的分布为() A.均数为20,标准差为0.445的右偏分布 B.均数为20,标准差为4.45的正态分布 C.均数为20,标准差为0.445的正态分布 D.均数为20,标准差为4.45的右偏分布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1-123。无论总体分布如何,随着样本量n增加,样本均数的抽样分布都将近似正态分布。从一个均数等于µ,标准差等于σ的总体样本中抽取样本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其样本均数服从均数为µX̅,标准差为σX̅的抽样分布。µX̅=µ,σX̅=σ/√n。该样本均数的分布为均数为20,标准差为0.445的正态分布。
9. 假设已知某地所有18岁正常成年男性的平均收缩压为115.0mmHg,总体标准差为10.5mmHg。研究者甲从该地随机抽取25名18岁正常成年男性,测得其平均收缩压为119.0mmHg,标准差为11.2mmHg。此外,研究者乙从该地又随机抽取25名8岁正常男孩,测得其平均收缩压为90.0mmHg,标准差为9.5mmHg。请问119.0mmHg与115.0mmHg不同,原因是() A.样本例数太少 B.抽样误差 C.总体均数不同 D.系统误差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7。统计量的值在重复随机抽样的样本中各不相同,这种统计量随样本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称为抽样误差。抽样误差表达了统计量与待估计总体参数之间不完全相等的事实。抽取的25名18岁正常成年男性平均收缩压为119.0mmHg,与所有18岁正常成年男性的平均收缩压115.0mmHg不同,说明是抽样误差导致的。
10. 假设已知某地所有18岁正常成年男性的平均收缩压为115.0mmHg,总体标准差为10.5mmHg。研究者甲从该地随机抽取25名18岁正常成年男性,测得其平均收缩压为119.0mmHg,标准差为11.2mmHg。此外,研究者乙从该地又随机抽取25名8岁正常男孩,测得其平均收缩压为90.0mmHg,标准差为9.5mmHg。请问90.0mmHg与115.0mmHg不同,原因是() A.样本例数太少 B.抽样误差 C.总体均数不同 D.系统误差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1。从不同总体中抽取的样本得到的均数不同,原因是总体均数不同。25名8岁正常男孩的平均收缩压为90.0mmHg,与所有18岁正常成年男性的平均收缩压115.0mmHg不同,原因是总体均数不同。
11. 假设已知某地所有18岁正常成年男性的平均收缩压为115.0mmHg,总体标准差为10.5mmHg。研究者甲从该地随机抽取25名18岁正常成年男性,测得其平均收缩压为119.0mmHg,标准差为11.2mmHg。此外,研究者乙从该地又随机抽取25名8岁正常男孩,测得其平均收缩压为90.0mmHg,标准差为9.5mmHg。研究者甲抽样25名18岁正常成年男性平均收缩压的标准差是()mmHg A.11.2 B.9.5 C.10.5 D.2.1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1-P123。从一个均数等于µ,标准差等于σ的总体样本中抽取样本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其样本均数服从均数为µX̅,标准差为σX̅的抽样分布。µX̅=µ,σX̅=σ/√n。研究者甲抽样25名18岁正常成年男性平均收缩压的标准差是10.5/√25=2.1。
12. 假设已知某地所有18岁正常成年男性的平均收缩压为115.0mmHg,总体标准差为10.5mmHg。研究者甲从该地随机抽取25名18岁正常成年男性,测得其平均收缩压为119.0mmHg,标准差为11.2mmHg。此外,研究者乙从该地又随机抽取25名8岁正常男孩,测得其平均收缩压为90.0mmHg,标准差为9.5mmHg。研究者乙抽样25名8岁正常男孩平均收缩压的标准差是()mmHg。 A.10.5 B.9.5 C.11.2 D.可用9.5/=1.9近似替代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1-123。从一个均数等于µ,标准差等于σ的总体样本中抽取样本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其样本均数服从均数为µX̅,标准差为σX̅的抽样分布。µX̅=µ,σX̅=σ/√n。研究者乙抽样25名8岁正常男孩平均收缩压的标准差可用9.5/√25=1.9近似替代。
13. 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可知,从均数等于µ,方差等于σ2的任一总体中抽取样本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当样本量足够大时,样本均数的抽样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其均值为() A.µ B.X̅ C.σ2 D.σ/n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1-P123。从一个均数等于µ,标准差等于σ的总体样本中抽取样本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其样本均数服从均数为µX̅,标准差为σX̅的抽样分布。µX̅=µ,σX̅=σ/√n。
14. 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可知,从均数等于µ,方差等于σ2的任一总体中抽取样本最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当样本量足够大时,样本均数的抽样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其标准差为() A.µ B.X̅ C.σ2 D.σ/√n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3。从一个均数等于µ,标准差等于σ的总体样本中抽取样本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其样本均数服从均数为µX̅,标准差为σX̅的抽样分布。µX̅=µ,σX̅=σ/√n。
15. 以上指标中属于随机变量的是() A.µ B.X̅ C.σ2 D.σ/n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19。样本均数是一个随机变量。
16. 可用来衡量样本均数的可靠性的是() A.µ B.X̅ C.σ2 D.σ/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8。用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时,可以借助均数标准差的大小来帮助判断估计的可靠性。σ/√n可用来衡量样本均数的可靠性。
第六节、统计推断
1. 关于样本均数和总体均数,以下选项错误的是() A.样本均数是总体均数µ自然的估计值 B.样本量大的样本均数比样本量小的样本均数更接近于总体均数 C.不同样本一般具有不同的样本均数 D.抽样误差直接影响用样本均数来估计总体均数的信心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5。B错,假设有两次抽样,第一次抽样时,刚好抽到了大量与总体均数相差甚远的样本,虽然样本量大,但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差距大。第二次抽样时,虽然样本量更少,但抽到的样本正好与总体均数相差不大,那么显然第二次抽样得到的样本均数更接近于总体均数。
2. 对95%的置信区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A.真实的总体均数落入该区间的概率是95% B.总体中有95%的个体落入该区间 C.100次抽样结果所得的100个95%的置信区间中,平均而言有95个区间包含了真实的总体均数 D.100次抽样结果所得的100个样本均数,平均而言有95个均数落入该区间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6。95%置信度的准确解释和含义应该是指:100次抽样结果的100个95%置信区间中,平均而言有95个置信区间包含了真实的总体均数。
3. 关于置信区间与样本数据,不正确的是() A.置信度不变,样本量越大,置信区间越窄 B.置信区间由样本量计算而得 C.置信度不变,样本量越大,误差范围越小 D.置信度不变,置信区间越窄,精确性越高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7-P129。B错,置信区间(a,b)中的a与b均由样本数据计算而得,不光与样本量有关。
4.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错误的是() A.小概率事件(一般指概率小于0.05)在一次实验中基本不发生 B.提出待检验的假设,如果样本信息不支持该假设,就没足够理由接受该假设 C.提出待检验的假设,如果样本信息不支持该假设,则假设一定不成立 D.提出待检验的假设,如果根据样本信息未否定假设,不能说明假设一定成立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30。C错,提出待检验的假设,如果样本信息不支持该假设,并不能说断定假设一定不成立,事实上该假设也可能成立,只不过成立的概率很小。
5. 零假设() A.是假设检验中,被用来检验的假设 B.是根据希望观察到的某种结果提出的假设 C.是对运动世界的客观描述 D.受检验水准的影响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32。假设检验中,被用来检验的假设称为零假设。通常表述为“没有差异”或“无效”,常用符号H0表示。
6. 检验统计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一个随机变量 B.H0成立下,分布已知 C.用于测量H0与样本信息的一致性 D.是参数估计值与假设检验值的差异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34。检验统计量是对估计值与假设检验值之间的差异进行标准化转换,从而评估总体参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通常情况下,在两组均数的差异性检验中,检验统计量的计算形式如下:Z=(估计值-假设检验值)/估计值的标准误。检验统计量用于测量H0与样本信息的一致性,它是一个随机变量,其分布是已知的。
7. 以下是增加检验效能的办法,除了() A.增加检验水准α B.增加样本均数 C.增加样本量 D.选择一个距离µ0更远的备择参数值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41。检验效能受以下因素的影响:①检验水准α:α减小,检验效能更小;②H1与H0的差异大小:如差异增加,得到更大的检验效能;③样本量:临界值不变时更多的数据会得到更大的检验效能;④σ:σ减,得到更大的检验效能。
8. 某校一年级小学生身高的平均值为µ,标准差为σ。则在该校随机抽取的100名一年级小学生中,身高均数服从的分布为() A.N(µ,σ2) B..N(µ,σ2/100) C.N(µ,σ2/10) D.N(µ,σ/10)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4。中心极限定理:从任意均数等于µ,方差等于σ2的一个总体中抽取样本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当样本量n很大时,无论总体分布形态如何,样本均数X̅的抽样分布近似正态分布:X̅近似服从正态分布N(µ,σ2/n)。
9. 某地区对新生儿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抽样调查,在重复进行的两次随机抽样中,血红蛋白水平的90%置信区间分别为(179g/L,186g/L)和(183g/L,190g/L),这两个置信区间不同的原因为() A.抽样误差 B.系统误差 C.置信度太小 D.样本量太小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7。统计量的值在重复随机抽样的样本中各不相同,这种统计量随着样本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称为抽样变异。抽样变异更常用的说法是抽样误差。抽样误差表达了统计量与待估计总体参数之间不完全相等的事实。本题两次抽样得到90%置信区间不同,原因就来自抽样误差。
10. 进行正态分布总体的均数估计,当确定了置信度时,误差范围取决于() A.标准误 B.标准差 C.样本量 D.样本均数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7-P128。对于一个观察到的样本,µ的置信度为C的置信区间为x̅±z'σ/√n,其中x̅为µ的估计值,z'σ/√n为误差范围。本题确定了置信度,即z'确定,则误差范围取决于σ/√n,即标准误。
11. 对总体重复进行样本量不同的随机抽样,95%的置信区间越窄,表明()越大 A.标准误 B.标准差 C.样本量 D.样本均数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7-P128。对于一个观察到的样本,µ的置信度为C的置信区间为x̅±z'σ/√n,其中x̅为µ的估计值,z'σ/√n为误差范围。可以看出,样本量n越大,置信区间越窄。
12. 样本量不变,当检验水准α从0.05提高到0.10时,() A.Ⅰ型错误的概率减小 B.Ⅱ型错误的概率减小 C.Ⅱ型错误的概率没有变化 D.Ⅰ型错误和Ⅱ型错误的概率同时增加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42-P144。当H0为真拒绝H0(接受H1),此时的错误称为第Ⅰ类错误;当H1为真接受H0(拒绝H1),此时的错误称为第Ⅱ类错误。检验水准α就是犯第Ⅰ类错误的概率。样本量不变,当检验水准α升高,Ⅱ型错误的概率减小。
13. 样本量不变,当检验水准α从0.05减小到0.01时,() A.Ⅰ型错误的概率减小 B.Ⅱ型错误的概率减小 C.Ⅱ型错误的概率没有变化 D.Ⅰ型错误和Ⅱ型错误的概率同时增加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42-P144。当H0为真拒绝H0(接受H1),此时的错误称为第Ⅰ类错误;当H1为真接受H0(拒绝H1),此时的错误称为第Ⅱ类错误。检验水准α就是犯第Ⅰ类错误的概率。样本量不变,当检验水准α减小,Ⅰ型错误的概率减小。
14. 样本量从100增加到200时,() A.Ⅰ型错误的概率减小 B.Ⅱ型错误的概率减小 C.Ⅱ型错误的概率没有变化 D.Ⅰ型错误和Ⅱ型错误的概率同时增加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42-P144。当H0为真拒绝H0(接受H1),此时的错误称为第Ⅰ类错误;当H1为真接受H0(拒绝H1),此时的错误称为第Ⅱ类错误。检验水准α就是犯第Ⅰ类错误的概率。固定检验水准下的检验效能就是1减去犯第Ⅱ类错误的概率。常用β表示犯第Ⅱ类错误的概率,1-β表示检验效能。常见的控制β的方法为增加样本量。
第七节、基本情形的参数推断
1. 配对t检验中,用药前数据减去用药后数据和用药后数据减去用药前数据,两次t检验() A.t值符号相同,但结论相反 B.t值符号相反,结论相反 C.t值符号相同,结论相同 D.t值符号相反,但结论相同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52-P153。配对设计中,研究者关心的变量常常是对子效应均值的差值(μd=μ1-μ2)而不是各自的效应值μ1和μ2。配对t检验适用于配对设计的定量数据的两样本均数比较,其比较目的是检验两配对样本均数所代表的未知总体均数μd是否有差别。即用t检验推断两样本差值μd是否为0,无论是用药前数据减去用药后数据还是用药后数据减去用药前数据进行t检验,其结论都应相同,但t值符号相反。
2. 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时,P值越小,越有理由认为() A.两总体均数不同 B.两样本均数差别越大 C.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 D.两样本均数不同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59。两样本均数比较的假设检验判断总体均数是否存在差,因此t检验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时,P值越小,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
3. 对于同一来自于配对设计的定量资料,定量变量的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与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相比,一般情况下为() A.大样本时二者效能一致 B.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的检验效能高一些 C.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的检验效能高一些 D.二者效能相等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56。两样本均数差值的t统计量要比单样本均数的t统计量更稳健。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的检验效能高一些。
4. 已知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红蛋白量服从正态分布N(µ,σ2),今测定某地100名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红蛋白量,得到样本均数x̅̅、标准差s,则该地正常成年男子平均血红蛋白量的95%置信区间可用公式() A.x̅±1.64s B.x̅±1.96s/10 C.x̅±1.96s D.x̅±1.64s/10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51。当总体标准差σ未知,但当样本n足够大时,例如n>50,t分布近似标准正态分布,可用标准正态分布代替t分布,按总体均数μ的1-α置信区间进行近似计算。该地正常成年男子平均血红蛋白量的95%置信区间用公式x̅±1.96s/10。
5. 甲、乙两人分别从随机数字表中抽得30个随机数字(都取两位数字)作为两个样本,求得x̅1、s12、x̅2、s22则理论上() A.分别由甲、乙两样本求出的总体均数95%置信区间,很可能有重叠 B.x̅1=x̅2,s12=s22 C.作两样本均数t检验,必然得出无差别的结论 D.作两样本方差齐性的F检验,必然得出方差齐的结论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60。两样本比较的目的是推断其所代表的总体的参数是否不同,通常需要推断两总体均数是否相等或两总体方差是否不等,而后者通常是前者的前提条件,即在进行两样本均数比较的检验时要求两样本来自方差相等的两个总体。由于抽样误差的存在,即使从方差相等的两个总体中分别抽样,两样本方差往往不等,但不会相差很大。分别由甲、乙两样本求出的总体均数95%置信区间,很可能有重叠。
6. 用某型麻疹疫苗接种一批麻疹易感儿童,把接种后已阳转者96人作为观察对象,3年后复查仍为阳性者有85人,计算该疫苗接种阳转者3年后仍保持阳性的百分率的95%置信区间采用() A.t分布法 B.Poisson分布法 C.正态近似法 D.校正样本率的正态近似法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64。当阳性事件和阴性事件发生次数均较大时,一般nπ>5且n(1-π)>5时,样本率p的抽样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样本量较大时,单个总体率π的1-α置信区间采用近似正态法。
7. 当两总体方差不齐时,两样本均数比较应采用() A.t'检验 B.F检验 C.Z检验 D.t检验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59。若两总体方差不等,即σ1≠σ2时,可采用数据变换或t'检验或基于秩次的非参数检验。当两总体方差不齐时,两样本均数比较应采用t'检验。
8. 当两组均不服从正态分布时,两组样本方差齐性检验应采用() A.Levene检验 B.F检验 C.Z检验 D.t检验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62。对于两样本方差的齐性检验,除F检验外,Levene检验和Bartlett检验也是常用的检验方法。F检验和Bartlett检验要求数据服从正态分布;Levene检验不依赖总体分布的具体形式,更为稳健。当两组均不服从正态分布时,两组样本方差齐性检验应采用Levene检验。
第八节、多个均数的方差分析
1.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为() A.组间均方大于组内均方 B.误差均方必然小于组间均方 C.总离均差平方和及自由度按设计可以分解成几种不同的来源 D.组间方差显著大于组内方差时,该因素对所考察指标的影响显著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74。方差分析亦称为变异度分析,其基本思想为:根据研究目的和设计类型,将全部观察值的总变异分解为两个或多个部分,各部分的变异可由不同处理因素的影响效应或误差的效应解释,将各影响因素产生的变异与随机误差变异进行比较,以推断该因素是否存在影响效应。即总离均差平方和及自由度按设计可以分解成几种不同的来源。
2. 对同一计量资料,当处理组数为两组时方差分析结果与t检验的结果是() A.方差分析的结果更可靠 B.t检验的结果更可靠 C.完全等价且=F D.完全等价且t2=F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83。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是两组t检验的扩展,对于两个独立均数比较的情形存在F=t2。对同一计量资料,当处理组数为两组时方差分析结果与t检验完全等价且t2=F。
3. 完全随机设计资料方差分析的总变异分解为() A.MS总=MS组间+MS组内 B.SS组间>SS组内 C.MS组间<MS组内 D.SS总=SS组间+SS组内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76。总变异可分解为两个部分:组件变异和组内变异。SS总=SS组间+SS组内
4. 方差分析后,如果P<0.05,则结论应为() A.各样本均数全相等 B.各总体方差全相等 C.各样本均数不全相等 D.至少有两个总体均数不等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多个总体均数不全等,即至少有两个总体均数不等。P<0.05,则至少有两个总体均数不等。
5. k个组方差齐性检验结果为P<0.1,可认为() A.各样本方差全相等 B.各总体均数全相等 C.总体方差全不相等 D.至少有两个总体方差不等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80。方差齐性检验时a通常设置为0.1,P>a时接受H0;P<a是接受H1。方差齐性检验结果为P<0.1,k个方差不全相等,即至少有两个总体方差不等。
6. 某研究者在4种不同温度下分别独立地重复10、11、12和13次试验,共测得某定量指标的数据46个,问该资料方差分析的误差自由度是() A.40 B.41 C.42 D.43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78。自由度是指有效的变异个数。组内自由度=观测总数-组数。4个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得到46个数据,则误差自由度为46-4=42。
7. 某医师用A、B、C三种方案分别治疗缺铁性贫血患者20例、30例和25例。治疗1个月后,记录Hb的变化量(g/L)。若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查这三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其检验假设H0为() A.3个样本均数全相等 B.3个总体均数全相等 C.3个样本均数不全相等 D.3个总体均数不全相等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77。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的零假设为H0,即所有总体均数相等。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查这三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其检验假设H0为3个总体均数全相等。
8. 某研究者将80只小白鼠随机分配到4种不同的饲料组中,喂养1个月后,观察每只小白鼠的肝重比值(即肝重/体重),期望了解各饲料对小白鼠肝重比值的影响情况是否相同。如果该资料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条件,正确的统计分析思路应当是() A.进行6次t检验 B.进行6次Z检验 C.先作方差分析后作t检验 D.先作方差分析后作SNK-q检验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85。如果需要明确哪些组之间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作均数的多重比较。经方差分析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后,再对之中的任意两个均数都进行比较,可采用SNK法。如果该资料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条件,先作方差分析后作SNK-q检验。
9. 某研究者测量了20名尘肺患者、25名尘肺可疑患者和30名健康人的用力肺活量,求得其均数分别为1.13L、2.12L和3.25L,能否据此认为这三组人群的用力肺活量存在不同?您的答案是() A.能,因为三个样本均数不同 B.不能需要对3个样本均数作两两比较t检验才能确定 C.不能,需要对3个样本均数作两两比较Z检验才能确定 D.不能,需要作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和多个样本均数间的多重比较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74。对于多个均数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方差分析。三个样本均数不同还不能推断总体均数不同,需要需要作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和多个样本均数间的多重比较。
10. 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五个总体均数,得出P<0.05,若需要进一步了解其中一个对照组与其他四个实验组总体均数有无差异,可选用检验方法是() A.Z检验 B.t检验 C.方差分析 D.unnett-t检验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85。如果需要明确哪些组之间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作均数的多重比较。常用方法有SNK法、Dunnett-t检验和Bonferroni法。
11. 探索性研究设计实施时,常未考虑均数多重比较问题,经方差分析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后,才决定对其中的任意两个均数都进行比较,这时可采用的检验方法是() A.Z检验 B.t检验 C.方差分析 D.SNK-q检验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85。如果需要明确哪些组之间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作均数的多重比较。常用方法有SNK法、Dunnett-t检验和Bonferroni法。
第九节、分类变量的χ2检验
1. 利用χ2检验公式不适合解决的实际问题是() A.比较两种药物的有效率 B.拟合优度检验 C.两组患者血型构成比的比较 D.两组病情“轻、中、重”的严重程度比较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03。χ2检验,除了考察分类变量的实际频数与理论频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由此推断两个或多个总体率(或构成比)的不同;可以考察两个或多个分类变量的关联性;还可用于判断实际样本的观察频数分布是否服从某一理论期望频数分布,即拟合优度检验。
2. 欲比较两组阳性反应率,在样本量非常小的情况下(如n1<10,n2<10)应采用() A.四格表χ2检验 B.校正四格表χ2检验 C.Fisher确切概率法 D.配对χ2检验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八版P193。X2检验本质是将连续型变量的分布用于分类变量的推断,故四格表X2检验的基本公式和专用公式均有着较为严格的适用条件。(1)若n≥40,且任意一个格子的理论频数Tij≥5,可直接使用。(2)若n≥40,但出现1个格子的理论频数1≤Tij<5时,则需对X值按式进行连续性校正。(3)若n<40或者任意一一个格子的理论频数Tij<1时,则X2检验不再适用,宜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处理。
3. 进行三组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如χ2>χ20.01,2,可认为() A.三组样本率均不相同 B.三组总体率均不相同 C.三组样本率相差较大 D.至少有两组总体率不相同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八版P208。对于多个率或构成比比较的RXC交叉表x2检验,当其结论为拒绝H0时,仅表示多组之间至少有两组的总体率或频率分布不同,但并不意味着任意两组之间均有差别。若要明确究竟是哪两组之间存在差别,可做率的多重比较,即进行x2分割。
4. 从甲、乙两文中,查到同类研究的两个率比较的χ2检验,甲文χ2>χ20.01,1,乙文χ2>χ20.05,1,可认为() A.两文结果有矛盾 B.两文结果完全相同 C.甲文结果更有理由拒绝H0 D.乙文结果更有理由拒绝H0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92。χ2检验的基本思想实质是将对两个或多个总体率(构成比)的比较转化为实际频数与理论额数吻合程度的比较。由于在每一条自由度固定的χ2分布曲线下,各个χ2值与其特定概率P值相对应(如图)。若χ2值所对应的概率小于或等于事先所规定的检验水准,即可说明实际频数和理论频数吻合程度较差,从而有理由拒绝Ho,接受H1认为总体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若实际频数与理论频数的吻合程度较高,则不能拒绝H0,尚不能认为总体间存在明显的差别。
5. 行×列表用χ2检验的条件为() A.理论频数小于5的格子数少于总格子数的1/5 B.理论频数小于5的格子数少于总格子数的1/4 C.理论频数小于5的格子数少于总格子数的1/5且无任一理论频数小于1 D.总例数大于等于40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96。1.RxC交叉表的X2检验要求理论频数不宜太小。2.若理论频数过小,或有1/5以上格子理论频数小于5时,应考虑增加样本量,或结合专业知识对行或列进行合并。3.若出现一个格子的理论频数小于1,应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一般采用软件实现计算。
6. R×C表中如有一个格子实际频数A=0,则() A.不能作χ2检验 B.必须用校正χ2检验 C.可以直接作χ2检验 D.还不能决定是否可作χ2检验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90。A:实际频数=0,不代表理论频数=0。是否可以做卡方检验,需要根据样本量和理论频数确定,A错误。B:R×C列联表没有校正公式,只有四格表资料存在校正公式,B错误。C:因为题目中未给出理论频数和样本量,所以还不能决定是否可作χ2检验。C错误。D:因为题目中未给出理论频数和样本量,所以还不能决定是否可作χ2检验,D正确。
7. 为研究新型补钙制剂的临床效果,40例儿童给予这种新型补钙制剂,其中8例患佝偻病,另一组16例给予钙片,其中6例患佝偻病,欲研究两种药物预防儿童佝偻病的患病率是否不同,应采用() A.不需校正的χ2检验 B.校正χ2检验 C.Fisher确切概率法 D.还不能决定是否可作χ2检验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90-P193。根据题目可以判断选择四格表的卡方检验,如图。计算最小实际频数=(14×16)/56=4<5,根据适用条件,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四格表χ2检验的基本公式和专用公式均有着较为严格的适用条件。(1)若n≥40,且任意一个格子的理论频数Tij≥5,可直接使用。(2)若n≥40,但出现1个格子的理论频数1≤Tij<5时,则需对χ2值按式进行连续性校正。(3)若n<40或者任意一一个格子的理论频数Tij<1时,则χ2检验不再适用,宜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处理。
8. 为了研究注射针头和注射针筒高压蒸气灭菌效果的差别,某医生随机抽查高压蒸气灭菌后检出情况,抽取注射针头28份,其中13份不合格,抽取注射针筒15份,其中4份不合格,欲研究注射针头和注射针筒高压蒸气灭菌效果是否不同,应采用() A.不需校正的χ2检验 B.校正χ2检验 C.Fisher确切概率法 D.还不能决定是否可作χ2检验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90-P193。根据题目可以判断选择四格表的卡方检验,如图。计算最小实际频数=(17×15)/43=5.9>5,根据适用条件,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四格表χ2检验的基本公式和专用公式均有着较为严格的适用条件。(1)若n≥40,且任意一个格子的理论频数Tij≥5,可直接使用。(2)若n≥40,但出现1个格子的理论频数1≤Tij<5时,则需对χ2值按式进行连续性校正。(3)若n<40或者任意一一个格子的理论频数Tij<1时,则χ2检验不再适用,宜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处理。
9. 研究某地区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随体重指数分级(kg/m2)(≤18.5,18.5~22.9,23.0~24.9,25.0~29.9,≥30.0)的变化趋势,可以采用() A.成组资料的χ2检验 B.拟合优度χ2检验 C.配对资料的χ2检验 D.线性趋势χ2检验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08。1.第一步是根据题意判断是四格表的卡方检验配配对卡方检验还是其他卡方检验;这道题说的是患病率随体重的变化趋势,明显是线性趋势χ2检验,选D。2.线性趋热的卡方检验:当率是按自然顺序的等级分层时.除了可以用一般卡方检验比较各组率的差别处,还可以分析率是否随分层变化而变化的趋势。3.这道题目可以用排除法,题目说了变化趋势。
第十节、直线相关与回归的推断
1. 对同一份双变量正态分布资料进行直线回归和直线相关分析时,下列正确的情形是() A.ρ>0时,b>0 B.r>0时,b<0 C.ρ=0时,r=0 D.r<0时,b<0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24-P225。ρ为总体相关系数,ρ=0表示两变量间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为样本相关系数,ρ=0时,r不一定为0,C错误。r<0表明变量之间呈负相关,斜率b<0,D正确。
2. 如果直线相关系数r=-1,则一定有() A.b=-1 B.SS回归=SS残差 C.SS总=SS残差 D.SS残差=0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30。SS残差称为残差平方和。它反映了除x对y的回归关系影响之外的所有一切因素对y的变异的影响,也即在总平方和中无法用回归关系解释的部分,表示考虑回归关系之后y的变异。在散点图中,各实测点离回归直线越近,SS残差越小,说明回归效果越好。r=-1,说明散点图中所有的点恰好落在一条直线上,所以SS残差=0,D正确。SS总=SS回归+SS残差,SS残差=0,即SS总=SS回归,B、C错误。
3. 直线相关分析中,对总体相关系数ρ是否为0作t检验,其自由度是() A.1 B.2 C.n-1 D.n-2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29。
4. 直线相关分析中,对总体相关系数ρ是否为0作假设检验,得到|r|>r0.05//2,ν,则在α=0.05水平上() A.肯定两变量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 B.尚不能认为两变量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 C.可以认为两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D.可以认为两变量之间有线性相关关系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25-P226。|r|>r0.05//2,统计量绝对值越大,P值越小,从而P<0.001,故拒绝H0,即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两变量之间有线性相关关系,D正确。
5. 一组双变量正态分布的资料,既作相关分析,又作回归分析。总体回归系数队是否不为零的假设检验可用() A.回归系数t检验 B.回归方差分析 C.相关系数t检验 D.以上都可以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28-P231。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可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同一数据作总体回归系数是否不为0的假设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的结论是一致的。
6. 两组均服从双变量正态分布的资料分别进行总体相关系数p是否为0的假设检验,第一组资料相关系数r1检验结果P<0.01,第二组资料相关系数r2检验结果0.01<P<0.05,可以认为() A.第一组资料两变量间关系密切程度比第二组大 B.第二组资料两变量间关系密切程度比第一组大 C.两组资料的两变量间关系密切程度一样 D.很难说哪一组资料的两变量间关系密切程度更大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25。若P≤α,则拒绝零假设,两变量间的直线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两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若P>α,则不拒绝零假设,两变量间的直线直线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两个变量存在相关性。同时题中未说明检验水平α,无无法说明两组资料变量关系,D正确。
7. 某项学生体质调查研究测量了150名12岁女生的体重(kg)与身高(cm),两指标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0<r<l,若以体重为反应变量,身高为解释变量进行直线回归,则一定有() A.常数项等于0 B.样本回归系数b>0 C.样本回归系数|b|≤1 D.样本回归系数b<0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27。y=b0+bx。0<r<l表明变量之间呈正相关,斜率b>0,B正确。
8. 研究健康妇女基础代谢率[kJ/(m2·h)]依体重(kg)变化的回归关系时,SS残差的大小可以由()对基础代谢率的影响来解释 A.体重 B.年龄 C.遗传因素 D.体重以外的其他一切因素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30。SS残差称为残差平方和。它反映了除x对y的回归关系影响之外的所有一切因素对y的变异的影响,也即在总平方和中无法用回归关系解释的部分,表示考虑回归关系之后y的变异。题中x为体重,故SS残差为体重以外的其他一切因素,D正确。
9. 某研究者观察了10例6个月至7岁贫血患儿的血红蛋白含量(g/L)与贫血体征(-+、++、+++)。请问:该资料未涉及到的变量类型是() A.定量变量 B.等级变量 C.有序变量 D.无序分类变量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8。血红蛋白含量(g/L)为定量变量,贫血体征(-+、++、+++)为等级变量,将两变量观测值从大到小排序编秩,即得有序变量,D错误。
10. 某研究者观察了10例6个月至7岁贫血患儿的血红蛋白含量(g/L)与贫血体征(-+、++、+++)。请问:欲了解贫血患儿的血红蛋白含量与贫血体征的关联性,可进行() A.直线相关分析 B.Spearman秩相关分析 C.两小样本比较的t检验 D.基于秩的非参数检验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8。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主要用来描述存在等级变量时或者无法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其分布特征时两个变量间关联的程度和方向。
第十一节、调查研究设计
1. 下列属于非概率抽样调查方式的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定额抽样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86。常用的非概率抽样的方法有偶遇抽样、目的抽样、滚雪球抽样、定额抽样、空间抽样,D正确。A、B、C均为概率抽样。
2. 以下关于概率比例抽样方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多阶段整群抽样 B.根据群的大小分层 C.样本抽取效率高 D.需要有明确的调查对象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84。概率比例抽样(PPS)是一种多阶段整群抽样,其中的群被选中的概率并不相等,而是与其规模大小成比例。概率比例抽样的优点是即使调查总体的规模大,范围广,也可以高效地抽取样品,A、C正确。B为分层抽样。
3. 以下关于抽样调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按抽样方式可分为概率抽样调查和非概率抽样调查 B.按时间维度可分为横断面调查和纵向调查 C.适用于破坏性的实验检测 D.可以避免选择偏倚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0。按抽样方式,调查抽样可分为概率抽样调查和非概率抽样调查,A正确。
4. 对分层抽样方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不能减少抽样误差 B.可对不同层采用不同的抽样方法 C.可对不同层进行独立分析 D.主要用于层间差异较大的情况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9-P280。分层抽样先将总体中全部个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层”,再从每一层内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样本。在各个层中再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各层也可以独立分析。优点是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抽样误差小。
5. 以下属于数据质量评价指标的是() A.内容效度 B.结构效度 C.重测信度 D.以上都是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87-P288。效度评价指标包括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标准关联效度。信度评价指标包括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和内部一致性效度。
6. 关于调查研究的调查方法,最主要的选择标准是() A.研究工作方便易行 B.研究者的主观意愿 C.研究的目的和条件 D.调查对象所能提供的信息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1。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具备的调查条件来确定调查方法。
7. 一般来说,信度与效度的相关系数小于()表示信度与效度较差。 A.0.05 B.0.1 C.0.4 D.0.6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89。信度和效度的考评大多是计算各种相关系数,其取值越接近1越好,越接近0越差。一般来说,0.9以上可以认为很好,0.7以上为好,低于0.4算差。
8. 纸质调查表收集后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加工的步骤不包括() A.问卷完整性检查 B.对调查表的调查项目进行分析及筛选 C.检查问卷的逻辑矛盾 D.数据编码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6。纸质调查表的数据整理分析步骤为问卷核查(包括完整性核查和逻辑性检查)、数据编码、数据录入、数据整理、数据分析。B为调查表制定的步骤。
9. 调查表制定应该注意的问题不包括() A.避免在调查表中使用不确切的频度副词 B.避免出现令被访者难堪的敏感隐私问题 C.尽可能减少使用封闭性问题 D.复杂难答的问题应尽量安排在调查表的最后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4-P275。问题的设置:1.避免不确切的表述;2.避免判定性问题;3.避免引导性问题;4.避免难堪或禁忌的敏感问题;5.避免笼统和抽象的问题;6.避免多重问题。
10. 以下关于非概率抽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需要考虑等概率原则 B.依赖研究人员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C.可以取代概率抽样 D.简便易行,节约资源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85。非概率抽样不考虑随机抽样中的等概率原则,而主要依据研究者的主观意愿,经验或方便程度等条件来抽取调查对象。
11. 某市有人口400万,其中中老年人约占45%,现欲进行一项中老年人食管癌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该研究的调查对象应该是() A.该市的所有常住人口 B.该市所有中老年人 C.该市所有食管癌患者 D.该市所有中老年食管癌患者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1。中老年人为调查的总体。
12. 拟采用生存质量调查表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进行随访,关于调查表的提问顺序不恰当的是() A.简单的问题放前面,复杂生疏的问题放后面 B.事实、行为方面的问题先问,敏感性问题放最后 C.涉及相同内容的问题尽量集中 D.笼统抽象的问题放前面,比较确切的问题放后面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4-P275。问题的设置:1.避免不确切的表述;2.避免判定性问题;3.避免引导性问题;4.避免难堪或禁忌的敏感问题;5.避免笼统和抽象的问题;6.避免多重问题。
13. 某研究者拟从社区中收集居民生活习惯调查问卷,在对这些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过程中,以下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提前制定统一的数据编码规则方便后续数据分析 B.采用双录入法保障问卷录入质量 C.对问卷同时进行逻辑检查和完整性核查 D.严格按照事先制订的计划进行数据分析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6。纸质调查表的数据整理分析步骤为问卷核查(包括完整性核查和逻辑性检查)、数据编码、数据录入、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应当按照调查研究设计遵循一定的计划,有时也需要在实际分析过程中灵活变换,采用更为恰当的分析方法,D错误。
14. 某课题组在一家三甲医院开展食管鳞癌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选择新入院的食管鳞癌患者进行生活方式调查,并收集有关的生物学标本进行检测。对该研究的调查员所进行的培训说法错误的是() A.介绍本次研究的计划、目的、方法等情况 B.仅挑选易出错的问卷内容进行讲解 C.进行模拟调查发现问题 D.规范调查方法,建立监督机制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5,调查问卷的培训,逐项讨论问卷内容,统一理解每个问题,B错误。
15. 某课题组在一家三甲医院开展食管鳞癌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选择新入院的食管鳞癌患者进行生活方式调查,并收集有关的生物学标本进行检测。调查过程中发现某一问卷在不同时间对同一患者进行重复测量的结果一致性较差,下列对该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不同调查员的询问方法可能存在差异 B.两次问卷询问间隔的时间可能较长 C.一致性较差反映了该问卷的效度较差 D.一致性较差反映了该问卷的信度较差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87-P288。效度即真实性,也称准确性。信度指调查表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一致性。重复测量的结果一致性较差,表示信度较差,C错误。
16. 对吸毒者、女性性服务者的调查,宜用() A.单纯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整群抽样 D.滚雪球抽样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86。滚雪球抽样:当无法了解总体情况时,可以从能找到的少数个体入手,对他们进行调查,并请他们介绍其他符合条件的人,扩大调查面,如此重复下去直到达到所需的样品量。
17. 主要用于总体不太大的情形,是其他抽样方法的基础的是() A.单纯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整群抽样 D.分层抽样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7。简单随机抽样就是典型的概率抽样,它使得总体中每一个个体具有相等的机会被选择。但当总体较大或变异范围较大时,不适用。
18. 抽取某小学几个班级里的所有学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宜用() A.单纯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整群抽样 D.分层抽样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81。整群抽样是以“群”为基本单位的抽样方法。先将总体分成若干个群,从中随机抽取一些群,被抽中群内的全部个体组成调查的样本。
19. 按年龄大小分组后对肺癌患者的心肺功能进行抽样调查,宜用() A.单纯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整群抽样 D.分层抽样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9-P280。分层抽样先将总体中全部个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层”,再从每一层内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样本。在各个层中再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各层也可以独立分析。优点是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抽样误差小。
20. 当观察个体按顺序有周期趋势变化时,不宜用() A.单纯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整群抽样 D.分层抽样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9。系统抽样是按照某种顺序给总体中的个体编号,然后随机地抽取一个号码作为第一调查个体,其他的调查个体则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系统”的抽取。缺点是当总体的观察个体按顺序有周期性或单调增减趋势时,可能产生偏倚。
第十二节、实验研究设计
1.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A.随机、对照、重复 B.对照、重复、盲法 C.随机、重复、配对 D.随机、重复、盲法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94。实验研究必须遵循对照、随机和重复这三个基本原则。
2. 处理因素作用于实验对象的反应需通过观察指标来表达,则选择指标的依据是具有 A.客观性 B.灵敏性与特异性 C.准确性与精密性 D.以上说法全对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92-P293。观察指标的选择除了本质关联和尽可能客观外,还需注意要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
3. 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A.实验效应、实验对象、实验场所 B.实验对象、研究人员、实验效应 C.实验因素、实验对象、实验效应 D.实验因素、实验效应、研究人员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91-P293。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包括:实验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
4. 实验设计区别于观察性研究设计的本质特征是() A.实验设计需要设置对照 B.实验设计需要进行随机抽样 C.实验设计需要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化分组 D.实验设计需要对实验对象主动施加干预措施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90。实验研究与调查研究的本质区别在于,试验研究中人为地对实验对象施以处理(干预)措施,并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化分组。
5. 下列研究设计中,对研究对象不施加干预措施的是() A.群随机试验 B.临床试验 C.调查设计 D.实验设计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0。调查研究设计属于观察性研究设计,主要特点是观察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情况,不施加处理因素(干预措施)。其余三项均为实验研究,需施加人为干预措施。
6. 为评价社区干预对2型糖尿病控制的影响。2014年8月-2015年1月,研究者在某市两个社区服务中心,选取体检筛查出的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各95例,以社区为单位,随机决定其中一个社区为干预组,另一社区为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社区干预,干预周期为6个月。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并进行比较,评价干预效果。此设计属于() A.完全随机设计 B.配对设计 C.析因设计 D.群随机试验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05。群随机试验是指将一些完整的群体(不是单个的观测个体)随机分配到不同干预组的研究方法,又称为成组随机试验。群随机单元多种多样,可以是社区、工厂、医院、学校,也可是邻里、车间、病房、家庭等。完全随机设计:又称简单随机设计,其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方法将同质的实验对象分配到不同的组,各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处理。配对设计:是将实验对象按一定条件配成对子,再将每对中的两个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2个不同的处理组。配对的因素应为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非处理因素。析因设计: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处理因素的各水平进行组合,对各种可能的组合进行实验。医学研究中常采用析因设计研究两个或多个处理因素的效应以及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根据题干描述,该设计为群随机试验。
7. 为比较两研究结果有无差异,已知δ=20%,α=0.05时,要达到80%的检验功效(l-β),需要100例样本,那么() A.若δ=15%,样本昼可少于100 B.若需要90%的检验功效,样本量可少于100 C.若α选择0.01,可降低犯Ⅱ类错误的概率 D.若把样本量增大到120,可降低犯Ⅰ类错误的概率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40-P144。当H0为真拒绝H0(接受H1),此时的错误称为第Ⅰ类错误;当H1为真接受H0(拒绝H1),此时的错误称为第Ⅱ类错误。检验水准α就是犯第Ⅰ类错误的概率,固定检验水准下的检验效能就是1减去犯第Ⅱ类错误的概率,常用β表示犯第Ⅱ类错误的概率,1-β表示检验效能。增加样本量可以降低犯第Ⅰ类和第Ⅱ类错误的概率。D正确。增加检验效能,需要增加样本量,则B错误。若α选择0.01,可降低犯Ⅰ类错误的概率。
8. 研究者为了研究铜(Cu)和维生素E(VE)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肝损伤的联合保护作用,进行了一项动物实验。实验动物为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共60只,体重(190.2±5.3)g,随机均分为4组。VE组:VE150mg/kg灌胃。Cu组:0.40mg/kg(以Cu计)CuSO4灌胃。VE和Cu组(联合组)。CCl4组:生理盐水灌胃。以上各组每天定时灌胃1次,连续7天,于第8天各组腹腔注射玉米油溶解的CCl4230mg/kg,6小时后断头处死,立即取血和肝脏,测定血清酶学指标GPT和GOT。此设计属于() A.完全随机设计 B.配对设计 C.析因设计 D.随机区组设计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96-P302。析因设计: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处理因素的各水平进行组合,对各种可能的组合进行实验。医学研究中常采用析因设计研究两个或多个处理因素的效应以及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完全随机设计:又称简单随机设计,其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方法将同质的实验对象分配到不同的组,各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处理。配对设计:是将实验对象按一定条件配成对子,再将每对中的两个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2个不同的处理组。配对的因素应为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非处理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又称配伍设计,是将几个实验对象按性质(如动物的性别、体重,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等主要非处理因素)相同或相近者组成区组(或称配伍组),再分别将各区组内的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几个处理组。根据题干描述,该实验设计为析因设计。
9. 在某抗肿瘤药物筛选试验中,将30只小白鼠按照体重分成6个区组,每个区组中的5只小白鼠随机分到5种药物组中去,观察药物对小白鼠的抑瘤效果,该研究实验设计类型属于() A.完全随机设计 B.配对设计 C.析因设计 D.随机区组设计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96-P302。随机区组设计:又称配伍设计,是将几个实验对象按性质(如动物的性别、体重,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等主要非处理因素)相同或相近者组成区组(或称配伍组),再分别将各区组内的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几个处理组。完全随机设计:又称简单随机设计,其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方法将同质的实验对象分配到不同的组,各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处理。配对设计:是将实验对象按一定条件配成对子,再将每对中的两个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2个不同的处理组。配对的因素应为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非处理因素。析因设计: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处理因素的各水平进行组合,对各种可能的组合进行实验。医学研究中常采用析因设计研究两个或多个处理因素的效应以及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根据题干描述,该实验设计为随机区组设计。
10. 研究双酚A(BPA)对大鼠椎体及股骨骨密度的影响,选4周龄雌性F334大鼠共32只,体重(53.90±.23)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给予溶剂玉米油)、BPA50组50mg/(kg·d)、BPA200组200mg/(kg·d)、BPA400组400mg/(kg·d),每组8只。药物干预13周后测定各组椎体及右侧股骨骨密度,评价双酚A对骨密度的影响。该研究中设置的对照形式属于() A.空白对照 B.安慰剂对照 C.实验对照 D.标准对照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94。实验研究的对照形式有: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和相互对照等。空白对照: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常用于动物实验,在临床试验中主要用于安慰剂及盲法无法执行或执行困难的情况。安慰剂对照:或称伪药物,是一种无药理作用的制剂,不含试验药物的有效成分,但其外观如剂型、大小、颜色、重量、气味及口味等都与试验药物一样,不能为患者所识别。实验对照:对照组不接受处理因素,但接受某种与处理因素有关的试验因素。标准对照:用现有公认的标准方法或常规方法作为对照。本题为安慰剂对照。
11. 研究双酚A(BPA)对大鼠椎体及股骨骨密度的影响,选4周龄雌性F334大鼠共32只,体重(53.90±.23)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给予溶剂玉米油)、BPA50组50mg/(kg·d)、BPA200组200mg/(kg·d)、BPA400组400mg/(kg·d),每组8只。药物干预13周后测定各组椎体及右侧股骨骨密度,评价双酚A对骨密度的影响。该研究实验设计类型为() A.完全随机设计 B.配对设计 C.析因设计 D.随机区组设计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96-P302。完全随机设计:又称简单随机设计,其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方法将同质的实验对象分配到不同的组,各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处理。配对设计:是将实验对象按一定条件配成对子,再将每对中的两个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2个不同的处理组。配对的因素应为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非处理因素。析因设计: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处理因素的各水平进行组合,对各种可能的组合进行实验。医学研究中常采用析因设计研究两个或多个处理因素的效应以及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随机区组设计:又称配伍设计,是将几个实验对象按性质(如动物的性别、体重,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等主要非处理因素)相同或相近者组成区组(或称配伍组),再分别将各区组内的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几个处理组。根据题干描述,该实验设计为完全随机设计。
12. 为研究某种手术方式对脑外伤治疗疗效,以已有脑外伤的狗作为实验对象,实验组采用某手术方式,对照组仅给予脑外伤后的手术缝合。该对照属于() A.自身对照 B.安慰剂对照 C.实验对照 D.标准对照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94。实验研究的对照形式有: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和相互对照等。实验对照:对照组不接受处理因素,但接受某种与处理因素有关的试验因素。自身对照:对照与试验在同一对象身上进行,如身体对称部位或试验不同阶段分别接受不同的试验因素,一个为对照,一个为试验,比较其差异。安慰剂对照:或称伪药物,是一种无药理作用的制剂,不含试验药物的有效成分,但其外观如剂型、大小、颜色、重量、气味及口味等都与试验药物一样,不能为患者所识别。标准对照:用现有公认的标准方法或常规方法作为对照。根据题干描述,本题为实验对照。
13. 欲研究不同剂量殡酸钾对缺稹大鼠甲状腺肿回缩效果的影响,选择断乳1个月,体重80~100g的Wistar低碘大鼠模型,随机分成3组:双蒸水组(对照组)、高碘组(300µg/L的碘酸钾水)、高碘2组(660µg/L的碘酸钾水)。喂养3个月后,观察各组大鼠的甲状腺肿发生情况。该对照属于() A.自身对照 B.安慰剂对照 C.实验对照 D.标准对照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94。实验研究的对照形式有: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和相互对照等。安慰剂对照:或称伪药物,是一种无药理作用的制剂,不含试验药物的有效成分,但其外观如剂型、大小、颜色、重量、气味及口味等都与试验药物一样,不能为患者所识别。自身对照:对照与试验在同一对象身上进行,如身体对称部位或试验不同阶段分别接受不同的试验因素,一个为对照,一个为试验,比较其差异。实验对照:对照组不接受处理因素,但接受某种与处理因素有关的试验因素。标准对照:用现有公认的标准方法或常规方法作为对照。根据题干描述,双蒸水为安慰剂,本题为安慰剂对照。
14. 为研究某治疗足癣药物的疗效,入组患者左脚和右脚随机决定哪一侧用A药,哪一侧用B药。治疗一定时间后观测治疗效果。该对照属于() A.自身对照 B.安慰剂对照 C.实验对照 D.标准对照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94。实验研究的对照形式有: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和相互对照等。自身对照:对照与试验在同一对象身上进行,如身体对称部位或试验不同阶段分别接受不同的试验因素,一个为对照,一个为试验,比较其差异。安慰剂对照:或称伪药物,是一种无药理作用的制剂,不含试验药物的有效成分,但其外观如剂型、大小、颜色、重量、气味及口味等都与试验药物一样,不能为患者所识别。实验对照:对照组不接受处理因素,但接受某种与处理因素有关的试验因素。标准对照:用现有公认的标准方法或常规方法作为对照。根据题干描述,研究对象为同一对象身上,属于为自身对照。
第十三节、卫生统计常用指标
1. 一个国家某死因顺位提前,则一定有() A.该死因死亡人数增加 B.该死因别死亡率增加 C.该死因死因构成比增加 D.该死因别病死率增加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23。死因构成比按大小排序的位次即为死因顺位。某死因顺位提前,则一定有该死因死因构成比增加。
2. 以下哪个指标可反映疾病的预防效果() A.病死率 B.有效率 C.生存率 D.发病率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18。发病率是测量一定时期某地区人群中某病或伤害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分子为一定时期内观察人群中新发病例数,分母为同时期内观察人群总数或年平均人口数。发病率可反映疾病的预防效果。
3. 以下哪个指标可反映疾病危害居民生命健康严重程度() A.某病病死率 B.某病治愈率 C.某病生存率 D.某病死亡率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20-P322。死亡率用于测量某年某地区居民总死亡水平。病死率是指人群或医疗机构一定时期患某病者因该病死亡的百分比。人群病死率反映该疾病的严重程度,医疗机构的病死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
4. 关于疾病的患病率,以下论述不正确的是() A.患病率与疾病发病率有关 B.患病率与疾病病程长短有关 C.患病率与疾病生存率有关 D.某病患病率一定大于该病发病率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19。患病率通常是通过现况研究或横断面调查获得,指在调查或检查中的人中患某种疾病的人数所占比例,分为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患病率通常用于描述病程较长的慢性病在一定时期的患病情况。某病患病率不一定大于该病发病率。
5. 关于婴儿死亡率,以下论述不正确的是() A.婴儿死亡率是评价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B.婴儿死亡率对期望寿命的影响较大 C.某地某年婴儿死亡率必大于该地该年新生儿死亡率 D.婴儿死亡率为0岁组死亡数与0岁组平均人口数之比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21。婴儿死亡率指某年某地区每1000活产儿中未满1周岁婴儿的死亡频率。
6. 以下哪个指标,不是以活产儿总数为其分母() A.婴儿死亡率 B.新生儿死亡率 C.围产儿死亡率 D.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22。围产儿死亡率指围产期的胎儿死亡数(死胎、死产)和出生7天内的新生儿死亡数占死亡数(死胎数+死产数)与活产数之和的比。
7. 总和生育率是指() A.一批妇女一生平均生育的子女数 B.一批妇女按某年的年龄别生育水平计算,一生平均生育的子女数 C.一批妇女某年的平均活产数 D.一批妇女按某年的年龄别生育水平计算,一生平均生育的女婴数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14。总和生育率表示每个妇女一生平均生育子女数。总和生育率的基本含义是∶假定同时出生的一代妇女,按照某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其一生的生育经历,则年龄别生育率之和乘年龄组组距,就是这一代妇女平均每人可能生育的子女数。
8. 甲县恶性肿瘤粗死亡率比乙县高,但经年龄标准化后,甲县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却比乙县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低。造成此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甲县的诊断水平高 B.甲县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比乙县小 C.甲县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比乙县大 D.甲县的肿瘤防治工作比乙县差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29-P330。年龄标准化率计算公式为各组的标准人口构成乘以其患病率,得各组的预期患病率,各组的预期患病率之和为标准化率。经年龄标准化后,甲县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却比乙县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低。造成此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甲县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比乙县大。
9. 某公司2013年年初共有员工580人,同年第三季度初新增员工20人,全年新老员工无一人离开公司。公司2013年6月组织全体员工体检,体检结果为:高血压患者检出25例,糖尿病患者检出5例。关于该公司2013年体检结果,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A.高血压发病率是25/(580+20) B.高血压发病率是25/(580+10) C.高血压发病率是25/580 D.高血压患病率是糖尿病患病率5倍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18。发病率是测量一定时期某地区人群中某病或伤害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分子为一定时期内观察人群中新发病例数,分母为同时期内观察人群总数或年平均人口数。
10. 某地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20.3%,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72.2%,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5%。该地2010年人口少儿负担系数为() A.20.3% B.7.5% C.38.5% D.0.281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13。少儿负担系数的分子为≤14岁人口数,分母是劳动力年龄(15~64岁)的人数。该地2010年人口少儿负担系数为:20.3%/72.2%×100=28.1%。
11. 某地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20.3%,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72.2%,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5%。该地2010年人口老年人口系数为() A.20.3% B.0.075 C.38.5% D.28.1%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12。老年人口系数简称老年系数,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构成比,说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可作为划分人口类型的尺度,一般把65岁及以上的人口称为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5%。
12. 反映急性疾病治疗效果的指标是() A.发病率 B.治愈率 C.生存率 D.死亡率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19。治愈率主要用于对急性疾病治疗效果的评价。
13. 反映疾病在人群中现患水平的指标是() A.发病率 B.治愈率 C.生存率 D.患病率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19。患病率通常是通过现况研究或横断面调查获得。患病率反映疾病在人群中现患水平。
14. 反映肿瘤等慢性病预后评估的指标是() A.发病率 B.治愈率 C.生存率 D.死亡率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20。生存率是指病人经过t个时段后仍存活的可能性。生存率是反映肿瘤等慢性病预后评估的指标。
15. 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指标是() A.自然增长率 B.性别比 C.老年系数 D.总和生育率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12。老年人口系数简称老年系数,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构成比,说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可作为划分人口类型的尺度,一般把65岁及以上的人口称为老年人口。
16. 反映人口生育水平的指标是() A.自然增长率 B.性别比 C.老年系数 D.总和生育率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14。测量人口生育水平的指标包括出生率、总生育率、年龄别生育率和总和生育率。
17. 反映人口再生育水平的指标是() A.自然增长率 B.性别比 C.老年系数 D.总和生育率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15。测量人口再生育水平常用指标由人口自然增长率、再生育率和净再生育率。
18. 反映卫生资源水平的指标是() A.围产儿死亡率 B.产后访视率 C.医院床位密度 D.新生儿死亡率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25-326。卫生资源常用统计指标包括卫生服务可及性、卫生工作者密度、医院床位密度、卫生总费用与人均总费用、卫生支出致贫家庭比。
19. 反映卫生服务水平的指标是() A.围产儿死亡率 B.产后访视率 C.医院床位密度 D.新生儿死亡率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24-P325。卫生服务常用统计指标包括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出生登记覆盖率、死亡登记覆盖率、平均就诊次数。
20. 反映孕妇保健水平的指标是() A.围产儿死亡率 B.产后访视率 C.医院床位密度 D.新生儿死亡率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22。围产儿死亡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它是衡量孕期、产期和产后妇女保健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围产儿死亡率反映孕妇保健水平。
第五部分、流行病学
第一节、绪论
1. 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 A.人群 B.疾病和健康 C.疾病的影响因素 D.疾病的防制效果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5。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的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就是人群。
2. 关于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以传染病为主的研究内容发展起来的 B.目前扩大到全面的疾病和健康状态 C.包括疾病、伤害和健康三个层次 D.健康是指无病和虚弱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流行病学是从以传染病为主的研究内容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扩大到全面的疾病和健康状态,包括了疾病、伤害和健康三个层次。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提出的关于健康的概念,即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各方面均处于完好状态,而不只是无病或虚弱”。
3. 流行病学任务的三个阶段是() A.描述分布、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B.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C.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D.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流行病学任务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任务是“揭示现象”,即揭示流行(主要是传染病)或分布的现象。第二阶段是“找出原因”,即从分析现象找出流行与分布的规律和原因。第三个阶段是“提供措施”,即利用前两阶段结果,找出预防或控制的策略和措施,可用实验流行病学方法验证。
4. 我国关于流行病学的定义与历史上哪位流行病学专家提出的定义相一致() A.Stallybrass B.MacMahon C.Lilienfeld D.Last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5-P6。我国在《流行病学》统编教材第3版(连志浩1992年)和第4版(李立明1999年)中给出的定义均为“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该定义与Last提出的定义一致。
5.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组学技术的发展,作为病因学研究的引领方向是() A.生态流行病学 B.系统流行病学 C.遗传流行病学 D.行为流行病学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4。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组学技术的发展,系统流行病学成为病因学研究的引领方向。
6. 流行病学的描述性研究不包括() A.队列研究 B.监测 C.现患调查 D.生态学研究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流行病学的描述性研究包括现况研究、监测和生态学研究。而队列研究属于分析性研究,详见图1-1。
7. 流行病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求同法、数理法 B.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C.求异法、实验法、数理法 D.剩余法、观察法、数理法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流行病学研究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
8. 可以产生病因假设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不包括() A.现况研究 B.队列研究 C.监测 D.病例对照研究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现况研究、监测和病例对照研究都有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的作用,即提出假设。而队列研究主要是检验或验证科研的假设(图1-1)。
9. 关于健康的概念,描述正确的是() A.健康等于没有疾病和虚弱 B.身体生理生化的各种功能正常即为健康 C.精神处于完好状态即健康 D.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完好状态就是健康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4。1986年WHO在其发表的《健康促进渥太华宪章》中,对健康的定义提出了新的认识,强调“要实现身体、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人们必须要有能力识别和实现愿望、满足需求以及改善或适应环境”。
10. 关于描述性研究,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描述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 B.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 C.提出病因假设 D.检验或验证假设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描述流行病学主要是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起到揭示现象,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的作用,即提出假设。而检验或验证假设属于分析流行病学研究。
11.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特征是() A.群体的特征 B.发展的特征 C.对比的特征 D.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特征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的思想,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
12. 流行病学的实际应用范围不包括() A.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B.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研究 C.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D.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P8。流行病学的实际应用范围有5个方面,包括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防治的效果评价。
13. 英国海军外科医生将12名坏血病患者分为6组进行对比治疗试验,证实了坏血病是由于缺乏新鲜水果和蔬菜引起的,该研究开创了以下哪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先河() A.病例对照研究 B.队列研究 C.现况研究 D.临床试验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P9。属于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中的实验法,采用临床试验研究方法,此事件也开创了流行病学临床试验的先河。
14. 美国弗明汉地区,通过对一批人的长期随访观察,研究心血管病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采用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是() A.现况研究 B.队列研究 C.病例对照研究 D.生态学研究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3。在队列研究研究人群中,一般人群即某一区域范围内的全体人群,选择其中暴露于欲研究因素的人做暴露组。在一般人群中选择暴露组通常考虑两点:①不打算观察特殊人群发病的情况,而着眼于一般人群及今后在一般人群中的防治,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意义;②所研究的因素和疾病都是一般人群中常见的,不必要选择特殊人群或没有特殊人群可寻,特别是在研究一般人群的生活习惯或环境因素时。美国弗明汉地区的心血管疾病队列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5. 健康女性HPV持续感染可引起宫颈癌前期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形成宫颈癌,对于宫颈癌患者继续跟踪随访,观察其转归状况和规律,此流行病学应用属于() A.健康促进 B.疾病监测 C.疾病病因的研究 D.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疾病的自然史是通过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发展规律,以进一步应用于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疾病在个体中有一个自然发展过程,如亚临床期、症状早期、症状明显期、症状缓解期、恢复期。此流行病学符合疾病的自然史。
16. “加强天花疾病监测、及时发现患者、对患者及时隔离治疗、并同时对周围人群有计划地接种牛痘”,在防控天花过程中,这属于天花的() A.预防策略 B.预防措施 C.预防性卫生监督 D.健康教育答案: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7。以全球消灭天花行动为例可以说明预防策略的有效性对既定目标能否实现起着关键的作用。
17. 属于描述性研究的是() A.疾病监测 B.队列研究 C.临床试验 D.临床指南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8。描述性研究的种类包括现况研究、病例报告、病例系列分析、个案研究、历史资料分析、随访研究和生态学研究。它的特点是以观察为主要研究手段,不对研究对象采取干预措施,仅通过观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分析和总结研究对象或事件的特点。而队列研究属于分析流行病学研究,临床试验属于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18. 属于分析性研究的是() A.疾病监测 B.队列研究 C.临床试验 D.临床指南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57。队列研究属于分析流行病学研究,它通过直接观察某因素不同暴露状况人群的结局来探讨该因素与所观察结局的关系。
19. 属于实验性研究的是() A.疾病监测 B.队列研究 C.临床试验 D.临床指南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1。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实验三类。
20. 调查某地60岁以上老年人白内障的患病率,适合选择的研究为() A.现况研究 B.病例对照研究 C.队列研究 D.实验流行病学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9。现况研究是通过对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疾病或健康状况和有关因素的分布状况的资料收集描述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病因线索,其它三个不符。
21. 关于肿瘤发病预测模型的研究为() A.现况研究 B.病例对照研究 C.队列研究 D.理论流行病学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49。我国癌症登记中心支持开展肿瘤登记项目工作,定期发布癌症相关信息,系统整理肿瘤登记,死因监测,地理信息等相关数据,建立数学预测模型科学指导癌症规范化防治。数学预测模型属于理论流行病学。
22. 由研究者控制干预措施的研究为() A.现况研究 B.病例对照研究 C.队列研究 D.实验流行病学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9。实验是在研究者的控制下,对研究对象人为施加或去除某种因素,进一步观察研究对象发生的改变,由此评价这些人为措施的效果。
23. 既可以产生假设又可以检验假设的研究为() A.现况研究 B.病例对照研究 C.队列研究 D.实验流行病学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0。病例对照研究的用途中,它可以探索病因或危险因素,也可以在描述性研究或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初步形成病因假说的基础上检验某个或某几个病因假说。
第二节、疾病的分布
1. 某地为了解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拟进行一次普查,根据调查结果可分析() A.发病率 B.罹患率 C.患病率 D.累积发病率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患病率通常用来反映疾病的现患状况,对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可反映其流行情况。
2. 用来说明疾病对人群生命威胁程度的指标是() A.发病率 B.死亡率 C.患病率 D.病死率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8。病死率表示确诊某病者的死亡概率,它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治能力,常用于急性传染病,也可用于慢性病。
3. 某地连续三年统计肝癌死亡情况,以判断肝癌的严重程度,较合理的指标是() A.粗死亡率 B.年龄标化死亡率 C.性别标化死亡率 D.病死率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8。病死率表示确诊某病者的死亡概率,它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治能力,常用于急性传染病,也可用于慢性病。
4. 表示某市急性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宜用的指标是() A.发病率 B.死亡率 C.患病率 D.罹患率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5。发病率是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程度,发病率高对人群健康危害大。
5. 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 A.年龄、性别、季节分布 B.年龄、季节、职业分布 C.年龄、季节、地区分布 D.时间、地区、人群分布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4。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6. 不同地区的粗死亡率不能直接比较,因为() A.不同地区的发病率水平不一样 B.不同地区环境因素不一样 C.不同地区人口年龄构成不一样 D.不同地区医疗诊治不一样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7。不同地区死亡率进行比较时需将死亡率标化,标化后的死亡率称为标化死亡率或调整死亡率。同理,不同地区间的发病率、患病率等疾病频率的比较,也需要进行率的标化。
7. 可引起某病的患病率与发病率比值加大的情况为() A.该病病死率增高 B.该病病程缩短 C.该病病程延长 D.该病治愈率提高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8. 引起患病率升高的情况不包括() A.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高) B.治疗水平提高,患者免于死亡,但未痊愈,病程延长 C.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 D.病死率增高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引起患病率升高的主要因素;①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高);②治疗水平提高,病人免于死亡,但未痊愈,病程延长;③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④病例迁入;⑤健康者迁出;⑥易感者迁入;⑦诊断水平提高;⑧报告率提高。引起患病率降低的主要因素;①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②病死率增高;③病程缩短;④治愈率提高;⑤健康者迁入;⑥病例迁出。
9. 下列因素与发病率的变化不相关的是() A.致病因素的作用明显加强和减弱 B.病死率的升高或下降 C.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或下降 D.诊断标准的变化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5。病死率不影响发病率。
10. 在分析食物中毒暴发的可能原因时,适合采用的指标是() A.发病率 B.患病率 C.死亡率 D.罹患率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5。罹患率(attackrate)也是测量某人群某病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其计算公式与发病率相同,但它的观察时间较短,可以日、周、旬、月为单位,使用比较灵活。它的优点是能根据暴露程度较精确地测量发病频率,在食物中毒、职业中毒或传染病的暴发及流行中,经常使用该指标。
11. 对急性重型肝炎抢救效果进行评价时,恰当的指标应是() A.死亡率 B.发病率 C.患病率 D.病死率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8。病死率表示确诊某病者的死亡概率,它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治能力,常用于急性传染病,也可用于慢性病。
12. 以下能影响人群疾病的患病率的因素是() A.疾病治愈率的改变 B.疾病发生率的改变 C.疾病病例定义的改变 D.+B+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引起患病率升高的主要因素:①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高);②治疗水平提高,病人免于死亡,但未痊愈,病程延长;③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④病例迁入;⑤健康者迁出;⑥易感者迁入;⑦诊断水平提高;⑧报告率提高。引起患病率降低的主要因素:①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②病死率增高;③病程缩短;④治愈率提高;⑤健康者迁入;⑥病例迁出。
13. 某疾病经过较长时间后其临床表现、死亡率、发病率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属于() A.疾病的季节性 B.疾病的长期变异 C.疾病的周期性 D.疾病暴发后的余波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3。长期趋势(seculartrend,secularchange)也称长期变异或长期变动,是指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临床特征、分布状态、流行强度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有些疾病可表现出经过几年或几十年发病率持续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14. 续发率的用途不包括() A.比较不同传染病相对传染力的大小 B.比较家庭大小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 C.比较不同卫生条件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 D.病因不明疾病的病因调查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常用于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第一个病例发生后,在该病最短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出现的病例称续发病例,又称二代病例。续发率可用于比较传染病传染力的强弱,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及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
15. 分析同一时期不同年龄组某疾病死亡率的变化时,适合采用() A.出生队列分析 B.交叉分析 C.横断面分析 D.年龄死亡相关分析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2。横断面分析这种方法主要分析同一时期不同年龄组或不同年代各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或死亡率的变化,多用于某时期传染病或潜伏期较短疾病的年龄分布分析。
16. 疾病年龄分布中的出生队列分析方法是() A.不需要随访 B.观察一时间断面的死亡率 C.将同一时期同一年龄的人划为一组 D.说明同一时期不同年龄组死亡率的变化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3。出生队列分析同一时期出生的一组人群称为出生队列(birthcohort),对其随访若干年,以观察发病情况。这种利用出生队列资料将疾病年龄分布和时间分布结合起来描述的方法称出生队列分析。
17. 关于病死率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用于说明疾病的危害程度 B.医护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病死率 C.不可以直接比较不同医院的病死率 D.患病率的降低可以降低病死率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8。患病率不影响病死率。
18. 造成疾病季节性流行的因素不包括() A.营养素摄入不同 B.病原体繁殖高峰 C.病原体的变异速度 D.宿主动物繁殖高峰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2。疾病季节性升高的原因较为复杂,不仅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媒介昆虫、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家畜的生长繁殖等因素的影响,也受人的生活方式、生产、劳动条件、营养、风俗习惯、医疗卫生水平、暴露于致病因素的机会和人群易感性的影响。
19. 综合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经典的流行病学方法是() A.出生队列研究 B.横断面研究 C.移民流行病学研究 D.分子流行病学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5。移民流行病学(migrantepidemiology)是进行疾病人群、地区和时间分布综合描述的一个典型。移民是指居民由原来居住地区迁移到其他地区,包括国外或国内不同省、市、自治区的现象。由于居住地变迁,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变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差异,移民人群疾病频率会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20. 一种疾病的病死率为() A.每10万人的粗死亡率 B.该病的死亡专率 C.某疾病的死亡结果 D.该病患者因该病死亡的百分比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8。病死率(casefatalityrate)表示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者占该病病人的比例,表示某病病人因该病死亡的危险性。
21. 6名寄宿学校的学生刚罹患水痘,恰逄端午节,所有寄宿的学生都回家过节,大约两周后,6名罹患水痘的学生的10名兄弟姐妹中有4名兄弟或姐妹也生了水痘,则水痘的续发率为() A.4/6 B.4月10日 C.4/16 D.6/10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5-16。续发率=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
22. 甲、乙乡某病的粗死亡率相等,经过年龄标化后,甲乡标化死亡率>乙乡,其原因可能有() A.甲乡老人比重>乙乡 B.甲乡老人比重<乙乡 C.与年龄构成无关 D.甲乡女性人口数>乙乡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7。粗死亡率相同的情况下,标化死亡率越高,老人比重越低。
23. 某社区检测了10000人的血清HBsAg,1000人阳性,该调查合适的描述指标为() A.发病率 B.患病率 C.罹患率 D.感染率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7。感染率(prevalenceofinfection)是指在某时间内被检人群中某病原体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通常用百分率表示。
24. 2016年某县1~3月间共发生20例某病患者,在2016年年初已知有80例患者。期间因该病死亡4例,该县1~3月间的平均人口数为100万,则2016年1~3月间该病的患病率(1/10万)是() A.10 B.9.6 C.8.8 D.8.0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患病率(prevalence)也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20+80)/100万=10/10万。
25. 对某地30万人进行某病普查,共查出该病病例90人,因此得出() A.某地某病发病率为30/10万 B.某地某病患病率为30/10万 C.某地某病罹患率为30/10万 D.某地某病续发率为30/10万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患病率(prevalence)也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90/30万=30/10万。
26. 2003年某地区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暴露总人口数为10万人,经调查诊断发病例数共1500例,请问在资料分析时疾病的频率指标应选用() A.发病率 B.期间患病率 C.罹患率 D.感染率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5。发病率是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程度,发病率高对人群健康危害大。某些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变化可使发病率升高,某些有效的防制措施的实施可使其下降。通过发病率的比较,可了解疾病流行特征,探讨病因因素,提出病因假说,评价防制措施的效果。
27. 某医院心血管内科2010年和2011年死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数分别为81人和101人,那么和2010年相比() A.2011年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死亡危险性更大 B.2011年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抢救失败的情况更为严重 C.2011年的心肌梗死死亡危险的增加不会有统计学意义 D.不能判断该科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频率2011年升高
答案:D
注释: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28. 某县历年麻疹发病率均在5/10万~8/10万之间,去年该县麻疹发病率为7.5/10万,判断其流行强度为() A.散发 B.暴发 C.流行 D.大流行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1。散发(sporadic)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散发一般是对于范围较大的地区而言。确定散发时多与当地近三年该病的发病率进行比较,如果当年发病率未明显超过既往平均水平称为散发。
29. 属于短期波动的是() A.2017年6月台湾省某市某小学和中学共169名学生发生食物中毒 B.我国北方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高峰在夏秋季 C.1965年前我国大中城市人群中麻疹每隔一年流行一次 D.近年来,猩红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有明显下降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短期波动(rapidfluctuation)一般是指持续几天、几周或几个月的疾病流行或疫情暴发,是疾病的特殊存在方式。其含义与暴发相近,区别在于暴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短期波动一般具有比较确定的原因,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大量人群同时或持续暴露于某共同致病因素,致使人群中疾病的病例数在短时间里迅速增多。如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伤寒、痢疾和麻疹的暴发或流行,以及化学毒物中毒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等也可导致疾病的短期波动。
30. 属于严格的季节性的是() A.2017年6月台湾省某市某小学和中学共169名学生发生食物中毒 B.我国北方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高峰在夏秋季 C.1965年前我国大中城市人群中麻疹每隔一年流行一次 D.近年来,猩红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有明显下降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严格的季节性在某些地区以虫媒传播的传染病发生有严格的季节性,发病多集中在少数几个月内,其余月份没有病例的发生,如我国北方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高峰在夏秋季,北京和辽宁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季节为夏秋季,湖南发病较前两地区提前,其他季节无病例出现,表现出乙脑流行严格的季节性特点,而福建则全年均有病例发生,只是在夏秋季发病频率出现季节性升高。
31. 属于季节性升高的是() A.2017年6月台湾省某市某小学和中学共169名学生发生食物中毒 B.我国北方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高峰在夏秋季 C.1965年前我国大中城市人群中麻疹每隔一年流行一次 D.细菌性痢疾多见于夏秋季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季节性升高一年四季均发病,但仅在一定月份发病率升高,如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全年均有病例发生,但肠道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而呼吸道传染病在冬春季高发。
32. 属于周期性的是() A.2017年6月台湾省某市某小学和中学共169名学生发生食物中毒 B.我国北方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高峰在夏秋季 C.1965年前我国大中城市人群中麻疹每隔一年流行一次 D.近年来,猩红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有明显下降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2。疾病的周期性(cyclicvariation,periodicity)是指疾病频率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有规律地起伏波动,每隔若干年出现一个流行高峰的现象。
33. 属于长期变异的是() A.2017年6月台湾省某市某小学和中学共169名学生发生食物中毒 B.我国北方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高峰在夏秋季 C.1965年前我国大中城市人群中麻疹每隔一年流行一次 D.近年来,猩红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有明显下降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3。长期趋势(seculartrend,secularchange)也称长期变异或长期变动,是指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临床特征、分布状态、流行强度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有些疾病可表现出经过几年或几十年发病率持续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34. 属于人群分布的是() A.石棉工人中间皮瘤、肺癌及胃肠癌的发生率高于其他职业人群 B.水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流行性感冒等常在大城市发生流行 C.因诊断水平的提高使患病率升高 D.流行性乙型脑炎和脊髓灰质炎多为隐性感染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4。某些疾病的发生与职业密切相关,由于机体所处职业环境中的致病因素,如职业性的精神紧张程度、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及生物因素的不同可导致疾病分布的职业差异。石棉工人中间皮瘤、肺癌 及胃肠癌的发生率高于其他职业人群。
35. 属于地区分布的是() A.石棉工人中间皮瘤、肺癌及胃肠癌的发生率高于其他职业人群 B.水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流行性感冒等常在大城市发生流行 C.因诊断水平的提高使患病率升高 D.流行性乙型脑炎和脊髓灰质炎多为隐性感染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9。由于生活条件、卫生状况、人口密度、交通条件、工业水平、动植物的分布等情况不同,在疾病的病种、死因顺位、发病率或死亡率等均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
36. 属于时间分布的是() A.石棉工人中间皮瘤、肺癌及胃肠癌的发生率高于其他职业人群 B.水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流行性感冒等常在大城市发生流行 C.因诊断水平的提高使患病率升高 D.2015年上海市甲型H1N1流感流行在冬春季节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增高的现象称为季节性(seasonalvariation,seasonality)。季节性是疾病非常重要的流行病学特征,许多疾病发病率呈现季节性升高和降低交替的特点。
37. 去年弗兰明汉姆研究中死于心脏疾病的女性的数量/弗兰明汉姆研究中心最初的女性数量() A.发病率 B.患病率 C.死亡率 D.病死率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死亡率(mortalityrate)表示在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总死亡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38. 弗兰明汉姆城市最近的健康检查中患有心脏疾病的女性的数量/同期弗兰明汉姆城市居住的女性的数量() A.发病率 B.患病率 C.死亡率 D.病死率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患病率(prevalence)也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39. 2016年A地区新诊断出患有肺癌的男性的数量/2016年7月1日A地区估计的居住男() A.发病率 B.患病率 C.死亡率 D.病死率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发病率(incidencerate)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
第三节、描述性研究
1. 描述性研究具有的特征是() A.以个体为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 B.选择不同性质的人群进行对比 C.被调查人群是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获得的 D.描述疾病分布的特点,可提供疾病的病因线索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7。描述性研究主要用来描述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目的是提出病因假设,为进一步调查研究提供线索。
2. 描述性研究主要适用于() A.病因研究 B.疾病分布调查 C.预防效果研究 D.疾病危险因素研究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7。描述性研究主要用来描述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态及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
3. 下列有关现况研究优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可以检验疾病的病因 B.调查时可以同时测量多种因素 C.抽样调查时样本数量都比较小 D.不存在生存者偏倚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49。现况研究往往采用问卷调查或实验室检测等手段收集研究资料,故一次调查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其在疾病病因探索过程中,为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之一。调查时可以同时测量多种因素是现况研究的优点。
4. 以下无法通过一次现况研究实现的是() A.掌握目标群体中某疾病的发病率及其分布状态 B.提供疾病的病因线索 C.对疾病监测等资料的质量评价 D.评价预防接种效果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9。现况研究是通过对于特定时点(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疾病或健康状态和有关因素的分布状况的资料收集、描述,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病因线索。《流行病学》第8版P42。现况研究的主要用途包括:确定高危人群、评价疾病检测、预防接种等防治措施的效果。
5. 以下描述属于普查优点的是() A.调查的精确性高,不容易出现漏查 B.适合患病率较低疾病的调查 C.统一的调查技术可以有效保证调查质量 D.确定调查对象比较简单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41。普查即全面调查,是指再特定时点或时期内、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作为研究对象的调查;特点是调查对象为全体目标人群,不存在抽样误差。符合选项D-确定调查对象比较简单。
6. 为了解人群中某病的患病情况,开展普查工作最适合于() A.患病率高的疾病 B.患病率低的疾病 C.不易发现的隐性疾病 D.病死率较高的疾病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41。普查不适用于患病率低且无简便易形诊断手段的疾病。所以选项B、C、D不符合普查的特点。
7. 抽样调查的特点不包括() A.不适于患病率低的疾病 B.工作量相对较小,人力、物力投入相对较少 C.设计实施较复杂 D.样本量小容易发现遗漏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41。抽样调查的资料的重复或遗漏不易被发现;患病率太低的疾病也同样不适合用抽样调查,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量,抽样必须随机化,样本量要足够。选项D不属于抽样调查的特点。
8. 以下有关样本量的描述,叙述正确的是() A.样本量宜大不宜小 B.样本量越大资料越准确 C.样本量足够就好 D.样本量大小由调查可行性决定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41。抽样必须随机化,样本量足量。
9. 抽样误差最小的抽样方法是() A.单纯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46。分层抽样比单纯随机抽样所得到的结果精确度更高,组织管理更方便,而且它能保证总体中每一层都有个体被抽到,这样除了能估计总体的参数值,还可以分别估计各个层的情况,因此分层抽样技术常被采用。分层抽样的样本均数或样本率的方差最小。所以,分层抽样的误差是最小的。
10. 以下符合生态学研究的特点是() A.机体内暴露水平上研究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B.群体水平上研究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C.个体水平上研究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D.分子水平上研究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52。生态学研究在收集疾病和健康状态以及某暴露因素的资料时,不是以个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而是以群体为单位的(如国家、城市、学校等),这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基本特征。
11. 为研究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分布特点,欲对H市15岁以上的居民进行体检并填写健康调查问卷,应采用的调查设计方法是() A.H市所有医院病例报告 B.生态学研究 C.H市住院或门诊患者普查 D.现况调查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9。特定范围为H市,人群为15岁以上居民,疾病为高血压。符合现况研究的概念:通过对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疾病或健康状态和有关因素的分布状况的资料收集、描述,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病因线索。
12. 一项调查收集了当地哮喘疾病频率资料,并从有关部门获取了该年度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欲作哮喘患病与空气质量关系研究,应采用的研究设计方法是() A.普查 B.抽样调查 C.现况研究 D.生态学研究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52。暴露因素为该年度空气质量检测数据,疾病为哮喘疾病,符合生药学研究:在群体的水平上研究某种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13. 为研究某电锁厂附近地区人群慢性镉中毒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特点,在该电锁厂排放污水河流下游的5个村庄进行调查,每个村子各选取在当地居住5年以上,无职业性镉接触史的居民约200人,进行体检并填写健康调查问卷。此种研究属于() A.病例报告 B.现况研究 C.生态学研究 D.个案研究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9。现况研究是通过对于特定时点(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疾病或健康状态和有关因素的分布状况的资料收集、描述,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病因线索。本题的时间段为居住5年以上,特定范围为该电锁厂排放污水河流下游的5个村庄,所以此种研究属于现况研究。
14. 某地开展痛风普查,10万人中发现痛风患者400例,据此可计算的频率指标是() A.罹患率为400/10万 B.发病率为400/10万 C.患病率为400/10万 D.累计发病率为400/10万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患病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本题的总人口为10万例,痛风病例为400例,所以患病率为400/10万。
15. 某地区为调查中、小学生近视率以及在不同年级、城乡中的分布状况,在全区60所中、小学中进行抽样调查。较合理的抽样方法是() A.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B.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C.先整群抽样,再分层抽样 D.先分层抽样,再整群抽样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46-P47。分层抽样:先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总体(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整群抽样:将总体分为若干群组,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这种抽样方法为整群抽样。
16. 通过生态学研究可实现的研究目的是() A.为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宫颈癌 B.对个别发生的麻疹患者进行调查 C.烟草消耗量与肺癌的关系研究 D.对临床诊疗过程中遇见的某罕见疾病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等进行描述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52。生态学研究是以群体为单位,描述不同人群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选项C疾病为肺癌,暴露因素为烟草消耗量。
17. 通过普查可实现的研究目的是() A.为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宫颈癌 B.对个别发生的麻疹患者进行调查 C.烟草消耗量与肺癌的关系研究 D.对临床诊疗过程中遇见的某罕见疾病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等进行描述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41。普查的目的主要包括: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病人,如妇女的宫颈癌普查。
18. 通过抽样调查可实现的研究目的是() A.为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宫颈癌 B.对个别发生的麻疹患者进行调查 C.烟草消耗量与肺癌的关系研究 D.为了获取某地高校学生的乙肝感染率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41。抽样调查是对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来推论其所在的总体的情况。
19. 通过个案调查可实现的研究目的是() A.为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宫颈癌 B.对个别发生的麻疹患者进行调查 C.烟草消耗量与肺癌的关系研究 D.对临床诊疗过程中遇见的某罕见疾病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等进行描述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8。个案调查是指到发病现场对新发病例的接触史、家属及周围人群的发病或建立状况以及可能与发病有关的环境因素进行调查,以达到查明所研究病例的发病原因和条件,控制疫情扩散及消灭疫源地,防止再发生类似疾病的目的。
20. 通过病例报告可实现的研究目的是() A.为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宫颈癌 B.对个别发生的麻疹患者进行调查 C.烟草消耗量与肺癌的关系研究 D.对临床诊疗过程中遇见的某罕见疾病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等进行描述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8。病例报告是对临床上某种罕见病的单个病例或少数病例的详细介绍。
第四节、队列研究
1. 在队列研究中,结局的确切概念是指() A.统计检验结果 B.暴露属性的分组结果 C.观察中出现了预期结果事件 D.观察期限的终止时间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1。结局变量:也叫结果变量,简称为结局,是指随访观察中将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也即研究者希望追踪观察事件。结局就是队列研究观察的自然终点。
2. 下列不属于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特点的是() A.可直接计算发病率 B.多数情况下要计算发病密度 C.多用于稀有疾病 D.每次调查能同时研究几种疾病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1、P75。1.C选项,对稀有疾病进行队列研究需要的样本量较大,常常难以实施,实际常用病例对照研究研究罕见疾病;2.A选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能直接观察到研究期内的新发病例数,可以直接计算发病率3.B选项,如果队列研究观察时间太长,研究对象进入队列的时间先后不一以及退出失访等造成每个研究对象被观察的时间不一样,此时计算发病密度来反映发病风险;4.D选项,队列研究可以获得除预期以外的疾病的结局资料,分析一因与多种疾病之问的关系。
3. 对某病进行前瞻性研究时,最初选择的队列应由下列人员组成() A.患该病的人 B.未患该病的人 C.具有欲研究因素的人 D.具有该病家族史的人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59。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构模式图可知,最初选择的研究对象时必须是末出现所研究结局的人群,也就是确定目前末患该研究的疾病,然后再根据暴露状況分为暴露组与对照组。A错误,患病者结局己经出现,无法观察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所以患该疾病者会被排除队列;C错误,具有研究因素的人在纳入队列之后会被分入暴露组,无对照组;D错误,具有家族史的人也是属于暴露者,还未患病,也应该纳入队列之后进入暴露组。
4. 欲了解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部分的大小时,常用的指标是() A.相对危险度 B.归因危险度 C.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D.人群归因危险度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2。1.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attributablerisk,PAR):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2.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指PAR占总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3.相对危险度(RR)这里的相对危险度通常包括了危险度比(riskratio,RR)或率比(ratertio,RR)。危险度比是暴露组的危险度(测量指标是累积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危险度之比。率比是暴露组与对照组的发病密度之比。RR表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对照组的多少倍,4.归因危险度(AR)又叫特异危险度、危险度差(riskdfference,RD)和超额危险度(excesrisk),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5. 下列不属于队列研究的特点的是() A.属于观察法 B.需要设立对照组 C.能确证暴露与结局的因果联系 D.省时、省力、省钱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1。队列研究因需要长期随访队列,研究过程中会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且其组织和后勤工作亦相当艰巨。
6. 下列不属于队列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相同点的是() A.均需给予人为的干预措施 B.均需设立对照组 C.均是由因及果的研究方法 D.均可能产生失访偏倚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57、P99。1.A正确,队列研究属于观察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对暴露组和对照组以及研究过程实施任何干预,对研究对象施加干预实验性研究。2.B错误,队列研究设暴露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实验性研究设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3.C错误,队列研究及实验性研究均是需要前瞻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得到研究结局,均能确定前因后果的时间顺序,因此均是由因及果的研究方法。4.D错误,均需要向前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研究对象不易保持依从性,容易产生失访偏倚。
7. 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比较,错误的说法是() A.均是分析性研究方法 B.均属于观察法 C.均可以计算发病密度 D.队列研究验证病因假设的能力较病例对照研究强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57、P77。1.C错误,队列研究可从人群暴露于危险因素开始随访直到疾病发生,因此可以计算发病密度,病例对照研究只能得知研究对象目前是否患病情况,无法知道是否是新发病例还是1日病例;2.A说法正确,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主要用于检验或验证病因假设,均为分析性研究;3.B说法正确,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均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未施加任何干预;4.D说法正确,队列研究因是病因发生在前,疾病发生在后,因果现象的时间顺序合理,验证病因的能力较强,病例对照研究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验证因果关系的能力较弱。
8. 有关队列研究暴露人群的选择,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A.职业人群 B.特殊暴露人群 C.一般人群 D.患有某欲研究疾病的人群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2。队列研究暴露人群的选择可以是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9. 反映某暴露因素与疾病关联强度的最好的指标是() A.人群归因危险度 B.全人群该病的发病率 C.该因素的流行率 D.相对危险度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2。1.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attributablerisk,PAR):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2.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指PAR占总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3.相对危险度(RR)这里的相对危险度通常包括了危险度比(riskratio,RR)或率比(ratertio,RR)。危险度比是暴露组的危险度(测量指标是累积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危险度之比。率比是暴露组与对照组的发病密度之比。RR表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对照组的多少倍。4.归因危险度(AR)又叫特异危险度、危险度差(riskdfference,RD)和超额危险度(excesrisk),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10. 以人年为单位计算的率为() A.发病率 B.发病密度 C.病死率 D.现患率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9。发病密度=观察期内的发病人数/观察总人时数,队列研究中若观察时间比较长,研究对象进入队列的时间可能先后不一以及失访等因素,每个对象被观察到的时间不一样,此时采用人时为分母计算发病率,称为发病密度。
11. 队列研究中研究对象应选择() A.在患某病者中选择有、无某暴露因素的两个组 B.在患该病者中选择有某暴露因素的为一组,在无该病者中选择无该暴露因素的为另一组 C.在无该病者中选择有某暴露因素的为一组,在有该病者中选择无该暴露因素的为另一组 D.在无该病者中,选择有、无某暴露因素的两个组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58。在队列研究中,所选研究对象在随访开始时必须是没有出现所研究的结局,但在随访期内有可能出现该结局(如疾病)的人群。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必须有可比性,非暴露组应该是除了未暴露于某因素之外,其余各方面都尽可能与暴露组相同的组人群。
12. 说明暴露与结局关联强度的指标是() A.RR和AR B.RR和PAR C.RR和PAR% D.PAR和PAR%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1。RR与AR都是表示关联强度的重要指标,彼此密切相关,但其流行病学意义却不同。RR说明暴露者发生相应疾病的危险是非暴露者的多少倍;AR则是指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如果暴露因素消除,就可减少这个数量的疾病发生。前者具有病因学的意义后者更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
13. 下列有关队列研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属于分析性研究 B.暴露与疾病在时间上必须是前瞻性的 C.一般需要计算人年 D.观察终点就是观察终止时间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6。观察终点就是指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达到了这个观察终点,就不再对该研究对象继续随访。这里强调的是出现预期结果。
14. 有研究者对吸烟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做如下研究,吸烟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是300/10万人年,不吸烟者的发病率是100/10万人年,总人群的心血管发病率是150/10万人年。吸烟与疾病的相对危险度是() A.3 B.2 C.6 D.0.33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0。相对危险度(RR)是暴露组的危险度(测量指标是累积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危险度之比。RR=(300/10万)/(100/10万)=3。
15. 某单位从1985年起对职工心脏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研究。在1985年每位职工填写了一份关于体育锻炼的调查表,然后对其随访直至2000年。研究者发现:对于调查表中填有每天有规律地锻炼30分钟的职工,在总共4000个观察人年中发生心脏病50例,而锻炼没有规律的职工,在总共3000个观察人年中发生心脏病200例。测量职工心脏病发病危险最合适的指标是() A.累积发病率 B.发病密度 C.标准化发病率 D.15年发病危险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9。题干给出的为人时,和观察期内的发病人数,可计算发病密度。
16. 15.某单位从1985年起对职工心脏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研究。在1985年每位职工填写了一份关于体育锻炼的调查表,然后对其随访直至2000年。研究者发现:对于调查表中填有每天有规律地锻炼30分钟的职工,在总共4000个观察人年中发生心脏病50例,而锻炼没有规律的职工,在总共3000个观察人年中发生心脏病200例。规律锻炼与心脏病之间的关联强度是() A.3.2 B.0.4 C.0.19 D.5.3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0。相对危险度(RR)是暴露组的危险度(测量指标是累积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危险度之比。RR=(50/4000人年)/(200/3000人年)=0.19。
17. 一项膀胱癌与吸烟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男性吸烟者膀胱癌发病率为48.0/10万,不吸烟者为25.4/10万,其归因危险度为() A.1.89 B.22.6/10万 C.48 D.0.48%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1。归因危险度(AR)又叫特异危险度、危险度差(riskdfference,RD)和超额危险度(excesrisk),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AR=48.0/10-25.4/10=22.6/10万。
18. 在吸烟与肺癌关系的队列研究中,吸烟组肺癌的发病率为1.20‰,非吸烟组肺癌的发病率为0.4‰,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说明() A.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危险不一定比非吸烟组高 B.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危险是非吸烟组的3倍 C.吸烟人群中因为吸烟导致肺癌的比例是70% D.吸烟人群中因为吸烟导致肺癌的发生率为0.40‰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0。队列研究使用相对危险度描述暴露因素的危险性。相对危险度(RR)是暴露组的危险度(测量指标是累积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危险度之比。
19. 吸烟与肺癌的关系研究中,RR=2.1,95%的可信限为1.6~2.8,该结果说明() A.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至少为不吸烟者的1.6倍 B.暴露组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C.样本得出的相对危险度不太可靠,95%可信限比较宽 D.暴露与疾病的发生无关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1。题干中RR值可信区间不包含“1”,说明RR与“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之说明两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0. 一项有关血脂是否引起冠心病的队列研究,在随访过程中,下述研究对象被认为到了观察的终点() A.血脂升高的人 B.猝死于脑卒中的人 C.诊断为高血压的人 D.诊断为冠心病的人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6。观察终点就是指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达到了这个观察终点,就不再对该研究对象继续随访。这里强调的是出现预期结果。题中的研究结局是出现冠心病。
21. 运用队列研究研究吸烟和肺癌的关系,基线资料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和其他人口学资料的目的是() A.根据年龄、性别制订不同随访方案 B.根据年龄、性别进行分组 C.排除具有可疑混杂因素的研究对象 D.为调整可疑混杂因素的影响收集资料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5。基线资料可以作为判定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依据,也可以为分析和调整其他影响研究结局的因素提供保证。
22. 研究吸烟和肺癌的关系,队列研究开始,基线资料收集时,判断研究对象是否患有肺癌的目的是() A.发现队列人群中的新病例 B.根据暴露状态进行分组 C.排除具有可疑混杂因素的研究对象 D.排除已经患有目标疾病的不合格对象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58。在队列研究中,所选研究对象在随访开始时必须是没有出现所研究的结局,但在随访期内有可能出现该结局(如疾病)的人群。
23. 除RR外,与PAR%高低有关的因素是() A.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疾病发病率 B.病例组人群的暴露率 C.暴露组的疾病死亡率 D.人群中暴露的比例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2。Pe表示人群中疾病暴露者的比例。
24. 与队列研究样本量大小有关的是() A.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疾病发病率 B.病例组人群的暴露率 C.暴露组的疾病死亡率 D.人群的平均暴露水平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4。影响样本量的因素:1.一般人群(对照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p0);2.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发病率之差(d);3.要求的显著性水平即检;4.效力效力(power)。
25. 与相对危险度有关的是() A.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疾病发病率 B.病例组人群的暴露率 C.暴露组的疾病死亡率 D.人群的平均暴露水平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0。相对危险度(RR)是暴露组的危险度(测量指标是累积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危险度之比。
26. 综合考虑相对危险度及人群暴露率两因素来探讨暴露因素对目标人群的影响,具有公共卫生学意义的指标为() A.相对危险度 B.归因危险度 C.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D.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1。相对危险度具有病因学的意义,归因危险度更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综合考虑相对危险度及人群暴露率两因素来探讨暴露因素对目标人群的影响,具有公共卫生学意义的指标为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27. 用来说明暴露组由于某种暴露所致发病占全部发病的百分比的指标为() A.相对危险度 B.归因危险度 C.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D.发病密度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2。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指PAR占总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28. 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为() A.相对危险度 B.归因危险度 C.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D.发病密度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1。归因危险度(AR)又叫特异危险度、危险度差(riskdfference,RD)和超额危险度(excesrisk),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29. 用于描述暴露因素和疾病之间的病因学联系的强弱,最合适的指标是() A.相对危险度 B.归因危险度 C.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D.发病密度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0。RR表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对照组的多少倍,RR值越大,表明暴露的效应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的强度越大。
30. 前瞻性队列研究() A.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 B.不适于罕见暴露和疾病关系的病因研究 C.不适于一果多因的研究 D.目前确证暴露和疾病的因果关系最好的设计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1。疾病发病率太低需要的研究样本量大,随访过程难度大,质量控制困难,因此前瞻性队列研究不适合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
31. 历史性队列研究() A.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 B.不适于罕见暴露和疾病关系的病因研究 C.不适于一果多因的研究 D.收集到的资料可能缺少需要的细目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1。根据历史性队列研究的选用原则,需要过去某段时间内是否有足够数量的、完整可靠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暴露和结局的历史记录或档案,由于对资料完整性要求较高,因此容易出现资料缺少细目的情况。
第五节、病例对照研究
1. 病例对照研究() A.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 B.不适于罕见暴露和疾病关系的病因研究 C.不适于一果多因的研究 D.目前确证暴露和疾病的因果关系最好的设计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8。病例对照研究不适用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
2. 病例对照研究的研究对象分为() A.试验组与非试验组 B.病例组与对照组 C.干预组与对照组 D.暴露组与非暴露组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7。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是按是否具有研究的结局分成病例组与对照组。
3. 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分为() A.频数匹配和成组匹配 B.频数匹配和个体匹配 C.个体匹配和配对 D.频数匹配和配对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3。根据匹配的方式不同,可分为频数匹配(frequencymatching)和个体匹配(individualmatching)两种形式。频数匹配是指对照组具有某种或某些因素或特征者所占的比例与病例组一致或相近。个体匹配是以对照与病例个体为单位进行匹配。
4. 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应首选() A.现患病例 B.新发病例 C.死亡病例 D.重病例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1。病例的类型通常有三种类型的病例(即新发病例、现患病例和死亡病例)可供选择。在病例对照研究中,首选的病例类型是新发病例。其优点在于:新发病例包括不同病情和预后的病人,代表性好,另外,病人确诊不久即被调查,对有关暴露的回忆信息较为准确可靠,不受各种预后因素的影响,且病历资料容易获得。
5. 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中,均衡性检验的目的是() A.分析暴露与疾病的统计学关联 B.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 C.考核病例组和对照组资料之间的可比性 D.检验病例与对照组的样本量是否充足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6。均衡性检验即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某些基本特征是否相似或齐同,目的是检验两组的可比性。
6. 病例对照研究中反映暴露与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是() A.比值比 B.卡方值 C.人年发病率 D.患病率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8。关联强度分析:描述暴露与疾病联系强度的指标是相对危险度(RR),在队列研究中可求得。但是,一般情况下,病例对照研究中没有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观察人数,不能计算发病率,因此不能直接计算RR,但可用比值比(oddsratio,OR)来近似估计RR。比值比又称比数比,优势比,为病例组与对照组两组暴露比值之比。所谓比值或比数(odds)是指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发生的可能性之比。
7. 与队列研究相比,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是() A.更容易避免系统误差 B.更容易确定暴露与疾病的先后顺序 C.更适用于罕见病的病因研究 D.更容易验证病因假设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8。病例对照研究优点:1.特别适用于罕见病、潜伏期长疾病的病因研究;2.相对更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并且较易于组织实施;3.可以同时研究多个暴露与某种疾病的联系,特别适合于探索性病因研究;4.该方法应用范围广。
8.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匹配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研究效率,控制混杂因素的作用 B.保证病例组与对照组有相同的样本量 C.保证病例组与对照组有一致的研究因素 D.便于研究对象回忆暴露因素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2。匹配目的主要是提高研究效率,其次是控制混杂因素的干扰。
9. 病例和对照均来自于医院的病例对照研究,最易出现的偏倚是() A.信息偏倚 B.选择偏倚 C.观察偏倚 D.混杂偏倚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6。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回顾性的观察性研究,比较容易产生偏倚,常见的偏倚有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选择偏倚: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只是源人群的一个样本,由于选入的研究对象与未选入者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而引起的系统误差称为选择偏倚。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选择偏倚包括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等。
10.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最佳对照人群是() A.医院内的其他疾病患者人群 B.与病例来自同一源人群 C.病例的亲属人群 D.病例的邻居或同事人群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7-P78、P81。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是以当前已经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一组病人作为病例组,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一组个体作为对照组。P78图5-1病例对照研究基本原理示意图——调查方向:源人群。P81选择对照的原则对照必须是以与病例相同的诊断标准确认为不患所研究疾病的人。另外,对照应该能够代表产生病例的源人群(sourcepopulation);换句话讲,对照的暴露分布应该与病例源人群的暴露分布一致。
11.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匹配是指() A.病例组的样本数等于对照组的样本数 B.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某些特征或变量一致 C.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研究因素一致 D.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所有特征或变量一致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9。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即要求选择的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使匹配因素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保持均衡,从而排除这些因素对结果的干扰。
12. 影响病例对照研究样本量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人群中暴露者的比例 B.估计的暴露的相对危险度 C.要求的显著性水平 D.研究变量的性质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3。影响样本量的因素:病例对照研究的样本含量与下列四个条件有关。①研究因素在对照组或人群中的暴露率(P0)。②研究因素与疾病关联强度的估计值,即比值比(OR)。③希望达到的统计学检验假设的显著性水平,即第Ⅰ类错误(假阳性)概率(α),一般取α=0.05。④希望达到的统计学检验假设的效能或称把握度(1-B),β为第Ⅱ类错误(即假阴性)概率,一般取β=0.1。
13. 病例对照研究中,比值比(OR)的含义是() A.病例组的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发病率之比 B.病例组的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发病率之差 C.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比 D.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与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之比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8。比值比(oddsratio,OR)又称比数比,优势比,为病例组与对照组两组暴露比值之比。所谓比值或比数(odds)是指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发生的可能性之比。
14. 分层分析可以控制() A.选择偏倚 B.信息偏倚 C.混杂偏倚 D.Berkson偏倚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7。资料分析阶段,可采取分层分析或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控制混杂偏倚。
15. 病例对照研究中不会出现的偏倚是() A.选择偏倚 B.信息偏倚 C.回忆偏倚 D.失访偏倚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6。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回顾性的观察性研究,比较容易产生偏倚,常见的偏倚有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
16. 病例对照研究中用于匹配的因素,必须是() A.未知的混杂因素 B.与研究的疾病无关的因素 C.未知的暴露因素 D.已知或可疑的混杂因素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2。匹配变量必须是已知的混杂因素,或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为混杂因素,否则不应匹配。
17. 在病例对照研究的资料分析中,描述性分析不包括() A.病例和对照的均衡性检验 B.病例和对照某研究因素暴露率的比较 C.病例和对照的年龄、性别构成比较 D.病例和对照的例数描述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6。描述性统计:1.一般特征描述即对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等及病例的临床分型等的分布频率进行描述。2.均衡性检验:病例和对照某研究因素暴露率的比较属于推断性分析。
18. 关于信息偏倚的控制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A.制定严格的研究对象入选条件 B.在与病例相同的多个医院选择多病种对照 C.采用盲法进行调查 D.采用匹配方法选择研究对象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9。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也容易出现选择偏倚和信息偏倚。为避免偏倚可采用盲法(blinding或masking),根据盲法程度过去经常分为单盲、双盲和三盲。P96,A、D为混杂偏倚的控制方法;B为入院率偏倚的控制方法。
19. 关于选择偏倚的描述,正确的是() A.增大样本量可以减小选择偏倚 B.选人群病例和人群对照更容易发生选择偏倚 C.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不容易发生选择偏倚 D.病例对照研究比队列研究更容易发生选择偏倚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6。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回顾性的观察性研究,比较容易产生偏倚,常见的偏倚有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
20. 关于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组的选择,说法正确的是() A.病例组应从医院中选取 B.病例组应是具有危险因素暴露史者 C.病例组应是不患其他疾病的人 D.病例组的选择不能受暴露史的影响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1。选择对照的原则:对照必须是以与病例相同的诊断标准确认为不患所研究疾病的人。另外,对照应该能够代表产生病例的源人群(sourcepopulation);换句话讲,对照的暴露分布应该与病例源人群的暴露分布一致。
21. 病例对照研究使用分级资料分析的目的是() A.控制混杂因素 B.提高研究效率 C.检验交互作用 D.检验剂量反应关系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3。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如果能够获得某些暴露因素不同暴露水平的资料(也称分级资料),可将不同暴露水平的资料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分成多个有序的暴露等级,不同暴露等级分别与无暴露或最低水平的暴露作比较,以分析这些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relationship),增加因果关系推断的依据。
22. 20年来在某医院住院的1000例肺癌患者中,吸烟者占75%,不吸烟者仅为25%,说明吸烟者易患肺癌() A.正确,因为这是患者中的吸烟率 B.正确,因为吸烟者中肺癌的发生率为不吸烟者的3倍 C.错误,因为资料来自一家医院,代表性不够 D.错误,因为无对照组的吸烟比例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1。病例与对照的选择,尤其是对照的选择是病例对照研究成败的关键之一。选择对照的原则:对照必须是以与病例相同的诊断标准确认为不患所研究疾病的人。另外,对照应该能够代表产生病例的源人群(sourcepopulation);换句话讲,对照的暴露分布应该与病例源人群的暴露分布一致。
23. 假定夫妻不和睦的男外科大夫有较高的手术事故发生率,如用病例对照研究来检验此假设,合适的对照为() A.未出事故的男外科大夫 B.不是外科大夫的男性 C.夫妻和睦的男外科大夫 D.夫妻和睦的不是外科大夫的男性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1。选择对照的原则:对照必须是以与病例相同的诊断标准确认为不患所研究疾病的人。另外,对照应该能够代表产生病例的源人群(sourcepopulation);换句话讲,对照的暴露分布应该与病例源人群的暴露分布一致。
24. 研究脑梗死患者发生复发的相关因素,以发生脑梗死复发的患者作为病例组,适宜的对照应该是() A.新发脑梗死患者 B.病程与病例组相似,但未复发的脑梗死患者 C.未发生过脑梗死的高血压患者 D.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以外的其他疾病的患者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1。选择对照的原则:对照必须是以与病例相同的诊断标准确认为不患所研究疾病的人。另外,对照应该能够代表产生病例的源人群(sourcepopulation);换句话讲,对照的暴露分布应该与病例源人群的暴露分布一致。
25. 假定酒后驾车的司机有较高的交通事故发生率,如果开展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来检验此假设,合适的对照为() A.没有酒后驾车的司机 B.酒后驾车的司机 C.未出事故的司机 D.酒后驾车但未出事故的司机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2。选择对照的方法主要采取匹配(matching)与非匹配两种方法选择对照。非匹配设计时,选择对照时没有任何限制和要求。匹配或称配比,是要求对照在某些特征或因素上与病例保持一致,保证对照与病例具有可比性(comparability),以便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匹配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研究效率,其次是控制混杂因素的干扰。
26. 在一项饮酒和胃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如果对照组女性比例显著高于病例组,可能会产生的偏倚为() A.失访偏倚 B.混杂偏倚 C.信息偏倚 D.回忆偏倚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7。当我们研究某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关联时,由于某个既与疾病有关系,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造成的偏倚叫混杂偏倚。
27. 在一项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如果对照组中选入过多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则计算得到的() A.RR值可能高于真实值 B.RR值可能低于真实值 C.OR值可能高于真实值 D.OR值可能低于真实值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8。一般情况下,病例对照研究中没有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观察人数,不能计算发病率,因此不能直接计算RR,但可用比值比(oddsratio,OR)来近似估计RR。比值比又称比数比,优势比,为病例组与对照组两组暴露比值之比。所谓比值或比数(odds)是指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发生的可能性之比。
28.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索饮酒与男性早发性痴呆之间的关系,考虑吸烟是潜在的混杂因素,如果进行分层分析,则分层因素是() A.饮酒 B.患病情况 C.吸烟 D.性别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0。非匹配资料的分层分析:病例对照研究中的混杂因素可以用配比设计加以控制,但未被配比的混杂因素,需用分层分析(stratificationanalysis)的方法去识别,并估计和控制其作用。分层分析是根据潜在混杂因素的有无或程度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的层,然后在各层中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暴露因素的分布。
29. 在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中,某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关联的OR的95%可信区间为0.35~0.75,该因素可能为() A.混杂因素 B.危险因素 C.保护因素 D.无关因素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8。OR的含义与RR相同,均指暴露者疾病的危险性是非暴露者的多少倍。OR>1说明暴露与疾病呈“正”关联,即暴露可增加疾病的危险性,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OR<1说明暴露与疾病呈“负”关联,即暴露可降低疾病的危险性,暴露因素是保护因素;OR=1,则表明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无统计学联系。
30. 一项研究得出某因素与疾病之间联系的OR为1.1,其95%可信区间为0.7~1.5,说明() A.总体OR值95%的可能是错误的 B.总体OR值在0.7~1.5的机会为95% C.总体OR值说明该因素与疾病无关,而95%区间说明有联系 D.存在偏倚的可能性为95%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8。OR的含义与RR相同,均指暴露者疾病的危险性是非暴露者的多少倍。OR>1说明暴露与疾病呈“正”关联,即暴露可增加疾病的危险性,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OR<1说明暴露与疾病呈“负”关联,即暴露可降低疾病的危险性,暴露因素是保护因素;OR=1,则表明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无统计学联系。
31. 一项雌激素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共包括63对研究对象,病例与对照均有雌激素暴露史者共27对,两者均无暴露史者4对,病例有暴露史而对照无暴露史者29对,其余为对照有暴露而病例无暴露者。则OR为() A.10.67 B.9.67 C.4.47 D.2.24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0。结合表5-3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归纳表知a=27,b=3,c=29,d=4根据公式:OR=c/b=29/3=9.67。
32. 一项关于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成组病例对照研究中,109例肝癌患者中有98 例HBV阳性,109例对照中有49例HBV阳性,则OR为() A.(49×11)/(98×60) B.(98×60)/(49×11) C.49/11 D.11/49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7-P88。结合表5-1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归纳表知:a=98,b=49,c=109-98=11,d=109-49=60。根据公式:OR=a×d/b×c=(98×60)/(49×11)。
33. 美国Framingham心血管病队列研究中,男性队列中发现高胆固醇水平者患冠心病的RR=2.4(P<0.05),而在病例对照研究中高胆固醇与冠心病之间的OR=1.16(P>0.05)。分析发现,差异的原因是冠心病患者诊断后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两种研究方法结果差异的原因为() A.检出偏倚 B.易感性偏倚 C.奈曼偏倚 D.伯克森偏倚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6。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prevalence-incidencebias)也称奈曼偏倚(Neymanbias),即如果调查对象选自现患病例,即存活病例,特别是病程较长的现患病例,得到的一些暴露信息可能只与存活有关,而未必与该病的发病有关,从而错误地估计这些因素的病因作用;另一种情况是,某病的幸存者由于疾病而改变了原有的一些暴露特征(如生活习惯)。
34. 某人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因,选择100例确诊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例和100例同期同医院出生的正常新生儿,对新生儿母亲孕期病史及分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这种研究方法是() A.病例对照研究 B.前瞻性研究 C.临床随访研究 D.实验研究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7。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是以当前已经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一组病人作为病例组,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一组个休作为对照组,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研究对象既往对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采用统计学检验,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各因素暴露比例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35. 一项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χ2=12.36,P<0.05,OR=3.3,正确的结论为() A.病例组肺癌的患病率明显大于对照组 B.病例组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大于对照组 C.对照组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大于病例组 D.不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小于吸烟者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8。OR的含义与RR相同,均指暴露者疾病的危险性是非暴露者的多少倍。OR>1说明暴露与疾病呈“正”关联,即暴露可增加疾病的危险性,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OR<1说明暴露与疾病呈“负”关联,即暴露可降低疾病的危险性,暴露因素是保护因素;OR=1,则表明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无统计学联系。OR=3.3表示吸烟可增加疾病的危险性,不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小于吸烟者。
36. 要排除某些生活方式和个人习惯因素对结果的影响,适宜的对照是() A.邻居对照 B.配偶对照 C.同胞对照 D.人群对照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2。选择对照的方法:主要采取匹配(matching)与非匹配两种方法选择对照。非匹配设计时,选择对照时没有任何限制和要求。匹配或称配比,是要求对照在某些特征或因素上与病例保持一致,保证对照与病例具有可比性(comparability),以便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匹配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研究效率,其次是控制混杂因素的干扰。
37. 要同时控制早期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对结果的影响,适宜的对照是() A.邻居对照 B.配偶对照 C.同胞对照 D.人群对照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2。选择对照的方法:主要采取匹配(matching)与非匹配两种方法选择对照。非匹配设计时,选择对照时没有任何限制和要求。匹配或称配比,是要求对照在某些特征或因素上与病例保持一致,保证对照与病例具有可比性(comparability),以便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匹配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研究效率,其次是控制混杂因素的干扰。
38. 要控制社会经济地位对结果的影响,适宜的对照是() A.邻居对照 B.配偶对照 C.同胞对照 D.人群对照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2。选择对照的方法主要采取匹配(matching)与非匹配两种方法选择对照。非匹配设计时,选择对照时没有任何限制和要求。匹配或称配比,是要求对照在某些特征或因素上与病例保持一致,保证对照与病例具有可比性(comparability),以便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匹配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研究效率,其次是控制混杂因素的干扰。
39.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在某食堂就餐者中发生细菌性痢疾暴发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其最大优越性在于该研究方法适用于() A.罕见疾病的研究 B.罕见暴露的研究 C.常见疾病的研究 D.病因的广泛探索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8。表5-11传统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点和局限性的比较。
40.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母亲吸烟与出生缺陷关系的调查,其最大优越性在于该研究方法适用于() A.罕见疾病的研究 B.罕见暴露的研究 C.常见疾病的研究 D.因果关联的确证性研究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8。表5-11传统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点和局限性的比较。
第六节、实验流行病学
1. 流行病学中,观察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设立对照 B.是否人为施加干预措施 C.是否随访观察 D.是否采用盲法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9。观察与实验时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所谓“观察”是在不干预、自然的情况下认识自然现象的本来面目,描述现状,分析规律;而“实验”则是在研究者的控制下,对研究对象人为施加或去除某种因素,进一步研究对象发生的改变,由此评价这些人为措施的功效。
2. 以下哪种流行病学研究会应用到随机分组() A.现场试验 B.队列研究 C.抽样调查 D.个案报告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2。现场试验通常具有如下特点:研究对象通常为非病人;研究地点为社区、学校、工厂等现场;多为预防性试验;需以个体单位随机分配措施;对分配的措施的不依从,应当测量其程度与原因;尽可能应用盲法。
3. 为了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让整个研究地区的人群食用加碘食盐,这种方法属于() A.随机对照试验 B.现场试验 C.社区实验 D.病例报告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3。社区试验也叫社区干预项目,是以人群作为整体进行试验观察,常用于对某种预防措施或方法进行考核或评价。如食盐中统一加碘,请整个研究地区的人群食用,来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就属于此类研究。
4. 在实验过程中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和B两组。第一阶段,A组人群给予干预措施,B组人群为对照组,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后,两组对换,B组接受干预措施,而A组成为对照。这属于() A.标准对照 B.空白对照 C.交叉对照 D.自身对照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9。在实验过程中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和B两组,在第一阶段,A组人群给予干预措施,B组人群为对照组,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后,两组对换,B组接受干预措施,而A组成为对照。
5. 评价某预防规划实施效果,在一个足够长的观察期内,将预防规划实施前后该地区人群的疾病和健康状况进行了对比,这属于() A.标准对照 B.空白对照 C.安慰剂对照 D.自身对照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9。自身对照是指试验前后以同一人群作对比。如评价某预防规划实施效果,在试验前需要规定一个足够的观察期限,然后将预防规划实施前后人群的疾病和健康状况进行对比。
6.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目的是() A.提高实验的敏感性 B.增加研究对象的依从性 C.使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受益 D.提高两组的可比性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0。实验流行病学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方案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人为地施加或减少某种因素,然后追踪观察该因素的作用结果,比较和分析两组或多组人群的结局,从而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
7. 临床试验的研究对象是() A.患者个体 B.患者群体 C.未患病的个体 D.未患病的人群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1。临床试验是随机对照试验或随机临床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andomizedclinicaltrial,RCT)的简称,强调以病人个体为单位进行试验分组和施加干预措施,病人可以是住院和未住院的病人。通常用来对某种药物或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8. 实验流行病学的特征不涉及的是() A.前瞻性 B.随机化 C.对照 D.匹配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1。实验流行病学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它是前瞻性研究,即必须直接跟踪研究对象,这些对象虽不一定从同一天开始,但必须从一个确定的起点开始。2.必须施加一种或多种干预处理,作为处理因素可以是预防某种疾病的疫苗、治疗某病的药物或干预的方法措施等。3.研究对象是来自一个总体的符合纳税人排除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情的人群,通过随机分配形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从而保证实验开始时,两组在有关各方面相当近似或可比,这样实验结果的组间差别才能归之于干预处理的效应。《流行病学》第8版P116。实验流行病学按照随机化方法,将研究随性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9. 现场试验的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A.研究对象通常为非患者 B.研究地点为社区、学校、工厂等现场 C.多为治疗性试验 D.需以个体为单位随机分配措施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2。现场试验通常具有如下特点:研究对象通常为非病人;研究地点为社区、学校、工厂等现场;多为预防性试验;需以个体单位随机分配措施;对分配的措施的不依从,应当测量其程度与原因;尽可能应用盲法。所以选项C的描述不正确。
10.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设计中关于研究对象的选择,不正确的是() A.应制订出严格的入选和排除标准 B.尽可能选择症状和体征不明显的患者做研究对象 C.研究对象应该能从中受益 D.新药临床试验时,尽量不选择孕妇作为研究对象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4。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受试人群(即研究对象)选择的标准也不同,应制订出严格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避免某些外来因素的影响。选择研究对象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选择对干预措施有效的人群;2.选择预期发病率较高的人群;3.选择干预对其无害的人群;4.选择能将试验坚持到底的人群;5.选择依从性好的人群。选项B不符合研究对象的选择。
11.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影响样本量大小的因素描述正确的是() A.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越大,需要的样本量越大 B.单侧检验比双侧检验所需样本量小 C.如果肯定实验组的效果好于对照组,应该选择双侧检验 D.研究对象分组数量越多,所需要的样本量越少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5。影响样本量大小的主要因素:1.实验组和对照组结局时间指标的数值差异大小:差异越小,所需的样本量越大。2.显著性水平:即检验假设时的第1类错误α值。3.把握度,即1-β,为拒绝无效假设的能力或逃避假阴性的能力。4.单侧检验或双侧检验:单侧检验比双侧检验所需样本量小。5.研究对象分组数量:分组数量越多,则所需样本量越大。
12. 实验流行病的随访观察内容不包括的选项是() A.干预措施的执行状况 B.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 C.有关的影响因素(预后影响因素) D.次要结局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11。随访观察的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1.干预措施的执行状况;2.有关影响因素(预后影响因素)的信息;3.结局变量。
13. 有关开放性试验,描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A.多适用于有主观观察指标的临床试验 B.易于设计和实施 C.研究的实施者知道分组的情况 D.对研究对象可以及时作出处理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10。未用盲法的试验,称为开放性试验(opentrial),即研究对象和研究实施者均知道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组情况,试验公开进行。这多适用于有客观观察指标或难以实施盲法的临床试验。其优点是易设计和实施,研究实施者了解分组情况,便于对研究对象及时作出处理,其主要缺点是容易产生偏倚。
14. 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一项新药物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试验,分析时最好选用的指标是() A.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 B.相对危险度、特异危险度 C.发病率、死亡率 D.保护率、效果指数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2。通常用来对某种药物或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15. 冬季将至,北方地区开展一年一度的流感疫苗的接种工作,随访期间90%的接种者未患流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疫苗有效,因为90%的接种者未患病 B.尚不能下结论,因为无统计学检验结果 C.该疫苗无效,因为部分接种者发生了流感 D.不能下结论,因为未设对照组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8。在研究干预措施的效果时,直接观察到的往往是多种因素的效应交织在一起的综合作用,合理的对照能成功的将干预措施的真实效应客观地、充分地暴露或识别出来,使研究者有可能作出正确评价。
16. 为考核新研制的甲肝疫苗的预防免疫效果,在某村7岁易感儿童进行甲肝疫苗免疫接种。经3年随访观察,接种甲肝疫苗的500人中,出现1例甲肝病例。在未接种的500人中,有10人发生甲肝,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疫苗的保护率是10 B.该疫苗的效果指数为9 C.该研究的主要结局是甲肝的发生率 D.无法计算该疫苗的效果指数,但可以计算保护率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10。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效应是以结局变量来衡量的,主要结局指标最好选择能够预测(疾病)临床结局的主要终点,如脑卒中临床试验的主要终点时致残率、死亡率。
17. 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在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是() A.非盲试验 B.双盲 C.三盲 D.单盲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9。单盲指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时实验组还是对照组。
18. 研究对象和研究实施人员都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的是() A.非盲试验 B.双盲 C.三盲 D.单盲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9。双盲指研究对象和研究实施人员都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
19. 研究实施者和研究对象不了解分组情况,负责资料收集和分析的人员也不了解分组情况的是() A.非盲试验 B.双盲 C.三盲 D.单盲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9。三盲指不但研究实施者和研究对象不了解分组情况,负责资料收集和分析的人也不了解情况,从而较好的避免了偏倚。
第七节、预防策略
1. 下列关于三级预防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A.第一级预防是消灭或消除疾病(或伤害)的根本措施 B.高危策略和全人群策略均是实现第一级预防的策略 C.很多慢性病病因尚不清楚,所以第二级预防至关重要 D.三级预防在概念上或实践中相互界限清楚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71。很多情况下,疾病自然史的各个阶段间很难划出明圳的界限,所以将这三级预防截然区分开来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三者在概念上或实践中有时会有一定的重叠。另外,同类措施会因预防的目标疾病不同而属于不同级的预防。
2. 下列措施中属于二级预防的是() A.保健服务 B.戒烟限酒 C.定期体检 D.运动康复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70。笫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二级预防是在疾病早期,症状体征尚未表现出来或难以觉察,通过及早发现并诊断疾病,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有更大的机会实现治愈;或者如果疾病无法治愈,可以通过治疗阻止疾病发展到严重的阶段或至少减缓发展进程,减少对更复杂的治疗措施的需要。
3. 下列措施中属于三级预防的是() A.戒烟限酒 B.心理康复 C.体育锻炼 D.尽早治疗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71。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或疾病管理。第三级预防发生在疾病的症状体征明显表现出来之后。早期,通过适当的治疗缓解症状,预防疾病进一步恶化,预防急性事件的发生和复发,预防合井症和残疾的发生。到了疾病晚期,通过早期发现和管理合并症,对已经发生的残疾进行康复治疗,最大限度的恢复个体的机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第三级预防旨在降低疾病和残疾给个体、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
4. 初级卫生保健的具体任务不包括() A.健康教育 B.健康促进 C.疾病的基本治疗 D.发展疾病监测网络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75。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因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以有所不同,但是至少应该包括以下8项:①针对当前流行的卫生问题及其预防控制方法开展宣传教育;②促进食品供应和适当的营养;③供应充足的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设施;④妇女儿童保健,包括计划生育;⑤针对主要传染病开展免疫接种;⑥预防和控制地方病;⑦常见病和伤害的妥善治疗和管理;⑧提供基本药物。
5. 对大多数慢性疾病可实行二级预防,这是指() A.健康教育 B.病因预防 C.疾病管理 D.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70。笫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二级预防是在疾病早期,症状体征尚未表现出来或难以觉察,通过及早发现并诊断疾病,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有更大的机会实现治愈;或者如果疾病无法治愈,可以通过治疗阻止疾病发展到严重的阶段或至少减缓发展进程,减少对更复杂的治疗措施的需要。
6. 以下不属于健康促进策略范畴的是() A.健康教育 B.健康保护 C.健康管理 D.政策立法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72。健康促进涵盖了三种策略,以医学干预措施为主的预防、健康教育,以及以立法、经济或社会措施为主的健康保护。
7. 属于高危策略的是() A.游说进行烟草广告立法 B.对高血压患者的全面监管 C.在高危人群中定期检测HIV D.定期对成年人进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评估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9。高危策略是以临床医学思维为导向的实现第一级预防的策略。高危策略是对未来发病风险高的一小部分个体,针对致病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危险暴露水平及其未来发病的风险。
8. 属于二级预防的是() A.游说进行烟草广告立法 B.对高血压患者的全面监管 C.在高危人群中定期检测HIV D.残疾患者中假肢、矫正器、轮椅等的应用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70。笫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二级预防是在疾病早期,症状体征尚未表现出来或难以觉察,通过及早发现并诊断疾病,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有更大的机会实现治愈;或者如果疾病无法治愈,可以通过治疗阻止疾病发展到严重的阶段或至少减缓发展进程,减少对更复杂的治疗措施的需要。
9. 属于三级预防的是() A.游说进行烟草广告立法 B.对高血压患者的全面监管 C.在高危人群中定期检测HIV D.残疾患者中假肢、矫正器、轮椅等的应用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71。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或疾病管理。第三级预防发生在疾病的症状体征明显表现出来之后。早期,通过适当的治疗缓解症状,预防疾病进一步恶化,预防急性事件的发生和复发,预防合井症和残疾的发生。到了疾病晚期,通过早期发现和管理合并症,对已经发生的残疾进行康复治疗,最大限度的恢复个体的机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第三级预防旨在降低疾病和残疾给个体、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
10. 属于健康管理的是() A.游说进行烟草广告立法 B.对高血压患者的全面监管 C.在高危人群中定期检测HIV D.残疾患者中假肢、矫正器、轮椅等的应用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72。健康管理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管的过程,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目的。与一般健康教育不同的是,健康管理是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来进行评价,即根据个人的疾病危险因素,由医生进行个体指导,动态追踪危险因索并及时进行干预。目前,健康管理主要用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肥胖、骨质疏松及肿瘤等。
11. 属于健康促进的是() A.游说进行烟草广告立法 B.对高血压患者的全面监管 C.在高危人群中定期检测HIV D.残疾患者中假肢、矫正器、轮椅等的应用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72。健康促进是增强人们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改善自身健康的能力的过程。它是一个综合的社会和政治活动过程,不仅包括直接加强个体行为和生活技能的健康教育,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还包括通过政策、立法、经济手段和其他形式的环境工程,改善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以减少它们对大众和个体健康的不利影响的社会行动,从而营造社会支待性的环境,促使人们实施维护和改善健康的行为。
第八节、传染病流行病学
1. 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并与之相互作用的过程是() A.传播过程 B.传染过程 C.传染期 D.流行过程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3。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2. 传染病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 A.潜伏期 B.易感期 C.亚临床期 D.临床症状期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7。临床症状期:指病人出现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期。此时病人体内有大量病原体生长繁殖,又有许多利于病原体排除的临床症状,这是传染性最强的时期,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3. 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为() A.传播机制 B.传染过程 C.流行过程 D.感染过程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8。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叫传播机制。
4.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意义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所携带病原体的型别、毒力 B.排出病原体数量的多少 C.病原携带者的职业、生活行为及社会活动范围 D.有无间接排出病原体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7。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携带者的类型、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及持续时间、携带者的职业、行为习惯、生活环境、活动范围和卫生防疫措施等。
5. 下列不是人畜共患疾病的是() A.钩端螺旋体病 B.伤寒 C.结核病 D.阿米巴痢疾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8。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疾病:如狂犬病、森林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等;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疾病:如人型结核、阿米巴痢疾等;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疾病:如血吸虫病;真性人畜共患疾病:如牛绦疾病、猪绦虫病等。所以选项B伤寒不属于人畜共患疾病。
6. 有季节性升高,并以儿童多见的传染病,传播途径是() A.经水传播 B.经食物传播 C.经接触传播 D.经空气传播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8。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为:1.传播途径容易实现、传播广泛,发病率高;2.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高发;3.在没有免疫预防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4.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本题符合空气传播,有明显季节性,儿童属于没有免疫预防人群。
7. 孕妇患风疹后,可能引起胎儿先天性畸形,此种传播方式称为() A.空气传播 B.医源性传播 C.“Z”型传播 D.垂直传播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0。垂直传播是指在怀孕期间和分娩过程中,病原体通过母体直接传给子代。如风疹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8. 以下不是经接触传播所致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的选项是() A.加强传染源管理,严格消毒制度,注意个人卫生可以减少传播 B.病例一般呈散发和家庭聚集性 C.流行过程缓慢,全年均可发病,无明显季节性高峰 D.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特点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9。经接触传播分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易感者与传染源直接接触而导致的疾病传播,如性传播疾病、狂犬病等,所以是无明显季节性高峰,全家均可发病。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是:病例多呈散发,但可在家庭或同住者之间传播而呈现家庭和同住者中病例聚集的现象;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中病例较多。所以选项D不是经接触传播所致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9. 很多呼吸道疾病存在周期性流行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易感者积累 B.自然环境有周期性变化 C.人口流动 D.发病率变动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2。疾病周期性的变化多见于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水痘、白喉等有周期性现象。主要是由于易感者积累使人群易感性增加,形成发病率增高的现象。
10. 下列因素中,不是造成疾病季节性流行的因素是() A.接触机会增加 B.病原体繁殖高峰 C.传播途径易于实现 D.宿主动物繁殖高峰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2。疾病季节性升高的原因较为复杂,不仅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媒介昆虫、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家畜的生长繁殖等因素的影响,也受人的生活方式、生产、劳动条件、营养、风俗习惯、医疗卫生水平、暴露于致病因素的机会和人群易感性的影响。
11. 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单位是() A.疫点 B.疫区 C.疫源地 D.传染源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1。疫源地是构成传染病流行的基本单位,一旦疫源地被消灭,流行过程就宣告结束。
12. 下列可以抑制传染病流行的情况是() A.人群人口数增加 B.人群易感性升高 C.人群易感性降低 D.人群免疫力降低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0。一般来说,在引起传染病流行的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群易感性高则传染病易发生和传播,当人群免疫力足够时,免疫人口不仅自身不发病,而且能够在人群中形成免疫屏障,阻断或终止传染病的流行。
13. 目前我国的国际监测传染病包括() A.鼠疫、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 B.鼠疫、回归热、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霍乱 C.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登革热 D.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黄热病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4。WHO规定的国际监测传染病为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回归热等5种,我国根据国情增加了登革热。
14. 乙类传染病中,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疾病是() A.艾滋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B.艾滋病、狂犬病 C.艾滋病、肺炭疽 D.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4。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疽种的肺炭疽采用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甲类管理)。
15. 对病原携带者采取的防疫措施有() A.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B.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隔离、治疗和送检病原学标本 C.收留在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限制活动,进行诊断治疗 D.艾滋病、乙型肝炎和疟疾的病原携带者严禁做献血员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6。对病原携带者采取的防疫措施:艾滋病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原携带者严禁献血。
16.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主要措施是() A.治疗患者 B.隔离带菌者 C.切断传播途径 D.预防接种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7。对传播途径的措施主要是针对传染源污染的环境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杀灭病原体。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要采用不同的措施。如肠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粪口传播,应对病人排泄物、污水、空气消毒和被污染的物品和周围环境等进行消毒处理。
17. 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不包括的选项是() A.灭鼠措施 B.消毒措施 C.环境卫生措施 D.饮食卫生措施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7。对传播途径的措施主要是针对传染源污染的环境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杀灭病原体。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要采用不同的措施。如肠道传染病等可进行消毒处理;如呼吸道传染病可采取通风、空气消毒和个人防护(如戴口罩)等措施;艾滋病等应采用安全性行为;虫媒传染病则主要采取杀虫来控制。
18. 不属于预防性消毒的方法是() A.饮水加氯消毒 B.食具煮沸消毒 C.剧场空气消毒 D.对痢疾患者每次所排粪便进行消毒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7。预防性消毒是指在没有发现明确传染源的情况下,对可能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如:乳制品消毒、饮水消毒、餐具消毒等。选项D已经明确被发现时痢疾患者,不属于预防性消毒。
19. 病原体不需要终末消毒的疾病是() A.流感 B.甲肝 C.鼠疫 D.霍乱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7。对外界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才需要进行终末消毒,如鼠疫、霍乱、病毒性肝炎、结核、伤寒、炭疽、白喉等;而流感、水痘、麻疹等疾病一般不需要进行终末消毒。
20. 人工自动免疫使用的制剂不包括() A.脊髓灰质炎活疫苗 B.丙种球蛋自 C.卡介苗 D.麻疹活疫苗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9。人工自动免疫-减毒活疫苗:常用的有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等。
21. 某公司数人在某家甜品店食用雪糕后感染痢疾,同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雪糕中分离到痢疾杆菌,从而确定雪糕是()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传播媒介 D.传播方式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9。作为媒介物的食物可分为两类,即本身含有病原体的食物及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雪糕是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属于传播媒介。
22. 某村庄在2016年6~7月发生了细菌性痢疾的流行,在出现单个流行高峰后,接着出现一批病例,表现为流行曲线的拖尾现象,这往往是由于() A.同源传播后继之以接触传播 B.连续传播后继之以同源传播 C.通过接触疫水传播 D.通过接触生物媒介传播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13。可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现场试验结果来计算疫苗保护率和效果指数。根据已知内容,可得出疫苗保护率和疫苗效果指数。
23. 某个社区在2016年开展了流感疫苗接种,全社区7500名居民中接种者5400人,截至2016年底,该社区共发生流感病例300人,其中90例发生在接种者中,210例发生在未接种者中,接种组流感发病率为1.7%,未接种组为10%,两组发病相差5.9倍,此结论() A.正确,该疫苗对预防流感有很好的效果 B.不正确,未进行统计学检验 C.不正确,接种组和未接种组不是随机抽样的样本 D.不正确,疫苗没有产生高的免疫效价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13。可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现场试验结果来计算疫苗保护率和效果指数。根据已知内容,可得出疫苗保护率和疫苗效果指数。
24. 决定传染病患者隔离期限长短的主要依据是() A.潜伏期 B.前驱期 C.传染期 D.临床症状期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6。传染期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25. 确定接触者检疫期限长短的主要依据是() A.潜伏期 B.前驱期 C.传染期 D.临床症状期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6。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其用途为:第2条,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一般为平均潜伏期加1~2天,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可按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予以留验和检疫。
26. 免疫接种时间的确定是根据() A.潜伏期 B.前驱期 C.传染期 D.临床症状期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6-P197。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其用途为:第3条,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
27. 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是() A.流感 B.麻疹 C.狂犬病 D.脊髓灰质炎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6。以隐形感染为主的传染病,这类传染病中隐形感染者所占的比例较大,只有少数人在感染后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重症和死亡病例罕见,呈现出“冰山现象”。如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脑炎等。
28. 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是() A.流感 B.麻疹 C.狂犬病 D.脊髓灰质炎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5-P196。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这类传染中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感染者居多,隐形感染较少,重症和死亡病例较少,如水痘、麻疹等。
29. 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的传染病是() A.流感 B.麻疹 C.狂犬病 D.脊髓灰质炎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6。以死亡为主的传染病,在这类传染病中,大多数感染者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常以死亡为结局,如狂犬病等。
30.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的()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A类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4。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现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
31. 登革热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的()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A类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4,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现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
32. 手足口属于法定报告类传染病中的()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A类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4。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含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意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33. 发现甲类传染病的病因或疑似患者,网络报告时限为() A.1小时 B.2小时 C.6小时 D.12小时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5。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34. 发现乙类传染病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患者,网络报告时限为() A.1小时 B.2小时 C.6小时 D.12小时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5。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35.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患者和疑似患者,网络报告时限为() A.1小时 B.2小时 C.6小时 D.24小时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6。对于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和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病例诊断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36. 饭店的碗筷每次用后都进行消毒,该措施属于() A.终末消毒 B.经常性消毒 C.随时消毒 D.预防性消毒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7。预防性消毒是指在没有发现明确传染源的情况下,对可能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如乳制品消毒、饮水消毒、餐具消毒等。
37. 某菌痢患者已住院隔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12小时内派人前往患者家,对患者的接触物品、餐具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该措施属于() A.终末消毒 B.经常性消毒 C.随时消毒 D.预防性消毒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7。终末消毒是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的彻底消毒,从而清除传染源所播散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该题患者已住院隔离,说明传染源已离开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往患者家消毒属于对疫源地进行彻底消毒。
38. 某甲肝患者居家隔离,对其家中的床单、被罩等日常生活用品进行消毒,该措施属于() A.终末消毒 B.经常性消毒 C.随时消毒 D.预防性消毒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7。随时消毒是指当传染源还在疫源地时,对其排泄物、分泌物、被污染的物品及场所进行的及时消毒。
第九节、循证医学和系统综述
1. Evidence-basedMedicine指的是() A.传统综述 B.系统回顾 C.系统综述 D.循证医学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3。1992年加拿大MeMaster大学以大卫‧萨基特(DavidSacket)为首的一批临床流行病学学者以循证医学工作组的名义,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一篇题名为“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医学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文章,第一次在重要医学文献里提出了循证医学。
2. 在循证实践过程中,常根据PICO格式来构建一个可以回答的临床问题,其中的P指的是() A.干预措施 B.可比对照 C.研究对象 D.结局指标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9。PICO格式将研究问题结构化,即对研究对象(participants)的特征干预措施(intervention)、与什么进行比较(comparison)和观察结局指标(outcome)进行定义。
3. 关于循证医学的描述,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随机对照试验及其系统综述的结论通常是最佳证据 B.没有实验研究证据时不能实施循证医学 C.循证医学适合于临床诊治,也适合于预防 D.横断面研究证据有时还优于随机对照试验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5。没有实验研究证据时也可以实施循证医学,比如有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证据。只不过证据质量更低,结果的可信性也更低。
4. 关于循证医学的实质,以下说法最为恰当的是() A.循证医学就是进行系统综述和临床试验 B.循证医学就是临床流行病学 C.循证医学就是基于证据进行实践 D.循证医学就是检索研究证据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4。新的定义将循证医学的核心放在基于证据进行医学实践上。
5. 在下列研究类型中,指导临床实践或公共卫生干预,证据效力最高的研究是() A.传统综述 B.系统综述 C.实验研究 D.实验研究的meta分析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5。就干预措施效果而言,最可靠的证据是来自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其次是单个随机对照试验(图18-1)。
6. 以下属于循证决策的影响因素的是() A.证据 B.现有资源 C.价值取向 D.+B+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4。循证医疗卫生决策强调对个人、群体的任何保健策略和措施的制定不仅要考虑资源和价值还要以当前科学研究的最佳成果为依据。
7. Systematicreview指的是() A.系统回顾 B.传统综述 C.系统综述 D.叙述性综述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8。系统综述(systematicreview,SR)是应用一定的标准化方法,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相关研究报告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并对它们鉴定、选择和严格评价,从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报告中提取相关资料,做整合性分析,最终得出综合性的结论。
8. 下列不是二次研究证据的是() A.系统评价 B.证据概要 C.综合证据 D.随机对照试验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7。随机对照试验属于原始研究证据。
9. 异质性检验的目的是() A.检查各个独立研究的统计学是否存在异质性 B.检查各个独立研究的结果是否具有可合并性 C.检查各个独立研究的于预措施是否存在异质性 D.检查各个独立研究的研究对象临床特征是否存在异质性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26。异质性检验是对统计量的齐性检验,目的是检查各个独立研究的结果是否存在异质性。
10. meta分析中主要统计分析包括() A.对各个独立的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选择适当模型进行加权合并各个研究的统计量 B.计算各个独立研究的效应大小后按照Mental-Haenszel法进行合并分析 C.对各个独立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和计算失安全数 D.计算各个独立研究的效应大小和合并后的综合效应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27。meta分析的效应合并就是对效应值进行加权平均,在计算时根据异质性检验的结果选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对各研究结果的效应值进行加权合并。在数据合并之前,应根据资料的类型及评价目的选择效应量作为合并统计量。
11. 如果漏斗图呈明显的不对称,说明meta分析() A.统计学检验效能不够 B.各个独立研究的同质性差 C.合并效应值没有统计学意义 D.可能存在偏倚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34-P335。漏斗示意图18-8右图呈不对称分布,表示存在发表偏倚,所缺失部分恰恰为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的小样本研究。
12. 失安全数越大,说明meta分析() A.各个独立研究的同质性越好 B.各个独立研究的同质性越差 C.结果越稳定,结论被推翻的可能性越小 D.结果越不稳定,结论被推翻的可能性越大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35。失安全数越大,说明meta分析的结果越稳定,发表偏倚对结果的影响越小,结论被推翻的可能性越小。
13. 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将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与现有最好的临床科学证据相结合,同时考虑患者的价值,最后为每个患者作出最佳诊治决策,属于() A.实验医学 B.现代医学 C.临床医学 D.循证医学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4。《循证医学:如何实践教学》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循证医学是最佳的证据、临床经验和病人价值的有机结合。即任何临床医疗决策的制定仅仅依靠临床经验是不够的应当基于当前最佳的科学研究成果,并充分考虑病人对治疗的选择、关注和期望,此即所谓的循证临床决策。
14. 在meta分析中,若入选的研究存在严重的异质性,合并效应时最好采用下列分析方法中的() A.固定效应模型分析 B.随机效应模型分析 C.亚组分析 D.敏感性分析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26。如果存在严重异质性,建议不要进行meta分析,而是根据试验特征如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疾病分期、基线危险度、干预的强度和时间等进行亚组分析,图18-5。
15. 进行meta分析时,如果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采用() A.随机效应模型 B.亚组分析 C.固定效应模型 D.敏感性分析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26。如果各研究间无异质性或较低(P>0.1,f<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资料的合并分析。
16. 进行meta分析时,如果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但合并资料仍具有临床意义,采用() A.随机效应模型 B.亚组分析 C.固定效应模型 D.敏感性分析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26。若存在异质性(P<01>50%)时,但合并资料仍然具有临床上的意义,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并谨慎解释研究结果。
17. 进行meta分析时,如果各研究间存在严重异质性,要根据研究特征如性别、年龄等进行() A.随机效应模型 B.亚组分析 C.固定效应模型 D.敏感性分析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26。如果存在严重异质性,建议不要进行meta分析而是根据试验特征如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疾病分期、基线危险度、干预的强度和时间等进行亚组分析。
18. 利用现有最好的证据制定关于个体患者的诊治方案属于() A.系统综述 B.meta分析 C.循证医学 D.循证医疗卫生决策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4。牛津大学循证医学首任主任大卫·萨基特教授和牛津大学卫生科学研究院院长缪尔·格雷(MuirGray)于1996通过《英国医学杂志对证医学进行了定义:循证医学是有意识地、明确地、审慎地利用现有最好的证据制定关于个体病人的诊治方案。
19. 把最好的证据用于患者群体和人群,制定保健策略和措施属于() A.系统综述 B.meta分析 C.循证医学 D.循证医疗卫生决策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5。循证医疗卫生决策与循证医学的主要不同在于前者是把最好的证据用于病人群体和人群,而后者只限于病人个体。
20. 对某一研究问题的多项独立研究的结果进行收集、合并的统计方法属于() A.系统综述 B.meta分析 C.循证医学 D.循证医疗卫生决策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26。meta分析(meta-analysis)就是对某一研究问题的多项独立研究的结果进行收集、合并及统计分析的一种方法。
21. 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的研究结果较无显著性意义和无效的结果被报告的可能性更大,属于() A.引用偏倚 B.发表偏倚 C.文献检索偏倚 D.多次发表偏倚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33。发表偏倚(publicationbias)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的研究结果较无显著性意义和无效的结果被报告和发表的可能性更大。
22. 检索文献时,通过文章后面所列的参考文献进一步查找其他相关文章,可带来() A.引用偏倚 B.发表偏倚 C.文献检索偏倚 D.多次发表偏倚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33。引用偏倚(citationbias):手工检索文献时,通过文章后面所列的参考文献可以进一步查找其他相关文章。
题库
第一部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
第一节、基础营养
1. 提出营养学新定义的吉森宣言发布时间是()。 A.2002年 B.2003年 C.2004年 D.2005年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2005年5月发布的吉森宣言及同年9月第十八届国际营养学大会上均提出了营养学的新定义。
2.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营养素供给量建议提出的时间是()。 A.1937年 B.1939年 C.1945年 D.1978年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1939年,中华医学会参照国联建议提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营养素供给量建议。
3.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的时间是()。 A.1939年 B.1955年 C.1988年 D.2000年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并于2013年、2023年进行了修订。
4. 食物营养的研究内容包括①食物的营养组成、功能②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③食品强化④植物化学物的功能⑤新食品原料的开发和利用()。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3。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属于公共营养的研究内容。
5. 营养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营养流行病学②营养缺乏病研究方法③营养代谢研究方法④营养状况评价方法⑤食物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营养学的研究方法除上述5点,还包括分子营养学、营养相关功能检测方法。
6. 食品卫生学的研究方法有①食品卫生学检验方法②食品毒理学方法③食品安全性评价方法④危险性分析方法⑤行政与法制监督管理方法()。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食品卫生学的研究方法除上述5点,还包括食品中有毒物质限量标准的制定方法、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办法、GMP和HACCP的建立方法。
7. 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是()。 A.EAR B.RDA C.RNI D.AI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9。联想记忆:AI用拼音拼写出来读“哎”,眼睛的英文单词eye也读“哎”,观察要用眼睛。
8. 氨基酸模式是指()。 A.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B.蛋白质中色氨酸的含量 C.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D.蛋白质中色氨酸的比例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其计算方法是将该种蛋白质的色氨酸含量定为1,分别计算出其他必需氨基酸的相应比值,这一系列的比值就是该种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
9. 必需脂肪酸的良好食物来源是()。 A.可可油 B.大豆油 C.椰子油 D.棕榈油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3。必需脂肪酸有亚油酸和α-亚麻酸。植物脂肪(或油)主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中普遍含有亚油酸,豆油和紫苏籽油、亚麻籽油中α-亚麻酸较多(大豆油亚油酸含量51.7%,α-亚麻酸含量6.7%),但可可油、椰子油和棕榈油则富含饱和脂肪酸。
10. 关于食物热效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摄食量越多,能量消耗也越多 B.进食快者比进食慢者食物热效应高 C.食物脂肪经消化、吸收后转变为体脂肪时,消耗的能量最少 D.食物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转变为机体糖原或脂肪时,消耗的能量最多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3。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食物热效应分别约为20-30%、5-10%、0-5%。
11. 促进食欲和能量代谢的因子是()。 A.瘦素 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神经肽Y D.胆囊收缩素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7。促进食欲和能量代谢的因子除了神经肽Y,还包括生长素释放肽、胰多肽、食欲肽A、食欲肽B。
注释:分布于下丘脑的神经肽Y和下丘脑外侧区、穹窿周围核分泌的食欲肽A和B能够促进食欲和调节能量代谢。
12. 抑制食欲和能量代谢的因子是()。 A.生长素释放肽 B.胰多肽 C.神经肽Y D.胆囊收缩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7。抑制食欲和能量代谢的因子除胆囊收缩素,还包括瘦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抑制素、饱腹因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注释:瘦素和胆囊收缩素能够抑制食欲和能量代谢。
13. 细胞线粒体内膜上通过产热与能量消耗来调节机体能量平衡的跨膜蛋白质是()。 A.载体蛋白 B.组蛋白 C.解耦联蛋白 D.纤维蛋白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7解耦联蛋白(UCP)是一种存在于脂肪细胞、骨骼肌和脑细胞等细胞线粒体内膜上的跨膜蛋白质,是通过产热和能量消耗来调节机体的能量平衡。
注释:解偶联蛋白是一组存在于脂肪细胞、骨骼肌和脑细胞等细胞线粒体内膜上的跨膜蛋白质,是通过产热与能量消耗来调节机体的能量平衡。
14. 摄入量高时,可增加尿钙排泄的膳食因素是()。 A.维生素D B.钾 C.钠 D.植酸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61。钠的摄入量影响尿钙的排泄,由于钠和钙在肾小管重吸收过程中存在竞争,当钠摄入增加,会相应减少钙的重吸收,而增加尿钙排泄。
15. 铁过量损伤的主要靶器官是()。 A.血液 B.脾脏 C.肾脏 D.肝脏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69。铁过量损伤的主要靶器官是肝脏,可引起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瘤。
注释:铁过量可引起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瘤,其他器官不具有特异性。
16. 参与组成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矿物质是()。 A.铁 B.锌 C.硒 D.铬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71。锌的生理功能包括是金属酶的组成成分或酶的活性剂,人体内有多种含锌酶,其中主要的含锌酶有超氧化物歧化酶、苹果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等,这些酶在参与组织呼吸、能量代谢以及抗氧化过程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记忆口诀:捡(碱性磷酸酶)来超(超氧化物歧化酶)新(锌)鲜的苹果(苹果酸脱氢酶)乳(乳酸脱氢酶)。
17. 人体内碘缺乏易引起()。 A.软骨病 B.呆小症 C.多发性神经炎 D.坏血症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77。胎儿与婴幼儿缺碘可引起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严重者发生呆小病(克汀病)。
18. 慢性氟中毒多见于()。 A.长期饮用含氟高的水 B.长期食用含氟高的食物 C.长期使用含氟牙膏 D.长期食用海产品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0。慢性中毒主要为高氟地区居民长期摄入含氟高的饮水而引起。
19. 出现“比奥斑”提示儿童缺乏()。 A.维生素B6 B.维生素B1 C.维生素D D.维生素A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8。维生素A缺乏最早的症状是暗适应能力下降,进一步发展为夜盲症,严重者可致眼干燥症,甚至失明。儿童维生素A缺乏最重要的临床症状体征是比奥斑(俗称毕脱氏斑),角膜两侧和结膜外侧因干燥而出现皱褶,角膜上皮堆积,形成大小不等的形状似泡沫的白斑。
20. 贮存在皮下,经紫外线照射转变成维生素D3的物质是()。 A.胆汁酸 B.胆钙化醇 C.糖皮质激素 D.7-脱氢胆固醇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0。维生素D3是由储存于皮下的胆固醇衍生物——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光照射下转变而成。
21.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65岁以上老人维生素D的推荐摄入量是()。 A.5μg/d B.10μg/d C.15μg/d D.20μg/d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3。儿童、青少年、成人、孕妇、乳母维生素D的RNI及0~1岁婴儿的AI均为10μg/d,65岁以上老人为15μg/d。记忆口诀:一五(65岁以上)一十(65岁以下)补维D。
22. 干性脚气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A.对称性皮炎 B.舌炎、口角炎 C.心肌炎 D.多发性神经炎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7。干性脚气病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炎症为主,出现上行性周围神经炎,表现为指(趾)端麻木、肌肉酸痛、压痛,尤以腓肠肌为甚,跟腱及膝反射异常。
23. 烟酸当量的计算公式是()。 A.烟酸(μg)+色氨酸(μg)×1/60 B.烟酸(μg)+色氣酸(μg)×1/6 C.烟酸(mg)+色氣酸(mg)×1/6 D.烟酸(mg)+色氨酸(mg)×1/60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2。烟酸除了直接从食物中摄取外,还可在体内由色氨酸转化而来,平均约60mg色氨酸可转化为1mg烟酸。
24. 反映维生素C在组织中贮备水平的生化指标是()。 A.尿维生素C含量 B.白细胞维生素C浓度 C.血浆维生素C含量 D.尿中4-吡哆酸含量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13。白细胞维生素C浓度可反映维生素C在组织中贮备水平,血浆维生素C含量可反映近期维生素C的摄入情况。
25. 维生素D及其代谢物中活性最强的是()。 A.7-脱氢胆固醇 B.25-(OH)-D3 C.1,25-(OH)2-D3 D.24,25-(OH)2-D3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1。l,25-(OH)2-D3是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作用于小肠、肾、骨等靶器官,参与维持细胞内外的钙浓度,以及钙磷代谢的调节;此外它还作用于其他很多器官,如心脏、肌肉、大脑、造血和免疫器官,参与细胞代谢或分化调节。注意:区别于25-(OH)-D3是维生素D在血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26. 类胡萝卜素转变成维生素A的主要部位是()。 A.肾脏 B.小肠 C.肌肉 D.皮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5。在小肠粘膜细胞内的类胡萝卜素-15,15’二加氧酶的作用下,类胡萝卜素转化成视黄醛,在视黄醛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视黄醇。
27. 维生素B1作为辅酶参与()。 A.α-酮酸的氧化脱羧反应 B.氨基酸的氧化脱氨基反应 C.乙酰胆碱的合成 D.核酸的合成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6。维生素B1在体内以不同的焦磷酸化形式存在,其中大约80%为焦磷酸硫胺素(TPP),TPP是维生素B1的主要活性形式,在体内的能量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参与两类重要的反应,即α-酮酸的氧化脱羧反应和磷酸戊糖途径的转酮醇反应。
28. 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变成维生素D2的物质是()。 A.胆汁酸 B.胆固醇 C.糖皮质激素 D.麦角固醇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0。维生素D2是由酵母菌或麦角中的麦角固醇,经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后形成的产物,并且能被人体吸收。注意:区别于维生素D3是由存储于皮下的胆固醇衍生物——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光照射下转变而成。
29. 玉米中呈结合型且不易被人体利用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烟酸 C.抗坏血酸 D.维生素D
答案:B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220。玉米含烟酸并不低,甚至高于小麦粉,但以玉米为主食的人群容易发生癞皮病,其原因:1、玉米中的烟酸为结合型,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2、色氨酸含量低,如果用碱处理玉米可将结合型的烟酸水解成游离型的烟酸,易被机体利用。有些地区的居民虽然长期大量食用玉米,但由于食物的玉米经过处理,已形成游离型,并不患癞皮病。我国新疆地区曾用碳酸氢钠(小苏打)处理玉米,以预防癞皮病,收到了良好的预防效果。
30. 当某种营养素的个体需要量研究资料不足而不能计算出EAR,从而无法推算RNI时,可通过设定代替RNI的是()。 A.RDA B.PI C.AI D.SPL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9。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当某种营养素的个体需要量研究资料不足而不能计算出EAR,从而无法推算RNI时,可通过设定AI来代替RNI。
31. 某女,28岁,面色苍白、头晕、乏力1年多,因最近1个月加重并伴心慌就诊。查体:体温36℃,血压120/70mmHg,一般状态好,口唇苍白,舌乳头正常,心肺无异常,甲床苍白并有反甲。化验:Hb90g/L(正常值110〜150g/L),RBC3.0×1012/L(正常值3.5×1012〜5.0×1012/L),WBC6.5×109/L(正常值4×109〜10×109/L),血清铁45μg/dl(正常值50〜150μg/dl)。如要改善此种症状,应补充的营养素是()。 A.硒 B.钙 C.铁 D.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70。从临床体征来看,患者的甲床苍白并有反甲,这是典型的缺铁的症状。从生化指标来看,该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血清铁均低于正常值,患者可能患缺铁性贫血。要改善此种症状,应补充的营养素是铁。
32. 某地建筑工人,近2个月主要的食物为精米捞饭、冬瓜汤、黄瓜汤,近日数十人先后出现下肢沉重无力,四肢末端蚁行感,腓肠肌酸痛、痉挛,伴有消化不良、便秘,严重者下肢轻度水肿。这些患者可能缺乏()。 A.维生素B1 B.维生素K C.维生素C D.维生素B2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7。从饮食结构来看,该人群近2个月主要的食物为精米捞饭、冬瓜汤、黄瓜汤,食物当中缺少粗杂粮。从临床体征来看,先后出现下肢沉重无力,四肢末端蚁行感,腓肠肌酸痛、痉挛,伴有消化不良、便秘,严重者下肢轻度水肿,属于成人脚气病的临床症状,故判断这些患者可能缺乏维生素B1。
33. 某患者来自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其四肢伸侧皮肤有对称性红斑,并轻度糜烂,舌红如杨梅伴水肿。自述记忆力减退,失眠,腹泻。该患者可能患有()。 A.必需脂肪酸缺乏症 B.癞皮病 C.脚气病 D.维生素B2(核黄素)缺乏病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1、《中国营养科学全书》P220。某患者来自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如果其食用的玉米没有经过处理的话,玉米中结合型的烟酸不能被人体利用,有可能出现烟酸缺乏。从其临床体征来看,其四肢伸侧皮肤有对称性红斑,并轻度糜烂,舌红如杨梅伴水肿,自述记忆力减退、失眠、腹泻,已经出现了癞皮病的3D症状(皮炎、腹泻、痴呆),故判断该患者可能患有癞皮病。
34. 某女,36岁,服用抗结核药9个月,期间服用保肝药。近日出现口炎,唇干裂,舌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并有轻度抑郁症状。该患者缺乏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B12 B.维生素B6 C.维生素C D.维生素B1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4。该女性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抗结核药物与维生素B6有拮抗作用故有可能诱发维生素B6的缺乏。从其临床体征来看,出现口炎、唇干裂、舌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并有轻度抑郁症状,均为维生素B6缺乏的临床症状,故判断该患者缺乏的维生素是维生素B6。
35. 生热系数最高的营养素是()。 A.蛋白质 B.脂肪 C.碳水化合物 D.维生素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1。每克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或在体外燃烧)时所产生的能量称之为能量系数、食物的热价或生热系数。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生热系数分别为4千卡、9千卡、4千卡,固生热系数最高的营养素是脂肪。
36. 摄食后消化吸收和营养素及其代谢产物之间相互转化过程的能量消耗是()。 A.新陈代谢 B.食物热效应 C.基础代谢 D.生长发育所需能量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3。食物热效应是指人体在摄食过程中所引起的额外能量消耗,是摄食后发生的一系列消化、吸收利用以及营养素及其代谢产物之间相互转化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又称食物特殊动力作用。食物热效应的高低与食物营养成分、进食量和进食速度有关。
37. 属于必需微量元素的矿物质是()。 A.钙、磷、钠、钾、硫、氯、镁 B.铁、铜、锌、硒、铬、捵、钴和钼 C.锰、硅、镍、硼、钒 D.氟、铅、镉、汞、砷、铝、锡和锂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8。在体内,凡含量小于体重0.01%的矿物质称为微量元素。必需微量元素包括铁、铜、锌、硒、铬、碘、钴和钼。记忆口诀:西(硒)点(碘)军人,木(钼)骨(钴)骼(铬)铜铁心(锌)。
38. 维生素B2的辅酶形式是()。 A.FAD B.CoA C.NAD D.PLP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9。维生素B2以FMN(黄素单核苷酸)和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形式参与多种代谢的氧化还原反应。
39. 烟酸的辅酶形式是()。 A.FAD B.CoA C.NAD D.PLP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1。膳食中的烟酸主要以辅酶Ⅰ(NAD)和辅酶Ⅱ(NADP)的形式存在,经消化后于胃及小肠吸收。
40. 维生素B6的辅酶形式是()。 A.FAD B.CoA C.NAD D.PLP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4。维生素B6在人体内的活性辅基形式为5’-磷酸吡哆醇(PNP)、5’-磷酸吡哆醛(PLP)、5’-磷酸吡哆胺(PMP),其中PLP是维生素B6在体内的主要活性形式。
41.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包括①人体组织的构成成分②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调节生理功能③供给能量④维持体液渗透压和酸碱度⑤构成抗体和激素()。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4-P25蛋白质功能的小标题。蛋白质除具有上述功能外,活性肽还具有某些特殊生理功能,包括: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促进矿物质吸收,降血压,清除自由基。
42. 体内脂肪的生理功能包括①贮存和提供能量②保温及润滑作用③节约蛋白质作用④机体构成成分⑤内分泌作用()。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4小标题。脂肪除了在体内具有生理功能之外,食物中的脂肪的作用还包括:增强饱腹感、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提供脂溶性维生素。
43. 短链脂肪酸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①提供机体能量②促进细胞膜脂类物质合成③预防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④预防结肠肿瘤⑤对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有抑制作用()。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短链脂肪酸是碳原子数在6个以下的脂肪酸,人体内短链脂肪酸主要来源于食物中膳食纤维、抗性淀粉、低聚糖和糖醇等在结肠内被肠道微生物发酵的产物。短链脂肪酸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上5项。目前短链脂肪酸在临床上已有应用。记忆要点:注意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膳食纤维的促进肠道健康功能”对比记忆。
44. 磷脂的功能主要有①提供能量②细胞膜成分③乳化剂作用④改善心血管作用⑤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0。含有磷酸的脂类称为磷脂,具有亲水性和亲脂性的双重特征。磷脂按其组成结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磷酸甘油酯,另一类是神经鞘磷脂。磷脂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上5项。
45. 能促进钙吸收的膳食因素包括①泛酸②色氨酸③赖氨酸④精氨酸⑤烟酸()。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②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61。蛋白质消化过程中释放的某些氨基酸,如赖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精氨酸、亮氨酸等可与钙形成可溶性钙盐而促进钙的吸收。记忆口诀:组(组氨酸)色(色氨酸)来(赖氨酸)亮(亮氨酸)睛(精氨酸)。
46. 抑制锌吸收的因素包括①膳食纤维②植酸③铜④钙⑤亚铁离子()。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71。影响锌吸收的膳食因素有:膳食纤维、植酸可减少锌的吸收,铜、钙、亚铁离子可抑制锌的吸收。
47. 可在人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的类胡萝卜素有①辣椒红素②β-胡萝卜素③γ-胡萝卜素④番茄红素⑤β-隐黄素()。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4。在植物中不含已形成的维生素A,某些有色(黄、橙和红色)植物中含有类胡萝卜素,其中一小部分可在小肠和肝细胞内转变成视黄醇和视黄醛的类胡萝卜素,称为维生素A原。如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β-隐黄素、γ-胡萝卜素等,其中最重要的是β-胡萝卜素。记忆要点:带字母的都是维生素A原。
48. 评价人体叶酸营养状况的方法包括①血清叶酸含量测定②色氨酸负荷试验③红细胞叶酸含量测定④组氨酸负荷试验⑤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8。色氨酸负荷试验是人体维生素B6营养状况的评价方法,P105。
49. 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包括①促进二价铁转变为三价铁②促进胶原蛋白合成③将叶酸还原成四氢叶酸④体内羟化酶的辅助因子⑤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12。此外,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还包括:促进钙的吸收;促进类固醇的代谢,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参与合成神经递质;对有毒物质,如汞、铅、砷、苯以及其他药物和细菌毒素有解毒作用。维生素C能使难以被吸收利用的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促进肠道对铁的吸收,提高肝脏对铁的利用率,有助于治疗缺铁性贫血。
50. 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营养素包括①维生素E②维生素C③硒④番茄红素⑤叶黄素()。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①维生素E:P94②维生素C:P112③硒:P73④番茄红素:P116⑤叶黄素:P84、P115以上物质均有抗氧化作用,但是维生素E、维生素C、硒属于营养素,番茄红素、叶黄素属于植物化合物,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营养素。
51. 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包括①促进小肠对钙的转运②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③对骨细胞呈现多种作用④具有激素的功能⑤提供能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2。提供能量是宏量营养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生理功能。
52. 在碱性环境中易被破坏的维生素有①维生素B2②叶酸③维生素C④维生素B1⑤烟酸()。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维生素B1在中性和碱性环境中不稳定,易被氧化和受热破坏,P96。维生素B2在碱性环境中易被热和紫外线破坏,P98。结晶维生素C稳定,其水溶液极易氧化,遇空气、热、光、碱性物质、氧化酶及微量铜、铁等重金属离子,可促进其氧化过程,P111。
53. 大豆皂苷降胆固醇的作用机制不包含()。 A.抑制肠道吸收 B.增加HMG-CoA还原酶的活性 C.形成不溶性复合物 D.降低肠肝循环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23。大豆皂苷降低胆固醇的机制主要有:阻止胃肠道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阻断肠肝循环,促进胆固醇的排泄;与血清胆固醇结合,形成不溶性复合物;降低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与提高胆固醇7α-羟化酶的活性;促进非受体途径的胆固醇代谢降解。
54. 对异硫氰酸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存在于百合科植物中 B.只能由酶解生成 C.是芥子油苷的主要活性形式 D.主要增强Ⅰ相酶的活性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24。十字花科蔬菜中的有机硫化物主要是芥子油苷及其水解产物异硫氰酸盐。芥子油苷又叫硫代葡萄糖苷,或简称硫苷,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十字花科蔬菜中(如花椰菜、甘蓝、包心菜、白菜、芥菜等)的重要次生代谢物,具有抗肿瘤、调节氧化应激、抗菌、调节机体免疫等多种生物学作用。
55. 在植物界分布最广、最多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槲皮素 B.葛根素 C.儿茶素 D.茶多酚
答案:A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P271。槲皮素是广泛分布于植物界的黄酮类化合物,在很多蔬菜、水果及中草药中均含有此成分。
56. 植酸发挥抗氧化作用的主要基础是()。 A.调节免疫 B.诱导Ⅱ相代谢酶活性 C.金属离子的螯合作用 D.增加抗氧化维生素的摄入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35。植酸的抗氧化效应主要基于其对三价铁、二价铜等过渡态金属离子的螯合作用。
57. 竞争性抑制肠道胆固醇吸收的是()。 A.β-谷固醇 B.大豆异黄酮 C.植酸 D.松油醇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29。植物固醇以环戊烷全氢菲为主架结构,主要包括β-谷固醇、豆固醇、菜油固醇等及其相应的烷醇。降低胆固醇是植物固醇的一个主要生物学作用。植物固醇能将小肠腔内胆汁酸微团中的胆固醇替换出来,或抑制肠腔内游离胆固醇的酯化,妨碍乳糜微粒的形成,或竞争性抑制肠胆固醇转运蛋白对胆固醇的转运,从而降低胆固醇的吸收。植物固醇还可通过激活固醇流出转运体基因,而促进胆固醇的排泄。植物固醇仅能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而不能降低甘油三脂或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58. 具有诱导Ⅱ相代谢酶作用的是()。 A.褪黑素 B.染料木黄酮 C.硫辛酸 D.异硫氰酸盐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24-P125。十字花科蔬菜中的有机硫化物主要是芥子油苷及其水解产物异硫氰酸盐。异硫氰酸盐对肿瘤的预防和抑制作用是通过诱导Ⅱ相致癌物解毒酶、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系、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来实现。
59. 属于类胡萝卜素的是()。 A.大蒜素 B.儿茶素 C.槲皮素 D.玉米黄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19、P84。主要的类胡萝卜素包括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β-隐黄素、γ-胡萝卜素、玉米黄素、辣椒红素、叶黄素和番茄红素等。
60. 花色苷的SPL为()。 A.120mg/d B.55mg/d C.50mg/d D.18mg/d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21。花色苷的SPL为50mg/d。
61. 番茄红素的SPL为()。 A.120mg/d B.55mg/d C.50mg/d D.15mg/d
答案:D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P521。番茄红素的SPL为15mg/d,UL为70mg/d。
62. 大豆异黄酮(绝经后女性)的UL为()。 A.120mg/d B.55mg/d C.50mg/d D.75mg/d
答案:A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师参考摄入量2023》P484。绝经前大豆异黄酮的SPL为55mg/d,绝经后大豆异黄酮的SPL为75mg/d,UL(绝经后女性)为120mg/d。
63. 十字花科蔬菜中含量丰富的是()。 A.槲皮素 B.芥子油苷 C.烯丙基硫化物 D.白藜芦醇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24。十字花科蔬菜中的有机硫化物主要是芥子油苷及其水解产物异硫氰酸盐。芥子油苷又叫硫代葡萄糖苷,或简称硫苷,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十字花科蔬菜中(如花椰菜、甘蓝、包心菜、白菜、芥菜等)的重要次生代谢物,具有抗肿瘤、调节氧化应激、抗菌、调节机体免疫等多种生物学作用。
64. 柑橘类水果中含量丰富的是()。 A.槲皮素 B.芥子油苷 C.烯丙基硫化物 D.β-胡萝卜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19。类胡萝卜素仅在植物和微生物中可自行合成,动物自身不能合成。其中β-胡萝卜素和α-胡萝卜素主要来自于黄橙色蔬菜和水果。
65. 人体每天更新蛋白质的量为()。 A.9% B.26% C.3% D.36%
答案:C
注释:考查蛋白质在人体内的含量及生理功能。正常人体内,约16%~19%是蛋白质,每天约有3%的人体蛋白质被更新。
66.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构成和修复组织 B.供给热能 C.调节代谢 D.维持晶体渗透压
答案:D
注释:蛋白质是构成机体组织、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构成和修复组织,调节机体代谢,维持胶体渗透压的功能。此外,蛋白质也是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外的提供热能的物质。
67. 下列不是肽类特殊生理功能的是()。 A.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 B.促进矿物质吸收 C.降血压 D.降血脂
答案:D
注释:研究发现进入血液的活性肽不仅能作为氨基酸的供体,还具有一些特殊生理功能,包括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促进矿物质吸收、降血压和清除自由基。
68. 下列关于氨基酸模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氨基酸模式是指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B.其计算方法是以该蛋白质中的蛋氨酸含量为1,分别计算出其他必需氨基酸的相应比值 C.食物蛋白质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越接近,其必需氨基酸被人体利用的程度越高 D.鸡蛋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最高
答案:B
注释:考查氨基酸模式及计算方法。氨基酸模式的计算方法是以该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含量为1,分别计算出其他必需氨基酸与之相比的相应比值,这一系列的比值解释该种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
69. 下列不属于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的是()。 A.转氨基作用 B.氧化脱氨基作用 C.联合脱氨基作用 D.转变为糖及脂类
答案:D
注释:考查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包括转氨基作用、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作用和嘌呤核苷酸循环,其中以联合脱氨基作用最重要。
70. 以下不是氨基酸经脱羧基作用产生重要胺类的是()。 A.α~氨基丁酸 B.二甲胺 C.牛磺酸 D.组胺
答案:B
注释:考查部分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氨基酸脱羧基产生的重要胺类包括α~氨基丁酸、牛磺酸、组胺、5~羟色胺和多胺。
71. 一般来说食物中含氮量占蛋白质的()。 A.6% B.10% C.16% D.26%
答案:C
注释:各种蛋白质含氮量很接近,平均约为16%。
72. 蛋白质表观消化率与蛋白质真消化率相比()。 A.表观消化率大于真消化率 B.表观消化率小于真消化率 C.表观消化率等于真消化率 D.计算表观消化率时包括粪代谢氮
答案:B
注释:考查对蛋白质消化率的理解情况,重点是对粪代谢氮的理解。真消化率计算时包括了粪代谢氮,表观消化率的结果比真消化率低。
73. 被广泛用于评价婴幼儿食品蛋白质质量的指标是()。 A.蛋白质表观消化率 B.蛋白质生物价 C.蛋白质功效比值 D.氨基酸评分
答案:C
注释:考查蛋白质利用率及对各项评价指标的理解。蛋白质功效比值所测蛋白质主要被用来提供生长需要,所以该指标被广泛用作婴幼儿食品中蛋白质的评价。
74. 蛋白质互补作用的目的不包括()。 A.提高膳食蛋白质的营养学价值 B.相互补充必需氨基酸不足的问题 C.为了使混合食物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更接近人体需要 D.为了提高必需氨基酸的消化率
答案:D
注释:蛋白质互补主要是因为食物中所含必需氨基酸不足,当两种以上食物蛋白质混合食用时,必需氨基酸相互补充,能提高蛋白质利用率而非消化率。
75. 关于蛋白质互补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大豆通常和玉米一起食用,可起到蛋白质互补作用 B.适当的蛋白质按比例混合食用,可提高混合蛋白质的生物价 C.搭配的食物种类越多,蛋白质互补作用越好 D.各种蛋白质必须同时食用,才能发挥蛋白质互补作用
答案:D
注释:此题主要考查蛋白质互补作用,各种蛋白质不必同时食用也能发挥蛋白质互补作用,但不同蛋白质食用时间越接近越好。
76. 目前外科患者中最常见、最严重的营养问题是()。 A.PAE B.PEM C.PLM D.PEL
答案:B
注释:PEM(protein-energymalnutrition)为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其余均为错误拼法。
77. 下列不是Kwashiorkor的临床表现的是()。 A.四肢皮肤水肿,尤以下肢显著 B.皮肤色素沉着 C.溃疡久治不愈 D.肌肉萎缩、消瘦
答案:D
注释:考查蛋白质营养不良性疾病Kwashiorkor的临床表现。Kwashiorkor即夸希奥科病,主要表现为水肿,四肢皮肤水肿尤以下肢显著;皮肤色素沉着、斑块、炎症、溃疡久治不愈;头发变色、易折、易脱落;肝脾大,脂肪浸润、坏死;对外界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生长迟缓,身体虚弱易感染其他疾病等。
78. 下列不属于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指标的是()。 A.血清白蛋白 B.血清运铁蛋白 C.血清铁蛋白 D.尿肌酐
答案:C
注释:考查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评价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的生化检验指标包括血清蛋白质和尿液相关指标。血清蛋白质包括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清运铁蛋白、纤维结合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尿液指标有尿肌酐、尿三甲基组氨酸和尿羟脯氨酸。
79. 在一项PER实验(蛋白质功效比值实验)中,某大豆分离蛋白的摄入量为40.0g,动物增重为52.0g,对照组参考酪蛋白的摄入量为30.0g,动物增重为78.0g。该大豆分离蛋白的PER值为()。 A.0.4 B.0.8 C.1.3 D.2.5
答案:C
注释:考查PER的定义及计算方法。PER是用处于生长阶段中的幼年动物(一般用刚断奶的雄性大白鼠)在实验期内体重增加和摄入蛋白质的量的比值来反映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的指标。
80. 在一项PER实验(蛋白质功效比值实验)中,某大豆分离蛋白的摄入量为40.0g,动物增重为52.0g,对照组参考酪蛋白的摄入量为30.0g,动物增重为78.0g。该大豆分离蛋白相对于参考酪蛋白的矫正PER值为()。 A.1.25 B.1.30 C.1.35 D.2.50
答案:A
注释:考查PER的概念。被测蛋白质PER=(实验组蛋白质功效比值/对照组蛋白质功效比值×2.5。
81. 某新食物资源样品,需进行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了解蛋白质含量首先要进行检验的是()。 A.含氮量 B.消化率 C.氨基酸构成 D.纤维素含量
答案:A
注释:考查食物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用凯氏定氮法测定食物中的氮含量,再乘以换算系数,就可得到食物蛋白质的含量。
82. 反映了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的程度,同时还反映消化后的氨基酸和肽被吸收程度的指标是()。 A.蛋白质净利用率 B.蛋白质消化率 C.蛋白质功效比值 D.生物价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8。蛋白质消化率不仅反映了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的程度,同时还反映消化后的氨基酸和肽被吸收的程度。
83. 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是()。 A.蛋白质净利用率 B.蛋白质消化率 C.蛋白质功效比值 D.生物价
答案:D
注释:本题考查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
84. 反映食物蛋白质的消化程度和利用程度两方面的指标是()。 A.蛋白质净利用率 B.蛋白质消化率 C.蛋白质功效比值 D.生物价
答案:A
注释:本题考查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
85. 下列关于甘油三酯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脂肪约占脂类的5% B.脂肪主要分布于细胞膜和机体组织器官 C.脂肪可以直接给血细胞提供能量 D.脂肪细胞可以不断储存脂肪
答案:D
注释:考查甘油三酯分布与特点。脂肪约占脂类的95%,主要存在于脂肪组织内,分布在腹腔、皮下和肌肉纤维之间。人体脂肪含量常受营养状况和体力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而增减。体内脂肪的贮存和提供能量有两个特点:脂肪细胞可以不断地贮存脂肪;脂肪不能直接给脑、神经细胞和血细胞提供能量。
86. 下列关于磷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体内除甘油三酯外,磷脂是含量最多的脂类 B.磷脂可分为磷酸甘油酷和神经鞘磷脂 C.磷脂是人体内含量最少的脂类 D.磷脂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
答案:C
注释:考查磷脂分布与特点。磷脂在体内是仅次于甘油三酯含量笫二的脂类,固醇类的含量低于磷脂。
87. 下列关于类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约占脂类的95% B.类脂在体内含量稳定 C.类脂在肥胖者体内含量增多 D.类脂在饥饿者体内减少
答案:B
注释:考查类脂的分布与特点。类脂约占脂类的5%,包括磷脂和固醇类。并且其在体内的含量基本稳定,受膳食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的影响极小,即使在肥胖患者含量也不增多,在饥饿状态也不减少,称为“稳定脂”或“定脂”。
88. 花生四烯酸缺乏时易出现()。 A.脚气病 B.眼干、眼涩 C.皮肤易感染,伤口愈合慢 D.动脉粥样硬化
答案:C
注释: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调节血脂和参与磷脂组成,其中花生四烯酸还是形成类二十烷酸的重要前体物质。花生四烯酸缺乏时皮肤易感染、伤口愈合减慢。
89. 以下关于短链脂肪酸主要生理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提供机体能量 B.促进细胞膜脂类物质合成 C.可预防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D.对内源性胆固醇合成有促进作用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短链脂肪酸主要生理功能包括:①提供机体能量;②促进细胞膜脂类物质合成;③预防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④预防结肠肿瘤;⑤对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有抑制作用。
90. 中链甘油三酯的缺点是()。 A.不含必需脂肪酸 B.清除速率比长链甘油三酯低 C.氧化水解不彻底 D.不宜消化吸收
答案:A
注释:中链甘油三酯是8~12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不含有必需脂肪酸。
91. 作为n-6系列脂肪酸的前体可转变成γ-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的必需脂肪酸是()。 A.亚油酸 B.亚麻酸 C.α~亚麻酸 D.二十碳五烯酸
答案:A
注释:亚油酸作为n-6系脂肪酸的前体可转变生成γ-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n-6系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酸。
92. 人体内贮存的脂类中甘油三酯占()。 A.20%~30% B.90% C.5% D.95%
答案:D
注释:考查脂类分类及人体所占比例。
93. 人体脂类总量约占体重的()。 A.20%~30% B.90% C.5% D.10%~20%
答案:D
注释:考查脂类在人体所占比例。
94. 含磷脂较多的食物是()。 A.棕榈油 B.豆油 C.花生 D.深海鱼
答案:C
注释:考查脂类的分类及食物来源。含磷脂较多的食物为蛋黄、动物肝脏、大豆、麦胚和花生等;棕榈油和可可籽油含饱和脂肪酸较多;胆固醇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亚麻酸在豆油和紫苏油中较多;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主要存在于海鱼中,特别是深海鱼。
95. 含α-亚麻酸较多的食物是()。 A.棕榈油 B.豆油 C.花生 D.深海鱼
答案:B
注释:考查脂类的分类及食物来源。含磷脂较多的食物为蛋黄、动物肝脏、大豆、麦胚和花生等;棕榈油和可可籽油含饱和脂肪酸较多;胆固醇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α-亚麻酸在豆油、亚麻籽油和紫苏油中较多;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主要存在于海鱼中,特别是深海鱼。
96. 下列选项属于糖酵解生理意义的是()。 A.迅速供能 B.三大营养素代谢的最终通路 C.提供生物合成的前体 D.提供核糖
答案:A
注释:考查糖酵解的生理意义。糖酵解最重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成熟红细胞完全依赖糖酵解提供能量。
97. 下列关于磷酸戊糖途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磷酸戊糖生成由两个关键酶催化 B.磷酸戊糖途径包括氧化反应和基团转移 C.可以提供核糖 D.基团转移将核糖转为NADPH
答案:D
注释:考查磷酸戊糖途径,通过一系列基团转移反应,将核糖转变成果糖-6-磷酸和3-磷酸甘油醛而进入糖酵解途径。
98. 当体内碳水化合物不足时,机体为了满足身体对葡萄糖的需要,可通过下列途径产生葡萄糖的是()。 A.节约蛋白质作用 B.糖异生作用 C.生酮作用 D.三羧酸循环
答案:B
注释:考查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99. 下列关于碳水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葡萄糖是构成食物中各种糖类的最基本单位 B.淀粉完全由葡萄糖构成 C.人体只能利用L型葡萄糖 D.半乳糖在人体中须先转变为葡萄糖才能被利用
答案:C
注释:人体只能利用D型葡萄糖,不能利用L型葡萄糖。
100. 碳水化合物的ADMR(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占总能量摄入量的()。 A.55%~70% B.50%~65% C.45%~65% D.45%~60%
答案:B
注释:考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中国营养学会根据目前我国膳食碳水化合物的实际摄入量和FAO/WHO的建议,提出膳食碳水化合物的可接受范围占总能量摄入量的50%~65%。
101. 下列不是单糖、双糖的主要来源的是()。 A.蔗糖 B.糕点 C.含糖饮料 D.杨梅
答案:D
注释:考查碳水化合物食物来源。单糖和双糖的来源主要是蔗糖、糖果、甜食、糕点、甜味水果、含糖饮料和蜂蜜等。
102. 在ATP合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活性成分是()。 A.硫辛酸 B.辅酶A C.蛋白酶抑制剂 D.辅酶Q
答案:D
注释:辅酶Q是呼吸链的组成成分之一,在ATP合成中有重要意义。
103. 对于静卧休息的发热患者,体温每升高1℃,需增加的能量摄入相当于基础代谢需要量的()。 A.5% B.10% C.13% D.18%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5。安静卧床和发热者,体温每升高1℃,增加基础代谢的13%左右。
104.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占婴儿期总能量消耗的()。 A.5% B.7%~8% C.10% D.25%~30%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9。婴儿期的基础代谢所需能量约占总能量的60%。婴儿期食物热效应约占能量消耗的7%~8%,而幼儿为5%左右。出生的前几个月,生长所需能量占总能量消耗的25%~30%。
105. 可抑制钼吸收的膳食成分是()。 A.磷酸根 B.硫酸根 C.亚硫酸根 D.维生素C
答案:B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61。日常膳食中的铜和硫酸盐影响钼在人体的吸收。
106. 钼在人体内的主要作用是()。 A.细胞色素的组成成分 B.参与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C.葡萄糖耐量因子的重要成分之一 D.黄嘌呤氧化酶、醛氧化酶和亚硫酸盐氧化酶的辅基
答案:D
注释:铁是细胞色素的组成成分;硒参与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重要成分之一;碘参与合成甲状腺素,要注意鉴别。
107. 含钼丰富的食物包括()。 A.动物肝肾 B.蔬菜 C.水果 D.海产品
答案:A
注释:动物肝肾中钼含量丰富,蔬菜、水果、油脂和海产品中含量较低。蔬菜水果中钾含量丰富,绿叶蔬菜中镁含量丰富,海产品中硒、碘含量丰富。
108. 活性型的钴主要存在于()。 A.胡萝卜 B.精制面粉 C.西红柿 D.鱼
答案:D
注释:活性型的钴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乳制品和各类精制食品中钴含量较低。
109. 含锰丰富的食物包括()。 A.奶类 B.咖啡 C.鱼 D.精制谷类
答案:B
注释:糙米、米糠、麦芽、麦麸、核桃、河蚌,以及茶叶和咖啡中锰含量丰富。坚果、花生、干豆类食物也是锰的良好来源。精制谷类、脂肪、鱼、禽、肉、奶类中含量较低。
110. 含锰丰富的食物是()。 A.肉类 B.叶菜类 C.蛋类 D.奶类
答案:B
注释:锰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含量较高的包括坚果、原粮、叶菜类、鲜豆类、茶叶;肉、蛋、奶、鱼中含量较低。
111.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硅与黏多糖合成有关 B.氟的缺乏和过量与饮水氟含量关系密切 C.砷制品可以用于治疗疾病 D.铅对机体没有任何生理功能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8。铅为具有潜在毒性,但低剂量可能具有功能作用的微量元素。
112. 目前被认为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是()。 A.钙 B.钴 C.镁 D.硅
答案:B
注释:只有选项B是人体必需微量营养素,选项A、C均为宏量元素,选项D为可能必需微量元素。宏量元素是指在人体内含量超过0.01%的矿物质,微量元素是指在人体内含量低于0.01%的矿物质。目前已确认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必需微量元素有8个,为铁、锌、碘、硒、铜、钼、铬、钴。
113. 可能必需微量元素包括()。 A.钙、铁、锌 B.钾、钙、镁 C.铜、铁、铝 D.硅、镍、钒
答案:D
注释:硅、镍、钒属于可能必需微量元素,选项A、B、C、D属于宏量元素或必需微量元素。
114.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 A.<0.001% B.<0.01% C.0.001%~0.1% D.0.1%~1%
答案:B
注释:微量元素是指在人体内含量低于0.01%的矿物质。
115. 以下微量元素属于人体可能必需微量元素的是()。 A.硒 B.硅 C.铜 D.钼
答案:B
注释:人体可能必需微量元素包括硅、硼、钒、镍。硒、铜、钼均为必需微量元素。
116. 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 A.碘 B.锌 C.铜 D.铁
答案:D
注释:铁在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为4~5g,而碘在人体内含量为20~50mg,锌为2~2.5g,铜为50~150mg。
117. 血清总钙浓度的正常范围为()。 A.1.75~2.25mmol/L B.2.25~2.75mmol/L C.2.45~2.90mmol/L D.3.15~3.60mmol/L
答案:B
注释:人体血清总钙浓度为2.25~2.75mmol/L。
118. 切除回肠后,不会影响吸收的食物成分是()。 A.维生素B12 B.电解质 C.胆盐 D.钙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60。钙主要在小肠的上段即十二指肠和空肠被吸收,因此切除回肠不会影响其吸收。
119. 钙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构成骨骼和牙齿 B.参与凝血过程 C.维持神经与肌肉活动 D.与蛋白质及核酸合成有关
答案:D
注释:钙的生理功能包括:构成骨骼和牙齿;维持神经与肌肉活动;促进体内某些酶的活性;参与凝血过程、激素分泌、维持体液酸碱平衡。
120. 下列关于钠在体内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正常成人体内含钠量为50g B.正常成人体内钠含量占体重的0.5% C.人体内44%~50%的钠分布在细胞外液 D.人体内9%~10%的钠分布于骨骼
答案:C
注释:考查钠的体内含量与分布。正常成人体内含钠量为62~69g,占体重的0.1%~0.15%,人体内44%~50%的钠分布在细胞外液,9%~10%的钠分布于细胞内液,40%~45%的钠分布在骨骼。
121. 以下关于钾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正常人体内含钾总量为120~150g B.体内98%的钾存在于细胞外液 C.体内2%的钾存在于细胞内液 D.钾在体内的分布与器官大小无关
答案:A
注释:考查钾的体内分布和含量。正常人体内含钾总量为120~150g,体内98%的钾存在于细胞内液,2%的钾存在于细胞外液,钾在体内的分布与器官大小、细胞数量及质量有关,红细胞中含有钾。
122. 以下关于钾缺乏与过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钾缺乏是指体内钾总量减少 B.当血清钾低于3.5mmol/L时,称为低钾血症 C.正常人体内钾下降5%时,就会出现明显症状 D.当血钾浓度高于5.5mmol/L时,称为高钾血症
答案:C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19。轻度钾缺乏无明显症状。当体钾缺乏达10%以上时,表现为肌肉无力及瘫痪、心律失常、横纹肌肉裂解症及肾功能障碍等。
123. 功能性铁存在于()。 A.骨髓 B.肌红蛋白 C.肝脏 D.网状内皮细胞
答案:B
注释:体内铁可分为功能性铁和贮存铁。功能性铁存在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含铁酶中;贮存铁存在于肝、脾和骨髓中。
124. 最重要的储铁化合物包括()。 A.铁蛋白 B.血铁黄素 C.肌红蛋白 D.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
答案:D
注释:贮存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存在于肝、脾与骨髓中。
125. 机体调节铁平衡的机制不包括()。 A.反复利用红细胞分解代谢中的铁 B.根据体内铁营养状态调节肠道铁的吸收 C.通过铁蛋白贮存铁 D.将过多的铁排出体外
答案:D
注释:机体通过3种机制来保持铁平衡:①反复利用红细胞分解代谢中的铁;②根据体内铁营养状态调节肠道铁的吸收;③通过铁蛋白贮存或释放铁。
126. 机体内铁的排泄途径不包括()。 A.由皮肤丢失 B.呼吸道黏膜细胞脱落 C.主动排铁 D.泌尿系统黏膜细胞脱落
答案:C
注释:成年男女一般每天铁的排出主要经胆汁、胃肠道黏膜、尿液等排出。
127. 反映身体各组织的铁的供应情况的指标是()。 A.运铁蛋白饱和度 B.血清铁蛋白浓度 C.血红蛋白浓度 D.血细胞比容
答案:A
注释:运铁蛋白饱和度是指结合了2个铁离子的运铁蛋白所占全部运铁蛋白的比例。
128. 不利于铁吸收的因素是()。 A.维生素C B.肉类因子 C.胃酸 D.植酸
答案:D
注释:维生素C、肉类因子、胃酸、维生素B2都是有利于铁吸收的因素。
129. 对非血红素铁的吸收有促进作用的膳食成分是()。 A.植酸盐 B.多酚类物质 C.钙 D.肉类
答案:D
注释: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受膳食影响极大,维生素C、有机酸、肉类、维生素B2及某些单糖有促进作用。
130. 对非血红素铁的吸收有抑制作用的膳食成分是()。 A.维生素C B.维生素B2 C.植酸盐 D.肉类
答案:C
注释:对非血红素铁的吸收有抑制作用的膳食成分包括植酸盐、多酚、钙、大豆蛋白等。另外,胃酸缺乏者非血红素铁吸收率下降。
131. 促进铁吸收的因素为()。 A.铅 B.维生素C C.锰 D.植酸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68。维生素C是铁吸收的有效促进因子,维生素A、叶酸、维生素B2、维生素B12等维生素对铁的吸收起重要的协助作用。
132. 胃酸缺乏容易造成缺乏的营养素是()。 A.蛋白质 B.铁 C.维生素A D.维生素E
答案:B
注释:胃酸缺乏不利于二价离子的释出,阻碍铁吸收。
133. 关于铁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 A.食物中的铁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端 B.食物中的铁分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 C.非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 D.非血红素铁的吸收率受膳食因素影响较大
答案:C
注释:非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
134. 铁(或含铁化合物)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从肺组织运输氧气至身体各组织 B.在肌肉中转运和贮存氧 C.参与呼吸和能量代谢过程 D.调节酸碱平衡
答案:D
注释:血红蛋白从肺组织运输氧气至全身各组织;肌红蛋白在肌肉中转运和贮存氧;细胞色素参与呼吸和能量代谢过程;铁还可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
135. 机体缺铁的第一阶段的表现为()。 A.血清铁蛋白浓度下降 B.血清铁降低 C.游离原卟啉浓度上升 D.红细胞比容下降
答案:A
注释:体内缺铁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储存铁减少期,该阶段体内储存铁减少,血清铁蛋白浓度下降,无临床症状;第二阶段为红细胞生成缺铁期,该阶段除血清铁蛋白浓度下降外,血清铁降低,铁结合力上升,游离原卟啉浓度升高;第三阶段为缺铁性贫血期,该阶段血红蛋白含量和血细胞比容下降。
136. 铁缺乏对人体的影响不包括()。 A.贫血 B.抗感染能力下降 C.机体对铅的吸收减少 D.对儿童的智力发育有损害
答案:C
注释:机体缺铁会造成对铅的吸收增加。
137. 反映机体缺铁的最灵敏的指标是()。 A.运铁蛋白饱和度 B.血清铁蛋白浓度 C.血红蛋白浓度 D.血细胞比容
答案:B
注释:血清铁蛋白是最早反映铁耗竭的指标,也是反映铁缺乏的最灵敏指标。
138. 机体铁缺乏分为3个阶段,其中表现为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下降的阶段是()。 A.储存铁减少期 B.缺铁性贫血期 C.红细胞生成缺铁期 D.第一阶段
答案:B
注释:体内缺铁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储存铁减少期,该阶段体内储存铁减少,血清铁蛋白浓度下降,无临床症状;第二阶段为红细胞生成缺铁期,该阶段除血清铁蛋白浓度下降外,血清铁降低,铁结合力上升,游离原卟啉浓度升高;笫三阶段为缺铁性贫血期,该阶段血红蛋白含量和血细胞比容下降。
139. 某运动员常出现面色有些苍白、头昏眼花、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可能的病因是()。 A.维生素B2缺乏 B.铁缺乏 C.蛋白质缺乏 D.锌缺乏
答案:B
注释:这些都是铁缺乏的临床症状。
140. 治疗铁缺乏应该多吃的食物是()。 A.鱼、蛋、蔬菜和水果 B.瘦肉、动物全血 C.牛奶、大豆及其制品 D.营养素强化食品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70。瘦肉、动物全血铁含量丰富,且是易吸收的血红素铁。
141. 铁的丰富来源为()。 A.动物血 B.瘦肉 C.蛋黄 D.牛奶
答案:A
注释:一般动物性食物中铁的含量和吸收率均较高,是铁的良好来源。
142. 下列不是铁的良好来源的是()。 A.猪肝 B.猪血 C.鸡血 D.菠菜
答案:D
注释:动物性食品是铁的良好来源,蔬菜中多含有植酸和草酸而影响铁的吸收。
143. 人体内的锌分布最多的部位为()。 A.血液 B.骨骼 C.肝脏 D.肌肉
答案:D
注释:考查锌的分布。人体锌总量的60%分布在肌肉中,30%分布在骨骼。
144. 下列膳食因素可以抑制锌吸收的是()。 A.植酸 B.组氨酸 C.蛋氨酸 D.半胱氨酸
答案:A
注释:组氨酸、蛋氨酸、半胱氨酸、维生素D3、葡萄糖都可以促进锌的吸收,膳食纤维、植酸可以减少锌的吸收。
145. 对锌的吸收有促进作用的膳食成分是()。 A.大豆蛋白 B.铁 C.膳食纤维 D.动物食品中的蛋白质
答案:D
注释:动物和奶类蛋白质对锌的吸收有促进作用;植酸、草酸、膳食纤维、多酚、大豆蛋白及高摄入量的铁、钙等对锌有抑制作用。
146. 锌的主要排出途径为()。 A.肾脏 B.肠道 C.汗液 D.毛发
答案:B
注释:体内锌主要由肠道排出,少部分随尿排出,汗液和毛发中也有少量排出。
147. 锌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保护心血管和心肌的健康 B.促进生长发育与组织再生 C.维持生物膜结构和功能 D.参与构成味觉素
答案:A
注释:锌的生理功能包括金属酶的组成成分或酶的激活剂,促进生长发育与组织再生,维持生物膜结构和功能,参与构成味觉素,参与免疫功能,促进维生素A的代谢和生理作用等。
148. 与细胞分裂生长以及蛋白质合成密切相关的矿物质是()。 A.铁 B.钾 C.镁 D.锌
答案:D
注释:锌是调节基因表达即调节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DNA聚合酶的必需组成部分,因此锌不仅对于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而且对于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的各个过程都是必需的,一旦锌缺乏,就会表现出生长、蛋白质合成、DNA和RNA代谢发生障碍等一系列疾病。
149. 评定锌的营养状况最常用的酶学指标是()。 A.血清锌 B.发锌 C.血浆碱性磷酸酶 D.金属硫蛋白活性
答案:C
注释:血清锌、发锌、唾液锌、白细胞锌、红细胞锌都可以用来评价锌的营养状况,但评定锌的营养状况最常用的酶学指标是血浆碱性磷酸酶。
150. 患有异食癖的儿童有可能缺乏的微量元素是()。 A.铁 B.锌 C.碘 D.镁
答案:B
注释:锌参与形成味觉素,与味觉有关,严重缺锌的儿童味觉比较迟钝,甚至发生异食癖。
151. 下列矿物质过高或过低均会对免疫功能有影响的是()。 A.钙 B.锌 C.硒 D.碘
答案:B
注释:锌缺乏影响体液及细胞免疫,可引起免疫器官组织萎缩,T细胞数量减少及活性下降,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影响胸腺素的产生,自然杀伤细胞活力下降、白细胞介素减少等。但是,过多的锌摄入对免疫功能有不利影响。给予健康成年人高锌补充剂会影响淋巴细胞增殖、降低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和吞噬能力。
152. 某儿童食欲减退,有异食癖,生长发育较其他同龄儿童迟缓,可能缺乏的是()。 A.钙 B.镁 C.锌 D.铜
答案:C
注释:本题考查微量元素缺乏对人体的影响,锌缺乏首先影响儿童的发育,还会食欲减退,严重的会导致儿童异食癖。
153. 成人可观察到中毒症状的锌摄入是()。 A.2~6g B.4~8g C.5~10g D.10~15g
答案:B
注释:成人摄入锌4~8g以上可观察到中毒症状,出现急性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
154. 锌的极好食物来源是()。 A.贝类海产品 B.红色肉类 C.谷类胚芽 D.贝类海产品和红色肉类
答案:D
注释:锌的极好食物来源是贝类海产品、红色肉类、动物内脏;干果类、谷类胚芽、麦麸也富含锌,一般植物性食物含锌量较低。
155. 膳食锌最好的食物来源是()。 A.禽畜肉 B.动物内脏 C.蔬菜、水果 D.贝壳类海产品
答案:D
注释:贝壳类海产品是锌的最好来源,其次是畜禽肉、动物内脏、鱼、蛋等动物食物。蔬菜、水果中含锌较低。
156. 硒浓度最低的人体组织是()。 A.肝 B.指甲 C.牙釉质 D.脂肪组织
答案:D
注释:考查硒的体内含量与分布。人体内以肝、胰、肾、心、脾、牙釉质和指甲硒浓度最高,血液中相对较低,脂肪组织中含量最低。
157. 硒的主要吸收部位在()。 A.胃 B.小肠 C.血液 D.口腔
答案:B
注释:考查硒的吸收与代谢。人体内,硒主要在小肠吸收,硒的吸收率与其存在的形式、化学结构、化合物的溶解度有关。
158. 硒蛋白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抗氧化作用 B.增强胰岛素作用 C.抗肿瘤 D.解毒作用
答案:B
注释:增强胰岛素作用是铬的生理功能。
159. 下列指标代表硒在体内活性形式的是()。 A.血浆硒 B.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C.血浆硒蛋白酶-P D.抗氧化酶
答案:B
注释: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是含硒酶,代表硒在体内的活性形式。其他选项也都可以作为硒的营养评价指标。
160. 以下关于硒的说法错误的是()。 A.硒可抑制苯并(a)芘诱发乳腺癌 B.硒可抑制N-亚硝基化合物诱发食管癌和胃癌 C.亚硒酸钠可抑制致癌物对细胞DNA的损伤 D.硒可以增加透明质酸酶抑制剂的含量,防御癌细胞向正常组织的浸润
答案:D
注释:硒具有多种抗癌机制,包括增强抗氧化作用、提高免疫力、影响致癌物的代谢、影响细胞周期和蛋白合成、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目前对它的研究未发现可以增加透明质酸酶抑制剂的含量,防御癌细胞向正常组织的浸润。
161. 与克山病有关的微量元素是()。 A.铬 B.硒 C.钼 D.碘
答案:B
注释:硒缺乏是导致克山病的重要原因,碘缺乏可致呆小症。
162. 反映体内最近期、近期、远期功能硒水平的指标分别为()。 A.血小板、血浆、红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 B.血小板硒、血浆硒、红细胞硒 C.血浆、血小板、红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 D.血小板硒、红细胞硒、血浆硒
答案:A
注释: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代表硒在体内的活性形式,所以可以作为远期功能硒指标。
163. 粗略反映最近期、近期、远期、较远期膳食硒摄入情况的指标分别为()。 A.红细胞硒、血小板硒、血浆硒、发硒 B.血小板硒、血浆硒、红细胞硒、发硒 C.红细胞硒、血浆硒、血小板硒、发硒 D.血小板硒、红细胞硒、血浆硒、发硒
答案:B
注释:因为是粗略反应,所以是根据硒在体内各个位置在代谢路径的前后来作为各个时期的指标。
164. 碘在人体内的分布位置不包括()。 A.甲状腺 B.睾丸 C.脑组织 D.脾脏
答案:D
注释:考查碘的分布。其中70%~80%分布在甲状腺组织内,其余分布于肌肉、肺、卵巢、肾、淋巴结、肝、睾丸和脑组织中。
165. 碘摄入过量导致的危害不包括()()。 A.克汀病 B.甲减 C.甲亢 D.甲状腺癌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77。克汀病是缺碘引起的。
166. 碘参与合成甲状腺激素,后者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促进生物氧化,协调氧化磷酸化过程,调节能量转化 B.促进蛋白质合成和神经系统发育,特别是智力发育 C.促进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 D.维持正常的造血功能
答案:D
注释: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包括促进DNA和蛋白质合成、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且是许多重要的酶活化所必需的,如细胞色素酶系、琥珀酸氧化酶系等,对生物氧化和代谢都有促进作用。
167. 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期缺碘可引起()。 A.地方性甲状腺肿 B.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C.高碘甲状腺肿 D.克汀病
答案:D
注释: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期缺碘可引起克汀病,成人缺碘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严重缺碘地区人群补碘后可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摄入碘过量可发生高碘甲状腺肿。
168. 含碘丰富的食品不包括()。 A.海带 B.海盐 C.紫菜 D.干贝
答案:B
注释:海产品中含珧较丰富,如海带、紫菜、蛤干、蚶干、干贝、淡菜、海参、海蜇等,它们都是碘的良好来源。海盐中含碘很少。
169. 下列食物富含碘的是()。 A.海带 B.白菜 C.木耳 D.胡萝卜
答案:A
注释:海产品碘含量丰富,如海带、紫菜、淡菜、蚶干、蛤干、干贝、海参、海蜇等。
170. 铬主要分布在()。 A.骨骼 B.皮肤 C.脂肪 D.以上均是
答案:D
注释:考查铬的体内分布。主要分布在骨骼、皮肤、脂肪、肾上腺、大脑和肌肉中。
171. 能够促进铬吸收的膳食成分是()。 A.植酸盐 B.高浓度的单糖或双糖 C.维生素C D.锌
答案:C
注释:维生素C和低浓度草酸盐有利于铬的吸收。
172. 铬的主要排出途径为()。 A.毛发 B.肠道 C.皮肤 D.肾脏
答案:D
注释:铬代谢后主要随尿液排出,约占80%,少量经胆汁排出,微量经皮肤汗腺排泄。
173. 有辅助启动胰岛素作用的微量元素是()。 A.铁 B.硒 C.碘 D.铬
答案:D
注释:铬是人体内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部分,在糖代谢中铬作为辅助因子有启动胰岛素的作用。
174. 铬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增强胰岛素作用 B.促进蛋白质合成 C.抗氧化功能 D.使RNA、DNA合成增强
答案:C
注释:铬的生理功能有维持胰岛素作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蛋白质代谢和生长发育。
175. 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成分为()。 A.钙 B.铁 C.锌 D.铬
答案:D
注释:铬是人体内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部分,在糖代谢中铬作为辅助因子有启动胰岛素的作用。
176. 可较好地反映人体铬的状况的指标是()。 A.血铬 B.尿铬 C.发铬 D.膳食铬摄入
答案:C
注释:血铬极难检测,并且组织中铬含量不是处于平衡状态;尿铬与糖代谢的关系很密切;发铬可较好地反映人体铬的状况。
177. 含铬丰富的食物不包括()。 A.肉类 B.鱼贝类 C.精制谷物 D.啤酒酵母
答案:C
注释:膳食铬的主要来源是谷类、肉类、鱼贝类,但经过加工精制的谷类食物铬含量明显降低。
178. 体内的氟的分布位置包括()。 A.骨骼和牙齿 B.内脏 C.软组织 D.以上均是
答案:D
注释:考查氟的分布。氟90%以上存在于骨骼和牙齿,其他少量存在于内脏、软组织和体液中。
179. 膳食和饮水中的氟主要的吸收部位是()。 A.小肠 B.胃 C.血液 D.口腔
答案:B
注释:考查氟的吸收。膳食和饮水中的氟被摄入到人体后,主要在胃部吸收。
180. 氟的生理功能是()。 A.与黏多糖合成有关 B.构成某些金属酶的辅基 C.为牙齿和骨的组成成分 D.提高机体免疫力
答案:C
注释:硅与黏多糖合成有关;镍是构成某些金属酶的辅基;硒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并拮抗重金属的毒性作用。氟与羟磷灰石结合形成氟磷灰石,在牙齿表面形成保护层,同时氟磷灰石也是骨盐的组成成分。
181. 饮水氟过量可造成()。 A.龋齿 B.老年人骨质疏松 C.氟斑牙 D.生长缓慢
答案:C
注释:饮水象过量可造成氟斑牙,严重者发生氟骨症。氟摄入量过少可引起龋齿和老年人骨质疏松。
182. 氟含量较高的食物不包括()。 A.谷类 B.海鱼 C.茶叶 D.海带
答案:A
注释:含氟量较高的食物包括茶叶、海鱼、海带、紫菜等少数食物。
183. 下列关于铜说法错误的是()。 A.正常人体内含铜总量为50~120mg B.其中50%~70%分布在肌肉 C.20%分布在肝脏 D.5%~10%分布在血液
答案:B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54。《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78。成人体内铜含量约为1.5~2.0mg/kg(50~120mg),其中约有50%~70%存在于肌肉和骨骼中,20%在肝内,5%~10%在血液中。
184. 干扰铜吸收的膳食成分不包括()。 A.蔗糖和果糖 B.铁 C.锌 D.钙
答案:D
注释:考查铜的吸收和代谢。
185. 铜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维持正常的造血功能 B.参与胆固醇代谢 C.参与超氧化物转化 D.增强胰岛素作用
答案:D
注释:铜的生理功能有促进铁吸收、转运和血红蛋白的合成,维持结缔组织的在正常结构和功能,保护机体细胞免受超氧离子的损伤,维持毛发正常颜色和结构。
186.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组成成分,包括以下的营养素是()。 A.铜 B.铁 C.镁 D.钙
答案:A
注释:铜是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组成成分。
187. 体内铜缺乏的影响不包括()。 A.贫血 B.癞皮病 C.精神性运动障碍 D.骨质疏松
答案:B
注释:考查铜缺乏的影响。
188. 下列含铜量较低的食物为()。 A.坚果 B.豆类 C.生蚝 D.奶类
答案:D
注释:奶类和蔬菜类含铜量低。
189. 镁在血浆中的存在形式为()。 A.游离镁和蛋白结合镁 B.游离镁 C.蛋白结合镁 D.游离镁、复合镁、蛋白结合镁
答案:D
注释:镁在血浆中的存在形式为游离镁、复合镁、蛋白结合镁,比例分别为55%、13%和32%。
190. 不能促进镁吸收的因素有()。 A.氨基酸 B.乳糖 C.维生素D D.草酸
答案:D
注释:考查镁的吸收与代谢。
191. 下列关于镁的生理功能描述不正确的是()。 A.多种酶的激活剂 B.促进钙通道作用 C.促进骨骼生长 D.影响胃肠道功能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65。镁对钾,钙离子通道的作用:镁可封闭不同钾通道的外向性电流,阻止钾的外流,当镁缺乏时,这种作用受到阻滞。另外,镁作为钙阻断剂,具有抑制钙通道的作用,当镁浓度降低时,这种抑制作用减弱,导致钙进入细胞增多。
192. 含镁丰富的食品是()。 A.绿叶蔬菜 B.精制面粉 C.肉类 D.牛奶
答案:A
注释:含镁丰富的食物包括各种植物种子、绿叶蔬菜及粗制谷物等。
193. 以下关于磷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内大部分的磷存在于骨骼和牙齿 B.10%的磷分布在软组织中 C.骨中的磷主要为有机磷酸盐 D.软组织中的磷多为无机磷形式
答案:A
注释:考查磷的体内含量和分布。
194. 以下关于磷说法错误的是()。 A.磷的吸收部位在小肠 B.乳类食品含有较多的酸性无机磷酸盐,不易吸收 C.磷的吸收也需要维生素D的参与 D.谷类含有的植酸能抑制磷的吸收
答案:B
注释:考查磷的吸收与代谢。
195. 磷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是酶的重要成分之一 B.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 C.参与能量代谢 D.血液凝固
答案:D
注释:磷是骨骼和牙齿钙化与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磷构成软组织与细胞中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成分,磷是细胞内化学能的主要来源。
196. 以下是磷的良好食物来源的是()。 A.蛋类 B.瘦肉 C.鱼类 D.以上均是
答案:D
注释:考查磷的食物来源。
197. 能够提高钙的吸收利用程度的膳食成分是()。 A.植酸盐和草酸盐 B.果胶 C.磷 D.维生素D
答案:D
注释: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的吸收利用。
198. 能够降低钙的吸收利用程度的膳食成分是()。 A.植酸盐和草酸盐 B.果胶 C.磷 D.维生素C
答案:A
注释:食物中的草酸盐与植酸盐、膳食纤维、未被吸收的脂肪酸都会降低钙的吸收利用程度。
199. 能够降低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利用程度的膳食成分是()。 A.植酸盐和草酸盐 B.果胶 C.磷 D.维生素C
答案:A
注释:植酸、多酚类物质、钙、大豆蛋白都对膳食非血红素铁的吸收有抑制作用。
200. 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改善葡萄糖耐量的矿物质为()。 A.钠 B.钙 C.铬 D.铜
答案:C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98。维生素K又称叶绿醌、凝血维生素,影响凝血酶原的合成与凝血。常用的抗凝剂香豆素是维生素K的拮抗物。
201. 营养状况不能用尿负荷试验进行评价的是()。 A.钙化醇 B.硫胺素 C.核黄素 D.抗坏血酸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3。维生素D又称钙化醇,为脂溶性维生素,其营养状况不能用尿负荷试验进行评价。
202. 长期服用肠道灭菌药可引起缺乏的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K D.维生素C
答案:C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96。维生素K可由肠道细菌合成,长期服用肠道灭菌药可影响维生素K的合成。
203. 具有抗氧化功能的水溶性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2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12。维生素A、D是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2、C是水溶性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有抗氧化作用。
204. 对于肠道吸收的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来说,下列必需的物质是()。 A.盐酸 B.磷脂 C.脂肪酶 D.大肠埃希菌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5。动物中的视黄醇以其与脂肪酸结合成的视黄基酯的形式存在。视黄基酯和植物性食物中的类胡萝卜素又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经胃、胰液和肠液中蛋白酶水解从食物中释出,然后在小肠中胆汁、胰脂酶和肠脂酶的共同作用下,释放出脂肪酸和游离的视黄醇以及类胡萝卜素。释放出的游离视黄醇以及类胡萝卜素与其他脂溶性食物成分形成胶团,通过小肠绒毛的糖蛋白层进入肠黏膜细胞。
205. 以下对维生素的命名方法不同的是()。 A.抗眼干燥症维生素 B.抗佝偻病维生素 C.核黄素 D.抗脚气病维生素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3。维生素的命名方式有按发现的历史顺序,以英文字母顺序命名、按生理功能命名和按化学结构命名3种。核黄素是按化学结构命名,其他均为按生理功能命名。
206. 水溶性维生素中最易于在体内贮存的是()。 A.硫胺素 B.视黄醇 C.烟酸 D.维生素B12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3。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仅有少量贮存,但维生素B12是一个例外。
207. 脂溶性维生素中最易于排出体外的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E D.维生素K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3。脂溶性维生素易于贮存于体内,而不易排出体外,维生素K是个例外。
208. 其功能可被香豆素拮抗的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E D.维生素K
答案:D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200。香豆素是维生素K的拮抗剂。
209. 缺乏可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的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K C.维生素D D.维生素E
答案:B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98。维生素K参与凝血酶原的合成与凝血,缺乏可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
210. 下列不属于维生素的是()。 A.叶酸 B.烟酸 C.牛磺酸 D.抗坏血酸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3。叶酸、烟酸是B族维生素,抗坏血酸是维生素C,牛磺酸属于氨基酸。
211. 降脂药物易造成缺乏的营养素是()。 A.水溶性维生素 B.脂溶性维生素 C.蛋白质 D.钾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3。降脂药物易造成脂蛋白载体减少,所以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
212. 维生素A原中最重要的是()。 A.α-胡萝卜素 B.β-胡萝卜素 C.γ-胡萝卜素 D.隐黄素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4。目前已经发现的类胡萝卜素700种,仅有约十分之一是维生素A原,其中最重要的为β-胡萝卜素。
213. β~胡萝卜素的效价是维生素A的()。 A.1/3 B.1/4 C.1/6 D.1月12日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5。目前,研究提示大约12mg的膳食β-胡萝卜素可产生1mg视黄醇的活性,而24mg的其他膳食维生素A原类胡萝卜素(如α-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才能产生1mg视黄醇的活性。
214. 维生素A的主要储存器官是()。 A.肌肉 B.骨骼 C.脂肪组织 D.肝脏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6。肝脏是储存维生素A的主要器官,视黄醇主要以棕榈酸视黄酯的形式储存在肝星状细胞(80%~95%)和肝主细胞。肾脏中视黄醇储存量约为肝脏的1%,眼色素上皮细胞也有少量的视黄醇储存。
215. 长期摄入过量易在肝脏内蓄积,导致毒性作用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B2 B.维生素A C.维生素C D.维生素B1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8。维生素A进入机体后排泄效率不高,长期过量摄入可在体内蓄积引起维生素A过多症。
216. 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起重要作用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B2 C.维生素B12 D.维生素C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7。维生素A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起重要作用,能提高抗感染和抗肿瘤能力。
217. 对呼吸道感染有预防作用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B2 C.维生素B12 D.维生素C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7。维生素A对上皮的正常形成、发育与维持十分重要。维生素A充足时,皮肤和机体保护层才能维持正常的抗感染和抵御外来侵袭的天然屏障作用。当维生素A不足或缺乏时,可导致糖蛋白合成异常,上皮基底层增生变厚,表皮角化、干燥等,削弱机体屏障作用,易于感染。
218. 两名青年男子,食用大量鲨鱼肝后,相继出现疲乏、食欲下降、腹痛、腹泻、肝脾大、皮肤痛痒、毛发脱落、骨关节疼痛,你认为可能性最大的是()。 A.维生素A中毒 B.维生素B12中毒 C.维生素E中毒 D.维生素K中毒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8。肝脏内维生素A含量较高,维生素A为脂溶性维生素,容易在体内蓄积,因此大量摄入可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219. 在一次食用大量动物肝脏后,易导致毒性作用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B2 B.维生素A C.维生素C D.维生素B1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8。维生素A进入机体后排泄效率不高,长期过量摄入可在体内蓄积引起维生素A过多症。
220. 维生素A缺乏最早的症状是()。 A.出现毕脱斑 B.免疫功能下降 C.暗适应能力下降 D.上皮干燥、增生、角化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8。维生素A缺乏最早的症状是暗适应能力下降,严重时可导致夜盲症。
221. 缺乏可致角膜干燥的是()。 A.蛋白质 B.食盐 C.脂肪 D.维生素A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8。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暗适应能力下降与夜盲症、干眼症及黏膜与皮肤上皮细胞损害。
222. 评价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常用方法不包括()。 A.血清维生素A水平 B.改进的相对剂量反应试验 C.视觉暗适应功能测定 D.竞争受体结合试验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8。评价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常用方法包括:血清维生素A水平、视觉暗适应功能测定、相对剂量反应试验、眼结膜印迹细胞学法和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
223. 关于维生素A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维生素A是指含有β-白芷酮环的多烯基结构,并具有视黄醇生物活性的一大类物质 B.维生素A是指维生素A及其合成类似物或代谢产物 C.已形成的维生素A是动物体内具有视黄醇生物活性功能的维生素A,包括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酸等 D.在植物和动物中均含有巳形成的维生素A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4。已形成的维生素A只存在于动物体内,植物中不含有已形成的维生素A,在黄、绿、红色植物中一部分可在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的类胡萝卜素称为维生素A原。
224. 维生素A最好的食物来源是()。 A.动物肝脏 B.谷类 C.水果 D.淡水鱼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0。维生素A良好的来源是各种动物肝脏、鱼肝油、鱼卵、全奶、奶油、禽蛋等;植物性食物只能提供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深绿色或红黄橙色的蔬菜和水果中。
225. 维生素A的含量最丰富的是()。 A.动物肝脏 B.胡萝卜 C.肉类 D.菠菜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0。维生素A良好的来源是各种动物肝脏、鱼肝油、鱼卵、全奶、奶油、禽蛋等;植物性食物只能提供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深绿色或红黄橙色的蔬菜和水果中。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以肝脏最为丰富,植物性食物中含有维生素A原,需在人体内经过转化才能成为维生素A。
226. 具有激素性质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C C.维生素E D.维生素D3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0。由于维生素D3是在由贮存于皮下的胆固醇的衍生物(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光照射下转变而成的,但要运往靶器官才能发挥生理作用,故认为维生素D3实质上是激素。
227. 在紫外线照射下可转变为维生素D2的是()。 A.谷固醇 B.胆固醇 C.麦角固醇 D.脱氢胆固醇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0。麦角固醇在紫外线照射下可转变为维生素D2。
228. 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是()。 A.1,25-(OH)2-D3 B.7-脱氢胆固醇 C.25-(OH)-D3 D.维生素D2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1。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是1,25-(OH)2-D3。
229. 在皮肤中经光照可以转变成维生素D3的是()。 A.麦角固醇 B.5-脱氢胆固醇 C.维生素D3 D.7-脱氢胆固醇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0。7-脱氢胆固醇在皮肤中经光照可以转变成维生素D3。
230. 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促进小肠钙吸收 B.抗氧化作用 C.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D.对骨细胞呈现多种作用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1。维生素D可以促进小肠钙的吸收,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促进骨与软骨的骨化,维持血钙的正常水平,对骨细胞呈现多种作用,参与机体多种功能的调节。
231. 不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维生素是()。 A.β-胡萝卜素 B.维生素D C.维生素C D.维生素E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1。维生素D可以促进小肠钙的吸收,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促进骨与软骨的骨化,维持血钙的正常水平,对骨细胞呈现多种作用,参与机体多种功能的调节。不具有抗氧化的功能。
232. 维生素D缺乏时出现的症状不包括()。 A.佝偻病 B.骨质软化症 C.骨质疏松症 D.肾结石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2。维生素D缺乏导致肠道吸收钙和磷减少,肾小管对钙和磷的重吸收减少,影响钙骨化,造成骨骼和牙齿矿化异常。缺乏维生素D将使婴儿发生佝偻病;对成人,尤其是孕妇、乳母和老人,可使骨骼脱钙而发生骨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症。
233. 成人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 A.佝偻病 B.坏血病 C.骨质软化症 D.眼干燥症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2。成人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骨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小儿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佝偻病。
234. 维生素D缺乏时可出现()。 A.肾脏钙质沉着 B.大骨节病 C.痛痛病 D.手足搐搦症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2。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骨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佝偻病、手足痉挛症。
235. 以下关于维生素D的说法,错误的是()。 A.25-(OH)D3是维生素D在血液的主要存在形式 B.通过检测血浆中25-(OH)D3水平可以评价维生素D营养状况 C.血清钙磷乘积也被用于鉴定维生素D的营养水平 D.25-(OH)D3半衰期是1个月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3。25-(OH)-D3是维生素D在血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主要依赖于皮肤产生和膳食摄入,其半衰期是3周,可特异性地反映出人体几周到几个月内维生素D的储存情况;此外,在血液中25-(OH)-D3受机体调节影响较小,因而作为首选评价机体维生素D状况的指标。
236. 维生素D的良好来源是()。 A.猪肉 B.水果 C.海水鱼、肝脏、蛋黄和鱼肝油 D.人奶和牛奶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3。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海水鱼、肝、蛋黄等动物性食品及鱼肝油制剂中。人奶和牛奶是维生素D的较差来源,蔬菜、水果只含有少量的维生素D或几乎没有维生素D。
237. 有关维生素E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主要有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 B.与生殖功能的维持有关 C.可缓解心绞痛 D.促进血红素代谢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3。目前已知具有维生素E活性的物质有两种,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延缓衰老,调节血小板的黏附力和聚集作用,与生殖功能和精子生成有关。
238. 维生素E的主要储存部位是()。 A.脂肪细胞 B.肝脏 C.肌肉 D.肾上腺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4。维生素E主要储存于脂肪组织即脂肪细胞的脂肪滴中。
239. 与动物的生殖功能和精子生成有关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C C.维生素E D.维生素D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4。维生素E缺乏时可出现睾丸萎缩和上皮细胞变性、孕育异常。临床上常用维生素E治疗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
240. 能够调节血小板的黏附力和聚集作用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C C.维生素D D.维生素E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4。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延缓衰老,调节血小板的黏附力和聚集作用,与生殖功能和精子生成有关。
241. 维生素E的防癌功能不包括()。 A.在肠道益生菌的作用下生成短链脂肪酸 B.作为抗氧化剂对抗癌症导致的自由基反应 C.刺激抑癌基因p53的表达 D.抑制N-亚硝基化合物在体内合成
答案:A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93。维生素E具有多种抗癌功能,包括抗氧化功能、刺激抑癌基因p53的表达、抑制N-亚硝基化合物在体内合成及清除自由基等。
242. 维生素E缺乏时可出现的症状不包括()。 A.溶血性贫血 B.视网膜退行性病变 C.神经退行性病变 D.手足搐搦症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5。缺乏维生素E时,可出现视网膜退行性病变、蜡样质色素积聚、溶血性贫血、肌无力、神经退行性病变、小脑共济失调等。手足搐搦症是维生素D缺乏时出现的症状。
243. 维生素E含量最多的食品是()。 A.植物油 B.猪油 C.绿叶蔬菜 D.牛奶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6。维生素E含量丰富的食品有植物油、麦胚、坚果、种子类、豆类及其他谷类胚芽;蛋类、肉类、鱼类、水果及蔬菜中含量甚少。
244. 下列情况不容易使硫胺素失活的是()。 A.中性环境 B.碱性环境 C.酸性环境 D.二氧化硫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6。硫胺素在酸性环境下较稳定,加热120°C仍不分解;中性和碱性环境中不稳定,易被氧化和受热破坏。亚硫酸盐在中性及碱性介质中能加速硫胺素的破坏,故在保存含硫胺素较多的谷物、豆类时,不宜用亚硫酸盐作为防腐剂,或以二氧化硫熏蒸谷仓。
245. 维生素B1又称()。 A.抗眼干燥症维生素 B.抗獭皮病维生素 C.抗坏血病维生素 D.抗脚气病维生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7。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因其被发现与预防和治疗脚气病(beriberi)有关,所以又称作抗神经炎维生素或抗脚气病维生素。
246. 维生素B1缺乏可产生()。 A.癞皮病 B.恶性贫血 C.眼干燥症 D.脚气病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7。硫胺素(维生素B1)缺乏可导致干型脚气病、湿型脚气病、混合型脚气病和婴儿脚气病。
247. 患者眼结膜和角膜上皮组织变性、泪腺分泌减少、皮脂腺及汗腺角化、出现皮肤干燥、毛囊周围角化过度、发生毛囊丘疹与毛发脱落。以上症状最可能是()。 A.维生素A过量 B.维生素A缺乏 C.维生素D缺乏 D.维生素E缺乏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8。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暗适应能力下降与夜盲症、干眼症及黏膜与皮肤上皮细胞损害。
248. 毕脱斑的形成是由于()。 A.核黄素缺乏 B.硫胺素缺乏 C.体内脂质过多 D.维生素A摄入不足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88。儿童维生素A缺乏最重要的临床诊断体征是比奥斑(Btotspots)(俗称毕脱氏斑),角膜两侧和结膜外侧因干燥而出现皱褶,角膜上皮堆积,形成大小不等的形状似泡沫的白斑。
249. 长期缺乏维生素B1导致的疾病是()。 A.脚气病 B.癞皮病 C.坏血病 D.眼干燥症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7。长期缺乏维生素B1导致的疾病是脚气病。
250. 可用于维生素B1机体营养状况评价的是()。 A.红细胞转酮醇酶活性系数 B.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 C.脱氧尿嘧啶抑制试验 D.红细胞溶血试验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8。维生素B1机体营养状况评价方法有红细胞转酮醇酶活性系数和尿中硫胺素排出量测定。
251. 以下不是维生素B1的良好来源的是()。 A.谷类 B.豆类及干果类 C.瘦肉 D.精米面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8。选项A、B、C均是维生素B1的良好来源,精米面因研磨过细而损失了胚芽与表皮,从而造成了维生素B1的大量流失。
252. 核黄素的辅酶活性形式是()。 A.FAD B.CoA C.NAD D.烟酰胺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9。核黄素以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辅酶形式参与许多代谢的氧化还原反应。
253. 在呼吸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维生素是()。 A.硫胺素 B.核黄素 C.抗坏血酸 D.视黄酸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9。由核黄素形成的辅酶主要有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甘酸(FAD),在体内催化多种氧化-还原反应和参与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系统。
254. 患者男,57岁。行胃大部切除术,手术后发生口角炎、周围神经炎等。提示膳食中缺乏()。 A.蛋白质 B.膳食纤维 C.维生素A D.族维生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9。B族维生素缺乏会让患者患有口角炎、眼膜炎等炎症。
255. 口角炎和舌炎是由于()。 A.维生素A不足 B.蛋白质摄入不足 C.维生素B2摄入量不足 D.维生素C烹调损失过多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9。维生素B2缺乏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眼、口腔和皮肤的炎症反应。缺乏早期表现为疲倦、乏力、口腔疼痛,眼睛出现痛痒、烧灼感,继而出现口腔和阴囊病变,称为“口腔生殖系统综合征”,包括唇炎、口角炎、舌炎、皮炎、阴囊皮炎以及角膜血管增生等。
256. 某中学体检时,发现有少数考生口角有轻微溃疡,怀疑某种维生素缺乏,为确诊建议进一步检查的项目是()。 A.红细胞转酮醇酶活力 B.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 C.红细胞溶血试验 D.2-吡啶酮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0。考生是核黄素缺乏,只有选项B是评价核黄素营养水平的指标。
257. 其营养状况可用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评价的是()。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2 C.维生素B6 D.维生素B12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0。维生素B2机体营养状况评价方法有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和尿中核黄素排出量测定(尿负荷试验)。
258. 维生素B2的良好来源是()。 A.白菜 B.菠菜 C.大米 D.动物肝脏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0。维生素B2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食品中,动物性食品较植物性食品含量高。动物肝脏、肾脏、心脏、乳汁及蛋类含量尤为丰富;植物性食品以绿色蔬菜、豆类含量较高,而谷类含量较少。
259. 维生素B2含量较少的食物是()。 A.肝、肾、心 B.蛋黄 C.鳝鱼 D.谷类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0。维生素B2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食品中,动物性食品较植物性食品含量高。动物肝脏、肾脏、心脏、乳汁及蛋类含量尤为丰富;植物性食品以绿色蔬菜、豆类含量较高,而谷类含量较少。
260. 治疗核黄素和维生素A缺乏应选择的主要食物是()。 A.米面、杂粮 B.鸡蛋、猪肝、瘦肉 C.蔬菜水果 D.牛奶、大豆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0、P100。治疗时,应给患者补充富含核黄素和维生素A的食物,如肝脏、蛋类和瘦肉等。
261. 长期服用异烟肼而又没有及时补充时,可导致缺乏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维生素B1 B.维生素C、泛酸 C.维生素B2、维生素K D.维生素B6、烟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1、P104。异烟肼能与5’-磷酸吡哆醛(PLP)形成复合物而诱发维生素B6缺乏。色氨酸转化成烟酸需要维生素B1、B2和B6的参与,所以维生素B6的缺乏会进一步导致烟酸的缺乏。
262. 维生素B6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转氨酶和脱羧酶的辅酶 B.与脂肪代谢密切相关 C.与血红素合成有关 D.抗氧化作用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4。维生素B6不具有抗氧化作用。
263. 由色氨酸转变成烟酸需要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B2、维生素B12 B.维生素B2、叶酸 C.维生素B12、生物素 D.维生素B2、维生素B6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1。色氨酸转化为烟酸需要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B6的参与。
264. 维生素B6缺乏的临床表现有()。 A.口炎 B.惊厥 C.抗体减少 D.以上均是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4。人体维生素B6缺乏可致眼、鼻与口腔周围皮肤脂溢性皮炎,并可扩展至面部、前额、耳后、阴囊及会阴等处。临床症状包括口炎、唇干裂、舌炎,个别有神经精神症状,易受刺激、抑郁以及神志错乱等。维生素B6缺乏还可引起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受损,出现高半胱氨酸血症和黄尿酸血症,偶见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和血清铁增高。
265. 关于维生素B6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3种存在形式 B.在碱性环境中对紫外光极敏感 C.其营养状况可用马尿酸指数进行评价 D.大量服用异烟肼或女性口服含激素的避孕药可引起维生素B6缺乏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5。维生素B6缺乏时,色氨酸的代谢产物及衍生物生成增加,其中尿中黄尿酸能反映维生素B6的营养状况。按0.1g/kg给予受试者口服色氨酸,测定24小时尿中黄尿酸排出量,计算黄尿酸指数(XI),即XI=24小时尿中黄尿酸排出量(mg)/色氨酸给予量(mg)。XI值在0~1.5表示维生素B6的营养状况良好,维生素B6不足时,XI可大于12。
266. 下列关于维生素B6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维生素B6的膳食推荐摄入量(RNI)成年人为1.4mg/d B.其UL为50mg/d C.乳类中维生素B6的含量较少 D.豆类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6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5。UL应为60mg/d。
267. 钴胺素又称()。 A.维生素B12 B.维生素M C.维生素PP D.维生素B6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8。钴胺素又称维生素B12。
268. 可引起巨幼细胞贫血的维生素是()。 A.泛酸 B.维生素E C.维生素B12 D.维生素B2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10。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均可引起巨幼细胞贫血。
269. 反映维生素B12负平衡的早期指标是()。 A.血清维生素B12浓度 B.脱氧尿嘧啶抑制试验 C.血清全结合咕啉 D.血清全钴胺传递蛋白Ⅱ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10。血清全钴胺传递蛋白II(holoTCII)是反映维生素B12负平衡的早期指标。holoTCII是一种把维生素B12释放到细胞的循环蛋白质,所含有的维生素B12约占血清维生素B12的20%,一般以holoTCII水平≤29.6pmol/L(40pg/ml)定为维生素B12负平衡。
270. 色氨酸可以在体内少量合成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K B.维生素C C.维生素PP D.维生素B12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1。成年人体内的烟酸可由色氨酸转化而来,但色氨酸转化为烟酸需要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B6的参与。
271. 在碱性条件下较稳定的水溶性维生素是()。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2 C.维生素A D.烟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1。烟酸在酸、碱、光、氧或加热条件下均不易将其破坏,是维生素中最稳定的一种。
272. 可以构成辅酶Ⅰ和辅酶Ⅱ的维生素是()。 A.硫胺素 B.核黄素 C.烟酸 D.叶酸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1。烟酸在体内以烟酰胺的形式构成辅酶I和辅酶Ⅱ,这两种辅酶结构中的烟酰胺部分具有可逆的加氢和脱氢特性,在细胞生物氧化过程中起着传递氢的作用。
273. 与癞皮病发生有关的是()。 A.烟酸 B.核黄素 C.硫胺素 D.生物素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1。烟酸又称抗癞皮病因子,烟酸缺乏可导致癞皮病的发生。
274. 癞皮病的临床表现为()。 A.易出血 B.“3D”症状 C.口角炎、舌炎 D.血管扩张症状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1。缺乏烟酸可发生癞皮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营养障碍,即以皮炎(dermatitis)、腹泻(diarrhea)、痴呆(dementia)为特征的所谓“3D”症状。
275. 不能用于烟酸营养状况评价的是()。 A.尿中N-甲基烟酰胺和肌酐比值 B.尿负荷试验 C.尿中2-吡啶酮/N-甲基烟酰胺比值 D.烟酸当量测定
答案:D
注释:烟酸营养状况评价的方法有尿中烟酸排出量负荷试验和2-吡啶酮/Nl-MN比值。
276. 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人群易发生()。 A.坏血病 B.贫血 C.大骨节病 D.癞皮病
答案:D
注释:玉米中的烟酸含量并不低,但其中的烟酸与碳水化合物或小分子的肽共价结合而不能吸收,而且其中的色氨酸含量也很少,所以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烟酸缺乏症(癞皮病)的发病率较高。
277. 烟酸当量计算正确的是()。 A.烟酸当量(mg)=烟酸(mg)+1/60色氨酸(mg) B.烟酸当量(mg)=烟酸(mg)+1/30色氨酸(mg) C.烟酸当量(mg)=烟酸(mg)+1/60缬氨酸(mg) D.烟酸当量(mg)=烟酸(mg)+1/30缬氨酸(mg)
答案:A
注释:体内所需烟酸,一部分可由色氨酸转变而来,大约60mg色氨酸可转变成1mg烟酸,故在计算膳食中烟酸含量时,应以烟酸当量表示。
278. 尿中排出的抗坏血酸代谢产物之一是()。 A.植酸盐 B.草酸盐 C.尿酸盐 D.胆酸盐
答案:B
注释:考查维生素C的吸收与代谢。
279. 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促进小肠钠吸收 B.参与胶原合成 C.神经介质和类固醇的羟化反应 D.抗氧化作用
答案:A
注释: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促进四氢叶酸形成,促进抗体形成,维持巯基酶的活性,参与羟化反应以及清除自由基。
280. 缺乏可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伤口愈合延缓的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答案:C
注释:考查维生素C的功能。
281. 当机体缺乏哪种营养素时,会抑制淋巴组织的发育及功能,以及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A.蛋白质 B.铜 C.硒 D.维生素C
答案:D
注释:维生素C对胸腺、脾脏、淋巴结等组织器官生成淋巴细胞有显著影响,可通过提高人体内其他抗氧化物的水平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282. 长期过量服用可形成泌尿道结石的是()。 A.泛酸 B.维生素E C.维生素C D.维生素B12
答案:C
注释:维生素C在体内分解代谢最终的重要产物是草酸,长期过量服用维生素C可出现草酸尿以致形成泌尿道结石。
283. 不能用于抗坏血酸营养状况评价的是()。 A.血浆维生素C浓度 B.白细胞维生素C浓度 C.尿负荷试验 D.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
答案:D
注释:抗坏血酸营养状况评价的方法:尿负荷试验和血浆维生素C含量。
284. 能反映机体内维生素C贮存水平的是()。 A.血浆维生素C浓度 B.白细胞维生素C浓度 C.脱氧尿嘧啶抑制试验 D.空腹尿中维生素C和肌酐含量测定
答案:B
注释:血浆维生素C浓度只能反映近期维生素C的摄入情况,而白细胞维生素C浓度能反映机体维生素C的贮存水平。
285. 长期缺乏蔬菜、水果,出现牙跟肿胀、出血、萎缩等症状可能是由于()。 A.维生素E缺乏 B.叶酸缺乏 C.核黄素中毒 D.维生素C缺乏
答案:D
注释:蔬菜、水果是人体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长期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多入可导致维生素C缺乏,引起坏血病。
286. 维生素C含量最少的是()。 A.柑、橘、橙、柚 B.枣 C.辣椒、韭菜 D.苹果、梨
答案:D
注释:苹果和梨中维生素C的含量很少。
287. 下列关于叶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叶酸是淡黄色结晶粉末 B.叶酸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乙醇以及有机溶剂 C.在酸性溶液中对热稳定 D.在中性环境中稳定
答案:C
注释:考查叶酸的理化性质。
288. 与贫血无关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D B.叶酸 C.维生素E D.维生素B6
答案:A
注释: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可产生巨幼细胞贫血;维生素E缺乏可导致溶血性贫血;维生素B6缺乏时会发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89. 可作为一碳单位传递体的是()。 A.四氢叶酸 B.胆碱 C.核黄素 D.生物素
答案:A
注释:食物中的叶酸进入人体后,被还原成四氢叶酸,它是体内生化反应中一碳单位的传递体。
290. 叶酸缺乏不会导致()。 A.巨幼细胞贫血 B.口腔生殖综合征 C.舌炎及胃肠功能紊乱 D.婴儿神经管畸形
答案:B
注释:考查叶酸缺乏症。口腔-生殖综合征是维生素B2缺乏的症状。
291. 下列关于叶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清叶酸含量可反映近期膳食叶酸摄入情况 B.孕早期叶酸缺乏可引起胎儿神经管畸形 C.叶酸缺乏会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D.叶酸缺乏表现为小细胞性贫血
答案:D
注释:叶酸缺乏表现为巨幼细胞贫血。
292. 能够反映肝脏叶酸贮存情况的是()。 A.血清叶酸盐 B.红细胞中叶酸含量 C.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 D.白细胞中叶酸含量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8。血清叶酸含量可反映近期膳食叶酸摄入情况;红细胞叶酸含量反映机体组织细胞内叶酸的储存情况,是叶酸长期营养状况的重要评价指标。
293. 以下关于泛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A.泛酸也被称为维生素B5 B.辅酶A(CoA)是泛酸的一种代谢活性形式 C.泛酸的水溶液在酸性情况下,对热不稳定 D.泛酸的水溶液在酸性情况下,对热稳定
答案:D
注释:考查泛酸的理化性质。
294. 下列物质的合成有乙酰辅酶A参与的是()。 A.脂肪酸 B.胆固醇 C.维生素A D.以上均是
答案:D
注释:考查泛酸的生理功能。
295. 关于泛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A.泛酸的主要商品形式是泛酸钙 B.泛酸的主要代谢活性形式是辅酶A和酰基载体蛋白 C.泛酸缺乏导致代谢受损,导致很多动物生长迟缓和食物利用率下降 D.泛酸在自然界仅存在于动物细胞中
答案:D
注释:泛酸在自然界有广泛的食物来源,存在于所有动物和植物细胞中。
296. 下列关于胆碱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胆碱为黄色水溶性白色浆液 B.胆碱味甜,有很强的吸湿性 C.耐热 D.不易储存
答案:C
注释:考查胆碱的理化性质。
297. 胆碱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促进体内乙酰基代谢 B.促进脑发育并提高记忆力 C.促进脂肪代谢防止脂肪异常积聚 D.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从而保证细胞膜的功能
答案:A
注释:胆碱可促进体内甲基代谢。
298. 下列不是胆碱较好的食物来源的是()。 A.动物肝脏 B.花生 C.大豆 D.苹果
答案:D
注释:考查胆碱的食物来源。
299. 下列关于生物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也被称为维生素H B.不是哺乳动物必需的一种营养素 C.是一种白色结晶 D.在强酸中易于降解
答案:B
注释:考查生物素的理化性质。
300. 血清中生物素的存在形式有()。 A.溶解于血清中的结合生物素 B.非共价结合到血清蛋白上的生物素 C.共价结合到血清蛋白的生物素 D.无法与血清蛋白结合
答案:C
注释:考查生物素的生理功能。
301. 下列食物中生物素含量较少的是()。 A.蜂王浆 B.啤酒酵母 C.奶类 D.苹果
答案:D
注释:考查生物素的食物来源。
302. 维生素A的化学结构或功能命名()。 A.生育酚 B.叶酸 C.抗坏血酸 D.视黄醇
答案:D
注释:维生素A的基本结构为一个β-白芷酮环和不饱和的一元醇,全反式视黄醇是维生素A的最基本形式,故选D。
303. 生素B2的化学结构或功能命名()。 A.生育酚 B.叶酸 C.抗坏血酸 D.核黄素
答案:D
注释:核黄素又称维生素B2,在体内,以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黄素单核苷酸作为辅基与特定蛋白结合,形成黄素蛋白,故选D。
304. 维生素E的化学结构或功能命名()。 A.生育酚 B.叶酸 C.抗坏血酸 D.核黄素
答案:A
注释:维生素E是指含苯并二氢吮喃结构并具有α-生育酚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故选A。
305. 当妊娠期妇女体内缺乏哪种营养素时,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低出生体重及早产有关()。 A.维生素D B.碘 C.镁 D.维生素A
答案:D
注释:维生素A具有维持正常生长与生殖功能,妊娠期孕妇出现维生素A缺乏时可引起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低出生体重及早产,故选D。
306. 婴幼儿佝偻病主要是由于缺乏哪种营养素引起的()。 A.维生素D B.铁 C.镁 D.维生素A
答案:A
注释: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时可出现佝偻病,故选A。
第二节、食物营养
谷类脂肪含量普遍较低,主要集中在()。 A.谷皮和糊粉层 B.胚乳和胚芽 C.糊粉层和胚芽 D.谷皮和胚芽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4。谷类脂肪含量普遍较低,约为1-4%,但燕麦脂肪为7%,主要集中在糊粉层和胚芽,在谷类加工中,易转入糠麸中。
影响谷物中矿物质吸收利用的成分是()。 A.氨基酸 B.支链淀粉 C.直链淀粉 D.植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4。谷物中的矿物质含量约为1.5%-3.0%。主要是磷和钙,多以植酸盐形式存在,消化吸收较差。主要存在于谷皮和糊粉层中,加工容易损失。
关于谷类中营养素分布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维生素E在糊粉层中含量丰富 B.谷皮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C.淀粉主要集中在胚乳中 D.脂肪只存在于胚芽中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3。胚乳是谷类的主要部分,占谷粒总重的83%-87%,含大量淀粉和一定量蛋白质,还含有少量的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
杂豆类制作成粉条、凉皮等过程中大部分被去除的营养素是()。 A.膳食纤维 B.矿物质 C.维生素 D.蛋白质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5。由于杂豆类淀粉含量较高,可以制作成粉条、粉皮、凉皮等,这些产品大部分蛋白质被去除,故其营养成分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如粉条含淀粉90%以上,而凉粉含水95%,碳水化合物含量为4.5%。
大豆经发芽后制成豆芽的过程中含量明显增加的营养素是()。 A.膳食纤维 B.维生素C C.维生素D D.碳水化合物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9。大豆经浸泡和保温发芽后制成豆芽,在发芽的过程中维生素C从0增至5-10mg/100g左右,豆芽中维生素B12的含量为大豆的10倍。
大豆中含量较多、可弥补谷类食物不足的氨基酸是()。 A.蛋氨酸 B.苏氨酸 C.缬氨酸 D.赖氨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5。大豆蛋白质赖氨酸含量较多,氨基酸模式较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属于优质蛋白质。大豆与谷类食物混合食用,可较好地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蔬菜水果中含量丰富的成分是()。 A.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有机酸 B.蛋白质、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有机酸 C.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有机酸 D.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有机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7。蔬菜和水果种类繁多,富含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含水分和酶类较多,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丰富,蛋白质、脂肪含量较少。由于蔬菜、水果中含有多种有机酸、芳香物质和色素等成分,使水果具有良好的感官性质,对增进食欲、促进消化、赋予食物多样化具有重要意义。
新鲜水果中含量相对较多的营养素是 ()。 A.脂肪 B.钾 C.维生素B1 D.维生素B2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9。水果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矿物质如钾、钠、钙、镁、磷、铁、锌及铜等,以钾、钙、镁、磷含量较多。
关于蔬菜中的维生素含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A.根茎部含量较叶部高,嫩叶比枯老叶高,深色菜叶比浅色菜叶高 B.叶部含量较根茎部高,嫩叶比枯老叶髙,深色菜叶比浅色菜叶高 C.叶部含量较根茎部髙,枯老叶比嫩叶高,深色菜叶比浅色菜叶高 D.根茎部含量较叶部高,嫩叶比枯老叶高,浅色菜叶比深色菜叶高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8。蔬菜中的维生素含量与品种、鲜嫩程度和颜色有关,一般叶部含量较根茎部高,嫩叶比枯老叶髙,深色菜叶比浅色菜叶高。
关于畜禽肉类的营养价值叙述正确的是()。 A.畜禽肉肌肉组织中蛋白质含量高于大豆 B.畜肉的质地较禽肉细嫩且含氮浸出物多 C.动物内脏含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D.畜禽内脏矿物质含量高于瘦肉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1。畜禽肉矿物质含量为0.8%-1.2%,瘦肉中的含量高于肥肉,内脏高于瘦肉。
对鱼类的营养价值描述错误的是()。 A.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5%〜25% B.含脂肪很少,一般为1%〜10% C.脂肪多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占80%),熔点低 D.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重要来源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2。鱼类肝脏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也是维生素B2的良好来源,维生素E、维生素B1和烟酸的含量较高,但几乎不含维生素C。
海鱼中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作用的主要成分是()。 A.多不饱和脂肪酸 B.碘 C.优质蛋白 D.维生素A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1。一些深海鱼脂肪含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高,其中含量较高的有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具有调节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辅助抗肿瘤等作用。
钙最好的食物来源是()。 A.乳类 B.大豆 C.蔬菜类 D.畜禽肉类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3。乳中矿物质含量丰富,富含钙、磷、钾、镁、钠、硫、锌、锰等,钙含量104mg/100ml,且吸收率高,是钙的良好来源。
牛乳中的蛋白质主要是()。 A.乳清蛋白 B.酪蛋白 C.胶原蛋白 D.黏蛋白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2。牛乳中的蛋白质含量约为2.8%-3.3%,主要由酪蛋白(79.6%)、乳清蛋白(11.5%)和乳球蛋白(3.3%)组成。
脱脂乳粉损失较多的营养素是()。 A.乳清蛋白 B.水溶性维生素 C.脂溶性维生素 D.乳糖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5。脱脂乳粉脂肪含量仅为1.3%,损失较多的脂溶性维生素,其他营养成分变化不大,适合于腹泻的婴儿及要求低脂膳食的病人食用。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5。脱脂乳粉脂肪含量仅为1.3%,损失较多的脂溶性维生素,其他营养成分变化不大,适合于腹泻的婴儿及要求低脂膳食的病人食用。
决定蛋壳颜色的因素是()。 A.蛋壳中钙含量 B.蛋的重量 C.禽的年龄 D.蛋壳中原卟啉色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6。蛋壳的颜色从白色到棕色,蛋壳的颜色由蛋壳中的原卟啉色素决定,该色素的合成能力因鸡蛋的品种而异,与蛋的营养价值关系不大。
对蛋类营养价值描述错误的是()。 A.蛋类含蛋白质一般都在10%以上 B.蛋清中含脂肪极少,98%的脂肪在蛋黄内 C.蛋黄是磷脂的良好食物来源 D.蛋黄中富含铁,其生物利用率也很高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7。蛋黄中的铁含量虽然较高,但由于是非血红素铁,并于卵黄高磷蛋白结合,生物利用率仅为3%左右。
蛋黄中具有降低胆固醇作用的是()。 A.神经鞘磷脂 B.脑磷脂 C.卵磷脂 D.脑苷脂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6。卵磷脂具有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并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坚果的营养特点为()。 A.蛋白质含量约12%〜25%,属于优质蛋白质 B.油脂含量较高,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 C.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都很低 D.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硒等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营养成分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7。坚果中油脂含量可高达44%-70%,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
蔬菜在烹调时损失最多的营养素是()。 A.蛋白质 B.脂肪 C.维生素C D.维生素E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9。(三)蔬菜烹饪在烹饪中应注意水溶性维生素及矿物质的损失和破坏,特别是维生素C。如蔬菜煮5-10分钟,维生素C损失达70%-90%。
蔬菜的春化作用是()。 A.蔬菜打破休眠而发生发芽或抽薹变化 B.重新分布蔬菜体内的养分,提高其营养价值 C.在酶的参与下,在有氧存在下加速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 D.在蔬菜采摘后进一步成熟的过程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60。蔬菜的春化作用即蔬菜打破休眠而发生发芽或抽薹变化,如马铃薯发芽、洋葱大蒜的抽薹等,这会大量消耗蔬菜体内的养分,使其营养价值降低。
减少冷冻动物性食物营养损失的重要措施是()。 A.快速冷冻,缓慢融化 B.缓慢冷冻,快速融化 C.长时间冷冻 D.超低温冷冻,快速融化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61。冷冻肉质的变化受冻结速度、储藏时间和解冻方式的影响。“快速冷冻,缓慢融化”是减少冷冻动物性食物营养损失的重要措施。
注释:考查冷冻动物性食品保藏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烹调蔬菜的合理方法是()。 A.先切后洗 B.长时间浸泡水中,以清除农药 C.急火快炒 D.水煮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60。使用合理加工烹调方法,即先洗后切,急火快炒,现做现吃是降低蔬菜中维生素损失的有效措施。
在制作面食时B族维生素损失最多的烹调方法是()。 A.焖 B.煮 C.烙 D.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9。在制作面食时,一般用蒸、烤、烙的方法,B族维生素损失较少,但用高温油炸时损失较大。如油条制作时因加碱及高温油炸会使维生素B1全部损失,维生素B2和烟酸仅保留一半。
蔬菜在加工过程中不应该()。 A.急火快炒 B.加醋 C.去除黄叶 D.先切后洗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60。使用合理加工烹调方法,即先洗后切,急火快炒,现做现吃是降低蔬菜中维生素损失的有效措施。
被誉为食物成分表之父的是()。 A.英国学者Percy&Vaquelin B.英国营养学家McCance和Widdowson C.德国科学家JosefKonig D.我国生物化学学家吴宪教授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61。1878年,德国科学家JosefKonig出版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食物成分表,Konig也被称为食物成分表之父。
国际食品数据系统网络(INFOODS)的成立机构是()。 A.国际粮农组织和哈佛大学 B.国际联合大学和哈佛大学 C.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粮农组织 D.国际粮农组织和国际联合大学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61。目前食物成分系统研究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要研究领域,国际粮农组织(FAO)和联合国大学(UNU)共同成立了国际食品数据系统网络(INFOODS),以食物成分研究科学为基础,制定了以食物分类、营养素定义、分析方法、数据描述和质量控制为主的工作方向。
食物成分表上的营养素含量均指()。 A.食物整体的含量 B.食物可食部分的含量 C.食物去皮部分的含量 D.食物可烹调部分的含量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64。在食物成分表中,食物的废弃率是指不可食用部分的重量占食物总重量的百分比,而可食部比例是食物可使用部分占食物总重量的百分比。因此食物的可食部比例和废弃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两者之和是100%。食物成分表上的营养素含量均指食物可食部分的含量。
为准确计算各种食物在烹调后的维生素含量,需要考虑()。 A.维生素保留因子 B.维生素保留因子、蛋白质转化系数 C.维生素保留因子、可食部比例 D.维生素保留因子、重量变化因子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68。通过营养素保留因子和重量变化因子作为参考数值,计算得到各种食物在烹调后的维生素含量也更加准确。
100g鸡蛋含有13.3g蛋白质和144kcal能量,那么对于成年轻体力劳动男子(能量RNI2150kcal;蛋白质RNI65g),鸡蛋的营养质量指数是()。 A.0.80 B.1.23 C.3.06 D.3.52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1。INQ=某营养素密度/能量密度=(某营养素含量/该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所产生能量/能量参考摄入量)。INQ=(13.3/65)/(144/2150)=3.06
某大学生一天摄入的食物含70g蛋白质、400g碳水化合物和50g脂肪,那么他一天摄取的能量大约是()。 A.1900kcal B.2000kcal C.2100kcal D.2300kcal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65。用公式表示食物总能量即为:能量(kcal)=4×蛋白质+4×可利用碳水化合物+9×脂肪+3×可利用的有机酸+7×酒精。本题能量=4×70+4×400+9×50=2300kcal。
在国家标准《大米》(GB1354—2009)中,根据大米的加工精度将大米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大米,其判断根据是()。 A.加工后米胚残留程度 B.加工后米粒表面和背沟残留皮层的程度 C.加工后满足标准米(九五米)的程度 D.加工后米胚残留以及米粒表面和背沟残留皮层的程度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8。标准米和标准面的概念近年来不再延用,在国家标准《大米》(GB1354—2009)中,根据大米的加工精度将大米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大米,加工精度是用加工后米胚残留以及米粒表面和背沟残留皮层的程度来判断。
干大豆中含量髙达35%〜40%的营养素是()。 A.蛋白质 B.脂肪 C.淀粉 D.膳食纤维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5。大豆的蛋白质含量高达35%-40%。
蔬菜水果加工过程中损失的营养素主要是()。 A.蛋白质 B.脂肪 C.淀粉 D.维生素C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9。常见的蔬菜制品有酱腌菜,在加工过程中可造成营养素的损失,尤其维生素C、叶酸的损失较大,但对矿物质及部分植物化学物的影响不大。
以生牛(羊)乳为原料,加热到至少132℃并保持很短时间灭菌的是()。 A.超高温灭菌乳 B.奶油 C.奶酪 D.调制乳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4。超高温灭菌乳定义为以生牛(羊)乳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复原乳,在连续流动的状态下,加热到至少132℃并保持很短时间的灭菌,再经无菌灌装等工序制成的液体产品。
注释:考查各类乳制品定义。超高温灭菌乳定义是以生牛(羊)乳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复原乳,在连续流动的状态下,加热到至少132℃并保持很短时间的灭菌,再经无菌灌装等工序制成的液体产品。淡炼乳是指以生乳和/或乳制品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经加工制成的黏稠状产品。奶酪是在原料奶中加入适量的乳酸菌发酵剂或凝乳酶,使蛋白质发生凝固,并加盐、压椋排出乳清之后的产品。
以生乳和(或)乳制品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黏稠状产品是()。 A.超高温灭菌乳 B.奶油 C.奶酪 D.淡炼乳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4。淡炼乳:以生乳和(或)乳制品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经加工制成的稠状产品。
在原料奶中加入适量的乳酸菌发酵剂或凝乳酶,排除乳清后的产品是()。 A.超高温灭菌乳 B.奶油 C.奶酪 D.调制乳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5。奶酪: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发酵乳制品,是在原料奶中加入适量的乳酸菌发酵剂或凝乳酶,使蛋白质发生凝固,并加盐、压榨排除乳清之后的产品。
蔬菜在烹调中特别容易损失的营养素是()。 A.维生素A B.B族维生素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9。(三)蔬菜烹饪在烹饪中应注意水溶性维生素及矿物质的损失和破坏,特别是维生素C。如蔬菜煮5-10分钟,维生素C损失达70%-90%。
肉类经烹调后,含量变化不大但有利于消化吸收的营养素是()。 A.维生素A B.B族维生素 C.维生素C D.蛋白质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9。畜、禽、鱼等肉类的烹调方法多种多样,常用有炒、焖、蒸、炖、煮、煎炸、熏烤等。在烹调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大,而且经烹调后,蛋白质变性更有利于消化吸收。
豆豉在发酵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含量增加的营养素是()。 A.维生素A B.族维生素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8-159。大豆经发酵工艺可制成豆腐乳、豆瓣酱、豆豉等,发酵过程中酶的水解作用可提高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利用率,并且某些营养素和有益成分含量也会增加,如豆豉在发酵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可合成维生素B2,豆豉中含维生素B2可达0.61mg/100g,活性较低的糖苷型异黄酮中的糖苷被水解,成为抗氧化活性更高的游离态异黄酮。
谷物胚的组成部分包括①盾片②胚芽③胚轴④胚乳⑤胚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3。胚:位于谷粒一端,包括盾片、胚芽、胚轴和胚根四部分
大豆低聚糖包括①水苏糖②果糖③棉子糖④阿拉伯糖⑤海藻糖()。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6。大豆低聚糖:大豆中的水苏糖和棉子糖,因人体缺乏α-D-果糖苷,不能将其消化吸收,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可产酸产气,引起胀气,故过去称之为胀气因子或抗营养因子。
牛乳与人乳的区别在于①人乳较牛乳蛋白质含量低②人乳的酪蛋白比例高于牛乳③人乳的乳糖含量高于牛乳④人乳的钙、磷含量低于牛乳⑤人乳的维生素B2含量高于牛乳()。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3,表3-2。
蛋黄中的蛋白质主要包括①卵胶黏蛋白②卵清蛋白③卵黄磷蛋白④卵黄球蛋白⑤卵黏蛋白()。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6。蛋黄中的蛋白质主要是卵黄磷蛋白和卵黄球蛋白。
大豆制成豆芽后营养素和有益成分发生的显著变化包括①维生素C从0增至5〜10mg/100g左右②维生素B2含量显著增加③维生素B12的含量为大豆的10倍④异黄酮变为抗氧化活性更高的游离态异黄酮⑤矿物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增加()。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9。大豆经浸泡和保温发芽后制成豆芽,在发芽的过程中维生素C从0增至5-10mg/100g左右,豆芽中维生素B12的含量为大豆的10倍。在发芽的过程中由于酶的作用还促使大豆中的植酸降解,更多的钙、磷、铁等矿物质元素被释放出来,增加矿物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
蔬菜、水果在采收后发生的变化主要包括①水果的呼吸作用②蔬菜的春化作用③蔬菜的后熟作用④水果的后熟作用⑤水果的自溶作用()。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60。蔬菜、水果采摘后会发生三种作用:①水果中的酶参与的呼吸作用,尤其在有氧存在下加速水果中碳水化合物、有机酸、糖苷、鞣质等有机物分解,从而降低蔬菜、水果的风味和营养价值;②蔬菜的春化作用即蔬菜打破休眠而发生发芽或抽薹变化,如马铃薯发芽、洋葱大蒜的抽薹等,这会大量消耗蔬菜体内的养分,使其营养价值降低;③水果的后熟作用是水果脱离果树后的成熟过程,大多数水果采摘后可以直接食用,但有些水果刚采摘时不能直接食用,需要经过后熟过程才能食用。
食物营养的研究内容不包括()。 A.食物的营养组成、功能 B.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C.食品强化 D.植物化学物的功能
答案:B
注释: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是公共营养的研究内容之一。
下列有关食物成分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只有营养素能够促进健康 B.只有必需营养素能够促进健康 C.植物性食物中的营养素种类多千动物性食物,因此营养价值更高 D.食物中的非营养素成分也能够促进健康
答案:D
注释: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与非营养成分都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食品营养价值是指()。 A.营养素的含量与机体需要的比例 B.食品中营养素种类与含量能满足的程度 C.不同人群需求不同 D.食品所含营养素与能量能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0。食物的营养价值是指某种食物所含营养素和能量能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
下列不是测定食物中营养素种类和含量的方法的是()。 A.化学分析法 B.物理分析法 C.仪器分析法 D.微生物分析法
答案:B
注释:食物中营养素种类和含量的测定方法包括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微生物法、酶分析法,还可以通过查阅食物成分表来初步评定食物的营养价值。
某食物中钙的INQ值大于1表示()。 A.食物钙的供给能力高于能量供给 B.食物钙的供给能力低于能量供给 C.食物钙的供给能力等于能量供给 D.食物钙的供给能力高于机体所需
答案:A
注释:INQ=1,说明食物中营养素的供给能力等于能量供给。INQ>1,说明食物中营养素的供给能力大于能量供给。INQ<1,说明食物中营养素的供给能力低于能量供给。
以下关于INQ的说法,错误的是()。 A.INQ是常用的评价食物营养价值的指标 B.INQ=1,说明该食物提供营养素和提供能量能力相当 C.INQ>1,说明该食物营养素的供给能力高于能量 D.INQ<1,其营养价值高
答案:D
注释:INQ<1说明食物中营养素的供给少于能量的供给,长期服用此食物,可能发生该营养素不足或能量过剩,营养价值低。
胚乳中含量最多的是()。 A.蛋白质 B.脂肪 C.碳水化合物 D.维生素
答案:C
注释:胚乳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其次是蛋白质。
最经济最廉价的膳食能量来源是()。 A.水果 B.蔬菜 C.谷薯类 D.动物性食物
答案:C
注释:谷薯类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是最经济最廉价的膳食能量来源。
谷类食物的营养特点是()。 A.含丰富的蛋白质 B.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 C.含丰富的矿物质 D.含丰富的脂溶性维生素
答案:B
注释:考查谷类食物的营养特点,谷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
坚果的营养特点为()。 A.蛋白质含星约12%~25%,属于优质蛋白 B.油脂含量较高,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 C.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都很低 D.含有大量维生素C等抗氧化作用的营养成分
答案:B
注释:本题考查坚果的营养特点,坚果油脂含量高且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
谷类的第二限制性氨基酸是()。 A.赖氨酸 B.含硫氨基酸 C.苏氨酸 D.色氨酸
答案:C
注释:考查谷类蛋白质的营养特点。笫一限制氨基酸为赖氨酸,第二限制氨基酸为苏氨酸。
大豆的限制氨基酸和含量相对较高的氨基酸分别是()。 A.色氨酸、蛋氨酸 B.蛋氨酸、赖氨酸 C.赖氨酸、色氨酸 D.亮氨酸、苯丙氨酸
答案:B
注释:蛋氨酸是大豆蛋白质中相对含量较少的氨基酸,是大豆的限制氨基酸;赖氨酸则是大豆中相对较高的氨基酸。
谷类中含有的主要矿物质是()。 A.钙 B.铁 C.锌 D.硒
答案:A
注释:谷类中含有的矿物质主要是磷、钙。
谷类中蛋白质含量范围是()。 A.7.5%~15% B.2%~5% C.15%~25% D.25%~35%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43。谷类蛋白质含量一般在7.5%~15%之间。
谷类中影响矿物元素吸收的主要因素是()。 A.水苏糖 B.棉籽糖 C.植酸 D.植物红细胞凝集素
答案:C
注释:植酸是很强的金属离子鳌合剂,在肠道内可与锌、钙、镁、铁等矿物质鳌合,影响其吸收利用。
碳水化合物在谷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 A.糊精 B.淀粉 C.果糖 D.纤维
答案:B
注释:谷类碳水化合物主要为淀粉,集中在胚乳的淀粉细胞内,此外为糊精、戊聚糖、葡萄糖和果糖等。
粗杂粮相对精米面富含更多的营养成分是()。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2 C.维生素A D.烟酸
答案:A
注释:维生素B1在加工的粮食中含量较低,但在粗杂粮中含量较高。
B族维生素损失最大的做饭方法是()。 A.蒸饭 B.电饭锅煮饭 C.青菜煮饭 D.捞饭
答案:D
注释:B族维生素为水溶性维生素,在捞饭过程中容易损失。
有些人煮稀饭为了增加其黏稠性而加碱,这种烹调方法损失最多的营养素是()。 A.蛋白质 B.脂肪 C.碳水化合物 D.维生素
答案:D
注释:考查烹妊加工对谷类食物营养素的影响。多数维生素遇碱分解失去活性。
下列措施中会增加面食中营养素损失的是()。 A.做馒头时,在发酵面团中加碱 B.吃面条时连汤一起喝 C.烙饼时,缩短所用时间 D.做油炸食品时,油温不宜过高
答案:A
注释:加碱会使维生素B1全部损失,维生素B2和烟酸仅保留一半。
以下各因素发生变化可降低食物的升糖指数的是()。 A.延长谷类食物的烹制时间 B.用果糖替代葡萄糖 C.增加淀粉类食物的糊化程度 D.食物压出水分,晒干、膨化
答案:B
注释:果糖的GI低于葡萄糖的GI。
大米淘洗过程中,反复淘洗,或将大米浸泡加热,损失最多的营养素是()。 A.硫胺素 B.碳水化合物 C.蛋白质 D.核黄素
答案:A
注释:淘米时维生素B1损失30%~60%,维生素B2和烟酸可损失20%~25%。
下列不是谷类加工的目的是()。 A.改善感官 B.提高消化吸收 C.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D.增强口感
答案:C
注释:谷类通过加工,去除杂质和谷皮,改善了谷类的感官性状,而且有利于消化吸收,但会造成部分营养素流失。
谷类加工精度越高,损失最多的营养素是()。 A.族维生素 B.维生素C C.维生素A D.烟酸
答案:A
注释:加工精度越高,糊粉层和胚芽损失越多,营养素损失越大,尤以B族维生素损失显著。
大豆食品的营养特点是()。 A.蛋白质含量很高 B.淀粉含量比例极大 C.所有8种必需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要完全一致 D.蛋氨酸比值与参考蛋白相同
答案:A
注释:大豆是植物性食品中含蛋白质最多的食品。
豆腐蛋白质的消化率高于整粒大豆,主要原因是去除了()。 A.蛋白质 B.碳水化合物 C.脂肪 D.膳食纤维
答案:D
注释:多数大豆制品经过浸泡、磨浆、加热、凝固等多道工序,去除了纤维素、抗营养因子,还使蛋白质的结构从密集变成疏松状态,蛋白质的消化率提高。
大豆与绿豆发芽制成豆芽,可增加的营养素是()。 A.维生素A B.硫胺素 C.核黄素 D.抗坏血酸
答案:D
注释:大豆制成豆芽时,除含有原有营养成分外,还含有维生素C。
大豆食品富含的氨基酸种类是()。 A.赖氨酸 B.蛋氨酸 C.胱氨酸 D.苏氨酸
答案:A
注释:考查大豆蛋白质的营养特点。与其他植物性食物相比,大豆食品中赖氨酸含量较高,因此可以与面粉等混合食用,起到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下列各种食物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和亚麻酸的是()。 A.花生仁及其油 B.芝麻及其油 C.大豆及其油 D.低芥酸菜籽油
答案:C
注释:考查常用食用油脂肪酸构成,大豆油中亚油酸含量为52%~57%,亚麻酸的含量为2%~10%。
大豆富含的营养成分不包括()。 A.维生素B1 B.亚油酸 C.钙 D.维生素C
答案:D
注释: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中,不是大豆的富含成分。
大豆类食品的蛋白质含量范围是()。 A.25%~35% B.35%~40% C.40%~45% D.45%~50%
答案:B
注释:大豆富含蛋白质,其蛋白质含量范围为35%~40%。
豆类与谷类蛋白质有互补作用,是因为豆类含有较多的()。 A.蛋白质 B.必需氨基酸 C.赖氨酸 D.苏氨酸
答案:C
注释:谷类蛋白质结构中,缺乏赖氨酸,豆类赖氨酸丰富,二者同时食用,可提高谷类蛋白质吸收。
利用大豆糖类作为功能性食品原料的成分是()。 A.葡萄糖 B.果糖 C.乳糖 D.大豆低聚糖
答案:D
注释:大豆低聚糖包括水苏糖和棉子糖,可作为功能性食品基料,代替部分蔗糖应用于各种食品中。
大豆蛋白可为慢性肝炎患者提供良好蛋白质的原因为()。 A.产氨较多 B.含赖氨酸较多 C.含蛋氨酸较多 D.含支链氨基酸较多
答案:D
注释:支链氨基酸主要在骨骼肌代谢,适合肝病患者。
大豆成分中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成分是()。 A.大豆皂苷 B.大豆异黄酮 C.大豆卵磷脂 D.大豆低聚糖
答案:B
注释:大豆异黄酮具有雌激素样作用。
下述不属于大豆抗营养因素的是()。 A.植酸 B.蔗糖 C.水苏糖 D.棉子糖
答案:B
注释:本题考查食物营养学知识,即大豆的营养成分中影响大豆蛋白质吸收的成分。
通过加热处理,可破坏大豆中最广泛存在的抗营养因素是()。 A.淀粉酶抑制剂 B.脂肪氧化酶抑制剂 C.胰蛋白酶抑制剂 D.胃蛋白酶抑制剂
答案:C
注释:考查食物营养学知识,高温加热处理可破坏胰蛋白酶抑制剂。
目前认为大豆具有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主要是含有()。 A.β-硫代葡萄糖苷 B.寡苷 C.酚糖苷 D.大豆异黄酮类
答案:D
注释:大豆异黄酮类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和抗骨质疏松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蔬菜中几乎不含有()。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2 C.维生素B12 D.维生素K
答案:C
注释:蔬菜中除维生素D和维生素B12之外几乎含有所有的维生素。
膳食中长期缺乏新鲜水果与蔬菜,可导致缺乏的营养素是()。 A.蛋氨酸 B.牛磺酸 C.抗坏血酸 D.泛酸
答案:C
注释: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主要来源是水果和蔬菜,膳食中长期缺乏会导致维生素C的缺乏。
蔬菜、水果中含有的天然抗氧化成分是()。 A.淀粉酶 B.柠檬酸 C.生物类黄酮 D.醛类
答案:C
注释:考查蔬菜水果的营养价值。蔬菜水果中以上4种物质均含有,但是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成分为生物类黄酮。
下列不是蔬菜、水果中富含的成分的是()。 A.碳水化合物 B.蛋白质 C.脂肪 D.芳香物质
答案:C
注释:蔬菜中脂肪含量较低。
在选择蔬菜的品种时,最好多选绿色叶菜,因为它们含有较多的()。 A.水 B.碳水化合物 C.胡萝卜素 D.蛋白质
答案:C
注释:绿叶蔬菜富含胡萝卜素。
生食萝卜有助于消化,是由于含有()。 A.淀粉酶 B.麦芽糖酶 C.凝乳酶 D.乳糖酶
答案:A
注释:萝卜中含有淀粉酶,生食有助于消化。
蔬菜在烹调过程中损失最多的是()。 A.蛋白质 B.脂肪 C.维生素C D.维生素E
答案:C
注释:烹调对蔬菜营养价值的影响主要是对维生素C的影响。
烹调蔬菜时损失较多的营养素为()。 A.蛋白质 B.脂肪 C.碳水化合物 D.抗坏血酸
答案:D
注释:烹调蔬菜时损失较多的营养素是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胡萝卜素炒菜时损失较维生素C少。
蔬菜应现烧现吃,放置过久的熟蔬菜会引起()。 A.蛋白质分解 B.咸度增加 C.亚硝酸盐增加 D.水分减少
答案:C
注释:长期放置的熟蔬菜可引起亚硝酸盐的增加。
在烹调菠菜、茭白等蔬菜时,最常用的方法是用开水烫一下,去水后再炒,其目的是去除影响铁、钙吸收的因素,该影响因素是()。 A.植酸 B.草酸 C.鞣酸 D.磷酸
答案:B
注释:菠菜等蔬菜中含有大量的草酸,草酸能够和钙、铁形成化合物,从而影响它们的吸收。
为了较大程度的保留蔬菜水果中的营养素,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先洗后切 B.先切后洗 C.现炒现切 D.急火快炒
答案:B
注释:蔬菜的合理烹调方法是先洗后切、急火快炒、现吃现做,这样可以降低维生素的损失。
下列肉类食品中,胆固醇含量最高者是()。 A.猪瘦肉 B.猪肝 C.猪肾 D.猪脑
答案:D
注释:本题考查食物营养学知识。猪脑的营养成分中胆固醇含量最高。
动物性食品烹调后一般营养素含量变化不大,除了()。 A.蛋白质 B.脂肪 C.矿物质 D.维生素
答案:D
注释:动物性食品中富含B族维生素,在烹调过程中,该种维生素较易损失。
下列营养素在畜肉食品中含量较少的是()。 A.脂肪 B.蛋白质 C.碳水化合物 D.矿物质
答案:C
注释:畜肉中的碳水化合物以糖原的形式存在于肌肉和肝脏中,含量较少。
禽肉的营养价值与畜肉相似,但禽肉中营养素的含量相对较少的是()。 A.脂肪 B.蛋白质 C.碳水化合物 D.矿物质
答案:A
注释:禽肉中脂肪含量较少,并且熔点较低。
海鱼中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成分是()。 A.多不饱和脂肪酸 B.碘 C.优质蛋白 D.维生素A
答案:A
注释:考查鱼类脂肪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保健作用。
鱼汤冷却后形成凝胶的主要成分是()。 A.短链脂肪酸 B.长链脂肪酸 C.碳水化合物 D.胶原和黏蛋白
答案:D
注释:存在于鱼类结缔组织和软骨中的含氮浸出物主要为胶原和黏蛋白,是鱼汤冷却形成凝胶的主要成分。
鱼类蛋白质的含量一般为()。 A.5% B.10%~15% C.15%~25% D.25%~35%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1。鱼类中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5%~25%。
鱼类食物中,含量相对较少的氨基酸是()。 A.谷氨酸 B.色氨酸 C.天冬氨酸 D.半胱氨酸
答案:B
注释:鱼类食品中,氨基酸组成中色氨酸含量较少。
鱼类矿物质含量大致为()。 A.5% B.10%~15% C.15%~20% D.1%~2%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2。鱼类中矿物质含量为1%~2%。
膳食铁的最好食物来源是()。 A.畜、禽、鱼类 B.豆类 C.粮谷类 D.蔬菜类
答案:A
注释:畜禽肉和动物血中铁含量丰富,且主要以血红素铁形式存在,其吸收受食物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生物利用率高,是膳食铁的良好来源。
下列是钙最佳来源的食物种类为()。 A.乳类 B.水果 C.蔬菜类 D.畜禽肉类
答案:A
注释:考查乳类的营养特点,尤其是钙供给方面的重要性。
鲜牛奶的蛋白质平均含量一般为()。 A.1% B.2% C.3% D.4%
答案:C
注释:本题属食物营养学知识,考查牛奶中蛋白质含量及奶的营养价值。
牛奶蛋白质中相对比例较人乳高的是()。 A.酪蛋白 B.乳球蛋白 C.乳清蛋白 D.乳清蛋白与乳球蛋白
答案:A
注释:牛奶中蛋白质含量较人乳高3倍,酪蛋白与乳清蛋白的构成比与人乳构成恰好相反,即酪蛋白的含量较高。
与牛奶的比重无关的因素是()。 A.蛋白质 B.脂肪 C.乳糖 D.维生素
答案:D
注释:牛奶中富含各种维生素,但维生素与牛奶的比重无关。
牛奶中含量相对较少的矿物质是()。 A.钙 B.磷 C.钾 D.铁
答案:D
注释:乳中矿物质含量丰富,牛乳中含钙104mg/100ml,且吸收率高,是钙的良好来源,乳中铁含量很低,因此奶类及其制品又被称为“贫铁性食品”。
下列食物中相对钙含量高且吸收好的食物是()。 A.禽类 B.畜类 C.蛋类 D.乳类
答案:D
注释:牛乳中含钙104mg/100ml,且吸收率高,是钙的良好来源。
牛奶中除了富含钙外,还富含的矿物质是()。 A.钙 B.铁 C.锌 D.钾
答案:D
注释:牛奶富含钙、磷、钾等矿物质。
饮用牛奶后,常引起胃肠不适、胀气、痉挛、腹泻等不良反应,其主要原因是()。 A.淀粉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B.麦芽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C.凝乳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D.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答案:D
注释:人体肠道内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导致部分乳糖无法消化,出现不良反应。
以下哪项不是奶制品富含的()。 A.优质蛋白质 B.铁 C.钙 D.维生素A
答案:B
注释:牛奶中铁含量低,如果用牛奶喂养婴儿,应注意铁的补充。
下列产氨最少的食物为()。 A.鸡蛋 B.鸡肉 C.牛奶 D.猪肉
答案:C
注释:食物中奶类产氨少,蛋类次之,肉类较多。
下列食物蛋白质的消化率最高的是()。 A.全鸡蛋蛋白质 B.全牛奶蛋白质 C.鱼蛋白质 D.牛肉蛋白质
答案:A
注释:鸡蛋蛋白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并且氨基酸组成模式与合成人体组织蛋白所需模式相近,易消化吸收,是最理想的天然优质蛋白质,是高营养价值食品。
蛋黄中起到降低血胆固醇作用的成分是()。 A.神经鞘磷脂 B.脑磷脂 C.卵磷脂 D.脑苷脂
答案:C
注释:蛋黄中的卵磷脂能降低血胆固醇,并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长期摄入生鸡蛋可引起()。 A.烟酸缺乏 B.核黄素缺乏 C.生物素缺乏 D.吡哆醛缺乏
答案:C
注释:生蛋中含有一种生物素的拮抗物―抗生物素蛋白,长期食用生鸡蛋可导致生物素缺乏。
最能影响蛋营养价值的是()。 A.品种 B.产地 C.食用部分 D.蛋壳颜色
答案:C
注释:蛋清和蛋黄都含有蛋白质,而脂肪及矿物质、维生素多集中在蛋黄内。因此,蛋黄和蛋清是决定蛋营养价值的主要因素,即食用部分。
不宜生吃鲜蛋是因为生蛋清中含有()。 A.红细胞凝血素 B.异黄酮 C.抗生物素蛋白 D.硫胺素酶
答案:C
注释:因生蛋清中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和抗胰蛋白酶,不宜生吃。
鸡蛋中干扰铁吸收的成分是()。 A.抗生物素 B.抗胰蛋白酶 C.卵黄高磷蛋白 D.磷脂
答案:C
注释:卵黄中含有高磷蛋白,该种蛋白可与铁进行结合,从而使铁的吸收率降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蛋壳上分布有气孔 B.鸡蛋由蛋壳、蛋清和蛋黄组成 C.鸡蛋蛋白的必需氨基酸组成与人体相近,常作为参考蛋白 D.蛋壳的颜色与鸡蛋的营养价值有关
答案:D
注释:蛋壳的颜色由蛋壳中原卟啉色素决定,该色素合成能力因鸡蛋的品种而异,与蛋的营养价值关系不大。
下列食物中富含量理想的天然优质蛋白质的是()。 A.牛奶 B.牛肉 C.猪肉 D.鸡蛋
答案:D
注释:鸡蛋氨基酸组成模式与人体组织的氨基酸组成模式相近,易于消化吸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理想的天然优质蛋白质。
在对蛋进行加工烹调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油煎和油炒对蛋的营养素破坏较大 B.烹调过程中的加热具有杀菌作用,但是会降低其消化吸收 C.一般的烹调加工方法,如煮整蛋、油煎、油炒、蒸蛋,除维生素B1少量损失外,对其他营养成分影响不大 D.生蛋清中生存生物素和胰蛋白酶,有利于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答案:C
注释:一般的烹调加工方法,如煮整蛋、油煎、油炒、蒸蛋,除维生素B1少量损失外,对其他营养成分影响不大,烹调过程中的加热不仅具有杀菌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其消化吸收率的作用。此外,生蛋清中存在的抗生物素和抗胰蛋白酶经加热后被破坏,蛋白质的消化利用更完全,因此不宜吃生鸡蛋。
在对蛋进行加工烹调时,较易损失的营养素是()。 A.蛋白质 B.脂肪 C.乳糖 D.维生素B1
答案:D
注释:蛋类在被加工烹调时,只有少量的维生素B1损失,对其他营养成分影响不大。
必需脂肪酸的良好食物来源是()。 A.可可油 B.大豆油 C.椰子油 D.棕桐油
答案:B
注释:食用油脂是必需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必需脂肪酸的最好来源是植物油类。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应不超过()。 A.10g B.15g C.20g D.25g
答案:B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95。成年人如饮酒,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超过15g。
茶多酚中最重要的成分是()。 A.儿茶素 B.黄酮类 C.酚酸类 D.花色素类
答案:A
注释:茶多酚是儿茶素类、黄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茶多酚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儿茶素,包括表没食子酸酯、表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
下列不属于调味品的是()。 A.碘盐 B.火锅调料 C.阿斯巴甜 D.豆鼓
答案:C
注释:阿斯巴甜属于食品添加剂。
表示食物蛋白质的供给量与能量供给呈平衡的是()。 A.INQ=3 B.INQ>1 C.INQ<1 D.INQ=1
答案:D
注释:INQ是评价食品营养价值的指标,为营养素密度与能量密度之比。INQ=1表示平衡,INQ>1表示食物蛋白质的供给量高于能量供给量。
表示食物蛋白质的供给量高于能量供给量的是()。 A.INQ=3 B.INQ>1 C.INQ<1 D.INQ=1
答案:B
注释:INQ是评价食品营养价值的指标,为营养素密度与能量密度之比。INQ=1表示平衡,INQ>1表示食物蛋白质的供给量高于能量供给量。
以生乳和/或乳制品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黏稠状产品是()。 A.超高温灭菌乳 B.奶油 C.奶酪 D.淡炼乳
答案:D
注释:考查各类乳制品定义。超高温灭菌乳定义是以生牛(羊)乳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复原乳,在连续流动的状态下,加热到至少132℃并保持很短时间的灭菌,再经无菌灌装等工序制成的液体产品。淡炼乳是指以生乳和/或乳制品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经加工制成的黏稠状产品。奶酪是在原料奶中加入适量的乳酸菌发酵剂或凝乳酶,使蛋白质发生凝固,并加盐、压椋排出乳清之后的产品。
在原料奶中加入适量的乳酸菌发酵剂或凝乳酶,排除乳清后的产品是()。 A.超高温灭菌乳 B.奶油 C.奶酪 D.淡炼乳
答案:C
注释:考查各类乳制品定义。超高温灭菌乳定义是以生牛(羊)乳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复原乳,在连续流动的状态下,加热到至少132℃并保持很短时间的灭菌,再经无菌灌装等工序制成的液体产品。淡炼乳是指以生乳和/或乳制品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经加工制成的黏稠状产品。奶酪是在原料奶中加入适量的乳酸菌发酵剂或凝乳酶,使蛋白质发生凝固,并加盐、压椋排出乳清之后的产品。
奶与奶制品相对其他食物含较多的是()。 A.钙 B.铁 C.维生素A D.维生素B1
答案:A
注释:乳中矿物质含量丰富,富含钙、磷、钾等,是钙的良好来源;铁、磷等矿物质和维生素A、维生素D等多集中在蛋黄内,蛋是维生素A的良好来源;新鲜蔬菜水果是供给维生素C的重要来源;畜禽鱼肉类是膳食铁的良好来源。
蛋与蛋制品相对其他食物含较多的是()。 A.钙 B.铁 C.维生素A D.维生素B1
答案:C
注释:乳中矿物质含量丰富,富含钙、磷、钾等,是钙的良好来源;铁、磷等矿物质和维生素A、维生素D等多集中在蛋黄内,蛋是维生素A的良好来源;新鲜蔬菜水果是供给维生素C的重要来源;畜禽鱼肉类是膳食铁的良好来源。
蔬菜相对其他食物含较多的是()。 A.钙 B.铁 C.维生素A D.维生素C
答案:D
注释:乳中矿物质含量丰富,富含钙、磷、钾等,是钙的良好来源;铁、磷等矿物质和维生素A、维生素D等多集中在蛋黄内,蛋是维生素A的良好来源;新鲜蔬菜水果是供给维生素C的重要来源;畜禽鱼肉类是膳食铁的良好来源。
畜禽鱼肉类相对其他食物含较多的是()。 A.钙 B.铁 C.维生素A D.维生素B1
答案:B
注释:乳中矿物质含量丰富,富含钙、磷、钾等,是钙的良好来源;铁、磷等矿物质和维生素A、维生素D等多集中在蛋黄内,蛋是维生素A的良好来源;新鲜蔬菜水果是供给维生素C的重要来源;畜禽鱼肉类是膳食铁的良好来源。
第三节、人群营养
妊娠期妇女血容量发生变化,容易出现()。 A.生理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D.混合型贫血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1。与非妊娠妇女相比,血浆容积增加约为45%~50%,红细胞数量增加约为15%~20%,使血液相对稀释,容易导致生理性贫血。
婴儿无眼、小头等先天畸形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孕妇过多摄入()。 A.钙 B.维生素A C.铁 D.维生素E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3。妊娠早期妇女因某些微量元素、维生素摄入不足或摄入过量,常可导致各种各样的先天畸形儿。例如叶酸缺乏可能导致神经管畸形,主要表现为无脑儿和脊柱裂;维生素A缺乏或过多可能导致无眼、小头等先天畸形。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妊娠期妇女叶酸的RNI为()。 A.800μgDFE/d B.700μgDFE/d C.600μgDFE/d D.500μgDFE/d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3。妊娠期叶酸的RNI在非孕妇女400µgDFE/d基础上,整个妊娠期均增加200µgDFE/d,UL为1000µgDFE/d。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妊娠期妇女膳食钙RNI在非孕妇女基础上,孕中期增加()。 A.0mg/d B.100mg/d C.200mg/d D.300mg/d
答案:A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P203。妊娠期、哺乳期膳食钙RNI跟非孕妇女相同。
正常情况下,乳母摄入的蛋白质变成乳汁中蛋白质的转换率约为()。 A.40% B.50% C.60% D.70%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6。正常情况下,每天从乳汁中排出的蛋白质约为10g,母亲摄入的蛋白质变成乳汁中蛋白质的转换率约为70%,蛋白质质量较差时,转换率降低。
不易通过乳腺输送到乳汁中的营养素是()。 A.铁 B.钙 C.维生素A D.维生素C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7。人乳中铁含量低,是由于铁不能通过乳腺输送到乳汁。维生素A可以少量通过乳腺进入乳汁。维生素D几乎不能通过乳腺。水溶性维生素大多可通过乳腺。人乳中钙的含量较为稳定,每天从乳汁中排出钙约为300mg。
正常新生儿体内储备的铁,一般可满足婴儿对铁需要的时间为()。 A.1个月 B.2个月 C.4〜6个月 D.8〜10个月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1。正常新生儿体内总铁量约有300mg左右,基本上可满足出生后4个月内婴儿对铁的需求。母乳中的铁含量低(约0.45mg/L),但其吸收率高,亦能满足婴儿对铁的需求。婴儿在4~5个月后铁储备逐渐消耗,且随着生长铁的需求量也在增加,母乳中的铁不能满足婴幼儿对铁的需求,6月龄~2岁最易发生缺铁性贫血,急需从膳食中或通过补充剂摄入铁。
人工喂养的婴儿最好选择()。 A.鲜牛乳 B.代乳品 C.婴儿配方奶粉 D.脱脂奶粉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4。婴儿喂养分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完全人工喂养最好的选择是婴儿配方奶粉。
母乳中含量高于牛乳的成分是()。 A.乳清蛋白 B.酪蛋白 C.钙 D.铁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3。母乳蛋白质含量低于牛奶,但利用率高,母乳以乳清蛋白为主,乳清蛋白在胃酸作用卞形成的乳凝块细小而柔软,容易为婴儿消化吸收。
学龄前儿童膳食蛋白质中来源于动物性的蛋白质应占到()。 A.1月2日 B.1/3 C.2/3 D.1/4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5。学龄前儿童蛋白质膳食来源中,动物性蛋白质应占到一半。
15-17岁青少年钙的RNI为()。 A.850mg/d B.900mg/d C.950mg/d D.1000mg/d
答案:D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P203。钙RNI,9~17岁为1000mg/d。
关于老年人营养叙述正确的是()。 A.因肝肾功能下降,应降低蛋白质的供能比 B.宜多吃果糖和蜂蜜等富含果糖的食物 C.由于消化吸收率降低,蛋白质的摄入量应低于中年人的RNI值 D.易出现维生素摄入不足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9。《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P132。老年人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有助于合成肌肉蛋白质,提高肌肉质量、数量和功能。DRIs2023建议,老年人膳食蛋白质的RNI男女分别为72g/d和62g/d,高于青中年,优质蛋白质应占总蛋白质摄入量的50%。故A、C项错误。老年人应降低单糖、双糖和甜食的摄入量,增加膳食中膳食纤维的摄入。故B项错误。
老年人保证充足的维生素E供给量是为了()。 A.抗疲劳 B.增进食欲 C.增强机体的抗氧化功能 D.降低胆固醇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9。维生素E是一种天然的脂溶性抗氧化剂,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导致老年人合成维生素D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户外活动减少 B.食欲下降 C.缺钙 D.消化系统功能减退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9。老年人主要由于户外活动减少使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功能下降。
老年人脂肪供能应占膳食总能量的()。 A.10%〜20% B.15%〜25% C.20%〜35% D.20%〜30%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9。由于老年人胆汁分泌减少和酯酶活性降低而对脂肪的消化功能下降,因此,脂肪的摄入不宜过多,脂肪供能占膳食总能量的20%~30%为宜。其中要求亚油酸达到总能量的4%,α-亚麻酸达到总能量的0.6%。
运动员在运动前用餐选择的食物应()。 A.体积大,易消化吸收 B.体积小,不易消化吸收 C.能量密度低,易消化吸收 D.以谷类食物为主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6。运动前用餐应选择重量轻、能量密度高而且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应该以谷类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特别要保证碳水化合物供给。运动后可以适量增加蔬菜与水果的摄入,满足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需要。一般情况下,运动员食物的总重量不宜超过2500g/d。
高温环境人群的营养重点是在膳食中应增加()。 A.能量 B.膳食纤维 C.水和矿物质 D.蛋白质和脂肪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98。高温环境中的膳食营养重点是增加水和矿物质的摄入,也应适量增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的摄入量,并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同时,应注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炼钢工人补充水分较好的形式是()。 A.白开水 B.1%盐水 C.稀饭 D.高渗饮料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97。高温环境是指在30°C以上、相对湿度超过80%的生产劳动工作环境,包括夏季野外作业(如集训和行军)、高温强辐射作业(如炼钢、炼铁、炼焦和铸造)、高温高湿作业(如印染、造纸以及电镀)等。炼钢工人属于高温环境下作业,补充水分较好的形式是高渗饮料。
与普通人相比,低温环境下人群膳食能量推荐需要量提高()。 A.5%〜10% B.10%〜15% C.15%〜20% D.25%〜30%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0。低温环境人群能量推荐需要量提高10%~15%,在保证碳水化合物需要的基础上,增加脂肪摄入来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要,提高耐寒力。我国推荐膳食供能营养素比例分别是碳水化合物约45%~50%,脂肪35%~40%,蛋白质13%~15%。
铅通过抑制巯基酶活性,可使()。 A.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B.血红蛋白分解增强 C.锌、铁和钙等的吸收率增加 D.维生素C氧化速度减慢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2。铅通过抑制巯基酶活性,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辐射引起机体产生大量自由基,导致机体消耗增加的是()。 A.膳食纤维 B.维生素 C.矿物质 D.水分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4。由于辐射引起机体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促进了抗氧化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等)的消耗;另外,血中B族维生素含量减少,尿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1排出量增加,组织对维生素的利用率下降。
关于哺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泌乳量少是乳母营养不良的一个指征 B.婴儿吸吮乳头对乳汁的分泌很重要 C.乳母严重营养不良将影响乳汁的质量 D.母亲泌乳量在个体之间差别不大
答案:D
注释:A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5,泌乳量少是母亲营养不良的一个表现特征。故A项正确。B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5,乳汁的分泌受两个反射的控制,其一是产奶反射,婴儿吸吮乳头可刺激乳母垂体产生催乳素,引起乳腺腺泡分泌乳汁,并存留在乳腺导管内;其二是下奶反射,吸吮乳头可引起乳母垂体后叶释放催产素,后者引起乳腺周围肌肉收缩而出现泌乳。故B项正确。C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八版)》P175,乳母的营养状况好坏将直接影响乳汁的营养素含量,从而影响婴儿健康状况。乳母膳食蛋白质质量差且摄人量严重不足时将会影响乳汁中蛋白质的含量和组成。母乳中脂肪酸、磷脂和脂溶性维生素含量也受乳母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影响。故C项正确。D项,泌乳量存在个体差异。故D项错误。
关于孕妇膳食原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高优质蛋白质摄入量 B.增加含钙、铁、锌丰富的食品摄入 C.增加含叶酸、维生素B2丰富的食品摄入 D.提高脂肪占总能量供给的比例
答案:D
注释:孕妇脂肪供能比不变,仍为20%~30%。
老年人容易发生负钙平衡的原因不包括()。 A.胃肠功能降低,胃液分泌减少 B.活性维生素D合成下降 C.心脏功能降低 D.钙吸收减少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8-P190。A项,老年人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减少使矿物质、维生素和蛋白质的生物利用率下降。故A包括。B项,老年人对维生素的利用率下降,户外活动减少使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功能下降,加之肝脏和肾脏功能衰退导致活性维生素D生成减少。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肠道吸收钙、磷减少,肾小管对钙和磷的重吸收减少,影响骨钙化,造成骨骼和牙齿的矿物质异常。故B包括。D项,老年人的钙吸收率低,一般<20%;对钙的利用和储存能力低、容易发生钙摄入不足或缺乏而导致骨质疏松症。中国营养学会推荐老年人膳食钙的RNI为1000mg/d,UL为2000mg/d。故D包括。
符合老年人营养需要的是()。 A.总能量摄入量应增加 B.摄入尽量多的动物蛋白质 C.脂肪摄入不宜过多 D.减少膳食纤维的摄入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9。老年人的营养需要A项,老年人对能量的需要降低,所以膳食能量的摄入主要以体重来衡量。老年人的体重应维持在正常稳定水平,不应过度苛求减重,体重过高或过做都会影响健康。从降低营养不良风险和死亡风险的角度考虑,老年人的BMI应不低于20为宜。故A项错误。B项,老年人容易出现负氮平衡,且由于老年人肝脏和肾脏功能降低,摄入蛋白质过多可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因此,老年人膳食蛋白质的摄入量应适当增加,而不是尽量多。建议老年人蛋白质RNI男女分别为72g/d和62g/d,优质蛋白质应占总蛋白质摄入量的50%。故B项错误。C项,由于老年人胆汁分泌减少和酯酶活性降低而对脂肪的消化功能下降,因此,脂肪的摄入不宜过多,脂肪供能占膳食总能量的20%~30%为宜。故C项正确。D项,老年人应降低单糖、双糖和甜食的摄人量,增加膳食中膳食纤维的摄入。故D项错误。
苯作业人员的膳食中应限制摄入的营养素是()。 A.优质蛋白质 B.脂肪 C.碳水化合物 D.铁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3。苯作业人员膳食营养需要限制脂肪摄入:因苯具有强的亲脂性,膳食脂肪含量过高可促进苯在体内的吸收和蓄积,增加机体对苯的敏感性。
关于高温和低温环境人群营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高温和低温环境下机体能量消耗都增加 B.高温环境下,钾的丢失高于钠的丢失 C.高温和低温环境人群都应摄入充足的水分 D.蛋氨酸有利于提高耐寒能力
答案:B
注释:A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98,当环境温度超过30°C时,机体能量消耗明显增加,其原因可能与基础代谢率增加、心肌收缩增强、未梢循环血量增加以及汗腺活动增强等有关。P199,低温可引起人体能量消耗的增加,一般情况下,总能量增加5%~25%,这一现象与基础代谢率增高、寒战、御寒服装以及体格有关,还与甲状腺素分泌亢进,使体内物质氧化释放的能量以热的形式向体外放散有关。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97,高温环境下出汗量多少与热辐射强度和劳动强度高低以及湿度有关。一般每人出汗量可达3~8L/d。汗液中,矿物质占到0.3%~0.8%,其中以氯化钠为主;出汗多时,随汗丢失的氯化钠可达20~25g/d或更多,钾、钙和镁等丢失次之。故B项错误。C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八版)》P198,高温环境中机体大量排汗散热,水和矿物质丢失十分严重,也是中暑的重要原因。以保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为原则,及时补水和补盐。P200,低温环境下,肾脏泌尿作用增强,血锌、镁、钙和钠含量下降,体内钙和钠营养水平则明显不足。低温引起机体对水的需要量增加,以保持体液平衡。为防止水与电解质失衡,出现等渗或高渗性脱水现象,应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八版)》P200,低温可引起机体对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利用增强。研究显示蛋氨酸、酪氨酸可提高机体耐寒的能力。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某小学三年级女生,偏食严重,不喜食肉类和乳类,只吃一些水果和谷类食物,近期出现手脚麻木,关节疼,并有“抽筋”现象。为加速症状的恢复,应适当补充()。 A.维生素D B.维生素C C.维生素B2 D.维生素B6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2-P93。缺乏维生素D导致钙吸收不足,可引起手足痉挛症。表现为肌肉痉挛、小腿抽筋、惊厥等。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海水鱼(如沙丁鱼)、肝脏、蛋黄等动物性食品及鱼肝油制剂中。人奶和牛奶是维生素D较差的来源,蔬菜、谷类及其制品和水果只含有少量的维生素D或几乎没有维生素D的活性。
某老年人,77岁,患高血压、高血脂,经常性便秘,日常膳食喜肉类食品,该老年人应该多进食的食物是()。 A.痩肉 B.牛奶 C.鸡蛋 D.蔬菜、水果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膳食纤维有促进排便的作用,蔬菜、水果可以增加粪便体积,防止便秘。
63岁老年人,女性,腰背部和下肢疼痛,尤其在运动时疼痛加剧,上楼梯和坐姿改站姿时吃力,严重时走路困难。该老年人可能缺乏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D B.维生素B2 C.维生素B1 D.维生素C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2。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骨质疏松症,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降低、胃肠吸收欠佳,户外活动减少,体内维生素D水平常常低于年轻人。
为预防神经管畸形儿的发生,孕前及孕早期需要注意补充的维生素是()。 A.钙 B.碘 C.维生素B1 D.叶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08。孕早期叶酸缺乏可引起胎儿神经管畸形,主要表现为脊柱裂和无脑畸形等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由于母亲妊娠期间严重缺乏,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影响最大的是()。 A.钙 B.碘 C.维生素B1 D.维生素C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77。孕妇严重缺碘可影响胎儿神经、肌肉的发育及引起胚胎期和围生期死亡率上升。
妊娠期间严重缺乏可导致孕妇营养不良性水肿的是()。 A.钙 B.碘 C.维生素B1 D.维生素C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3。妊娠期营养对母体和胎儿的影响营养不良性水肿:妊娠期蛋白质严重摄入不足可致营养不良性水肿。蛋白质缺乏轻者仅出现下肢水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水肿。此外,维生素B1严重缺乏者亦可引起水肿。
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一高峰期是()。 A.婴儿期 B.幼儿期 C.学龄前儿童期 D.学龄儿童期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8。婴儿期指从出生到1周岁。婴儿期是人类生命生长发育的第一高峰期,尤其是出生后头6个月的生长最快。
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是()。 A.婴儿期 B.幼儿期 C.学龄前儿童期 D.青少年期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6。青少年期是指12~18岁,包括青春发育期及少年期,相当于初中和高中阶段。青少年的生理特点之一是身高和体重的第二次突增期。
学龄前(2~5岁)儿童膳食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 A.50%〜60%和25%〜30% B.55%〜65%和20%〜25% C.50%〜65%和20%〜35% D.50%〜65%和20%〜30%
答案:C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P633。2~5岁,碳水化合物AMDR为50%~65%。脂肪供能比,1岁~为35%,4岁~为20%~30%。
学龄儿童膳食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 A.50%〜60%和25%〜30% B.55%〜65%和20%〜25% C.50%〜65%和30%〜35% D.50%〜65%和20%〜30%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6。学龄儿童脂肪的AMDR为总能量的20%~30%。学龄儿童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AMDR为总能量的50%~65%为宜。
妊娠期妇女吸收增多的营养素包括①蛋白质②维生素B12 ③铁④钙⑤叶酸()。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1。妊娠期妇女受高水平雌激素的影响,牙龈肥厚,易患牙龈炎和牙龈出血。孕酮分泌增加可引起胃肠平滑肌张力下降,贲门括约肌松弛,消化液分泌量减少,胃排空时间延长,肠蠕动减弱等,易出现恶心、呕吐、反酸、消化不良、便秘等妊娠反应。此外,由于胆囊排空时间延长,胆道平滑肌松弛,胆汁变黏稠、淤积,易诱发胆结石。消化系统功能的上述改变,延长了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使一些营养素如钙、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等的吸收都有所增加。
妊娠期应补充一定量的动物肝、血、痩肉等食物,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加服铁剂,其原因包括①母体血浆容积减少②母体常有生理性贫血③母体需储备铁④胎儿需储备铁⑤预防神经管畸形()。 A.②③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2。妊娠期对铁的需要量显著增加:①由于妊娠期母体生理性贫血,需额外补充铁②母体还要储存相当数量的铁,以补偿分娩时由于失血造成铁的损失③胎儿肝脏内也需要储存一部分铁,以供出生后6个月之内婴儿对铁的需要。
妊娠期营养不良对胎儿健康的影响包括①生长发育迟缓②先天性畸形③脑发育受损④低出生体重⑤巨大儿()。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3-P174。妊娠期营养不良对胎儿健康的影响有胎儿生长发育迟缓、先天性畸形、脑发育受损、低出生体重、巨大儿。
哺乳对母亲近期健康的影响包括①促进产后子宫恢复②避免发生乳房肿胀和乳腺炎③预防产后肥胖④延长恢复排卵的时间间隔⑤降低乳母发生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危险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②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6。近期影响:促进产后子宫恢复;促进母体乳房中乳汁的排空,避免发生乳房肿胀和乳腺炎;延长恢复排卵的时间间隔。远期影响:预防产后肥胖;降低乳母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降低乳母发生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危险性。
人类生命周期按时间顺序可分为①婴幼儿期②儿童青少年期③成年期④更年期⑤老年期()。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8。人类生命周期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婴幼儿期、儿童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不同年龄、性别、生理状态的个体或人群其生理特点及营养需要也不同,在膳食供应上须作出必要的补充和调整,以满足其营养需要,促进健康,防止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生。
反映婴幼儿时期生长发育的指标包括①体重②身高(身长)③头围④胸围⑤上臂围()。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8。身高(身长)是反映骨骼系统生长的指标,短期营养不良对身高(身长)影响不明显,但长期营养不良可导致身高(身长)生长缓慢甚至停滞。儿童身高增长的速度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减缓。头围反映了脑及颅骨的生长状态,对婴幼儿头围发育进行监测有重要的意义。当头围小于平均值2倍标准差时,提示有脑发育不良的可能,小于平均值3倍标准差提示脑发育不良,而头围增加速度过快则提示脑积水可能。胸围反映了胸廓和胸背肌肉发育的指标,出生时比头围略小,但增长速度快,1岁时与头围基本相等,之后开始超过头围(头胸围交叉)。上臂围代表上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的发育情况。
对于婴幼儿的营养需要叙述正确的包括①婴幼儿时期要维持能量摄入与消耗的正平衡②婴儿对脂肪和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高于成人③母乳喂养的婴儿在1岁后体内储存的锌逐渐消耗④蔗糖是1岁以内婴儿的主要能量来源⑤能量摄入长期不足,可使生长迟缓或停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②④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9。①正确。婴幼儿的营养需要婴幼儿的能量需要除了包括基础代谢、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排泄耗能外,还包括快速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储存,维持能量摄入与消耗的正平衡是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②正确。由于生长发育的需要,婴儿对必需氨基酸的平均需要量按每公斤体重计算高于成人,婴儿对脂肪的需要量按每公斤体重计算高于成人。③错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4~5个月后体内储存的锌逐渐消耗,也需要从膳食中补充。④错误。1岁以内的婴儿,尤其0~6月龄的婴儿,乳糖是其主要的能量来源,适合婴儿的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⑤正确。能量摄入长期不足,可使生长迟缓或停滞;而能量摄入过多可导致肥胖。
母乳中含有的活性免疫物质包括①免疫球蛋白②溶菌酶③淋巴细胞④乳铁蛋白⑤双歧杆菌因子()。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3。母乳中的免疫物质有:各种免疫球蛋白,包括IgA、IgG、IgM、IgD,其中IgA占总量的90%,多为分泌型IgA,具有抗肠道微生物和异物的作用;乳铁蛋白是一种能与三价铁离子结合的乳清蛋白,通过与在繁殖中需要游离铁离子的病原微生物竞争铁,从而抑制这些病原微生物的代谢和繁殖;溶菌酶是一种由上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低分子单链蛋白,其在母乳中的含量比牛乳中高300倍以上,可通过水解细胞壁中的乙酰氨基多糖而使易感菌溶解,发挥杀菌抗炎作用;双歧杆菌因子是一种含氮多糖,能促进双歧杆菌生长,降低肠道pH,抑制腐败菌生长。母乳中的多种免疫物质在婴儿体内构成了有效的防御系统,保护婴儿免受感染。
青少年的合理膳食原则包括①多吃谷类,供给充足的能量②保证足量的鱼、禽、蛋、奶、豆类和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③平衡膳食,鼓励参加体力活动,避免盲目节食④多食用高能量食物⑤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达70%以上()。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7。《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关于学龄儿童的膳食指南也适用于青少年期,青少年的合理膳食原则包括:1、多吃谷类,供给充足的能量:青少年的能量需要量大,可因活动量大小而有所不同,而且宜选用加工较为粗糙、保留大部分B族维生素的谷类,适当选择杂粮及豆类。2、保证足量的鱼、禽、蛋、奶、豆类和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优质蛋白质应达50%以上,鱼、禽、肉、蛋每日供给量200~250g,奶不低于300ml。每日蔬菜和水果的总供给量约为500g,其中绿色蔬菜类不低于300g。3、平衡膳食,鼓励参加体力活动,避免盲目节食:青少年肥胖率逐年增加,对于那些超重或肥胖的青少年,应引导他们通过合理控制饮食,少吃高能量的食物(如肥肉、糖果和油炸食品等),同时增加体力活动,使能量摄入低于能量消耗,逐步减轻体重。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关于一般老年人的膳食指南特别强调①食物品种丰富,动物性食物充足,常吃大豆制品。②鼓励共同进餐,保持良好食欲,享受食物美味。③多吃谷类,增加能量的摄入。④积极户外活动,延缓肌肉衰减,保持适宜体重。⑤定期健康体检,测评营养状况,预防营养缺乏。()。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答案:B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265。一般老年人膳食指南核心推荐:1.食物品种丰富,动物性食物充足,常吃大豆制品。2.鼓励共同进餐,保持良好食欲,享受食物美味。3.积极户外活动,延缓肌肉衰减,保持适宜体重。4.定期健康体检,测评营养状况,预防营养缺乏。
运动员处于高温环境大运动量训练时,大量的钾可通过汗液丢失,缺钾可引起①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受到抑制②ATP合成减少③肌肉兴奋性降低④肌肉无力⑤心脏节律紊乱()。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93。大运动量训练尤其处于高温环境时,大量的钾可通过汗液丢失。尿钾排出量比较恒定,若不及时补充,可发生钾缺乏。缺钾可抑制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减少ATP合成,同时降低肌肉兴奋性、出现肌肉无力和心脏节律紊乱等。
运动员的合理膳食原则包括①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②注意选择浓缩、体积小的食物③食物要多样化④保证营养素数量和质量的需要⑤合理的饮食制度()。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95。运动员合理膳食原则①食物要多样化②保证营养素数量和质量的需要③注意选择浓缩、体积小的食物④合理的饮食制度
低温环境中产能营养素利用的特点包括①碳水化合物优先利用为主②蛋白质优先利用为主③脂肪优先利用为主④机体组织摄取与利用脂肪速率增加⑤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利用均增加()。 A.②③④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99。低温环境下,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利用均增加,但以碳水化合物优先利用产热为主。
可提高机体耐寒能力的氨基酸有①亮氨酸②缬氨酸③蛋氨酸④异亮氨酸⑤酪氨酸()。 A.①③ B.②③ C.③⑤ D.②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0。低温可引起机体对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利用增强。研究显示蛋氨酸、酪氨酸可提高机体耐寒的能力。
高原低氧时人体代谢的特点包括①能量需要増加②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代谢增加③脂肪分解大于合成④糖异生增加⑤糖酵解受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1。高原环境对能量和营养素代谢的影响低氧时,能量需要量增加,其推荐摄入量在非高原人群基础上增加10%。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代谢增强,尿氮排出增加。脂肪分解大于合成,脂肪储存量减少,血甘油三酯、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严重者可引发酮血症。糖的有氧代谢受阻,糖酵解增强,出现血糖降低、血乳酸和丙酮酸含量增加的改变,糖异生受阻,糖原储备量减少。
对于长期接触电离辐射人群的营养需要描述正确的包括①蛋白质摄入不足可增加机体对辐射的敏感性②建议蛋白质供能占总能量的12%〜18% ③建议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总能量的60%〜65% ④果糖和葡萄糖不具有防辐射效果⑤建议适当增加脂肪供能的比例()。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3。接触电离辐射人群膳食营养需要1、保证充足的产能营养素供给:能量、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如蛋氨酸和组氨酸)摄入不足可以增加机体对辐射的敏感性,增加机体能量消耗、加重组织损伤和延缓恢复。一般建议蛋白质供能占总热能的12%~18%,以补充优质蛋白质为主,碳水化合物占60%~65%,应选择防辐射效果好的果糖和葡萄糖;注意适量增加必需脂肪酸的摄入,控制血脂水平的升高,不建议增加脂肪占总能量的2、选择富含抗氧化营养素的蔬菜和水果:保证足量的维生素C和适量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E和维生素K)的摄入,以减少辐射介导的活性氧对机体的损伤。同时,也应选择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PP、维生素B6、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增加机体防辐射效果3、补充适量的矿物质:在保持水盐代谢平衡的基础上,适量增加微量元素(如锌、铁、铜、硒和锰)和常量元素(钠和钾)的摄入量,并注意矿物质之间的平衡。4、注意多种营养物质配伍:增加抗氧化物质的摄入,提高机体对辐射损伤的综合防护作用。
对接触苯的作业人员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正确的建议包括①维生素C摄入量150mg/d ②补充一定量的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叶酸③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食物④适当增加铁的摄入量⑤适当增加钠的摄入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3。苯作业人员膳食营养需要(4)注意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维生素C参与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反应、增加混合功能氧化酶的活性,可提高机体的解毒能力;建议维生素C摄入量150mg/d;并补充一定量的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叶酸;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食物,保护神经系统,增加机体对苯的拮抗作用。适当增加铁的摄入量,预防苯中毒所致的贫血。
营养素对苯作业人员的影响描述正确的包括①富含含硫氨基酸的蛋白质对预防苯中毒有保护作用②碳水化合物可以降低机体对苯的耐受性③脂肪可降低机体对苯的敏感性④维生素C可提高机体对苯的解毒能力⑤增加铁的摄入可预防苯中毒所致的贫血()。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3。苯作业人员膳食营养需要(1)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富含硫氨基酸的蛋白质对预防苯中毒有保护作用。因为苯的解毒过程需要谷胱甘肽(CSH)和硫酸,苯的生物转化需要一系列的酶,而CSH的合成与巯基酶的活性与机体蛋白质营养状态有关。(2)保证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可以提高机体对苯的耐受性,这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中可以提供解毒物质葡萄糖醛酸和解毒过程所需要的能量有关。(3)限制脂肪摄入:因苯具有强的亲脂性,膳食脂肪含量过高可促进苯在体内的吸收和蓄积,增加机体对苯的敏感性。(4)注意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维生素C参与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反应、增加混合功能氧化酶的活性,可提高机体的解毒能力;建议维生素C摄入量150mg/d;并补充一定量的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叶酸;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食物,保护神经系统,增加机体对苯的拮抗作用。适当增加铁的摄入量,预防苯中毒所致的贫血。
孕期血清中营养素不降低的是()。 A.葡萄糖 B.氨基酸 C.血脂及维生素E D.铁和维生素C
答案:C
注释:孕期除血脂及维生素E外,血浆中所有营养素均降低,包括葡萄糖、氨基酸、铁、维生素C、维生素B6、叶酸和生物素。
孕妇易出现生理性贫血,主要因为()。 A.血液被稀释 B.红细胞数量减少 C.缺铁 D.营养不良
答案:A
注释:从孕妇的生理变化看,由于血容量扩大,血浆容积增长较快,容积增加约为45%~50%;红细胞数量增加较慢,增加约为15%~20%,使血液相对稀释,而容易导致生理性贫血。
关于孕妇消化系统功能的改变,不正确的说法是()。 A.消化液分泌增加 B.胃肠胀气及便秘 C.胃肠蠕动减慢 D.恶心、呕吐
答案:A
注释:孕妇消化系统功能改变包括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胃肠胀气及便秘,孕早期常有恶心、呕吐等妊娠反应,对某些营养素如钙、铁、维生素B12及叶酸的吸收能力增强。
对于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而言,整个妊娠期母体体重约增加()。 A.5~9kg B.8~14kg C.11~16kg D.7~11kg
答案:B
注释:《WST801—2022妊娠期妇女体重增长推荐值标准》。
孕期膳食中可能缺乏的矿物质主要是()。 A.钙、磷、铁 B.钙、铁、镁 C.锌、铁、钙 D.铁、铜、钙
答案:C
注释:孕期由于生理变化,血浆容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使得血中各种矿物质的浓度降低。孕期膳食中可能缺乏的主要是钙、铁和锌。
妊娠期妇女吸收没有增多的营养素是()。 A.蛋白质 B.维生素B12 C.铁 D.钙
答案:A
注释:妊娠期妇女食物在胃肠中停留时间延长,可以使维生素B2、铁、钙、叶酸的吸收增多。
妊娠期妇女血容量发生变化,容易出现()。 A.生理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巨幼细胞贫血 D.混合型贫血
答案:A
注释:妊娠期妇女血容量增加,其中血浆容量的增加大于红细胞数量的增加,使血液相对稀释,容易导致生理性贫血。
孕期需特别考虑的维生素为()。 A.维生素A、维生素D及维生素C B.维生素A、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 C.维生素C、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D D.维生素A、维生素D及B族维生素
答案:D
注释:许多维生素在血清中的浓度于孕期是降低的,孕期需特别考虑的维生素为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及B族维生素。
妊娠期膳食中优质蛋白质至少占蛋白质总量的()。 A.1/2以上 B.1/4以上 C.1/5以上 注释:孕妇蛋白质推荐摄入量(RND)妊娠早期不增加,妊娘中期和妊振晚期分别增加15g/d和30g/d。妊娠期膳食中优质蛋白至少占总量的1/3以上。
答案:B
妊娠期营养不良对母体影响不包括()。 A.营养性贫血 B.骨质软化症 C.动脉粥样硬化 D.妊娠并发症
答案:C
注释:妊娠期营养不良对母体的影响包括营养性贫血、骨质软化症、营养不良性水肿和妊娠并发症。
妇女在妊娠期间的膳食原则,错误的是()。 A.补充叶酸,常吃含铁丰富的食物,选用碘盐 B.增加脂肪的摄入量 C.适量身体活动 D.维持妊娠期适宜增重
答案:B
注释:妊娠期妇女血脂较平时升高,所以脂肪摄入总量不宜过多。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妊娠期膳食脂肪的供能比为20%~30%。
孕期体重增长过低易使()。 A.高血压的发生率增高 B.胎儿畸形的发生率增高 C.早产儿的发生率增高 D.乳腺癌发生率增高
答案:C
注释:孕期体重的增长过多或过少均不利。若增长过多,超过平均体重数的50%以上,则发展为高血压的机会增加;而体重增长过低,又易使早产儿的发生率增高。
母亲膳食中缺少优质蛋白质,则乳汁中含量下降的是()。 A.赖氨酸和精氨酸 B.精氨酸和蛋氨酸 C.赖氨酸和蛋氨酸 D.组氨酸和亮氨酸
答案:C
注释:营养不良时乳汁中蛋白质的含量亦降低,膳食中缺少优质蛋白质则乳汁中赖氨酸、蛋氨酸含量下降,会直接影响婴儿的快速发育和成长。
产褥期膳食在富含优质蛋白质的基础上,还要适最补充()。 A.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 B.脂肪和铁 C.脂肪和维生素 D.维生素和铁
答案:D
注释:产褥期指分挽后到除乳房外全身器官恢复正常的这段时间,这一时期饮食应该是平衡膳食,还应该适当补充维生素和铁。
初乳营养成分极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和抗病物质,应全部喂给孩子 B.含有许多免疫活性物质 C.含有许多脂肪和乳糖 D.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
答案:C
注释:初乳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锌、铜,而脂肪和乳糖含量较成熟乳少,适合新生儿的营养需要和消化能力。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初乳富含免疫物质 B.母乳中含铁量很低 C.过渡乳中的乳糖和脂肪含量逐渐增多 D.过渡乳中的蛋白质大量增加
答案:D
注释:过渡乳中的乳糖和脂肪含量逐渐增多,成熟乳富含蛋白质,乳糖和脂肪等多种营养素。
乳母营养需要的特点是()。 A.要保证乳汁的正常分泌并维持乳汁质量的恒定 B.要保证乳汁的最大分泌 C.要保证乳汁本身的能量 D.要保证乳汁中蛋白质的含量恒定
答案:A
注释:良好的乳母营养需要是为保证乳汁正常分泌及维持乳汁质量相对恒定。
为了增进乳汁分泌,乳母的膳食应充分补充()。 A.固体食物 B.半固体食物 C.捞饭或精制米面 D.流质食物及汤类
答案:D
注释:乳母每天摄入的水量与乳汁分泌量有密切关系,多吃流质的食物如肉汤、各种粥等,用以补充乳汁的水分。
关于婴幼儿生长所需能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婴儿期的基础代谢所需能量约占总能量的60% B.婴儿期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约占能量消耗的7%~8% C.每增加1g新组织需要能量18.4~23.8kJ D.能量摄入越多越好
答案:D
注释:婴幼儿期能量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
下列符合婴儿生长发育特点的是()。 A.从出生至1周岁为新生儿期 B.婴儿短期内营养不良会影响其身长 C.婴儿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cm D.1周岁时体重可达出生时的1.5倍
答案:C
注释:新生儿为出生后到满28天的婴儿,故A错误;身长为长期营养不良的判断指标,故B错误;足月新生儿平均身长为50cm,故C正确;1周岁时体重可达出生时的3倍,故D错误。
母乳喂养的婴儿不需额外补充,且母乳中含量仅为牛乳含量一半的维生素为()。 A.维生素A B.维生素K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53。用母乳喂养的婴儿一般不需额外补充维生素A。母乳中的维生素A仅为牛乳含量的一半。
对婴儿智力发育有促进作用的脂肪酸为()。 A.n-6系列的花生四烯酸、DHA和EPA、n-3系列的γ-亚麻酸 B.n-6系列的花生四烯酸和DHA、n-3系列的γ-亚麻酸和DHA C.n-6系列的γ-亚麻酸和EPA、n-3系列的花生四烯酸和DHA D.n-6系列的γ-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n-3系列的EPA和DHA
答案:D
注释:亚油酸及其代谢产物γ-亚麻酸及花生四烯酸(ARA)是n-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成分,α-亚麻酸及其代谢产物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成分,这些脂肪酸对婴儿神经、智力及认知功能发育有促进作用。
关于婴儿营养需要,不正确的是()。 A.6个月的婴儿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比成人多5~10倍 B.6个月后婴儿虽然开始添加辅食但是依然以奶类食品为主 C.婴儿食物应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以利于消化吸收 D.婴儿首次添加辅食可以选择铁强化的谷类食物
答案:C
注释:婴儿摄入过多含碳水化合物食物,可因碳水化合物在肠内经细菌发酵,产酸、产气及刺激肠蠕动引起腹泻。
胎儿出生时体内储备的铁,一般可满足多长时间内婴儿对铁的需要量()。 A.1~2个月 B.2~3个月 C.4~6个月 D.7~8个月
答案:C
注释:足月新生儿体内约有300mg的铁储备,通常可防止生后4个月内的铁缺乏。
出生后前2个月新生儿体内铜浓度是成人的()。 A.0.5~1倍 B.1~3倍 C.6~10倍 D.8~15倍
答案:C
注释:出生后前2个月新生儿体内铜浓度是成人的6~10倍。
母乳喂养的优点中,除外()。 A.营养成分最适合婴儿的需要,消化吸收利用率高 B.含有大量免疫物质,有助于增强婴儿抗感染的能力 C.容易发生过敏 D.经济、方便、卫生
答案:C
注释:婴儿肠道功能的发育尚不完善,牛乳蛋白被肠黏膜吸收后可作为过敏原而引起超敏反应。估计约有2%的婴儿对牛乳蛋白过敏,表现为湿疹、支气管哮喘及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而母乳喂养儿极少发生过敏。
母乳优于牛乳的原因是()。 A.牛乳蛋白质中酪蛋白过低 B.牛乳缺乏婴儿需要的免疫物质 C.牛乳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和亚油酸太少 D.牛乳中蛋白质、钙、钠、钾、氯和磷酸的低含量与婴儿未成熟肾脏的功能不相适应
答案:B
注释:母乳蛋白质含量低于牛奶,但利用率高;牛乳蛋白质中酪蛋白过高,不利于婴儿消化;牛乳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太多、亚油酸太少而不能满足婴儿对亚油酸的需要。此外,牛乳中蛋白质、钙、钠、钾、氯和磷酸的高含量与婴儿未成熟肾脏的功能不相适应。另外,牛乳还缺乏母乳中丰富的免疫物质。因此,对缺乏母乳喂养的婴儿而言,选用配方奶粉尤为重要。
母乳中的免疫物质最多的是()。 A.IgA B.IgG C.IgM D.IgD
答案:A
注释:母乳中的免疫物质有:各种免疫球蛋白,包括IgA、IgG、IgM、IgD,其中IgA占总量的90%,多为分泌型IgA,具有抗肠道微生物和异物的作用。
下列可以完全母乳喂养的是()。 A.苯丙酮尿症患儿 B.乳糖不耐受症患儿 C.健康的早产儿 D.乳类蛋白过敏患儿
答案:C
注释:对于一些患有先天缺陷而无法耐受母乳喂养的婴儿,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特殊婴儿配方食品:苯丙酮尿症患儿要选用限制苯丙氨酸的奶粉;乳糖不耐受症的患儿要选用去乳糖的配方奶粉;对乳类蛋白质过敏的患儿则可选用以大豆为蛋白质来源的配方奶粉。母乳不足时,可用婴儿配方奶粉或其他乳品、代乳品补充进行混合喂养,其原则是采用补授法,即先喂母乳,不足时再喂以其他乳品。
母乳喂养的特点不包括()。 A.营养成分最适合婴儿需要,但消化吸收利用率不高 B.含有大量免疫物质,有助于增强婴儿抗感染能力 C.不容易发生过敏 D.促进产后恢复,增强母婴交流
答案:A
注释:母乳喂养营养成分最适合婴儿需要,消化吸收利用率高。
婴儿添加辅食的原则,错误的是()。 A.从一种到多种 B.从细到粗 C.不可强迫进食 D.添加一种新的食物,如有呕吐、腹泻等消化不良反应时,则不再添加辅食
答案:D
注释:添加一种新的食物,如有呕吐、腹泻等消化不良反应时,可暂缓添加,待症状消失后再从少量开始添加。但是不能认为孩子不适应而不再添加辅食。
完全人工喂养的婴儿最好选择()。 A.牛奶 B.代乳品 C.婴儿配方奶粉 D.脱脂奶粉
答案:C
注释:婴儿喂养分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完全人工喂养最好的选择是配方奶粉。
生命体征平稳的晚期早产儿,应在出生后()小时内开始母乳喂养()。 A.3小时 B.6小时 C.1小时 D.24小时
答案:C
注释:《晚期早产儿营养管理专家共识》。应鼓励母亲在新生儿生后1h内开奶,按需喂养,每日哺乳8~12次,鼓励夜间喂养1~2次,喂养间隔<3h,以促进母亲泌乳并保障晚期早产儿摄入足够母乳,保证新生儿24h排尿>6次。
当乳母烟酸摄入不足时,可能会引起新生儿发生()。 A.佝偻病 B.克汀病 C.低体重 D.癞皮病
答案:D
注释:烟酸缺乏会引起癞皮病。本题中乳母烟酸摄入不足,可能会引起新生儿癞皮病。
如果乳母食用去米汤的“捞饭”或精制米面会导致哪种营养素缺乏并波及婴儿()。 A.维生素A B.维生素E C.维生素B1 D.维生素C
答案:C
注释:食用去米汤的“捞饭”或精制米面很容易导致维生素B1缺乏。
孕期哪种营养素缺乏或过多易导致出生婴儿先天畸形()。 A.维生素A、锌和叶酸等 B.维生素E、铁 C.维生素C和叶酸 D.B族维生素和锌
答案:A
注释:孕期某些营养素缺乏或过多,可能导致出生婴儿先天畸形,其中研究和报道较多的有锌、维生素A和叶酸等。
有关婴幼儿消化系统的特点不包括()。 A.3~4个月时,唾液中淀粉酶才能逐渐增加 B.肠黏膜通透性强 C.胃贲门括约肌弱,而幽门部肌肉较紧张 D.恒牙萌出
答案:D
注释:婴幼儿消化系统的特点:3~4个月时,唾液腺逐渐发育成熟,唾液中淀粉酶才能逐渐增加;新生儿的小肠约为自身长度的6~8倍,肠黏膜通透性强,肠壁肌肉较薄弱,蠕动较差,发生肠套叠、肠扭转的机会比成人高;胃贲门括约肌弱,而幽门部肌肉较紧张;乳牙在6~8个月开始萌出。
婴幼儿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的时间是()。 A.6个月 B.2岁 C.1岁 D.出生
答案:C
注释:1岁时婴幼儿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称为胸围交叉。
关于婴幼儿生长所需的能量,说法错误的是()。 A.婴儿期的基础代谢所需能量约占总能量的60% B.婴儿期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约占能量消耗的7%~8% C.每增加lg新组织需要能量18.4~23.8kJ D.能量摄入越多越好
答案:D
注释:婴幼儿期能量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
下列关于幼儿膳食原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2~5岁是儿童饮食行为培养的关键时期 B.幼儿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其他各营养素的需要量相对高于成人 C.幼儿的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为25~30g D.1~3岁幼儿的脂肪摄入量占总能量的15%~25%
答案:D
注释:1~3岁幼儿的脂肪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35%为宜。
关于佝偻病,说法错误的是()。 A.婴儿出生后到3岁为好发年龄 B.在3个月时,易发生颅骨软化 C.在6个月时,可发生肋骨串珠和肋骨外翻 D.在8个月时,可发生“O”形腿或“X”形腿
答案:D
注释:在开始学走时,可发生“O”形腿或“X”形腿。
学龄前儿童体重、身高平均每年增长分别为()。 A.2~3kg;4~7cm B.5kg;7cm C.2kg;5~7cm D.2~5kg;2~8cm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5。学龄前儿童体重年增长约2kg,身高年增长约5~7cm。
要解决学龄儿童营养问题要注意膳食平衡,鼓励多吃谷类的目的是()。 A.供给充足的能量及较多的B族维生素 B.满足对蛋白质的需要 C.满足对钙、铁的需要 D.通过膳食中丰富的维生素C来增加铁的吸收
答案:A
注释:要解决学龄儿童营养问题要注意膳食平衡,鼓励多吃谷类,以供给充足的能量。保证鱼、禽、肉、蛋、奶、豆类和蔬菜的供给,以满足其对蛋白质、钙和铁的需要,并通过膳食中丰富的维生素C来增加铁的吸收。
学龄儿童一日三餐中,早餐和午餐的营养素供给量应分别达到()。 A.全天推荐量的35%、40% B.全天推荐量的30%、40% C.全天推荐最的25%、35% D.全天推荐量的30%、45%
答案:B
注释:由于学龄儿童的特殊性,家长和学校应为学龄儿童安排好一日三餐,其中早餐和午餐的营养成分应分别达到全日推荐供给量的30%、40%,每日供给至少300ml牛奶,以提供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以及钙质;每日供给1~2个鸡蛋及其他动物性食物100~150g以提供优质蛋白质。
为保证学龄前儿童碘的摄入量达到RNI,除必须食用碘强化盐外,每周最好还应安排海产品的次数是()。 A.5次 B.4次 C.3次 D.1次
答案:D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提出学龄前儿童碘的RNI为90µg/d,UL为800µg/d。含碘较高的食物主要是海产品,如海带、紫菜、海鱼、虾、贝类。为保证这一摄入水平,除必须使用碘强化食盐烹调食物外,还建议每周膳食至少安排1次海产食品。
下列关于学龄前儿童合理膳食原则,说法错误的是()。 A.食物种类多样化,搭配合理 B.选择易于消化的烹调方式 C.合理的膳食制度和良好的膳食习惯 D.应摄入粗细搭配的多种食物,平衡膳食
答案:D
注释:学龄前应选择质地细软、容易消化的食物。
关于2022版“学龄儿童膳食指南”错误的说法是()。 A.主动参与食物选择和制作,提高营养素养 B.天天喝奶,足量饮水,不喝含糖饮料,禁止饮酒 C.吃好早餐,合理选择零食,培养健康饮食行为 D.保证每天至少150分钟活动,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答案:D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254。学龄儿童膳食指南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基础上,增加了5条核心推荐:1.主动参与食物选择和制作,提高营养素养。2.吃好早餐,合理选择零食,培养健康饮食行为。3.天天喝奶,足量饮水,不喝含糖饮料,禁止饮酒。4.多户外活动,少视屏时间,每天60分钟以上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5.定期监测体格发育,保持体重适宜增长。
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体格迅速生长,出现第二次生长突增的是()。 A.胎儿期 B.婴儿期 C.幼儿期 D.青春期
答案:D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
关于儿童营养需求特点正确的是()。 A.儿童消化代谢与成人相同 B.各种营养素需求量与成人一样 C.个体之间营养需求差异不明显 D.生长高峰营养素的需求蜇增加
答案:D
注释:由于儿童少年体内合成代谢旺盛,所常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量相对比成人高。
青少年的营养需求特点是()。 A.对能量的需要量与各营养素的供能比例是恒定的 B.对能量、蛋白质的需要量与生长发育速率相一致 C.每日摄入脂肪应占总能量的30%~35% D.每天需水量大于成人
答案:B
注释:由于儿童少年体内合成代谢旺盛,所需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量相对比成人高,与生长发育速率是一致的。各年龄组的营养素需要量是有差异的,每日摄入脂肪应占总能量的20%~30%。
12~14岁青少年钙的RNI为()。 A.850mg/d B.900mg/d C.950mg/d D.1000mg/d
答案:D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P203。钙RNI,9~17岁为1000mg/d。
复习考试期间,大脑对氧和某些营养素的需求比平时增多,需要补充,下列营养素中不需要多补充的是()。 A.蛋白质 B.磷脂 C.碳水化合物 D.钙
答案:D
注释:复习、考试期间,大脑活动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对氧和其他营养素的需求比平时增多,如蛋白质、磷脂、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维生素C、B族维生素和铁的消耗增加。因此,要注意多补充这些营养素。
下列属于儿童少年的健康饮食行为的是()。 A.早餐多样 B.选择快餐 C.饮用咖啡 D.饮用含酒精的饮料
答案:A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儿童少年的健康饮食行为。
老年人代谢组织的总量逐年下降,75岁时基础代谢率较30岁下降大约为()。 A.6% B.16% C.26% D.36%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8。基础代谢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从20~90岁每增加10岁,BMR下降2%~3%。75岁时BMR较30岁下降26%。40岁以后的能量供给每增加10岁下降5%。
关于老年人的蛋白质代谢,说法正确的是()。 A.易发生负氮平衡 B.易发生正氮平衡 C.处于零氮平衡 D.罹患消耗性疾病时容易出现正氮平衡
答案:A
注释:老年人合成代谢降低,分解代谢增高,易发生负氮平衡。
老年人的生理代谢特点,正确的是()。 A.消化系统功能减退 B.体脂减少 C.合成代谢增加,分解代谢降低 D.免疫功能增强
答案:A
注释:老年期代谢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而且合成代谢降低,分解代谢增高,合成与分解代谢失去平衡,引起细胞功能下降。
下列不属于老年人体成分改变的是()。 A.体内脂肪组织逐渐减少 B.脂肪在体内储存部位的分布呈现一种向心性分布的趋势 C.细胞数量减少,肌肉组织的重量减而出现肌肉萎缩 D.体水分减少,主要为细胞内液减少
答案:A
注释:老年人脂肪组织相对增加。
下列符合老年人的代谢特点和营养需求的是()。 A.容易出现正氮平衡 B.应多摄入蛋白质以弥补损失 C.多摄入优质蛋白 D.增加甜食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答案:C
注释:老年人容易出现负氮平衡,且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降低,因此,膳食蛋白质以优质蛋白质占1/3以上为宜。老年人的糖耐量降低,血糖的调节作用减弱,容易发生血糖增高。老年人应降低单糖、双糖和甜食的摄入量,增加膳食中膳食纤维的摄入。老年人的脂肪摄入不宜过多,脂肪供能占膳食总能量的20%~30%为宜。
以下不符合老年人营养需要特点的是()。 A.能量摄入量应高于成年人 B.钠的摄入量应低于成年人 C.维生素D的摄入量应高于成年人 D.钙的摄入量与成年人一致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89。基础代谢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从20~90岁每增加10岁,BMR下降2%~3%。75岁时BMR较30岁下降26%。40岁以后的能量供给每增加10岁下降5%。因此,老年人的能量供给应适当减少。
某老年人全日应摄入总能量1800kcal,则其每日可食用脂肪不宜超过()。 A.60g B.80g C.70g D.50g
答案:A
注释:老年人膳食中总脂肪量不宜过高,由脂肪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30%以下(20%~30%)。
根据新版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建议65岁以后钙的推荐摄入量(RNI)均为()。 A.800mg/d B.1200mg/d C.1000mg/d D.1500mg/d
答案:A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P200。我国建议老年人钙的RNI均为800mg/d。
老年人饮食安排不合理的是()。 A.多食用家鸡,少食用肉鸡 B.粮食可多吃 C.多食用海鱼 D.每日或隔日食用一个鸡蛋
答案:B
注释:禽类中肉鸡脂肪多,不如家鸡。禽肉蛋白质含量较多而脂肪较少,且细嫩易于消化,比畜肉更适合老年人食用。粮食不可多食用,以防止能量超过所需。海鱼中有EPA和DHA,对防治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作用。蛋类含有多种营养素,为优质蛋白,但蛋黄内胆固醇含量高,因此,老年人以每日或隔日食用一个鸡蛋为宜。
关于老年人膳食原则的表述,错误的是()。 A.减少能量摄入 B.控制脂肪摄入 C.摄入大量的动物性蛋白质 D.多吃蔬菜和水果
答案:C
注释:老年人容易出现负氮平衡,且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降低,摄入蛋白质过多可增加肝、肾负担。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孕中期每日膳食应增加蛋白质摄入量为()。 A.0g B.15g C.20g D.30g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2。孕期孕妇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增加,以满足母体、胎盘和胎儿生长的需要。孕妇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为:妊振早期不增加,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分别增加15g/d和30g/d。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孕早期每日膳食应增加蛋白质摄入量为()。 A.0g B.15g C.20g D.30g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2。孕期孕妇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增加,以满足母体、胎盘和胎儿生长的需要。孕妇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为:妊振早期不增加,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分别增加15g/d和30g/d。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孕晚期每日膳食应增加蛋白质摄入量为()。 A.0g B.15g C.20g D.30g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2。孕期孕妇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增加,以满足母体、胎盘和胎儿生长的需要。孕妇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为:妊振早期不增加,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分别增加15g/d和30g/d。
为满足自身及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孕妇整个孕期共需蛋白质约为()。 A.0g B.15g C.20g D.900g
答案:D
注释:《营养与视频卫生学》P172。孕期孕妇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增加,以满足母体、胎盘和胎儿生长的需要。孕妇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为:妊振早期不增加,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分别增加15g/d和30g/d。
高温环境下人体胃酸分泌减少,食欲减退的主要原因是()。 A.散热增强使血液重新分配 B.消化液分泌减少 C.胃肠道功能降低 D.大量出汗使氯化钠丢失增加
答案:D
注释:高温环境下,大量排汗使氯化钠丢失增加,氯离子贮备下降,致使胃酸分泌减少,食欲减退。
关于高温环境中人群的营养。高温环境下,人员蛋白质供给量应占总能量的()。 A.8%~10% B.10%~15% C.16%~20% D.21%~25%
答案:B
注释:当温度超过30℃时,环境温度每升高1℃,能量需要量应增加0.5%;碳水化合物供能不低于总能量的58%,脂肪占总能量的20%~25%(有人建议为18%左右),蛋白质供能占总能量的12%,应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较多的瘦肉、鱼、蛋、乳及其制品、豆及其制品等摄入,最好占到总蛋白质的50%。
下列有关高温工作人员生理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肠道运动增强 B.外周血管流量减小 C.肌肉收缩能力增强 D.基础代谢率增加
答案:D
注释:高温环境能量消耗的增加是与体温上升一起出现的。
高温环境中的出汗量取决于()。 A.风速 B.劳动强度 C.年龄 D.性别
答案:B
注释:本题考查高温环境作业对水的需求。
高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重点是在其膳食摄取中应增加()。 A.动物性食物 B.谷类食物 C.水和矿物质 D.蛋白质和脂肪
答案:C
注释:高温环境下人的排汗量增加,容易缺乏水和矿物质,所以应该适量补充。
高温环境人群对营养的要求,应适当增加的营养素,除外()。 A.碳水化合物 B.蛋白质 C.脂肪 D.水和矿物质
答案:C
注释:对高温环境中膳食脂肪供给尚无肯定的特殊要求。
高温环境对蛋白质需要量有影响,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分解代谢加速 B.高温环境易引起食欲下降,因此蛋白质的需要量有所降低 C.容易出现负氮平衡 D.高温引起蛋白质需要量增加
答案:B
注释:考查高温环境下作业人群的蛋白质需要量特点。高温环境蛋白质需要量增加。
下列不符合高温环境人员的膳食需要的是()。 A.满足产能营养素的需要 B.补充水分 C.补充矿物质 D.降低能量摄入
答案:D
注释:环境温度超过30℃时,机体的能量消耗增加的趋势明显,机体大量排汗散热,水和矿物质丢失十分严重。由于高温环境中能量消耗增加,能量代谢相关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烟酸等需要相应增加。同时,由于水溶性维生素随汗液流失增加,可造成这些维生素过多的损失。
在寒冷地区生活的人群,应注意的问题是()。 A.增加脂肪的摄入量 B.减少维生素A的摄入量 C.减少维生素D的摄入量 D.减少食盐的摄入量
答案:A
注释:低温环境中,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关的酶活性降低,而动员脂肪作用的酶活性上升,脂肪代谢增高。
低温环境下,以下氨基酸可提高机体耐寒能力的是()。 A.蛋氨酸 B.组氨酸 C.苯丙氨酸 D.色氨酸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0。蛋氨酸经甲基转移作用而提供寒冷适应中所必需的甲基,如脂肪酸代谢需要肉碱,而肉碱合成过程中需要甲基。
低温环境下,人群体内供能特点的是()。 A.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B.以脂肪为主 C.以蛋白质为主 D.先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而后转为以脂肪和蛋白质为主
答案:D
注释:从以碳水化合物供能为主到逐步转变为以脂肪和蛋白质供能为主。
下述不是造成寒冷地区人群矿物质缺乏原因的是()。 A.食物来源不足 B.消化吸收功能下降 C.机体代谢增加 D.机体排出增加
答案:B
注释:造成寒冷地区人群矿物质缺乏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来源不足、机体代谢需要增加、矿物质自然排泄增加。
与普通人相比,低温环境下人群膳食能量推荐需要量提高()。 A.5%~10% B.10%~15% C.15%~20% D.25%~30%
答案:B
注释:考查低温环境对营养代谢的影响。
下列食品对防治放射损伤较有作用的是()。 A.酪蛋白 B.橄榄油 C.玉米粉 D.玉米粉与脱脂大豆混合
答案:B
注释:橄榄油有助于放射损伤的恢复,它可缩短白细胞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时间。
以下碳水化合物防辐射效果较好的是()。 A.葡萄糖和果糖 B.蔗糖 C.直链淀粉 D.支链淀粉
答案:A
注释:果糖和葡萄糖对辐射防护作用较好,果糖又比葡萄糖更佳。
下列膳食或营养素均对放射损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除了()。 A.高蛋白膳食 B.高脂肪膳食 C.大豆及豆制品 D.维生素C、维生素B1和叶酸
答案:B
注释:长时间的辐射可能引发脂质的过氧化,易出现高脂血症。
我国提出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每日碳水化合物供给量占总能量的()。 A.30%~40% B.10%~15% C.15%~25% D.60%~65%
答案:D
注释:考查放射性工作人员的营养保障措施。
放射损伤脂肪的供给量不宜过高,但应增加()。 A.饱和脂肪酸 B.必需脂肪酸 C.猪油 D.羊油
答案:B
注释:应增加必需脂肪酸的供给量,对防护放射损伤有利。
对慢性放射病的营养治疗原则是()。 A.高蛋白高脂肪膳食 B.高蛋白高能量膳食 C.高维生素低脂肪膳食 D.低蛋白高维生素膳食
答案:B
注释:考查慢性放射病的营养治疗原则。放射病的营养治疗原则:预防并治疗营养不良缺乏症,并适当增加一些营养素的供给量。
职业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种类繁多,不包括()。 A.四氯化碳 B.煤尘 C.塑料 D.苯胺
答案:C
注释:本题主要考查职业接触物质。塑料不属于职业接触有害物质。
铅通过抑制巯基酶活性导致()。 A.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B.血红蛋白分解增强 C.锌、铁和钙等的吸收率增加 D.维生素C氧化速度减慢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2。铅通过抑制巯基酶活性,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铅作业人员在少量接触铅时,应选择()。 A.富含钠的食物 B.富含钾的食物 C.富含钙的食物 D.富含磷、硫的食物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2。铅作业人员的膳食原则:在接触少量铅时,食物选择以富含磷和硫的肉类和谷类等食物为主,使沉积于骨骼中的铅转入血液,形成可溶性磷酸氢铅,经尿排出。
当接触铅作业人员处于急性铅中毒期时,主要应该提供的膳食是()。 A.多钙少磷的呈碱性膳食 B.少钙多磷的呈酸性膳食 C.正常膳食 D.高钙高磷膳食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2。铅作业人员的膳食原则:在接触少量铅时,食物选择以富含磷和硫的肉类和谷类等食物为主,使沉积于骨骼中的铅转入血液,形成可溶性磷酸氢铅,经尿排出。急性铅中毒时,以富含钠、钾和钙等的水果、蔬菜以及奶类等食物为主,使血中高浓度的磷酸氢铅转变为磷酸铅沉积骨骼中,缓解铅的急性毒性,随后采取富含钠、钾和钙食物和富含磷和硫的食物交替使用的方法,促进体内铅逐步排出。
职业接触铅的人群蛋白质的供给量占总能量的()。 A.5%~10% B.14%~15% C.20%~25% D.25%~30%
答案:B
注释:职业接触铅的人员应保证足够的优质蛋白质的摄入,蛋白质供能占总能量的15%左右。
下列选项符合接触少量铅的作业人员膳食原则的是()。 A.多吃富含磷和硫的肉类,以利排出 B.多吃富含钙和钾的肉类,以利排出 C.以富含钠、钾和钙等的水果、蔬菜以及奶类等食物为主,缓解铅的急性毒性 D.以富含钠、钾和钙等的水果、蔬菜以及奶类等食物为主,缓解铅的慢性毒性
答案:A
注释:在接触少量铅时,食物选择以富含磷和硫的肉类和谷类等食物为主,使沉积于骨骼中的铅转入血液,形成可溶性磷酸氢铅,经尿排出;在急性铅中毒时,以富含钠、钾和钙等的水果、蔬菜以及奶类等食物为主,使血中高浓度的磷酸氢铅转变为磷酸三铅沉积骨中,缓解铅的急性毒性,随后采取富含钠、钾和钙食物和富含磷和硫的食物交替使用的方法,促进体内铅逐步排出。
苯作业人员应限制的营养素是()。 A.蛋白质 B.脂肪 C.碳水化合物 D.维生素
答案:B
注释:苯具有亲脂性,膳食脂肪过高会促进苯在体内的吸收和蓄积。
急性苯中毒损伤的靶组织主要是()。 A.中枢神经系统 B.外周神经系统 C.消化道 D.呼吸道
答案:A
注释:急性苯中毒主要对神经系统呈麻醉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断乙酰胆碱的生成。
从事苯作业工人的膳食调配,除外()。 A.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B.提高脂肪摄入量 C.充足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B2、B12 D.适当增加铁的摄入
答案:B
注释:苯是一种神经细胞毒物,可损害骨髓、破坏造血功能,毒性很大。笫一,应增加优质蛋白质的供给尤其是含硫氨基酸丰富的食物可提高机体的解毒能力,建议动物蛋白应占总量的50%。第二,苯对脂肪亲和力强,高脂膳食可增加苯在体内的蓄积,因此适当限制膳食脂肪的供给,脂肪供热比不超过25%。第三,应补充维生素C。苯作业工人体内维生素C含量偏低,同时维生素C提供羟基发挥,使苯在体内羟化解毒的重要作用。最后,应补充促进造血有关的营养素。适当补充铁、维生素B12及叶酸,以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和红细胞的生成。
适量运动的作用不包括()。 A.预防抑郁和焦虑 B.增加心肺功能 C.促进生长发育 D.治疗某些肿瘤疾病
答案:D
注释:合理运动可以预防某些肿瘤的发生。
运动员在比赛期间的补液量,一般为()。 A.出汗量的25%~30% B.出汗量的50%~70% C.出汗量的60%~80% D.出汗量的30%~50%
答案:B
注释:运动员在比赛期间的补液量,一般为出汗量的50%~70%。
蛋白质对运动员的作用,错误的是()。 A.加速消除疲劳 B.增强肌肉力量 C.促进血红蛋白合成 D.是能量的主要来源
答案:D
注释:运动员的主要能量来源为碳水化合物。
关于运动员的生理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A.血容量明显增大,以适应机体大量氧气和能拭的需要,以及代谢产物排出的需要 B.运动负荷超出身体可承受的能力,可引起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协调,造成神经体液调节紊乱 C.皮肤、肌肉血流量增多,胃肠道、消化腺体血流量减少,对营养素消化吸收能力减弱 D.在强化训练期间,运动员免疫功能增强
答案:D
注释:在强化训练期间,运动员表现暂时性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
以下关于运动员生理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血容量变化不大 B.对营养素消化吸收能力增强 C.出现迷走神经兴奋,交感神经相对抑制 D.运动可引起女性运动员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
答案:D
注释:考查运动员的生理特点。
下列不符合运动员膳食指南的是()。 A.提高脂肪摄入 B.多吃水果、蔬菜 C.每天喝牛奶或酸奶 D.重视补液和补糖
答案:A
注释:脂肪的比例一般应占总能量的25%~30%。
关于运动员的饮食,下列错误的是()。 A.饮食中应供给足够的能量 B.饮食中应含有运动员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 C.供给的饮食要能量高、体积大 D.饮食要易于消化吸收
答案:C
注释:运动员的饮食应供给体积小的食物。
马拉松长跑运动员的饮食不应()。 A.提供充足的能量 B.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80%~90% C.及时补液,预防脱水 D.注意钙、铁的补充
答案:B
注释:碳水化合物应占总能量的60%~70%。
对于举重、投掷运动员比赛期间,含氮物质代谢增强,所以食物应提高供给量的是()。 A.蛋白质 B.脂肪 C.碳水化合物 D.维生素
答案:A
注释:因为含氮物质代谢增强,所以应增加蛋白质供给。
下列关于耐力项目运动员膳食应多增加的氨基酸是()。 A.精氨酸 B.赖氨酸 C.蛋氨酸 D.组氨酸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95。耐力项目运动员应供给一些富含蛋氨酸的食物,以促进肝脏中的脂肪代谢。
下列关于减体重时的膳食营养说法,错误的是()。 A.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是减肥的首选举措 B.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是终身科学地管理体重的最佳方案 C.运动以每周5~7天,每周累计至少150分钟为宜 D.运动以高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
答案:D
注释:《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超重和肥胖个体每周至少150min中等强度运动以达到适度减重的效果。建议以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作为减重的运动方式。
某矿工最近出现口角发白、口腔溃疡、阴囊皮炎、感觉视力模糊、傍晚看不清东西等症状。最可能的诊断是()。 A.维生素C和维生素B1缺乏 B.维生素B2和维生素A缺乏 C.烟酸缺乏 D.能量和维生素缺乏
答案:B
注释:缺乏维生素B2会出现口角炎等症状,缺乏维生素A可影响视力。
铅矿工人应多补充()。 A.蛋白质 B.脂肪 C.碳水化合物 D.维生素C
答案:D
注释:铅矿工人应多补充维生素C,不仅可防止铅引起的维生素C不足,而且可以体内铅的排泄。
下列不是高原环境特点的是()。 A.液体沸点低 B.大气压和氧分压低 C.大气压高 D.气温低
答案:C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高原环境的特点。高原环境气压低。
为提高高原环境下人群对低氧的耐受力,应特别补充的是()。 A.脂肪 B.碳水化合物 C.维生素 D.蛋白质
答案:C
注释:补充维生素可以促进有氧代谢,提高机体的低氧耐受力。
下列不是高原环境下人体碳水化合物代谢特点的是()。 A.糖原分解增强 B.糖原异生降低 C.无氧酵解降低 D.葡萄糖的利用率增加
答案:C
注释:高原环境下,人体缺少氧气,所以使人体的无氧酵解增加。
高原地区三大产热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与总能量的百分比,下列最合适的是()。 A.15%、25%和60%左右 B.12%~13%、25%~30%、55%~65% C.15%、30%和55%左右 D.12%~15%、25%~30%和55%~65%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1。建议高原作业人员三大产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各占总能量比分别为12%~13%、25%~30%和55%~65%;必要时可适量提高碳水化合物供能的比例。
下列关于航空作业人员的说法,错误的是()。 A.高空缺氧使唾液腺分泌功能受到抑制 B.不同性质食物在胃中停留时间不一样 C.高空缺氧影响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D.缺氧可缩短胃排空的时间
答案:D
注释:缺氧可引起胃排空时间延长,飞行员在3600~4200m高空飞行不用供氧装备时,胃的排空时间可以延长2~2.5倍。
对于飞行人员,糖的代谢主要改变是()。 A.有氧氧化增强 B.酵解作用增强 C.糖原合成增强 D.无氧酵解减弱
答案:B
注释:缺氧时糖原分解加速。
夜间飞行人员尤其应注意补充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C B.维生素K C.维生素D D.维生素A
答案:D
注释:维生素A缺乏可导致暗适应能力下降,严重的可导致夜盲症。
飞行员膳食中脂肪提供能量的适宜比例为()。 A.10%~15% B.15%~20% C.20%~25% D.25%~30%
答案:D
注释:脂肪推荐供能比以占总能量的30%为宜。
航天作业对人体的影响不包括()。 A.肌肉萎缩 B.肾结石 C.体重增加 D.航天贫血
答案:C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等2版P1200。无论是几天的短期航天还是几个月直至一年以上的长期航天,绝大多数航天员都出现体重减轻的现象。
下列有关航天员的营养需要,说法错误的是()。 A.应该供给航天员高蛋白质膳食 B.膳食脂肪推荐供能以占总能量的30%为宜 C.碳水化合物摄入措应占总能量的50%左右,并应该由复杂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提供 D.为了增强骨矿物质的保留应对食物进行维生素D强化
答案:A
注释:高蛋白质摄入会增加钙的丢失,故不提倡给航天员高蛋白膳食;因为航天飞行时机体红细胞生成作用下降,血清铁蛋白浓度升高,故应禁止补铁。
下列不是航海环境特点的是()。 A.噪声 B.密闭环境 C.低温 D.振动
答案:C
注释:航海特点是高温。
关于航海因素对营养代谢的影响,错误的是()。 A.在舰船航行早期可出现能量负平衡 B.在航海条件下蛋白质需要量增加 C.长期航行,会导致维生素C、维生素B2和维生素D不足 D.长期在水下核潜艇中作业,会导致尿钙升高
答案:D
注释:核潜艇长期在水下航行时,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以及无阳光照射等导致维生素D合成减少,尿钙很快下降。
我国潜艇艇员蛋白质的供给量为()。 A.90g B.120g C.100g D.75g
答案:B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210。目前我国规定,水面舰艇的蛋白质供给量为110g,潜艇和核潜艇艇员均为120g。
舰船在海上航行期间携带的肉、鱼、虾、禽类等动物性食品在冷冻后储存的条件一般为()。 A.2~10℃ B.-18~-15℃ C.0℃ D.-4℃
答案:B
注释:舰船在海上航行期间携带的肉、鱼、虾、禽类等动物性食品应经冷冻后储存于-18~-15℃的条件中,这种食品的营养素和风味能较好地保存。
下列关于潜水作业特点不正确的是()。 A.高气压环境 B.能量丢失增加 C.精神高度紧张 D.电离辐射
答案:D
注释:潜水作业一般不存在电离辐射。
在潜水作业的条件下,潜水员体内矿物质代谢受到较明显影响的是()。 A.钙 B.铁 C.钾 D.钠
答案:C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潜水作业对潜水人员营养代谢影响。尿钾排出量增加,钾代谢呈负平衡。
使用空气潜水时,应供给的能量为()。 A.3000kcal B.3200~3600kcal C.4000kcal D.4000~4500kcal
答案:B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潜水人员的能量摄入量。
高温环境中工作效率下降,出现肌肉无力、心律失常等症状,主要因为缺乏()。 A.镁 B.钾 C.钠 D.铁
答案:B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19。钾对保持人体在高温环境的耐力有重要作用。当体钾缺乏达10%以上时,表现为肌肉无力及瘫痪、心律失常、横纹肌肉裂解症及肾功能障碍等。
高温作业出现肌肉痉挛,主要由于体内缺乏()。 A.镁 B.钾 C.钠 D.铁
答案:C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190。高温下因为出汗而钠丢失过多时,细胞外渗透压下降,细胞水肿,细胞膜电位改变从而出现肌肉痉挛。
低温环境中人群()。 A.基础代谢增加,能量需要增加 B.基础代谢不变,能量需要增加 C.基础代谢不变,能量需要不变 D.基础代谢减少,能量需要不变
答案:A
注释:低温环境常使基础代谢率增高10%~15%,能量供给也较常温增加10%~15%。
高原环境中人群()。 A.基础代谢增加,能量需要增加 B.基础代谢不变,能量需要增加 C.基础代谢不变,能量需要不变 D.基础代谢减少,能量需要不变
答案:A
注释:一般情况下,高原环境应较平原供给增加10%。
第四节、公共营养
下列不属于公共营养特点的是()。 A.宏观性 B.多学科性 C.实践性 D.强制性
答案:D
注释:除了选项D以外其他均是公共营养的特点。
营养流行病学研究的最大局限性是()。 A.缺乏实用的精确测量膳食暴露水平的方法 B.研究结果不能直接用于评估疾病风险 C.结论不能直接外推到人类 D.存在混杂因素的影响
答案:A
注释:主要考核营养流行病学的局限性,其最大的局限性是缺乏实用的精确测量膳食暴露水平的方法。
公共营养的主要任务是()。 A.研究解决制约居民营养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因素,以便保证人们能在自己的饮食生活中圆满实现营养科学要求,改善营养状态,达到增强体质、保护健康的目的 B.研究解决制约人群营养的自然条件和自然因素,以便保证人们能在自己的饮食生活中圆满实现营养科学要求,改善营养状态,达到增强体质、保护健康的目的 C.研究解决制约人群营养的社会条件和自然因素,以便保证人们能在自己的饮食生活中圆满实现营养科学要求,改善营养状态,达到增强体质、保护健康的目的 D.研究解决制约人群营养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因素,以便保证人们能在自己的饮食生活中圆满实现营养科学要求,改善营养状态,达到增强体质、保护健康的目的
答案:D
注释:公共营养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解决制约人群营养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因素,以便保证人们能在自己的饮食生活中圆满实现营养科学要求,改善营养状态,达到增强体质、保护健康的目的。本题为记忆型题,在人群、社会条件和社会因素这两个关键点设置干扰选项。
公共营养是研究()。 A.机体营养规律以及改善措施的科学 B.如何适应自然环境来解决人类营养间题的理论、实践和方法 C.如何适应自然环境来解决人类食物安全 D.如何适应现实社会生活来解决人类营养问题的理论、实践和方法
答案:D
注释:这是一道基本概念记忆型题,根据营养的概念和针对公共营养概念中两个关键点(适应现实社会生活、解决人类营养问题)设置干扰选项。公共营养是研究如何适应现实社会生活来解决人类营养问题的理论、实践和方法。
能够反映过去较长时间内膳食摄入水平的测量方法是()。 A.称重法 B.记账法 C.食物频率问卷调查 D.24小时膳食回顾法
答案:C
注释:考查对膳食暴露的测量方法掌握情况,食物频率法的主要优点是能迅速得到平时食物摄入种类和摄入量,从而反映长期营养素摄取模式。
全面了解人群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的重要手段是()。 A.膳食调查 B.体格检测 C.营养缺乏病临床检查 D.营养调查
答案:D
注释:营养调查是全面了解人群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的重要手段,而膳食调查、体格检测、营养缺乏病临床检查只是营养调查的手段。
能够反映长期膳食行为,可用于研究慢性病与膳食模式关系的膳食调查方法是()。 A.称重法 B.记账法 C.膳食回顾法 D.食物频数法
答案:D
注释:食物频数法是收集被调查对象过去较长时间(数周、数月或数年)内各种食物消费频率及消费量,从而获得个人长期食物和营养素平均摄入量。
营养调查内容不包括()。 A.膳食调查 B.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 C.营养相关疾病临床体征及症状检查 D.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答案:D
注释:营养调查一般由4部分组成,包括膳食调查、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营养相关疾病临床体征及症状检查、人体测量资料分析。
营养调查内容除外()。 A.能量摄入情况调查 B.社会经济指导 C.血清总蛋白测定 D.尿负荷实验
答案:B
注释:主要考核营养调查内容,包括膳食调查、人体生化水平的生化检验、营养相关疾病临床体征及症状检查、人体测量资料分析。
以下膳食调查方法适用于有详细账目的集体单位()。 A.称重法 B.记账法 C.回顾法 D.化学分析法
答案:B
注释:记账法是由调查对象或研究者称量记录一定时期内的食物消耗总量,通过查这些记录并根据同一时期进餐人数,计算每人每日各种食物的平均摄入量,所以,记账法适用于有详细账目的集体单位。
营养调查工作质量的影响因素不包括()。 A.工作计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行性 B.调查人员的数量 C.调查对象的配合 D.调查人员的工作态度
答案:B
注释:营养调查工作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工作计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行性,还取决于各级领导的支持与调查对象的配合、执行调查计划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知识技能水平。
能够反映长期膳食行为、可用于研究慢性病与膳食模式关系的膳食调查方法是()。 A.称重法 B.记账法 C.膳食回顾法 D.食物频数法
答案:D
注释:食物频数法可反映长期膳食行为,其结果可作为研究慢性病与膳食模式关系的依据,也可供膳食咨询指导之用。
营养干预措施不包括()。 A.营养教育 B.营养调查 C.营养配餐与食谱的制定 D.食品强化
答案:B
注释:营养调查是尽可能地搜集现有资料,分析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全局的常年动态,并不是营养干预措施。
营养调查结果可分析评价的内容不包括()。 A.膳食模式 B.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 C.营养规划效果 D.食物来源、储存条件、烹调加工方法
答案:C
注释:主要考核营养调查结果分析评价的内容,而营养规划效果是营养监测的内容。
最能够反映儿童长期营养状况指标的是()。 A.身高 B.体重 C.年龄别身高 D.年龄别体重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5。年龄别体重主要适用于婴幼儿,年龄别身高反映长期营养状况及其造成的影响,身高别体重反映近期营养状况。
WHO、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专家联席会议认为社会营养监测就是()。 A.对社会人群进行定期观察,以便说明人群营养现状 B.对社会人群进行定期观察,以便作出改善居民营养的决定 C.对社会某些特殊人群进行定期观察,以便改善居民营养状况 D.对社会人群进行连续的动态观察,以便作出改善居民营养的决定
答案:D
注释:WHO、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专家联席会议认为社会营养监测的定义是:“营养监测就是对社会人群进行连续的动态观察,以便作出改善居民营养的决定”。本题是一道基本概念记忆型题,在社会人群、动态观察和作出改善居民营养的决定三个关键点设置干扰选项。
公共营养监测的主要任务是()。 A.研究营养政策 B.研究人群的营养状况与发育状况 C.分析评价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的种类、发病率、原因和发展趋势 D.分析社会因素和探讨能采取的社会性措施
答案:A
注释:公共营养监测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营养状况信息向营养政策上反馈。它在分析营养状况与影响关系因素之后,直接研究、制订、修订和执行营养政策,研究营养政策是它的主要任务。
处于小康水平的居民,其Engel指数为()。 A.90% B.70%~79% C.40%~49% D.30%~39%
答案:C
注释:Engel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标志,其中40%~49%为小康水平。
常用做营养监测的健康指标不包括()。 A.身体活动 B.幼儿死亡率 C.身高和体重 D.婴儿被喂养方式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9-P220。营养监测的一般健康指标中,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标有体重、身高、0~4岁死亡率、婴儿哺乳/喂养方式、某种营养缺乏病的新病例。身体活动属于饮食行为与生活方式指标。
营养监测内容除外()。 A.营养及健康状况 B.健康生活方式 C.食物和营养素的摄入 D.知识、态度和行为评价
答案:B
注释:健康生活方式属于营养教育的内容,不属于营养监测内容。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平衡宝塔的要求,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应为()。 A.25~50g B.50~l00g C.100~150g D.120~200g
答案:D
注释:主要考查膳食宝塔的推荐摄入量,动物性食品在笫3层,每天为120~200g。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所占比重最少的食物是()。 A.谷类食物 B.蔬菜和水果 C.肉类等动物性食物 D.油脂类
答案:D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共分5层,宝塔各层面位置和面积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类食品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油脂类处于宝塔笫5层,所占比重最少,每天不超过25~30g。
不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饮食行为是()。 A.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B.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C.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D.少吃鱼、禽、蛋、瘦肉、少吃萦油与肥肉
答案:D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75。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下列不属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内容的是()。 A.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B.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 C.规律进餐,足量饮水 D.应禁烟、酒
答案:D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9。平衡膳食准则八条,包括:1.食物多样,合理搭配。2.吃动平衡,健康体重。3.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4.适量吃鱼、禽、蛋、瘦肉。5.少盐少油,控糖限酒。6.规律进餐,足量饮水。7.会烹会选,会看标签。8.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东方膳食模式易患()。 A.胃癌、食管癌 B.肝癌、乳腺癌 C.前列腺癌、结肠癌 D.口腔癌、喉癌
答案:A
注释:东方膳食模式以谷类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比例很低,罹患癌症以消化道的胃癌、食管癌发病较高,乳腺癌、前列腺癌发生率较低。
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特点是()。 A.高能量 B.低脂肪 C.低蛋白 D.高膳食纤维
答案:A
注释: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以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为特点。脂肪摄入量高,占总能量的36%~37%,谷类、蔬菜摄入量低。
符合地中海膳食结构特点的描述是()。 A.植物性食物摄入少 B.食物加工程度高 C.大豆油为主要食用油 D.奶及其制品摄入适量
答案:D
注释:地中海膳食特点包括:①富含植物性食物,如水果、蔬菜、谷类、土豆、果仁等;②食物加工程度低,新鲜度较高,以当地、当季食物为主;③橄榄油为主要食用油;④脂肪提供的能量占25%~35%,SFA摄入较低,占总能量的7%~8%;⑤奶及其制品摄入适量;⑥每周适量摄入鱼、禽、少量摄入蛋类;⑦新鲜水果为常规餐后食品;⑧红肉摄入量少;⑨多数成人有饮葡萄酒习惯。
当一个人群的某种营养素平均摄入量达到平均需要量(EAR)水平时,人群中有多少个体的需要量可以得到满足()。 A.50% B.70% C.90% D.60%
答案:A
注释:当一个人群的某种营养素平均摄入量达到平均需要量水平时,人群中有半数个体的需要量可以得到满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摄入量达到RNI水平时,几乎所有个体都没有发生缺乏症的危险 B.当摄入量达到RNI水平以后,继续增加摄入量更加有益于人体健康 C.当摄入量水平介于RNI和UL之间时,对人体是安全的 D.摄入量超过UL水平时,如再继续增加,则对人体的安全性降低
答案:B
注释:当摄入量达到RNI水平时,几乎所有个体都没有发生缺乏症的危险;当摄入量达到RNI水平以后,继续增加摄入量不会带来更多的好处,但若不超过UL水平也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摄入量超过UL水平时如再继续增加,则产生毒副作用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DRIs是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下列不属于DRIs内容的是()。 A.平均需要量(EAR)' B.推荐摄入量(RNI) C.适宜摄入量(AI) D.推荐的每日膳食营养摄入量(RD
答案:D
注释:DRIs是在RD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其中包括: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是指()。 A.估计平均需求量 B.推荐摄入量 C.适宜摄入量 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答案:C
注释:当某种营养素的个体需要量研究资料不足而不能计算出平均需要量,进而无法推算推荐摄入量时,可通过观察获得健康人群的摄入量作为适宜摄入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EAR主要用于计划和评估群体的膳食 B.RNI是个体适宜营养素摄入水平的参考值,是健康个体膳食摄入营养素的目标 C.AI主要用作个体的营养素摄入目标 D.UL的主要用途是检查群体摄入量过高的可能,避免发生中毒
答案:D
注释:UL是营养素或食物成分的每日摄入量的安全上限,是一个健康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都不会产生毒副作用的最高摄入水平,其主要用途是检查个体摄入量过高的可能,避免发生中毒。
能量推荐摄入量(RNI)等于该人群能量的()。 A.平均需要量 B.平均需要量+2个标准差 C.平均需要量+2个变异系数 D.平均需要量+10%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5。能量需要量(EER)是指能长期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维持良好的体型、机体构成以及理想活动水平的个体或人群,达到能量平衡时所需要的膳食能量摄入量(FAO/WHO/UNU,1985)。因此,人群的能量推荐摄入量与其他营养素不同,可以直接等同于该人群的能量平均需要量(EAR)。
营养素摄入量达到EAR的时候,发生营养素不足的概率为()。 A.0 B.10% C.50% D.75%
答案:C
注释:EAR是平均需要量的缩写。EAR是指能满足该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半数个体的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下列属于强制标示营养标签的预包装食品为()。 A.饼干 B.生鱼 C.水果 D.包装饮用水
答案:A
注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豁免强制标示预包装食品种类包括:生鲜食品、现制现售食品、包装的饮用水等。
我国唯一被立法强制进行食物强化的是()。 A.配方奶粉 B.碘盐 C.铁强化酱油 D.维生素氐强化精白面
答案:B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619。在许多国家,食盐普遍用作碘强化的载体。食盐的主要优点是摄入一致、普遍食用和可接受性强,另外方法简单、技术费用低。食盐加碘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控制碘缺乏的策略,目前碘盐在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广泛应用,近100个国家立法使用碘盐。中国于1994年8月23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63号)——《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
下列不属于食品强化目的的是()。 A.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 B.补充食品加工损失的营养素 C.改善食物的口感和性状 D.达到特定日的的营养需要
答案:C
注释:食物强化的目的是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补充食品加工损失的营养素、达到特定目的的营养需要、特殊人群预防需要,而改善食物的口感和性状属于食品添加剂的主要目的。
食品营养强化就是()。 A.调整(添加)食品中的营养素,使之适合人类营养需要的一种食品深加工 B.调整(添加)食品中的维生素,使之适合人类营养需要的一种食品深加工 C.调整(添加)食品中的营养素,使之适合人类特殊生理需要的一种食品深加工 D.调整(添加)食品中的维生素,使之适合人类特殊生理需要的一种食品深加工
答案:A
注释:这是一道概念记忆型题,食品营养强化的定义是调整(添加)食品中的营养素,使之适合人类营养需要的一种食品深加工。
下列属于食品营养强化目的的是()。 A.弥补食品在正常加工、储存时造成的营养素损失 B.改善食品口味 C.使食品防腐保鲜 D.使食品颜色鲜艳
答案:A
注释:食物强化的目的是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补充食品加工损失的营养素、达到特定目的的营养需要、特殊人群预防需要,而改善食物的口感和性状属于食品添加剂的主要目的。
食品营养强化中被强化的食品通常称为载体,下列适合做载体的食品是()。 A.水果 B.蔬菜 C.肉类 D.饮料和乳制品
答案:D
注释:被强化的食品通常称为载体,常用的强化载体包括谷类及其制品、奶制品、饮料、豆制品、调味品和儿童食品。
食品强化中所添加的营养素称为强化剂,下列属于强化剂的是()。 A.天然色素 B.维生素B族 C.亚硝酸钠 D.木糖醇
答案:B
注释:食品强化中所添加的营养素称为强化剂,主要是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某些天然食品及其制品,如大豆粉、骨粉、鱼粉、谷胚、野果等。
食品强化的目的不包括()。 A.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 B.补充食品在加工过程中营养素的损失 C.使某种食品达到特定目的的营养需求 D.增加食物的经济价值
答案:D
注释:食品强化的目的包括: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如像面粉中添加赖氨酸)、补充食品在加工过程中营养素的损失(如像精白中添加维生素B1)、使某种食品达到特定目的的营养需求(宇航员食品)、特殊人群预防需求(寒带人群需要充足的维生素C)。
确定营养素需要量和DRIs的方法不包括()。 A.动物实验研究 B.离体实验研究 C.人群观测研究 D.随机临床研究
答案:B
注释:确定营养素需要量和DRIs的资料来源和评价方法包括动物实验研究、人体代谢研究、人群观测研究和随机性临床研究。离体实验则是研究传统营养素及植物化学物生物活性、研究营养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的常用手段。
关于制定婴儿适宜摄入量的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婴儿的适宜摄入量一般是采用母乳提供的营养素量 B.不允许对婴儿进行可能是不充足的摄入水平的试验 C.根据纯母乳喂养4~6个月婴儿的摄入量确定AI值 D.根据婴儿从母乳中获得的营养素来制定7~12个月婴儿营养素AI值
答案:D
注释:0~6个月婴儿营养素AI的制定是根据计算0~6个月婴儿从母乳中获得的营养素。7~12个月婴儿营养素AI值由0.6L母乳中所含的营养素和辅食或断奶食品中所提供的营养素两部分组成,因为该期婴儿除母乳外逐渐接受辅助食品或断奶食品,向固体食品过渡。
下列不属于UL制定依据的是()。 A.危险性评估 B.无毒副作用水平(NOAEL) C.最低毒副作用水平(LOAEL) D.最大无作用剂量
答案:D
注释:营养素摄入过量也可能产生不良作用,对健康造成危害。UL是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营养素UL是根据人体在不同暴露情况下发生变化的特征或危害的评估,即危险性评估制定的。当资料允许时UL根据NOAEL制定,当资料无法认定NOAEL时,则根据LOAEL制定,而儿童、青少年的UL还可根据UF数据库制定。
下列因素对营养素毒副作用无影响的是()。 A.个体生命进程中的生理改变 B.营养素的浓度和化学形式 C.个体的营养健康状况和排泄丢失情况 D.个体的生活习惯
答案:D
注释:营养素毒副作用的影响因素有:个体生命进程中生理改变引起敏感性的变异、生物利用率、营养素间的相互作用。其中影响生物利用率的因素包括营养素的浓度和化学形式。
营养食谱的制定原则不包括()。 A.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 B.膳食应满足人体需要的能量、蛋白质、脂肪及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 C.各营养素之间的比例要适宜 D.不必考虑季节与经济条件
答案:D
注释:营养食谱制定原则应考虑季节和市场供应情况,也要兼顾经济条件。
运用各种手段准确了解某一人群(以至个体)各种营养指标的水平,用来判断其当前营养状况,这称为()。 A.人体测量资料分析 B.营养调查 C.营养监测 D.膳食调查
答案:B
注释:居民营养状况调查与监测是公共营养工作的必要手段和中间环节。居民营养状况调查简称营养调查,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膳食调查、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营养不足或缺乏的临床检查、人体测量资料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营养调查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称量法、查账法、24小时回顾法和化学分析法都属于()。 A.人体测量资料分析 B.营养调查 C.营养监测 D.膳食调查
答案:D
注释:居民营养状况调查与监测是公共营养工作的必要手段和中间环节。居民营养状况调查简称营养调查,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膳食调查、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营养不足或缺乏的临床检查、人体测量资料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营养调查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借助生化、生理学等实验室手段,发现人体临床营养不足症、营养储备水平低下或过营养状况,以便尽早掌握营养失调征兆和变化动态,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这属于()。 A.人体测量资料分析 B.膳食调查 C.营养监测 D.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4、P216。营养调查一般由四部分组成:①膳食调查;②人体测量;③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④营养相关疾病临床体征及症状检查。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是借助实验室检测发现人体营养储备水平低下、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等状况,以预防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生。
体重和身高、上臂围与皮褶厚度、胸围、头围以及坐高等指标均属于()。 A.人体测量资料分析 B.营养调查 C.营养监测 D.膳食调查
答案:A
注释:居民营养状况调查与监测是公共营养工作的必要手段和中间环节。居民营养状况调查简称营养调查,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膳食调查、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营养不足或缺乏的临床检查、人体测量资料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营养调查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反映婴幼儿长期营养状况的指标是()。 A.皮褶厚度 B.年龄别身高(身长) C.身高别体重 D.年龄别体重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78。身高(身长)是反映婴幼儿骨骼系统生长的指标,短期营养不良对身高(身长)影响不明显,但长期营养不良可导致身高(身长)生长缓慢甚至停滞。
能反映长期营养状况及其造成的影响的指标是()。 A.皮褶厚度 B.年龄别身高 C.身高别体重 D.体质指数
答案:B
注释:我国尚未系统地开展社会营养监测,根据国外的一些主张和做法将营养监测分为长期营养监测、规划效果评价性监测、及时报警和干预监测3种类型。其中,通过长期营养监测可对社会人群营养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等进行动态观察、分析和预测,从而制定社会人群营养的各项政策和规划;规划效果评价性监测则是利用已制定的政策和规划,监测人群营养指标的变化;及时报警和干预监测的目的在于发现、预防和减轻重点人群的短期恶化。
能反映近期营养状况的指标是()。 A.皮褶厚度 B.年龄别身高 C.身高别体重 D.体质指数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5。年龄别身高反映长期营养状况及其造成的影响,身高别体重反映近期营养状况。
通过测量皮下脂肪厚度来评估体脂含量的方法是()。 A.皮褶厚度 B.年龄别身高 C.身高别体重 D.体质指数
答案:A
注释:我国尚未系统地开展社会营养监测,根据国外的一些主张和做法将营养监测分为长期营养监测、规划效果评价性监测、及时报警和干预监测3种类型。其中,通过长期营养监测可对社会人群营养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等进行动态观察、分析和预测,从而制定社会人群营养的各项政策和规划;规划效果评价性监测则是利用已制定的政策和规划,监测人群营养指标的变化;及时报警和干预监测的目的在于发现、预防和减轻重点人群的短期恶化。
用于计算人均收入的公式为()。 A.食品的开支/家庭总收入×100% B.食品购买力增长(%)/收入增长(%) C.实际收入/家庭人口数 D.[(第二年度人均收入—第一年度人均收入)/第一年人均收入]×100%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20。人均收入=实际收入/家庭人口数,Engel指数=用于食品的开支/家庭总收入×100%,收入弹性=食品购买力增长(%)/收入增长(%),人均收入增长率=[(第二年度人均收入—第一年度人均收入)/第一年人均收入]×100%。
用于计算收入弹性的公式为()。 A.食品的开支/家庭总收入×100% B.食品购买力增长(%)/收入增长(%) C.实际收入/家庭人口数 D.[(第二年度人均收入—第一年度人均收入)/第一年人均收入]×100%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20。收入弹性=食品购买力增长(%)/收入增长(%),Engel指数=用于食品的开支/家庭总收入×100%,人均收入=实际收入/家庭人口数,人均收入增长率=[(第二年度人均收入—第一年度人均收入)/第一年人均收入]×100%。
用于计算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公式为()。 A.食品的开支/家庭总收入×100% B.食品购买力增长(%)/收入增长(%) C.实际收入/家庭人口数 D.[(第二年度人均收入—第一年度人均收入)/第一年人均收入]×100%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20。人均收入增长率=[(第二年度人均收入—第一年度人均收入)/第一年人均收入]×100%,Engel指数=用于食品的开支/家庭总收入×100%,收入弹性=食品购买力增长(%)/收入增长(%),人均收入=实际收入/家庭人口数。
在下列膳食模式中,有利于避免营养缺乏病和营养过剩性疾病,膳食结构基本合理的是()。 A.经济发达国家膳食模式 B.日本膳食模式 C.东方膳食模式 D.地中海膳食模式
答案:B
注释:考查每种膳食模式各自的特点,认真掌握每种膳食模式的特点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在下列膳食模式中,使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降低的是()。 A.经济发达国家膳食模式 B.日本膳食模式 C.东方膳食模式 D.地中海膳食模式
答案:D
注释:考查每种膳食模式各自的特点,认真掌握每种膳食模式的特点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在下列膳食模式中,热量摄入比较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病较高的是()。 A.经济发达国家膳食模式 B.日本膳食模式 C.东方膳食模式 D.地中海膳食模式
答案:A
注释:考查每种膳食模式各自的特点,认真掌握每种膳食模式的特点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教育一般人群采用平衡膳食、摄取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指导性意见包括的条数为()。 A.3 B.5 C.8 D.6
答案:C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9。平衡膳食准则八条,包括:1.食物多样,合理搭配。2.吃动平衡,健康体重。3.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4.适量吃鱼、禽、蛋、瘦肉。5.少盐少油,控糖限酒。6.规律进餐,足量饮水。7.会烹会选,会看标签。8.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共分为的层数是()。 A.3 B.5 C.8 D.6
答案:B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308。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共分5层,各层面积大小不同,体现了5大类食物和食物量的多少;笫5层为烹调油和盐,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5g。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关于食盐的问题建议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建议每人每日食盐用量不超过的克数是()。 A.3 B.5 C.8 D.6
答案:B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95。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g。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要求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比例应不少于()。 A.30 B.55 C.20 D.50
答案:D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6。碳水化合物能量供应比例为50%~65%。
向粮食制品中强化必需氨基酸的目的是()。 A.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 B.补充食品加工损失的营养素 C.使某些食品达到特定目的的营养需要 D.使食品具有某种色泽和特殊口味
答案:A
注释:食品强化在国外通常有4种目的: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如向粮食制品中强化必需氨基酸;补充食品加工损失的营养素,如向精白米面中添加B族维生素;使某些食品达到特定目的的营养需要,如开发母乳化奶粉、宇航食品和患者用药膳;特殊人群预防需要,如寒带人群补充维生素C等。
开发母乳化奶粉、宇航食品和患者用药膳的主要目的是()。 A.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 B.补充食品加工损失的营养素 C.使某些食品达到特定目的的营养需要 D.使食品具有某种色泽和特殊口味
答案:C
注释:食品强化在国外通常有4种目的: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如向粮食制品中强化必需氨基酸;补充食品加工损失的营养素,如向精白米面中添加B族维生素;使某些食品达到特定目的的营养需要,如开发母乳化奶粉、宇航食品和患者用药膳;特殊人群预防需要,如寒带人群补充维生素C等。
向精白米面中添加B族维生素的目的是()。 A.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 B.补充食品加工损失的营养素 C.使某些食品达到特定目的的营养需要 D.使食品具有某种色泽和特殊口味
答案:B
注释:食品强化在国外通常有4种目的: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如向粮食制品中强化必需氨基酸;补充食品加工损失的营养素,如向精白米面中添加B族维生素;使某些食品达到特定目的的营养需要,如开发母乳化奶粉、宇航食品和患者用药膳;特殊人群预防需要,如寒带人群补充维生素C等。
寒带人群补充维生素C等的目的是()。 A.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 B.补充食品加工损失的营养素 C.使某些食品达到特定目的的营养需要 D.特殊人群预防需要
答案:D
注释:食品强化在国外通常有4种目的: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如向粮食制品中强化必需氨基酸;补充食品加工损失的营养素,如向精白米面中添加B族维生素;使某些食品达到特定目的的营养需要,如开发母乳化奶粉、宇航食品和患者用药膳;特殊人群预防需要,如寒带人群补充维生素C等。
指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的是()。 A.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B.平均需要量 C.推荐摄入量 D.适宜摄入量
答案:B
注释:本题属于概念题,考查考生对营养学有关摄入量的一些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需要量的某种营养素摄入水平的是()。 A.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B.平均需要量 C.推荐摄入量 D.适宜摄入量
答案:C
注释:本题属于概念题,考查考生对营养学有关摄入量的一些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指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水平的是()。 A.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B.平均需要量 C.推荐摄入量 D.适宜摄入量
答案:D
注释:本题属于概念题,考查考生对营养学有关摄入量的一些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缩写是()。 A.RIs B.EAR C.RNI D.AI
答案:A
注释:这是一道记忆型题,考查的是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的缩写。
适宜摄入量的缩写是()。 A.DRIs B.EAR C.RNI D.I
答案:D
注释:这是一道记忆型题,考查的是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的缩写。
推荐摄入量的缩写是()。 A.DRIs B.EAR C.RNI D.AI
答案:C
注释:这是一道记忆型题,考查的是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的缩写。
平均需要量的缩写是()。 A.DRIs B.EAR C.RNI D.AI
答案:B
注释:这是一道记忆型题,考查的是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的缩写。
营养教育的对象不包括()。 A.住院患者 B.社区慢性疾病患者 C.亚健康人群 D.婴幼儿
答案:D
注释:营养教育通过直接或改善个体与群体的知识-态度-行为的方法提高人群对营养与健康的认识,自发的改变膳食行为而提高生活质量。婴幼儿的行为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和认识,所以并不属于营养教育的对象。
下列不属于营养教育”四有“特点的是()。 A.有计划 B.有预见 C.有组织 D.有系统
答案:B
注释:营养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和有评价的干预活动。
下列不是营养传播的特点的是()。 A.明确的目的性 B.过程具有复合性 C.互动性 D.对传播者没有特殊要求
答案:D
注释:营养传播对传播者有特殊的素质要求。
评价营养教育的中期效果时可用的指标是()。 A.目标人群知识变化 B.人群的态度变化 C.营养健康状况的变化 D.危险因素的变化
答案:D
注释:通过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效果评价说明营养教育的效果。近期效果即目标人群的知识、态度、信息、服务的变化。中期效果主要指行为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变化。远期效果指人们营养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变化。
下列关于营养传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营养传播是健康传播的一部分 B.营养传播是运用健康传播的方法将营养科学知识及信息传递给大众的过程 C.营养传播是营养教育的基本策略和手段 D.营养传播是对高危人群展开多种健康教育活动和健康促进活动,从而降低危害公众健康疾病的严重性
答案:D
注释:营养传播是对不同目标人群展开多种健康教育活动和健康促进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行为改变、疾病的早期发现与治疗,从而降低危害公众健康疾病的严重性。
下列是营养教育方式的有()。 A.面对面教育 B.参与式教育 C.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 D.以上均是
答案:D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营养教育的方式。
下列属于营养教育远期效果的是()。 A.营养健康状况的变化 B.知识和态度的变化 C.信息和服务的变化 D.行为的变化
答案:A
注释:考查营养教育的近期、中期和远期效果,选项A属于远期效果。
“你为什么不喜欢这个膳食控制计划”属于营养信息交流的哪种提问技巧()。 A.试探型问题 B.索究型问题 C.倾向型问题 D.开放型问题
答案:B
注释:索究型问题是针对已经获得的开放型、封闭型问题的回答,进一步用“为什么……”来向回答者追素究竟和原因的问题。
常用的反馈技巧包括()。 A.肯定性反馈 B.否定性反馈 C.模糊性反馈 D.以上均是
答案:D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反馈性技巧的常用方法。
营养信息交流中用手势强调某事的重要性属于()。 A.提问技巧 B.反馈技巧 C.动作交流技巧 D.非语言交流技巧
答案:D
注释:非语言交流技巧应注意运用动态体语,即通过无言的动作来传情达意,如用手势来强调某事的重要性。
营养教育材料的制作步骤包括()。 A.分析需求、制订计划 B.形成初稿、预实验 C.监测与评价 D.以上均是
答案:D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营养教育材料的制作步骤。
为预防临床可察知的功能损害所需营养素的量是()。 A.生存需要量 B.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C.储备需要量 D.基本需要量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7。基本需要量是指为预防临床可查知的功能损害所需要的营养素量,满足这种需要,机体能够正常生长和繁育,但机体组织内很少或没有该营养素储备,如果短期内膳食供给不足,就可能造成缺乏。
2003年WHO/FAO联合专家委员会在报告中将膳食、营养和慢性病关系的科学证据划分的等级数量为()。 A.3个 B.4个 C.5个 D.7个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8。2003年WHO/FAO联合专家委员会在报告中采用了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的标准将膳食、营养和慢性病关系的科学证据划分为确信的证据、很可能的证据、可能的证据、不充分的证据4个不同的等级。
当人群营养素需要量的分布为近似正态分布时,该营养素EAR与RNI的关系是()。 A.EAR=RNI-SD B.RNI=EAR-2SD C.EAR=RNI+2SD D.RNI=EAR+2SD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9。当人群营养素需要量的分布为近似正态分布时,可计算出该营养素需要量的标准差(SD),EAR值加两倍SD可计算出RNI。
能量的推荐摄入量等于人群能量的()。 A.平均需要量 B.平均需要量+10% C.平均需要量+20% D.平均需要量+标准差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9。与其他营养素不同,能量的推荐摄入量(RNI)就是人群的能量平均需要量(EAR),不需要增加2SD。
对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叙述正确的是()。 A.数值等于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 B.数值等于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主要通过营养素摄入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估获得 D.尚未制定该值的营养素过量摄入没有潜在的危险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9。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主要通过营养素摄入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估获得。
属于东方膳食结构特点的是()。 A.食用海产品较多 B.谷类食物消费量很小 C.食用畜肉较多 D.膳食纤维充足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0。东方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非洲一些国家都属于此类型。该膳食结构的特点是谷物食物消费量大,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小,植物性食物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近90%,动物性蛋白质一般少于蛋白质总量的10~20%,平均每天能量摄入为2000~2400千卡,蛋白质仅50克左右,脂肪仅30~40克,膳食纤维充足,来自动物性食物的营养素如铁、钙、维生素A的摄入量常会出现不足。这种膳食容易出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以致体质较弱,健康状况不良,劳动能力降低,但心血管疾病、二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病率较低。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适用人群是()。 A.2岁以上健康人群 B.6岁以上健康人群 C.14岁以上健康人群 D.18岁以上健康人群
答案:A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2。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适用人群是2岁以上健康人群。
按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要求,每天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应为()。 A.25〜30g B.40〜75g C.75〜120g D.120〜200g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3。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第3层为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每天摄入120~200克,其中畜禽肉40~75克、水产品40~75克、蛋类40~50克。
BMI的计算公式为()。 A.体重(kg)/身高(m) B.身高(m)/体重(kg) C.体重(kg)/[身高(m)]2 D.[体重(kg)]2/身高(m)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5。体质指数(BMI)是目前评价人体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方法之一,BMI=体重(kg)/[身高(m)]2注意:体重的单位是kg、身高的单位是m。
按照WHO标准,判断超重的BMI范围为()。 A.18.5〜24.9 B.18.5〜22.9 C.18.5〜23.9 D.25.0〜29.9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5。按照WHO标准,BMI<18.5为消瘦,18.5~24.9为正常,25~29.9为超重,≥30为肥胖。
我国判断肥胖的标准是BMI值大于或等于()。 A.18.5 B.24 C.25 D.28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5。2003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根据我国20多个地区流行病学数据与BMI的关系分析,提出我国成人BMI标准:BMI<18.5为消瘦,18.5~23.9为正常,24~27.9为超重,≥28为肥胖。
处于小康水平的居民Engel指数为()。 A.≥60% B.50%〜59% C.40%〜49% D.30%〜39%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20。食物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称作Engel指数,Engel指数=用于食品的开支/家庭总收入×100%,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标志,是反映贫困富余的指标。该指数在60%以上者为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40~49%为小康水平、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中国营养学会确定的全民营养周的时间为()。 A.每年5月的第一周 B.每年5月的第三周 C.每年5月的第四周 D.每年3月的第一周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22。中国营养学会2014年确定每年5月的第三周为全民营养周。
使用营养强化剂的要求是()。 A.可以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B.可以使人群营养素摄入过量 C.可以引起脂肪代谢异常 D.不应改变食品的色泽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24-P225。食品营养强化是根据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向食品中添加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营养素和其他营养成分,以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使之更适合人类营养需要的一种食品深加工,故A对。添加到食物当中的营养强化剂,不应导致食品一般特性,如色泽、滋味、气味、烹调特性等发生明显不良改变。色泽可以改变,但不应是明显不良改变,故D错。
属于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强制标示的核心营养素是()。 A.钙 B.钠 C.镁 D.铁
答案:B
注释: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食品营养标签有营养成分表、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三部分组成。考虑到我国国民当前营养状况和现有技术能力,目前规定必须标识的内容包括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4种核心营养素。
豁免强制标示营养标签的预包装食品为()。 A.饼干 B.罐头 C.薯片 D.包装饮用水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27。豁免强制标示营养标签的预包装食品为:1、生鲜食品,如包装的生肉、生鱼、生蔬果、禽蛋等;2、乙醇含量≥0.5%的饮料酒类;3、包装总表面积≤100平方厘米或最大表面面积≤20平方厘米的食品;4、现制现售的食品;5、包装的饮用水;6、每日食用量≤10克或10毫升的预包装食品;7、其他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可以不标示营养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某地区人均每日摄入能量3300kcal,蛋白质110g以上,脂肪130g,其膳食结构类型属于()。 A.东方膳食结构 B.经济发达国家膳食结构 C.日本膳食结构 D.地中海膳食结构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0-P211。经济发达国家膳食结构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是多数欧美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北欧诸国的典型膳食结构,属于营养过剩型膳食。人均日摄入能量高达3300~3500kcal、蛋白质100g以上、脂肪130~150g,以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为主要特点,这种膳食模式容易造成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营养过剩型慢性病发病率上升。
某男子坚持每晚健身1小时,每天喝可乐或雪碧约2000ml。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的建议,对该男子的评价正确的是()。 A.运动量太大 B.运动量太小 C.饮水量太多 D.饮料量太多
答案:D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116。推荐喝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
某乳品厂欲开发一种新产品,向全脂乳中强化谷氨酸、维生素A和维生素D,其做法不正确的是()。 A.对乳制品进行强化 B.以全脂乳为载体 C.强化谷氨酸 D.强化维生素A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25、P22、P182-P186。常用的强化载体包括谷类及其制品、奶制品、饮料、豆制品、调味品和儿童食品。谷氨酸为非必需氨基酸,不用在食物中进行强化。由于维生素A和D对儿童视觉、骨骼等的发育有益,且维生素A和D都属于脂溶性维生素,所以可在牛奶中进行强化。
某女,38岁,身高162cm,体重77kg。根据BMI判断该女性的营养状况为()。 A.肥胖 B.超重 C.正常 D.消瘦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5。体质指数(BMI)是目前评价人体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方法之一,BMI=体重(kg)/[身高(m)]2。2003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根据我国20多个地区流行病学数据与BMI的关系分析,提出我国成人BMI标准:BMI<18.5为消瘦,18.5~23.9为正常,24~27.9为超重,≥28为肥胖。该女性的BMI=77/(1.62)2=29.34,为肥胖。
反映儿童长期营养状况及其影响的适宜指标是()。 A.身高 B.体重 C.年龄别身高 D.年龄别体重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5。年龄别身高反映长期营养状况及其造成的影响,身高别体重反映近期营养状况。一般应先用年龄别身高排除生长迟滞者,再用身高别体重筛查出消瘦者。
反映儿童近期营养状况及其影响的适宜指标是()。 A.身高 B.体重 C.年龄别身高 D.身高别体重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5。年龄别身高反映长期营养状况及其造成的影响,身高别体重反映近期营养状况。一般应先用年龄别身高排除生长迟滞者,再用身高别体重筛查出消瘦者。
通过被调查者回忆24小时内各种食物摄入情况,获得个人每日食物摄入量,计算出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的膳食调查方法是()。 A.称重法 B.记帐法 C.膳食回顾法 D.化学分析法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5。膳食回顾法又称询问法,既对被调查者连续3天各种主副食物摄入情况进行回顾调查(包括在外就餐),获得个人每日各种食物摄入量,根据食物成分表计算出能量和营养素的摄入量。成人在24小时内对所摄入的食物有较好的记忆,一般认为24小时膳食的回顾调查最易取得可靠的资料,简称24小时回顾法。
能够反映长期膳食行为、可用于研究慢性病与膳食模式关系的膳食调査方法是()。 A.称重法 B.记帐法 C.膳食回顾法 D.食物频数法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5。食物频数法收集被调查对象过去一段时间(数周、数月或数年)内各种食物消费频率及消费量,从而获得个人长期食物和营养素平均摄入量。食物频率法可快速得到平时各种食物摄入的种类和数量,反映长期膳食行为,其结果可作为研究慢性病与膳食模式关系的依据,也可供膳食咨询指导之用。
适用于有详细账目的集体单位、过程相对简便、节省人力物力的膳食调査方法是()。 A.称重法 B.记帐法 C.膳食回顾法 D.化学分析法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4。记账法适用于有详细账目的集体单位,过程相对简便,节省人力物力,该法通过查账或记录本单位一定时间内,各种食物消耗总量和用餐人日数,计算出平均每人每日的食物消耗量,一般可统计一个月,一年四季各进行一次。
公共营养的特点包括①宏观性②多学科性③实践性④强制性⑤社会性()。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6小标题,没有强制性。
与公共营养相关的学科有①基础医学②临床医学③预防医学④人类学⑤经济学()。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6。尽管公共营养是营养学的一部分,但是其宏观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公共营养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主要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等,社会科学包括人类学、社会与行为科学、经济学和政治科学等。
获得营养素生理需要量的方法包括①平衡法②耗竭法③补充法④平台饱和法⑤双标水法()。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07、P53-P55。获得营养素需要量的方法很多,如通过测量摄入量与排出量的平衡关系来确定蛋白质的需要量;通过耗竭、补充、平台饱和法来确定水溶性维生素的需要量;通过测定人体能量消耗量来确定能量需要量。双标水法采用稳定同位素(双标水)测定人体一定时间(一般为7~15天)内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中,自由活动的总能量消耗量的方法。具有最有效、可靠、安全、样本收集容易、受试者活动自由等特点,可用于检测人群尤其适用于不宜合作或活动无法限制和干预的研究对象。此外能量需要量的测定还包括计算法、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心率监测联合运动感应器法、行为记录法。
地中海膳食结构的特点包括①意大利、英国为其代表②富含植物性食物③食用畜肉较多④主要的食用油是橄榄油⑤含大量复合碳水化合物()。 A.②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1。地中海膳食结构的特点是居住在地中海地区的居民所特有的,意大利、希腊居民的膳食可作为该种膳食结构的代表。该膳食结构的特点是富含植物性食物,每天食用适量的鱼、禽、少量蛋、奶酪和酸奶,每月食用畜肉的次数不多,主要的食用油是橄榄油,大部分成人有饮用葡萄酒的习惯。该膳食结构的突出特点是饱和脂肪摄入量低,不饱和脂肪摄入量高,膳食含大量复合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摄入量较高。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传播《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出的可视化图形包括①平衡膳食宝塔②膳食金字塔③平衡膳食餐盘④儿童平衡膳食算盘⑤膳食阶梯()。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②④⑤
答案:A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307。推出的可视化图形包括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
属于营养调查内容的有①能量摄入情况调查②血清总蛋白测定③临床症状检查④尿负荷试验⑤体质指数计算()。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4。营养调查一般由4部分组成:膳食调查、人体测量、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查、营养相关疾病临床体征及症状检查。
影响营养调查工作质量的因素包括①调查计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行性②调查对象的配合程度③调查人员的工作态度④调查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⑤各级领导的支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4。在营养调查工作中,调查计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行性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前提,同时调查对象的配合程度、调查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工作态度以及各级领导的支持,也是影响调查质量的重要因素。
营养调查结果可分析评价的内容包括①膳食模式②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③营养规划效果④食物来源、储存条件、烹调加工方法⑤营养不足或过剩与营养相关疾病的因果关系()。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7-P218。膳食调查结果可分析评价的内容包括:1、膳食模式;2、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3、能量、蛋白质的食物来源;4、各类能量分配比例;5、其他,如判断被调查者是否存在动物性食物过多所致的肥胖症,评价营养素摄入不足或过剩与营养相关疾病的因果关系,分析是否存在过多摄取方便食品、快餐食品等,评价食物来源、储存条件、烹调加工方法、就餐方式等饮食习惯和营养状况的关系。
营养监测的内容包括①居民营养及相关健康状况的监测②居民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监测③食物成分和营养数据库变化的监测④食品供应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监测⑤居民食物和营养素摄入情况的监测()。 A.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8。营养监测的内容包括居民营养及相关健康状况的监测,居民食物、能量和营养素摄入情况的监测,居民营养知识、营养态度、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监测,营养成分和营养数据库变化的监测,食物供应情况及其影响决定因素的监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监测。
常用做营养监测的健康指标包括①体力活动②婴儿死亡率③身高和体重④婴儿喂养方式⑤吸烟()。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①③④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9-P220。营养监测的一般健康指标中,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标有体重、身高、0~4岁死亡率、婴儿哺乳/喂养方式、某种营养缺乏病的新病例。
我国新食品原料包括在我国无传统食用习惯的①动物、植物和微生物②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③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成分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⑤转基因食品()。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25。新食品原料是指在我国无传统食用习惯的以下物品: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物成分,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新食品原料不包括转基因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新品种,上述物品的管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属于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强制标示内容的有①营养素参考摄入量②所有营养素的含量值③核心营养素的含量值④营养强化后食品中该营养成分的含量值⑤能量值()。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④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26。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的强制标识内容:1、能量、核心营养素的含量值及其占营养参考值的百分比;2、营养声称或营养成分功能声称的其他营养成分含量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3、营养强化后,食物中该营养成分的含量值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4、使用了氢化油脂时,在营养成分表中还应标示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第五节、人群营养
关于软食的描述正确的是()。 A.介于半流质膳食与流质膳食之间 B.比普食更易消化 C.适用于消化功能正常者 D.适用于高热者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0,软食与普通膳食比较,软食是具有质地软、易咀嚼、少渣、易消化的特点,介于普食与半流质之间的膳食。比普食更易消化是正确的。
流质膳食适用于()。 A.严重营养不良患者 B.术后恢复期病人 C.高热者 D.老年人患者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2,流质膳食适用于高热、食欲差,咀嚼和吞咽极度困难病人;急性炎性胃肠疾病、急性腹泻、恶心、呕吐病人;体质重度虚弱者,大手术后的第1次进食的病人。高热者适合流质膳食。
低蛋白膳食适用于()。 A.高血压患者 B.胸腹手术后患者 C.高脂血症患者 D.肾衰竭患者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2,低蛋白膳食适用于肾脏疾病,如急性肾炎、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肾病综合症、尿毒症及肾透析病人,肝性脑病各期病人。肾衰竭适合低蛋白膳食。
关于低脂膳食的描述正确的是()。 A.限制膳食中脂肪摄入量 B.限制膳食中脂肪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 C.严格限制膳食中脂肪含量 D.限制膳食中能量摄入量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3,低脂饮食是控制膳食中脂肪的摄入量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以改善脂肪代谢和吸收不良而引起的各种疾患。
低嘌呤膳食适用于()。 A.肝硬化患者 B.高脂血症患者 C.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 D.胆囊结石患者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3,低嘌呤膳食适用于痛风病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病人、尿酸性结石病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适合低嘌呤膳食。
低嘌呤膳食中忌食用的是()。 A.蔬菜 B.水果 C.脑 D.牛奶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4,低嘌呤膳食忌用的食物:脑、肝、肾等动物内脏,凤尾鱼、沙丁鱼、肉汁、鸡汁等嘌呤含量高的食物。选项C-脑属于低嘌呤膳食忌用的食物。
低盐膳食中盐的每日摄入量是()。 A.1〜3g B.1〜4g C.2〜4g D.2〜5g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232,低盐膳食的膳食原则:以克为单位计算,限制每日膳食中的含盐量再1~4克。
低脂膳食要求每日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占总能量的()。 A.<10% B.<15% C.<18% D.≤15%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3,低脂膳食一般可分为:一般限制、中等限制和严格限制。其中饱和脂肪酸占总能量<10%。
关于糖耐量试验膳食描述正确的是()。 A.口服25g葡萄糖,于服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和180分钟各采血一次 B.口服50g葡萄糖,于服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和180分钟各采血一次 C.口服75g葡萄糖,于服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和180分钟各采血一次 D.口服75g葡萄糖,于服后60分钟、120分钟和180分钟各采血一次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4,糖耐量试验膳食要求试验前数日,正常饮食;试验前一天晚餐后进食、忌喝咖啡和茶;试验当日早晨采空腹血,同时留尿标本,然后口服75g葡萄糖(溶入200~400ml水中),于服后30、60、120和180分钟各采血一次,同时留尿标本,做血糖定量和尿糖定性测定。所以选项C正确。
【技师不做】围手术期病人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高血糖 B.负氮平衡 C.免疫功能降低 D.肝功能异常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5,围手术期病人营养不良主要是指由于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引起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相应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如负氮平衡、血浆渗透压异常、免疫功能降低以及肝功能异常等集体代谢紊乱。选项A高血糖不属于围手术期病人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
【技师不做】术后为促进康复,可以适当给病人补充()。 A.苯丙氨酸 B.色氨酸 C.组氨酸 D.亮氨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6,术后反应期应注意支链氨基酸如L-亮氨酸、L-异亮氨酸、L-缬氨酸的供给,促进伤口愈合和全身康复。亮氨酸属于支链氨基酸。
【技师不做】临床营养支持的选择原则是()。 A.首选肠外营养 B.只要胃肠功能允许,尽量采用肠内营养 C.只要胃肠功能允许,尽量采用肠外营养 D.无需考虑胃肠功能,尽量采用肠内营养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7,临床营养支持的基本原则是:对于胃肠道有一定的消化吸收功能者,首选肠内营养的方式,但在肠内营养无法满足机体营养需求时,可用肠外营养补足;如需要大量营养素的补充或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营养状况时,可选用肠外营养。所以选项B正确。
【技师不做】肠内营养适用于()。 A.上消化道出血 B.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 C.肠道梗阻 D.食道癌术后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7。肠内营养适用于:无法经口摄食、摄食不足或有摄食禁忌症者,如口腔和咽喉炎症或食道肿瘤术后、烧伤、化学性损伤等造成咀嚼困难或吞咽困难;大面积烧伤、创伤、甲亢、艾滋病等导致的营养素需求量增加而摄食不足。胃肠道疾病者:短肠综合症、炎性和溃疡性肠炎、胃肠癌症及其手术者、适用于所提供营养素不致从瘘孔流出的胃肠道瘘病人等。胃肠道外疾病:术前术后营养支持、肿瘤化疗放疗的辅助治疗、肝肾衰竭、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病、神经性厌食症、抑郁症以及脑血管疾病等。所以选项D正确。
【技师不做】肠外营养适用于()。 A.呼吸衰竭 B.败血症 C.肝肾衰竭 D.临终关怀患者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9,肠外营养适应于:①非外科疾病:营养不良伴胃肠功能紊乱或障碍、神经性厌食或顽固性呕吐、肠道疾病(局限性或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放射性肠炎等)、化疗与放疗辅助治疗期间、肝肾疾病、严重感染和败血症等;②外科疾病:胃肠道梗阻、胃大部切除及胃肠吻合术、大手术创伤及复合性外伤、消化道瘘、急性胰腺炎、脏器或骨髓移植后功能尚未恢复、大面积烧伤和重度感染。
男性,45岁,患高血压病2年,身高176cm,体重101kg,血压167/99mmHg,使用降压药效果较差;日常食量大,经常在外吃饭。对该患者的营养治疗不正确的是()。 A.低嘌呤饮食 B.限制总能量,降低体重 C.多食蔬菜、水果 D.限制摄入食盐在2〜3g/d为宜
答案:A
注释:该男性身高176cm,体重101kg,日常食量大,由此得出BMI为32.61,属于肥胖,所以应该限制总能量,降低体重;由于患者患有高血压所以应该限制食盐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来增加膳食纤维和水,从而增加饱腹感减少其他高能量食物的摄入。而低嘌呤饮食适用于痛风患者,不适用高血压患者。
某男,23岁,聚餐时饮约1斤白酒,后消化道有烧灼感和饱胀感,随即出现恶心、返酸和呕吐,呕吐物呈浅红色,医生诊断为急性出血性胃炎,禁食48小时后可以开始进食,不宜选用的食物是()。 A.米汤 B.菜汤 C.米糊 D.面条
答案:D
注释:急性胃炎的饮食治疗:剧烈呕吐及腹痛者应暂禁食,通常要禁食24~48小时或更长,病情缓解后,可先给清流食,如米汤、藕粉、去核去皮的红枣汤、薄面汤等。所以面条不属于清流食。
痛风患者应首选()。 A.低盐膳食 B.低蛋白膳食 C.低脂膳食 D.低嘌呤膳食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4,虽然痛风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大多数病例没有遗传史,主要是由于饮食中嘌呤含量不同引起的。所以痛风患者的首选应该是低嘌呤膳食。
高血压患者应首选()。 A.低盐膳食 B.低蛋白膳食 C.低脂膳食 D.低嘌呤膳食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3,高血压的合理膳食的第一条为限制钠盐的摄入量,所以选项A低盐膳食为高血压的首选。
急性肝炎患者应选择()。 A.低盐膳食 B.低蛋白膳食 C.低脂膳食 D.低嘌呤膳食
答案:C
注释:急性肝炎的治疗原则:低脂高蛋白半流食或软食。
【技师不做】肠内营养适用于()。 A.上消化道出血 B.唇腭裂手术后 C.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 D.胃肠道梗阻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7,肠内营养适用于:无法经口摄食、摄食不足或有摄食禁忌症者,如口腔和咽喉炎症或食道肿瘤术后、烧伤、化学性损伤等造成咀嚼困难或吞咽困难;大面积烧伤、创伤、甲亢、艾滋病等导致的营养素需求量增加而摄食不足。胃肠道疾病者:短肠综合征、炎性和溃疡性肠炎、胃肠癌症及其手术者、适用于所提供营养素不致从瘘孔流出的胃肠道瘘病人等。胃肠道外疾病:术前术后营养支持、肿瘤化疗放疗的辅助治疗、肝肾衰竭、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病、神经性厌食症、抑郁症以及脑血管疾病等。唇腭裂术后无法经口摄食。
【技师不做】肠外营养的禁忌证是()。 A.严重呼吸衰竭 B.唇腭裂手术后 C.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 D.胃肠道梗阻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9,肠外营养的禁忌症有严重循环、呼吸功能衰竭、严重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肝肾衰竭等。所以选项A为肠外营养的禁忌症。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毎人毎天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 A.0.5g B.1.5g C.3g D.5g
答案:D
注释: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毎人毎天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5克。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应增加摄入的脂类成分为()。 A.饱和脂肪酸 B.不饱和脂肪酸 C.反式脂肪酸 D.甘油三酯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55,单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LDL-C和TG,而且不会降低HDL-C水平。
属于糖尿病患者典型症状的是()。 A.体重增加 B.多尿 C.少尿 D.饮食减少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P248,大多数糖尿病病人的典型症状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多尿符合糖尿病病人的典型症状临床表现。
可降低血糖水平的食物或食物成分是()。 A.膳食纤维 B.高GI食物 C.支链淀粉 D.低聚异麦芽糖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P252,膳食纤维分为可溶性和不溶性两种,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吸水膨胀,吸附并延缓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道的吸收,使餐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降低,还有降胆固醇的作用。不溶性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加快食物通过肠道,减少吸收,具有间接缓解餐后血糖升高和减肥的作用。膳食纤维可降低血糖水平。
糖尿病的诊断是空腹血糖水平大于等于()。 A.7.0mmol/L B.8.0mmol/L C.9.0mmol/L D.10.0mmol/L
答案:A
注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在糖尿病的诊断中,OGTT试验的2小时血糖水平应大于等于()。 A.7.1mmol/L B.8.1mmol/L C.9.1mmol/L D.11.1mmol/L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P249。
关于糖尿病的营养防治说法正确的是()。 A.糖尿病患者应严格一日三餐,不能增减 B.糖尿病患者应选择高GI的食物 C.饱和脂肪酸有降血脂和预防动脉粥祥硬化的作用 D.缺锌将使胰岛素合成减少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P253,锌与胰岛素的合成、分泌、贮存、降解、生物活性及抗原性有关,缺锌时胰腺和β细胞内锌浓度下降,胰岛素合成减少。
糖尿病营养治疗的首要原则是()。 A.合理控制能量 B.限制脂肪摄入 C.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 D.限制饮酒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P251,合理控制能量摄入是糖尿病营养治疗的首要原则。
参与构成葡萄糖耐量因子的微量元素是()。 A.铁 B.锌 C.铜 D.铬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P250,铬作为葡萄糖耐量因子的主要组成成分,膳食补充三价铬对糖尿病有积极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
【技师不做】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蛋白质摄入量一般为每天每公斤体重()。 A.0.4〜0.6g B.0.6〜0.8g C.0.8〜1.0g D.1.0〜1.1g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P252,长期高蛋白饮食对糖尿病人没有益处,对于已患糖尿病肾病病人,应根据肾功能损害程度限制蛋白质摄入量,一般为0.6~0.8g/(kg.d)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人每日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 A.1.0g B.2.0g C.2.5g D.5g
答案:B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95。推荐反式脂肪酸每天摄入量不超过2g。
高血压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应不低于总能量的()。 A.10% B.12% C.15% D.18%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4,高血压的营养防治:减少膳食脂肪,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蛋白质占能量的15%以上,动物性蛋白质以禽肉、鱼类、牛肉等为主,多食用大豆蛋白。
为高血压患者制定膳食计划,不需要限制摄入量的是()。 A.脂肪 B.能量 C.胆固醇 D.钙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3,高血压的营养防治:应改变生活方式,如减重、低盐低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饮食、有氧运动、足够的膳食镁钾钙的摄入,戒烟戒酒等。
高血压患者不宜选择的食物是()。 A.大豆制品 B.菌藻类食物 C.水果 D.全脂奶油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3,高血压的营养防治:控制膳食脂肪的摄入量,全脂奶油的脂肪含量过高,所以不宜选择。
关于高血压患者营养治疗策略,错误的是()。 A.适当控制总能量 B.合理控制体重 C.限制饱和脂肪的摄入 D.保证充足的维生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3,高血压的营养防治:控制体重、合理膳食(限制钠盐摄入;增加钾、钙、镁的摄入量、减少膳食脂肪增加优质蛋白摄入;高血压治疗膳食包括富含钾镁钙和蛋白质,总脂肪、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含量较低,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高血压;限酒;减少高能量密度食物的摄入)没有提到充足的维生素与高血压的治疗有关。
高血压患者适宜选择的食物是()。 A.动物内脏 B.巧克力 C.糖果 D.牛奶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74,高血压的营养防治,减少膳食脂肪摄入量,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减少SFA的摄入量;减少高能量密度食物的摄入,少吃高能量的零食,如动物油脂、油炸食品、糖、甜点、含糖饮料。动物内脏以饱和脂肪酸为主,巧克力和糖果属于高能量密度的零食。牛奶属于优质蛋白。
对于痛风急性期患者,饮食干预措施错误的是()。 A.选择低嘌呤食物 B.摄入含果糖较高的食物 C.禁用油炸、油煎,采用蒸、煮、炖 D.禁酒及食用刺激性食物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7,痛风的营养防治为:控制能量摄入,低脂肪、低蛋白饮食、低盐饮食、增加蔬菜的摄入、低嘌呤饮食、保证足量饮水、限酒。摄入含果糖较高的食物不属于痛风患者的饮食干预措施。
嘌呤含量最高的酒类是()。 A.普通黄酒 B.啤酒 C.白酒 D.陈年黄酒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6,嘌呤含量依酒精饮料种类不同而各异,一般规律为:陈年黄酒>啤酒>普通黄酒>白酒。所以陈年黄酒的嘌呤含量最高。
低嘌呤膳食不包括()。 A.精制谷类 B.牛奶 C.鸡蛋 D.肉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P266-267,动物性食物所含的嘌呤比植物性食物高;痛风的营养防治:低脂肪、低蛋白饮食,痛风病人应限制蛋白质的的摄入量从而控制嘌呤的摄取,宜选择牛奶、鸡蛋及植物蛋白质为好。
痛风病人每日脂肪的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 A.15%〜20% B.20%〜25% C.20%〜30% D.25%〜30%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7,痛风病人应限制每日脂肪的摄入量占总能量的20%~25%。
痛风病人蛋白质的摄入量应为()。 A.0.4〜0.6g/(kg·bw) B.0.5〜0.7g/(kg·bw) C.0.6〜0.8g/(kg·bw) D.0.8〜1.0g/(kg·bw)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7,痛风病人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从而控制嘌呤的摄取,可按每公斤体重0.8~1.0g计算。
急性期痛风患者嘌呤摄入量应低于()。 A.50mg/d B.100mg/d C.150mg/d D.200mg/d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7,痛风的急性期应严格限制嘌呤在150ml/d之内,缓解和控制痛风的急性发作。
高能量食物是指100g该食物所含的能量超过()。 A.200kcal B.300kcal C.400kcal D.500kcal
答案:C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301。高能量食物通常指提供400kcal/100g以上能量的食物。
低嘌呤膳食主要适用于()。 A.高血压患者 B.糖尿病患者 C.高血脂患者 D.痛风患者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7,痛风的营养防治:控制能量摄入、低脂肪、低蛋白饮食、低盐饮食、低嘌呤饮食、保证足量的水和限酒。低嘌呤膳食适用于痛风患者。
抑制肿瘤作用机制不涉及抗氧化的是()。 A.维生素C B.维生素D C.β-胡萝卜素 D.维生素E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92,低维生素D与高血压、部分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低水平的炎性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密切相关。第8版P87,β-胡萝卜素具有抗氧化作用和抑制肿瘤生长。第8版P94,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第8版P111,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只有维生素D是可以抑制肿瘤作用机制但是没有涉及抗氧化作用的。
当前造成人类死亡的第二位原因是()。 A.心脑血管疾病 B.癌症 C.呼吸系统疾病 D.糖尿病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70,21世纪以来,癌症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问题,以及成为人类死亡的第二位原因。
对于确定为糖尿病前期的人首选的干预措施为()。 A.运动疗法 B.饮食治疗 C.中医治疗 D.胰岛素治疗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51,糖尿病的防治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营养治疗、合理运动、药物治疗及自我检测等综合措施,其中饮食治疗则是控制血糖最基本、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饮食治疗为糖尿病前期病人的干预首选措施。
用食物交换份法为糖尿病患者编制食谱时,每一份交换份大致含有能量()。 A.60〜70kcal B.70〜80kcal C.80〜90kcal D.90〜100kcal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54。每个食物交换分约为334.3~376.2kJ(80~90kcal)能量。
适于痛风病人作为蛋白质来源的食物是()。 A.主食、瘦猪肉 B.鱼虾蟹 C.鸡蛋、牛奶 D.鸡蛋、海鱼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7。痛风病人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从而控制嘌呤的摄取,可按每公斤体重0.8~1.0计算,宜选择牛奶、鸡蛋及植物蛋白质为好。
鱼类具有一定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是因为含有丰富的()。 A.钙 B.维生素D C.维生素A D.多不饱和脂肪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58。鱼肉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加鱼肉摄入可降低CVD和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能够阻断亚硝胺合成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B1 D.维生素C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35。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酚类及黄酮类化合物有较强的阻断亚硝基化反应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应减少食用的食物是()。 A.大豆 B.南瓜 C.燕麦 D.蜂蜜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6。蜂蜜等含果糖较高的食物,也能增加尿酸生成。
编制糖尿病食谱时,每1份食品交换份的任何食物均能提供大约相等的()。 A.营养素 B.能量 C.糖类 D.蛋白质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54。每个食物交换分约为334.3~376.2kJ(80~90kcal)能量。
某男性,25岁,BMI为29,日常膳食应选用()。 A.低嘌呤膳食 B.高GI膳食 C.低蛋白膳食 D.高蛋白、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膳食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5。BMI是目前评价人体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WHO建议,BMI<18.5为消瘦,18.5~24.9为正常,25~29.为超重,大于等于30为肥胖。该男性的BMI为29,所以属于超重,需要控制体重。P247,目前比较公认的减肥膳食是高蛋白(供能比占20%~25%)、低脂肪(功能比占20%~30%)、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占45%~50%)膳食。
某男性,40岁,身高173cm,体重70kg,轻体力劳动,诊断患有2型糖尿病,每日能量供应量应为()。 A.2040kcal B.2100kcal C.2380kcal D.1750kcal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15。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我国成人BMI标准,BMI<18.5为消瘦,18.5~23.9为正常,24~27.9为超重,≥28为肥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52,根据病人的体型、体力活动水平和理想体重,估计每日能量供给量(表7-2)。理想体重=身高(cm)-105=68。该男性的BMI为23.4,属于正常范围,所以该男性每日能量供给量应为68kg×30=2040kcal
张某,58岁,患有2型糖尿病,进行体育锻炼的靶心率为()。 A.60次/分钟 B.90次/分钟 C.112次/分钟 D.120次/分钟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53。靶心率=170-年龄(岁)=170-58=112。
某男性,50岁,身高159cm,体重73kg,其营养治疗的首要原则为()。 A.限制脂肪摄入量 B.少油低盐膳食 C.减少精制糖的摄入 D.控制总能量的摄入
答案:D
注释:该男性的BMI为73/1.59/1.59=28.8,为肥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46,能量摄入大于消耗是肥胖的根本原因,因此对于肥胖的营养防控首先是控制总能量的摄入。
某男性,48岁,身高175cm,体重80kg,患糖尿病3年余。如果他选择的是低GI食物,那么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最多可达()。 A.40% B.45% C.50% D.60%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52。糖尿病病人必须摄入一定比例的碳水化合物,供给量以占总能量的45%~60%为宜,如碳水化合物的来源为低GI食物,其功能比可达60%。
某男,58岁,BMI为29,喜食肉多年,颈动脉B超示:“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并粥样斑块形成”。其营养治疗应注意()。 A.限制脂肪摄入 B.限制胆固醇摄入 C.严格限制胆固醇和控制总能量摄入 D.限制总能量、总脂肪、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59。总的膳食原则应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控制总能量和总脂肪的摄入,限制饮食中的SFA和胆固醇含量,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和多种纤维素,补充适量的矿物质和抗氧化营养素。
某女,40岁,患痛风3年,最近2个月节食减肥、体重快速下降,昨夜突发右脚趾关节疼痛,可能的原因是()。 A.酮体抑制尿酸排泄 B.乳酸抑制尿酸排泄 C.脂肪酸抑制尿酸排泄 D.草酸抑制尿酸排泄
答案:A
注释:《现代临床营养学》P549。促进体内尿酸的排泄:保持理想体重,应循序渐进的方法助减少体重,不可操之过急,避免体重突然降低。否则能量减少过快因过度饥饿易造成体内酮体升高,酮体与尿酸相竞排出,抑制尿酸从肾小管排泄而使尿酸的排出减少,能促进痛风的急性发作。
某男,51岁,身高169cm,体重77kg,患高血压3年余,时有头晕、头痛等不适,一直服用降压药。其营养治疗的原则不包括()。 A.合理控制体重 B.限制食盐摄取 C.低蛋白饮食 D.控制膳食脂肪摄入
答案:C
注释:该女性的BMI为77/1.69/1.69=27,为超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47。目前比较公认的减肥膳食是高蛋白(供能比占20%~25%)、低脂肪(功能比占20%~30%)、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占45%~50%)膳食。所以选项C低蛋白是错误的。
某男,62岁,反复左脚跖趾关节红肿热痛2个月。昨晚此关节红肿明显,疼痛剧烈,并伴发热。该男子每天膳食嘌呤摄入量应为()。 A.<150mg/d B.200mg/d C.250mg/d D.400mg/d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7。低嘌呤饮食急性期应严格限制嘌呤在150mg/d之内,可选择低嘌呤含量的食物。
某男,患痛风2年余,最近检查发现罹患高血压,医生建议其降低食盐摄入,目的是避免发生()。 A.关节损害 B.肝脏损害 C.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D.肾脏损害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7。食盐摄入过多后尿钠增加,在肾内与尿酸结合为尿酸钠,后者易沉积于肾脏,造成肾脏损害。
某男,公司老总,BMI为30,右脚趾关节间断性红肿疼痛,饮酒后加重,其应禁用的食物是()。 A.燕麦 B.鱼汤 C.芹菜 D.水果
答案:B
注释:《现代临床营养学》P545。急性关节炎期,病人常在午夜突然发病,每因疼痛而惊醒,疼痛可以剧烈似刀割样,稍微活动疼痛加剧。有的病人尚出现局部皮肤感觉异常,如麻木、针刺感、灼热感及跳动感等。关节局部明显肿胀,充血,皮肤呈桃红色,压之可褪色,并有压痛。第一次发作多为单关节炎,以第一关节为多见,其次为其他趾关节和踝、膝、腕、指、肘等关节,偶尔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作,后期可发展为多关节炎。所以该男性为痛风发作急性期。《现代临床营养学》P548-P549。动物内脏如肝、腰、胰和沙丁鱼、小虾、肉汁、肉汤中含有较高的嘌呤,应严格限制食用。因嘌呤易溶于汤中,各种肉汤嘌呤含量很高,可将瘦肉、禽类少量经煮沸后弃汤食用。
李某,某公司经理,体型肥胖,初诊痛风患者,如果为其选择优质蛋白质,适宜的食物为()。 A.动物内脏 B.蛋类 C.肉类 D.禽类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7。痛风病人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从而控制嘌呤的摄取,可按每公斤体重0.8~1.0计算,宜选择牛奶、鸡蛋及植物蛋白质为好。
DASH膳食富含的营养素是()。 A.总脂肪 B.饱和脂肪酸 C.膳食纤维 D.钠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4。高血压治疗膳食(DASH),该膳食特点为富含水果、蔬菜,包括全谷类、家禽、鱼类、坚果,其富含的营养素有:钾、镁、钙和蛋白质,而总脂肪、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含量较低,富含膳食纤维。
可提高体液渗透压的营养素是()。 A.总脂肪 B.饱和脂肪酸 C.膳食纤维 D.钠
答案:D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22。钠的生理功能:调节体内水分与渗透压。
痛风患者的主要能量来源为()。 A.主食 B.畜肉 C.水产品 D.牛奶、鸡蛋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6。碳水化合物是痛风病人能量的主要来源。
为促进尿酸的排出,痛风患者应每天保证摄入充足的()。 A.主食 B.畜肉 C.水产品 D.水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7。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病人应多饮水以利于尿酸的排出,这是饮食治疗中较为重要的环节。
痛风患者摄入蛋白质应主要选择()。 A.主食 B.畜肉 C.水产品 D.牛奶、鸡蛋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7。痛风病人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从而控制嘌呤的摄取,可按每公斤体重0.8~1.0计算,宜选择牛奶、鸡蛋及植物蛋白质为好。
有降低血压作用的矿物质包括①钙②镁③钾④钠⑤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④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2。钾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膳食钙摄入不足可使血压升高;镁的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呈负相关。
属于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有①肥胖②胰岛素抵抗③性别④遗传⑤年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0。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复杂,已知的发病相关因素有:遗传、肥胖、胰岛素抵抗、某些营养素的过量或不足、过量饮酒、人口老龄化等。
有利于预防癌症的做法包括①不限制熏肉的摄取②保持健康体重③多吃蔬菜④用营养素制剂代替食物⑤积极进行身体活动()。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273。十条防癌建议:在正常体重范围内尽可能的瘦、从事积极的身体活动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限制高能量密度的食物、以植物来源的食物为主,每日至少吃5份(至少400g)不同种类的非淀粉蔬菜和水果、限制红肉摄入,避免加工的肉类、限制含酒精饮料、限制盐的摄入量、不推荐使用膳食补充剂预防癌症、母亲对婴幼儿最好进行6个月的完全母乳喂养、癌症病人接受治疗的同时,生活及饮食应该遵守癌症预防的建议。
高血压病人营养治疗正确的措施包括①限制能量②限制食盐的摄入③限酒④增加钙的摄入⑤增加镁的摄入()。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263。高血压的营养防治:生活方式改变包括:减重、低盐低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饮食、有氧运动、足够的膳食镁钾钙的摄入、戒烟限酒等。
痛风病人睡前适量饮水是为了①防止尿液浓缩②预防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③预防痛风石的发生④预防痛风的发作⑤预防尿路结石的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267。为了防止尿液浓缩,病人可在睡前或半夜适量饮水,确保尿量,有利于急性痛风发作的诱因,应严格限制饮酒。
为预防肿瘤,应鼓励人们①少吃动物性食物②增加植物性食物摄取③限盐④限制饮酒⑤多吃蔬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73。十条防癌建议:在正常体重范围内尽可能的瘦、从事积极的身体活动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限制高能量密度的食物、以植物来源的食物为主,每日至少吃5份(至少400g)不同种类的非淀粉蔬菜和水果、限制红肉摄入,避免加工的肉类、限制含酒精饮料、限制盐的摄入量、不推荐使用膳食补充剂预防癌症、母亲对婴幼儿最好进行6个月的完全母乳喂养、癌症病人接受治疗的同时,生活及饮食应该遵守癌症预防的建议。
临床营养的目的不正确的是()。 A.缩短病程 B.减轻病痛 C.确保疾病不再复发 D.促进康复
答案:C
注释:临床营养的目的包括:①促进蛋白质合成;②减少骨骼肌蛋白质的分解;③为免疫及创面愈合提供营养基质;④恢复糖原贮存,支持重要脏器功能;⑤提供多种维生素、矿物质;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⑦根据疾病需要调整能量及某种营养素供给,补充或减少某种营养素以辅助治疗;⑧控制某种营养成分的摄入,以利调整代谢失常,减轻体内某一脏器负荷,有助于疾病的治疗。
营养治疗流程不包括()。 A.营养风险筛查 B.营养状况评估 C.营养干预 D.疾病治疗评价
答案:D
注释:营养治疗流程包括营养风险筛查、确定营养不良风险患者、营养状况评估、营养干预、营养疗效评价。故此答案为D。
下面关于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量表的描述,正确的是()。 A.NRS2002量表内容包括疾病评分、营养状况评分和年龄评分 B.NRS2002量表总分7分,分数越低表示营养风险越高 C.该表需要进行特殊培训但用时短,简便易行 D.该表是主观全面评估量表
答案:A
注释:NRS2002量表总分7分,分数越低表明营养风险越低;该表不需特殊培训;该量表不是主观性工具。
以下选项中属于纯评估性质的量表有()。 A.NRS2002、SGA B.MNA、MUST C.SGA、PG-SGA D.NRS2002、MUST
答案:C
注释:NRS2002属于纯筛查性质的;SGA、PG-SGA属于纯评估性质的;MNA、MUST兼备筛查与评估功能。
下列有关营养不良的描述,错误的是()。 A.营养缺乏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形式 B.中国居民面临宏量营养素缺乏和微量元素过剩的双重挑战 C.营养素摄入过少与过量都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D.营养不良可分为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
答案:B
注释:本题考查对营养不良的理解。中国居民营养不良的主要特点是微量营养素缺乏以及能量过剩。故B选项描述的内容是错误的。
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最常见的营养性疾病是()。 A.缺铁性贫血 B.肥胖 C.糖尿病 D.高脂血症
答案:A
注释:营养性疾病包括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营养不足易发生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缺铁性贫血属于营养不足疾病。
下列疾病不是由于营养过剩引起的是()。 A.糖尿病 B.痛风 C.肥胖 D.佝偻病
答案:D
注释:营养性疾病包括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营养过剩包括糖尿病、痛风、肥胖、高胆固醇血症等。佝偻病属于营养不足性疾病,故正确答案为D。
最容易导致住院患者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清况是()。 A.高热、大面积烧伤等高代谢状态 B.心血管疾病 C.胆囊炎 D.骨折
答案:A
注释:高热、大面积烧伤等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如果能量、蛋白质摄入不足,可导致自身组织的分解。
不属于膳食调查与评价的指标是()。 A.有无胃肠道症状的改变 B.胃容量的改变 C.食物摄入量调查 D.体质指数的调查
答案:D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住院患者的膳食调查与评价,体质指数的调查属于人体测量指标。
不属于人体测量指标的是()。 A.身高 B.体重 C.血糖 D.皮褶厚度
答案:C
注释:常用的人体测量指标包括身高、体重、皮褶厚度、上臂围、腰围和臀围。血糖属于实验室生化指标。
下列关于住院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患者总蛋白正常,那么可以排除营养不良的可能 B.持续的低蛋白血症被认为是判定营养不良的可靠指标 C.白蛋白严重不足可导致伤口愈合不良,免疫功能下降 D.水肿是白蛋白严重不足的表现
答案:A
注释:总蛋白正常不能排除营养不良。
病人的营养状况评价不包括()。 A.膳食营养评价 B.人体测量 C.临床营养缺乏检查 D.营养疗效评价
答案:D
注释:病人营养状况评价是通过对患者进行膳食营养评价、人体测量、临床营养缺乏检查和实验室生化检查等,以此来做出营养与代谢状态的综合评定。
目前评价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方法之一,WHO和我国都有划分标准的是()。 A.理想体重 B.体质指数 C.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和身高别体重 D.皮褶厚度
答案:B
注释:体质指数(BMI)是目前评价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方法之一,WHO建议BMI<18.5为消瘦,18.5~24.9为正常,25~27.9为超重,≥30为肥胖。我国成人BMI标准是<18.5为过低,18.5~23.9为正常,24.0~27.9为超重,≥28.0为肥胖。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和身高别体重主要应用于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其中年龄别体重主要是用于婴幼儿,年龄别身高反映长期营养状况,身高别体重反映近期营养状况。理想体重应用于成人,一般用来衡量尺测体重是否在适宜范围。皮褶厚度一般不单独作为肥胖标准,通常与身高标准体重结合起来判定。
主要应用于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评价的是()。 A.理想体重 B.体质指数 C.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和身高别体重 D.皮褶厚度
答案:C
注释:体质指数(BMI)是目前评价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方法之一,WHO建议BMI<18.5为消瘦,18.5~24.9为正常,25~27.9为超重,≥30为肥胖。我国成人BMI标准是<18.5为过低,18.5~23.9为正常,24.0~27.9为超重,≥28.0为肥胖。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和身高别体重主要应用于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其中年龄别体重主要是用于婴幼儿,年龄别身高反映长期营养状况,身高别体重反映近期营养状况。理想体重应用于成人,一般用来衡量尺测体重是否在适宜范围。皮褶厚度一般不单独作为肥胖标准,通常与身高标准体重结合起来判定。
主要应用于成人的是()。 A.理想体重 B.体质指数 C.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和身高别体重 D.皮褶厚度
答案:A
注释:体质指数(BMI)是目前评价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方法之一,WHO建议BMI<18.5为消瘦,18.5~24.9为正常,25~27.9为超重,≥30为肥胖。我国成人BMI标准是<18.5为消瘦,18.5~23.9为正常,24.0~27.9为超重,≥28.0为肥胖。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和身高别体重主要应用于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其中年龄别体重主要是用于婴幼儿,年龄别身高反映长期营养状况,身高别体重反映近期营养状况。理想体重应用于成人,一般用来衡量尺测体重是否在适宜范围。皮褶厚度一般不单独作为肥胖标准,通常与身高标准体重结合起来判定。
需要与身高,体重结合起来判定的是()。 A.理想体重 B.体质指数 C.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和身高别体重 D.皮褶厚度
答案:D
注释:体质指数(BMI)是目前评价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方法之一,WHO建议BMI<18.5为消瘦,18.5~24.9为正常,25~27.9为超重,≥30为肥胖。我国成人BMI标准是<18.5为过低,18.5~23.9为正常,24.0~27.9为超重,≥28.0为肥胖。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和身高别体重主要应用于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其中年龄别体重主要是用于婴幼儿,年龄别身高反映长期营养状况,身高别体重反映近期营养状况。理想体重应用于成人,一般用来衡量尺测体重是否在适宜范围。皮褶厚度一般不单独作为肥胖标准,通常与身高标准体重结合起来判定。
以下不是平衡膳食的是()。 A.普通膳食 B.软食 C.半流质膳食 D.流质膳食
答案:D
注释:流质膳食为非平衡膳食。
【技师不做】对要素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营养素齐全的胃肠内营养 B.以氨基酸混合物为氮源 C.以易消化的糖类为能源 D.常用于糖尿病、完全性小肠梗阻患者
答案:D
注释:非要素膳包括糖尿病型、肿瘤型、肺病型、免疫增强型等。
【技师不做】下列不是要素膳特点的是()。 A.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素 B.是一种无渣膳食 C.以氨基酸或蛋白质为氮源 D.在胃肠道中需要消化方可吸收利用
答案:D
注释:要素膳无需消化即可直接或接近直接吸收和利用。
【技师不做】要素膳不适用于()。 A.胰腺炎病人 B.短肠综合征病人 C.大面积烧伤病人 D.胃肠功能衰竭病人
答案:D
注释:要素膳经过胃肠道供给,所以不适用于胃肠功能衰竭的病人。
【技师不做】下面关于要素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营养素齐全 B.化学成分明确 C.含有膳食纤维 D.消化道内缺少消化液也能基本吸收
答案:C
注释:要素饮食是一种营养素齐全、不需消化或稍加消化即可吸收的少渣营养剂。
医院常规膳食不包括()。 A.普通膳食 B.软食 C.低蛋白膳食 D.半流质膳食
答案:C
注释:医院常规膳食通常是平衡膳食,只是注重食物种类和烹调方法,而治疗膳食需要调整营养素及其主要食物组成,如低蛋白膳食。
下列不属于基本膳食的是()。 A.普食 B.氮平衡膳食 C.软食 D.流质膳食
答案:B
注释:基本膳食与一般健康人日常食用的膳食基本相同,膳食结构、能量与各种营养素和餐次均应遵守平衡膳食的原则,使能量及营养素数量和质量达到合理营养的要求。基本膳食包括普通膳食、软食、半流质膳食和流质膳食。氮平衡试验膳食通过计算膳食蛋白质的摄入量和排出氮量,观察体内蛋白质营养状况,属于诊断膳食。
以下不属于医院病人膳食的是()。 A.基本膳食 B.治疗膳食 C.诊断膳食和代谢膳食 D.儿童膳食
答案:D
注释:医院膳食可分为基本膳食、治疗膳食、诊断膳食和代谢膳食、特殊治疗膳食、儿科膳食等。儿童膳食属于特殊人群膳食。
下列关于普通膳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属于平衡膳食 B.能量和营养素可以充分表达 C.与正常健康人平时所用的膳食相同 D.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1/2
答案:D
注释:优质蛋白质应占蛋白质总量的1/3,故D选项描述不正确。
普通膳食适用于()。 A.产妇 B.发热患者 C.消化不良患者 D.咀嚼不便的老人
答案:A
注释:普通膳食能量与蛋白质可以充分供给,并能达到平衡膳食的要求,适用人群中包括产妇。
下列不是普通膳食饮食原则与要求的是()。 A.应少用一些难消化的食物 B.食物应清淡少盐 C.体力劳动者每天能量满足8.79~9.41MJ(1800~2250kcal) D.食物的色、香、味、形可不用注意
答案:D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普通膳食的饮食原则与要求,普通膳食也要注意美观可口、色、香、味、形、新鲜卫生和多样化。
不属于软食的食物选择的是()。 A.鱼肉 B.薯类 C.面条 D.芹菜
答案:D
注释:软食的食物选择:主食以发酵类面食为主。米饭、面条应比普食更为软烂,包子、饺子等应选择含粗纤维较少的蔬菜作为馅料。肉类应选择细嫩的瘦肉,多选用禽肉和鱼虾等,也可制作成肉丸、肉末等。多用含膳食纤维少的蔬菜,如南瓜、冬瓜、薯类等,可煮烂制成菜泥。豆制品亦可食用。不宜食用凉拌蔬菜以及含膳食纤维较多的蔬菜如芹菜、豆芽、竹笋等,不宜食用坚果类等。
软食适用于()。 A.腹部手术患者 B.痢疾患者 C.消化不良患者 D.喉部手术患者
答案:C
注释:软食易咀嚼、易消化,可减少胃肠负担,适用于消化不良的患者。
以下属于软食的膳食原则的是()。 A.能量和蛋白质略高于普通膳食 B.食物坚硬、咀嚼后易消化 C.烹调方法多选用煎、炸、炒等 D.注意维生素的补充
答案:D
注释:软食的能量和蛋白质供给略低于普通膳食;软食质地软、易咀嚼;烹调的适宜方法为蒸、拌和炖等;不选含膳食纤维和动物肌纤维多的食物。
下列不属于半流质膳食的是()。 A.面条 B.稀饭 C.蛋花汤 D.水饺
答案:D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半流质膳食的定义,水饺不属于半流质膳食。
食管癌患者比较典型的临床症状是进行性吞咽困难,对于能够进食的患者应采用()。 A.普通膳食 B.半流或全流膳食 C.高蛋白普通膳食 D.清流膳食
答案:B
注释:食管癌患者比较典型的临床症状是进行性吞咽困难和进食疼痛,从而影响进食,逐渐发生蛋白、热能营养不良,故需要以半流或全流膳食开展营养支持。
半流质饮食适用于()。 A.咀嚼困难、尚有吞咽功能的病人 B.喉癌术后患者 C.骨折康复期患者 D.鼻饲患者
答案:A
注释:半流食是介于软食与流食之间的过渡饮食,无须咀嚼,适用于咀嚼困难、尚有吞咽功能的患者,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符合半流质膳食的膳食原则的是()。 A.少量少餐 B.加量少餐 C.加量多餐 D.限量多餐
答案:D
注释:限量多餐次,通常每日供应5~6餐,每餐之间间隔2~3小时,全天主食不超过300g。既能满足机体能量与营养素需求,又能减轻消化道负担。
下列关于流质膳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平衡膳食 B.比半流质膳食更容易消化吸收 C.可食用多纤维食物 D.可食用牛奶和豆浆
答案:B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流质膳食的定义,流质膳食属于非平衡膳食;多纤维的食物不适用于流质膳食;如果是较大的腹部手术及胃肠炎症急性期患者,不用牛奶、豆浆及过甜的食品;流质膳食提供的能量、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均不足。
流质饮食适用于()。 A.下颌骨骨折手术固定患者 B.糖尿病患者 C.非消化道术后恢复期患者 D.白内障患者
答案:A
注释:流质饮食适用于张嘴困难、吞咽功能正常患者。
以下膳食能量高低顺序正确的是()。 A.普通膳食>软食>半流质膳食>流质膳食 B.普通膳食>半流质膳食>软食>流质膳食 C.流质膳食>软食>半流质膳食>普通膳食 D.流质膳食>半流质膳食>软食>普通膳食
答案:A
注释:普通膳食能量接近正常膳食,软食能量略低于普通膳食,总能量为1800~2400kcal/d,半流质膳食总能量1500~1800kcal/d,流质膳食总能量在800~1600kcal/d,故此正确答案选A。
以下膳食蛋白质含量高低顺序正确的是()。 A.普通膳食>软食>半流质膳食>流质膳食 B.普通膳食>半流质膳食>软食>流质膳食 C.流质膳食>软食>半流质膳食>普通膳食 D.流质膳食>半流质膳食>软食>普通膳食
答案:A
注释:普通膳食蛋白质接近正常膳食,软食蛋白质略低于普通膳食,含量为70~80g/d,半流质膳食蛋白质含量在50~60g/d,流质膳食蛋白质含量20~40g/d,故此答案选A。
能量含量最低的流质膳食为()。 A.普通流质 B.浓流质 C.清流质 D.冷流质
答案:C
注释:流质膳食中浓流质膳食的能量最高,清流质膳食能量最低。
李某为刚分娩的产妇,体质虚弱,不想吃东西。为了母子健康,产科请营养师进行会诊。营养师会诊后给出的医院常规膳食建议为()。 A.普通膳食 B.软食 C.半流质膳食 D.流质膳食
答案:C
注释:半流质膳食适应证为体温高、不能咀嚼、刚分娩等人群,故正确答案为C。
李某为刚分娩的产妇,体质虚弱,不想吃东西。为了母子健康,产科请营养师进行会诊。营养师推荐的这种膳食全天提供的能量为()。 A.2200~2600kcal B.2200~2400kcal C.1500~1800kcal D.1000~1500kcal
答案:C
注释:该膳食全天提供的能量为1500~1800kcal,故正确答案为C。
李某为刚分娩的产妇,体质虚弱,不想吃东西。为了母子健康,产科请营养师进行会诊。该类膳食每日供应的次数为()。 A.3次 B.4次 C.5~6次 D.6~7次
答案:C
注释:少量多餐,每天5~6餐,故正确答案为C。
李某为刚分娩的产妇,体质虚弱,不想吃东西。为了母子健康,产科请营养师进行会诊。该类膳食可以采用的主食为()。 A.蒸饺 B.蒸米饭 C.油条 D.面条
答案:D
注释:采用的主食为大米粥、小米粥、面条、面片、面包等,禁用不易消化的食物,故正确答案为D。
李某为刚分娩的产妇,体质虚弱,不想吃东西。为了母子健康,产科请营养师进行会诊。该类膳食不可以选用的副食为()。 A.虾仁 B.软烧鱼块 C.蛋糕 D.煎鸡蛋
答案:D
注释:副食选用瘦嫩猪肉、蛋类、乳类和豆制品,不包括油炸的食物,故正确答案为D。
消化能力差、牙齿咀嚼不便、轻微发热、消化管疾病、老人和幼儿适合()。 A.普通膳食 B.软食 C.半流食 D.流食
答案:B
注释:软食的适应证为消化能力差的患者、牙齿咀嚼不便的患者、轻微发热的患者、消化管疾病患者、老人和幼儿,故正确答案为B。
食管癌、口腔手术、危重患者适合()。 A.普通膳食 B.软食 C.半流食 D.流食
答案:D
注释:流食的适应证为食管癌患者、口腔手术术后患者、危重患者,故正确答案为D。
体温高、咀嚼不便、体弱、手术后恢复期患者适合()。 A.普通膳食 B.软食 C.半流食 D.流食
答案:C
注释:半流食的适应证为体温高、不能咀嚼、体弱、手术后患者,故正确答案为C。
患者赵某,患慢性胆囊炎,护士向其介绍胆囊造影饮食方法,造影前一日中午可进()。 A.高脂肪餐 B.无脂低蛋白高糖餐 C.口服造影剂 D.低蛋白低脂肪餐
答案:A
注释:胆囊造影前一日中午可进高脂肪餐,以刺激胆囊的收缩和排空。晚上进食无脂低蛋白高糖餐,晚餐后服造影剂。检查当日早上禁食。第1次摄片显影满意后,可进食高脂肪餐,半小时后笫2次摄片。检查完毕,当日应进低蛋白低脂肪餐。
适合疑似糖尿病患者的诊断膳食是()。 A.糖耐量试验膳食 B.氮平衡膳食 C.低碳水化合物膳食 D.胆囊造影检查膳食
答案:A
注释:糖耐量试验膳食是通过摄入一定量碳水化合物膳食,并测定空腹和餐后血糖,用以观察机体对摄入葡萄糖后的血糖调节能力。临床上主要用于协助诊断糖尿病和糖代谢异常。
不适用于糖耐量试验膳食的是()。 A.40岁以上肥胖者 B.糖尿病患者 C.糖耐量异常患者 D.空腹血糖受损患者
答案:B
注释:糖耐量试验膳食主要用于协助诊断糖尿病和糖代谢异常,糖尿病病人已确诊,无需再次诊断。
【技师不做】关于胆囊造影检查膳食要求的描述,正确的是()。 A.检查前1天的午餐摄入高脂膳食,脂肪含量不少于20g B.晚餐进食含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少渣膳食 C.早餐后口服造影剂 D.检查当日早晨禁食
答案:D
注释:检查前一天的午餐摄入高脂膳食,脂肪含量不少于50g;以促使胆囊排空陈旧的胆汁,便于新分泌的含造影剂的胆汁进入胆囊;晚餐则进食无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少渣膳食,即除主食外,不食用烹调油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免刺激胆汁分泌和排泄;晚餐后口服造影剂,随后禁食和禁止抽烟。检查当日早晨禁食,服造影剂14小时后开始摄片。检查过程中按指定时间进食高脂膳食。
下列饮食中属于治疗膳食的是()。 A.软食 B.低脂膳食 C.忌碘饮食 D.氮平衡饮食
答案:B
注释:对于患有慢性肝炎、脂肪肝、肥胖等患者,应控制膳食中脂肪的摄入总量以改善脂肪代谢和吸收不良。治疗膳食的常见种类包括:高蛋白质膳食、低蛋白质膳食、低脂肪膳食、低脂肪低胆固醇膳食、限碳水化合物膳食、中链甘油三酯膳、低膳食纤维膳食、低盐膳食(含盐、无盐和低钠膳食)、贫血膳食、糖尿病膳食、限嘌呤膳食和管饲膳食。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采用()。 A.低蛋白膳食 B.高蛋白膳食 C.低脂肪膳食 D.低嘌呤膳食
答案:A
注释: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需减少含氮物的产生、减轻肝肾负担,因此选择低蛋白膳食。
麦淀粉膳食适用于()。 A.胆囊炎患者 B.高脂血症患者 C.尿毒症前期患者 D.糖尿病患者
答案:C
注释:尿毒症前期患者需控制植物蛋白摄入,增加优质蛋白所占比重,减少含氮物的产生,减轻肾脏负担。因此选麦淀粉膳食。
低钠膳食适用于心、肾、腹水、水肿、高血压、先兆子痫及尿毒症等疾病的患者,膳食中1日钠供给量为()。 A.食盐<3g B.全日膳食中含钠量<500mg C.酱油<15ml D.全日膳食中含钠量<1500mg
答案:B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464。低钠膳食含钠量在300~500mg,此膳食需在医务人员的监测下短期使用。
高钾膳食适用于低钾血症患者,膳食中1日钾供给量为()。 A.>3120mg B.3g C.2g D.1.5g
答案:A
注释:高钾膳食的钾含量应超过80mmol/L(3120mg)。
高纤维膳食不适用于()。 A.高血压患者 B.糖尿病患者 C.食管静脉曲张患者 D.乳腺癌患者
答案:C
注释:含粗纤维食物易造成静脉血管损伤、出血。因此,不适于食管静脉曲张患者。
低钠膳食全日膳食中钠供应量为()。 A.1000~2000mg B.500~1000mg C.300~500mg D.<300mg
答案:C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464。低钠膳食含钠量在300~500mg,此膳食需在医务人员的监测下短期使用。
低蛋白膳食不适用于()。 A.急性肾炎患者 B.尿毒症患者 C.慢性肾衰竭患者 D.烧伤患者
答案:D
注释:烧伤患者属于高代谢状态,应给予高蛋白膳食。
低盐或无盐膳食不适用于()。 A.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B.高血压患者 C.肝硬化腹水患者 D.胃炎患者
答案:D
注释:限盐饮食适用于肝硬化腹水、高血压、心力衰竭、肾脏疾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
低膳食纤维或低渣膳食不适用于()。 A.急慢性肠炎 B.溃疡性结肠炎 C.食管静脉曲张 D.无并发症的憩室病
答案:D
注释:低膳食纤维膳食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肠炎、伤寒、痢疾、结肠憩室炎、肠管肿瘤等;消化道少量出血,肠道手术前后,肠道或食管管腔狭窄及食管静脉曲张。
少渣膳食总的目的是()。 A.防止刺激和感染,减少肠管内容物,推迟排便 B.尽量减少体内氮代谢产物,减轻肝肾负担 C.防止血脂升高 D.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
答案:A
注释:少渣膳食的目的在于减少膳食纤维对消化道刺激和梗阻,减少肠道蠕动,减少粪便的运行。
关于限钠(盐)膳食,说法错误的是()。 A.适用于肝硬化腹水、高血压、心力衰竭、肾脏疾病患者 B.分为低盐膳食、无盐食膳和低钠膳食3类 C.低盐膳食中忌用一切咸食,如咸菜、甜面酱以及各种荤素食罐头 D.为了控制钠盐的摄入,应提倡钾盐全面替代钠盐
答案:D
注释:肾功能不全、排钾障碍者不适宜使用钾盐。
高能量高蛋白膳食的禁忌人群是()。 A.烧伤患者 B.尿毒症患者 C.甲亢患者 D.伤寒患者
答案:B
注释:高能量高蛋白质膳食的禁忌人群主要为肝昏迷、肝昏迷前期及尿毒症患者,即B选项为正确答案。其他均为适用证。
下列适合使用低盐膳食的是()。 A.高血压 B.高血脂 C.糖尿病 D.急性肝炎
答案:A
注释:低盐饮食适用于肝硬化腹水、高血压、心力衰竭、肾脏疾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
下列属于低脂膳食原则的是()。 A.食物以清淡为主,减少蛋白质的摄入量 B.限制膳食中脂肪摄入量,多吃蔬菜水果 C.限制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的总量,多吃蔬菜水果 D.选择膳食尽可能选择脂肪含量接近0的食物
答案:B
注释:低脂膳食原则:①食物配制以清淡为原则,保持其他营养素间的平衡,可适当增加豆类及其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②限制膳食中脂肪含量:脂肪限量可分为3种,轻度限制脂肪膳食,脂肪总量≤50g/d,供能不超过总能量的25%;中度限制脂肪膳食,脂肪总量≤30g/d,供能占总能量的20%以下;严格限制脂肪膳食,脂肪总量≤15g/d,供能占总能量的10%以下。③合理烹调方法:除减少烹调油用量外,宜选用蒸、煮、炖、煲和烩等方法,忌用油炸、油煎或爆炒的方法加工食品。④食物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脂肪限制程度选择食物。可选择谷类、非油炸的瘦肉、禽肉、鱼肉、脱脂乳制品、蛋类、豆类、薯类以及蔬菜水果。忌用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肥肉、全脂乳及其制品、蛋黄、花生、松子、油酥点心等,其中建议忌用脂肪含量>20g/100g的食物,少用脂肪含量15~20g/100g的食物。
糖耐量试验膳食的主要适用对象为()。 A.慢性胆囊炎者 B.空腹血糖受损者 C.患有肾病综合者 D.胃肠功能紊乱者
答案:B
注释:临床上主要应用糖耐量试验膳食协助诊断糖尿病和糖代谢异常。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隐血试验膳食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于辅助诊断消化道隐性出血 B.需减少红肉的摄入 C.可食用深色蔬菜 D.禁用肉类、肝和动物血
答案:C
注释:本题考查隐血试验膳食的试验要求,隐血试验要求禁用深色蔬菜。
【技师不做】肌酐试验膳食的适用范围不包括()。 A.肾盂肾炎 B.慢性肾脏病 C.肾功能损害 D.肝功能损害
答案:D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肌酐试验膳食的适用范围。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甲状旁腺功能试验膳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目的是诊断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B.调整饮食中磷、钙的含量,观察甲状旁腺的功能 C.食物称重,膳食可做成汤 D.对钙磷代谢有影响的药物应暂停服用
答案:C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甲状旁腺功能试验膳食的要求,如果使用低钙、正常磷代谢膳食,膳食不应做成汤。
下列关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代谢膳食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为不平衡膳食 B.适用于胆固醇增多症患者 C.多选用含钾丰富的食物 D.试验期内停用中药和饮茶
答案:A
注释:肾上腺皮质功能代谢膳食为平衡膳食。
属于代谢试验膳食的是()。 A.高能量高蛋白膳食 B.低蛋白膳食 C.低脂肪低胆固醇膳食 D.葡萄糖耐量试验膳食
答案:D
注释:代谢膳食是指在临床诊断或治疗过程中,短期内暂时调整患者的膳食内容,借以配合和辅助临床诊断或观察疗效的膳食,如葡萄糖耐量试验膳食。
下列关于便秘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多数患者便秘多与膳食因素有关 B.便秘不是一种疾病 C.长时间便秘易引起结肠病变,以致结肠癌 D.便秘后经常会引起腹胀和饱腹感
答案:B
注释:便秘是一种临床表现,也是一种疾病。
【技师不做】痉挛型便秘应选择的食品是()。 A.高浓度酒 B.浓茶 C.浓咖啡 D.蜂蜜水
答案:D
注释:痉挛型便秘早晨饮蜂蜜水有助于排便。
【技师不做】弛缓型便秘不应选择的食品是()。 A.大豆及其制品 B.粗粮 C.酵母 D.白酒
答案:D
注释:弛缓型便秘要忌烟酒和辛辣食物。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肠易激综合征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A.慢性便秘 B.里急后重 C.胃肠胀气过多 D.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答案:B
注释: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它的典型症状是无痛性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慢性便秘、胃肠胀气过多、排便不完全的感觉、直肠痛以及粪便带黏液。
【技师不做】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基础是()。 A.胃肠道动力学异常 B.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C.超敏反应 D.病毒感染
答案:A
注释:本题主要考查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变化,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基础主要是
【技师不做】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选择的食品()。 A.奶制品 B.谷物产品 C.巧克力 D.菠菜
答案:D
注释: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治疗重点包括食用高膳食纤维和避免刺激性因素。如奶制品、巧克力、鸡蛋以及谷物产品都被认为是不利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恢复的食物。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憩室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憩室是结肠壁细胞的突出结构,突出往往是由结肠的分裂和结肠内的高压而产生 B.排泄低纤维膳食产生的小块硬质粪便产生的压力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C.粪便物质聚集在憩室袋处引起感染和炎症时,可引发溃疡和出血 D.憩室病反复感染使结肠壁变厚,导致结肠变窄,但不会出现不全或完全梗阻
答案:D
注释:憩室病反复感染使结肠壁变厚,导致结肠变窄,出现不全或完全梗阻。
【技师不做】憩室病最易发生的部位是()。 A.阑尾 B.盲肠 C.乙状结肠 D.十二指肠
答案:C
注释:憩室是结肠壁细胞的突出结构,突出往往是由结肠的分裂和结肠内的高压而产生。憩室病通常发生在大肠,最常见的是乙状结肠。
【技师不做】憩室病患者应选择的食物()。 A.低硬度的膳食 B.低脂膳食 C.高纤维膳食 D.以上均正确
答案:D
注释:本题主要考查憩室病的饮食治疗,憩室病的经典膳食治疗是使用低硬度的食物,同时,高膳食纤维有利于粪便松软、增加粪便的产生,使排便更通畅,从而减轻结肠内压力;使胃肠道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用高脂膳食会加重结肠平滑肌收缩而诱发憩室病临床症状,因此应食用低脂膳食。
【技师不做】在我国导致脂肪肝的常见疾病有()。 A.胆石症、高脂血症 B.妊娠急性脂肪肝 C.肥胖、肝炎、糖尿病 D.酒精性脂肪肝
答案:C
注释:在我国,引起脂肪肝的常见疾病有肥胖、肝炎、糖尿病、高脂血症,而酒精性脂肪肝、妊娠急性脂肪肝、药物中毒则相对少见。
【技师不做】促进脂肪肝形成的有关因素有()。 A.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 B.肝内形成的甘油三酯增多或氧化减少 C.脂蛋白合成增多 D.蛋白质摄入过多
答案:B
注释:进入肝脏的脂肪酸过多,而碳水化合物减少,或肝内形成的甘油三酯增多,引起甘油三酯在肝脏的蓄积。
【技师不做】下列属于抗脂肪肝物质的是()。 A.胆碱 B.中链甘油三酯 C.氨 D.葡萄糖
答案:A
注释:蛋氨酸、胆碱、卵磷脂、甜菜碱被称为抗脂肪肝物质。
【技师不做】脂肪肝的主要病理改变()。 A.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 B.肝细胞气球样变 C.小叶内炎症细胞浸润 D.窦周纤维化
答案:A
注释:脂肪肝的病理特征为肝腺泡三区大泡性或以大泡为主的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伴有肝细胞气球样变、小叶内炎症细胞浸润和窦周纤维化。
【技师不做】慢性肝炎患者的适宜膳食为()。 A.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能量膳食 B.低蛋白、低脂肪膳食 C.高蛋白质、低脂肪、适量碳水化合物和能量的膳食 D.高脂肪膳食
答案:C
注释:
【技师不做】脂肪肝的治疗原则是()。 A.消除病因,治疗原发病,同时进行膳食管理 B.保护肝脏,不能使用任何药物 C.首先治疗原发疾病,然后消除病因 D.药物治疗为主,膳食管理为辅
答案:A
注释:脂肪肝的一般治疗包括消除病因,治疗原发病;而饮食治疗的原则是控制总能量,限制脂肪摄入童,肥胖者应控制体重,维持理想体重,必要时结合药物治疗和增加运动锻炼,在采用抗脂肪肝药物以促进脂肪酸氧化的同时,膳食管理十分重要。
【技师不做】脂肪肝的营养治疗为()。 A.必须减轻体重和严格控制能量摄入 B.控制能量摄入,但不能骤减 C.能量摄入可不受限制 D.控制蛋白质的摄入
答案:B
注释:能量摄入过多可使脂肪合成增多,加速肝脏病变,应该适当控制能量;肥胖患者或超重者要控制或减轻体重,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要减轻体重;对能量的控制不能骤然剧减,以免患者不适应;高蛋白饮食有保护肝功能、促进已损坏的肝细胞修复和再生的作用,还可以提供蛋氨酸、胱氨酸、苏氨酸、赖氨酸、色氨酸和胆碱等抗脂肪肝因子,使肝内合成的脂蛋白将甘油三酯顺利运出肝脏,防止肝内脂肪浸润,所以应该适当提高蛋白质供给量;必需脂肪酸可以阻止或消除肝细胞的脂肪细胞,有较好的去脂作用。
【技师不做】脂肪肝患者的营养治疗原则是()。 A.不食用精制糖类、蜂蜜、蜜饯等甜食和点心 B.适当提高糖类和甜食的摄入 C.适当提高脂肪的摄入 D.伴有腹水或水肿者应适当摄入钠盐
答案:A
注释:脂肪肝患者控制能量、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减少糖类和甜食的摄入,碳水化合物主要由粮谷供应,并应粗细杂粮搭配。
【技师不做】以下不是肝硬化病因的是()。 A.甲型病毒性肝炎 B.酒精中毒 C.食物中长期缺乏蛋白质 D.胆汁淤积
答案:A
注释: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不会发展为肝硬化。
【技师不做】肝硬化患者出现蛋白质代谢障碍会导致()。 A.血浆中芳香族氨基酸的浓度明显降低 B.血浆中支链氨基酸浓度明显升高 C.芳香族氨基酸与支链氨基酸水平均下降 D.血浆中芳香族氨基酸的浓度明显升高
答案:D
注释:正常情况下血浆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保持一定的浓度比例,在相互竞争和排斥过程中通过血脑屏障,到达大脑。当发生肝硬化时,血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增多,而支链氨基酸减少,这时通过血脑屏障的芳香族氨基酸增加。当进入大脑的芳香族氨基酸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出现肝性脑病。
【技师不做】肝硬化早期患者采用的膳食原则不正确的有()。 A.通过膳食治疗增进食欲,增加能量的摄入水平 B.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促进肝细胞修复再生 C.应该控制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减轻肝脏的负担 D.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受损,因此脂肪的摄入应该适量,减轻肝脏的负担
答案:C
注释:肝硬化的膳食原则是“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脂肪的膳食”,既要增加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量,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再生,又要适当摄入脂肪,减轻肝脏负担。
【技师不做】肝硬化患者蛋白质营养治疗措施中错误的有()。 A.高蛋白膳食是为了促进受损肝细胞修复和再生 B.出现肝衰竭、肝性脑病倾向时,要及时补充蛋白质,缓解病情 C.蛋白质的供给量以患者能够耐受,足以维持氮平衡为宜 D.伴有顽固性腹水者,食欲极度减退,必要时可采用肠内营养或静脉营养
答案:B
注释:出现肝衰竭、肝性脑病倾向时,要限制蛋白质供给量,以免血氨升高,加重病情。
【技师不做】肝硬化早期患者营养治疗措施()。 A.保证足够的能量,注意多补充高脂类 B.为防止肝性脑病的发生,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 C.充足的碳水化合物以保肝、解毒 D.为了防止腹水的发生,限制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摄入
答案:C
注释:提供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可减少蛋白质的消耗,减轻肝脏负担,能保持肝细胞内糖原含量,使其用于肝组织的构成和增生,以保护肝脏。
【技师不做】肝硬化患者的营养治疗措施有()。 A.脂肪摄入要适量,可不必过分限制,但不能高 B.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减退,胆汁合成减少,脂肪消化受到影响,只能少量食用植物油 C.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量 D.肝硬化患者要限制中链甘油三酯(MCT)的摄入
答案:A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585。肝硬化患者脂肪供给量以占总能量的25%为宜。若患者发生脂肪泻,应限制脂肪摄入量,改用低脂膳食。中链甘油三酯(MCT)能使肝硬化患者肝脏脂肪成分变化,促进肝功能恢复。对于胆汁淤积的肝硬化应予以低脂肪、低胆固醇膳食。
【技师不做】肝硬化伴有腹水患者营养治疗原则为()。 A.低碳水化合物膳食 B.低蛋白低盐膳食 C.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膳食 D.低盐高蛋白饮食
答案:D
注释:对血浆蛋白过低,伴有水肿及腹水者,高蛋白低盐饮食尤为重要,其可以控制腹水,并有助于肝脏细胞的再生。
【技师不做】肝硬化伴有腹水患者应注意膳食()。 A.每天进水最应限制在100ml以内 B.每天进水量应限制在1000ml以内 C.限制锌的摄入 D.限制镁的摄入
答案:B
注释:每天进水量应限制在1000ml以内,还需注意锌、镁的补充。
【技师不做】肝硬化患者烹调要求()。 A.为刺激患者食欲,可给予辛辣刺激食品或调味品 B.有食管静脉曲张者供给含食物纤维多的食品 C.有食管静脉曲张者供应流质、半流质或软食 D.有上消化道出血时供给含食物纤维多的食品
答案:C
注释:有食管静脉曲张者供应流质、半流质或软食,有上消化道出血时应禁食。
【技师不做】肝性脑病的分期不包括()。 A.前驱期 B.昏迷前期 C.昏睡期 D.昏迷晚期
答案:D
注释:考查肝性脑病的分期。
【技师不做】通常肝病患者的主要营养代谢特点是()。 A.血浆总蛋白升高 B.负氮平衡加重 C.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BCAA/AAA)比值升高 D.水溶性维生素缺乏
答案:B
注释:肝脏是蛋白质合成和分解的主要场所。除支链氨基酸外,其他氨基酸尤其是芳香族氨基酸都在肝脏代谢,因此肝病患者的血总蛋白应该降低,负氮平衡加重,BCAA/AAA比值降低。
【技师不做】无氮饮食适用于()。 A.肝性脑病患者 B.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 C.高血脂患者 D.胰腺炎患者
答案:A
注释:肝性脑病患者肝功能严重受损时,肝脏不能将体内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转化为无毒性的尿素排出体外,从而可引起血氨升高,加重病情,因此选择无氮饮食。
【技师不做】肝衰竭营养治疗原则是()。 A.低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 B.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膳食 C.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 D.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膳食
答案:D
注释:肝衰竭时应控制蛋白质的供给,减少体内代谢氨的产生,高碳水化合物提供适量的能量,可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技师不做】肝性脑病患者选择蛋白质食物()。 A.以大豆蛋白质为主 B.以动物蛋白质为主 C.以畜类肉为主 D.禁食牛奶
答案:A
注释:肝性脑病患者暂时不宜供给含动物蛋白质的食品,应补充含支链氨基酸丰富的大豆蛋白。
【技师不做】肝衰竭患者脂肪膳食原则为()。 A.能量的主要来源 B.适当增加 C.没有特殊要求 D.不必过分限制
答案:D
注释:肝衰竭患者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降低,所以要有一定的限制。脂肪可以提供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促进食欲,所以不能过分限制。
【技师不做】关于肝衰竭患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维生素吸收不会受到影响 B.补充维生素C,有利于解毒 C.补充维生素B,有利于解毒 D.补充维生素A,有利于解毒
答案:B
注释:肝衰竭患者维生素吸收障碍,应供给多种维生素丰富的食物,特别是维生素C有利于解毒,与葡萄糖合用,可以提高其利用率。
【技师不做】胆石症病因中,不正确的是()。 A.胆汁堆积 B.胆道寄生虫 C.细菌感染 D.肝炎
答案:D
注释: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发生结石的疾病,与肝炎发生无关。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慢性胆囊炎的说法,错误的是()。 A.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左上腹疼痛 B.腹痛经常发生在晚上和饱餐后 C.可能会导致胆囊挛缩 D.可伴有恶心、反酸、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答案:A
注释:慢性胆囊炎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疼痛。
【技师不做】急性胆囊炎发作时应采用()。 A.无脂清流膳食 B.低脂膳食 C.低蛋白膳食 D.少渣膳食
答案:A
注释:急性胆囊炎发作时为了减少胆汁分泌,应选择无脂清流膳食。
【技师不做】胆石症患者()。 A.不用限制胆固醇摄入 B.严格限制胆固醇摄入,每日100mg以下 C.胆固醇应限制在每日300mg以下 D.选择高脂肪、低胆固醇膳食
答案:C
注释:胆石症患者应采用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低胆固醇膳食,低胆固醇应限制在每日300mg以下。
【技师不做】胆囊疾病患者脂肪摄入()。 A.增加摄入量 B.不用限制 C.增加动物性脂肪摄入 D.可适量选用植物油
答案:D
注释:胆囊疾病患者限制脂肪摄入量,避免含脂肪多的食物刺激胆囊收缩以缓解疼痛。主要应严格限制动物性脂肪,而植物油有助于胆汁排泄,可适量选用。
胆囊疾病患者术后膳食调配要求()。 A.控制水的摄入 B.减少辛辣食物和刺激性强的调味品 C.适当补充牛奶 D.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答案:D
注释:胆囊疾病患者术后禁忌一切辛辣食物和刺激性强的调味品,避免食用产气食物,如牛奶、萝卜、黄豆。
【技师不做】胆囊疾病患者营养治疗基本原则是()。 A.调控膳食脂肪和胆固醇量 B.严格限制脂肪量 C.严格限制胆固醇鼠 D.降低总能量
答案:A
注释:胆囊疾病患者营养治疗基本原则:通过对膳食脂肪和胆固醇量进行调控,辅以高碳水化合物膳食,供给足够营养。
【技师不做】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常见原因不包括()。 A.药物 B.胆石症 C.高甘油三酯血症 D.节食减肥
答案:D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587。胆道疾病和酒精中毒是公认的成人急性胰腺炎的两大最常见病因,继之为高脂血症。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遗传易感性、创伤、药物或吸烟等。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胰腺炎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胰腺炎患者少有持续性刀割样腹痛 B.蜷曲体位和前倾体位可使疼痛加剧 C.胰腺炎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胰腺与周围组织水肿、细胞渗出和脂肪坏死 D.膳食应该摄入较多的脂肪
答案:C
注释:考查胰腺炎的病理变化和对营养代谢的影响,胰腺炎患者多有持续性刀割样腹痛,蜷曲体位和前倾体位可使疼痛缓解;胰腺炎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胰腺与周围组织水肿、细胞渗出和脂肪坏死;患者由于胰腺分泌减少而造成代谢紊乱,膳食必须避免过多的脂肪和刺激性食物。
【技师不做】急性胰腺炎发作期应采用()。 A.低脂膳食 B.流质膳食 C.禁食 D.低胆固醇膳食
答案:C
注释:急性胰腺炎发作期应抑制胰腺分泌多种消化酶对胰腺和周围组织的“自身消化”。为了降低胰腺分泌多种消化酶,选择禁食(C选项)。
【技师不做】胰腺炎患者营养调控的目的是()。 A.防止胆汁淤积 B.减少胰腺分泌 C.促进胰腺分泌 D.使胰腺得到修复
答案:B
注释:营养调控的目的是尽可能减少胰腺酶和胆汁的分泌,利于胰腺的休息和恢复。
【技师不做】无营养不良及多数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应()。 A.入院24小时或腹痛缓解后即可尝试经口进食 B.禁食48小时 C.禁食不少于3天 D.流质饮食
答案:A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587。减少患者的禁食持续时间和避免处于无摄入状态有益于临床结局。无营养不良及多数轻症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无需特殊营养治疗,在入院24小时或腹痛缓解后即可尝试经口摄入,包括低脂或清流质膳食,逐步过渡到固体膳食。
【技师不做】急性胰腺炎患者恢复期营养治疗是()。 A.可经口给不含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流质 B.通过静脉补充营养素 C.可增加高脂肪膳食 D.高蛋白质膳食
答案:A
注释:急性胰腺炎患者恢复期,可经口给予不含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流质,蛋白质不宜过多,禁食有刺激性的食物。
【技师不做】急性胰腺炎患者恢复期可提供的食物是()。 A.蛋黄 B.果汁、果冻、米汤等食物 C.浓鸡汤 D.浓鱼汤
答案:B
注释:急性胰腺炎患者恢复期,蛋白质不宜过多,可经口给予不含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流质。
【技师不做】急性胰腺炎患者恢复期宜采用的烹调方法是()。 A.绘、烤 B.油煎、卤 C.烧、烙 D.煮、炖
答案:D
注释:宜采用烧、煮、绘、卤、炖等方法,禁用油煎、炸、烙、烤等烹调方法,故正确答案为D。
【技师不做】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期的营养治疗原则是()。 A.禁食24小时 B.禁食48小时 C.禁食不少于3天 D.禁食,待病情缓解后,给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脂半流质膳食
答案:D
注释:
【技师不做】慢性胰腺炎患者每天的蛋白质供给为()。 A.10~20g B.20~50g C.50~70g D.70~100g
答案:C
注释:考查慢性胰腺炎患者蛋白质供给量。
关于乳糜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肝脏合成 B.膳食中甘油三酯是合成原料 C.其形成与膳食因素无关 D.功能为将甘油三酯从肝脏运到外周组织利用
答案:B
注释:考查乳糜微粒的来源和临床意义。注意与其他血浆脂蛋白区分。血浆TC、LDL-C、TG、Lp(a)的升高与HDL-C的降低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于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肝脏合成,含甘油三酯丰富 B.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高,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增多 C.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保护性因素 D.胰岛素抵抗、肥胖、糖尿病常常伴有高水平的极低密度脂蛋白
答案:C
注释:考查极低密度脂蛋白的来源和临床意义。考生应注意极低密度脂蛋白与其他血浆脂蛋白区分,极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关于中密度脂蛋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引起动脉硬化的因素 B.正常血液中很低 C.极低密度脂蛋白向低密度脂蛋白转化过程的中间脂蛋白 D.低密度脂蛋白向极低密度脂蛋白转化过程的中间脂蛋白
答案:D
注释:考查中密度脂蛋白的来源和临床意义。考生应注意中密度脂蛋白与其他血浆脂蛋白区分,中密度脂蛋白是极低密度脂蛋白向低密度脂蛋白转化过程的中间脂蛋白。
关于低密度脂蛋白描述不正确的是()。 A.转运内源性胆固醇 B.由极低密度脂蛋白转变而成 C.胆固醇占40%~50% D.甘油三酯占60%以上
答案:D
注释:考查低密度脂蛋白的来源和临床意义。考生注意低密度脂蛋白与其他血浆脂蛋白区分,低密度脂蛋白中甘油三酯约占10%。
关于高密度脂蛋白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将肝脏内的胆固醇转运到外周组织进行代谢 B.在小肠和肝脏合成 C.将动脉壁内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 D.有抗氧化、修复血管内膜的作用
答案:A
注释:考查高密度脂蛋白的来源和临床意义。考生注意高密度脂蛋白与其他血浆脂蛋白区分,高密度脂蛋白的功能是将动脉壁内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
没有降血胆固醇作用的营养素有()。 A.膳食纤维 B.不饱和脂肪酸 C.优质蛋白质 D.镁元素
答案:C
注释:
有关膳食脂肪对血脂水平的影响,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饱和脂肪酸有升高胆固醇的作用 B.不饱和脂肪酸有减低血胆固醇的作用 C.多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故摄入越多越有利于机体健康 D.防治冠心病应控制脂肪摄入量占总热能的20%~25%以下
答案:C
注释:多不饱和脂肪酸,如EPA、DHA可使血清中TC、LDL-C水平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但过多摄入多不饱和脂肪酸,也可使体内有害的氧化物、过氧化物以及能量等增加,对机体也可产生多种慢性危害。
高脂血症与饮食因素的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摄入膳食脂肪的种类比总脂肪摄入量对冠心病的发生影响更大 B.亚油酸、亚麻酸可升高血浆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 C.饱和脂肪酸可以显著升高血浆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 D.单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浆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的作用
答案:B
注释:考查高脂血症与饮食因素的关系。膳食总脂肪、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可升高血浆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则有降低的作用。
反式脂肪酸与高脂血症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增加血浆胆固醇 B.可升高低密度脂蛋白 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 D.其作用比饱和脂肪酸弱
答案:D
注释:反式脂肪酸可增加血浆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和脂蛋白(a),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其作用比饱和脂肪酸强,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碳水化合物与高脂血症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A.过多摄入碳水化合物,可使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 B.高碳水化合物摄入可使高密度脂蛋白下降 C.过多摄入双糖或单糖类可使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酕下降 D.膳食纤维有调节血脂的作用
答案:C
注释:过多的摄入双糖或单糖类,会使血清VLDL、TG、TC、LDL-C水平升高。
摄入过多容易引起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升高的是()。 A.低聚果糖、蔗糖 B.大豆低聚糖、果糖 C.甘露醇、麦芽糖 D.蔗糖、果糖
答案:D
注释: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碳水化合物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蔗糖、果糖摄入过多容易引起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升高。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应选择的膳食种类()。 A.高蛋白膳食 B.低蛋白膳食 C.高热能膳食 D.低胆固醇膳食
答案:D
注释:不论哪种类别的高脂血症,它们的饮食治疗都包括限制胆固醇的摄入。
单纯性甘油三酯增高的饮食治疗原则是()。 A.限制总能量,限制胆固醇<300mg/d,适当补充蛋白质 B.限制脂肪,限制胆固醇<200mg/d,适当补充蛋白质 C.限制总能量,限制胆固醇<200mg/d,限制蛋白质 D.限制总能量,限制胆固醇,限制蛋白质
答案:A
注释:考查单纯性甘油三酯增高饮食治疗原则。应注意与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有所区分。
高胆固醇血症的营养治疗是()。 A.限制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 B.原则为限制总能量 C.限制胆固醇、限制动物脂肪 D.每日膳食胆固醇摄入<200mg/d
答案:C
注释:考查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饮食治疗。限制动物脂肪,适当增加植物油,比值为1.5~2.0;限制胆固醇摄入量;轻度增高者胆固醇摄入<300mg/d,中度和重度增高者胆固醇摄入<200mg/d。
胆固醇及甘油三酯血症的饮食治疗是()。 A.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不必限制胆固醇摄入 B.限制总能量摄入,限制胆固醇摄入量<200mg/d C.限制胆固醇摄入量<300mg/d D.控制能量,降低体重
答案:B
注释:考查混合型高脂血症的饮食治疗。控制能量,使体重降低并维持在标准体重范围内;限制胆固醇<200mg/d;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忌食蔗糖、果糖及蜂蜜等单糖。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不包括()。 A.总胆固醇升高 B.LDL升高 C.TG升高 D.HDL升高
答案:D
注释:血浆总胆固醇、LDL、TG和Lp(a)的升高与HDL的降低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 B.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动脉血管内膜功能紊乱期、血管内膜脂质条纹期、典型斑块期和斑块破裂期,如果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处于前两步,比较容易逆转 C.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是脂肪沉积 D.血管内皮损伤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
答案:C
注释: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由胆固醇沉积造成,并不是脂肪。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有()。 A.维生素C B.维生素E C.膳食纤维 D.酒
答案:D
注释:考查动脉粥样硬化与膳食营养素的关系。大量饮酒可引起甘油三酯增高。
关于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B.叶酸缺乏使同型半胱氨酸向蛋氨酸转换障碍,同型半胱氨酸堆积 C.可以损害血管内皮细胞 D.加速高密度脂蛋白氧化
答案:D
注释:考查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引起脂质代谢紊乱,促进低密度脂蛋白氧化,D错。故选D。
下面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的脂蛋白为()。 A.LDL B.HDL C.TG D.OX-LDL
答案:D
注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不仅仅是泡沫细胞形成的关键,并诱导单核细胞内皮黏附和向内皮下趋化,促进巨噬细胞增殖退化,促使内皮细胞增生和平滑肌细胞增生爬行,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血栓形成,促进血管收缩,损伤内皮细胞。
以下不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成分的是()。 A.脂类 B.炎性细胞 C.平滑肌细胞 D.骨骼肌细胞
答案:D
注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脂类、炎性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组织组成。
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营养因素包括()。 A.增加维生素B12、维生素B6的摄入 B.大量补钙剂 C.增加能量摄入 D.增加蛋白质的摄入
答案:A
注释:维生素B12、B6是同型半胱氨酸向蛋氨酸、胱氨酸转化代谢过程中的辅酶,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是动脉硬化的风险因素,肥胖患者控制能量的摄入有利于控制动脉硬化发生。蛋白质与动脉硬化的关系不明确也比较复杂。有研究表明,补充钙剂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植物固醇能抑制胆固醇的吸收,有效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的总胆固醇和LDL-C,而不会降低HDL-C。
动脉粥样硬化与饮食营养因素的关系是()。 A.与膳食脂肪总摄入量呈正相关 B.膳食脂肪量的多少起决定作用 C.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水平无关 D.与胆固醇的摄入水平无关
答案:A
注释:考查动脉粥样硬化与饮食营养因素的关系,膳食脂肪摄入总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正相关,膳食脂肪的质比量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更为重要;膳食中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膳食中胆固醇摄入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呈正相关;大豆磷脂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与矿物质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A.铬缺乏可导致血胆固醇增加 B.镁具有降低血胆固醇的功能 C.摄入充足的锌有助于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D.铜过多可增加血清胆固醇含量
答案:D
注释:考查动脉粥样硬化与矿物质的关系,补充铬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浓度,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镁可以降低血胆固醇、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和保护心肌细胞完整性;锌具有抗氧化作用,保护细胞免受炎性因子的破坏,摄入充足的锌可以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体内铜过少会导致血胆固醇升高和动脉硬化;缺硒可引起心肌损害,可通过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性。
能够降低胆固醇和胆酸的吸收,具有降低血脂作用的是()。 A.膳食纤维 B.淀粉 C.双糖 D.寡糖
答案:A
注释: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可以降低血总胆固醇和LDL-C。
下列有关脂类与动脉硬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主要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有关 B.n-3系列脂肪酸不具有预防心肌缺血导致的心律失常作用 C.反式脂肪酸可降低LDL,降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D.磷脂可使血液中胆固醇颗粒变大,不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答案:A
注释: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血脂异常关系密切,其中主要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有关;n-3系列脂肪酸具有预防心肌缺血导致的心律异常以及改善血管内膜的功能;反式脂肪酸会使LDL胆固醇升高、HDL胆固醇降低,明显升高冠心病发病风险;卵磷脂可以使胆固醇酯化,转入血浆而排出体外,大豆磷脂可有效地降低血胆固醇浓度,并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单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LDL-C和TG,而且不会降低HDL-C水平。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膳食原则中,脂肪摄入应占总能量的()。 A.20%~25% B.40%~45% C.60%~65% D.80%~85%
答案:A
注释:限制总脂肪、SFA、胆固醇和TFAs的摄入量是防治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措施,脂肪摄入以占总能量20%~25%为宜。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应注意多摄入()。 A.饱和脂肪酸 B.不饱和脂肪酸 C.反式脂肪酸 D.甘油三酯
答案:B
注释:不饱和脂肪酸、磷脂和植物固醇均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饮食营养治疗,说法正确的是()。 A.控制胆固醇摄入,不必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 B.蛋白质对胆固醇转运无益 C.维持理想的体重 D.维生素B有促进能量利用的功能,所以应该限制
答案:C
注释:考查动脉粥样硬化与饮食营养因素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减少膳食能量摄入,控制体重,减少脂肪总量及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量,限制单糖和双糖摄入量,维生素B12、维生素B6、叶酸是同型半胱氨酸向蛋氨酸、胱氨酸转化代谢过程中的辅酶;这些维生素缺乏时,可影响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烟酸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作用比较显著,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功效。
动脉粥样硬化饮食治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控制以维持理想体重为宜 B.脂肪供给占总能量的25%,最多不超过30% C.限制胆固醇摄入<300mg/d,治疗膳食中胆固醇不应>200mg/d D.选用复合碳水化合物,占能量的60%左右。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0。脂肪摄入以占总能量的20%~25%为宜,故最多不超过25%。
下列不是冠心病的膳食要求的是()。 A.控制总能星 B.控制脂肪 C.控制蛋白质 D.适量碳水化合物
答案:C
注释:
下列关于心肌梗死的说法,错误的是()。 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其基本病因 B.心肌梗死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 C.心肌的血液供给明显不足 D.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是其基本病因
答案:D
注释:考查心肌梗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
心肌梗死饮食治疗原则是()。 A.低能量、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 B.低能量、低糖、低胆固醇 C.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少食多餐 D.控制总能量、限制碳水化合物
答案:C
注释: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有心肌梗死 B.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有心肌缺血 C.呼吸道感染不会诱发充血性心力衰竭 D.慢性贫血也可能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
答案:C
注释:考查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呼吸道感染、心内感染以及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可诱发心力衰竭。
【技师不做】充血性心力衰竭饮食治疗原则是()。 A.少量多餐、控制能量、限盐、限水、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 B.少量多餐、控制能量、限盐、增加蛋白质 C.控制能量、低脂肪、低胆固醇 D.控制能量、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
答案:A
注释:考查充血性心力衰竭饮食治疗原则。注意减轻心脏负担、调节电解质、预防和减轻水肿。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 A.收缩压≥140mmHg B.舒张压≥140mmHg C.收缩压≥90mHg D.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1。
人群资料显示,摄入下列矿物质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的是()。 A.钾盐 B.钠盐 C.镁盐 D.钙盐
答案:B
注释:钠盐摄入量与高血压显著相关,食盐摄入量高的地区,高血压发病率高,限制食盐的摄入可改善高血压。
关于高血压和矿物质的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钠的摄入量与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 B.钾盐摄入戳与高血压水平呈正相关 C.膳食钙摄入不足可使血压降低 D.镁的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呈正相关
答案:A
注释:钠盐摄入量与高血压显著相关,食盐摄入量高的地区,高血压发病率高;钾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膳食钙摄入不足可使血压升高;膳食中的镁与血压呈负相关。
高血压与营养素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钠盐摄入量正相关 B.蛋白质是独立危险因素 C.与膳食中镁摄入量负相关 D.与胆固醇、脂肪总量呈正相关
答案:B
注释:考查高血压与营养素的关系,近年研究发现不同来源的蛋白质对血压的影响不同。
为预防高血压,每天盐的摄入量应限制在()。 A.5g以下 B.10g以下 C.14g以下 D.20g以下
答案:A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参照WHO的标准,即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
下列防治高血压的措施,错误的是()。 A.限制钠盐的摄入量 B.限制钾、钙、镁的摄入量 C.减少膳食脂肪摄入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 D.限制饮酒
答案:B
注释:高血压患者宜多进食含钾丰富的食物。含钾食物种类很多,其中水果蔬菜是最好的来源。提倡多摄入富含钙的食品,如奶和奶制品,以及富含镁的食品。
以米和水果为主的膳食可使高血压者()。 A.体内酸碱平衡紊乱 B.神经兴奋性降低 C.血压降低 D.心律不齐
答案:C
注释:以米和水果为主的膳食属于高钾低钠膳食,因此有助于高血压者降低血压。
高血压饮食治疗不正确的是()。 A.适量控制能量 B.适量控制食盐量 C.降低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D.利尿排钾
答案:D
注释:高血压膳食推荐低盐膳食和高钾膳食。
安排高血压患者饮食,错误的是()。 A.限制食盐,适当补钾 B.控制热量 C.限制钙的摄入 D.限酒
答案:C
注释:高血压患者应适当增加钙和镁的摄入量。
高血压饮食禁忌的食品是()。 A.腌制品、浓茶、咖啡 B.牛奶、鱼、虾 C.豆制品 D.芹菜、胡萝卜
答案:A
注释:考查高血压禁忌食品。高血压患者应尽量戒酒,不宜饮用含糖饮料和碳酸饮料,建议少食用或不食用特别辛辣和刺激性食物,也不推荐饮用浓茶和咖啡,高血压患者要控制食盐摄入故也不宜食用腌制品。
有关高血压治疗膳食,下列错淏的是()。 A.富含水果、蔬菜 B.包括全谷物、鱼类及坚果 C.强调减少赤豆、干豆、蘑菇等富含钾、镁的食物摄入 D.强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
答案:C
注释:高血压患者推荐食用富钾蔬菜,适当增加钙、镁的摄入量。
防治高血压的非药物措施不正确的是()。 A.减重,增加运动 B.膳食限盐,每天平均不大于8g C.减少膳食脂肪,脂肪摄入量控制在总能量的25%以下 D.多进食含钙、钾丰富的食物
答案:B
注释:高血压患者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
关于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安排错误的是()。 A.减少热量摄入 B.减少脂肪摄入 C.限盐 D.减少鱼和大豆的摄入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4。高血压患者应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蛋白质占能量的15%以上,动物性蛋白质以禽类、鱼类、牛肉等为主,多食大豆蛋白。
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在开展营养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营养治疗时,关于营养素提供能量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占总能量的20% B.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60% C.SFA摄入量应少于总能量的10% D.脂肪占总能量的20%~25%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0。蛋白质摄入量应占能量的15%左右。碳水化合物应占总能量的60%左右。脂肪摄入以占总能量20%~25%为宜,SFA摄入量应少于总能量的10%,MUFA摄入量宜不少于总能量的10%,PUFA摄入量占总能量的10%。
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在开展营养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营养治疗时,关于膳食脂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脂肪占总能量的25%以下 B.作为预防膳食,P/S比值大于1 C.作为治疗膳食,P/S比值大于2 D.少选用植物油,多选用动物脂肪
答案:D
注释:多选用植物油。
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在开展营养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营养治疗时,可以选择的食物为()。 A.猪肝 B.鱼子 C.巧克力 D.酸牛奶
答案:D
注释:除了D选项其他食物均为患者不应食用的食物。
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在开展营养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营养治疗时,禁用的食物为()。 A.大豆制品 B.黄花鱼 C.黑木耳 D.全脂奶油
答案:D
注释:患者禁用高胆固醇食物,限制单糖和双糖含量高的食物。
患者男,50岁,身高178cm,体重72kg。出现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烦躁、精力不易集中等症状,并且容易疲劳。有高血压家族史,查体收缩压185mmHg,舒张压110mmHg,血清总胆固醇5.2mmol/L,甘油三酯1.60mmoL/L。诊断为()。 A.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 B.高甘油三酯血症 C.高血压 D.高血脂
答案:C
注释:考查高血压诊断。当收缩压≥140mmHg或/和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患者男,50岁,身高178cm,体重72kg。出现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烦躁、精力不易集中等症状,并且容易疲劳。有高血压家族史,查体收缩压185mmHg,舒张压110mmHg,血清总胆固醇5.2mmol/L,甘油三酯1.60mmoL/L。最适当的治疗是()。 A.降低体重 B.使用降脂药 C.使用升压药 D.降压药配合饮食治疗
答案:D
注释:因为患者收缩压舒张压都很高,单纯饮食治疗不够,建议降压药配合饮食治疗使用。
患者男,50岁,身高178cm,体重72kg。出现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烦躁、精力不易集中等症状,并且容易疲劳。有高血压家族史,查体收缩压185mmHg,舒张压110mmHg,血清总胆固醇5.2mmol/L,甘油三酯1.60mmoL/L。饮食治疗是()。 A.严格限制总能量摄入 B.限制脂肪、限制盐、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C.限制总能量、限制不饱和脂肪酸 D.限制胆固醇、限制膳食纤维
答案:B
注释:考查高血压膳食治疗。该患者体重在标准体重范围,可以不必严格限制总能量摄入,但要限制脂肪和盐,并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患者男,50岁,身高178cm,体重72kg。出现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烦躁、精力不易集中等症状,并且容易疲劳。有高血压家族史,查体收缩压185mmHg,舒张压110mmHg,血清总胆固醇5.2mmol/L,甘油三酯1.60mmoL/L。饮食禁忌为()。 A.茄子 B.韭菜 C.牛奶 D.咖啡
答案:D
注释:考查高血压膳食禁忌。高血压患者禁忌烟、酒、浓茶、咖啡及辛辣食物。
患者男,50岁,身高178cm,体重72kg。出现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烦躁、精力不易集中等症状,并且容易疲劳。有高血压家族史,查体收缩压185mmHg,舒张压110mmHg,血清总胆固醇5.2mmol/L,甘油三酯1.60mmoL/L。服药期间不宜选用()。 A.芹菜 B.番茄 C.黄瓜 D.扁豆
答案:D
注释:服用降压药期间,忌食扁豆。扁豆中富含酪胺,易引起体内酪胺堆积而致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介质,使血压进一步升高而致高压血危象。
某高血压患者在开展营养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能够促进高血压发生的营养素是()。 A.大豆蛋白质 B.钾 C.钠 D.维生素C
答案:C
注释:许多膳食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中与高血压发生呈正相关的因素为钠、能量以及脂肪和胆固醇。因此,一些含钠和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应禁用,如蛤贝类、皮蛋、猪肉,刺激食物如酒、浓茶等也要少吃,故正确答案为C。
某高血压患者在开展营养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关于高血压营养治疗原则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适量控制膳食总能量 B.控制食盐的摄入量 C.降低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D.增加蛋白质的供给
答案:D
注释:在高血压营养治疗时,适量控制膳食总能量、控制食盐的摄入量、降低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补充维生素,但是不主张增加蛋白质的供给,故正确答案为D。
某高血压患者在开展营养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在高血压营养治疗时,选择营养素不正确的是()。 A.如果是肥胖的高血压者,一般每周应减轻体重0.5~1.0kg B.按每千克体重补给1g的蛋白质,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C.进食碳水化合物没有限制,单糖、双糖、多糖都可以 D.为了控制钠的量,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5g为宜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3。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能过多,以免能量过剩造成肥胖。肥胖是导致血压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某高血压患者在开展营养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高血压患者可以选择具有保护血管和降压作用的食物,如()。 A.蛤贝 B.皮蛋 C.猪肉 D.芹菜
答案:D
注释:具有预防高血压、保护血管作用的食物为芹菜、木耳、大蒜等,故正确答案为D。
某高血压患者在开展营养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帕吉林等药物治疗高血压时,不要食用含酪胺高的食物。下面可以正常食用的食物为()。 A.磨菇 B.酸牛奶 C.香蕉 D.黄瓜
答案:D
注释:酪胺可使血压急剧升高,所以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帕吉林等药物治疗高血压时,不要食用含酪胺高的食物,如蘑菇、酸牛奶、香蕉、葡萄干、啤酒等,故正确答案为D。
血清胆固醇升高的诊断标准是()。 A.血清胆固醇>5.2mmol/L B.血清胆固醇>6.2mmol/L C.血清胆固醇>5.2mmol/L,甘油三酯>1.6mmol/L D.血清胆固醇>5.2mmol/L,甘油三酯>1.7mmol/L
答案:B
注释:《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可诊断为混合型高脂血症的实验室检查是()。 A.血清胆固醇>5.2mmol/L B.血清胆固醇>6.2mmol/L C.血清胆固醇>5.2mmol/L,甘油三酯>1.7mmol/L D.血清胆固醇>6.2mmol/L,甘油三酯>2.3mmol/L
答案:C
注释:《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年版)》。当血清胆固醇>5.2mmol/L时可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当血清胆固醇>5.2mmol/L,甘油三酯>1.7mmol/L可诊断为混合型高脂血症。
关于高血压的饮食治疗,错误的是()()。 A.限制膳食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量 B.限制蛋白质摄入量 C.增加钾、钙、镁的摄入量 D.限制钠盐摄入量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64。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蛋白质占能量的15%以上,动物性蛋白质以禽类、鱼类、牛肉等为主,多食大豆蛋白。
心肌梗死的饮食治疗是()。 A.限制胆固醇摄入,中重度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胆固醇摄入<200mg/d B.限制总能量、限制盐、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 C.限制总能量、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增加蛋白质摄入 D.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少食多餐
答案:D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558。心肌梗死患者膳食既要提供平衡的营养,以改善机体(包括心肌)的营养状态,又要坚持低脂、低饱和脂肪、低胆固醇的原则,以防血脂和血液黏度增高。另外,仍应少食多餐、避免过饱。患者如伴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应限制钠盐。
关于高胆固醇血症的饮食治疗,不正确的是()。 A.膳食胆固醇摄入不超过300mg/d B.限制总脂肪摄入 C.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 D.增加n-3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
答案:A
注释:《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年版)》。高胆固醇血症者,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少于200mg。少吃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动脑和内脏等。
【技师不做】肾脏功能不全患者,营养代谢变化为()。 A.糖代谢出现胰岛素抵抗降低 B.糖耐量升高 C.氮代谢产物积聚 D.不会引起脂质异常
答案:C
注释:肾脏排泄功能障碍时,血中非蛋白质含氮化合物大量增多。
【技师不做】肾脏病患者营养评价方法,除外()。 A.膳食调查 B.身体测量 C.肾功能检查 D.应急状态评估
答案:D
注释:考查肾脏病患者的营养评价方法,包括膳食调查、身体测量、实验室检查,肾功能检查、尿常规属实验室检查范围。
【技师不做】肾脏病患者营养治疗应()。 A.低能量供应,减少肾脏负担 B.肾功能不全时,增加蛋白摄入量 C.减少植物蛋白质,供给优质蛋白质 D.增加进水量
答案:C
注释:肾功能不全时血中必需氨基酸浓度下降,非必需氨基酸水平升高,所以应该选择生物价高的优质蛋白。
【技师不做】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有()。 A.出现多尿 B.起病急,伴有下肢水肿的“肾性面容” C.血尿的定义是5个红细胞每高倍镜视野 D.几乎全部患者均有蛋白尿,尿蛋白量在0.5g~3.5g/d
答案:D
注释:考查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发病后常有少尿,水肿为早期表现,轻者仅晨起眼脸、颜面水肿,重者延及全身。血尿的定义是高倍镜下尿中红细胞>3个,患者血压会中度升高。几乎全部患者均有蛋白尿,含量在0.5~3.5g/24h。
【技师不做】急性肾炎应限制()。 A.动物性食物 B.熏、酱等食品 C.呈碱性食品 D.乳类及其制品
答案:B
注释:急性肾炎应不同程度限制食盐的摄入量。
【技师不做】关于急性肾小球肾炎饮食治疗,不正确的是()。 A.起病初期,限制蛋白质饮食,供给量为0.5g/(kg·d) B.限制蛋白质时,选择优质蛋白 C.限制食盐的摄入量 D.少尿和无尿时,需限制水的摄入量
答案:A
注释:考查急性肾小球肾炎饮食治疗。轻度肾功能受损,每天蛋白质为0.8g/(kg·d)。患者水的摄入量按照尿量多少及水肿情况而定。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发生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B.普通型每24小时尿蛋白>3.5g C.尿蛋白丧失约3~5g/d,可给一般饮食,只需略限盐 D.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应按急性肾炎饮食原则处理
答案:D
注释:考查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概述。以青中年为主,男性多见。普通型每24小时尿蛋白为1.5~3.5g,成人能量供给一般为30~35kcal/(kg·d),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应按急性肾炎饮食治疗原则处理。
【技师不做】慢性肾小球肾炎饮食治疗是()。 A.尿蛋白丧失1~2g/d,增加饮食蛋白最 B.肾功能减退者,蛋白摄入量50~100g/d C.补充饱和脂肪酸 D.当肾功能明显减退时,不要过分限制钠盐
答案:D
注释:尿蛋白丧失1~2g/d,可给一般饮食;如尿蛋白丧失较多,或有血浆蛋白低下,但无氮质血症,可适当增加饮食中蛋白量。肾功能减退者,应适当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少于30~40g/d)。慢性肾小球肾炎伴高血压或高脂蛋白血症患者,需限制膳食中的饱和脂肪酸与胆固醇含量。当患者肾功能明显减退时,不要过分限制钠盐,以免血容量不足加重肾功能减退,甚至出现氮质血症。慢性肾炎高血压型应限制盐摄入,宜适量控制蛋白摄入量。
【技师不做】下列不是肾病综合征表现的是()。 A.蛋白尿 B.低蛋白血症 C.水肿 D.24小时尿蛋白总量在3.5g以下
答案:D
注释:考查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尿白蛋白>3.5g/24h。
【技师不做】肾病综合征早期患者应选用下列的饮食是()。 A.低盐饮食 B.低蛋白饮食 C.低脂肪饮食 D.高蛋白饮食
答案:D
注释:《临床营养学》第3版P357。肾病综合征患者通常表现为负氮平衡。早期患者肾功能尚好时可供给高蛋白质膳食,以弥补尿蛋白的丢失。
【技师不做】肾病综合征营养治疗为()。 A.大量蛋白尿导致血中蛋白浓度降低,应给予高蛋白饮食 B.限制饮食中蛋白量,同时加用必需氨基酸或α-酮酸 C.推荐膳食蛋白质含量为0.8~1.0g/(kg·d),其中动物蛋白占1/3,植物蛋白占2/3 D.限制能量摄入,可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
答案:B
注释:《临床营养学》第3版P357。根据病情调节蛋白质摄入量。一般主张,患者肾功能尚好时可供给高蛋白质膳食,以弥补尿蛋白的丢失。供给量约为0.8~1.0g/(kg•d),再加24小时尿蛋白丢失量。优质蛋白的供应占总蛋白的50%以上,氮热比保持在1:200以上。一旦患者肾功能不全,应立即限制膳食蛋白质的摄入量,但全天蛋白质摄入量不应低于50g。供给足够能量。患者需卧床休息,能量供给以30~35kcal/(kg•d)为宜,总量为2000~2500kcaL。碳水化合物应占每日总能量的65%~70%。
【技师不做】肾盂肾炎营养治疗为()。 A.限制水的摄入 B.限制蛋白质摄入 C.增加能量摄入 D.大量饮水、适量增加蛋白
答案:D
注释:患者肾脏损害不严重者,饮食蛋白质不必严格限制,但摄入量不得超过1g/(kg·d)。钠摄入量取决于水肿程度及血压。
【技师不做】急性肾损伤病程分期不包括()。 A.起始期 B.维持期 C.恢复期 D.开始期
答案:D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598。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表现分为起始期、维持期和恢复期。起始期患者通常并无明显的肾实质损伤。维持期一般持续7~14天,可出现少尿(<400rnl/d)或无尿(<100ml/d)。恢复期可出现尿量增多(对于少尿型),可达3000~5000ml/d。恢复期持续1~3周后尿量恢复正常。
【技师不做】急性肾衰竭少尿期饮食治疗,不正确的是()。 A.充足的热量、低蛋白、低盐 B.热量供给以易于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为主 C.每日供给15~20g高生物价蛋白 D.大量食用水果
答案:D
注释:急性肾衰竭少尿期,容易出现水中毒,必须严格控制入液量,在控制入液量的情况下,可适量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
【技师不做】急性肾衰竭多尿期饮食治疗是()。 A.热量供给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B.多选含钾丰富的蔬菜、瓜果 C.适量控制蛋白摄入 D.控制能量的摄入
答案:B
注释:食盐摄入量随尿量的增加而增加,每排出1000ml尿,可给食盐2g。由于多尿期钾丢失很多,应供给含钾丰富的水果和新鲜蔬菜。多尿期初,蛋白质摄入量为20g/d,第5~7天,应提高蛋白质摄入量至45g/d。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慢性肾衰竭临床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贫血是其最常见的表现 B.可出现心力衰竭 C.可能会导致失眠 D.临床特点包括内分泌失调
答案:A
注释:考查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特点。胃肠道反应为其最早最常见的表现。
【技师不做】下列饮食治疗中,不适合尿毒症患者的是()。 A.限制蛋白质饮食 B.高能量饮食 C.限盐饮食 D.低钙饮食
答案:D
注释:尿毒症患者由于肾脏的损害合成活性维生素D3能力下降,血钙降低,导致肾性骨病、骨质疏松,因此不适合低钙饮食。
【技师不做】慢性肾衰竭营养治疗的目的,除外()。 A.保持机体良好状态 B.阻止或减少尿毒症毒素积聚 C.减轻氮质血症 D.纠正肾功能不全
答案:D
注释:慢性肾衰竭营养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延长病程发展、提高生存率及生存期,但不能纠正肾功能不全病症。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透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常采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方法 B.可清除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及过量毒素 C.一般当血肌酐≥700µmmol或尿素氮>30mmol/L时,应考虑透析治疗 D.持续性蛋白质丢失是腹透不同于血透的主要缺点
答案:C
注释:考查透析的相关概念。一般当血肌酐≥884µmmol/L或尿素氮≥35.7mmol/L时,应考虑透析治疗。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血液透析的饮食治疗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需要控制钠、钾、磷摄入量 B.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比重应适当减小 C.应适当补充水溶性维生素 D.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增加
答案:C
注释:考查血液透析的饮食治疗。需要控制钠、钾、磷摄入量,单不饱和脂肪酸比重适当增加,适当补充水溶性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量应相应减少。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腹膜透析的饮食治疗的说法,错误的是()。 A.腹膜透析治疗时能量的供应可按35~45kcal/(kg·d)供给 B.大多数腹膜透析患者进行腹膜透析治疗时。宜摄入蛋白质1.2~1.5g/(kg·d) C.腹膜透析的患者的钠、钾摄入量应该远远低于血透 D.要警惕高钾血症的发生
答案:C
注释:考查腹膜透析的饮食治疗。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钠、钾摄入量可均稍高于血透。
【技师不做】患儿男,7岁。10天前患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突然出现少尿,每天尿量不足400ml,肉眼血尿、水肿,伴有乏力、恶心、呕吐、头晕。实验室检查:血尿素氮和肌酐显著增高。可能的诊断是()。 A.慢性肾小球肾炎 B.慢性肾盂肾炎 C.急性肾小球肾炎 D.肾病综合征
答案:C
注释:考查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各项体征均符合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
【技师不做】患儿男,7岁。10天前患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突然出现少尿,每天尿量不足400ml,肉眼血尿、水肿,伴有乏力、恶心、呕吐、头晕。实验室检查:血尿素氮和肌酐显著增高。饮食治疗为()。 A.适量的热量、低蛋白、低盐、减少入液量 B.高热量、低蛋白、减少入液量 C.高热量、高蛋白、增加入液量 D.足量饮水、增加水果蔬菜
答案:A
注释:适当控制患者摄入能量,低蛋白饮食,低盐饮食,减少摄入水分。
【技师不做】患儿男,7岁。10天前患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突然出现少尿,每天尿量不足400ml,肉眼血尿、水肿,伴有乏力、恶心、呕吐、头晕。实验室检查:血尿素氮和肌酐显著增高。选择的食品有()。 A.苏打饼干、奶、瘦肉、蔬菜 B.麦淀粉、蛋、瘦肉、水果 C.挂面、奶、蛋、高钠蔬菜 D.麦淀粉、腐乳、奶、瘦肉、水果
答案:B
注释:咸蛋、腐乳、高钠蔬菜、挂面、苏打饼干均含钠较高。
【技师不做】赵某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检测发现尿中蛋白含量很高,临床上需要饮食配合治疗。营养师会诊后给出的治疗膳食为()。 A.低蛋白膳食 B.低脂肪膳食 C.低盐膳食 D.高纤维膳食
答案:A
注释:急性肾小球肾炎应给予低蛋白膳食。
【技师不做】赵某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检测发现尿中蛋白含量很高,临床上需要饮食配合治疗。长期食用该膳食,应注意防止出现()。 A.能量缺乏 B.矿物质缺乏 C.维生素缺乏 D.负氮平衡
答案:D
注释:长期低蛋白饮食易出现负氮平衡。
【技师不做】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是()。 A.大量持久的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可合并肾功能不全 B.发热(38℃以上)肾区叩痛、压痛或尿中有白细胞管型 C.不同原因引起肾缺血或中毒,肾小管细胞发生坏死或功能障碍 D.起病急,有感染史,发病后少尿、蛋白尿、血尿、水肿
答案:D
注释: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是起病急,病前1~2周常有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史,发病后常有少尿,几乎全部患者均有蛋白尿,肾小球炎性水肿会导致血尿,早期会发生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原因多种,以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为主,临床表现为血尿、管型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大量持久的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等;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38℃以上)或腰痛、肾区叩痛、压痛或尿中有白细胞管型。
【技师不做】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是()。 A.大量持久的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可合并肾功能不全 B.发热(38℃以上)肾区叩痛、压痛或尿中有白细胞管型 C.不同原因引起肾缺血或中毒,肾小管细胞发生坏死或功能障碍 D.原发或继发于其他疾病,以弥漫性或局灶性炎症改变为主常有蛋白尿、管型尿
答案:D
注释: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是起病急,病前1~2周常有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史,发病后常有少尿,几乎全部患者均有蛋白尿,肾小球炎性水肿会导致血尿,早期会发生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原因多种,以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为主,临床表现为血尿、管型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大量持久的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等;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38℃以上)或腰痛、肾区叩痛、压痛或尿中有白细胞管型。
【技师不做】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是()。 A.大量持久的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可合并肾功能不全 B.发热(38℃以上)肾区叩痛、压痛或尿中有白细胞管型 C.不同原因引起肾缺血或中毒,肾小管细胞发生坏死或功能障碍 D.起病急,有感染史,发病后少尿、蛋白尿、血尿、水肿
答案:A
注释: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是起病急,病前1~2周常有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史,发病后常有少尿,几乎全部患者均有蛋白尿,肾小球炎性水肿会导致血尿,早期会发生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原因多种,以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为主,临床表现为血尿、管型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大量持久的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等;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38℃以上)或腰痛、肾区叩痛、压痛或尿中有白细胞管型。
【技师不做】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是()。 A.大量持久的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可合并肾功能不全 B.发热(38℃以上)肾区叩痛、压痛或尿中有白细胞管型 C.不同原因引起肾缺血或中毒,肾小管细胞发生坏死或功能障碍 D.起病急,有感染史,发病后少尿、蛋白尿、血尿、水肿
答案:B
注释: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是起病急,病前1~2周常有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史,发病后常有少尿,几乎全部患者均有蛋白尿,肾小球炎性水肿会导致血尿,早期会发生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原因多种,以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为主,临床表现为血尿、管型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大量持久的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等;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38℃以上)或腰痛、肾区叩痛、压痛或尿中有白细胞管型。
空腹血糖正常范围是()。 A.5.0~7.0mmol/L B.3.9~6.1mmol/L C.2.0~3.6mmol/L D.6.1~8.1mmol/L
答案:B
注释: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9~6.1mmol/L;如空腹血糖≥6.1mmol/L而<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如两次空腹血糖≥7.0mmol/L考虑糖尿病。
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是()。 A.约占糖尿病总数的90%,多见于成年人,40岁以上发病率高 B.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多有糖尿病家族史 C.初期多为超重或者肥胖体形,病情较缓和,多无明显临床症状 D.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答案:D
注释:l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是:约占糖尿病总数的10%,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年龄通常小于30岁。
因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所致的糖尿病类型为()。 A.1型糖尿病 B.2型糖尿病 C.妊娠期糖尿病 D.其他类型糖尿病
答案:A
注释: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导致的是1型糖尿病。
痛风患者在急性发作期最好选择()。 A.瘦肉、动物肝脏 B.海鲜、奶酪 C.牛奶、鸡蛋 D.牛肉、鸡汤
答案:C
注释:海鲜、肝脏、牛肉、黄鳝均属于嘌呤较高食物。
下列食物中嘌呤含量最低的是()。 A.菠菜 B.面包 C.牛肉 D.奶酪
答案:D
注释:乳类食品中嘌呤含量很少。
痛风患者可以选择的食物是()。 A.谷物 B.动物肝脏 C.鸡汤 D.肉汁
答案:A
注释:痛风患者适用低嘌呤膳食,禁用的食物包括:脑、肝、肾等动物内脏、凤尾鱼、沙丁鱼、肉汁、鸡汁等嘌呤含量高的食物。
嘌呤含量最少的食物是()。 A.内脏 B.坚果 C.干豆 D.水果
答案:D
注释:食物中嘌呤的含量规律为:内脏>肉>鱼>干豆>坚果>叶菜>谷类>水果。
脂肪组织储存能量的形式为()。 A.甘油三酯 B.胆固醇 C.低密度脂蛋白 D.高密度脂蛋白
答案:A
注释:脂肪组织储存能量的形式为甘油三酯。
下列对棕色脂肪组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主要位于皮下和腹部 B.没有血液供应 C.其主要功能是散热 D.含量少时可导致肥胖
答案:D
注释:棕色脂肪组织位于颈、肩、腋窝和背部肩肿间,含有大量线粒体,血液供应丰富,主要功能是产热,当体内所含棕色脂肪组织量少或功能障碍时可引起肥胖。
一日内人体易于积聚体脂的时刻为()。 A.早晨 B.上午 C.中午 D.晚上
答案:D
注释:在夜间,人的生理节律是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摄入的食物比较容易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
关于肥胖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 B.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 C.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 D.可增加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答案:B
注释: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遗传性肥胖主要指遗传物质(染色体、DNA)发生改变而导致的肥胖,这种肥胖比较罕见。
儿童少年肥胖的判定方法有多种,我国常用的是()。 A.目测法 B.年龄别体重 C.身高标准体重法 D.身高/体重幂指数
答案:C
注释:我国常用的是身高标准体重法,198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以按身高标准体重的笫80百分位数为身高标准体重,制定了我国儿童少年营养不良和肥胖的评价参考标准。
以体重判断肥胖的标准是()。 A.超过标准体重的20%为超重,30%为轻度肥胖,40%为中度肥胖,50%为重度肥胖 B.超过标准体重的10%为超重,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50%为重度肥胖 C.超过标准休重的15%为超重,23%为轻度肥胖,29%为中度肥胖,40%为重度肥胖 D.超过标准体重的10%为超重,24%为轻度肥胖,30%为中度肥胖,40%为重度肥胖
答案:B
注释:消瘦是-10%以下,正常为-10%~10%,超重为10%~20%,肥胖为≥20%。
儿童少年肥胖的身高/体重幂指数判定方法中最常用的是体质指数(BMI),又称Kaup指数,等于()。 A.体重(kg)/[身高(m)]2 B.体重(kg)/[身高(m)] C.体重(g)/[身高(m)]2 D.体重(g)/[身高(m)]
答案:A
注释:BMI=体重÷身高2。
临床上判断机体肥胖最常用、最简便的指标是()。 A.体重 B.MI C.皮褶厚度 D.体脂含量
答案:B
注释:BMI是临床上判断机体肥胖最常用、最简便的指标。
一男子20岁,身高180cm,体重70kg,其体质属于()。 A.肥胖 B.正常 C.消瘦 D.营养不良
答案:B
注释:BMI为21.6,属于正常范围。
目前公认腰围是衡量哪种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 A.单纯性肥胖 B.体质性肥胖 C.周围性肥胖 D.中心性肥胖
答案:D
注释:腰围一般用来衡量中心性肥胖。
采用体质指数判定肥胖时,WHO和我国的标准分别为()。 A.MI≥30,28 B.BMI≥30,25 C.BMI≥30,24 D.BMI≥28,25
答案:A
注释:体质指数(BMI)是目前评价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方法之一。WHO建议BM<18.5为消瘦,18.5~24.9为正常,25.0~29.9为超重,≥30为肥胖;我国成人BMI标准是<18.5为过低,18.5~23.9为正常,24.0~27.9为超重,≥28.0为肥胖。
超重的判断标准为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比例为()。 A.5% B.10% C.15% D.20%
答案:B
注释:超重为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比例为10%~20%。
肥胖的判断标准为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比例为()。 A.5% B.10% C.15% D.20%
答案:D
注释:超过比例20%为肥胖。
皮褶厚度测量常取的部位为()。 A.三头肌下端 B.腹直肌上端 C.骼嵴下端 D.肩胛骨上端
答案:A
注释:皮褶厚度测量常取的部位为三头肌下端、肩胛骨下端以及骼嵴与腋中线交叉处。
成年女性诊断为肥胖时体脂占体重的比例大于()。 A.10% B.15% C.25% D.30%
答案:D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36。成年女性健康体脂范围为25%~30%。
青少年肥胖的判断标准为()。 A.头围小于胸围 B.胸围小于腹围 C.头围小于腹围 D.头围大于胸围
答案:B
注释:肥胖标准为胸围小于腹围。
通过物理方法诊断肥胖的测量法是()。 A.身高 B.体重 C.胸围 D.生物电阻抗法
答案:D
注释:物理测量法包括全身电传导(totalbodyelectricalconductivity)、生物电阻抗分析(bioelectricalimpendenceanalysis)、双能X线吸收(dual-energyX-ray)、计算机控制的断层扫描(computerizedtomographicscans)和磁共振扫描(nuclearmagneticresonancescans),可测量骨骼重量和体脂在体内和皮下的分布,但其费用相对较昂贵。
引起单纯性肥胖的病因错误的是()。 A.营养摄入过多 B.由内分泌紊乱引起 C.活动过少 D.父母肥胖
答案:B
注释:疾病引起的肥胖为继发性肥胖,不属于单纯性肥胖。
肥胖发生的根本原因为()。 A.遗传 B.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 C.免疫功能紊乱 D.由其他疾病引起
答案:B
注释:根本原因是能量的摄入大于消耗。
肥胖者不用限制的物质为()。 A.葡萄糖 B.果糖 C.饱和脂肪酸 D.膳食纤维
答案:D
注释:肥胖者膳食供能量应合理控制,在各种能源物质中尤需对低分子糖(葡萄糖、果糖等)、饱和脂肪酸和乙醇严加控制,而膳食纤维不在控制之列。
肥胖者伴有降低的指标为()。 A.血甘油三酯 B.血胆固醇 C.糖耐量 D.血糖
答案:C
注释:肥胖者常有糖代谢障碍、糖耐量降低、血糖增高,血总脂、胆固醇、甘油三酯及游离脂肪酸均增高。
肥胖者易患高血压的可能机制有()。 A.血容量降低 B.心排出量及外周阻力下降 C.胰岛素抵抗 D.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
答案:C
注释:肥胖者常多食,他们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常高于不胖的人,从而造成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能刺激交感神经功能,使血管收缩,从而增大了血管的外周阻力,造成血压升高。
下列不属于肥胖并发症的疾病为()。 A.高血压 B.糖尿病 C.乳糖不耐症 D.心力衰竭
答案:C
注释:肥胖的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胆石症等。
下列属于肥胖并发症的疾病为()。 A.增生性骨关节炎 B.肾病综合征 C.胃溃疡 D.肝硬化
答案:A
注释:肥胖者易并发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
肥胖导致儿童健康的危害,除外()。 A.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B.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C.对骨骼的影响 D.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答案:B
注释:肥胖对儿童健康的危害: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影响,对运动能力及骨骼发育的影响和对儿童心理行为的不良影响。
治疗营养性肥胖的首选疗法是()。 A.控制饮食 B.手术疗法 C.控制饮食+运动疗法 D.药物治疗
答案:C
注释:营养性肥胖首选饮食加运动疗法。
有关肥胖者膳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倡低蛋白、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膳食 B.选择粗杂粮 C.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D.限制摄入动物内脏
答案:A
注释:针对肥胖的营养防治,提倡高蛋白、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膳食。其中,蛋白质的摄入建议多摄入优质蛋白。该膳食不仅可以有效减轻体重,改善代谢紊乱,还可以增加饱腹感,提高依从性。
降低体脂效果最明显的体力活动为()。 A.举重 B.柔道 C.游泳 D.短跑
答案:C
注释:以有氧代谢为特征的体力活动对降低体脂的效果最为明显,包括游泳等;而举重、柔道等属于以无氧代谢为特征的运动,减肥效果远不如有氧代谢活动。
肥胖治疗最根本的措施为()。 A.增加体力活动 B.控制饮食 C.吸脂手术 D.长期地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能量消耗
答案:D
注释:长期地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能量消耗是现阶段肥胖基础治疗中缺一不可的两根支柱。
肥胖者增加体力活动的益处为()。 A.改善糖耐量 B.增加胰岛素分泌 C.减少体脂分解 D.减少体蛋白合成
答案:A
注释:肥胖者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糖耐量,降低胰岛素分泌,促进体脂分解,减少体蛋白丢失和增加体蛋白合成,有利于维持机体正常氮平衡。
肥胖者合理的膳食能量供给为()。 A.等于正常成人推荐摄入量 B.大于正常成人推荐摄入量 C.小于机体实际耗能量 D.等于机体实际耗能械
答案:C
注释:肥胖者能量摄入应小于消耗,以造成能量负平衡。,
对于成年中度以上肥胖者适宜的减肥计划为()。 A.每日减肥0.5~1.0kg B.每周减肥0.5~1.0kg C.每月减肥0.5~1.0kg D.每季度减肥0.5~1.0kg
答案:B
注释:一般来说,对于成年轻度肥胖者,可按每月减肥0.5~1.0kg;而对成年中度以上肥胖者,则以每周减肥0.5~1.0kg为宜。
根据《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限能量膳食(CRD)的碳水化合物的适宜供能比例为()。 A.30%~45% B.55%~60% C.50%~55% D.55%~70%
答案:B
注释:《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限能量膳食(calorierestrictdiet,CRD)是指在目标能量摄入基础上每日减少能量摄入500~1000kcal(男性为1200~1400kcal/d,女性为1000~1200kcal/d),或较推荐摄入量减少1/3总能量,其中碳水化合物占每日总能量的55%~60%,脂肪占每日总能量的25%~30%。
肥胖者膳食中较正常要求可适当增加比例的物质为()。 A.优质蛋白 B.饱和脂肪酸 C.碳水化合物 D.胆固醇
答案:A
注释:肥胖者膳食能量的分配应较正常要求适当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比值,提高蛋白质比值,而脂肪之比值则以控制在正常要求的上限为妥,胆固醇摄入量不宜增加。
对于重度肥胖的人,急需调整饮食,每日应减少摄入能量()。 A.50~100kcal B.300~500kcal C.500~1000kcal D.1000~1500kcal
答案:C
注释:对于重度的肥胖者,每天以减少500~1000kcal的能量供给为宜,可以每周减重0.5~1.0kg。
下列可作为减肥食品原料的是()。 A.双糖 B.单糖 C.多糖 D.葡萄糖
答案:C
注释:减肥要限制精制单双糖的摄入,食物纤维这种多糖可以不加限制,可以有助于增加饱腹感缓解便秘。
肥胖的膳食治疗原则,错误的是()。 A.控制总能量的摄入 B.调整宏量营养素构成比和来源 C.多摄入LGI的膳食 D.限制膳食纤维的摄入
答案:D
注释:肥胖的膳食治疗原则:控制总能量摄入;调整宏量营养素构成比和来源;多摄入LGI的膳食;补充某些营养素和补充某些植物化学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关于运动对人体的益处,说法错误的是()。 A.有助于控制体重,防止反弹 B.改善代谢紊乱 C.改善心情和维持健康状态 D.治愈严重疾病
答案:D
注释:大量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运动除了有利于减肥外,还有下列益处:有助于维持减肥状态,防止反弹;改善代谢紊乱;改善心情和健康状态;预防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甚至降低死亡率。
下列不属于代谢综合征诊断的标准的是()。 A.巳经确诊为高血压 B.已经确诊为糖尿病 C.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D.空腹血甘油三酯≥1.7mmol/L和/或空腹HDL-C<0.9mmol/L(女),<1.0mmol/L(男)
答案:D
注释:我国关于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如下:以下具备3项或更多项即可诊断。(1)腹型肥胖(即中心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2)高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或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和(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3)高血压:血压≥130/85mmHg(1mmHg=0.133kPa)和(或)已确认为高血压并治疗者。(4)空腹甘油三酯(TG)≥1.70mmol/L。(5)空腹HDL‑C<1.04mmol/L。
以下不是代谢综合征”四重奏”的是()。 A.肥胖 B.高脂血症 C.高尿酸血症 D.高血压
答案:C
注释:考查代谢综合征的”四重奏”。不包括高尿酸。
【技师不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特征为()。 A.骨量减少 B.骨的微观结构不变 C.骨的脆性降低 D.I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答案:A
注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可分为两型:Ⅰ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属高转换型;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属低转换型。
【技师不做】Ⅱ型骨质疏松症的好发年龄为()。 A.30岁以下 B.30~40岁 C.40~50岁 D.65岁以上
答案:D
注释: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
【技师不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每天蛋白质摄入超过100g可引起()。 A.负氮平衡 B.负钙平衡 C.尿钙排泄减少 D.骨骼生长迟缓
答案:B
注释:蛋白质不足可能是导致营养不良儿童出现骨骼生长迟缓和骨质量减少的重要病理学因子。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蛋白质摄入不足或过量均可能对钙平衡和骨组织起负性调节。蛋白质摄入超过100g/d,可通过促进尿钙排泄,导致负钙平衡。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补充矿物质最为合理的是()。 A.只补充钙 B.补钙同时补充锌和铜 C.应补钙剂至少2000mg/d D.随着年龄的增长钙磷吸收下降,因此应补充等量的钙磷
答案:B
注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合理补钙,补充钙剂500~600mg/d。锌、铜与各种骨基质合成酶有关,锌缺乏时骨中多种含锌酶活性下降,骨的生长受抑制。随着年龄增长,钙吸入较磷下降更快,故钙磷比值应高于2: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可补充的有机钙剂为()。 A.氯化钙 B.碳酸钙 C.乳酸钙 D.活性钙
答案:C
注释:钙剂主要分为无机钙和有机钙,无机钙主要有氯化钙、碳酸钙、活性钙(主要成分为氧化钙和氢氧化钙)、磷酸氢钙等;有机钙包括乳酸钙、葡萄糖酸钙、拘橼酸钙、葡醛内酯钙等。
最适宜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补充锌的食物为()。 A.牡蛎 B.蘑菇 C.南瓜 D.西瓜
答案:A
注释:海产品(海鱼、牡蛎等)含锌较高,而蔬菜、水果含锌量较低。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补充营养素最为合理的是()。 A.补充过量蛋白质 B.补充过量活性维生素D3 C.应保持蛋白质的负氮平衡 D.多食用深色蔬菜和水果
答案:D
注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蛋白质摄入不足或过量均可能对钙平衡和骨组织起负性调节;活性维生素D3对骨健康的作用是双重的,不宜过量;深色蔬菜和水果含维生素A原,维生素A对骨骼钙化有利。许多植物化学物为非营养素成分,对机体发挥有益作用。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营养治疗原则为()。 A.根据个体情况,供给低能量、低蛋白、高维生素、高碘膳食 B.根据个体情况,供给高能量、低蛋白、高维生素、低碘膳食 C.根据个体情况,供给低能量、高蛋白、低维生素、高碘膳食 D.根据个体情况,供给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碘膳食
答案:D
注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营养治疗原则为根据个体情况,供给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禁服含碘药物及含碘高的食物。
最适宜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食用的食物为()。 A.海带 B.菠菜 C.紫菜 D.碘盐
答案:B
注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可摄入高维生素膳食,禁服含碘高的食物。
低碘膳食适用于()。 A.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B.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C.地方性甲状腺肿 D.糖尿病
答案:A
注释:碘在体内主要参与甲状腺素的合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应选择低碘膳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应控制的食物是()。 A.猪肉 B.冬瓜 C.海带 D.菠菜
答案:C
注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忌用含碘高的食物。
【技师不做】下列不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临床表现的是()。 A.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 B.体温偏低,脉压差小 C.下肢凹陷性黏液性水肿 D.基础代谢低于正常
答案:C
注释:考查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表现。
高碘膳食适用于()。 A.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B.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C.冠心病 D.糖尿病
答案:B
注释:补充碘可以刺激甲状腺素的分泌,故高碘膳食适用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
下列关于单纯性甲状腺肿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水中钙、镁、锌等元素含量较多,会导致单纯性甲状腺肿 B.萝卜中的硫脲类可导致甲状腺肿 C.甲状腺肿可发生在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和绝经期 D.该病在离海较远的地区较常见
答案:A
注释:考查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病因。钙、镁、锌等元素不属于致甲状腺肿物质。
下列关于低血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低血糖是一种以血糖浓度低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B.一般以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8mmol/L(50g/L)作为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 C.过度兴奋是其诱发因素 D.主要表现有心动过速,血压偏低
答案:C
注释:考查低血糖的病因和临床表现。低血糖的诱发因素有饥饿、劳累、精神刺激、过度兴奋、饮酒、发热和月经来潮等。
下列关于低血糖饮食冶疗的说法错误的是()。 A.避免诱发因素 B.饮食结构合理 C.生活方式规律 D.发作时立即休息即可
答案:D
注释:考查低血糖的饮食治疗。发作时立即进食含糖饮料或立即静脉注射葡萄糖。
糖皮质激素对钠和钾的作用是()。 A.无作用 B.潴钠、排钾 C.排钠、潴钾 D.潴钠、潴钾
答案:B
注释:考查肾上腺皮质增多症的临床表现。糖皮质激素有潴钠、排钾的作用。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肾上腺皮质增多症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可以手术治疗 B.减少蛋白质的摄入 C.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 D.给予低盐饮食
答案:B
注释:考查肾上腺皮质增多症的治疗。应增加蛋白质摄入。
【技师不做】下面不是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临床表现的是()。 A.血压升高 B.食欲减退、消瘦、疲乏、恶心、呕吐、嗜睡 C.心音低钝、心界缩小、脉搏细弱 D.皮肤黏膜色素沉着
答案:A
注释:考查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表现,会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技师不做】下面不是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有效治疗方法的是()。 A.病因治疗,如有活动性结核应治疗 B.基础治疗,终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替代疗法 C.避免过度疲劳、精神刺激 D.少钠盐,多钾盐
答案:D
注释:考查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饮食治疗方法。多钠盐,少钾盐。
【技师不做】下面是嗜铬细胞瘤病因的是()。 A.双侧肾上腺的破坏 B.缺碘 C.饮用水中缺乏钙、镁、锌等元素 D.常染色体等基因的体细胞缺失突变
答案:D
注释:嗜辂细胞瘤的病因为常染色体等基因的体细胞缺失突变。
【技师不做】下列不是嗜铬细胞瘤饮食治疗方法的是()。 A.控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B.给予低盐饮食 C.增加膳食总能量 D.慎吃圆白菜等十字花科食物
答案:D
注释:嗜铬细胞瘤的饮食治疗方法不包括慎吃圆白菜等十字花科食物。
患者王某,主诉:多吃、多喝、多尿、体重减轻。医生怀疑是糖尿病,拟测定空腹血糖和作葡萄糖耐量试验。营养师给王某葡萄糖耐量试验膳食,其中错误的做法是()。 A.清晨测定空腹血糖 B.清晨测定尿糖 C.以葡萄糖75g溶于300ml水中顿服 D.糖餐后1、2、3、4小时采血测定血糖
答案:D
注释:糖耐量试验膳食的原则是:试验前一天晚餐后禁食。试验日应卧床休息,清晨测空腹血糖同时留尿标本,然后取葡萄糖75g溶于300ml水中,或者食用75g面粉制成的馒头。患者5分钟吃完,从吃笫一口时开始计时,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和180分钟各抽血一次,同时留尿标本做血糖定量和尿糖定性测试。
患者王某,主诉:多吃、多喝、多尿、体重减轻。医生怀疑是糖尿病,拟测定空腹血糖和作葡萄糖耐量试验。试验前的准备工作中,不正确的是()。 A.吃正常餐3日以上 B.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300g以上 C.停用降血糖药物 D.每日饮酒限制在100ml以内
答案:D
注释:没有对酒的特别规定。
患者男,58岁。身高173cm,体重80kg,患者主诉最近3个月总有饥饿感,多食、多尿,体重减轻10kg。查体:脚趾末端有蚁行感,视力减弱。对该患者的初步诊断为()。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甲状腺功能减退 C.幼年型糖尿病 D.成年型糖尿病
答案:D
注释: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腰痛,四肢酸痛,手足蚁走感、麻木,视力减弱等。成年型糖尿病患者表现不明显,进展缓慢,常在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糖尿病患者应口服降糖药物,并采用其他方法综合治疗。合理控制能量,该患者肥胖,所以必须减少能量摄入;蛋白质供给与正常人近似;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与脂肪适量,比例不宜增加;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患者男,58岁。身高173cm,体重80kg,患者主诉最近3个月总有饥饿感,多食、多尿,体重减轻10kg。查体:脚趾末端有蚁行感,视力减弱。该患者的临床治疗原则为()。 A.首选手术治疗 B.放射性131I治疗 C.不宜进行体育活动 D.给予口服降糖药
答案:D
注释: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腰痛,四肢酸痛,手足蚁走感、麻木,视力减弱等。成年型糖尿病患者表现不明显,进展缓慢,常在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糖尿病患者应口服降糖药物,并采用其他方法综合治疗。合理控制能量,该患者肥胖,所以必须减少能量摄入;蛋白质供给与正常人近似;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与脂肪适量,比例不宜增加;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患者男,58岁。身高173cm,体重80kg,患者主诉最近3个月总有饥饿感,多食、多尿,体重减轻10kg。查体:脚趾末端有蚁行感,视力减弱。该患者的营养治疗原则为()。 A.减少能量摄入 B.减少蛋白质摄入 C.减少膳食纤维的摄入 D.增加膳食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例
答案:A
注释: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腰痛,四肢酸痛,手足蚁走感、麻木,视力减弱等。成年型糖尿病患者表现不明显,进展缓慢,常在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糖尿病患者应口服降糖药物,并采用其他方法综合治疗。合理控制能量,该患者肥胖,所以必须减少能量摄入;蛋白质供给与正常人近似;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与脂肪适量,比例不宜增加;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患者男,19岁。糖尿病史5年,患者处于昏迷状态,被120紧急送往医院。实验室检查:尿酮体呈强阳性,血糖500mg/dl,血酮体强阳性。该患者可能的发病原因为()。 A.蛋白质合成增加 B.脂肪分解增加 C.碳水化合物分解增加 D.钙摄入过多
答案:B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810。该患者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能的发病原因是脂肪分解增加,产生大量酮体。
患者男,19岁。糖尿病史5年,患者处于昏迷状态,被120紧急送往医院。实验室检查:尿酮体呈强阳性,血糖500mg/dl,血酮体强阳性。该患者可能出现的物质代谢紊乱为()。 A.高钾血症 B.高钠血症 C.高游离脂肪酸血症 D.生酮氨基酸浓度升高
答案:C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810。该患者有酮症,脂肪分解致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加,进而产生大量酮体。
患者男,19岁。糖尿病史5年,患者处于昏迷状态,被120紧急送往医院。实验室检查:尿酮体呈强阳性,血糖500mg/dl,血酮体强阳性。该患者适宜的治疗措施为()。 A.停止给予胰岛素 B.静脉输液 C.不能进食 D.不能饮水
答案:B
注释:该患者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当代谢紊乱发展至脂肪分解加速、血清酮体积聚,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称为酮症酸中毒,常见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可出现低钠、低钾、高游离脂肪酸血症,血浆中生酮氨基酸和生糖氨基酸浓度降低。患者需要给予足量胰岛素,并鼓励多饮水,进食流质膳食,必要时静脉输液,并应积极抢救。
患者男,54岁。关节炎5年,四肢多关节呈持续发作。查体:右足趾关节肿胀,压痛明显,右足背红肿。关节表面呈核桃壳样增生不平,皮下隐现多个乳白色硬结节。左耳轮、右鹰嘴突、两指间、掌指、两附距关节均散在0.2~2.5cm大小不等结石。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2~6个/高倍视野)。管型:透明管型(0~2个)颗粒管型(1~2个),上皮细胞(+),尿蛋白(+),尿酸盐结晶少量。血尿酸746µmol/L。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 A.痛风 B.甲状腺功能亢进 C.肿瘤 D.风湿性关节炎
答案:A
注释:痛风的诊断依据为:反复发作的非对称性、非游走性跖趾关节红肿热痛;有高尿酸血症;痛风结节或关节积液中证实有尿酸盐结晶存在,凡具有上列任何两项即可确诊。患者应限制嘌呤的摄入,沙丁鱼中嘌呤含量特别高,痛风患者不宜食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尽快采用药物治疗以缩短发作期,其中秋水仙碱对急性发作有特效;间歇期及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常用别嘌呤醇等药物抑制尿酸合成。此外,痛风患者应采用低脂、低盐膳食,多摄入水分,禁止吸烟及饮酒。
患者男,54岁。关节炎5年,四肢多关节呈持续发作。查体:右足趾关节肿胀,压痛明显,右足背红肿。关节表面呈核桃壳样增生不平,皮下隐现多个乳白色硬结节。左耳轮、右鹰嘴突、两指间、掌指、两附距关节均散在0.2~2.5cm大小不等结石。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2~6个/高倍视野)。管型:透明管型(0~2个)颗粒管型(1~2个),上皮细胞(+),尿蛋白(+),尿酸盐结晶少量。血尿酸746µmol/L。该患者应控制的食物是()。 A.青豆 B.蘑菇 C.冬瓜 D.沙丁鱼
答案:D
注释:痛风的诊断依据为:反复发作的非对称性、非游走性跖趾关节红肿热痛;有高尿酸血症;痛风结节或关节积液中证实有尿酸盐结晶存在,凡具有上列任何两项即可确诊。患者应限制嘌呤的摄入,沙丁鱼中嘌呤含量特别高,痛风患者不宜食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尽快采用药物治疗以缩短发作期,其中秋水仙碱对急性发作有特效;间歇期及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常用别嘌呤醇等药物抑制尿酸合成。此外,痛风患者应采用低脂、低盐膳食,多摄入水分,禁止吸烟及饮酒。
患者男,54岁。关节炎5年,四肢多关节呈持续发作。查体:右足趾关节肿胀,压痛明显,右足背红肿。关节表面呈核桃壳样增生不平,皮下隐现多个乳白色硬结节。左耳轮、右鹰嘴突、两指间、掌指、两附距关节均散在0.2~2.5cm大小不等结石。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2~6个/高倍视野)。管型:透明管型(0~2个)颗粒管型(1~2个),上皮细胞(+),尿蛋白(+),尿酸盐结晶少量。血尿酸746µmol/L。该患者适宜的治疗措施为()。 A.别嘌呤醇对急性发作有特效 B.可以正常吸烟和饮酒 C.关节炎发作也应坚持体育锻炼 D.限制脂肪的摄入
答案:D
注释:痛风的诊断依据为:反复发作的非对称性、非游走性跖趾关节红肿热痛;有高尿酸血症;痛风结节或关节积液中证实有尿酸盐结晶存在,凡具有上列任何两项即可确诊。患者应限制嘌呤的摄入,沙丁鱼中嘌呤含量特别高,痛风患者不宜食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尽快采用药物治疗以缩短发作期,其中秋水仙碱对急性发作有特效;间歇期及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常用别嘌呤醇等药物抑制尿酸合成。此外,痛风患者应采用低脂、低盐膳食,多摄入水分,禁止吸烟及饮酒。
患者女,58岁,身高158cm,体重75kg。眼脸黄斑瘤。近来偶常有头晕、嗜睡症状,检查结果:收缩压135mmHg,舒张压85mmHg,血清总胆固醇8.20mmol/L,甘油三酯1.60mmol/L。考虑的诊断是()。 A.高血压 B.高胆固醇血症 C.高甘油三酯血症 D.混合型高脂血症
答案:B
注释:血压<140/90mmHg,不能诊断为高血压。血清总胆固醇>6.2mmol/L,升高。甘油三脂<1.7mmol/L,正常。
患者女,58岁,身高158cm,体质75kg。眼脸黄斑瘤。近来偶常有头晕、嗜睡症状,检查结果:收缩压135mmHg,舒张压85mmHg,血清总胆固醇8.20mmol/L,甘油三酯1.60mmol/L。该患者的治疗措施是()。 A.服用降压药 B.降低体重、配合饮食治疗 C.服用抗抑郁药物 D.服用降脂药物
答案:B
注释:考查高脂血症的治疗。该患者体重明显超过标准体重,且血脂水平显著升高,首先应控制饮食,降低体重。
患者女,58岁,身高158cm,体质75kg。眼脸黄斑瘤。近来偶常有头晕、嗜睡症状,检查结果:收缩压135mmHg,舒张压85mmHg,血清总胆固醇8.20mmol/L,甘油三酯1.60mmol/L。该患者的饮食治疗原则为()。 A.控制总能量摄入,胆固醇<200mg/d B.控制总能量摄入,胆固醇<300mg/d C.控制盐,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D.限制不饱和脂肪酸
答案:A
注释:《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年版)》。该患者有肥胖(BMI>28)、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6.2)。控制能量摄入,维持健康体重,有利于血脂控制。高胆固醇血症,胆固醇摄入量应少于200mg。
患者女,32岁,身高163cm,1个月前体重92kg。1个月前开始每天只吃两个苹果,现在体重降至86kg,主诉呼吸短促、无力、易感疲劳、腿痛。实验室检查:甘油三酯2.Lmmol/L,总胆固醇7.1mmol/L。该患者的体重为()。 A.偏瘦 B.正常 C.轻度肥胖 D.中度肥胖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42。肥胖度(%)=[实际体重(kg)一身高标准体重(kg)]/身高标准体重(kg)×100%。判断标准是:肥胖度≥10%为超重;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50%为重度肥胖。身高标准体重=163-105=58kg,肥胖度=(86-58)/58×100%=48%。属于中度肥胖。
患者女,32岁,身高163cm,1个月前体重92kg。1个月前开始每天只吃两个苹果,现在体重降至86kg,主诉呼吸短促、无力、易感疲劳、腿痛。实验室检查:甘油三酯2.Lmmol/L,总胆固醇7.1mmol/L。该患者保证每日能量提供应至少为()。 A.2100kJ B.3500kJ C.4200kJ D.7000kJ
答案:C
注释:患者BMI=92/1.63/1.63=35,肥胖,且有血脂异常,按限能量平衡膳食减重,每日供能1000~1500kcal,1000kcal即4200kj
患者女,32岁,身高163cm,1个月前体重92kg。1个月前开始每天只吃两个苹果,现在体重降至86kg,主诉呼吸短促、无力、易感疲劳、腿痛。实验室检查:甘油三酯2.1mmol/L,总胆固醇7.1mmol/L。该患者膳食脂肪供能的适宜比例为()。 A.<10% B.10%~20% C.20%~30% D.30%~40%
答案:C
注释:该患者的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30%~49%,为中度肥胖,伴通气不良和内分泌代谢紊乱,膳食应合理控制能量摄入。对能量的控制一定要循序渐进,逐步降低,切忌骤然猛降或降至最低安全水平以下。对成年中度以上肥胖者,以每周减肥0.5~1.0kg为宜,并尽量使其每日膳食供能不低于4200kJ,这是可在较长时间内坚持的最低安全水平。由于该患者伴发高脂血症,应限制脂肪的摄入量,以控制占膳食总能量的20%~30%为宜。
患者女,30岁。怕热、多汗、易激动,消瘦1年。查体:消瘦、皮肤湿润,甲状腺增大,随吞咽上下移动,心率100次/min。检验:T3、T4增高。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 A.肿瘤 B.甲状腺功能亢进 C.甲状腺功能减退 D.肺结核
答案:B
注释:该患者符合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即高代谢、交感神经兴奋症候群、甲状腺肿大,辅助检查亦支持。患者应适当休息,治疗包括以抗甲状腺药物为主的内科治疗、放射性131I治疗及甲状腺次全切除,其中服用抗甲状腺药物为首选,合并心力衰竭时要控制供给水分。
【技师不做】患者女,30岁。怕热、多汗、易激动,消瘦1年。查体:消瘦、皮肤湿润,甲状腺增大,随吞咽上下移动,心率100次/min。检验:T3、T4增高。对该患者应采取的治疗措施为()。 A.首选甲状腺切除术治疗 B.给予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药物 C.放射性131I治疗 D.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答案:C
注释:该患者符合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即高代谢、交感神经兴奋症候群、甲状腺肿大,辅助检查亦支持。患者应适当休息,治疗包括以抗甲状腺药物为主的内科治疗、放射性131I治疗及甲状腺次全切除,其中服用抗甲状腺药物为首选,合并心力衰竭时要控制供给水分。
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液学检查时升高的指标为()。 A.红细胞计数 B.血红蛋白 C.红细胞游离原卟啉 D.红细胞比容
答案:C
注释: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清铁蛋白下降,血清铁降低,铁结合力上升,游离原卟啉浓度上升。
对缺铁性贫血无症状表现的缺铁期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指标为()。 A.血清铁蛋白 B.血清铁 C.贮存铁 D.总铁结合力
答案:A
注释:对血清铁蛋白的测定是诊断隐形缺铁性贫血最好、最可靠的办法。
下列属于缺铁性贫血的改变为()。 A.血清铁增加 B.贮存铁增加 C.血红蛋白降低 D.总铁结合力降低
答案:C
注释:缺铁性贫血表现为血清铁明显减少、贮存铁极度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而总铁结合力与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明显升高。
促进缺铁性贫血铁吸收的维生素不包括()。 A.维生素A B.B族维生素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答案:D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30。维生素A可在肠道内与铁结合,并保持较高的溶解度,防止植酸、多酚类等对铁吸收的不利作用。维生素B2有利于铁的吸收、转运与贮存。维生素C具有酸性和还原性,能将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并与铁螯合形成可溶性小分子络合物,有利于铁吸收。叶酸、维生素E、维生素B12等对铁的吸收也起到重要的协助作用。
可为缺铁性贫血患者提供较多铁的食物为()。 A.牛奶 B.猪血 C.胡萝卜 D.马铃薯
答案:B
注释:缺铁性贫血患者膳食中应多供给含铁高的食品,如动物血、动物肝、牛肉等。
缺铁性贫血患者口服铁剂出现严重胃肠道反应时,应选择肌内注射的药物为()。 A.硫酸亚铁 B.富马酸亚铁 C.葡萄糖酸亚铁 D.右旋糖酐铁
答案:D
注释:缺铁性贫血患者可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枸橼酸铁铵等,当口服出现严重胃肠道反应时应选择肌内注射右旋糖酐铁。
缺铁性贫血患者服用铁剂的时限为()。 A.1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贫血被纠正后继续服用3~6个月
答案:D
注释: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贫血被纠正以后还要继续服用小剂量铁剂3~6个月。
【技师不做】下列不是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表现的是()。 A.溶血性黄疸 B.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尿血和皮肤黏膜广泛出血 C.口腔炎 D.贫血
答案:A
注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及所致的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
【技师不做】下列不是溶血性贫血临床表现的是()。 A.寒战、高热 B.尿呈红色或酱油色 C.严重者可并发急性肾衰竭 D.消化道改变
答案:D
注释:考查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溶血性贫血一般不会出现消化道改变。
【技师不做】下列是溶血性贫血适宜饮食治疗方法的是()。 A.饮食能量适中,高优质蛋白,维生素含量适宜 B.补铁 C.多吃猪肝 D.少用钾盐,多食钠盐
答案:A
注释:考查溶血性贫血的适宜饮食治疗方法,为供给能量适中、高优质蛋白、适宜维生素的饮食。多喝水,促进代谢产物排出。
【技师不做】下列不是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的是()。 A.发热 B.难治性贫血 C.肾功能损害 D.神经系统症状
答案:C
注释:考查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难治性贫血、出血、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皮肤和口腔病变、神经系统症状、骨骼和四肢关节酸痛。
【技师不做】以下不是急性白血病的膳食原则的是()。 A.高能量、高蛋白饮食 B.富含铁、锌、铜的食物 C.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D.低盐、低蛋白、低脂肪饮食
答案:D
注释:急性白血病应提供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
【技师不做】下列不是过敏性紫癜常见病因的是()。 A.感染,包括寄生虫、细菌等 B.缺铁 C.药物,如抗生素等 D.鱼、虾、蟹等高蛋白食物
答案:B
注释:考查过敏性紫癜病因。过敏性紫癜的常见病因为:感染;药物;食物;其他如花粉、虫咬、疫苗注射等。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过敏性紫癜饮食治疗正确的是()。 A.补充维生素C B.多食钠盐 C.补铁 D.优质低蛋白饮食
答案:A
注释:考查过敏性紫癜的饮食治疗方法。过敏性紫癜在去除致病因素之后,要注意补充维生素C,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患者女,34岁,素食者。面色苍白、倦怠无力、头晕耳鸣。查体:血压110/70mmHg,心率103次/min。检验:红细胞2.6×10^12/L,血红蛋白94g/L。该患者出现下列症状最可能的原因为()。 A.钙摄入不足 B.钙摄入过多 C.铁摄入不足 D.铁摄入过多
答案:C
注释:《WS/T441—2013人群贫血筛查方法》患者红细胞2.6×10^12/L(<3.5×10^12/L),血红蛋白94g/L(<120g/L),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患者女,34岁,素食者。面色苍白、倦怠无力、头晕耳鸣。查体:血压110/70mmHg,心率103次/min。检验:红细胞2.6×10^12/L,血红蛋白94g/L。该患者最适宜的治疗方法为()。 A.补充钙剂 B.补充铁剂 C.注射胰岛素 D.服用秋水仙碱
答案:B
注释:该患者可能由于一直素食而使铁摄入不足,导致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不同程度降低。其治疗原则是消除病因和用铁剂治疗。
【技师不做】患者男,35岁。1年前曾因发热而服用氯霉素,后出现头晕、耳鸣、心悸、气短、全身疲乏无力,经常发热。查体:唇甲苍白,四肢皮肤有淤点,心率96次/min。检验:血红蛋白40g/L,白细胞2.5×10^9/L,红细胞1.50×10^12/L,血小板30×10^9/L。骨髓穿刺显示红细胞和粒细胞增生不活跃,以中晚期细胞为主。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 A.维生素C缺乏病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答案:D
注释:再障与服用氯霉素有关。患者符合再障临床表现。
【技师不做】患者男,35岁。1年前曾因发热而服用氯霉素,后出现头晕、耳鸣、心悸、气短、全身疲乏无力,经常发热。查体:唇甲苍白,四肢皮肤有淤点,心率96次/min。检验:血红蛋白40g/L,白细胞2.5×10^9/L,红细胞1.50×10^12/L,血小板30×10^9/L。骨髓穿刺显示红细胞和粒细胞增生不活跃,以中晚期细胞为主。该患者适宜的膳食为()。 A.高铁膳食 B.高盐膳食 C.低能量膳食 D.低蛋白膳食
答案:A
注释: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因骨髓造血组织显著减少,引起造血功能减退的一种贫血,表现为外周血中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明显减少,临床上常有严重贫血、感染和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出血多至贫血时,应供给丰富铁、铜、锌、高蛋白、能量膳食,平时可配给中医食疗炖汤饮。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内容,正确的是()。 A.甲型肝炎以母婴垂直传播为主要途径 B.戊型肝炎以母婴垂直传播为主要途径 C.乙型肝炎可通过性接触传播 D.甲型肝炎容易发展成慢性状态
答案:C
注释:考查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甲型和戊型肝炎以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以急性肝炎为主,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肝炎病毒。
【技师不做】病毒性肝炎患者适宜的膳食为()。 A.高能量膳食 B.高蛋白质膳食 C.高脂肪膳食 D.高碳水化合物膳食
答案:B
注释:高碳水化合物、高能量膳食对病毒性肝炎患者有害而无益,因而主张采用高蛋白质、低脂肪、适量碳水化合物和能量的膳食,有利于肝组织功能的恢复。
【技师不做】下列适宜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营养治疗为()。 A.鼓励每餐多摄食 B.低能量 C.限制亚油酸的摄入 D.高蛋白
答案:D
注释: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食物中应含较多的生物价值高的蛋白质,可多选用牛奶、鸡蛋、豆制品等保护肝脏功能。
【技师不做】碳水化合物对肝炎患者的意义为()。 A.降低肝脏对氨基酸的利用 B.降低肝糖原的储备 C.高碳水化合物有利于治疗 D.维持肝微粒体酶的活性
答案:D
注释:高碳水化合物对治疗肝炎不利,但碳水化合物又能促进肝脏对氨基酸的利用、增加肝糖原的储备、增强肝细胞抗病毒能力和维持肝微粒体酶的活性,因而应适量供给。
【技师不做】最适宜肝炎患者食用的食物为()。 A.酒 B.豆腐 C.辣椒 D.咖喱牛肉
答案:B
注释:肝炎患者应避免摄入损害肝细胞的食物,忌酒及含酒精饮料、辛辣及强烈刺激的调味品、霉变食物。
【技师不做】慢性肝炎患者膳食禁用的烹调方式为()。 A.蒸 B.炖 C.烩 D.炒
答案:D
注释:肝炎患者食物烹调时宜采用蒸、煮、炖等方法,使食物柔软、易消化,忌用油炸、煎、炒。
【技师不做】有利于恢复肝功能的矿物质为()。 A.硒 B.碘 C.汞 D.钠
答案:A
注释: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成分,参与机体氧化自由基的清除,锌作辅酶参与体内重要的生命活动,因此肝炎患者应注意补充硒、锌。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肺结核临床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午后低热,乏力 B.食欲减退,消瘦 C.干咳 D.精神症状,记忆力减退
答案:D
注释:考查肺结核临床表现。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多为低热(午后为著)、盗汗、乏力、食欲缺乏、消瘦、女性月经失调等;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不同程度胸闷或呼吸困难,一般不包含精神症状。
【技师不做】结核病患者的能量需要量为()。 A.小于正常成人推荐摄入量 B.等于正常成人推荐摄入量 C.大于正常成人推荐摄入量 D.等于机体实际耗能量
答案:C
注释:结核病是慢性消耗性疾病,能量需要超过正常人。
【技师不做】肺结核病患者的碳水化合物供给量为()。 A.小于正常成人推荐摄入量 B.等于正常成人推荐摄入量 C.大于正常成人推荐摄入量 D.不限
答案:D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575。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的主要来源,可按患者平时食量而定,不必加以限制,而且应该鼓励多进食,可适当采用加餐方式增加进食量。伴有糖尿病时,每天碳水化合物供给量为250~300g,脂肪以80g左右为宜。
【技师不做】结核病患者补充维生素A的意义是()。 A.增强上皮细胞的抵抗力 B.增进食欲 C.健全肺部和血管的功能 D.参与体内代谢
答案:A
注释:对于结核病患者而言,维生素A能增强上皮细胞的抵抗力;维生素B和C能增进食欲,健全肺部和血管的功能,并参与体内代谢;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伤寒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 A.初期体温呈阶梯状升高 B.皮肤可出现玫瑰疹 C.小肠出现溃疡 D.贫血
答案:D
注释:考查伤寒的临床表现。伤寒可出现毒血症反应,但不会出现贫血。
【技师不做】伤寒患者每天应供水的量为()。 A.1200ml B.1500ml C.1800ml D.3000ml
答案:D
注释:伤寒患者应多饮水,包括膳食中的水分在内,每天应供水3000ml左右。
伤寒发热期患者的膳食应为()。 A.普通膳食 B.管饲要素膳食 C.管饲无氮膳食 D.流质膳食
答案:D
注释:考查伤寒患者的膳食分期调配。发热期患者容易出现肠穿孔和肠出血,应供给流质或少渣半流质膳食。
【技师不做】细菌性痢疾急性期患者的膳食应为()。 A.普通膳食 B.半流质膳食 C.清流质膳食 D.冷流质膳食
答案:C
注释:细菌性痢疾急性期患者的膳食应供给清流质,主要为米汤、藕粉等。
【技师不做】细菌性痢疾恢复期患者的膳食应为()。 A.普通膳食 B.半流质膳食 C.清流质膳食 D.冷流质膳食
答案:B
注释:细菌性痢疾恢复期患者膳食应供给少渣无刺激性膳食,可由少渣半流质逐步过渡到软食。
【技师不做】患者女,42岁。主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右肋隐痛。查体:肝大,质硬,有轻触痛。检查ALT331U/L,AST167U/L,HBsAg(+)、HBeAg(+)、抗HBC-IgM(+)。该患者适宜的活动为()。 A.上班 B.舞蹈 C.驾驶 D.卧床
答案:D
注释:该患者处于肝炎活动期,应及时静养,可减轻肝脏的生理负担。
【技师不做】患者女,42岁。主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右肋隐痛。查体:肝大,质硬,有轻触痛。检查ALT331U/L,AST167U/L,HBsAg(+)、HBeAg(+)、抗HBC-IgM(+)。该患者膳食蛋白质供能的适宜比例为()。 A.5% B.8% C.10% D.18%
答案:D
注释:肝炎患者采用高蛋白膳食,蛋白质的供能比例占总能量的15%及以上。
【技师不做】患者女,42岁。主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右肋隐痛。查体:肝大,质硬,有轻触痛。检查ALT331U/L,AST167U/L,HBsAg(+)、HBeAg(+)、抗HBC-IgM(+)。该患者最适宜食用的食物为()。 A.炸鱼 B.煮蛋 C.煎蛋 D.西红柿炒鸡蛋
答案:B
注释:该患者处于肝炎活动期,食物烹调时宜采用蒸、煮、炖等方法,忌用油炸、煎、炒。
【技师不做】某肺结核病患者,需要营养辅助治疗。下列不属于结核病营养治疗目的的是()。 A.补充充足的能量 B.补足机体需要和疾病消耗的营养素 C.加速结核病灶的钙化 D.抑制细菌的繁殖和生长
答案:D
注释:结核病营养治疗目的是补给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素,以满足患病机体的能量和营养消耗,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机体的恢复。
【技师不做】关于结核病营养治疗的论述,错误的是()。 A.每千克体重供给40~50kcal的能量 B.每千克体重供给1.5~2.0g的蛋白质,其中优质蛋白占一半左右 C.补充含钙丰富的食物 D.饮酒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营养素的吸收利用
答案:D
注释:结核病人饮食应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不能饮酒。
【技师不做】患者男,28岁。主诉昨晚外出吃烧烤后深夜恶心,下腹阵发性绞痛,腹泻多次,水样便转脓血便,里急后重,肠鸣音亢进。查体:体温39.6℃,左下腹有压痛。血常规:白细胞11.3×109L,粪便镜检满视野红白细胞。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 A.病毒性肝炎 B.细菌性痢疾 C.霍乱 D.伤寒
答案:B
注释:细菌性痢疾临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为特征,并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急性期供给清流质,主要为米汤、藕粉等;恢复期供给少渣无刺激性膳食,副食选择含纤维素少、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蛋、奶、鱼、豆腐等,避免含纤维多和难消化的食物。
【技师不做】患者男,28岁。主诉昨晚外出吃烧烤后深夜恶心,下腹阵发性绞痛,腹泻多次,水样便转脓血便,里急后重,肠鸣音亢进。查体:体温39.6℃,左下腹有压痛。血常规:白细胞11.3×109L,粪便镜检满视野红白细胞。该患者急性期最适宜的食物为()。 A.鸡蛋 B.玉米 C.菠菜 D.米汤
答案:D
注释:细菌性痢疾临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为特征,并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急性期供给清流质,主要为米汤、藕粉等;恢复期供给少渣无刺激性膳食,副食选择含纤维素少、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蛋、奶、鱼、豆腐等,避免含纤维多和难消化的食物。
【技师不做】患者男,28岁。主诉昨晚外出吃烧烤后深夜恶心,下腹阵发性绞痛,腹泻多次,水样便转脓血便,里急后重,肠鸣音亢进。查体:体温39.6℃,左下腹有压痛。血常规:白细胞11.3×109L,粪便镜检满视野红白细胞。该患者恢复期最适宜的食物为()。 A.鸡蛋 B.玉米 C.菠菜 D.米汤
答案:A
注释:细菌性痢疾临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为特征,并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急性期供给清流质,主要为米汤、藕粉等;恢复期供给少渣无刺激性膳食,副食选择含纤维素少、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蛋、奶、鱼、豆腐等,避免含纤维多和难消化的食物。
【技师不做】最适宜肝炎患者食用并可提供良好蛋白质的食物为()。 A.米汤 B.牛肉 C.玉米 D.豆腐
答案:D
注释:肝炎患者不仅要多选用优质蛋白质,而且还要选择产氨少的蛋白质,肉类产氨较多,大豆蛋白是肝炎患者良好的蛋白质。膳食要求柔软,易消化。
【技师不做】最适宜伤寒患者食用的食物为()。 A.米汤 B.牛肉 C.玉米 D.豆腐
答案:B
注释:伤寒患者应供给高能量、高蛋白膳食,多肉、鱼等。膳食要求柔软,易消化。
【技师不做】最适宜细菌性痢疾急性期患者食用的食物为()。 A.米汤 B.牛肉 C.玉米 D.豆腐
答案:A
注释:细菌性痢疾急性期患者应供给清流质食物,主要为米汤等。膳食要求柔软,易消化。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儿科的基本膳食,正确的是()。 A.极度衰弱的患儿应用普通膳食 B.恢复期患儿应用半流质膳食 C.体温,消化功能正常的患儿应用普通膳食 D.流质膳食可选用鸡肉末
答案:C
注释:考查儿科疾病基本膳食。体温、消化功能正常的患儿应用普通膳食。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儿科疾病的治疗膳食,不正确的是()。 A.稀释奶中均需加5%的蔗糖 B.基本奶类包括奶粉及配方奶 C.脱脂奶可长期使用 D.酸奶适用于胃肠疾病患儿
答案:C
注释:考查儿科疾病治疗膳食。脱脂奶不可长期使用。
下列关于小儿糖尿病的内容,不正确的是()。 A.多数小儿糖尿病为1型糖尿病 B.4~6岁和10~11岁是小儿糖尿病的高峰年龄组 C.小儿糖尿病病情不稳定,血糖波动大 D.小儿糖尿病不会出现2型糖尿病
答案:D
注释:考查小儿糖尿病的类型及临床表现。小儿糖尿病也会出现1型和2型糖尿病,但2型糖尿病甚少。
适宜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营养治疗原则为()。 A.减少能量的摄入 B.蛋白质供能比例为10% C.脂肪供能比例为30% D.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为60%
答案:C
注释:儿童糖尿病的营养治疗原则为供给充足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以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分别为15%~20%、30%和50%~55%。除3次正餐外,另加餐2~3次,以防止血糖过度波动。
儿童糖尿病患者适宜的维生素供给量为()。 A.高于正常儿童供给量 B.等于正常儿童供给量 C.低于正常儿童供给量 D.等于正常成人供给量
答案:A
注释:儿童糖尿病患者适宜的维生素供给量应该高于正常儿童供给量。
下列描述婴儿腹泻不正确的是()。 A.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婴幼儿常见病 B.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 C.发病高峰期是夏秋季节 D.婴儿易患腹泻病与人工喂养无关
答案:D
注释:考查婴儿腹泻的概念、常见病因、高发季节及人群。婴儿腹泻常见病因以感染性多见,其次是非感染性,如食饵性、过敏性和功能性。
下列关于婴儿腹泻饮食治疗的方法,正确的是()。 A.轻症患儿也需禁食 B.人工喂养者由少到多,由稀到稠,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C.慢性腹泻不能饮用酸奶 D.过敏性腹泻可用正常膳食
答案:B
注释:考查婴儿腹泻饮食治疗方法。轻症患儿不需禁食,应给与少渣或无渣半流质或流质。过敏性腹泻应回避过敏食物。慢性腹泻应适当应用益生菌,要素膳食是肠黏膜受损患儿最理想食物。
【技师不做】以下不适于小儿心力衰竭的食物有()。 A.大米 B.鸡蛋 C.菠菜 D.牛奶
答案:C
注释:菠菜为含钠高的蔬菜。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小儿心力衰竭的饮食治疗方法,不正确的是()。 A.低盐饮食 B.水的摄入 C.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D.一天餐次不可过多,不可5~6餐
答案:D
注释:考查小儿心力衰竭饮食治疗方法。小儿心衰应少食多餐,忌饱食增加心脏负担。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急性肾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急性肾炎大多数属链球菌急性感染后引起 B.临床症状一般没有前驱感染 C.主要病理变化是两侧肾脏弥漫性肾小球损害 D.临床症状以血尿为主
答案:B
注释:考查急性肾炎的概述及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多有前驱症状,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出现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急性肾炎的饮食治疗,不正确的是()。 A.低能量饮食 B.限制钠盐摄入 C.低蛋白饮食 D.充分供给各种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答案:A
注释:考查急性肾炎饮食治疗原则及方法。能量供给应根据病情、年龄及有无并发症确定。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肾病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降低 B.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 C.无水肿 D.高白蛋白血症
答案:B
注释:考查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水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等。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肾病综合征的饮食治疗,不正确的是()。 A.能量不宜过高 B.优质蛋白质不得低于50% C.限制脂肪摄入 D.限制钙的摄入
答案:D
注释:考查肾病综合征饮食治疗方法。肾病综合征患者要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A、D、B、C、K和钙的食物。
苯丙酮尿症患者应限制的食物成分为()。 A.维生素 B.苯丙氨酸 C.半胱氨酸 D.脂肪
答案:B
注释:苯丙酮尿症因为肝脏不能将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所以饮食中应该限制苯丙氨酸的摄入。
苯丙酮尿症患者应限制食用的食物为()。 A.牛奶 B.粉条 C.南瓜 D.油菜
答案:A
注释:苯丙酮尿症应限制苯丙氨酸的摄入,而普通乳类苯丙氨酸含量较高,应禁用或少用,其他食物均可食用。
人体半乳糖血症的主要病因是缺乏()。 A.乳糖激酶 B.焦磷酸酶 C.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 D.肌酸激酶
答案:C
注释:人体半乳糖血症的主要病因是缺乏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先天性代谢性疾病。
婴儿出生后第3天,无明显诱因地出现拒乳、呕吐、腹泻、肝大、黄疸、蛋白尿,现需明确诊断。急需进行的检查为()。 A.血半乳糖水平 B.血常规 C.肝功能 D.肾功能
答案:A
注释:半乳糖血症,婴儿会出现拒乳、呕吐、恶心、腹泻、体重不增加、肝脏肿大、黄疸、腹胀、低血糖、蛋白尿。病情发展可出现白内障和精神障碍。
半乳糖血症患者可食用的食物为()。 A.母乳 B.牛奶 C.奶粉 D.豆浆
答案:D
注释:半乳糖血症最有效的治疗是膳食控制,即停止哺乳及一切含乳糖的乳类喂养,采用不含乳糖的食物及不含乳糖配方的乳类制品,并可用豆浆代替乳类。
由于代谢障碍而引起肝豆状核变性的矿物质为()。 A.钙 B.铜 C.铁 D.锌
答案:B
注释: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病。
低铜膳食适用于()。 A.肝硬化患者 B.糖尿病患者 C.腹泻患者 D.肝豆状核变性患者
答案:D
注释: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先天性铜代谢缺陷病,全身组织内有铜的异常沉积。正常情况下摄入与排出的铜维持动态平衡。由于肝内肽酶缺陷或缺乏,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与白蛋白结合的铜显著增多,弥散到组织,主要沉积于中枢神经系统、肝脏、肾脏、角膜等处,引起各器官形态结构破坏与功能改变。因此,选低铜膳食。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膳食中最不能含有的矿物质是()。 A.钙 B.铜 C.铁 D.锌
答案:B
注释:肝豆状核变性为铜代谢障碍疾病,患者膳食应限制铜的摄入。
适宜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食用的食物为()。 A.猪肝 B.牡舫 C.黄豆 D.牛奶
答案:D
注释:动物肝、动物血、红肉类、蛤贝类、坚果类、干果类铜含量高,不适宜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食用。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婴幼儿及少年型重症肌无力的饮食治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个体化制定饮食治疗方案 B.出现重症肌无力严重并发症及危象时应考虑鼻胃管喂养 C.能量供给充足 D.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应适当降低
答案:D
注释:考查婴幼儿及少年型重症肌无力的饮食治疗方法。优质蛋白应该增加摄入。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小儿癫痫的内容,正确的是()。 A.癫痫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 B.多在10岁以上发病 C.是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 D.会出现贫血
答案:A
注释:考查小儿癫痫的概述及临床表现。癫痫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半数以上在10岁以内发病。
【技师不做】小儿癫痫大发作后的营养治疗方案为()。 A.高能量膳食 B.补水 C.普通膳食 D.无氮流质膳食
答案:B
注释:小儿癫痫患者应根据不同年龄段供给合理营养,避免膳食过量。癫痫大发作后应注意补充水分,供给易消化蛋白质偏高的半流质膳食。
患儿男,2岁。因害怕陌生人、不爱讲话就诊。查体:头发稀疏,色黄,皮肤发白,目光呆滞,表情木然,认知能力差,神经反射弱,体液及尿液均有较强的鼠臭气味。病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父母均健康,非近亲婚配,母亲孕期无异常。患儿出生时正常,无窒息、无癫痫发生。实验室检查:血苯丙氨酸28mg/dl,尿三氯化铁、二硝基苯肼实验均强阳性。该患儿的根本病因为()。 A.家族遗传 B.苯丙氨酸羟化酶先天缺陷 C.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缺乏 D.焦磷酸酶先天缺陷
答案:B
注释:该患儿的症状符合苯丙酮尿症的临床表现,该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为肝内苯丙氨酸羟化酶先天缺陷。
患儿男,2岁。因害怕陌生人、不爱讲话就诊。查体:头发稀疏,色黄,皮肤发白,目光呆滞,表情木然,认知能力差,神经反射弱,体液及尿液均有较强的鼠臭气味。病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父母均健康,非近亲婚配,母亲孕期无异常。患儿出生时正常,无窒息、无癫痫发生。实验室检查:血苯丙氨酸28mg/dl,尿三氯化铁、二硝基苯肼实验均强阳性。最适宜该患儿食用的食物为()。 A.山药 B.大米 C.面粉 D.鸡蛋
答案:A
注释:该患儿的症状符合苯丙酮尿症的临床表现。治疗时膳食应严格限制苯丙氨酸的摄入,普通乳类、蛋类、瘦肉类、干豆类和豆腐制品等苯丙氨酸含量高,要禁用或少用;米、面含量也高,故主食用麦淀粉、山药、土豆粉等替代。
【技师不做】患儿男,13岁。因全身发绀和突然意识丧失半小时入院。患儿于生后8个月发现双眼脸下垂,后逐渐出现呛咳,吞咽困难。查体:脉搏128次/min,呼吸24次/min,呼吸呈叹息样呼吸,肺部闻及痰鸣音,四肢肌无力,腱反射消失。胸部CT:胸腺肿大,胸腺增生。该患儿出现下列症状的病因为()。 A.先天性脑发育缺陷 B.肺炎 C.神经肌肉接头间递质传递功能障碍 D.癫痫
答案:C
注释:该患儿的诊断为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间递质传递功能障碍的慢性病。
【技师不做】患儿男,13岁。因全身发绀和突然意识丧失半小时入院。患儿于生后8个月发现双眼脸下垂,后逐渐出现呛咳,吞咽困难。查体:脉搏128次/min,呼吸24次/min,呼吸呈叹息样呼吸,肺部闻及痰鸣音,四肢肌无力,腱反射消失。胸部CT:胸腺肿大,胸腺增生。该患儿适宜的营养治疗方案为()。 A.普通膳食 B.管饲要素膳食 C.管饲无氮膳食 D.软饭
答案:B
注释:该患儿的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出现严重并发症及危象如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呼吸衰竭时,应考虑鼻胃管喂养,管饲营养制剂可用匀浆膳或配方营养素液及要素膳。
【技师不做】患儿男,13岁。因全身发绀和突然意识丧失半小时入院。患儿于生后8个月发现双眼脸下垂,后逐渐出现呛咳,吞咽困难。查体:脉搏128次/min,呼吸24次/min,呼吸呈叹息样呼吸,肺部闻及痰鸣音,四肢肌无力,腱反射消失。胸部CT:胸腺肿大,胸腺增生。该患儿膳食中优质蛋白质占总蛋白的比例为()。 A.<10% B.10% C.20% D.60%
答案:D
注释:该患儿的诊断为重症肌无力。重出现严重并发症及危象如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呼吸衰竭时,应考虑鼻胃管喂养。蛋白质要充足,优质蛋白应占每日总蛋白的50%以上。
最适宜半乳糖血症患儿食用的食物为()。 A.牛奶 B.豆浆 C.奶粉 D.甜炼乳
答案:B
注释:半乳糖血症患儿应停止一切含乳糖的乳类喂养,可用豆浆代替。
最适宜苯丙酮尿症患儿食用的食物为()。 A.牛奶 B.豆浆 C.奶粉 D.无苯丙氨酸奶粉
答案:D
注释:苯丙酮尿症患儿应限制苯丙氨酸的摄入,普通的乳类苯丙氨酸含量高,应选用去除苯丙氨酸的配方奶粉。
最适宜肝豆状核变性患儿食用的食物为()。 A.牛奶 B.豆浆 C.奶粉 D.甜炼乳
答案:A
注释:肝豆状核变性患儿应限制铜的摄入,可供给富钙的食品,而牛奶铜含量低且钙含量丰富。
下列关于抗肿瘤药物对营养状况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患者食欲下降,味觉异常 B.可引起患者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C.干扰患者蛋白质合成,导致免疫功能低下 D.可引起患者食欲增强、进食量增加,导致肥胖
答案:D
注释:抗肿瘤药物对营养状况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引起味觉、嗅觉异常,食欲下降以及消化不良等,影响进食,容易出现消瘦,但是不会导致肥胖。
下列有关蛋白质与癌症的叙述,错误的是()。 A.蛋白质摄入过高或过低均会促进肿瘤的生长 B.食管癌患者发病前蛋白质摄入量比正常组高 C.常饮用牛奶者胃癌的发病率低 D.过多摄入动物性蛋白质,会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
答案:B
注释:低蛋白饮食可以使肝癌和食管癌发病率增高。
实验表明核黄素缺乏可能与下列癌症发生具有相关性的是()。 A.肺癌 B.宫颈癌 C.乳腺癌 D.食管癌
答案:D
注释:人群资料及动物实验表明维生素B2缺乏与食管癌、肝癌、胃癌发病率有关。叶酸缺乏增加食管癌的危险性。
下列癌症中,欧美国家膳食模式罹患癌症发病率最高的是()。 A.结肠癌 B.胃癌 C.胰腺癌 D.食管癌
答案:A
注释:欧美国家地区膳食模式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发病率高,而胃癌、食管癌发病率低。
下列关于肿瘤与营养之间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A.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在非消化道肿瘤患者中高于消化道肿瘤患者 B.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在下消化道肿瘤患者中高于上消化道肿瘤患者 C.早期肿瘤的患者只要能维持基本正常的饮食摄入,一般无须提供额外的营养支持 D.对于晚期肿瘤患者,进行营养支持能够达到改善或纠正营养不良的目的
答案:C
注释:消化道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非消化道肿瘤患者,且营养不良发生率在上消化道肿瘤患者高于下消化道肿瘤患者;对于晚期肿瘤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已达不到改善或纠正营养不良的目的;进展期肿瘤患者伴营养不良或属于并发症高危对象,有必要进行营养支持。
十字花科蔬菜中对肿瘤起主要化学预防作用的植物化学物是()。 A.多酚 B.异黄酮 C.二烯丙基二硫化物 D.异硫氰酸盐
答案:D
注释:异硫氰酸盐是十字花科植物中的芥子油苷在葡糖硫苷酶的作用下转变来的活性物质,具有重要的抗癌作用,是十字花科植物中起主要抗癌作用的植物化学物。
大蒜中对肿瘤起主要化学预防作用的植物化学物是()。 A.皂苷 B.蛋白酶抑制剂 C.硫化物 D.多酚
答案:C
注释:大蒜中的有机硫化物,尤其是脂溶性成分对肿瘤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染料木黄酮的抗癌机制不包括()。 A.抑制酪蛋白激酶 B.抑制血管瘤的形成 C.调节细胞生长 D.抗氧化作用
答案:C
注释:染料木黄酮的抗癌机制包括抑制酪蛋白激酶、抑制血管瘤的形成、抗氧化作用及竞争性结合到雌激素受体部位,单萜类植物化学物可通过阻止对细胞增生的异常调节作用而发挥抗癌作用。
维生素C缺乏与多种肿瘤的高发生率相关,维生素C缺乏可降低免疫能力,还有利于合成()。 A.亚硝胺 B.杂环胺 C.苯并[a]芘 D.二噁英
答案:A
注释:维生素C能与亚硝酸盐反应,从而阻断其形成致癌物亚硝胺,因此维生素C缺乏间接引起多种肿瘤的发生。
可以抑制黄曲霉毒素的合成,并减少肝癌的发生的是()。 A.维生素B12 B.维生素A C.维生素B1 D.维生素B2
答案:D
注释:维生素B2在体内主要以辅酶的形式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其中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FAD还可与细胞色素P-450结合,因此维生素B2可抑制体内黄曲霉毒素的代谢,减少肝癌的发生。
可以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酵解产生短链脂肪酸,从而抑制结肠肿瘤细胞增殖的是()。 A.共轭亚油酸 B.α-亚麻酸 C.膳食纤维 D.花生四烯酸
答案:C
注释:膳食纤维可以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酵解产生短链脂肪酸,从而抑制结肠肿瘤细胞增殖。
关于营养素与胃癌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蛋白质摄入过高或过低均会促进胃癌肿瘤的生长 B.脂肪的摄入量与胃癌的死亡率呈负相关 C.高淀粉膳食无促进胃癌作用 D.维生素C通过清除氧自由基起抗胃癌作用
答案:B
注释:脂肪的摄入量与胃癌的死亡率呈正相关。蛋白质摄入过高或过低都会促进胃癌的发生,因此蛋白摄入应适量。
肿瘤患者能量消耗增加和能量利用无效是营养不良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影响肿瘤患者能量消耗的主要因素是()。 A.肿瘤的类型 B.肿瘤的部位 C.肿瘤的分期 D.肿瘤的荷留时间
答案:D
注释:肿瘤的类型、部位、大小及分期均不影响肿瘤患者的能量消耗,只有肿瘤的荷留时间和发病的早晚影响能量的消耗。
关于肿瘤患者蛋白质代谢异常,说法错误的是()。 A.谷氨酰胺摄取和分解代谢加强 B.细胞对蛋氨酸依赖性下降 C.支链氨基酸摄取和氧化分解增加 D.低蛋白血症
答案:B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611。蛋氨酸含有S-甲基,在体内通过甲基转移酶作用使DNA、RNA、蛋白质等多种生化物质甲基化,而代谢旺盛的肿瘤组织在分化过程中需要大员的蛋氨酸。许多类型的肿瘤细胞是依赖蛋氨酸的,即肿瘤细胞在缺乏蛋氨酸而补充同型半胱氨酸的条件下不能存活。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恶性肿瘤患者机体的静息能量消耗高于或等于正常人群 B.高脂膳食可促进多种癌症的发生 C.恶性肿瘤患者多处于高代谢状态,蛋白质需要量增加 D.维生素E的重要作用是控制上皮组织分化,维持上皮组织细胞正常形态
答案:D
注释:维生素A能控制上皮组织分化,维持上皮组织细胞正常形态而发挥抗癌作用。
能防止上皮组织癌前病变发展成癌的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C C.维生素E D.硒
答案:A
注释:维生素A控制上皮组织分化,维持上皮组织细胞正常形态,从而具有防止上皮组织癌前病变发展成癌的作用。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的人群大肠癌发病率低于低蛋白、低脂肪及高纤维素饮食的人群 B.控制体重、积极防治糖尿病、戒烟限酒对预防胰腺癌和胆囊癌有益 C.在膳食中多补充富含维生素、胡萝卜素的新鲜果蔬对食管癌的预防是有帮助的 D.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和饮酒都会增加患肺癌的危险性
答案:A
注释: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的人群大肠癌发病率高于低蛋白、低脂肪及高纤维素饮食的人群。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维生素B2缺乏可增强化学致癌物的致癌作用 B.宫颈癌的发生与吸烟和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有关 C.维生素C能阻断胃内致癌物亚硝胺的合成 D.维生素A的抗氧化功能在预防癌症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答案:D
注释:维生素A主要是因为具有控制上皮组织分化,维持上皮组织细胞正常形态,从而在预防癌症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维生素是维生素C。
目前不具有抗癌作用的特殊营养物质是()。 A.谷氨酰胺 B.亮氨酸 C.精氨酸 D.色氨酸
答案:D
注释:目前研究显示具有抗癌作用的免疫营养物质包括谷氨酰胺、精氨酸和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核苷酸和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
高盐饮食能使其发病危险增加的是()。 A.肝癌 B.食管癌 C.胃癌 D.口腔癌
答案:C
注释:习惯于高盐饮食人群,胃癌发生率明显增高。高盐饮食能损伤胃壁细胞,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对致癌物的敏感性增加;此外,幽门螺杆菌容易在盐腌食物中释放出致癌物质。
关于营养与癌症的关系描述,错误的是()。 A.蛋白质摄入过高或过低均会促进肿瘤的生长 B.脂肪摄入量与结肠癌呈负相关 C.高淀粉摄入人群胃癌和食管癌发病率较高 D.膳食纤维在防癌方面起重要作用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总脂肪量高的膳食和含饱和脂肪酸多的膳食可使乳腺癌、肠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增高。
下列维生素与预防癌症无关的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C C.维生素D D.维生素B1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71。维甲酸类包括维生素A的天然形式和人工合成的类似物,是典型的细胞分化诱导剂,在正常细胞功能中起重要作用,与上皮细胞生长有关,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诱导分化、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高维生素C摄入量可降低胃癌、食管癌、肺癌、宫颈癌、胰腺癌等发病风险。维生素D的摄入量与大肠癌的发病率呈负相关。维生素E有可能降低肺癌、宫颈癌、肠癌、乳腺癌等的发病风险。B族维生素:核黄素缺乏与食管癌、胃癌、肝癌发病率有关。叶酸缺乏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
终末致癌物是指无须在体内活化就有致癌作用的一类致癌物,以下几种致癌物中是终末致癌物的是()。 A.黄曲霉毒素 B.N-亚硝胺 C.多环芳烧类化合物 D.N-亚硝酰胺
答案:D
注释:亚硝酰胺无须在体内活化就有致癌作用,而其余几类需在体内代谢酶的作用下活化才具有致癌作用。
大多数杂环胺类化合物致癌的主要靶器官是()。 A.肝脏 B.肾脏 C.卵巢 D.胰腺
答案:A
注释:杂环胺类化合物的靶器官主要是在肝脏,引起肝脏损伤。
食物中的自然致癌物不包括()。 A.苏铁素 B.蕨类 C.N-亚硝基化合物 D.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答案:D
注释:自然致癌物是指食物在一定储存条件下自身发生变化而合成的致癌物或是植物本身含有的致癌物质。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是食物在烹调过程中产生的,所以不属于自然致癌物。苏铁素是一种植物源性致癌物,是某些食物中本身含有的致癌物质。N-亚硝基化合物是食品在一定贮存条件下自然发生变化而合成的,因此属于自然致癌物。
以下情况不是食品中致癌物的主要来源的是()。 A.食品在一定储存条件下自身发生变化而合成 B.食品在进入人体后通过代谢产生 C.食品本身含有的天然成分 D.食物受污染产生或含有致癌物
答案:B
注释:食品中致癌物的主要来源包括食品在一定储存条件下自身发生变化而合成、食品本身含有的天然成分、食物受污染产生或含有致癌物、食品在加工烹调过程中产生。食品在进入人体后通过代谢产生的致癌物不是食品中的致癌物。
以下物质中致癌性最强的是()。 A.N-亚硝基化合物 B.黄曲霉毒素 C.多环芳烃化合物 D.杂环胺类
答案:B
注释: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I类致癌物,其比二甲基亚硝胺诱发肝癌的能力大75倍,比3,4-苯并芘大4000倍,不仅致癌范围广,而且致癌强度大,是下列4种物质中致癌性最强的。
肝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 A.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酒精 B.乙型肝炎病毒、酒精、烟草 C.高胆固醇饮食、酒精、烟草 D.黄曲霉毒素、高胆固醇饮食、烟草
答案:A
注释:黄曲霉毒素和酒精均能增加肝癌的发病,乙型肝炎病毒也是引起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下列具有明显防癌、抗癌作用的碳水化合物是()。 A.麦芽糖 B.果糖 C.果胶 D.棉子糖
答案:C
注释:具有明显防癌、抗癌作用的碳水化合物是膳食纤维,果胶属于膳食纤维;果糖为单糖;麦芽糖为双糖;棉子糖、水苏糖属于寡糖。
美国国家科学院曾于1996年在《人类饮食中的致癌物与抗癌物》报告中指出:唯一的一种能抑制多种实验动物肿瘤发生的脂肪酸是()。 A.亚麻酸 B.共轭亚油酸 C.花生四烯酸 D.棕榈酸
答案:B
注释:共轭亚油酸是唯一的一种能抑制多种实验动物肿瘤发生的脂肪酸。
膳食纤维具有抗癌的作用,下面与膳食纤维预防癌症错误的是()。 A.促进肠蠕动 B.减少能量的摄入 C.减少次级胆汁酸的生成 D.控制上皮组织分化,维持上皮组织细胞正常形态
答案:D
注释:膳食纤维因其可以调节肠道pH,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将其向正常细胞转化,促进肠蠕动,改善便秘,因此可以预防结肠癌的发生。膳食纤维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能量的摄入,控制体重,从而降低肿瘤的发生风险。同时,膳食纤维可以通过吸附胆酸盐,减少次级胆汁酸的生成,降低血脂。
维生素E琥珀酸酯的抗癌机制不包括()。 A.促进淋巴细胞的形成 B.阻滞肿瘤细胞周期 C.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 D.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答案:A
注释:维生素E珑珀酸酯的抗癌机制括阻滞肿瘤细胞周期,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分化。
下列不属于胃癌膳食防治范畴的是()。 A.减少腌渍食品或不新鲜食品的摄入 B.增加维生素C、E和硒等的摄入 C.避免高盐、过硬、刺激性强的食物摄入 D.增加脂肪摄入
答案:D
注释:针对胃癌发生病因采取的防治方法不包括增加脂肪摄入,脂肪摄入过高可能增加肠癌的发病风险。
下列不属于结肠癌营养膳食防治范畴的是()。 A.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食物中胆固醇的含量 B.增加食物纤维的摄入量 C.食物多样化 D.多吃盐腌、烟熏和油炸食物
答案:D
注释:盐腌、烟熏和油炸食物是结肠癌的风险因素,应该少吃或不吃。
关于癌症的一级预防,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摄入种类和营养丰富,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多样膳食 B.保持适宜体重,避免体重过高或过低,将整个成人期体重增加值限制在5kg之内 C.红肉的摄入量应低千总能量的10%,最好选择鱼、禽类 D.总脂肪和油类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30%,应选择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并且氢化程度高的植物油
答案:D
注释:癌症的一级预防是指从膳食角度预防癌症的发生,对于总脂肪和油类应选择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并且氢化程度低的植物油。
下面不是肿瘤患者营养支持的原则()。 A.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两者之间应优先选择肠内营养 B.周围静脉营养与中心静脉营养两者之间应优先选择中心静脉营养 C.肠内营养不足时,可用肠外营养加强 D.营养需要量较高或期望短期内改善营养状况时,可用肠外营养
答案:B
注释:周围静脉营养与中心静脉营养两者之间应优先选择周围静脉营养。
以下营养治疗建议不适用于食管癌患者的是()。 A.严重畏食时,可经肠外营养提供营养物质 B.食管切除术后的患者经口饮食应少量多餐,避免早期饱食感和反流 C.食物应含糖类、足够蛋白质和脂肪 D.部分梗阻但无反流的患者,可经口提供含完整营养素的全量肠内营养
答案:A
注释:食管癌属于上消化道癌症,其胃肠功能存在,所以在严重畏食时,仍可经肠内营养方式提供营养物质。“只要肠道功能允许,就应尽量采用肠内营养”是营养支持的基本原则。如果口服不能满足需要,应该选择肠外营养。
不属于肿瘤患者营养支持的指导原则是()。 A.肿瘤患者若有严重营养不良,应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B.营养良好或仅有轻度营养不良的肿瘤患者,无需特殊营养支持 C.完全肠外营养支持有益于对化疗或放疗无效的进展期肿瘤患者 D.肿瘤患者若有胃肠道功能障碍,应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答案:C
注释:进行肠外营养支持也无法改变预后和改善生活质量的不应再应用肠外营养治疗。
关于恶性肿瘤的营养支持,说法错误的是()。 A.对恶性肿瘤患者应补充适宜能量 B.可适当提高蛋白质的摄入量,但应注意动物性蛋白质与植物性蛋白质间的适当比例 C.应提高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 D.应控制脂肪的摄入量,以不超过总能量的30%为宜
答案:C
注释:肿瘤的快速生长主要依赖碳水化合物释放的能量,因此对于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时都应控制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
下列关于化疗对患者营养状况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作用于人体增殖慢的组织 B.骨髓和胃肠道是化疗毒副作用的最常见的部位 C.消化道作用反应出现较骨髓晚 D.一般无营养不良发生
答案:B
注释:考查化疗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主要作用于人体增殖快的组织,骨髓和胃肠道是化疗毒副作用的最常见的部位,消化道作用反应出现较骨髓早,消化功能减退,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功能障碍。
下列关于化疗患者营养支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食物少而精 B.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 C.多食少餐 D.饮食清淡,易消化
答案:C
注释:考查化疗患者的营养支持。化疗患者应该少食多餐。
下列关于放疗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放疗只会导致患者的局部反应 B.无消化道不良反应 C.免疫力无太大变化 D.易产生伤口愈合不良的后果
答案:D
注释:考查放疗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放疗会导致患者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有消化道不良反应,破坏人体免疫力,导致伤口愈合不良,术后肠功能恢复缓慢。
下列关于放疗患者营养支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少食多餐,吃易消化的食物 B.增加蛋白质 C.增加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D.适当提高脂肪的供能比
答案:D
注释:考查放疗患者营养支持。放疗患者应该限制脂肪的摄入。
黄曲霉毒素可以使其发生的危险性特异性增加的是()。 A.胃癌 B.肝癌 C.鼻咽癌 D.乳腺癌
答案:B
注释:WHO/FAO在“膳食营养与慢性病预防”的专家报告中总结了膳食营养与肿瘤发生危险因素的研究证据,可以确定的是黄曲霉毒素可特异性增加肝癌的发生,中式盐腌鱼可增加鼻咽癌的发生,而体力活动可减少结肠癌的发生率。
中式盐腌鱼可以使其发生的危险性增加的是()。 A.胃癌 B.肝癌 C.鼻咽癌 D.乳腺癌
答案:C
注释:WHO/FAO在“膳食营养与慢性病预防”的专家报告中总结了膳食营养与肿瘤发生危险因素的研究证据,可以确定的是黄曲霉毒素可特异性增加肝癌的发生,中式盐腌鱼可增加鼻咽癌的发生,而体力活动可减少结肠癌的发生率。
体力活动可使其发生的危险性减少的是()。 A.胃癌 B.肝癌 C.鼻咽癌 D.结肠癌
答案:D
注释:WHO/FAO在“膳食营养与慢性病预防”的专家报告中总结了膳食营养与肿瘤发生危险因素的研究证据,可以确定的是黄曲霉毒素可特异性增加肝癌的发生,中式盐腌鱼可增加鼻咽癌的发生,而体力活动可减少结肠癌的发生率。
【技师不做】下列对外科疾病中蛋白质缺乏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体重下降 B.脂肪组织增加 C.肌肉重量减少 D.体脂大量消耗
答案:B
注释:考查蛋白质缺乏的影响。蛋白质缺乏时机体通过脂肪动员耗能,脂肪组织减少。
【技师不做】下列有关术前营养支持正确的观点是()。 A.高血压患者在术前应给予低能量、低脂肪饮食,待血压控制到正常水平后再进行手术 B.贫血患者应该给予足够的蛋白质和能量,并积极补充血浆和血小板,防止术中出血过多 C.肝功能不全患者可通过一次性输入新鲜血液,同时在饮食上给予高能量、高蛋白质、高糖饮食,增加肝糖原的储备 D.糖尿病患者给予胰岛素治疗以外,术前按糖尿病饮食要求供给,在血糖接近正常水平、尿糖定性转阴后手术
答案:D
注释:高血压患者在术前应给予低盐、低胆固醇饮食,待血压控制到正常水平后再进行手术;肝功能不全患者术前应给与高能量、高蛋白、低脂肪膳食,充分给予各种维生素,促进肝细胞再生;对于癌症的消瘦患者应该给予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贫血患者应根据病因给予治疗,不应都补充血浆和血小板。
与术前营养不良无关的是()。 A.摄入不足 B.身体虚弱 C.消化吸收障碍 D.丢失过多
答案:B
注释:身体虚弱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不是原因。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术后能量需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增加基础代谢能量消耗的20%~25% B.对于无并发症者,能量需要略高于术前,一般增高10% C.如果伴有腹腔感染者,则能量需要量可增加50%。 D.尽可能减少蛋白质作为能量消耗,使机体尽快获得正氮平衡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5。术后能量:对于无并发症者,能量需要略高于术前,一般增高10%;如果伴有腹腔感染者,则能量需要量可增加50%。尽可能减少蛋白质作为能量消耗,使机体尽快获得正氮平衡。
【技师不做】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术后创伤患者均处于高代谢状态 B.危重患者的能量应该过量补充,防止出现能量不足 C.Harris-Benedict可以估计正常人体的能量消耗值,适用于各种疾病状态的患者 D.术后给予患者足够的能量、蛋白质和其他必需营养成分,体内蛋白质的净分解率会降低
答案:D
注释:创伤术后患者分为4个期:急性损伤期、转折点期、代谢合成阶段和脂肪储存阶段,其中后两阶段的患者处于合成代谢状态;对于危重患者应该补充足够的能量,但也不宜过多,否则会加重肺、肝、肾的负担;Harris-Benedict对于正常人体的能量消耗值的估计偏高;在应激状态下,给予高蛋白营养也不可能逆转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技师不做】关于手术后患者的营养描述,不正确的是()。 A.对于无并发症患者,术后能量需略高于术前,一般增高10% B.伴有腹腔感染者,能量需要量增加可高达50% C.足量的碳水化合物利于机体转入正氮平衡,建议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0~400g/d D.应注意芳香族氨基酸如苯丙氨酸、酪氨酸的供给,促进伤口愈合和全身康复
答案:D
注释:促进伤口愈合和全身康复的应该是支链氨基酸,故应注意支链氨基酸如L-亮氨酸、L-异亮氨酸、L-缬氨酸的供给;且建议蛋白质摄入量为100~140g/d,有利于转入或维持正氮平衡。
【技师不做】对于术前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水溶性维生素的补充量应该是正常需要量的()。 A.2~3倍 B.3~4倍 C.4~5倍 D.6~7倍
答案:A
注释:维生素C是合成胶原蛋白、促进伤口愈合所必需的物质,B族维生素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因此水溶性维生素的每天的供给量增至正常供给量的2~3倍。
大手术后第一次进食的患者一般给予()。 A.普食 B.半流食 C.低脂膳食 D.流质膳食
答案:D
注释:流质膳食极易消化、含渣很少,呈流体状态,适合大手术后笫一次进食的患者。D
【技师不做】食管癌术后恢复期应采用的饮食为()。 A.普通膳食 B.高脂肪膳食 C.低蛋白软食 D.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低脂软食
答案:D
注释:食管癌术后恢复期应采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低脂软食。
【技师不做】口腔手术患者的禁忌食品是()。 A.藕粉 B.花菜 C.煮焖肉 D.煮苹果
答案:B
注释:口腔患者的膳食应该符合细软、易吞咽消化的特点。多纤维蔬菜不符合下列特征。
冷流食适用于()。 A.食管癌术后 B.扁桃体术后 C.胃癌 D.肝性脑病
答案:B
注释:扁桃体术后服用冷流食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及渗出。
【技师不做】腹部手术24小时患者适用()。 A.普通膳食 B.软食 C.半流质 D.禁食
答案:D
注释:腹部手术24小时患者应该禁食。
【技师不做】腹部手术后早期,以下食物不宜选用()。 A.鸡蛋汤 B.咸米汤 C.牛奶 D.豆浆
答案:D
注释:腹部手术后早期应避免出现腹胀、腹泻,故不宜选用豆浆。
直肠术后采用高纤维膳食的意义在于()。 A.促进胃肠蠕动 B.使粪便成形,易于排出,防止便秘及粪便污染创伤面 C.促进消化 D.无特殊意义
答案:B
注释:高纤维膳食可以促进肠蠕动,使粪便成形,易于排出,防止便秘。
下面不适于胃癌切除后患者的是()。 A.少食多餐 B.干稀分食 C.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D.逐步增加食量和食物种类
答案:D
注释:胃癌切除术后患者应少食多餐,干稀分食,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提供足够的优质蛋白,但不宜增加食量和食物种类。
【技师不做】不属于胃切除术后患者的饮食治疗的是()。 A.少量多餐 B.干稀分食 C.限制碳水化合物 D.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量
答案:D
注释:脂肪的消化吸收过程基本上不涉及胃,所以不需要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量。
胃大部切除术后易造成贫血的原因是()。 A.能量摄入不足 B.蛋白质摄入不足 C.胃酸分泌不足 D.脂肪摄入不足
答案:C
注释: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缺乏不利于二价离子的释出,阻碍铁吸收,造成贫血。
【技师不做】胃大部切除术患者限制单糖、双糖食物摄入是为防止发生()。 A.贫血 B.体重下降 C.低血糖综合征 D.倾倒综合征
答案:C
注释:单糖、双糖食物进入空肠,血糖迅速升高,导致胰岛素的大量分泌,导致在饭后1~3小时发生低血糖。
【技师不做】胃大部切除术幽门切除的患者进食后应()。 A.平卧30分钟 B.直立30分钟 C.马上直立活动 D.坐位30分钟
答案:A
注释:胃大部切除术幽门切除的患者进食后平卧30分钟,防止食物快速进入小肠及倾倒综合征等的发生。
下列关于小肠切除术膳食治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严格控制脂肪 B.补充维生素矿物质 C.重建膳食习惯 D.发生并发症时尽量给予低蛋白高维生素膳食
答案:D
注释:考查小肠切除术后营养治疗。发生并发症时尽量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
【技师不做】对于肝病患者,术后的脂肪补充应该选择()。 A.短链甘油三酯 B.中链甘油三酯 C.长链甘油三酯 D.短链甘油三酯和中链甘油三酯
答案:B
注释:中链甘油三酯比长链甘油三酯更容易消化吸收,而且可以直接经过门静脉进入肝脏,也更容易氧化分解代谢。
【技师不做】关于肝脏手术后的营养治疗,正确的是()。 A.术后应禁食3~5天 B.应限制能量的摄入 C.应大量补充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加快机体术后回复 D.供给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答案:D
注释:肝脏手术后应禁食2~3天后,待肠胃功能恢复改用肠内营养;营养膳食应注意适量能量、低脂肪,尤其是动物性脂肪的摄入,低胆固醇,适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及膳食纤维,注意节制膳食,少量多餐,定时定量。故答案选择D。
【技师不做】肝胆等复杂手术后,应该首选()。 A.静脉营养 B.流质膳食 C.肠内营养 D.要素膳食
答案:A
注释:肝胆等复杂手术后有时会引起胃肠功能的紊乱,宜选择静脉营养,即肠外营养。
【技师不做】胰腺癌切除术可引起()。 A.倾倒综合征 B.水、电解质失衡 C.维生素B12吸收不良 D.糖尿病
答案:D
注释:胰腺切除后不能分泌胰岛素,从而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技师不做】胰腺手术后,当肠蠕动恢复正常后,应该给予的膳食是()。 A.高蛋白流食 B.高脂流食 C.低糖流食 D.无脂流食
答案:D
注释:胰腺是分泌脂肪酶的主要器官,胰腺受损可以导致脂肪利用障碍,所以应该选择无脂流食。
下列关于剖宫产后饮食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给予术后流食1天 B.术后忌用牛奶、豆浆、大量蔗糖等胀气食品 C.术后即可食用较清淡、稀软、易消化的食物 D.情况好转后给予半流食1~2天,再转为普通膳食。
答案:C
注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P189。剖宫产的产妇,手术后约24小时胃肠功能恢复,应给予术后流食1天,但忌用牛奶、豆浆、大量蔗糖等胀气食品。情况好转后给予半流食1~2天,再转为普通膳食。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颅脑手术后营养治疗,不正确的是()。 A.膳食蛋白质供能占总能量的12%~20% B.膳食脂肪供能占总能量的20%~30% C.若合并脑水肿,每千克体重需6~10g的碳水化合物 D.不经口进食,钠摄入量每千克体重不可高于1.15mmol
答案:C
注释:考查颅脑手术后营养治疗。若合并脑水肿,每千克体重需5~6g的碳水化合物。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心外科术后的营养治疗,正确的是()。 A.给予充足维生素 B.无需补充矿物质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C.术前给予普通膳食即可 D.术后当天即可进食半流质膳食
答案:A
注释:考查心外科术后营养治疗。给予充足维生素,需补充矿物质纠正水电解质失衡,术前给予半流质膳食即可,术后次日即可进食半流质膳食,换瓣术后需避免摄入含维生素K的食物。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食管癌术后的营养治疗,不正确的是()。 A.术前贫血患者应给予高蛋白膳食 B.术前3天给予膳食可有少量残渣 C.术后注意补充氨基酸 D.术后需适当补充蛋白质
答案:B
注释:考查食管癌术后营养治疗。术前3天给予无渣全流质膳食。
【技师不做】烧伤患者会出现较长时间的负氮平衡,其中主要分解()。 A.血浆蛋白质 B.肌肉蛋白质 C.肝蛋白质 D.肾蛋白质
答案:B
注释:烧伤患者的蛋白质分解涉及全身各组织,其中以肌肉中的蛋白质为主,其次为肝脏中的蛋白质。
【技师不做】烧伤后体内的主要能量来源是()。 A.碳水化合物 B.蛋白质 C.脂肪 D.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
答案:C
注释:由于烧伤破坏了脂解作用与再酯化在脂肪组织中的平衡,脂类成了体内的主要燃料,据估计应激患者的热量有80%~85%来自脂类的氧化。
【技师不做】大面积烧伤患者应采用()。 A.高能量、高蛋白膳食 B.低蛋白膳食 C.低脂膳食 D.低盐膳食
答案:A
注释:大面积烧伤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
【技师不做】关于烧伤后的营养治疗原则的描述,错误的是()。 A.烧伤后的治疗应该紧密结合临床病程进行 B.在感染期要以利尿、消炎和解毒为主,尽量给予高维生素膳食,改善负氮平衡 C.在休克期要以消炎、利尿、清热、解毒为主,尽量促进食欲,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和能量 D.在休克期可以提供米汤、牛奶等食物,少量多餐
答案:C
注释:在休克期要保护食欲,补充多种维生素,不强调蛋白质和能量的补充。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肾移植术后前期营养的治疗,不正确的是()。 A.术后1~2天可禁食 B.术后2天给予优质低蛋白流质膳食 C.术后初期膳食应限制单糖制品摄入 D.术后初期优质蛋白质不应超过50%
答案:D
注释:考查肾移植术后前期营养治疗。术后优质膳食应占70%以上。
【技师不做】肾移植术后初期,控制患者的水、电解质的摄入方法是()。 A.严格控制在正常摄入量的1/2 B.少量多次,但不能超过正常摄入量 C.水不限制,但是电解质尽量减少摄入量,以免加重肾脏负荷 D.不限制
答案:D
注释:肾移植患者手术后初期,即笫2~3天时,患者的尿量开始接近正常,因此水和电解质不必限制,食盐一般每天5~8g。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肾移植术后合并肾功能不全的营养治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严格限制单糖 B.限制胆固醇 C.注意补钙 D.选择简单碳水化合物
答案:D
注释:考查肾移植术后合并肾功能不全的营养治疗。肾移植术后膳食中必须尽量限制单糖和蔗糖及其制品摄入。
【技师不做】张某为严重烧伤患者,体质虚弱,为了营养支持和治疗,请营养师进行会诊。营养师会诊后给出的治疗膳食为()。 A.低蛋白膳食 B.低脂肪膳食 C.低盐膳食 D.高能量高蛋白膳食
答案:D
注释:高能量高蛋白膳食的适应证为严重营养不良、分解代谢亢进的患者,如贫血、烧伤等。故正确答案为D。
【技师不做】张某为严重烧伤患者,体质虚弱,为了营养支持和治疗,请营养师进行会诊。长期食用该膳食,应注意补充的维生素为()。 A.维生素A和水溶性维生素 B.维生素E和水溶性维生素 C.维生素D和水溶性维生素 D.维生素K和水溶性维生素
答案:A
注释:长期食用该膳食,容易出现血脂增高和维生素A、水溶性维生素的缺乏,故正确答案为A。
【技师不做】张某为严重烧伤患者,体质虚弱,为了营养支持和治疗,请营养师进行会诊。长期食用该膳食,应注意防止出现()。 A.高血压 B.高血糖 C.高血脂 D.高钠
答案:C
注释:长期食用该膳食,容易出现血脂增高和维生素A、水溶性维生素的缺乏,故正确答案为C。
【技师不做】口腔疾病患者应该避免()。 A.油烹煎炸食物 B.牛奶以及过甜食物 C.过咸过酸食物 D.过硬食物
答案:D
注释:口腔疾病术后膳食的制备应细软,无需咀嚼,易吞咽消化,选D。
【技师不做】腹部手术后应该避免()。 A.油烹煎炸食物 B.牛奶以及过甜食物 C.过咸过酸食物 D.过硬食物
答案:B
注释:腹部术后应该尽量少给牛奶、豆浆、过甜的流质膳食及产气食物,选B。
【技师不做】属于完全胃肠外营养是()。 A.通过静脉输人全部营养 B.胃管内补其不足 C.少量口服 D.补充要素膳
答案:A
注释:所有营养素完全经肠外获得的营养支持方式称为完全胃肠外营养。
【技师不做】管饲营养的置管方式,除外()。 A.经鼻-胃置管 B.外周静脉置管 C.鼻-十二指肠 D.空肠造瘘置管
答案:B
注释:管饲营养是指对于上消化道通过障碍者,经鼻胃、鼻十二指肠、鼻-空肠置管,或经颈食管、胃、空肠造瘘置管,输注营养制剂的营养支持方法,属肠内营养。外周静脉置管属于肠外营养。
【技师不做】与肠外营养支持相比,肠内营养支持最大的优越性在于()。 A.营养素的吸收更符合生理 B.营养素的利用更符合生理 C.操作方便 D.有助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完整性
答案:D
注释:D选项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完整性是肠内营养区别于肠外营养最大的优点。
【技师不做】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关于其优势,错误的是()。 A.更符合生理情况 B.能维护胃肠黏膜的结构 C.增强胃肠道黏膜的屏障作用 D.抑制胆囊收缩、胃肠道激素分泌
答案:D
注释:肠内营养可以避免长期完全肠外营养造成的胃肠功能障碍、胃肠黏膜屏障作用降低、肠道细菌移位等不良反应,减少肠源性感染的风险。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相比所需费用较低,使用较安全,监护较容易。
【技师不做】目前危重患者推荐实施早期肠内营养,选择早期肠内营养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A.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B.免疫调理 C.提供能量 D.防治肠道菌群易位
答案:C
注释:C选项提供能量并不是早期使用肠内营养的主要目的,肠内和肠外营养都可以提供能量。
关于肿瘤患者,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恶性肿瘤患者若其胃肠道功能存在并在治疗许可时,首选肠内营养 B.胃肠道功能减弱或伴白细胞减少的易感染的肿瘤患者,有营养支持的指征,以肠外营养为适宜 C.肿瘤患者的肠内和肠外营养配方基本同非肿瘤的营养不良患者 D.因手术、放疗等综合治疗所引起消化吸收功能不全,但无残存肿瘤的患者,通过适当的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能改善生活质量
答案:B
注释:胃肠道功能减弱或伴白细胞减少的易感染的肿瘤患者,有营养支持的指征,以肠内营养为适宜。
【技师不做】吞咽困难患者适用的膳食()。 A.禁食 B.软食 C.半流质 D.流质
答案:D
注释:吞咽困难患者需经鼻胃管或鼻肠管推注,故选流质。
【技师不做】重度食管炎营养支持应采用的有效途径为()。 A.经鼻胃管管饲 B.经口进食 C.静脉营养 D.经直肠营养
答案:A
注释:重度食管炎应减少食物对病灶的刺激,故采用经鼻胃管管饲。
【技师不做】食管癌术后早期经济、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途径是()。 A.中心静脉营养 B.周围静脉营养 C.经鼻胃管或鼻肠管营养 D.经口营养
答案:C
注释:食管癌术后早期选择经鼻胃管或鼻肠管营养,费用低,可以有效防止肠黏膜萎缩、细菌移位。
【技师不做】急性阑尾炎术后恢复期营养支持方式为()。 A.胃造瘘 B.肠外营养治疗 C.经口饮食 D.空肠造瘘
答案:C
注释:急性阑尾炎术后恢复期营养支持方式经口饮食。
【技师不做】对于手术后恢复期患者,有胃肠道功能,营养治疗最好的方式是()。 A.肠外营养 B.周围静脉营养 C.中心静脉营养 D.肠内营养
答案:D
注释:当患者因疾病本身或诊断的需要而不能或不愿经口摄食或摄食不足以满足需要时,若胃肠道功能许可,则首先考虑采用肠内营养支持。
【技师不做】胃肠内营养支持不适用于()。 A.昏迷的患者 B.吞咽困难的患者 C.严重烧伤的患者 D.急性肠梗阻的患者
答案:D
注释:肠内营养的绝对禁忌证是肠道梗阻。不宜使用肠内营养的情况还包括:①导致肠内营养渗漏的胃肠痊患者;②严重应激状态、上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顽固性呕吐或严重腹泻急性期急性胰腺炎;③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及长期少食者;④小肠广泛切除后4~6周以内;⑤年龄小于3月龄婴儿。
【技师不做】经鼻胃管营养常见的并发症有()。 A.气胸 B.吸入性肺炎 C.电解质紊乱 D.糖代谢紊乱
答案:B
注释:经鼻胃管营养受体位的影响,主要由于胃压大、食物反流、误吸造成吸入性肺炎。
【技师不做】管饲引起腹泻的原因有()。 A.灌注速度太慢 B.乳糖不耐症 C.营养液温度40℃.左右 D.营养液浓度太低
答案:B
注释:管饲引起腹泻是因为机体缺乏乳糖酶,导致乳糖不耐症。
【技师不做】食管癌患者术前准备不能正常进食的可以选择()。 A.鼻胃管或鼻肠管 B.经口软食 C.经口清流食 D.周围静脉营养
答案:A
注释:《食管癌患者营养治疗指南》。食管癌患者肠内营养途径首选ONS,当口服不能满足目标营养需要量时,行管饲喂养。管饲首选经鼻置入鼻胃管或鼻肠管。如肠内营养时间需超过4周的患者,可以考虑行PEG/PEJ。如果食管癌患者肠内营养无法完全满足正常人体需要或存在禁忌证,推荐行肠内营养联合部分肠外营养或全肠外营养。
【技师不做】患者女,45岁,误服浓硫酸引起食管损伤,瘢痕粘连增生引起食管狭窄。首选营养支持方法()。 A.周围静脉营养 B.中心静脉营养 C.经肠营养 D.直肠营养
答案:C
注释:该患者胃肠功能正常,选择经肠营养是经济和安全的。
【技师不做】下列选项中可以选择肠内营养的是()。 A.咀嚼困难或吞咽困难患者 B.肠梗阻患者 C.严重应激状态 D.小于3月龄婴儿
答案:A
注释:肠内营养适应证主要取决于小肠是否具有能吸收提供的各种营养素的功能。所以当患者原发疾病或因治疗与诊断的需要而不能或不愿经口摄食,或摄食量不足以满足需要时,如胃肠道功能允许而又可耐受时,首先应考虑采用肠内营养。
【技师不做】胃肠道功能健全的患者最适宜的营养治疗方式是()。 A.全胃肠外营养 B.周围静脉营养 C.肠内营养 D.中央静脉营养
答案:C
注释:肠内营养比较符合生理状态,能维持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较肠外营养更能改善危重患者的预后。因此,只要患者胃肠道功能完整或具有部分胃肠道功能,最适宜的营养治疗方式是肠内营养。选项中除C项肠内营养外,其余3项都属于肠外营养,所以本题选择C项。
【技师不做】下列属于肠内营养的适应证()。 A.高流量小肠瘘 B.完全性器质性肠梗阻 C.严重腹腔内感染 D.短肠综合征
答案:D
注释:肠内营养适应证主要包括无法经口摄食、摄食不足或有摄食禁忌证者,胃肠道疾病如短肠综合征、溃疡性肠炎、胃肠癌症及手术者、肝肾衰竭、神经性厌食等,故答案选D,其他选项均为肠外营养适应证。
【技师不做】肠内营养的并发症是()。 A.血肿形成 B.感染性休克 C.高糖血症 D.气胸
答案:C
注释:C项是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其余3项都是肠外营养并发症,故选C。
【技师不做】胃肠功能差且有较大吸人性肺炎危险者,宜用()。 A.空肠造口置管 B.颈部经皮咽部胃内置管 C.经鼻置鼻胃管 D.经鼻置鼻十二指肠管
答案:A
注释:经皮咽部胃内置管、经鼻置鼻-胃管、经鼻置鼻-十二指肠管、经鼻置鼻-空肠管均在鼻咽部置管,均易引起吸入性肺炎的并发症。只有选项A不会引起此并发症。
【技师不做】下列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时营养液能够一次性投给的是()。 A.危重患者 B.喂养管尖端位于胃内及胃功能良好的患者 C.十二指肠近端喂养的患者 D.空肠近端喂养的患者
答案:B
注释:一次性投给的方式适合喂养管尖端位于胃内及胃功能良好的患者,因为胃的功能良好,胃的容量较大,对容量和渗透压的耐受性较好。其他几种患者适合经泵连续性输注的方式。
【技师不做】肠内营养治疗时,与引起高血糖症无关的因素是()。 A.营养液输注速度过快 B.内源性胰岛素生成不足 C.外源性胰岛素供应不足 D.突然停止肠内营养
答案:D
注释:突然停止肠内营养会引起低血糖。
【技师不做】属于肠内营养适应证的是()。 A.厌食症 B.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C.上消化道出血 D.长期饥饿患者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8。肠内营养适应证:当患者原发疾病或因治疗与诊断的需要而不能或不愿经口摄食,或摄食量不足以满足需要时,如胃肠道功能允许而又可耐受时,首先应考虑采用肠内营养。临床上有以下多种情况适合肠内营养。①无法经口摄食、摄食不足或有摄食禁忌者,如口腔和咽喉炎症或食道肿瘤术后、烧伤、化学性损伤等造成咀嚼困难或吞咽困难;大面积烧伤、创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艾滋病等导致的营养素需要量增加而摄食不足;②胃肠道疾病者:短肠综合征、炎性和溃疡性肠炎、胃肠癌症及其手术者、适用于所提供营养素不致从瘘孔流出的胃肠道瘘患者等;③胃肠道外疾病:术前术后营养支持、肿瘤化疗放疗的辅助治疗、肝肾衰竭、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病、神经性厌食症、抑郁症以及脑血管疾病等。
【技师不做】属于肠内营养的适应证的是()。 A.脓毒症 B.活动性消化道出血 C.短肠综合征 D.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
答案:C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483。大多数短肠综合征病人在早期往往经过一段时期的肠外营养后则应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根据肠功能代偿情况选择相应的肠内营养配方。
【技师不做】要素膳的特点不包括()。 A.成分明确 B.营养全面 C.需要消化 D.残渣少
答案:C
注释:要素膳具有成分明确、营养全面,不需消化直接吸收、残渣较少、刺激性小、不易污染的特点,由于其不含乳糖,适用于乳糖不耐受者。
【技师不做】一般不作为肠内营养膳食选择标准的是()。 A.临床诊断及治疗 B.患者代谢状况 C.患者是否受感染 D.能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膳食物理性质
答案:C
注释:患者是否受感染不是肠内营养膳食选择的一个标准,因此选C。
【技师不做】十二指肠肠瘘患者若肠瘘口小,由肠外营养支持过渡到肠内营养支持时,首先采用的制剂为()。 A.整蛋白型制剂 B.混合奶 C.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 D.维生素组件制剂
答案:C
注释:十二指肠肠瘘患者的肠瘘口小,胃肠道功能部分受损。4个选项都是肠内营养制剂,但只有选项C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既能提供必需的能量和营养,又无须消化即可被吸收和利用,最适用于胃肠道功能部分受损的患者。
【技师不做】非要素膳以全蛋白或蛋白游离物为氮源,最适合于()。 A.肝衰竭的患者 B.胃肠道消化功能障碍的想者 C.肾衰竭的患者 D.胃肠功能正常的患者
答案:D
注释:非要素膳以全蛋白或蛋白游离物为氮源,不易被消化、吸收和利用,因此最适合胃肠功能正常的患者,故D项表述最准确。
【技师不做】阑尾炎切除手术后患者宜采用的营养支持措施是()。 A.胃造瘘 B.肠外营养治疗 C.口服非要素制剂 D.空肠造瘘
答案:C
注释:需阑尾炎切除的患者其胃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均正常,因此最适合采用口服非要素制剂的肠内营养支持措施。
【技师不做】不属于肠内营养制剂的是()。 A.要素膳 B.维生素组件 C.全营养混合液 D.聚合膳
答案:C
注释:全营养混合液,属于肠外营养制剂。
【技师不做】以下不属于特殊配方膳的是()。 A.肝病专用配方 B.胃肠功能障碍配方 C.应激和免疫调节配方 D.不含乳糖配方
答案:D
注释:特殊配方膳是针对某些器官或疾病的代谢特点专门设计的,可以满足特殊情况下代谢异常、代谢障碍和营养素需要量的改变,包括肝病专用配方、肾病专用配方、胃肠道功能障碍配方、应激和免疫调节配方、肺病配方和糖尿病配方等。
【技师不做】采用鼻胃管进食的患者如因误吸而致吸入性肺炎,以下处理错误的是()。 A.立即停输肠内营养液,吸尽胃内容物 B.立即行气管内吸引,尽可能吸出气管内残留液体 C.鼓励或刺激患者咳嗽,以利于排出吸入物及分泌物 D.负压通气
答案:D
注释:在紧急情况下,应立即给予高浓度氧吸入,应用纤支镜或气管插管将异物吸出,加用呼气末正压呼吸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应该是正压通气。
【技师不做】为防治肠内营养支持时发生腹泻,以下预防措施错误的是()。 A.必须用抗酸药时,可用含镁抗酸药替代含铝或含钙的抗酸药 B.对同时应用抗生素治疗者及时停用抗生素 C.应注意由于脂肪含量过高所致的脂肪泻,乳糖不耐受及有关药物所致的腹泻 D.调整渗透压,逐步递增营养液的浓度和剂量
答案:A
注释:含镁的抗酸药可能引起腹泻,因此必须用抗酸药时,可用含铝或含钙抗酸药替代含镁的抗酸药,选项A正好相反。
【技师不做】以下属于肠内营养监控的是()。 A.血清渗透压 B.24小时尿钠、尿钾及其他电解质定量 C.胆囊超声检查 D.尿糖和酮体
答案:D
注释:尿糖和酮体是肠内营养监控中代谢监控的一种。
【技师不做】完全胃肠外营养是()。 A.通过静脉输入全部营养 B.胃管内补其不足 C.少量口服 D.补充要素膳
答案:A
注释:完全胃肠外营养也叫“静脉高营养”。它是通过胃肠道以外的途径,即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将营养液以浓缩的形式输入患者血液循环,营养液包括患者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丰富的热能、必需和非必需的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
【技师不做】外周静脉营养的优点是()。 A.便于临床观察,可早期发现插管处静脉炎征象并做及时处理 B.对输注液体的浓度和酸碱度的限制小 C.能量大限度地按机体的需要以较大幅度调整输入液体的量、浓度 D.输入的液体可很快被稀释而不致对血管壁刺激,不易产生静脉炎
答案:A
注释:选项B、C.D、均是中心静脉营养的优点,只有选项A是外周静脉营养的优点。
【技师不做】在肠外营养中,外周静脉输入途径的优点是()。 A.对渗透压的耐受性好 B.输人的液体对血管壁产生的刺激小 C.输入营养液的速度快 D.安全性高,并发症少而轻
答案:D
注释:A、B,C项是中心静脉输入途径的优点,D是外周静脉输入途径的优点。
【技师不做】在肠外营养支持疗法中,适用于外周静脉途径的是()。 A.需长期肠外营养者 B.营养液需求量较低 C.能量需求量很高 D.营养液渗透压过高
答案:B
注释:营养液需求量较高时应采取中心静脉途径,营养液需求量较低时应采取外周静脉途径。
【技师不做】对肠外营养液持续性输注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A.采用此法时胰岛素的分泌较平稳 B.采用此法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较小 C.采用此法时血糖值较平稳 D.采用此法时常出现高钠血症
答案:D
注释:持续性输注对机体氮源、能量及其他营养物质的供给处于持续状态,因此胰岛素的分泌和血糖值较平稳,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较小;且持续性输注时,胰岛素的分泌保持在高水平状态,阻止了脂肪分解,促进脂肪合成,并使葡萄糖以糖原形式储存在肝脏,常出现脂肪肝和肝大,故D项说法错误。
【技师不做】小肠大部分切除术后第一天应采用的营养支持方式为()。 A.胃造癌 B.肠外营养 C.口服饮食 D.空肠造瘘
答案:B
注释:小肠大部分切除术后的第一天,应采用的营养支持方式为肠外营养。
【技师不做】对肠外营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直接由静脉输人各种营养素 B.可通过周围静脉和中心静脉输入 C.安全,不引起并发症 D.常用于无法吞咽、肠道梗阻的患者
答案:C
注释:肠外营养的并发症包括置管并发症、感染并发症和代谢并发症等。
【技师不做】完全肠梗阻患者应采用的营养支持方式是()。 A.普通膳食 B.软食 C.半流质 D.静脉营养
答案:D
注释:静脉营养是肠外营养,肠梗阻是肠内营养的禁忌证,须使用肠外营养治疗。
【技师不做】围术期有重度营养不良的患者,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连续5~10天以上无法经口摄食达到营养需要量的患者,应给的营养支持方式为()。 A.静脉营养 B.经口少量进食 C.胃造瘘 D.空肠造瘘
答案:A
注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连续5~10天以上,无法经口摄食达到营养需要量的患者,应使用肠外营养,也就是静脉营养。
【技师不做】胃肠外营养支持不适用于()。 A.食管胃肠道先天畸形 B.长期腹泻 C.可以经口进食的烧伤患者 D.急性重症胰腺炎
答案:C
注释:可以经口进食的烧伤患者应该优先考虑使用肠内营养。
【技师不做】胃肠外营养支持常见的并发症不包括()。 A.气胸、血胸 B.恶心呕吐 C.电解质紊乱 D.糖代谢紊乱
答案:B
注释:胃肠外营养支持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机械性并发症(气胸、血胸)、感染性并发症、中心静脉导管拔除意外综合征、代谢性并发症、肝胆系统并发症、胃肠道并发症。
【技师不做】最适宜选择肠外营养的是()。 A.预计肠外营养治疗时间小于5天患者 B.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患者 C.严重呼吸循环衰竭患者 D.顽固性呕吐患者
答案:D
注释: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的患者,病人存在营养不良,或预计2周内无法正常饮食者,都有肠外营养治疗的指征。目前阶段应用肠外营养的禁忌证有严重循环、呼吸功能衰竭,严重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肝肾衰竭等。
【技师不做】下列属于肠外营养适应证的是()。 A.口腔和咽喉炎症患者 B.食管肿瘤切除术患者 C.溃疡性肠炎患者 D.肠道梗阻患者
答案:D
注释: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的病人,病人存在营养不良,或预计2周内无法正常饮食者,都有肠外营养治疗的指征。临床常见的适应证包括:①非外科疾病:营养不良伴胃肠功能紊乱或障碍、神经性厌食或顽固性呕吐、肠道疾病(局限性或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放射性肠炎等)、化疗与放疗辅助治疗期间、肝肾疾病、严重感染和败血症等;②外科疾病:胃肠道梗阻、胃大部切除及胃肠吻合术、大手术创伤及复合性外伤、消化道瘘、急性胰腺炎、脏器或骨髓移植后功能尚未恢复、大面积烧伤和重度感染。此外,对于营养不良、需进行大的胸腹部手术的病人应在术前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对于存在感染并发症倾向的骨科与颅内手术等病人也提倡于术前加强肠外营养支持,以维持病人营养状况,降低手术死亡率。
【技师不做】属于肠外营养并发症的是()。 A.喂养管堵塞 B.腹胀或肠痉挛 C.高碳酸血症 D.胆道系统疾病
答案:D
注释:喂养管堵塞是肠内营养独有的机械性并发症,腹胀或肠痉挛是肠内营养独有的胃肠道并发症,高碳酸血症是肠内营养独有的代谢性并发症,吸入性肺炎是肠内营养独有的感染性并发症。胆道系统疾病是肠外营养独有的脏器功能损害并发症,因此选择D项。
【技师不做】属于肠外营养禁忌证的是()。 A.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 B.急性胰腺炎的急性期 C.肠广泛切除的患者 D.肝衰竭患者
答案:D
注释:D选项肝衰竭属于肠外营养禁忌证,其他3项都属于肠内营养禁忌证。
【技师不做】属于肠外营养并发症的是()。 A.导管阻塞 B.感染性休克 C.吸入性肺炎 D.腹痛、腹泻
答案:B
注释:A、C选项是肠内营养机械性并发症;D选项是肠内营养胃肠道并发症;只有B选项是实施肠外营养时静脉导管引起的感染性并发症。
【技师不做】在短肠综合征早期,应首先选择()。 A.鼻饲肠内营养 B.采用完全肠外营养治疗(TPN) C.使用要素膳 D.混合奶
答案:B
注释:短肠综合征早期肠道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消化和吸收经肠内给予的营养,因此,必须实行完全肠外营养治疗。
【技师不做】小肠大部分切除术后第一天,应采取的营养支持措施是()。 A.胃造瘘 B.肠外营养治疗 C.口服饮食 D.空肠造瘘
答案:B
注释:小肠大部分切除后,患者的胃肠道功能严重受损,应采取的营养支持措施是肠外营养治疗。
【技师不做】肠外营养的并发症是()。 A.恶心、呕吐 B.腹泻 C.高碳酸血症 D.胆汁淤积性肝功能不全
答案:D
注释:ABC均是肠内营养的并发症,肠外营养时易引起胆汁淤积性肝功能不全,原因很多,其中长期能量过高、肠内长期没有营养通过是重要原因。
【技师不做】下列不属于肠外营养的营养物质是()。 A.葡萄糖 B.氨基酸 C.整蛋白 D.维生素
答案:C
注释:肠外营养制剂没有统一配方,应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重或体表面积以及病情需要等制备。肠外营养制剂的组成成分包括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电解质和水等。要求无菌、无毒、无热源,具有适宜的渗透压和pH,良好的相容性、稳定性。
【技师不做】属于肠外营养制剂的是()。 A.要素膳 B.蛋白质组件 C.脂肪乳剂 D.匀浆膳
答案:C
注释:要素膳是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蛋白质组件属于组件型肠内营养制剂,匀浆膳属于非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症膳属于特殊应用型肠内营养制剂;脂肪乳剂属于肠外营养制剂,因此选择C项。
【技师不做】必需氨基酸配方膳食适合于()。 A.肝衰竭的患者 B.胃肠道消化功能障碍的患者 C.肾衰竭的患者 D.胃肠功能正常的患者
答案:C
注释:肾脏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清除蛋白质代谢废物,肾衰竭患者因其清除蛋白质代谢废物功能减弱对机体造成危害。因此,肾衰竭患者的营养支持应补充必需氨基酸,促进利用体内分解的尿素氮合成非必需氨基酸,抑制分解,从而减少对机体造成的危害,同时又减少肾的负担。
【技师不做】高支链氨基酸配方膳食适合于()。 A.肝功能障碍患者 B.胃肠道消化功能障碍的患者 C.肾衰竭的患者 D.胃肠功能正常的患者
答案:A
注释:肝功能障碍患者常引起血浆氨基酸谱失衡,而高支链氨基酸配方膳食恰恰有利于纠正血浆氨基酸谱失衡。
【技师不做】高脂肪配方膳食适合于()。 A.肝衰竭的患者 B.胃肠道消化功能障碍的患者 C.肾衰竭的患者 D.肺功能受损的想者
答案:D
注释:肺功能受损患者的呼吸功能受损,而高脂肪能减少二氧化碳生成量和增加热能,减少患者肺负担。
【技师不做】下面不属于使用脂肪乳剂的优点的是()。 A.提供的能量密度高 B.单独应用具有省氮效应 C.无高渗性利尿 D.对静脉壁无刺激
答案:B
注释:脂肪乳剂与葡萄糖合用构成的双能源是肠外营养的最佳非蛋白质能量来源,为达到氮平衡所需要的能量消耗最小,具有省氮效应。
【技师不做】肠外营养支持时,使用大量高渗葡萄糖不易引起的危害是()。 A.肾功能损害 B.高血糖及高渗性脱水 C.二氧化碳产生过多,加重呼吸肌负荷 D.肝功能损害
答案:A
注释:大量高渗葡萄糖能引起高血糖及高渗性并发症以及静息能量消耗增高;糖代谢生成二氧化碳,大量高渗葡萄糖可使二氧化碳产生过多,加重呼吸肌负荷;大量高渗葡萄糖会转化成脂肪沉积在肝脏,造成肝功能损害,而不易引起肾功能损害。
【技师不做】肠外营养的脂肪乳剂中,长链甘油三酯与中链甘油三酯相比所具优点是()。 A.长链甘油三酯氧化更快、更完全 B.长链甘油三酯对肝脏及免疫系统的损害小 C.长链甘油三酯能较快且彻底地从血中被清除 D.长链甘油三酯没有神经系统副作用
答案:D
注释:选项A、B、C都是中链甘油三酯的优点,只有D选项是长链甘油三酯的优点。
【技师不做】在肠外营养中,关于氨基酸制剂错误的是()。 A.氮源是L-氨基酸溶液 B.9种必需氨基酸占总氮量的20% C.需要含有充足的条件必需氨基酸 D.生物利用率高,维持正氮平衡
答案:B
注释:氨基酸制剂中9种必需氨基酸占总氮量的40%。
【技师不做】在肠外营养支持中,对使用谷氨酰胺制剂的优点表述错误的是()。 A.能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B.在药理剂量作用下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C.缓解应激时谷氨酰胺水平的下降 D.改善机体代谢、氮平衡
答案:B
注释:谷氨酰胺能缓解应激时谷氨酰胺水平的下降,改善机体代谢、氮平衡;谷氨酰胺是肠黏膜细胞和各种快速生长、分化细胞(如淋巴细胞)的主要能源,能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因此能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机体免疫状况,但不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技师不做】在肠外营养支持中,对使用精氨酸制剂的优点表述错误的是()。 A.在药理剂量作用下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在药理剂量作用下可促进催乳素的分泌 C.能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D.减少尿氮排泄
答案:C
注释:精氨酸能促进机体蛋白质合成,减少尿氮排泄,具有调节胰岛素、催乳素等内分泌腺的作用,但不具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
【技师不做】关于全静脉营养液的混合标准,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葡萄糖的最终浓度为10%~23% B.总容量应≥1.5L C.葡萄糖量不应少于氨基酸量 D.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剂的容量比为2:1:1或1:1:1或2:1:0.5
答案:C
注释:氨基酸分子可吸附在油水界面上,其缓冲作用可减轻葡萄糖溶液降低脂肪乳剂稳定性的有害作用。因此为了维持全静脉营养液的稳定性,氨基酸量不应少于葡萄糖量,C选项表述正好相反。
【技师不做】全静脉营养液配制过程中,不正确的操作是()。 A.电解质与微量元素能直接加入脂肪乳剂内 B.胰岛素在混合营养液中稳定,可与各种静脉营养制剂配伍混合 C.磷制剂与钙制剂未经充分溶解不能直接混合 D.应含有足量的氨基酸溶液
答案:A
注释:电解质与微量元素不能直接加入脂肪乳剂内,以免影响营养液的稳定性。
【技师不做】关于配制肠外营养液说法错误的是()。 A.磷酸钾盐与葡萄糖酸钙配伍易产生沉淀 B.钙剂和磷酸盐应分别加在不同的溶液内稀释,以免出现沉淀 C.混合营养液中的氨基酸浓度不可小于2.5% D.选用葡萄糖酸钙比选用氯化钙更易与磷酸盐作用产生磷酸盐沉淀
答案:D
注释:氯化钙比葡萄糖酸钙更易离解,故选用氯化钙比选用葡萄糖酸钙更易与磷酸盐作用产生磷酸盐沉淀,故D选项说法错误。
【技师不做】属于肠外营养监控的是()。 A.胃肠道耐受性监控 B.肝功能实验 C.喂养管位置监控 D.喂养管阻塞监控
答案:B
注释:肝损害是肠外营养实施中常见的并发症,所以肝功能实验是肠外营养监控的一个主要内容,因此正确答案为B。
【技师不做】属于肠内营养监控的是()。 A.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 B.定期测定血清电解质 C.定期测定血尿素氮和血糖 D.定期测定胃肠道耐受性
答案:D
注释:定期测定胃肠道耐受性是肠内营养特有的监控内容,其余3项都属于肠外营养监控范围,因此正确答案为D。
【技师不做】肠外营养支持时,与发生肝损害并发症关系不密切的是()。 A.长期过高的能量供给 B.葡萄糖、脂肪与氮量的供给不合理 C.胆汁淤积 D.患者本身有胰腺炎
答案:D
注释:长期过高的能量供给,葡萄糖、脂肪与氮量的供给不合理,胆汁淤积,使得葡萄糖、脂肪与氮量不能被完全利用,而转化为脂肪沉积在肝内,引起肝损害;而原有肝病基础或伴有如败血症、短肠综合征等的患者易发生肝损害。与患者本身有胰腺炎的情况无关。
【技师不做】对于接受肠外营养的危重患者,为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常需监测患者的()。 A.血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浓度 B.肝胆超声检查和骨密度检测 C.尿3-甲基组氨酸测定 D.血清渗透压
答案:D
注释:如疑有血液高渗情况,应及时测定血清渗透压,方便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选D。
【技师不做】为及时了解肝胆系统是否受损,是否存在代谢性骨病,长期肠外营养支持患者应定期监测()。 A.血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浓度 B.肝胆超声检查和骨密度检测 C.尿3-甲基组氨酸测定 D.血清渗透压
答案:B
注释:肝胆超声检查和骨密度检测可以及时了解肝胆系统是否受损,是否存在代谢性骨病,选B。
【技师不做】肠外营养的特殊监测指标中,衡量机体蛋白质水平的灵敏指标是()。 A.血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浓度 B.肝胆超声检查和骨密度检测 C.尿3-甲基组氨酸测定 D.肌酐身高指数
答案:D
注释:肌酐身高指数是衡量机体蛋白质水平的灵敏指标,选D。
【技师不做】需长期肠内营养的十二指肠外瘘患者在术中应对其进行()。 A.经鼻胃管 B.经鼻空肠管 C.胃造瘘 D.空肠造瘘
答案:D
注释:空肠造瘘的喂养管可长期放置,适用于长期营养支持,且空肠造瘘使得肠道营养与胃十二指肠减压同时进行,适合于十二指肠外瘘患者。因此,对需长期肠内营养的十二指肠外瘘患者应采用空肠造瘘,故选D。
【技师不做】需短期肠内营养、胃肠功能较好的患者适于()。 A.经鼻胃管 B.经鼻空肠管 C.胃造瘘 D.空肠造瘘
答案:A
注释:经鼻胃管喂养的优点是胃的容量大,对营养液的渗透压不敏感,缺点是有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不适合长期营养支持的患者。所以,对于需短期肠内营养、胃肠功能良好的患者适合经鼻胃管,选A。
【技师不做】需长时期肠内营养、胃肠功能较好的患者适于()。 A.经鼻胃管 B.经鼻空肠管 C.胃造瘘 D.空肠造瘘
答案:C
注释:胃造瘘不易发生肺部并发症,适合长期营养支持的患者,因此,肺部并发症危险性大、胃肠功能良好的患者适合胃造瘘,选C。
【技师不做】小肠切除术后应该给予()。 A.必需氨基酸配方要素膳食 B.低盐流质膳食 C.低脂少渣膳食 D.高支链氨基酸要素膳食
答案:C
注释:《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P1593。脂肪的吸收依赖于肠道中胆汁酸的乳化作用。大量小肠(特别是回肠)的切除,使得胆汁酸的吸收和肠-肝循环发生障碍,并最终导致胆汁酸池的枯竭,患者将因脂肪吸收障碍出现脂肪泻和继发性胆汁酸性腹泻(有完整结肠者)。选低脂少渣膳食。
【技师不做】胃大部切除术后应该给予()。 A.必需氨基酸配方要素膳食 B.低盐流质膳食 C.低脂少渣膳食 D.低碳水化合物膳食
答案:D
注释:胃大部分切除以后,胃的容量变小,食物在胃内存留时间短,会迅速进入小肠,造成碳水化合物很快被吸收,出现餐后高血糖现象,所以应给予低碳水化合物膳食。
【技师不做】肝大部切除术后应该给予()。 A.必需氨基酸配方要素膳食 B.低盐流质膳食 C.低脂少渣膳食 D.高支链氨基酸要素膳食
答案:D
注释:肝大部切除术后应该给予高支链氨基酸要素膳食,选D。
【技师不做】胆囊切除术后伴肾功能不全的应该给予()。 A.必需氨基酸配方要素膳食 B.低盐流质膳食 C.低脂少渣膳食 D.高支链氨基酸要素膳食
答案:A
注释:胆囊切除术后伴肾功能不全的应该给予必需氨基酸配方要素膳食,选A。
【技师不做】胰腺炎患者最适合的是()。 A.匀浆膳 B.要素膳 C.蛋白质组件 D.不完全膳食
答案:B
注释:要素膳无须消化即可直接或接近直接吸收和利用,适合胃肠道功能部分受损的患者,如胰腺炎患者,故选B。
【技师不做】大手术后的患者最适合的是()。 A.匀浆膳 B.要素膳 C.蛋白质组件 D.不完全膳食
答案:C
注释:大手术后的患者需要大量的蛋白质来合成组织,因此最适合蛋白质组件膳食,故选C。
【技师不做】胰腺手术后应该采用()。 A.肠内营养 B.完全肠外营养 C.经口膳食 D.肠外营养+肠内营养
答案:B
注释:胰腺手术后应该采用完全肠外营养,选B。
【技师不做】无并发症的心外科手术后患者应该采用()。 A.肠内营养 B.完全肠外营养 C.经口膳食 D.静脉营养
答案:C
注释:无并发症的心外科手术后患者应该采用经口膳食,选C。
【技师不做】哮喘发作与食物有关的因素是()。 A.脂肪 B.盐 C.辛辣食品 D.蛋白质
答案:D
注释:考查哮喘发作的食物因素。哮喘发作与食物过敏有关,特别是高蛋白质食物容易引起超敏反应。
牛奶中最主要的致敏成分是()。 A.乳清蛋白 B.酪蛋白 C.卵球蛋白 D.乳球蛋白
答案:D
注释:β-乳球蛋白是牛奶中最主要的致敏成分。
食物过敏主要是由以下哪种免疫球蛋白介导的()。 A.IgA B.IgD C.IgE D.IgG
答案:C
注释:免疫球蛋白IgE(是指人体的一种抗体),存在于血中,是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免疫球蛋白,可以引起I型超敏反应。IgE有能够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的免疫功能。
口腔过敏综合征与以下食物有关的是()。 A.鸡蛋 B.新鲜水果和蔬菜 C.豆制品 D.牛奶
答案:B
注释:有些人会因食用果蔬而患口腔过敏综合征,症状为嘴唇水肿、口舌麻木、皮疹、皮肤瘙痒等。
鸡蛋血清中含有的致敏成分主要是()。 A.卵球蛋白 B.卵白蛋白 C.卵胶黏蛋白 D.卵类黏蛋白
答案:D
注释:卵类黏蛋白是鸡蛋血清中主要含有的致敏成分。
不是引起过敏的食物是()。 A.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 B.某些生食的食物 C.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D.富含矿物质的食物
答案:D
注释:引起食物过敏的食物约有160多种,但常见的致敏食品主要有8类:①牛乳及乳制品(干酪、酪蛋白、乳糖等);②蛋及蛋制品;③花生及其制品;④大豆和其他豆类以及各种豆制品;⑤小麦、大麦、燕麦等谷物及其制品;⑥鱼类及其制品;⑦甲壳类及其制品;⑧坚果类(核桃、芝麻等)及其制品。另外,还包括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某些生食的食物、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一些外来而不常吃到的食品。
食用牡蛎后引起荨麻疹、湿疹的可能原因是()。 A.体内缺乏葡糖-6-磷酸酶 B.红细胞中缺少单加氧酶 C.体内缺乏半乳糖激酶 D.食物中含有组胺释放因子
答案:D
注释:食物中含有的组胺释放因子能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使其释放组胺而引起荨麻疹。
【技师不做】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遗传是引起超敏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B.过敏原暴露是发生食物过敏的先决条件 C.婴幼儿对多种抗原敏感的原因可能是肠道分泌的分泌型IgG较少 D.食物过敏原与其他抗原的作用效果是相加的
答案:C
注释:分泌型IgA的作用是保护肠上皮组织,使细菌、病毒及抗原等大分子不易黏附在肠黏膜表面,从而防止它们的吸收。当分泌型IgA缺乏时,抗原就可能大量侵入机体。婴幼儿对多种抗原敏感的原因可能是肠道分泌的分泌型IgA较少。
哮喘发作常见致敏食物,除外()。 A.鸡蛋 B.牛奶 C.巧克力 D.萝卜
答案:D
注释:有些哮喘患者在进食某些食物之后就会诱发哮喘发作,尤其是食用海鲜类食物、坚果类食物、蛋类、奶制品、巧克力等。
食物过敏常出现的生理异常不包括()。 A.肠壁局部免疫功能下降 B.肠壁局部免疫功能增强 C.黏膜损伤 D.消化酶分泌不足
答案:B
注释:食物过敏常出现的生理异常是肠壁局部免疫功能下降。
【技师不做】婴儿哮喘营养治疗,除外()。 A.排除引起超敏反应的食品 B.婴儿慎用牛奶 C.防止蛋白质的摄入 D.补充各种营养素
答案:C
注释:初生婴儿的肠道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容易对外来蛋白产生超敏反应,而其中的主要致敏物质是牛奶中的什乳球蛋白。母乳中含有sIgA,能增强呼吸道抵抗力,所以提倡母乳喂养或使用游离氨基酸营养粉喂养。
最有效的防治食物过敏的方法是()。 A.避免疗法 B.食物口服脱敏疗法 C.早期喂养方法 D.食物加工处理方法
答案:A
注释:最有效的防治食物过敏的方法是患者要避免接触会引起自己过敏的食物,即避免疗法。
某孕妇因血钙低,经常出现腿部抽搐,经了解该孕妇因乳糖不耐受而不能喝市售的消毒奶,从膳食的角度可建议她选择乳制品为()。 A.脱脂奶粉 B.酸奶 C.淡炼乳 D.复合乳
答案:B
注释:酸奶中部分乳糖被乳酸菌分解,故可适用于部分乳糖不耐受的患者。
食用牛奶后出现腹胀、腹痛、产气增多等症状的原因可能是()。 A.体内缺乏葡糖-6-磷酸酶 B.红细胞中缺少单加氧酶 C.体内缺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D.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
答案:D
注释:乳糖在小肠中必须经小肠黏膜乳糖酶的水解变为两个单糖,即葡萄糖和半乳糖后才能被吸收。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的人,在食入奶或奶制品后,奶中乳糖不能完全被消化吸收而滞留在肠腔内,使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体积增加,肠排空加快,使乳糖很快排到大肠并在大肠吸收水分,受细菌的作用发酵产气,轻者症状不明显,较重者可出现腹胀、肠鸣、排气、腹痛、腹泻等症状,称之为乳糖不耐受症。
患儿男,平素体健,大、小便无异常,无不洁饮食。今晨饮牛奶后,发生腹痛、腹胀、腹泻、产气增多的症状,考虑为()。 A.急性肠炎 B.慢性胃炎 C.乳糖不耐受症 D.食物中毒
答案:C
注释:乳糖不耐受是指当小肠乳糖酶缺乏时,食入奶或奶制品中的乳糖便不能被分解和吸收,而产生腹痛、腹胀、腹泻、产气增多等症状。
目前公认诊断乳糖不耐受症的最好方法是()。 A.乳糖耐量实验 B.乳糖氢呼吸实验 C.乳糖耐受性的测定 D.小肠×线检查
答案:B
注释:有两种可以诊断乳糖不耐症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口服乳糖耐受试验,另一种更可靠的方法是乳糖氢呼吸实验,它是检查乳糖吸收的氢呼吸试验。摄取乳糖后,测量呼气中氢的水平,将其作为未消化乳糖量的指标。
乳糖不耐受症患者最适合食用的奶制品是()。 A.炼乳 B.酸奶 C.还原奶 D.全脂奶粉
答案:B
注释:酸奶含乳酸菌,牛奶中的乳糖可被乳酸杆菌发酵转化成乳酸,乳糖不耐受者饮用酸奶不会出现乳糖不耐症。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食物过敏属于免疫反应性疾病 B.亚硫酸盐的不耐受者主要发生在肝衰竭患者中 C.婴幼儿食物过敏发生率较高 D.食物不耐受很少与免疫因素有关
答案:B
注释:亚硫酸盐不耐受一般在呼吸道患者中的发生率高,如哮喘患者。
【技师不做】胆囊纤维化患者食用某些食物后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其可能原因是()。 A.食物中含有高脂肪 B.体内缺乏葡糖-6-磷酸酶 C.红细胞中缺少单加氧酶 D.食物中含有苯胺
答案:A
注释:胆囊纤维化患者的胆汁不能正常分泌,使得对脂肪的消化功能降低,如食物中含有高脂肪,则很多脂肪不能很好地消化,从而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下列关于食物不耐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忌食的食物需要从食谱中剔除 B.轮替是指此类食物不可随意进食 C.安全的食物可正常进食 D.跟患者本身的营养状态无关
答案:D
注释:考查其他食物不耐受的饮食治疗方法。食物不耐受很多都和一些慢性疾病有关,因此营养治疗是食物不耐受治疗的关键。
机体食用牛奶后出现腹胀、腹痛、产气增多等症状的原因可能是()。 A.体内缺乏葡糖-6-磷酸酶 B.红细胞中缺少单加氧酶 C.食物中含有苯胺 D.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
答案:D
注释: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的人,在食用奶或奶制品后,奶中乳糖不能完全被消化吸收而滞留在肠腔内,使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体积增加,肠排空加快,使乳糖很快排到大肠并在大肠吸收水分,受细菌的作用发酵产气;轻者症状不明显,较重者可出现腹胀、肠鸣、排气、腹痛、腹泻等症状,医生们称之为乳糖不耐受症,故选D。
机体对蚕豆不耐受的原因可能是()。 A.体内缺乏葡糖-6-磷酸酶 B.红细胞中缺少单加氧酶 C.食物中含有苯胺 D.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
答案:A
注释:体内如缺乏葡糖-6-磷酸酶,吃蚕豆后会造成血液中的红细胞被破坏,引起过敏症状,严重者出现呕吐、贫血、黄疸、肝脾肿大、腹痛等过敏现象,故选A。
第六节、食品卫生
下列属于食物中毒范畴的是()。 A.暴饮暴食引起的肠炎 B.食用被旋毛虫污染的食物 C.食用被轮状病毒污染的食物 D.食用含氰苷类物质的食物
答案:D
注释:该题考查食物中毒的定义,食物中毒是指人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物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疾病或亚急性疾病。
从临床表现上来看,感染型与毒素型食物中毒最大的区别在于()。 A.有无恶心、呕吐 B.有无腹痛、腹泻 C.有无体温升高 D.病死率不同
答案:C
注释:感染型食物中毒会伴发高热,而毒素型食物中毒一般不会产生高热症状。
下列食物中毒具有明显季节性的是()。 A.细菌性 B.霉菌性 C.有毒动物性食物 D.有毒植物性食物
答案:A
注释:该题考查各种类食物中毒特点,季节性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典型特点。
下列为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的是()。 A.发病季节性明显 B.一般预后较好 C.中毒症状多样 D.无特效解毒剂
答案:C
注释:A、B为细茵性中毒的特点。化学性中毒一般有特效解毒剂,且潜伏期短,因此排除D。
无论发生次数还是中毒人数,在我国占食物中毒总数第一位的是()。 A.细菌性食物中毒 B.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C.化学性食物中毒 D.霉变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答案:A
注释: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是发病率高,病死率低。
食物中毒与其他急性疾病最本质的区别是()。 A.潜伏期短 B.很多人同时发病 C.以急性胃肠道症状为主 D.患者曾进食同一批某种食物
答案:D
注释:该题考查食物中毒特点,食物中毒的患者均有在相近时间内进食同一食物的历史,即发病局限在进食某种食物人群的范围内,停止食用后发病也很快停止。
常见的食物中毒是()。 A.毒簟中毒 B.化学性食物中毒 C.植物性食物中毒 D.细菌性食物中毒
答案:D
注释:最常见的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
下列关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季节性,春季高发 B.发病率高 C.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 D.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以急性胃肠炎为主
答案:A
注释:细菌性食物中毒在夏秋季高发,这与夏季气温高,细菌容易大量繁殖和产生毒素有关,也与机体的防御功能降低,易感性增高有关。
下列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错误的说法是()。 A.中毒的发生与吃某种食物有关 B.以集体暴发多见 C.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区性 D.具有传染性
答案:D
注释:食物中毒的特点之一是人与人之间一般无传染性。
关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一般病程较长 B.引起中毒食物以植物性食品为主 C.病死率较高 D.全年皆可发病,尤其是7~9月
答案:D
注释:此题考查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细菌性食物中毒病程短,病死率低,全年皆可发病,尤其是夏秋季节,包括感染型、毒素型、混合型,因此正确答案为D。
食物中毒事件中()。 A.化学性食物中毒多见 B.毒蕈中毒导致化学性食物中毒 C.植物一般不会导致食物中毒 D.微生物导致食物中毒中以沙门氏菌中毒多见
答案:D
注释:食物中毒以微生物引起食物中毒最为多见,其中主要由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引起;植物导致中毒事件主要为毒簟等引起;化学性食物中毒主要是由于污染了亚硝酸盐、农药等引起。
下列关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发于春季 B.中毒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 C.以感染型为主 D.病死率较高
答案:B
注释:该题考查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
与化学性食物中毒相比,细菌性食物中毒()。 A.发病率低 B.病死率低 C.主要为神经系统症状 D.多发于植物性食物
答案:B
注释:此题考查化学性食物中毒与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的区别,细菌性食物中毒较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病率高,主要为胃肠道症状,潜伏期长。
下列属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是()。 A.霉变甘蔗中毒 B.被结核分枝杆菌污染的食物 C.亚硝酸盐中毒 D.沙门氏菌中毒
答案:D
注释:霉变甘蔗属于真菌毒素性食物中毒,河豚中毒属于动植物性食物中毒,亚硝酸盐中毒和有机磷农药中毒属于化学性食物中毒。
关于沙门氏菌表述正确的是()。 A.革兰氏阳性菌 B.较耐热 C.被污染食品无感官性状变化 D.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7℃
答案:C
注释: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不耐高温,被其污染食品无感官性状变化,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不耐高渗。
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物是()。 A.蔬菜、水果 B.豆类及豆制品 C.谷类 D.肉类、奶类及其制品
答案:D
注释:引起沙门氏茵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其次为禽肉、蛋类、乳类及其制品。
下列关于葡萄球菌表述正确的是()。 A.革兰氏阴性菌 B.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0℃ C.只产生单一肠毒素 D.其引起的食物中毒潜伏期短
答案:D
注释: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7℃,可产生多种肠毒素,毒素耐热。
植物性食物如剩米饭、奶油蛋糕、油煎食品等可引起的食物中毒是()。 A.沙门氏菌中毒 B.副溶血性弧菌中毒 C.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 D.肉毒梭菌中毒
答案:C
注释:含蛋白质丰富,含水分较多,又含一定量淀粉的食物,如奶油糕点、冰激凌、冰棒等及含油脂较多的食物,如油煎荷包蛋,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后更易产生毒素。
关于葡萄球菌的表述,错误的是()。 A.革兰氏阳性菌 B.兼性厌氧菌 C.只引起毒素型中毒 D.产生的毒素不耐热
答案:D
注释: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菌,产生肠毒素引起毒素型中毒,所产毒素较耐热,中毒食品主要是剩饭、凉糕等。
易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产品是()。 A.海产品 B.禽类食品 C.乳制品 D.蛋制品
答案:A
注释: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海岸和海水中,海生动植物常会受到污染而带菌。
以下易引起感染型食物中毒的是()。 A.沙门氏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肉毒梭菌 D.蜡样芽胞杆菌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0。大多数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是沙门氏菌活菌对肠黏膜的侵袭而导致的感染型中毒。其他选项均为毒素型中毒。
海产品导致食物中毒,较为常见的细菌是()。 A.沙门氏菌中毒 B.副溶血性弧菌中毒 C.葡萄球菌中毒 D.肉毒杆菌食物中毒
答案:B
注释:副溶血性弧菌中毒食物多为海产食品。
我国引起肉毒梭菌食物中毒最常见的食品是()。 A.肉制品 B.鱼制品 C.自制发酵食品 D.罐头食品
答案:C
注释:我国主要见于家庭自制的植物性发酵食品,国外多为火腿、香肠、罐头等。
肉毒梭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是()。 A.肉毒梭菌 B.肉毒杆菌 C.肉毒梭菌产生的外毒素 D.肉毒梭菌产生的内毒素
答案:C
注释:肉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为毒素型食物中毒,中毒物质为其产生的外毒素。
属于革兰氏阳性菌的是()。 A.肠炎沙门氏菌 B.副溶血性弧菌 C.肉毒梭菌 D.椰毒假单胞菌
答案:C
注释:肉毒梭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其余均为革兰氏阴性菌。
关于肉毒梭菌的表述,错误的是()。 A.革兰氏阳性菌 B.厌氧菌 C.引起毒素型中毒 D.治疗后留有后遗症
答案:D
注释:肉毒梭茵为革兰氏阳性厌氧菌,引起毒素型中毒,在我国以引起植物性食品中毒为主,中毒后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引起臭米面食物中毒的致病菌是()。 A.黄曲霉菌 B.致病性太肠埃希菌 C.镰刀菌 D.椰毒假单胞菌
答案:D
注释:椰毒假单胞菌食物中毒亦称臭米面食物中毒。
关于椰毒假单胞菌的表述,错误的是()。 A.革兰氏阴性菌 B.中毒食品以发酵玉米面为主 C.通过产生米酵菌酸引起中毒 D.病死率低
答案:D
注释:椰毒假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可产生米酵菌酸引起中毒,中毒食品以发酵玉米面为主,潜伏期为4~24小时,病死率较高。
易引起银耳变质中毒的是()。 A.椰毒假单胞菌 B.葡萄球菌 C.副溶血性弧菌 D.沙门氏菌
答案:A
注释:椰毒假单胞菌易引起发酵玉米面、银耳变质中毒。
下列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可引起肝肾损伤的是()。 A.沙门氏菌 B.大肠埃希菌 C.副溶血性弧菌 D.椰毒假单胞菌
答案:D
注释:引起肝肾损伤是椰毒假单胞菌中毒的典型症状。A、B、C选项引起的中毒的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肉毒梭菌引起中毒的症状为全身疲倦、乏力等。
能引起“醉酒症状”的是()。 A.砷中毒 B.锌中毒 C.亚硝酸盐中毒 D.赤霉病麦中毒
答案:D
注释:赤霉病麦中毒少数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和醉酒样表现,故有的地方称为”醉谷病”。
下列关于赤霉病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属于霉菌毒素引起的中毒 B.该毒素对热不稳定 C.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 D.可出现醉酒样表现
答案:B
注释:赤霉病麦毒素对热稳定,一般烹调方法不能去毒。
赤霉病麦中毒的病原物质为()。 A.黄曲霉毒素 B.3-硝基丙酸 C.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D.展青霉素
答案:C
注释:引起赤霉病麦中毒的主要毒素是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中的DON、NIV、T-2毒素等。
主要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食物中毒是()。 A.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B.霉变甘蔗中毒 C.赤需病麦中毒 D.四季豆中毒
答案:B
注释:霉变甘疾中毒主要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其他选项不以该症状为主。
不属于有毒动植物中毒的是()。 A.毒蕈中毒 B.四季豆中毒 C.发芽马铃薯中毒 D.霉变甘蔗中毒
答案:D
注释:霉变甘蔗中毒属于真菌毒素性食物中毒。
以下引起食物中毒因素中可留下后遗症的是()。 A.霉变甘蔗 B.四季豆 C.赤霉病麦 D.肉毒毒素
答案:A
注释:霉变甘蔗中毒者会留下后遗症或终身残疾,其他选项引起中毒一般预后良好。
会出现神经损伤症状食物中毒的是()。 A.霉变甘蔗 B.四季豆 C.亚硝酸钠 D.葡萄球菌肠毒素
答案:A
注释:四季豆、葡萄球菌肠毒素均引起胃肠道症状,椰毒假单胞菌引起肝肾损伤,亚硝酸钠引起肠源性青紫症,因此选项A为正确答案。
食用河豚发生食物中毒的原因是()。 A.河豚含有的组胺 B.河豚含有的毒素 C.河豚中有毒金属 D.河豚腐败变质
答案:B
注释:河豚本身所含有的河豚毒素,是食用河豚中毒的原因。
河豚中河豚毒素含量最高的器官是()。 A.眼睛 B.肾脏 C.卵巢 D.皮肤
答案:C
注释:河豚毒素主要存在于河豚的肝、脾、肾、卵巢、卵子、睾丸、皮肤、血液及眼球中,其中以卵巢毒性最大,肝脏次之。
河豚毒素首先作用于()。 A.运动神经 B.感觉神经 C.呼吸中枢 D.肝
答案:B
注释:河豚毒素中毒首先感觉神经麻痹,随后运动神经麻痹,严重者脑干麻痹,引起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最后出现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导致急性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关于河豚毒素表述错误的是()。 A.一种很强的神经毒素 B.引起的中毒潜伏期较长 C.对热稳定 D.盐腌或日晒不能破坏该毒素
答案:B
注释:河豚中毒的特点是发病急骤而剧烈,潜伏期一般在10分钟到3小时。
在河豚鱼的下列器官中,河豚毒素含量最高的是()。 A.血液 B.肌肉 C.皮肤 D.卵巢和肝脏
答案:D
注释:河豚毒素以卵巢毒性最大,肝脏次之。
关于毒簟中毒分型的表述,错误的是()。 A.胃肠炎型 B.心脏衰竭型 C.溶血型 D.神经精神型
答案:B
注释:毒草中毒分型为:胃肠炎型、溶血型、神经精神型、肝肾损伤型。
下列能引起溶血型毒蕈中毒的是()。 A.鹿花蕈 B.黑伞蕈 C.褐鳞小伞蕈 D.裸盖菇
答案:A
注释:溶血型主要由鹿花簟引起。
能引起肝肾损伤型毒曹中毒的是()。 A.黑伞簟属 B.褐鳞小伞蕈 C.鹿花簟 D.丝盖伞
答案:B
注释:引起此型的主要为毒伞属簟、褐鳞小伞簟和秋生盔孢伞簟。
神经精神型毒蕈中毒的特效解毒药物是()。 A.阿托品 B.亚甲蓝 C.二巯基丙磺酸钠 D.肾上腺皮质激素
答案:A
注释:神经精神型可以采用阿托品治疗。
氰苷含量最多的是()。 A.桃仁 B.甜杏仁 C.木薯 D.苦杏仁
答案:D
注释:含氰苷类食物以苦杏仁引起的最多见。
关于氰苷类食物中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引起头晕、呕吐症状 B.严重者可因缺氧导致死亡 C.可造成肝肾损伤 D.由其水解产生氢氰酸引起中毒
答案:C
注释:氰苷本身并没有毒性,但其水解生成的氢氰酸,可导致组织缺氧;氢氰酸可以直接损害延髓的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呼吸衰竭、死亡。
可通过加热来避免的食物中毒为()。 A.四季豆中毒 B.河豚毒素中毒 C.赤霉病麦中毒 D.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
答案:A
注释:B、C、D选项所产生的毒素均耐热。
下列关于四季豆中毒的表述,错误的是()。 A.可通过加热防止中毒 B.可出现胃肠道症状 C.一般预后较好 D.可引起缺氧、呼吸困难症状
答案:D
注释:四季豆中毒多表现为呕吐、腹泻、头晕、出冷汗等。
有机磷农药主要损害()。 A.内分泌系统 B.神经系统 C.呼吸系统 D.皮肤
答案:B
注释:有机磷农药中毒主要抑制血液及组织中胆碱酯酶的活性,导致体内乙酰胆碱蓄积,使神经传导功能紊乱而出现相应的中毒症状。
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的原因是()。 A.胆碱酯酶活性下降 B.胆碱酯酶减少 C.胆碱酯酶活性增强 D.交感神经兴奋
答案:A
注释:急性毒性主要是抑制血液及组织中胆碱酯酶的活性,导致体内乙酰胆碱蓄积,使神经传导功能紊乱而出现相应的中毒症状。
误食大量亚硝酸钠可引起()。 A.营养不良 B.肠源性青紫症 C.腹泻 D.白细胞增高
答案:B
注释:肠源性青紫症是亚硝酸盐中毒的典型症状。
下列能引起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是()。 A.真菌 B.河豚毒素 C.苦井水 D.抗生素
答案:C
注释:苦井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较高,可引起中毒,属于化学性食物中毒。
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 A.属于植物性食物中毒 B.可出现全身组织缺氧表现 C.没有特效治疗药物 D.潜伏期较长
答案:B
注释: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属于化学性中毒,潜伏期短,可出现全身组织缺氧表现,亚甲蓝为其特效解毒剂。
关于亚硝酸盐的表述,错误的是()。 A.可引起肠源性青紫症 B.可导致组织缺氧 C.亚甲蓝是其特效解毒剂 D.中毒原因是高铁血红蛋白被还原为亚铁血红蛋白
答案:D
注释:亚硝酸盐中毒原因是亚铁血红蛋白被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
不易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是()。 A.苦井水 B.不新鲜蔬菜 C.腌菜 D.腐竹
答案:D
注释:选项A、B、C均为常见亚硝酸盐来源,因此选D。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机制是()。 A.与胺作用形成亚硝胺 B.低铁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 C.转化为硝酸盐 D.抑制乙酰胆碱酯酶
答案:B
注释:亚硝酸盐为强氧化剂,进入人体后,可使血中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运氧的功能,致使组织缺氧,出现青紫而中毒。
不会引起食物中毒的是()。 A.植物血凝素 B.有机磷 C.氰苷化合物 D.大豆黄酮
答案:D
注释:大豆黄酮属于植物化学物,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不会引起食物中毒。
关于食物中毒预防措施的表述,错误的是()。 A.防止食品在加工、储运过程中被污染 B.防止病原体繁殖而产生毒素 C.杀灭病原体或破坏毒素 D.剩饭可通过加热来预防葡萄球菌中毒
答案:D
注释:加热不能破坏葡萄球菌产生的毒素,因此D选项是错误的。
食物中毒的现场调查不包括()。 A.中毒情况调查 B.现场一般卫生情况调查 C.确定中毒食物 D.明确诊断和抢救病患
答案:D
注释:本题考查的是食物中毒的现场调查。D选项不属于现场调查部分。
以家庭自制发酵品及罐头食品为污染对象的细菌为()。 A.沙门氏菌 B.葡萄球菌 C.副溶血性弧菌 D.肉毒梭菌
答案:D
注释:在我国,肉毒梭茵的污染对象之一是家庭自制发酵品及罐头食品是,因此选择D。
引起毒素型中毒且所产毒素耐热的细菌是()。 A.沙门氏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副溶血性弧菌 D.肉毒梭菌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0、P442、P449、P450。大多数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是沙门氏菌活菌对肠黏膜的侵袭而导致的感染型中毒。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属于混合型细菌性食物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属毒素型食物中毒。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能耐100℃、30分钟。肉毒梭菌食物中毒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毒素即肉毒毒素所引起。肉毒毒素对热敏感。
引起的食物中毒可造成肝肾损伤且病死率较高的细菌是()。 A.沙门氏菌 B.葡萄球菌 C.副溶血性弧菌 D.椰毒假单胞菌
答案:D
注释:椰毒假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造成肝肾损伤且病死率较高,其他菌主要是胃肠道症状,因此选择D。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主要症状为()。 A.对称性脑神经受损 B.上腹部阵发性绞痛 C.败血症、脑膜炎 D.免疫系统损害
答案:B
注释: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以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为主。
肉毒梭菌毒素食物中毒的主要症状为()。 A.剧烈呕吐 B.上腹部阵发性绞痛 C.败血症、脑膜炎 D.运动神经麻痹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1。肉毒梭菌食物中毒以运动神经麻痹的症状为主,而胃肠道症状少见。临床特征表现为对称性脑神经受损的症状。早期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走路不稳,以后逐渐出现视力模糊、眼睑下垂、瞳孔散大等神经麻痹症状。重症病人则首先表现为对光反射迟钝,逐渐发展为语言不清、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的食物中毒是()。 A.细菌性食物中毒 B.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 C.动物性食物中毒 D.植物性食物中毒
答案:A
注释: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选A。
毒蕈中毒属于()。 A.细菌性食物中毒 B.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 C.动物性食物中毒 D.植物性食物中毒
答案:D
注释:毒簟也称毒蘑菇,属于植物性食品,因此选D。
引起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是()。 A.3-硝基丙酸 B.河豚毒素 C.龙葵素 D.N-亚硝胺
答案:D
注释: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和3-硝基丙酸分别由镰刀菌和霉变甘蔗产生,属于霉菌毒素中毒;河豚中毒属于动物性食品中毒;龙葵素由发芽马铃薯产生引起植物性食物中毒,因此选D。
下列物质引起的食物中毒临床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的是()。 A.3-硝基丙酸 B.河豚毒素 C.龙葵素 D.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答案:D
注释: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临床上以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为主,因此选D。
食品腐败变质的物理鉴定指标包括()。 A.食品浸出物量,浸出液电导度 B.挥发性盐基总氮 C.三甲胺 D.酸价
答案:A
注释:食品腐败变质的物理指标包括:食品浸出物量、浸出液电导度、冰点、折光率以及黏度等。
食品污染可分为()。 A.生物性、物理性、放射性 B.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 C.生物性、有机性、化学性 D.有机性、物理性、化学性
答案:B
注释: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可将食品污染分为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污染三类。
关于食品低温保藏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抑制微生物增殖速度 B.降低食品中酶的活性 C.应急速冷冻,缓慢化冻 D.低温可以杀灭致病微生物
答案:D
注释:食品低温保藏原理是通过抑制徵生物增殖速度及降低食品中酶活性来保藏食品,而不是杀灭致病微生物。
低温冷藏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是()。 A.蛋白质腐败 B.糖酵解 C.脂肪酸败 D.霉变
答案:C
注释:低温可以降低或停止微生物的增殖速度,食品中酶活力或一切化学反应也同时降低,但解脂酶需在-20℃才能基本停止活动,所以低温条件下食品的主要变化是脂肪酸败。
下列不是用来评价油脂酸败的指标是()。 A.酸价 B.过氧化值 C.羰基价 D.苯并[a]芘
答案:D
注释:油脂酸败常用的卫生学评价指标包括酸价、过氧化值、羰基价、丙二醛。
可以杀灭芽孢型细菌的方法是()。 A.高温灭菌法 B.巴氏消毒法 C.煮沸法 D.脱水保藏法
答案:A
注释:其他选项所描述的方法均不能有效杀灭全部芽孢型细菌。
下列阶段不是肉类腐败变质典型过程的是()。 A.僵直 B.后熟 C.自溶 D.浑浊
答案:D
注释:牲畜屠宰时肉呈中性或弱碱性(pH=7.0~7.4),宰后畜肉从新鲜到腐败变质要经僵直、后熟、自溶和腐败4个过程。
对食品的感官性状影响较大的食品保藏方式是()。 A.低温长时消毒法 B.高温短时消毒法 C.超高温消毒法 D.高温灭菌法
答案:D
注释:高温灭茵法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较大的破坏(如维生素),对食物的感官质量也有一定的损害。
可能产生有害污染物的保藏方式是()。 A.辐照保藏法 B.微波杀菌法 C.高温灭菌法 D.熏制法
答案:D
注释:熏制法可能带来致癌物污染的问题。
鱼类早期腐败的鉴定可以用()。 A.K值 B.三甲胺 C.pH D.组胺
答案:A
注释:K值指标主要适用于鉴定鱼类早期腐败,K≤20%,说明鱼体绝对新鲜;K≥40%,说明鱼体开始有腐败迹象。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5。K值是指ATP分解的低级产物肌苷(HxR)和次黄嘌呤(Hx)占ATP系列分解产物ATP+ADP+AMP+IMP+HxR+Hx的百分比,主要适用于鉴定鱼类早期腐败。若K≤20%,说明鱼体绝对新鲜;K≥40%,说明鱼体开始有腐败迹象。
下列关于保藏对营养价值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A.正常保藏条件下,谷物中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大 B.低温保藏以不使水果受冻为原则 C.气调保藏是有效的果蔬保藏方法 D.快速融化、缓慢冷冻可减少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损失
答案:D
注释:快速冷冻、缓慢融化可减少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损失。
下列关于食品保藏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温保藏法可以破坏食品中的酶来保藏食品 B.高温保藏法可以使微生物的蛋白凝固达到防腐作用 C.脱水保藏可通过降低食品的水活度达到保藏目的 D.糖渍保藏可通过提高渗透压达到保藏目的
答案:A
注释:低温保藏法可以降低食品中的酶活性来保藏食品,而并非通过破坏食品中的酶。
属于常见污染食品的霉菌的是()。 A.假单胞菌属 B.弧菌属 C.芽孢梭菌属 D.镰刀菌属
答案:D
注释:选项A、B、C均为细菌,只有选项D为霉菌。
关于霉菌生长条件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一般Aw<0.7时不能生长 B.环境相对湿度低于70%有利于产毒 C.多数产毒温度低于最适生长温度 D.食品成分对其生长有一定影响
答案:B
注释:环境相对湿度高于70%有利于产毒,其余选项表述均正确。
花生油被黄曲霉菌毒素污染,去毒的首选措施为()。 A.兑入其他油 B.白陶土吸附 C.加碱去毒 D.紫外线照射
答案:C
注释:植物油采用加碱去毒法。
与黄曲霉毒素直接相关的癌症是()。 A.肝癌 B.肾癌 C.大肠癌 D.肺癌
答案:A
注释:黄曲霉毒素可诱发多种动物的肝癌。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黄曲霉毒素摄入水平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呈正相关,因此正确答案为A。
人体摄入黄曲霉菌毒素后主要的蓄积部位是()。 A.肾脏 B.脂肪 C.肝脏 D.脾
答案:C
注释:黄曲霉菌毒素主要蓄积在肝脏,引起肝脏的亚急性或慢性损伤,甚至引发肝癌。
黄曲霉毒素污染最严重的是()。 A.肉类食品 B.蔬菜和水果 C.玉米、花生及其制品 D.乳类及其制品
答案:C
注释:黄曲霉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污染最为严重。
1974年印度200个村庄,因村民食用了霉变植物暴发了中毒性肝炎。经检测发现这些霉变农作物含有高浓度的()。 A.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B.伏马菌素 C.黄曲霉毒素 D.赭曲霉毒素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09。黄曲霉毒素亦可引起人的急性中毒,最典型事例为1974年印度两个邦中200个村庄居民因食用霉变玉米而暴发的黄曲霉毒素中毒性肝炎。该次中毒发病人数近400人,中毒临床表现以黄疸为主,出现发热、呕吐和厌食,重者出现腹水、下肢水肿、肝脾大及肝硬化,甚至死亡。
每一种微生物在食品中生长繁殖都有其最低的水分活度要求,正确的选项()。 A.细菌=酵母=真菌 B.细菌>酵母>真菌 C.真菌>酵母>细菌 D.细菌>真菌>酵母
答案:B
注释:细菌生长所需的水分活度>0.9,酵母为>0.87,真菌为>0.8。
下列各类菌是引起罐头变质的主要因素的是()。 A.嗜冷菌 B.嗜温菌 C.嗜热菌 D.好氧菌
答案:C
注释:嗜热菌经过高温杀菌后还可能存活,因此是罐头食品变质的主要因素。
关于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由镰刀菌产生 B.具有急性毒性 C.具有较强致癌作用 D.具有细胞毒性
答案:C
注释:部分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有弱致癌性,因此选项C的表述不正确。
下列反映食品可能被污染及污染程度的指标的是()。 A.致病性微生物 B.毒素 C.菌落总数 D.乙醇含量
答案:C
注释:反映食品可能被污染及污染程度的指标是菌落总数和大肠埃希菌菌群总数。致病性微生物与毒素、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放射性污染物等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指标,而乙醇含量是商品质量指标。
人食用被农药污染的水生生物后,对人体可产生的影响是()。 A.通过食物链的逐级稀释,对人体产生微小的不良效应 B.通过食物链的逐级稀释,对人体不产生不良效应 C.通过食物链的逐级浓缩,对人体产生严重的不良效应 D.农药不会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的健康
答案:C
注释:农药对水体造成污染后,使水生生物长期生活在低浓度的农药中,水生生物通过多种途径吸收农药,通过食物链可逐级浓缩,这种食物链的生物浓缩作用,可使水体中微小的污染导致食物的严重污染。
下列污染物中可抑制胆碱酯酶的是()。 A.黄曲霉毒素 B.氨基甲酸酯类 C.拟除虫菊酯类 D.有机氯
答案:B
注释:氨基甲酸酯与有机磷的中毒机制一样,均为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因此正确答案为B。
以中枢性肌肉松弛剂为解毒剂的农药是()。 A.有机磷 B.氨基甲酸酯类 C.拟除虫菊酯类 D.有机氯
答案:C
注释:一般化学性中毒都有特效解毒剂,拟除虫菊酯类的解毒剂为中枢性肌肉松弛剂,因此选择C。
拟除虫菊酯引起的中毒表现为()。 A.神经系统症状 B.肝功能损伤 C.肾功能损伤 D.血液系统损伤
答案:A
注释:该类毒药多为中等或低等毒,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通过影响神经轴突的传导而导致肌肉痉挛。
关于有机氯农药的叙述,错误的是()。 A.急性中毒可出现肝、肾损伤 B.慢性中毒损害肝脏、血液 C.某些品种具有一定的雌激素活性 D.蓄积性强但易降解
答案:D
注释:有机氯农药蓄积性强并且不易降解,所以选项D的表述错误。
影响农作物农药残留的因素有()。 A.农作物的品种 B.施药到收获的时间间隔 C.环境、气象条件 D.以上都是
答案:D
注释:影响农作物农药残留的因素包括农药的性质、环境、气象条件、农药的剂型与使用方法、施药的浓度、时间和次数、农作物的特性。
下列关于有害金属对食品污染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害金属可来源于自然环境和人为污染 B.毒性作用与机体酶活性有关 C.可引起慢性中毒及远期效应 D.金属元素的存在形式对毒性无影响
答案:D
注释:金属元素的存在形式对毒性强弱也有影响,因此选择D。
对有毒金属铅最敏感的人群是()。 A.老人 B.孕妇 C.儿童 D.男性
答案:C
注释:进入消化道的铅主要由十二指肠吸收,儿童的吸收率高于成人。
下列关于甲基汞中毒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甲基汞可通过胎盘屏障导致胎儿及新生儿中毒 B.临床上可出现蛋白尿、氨基酸尿、糖尿和高钙尿 C.急性中毒表现为胃肠炎症状 D.临床上可出现贫血、神经衰弱等症状
答案:A
注释:选项B为镉的中毒症状;选项C为砷的中毒症状;选项D为铅的中毒症状。
下列各项中目前没有发现具有致癌性的污染物是()。 A.N-亚硝基化合物 B.杂环胺化合物 C.黄曲霉毒素 D.甲基汞
答案:D
注释:甲基汞主要在体内蓄积,可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脑和神经损伤,目前未发现明确致癌性,因此选D。
下面关于砷对食品污染及其毒性的表述,错的是()。 A.主要来源于农药及工业三废 B.毒性强弱与其存在形式有关 C.毒性强弱与其价态有关 D.有机砷毒性大于无机砷
答案:D
注释:无机砷的毒性大于有机砷,所以选项D是错误的,其余表述均正确。
以下各项不是食品加工、贮存中产生的有害物质的是()。 A.龙葵素 B.组胺 C.亚硝胺 D.鹿花毒蕈
答案:D
注释:鹿花毒簟属于天然有毒成分;龙葵素由土豆发芽产生;组胺由鱼死后组氨酸分解产生;亚硝胺可由鱼肉类加工烹调中产生。
下列关于杂环胺化合物的表述,错误的是()。 A.高温烹调鱼、肉类过程中容易产生 B.致癌靶器官为胃 C.有很强的致突变性 D.可通过改变不良烹调方式来预防
答案:B
注释:肝脏为杂环胺化合物致癌靶器官,因此选择B。
街头烤羊肉串,是将小块羊肉串在铁针上,直接在炭火上烤制,这种羊肉串中含量较高的有()。 A.黄曲霉毒素 B.苯并[a]芘 C.氯丙醇 D.丙烯酰胺
答案:B
注释:选项A是真菌污染的代谢产物,其余3个选项均是食品加工过程中生成的,但只有选项B是在明火烟熏时最易生成。
下列作为预防N-亚硝基化合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重要措施的是()。 A.防止食品霉变 B.减少蔬菜的摄入 C.减少维生素C的摄入 D.减少钼肥施用
答案:A
注释:预防N-亚硝基化合物污染的措施包括防止食物被微生物污染、控制食品加工中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用量、施用钼肥以及阻断亚硝基化反应。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酚类及黄酮类化合物有较强的阻断亚硝基化反应的作用。
蛋白质在高温加热时易产生的致癌物质是()。 A.苯并[a]芘 B.丙烯酰胺 C.杂环胺 D.氯丙醇
答案:C
注释: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高温加热时产生杂环胺多。
脂肪在高温加热时易产生的致癌物质是()。 A.苯并[a]芘 B.丙烯酰胺 C.杂环胺 D.氯丙醇
答案:A
注释:脂肪在高温加热时易产生的致癌物质是苯并[a]芘。
碳水化合物在高温加热时易产生的致癌物是()。 A.苯并[a]芘 B.丙烯酰胺 C.杂环胺 D.氯丙醇
答案:B
注释:碳水化合物在高温加热时易产生的致癌物是丙烯酰胺。
对食品添加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丁基羟基茴香醚属于抗氧化剂 B.L-抗坏血酸钠属于水溶性抗氧化剂 C.没食子酸丙酯属于抗氧化剂,可用于肉类制品的加工 D.天然色素着色力强、成本低廉、使用方便
答案:D
注释:天然色素比较安全,但着色能力差、色泽不稳定、价格较贵。
下列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表述,错误的是()。 A.抗氧化剂可用于延缓油脂酸败 B.漂白剂可使有色物质褪色 C.天然色素较合成色素安全性高 D.防腐剂可以杀灭致病微生物
答案:D
注释:防腐剂用于抑制微生物繁殖而并非杀灭致病微生物。
下列食物加工过程中可应用亚硫酸盐的是()。 A.熏鱼 B.叉烧肉 C.蜜饯 D.火腿
答案:C
注释:亚硫酸盐作为漂白剂,在食品加工中多用以制作蜜饯、干果等食品和处理、保藏水果原料及其半成品。
下列不是我国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的是()。 A.防腐剂 B.膨大剂 C.漂白剂 D.增稠剂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将其分为22个功能类别。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包括防腐剂、抗氧化剂、发色剂、漂白剂、甜味剂、着色剂和增稠剂等。膨大剂不是食品添加剂。
关于毒理学试验的目的正确的是()。 A.急性毒理学试验是为了了解受试物的毒性强度和性质和可能的靶器官,测定LD100 B.遗传毒性试验是为了了解受试物的遗传毒性,以及筛查受试物的致癌致畸作用和细胞致突变性 C.28天经口毒性试验是为了观察受试物以不同剂量水平,经较长期喂养后对实验动物的毒性作用性质、剂量反应关系和靶器官,初步评价受试物的安全性 D.毒物动力学试验能了解受试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速度等相关信息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0。毒物动力学试验能了解受试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速度等相关信息,D正确。
将毒理学试验结果外推到人时,不确定系数通常为()。 A.10 B.50 C.100 D.200
答案:C
注释:为安全起见,在从动物的MNL外推到人体TDI或ADI时,必须设置一定的不确定系数,一般考虑动物与人的种间差异(10)与人群个体之间的差异(10)所以不确定系数通常为10×10=100。
以下是风险评估步骤的是()。 A.危害识别一暴露评估—危害特征描述—风险特征描述 B.危害识别一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 C.暴露评估一风险特征描述—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 D.危害识别—风险特征描述一暴露评估一危害特征描述
答案:B
注释:风险评估步骤的是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
确定特定年龄、性别、生理状况人群UL值的关键步骤是()。 A.剂量-反应关系的评估 B.NOAEL/LOAEL值 C.基准阙值剂量值的推导 D.不确定系数的确定
答案:A
注释:UL值的制定应基于人体在不同暴露情况下发生健康效应的特定风险评估结果,其制定的关键步骤包括:①关键不良健康效应的描述(定性及定量);②NOAEL/LOAEL或基准阈剂量值的推导;③不确定系数的确定;④对特定年龄、性别、生理状况(如妊娠、哺乳)的人群制定UL值;⑤将UL值推导到其他人群。其中,剂量-反应关系(摄入-反应关系,intakeresponserelationship)的评估是确定一定年龄、性别、生理状况人群UL值的关键步骤,也是营养毒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适用于最高摄入撮/观察到的安全水平(HOI/OSL)法的营养素是()。 A.维生素A B.铁 C.铝 D.维生素B12
答案:D
注释:HOI/OSL法适用于尚未发现不良健康作用的营养素以及植物化学物等“非传统营养素”,如维生素B12以及肉碱、辅酶Q10、肌酸、叶黄素、番茄红素等生物活性成分的评估。
营养素/食物的风险-收益评估最早用于评估()。 A.禽肉类 B.蛋奶类 C.畜肉类 D.鱼类
答案:D
注释:风险-收益评估最早主要用于鱼类等风险与收益较为突出的食物,答案为D。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核心是()。 A.收集、分析和研究判断食品安全风险信息 B.制订风险监测计划 C.采样和检验 D.上报、汇总和分析数据
答案:B
注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核心是制订风险监测计划。
以下不属于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是()。 A.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 B.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 C.食源性疾病专项监测 D.食品微生物及致病因子监测
答案:D
注释:食源性疾病监测包括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食源性疾病专项监测(如单增李斯特氏菌、阪崎杆菌感染病例监测等)、分子分型监测及溯源调查等。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英文缩写是()。 A.FDA B.FAO C.USDA D.UNEP
答案:A
注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英文缩写是FDA(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
风险评估的定性阶段是()。 A.危害识别 B.危害特征描述 C.暴露评估 D.风险特征描述
答案:A
注释:危害识别是风险评估的定性阶段,是对人或环境能造成不良作用/反应的危险来源的识别,以及对不良作用/反应本质的定性描述。
危害识别收集的毒理学资料按重要程度顺序依次为()。 A.流行病学资料、动物毒理学资料、体外试验资料、构效关系资料 B.流行病学资料、动物毒理学资料、构效关系资料、体外试验资料 C.流行病学资料、体外试验资料、构效关系资料、动物毒理学资料 D.流行病学资料、构效关系资料、动物毒理学资料、体外试验资料
答案:A
注释:资料按重要程度顺序依次为流行病学资料、动物毒理学资料、体外试验资料以及构效关系资料。
不是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原则的是()。 A.预防为主 B.风险管理 C.全程控制 D.完善法制
答案:D
注释:《食品安全法》笫三条规定:食品安全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原则,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开始施行的时间是()。 A.2001年10月1日 B.2009年2月28日 C.2009年6月1日 D.2015年10月1日
答案:D
注释: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开始施行的时间是2015年10月1日。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中最重要的法律。2015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在2009版《食品安全法》基础上修订的2015版《食品安全法》,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
行政法规的制定者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 D.国务院下属各部门
答案:C
注释:国务院是行政法规的制定者。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01。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
食品安全标准的本质是()。 A.政策法规性 B.科学技术性 C.强制性 D.经济性
答案:B
注释:食品安全标准的本质是科学技术性。
下面关于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英文缩写正确的是()。 A.GDP B.GMP C.CCP D.CMP
答案:B
注释: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是为保障食品安全、质量而制定的贯穿食品生产全过程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技术要求。
关于HACCP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A.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构成HACCP工作组 B.由一线生产操作人员绘制产品加工工作流程图 C.一个关键控制点控制一个危害 D.在一个具体步骤上可有多个关键限值
答案:D
注释:正确答案选D,因为对某个关键控制点采取措施必须制定关键限值,即加工工艺参数。
关于GMP的说法,错误的是()。 A.GMP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质最而制定的贯穿食品生产全过程的一系列措施、方案和技术要求 B.将人为的差错控制到最低限度 C.预防可能造成的食品污染因素 D.已成为食品工业的一种有效的产品安全质量保证体系
答案:D
注释:HACCP系统才是食品工业的一种有效的产品安全质量保证体系。
HACCP中应用控制措施时确定的能确保消除或降低危害的技术指标是()。 A.危害分析 B.关键控制点 C.关键限值 D.监控程序
答案:C
注释: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zardanalysisandcriticalcontrolpoint,HACCP)是一种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其基本含义是,为保障食品安全,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造成食品污染发生或发展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确定能有效预防、减轻或消除危害的加工环节(即“关键控制点”)进而在关键控制点对危害因素进行控制,同时监测控制效果,发生偏差时予以纠正,并随时对控制方法进行矫正和补充。关键限值是指应用控制措施时确定的能确保消除或降低危害的技术指标,即区分可接受水平和不可接受水平的标准值。
关于关键控制点的选择,错误的是()。 A.未通过HACCP认证的食品原料 B.缺乏有效的消毒灭菌工艺的食品加工过程 C.食品生产中的热加工环节 D.间接接触食品的设备和机器
答案:D
注释: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有几类关键控制点:①食品原料:包括来自严重污染环境或地区的原料,未通过HACCP认证的食品原料生产供应商,本身含有某些危害成分,加工过程中缺乏有效消毒灭菌工艺;②生产加工工艺:食品生产中的热加工、热加工后的食物和冷藏食品的冷却③生产加工环境:生产用水、车间空气、直接接触食品的设备和机器、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等。故此D选项的间接接触是错误的。
食品化学性污染涉及范围较广,情况也复杂,以下属于食品化学污染的是()。 A.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 B.腐臭的鱼 C.粮食收割时混入草籽 D.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运输工具等接触食品时融入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答案:D
注释:食品的化学性污染涉及范围较广,来源种类多。主要包括:①农药、兽药不合理使用,残留在食品中;②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排放,造成有毒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环境,继而转移至食品,如铅、砷、镉、汞、酚等;③食品接触材籵、运输工具等接触食品时溶入食品中的有害物质;④滥用食品添加剂;⑤在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如腌制、烟熏、烘烤类食物产生的亚硝胺、多环芳烃、杂环胺、丙烯酰胺等以及酒中有害的醇类、醛类等;⑥掺假、制假过程中加入的物质,如在乳粉中加入三聚氰胺。
罐头发生化学性胖听的原因()。 A.酸性内容物的腐蚀 B.内容物过多 C.微生物作用 D.平酸菌作用
答案:A
注释:罐头发生物理性胖听是由于装罐过满或罐内真空度过低引起。发生化学性胖听是由于全属罐受酸性内容物腐蚀产生大量氢气所致。发生生物性胖听是由于杀菌不彻底残留的微生物或因罐头有裂缝,微生物从外界进入,在其中生长繁殖产气所造成。
塑料的卫生问题不正确的是()。 A.含有高分子化合物污染食品 B.强度和阻隔性差 C.添加剂向食品中迁移 D.印刷油墨中含有有毒化学物质
答案:A
注释:塑料的卫生问题主要是含有低分子化合物,包括未聚合的游离单体,向食品迁移。
可以引起脑和神经系统损伤的重金属是()。 A.汞 B.镉 C.硫 D.砷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27。大脑对汞亲和力很强,脑中汞浓度可比血液中浓度高3~6倍,采进入大脑后导致脑和神经系统损伤。
下列重金属中毒能引起骨质疏松的是()。 A.汞 B.镉 C.铅 D.砷
答案:B
注释:镉对体内巯基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可引起肾脏损伤、蛋白尿、高钙尿,导致体内出现负钙平衡,引起骨质疏松。
可引发临床上贫血、神经衰弱、神经炎症状的重金属是()。 A.汞 B.镉 C.铅 D.砷
答案:C
注释:铅可引发临床上贫血、神经衰弱、神经炎症状。
防止苯并[a]芘危害的措施是()。 A.吸附法去除 B.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 C.发展实用的检测方法 D.防止食物被微生物污染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37。预防苯并[a]芘危害的措施:1.防止污染;2.去毒(活性炭吸附);3.制定食品中限量标准。
防止杂环胺危害的措施是()。 A.吸附法去除 B.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 C.发展实用的检测方法 D.防止食物被微生物污染
答案:B
注释:吸附法可以去除食品中一部分苯并[a]芘,其中活性炭是从油脂中去除苯并[a]芘的优良吸附剂。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对于防止杂环胺危害有积极作用,蔬菜水果中的膳食纤维有降低杂环胺并降低其活性的作用,还有些成分有抑制杂环胺的致突变性和致癌性的作用。
可来自体内合成的化学污染物是()。 A.有机磷 B.亚硝酸钠 C.镉 D.N-亚硝胺
答案:D
注释:N-亚硝胺可由食物中的亚硝酸盐和胺类化合物发生反应而合成,可以来源于食品,也可以通过体内合成,可能的合成场所是胃,因此选择D。
对神经系统有损伤的化学污染物是()。 A.有机磷 B.亚硝酸钠 C.镉 D.杂环胺
答案:A
注释:有机磷的毒性主要表现为神经毒性,亚硝酸钠是通过影响血红蛋白运输氧的能力引起中毒,镉中毒主要损伤肾脏、骨骼和消化系统,而杂环胺的毒性表现为致癌性、致畸性,因此选择A。
下列化学污染物中,亚甲蓝可作为特效解毒剂的是()。 A.有机磷 B.亚硝酸钠 C.镉 D.杂环胺
答案:B
注释:亚硝酸钠中毒的特效解毒剂为亚甲蓝,因此选择B。
食品添加剂应不影响食品感官性质和原味、对食品营养成分()。 A.不得超过允许限量 B.作为伪造手段 C.对人体安全无害 D.不应有破坏作用
答案:D
注释: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基本要求:①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②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③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④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⑤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允许,婴儿及儿童食品()。 A.不得超过允许限量 B.作为伪造手段 C.对人体安全无害 D.不得加入食品添加剂
答案:D
注释: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基本要求:①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②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③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④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⑤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下列食品添加剂可以用于防腐的是()。 A.丁基羟基茴香醚(BHA) B.亚硫酸钠 C.亚硫酸氢钠 D.苯甲酸
答案:D
注释: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为常用抗氧化剂,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为漂白剂,苯甲酸为防腐剂。
下列食品添加剂可以用于抗氧化的是()。 A.丁基羟基茴香醚(BHA) B.亚硫酸钠 C.亚硫酸氢钠 D.苯甲酸
答案:A
注释: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为常用抗氧化剂,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为漂白剂,苯甲酸为防腐剂
在下列指标中,对于制定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的程序,需要考虑不确定安全系数才能计算得出的是()。 A.最大无作用剂量 B.人体每日允许摄入撮 C.总膳食中的允许含量 D.每种食物的最大允许量
答案:B
注释:此题考查考生是否了解如何制定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
在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的制定程序中,通过动物试验才能得出的是()。 A.最大无作用剂量 B.人体每日允许摄入撮 C.总膳食中的允许含量 D.每种食物的最大允许量
答案:A
注释:此题考查考生是否了解如何制定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
在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的制定程序中,需要通过人群的膳食调查,了解含有该物质的食品种类及各种食品的每日摄入量才能确定的是()。 A.最大无作用剂量 B.人体每日允许摄入撮 C.总膳食中的允许含量 D.每种食物的最大允许量
答案:D
注释:此题考查考生是否了解如何制定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
在HACCP体系中起到确定食品中的有害污染物及其有关影响因素作用的是()。 A.危害分析 B.确定关键控制点 C.制定控制措施 D.监测控制效果
答案:A
注释:危害分析指通过资料分析、现场监测、实验室检测等方式,收集和评估有关的危害以及导致这些危害存在的资料,以确定哪些危害对食品安全有重要影响因而需要在HACCP计划中予以解决的过程。在HACCP系统中,对每一个关键控制点都应当建立相应的控制措施(如改变温度或时间、调整pH、改进加工工艺、后期重新加工等),以便在监控出现偏离关键限值的现象时及时采取措施。纠偏措施必须事先明确,采取控制措施后必须能证实关键控制点已回到控制之中。
在HACCP体系中对关键控制点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干预的过程称为()。 A.危害分析 B.确定关键控制点 C.制定控制措施 D.监测控制效果
答案:C
注释:危害分析指通过资料分析、现场监测、实验室检测等方式,收集和评估有关的危害以及导致这些危害存在的资料,以确定哪些危害对食品安全有重要影响因而需要在HACCP计划中予以解决的过程。在HACCP系统中,对每一个关键控制点都应当建立相应的控制措施(如改变温度或时间、调整pH、改进加工工艺、后期重新加工等),以便在监控出现偏离关键限值的现象时及时采取措施。纠偏措施必须事先明确,采取控制措施后必须能证实关键控制点已回到控制之中。
可造成食品生物性污染的事件是()。 A.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 B.火鸡食用含发霉花生的饲料 C.苹果表面农药残留 D.鱼虾遭受镉污染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01。B属于生物性污染中的黄曲霉毒素污染。其他属于化学性污染。
食品在细菌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程度与特征主要取决于()。 A.细菌来源 B.环境温度 C.细菌菌相 D.菌落总数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04。将共存于食品中的细菌种类及其相对数量的构成称为食品的细菌菌相,其中相对数量较多的细菌称为优势菌。细菌菌相,特别是优势菌决定了食品在细菌作用下发生腐败变质的程度与特征。
大多数真菌繁殖与产毒的最适宜温度为()。 A.20℃以下 B.20〜25℃ C.25〜30℃ D.30〜35℃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05。不同种类的真菌其最适温度不一样。大多数真菌繁殖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在0℃以下或30℃以上时,产毒能力减弱或消失。
一般来说,除了一些耐滲透压微生物,微生物(细菌、真菌、酵母)生长所需的水分活度Aw需要()。 A.>0.7 B.>0.8 C.<0.8 D.>0.7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02。。Aw低于0.60时,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生长,故Aw小的食品较少出现腐败变质现象。一般说来,细菌生长所需的Aw>0.9,酵母菌为>0.87,真菌为>0.8。
为判断冷冻食品是否被人或温血动物粪便污染,可检测()。 A.大肠菌群 B.沙门氏菌 C.葡萄球菌 D.肠球菌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04。大肠菌群可以作为食品卫生质量的鉴定指标,但由于大肠菌群是嗜温菌,在5℃以下基本不能生长,所以对低温菌占优势的水产品,特别是冷冻食品未必适用。因此,近年来也有用肠球菌作为粪便污染的指示菌。
菌落总数可作为食品()。 A.污染粪便的标志 B.腐败变质的标志 C.酸败的标志 D.清洁状态的标志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04。菌落总数的卫生学意义包括两方面:一是作为食品被细菌污染程度即清洁状态的标志。二是可用于预测食品的耐保藏性。
大肠菌群最近似值表示大肠菌群的可能数相当于食品的数量是()。 A.1g或1ml B.10g或10ml C.100g或100ml D.1kg或1L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04。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数量可用两种方式表示,当食品中大肠菌群含量较低时,采用相当于每g(ml)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最可能数(mostprobablenumber,MPN)来表示。MPN法是基于泊松分布的一种间接计数方法,是按一定方案检验后应用统计学概论推算出的大肠菌群MPN值。
引起水果和蔬菜腐败的常见菌是()。 A.芽孢杆菌属 B.柠檬酸杆菌属 C.黄单胞杆菌属 D.黄杆菌属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03。黄单胞杆菌属为植物致病菌,是引起水果和蔬菜腐败的常见菌。
食品中可被微生物利用的水是()。 A.总水分 B.结合水 C.游离水 D.可蒸发水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02。食品中的水分以游离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结合水是指食品中与非水成分通过氢键结合的水,这部分水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一些可溶性物质,如氨基酸、糖、盐等结合,故微生物无法利用结合水。游离水是指食品中与非水成分有较弱作用或基本没有作用的水,微生物能利用的水是游离水。
可在低温和5%食盐中生长的腐败菌属于()。 A.假单胞菌属 B.黄单胞杆菌属 C.微球菌属 D.弧菌属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03。弧菌属和黄杆菌属均为革兰氏阴性菌,兼性厌氧,主要来自海水或淡水,可在低温和5%食盐中生长,故为鱼类及水产品中常见的腐败菌。
黄曲霉毒素发生裂解的温度为()。 A.70℃ B.100℃ C.140℃ D.280℃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08。黄曲霉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一类代谢产物,是我国粮食和饲料中常见的真菌。黄曲霉素一般耐热,在一般烹调加工温度下不被破坏,在280°发生裂解。
黄曲霉毒素具有特殊亲和性的器官为()。 A.脑 B.肺 C.胃 D.肝脏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09。黄曲霉素(AF)具有很强的急性毒性,也有明显的慢性毒性与致癌性,AF对肝脏有特殊亲和作用,具有较强的肝脏毒性并有致癌作用。
我国规定婴幼儿乳粉中黄曲霉毒素M1的限量标准为()。 A.≤1.0μg/g B.≤0.5μg/g C.≤0.2μg/g D.≤0.1μg/g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1限定各类食品中黄曲霉素含量是控制黄曲霉素对人体危害的重要措施,我国主要食品中黄曲霉素的限量标准如下:乳及乳制品,特殊膳食用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1含量不能超过0.5μg/g。
花生油被黄曲霉毒素污染,去毒的首选措施为()。 A.兑入其他油 B.白陶土吸附 C.加碱去毒 D.紫外线照射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0去除黄曲霉毒素(AF)常用方法有:①挑选霉粒法②碾轧加工法③加水搓洗法④植物油加碱去毒法⑤物理去除法,⑥紫外线照射⑦氨气处理法。花生油属于植物油,可以采用植物油加碱去除法,AF与NaOHF反应,AF中的内酯环被破坏可形成香豆素钠盐,后者可溶于水。故加碱后水洗可去除花生油毒性。
镰刀菌毒素中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的是()。 A.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B.玉米赤霉烯酮 C.丁烯酸内酯 D.伏马菌素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1玉米赤霉烯酮有称为F-2毒素,是一类结构类似的二羟基苯酸内酯化合物。该毒素有类雌激素样作用,可表现出生殖系统毒性作用。
可引起马的脑白质软化的镰刀菌毒素是()。 A.T-2毒素 B.赭曲霉毒素 C.伏马菌素 D.玉米赤霉烯酮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2伏马菌素是一类由不同的多氢醇和丙三稀酸形成的二酯类化合物,主要有串珠镰刀菌产生。目前已知伏马菌素主要的危害是神经毒素作用,可引起马的脑白质软化。
食品在一定环境因素下,微生物作用使食品成分与感官性质发生变化,通称为()。 A.食品酸败 B.食品变性 C.食品腐败变质 D.食品腐烂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3食物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在以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其原有的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者失去营养价值的过程。
在食品腐败变质过程中通常占优势的微生物是()。 A.细菌 B.真菌 C.酵母菌 D.寄生虫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3微生物是食品发生腐败变质的重要原因。在食品腐败变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细菌、酵母菌和真菌,但一般情况下细菌更占优势。
有利于食品腐败变质的条件是()。 A.高渗环境 B.低渗环境 C.寒冷环境 D.„值大于0.9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3、P317。食物中水分是微生物赖以生存和食品成分分解的基础,食品的Aw值越小,微生物越不易繁殖,食品越不不易腐败变质。食品干燥保藏是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一种措施,干燥保藏的机制是降低食品水分至15%以下或者Aw值在0.00-0.06之间,以抑制腐败微生物的生长,使食品在常温下长期保藏。而Aw值大于0.9,Aw值超出标准,更有利食品腐败变质。
能够反映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指标是()。 A.浸出物量 B.酸价 C.折光率 D.冰点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5。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一般采用感官、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四个方面的指标微生物代谢可引起食品化学组成的变化,并产生多种腐败性产物,可通过测定这些腐败产物的指标来判断食品质量的依据,如挥发性盐基总氨、三甲胺、组胺、K值、pH、过氧化值和酸价。
肉鱼样品水浸液在弱碱下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称为()。 A.不可挥发性氮 B.挥发性总氮 C.挥发性盐基总氮 D.挥发性食物氮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5。挥发性盐基总氮(TVBN)指食品水浸液在碱性条件下能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即在此种条件下能形成氨的含氮物。研究表明,挥发性盐基总氮与食品腐败变质程度之间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中该指标已被列入鱼、肉类蛋白腐败鉴定的化学指标。
—般情况下,要判定食品处于初期腐败阶段,食品中的活菌数需达到()。 A.10^6CFU/g B.10^7CFU/g C.10^8CFU/g D.10^9CFU/g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5。食品微生物学的常用检测指标为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对食品进行微生物数量测定是判定食品生产的一般卫生状况以及食品卫生质量的一项重要依据。一般来说,食品中的活菌数达108CFU/g时,则可认为处于初期腐败阶段。
油脂酸败的早期指标是()。 A.皂化价 B.碘值 C.过氧化值 D.丙二醛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5。过氧化值是脂肪酸败最早期的指标,其次是酸价的上升。在脂肪分解的早期,酸败尚不明显,由于产生过氧化物和氧化物而使脂肪的过氧化值上升,其后则由于形成各种低级酮酸及脂肪酸而使油脂酸价升高。
食物发生酸度升高、产气、带有甜味、有醇类气味的变质过程为()。 A.油脂酸败 B.蛋白质分解 C.碳水化合物分解 D.美拉德反应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4。含有较多碳水化合物的食品主要是粮食、蔬菜、水果和糖类及其制品,这类食品腐败变质时,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在微生物或动植物组织中酶的作用下,经过产生双糖、单糖、有机酸、醇、醛等一系列变化,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个过程的主要变化是食品的酸度升高,并带有甜味、醇类气味等。
冷藏可延缓食品的变质是由于()。 A.酶活性抑制 B.水分活度降低 C.湿度降低 D.氧气含量降低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6。冷藏是指在不冻结状态下的低温储藏,温度一般设定在-1~10℃范围内。病原菌和腐败菌大多为嗜温菌,大多数在10℃以下难以生长繁殖;此时食品内酶的活性也大大降低,因此冷藏可延缓食品的变质。
—般食品冷冻保藏的温度设在()。 A.0℃至4℃ B.-10℃以下 C.0℃以下 D.-18℃以下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6。冷冻保藏是指在-18℃以下保藏。此温度下几乎所有的微生物不再繁殖,因此,冷冻食品可以较长期地保藏。
对冷冻蔬菜的处理正确的是()。 A.急冻急化 B.急冻缓化 C.缓冻缓化 D.缓冻急化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6。在工艺上,快速冻结、缓慢解冻有利于保持食品(尤其是生鲜食品)的品质。因为当温度降到-1~-5℃时,为冰晶生成带,如果冷冻缓慢,在此温度带停留时间长,则使食品中形成的冰晶核体积增大,使食品组织细胞膜破裂,释放出细胞液,当食品解冻时,就会引起汁液流失,食品的口感、风味及营养价值均受影响。反之,快速冻结,迅速通过冰晶生成带,形成的冰晶核数量多,体积小,就不会使食品组织细胞破裂。
超高温灭菌的温度范围为()。 A.60〜95℃ B.100℃ C.100〜120℃ D.120〜150℃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17。超高温瞬时杀菌法,即在封闭的系统中加热到120℃以上,持续几秒钟后迅速冷却至室温的一种杀菌方法。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主要机制为()。 A.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B.抑制己糖激酶活性 C.抑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 D.抑制枸櫞酸合成酶活性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8。有机磷农药进入人体后与体内胆碱酯酶迅速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活性受到抑制,失去催化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结果使大量乙酰胆碱在体内蓄积,导致以乙酰胆碱为传导介质的胆碱能神经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从而出现中毒症状。
我国禁止销售和使用的有机磷农药是()。 A.乐果 B.氧化乐果 C.马拉硫磷 D.对硫磷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22。我国从2007年1月1日全面禁止在国内销售和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
有机磷农药的急性毒性主要为()。 A.肾脏毒性 B.神经毒性 C.生殖毒性 D.血液毒性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22。该类农药的急性毒性主要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因乙酰胆碱蓄积,导致胆碱能神经功能紊乱而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中毒症状。有些品种有迟发性神经毒性(delayedneurotoxicity),即在急性中毒后第二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缺点是()。 A.高残留性 B.低效性 C.高抗药性 D.高蓄积性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23。其缺点是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有机氯农药的主要缺点是()。 A.高残留性 B.低效性 C.高抗药性 D.急性毒性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20。有机氯农药持效期长、广谱、高效、价廉、急性毒性小,但具有高度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稳定性,属于高残留农药。
在土壤中残留时间最长从而易造成危害的农药是()。 A.有机磷 B.有机氯 C.拟除虫菊酯类 D.氨基甲酸醋类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20。如DDT在土壤中的半衰期长达3~10年,降解95%需16~33年。
易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是()。 A.罐装饮料 B.农药喷洒蔬菜 C.腌菜 D.粗制棉籽油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33。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通常远远低于硝酸盐含量,但是蔬菜的保存和处理过程对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有很大影响,即硝酸盐在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可形成亚硝酸盐。因此,在蔬菜的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明显增高,不新鲜的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亦可明显增高。
对有毒金属的描述错误的是()。 A.As3+的毒性大于As5+ B.正常人发砷<5μg/g C.成人对铅较儿童更敏感 D.镉广泛用于电镀、电池和颜料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30。儿童对铅较成人更敏感,过量铅摄入可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智力低下。
最容易被甲基汞污染的食物是()。 A.藻类植物 B.鱼贝类食品 C.乳制品 D.谷类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28。2007年进行的第四次中国总膳食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居民膳食总汞的平均摄入量为4.79μg/d,主要食物来源为水产品、谷类和蔬菜;膳食甲基汞的平均摄入量为0.37μg/d,主要食物来源为水产品。
适宜N-亚硝基化合物在体内合成的场所是()。 A.肺 B.胃 C.血液 D.肝脏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33。N-亚硝基化合物的体内合成除食品中所含有的N-亚硝基化合物外,人体也能内源性合成一定量的N-亚硝基化合物。由于在pH<3的酸性环境中合成亚硝胺的反应较强,而且胃中存在 亚硝酸盐和具有催化作用的氯离子和硫氰酸根离子,有利于胃内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因此胃可能是人体内合成亚硝胺的主要场所。
有利于降低食物中苯并(a)芘含量的措施是()。 A.防止食物霉变 B.食物加工时减少亚硝酸盐的使用量 C.将肉熏制后挂于厨房晾晒 D.使食物不直接接触炭火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37。熏制、烘烤食品及烘干粮食等加工过程应改进燃烧过程,避免使食品直接接触炭火或直接接触烟,使用熏烟洗净器或冷熏液。
膳食中丙烯酰胺的主要来源()。 A.膳食纤维含量较多的食品 B.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品 C.油炸和焙烤的淀粉类食品 D.腌制食品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43。油炸和焙烤的淀粉类食品是膳食中丙烯酰胺的主要来源。
高温烹调过程中易产生杂环胺类化合物的食品富含()。 A.蛋白质 B.脂肪 C.淀粉 D.维生素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37。食物中蛋白质、氨基酸在加工烹调中,由于受到高温的作用可产生杂环化合物。
可降低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方法有①微波加热②用酵母菌发酵③焙烤④加入柠檬酸⑤加入茶多酚()。 A.②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45。1.注意烹调方法低温和短时的加热方式不利于丙烯酰胺的生成。在煎、炸、烘、烤食品时,应避免温度过高、时间过长,提倡采用蒸、煮、煨等烹调方法。2.探索降低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方法和途径改变食品的加工工艺和条件,如用酵母菌发酵降低原料中的天门冬酰胺和还原糖,隆低食品的pH;加入植酸、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山梨酸、苯甲酸等降低食品的pH,均可抑制丙烯酰胺产生。用蔗糖(非还原糖)溶液代替糖浆生产饼干可使产品中的丙烯酰胺减少70%。加入氯化钙、亚硫酸氢钠、果胶、黄原胶、海藻酸和食品中的天然抗氧化物如维生素C、维生素B.、烟酸、茶多酚、大蒜素、黄酮醇、竹叶抗氧化物等均可抑制丙烯酰胺的产生。加入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等含巯基化合物可促进丙烯酰胺的降解。
氯丙醇的主要毒作用器官有①肝脏②肾脏③脑组织④骨髓⑤肺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42。大鼠和小鼠的亚急性和慢性实验表明,3-MCPD的主要靶器官是肾脏;1,3-DCP的主要靶器官是肝脏,同时也对肾脏造成损伤。大鼠实验证实,与1.3-DCP相比,2.3-DCP对肝细胞的毒性较弱.但对肾脏的毒性较强。在职业暴露人群中曾观察到1,3-DCP和2,3-DCP的肝脏毒性作用。小鼠和大鼠对3-MCPD神经毒作用的敏感性相同,主要表现为脑干对称性损伤、四肢麻木。最早的神经毒性表现局限在神经胶质细胞,主要是星状细胞水肿、细胞器被破坏,并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在高温加工过程中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丙烯酰胺的物质有①还原糖②非还原糖③天门冬酰胺④谷氨酸⑤甘氨酸()。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43。丙烯酰胺主要由天门冬酰胺与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在高温下发生美拉德反应(Maillardreaction)生成,两者单独存在时即使加热也不产生丙烯酰胺。
聚丙烯塑料的特点包括①防潮性好②透明性好③耐热性好④加工性能好⑤不易老化()。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①④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48。聚丙烯(polypropylene,PP)的特点是∶①防潮性在包装薄膜中最优良;②透气性为聚乙烯的1/2;③耐热性比聚乙烯好;④透明性和印刷适应性好;⑤耐油性也好于聚乙烯。缺点是易老化,加工性能差。主要用于制造薄膜,尤其是复合薄膜袋,也可制成各种食品瓶的螺纹盖、啤酒桶以及既耐低温又耐高温的食品容器,如保鲜盒和供微波炉使用的容器等。毒性与聚乙烯类似,世界各国都允许用于食品包装。
我国禁止生产和销售含双酚A的婴幼儿奶瓶的原因有①苯酚对皮肤、黏膜有腐蚀性②苯酚可损害肝脏和肾脏功能③苯酚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④双酚A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⑤重金属残留过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48。在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的生产过程中,4,4'-二羟基二苯基丙烷(又称双酚A,bisphenolA,BPA)与碳酸二苯酯进行酯交换时会产生中间体苯酚。苯酚对皮肤、黏膜有腐蚀性,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对肝脏、肾脏的功能均有损害作用。双酚A本身也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导致婴幼儿等敏感人群内分泌失调,诱发儿童性早熟。我国禁止生产PC婴幼儿奶瓶和其他含双酚A的婴幼儿奶瓶,禁止进口和销售此类奶瓶。
对金属毒物的吸收和毒性有较大影响的营养素包括①蛋白质②碳水化合物③维生素C④维生素B⑤水()。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26、P327。食物中某些营养素影响有毒金属的毒性:膳食成分可以影响有毒金属的毒性,如膳食蛋白质可与有毒金属结合,延缓其在肠道的吸收;含硫氨基酸可提供巯基而拮抗有毒金属的作用;维生素C使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降低其毒性;铁与铅竞争肠黏膜载体蛋白和其他相关的吸收及转运载体,从而减少铅的吸收。故铁可拮抗铅的毒性作用;锌可与镉竞争含巯基的金属硫蛋白,所以锌可拮抗镉的毒性作用。
汞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 ①工业“三废”②包装容器③水产品④农药⑤食品加工器具()。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⑤
答案:B
注释:
镉主要损害人体的①肾脏②骨骼③消化系统④造血系统⑤生殖系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29。镉对体内巯基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镉中毒主要损害肾脏、骨骼和消化系统。
铅主要损害人体的①肝脏②肾脏③心脏④造血系统⑤神经系统()。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30。铅主要损害造血系统、神经系统和肾脏。
污染食品重要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有①131碘②40钾③137铯④90锶⑤226镭()。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④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57。污染食品的人工辐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31碘、137铯和90锶。
对食品长期污染意义较大的放射性核素有①131碘②90锶③89锶④137铯⑤226镭()。 A.②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57。对食品长期污染意义较大的放射性核素有90锶、137铯和226镭。
放射性核素向动物性食品转移的途径有①水②土壤③空气④植物⑤藻类()。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58。动物饮用被天然或人工放射性核素污染的水,吸入放射性污染的空气,以及接触受污染的土壤都会使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并可进入奶及蛋中。放射性核素向动物的转移过程中常表现出生物富集效应,如草食动物可通过食物链富集进入植物的放射性核素,以草食动物为食的动物则进一步富集草食动物的放射性核素。
食品放射性污染对人体产生的内照射效应主要表现包括①免疫功能损伤②生殖系统损伤③致突变④致癌⑤胎儿畸形()。 A.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59。食品中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的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主要是低剂量长期内照射引起的随机性生物学效应,主要表现为对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的损伤和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将食品添加剂分为()。 A.16类 B.18类 C.20类 D.22类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3。我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将其分为22个功能类别。
应用物理方法提取的添加剂是()。 A.苯甲酸钠 B.辣椒红素 C.红曲红 D.胭脂红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2、P363。食品添加剂按生产方法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应用生物技术(酶法和发酵法)获得的产品,如柠檬酸、红曲米和红曲色素等;二是利用物理方法从天然动植物中提取的物质,如甜菜红、辣椒红素等;三是用化学合成方法得到的纯化学合成物,如苯甲酸钠、胭脂红等。
对酸度调节剂描述错误的是()。 A.通过解离出的H+或OH-来调节食品或食品加工过程中的pH B.可以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增加食欲 C.具有防腐和促进体内钙、磷消化吸收的作用 D.各种有机酸及盐类均不能参与体内代谢,故毒性较高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5、P366。酸度调节剂(acidulatingagent)是指用以维持或改变食品酸碱度的物质。这类物质通过解离出的H+或OH—来调节食品或食品加工过程中的pH,从而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增加食欲,并具有防腐和促进体内钙、磷消化吸收的作用。
对抗坏血酸类添加剂描述正确的是()。 A.抗坏血酸与金属离子反应着色 B.我国规定抗坏血酸用于预切的鲜水果,可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C.抗坏血酸通过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阻止动物油脂的氧化酸败 D.抗坏血酸可以保护维生素A、E及其他多种天然抗氧化剂免受氧化破坏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7。抗坏血酸是一种抗氧化营养素,可以保护维生素A、E及其他多种天然抗氧化剂免受氧化破坏。研究表明,添加抗坏血酸能降低肉制品的pH,具有增强抗氧化性的作用。其抗氧化机制为与氧结合,并钝化金属离子,从而阻止动物油脂的氧化酸败。抗坏血酸不仅对人体无害,还能阻止亚硝胺的生成。FAO/WHO推荐其ADI值为0~15mg/(kg·bw)。我国规定抗坏血酸用于;去皮或预切的鲜水果,去皮、切块或切丝的蔬菜,最大使用量为5.0g/kg;小麦粉,最大使用量为2.0g/kg;浓缩果蔬汁(浆),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另外,我国允许使用的抗坏血酸类抗氧化剂还有抗坏血酸钠、抗坏血酸钙、D-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对漂白剂描述正确的是()。 A.漂白剂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 B.漂白剂的用途及用量不受限制 C.还原型漂白剂主要用于面粉的漂白 D.还原型漂白剂是将着色物质氧化分解后漂白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8。漂白剂(bleachingagent)是指能够破坏、抑制食品的发色因素,使其褪色或使食品免于褐变的物质。漂白剂是通过氧化或还原破坏、抑制食品氧化酶活性和食品的发色因素,使食品褐变色素褪色或免于褐变,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
属于食品抗氧化剂的是()。 A.山梨酸 B.HA C.碳酸 D.乳酸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6。目前常用的抗氧化 剂均属酚类化合物,包括丁基羟基茴香醚(butylatedhydroxyanisole,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utylatedhydroxytoluene,BHT)、没食子酸丙酯(propylgallate,PG)、特丁基对苯二酚(tertiarybutylhydroquinone,TBHQ)等。另一类抗氧化剂是过氧化物分解剂,分解自动氧化反应中的氢过氧化物,使其不能进一步生成自由基,如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dilaurylthiodipropionate,DLTP)等。
亚硫酸盐能破坏肉、鱼等动物性食品中的()。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B2 D.维生素E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8。亚硫酸盐不适用于肉、鱼等动物性食品,以免其残留的气味掩盖了肉、鱼的腐败气味并破坏其中的维生素B1。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对其有特殊抑制作用的细菌为 ()。 A.葡萄球菌 B.沙门氏菌 C.变形杆菌 D.肉毒梭状芽胞杆菌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1。(亚)硝酸盐除对肉制品有护色作用外,还对微生物的繁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肉毒梭状芽胞杆菌有特殊抑制作用。
有关食用色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食用合成色素是人工合成的无机色素 B.食用天然色素对人体都无毒性 C.食用合成色素可任意调色 D.食用合成色素较难溶于水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9-P370。天然色素虽然多数比较安全,但个别的也具有毒性,如藤黄有剧毒不能用于食品。天然色素在加工制造过程中,也可能被杂质污染或化学结构发生变化而产生毒性,因此作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天然色素也必须进行安全性评价。合成色素主要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从煤焦油中制取或以苯、甲苯、萘等芳香烃化合物为原料合成的有机色素,故又称为煤焦油色素或苯胺色素。合成色素性质稳定、着色力强、可任意调色、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因此被广泛使用。目前世界各国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几乎多是水溶性色素,包括它们的色淀(即由水溶性色素沉淀在许可使用的不溶性基质上所制得的特殊着色剂,主要是铝色淀)。
关于增味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按化学性质不同,增味剂可分力氨基酸系列和核苷酸系列 B.GB2760—2014中规定了味精在食品中的具体最大使用量 C.所有的核苷酸增味剂都只是以二钠(或二钾、钙)盐的形式才有鲜味 D.味精化学名称为谷氨酸钠
答案:B
注释: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钠抑菌作用的机制是()。 A.抑制微生物呼吸酶系统的活性 B.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变性 C.抑制菌体内脱氢酶系的作用 D.改变微生物内的Na离子浓度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5。对羟基苯甲酸甲酯钠主要作用方式是;抑制微生物细胞的呼吸酶系与电子传递酶系的活性,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结构。
山梨酸抑菌作用的最佳环境为()。 A.碱性环境 B.酸性环境 C.中性环境 D.高温环境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4。山梨酸在酸性介质中对微生物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随pH的增大防腐效果减小,pH为8时丧失防腐作用,因此山梨酸及其钾盐适用于pH在5.5以下的食品防腐。
未规定最大使用量的食品添加剂是()。 A.安赛蜜 B.糖精钠 C.丙酸钠 D.木糖醇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6-377。我国规定,糖精钠的使用范围有冷冻饮品、芒果干、无花果干、果酱、蜜饯凉果、复合调味料、配制酒等多种食品,最大使用量为0.15~5.0g/kg;我国规定,阿斯巴甜可广泛用于调制乳等乳制品、果酱、糕点、调味料、饮料、果冻、膨化食品等多种食品,使用量分别为0.3~3.0g/kg;我国规定,安赛蜜可广泛用干风味发酵乳、以乳为主要配料的即食风味食品或其预制产品、水果罐头,糖果、杂粮罐头、焙烤食品、调味品、饮料类、果冻等食品中,在各类适用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分别为0.3~4.0g/kg;我国规定糖醇类甜味剂可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对食品添加剂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丁基羟甲基茴香醚属于抗氧化剂 B.L-抗坏血酸钠属于水溶性抗氧化剂 C.没食子酸丙酯属于抗氧化剂,可用于肉类制品的加工 D.天然色素着色力强、成本低廉、使用方便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9。天然色素作为食物的成分,增加了人们对其使用的安全感。但天然色素存在难溶、着色不均、难以任意调色及对光、热、pH稳定性差和成本高等缺点。
对合成色素叙述正确的是()。 A.多数比较安全 B.难溶、着色不均 C.可以任意调色 D.成本高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0。合成色素性质稳定、着色力强、可任意调色、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因此被广泛使用。
某食品企业欲生产一批适用于糖尿病患者食用的食品,最适合添加于这批食品的甜味剂是()。 A.葡萄糖 B.果糖 C.木糖醇 D.糖精钠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7。糖醇是由相应的糖经镍催化加氢制得。其特点是甜度低、能量低、黏度低,甜味与蔗糖近似,代谢途径与胰岛素无关,不会引起血糖升高,不产酸,故常用作糖尿病、肥胖症病人的甜味剂,并具有防龋齿作用。
某品牌火腿标签中食品添加剂—项包括食用香精、三聚磷酸钠、卡拉胶、山梨酸钾、异抗坏血酸钠、红曲红、瓜尔胶、谷氨酸钠、乳酸链球菌素、亚硝酸钠,其中属于防腐剂的有()。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3-376。其中属于防腐剂的有山梨酸钾、乳酸链球菌素和亚硝酸钠
属于增味剂的是()。 A.柠檬酸 B.丁基羟基茴香醚 C.维生素C(抗坏血酸) D.谷氨酸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3。属于增味剂的是谷氨酸钠。
属于漂白剂的是()。 A.柠檬酸 B.丁基羟基茴香醚 C.维生素C(抗坏血酸) D.亚硫酸及其盐类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8。属于漂白剂的是亚硫酸及其盐类。
属于天然色素的是()。 A.红曲红 B.苋菜红 C.阿斯巴甜 D.甜菊糖苷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9。属于天然色素的是红曲红。
属于人工合成甜味剂的是()。 A.红曲红 B.苋菜红 C.阿斯巴甜 D.甜菊糖苷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9。属于人工合成甜味剂的是阿斯巴甜。
具有防腐作用的食品添加剂有①亚硫酸钠②丙酸③苯甲酸④谷氨酸钠⑤亚硝酸钠()。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4-375。具有防腐作用的食品添加剂有亚硫酸钠、丙酸、苯甲酸和亚硝酸钠。
可以用于食品的天然色素有①甜菜红②藤黄③焦糖色④虫胶红⑤红曲红()。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9。天然色素可分为植物色素如辣椒红、姜黄素等,动物色素如紫胶红、胭脂虫红等,微生物色素如红曲红等。藤黄有剧毒不能用于食品。
我国允许使用的酶制剂有①蛋白质水解酶②α-淀粉酶③脂肪分解酶④谷氨酰胺转氨酶⑤木瓜蛋白酶()。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2。按其加工食品原料的不同及作用机制的不同,分为糖类水解酶、蛋白质水解酶、脂肪分解酶、氧化还原酶,以及具有某种特定作用的酶,如转移酶、裂解酶等。
可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包括①保持或提髙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②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③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④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⑤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3。(一)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基本要求1.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2.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3.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4.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5.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二)在下列情况下可使用食品添加剂1.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2.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3.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4.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
生物型防腐剂乳酸链球菌素的优点包括①能被人体消化道中的蛋白水解酶水解②不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③不会出现抗药性④对热敏感⑤与其他抗生素不会产生交叉抗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5。乳酸链球菌素(nisin)又称为乳酸菌肽,主要是乳酸链球菌属微生物的代谢产 物,可用乳酸链球菌发酵提取制得。因其是由氨基酸组成的类蛋白质物质,能被人体消化道中的蛋白水解酶水解;使用乳酸链球菌素,不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不会出现抗药性及与其他抗生素产生交叉抗性,所以是一种高效、无毒的天然食品防腐剂。
合成色素的特点包括①性质稳定②着色力强③可任意调色④成本较高⑤没有毒性()。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⑤ D.①③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0。合成色素性质稳定、着色力强、可任意调色、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因此被广泛使用。
关于JECFA对食品添加剂分类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第一类为GRAS物质,即一般认为是安全的物质,制定了正式的ADI值②A1类为经过:JECFA安全性评价,毒理学性质己经清楚,可以使用并已制定出正式ADI值者③A2类为目前毒理学资料不够完善,制定暂时ADI值者④B1类是JECFA尚未进行过安全评价者⑤C1类是认为在食品中使用不安全的()。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5。JECFA建议将食品添加剂分为以下四类管理∶(1)第一类为GRAS物质(generalrecognizedassafe);即一般认为是安全的物质,可以按照正常需要使用,不需建立ADI值。(2)第二类为A类.又分为A1和A2两类。A1类为经过JECFA安全性评价,毒理学性质已经清楚,可以使用并已制定出正式ADI值者;A2类为目前毒理学资料不够完善,制订暂时ADI值者。(3)第三类为B类∶即毒理学资料不足,未建立ADI值者,又分为B1和B2两类。B1类是JECFA曾经进行过安全性评价,因毒理学资料不足未制定ADI者;B2类是JECFA尚未进行过安全性评价者。(4)第四类为C类∶即原则上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又分为C1和C2两类。C1类是认为在食品中使用不安全的,C2类只限于在某些食品中作特殊用途使用。
乳酸链球菌素发挥很强抑菌作用的微生物包括①金黄色葡萄球菌②酵母③真菌④产气荚膜杆菌⑤嗜热脂肪芽胞杆菌()。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5。乳酸链球菌素对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等厌氧芽孢杆菌及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也能抑制酪酸杆菌,但对真菌和酵母的作用很弱。
食品添加剂的功能包括①改变产品的颜色②改变产品的香味③防止食物腐败④改善食品的品质⑤改善食品的味道()。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62。食品添加剂是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的组织状态,增强食品的色香味和口感,防腐保鲜,延长食品保质期。
属于天然甜味剂的有①索马甜②甜菊糖苷③麦芽糖醇④乳糖醇⑤阿斯巴甜()。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6。按来源不同,可将甜味剂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天然甜味剂包括:①糖醇类:包含D-甘露糖醇、麦芽糖醇、乳糖醇、山梨糖醇、赤藓糖醇和木糖醇,②非糖醇类:包括索马甜、甜菊糖苷和罗汉果甜苷。
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粮豆类食物的最适宜环境条件是()。 A.温度增加、湿度不变 B.温度增加、湿度降低 C.温度、湿度都增加 D.温度、湿度都降低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9。粮豆成品如果水分过高,或者其中含有未成熟的、外形干瘪的、破损的籽粒、或者在混有异物的情况下储存,当环境温度增高、湿度较大时,真菌易在粮豆中生长繁殖,分解其营养成分并可能产生真菌毒素,引起粮豆霉变而导致粮豆的感官性状发生改变,营养和食用价值降低。
不属于粮豆主要卫生问题的是()。 A.真菌及其毒素污染 B.细菌及其毒素污染 C.农药残留 D.仓储害虫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9。粮豆的主要卫生问题:①真菌以及毒素的污染;②农药残留;③其他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④仓储害虫;⑤其他问题(自然陈化、有毒植物种子的污染、无机夹杂物的污染、掺杂掺假)。
为减少害虫活动,粮仓温度最少应在()。 A.12℃以下 B.10℃以下 C.6℃以下 D.4℃以下
答案:B
注释:我国常见的仓储害虫有甲虫(大谷盗、米象和黑粉虫等)、螨虫(粉螨)及蛾类(螟蛾)等50余种。当仓库温度在18-21℃,相对湿度65%以上时。害虫易在原粮、半成品粮豆上孵化虫卵、生长繁殖,使粮豆发生变质失去或者降低食用价值;当仓库温度在10℃以下时,害虫活动减少。
我国国标中规定玉米及玉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是()。 A.20μg/kg B.15μg/kg C.12.5μg/kg D.10μg/kg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0。表11-1粮食中真菌毒素限量指标(GB2761-2017)规定玉米及玉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是20μg/kg。
对粮豆仓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储藏期间的代谢活动主要表现在氧化分解作用 B.相対湿度在65%〜70%可以有效地抑制真菌和细菌的生长繁殖 C.水分含量与其加工方式无关 D.水分含量高时,其代谢活动减弱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0。在储藏期间粮豆的代谢活动主要表现在呼吸作用和后熟作用,水分含量的高低与其储藏时间的长短和加工方式密切相关。粮豆水分含量过高时,其代谢活动增强而发热,真菌、仓虫易生长繁殖,使粮豆发生霉变,因此,应将粮豆水分含量控制在安全水分12%-14%下,此外还应控制粮豆储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降低粮豆变质的危险性。一般来说,相对湿度在65%-70%可以有效抑制真菌,细菌和仓储害虫的生长繁殖。
水生植物可能污染的寄生虫是()。 A.蛔虫卵 B.钩虫 C.姜片虫囊蚴 D.绦虫囊尾蚴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2。细菌及寄生虫污染:水生植物,如红菱、茭白、荸荠等有可能污染姜片虫囊蚴,生吃可导致姜片虫病。
对有害金属富集能力最强的蔬菜是()。 A.叶菜类 B.根茎 C.豆类 D.瓜类
答案:A
注释:工业废水中含有许多有害物质,如镉、铅、汞、粪等。不同蔬菜对有害金属的富集能力差别较大,一般规律是叶菜>根茎>瓜类>茄果类>豆类。
—般保存蔬菜、水果的适宜温度约是'()。 A.2℃ B.4℃ C.6℃ D.10℃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3。储藏的卫生管理:一般保存蔬菜、水果的适宜温度是10℃左右,此温度既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又能防止蔬菜、水果间隙结冰,避免在冰融时因水分溢出而造成蔬菜水果的腐败。
土壤长期过量施用氮肥,会导致蔬果()。 A.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B.镉含量超标 C.易被肠道致病菌污染 D.保质期延长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3。施用农药的卫生要求:慎重使用激素类农药,此外过量施用含氮化肥会使蔬菜受硝酸盐污染,对茄果类蔬菜在收货前15-20天,应少用或者停用含氮化肥,且不应使用硝基氮化肥进行叶面喷洒。
牲畜屠宰时肉的pH范围是()。 A.4.4〜5.4 B.5.5〜6.7 C.7.0〜7.4 D.7.5〜8.4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4。牲畜屠宰时肉呈中性或弱碱性(pH7.0-7.4),宰后畜肉从新鲜到腐败变质要经僵直、后熟、自溶和腐败四个过程。
畜肉最适宜食用的阶段是()。 A.僵直 B.后熟 C.僵直和后熟 D.自溶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4。僵直的肉品一般不宜直接用作烹饪原料,而后熟阶段,此时肉松软多汁、滋味鲜美、表面因蛋白凝固形成一层干膜,可以阻止微生物的侵入。畜肉处于僵直和后熟阶段为新鲜肉。
对肉的腐败变质描述正确的是()。 A.僵直状态的肉味道最好 B.发生自溶的肉不能食用 C.后熟的快慢只与环境温度有关 D.内脏发生自溶比肌肉快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4。A错,僵直的肉品一般不宜直接用作烹饪原料,而后熟阶段,此时肉松软多汁、滋味鲜美、表面因蛋白凝固形成一层干膜,可以阻止微生物的侵入。畜肉处于僵直和后熟阶段为新鲜肉。B错,自溶阶段,当变质程度不严重时,这种肉必须经高温处理后才能食用。C错,后熟过程与畜肉中糖原含量和外界温度有关。D对,内脏因酶含量高,故自溶速度较肌肉快。
不属于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是()。 A.口蹄疫 B.猪蓝耳病 C.猪水疱病 D.猪瘟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5。常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有炭疽、鼻疽、口蹄疫、猪水疱病、猪瘟、猪丹毒、猪出血性败血症、结核病和布鲁氏病菌等。
出现“米猪肉”的病原是()。 A.无钩绦虫 B.有钩绦虫 C.无钩绦虫幼虫 D.有钩绦虫幼虫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5。囊虫病病原体在猪体内为有有钩绦虫幼虫,幼虫在猪的肌肉组织内形成囊尾蚴,猪囊尾蚴在半透明水泡状囊中,肉眼为白色,绿豆大小,位于肌纤维间的结缔组织内,包囊一端为乳白色不透明的头节,这种肉俗称“米猪肉”或者“痘猪肉”。
盐酸克伦特罗是()。 A.禁止用于所有食品动物的兽药 B.不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兽药 C.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兽药 D.需要制定最低残留限量的兽药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7农业部明文规定禁止用于所有食品动物的兽药,如氯霉素,盐酸克伦特罗和沙丁胺醇等。
易出现多环芳烃污染的肉制品是()。 A.腌肉 B.熏肉 C.酱肉 D.咸肉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9。肉制品的卫生管理中,在制作熏肉、火腿、香肠以及腊肉时,应注意降低多环芳径的污染。而加工腌肉或香肠时应严格限制硝酸盐或亚硝酸盐使用量。
腌腊肉制品类亚硝酸盐(以亚硝酸钠计)的最大残留量是()。 A.150mg/kg B.50rng/kg C.30mg/kg D.20mg/kg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9。加工腌肉或香肠时应严格限制硝酸盐或亚硝酸盐使用量,如腌腊肉制品类亚硝酸盐的最大使用量为0.15g/Kg,残留量≤30mg/Kg(以亚硝酸钠计)。各类食品具体使用量及残留量参见《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关于蛋及其制品的卫生管理,不正确的是()。 A.腐败变质的蛋可以煮熟后食用 B.蛋类微生物感染在产蛋前后都可能发生 C.制作蛋制品不得使用腐败变质的蛋 D.制作皮蛋时注意铅不要超标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0。鲜蛋的主要卫生问题是致病性微生物(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引起腐败变质的微生物污染,污染途径有产蛋前污染和产蛋后污染。腐败变质的蛋不得食用,应予销毁。蛋类制品包括液蛋制品、干蛋制品、冰蛋制品和再制品(皮蛋、咸蛋和糟蛋),制作蛋制品不得使用腐败变质的蛋。制作皮蛋时应注意铅的含量,可采用加锌工艺法取代传统工艺,以降低皮蛋内铅含量。
最容易污染海产食品的细菌是()。 A.沙门氏菌 B.副溶血性弧菌 C.伤寒杆菌 D.霍乱弧菌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0。由于人畜粪便及生活污水的污染,使鱼类及其他水产品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埃希氏菌、霍乱弧菌以及肠道病毒等。海产食品最容易受到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它是引起夏秋季节食物中毒的重要原因。
经煮沸5分钟后可利用的病畜乳是()。 A.有明显结核症状的病畜所产乳 B.患布鲁氏菌病乳牛所产的乳 C.乳房出现口蹄疫病变(如水泡)的病畜所产乳 D.乳房局部患有炎症的乳畜所产乳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3。病畜乳的处理原则中,有明显结核症状的病畜所产乳要禁止食用,应就地消毒销毁,病畜应予处理。患布鲁氏菌病乳牛所产的乳,经经煮沸5分钟后可利用。凡乳房出现口蹄疫病变(如水泡)的病畜所产乳,要禁止食用并就地进行严格消毒后废弃。乳房局部患有炎症或者乳畜全身疾病在乳房局部有症状表现时,其所产乳均应在消毒后废弃。
奶的消毒方法不包括()。 A.煮沸消毒法 B.巴氏消毒法 C.超高温瞬间灭菌法 D.紫外线杀菌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4。乳类的消毒和灭菌中,消毒方式有巴氏消毒法、超高温瞬间灭菌法、煮沸消毒法以及蒸汽消毒法。
植物油的制取方法不包括()。 A.压榨法 B.浸出法 C.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D.熬炼法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7。制取植物油可采用压榨法、浸出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水溶剂法和酶解法等。
酸价是指()。 A.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KOH的毫克数 B.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NaOH的毫克数 C.中和10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KOH的毫克数 D.中和10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NaOH的毫克数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8。酸价(AV)是指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KOH)的毫克数。油脂酸败时游离脂肪酸增加,酸价随之升高,因此可用酸价类评价油脂酸败的程度。
不属于食用油脂常用卫生学评价指标的是()。 A.酸价 B.过氧化值 C.巴比妥酸 D.丙二醛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8。评价油脂酸败状况的卫生学指标有酸价、过氧化值、羰基价、丙二醛。
关于过氧化值说法正确的是()。 A.油脂中游离脂肪酸被氧化形成过氧化物的量 B.油脂产生的含醛基脂肪酸的量 C.—般以100g被测油脂使碘化钾析出碘的克数表示 D.是油脂酸败的晚期指标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8。过氧化值是指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形成过氧化物的量,以100g被测油脂使碘化钾析出碘的克数表示。过氧化值是一个反映油脂酸败早期状态的指标。而羰基价是指油脂酸败时产生的含有醛基和酮基的脂肪酸或甘油酯以及聚合物的总量。
油脂污染中最常见的真菌毒素是()。 A.赭曲霉毒素 B.黄曲霉毒素 C.展青霉素 D.伏马菌素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9。油脂中最常见的真菌毒素是黄曲霉毒素。在各类油料种子中,花生最容易受到污染,其次为棉籽和油菜籽。
水分可促进微生物繁殖和酶的活动,我国现行植物油质量标准规定,油脂含水量应在()。 A.0.02% B.0.1% C.0.20% D.1.0%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9。采用各种制油方法生产的毛油均需经过精炼,以去除动、植物残渣等成分。要使油脂得以长期储存,须设法使各类杂质含量低于0.2%,以增强油脂的稳定性。水分可促进微生物繁殖和酶的活动,我国现行植物油质量标准规定,油脂含水量应≤0.2%。
饮料中乙醇含量不超过质量分数的()。 A.2.0% B.1.0% C.0.50% D.0.2%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08。饮料是经过定量包装的,供直接饮用或用水冲调饮用的,乙醇含量不超过质量分数为0.5%的制品。
冷冻饮品与饮料的原料用水硬度(以碳酸度计)应低于()。 A.15° B.10° C.8° D.5°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09。冷冻饮品与饮料的原料用水须经沉淀、过滤、消毒,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规定,并符合加工工艺的要求,如水的硬度应低于8℃(以碳酸钙计),避免钙、镁等离子与有机酸结合形成沉淀物而影响饮料的风味和质量。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SFDA)公布的保健食品功能名单数目为()。 A.32项 B.30项 C.28项 D.27项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11。按照食用目的,保健食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调节人体机能为目的的功能类产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hina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CFDA)目前审批的保健食品功能共有27项;另一类为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营养素补充剂类产品。
保健食品的功能不包括()。 A.治疗疾病 B.增强免疫力 C.辅助降血脂 D.减肥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11。保健食品是以调节机体功能为主要目的,不能用于治疗疾病,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可以长期服用。而药物则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允许有一定的副作用且多数不能长期应用。
保健食品产品注册证有效期为()。 A.2年 B.3年 C.5年 D.10年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12。保健食品注册证书有效期为5年。
属于保健食品特征的是()。 A.属于食品 B.可以代替正常膳食 C.可用于治疗疾病 D.适用于所有人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11。1.保健食品属于食品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应具有食品的共性,即无毒无害、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并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但保健食品不是普通的食品.保健食品既可以体现传统食品的属性,也可以是胶囊、片剂或口服液等形式,并且保健食品在食用量上有限制,不能替代正常膳食。2.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保健食品是以调节机体功能为主要目的,不能用于治疗疾病,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可以长期服用。而药物则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允许有一定的副作用且多数不能长期应用。此外,保健食品为经口摄入,而药物则可通过注射、皮肤及口服等多种途径给药。3.保健食品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保健食品具有经过科学验证的保健功能,如增强免疫力、抗氧化、减肥、促进生长发育、缓解体力疲劳等功能。这是保健食品区别于普通食品的一个重要特征。4.保健食品适于特定人群食用保健食品是针对亚健康人群设计的,不同功能的保健食品对应的是不同特征的亚健康人群,如减肥的保健食品只适用于肥胖人群,辅助降血糖/降血脂的保健食品只适用于血糖/血脂偏高的人群食用等。这是保健食品区别于普通食品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按照我国相关规定,标注为“加工原料为转基因××”的产品是()。 A.转基因植物产品 B.转基因微生物产品 C.含有转基因微生物成分的农药 D.转基因植物的直接加工品
答案:D
注释:
制作油炸类糕点时,煎炸油最高温度不得超过()。 A.150℃ B.250℃ C.300℃ D.400℃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19。制作油炸类糕点时,煎炸油最高温度不得超过250℃。以肉为馅心的糕点、面包加工过程中,中心温度应达到90℃以上,一般糕点中心温度应达到85℃以上,以防止外焦内生。
为了防止食盐结块,我国规定亚铁氰化钾在盐和代盐制品中最大使用量为()。 A.0.01g/kg B.0.02g≤/kg C.0.05g/kg D.0.08g/kg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19。为了防结块,食用盐生产过程中常在盐中加入微量的抗结剂,我国规定亚铁氰化钾(以亚铁氰根计)在盐和代盐制品中最大使用量为0.01g/kg;亚铁氰化钾中的铁和氰化物之间结构稳定,在日常烹调温度下分解的可能性极小。
绿色食品标志不包括()。 A.绿色 B.黄色 C.太阳 D.叶片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23-424。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及农业部发布的《绿色食品商标设计使用规范》及其他有关规定,绿色食品由统一的标志来标识。标志图形由三部分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标志为圆形,意为保护、安全。A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标准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标准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GB2721—2015)规定,食用盐中氯化钠含量(g/100g)应为()。 A.80% B.85% C.90% D.97%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18。食用盐是以氯化钠为主要成分,用于食用的盐。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GB2721—2015)规定,食用盐中氯化钠含量(g/100g)应≥97%(以干基计)。
2004年“陈化粮”事件曝光,部分粮库发现发霉的粮食,其原因最可能为()。 A.掺杂过期粮豆 B.储存、运输及销售过程中受到农药污染 C.储存时自然变化 D.储存不当害虫繁殖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0。自然陈化(naturalaging)∶即粮豆类在储存过程中,由于自身酶的作用,营养素发生分解,从而导致其风味和品质发生改变的现象。
某地发生一起急性中毒事件,中毒37人,死亡2人。中毒及死亡患者早期呈酒醉状态,出现头昏、头痛、乏力、视物模糊,严重者出现失明、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昏迷等。经调査发现所有患者发病前均食用了同一厂家生产的散装白酒。引起这一事件的有毒成分可能为()。 A.铅 B.甲醇 C.杂醇油 D.氢氰酸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05。甲醇具有剧烈的神经毒性,在体内代谢可生成毒性更强的甲醛和甲酸。甲醇主要侵害视神经,导致视网膜受损、视神经萎缩、视力减退和双目失明。一次摄入5ml可致严重中毒,致盲剂量为8~10ml。
夏季畜肉僵直一般出现在宰后()。 A.1.5小时 B.3〜4小时 C.6〜8小时 D.15〜26小时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4。僵直一般出现在宰后1.5小时(夏季)或3〜4小时(冬季)。
冬季畜肉僵直一般出现在宰后()。 A.1.5小时 B.3〜4小时 C.6〜8小时 D.15〜26小时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4。僵直一般出现在宰后1.5小时(夏季)或3〜4小时(冬季)。
4℃左右畜肉完成后熟过程要()。 A.1.5小时 B.3〜4小时 C.6〜8小时 D.1〜3天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4。后熟过程与畜肉中糖原含量和外界温度有关。疲劳牲畜的肌肉中糖原少,其后熟过程延长。一般在4℃时1~3天可完成后熟过程,温度越高后熟速度越快。
粮谷的安全水分是()。 A.10%〜13% B.10%〜15% C.12%〜14% D.15%〜18%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0。粮谷的安全水分为12%~14%,豆类为10%~13%。
豆类的安全水分是()。 A.10%〜13% B.10%〜15% C.12%〜14% D.15%〜18%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0。粮谷的安全水分为12%~14%,豆类为10%~13%。
我国规定,海水鱼虾的挥发性盐基总氮不得超过()。 A.50mg/100g B.40mg/100g C.30mg/100g D.20mg/100g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1。我国对各类鲜、冻动物性水产品要求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鲜、冻动物性水产品》(GB2733—2015)均有规定,如海水鱼虾的挥发性盐基总氮≤30mg/100g,淡水鱼虾的挥发性盐基总氮≤20mg/100g,高组胺鱼类(鲐鱼、秋刀鱼、金枪鱼、马鲛鱼等青皮红肉海水鱼组胺≤40mg/100g),其他海水鱼类的组胺≤20mg/100g等。
我国规定,高组胺鱼类的组胺含量不得超过()。 A.50mg/100g B.40mg/100g C.30mg/100g D.20mg/100g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1。我国对各类鲜、冻动物性水产品要求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鲜、冻动物性水产品》(GB2733—2015)均有规定,如海水鱼虾的挥发性盐基总氮≤30mg/100g,淡水鱼虾的挥发性盐基总氮≤20mg/100g,高组胺鱼类(鲐鱼、秋刀鱼、金枪鱼、马鲛鱼等青皮红肉海水鱼组胺≤40mg/100g),其他海水鱼类的组胺≤20mg/100g等。
不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兽药是()。 A.咖啡因 B.金霉素 C.氯霉素 D.青霉素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7。根据药物的危害大小,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分为四种情况;①不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如咖啡因、阿司匹林等;②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见表11-6;③不得检出兽药残留的,如安定、甲硝呼和赛拉嗪等;④农业部明文规定禁止用于所有食品动物的兽药,如氯霉素、盐酸克伦特罗和沙丁胺醇等。
不得检出残留的兽药是()。 A.咖啡因 B.金霉素 C.氯霉素 D.安定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7。根据药物的危害大小,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分为四种情况;①不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如咖啡因、阿司匹林等;②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见表11-6;③不得检出兽药残留的,如安定、甲硝唑和赛拉嗪等;④农业部明文规定禁止用于所有食品动物的兽药,如氯霉素、盐酸克伦特罗和沙丁胺醇等。
禁止用于所有食品动物的兽药是()。 A.咖啡因 B.金霉素 C.氯霉素 D.青霉素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87。根据药物的危害大小,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分为四种情况;①不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如咖啡因、阿司匹林等;②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见表11-6;③不得检出兽药残留的,如安定、甲硝呼和赛拉嗪等;④农业部明文规定禁止用于所有食品动物的兽药,如氯霉素、盐酸克伦特罗和沙丁胺醇等。
主要侵害视神经,导致视网膜受损,视神经萎缩,视力减退和双目失明的是()。 A.甲醇 B.甲醛 C.铅 D.锰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05。甲醇具有剧烈的神经毒性,在体内代谢可生成毒性更强的甲醛和甲酸。甲醇主要侵害视神经,导致视网膜受损、视神经萎缩、视力减退和双目失明。一次摄入5ml可致严重中毒,致盲剂量为8~10ml。
可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结合,阻止酶的递氧作用,导致组织乏氧,使机体陷于窒息状态的是()。 A.甲醇 B.甲醛 C.铅 D.氢氰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06。氢氰酸经胃肠吸收后,氰离子可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结合,阻止酶的递氧作用导致组织缺氧,使机体陷于窒息状态。同时,氢氰酸还能使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导致死亡。
主要来源于酒的脱臭除杂工艺的是()。 A.甲醇 B.甲醛 C.铅 D.锰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06。针对发生铁混浊的酒以及采用非粮食原料(薯干、薯渣、糖蜜、椰枣等)制酒时产生的不良气味,常使用高锰酸钾-活性炭进行脱臭除杂处理。若使用方法不当或不经过复蒸馏,可使酒中残留较高的锰。
粮豆类食品较常见的污染真菌有①曲霉②青霉③毛霉④根霉⑤镰刀菌()。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9。粮豆在生长、收获及储存过程的各个环节均可受到真菌的污染,常见的污染菌有曲霉、青霉、毛霉、根霉、镰刀菌等。
我国污染粮食的重金属主要是①镉②砷③铊④铅⑤汞()。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79。目前在我国污染粮食的重金属主要是镉、砷、铅、汞。
乳类污染常见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有①有害金属②农药③放射性物质④抗生素⑤激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2。乳类中残留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是有害金属、农药、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害物质,以及抗生素、驱虫药和激素等兽药。
食用油脂常见的卫生学评价指标有①酸价②过氧化值③羰基价④丙二醛⑤巴比妥酸()。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398-399。评价油脂酸败状况的卫生学指标主要有酸价、过氧化值、羰基价、丙二醛。
食用油脂中天然存在的有害物质有①芥子油苷②反式脂肪酸③芥酸④苯并(a)芘⑤棉酚()。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00。食用油脂中天然存在的有害物质有芥子油苷、反式脂肪酸、芥酸、棉酚。苯并(a)芘属于油脂污染物。
罐头食品的胖听按原因分为:①化学性胖听②生物性胖听③物理性胖听④腐败性胖听⑤平酸性胖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②③④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03。罐头食品的胖听按原因可将胖听分为化学性胖听、生物性胖听和物理性胖听。
发酵酒中可能的污染物有①展青霉素②二氧化硫③微生物污染④甲醛⑤铅()。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06-407。发酵酒中可能的污染物有展青霉素、二氧化硫、微生物污染、甲醛、铅。
保健食品应当申请注册的情形包括①使用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上的原料②使用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以外的原料③首次进口的维生素类保健食品④首次进口的矿物质类保健食品⑤首次进口的除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外的保健食品()。 A.②③ B.②④ C.②⑤ D.③④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12。生产和进口下列产品应当申请保健食品注册∶使用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以外原料的保健食品;首次进口的保健食品(属于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保健食品除外)。
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的隐患包括①毒性作用②引起人体过敏反应③改变食品的营养成分④使细菌产生抗药性⑤对环境的威胁()。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14。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推测,转基因食品可能对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潜在危害主要是被转入基因的漂移所引起的基因污染。在人体健康方面的潜在危害主要表现在人体过敏、使细菌产生抗药性、改变食品的营养成分和毒性作用方面。
不属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是()。 A.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B.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C.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 D.霉变甘蔗中毒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7。霉变甘蔗中毒属于真菌性食物中毒。
最为常见的食物中毒是()。 A.化学性食物中毒 B.细菌性食物中毒 C.真菌性食物中毒 D.有毒动物中毒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37。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发病特点不包括()。 A.发病潜伏期短,呈暴发性 B.发病与食物摄入相关 C.中毒患者临床表现相似 D.均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36。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发病具有如下共同特点;1.发病潜伏期短,来势急剧,呈暴发性,短时间内可能有多数人发病。2.发病与食物有关,病人有食用同一有毒食物史,流行波及范围与有毒食物供应范围相一致,停止该食物供应后,流行即终止。3.中毒病人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4.一般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之后又迅速下降的趋势,无传染病流行时的余波。
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是()。 A.家畜、家禽 B.海产品 C.人的化脓性伤口 D.苍蝇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0。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其次为禽肉、蛋类、乳类及其制品。
容易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食品是()。 A.奶类 B.畜禽肉类 C.蛋类 D.海产品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2。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是海产食品,其中以墨鱼、带鱼、黄花鱼、虾、蟹、贝、海蜇最为多见,如墨鱼的带菌率达93%;其次为盐渍食品,如咸菜、腌制的畜禽类食品等。
神奈川试验阳性(K+)与其毒性有关的细菌是()。 A.副溶血性弧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蜡样芽胞杆菌 D.肉毒梭菌
答案:A
注释:
我国西北部地区居民喜食家庭自制的植物性发酵食品或越冬保存的肉制品,如豆酱、腊肉等,容易引起()。 A.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B.李斯特氏菌食物中毒 C.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D.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0。引起肉毒梭菌中毒的食品种类因地区和饮食习惯的不同而异。国内以家庭自制植物性发酵品为多见,如臭豆腐、豆酱、面酱等,对罐头瓶装食品、腊肉、酱菜和凉拌菜等引起的中毒也有报道。
已知毒性最强的细菌毒素是()。 A.肉毒毒素 B.副溶血型弧菌产生的溶血素 C.沙门氏菌产生的内毒素 D.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0。肉毒毒素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神经毒素,对人的致死量为10-9mg/(kg·bw)。
霉变甘蔗中分离的毒素为()。 A.黄曲霉毒素 B.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C.玉米赤霉烯酮 D.3-硝基丙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7。甘蔗节菱孢霉产生的3-硝基丙酸(3-nitropropionicacid,3-NPA)是一种强烈的嗜神经毒素,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河豚含毒素最多的部位是()。 A.鱼肉 B.血液、皮肤 C.卵巢、肝 D.肾、眼睛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8。河豚的河豚毒素含量,在卵巢、肝脏和肠中最高,皮肤中只含少量的河豚毒素。
河豚毒素属于()。 A.原浆毒素 B.肝脏毒素 C.内毒素 D.神经毒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8。引起中毒的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是一种非蛋白质神经毒素。
含组胺较高的鱼类是()。 A.沙丁鱼 B.大黄鱼 C.草鱼 D.带鱼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0。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鲜、冻动物性水产品》(GB2733—2015)中规定,鲐鱼、够鱼、竹荚鱼、睛鱼、铿鱼、金枪鱼、秋刀鱼、青占鱼、沙丁鱼等高组胺鱼类低于40mg/100g,其他含组胺的鱼类低于20mg/100g。
引起组胺中毒的鱼类主要是()。 A.深海鱼 B.河豚 C.白肉鱼 D.青皮红肉海产鱼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9。海产鱼类中的青皮红肉鱼,如鲣鱼、鲹鱼、鲐巴鱼、鱼师鱼、竹夹鱼、金枪鱼等鱼体中含有较多的组氨酸。当鱼体不新鲜或腐败时,发生自溶作用,组氨酸被释放出来。污染鱼体的细菌,如组胺无色杆菌或摩氏摩根菌产生脱羧酶,使组氨酸脱羧基形成大量的组胺。
可使鱼体中的游离组氨酸分解产生组胺的酶是()。 A.巯基酶加热不彻底 B.未加碱破坏有毒成分 C.储存不当 D.误食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1。毒蕈(toxicmushroom)与可食用蕈不易区别,常因误食而中毒。
毒蕈中毒的临床类型中病情最为凶险的是()。 A.溶血型 B.肝肾损害型 C.胃肠炎型 D.日光性皮炎型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2。肝肾损害型中毒最严重,可损害人体的肝、肾、心脏和神经系统,其中对肝脏损害最大,可导致中毒性肝炎。病情凶险而复杂,病死率非常高。
毒蕈中毒引起肝脏损伤的有毒成分是()。 A.光盖伞素 B.毒蝇碱 C.类树脂物质 D.毒肽类、毒伞肽类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1。引起肝肾中毒的毒素有毒肽类、毒伞肽类、鳞柄白毒肽类、非环状肽等,具有肝肾毒性。
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中有假愈期的是()。 A.溶血型毒蕈中毒 B.日光性皮炎型毒蕈中毒 C.神经精神型毒蕈中毒 D.脏器损害型毒蕈中毒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2。肝肾损害型此型中毒最严重,可损害人体的肝、肾、心脏和神经系统,其中对肝脏损害最大,可导致中毒性肝炎。病情凶险而复杂,病死率非常高。按其病情发展一般可分为6期;①潜伏期,多为10~24小时,短者为6~7小时;②胃肠炎期,病人出现恶心、呕吐、脐周腹痛、水样便腹泻,多在1~2天后缓解;③假愈期,胃肠炎症状缓解后病人暂时无症状或仅有轻微乏力、不思饮食,而实际上毒素已逐渐进入内脏,肝脏损害已开始,轻度中毒病人肝损害不严重可进入恢复期;④内脏损害期,严重中毒病人在发病2~3天后出现肝、肾、脑、心等内脏损害的症状.可出现肝大、黄疸、转氨酶升高,甚至出现肝坏死、肝性昏迷,肾损害症状可出现少尿、无尿或血尿,严重时可出现肾功能衰竭、尿毒症;⑤精神症状期,止此期的症状主要是由干肝脏的严重损害出现肝性昏迷所致。病人主要表现为领躁不安、表情淡漠、嗜睡,继而出现惊厥、昏迷,甚至死亡,一些病人在胃肠炎期后很快出现精神症状,但看不到肝损害明显症状,此种情况属于中毒性脑病;⑥恢复期,经过积极治疗的病人,一般在2~3周进入恢复期,各项症状体征逐渐消失而痊愈。
苦杏仁中含有的有毒成分是()。 A.苯酚 B.氰苷 C.龙葵素 D.植物血凝素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3。含氰苷类食物中毒的有毒成分为氰苷,其中苦杏仁含量最高,平均为3%。
氰苷含量最多的植物是()。 A.桃仁 B.木薯 C.苦杏仁 D.甜杏仁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3。含氰苷类食物中毒的有毒成分为氰苷,其中苦杏仁含量最高平均为3%,而甜杏仁则平均为0.1%,其他果仁平均为0.4%~0.9%。木薯中亦含有氰苷。
不能引起氰苷中毒的是()。 A.枇杷仁 B.木薯 C.花生仁 D.李子仁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2。含氰苷类食物中毒是指因食用苦杏仁、桃仁、李子仁、枇杷仁、樱桃仁、木薯等含氰苷类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苦杏仁中氰苷可在酶的作用下释放出的有毒物质是()。 A.氢氰酸 B.龙葵素 C.亚麻苦苷 D.类秋水仙碱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3。当果仁在口腔中咀嚼和在胃肠内进行消化时,氰苷被果仁所含的水解酶水解释放出氢氰酸并迅速被黏膜吸收入血引起中毒。
引起四季豆中毒的成分是()。 A.植物血凝素 B.生物碱 C.类秋水仙素 D.氢氰酸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3。引起四季豆中毒的成分是皂素、植物血凝素。
我国北方地区发生霉变甘蔗中毒的时间主要是()。 A.12〜1月 B.2〜3月 C.5〜6月 D.8〜9月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7。霉变甘蔗中毒常发生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初春季节,2〜3月为发病高峰期,
误食大量亚硝酸钠可引起()。 A.营养不良 B.肠源性青紫病 C.腹泻 D.白细胞增高
答案:B
注释:
亚硝酸钠中毒的机制是()。 A.血液中Fe3+变成Fe2+ B.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C.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 D.使呼吸酶失去活性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6。亚硝酸盐摄入过量会使血红蛋白中的Fe2+氧化为Fe3+,使正常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导致组织缺氧。另外,亚硝酸盐对周围血管有麻痹作用。
亚硝酸盐中毒的解毒剂是()。 A.阿托品 B.硫代硫酸钠 C.亚甲蓝 D.二巯基丙醇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6。主要应用解毒剂亚甲蓝(又称美蓝)。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主要机制为()。 A.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B.抑制己糖激酶活性 C.抑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 D.抑制柠檬酸合成酶活性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8-469。有机磷农药进入人体后与体内胆碱酯酶迅速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活性受到抑制,失去催化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结果使大量乙酰胆碱在体内蓄积,导致以乙酰胆碱为传导介质的胆碱能神经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从而出现中毒症状。
中毒时禁止用碳酸钠洗胃的有机磷农药是()。 A.马拉硫磷 B.敌敌畏 C.乐果 D.敌百虫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8。有机磷农药在酸性溶液中较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易分解失去毒性,故绝大多数有机磷农药与碱性物质,如肥皂、碱水、苏打水接触时可被分解破坏,但敌百虫例外,其遇碱可生成毒性更大的敌敌畏。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解毒剂是()。 A.阿托品 B.亚甲蓝 C.硫代硫酸钠 D.二巯基丙醇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9。有机磷农药轻度中毒者可单独给予阿托品,以拮抗乙酰胆碱对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解除支气管痉挛,防止上肺水肿和呼吸衰竭。
与巯基有较强亲和力、且对消化道有直接腐蚀作用的金属是()。 A.铅 B.汞 C.镉 D.砷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7。1.对消化道的直接腐蚀作用。接触部位如口腔、咽喉、食管和胃等可产生急性炎症、溃疡、糜烂、出血、甚至坏死。2.在机体内与细胞内酶的巯基结合而使其失去活性,从而影响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引起细胞死亡。这种毒性作用如发生在神经细胞,则可引起神经系统病变。3.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和直接作用于毛细血管,使血管扩张、充血、血压下降。4.砷中毒严重者可出现肝脏、心脏及脑等器官的缺氧性损害。
毒性最强的砷类化合物是()。 A.元素砷 B.三价无机砷 C.三价有机砷 D.五价无机砷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7。无机砷化合物一般都有剧毒,As3+的毒性大于As5+。砷的成人经口中毒剂量以As2O3计约为5~50mg,致死量为60~300mg。As3+为原浆毒,毒性比As5+大35~60倍。巧记:“三(三价)无(无机)产品最毒”。
砷化合物中毒的特效解毒剂是()。 A.氢氧化铁 B.阿托品 C.氯磷定 D.二巯基丙磺酸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8。砷化合物中毒的特效解毒剂有二巯基丙磺酸钠、二巯基丙醇等。此类药物的巯基与砷有很强的结合力,能夺取组织中与酶结合的砷,形成无毒物质并随尿液排出。一般首选二巯基丙磺酸钠,因其吸收快、解毒作用强,毒性小。
可与砷化合物结合生成不溶性砷酸盐、阻止吸收的药物是()。 A.氢氧化铁 B.硫酸钠溶液 C.硫化钠溶液 D.二巯基丙磺酸钠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8。砷化合物中毒应尽快排出毒物,采用催吐、洗胃的办法。然后立即口服氢氧化铁,它可与三氧化二砷结合形成不溶性的砷酸盐,从而保护胃肠黏膜并防止砷化物的吸收。
发芽马铃薯中毒的有毒成分是()。 A.类秋水仙碱 B.雷公藤碱 C.皂素 D.龙葵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5。发芽马铃薯中毒的有毒成分是龙葵素。
引起鲜黄花菜中毒的有毒成分是()。 A.皂素 B.植物血凝素 C.类秋水仙碱 D.龙葵素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5。引起鲜黄花菜中毒的有毒成分是类秋水仙碱。
依法对食物中毒事件事发单位及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罚的机构是()。 A.司法机关 B.卫生行政部门 C.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D.工商行政部门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76。调查过程中发现相关单位涉及食品违法行为的,调查组应当及时向相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移交证据,提出处罚建议。相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事发单位及责任人予以行政处罚
现场调查食物中毒时,首先应()。 A.采样、分析 B.封存可疑食物 C.现场调查,卫生学处理 D.急救中毒者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73。对病人采取紧急处理,并及时报告专门负责机构(1)停止食用中毒食品。(2)采取病人标本,以备送检。(3)对病人的急救治疗∶包括急救(催吐、洗胃、清肠);对症治疗和特殊治疗。
确定食物中毒病因至关重要的根据是()。 A.流行病学调查 B.卫生学调査 C.临床诊断 D.实验室分析诊断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73。食物中毒诊断主要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病人的潜伏期和中毒的特有表现为依据,中毒的病因诊断则应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确定。
确定可疑有毒食品的基本原则是()。 A.进食该食品者全部发病 B.停止食用该食品者发病立即停止 C.进食该食品者多数发病,未进食者少数发病 D.进食该食品者多数发病,未进食者均不发病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36。发病与食物有关,病人有食用同一有毒食物史,流行波及范围与有毒食物供应范围相一致,停止该食物供应后,流行即终止。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査的核心问题是()。 A.确定中毒病原物 B.调查发病人数 C.了解发病与进食的关系 D.调查食堂厨房卫生状况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73。查明食物中毒暴发事件发病原因,确定是否为食物中毒及中毒性质;确定食物中毒病例;查明中毒食品;确定食物中毒致病因子;查明致病因子的致病途径。
负责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和事故现场卫生处理的机构是()。 A.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B.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C.卫生行政部门 D.工商行政部门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7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对事故现场的卫生处理。
某小学100多名学生,上午10点食用在饭店订做的课间餐,6小时后50多名学生陆续出现头晕、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主要是黄绿色水样便,一日数次至十余次。腹痛多在上腹部,伴有压痛,体温在38〜40℃。根据以上症状,判断本次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可能为()。 A.沙门氏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副溶血性弧菌 D.肉毒梭菌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1。沙门氏菌中毒的特点是潜伏期短,一般为4~48小时,长者可达72小时。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有多种临床表现,可分为胃肠炎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败血症型,其中以胃肠炎型最为常见。开始表现为头痛、恶心、食欲缺乏,随后出现呕吐、腹泻、腹痛。腹泻一日可达数次至十余次,主要为水样便,少数带有黏液或血。体温升高,可达38~40℃,轻者3~4天症状消失。
夏季,某工地20余名工人晚餐吃炒米饭后约1-3小时,有10多名工人出现恶心、上腹痛、剧烈呕吐、腹泻等,不发热。引起上述症状的病原物质可能是()。 A.沙门氏菌 B.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C.副溶血性弧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9。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的特点是发病急骤,潜伏期短,一般为2~5小时,极少超过6小时。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中上腹部疼痛、腹泻等,以呕吐最为显著。呕吐物常含胆汁,或含血及黏液。剧烈吐泻可导致虚脱、肌痉挛及严重失水。体温大多正常或略高。病程较短,一般在数小时至1~2天内迅速恢复,很少死亡。发病率为30%左右。儿童对肠毒素比成人更为敏感,故其发病率较成人高,病情也较成人重。
某人误食毒蕈后,出现瞳孔缩小、脉缓、大量出汗等症状,并伴有幻视、幻听,此为()。 A.肝肾损害型毒蕈中毒的精神症状期 B.神经精神型毒蕈中毒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C.溶血型毒蕈中毒的精神症状期 D.神经精神型毒簞中毒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1-P462。神经精神型毒蕈中毒的特点是潜伏期约为1~6小时,临床症状除有轻度的胃肠反应外,主要有明显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流涎、流泪、大量出汗、瞳孔缩小、脉缓等。少数病情严重者可有精神兴奋或抑制、精神错乱、谵妄、幻觉、呼吸抑制等表现。
鲐巴鱼含组氨酸丰富,当鱼体不新鲜或腐败时,易形成大量有毒作用物质,食用后引起中毒,其主要症状表现为()。 A.四肢肌肉麻木,失去运动能力 B.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 C.色觉和位置觉错乱,视觉模糊 D.颜面肿胀、疼痛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9。组胺是一种生物胺,可导致支气管平滑肌强烈收缩,引起支气管痉挛;循环系统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的毛细血管扩张,病人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组胺中毒临床表现的特点是发病急、症状轻、恢复快。病人在食鱼后10分钟~2小时内出现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和热感,全身不适,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痛、头晕、恶心、腹痛、腹泻、心跳过速、胸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有时可出现荨麻疹,咽喉烧灼感,个别病人可出现哮喘。一般体温正常,大多在1~2天内恢复健康。
—名8岁北方农村男孩,在果树上采摘了一个鲜果,食后1小时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无力等症状,并有流涎、大汗淋漓、瞳孔缩小。引起中毒的物质可能是()。 A.氰苷 B.含砷农药 C.乐果 D.皂素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9。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特点1.急性轻度中毒进食后短期内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胸闷无力、视力模糊等,瞳孔可能缩小。全血中胆碱酯酶活力一般在50%~70%。2.急性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还出现肌束震颤、瞳孔缩小、轻度呼吸困难、流涎、腹痛、步履蹒跚、意识清楚或模糊。全血胆碱酯酶活力一般在30%~50%。3.急性重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诊断为重度中毒;①肺水肿;②昏迷;③脑水肿;④呼吸麻痹。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一般在30%以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某些有机磷农药,如马拉硫磷、敌百虫、对硫磷、伊皮恩、乐果、甲基对硫磷等有迟发性神经毒性,即在急性中毒后的2~3周,有的病例出现感觉运动型周围神经病,主要表现为下肢软弱无力、运动失调及神经麻痹等。神经-肌电图检查显示神经源性损害。
食用某一种毒蕈后,会引起体内大部分器官发生细胞变性,其毒素属细胞原浆毒,中毒后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这种毒蕈为()。 A.毒蝇伞 B.鹿花蕈 C.白毒伞 D.胶陀螺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1。引起肝肾毒素型中毒的毒素有毒肽类、毒伞肽类、鳞柄白毒肽类、非环状肽等,具有肝肾毒性。这些毒素主要存在于毒伞属蕈、褐鳞小伞遭及秋生盔孢伞曹中。此类毒素为剧毒,如毒肽类对人类的致死量为0.1mg/(kg'bw),因此肝肾损害型中毒危险性大,死亡率高。
3岁女童,因食入苦杏仁后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流涎、心悸等中毒症状,引起中毒的成分为()。 A.氰苷 B.龙葵素 C.秋水仙碱 D.雷公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3。氰苷中毒时,出现口中苦涩、流涎、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四肢无力等。较重者胸闷、呼吸困难、呼吸时可嗅到苦杏仁味。严重者意识不清、呼吸微弱、昏迷、四肢冰冷、常发生尖叫,继之意识丧失、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牙关紧闭、全身阵发性痉挛,最后因呼吸麻痹或心跳停止而死亡。此外,还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炎。
某地发生一起由油煎饼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几个小时内有60多人发病,潜伏期1〜3小时,相同的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头昏、头痛,嘴唇、手指发紫、脸色发青,四肢酸软无力,严重的病人出现昏迷。可能的诊断是()。 A.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B.亚硝酸盐中毒 C.黄曲霉毒素中毒 D.有机磷农药中毒.
答案:B
注释:
某一家三口中餐为蘑菇肉汤、小炒空心菜和土豆烧牛肉,餐后半小时内相继出现腹痛腹泻,继而大量出汗、流涎、瞳孔缩小、脉缓,初步诊断可能是()。 A.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B.毒蕈中毒 C.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D.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1-462。神经精神型毒蕈中毒的特点是潜伏期约为1~6小时,临床症状除有轻度的胃肠反应外,主要有明显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流涎、流泪、大量出汗、瞳孔缩小、脉缓等。少数病情严重者可有精神兴奋或抑制、精神错乱、谵妄、幻觉、呼吸抑制等表现。
某农家5口人发生食物中毒,可疑食物尚未查清。主要临床表现最初是头晕,头痛,乏力,出现视物模糊,眼睑下垂,复视、斜视,瞳孔散大,继之出现吞咽困难,咀嚼无力,言语不清,声音嘶哑,无肢体麻痹,神志清楚,不发热,但脉搏加快。根据临床表现,最可能的诊断是()。 A.农药中毒 B.毒蕈中毒 C.肉毒中毒 D.河豚中毒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1。肉毒梭菌中毒的特点是以运动神经麻痹的症状为主,而胃肠道症状少见。潜伏期数小时至数天,一般为12~48小时,短者6小时,长者8~10天,潜伏期越短,病死率越高。临床特征表现为对称性脑神经受损的症状。早期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走路不稳,以后逐渐出现视力模糊、眼脸下垂、瞳孔散大等神经麻痹症状。重症病人则首先表现为对光反射迟钝.逐渐发展为语言不清、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病死率为30%~70%,多发生在中毒后的4~8天。
中毒表现无明显胃肠道症状的是()。 A.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B.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C.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D.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1。肉毒梭菌中毒的特点是以运动神经麻痹的症状为主,而胃肠道症状少见。
发病5〜6小时后腹痛加剧,以脐部阵发性绞痛为特点的混合型食物中毒是()。 A.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B.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C.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D.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2-443。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的特点是潜伏期为2~40小时,多为14~20小时。发病初期主要为腹部不适,尤其是上腹部疼痛或胃痉挛。继之恶心、呕吐、腹泻,体温一般为37.7~39.5℃。发病5~6小时后,腹痛加剧,以脐部阵发性绞痛为特点。粪便多为水样、血水样、黏液或脓血便,里急后重不明显。重症病人可出现脱水、意识障碍、血压下降等,病程3~4天,预后良好。近年来国内报道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临床表现不一,可呈胃肠炎型、菌痢型、中毒性休克型或少见的慢性肠炎型。
由肠毒素致病,且一般烹调加热不能将其破坏的中毒是()。 A.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B.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C.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D.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8。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菌种,对热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70℃时需1小时方可灭活。有50%以上的菌株可产生肠毒素,并且一个菌株能产生两种以上的肠毒素。能产生肠毒素的菌株凝固酶试验常呈阳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能耐100℃、30分钟,并能抵抗胃肠道中蛋白酶的水解。因此,若要完全破坏食物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需在100℃加热2小时。
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为()。 A.禽肉、蛋类 B.奶油糕点 C.腌菜 D.海产品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0。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其次为禽肉、蛋类、乳类及其制品。
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为()。 A.禽肉、蛋类 B.奶油糕点 C.腌菜 D.海产品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2。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为海产食品,其中以墨鱼、带鱼、黄花鱼、虾、蟹、贝、海蜇最为多见,如墨鱼的带菌率达93%;其次为盐渍食品,如咸菜、腌制的畜禽类食品等。
引起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为()。 A.禽肉、蛋类 B.奶油糕点 C.腌菜 D.自制发酵食品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0。引起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种类因地区和饮食习惯的不同而异。国内以家庭自制植物性发酵品为多见,如臭豆腐、豆酱、面酱等,对罐头瓶装食品、腊肉、酱菜和凉拌菜等引起的中毒也有报道。
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的是()。 A.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B.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C.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D.赤霉病麦中毒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0。沙门氏菌中毒虽然全年皆可发生,但季节性较强,多见于夏、秋两季,5~10月的发病起数和中毒人数可达全年发病起数和中毒人数的80%。发病点多面广,暴发与散发并存。青壮年多发,且以农民、工人为主。
病后易留下后遗症的是()。 A.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B.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C.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D.霉变甘蔗中毒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7。霉变甘蔗中毒的特点是潜伏期短,最短仅十几分钟,轻度中毒者的潜伏期较长,重度中毒者多在2小时内发病。中毒症状最初表现为一时性消化道功能紊乱,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黑便,随后出现头昏、头痛和复视等神经系统症状。重者可发生阵发性抽搐。抽搐时四肢强直,屈曲内旋,手呈鸡爪状,眼球向上,偏侧凝视,瞳孔散大,继而进入昏迷状态。病人可死于呼吸衰竭,幸存者则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导致终生残废。
引起溶血型毒蕈中毒的毒蕈是()。 A.胶陀螺 B.毒蝇伞 C.白毒伞 D.鹿花蕈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1。溶血毒素鹿花蕈(gyromitraesculenta)也叫马鞍覃,含有马鞍蕈酸,属甲基联胺化合物,有强烈的溶血作用。
引起胃肠炎型毒蕈中毒的毒蕈是()。 A.胶陀螺 B.毒蝇伞 C.白毒伞 D.乳菇属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1。胃肠毒素含有这种毒素的毒蕈很多,主要为黑伞覃属和乳菇属的某些蕈种,毒性成分可能为类树脂物质、苯酚、类甲酚、胍啶或蘑菇酸等。
引起日光性皮炎型毒蕈中毒的毒蕈是()。 A.胶陀螺 B.毒蝇伞 C.白毒伞 D.乳菇属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1。类光过敏毒素在胶陀螺(又称猪嘴蘑)中含有光过敏毒素。
四季豆中毒的有毒成分是()。 A.石房蛤毒素 B.龙葵素 C.生物碱 D.皂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3。引起四季豆中毒的成分是皂素、植物血凝素。
贝类中毒的有毒成分是()。 A.石房蛤毒素 B.龙葵素 C.生物碱 D.类秋水仙碱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0。目前已从贝类中分离出18种毒素,依基因的相似性可将这18种毒素分为4类;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STX)、新石房蛤毒素、漆沟藻毒素及脱氨甲酰基石房蛤毒素。其中石房蛤毒素发现的最早、毒性最强,其毒力是眼镜蛇毒力的80倍,与神经毒气沙林相同,在国际公约中已被列为化学武器。
蜂蜜中毒的有毒成分是()。 A.石房蛤毒素 B.龙葵素 C.生物碱 D.类秋水仙碱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3。引起蜂蜜中毒的成分是生物碱。
河豚中毒的主要危害是()。 A.肝肾损害 B.神经精神损害 C.急性溶血 D.胃腺炎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8。引起中毒的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X)是一种非蛋白质神经毒素,其毒性比氰化钠强1000倍,0.5mg可致人死亡。
鹿花蕈中毒的主要危害是()。 A.肝肾损害 B.神经精神损害 C.急性溶血 D.胃腺炎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1。溶血毒素鹿花蕈(gyromitraesculenta)也叫马鞍覃,含有马鞍蕈酸,属甲基联胺化合物,有强烈的溶血作用。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主要危害是()。 A.肝肾损害 B.神经精神损害 C.急性溶血 D.胃腺炎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8-469。有机磷农药进入人体后与体内胆碱酯酶迅速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活性受到抑制,失去催化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结果使大量乙酰胆碱在体内蓄积,导致以乙酰胆碱为传导介质的胆碱能神经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从而出现中毒症状。
有机磷农药急性轻度中毒时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为正常值的()。 A.30%以下 B.20%〜40% C.30%〜50% D.50%〜70%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9。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特点1.急性轻度中毒进食后短期内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胸闷无力、视力模糊等,瞳孔可能缩小。全血中胆碱酯酶活力一般在50%~70%。2.急性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还出现肌束震颤、瞳孔缩小、轻度呼吸困难、流涎、腹痛、步履蹒跚、意识清楚或模糊。全血胆碱酯酶活力一般在30%~50%。3.急性重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诊断为重度中毒;①肺水肿;②昏迷;③脑水肿;④呼吸麻痹。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一般在30%以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某些有机磷农药,如马拉硫磷、敌百虫、对硫磷、伊皮恩、乐果、甲基对硫磷等有迟发性神经毒性,即在急性中毒后的2~3周,有的病例出现感觉运动型周围神经病,主要表现为下肢软弱无力、运动失调及神经麻痹等。神经-肌电图检查显示神经源性损害。
有机磷农药急性中度中毒时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为正常值的()。 A.30%以下 B.20%〜40% C.30%〜50% D.50%〜70%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9。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特点1.急性轻度中毒进食后短期内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胸闷无力、视力模糊等,瞳孔可能缩小。全血中胆碱酯酶活力一般在50%~70%。2.急性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还出现肌束震颤、瞳孔缩小、轻度呼吸困难、流涎、腹痛、步履蹒跚、意识清楚或模糊。全血胆碱酯酶活力一般在30%~50%。3.急性重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诊断为重度中毒;①肺水肿;②昏迷;③脑水肿;④呼吸麻痹。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一般在30%以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某些有机磷农药,如马拉硫磷、敌百虫、对硫磷、伊皮恩、乐果、甲基对硫磷等有迟发性神经毒性,即在急性中毒后的2~3周,有的病例出现感觉运动型周围神经病,主要表现为下肢软弱无力、运动失调及神经麻痹等。神经-肌电图检查显示神经源性损害。
有机憐农药急性重度中毒时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为正常值的()。 A.30%以下 B.20%〜40% C.30%〜50% D.50%〜70%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9。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特点1.急性轻度中毒进食后短期内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胸闷无力、视力模糊等,瞳孔可能缩小。全血中胆碱酯酶活力一般在50%~70%。2.急性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还出现肌束震颤、瞳孔缩小、轻度呼吸困难、流涎、腹痛、步履蹒跚、意识清楚或模糊。全血胆碱酯酶活力一般在30%~50%。3.急性重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诊断为重度中毒;①肺水肿;②昏迷;③脑水肿;④呼吸麻痹。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一般在30%以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某些有机磷农药,如马拉硫磷、敌百虫、对硫磷、伊皮恩、乐果、甲基对硫磷等有迟发性神经毒性,即在急性中毒后的2~3周,有的病例出现感觉运动型周围神经病,主要表现为下肢软弱无力、运动失调及神经麻痹等。神经-肌电图检查显示神经源性损害。
亚硝酸盐中毒的临床特点是()。 A.咽喉烧灼感,口中有金属味 B.幻觉 C.青紫症 D.眼睑下垂
答案:C
注释:
组胺中毒的临床特点是()。 A.咽喉烧灼感,口中有金属味 B.幻觉 C.青紫症 D.全身皮肤潮红、热感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9。组胺是一种生物胺,可导致支气管平滑肌强烈收缩,引起支气管痉挛;循环系统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的毛细血管扩张,病人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组胺中毒临床表现的特点是发病急、症状轻、恢复快。病人在食鱼后10分钟~2小时内出现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和热感,全身不适,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痛、头晕、恶心、腹痛、腹泻、心跳过速、胸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有时可出现荨麻疹,咽喉烧灼感,个别病人可出现哮喘。一般体温正常,大多在1~2天内恢复健康。
砷中毒的临床特点是()。 A.咽喉烧灼感,口中有金属味 B.幻觉 C.青紫症 D.眼睑下垂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7-468。砷中毒的潜伏期短,仅为十几分钟至数小时。病人口腔和咽喉有烧灼感,口渴及吞咽困难,口中有金属味。随后出现恶心,反复呕吐,甚至吐出黄绿色胆汁。重者呕血、腹泻,初为稀便,后呈米泔样便并混有血液。继而全身衰竭,脱水,体温下降,虚脱,意识消失。肝肾损害可出现黄疸、蛋白尿、少尿等症状。重症病人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狂躁、抽搐、昏迷等。抢救不及时可因呼吸中枢麻痹于发病1~2天内死亡。
治疗马拉硫磷农药中毒主要应用()。 A.阿托品 B.小剂量亚甲蓝 C.亚硝酸钠和硫代硫酸钠 D.氯磷定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9。有机磷农药轻度中毒者可单独给予阿托品,以拮抗乙酰胆碱对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解除支气管痉挛,防止上肺水肿和呼吸衰竭。
治疗木薯中毒应用()。 A.阿托品 B.小剂量亚甲蓝 C.亚硝酸钠和硫代硫酸钠 D.氯磷定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3。1.催吐用5%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2.解毒治疗首先吸入亚硝酸异戊酯0.2ml,每隔1~2分钟一次,每次15~30秒,数次后,改为缓慢静脉注射亚硝酸钠溶液.成人用3%溶液.儿童用1%溶液,每分钟2~3ml。然后静脉注射新配制的50%硫代硫酸钠溶液25~50ml,儿童用20%硫代硫酸钠溶液,每次0.25~0.5ml/(kg·bw),如症状仍未改善者,重复静注硫代硫酸钠溶液,直到病情好转。3.对症治疗根据病人情况给予吸氧,呼吸兴奋剂、强心剂及升压药等。对重症病人可静脉滴注细胞色素C。
治疗肝肾损害型毒蕈中毒应用()。 A.阿托品 B.小剂量亚甲蓝 C.亚硝酸钠和硫代硫酸钠 D.二巯基丙磺酸钠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2。对各型毒蕈中毒根据不同症状和毒素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①胃肠炎型可按一般食物中毒处理;②神经精神型可采用阿托品治疗;③溶血型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一般状态差或出现黄疸者,应尽早应用较大量的氢化可的松,同时给予保肝治疗;④肝肾型可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保护体内含巯基酶的活性。
属于食源性疾病范畴的有①食物中毒②食源性肠道传染病③食源性寄生虫病④人畜共患传染病⑤食物过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26。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和发展,食源性疾病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它既包括传统的食物中毒,还包括经食物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人畜共患传染病、食物过敏,以及由食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所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
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的食品多为①禽蛋②奶油糕点③剩饭④海产品⑤植物性食物()。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8。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的食品种类很多,主要是营养丰富且含水分较多的食品,如乳类及乳制品、肉类、剩饭等,其次为熟肉类,偶见鱼类及其制品、蛋制品等。近年来,由熟鸡、鸭制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增多。
主要为感染型食物中毒的有①沙门氏菌食物中毒②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③李斯特氏菌食物中毒④志贺氏菌食物中毒⑤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④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37。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李斯特氏菌食物中毒、志贺氏菌食物中毒为感染型。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肉毒梭菌食物中毒为毒素型。
大肠埃希氏菌食物中毒症状主要有①急性胃肠炎型②急性菌痢型③败血症型④神经、精神型⑤出血性肠炎型()。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46。临床表现因致病性埃希氏菌的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①急性胃肠炎型②急性菌痢型③出血性肠炎型。
毒蕈中毒按临床表现可分为:①胃肠炎型②败血症型③溶血型④神经、精神型⑤脏器损害型()。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1-P462。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①胃肠炎型②脏器损害型③溶血型④神经、精神型。
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有①被致病菌和(或)毒素污染的食品②被有毒化学品污染的食品③外观与食物相似而本身含有有毒成分的物质④本身含有有毒物质,而加工、烹调不当未能将毒物去除的食品⑤由于储存条件不当,在储存过程中产生有毒物质的食品()。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有①被致病菌和(或)毒素污染的食品②被有毒化学品污染的食品③外观与食物相似而本身含有有毒成分的物质④本身含有有毒物质,而加工、烹调不当未能将毒物去除的食品⑤由于储存条件不当,在储存过程中产生有毒物质的食品
不能破坏河豚毒素的物理措施包括①煮沸②盐腌③日晒④加酸处理⑤加活性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58。引起中毒的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是一种非蛋白质神经毒素,其毒性比氰化钠强1000倍,0.5mg可致人死亡。河豚毒素为无色针状结晶、微溶于水,易溶于稀醋酸,对热稳定,煮沸、盐腌、日晒均不能将其破坏。
麻痹性贝类中毒的特点包括①病死率高②毒素为石房蛤毒素③加热煮沸可破坏毒素④中毒发生与赤潮有关⑤中毒时出现麻痹症状()。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0。目前已从贝类中分离出18种毒素,依基因的相似性可将这18种毒素分为4类;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STX)、新石房蛤毒素、漆沟藻毒素及脱氨甲酰基石房蛤毒素。其中石房蛤毒素发现的最早、毒性最强,其毒力是眼镜蛇毒力的80倍,与神经毒气沙林相同,在国际公约中已被列为化学武器。STX是一种白色、溶于水、耐热、分子量较小的非蛋白质毒素,很容易被胃肠道吸收而不被消化酶所破坏。该毒素对酸、热稳定,碱性条件下发生氧化,毒性消失。石房蛤毒素为神经毒,中毒机制是对细胞膜Na+通道的阻断造成了神经系统传导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该毒素的毒性很强,对人的经口致死量为0.5~1.0mg。麻痹性贝类中毒的潜伏期短,仅数分钟至20分钟。开始为唇、牙龈和舌头周围刺痛,随后有规律地出现指尖和脚趾的麻木,随后麻木发展到手臂、腿部和颈部,病人可以做随意运动,但相当困难。病人可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和呕吐,最后出现呼吸困难。膈肌对此毒素特别敏感,重症者常在2~24小时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病死率为5%~18%。病程超过24小时者,则预后良好。
化学性食物中毒的特点包括①夏秋季高发②潜伏期较短③中毒食品无特异性④发病率高,死亡率低⑤地区性不明显()。 A.③④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5。化学性食物中毒的特点包括潜伏期较短、中毒食品无特异性、地区性不明显、病死率高、全年皆可发生。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特点包括①多由误食引起②中毒时可发生青紫③特效解毒剂为二巯基丙醇④中毒机制为亚铁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⑤用含硝酸盐高的井水熬粥并存放过久也可引起中毒()。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答案:B
注释:
砷化物食物中毒的特点包括①腹泻呈米泔水样②多由误食引起③消化道有腐蚀症状④可用亚硝酸异戊酯解毒⑤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③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68。误将砒霜当成食用碱、团粉、糖、食盐等加人食品,或误食含砷农药拌的种粮、污染的水果、毒死的畜禽肉等而引起中毒。砷中毒的潜伏期短,仅为十几分钟至数小时。对消化道的直接腐蚀作用。接触部位如口腔、咽喉、食管和胃等可产生急性炎症、溃疡、糜烂、出血、甚至坏死。病人口腔和咽喉有烧灼感,口渴及吞咽困难,口中有金属味。随后出现恶心,反复呕吐,甚至吐出黄绿色胆汁。重者呕血、腹泻,初为稀便,后呈米治样便并混有血液。继而全身衰竭,脱水,体温下降,虚脱,意识消失。特效解毒剂有二巯基丙磺酸钠、二巯基丙醇等。
根据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放弃某种受试物用于食品,不再继续其他毒理学试验,表明其LD50()。 A.大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 B.大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50倍 C.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倍 D.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0。急性毒性试验如LD。小于人的推荐(可能)摄人量的100倍,则一般应放弃该受试物用于食品,不再继续进行其他毒理学试验。
根据90天经口毒性试验结果放弃某种受试物用于食品,则其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应()。 A.小于或等于人体可能摄入量的100倍 B.大于人体可能摄入量的100倍 C.小于或等于人体可能摄入量的300倍 D.大于人体可能摄入量的300倍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0。90天喂养毒性试验根据试验所得的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进行评价,原则是;①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小于或等于人的推荐(可能)摄入量的100倍表示毒性较强,应放弃该受试物用于食品;②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大干100倍而小于300倍者,应进行慢性毒性试验;③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大于或等于300倍者则不必进行慢性毒性试验,可进行安全性评价。
如果根据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考虑允许某种受试物用于食品,则其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应()。 A.小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倍 B.小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50倍 C.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 D.大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0。根据慢性毒性试验所得的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进行评价的原则是∶①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小于或等于人的推荐(可能)摄入量的50倍者,表示毒性较强,应放弃受试物用于食品;②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大于50倍而小于100倍者,经安全性评价后,决定该受试物可否用于食品;③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大于或等于100倍者,则可考虑允许用于食品。
由动物毒性试验结果外推到人时,鉴于动物与人的种属和个体之间的生物学差异,一般采用的不确定性系数为()。 A.10倍 B.50倍 C.100倍 D.500倍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1。不确定系数即安全系数。将动物毒性试验结果外推到人时,鉴于动物与人的物种差异和个体之间的生物学差异,不确定系数通常为100倍,但可根据受试物的原料来源、理化性质、毒性大小、代谢特点、蓄积性、接触的人群范围、食品中的使用量和人的可能摄入量、使用范围及功能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其安全系数的大小。
如果根据生殖毒性试验和生殖发育毒性试验结果考虑某种受试物不必进行慢性毒性试验,可进行安全性评价,则其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应()。 A.大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 B.大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300倍 C.小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50倍 D.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0。生殖毒性试验和生殖发育毒性试验根据试验所得到的未观察到的有害作用剂量进行评价,原则是;(①未观察有害作用剂量小于或等于人的推荐(可能)摄入量的100倍表示毒性较强,应放弃该受试物用干食品;②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大干100倍而小于300倍者,应进行慢性毒性试验;③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大于或等于300倍者则不必进行慢性毒性试验,可进行安全性评价。
凡属我国首创的物质,进行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时应进行的毒性试验为()。 A.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和28天经口毒性试验_ B.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和90天经口毒性试验 C.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和致畸试验 D.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致畸试验、生殖发育性试验、毒物动力学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79。凡属我国首创的物质,特别是化学结构提示有慢性毒性、遗传毒性或致癌性或该受试物产量大、使用范围广、人体摄入量大,应进行系统的毒性试验,包括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致畸试验、生殖发育性试验、毒物动力学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或慢性毒性和致癌合并试验)。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核心是()。 A.采样和检验 B.制订风险监测计划 C.上报、汇总和分析数据 D.发布、通报和监测结果跟踪评价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8。监测计划的制订是整个风险监测工作的核心,其他活动均是围绕此活动而开展的。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目的不包括()。 A.掌握我国食品安全状况 B.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 C.确定危害因素的分布和可能来源 D.对食品中所有污染物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9。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在行政上作为一种国家制度,使其在国家层面法律化、规范化和日常化。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够了解我国食品中主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确定危害因素的分布和可能来源,掌握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评价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污染控制水平与食品安全标准的执行情况与效果,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风险预警、标准制(修)订和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能掌握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提高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控制能力。
属于食源性疾病被动监测的形式是()。 A.检查医学记录 B.医生按既定的报告规范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C.筛选高危人群 D.访谈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的个体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9。被动监测是由责任报告人(如医务人员、食源性疾病暴发或发生单位等)按照既定的报告规范和程序向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等机构常规地报告疾病数据和信息,而报告接收单位被动接受报告的监测方式。被动监测容易出现实际病例数可能被低估或者报告延迟等缺点。
WHO、FAO与UNEP于1976年共同设立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项目是()。 A.ADI B.MOE C.HBGV D.GEMS/Food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9-490。世界卫生组织(WHO)、粮农组织(FAO)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76年共同设立了全球环境监测系统/食品污染物监测项目(GEMS/Food)。
可采用风险评估法制定UL的物质是()。 A.维生素B2 B.维生素B12 C.肉碱 D.叶酸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6。采用风险评估法制定UL值的前提是该营养素(或相关物质)具有已知的不良作用、能得出LOAEL/NOAEL或其他毒性参考值。
评价人类的健康风险,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 A.动物试验 B.体外毒理学研究 C.设计良好的流行病学研究 D.化学物结构-活性关系资料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2。评价人类的健康风险,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流行病学研究,它能 提供人类暴露与疾病之间的确切联系。
对个体污染物摄入量变异研究更加有效的膳食摄入量评估方法是()。 A.询问法 B.称量法 C.24小时回顾法 D.双份饭研究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4。双份饭研究则对个体污染物摄入量的变异研究更加有效。
用于评估伏马菌素接触水平的有效接触/效应性生物学标志物是()。 A.血液肝功能酶活性 B.血液胆碱酯酶活性 C.尿液伏马菌素-2,3环氧化物 D.尿液中二氢神经鞘氨醇/神经鞘氨醇比值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5。伏马菌素则可通过计算尿液中二氢神经鞘氨醇/神经鞘氨醇比值作为评估接触水平的有效接触/效应性生物学标志物。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作为反映致癌强度的指标是()。 A.基准剂量 B.耐受摄入量 C.暂定耐受摄入量 D.容许摄入量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5。近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BMD作为反映致癌强度的指标,利用BMD和暴露限量(MOE)对其进行危险性评估,BMD除以人群估计摄入量,则为暴露限量。暴露限量越小,,该物质致癌危险性也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风险交流的原则不包括()。 A.责任分担 B.保证透明度 C.正确对待风险 D.信息来源的广泛性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6。FAO/WHO提出了风险交流的原则;①要了解听众;②应把科学家包括在内;③应培育交流的技能;④信息来源的可靠;⑤责任分担;⑥区分科学和价值观;⑦保证透明度;⑧正确对待风险。
风险管理的原则应包括()。 A.风险管理决策和操作过程应当保密 B.风险管理不包括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C.风险管理不应考虑风险评估结果中的不确定性 D.持续不断地把新数据用于对风险管理决策的评估中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6。FAO/WHO在风险管理建议中提出了8条原则∶①风险管理应采用系统的方法;②保护人类健康是风险管理决策的首要考虑因素;③风险管理决策和操作过程应当透明;④风险评估政策的确立应是风险管理的内容之一;⑤应保持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功能上的区别,从而保证风险评估过程中完整的科学性和一致性;⑥风险管理应考虑风险评估结果中的不确定性;⑦风险管理包括在其全过程与消费者和有关利益相关方之间明晰而互动的交流;⑧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把新出现的数据用于对风险管理决策的评估和审视中。
测定受试物LD50的试验是()。 A.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B.遗传毒性试验 C.90天经口毒性试验 D.致畸试验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79。急性毒性试验了解受试物的毒性强度、性质和可能的靶器官,测定LD50,为进一步进行毒性试验的剂量和毒性观察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并根据LD50。进行毒性分级。
筛查受试物的潜在致癌作用和细胞致突变性的试验是()。 A.急性经口毒性拭验 B.遗传毒性试验 C.90天经口毒性试验 D.致畸试验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79。遗传毒性试验了解受试物的遗传毒性以及筛查受试物的潜在致癌作用和细胞致突变性。
能够获得具有代表性和连续性的数据,反映我国整体污染状况的监测是()。 A.常规监测 B.专项监测 C.应急监测 D.主动监测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9。食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在工作形式上主要分为常规监测、专项监测和应急监测三类。常规监测主要是为获得具有代表性和连续性的数据,通过监测食用范围较广、食用量较大的食品,可反映出我国的整体污染状况、污染趋势并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制(修)订提供代表性的监测数据,同时也可提示食品安全隐患;专项监测以发现风险、查找隐患为主要目的,可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线索,有一定的针对性;应急监测则是为应对和解决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或某些特殊安全形势的需要,要求快速有效地掌握问题的原因和现状等,针对性更强。
应对和解决突发食品安全事件需要的监测是()。 A.常规监测 B.专项监测 C.应急监测 D.主动监测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9。食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在工作形式上主要分为常规监测、专项监测和应急监测三类。常规监测主要是为获得具有代表性和连续性的数据,通过监测食用范围较广、食用量较大的食品,可反映出我国的整体污染状况、污染趋势并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制(修)订提供代表性的监测数据,同时也可提示食品安全隐患;专项监测以发现风险、查找隐患为主要目的,可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线索,有一定的针对性;应急监测则是为应对和解决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或某些特殊安全形势的需要,要求快速有效地掌握问题的原因和现状等,针对性更强。
以发现风险、查找隐患为主要目的有一定针对性的监测是()。 A.常规监测 B.专项监测 C.应急监测 D.主动监测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9。食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在工作形式上主要分为常规监测、专项监测和应急监测三类。常规监测主要是为获得具有代表性和连续性的数据,通过监测食用范围较广、食用量较大的食品,可反映出我国的整体污染状况、污染趋势并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制(修)订提供代表性的监测数据,同时也可提示食品安全隐患;专项监测以发现风险、查找隐患为主要目的,可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线索,有一定的针对性;应急监测则是为应对和解决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或某些特殊安全形势的需要,要求快速有效地掌握问题的原因和现状等,针对性更强。
确定食品中可能产生不良健康影响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的是()。 A.危害识别 B.危害特征描述 C.暴露评估 D.风险特征描述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1。危害识别(hazardidentification)是对某种食品中可能产生不良健康影响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的确定。根据流行病学、动物试验、体外试验、结构-活性关系等科学数据和文献信息确定人体暴露于某种危害后是否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处于风险之中的人群和范围。
对特定人群中可能发生不良健康影响的严重性进行估计描述的是()。 A.危害识别 B.危害特征描述 C.暴露评估 D.风险特征描述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5。风险特征描述(riskcharacterization)是指根据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对产生健康影响的可能性与特定人群中已发生或可能发生不良健康影响的严重性进行定性和(或)定量评估以及不确定性等综合性描述。
对经饮食摄入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所做的定性和定量评估的是()。 A.危害识别 B.危害特征描述 C.暴露评估 D.风险特征描述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4。暴露评估(exposureassessment)是指对食用时可能摄入生物、化学、物理因素和其他来源的暴露所作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估。描述危害进入人体的途径,估算不同人群摄入危害的水平。根据危害在膳食中的水平和人群膳食消费量,初步估算危害的膳食总摄入量,同时考虑其他非膳食进入人体的途径,估算人体总摄入量.并与安全摄入量进行比较。
制定营养素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关键步骤包括①关键不良健康效应的描述(定性及定量)②推荐摄入量的推导③不确定系数的确定④对特定年龄、性别、生理状况(如妊娠、哺乳)的人群制定UL值⑤营养素需要量的分布()。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5。UL值的制定应基于人体在不同暴露情况下发生健康效应的特定风险评估结果,其制定的关键步骤包括;①关键不良健康效应的描述(定性及定量);②NOAELLOAEL或基准阈剂量值的推导;③不确定系数的确定;④对特定年龄、性别、生理状况(如妊娠、哺乳)的人群制定UL值;⑤将UL值推导到其他人群。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GB15193.1—2014)中规定的评价对象包括①食品及其原料②食品添加剂③新食品原料④食品污染物⑤食品相关产品()。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78。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需按一定的程序进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GB15193.1—2014)规定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程序。该程序适用于评价食品生产、加工、保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所涉及的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的化学、生物和物理因素的安全性,检验对象包括食品及其原料、食品添加剂、新食品原料、辐照食品、食品相关产品(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及食品污染物。
凡属已知的或在多个国家有食用历史的物质,同时申请单位又有资料证明申报受试物的质量规格与国外产品一致,则可先进行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②28天经口毒性试验③90天经口毒性试验④遗传毒性试验⑤慢性毒性试验()。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79。凡属已知的或在多个国家有食用历史的物质,同时申请单位又有资料证明申报受试物的质量规格与国外产品一致,则可先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和28天经口毒性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判断是否进行进一步的毒性试验。
EFSA推荐的营养素/食物/膳食的风险-收益评估方法主要包括①确定需要评估的有害与有益健康效应②评估产生健康效应和有害效应的暴露量③建立有害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模型 ④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健康度量指标,比较风险与受益⑤定性或定量比较收益及风险()。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①②⑤ D.①②③⑤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7。EFSA推荐的风险-收益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步:①确定风险-受益问题,包括参考与对照“情景”,以及目标人群等;②确定需要评估的有害与有益健康效应;③评估产生健康效应的暴露量;④建立每一个健康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模型;⑤评估引起有害效应的暴露量;⑥建立有害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模型;⑦选择统一的健康度量指标,比较风险与受益;⑧定性或定量比较收益及风险(得出净风险或净收益):⑨评价不确定性和变异性。
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的监测对象包括①食品污染②食源性疾病③食品安全标准④食品生产工艺⑤食品中的有害因素()。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①④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8。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指通过系统地、持续地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食品中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及时通报的活动。
应当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情形包括①发现新的可能危害食品安全因素②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领域、重点品种③了解食品中主要污染物的变化趋势④需要判断某一因素是否构成食品安全隐患⑤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 A.①④⑤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②③④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1。应当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情形包括:①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②为制定或者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③为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领域、重点品种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④发现新的可能危害食品安全因素的;⑤需要判断某一因素是否构成食品安全隐患的;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为需要进行风险评估。
进行危险性评价时要收集的毒理学资料包括①数学模型资料②流行病学资料③体外试验资料④构效关系资料⑤动物毒理学资料()。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1。本标准所列的各项动物毒性试验和体外试验系统是目前管理(法规)毒理学评价水平下所得到的最重要的资料;《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2,对于已经在食品中应用了相当长时间的物质,对接触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大意义,但难以获得剂量-反应关系方面的可靠资料;对于新的受试物质,则只能依靠动物试验和其他试验研究资料。
影响环境接触易感性的宿主因素包括①性别②年龄③生活行为④已有疾病⑤服用药物和维生素情况()。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3。人群和个体的敏感性差异:由于不同人群年龄、性别、生理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可能存在对某些营养素作用敏感的亚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且营养素的吸收、利用和排泄能力受个体本身的代谢特征以及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从动物试验结果外推到人时,存在固有的不确定性包括①物种间外推不确定性②不同人群外推不确定性③高剂量结果外推到低剂量的不确定性④少量实验动物结果外推到大量人群的不确定性⑤实验动物低遗传异质性外推到人群高异质性的不确定性()。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81。将动物毒性试验结果外推到人时,鉴于动物与人的物种差异和个体之间的生物学差异,不确定系数通常为100倍,但可根据受试物的原料来源、理化性质、毒性大小、代谢特点、蓄积性、接触的人群范围、食品中的使用量和人的可能摄入量、使用范围及功能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其安全系数的大小。
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缩写是()。 A.FDA B.AC C.EPA D.EFSA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09。其后,FAO/WHO联合成立了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某物质在试验时间内对受试动物不显示任何毒性损害的剂量水平称为()。 A.MNL B.LOAEL C.LD50 D.MRL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08。MNL也称无明显作用水平(NOEL)和无明显有害效应水平(NOAEL),系指某一物质在试验时间内,对受试动物不显示任何毒性损害的剂量水平。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食品安全法》属于()。 A.第一层次 B.第二层次 C.第三层次 D.第四层次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02。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宪法是最高层次的,其他所有法律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刑法》《民法》和三部诉讼法(即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法)为第二层次,《食品安全法》等专门法则属于第三层次。
属于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指标是()。 A.水分 B.真菌毒素 C.菌落总数 D.大肠菌群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07。水分属于间接反映食品安全质量发生变化的指标,真菌毒素属于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指标,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反映食品可能被污染及污染程度的指标。
属于间接反映食品安全质量发生变化的指标是()。 A.沙门氏菌 B.矿物质 C.重金属 D.挥发性盐基总氮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07。间接反映食品安全质量发生变化的指标包括水分、含氮化合物、挥发性盐基总氮等。
欧盟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机构是()。 A.欧洲理事会 B.欧盟委员会 C.欧洲食品安全局 D.食品与兽医办公室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0。2004年EFSA成立后,部分监测工作移交EFSA负责。
在美国,负责肉、禽、蛋类食品安全管理的政府部门是()。 A.食品药品管理局 B.疾病控制中心 C.环境保护局 D.农业部食品安全监督局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0。USDA主要监测国内及进口的禽、肉、蛋类产品。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负责除USDA(农业部)管辖的肉、禽、蛋等动物性食品之外的所有食品的监测。
GMP的某本内容和要求不包括()。 A.人员 B.厂房环境和设施 C.质量管理 D.ISO9000体系认证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13。GMP的某本内容:1.人员2.企业的设计与实施3.质量管理4.成品的储存与运输5.标识6.卫生管理7.成品售后意见的处理。
HACCP体系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不包括()。 A.危害分析 B.确定关键控制点 C.确定监控措施 D.人员培训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15。HACCP体系一般由七个基本原理和部分组成:①危害分析,②确定关键控制点,③确定关键限值,④确定监控措施,⑤建立纠偏措施,⑥建立审核(验证)措施,⑦建立记录保存措施。
食品安全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内容不包括()。 A.食品生产经营许可 B.风险分级管理 C.食品召回 D.食品安全性评价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11。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内容:1.重点监督管理内容2.常规监督管理内容3.食品生产经营许可4.风险分级管理5.食品召回。
GB1903.1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骨粉》中规定:干燥失重≤6.0g/100g,粒度通过率≥95%,铅≤2.0mg/kg,过氧化值≤0.25g/100g,菌落总数限量为n=5,c=2,m=104CFU/g,M=3×104CFU/g。在该食品安全标准中,反映食品可能被污染及污染程度的指标是()。 A.干燥失重 B.粒度通过率 C.铅 D.菌落总数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07。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反映食品可能被污染及污染程度的指标。
已知某物质的人体TDI为1mg/(kg•bw•d),此物质进入人体总量的80%来自于食品,则每日摄入的各种食品中含该物质的总量不应超过()。 A.0.8mg B.8mg C.80mg D.48mg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08。成人的体重以60公斤计算,每日摄入的各种物质中含该物质的总量不应超过1x60x80%=48mg。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中法律效力最高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B.《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C.《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 D.《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00。《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中最重要的法律,其法律效力最高。
属于食品安全行政法规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B.《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C.《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 D.《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01,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如《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属于部门规章。《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属于地方法规。
属于食品安全部门规章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B.《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C.《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 D.《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
答案:C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01,《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属于部门规章。
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生产许可实行的原则是()。 A.多地一证 B.—地一证 C.多企一证 D.—企一证
答案:D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11。《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规定了食品生产许可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及其管理等事项,并规定食品生产许可实行一企一证原则,即同一个食品生产者从事食品生产活动,应当取得一个食品生产许可证。
依据《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经营许可实行的原则是()。 A.多地一证 B.—地一证 C.多企一证 D.—企多证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511。《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规定了食品经营许可的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及其管理等事项,并规定食品经营许可应当实行一地一证原则,即食品经营者在一个经营场所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应当取得一个食品经营许可证。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范围包括①食品生产和加工②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③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④食品相关产品生产经营⑤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答案:A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499。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是指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开展的食品安全监督执法和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包括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实施生产许可、强制检验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查处生产、制造不合格食品及其他违法行为;食品行业和企业的自律及其相关食品安全管理活动等。
第二部分、生理学
第一节、血液
0.9%NaCl溶液和10%葡萄糖溶液对于人体细胞内液而言() A.两者都是等渗液 B.两者都是高渗液 C.两者都是低渗液 D.前者是等渗液,后者是高渗液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59-P60。浓度为0.9%的NaCl溶液为等渗溶液。10%葡萄糖溶液为高渗溶液,5%葡萄糖溶液为等渗溶液。
比较各种体液中蛋白质浓度,正确的是() A.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B.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 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
答案:B
注释: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是() A.影响毛细血管内外水的交换 B.影响细胞内外水的交换 C.维持细胞正常体积 D.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0。虽然血浆胶体渗透压较低,但在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作为等张溶液的是() A.0.9%NaCl溶液 B.10%葡萄糖溶液 C.1.9%尿素溶液 D.20%甘露醇溶液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0。实际上,等张溶液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因此,0.9%NaCl溶液既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1.9%尿素虽是等渗溶液,却不是等张溶液。既然10%葡萄糖溶液和20%甘露醇溶液都是高渗溶液,那就不是等张溶液了。5%葡萄糖溶液和2.5%甘露醇溶液才是等渗溶液。
全血的比重主要决定于() A.血浆蛋白含量 B.渗透压的高低 C.红细胞数量 D.白细胞数量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59。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越多,全血比重就越大。
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 A.血浆蛋白含量 B.红细胞数量 C.白细胞数量 D.红细胞的叠连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59。全血的黏度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而血细胞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
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 A.不含血细胞 B.蛋白含量低 C.Na+含量高 D.K+含量高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58表3-1。从表3-1中可以看出,血浆与组织液的主要差别是后者蛋白含量甚少,因为血浆蛋白的分子很大,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缺乏() A.纤维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凝血因子 D.血小板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6。由于在凝血过程中一些凝血因子被消耗,故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FⅡ、FⅤ、FⅧ、FⅩⅢ等疑血因子,但也增添了少量凝血过程中由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下列不易通过红细胞膜的物质是() A.O2和CO2 B.尿素 C.H2O D.K+和Na+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根据相似相溶原理,高脂溶性物质容易穿越脂质双层,因此O2、CO2、N2等高脂溶性小分子的跨膜扩散速度很快;水是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也能以单纯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但脂质双层对水的通透性很低,故扩散速度很慢);分子较大的非脂溶性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很难直接通过膜脂质双层;各种带电离子,尽管其直径很小,却也不能通透膜脂质双层。
血浆中分子量最小的蛋白质是() A.纤维蛋白原 B.α1球蛋白 C.α2球蛋白 D.白蛋白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59。由于白蛋白的分子量小,其分子数量远多于其他血浆蛋白,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75%-80%来自白蛋白。
血细胞比容主要指的是() A.红细胞与血浆容积之比 B.红细胞与白细胞容积之比 C.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D.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59。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由于血液中白细胞和血小板仅占总容积的0.15%-1%,故血细胞比容可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
红细胞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 A.葡萄糖的有氧氧化 B.糖原异生 C.糖原分解 D.糖酵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3。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糖酵解是其获得能量的唯一途径。红细胞从血浆摄取葡萄糖,通过糖酵解产生ATP。
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取决于红细胞的() A.体积 B.表面积 C.数量 D.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3。红细胞的变形性取决于红细胞的几何形状、红细胞内的黏度和红细胞膜的弹性,其中红细胞正常的双凹圆碟形的几何形状最为重要。正常成人红细胞的体积约为90μm3,表面积约为140μm2。若红细胞为等体积的球形,则其表面积仅100μm2。因此,正常的双凹圆碟形使红细胞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这使得红细胞在受到外力时易于发生变形。
不引起红细胞沉降率加速的因素是() A.红细胞叠连增多 B.血浆胆固醇含量增多 C.血浆白蛋白含量增多 D.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多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3。若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称为红细胞叠连。发生叠连后,红细胞团块的总表面积与总体积之比减小,摩擦力相对减小而红细胞沉降率加快。通常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和胆固醇的含量增高时,可加速红细胞叠连和沉降率;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的含量增多时则可抑制叠连发生,使沉降率减慢。
红细胞沉降率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 A.体积 B.表面积 C.数量 D.叠连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3。双凹圆碟形的红细胞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所产生的摩擦力较大,故红细胞下沉缓慢。若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称为红细胞叠连。发生叠连后,红细胞团块的总表面积与总体积之比减小,摩擦力相对减小而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红细胞渗透脆性指的是() A.红细胞对高渗盐溶液的抵抗力 B.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膨胀破裂的特性 C.红细胞在生理盐溶液中破裂的特性 D.红细胞耐受机械撞击的能力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4。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简称脆性。红细胞在等渗的0.9%NaCl溶液中可保持其正常形态和大小。
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值的下降可引起红细胞() A.变形性增强 B.渗透脆性增大 C.悬浮稳定性增强 D.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增强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3-P64。正常成人红细胞的体积约为90μm3,表面积约为140μm2。若红细胞为等体积的球形,则其表面积仅100μm2。因此,正常的双凹圆碟形使红细胞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这使得红细胞在受到外力时易于发生变形。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值的下降,红细胞脆性变大。
骨髓中自我复制能力最强的细胞是() A.造血干细胞 B.定向组细胞 C.前体细胞 D.网织红细胞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1。根据造血细胞的功能与形态特征,一般把造血过程分为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和形态可辨认的前体细胞三个阶段。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多向分化与重建长期造血的能力。
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 A.雄激素 B.雌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促红细胞生成素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5。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机体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物。
红细胞在血管外破坏的主要场所是() A.肾、肝 B.脾、骨髓 C.肾、脾 D.胸腺、骨髓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6。由于衰老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减退,脆性增高,难以通过微小的孔隙,因此容易滞留于脾和骨髓中而被巨噬细胞所吞噬,称为血管外破坏。
下列关于生理止血的错误描述是() A.包括局部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凝块 B.血小板与凝血块的形成有关 C.局部缩血管反应持续时间较短 D.血小板减少时,凝血时间明显延长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3。出血时间延长主要反映血小板异常和血管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而凝血时间延长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的障碍,因此血小板减少时表现为出血时间延长。凝血因子由肝脏产生,故肝功能障碍时凝血时间延长。
血小板磷脂酶A2激活后可产生的物质是() A.血小板活化因子 B.ADP C.血栓素A2 D.cAMP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1。当血小板受刺激而被激活时,血小板内的磷脂酶A2也被激活,进而裂解膜磷脂,游离出花生四烯酸,后者在环加氧酶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G2和H2(PGG2和PGH2),并进一步在血小板的血栓烷合成酶的催化下生成血栓素A2(TXA2)。
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因为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 A.磷脂酶A2 B.环加氧酶 C.血栓烷合酶 D.前列环素合酶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1。阿司匹林可抑制环加氧酶而减少TXA2的生成,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血小板减少导致皮肤自发性出血斑点的主要原因是() A.血小板不能聚集成团 B.血小板不能释放足够的血管活性物质 C.不能修复和保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 D.血凝块回缩障碍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9。血小板有助于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临床实践中早已观察到,当血小板数降至50×10^9/L时,患者的毛细血管脆性增高,微小的创伤或仅血压升高即可使之破裂而出现小的出血点。
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是() A.ADP B.TXA2 C.PGI2 D.胶原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1。血管内皮细胞中含有前列环素合成酶,可使PGH2转化为前列环素(PGI2)。PGI2与TXA2的作用相反,可提高血小板内cAMP的含量,具有较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舒张血管的作用。
血管损伤后止血栓能正确定位于损伤部位有赖于血小板的特性是() A.黏附 B.聚集 C.收缩 D.吸附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2。血管损伤后,由于内皮下胶原的暴露,1-2秒内即有少量的血小板黏附于内皮下的胶原上,这是形成止血栓的第一步。通过血小板的黏附,可“识别”损伤部位,使止血栓能正确定位。
血凝块形成后的回缩的原因是() A.纤维蛋白收缩 B.红细胞叠连 C.白细胞变形 D.血小板收缩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1。当血凝块中的血小板发生收缩时,可使血块回缩。
血液凝固发生的原因是() A.纤维蛋白溶解 B.纤维蛋白的激活 C.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D.血小板聚集与红细胞叠连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3。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血液凝固的内源性与外源性激活途径的主要差别是() A.FⅩ的激活物的形成过程 B.凝血酶激活过程 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 D.是否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
答案:A
注释:
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 A.FⅩⅡ B.FⅩⅠ C.Ⅹ D.FⅦ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5。当血管内皮受损后,血液与带负电荷的暴露胶原接触时,首先是FⅩⅡ结合到异物表面,并被激活为FⅩⅡa。FⅩⅡa的主要功能是激活FⅩⅠ成为FⅩⅠa,从而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凝血因子FⅧ的作用是() A.激活FⅨ B.使FⅩa对FⅡ的激活加快 C.使FⅨa对FⅩ的激活加快 D.使FⅡa对FⅠ的激活加快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5。FⅧa作为辅因子,可使FⅨa对FⅩ的激活速度提高20万倍。
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是() A.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B.抑制FⅩ的激活 C.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 D.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8。肝素具有强的抗凝作用,但在缺乏抗凝血酶的条件下,肝素的抗凝作用很弱。因此,肝素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
纤溶酶的主要作用是水解() A.FⅤ B.FⅡa C.FⅩⅡ D.FⅠ和FⅠa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4、P79。纤溶酶是血浆中活性最强的蛋白酶,特异性较低,除主要降解纤维蛋白(FⅠa)和纤维蛋白原(FⅠ)外,对FⅡ、FⅤ、FⅧ、FⅩ、FⅩⅡ等凝血因子也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 A.FⅠ B.FⅡ C.FⅢ D.FⅦ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4-P75。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FⅢ)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称为外源性凝血途径。
在凝血过程中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凝血因子是() A.FⅡa B.FⅢ C.FⅣ D.FⅩⅡa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4表3-2。凝血酶(FⅡa)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 A.加速FⅦ复合物的形成 B.加速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C.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D.激活FⅩⅡ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4表3-2。
抗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 A.抑制凝血酶原形成 B.促使纤维蛋白分解 C.抑制凝血酶原激活物 D.与凝血酶结合,使之失活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7。抗凝血酶由肝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能与内源性途径产生的蛋白酶如凝血酶和凝血因子FⅨa、FⅩa、FⅩⅠa、FⅩⅡa等分子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而抑制其活性。
下列关于纤溶酶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纤溶酶具有很高的特异性,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B.纤溶酶属于丝氨酸蛋白酶 C.纤溶酶最敏感的底物是血浆中的各种凝血因子 D.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可抑制纤溶酶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9。纤溶酶属于丝氨酸蛋白酶,它最敏感的底物是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纤溶酶是血浆中活性最强的蛋白酶,特异性较低,除主要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外,对FⅡ、FⅤ、FⅧ、FⅩ、FⅩⅡ等凝血因子也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下列哪项措施没有延缓血凝的作用() A.加肝素 B.适当降温 C.提供光滑面 D.注射维生素K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8。肝素在体内体外均能立即发挥抗凝作用。降低温度和增加异物表面的光滑度(如表面涂有硅胶或石蜡的表面)可延缓疑血过程。FⅡ、FⅦ、FⅨ、FⅩ的生成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因此维生素K促进血凝。
通常所说的血型指的是() A.红细胞上受体的类型 B.红细胞表面特异抗体的类型 C.红细胞表面特异抗原的类型 D.血浆中特异抗体的类型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0。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这种抗原是由种系基因控制的多态性抗原,称为血型抗原。
O型血的红细胞膜上的抗原是() A.A抗原 B.B抗原 C.O抗原 D.H抗原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0-P81。红细胞膜上只含A抗原者为A型;只含B抗原者为B型;含有A与B两种抗原者为AB型;A和B两种抗原均无者为O型。A、B抗原都是在H抗原的基础上形成的。O型红细胞虽然不含A、B抗原,但有H抗原。
“Rh阳性”是指红细胞膜上有() A.C抗原 B.A抗原 C.抗原 D.E抗原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2。在5种主要的Rh血型的抗原中,其抗原性的强弱依次为D,E,C,c,e。因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故临床意义最为重要。医医学上通常将红细胞上含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而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者称为Rh人员阴性。
下列有关ABO血型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生儿血浆中可存在IgG型抗A或抗B抗体 B.新生儿血浆中可存在lgM型抗A或抗B抗体 C.新生儿红细胞上A或B抗原的含量与成人相同 D.新生儿血浆中存在的抗A或抗B抗体是自己产生的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1。新生儿体液免疫尚未发育成熟,出生时血液中没有自身产生的ABO血型抗体,但存在来自母体的IgG型抗A或抗B抗体。
下列关于输血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再次输入同一相同血型个体的血液不需进行交叉配血 B.必要时O型血可输给其他血型的受血者 C.必要时AB型的人可接受其他血型受血者的血液 D.Rh阴性的受血者第一次输血时不可接受Rh阳性的血液
答案:A
注释:
男,25岁,因交通事故导致失血性休克入院。检验人员紧急为其行输血前交叉配血,检查结果为:其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发生凝集,分析此人的血型为() A.A型 B.B型 C.O型 D.B型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2。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含抗A)发生凝集,表明红细胞膜上存在A抗原。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发生凝集,表其血清中不含抗B抗体,也即红细胞膜上存在B抗原。因此,该人的血型为AB型。
在某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血浆中加人足量组织因子和Ca2+后血浆凝固时间仍明显较正常人延长该患者可能缺乏的物质是() A.Ca2+ B.FⅩⅡ C.FⅧ D.FV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5。组织因子是外源性途径的启动因子,加入足量组织因子和Ca2+后可以通过外源性途径有效启动血浆凝固的过程。当FⅠ、FⅡ、FⅤ、FⅦ、FⅩ缺乏时上述反应的时间将明显延长。
外科手术中,医生用温热盐水纱布按压创口,从而减少了创口的渗透血,其机制是() A.抑制纤溶酶 B.减少游离Ca2+ C.使血管反射性收缩 D.激活凝血因子加速血凝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8。外科手术时常用温热盐水纱布等进行压迫止血。这主要是因为纱布是异物,可激活因子ⅩⅡ和血小板;又因凝血过程为一系列的酶促反应,适当加温可使凝血反应加速。反之,降低温度和增加异物表面的光滑度(如表面涂有硅胶或石蜡的表面)可延缓疑血过程。
一位20岁女性因海鲜过敏就医,下列中性粒细胞计数百分率检查指标主要增加的是() A.中性粒细胞 B.单核细胞 C.淋巴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8。当机体发生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时,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患儿,女,1岁,出生后常出现全身皮肤瘀点、瘀斑现象,近一个月来多次发生鼻出血,双亲为近亲婚配,家系中均无类似出血情况。实验室检查发现,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正常,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Ⅱb显著降低,基因诊断证实糖蛋白Ⅱb(GPⅡb)基因错义突变。该患儿出血时间延长与血小板的哪项功能有关() A.黏附能力降低 B.聚集能力降低 C.释放能力降低 D.收缩能力降低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0。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称为血小板聚集。这一过程需要纤维蛋白原、Ca2+和血小板膜上GPⅡb/Ⅲa的参与。在未受刺激的静息血小板膜上的GPⅡb/Ⅲa处于低亲和力状态,不能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当血小板黏附于血管破损处或在致聚剂的激活下,GPⅡb/Ⅲa活化,与纤维蛋白原的亲和力增高,在Ca2+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可与之结合,从而连接相邻的血小板,充当聚集的桥梁,使血小板聚集成团。GPⅡb/Ⅲa的异常(血小板无力症)或纤维蛋白原缺乏均可引起血小板聚集障碍。
患儿,男,第二胎,生后2小时发现颜面部皮肤黄染,并加重蔓延至躯干,四肢,10小时后收治住院。查红蛋白低于正常,血胆红素显著增高,血型为A型,Rh血型(+),其母亲血型A型,Rh血型(-)。入院后该患儿血红蛋白进行性降低,而血胆红素进行性增高,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病。医院计划进行换血治疗。最好选择下列哪种血液进行换血治疗,以替换出患儿体内的抗Rh抗体() A.A型,Rh血型(+) B.型,Rh血型(-) C.O型,Rh血型(+) D.O型,Rh血型(-)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2。Rh系统的抗体主要是IgG,因其分子较小,因而能透过胎盘。当Rh阴性的孕妇怀有Rh阳性的胎儿时,Rh阳性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D抗原可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免疫性抗体,主要是抗D抗体。这种IgG型抗体可透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使胎儿的红细胞发生溶血。如果选择Rh(+)血液进行换血治疗,输入血液中的Rh抗原会与新生儿血液中的Rh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又导致溶血。所以应选择Rh(-)血液。另外,患儿为A型血,故应输入A型血。综上,选B。
患者,男,62岁,因“突发胸痛3小时“至县人民医院急诊。急诊心电图检查显示胸导联V1~V5呈现典型Q波,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考虑为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下列哪项是最有效的急诊治疗() A.阿司匹林 B.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 C.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D.α2-AP(α2-抗纤溶酶)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9。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已经作为溶栓药物广泛用于临床血栓栓塞的溶栓治疗。
某大学生进行课外科研训练,计划采用等张的磷酸缓冲液(PBS液)进行肺泡灌洗,因为所准备的PBS液不够,可用下列哪种溶液代替() A.0.9%NaCl B.0.9%葡萄糖 C.0.9%尿素 D.5%NaCl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0。0.9%NaCl溶液既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
39岁女性,因月经量多,周期缩短半年,近日开始出现头晕,呼吸急促、心跳加速、乏、力易疲劳、食欲减退等症状,实验室检查镜下红细胞呈现明显的低色素表现,该患者实验室检查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白细胞数明显减少 B.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 C.红细胞体积代偿性增大 D.叶酸缺乏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3。人体外周血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之为贫血。
某患者血沉增快,若将该患者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血浆中,其红细胞沉降的速度将() A.增快 B.下降 C.正常 D.无变化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3。将红细胞沉降率快者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血浆中,则沉降率正常。
某患者在胃大部分切除后出现巨幼细胞性贫血,是因为机体对哪项物质吸收障碍() A.蛋白质 B.叶酸 C.维生素B12 D.脂肪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5。当胃大部分切除或胃的壁细胞损伤时,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或回肠末端被切除后,均可因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而导致巨细细胞性贫血。
静脉注射肝素所引起的体内抗凝作用大于其体外抗凝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肝素() A.体外迅速灭活 B.在体内促进TFPI释放 C.在体内抑制凝血因子的产生 D.在体内促进抗凝血酶的产生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8。肝素可促进结合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释放,使血浆TFPI水平升高,故肝素在体内的抗凝作用强于体外。
Rh阴性母亲,其胎儿若为第二胎,Rh阳性,胎儿生后易患的疾病是() A.血友病 B.白血病 C.红细胞增多症 D.新生儿溶血病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2-P83。当Rh阴性的孕妇怀有Rh阳性的胎儿时,Rh阳性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D抗原可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免疫性抗体,主要是抗D抗体。这种IgG型抗体可透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使胎儿的红细胞发生溶血,造成新生儿溶血性贫血,严重时可导致胎儿死亡。由于一般只有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才有足量的胎儿红细胞进人母体,而母体血液中的抗体的浓度是缓慢增加的,故阴性的母体怀第一胎Rh阳性的胎儿时,很少出现新生儿溶血的情况;但在第二次妊娠时,母体内的抗Rh抗体可进入胎儿体内而引起新生儿溶血。
体液占成人体重的() A.6%~8% B.20%~30% C.40%~50% D.60%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人体内的液体总称为体液,约占体重的60%。
血液占成人体重的() A.7%~8% B.20%~30% C.40%~50% D.60%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3。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7%~8%,即每千克体重有70~80ml血液。因此,体重为60kg的人,血量为4.2~4.8L。
血细胞比容在正常成人约为() A.7%~8% B.20%~30% C.40%~50% D.60%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59。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葡萄糖 B.Na+ C.K+ D.白蛋白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59。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于白蛋白的分子量小,其分子数量远多于其他血浆蛋白,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75%~80%来自白蛋白。
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葡萄糖 B.Na+ C.K+ D.球蛋白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59。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其80%来自Na+和Cl-。
血液的黏度主要决定于() A.红细胞数量 B.血浆总蛋白含量 C.血浆球蛋白含量 D.血浆白蛋白含量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59。当温度不变时,全血的黏度和血浆的黏度分别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和血浆蛋白含量的多少。由于血液中白细胞和血小板仅占总容积的0.15%~1%,故血细胞比容可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决定于() A.红细胞数量 B.血浆总蛋白含量 C.血浆球蛋白含量 D.血浆白蛋白含量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59。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于白蛋白的分子量小,其分子数量远多于其他血浆蛋白,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75%~80%来自白蛋白。
可吞噬化脓性细菌的血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7。当中性粒细胞吞噬3~20个细菌后,其本身即解体,释放的各种溶酶体酶又可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液。
可释放组胺引起过敏症状的血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8。嗜碱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存在较大的碱性染色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等。组胺可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充血水肿,并可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从而引起荨麻疹、哮喘等I型超敏反应症状。因此,嗜碱性粒细胞是参与变态反应的重要效应细胞。
可增强Ⅸa活性的物质是() A.FⅤ B.FⅦ C.Ⅷ D.FⅩ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4表3-2凝血因子的某些特性。
可增强Ⅹa活性的物质是() A.FⅤ B.FⅦ C.Ⅷ D.FⅩ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4表3-2凝血因子的某些特性。
可激活纤溶酶原的物质是() A.FⅤ B.FⅦ C.Ⅷ D.FⅩⅡ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4表3-2凝血因子的某些特性。
能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的血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8。嗜碱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存在较大的碱性染色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等。
能释放组胺酶的血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8。嗜酸性粒细胞能释放组胺酶和芳香硫酸酯酶等酶类分别灭活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组胺、白三烯等生物活性物质。
能释放肝素的血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8。嗜碱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存在较大的碱性染色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等。
血浆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①多种代谢物的运输载体②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③参与机体免疫功能④参与生理性止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58-P59。血浆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①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可保持部分水于血管内;②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可逆性的结合,既可使血浆中的这些激素不会很快地经肾脏排出,又可因结合状态和游离状态的激素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从而维持这些激素在血浆中相对较长的半衰期;③作为载体运输脂质、离子、维生素、代谢废物以及一些异物(包括药物)等低分子物质;④参与血液凝固、抗凝和纤溶等生理过程;⑤抵御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的入侵;⑥营养功能。
能使血沉加快的下列情况是①血沉加快者的红细胞置入正常血浆②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③血浆白蛋白增加④血浆球蛋白增加()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3。若将正常人的红细胞置于红细胞沉降率快者的血浆中,红细胞也会发生叠连而沉降率加速,而将红细胞沉降率快者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的血浆中,则沉降率正常。通常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和胆固醇的含量增高时,可加速红细胞叠连和沉降率;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的含量增多时则可抑制叠连发生,使沉降率减慢。
维持体液pH恒定的必需机制是①血液的缓冲系统②肺的呼吸功能③肾的排泄和重吸收功能④每天饮水量的调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0。正常入血浆pH为7.35~7.45。血浆pH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浆内的缓冲物质,以及肺和肾的正常功能。
对血浆总渗透压的正确叙述是①近似于7个大气压②与0.9%NaCl溶液的渗透压相近似③主要由Na+和Cl-所形成④维持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59-P60。血浆渗透浓度约为300mmoL,即约300mOsm/(kg·H2O),相当于770kPa或5790mmHg(近似于7个大气压,1个标准大气压大约为101.325kPa),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其80%来自Na+和Cl-。在临床上和生理实验中所使用的各种溶液,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称为等渗溶液,渗透压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分别称为高渗或低渗溶液。浓度为0.9%的NaCl溶液为等渗溶液红细胞悬浮于其中可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
造血干细胞的主要特征是①数目相对稳定②自我复制能力强③能够多向性分化④具有特殊的形态特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61。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多向分化与重建长期造血的能力。造血干细胞具有对称性与非对称性有丝分裂能力。通过对称性有丝分裂产生两个完全相同的子代干细胞。通过非对称性有丝分裂产生一个子代干细胞和一个早期祖细胞。造血干细胞通过自我复制和自我维持可保持自身细胞数量的稳定;通过多向分化则可形成各系定向祖细胞。
生理情况下在血管内血液无血栓存在的原因是①血流稀释激活的凝血因子②血管内皮有抗凝作用③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④有抗凝物质存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7-P78。血液凝固的负性调控: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和单核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3.生理性抗凝物质。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①缺乏纤维蛋白原②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③缺乏某些凝血因子④白蛋白含量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6。由于在凝血过程中一些凝血因子被消耗,故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FⅡ、FⅤ、FⅧ、FⅩⅢ等凝血因子,但也增添了少量凝血过程中由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小血管损伤后,生理止血过程包括①受损小血管收缩②血小板聚集形成止血栓③受损局部血液凝固形成血凝块③④血管壁修复,伤口愈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2。生理性止血过程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是①黏附于内皮下成分②释放ADP与TXA2,促使更多血小板聚集③释放TXA2促进血管收缩④释放PF4促进血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0-P71。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血小板即可黏附于内皮下组织。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称为血小板释放或血小板分泌。从致密体释放的物质主要有ADP,ATP、5-羟色胺、Ca2+;从α-颗粒释放的物质主要有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子4(PF4)、vWF、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V(FV)、凝血酶敏感蛋白、PDGF等。此外,被释放的物质除来自于血小板颗粒外,也可来自临时合成并即时释放的物质,如血栓烷A2(TXA2)。许多由血小板释放的物质可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加速止血过程。血小板释放的TXA2具有强烈的聚集血小板和缩血管作用。
凝血酶的作用有①激活FⅧ②使纤维蛋白原水解成纤维蛋白单体③使纤维蛋白单体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④使血小板聚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5-P76。凝血酶具有多种功能:①使纤维蛋白原(四聚体)众N端脱下四段小肽,即两个A肽和两个B肽,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②激活FⅩⅢ,生成FⅩⅢa。在Ca2+的作用下,FⅩⅢa使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聚合,形成不溶于水的交联纤维蛋白多聚体凝块,完成凝血过程;③激活FV、FⅧ和FⅪ,形成凝血过程中的正反馈机制;④使血小板活化。
可延缓或防止体外凝血的下列情况是①血液中加入草酸钾或草酸铵②血液中加入肝素③血液中加入拘橼酸钠④血液中加入华法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8。血液凝固的多个环节中都需要Ca2+的参加,故通常用枸橼酸钠、草酸铵和草酸钾作为体外抗凝剂,它们可与Ca2+结合而除去血浆中的Ca2+,从而起抗凝作用。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可抑制FⅡ、FⅦ、FⅨ、FX等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因而在体内也具有抗凝作用。肝素在体内、体外均能立即发挥抗凝作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防治血栓形成。
血小板聚集所必需的参与因素是①Ca2+②纤维蛋白原③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④FVDl()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0。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称为血小板聚集。这一过程需要纤维蛋白原、Ca2+和血小板膜上GPⅡb/Ⅲa的参与。
能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有①ADP②凝血酶③胶原④TXA2()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71。目前已知多种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均可引起血小板聚集。生理性致聚剂主要有ADP、肾上腺素、5-HT、组胺、胶原、凝血酶、TXA2等;病理性致聚剂有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等。
第二节、血液循环
【技师不做】心动周期中,心室的血液充盈主要取决于() A.胸内负压促进静脉血回流 B.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C.心室舒张时的“抽吸”作用 D.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促进静脉血回流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8。快速充盈期:房室瓣开启初期,由于心室肌很快舒张,室内压明显降低,甚至成为负压,心房和心室之间形成很大的压力梯度,因此心室对心房和大静脉内的血液可产生“抽吸”作用,血液快速流入心室,使心室容积迅速变大。
【技师不做】在心动周期中,占时间最长的是() A.心房收缩期 B.等容收缩期 C.等容舒张期 D.充盈期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7-P88。心动周期中,心房收缩期历时0.1s,等容收缩期持续0.05s,等容舒张期持续0.06-0.08s,快速充盈期与缓慢充盈期统称为充盈期,约占时0.33秒,故此题占时间最长的应该是充盈期。
【技师不做】以下关于心脏射血过程错误的是() A.等容收缩期:动脉压>室内压>房内压,两瓣膜关闭,心室容积不变 B.快速射血期:室内压>动脉压,半月瓣开放,心室容积缩小 C.减慢射血期:室内压>动脉压,半月瓣开放,心室容积缩小 D.等容舒张期:动脉压>室内压>房内压,两瓣膜关闭,心室容积不变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7。
【技师不做】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房室瓣开放见于() A.等容收缩期末 B.心室收缩期初 C.等容舒张期初 D.等容舒张期末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7。
【技师不做】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个时期左心室容积最大() A.等容舒张期末 B.快速充盈期末 C.快速射血期末 D.心房收缩期末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7。心房收缩时,血液从心房进去心室,心室容积逐渐增大,心房收缩期末,心室容积达最大。
【技师不做】主动脉瓣关闭发生在() A.等容收缩期开始时 B.快速射血期开始时 C.等容舒张期开始时 D.快速充盈期开始时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7。心室舒张期可分为等容舒张期和心室充盈期,心室充盈期又可分为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也包括心房收缩期在内。等容舒张期:射血后,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下降,主动脉内的血液向心室方向反流,推动半月瓣使之关闭。
【技师不做】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个时期左心室内压力最高() A.心房收缩期末 B.等容收缩期末 C.心室收缩期末 D.快速射血期末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7。在快速射血期内,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约占总射血量的2/3。由于心室内的血液很快进入主动脉,故心室容积迅速缩小,但由于心室肌强烈收缩,室内压仍继续上升,并达到峰值,主动脉压也随之进一步升高。
【技师不做】每个心动周期由心房收缩挤入心室的血量可使心室的充盈最再增加() A.5%~10% B.10%~15% C.10%~30% D.30%~40%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7。全心舒张期之后是心房收缩期,历时0.1秒,心房壁较薄、收缩力不强,由心房收缩推动进入心室的血液通常只占心室总充盈量的25%左右,故此题应选择10%-30%。
【技师不做】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数值基本相同的是() A.收缩压 B.舒张压 C.脉压 D.心输出量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6。在正常情况下,左、右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而体循环是由左心室循环至右心房结束,肺循环是由右心室循环至左心房,故心输出量是相同的。
【技师不做】左心室比右心室壁厚,这是因为左心室() A.射血速度较快 B.每搏输出量较大 C.射出的血液所流经的管道较狭窄 D.比右心室做更大的搏出功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6。左右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肺动脉平均压仅为主动脉平均压的1/6左右,故右心室的做功量也只有左心室的1/6左右,承受的压力大,所以左心室比右心室壁厚。
【技师不做】心房压力曲线中的C波升支出现的机制是() A.心房收缩,房内压升高 B.心室收缩时,心室内的血液向上推顶己关闭的房室瓣并使之凸人心房,造成房内压略有升高 C.心室射血后体积缩小,牵动房室瓣使心房容积扩大,房内压下降 D.心室舒张期末,血液由静脉继续回流入心房,使房内压升高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8。当心室收缩时,心室内的血液向上推顶已关闭的房室瓣并使之凸入心房,造成房内压略有升高,形成C波的升支;当心室开始射血后,心室容积减小,房室瓣向下移动,使心房容积扩大,房内压降低,遂形成C波的降支,故此题选择B。
心输出量是指() A.每分钟由左、右心室射出的血量之和 B.每分钟由一侧心房射出的血量 C.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D.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9。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也称心输出量或心排出量,故此题选择C。
与心输出量有关的正确说法是() A.心输出量是一次心搏由两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 B.心输出最是每分钟由两侧心室输出的血液量 C.心输出量=心率×搏出量 D.女性比同体重男性的心输出量大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9。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也称心输出量或心排出量。左右两侧心室的心输出量基本相等。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女性的心输出量比同体重男性低10%左右,故此题选择C。
【技师不做】用于分析比较动脉血压值不相同的个体之间心功能的常用指标是() A.每分输出量 B.心指数 C.射血分数 D.心脏做功量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6。当动脉血压升高时,为克服加大的射血阻力,心肌必须增加其收缩强度才能使搏出量保持不变,因而心脏做功量必定增加,可见,与单纯的心输出量相比,用心脏做功量来评价心脏泵血功能将更为全面,尤其是在动脉血压水平不同的个体之间,或在同一个体动脉血压发生改变前后,用心脏做功量来比较心脏泵血功能更显其优越性,故此题常用指标应选择心脏做功量。
每搏输出量占下列哪个容积的百分数称为射血分数() A.回心血最 B.每分输出最 C.等容舒张期容积 D.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6。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故此题选择D。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异长调节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通过异长调节可使静脉回流量与搏出量重新平衡 B.搏出量取决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C.通过改变心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来调节心脏泵血功能 D.通过肌小节长度改变来调节心脏泵血功能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2。在体位改变或者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以及在左右心室搏出量不平衡等情况下,心室的充盈量可发生微小的变化,这种变化可立即通过异长自身调节来改变搏出量,使搏出量与回心血量之间重新达到平衡状态。但若循环功能发生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改变,如肌肉活动时的循环功能改变,仅靠异长自身调节不足以使心脏泵血功能满足机体当时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调节心肌收缩能力来进一步加强心脏的泵血功能。在整体情况下,心室的前负荷主要取决于心室舒张末期充盈的血液量,因此,凡能影响心室舒张期充盈量的因素,都可通过异长自身调节使搏出量发生改变。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称为异长自身调节,故此题C错误,应该是通过调节心肌的收缩能力来调节心脏泵血功能。
【技师不做】在心肌状态和大动脉压力保持恒定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静脉回流量可以增加心室肌的() A.前负荷 B.后负荷 C.心率 D.代谢率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2。在多数情况下,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是决定心室前负荷大小的主要因素,故此题选择前负荷。
【技师不做】心室肌的后负荷是指() A.心房压力 B.快速射血期心室内压 C.减慢射血期心室内压 D.大动脉血压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3。心室收缩时,必须克服大动脉血压,才能将血液摄入动脉内,因此,大动脉血压是心室收缩时所遇到的后负荷,此题选择D。
【技师不做】在心肌的前负荷和收缩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后负荷可使() A.等容收缩期延长 B.射血期延长 C.等容舒张期延长 D.心室充盈期延长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3。在心肌初长度、收缩能力和心率都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大动脉血压增高,等容收缩期室内压的峰值将增高,结果使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缩短,因为新动脉血压是心室收缩时遇到的后负荷,所以增加后负荷可使等容收缩期延长。
【技师不做】心肌通过等长调节来调节心脏的泵血功能,其主要原因是() A.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B.肌节的初长度增加 C.横桥的数目增多 D.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3。在完整的心室,心肌收缩能力增强可使心室功能曲线向左上方移位,表明在同样的前负荷条件下,每搏功增加,心脏泵血功能增强,这种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的心脏泵血功能调节,称为等长调节。故此题选择A。
【技师不做】有关心力储备,以下哪项说法是错误的() A.心力储备也称泵功能储备 B.收缩期储备大于舒张期储备 C.心力储备取决于心率储备及搏出量储备 D.若甲、乙二人在静息时心输出量相同,则他们的心力储备也应一致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9。心输出量可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泵功能储备或心力储备。心泵功能储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搏出量和心率能够提高的程度,因而心泵功能储备包括搏出量储备和心率储备两部分。相比之下,收缩期储备要比舒张期储备大得多,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心脏的最大输出量远较一般人为高,有些心脏病患者,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与健康人无明显差异,但在代谢活动增强时,心输出量则不能相应增加,也就是说,心脏最大输出量明显低于正常人。故此题D选项错误。
【技师不做】可引起射血分数增大的因素() A.舒张末期容积增大 B.动脉血压升高 C.心率减慢 D.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9。在心室功能减退、心室异常扩大的患者,其搏出量可能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但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因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搏出量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收缩末期容积之差,所以,搏出量储备可分为收缩期储备和舒张期储备,前者是通过增加心肌收缩能力和提高射血分数来实现的,故此题选择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技师不做】正常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的原因是() A.心肌的静息张力较小 B.心肌肌浆网的钙储备较少 C.心肌的伸展性较小 D.心肌的储备能量较多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1。与骨骼肌不同的是,正常心室肌具有较强的抗过度延伸的特性,肌节一般不会超过2.25-2.3-um,如果强行将肌节拉伸至2.6um或更长,心肌将会断裂,因此,心功能曲线不会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第一心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半月瓣关闭 B.半月瓣开放 C.房室瓣开放 D.房室瓣关闭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7。第一心音是由于房室瓣突然关闭引起心室内血液和室壁的振动,以及心室射血引起的大血管壁和血液湍流所发生的振动而产生的,故此题选择D。
第二心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心室收缩时,血液冲击半月瓣引起的振动 B.心室收缩时,动脉瓣突然开放时的振动 C.心室舒张时,动脉管壁弹性回缩引起的振动 D.心室舒张时,半月瓣迅速关闭时的振动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7。第二心音主要因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血流冲击大动脉根部引起血液、管壁及心室壁的振动而引起,而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统称为半月瓣,故此题选择D。
【技师不做】一名21岁的男运动员的基础心率是66次/分。训练期间,他的心率增加到了175次/分。此期间,他的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有何变化() A.收缩期略有延长,舒张期明显缩短 B.收缩期略有延长,舒张期明显延长 C.收缩期略有缩短,舒张期明显缩短 D.收缩期略有缩短,舒张期明显延长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4。心率过快,当超过160-180次/分,将使心室舒张期明显缩短,心舒期充盈量明显减少,因此搏出量也明显减少,从而导致心输出量下降。
【技师不做】有甲、乙两成年男性患者,甲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为140ml,收缩末期容积为70ml;乙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容积为160ml,收缩末期容积为82ml,两患者的射血分数() A.相等 B.甲患者高于乙患者 C.乙患者高于甲患者 D.无法判断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8。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与收缩末期容积,两者之差值即为搏出量,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甲患者的射血分数是0.5,乙患者的射血分数是0.48,所以甲高于乙。
【技师不做】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射血分数为30%,舒张末期容积为180ml。舒张末期容积是在心动周期哪个阶段测量的() A.心房收缩之末 B.心室充盈之前 C.等容舒张之后 D.心房收缩之前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8。心房的收缩可使心室舒张末期容积进一步增大,也即心室肌收缩前的初长度增加,从而使心肌的收缩力加大,提高心室的泵血功能。
【技师不做】某长期卧床患者由平卧位突然站立,其每搏输出量、动脉血压降低。该患者每搏输出量减少是由于下列哪项所致() A.心室后负荷增大 B.心迷走神经兴奋 C.心率降低 D.异长调节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2:在体位改变或者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以及在左右心室搏出量不平衡等情况下,心室的充盈量可发生微小的变化,这种变化可立即通过异长自身调节来改变搏出量,使搏出量与回心血量之间重新达到平衡状态,故此题选择D。
【技师不做】一名75岁女性心功能衰竭患者,行心导管术进行心功能测定。左心室收缩压峰值应该在心动周期的哪个阶段出现() A.等容收缩期 B.快速充盈期 C.心房收缩期 D.心室射血期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6。由于心室内的血液很快进入主动脉,故心室容积迅速缩小,但由于心室肌强烈收缩,室内压仍继续上升,并达到峰值,主动脉压也随之进一步升高,故此题选择心室快速射血期。
【技师不做】动物在实验中出现每搏输出量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降低,动脉血压降低,分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A.心率减慢 B.心肌收缩能力降低 C.后负荷增大 D.静脉回流减少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3。在心肌初长度、收缩能力和心率都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大动脉血压增高,等容收缩期室内压的峰值将增高,结果使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缩短,射血期心室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都减小,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反之,大动脉血压降低,有利于心室射血,所以可知是由于静脉回流减少。
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相比,下列哪项指标明显增高() A.每搏输出量 B.射血分数 C.心输出量 D.心脏做功量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3。但当大动脉血压升高超过一定的范围并长期持续时,心室肌因长期加强收缩活动,心脏做功量增加而心脏效率降低,久之心肌逐渐发生肥厚,最终可能泵血功能的减退,如在高血压病引起心脏病变时,可先后出现左心室肥厚、扩张以至左心衰竭,故此题选择心脏做功量。
以下数据来自一名女性患者:中心静脉压=10mmHg,心率=70次/分,肺静脉氧浓度=0.24mlO2/ml,肺动脉氧浓度=0.16mlO2/ml,总耗氧量=500ml/min。该患者的心输出量是多少() A.1.65L/min B.4.55L/min C.5.00L/min D.6.25L/min
答案:D
注释:心输出量=总耗氧量/(肺静脉血氧浓度-肺动脉血氧浓度)。肺静脉血氧浓度=0.24mlO2/ml,肺动脉血氧浓度=0.16mlO2/ml,肺静脉和肺动脉血氧浓度差为0.08mlO2/ml。心输出量=500/0.08=6250ml/min,即6.25L/min。
【技师不做】一名38岁的男子体检时发现在第一心音后存在心脏杂音,随着第二心音的开始而停止,该杂音发生在心动周期的哪个阶段() A.心室收缩期 B.等容舒张期 C.快速射血期 D.快速充盈期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7。第一心音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在心尖搏动处听诊最为清楚,其特点是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
【技师不做】房室瓣关闭发生在() A.等容收缩期初 B.等容舒张期末 C.快速射血期 D.等容舒张期初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6。房室瓣分为二尖瓣和三尖瓣,如图所示,可知房室瓣关闭发生在等容收缩期处。
【技师不做】等容收缩期时() A.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7。
【技师不做】快速射血期时() A.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7。
快速充盈期时() A.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7。
【技师不做】比较不同个体之间的心泵功能,宜选用的评定指标是() A.每搏输出量 B.每分输出量 C.射血分数 D.心指数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9。空腹和安静情况下测定的心指数称为静息心指数,可作为比较身材不同个体的心功能的评价指标。
【技师不做】心室扩大早期,泵血功能减退时,宜选用的评定指标是() A.每搏输出量 B.每分输出量 C.射血分数 D.心指数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8。在心室功能减退、心室异常扩大的患者,其搏出量可能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但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因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因此,与搏出量相比,射血分数能更准确的反映心脏的泵血功能,对早期发现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具有重要意义。
【技师不做】发生在正常心动周期中的是①心房收缩时,心室处于收缩期②心房收缩时,心室处于舒张期③心房舒张时,心室处于收缩期④心房舒张时,心室处于舒张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5。在心房活动周期中,先是左右心房收缩,继而心房舒张,在心室的活动周期中,也是左右心室先收缩,随后心室舒张,当心房收缩时,心室仍处于舒张状态,心房收缩结束后不久,心室开始收缩,心室舒张期的前0.4秒,心房也处于舒张状态。
【技师不做】使心输出量增加的因素有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②心率减慢③心室收缩未期容积减小③④主动脉血压降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4。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可使心输出量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小、主动脉血压降低都可以使心输出量增加。
【技师不做】关于心力储备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健康成年人的心力储备为5~6倍②它与心率有关③它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有关④通常舒张期储备要比收缩期储备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89。健康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输出量5-6L,剧烈运动时,心输出量可达25-30L,为安静时的5-6倍,心泵功能储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搏出量和心率能够提高的程度,搏出量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收缩末期容积之差,相比之下,收缩期要比舒张期储备大得多,故此题①②③正确。
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的原因有①回心血量增加②心肌收缩能力增强③后负荷增加④心率增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0。在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心肌纤维增粗,心肌收缩能力增强,因此收缩期储备增加,同时,由于心肌收缩能力增强,可使心室收缩和舒张的速度都明显加快,因此心率储备也增加,此时,能使心输出量随心率加强而增多的心率水平将提高到200-220次/分,心输出量最大可增加至正常时的7倍或更多。
【技师不做】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升支的形成由下列哪项所致() A.Na+内流 B.K+外流 C.Ca2+内流 D.Na+泵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9。动作电位0期及其离子流,心室肌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发生去极化,膜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90mv迅速上升到+30mv左右,构成动作电位的升支,主要由钠内向电流引起。
【技师不做】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速度 B.动作电位1期的长短 C.动作电位2期的长短 D.动作电位3期的长短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00。在2期早期,膜电位保持于零电位上下,2期中的钙离子、钠离子内流和钾离子外流的轻微变化都会影响平台期的长短,同时影响到动作电位时程的长短。
【技师不做】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是由于() A.Cl-内流 B.a2+内流 C.Na+内流 D.K+内流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01。因为0期是由Ca2+内流形成的,所以它受细胞外Ca2+浓度影响明显,并可被钙通道阻滞剂所阻断。
心脏内传导速度最快的部位是() A.窦房结 B.心房肌 C.心室肌 D.浦肯野纤维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06。兴奋在浦肯野纤维内的传导速度在心内传导系统中是最快的,可达4m/s左右。这是由于浦肯野纤维十分粗大(70µm),且含肌原纤维很少,而缝隙连接数量又很多,兴奋很容易在细胞间传导,加快了动作电位的传布。
【技师不做】心室肌动作电位与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 A.前者去极化速度快 B.前者有较大的幅度 C.前者复极化时间短暂 D.前者动作电位时间持续较长
答案:D
注释:
【技师不做】形成心室肌动作电位平台期的离子流包括() A.Na+内流,K+内流 B.Ca2+内流,K+外流 C.K+内流,Ca2+外流 D.a2+、Na+内流,K+外流
答案:D
【技师不做】下面关于心室肌细胞Na+通道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是电压依从性的 B.激活和失活的速度都很快 C.是形成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0期的离子流 D.在去极化到-40mV时被激活
答案:D
注释:
【技师不做】在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顺序是() A.窦房结一房室交界一心房肌一心室肌 B.窦房结一房室交界一心室肌一浦肯野纤维网一心房肌 C.窦房结一心房肌一心室肌一浦肯野纤维网一心室肌 D.窦房结一心房肌一房室交界一房室束和左右束支一浦肯野纤维网一心室肌
答案:D
注释:
【技师不做】当血钾逐步升高时,心肌的兴奋性() A.逐步升高 B.逐步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答案:C
注释:
【技师不做】下面关于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A.最大复极电位为-70mV B.阙电位为-40mV C.无明显的复极1期和平台期 D.0期除极时程比浦肯野细胞短
答案:D
注释:
【技师不做】窦房结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 A.最大复极电位仅为-70mV B.阙电位为-40mV C.0期去极速度快 D.4期去极速率快
答案:D
注释:
【技师不做】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 A.使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 B.使心肌有效不应期延长 C.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D.使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收缩
答案:D
注释:
【技师不做】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较长,一直持续到() A.收缩早期结束 B.收缩期末 C.舒张早期结束 D.舒张中期末
答案:C
注释:
【技师不做】关于心室肌相对不应期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膜内电位为-60mV至-80mV水平 B.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阙值高于正常 C.本期内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低 D.本期内产生的动作电位时程较长
答案:D
注释:
【技师不做】心肌细胞超常期内兴奋性高于正常,所以() A.兴奋传导速度高于正常 B.动作电位幅度大于正常 C.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率快于正常 D.刺激阈值低于正常
答案:D
注释:
【技师不做】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间期的原因是() A.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延迟发放 B.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少发放一次 C.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传出速度大大减慢 D.窦房结的一次节律性兴奋落在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
答案:D
注释:
【技师不做】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A.心脏是功能上的合胞体 B.心肌肌浆网不发达,Ca2+储存少 C.心肌有自律性,会自动节律性收缩 D.心肌的有效不应期长
答案:D
注释:
【技师不做】男,24岁。不洁饮食后腹泻2天,心悸1天。心电图示频发提前发生的宽大畸形QRS波群,时限>0.12秒。其最可能发生在心肌细胞的() A.相对不应期 B.快速复极初期 C.有效不应期 D.静息期
答案:A
注释:
【技师不做】男,24岁。间断心悸1月余。心悸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可见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QRS时限0.16秒,其前无P波,代偿间期完全。期前收缩后代偿间期形成的生理学机制是() A.房-室延搁 B.心肌传导速度不均一 C.自律细胞兴奋性增加 D.心室肌有效不应期长
答案:D
注释:
【技师不做】女,36岁。体检发现心动过缓,无不适。查体:BP90/60mmHg,心率56次/分,心律齐。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患者心动过缓最可能的机制是() A.窦房结P细胞4期自动去极速度减慢 B.窦房结细胞内向离子流明显增强 C.房室延搁时间延长 D.窦房结P细胞最大复极电位减低
答案:A
注释:
【技师不做】某女,23岁。突发心悸半小时,自数脉率为180次/分,脉律齐。将面部沉浸在冰水中心悸突然好转,自数脉率为70次/分,脉律齐。冷刺激使其症状缓解的最主要机制是兴奋迷走神经引起() A.房室交界区不应期延长 B.窦房结细胞自律性增强 C.异常传导的兴奋性增高 D.房室延搁时间缩短
答案:A
注释:
男,16岁。阵发性心悸1年余,突发突止,发作间期心电图正常,10分钟前再次发作心电图示快速、规则的QRS波群,形态正常,未见明显P波。急诊医师在患者右胸锁乳突肌内缘平甲状软骨水平按摩数秒钟后,心律突然恢复正常。该治疗手法的作用机制是() A.减弱心迷走神经紧张 B.兴奋颈动脉体感受器 C.加强心交感神经紧张 D.兴奋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答案:D
注释:
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 A.因Na+内流而产生 B.因Ca2+内流而产生 C.因Cl—内流而产生 D.因K+内流而产生
答案:B
注释:
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 A.因Na+内流而产生 B.因Ca2+内流而产生 C.因Cl—内流而产生 D.因K+内流而产生
答案:A
注释:
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主要() A.因Na+内流而产生 B.因Ca2+内流而产生 C.因Cl—内流而产生 D.因K+外流而产生
答案:D
注释:
可引起窦房结P细胞自律性降低() A.最大复极电位增大 B.阙电位下移 C.4期自动去极速度增快 D.钠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答案:A
注释:
可引起兴奋性增高() A.最大复极电位增大 B.阙电位下移 C.4期自动去极速度增快 D.钠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答案:B
注释:
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相产生①K+内流②Na+内流③Ca2+内流④K+外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注释:
用哇巴因抑制钠泵活动后,细胞功能发生变化的有①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②动作电位幅度降低③Na+-Ca2+交换减弱④胞质渗透压降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注释:
与骨骼肌相比,心肌的特点是①肌浆网相对不发达②对细胞外依赖性大③呈“全或无”式收缩④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
属于快反应细胞的是①心房肌②房室交界结区③窦房结④浦肯野纤维()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注释:
决定和影响心肌自律细胞的自律性和兴奋性的共同因素是①阈电位水平②最大复极电位水平③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④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04、P108。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因素: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性状。影响心肌细胞自律性的因素: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最大复极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兴奋性和自律性的共同因素则选A。
有关心电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①反映心脏收缩和舒张的情况②是通过体表记录到的单个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③波幅高低表示心肌收缩力的大小④反映了心肌兴奋的产生、传导及恢复过程的电变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注释:
弹性储器血管是指() A.主动脉 B.微动脉 C.大静脉 D.微静脉
答案:A
注释:
各类血管功能特点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A.弹性储器血管有明显的弹性和扩张性,可容纳循环血量的60%左右 B.主动脉和肺动脉干有弹性储器作用,使血液能在血管系统内连续流动 C.静脉的舒缩活动是促使静脉血回流入心脏的主要动力 D.微静脉口径不变时,微动脉舒张有利于组织液进入血液
答案:B
注释:
血流阻力主要来自() A.毛细血管 B.微静脉 C.微动脉 D.小动脉
答案:C
注释:
仅由一层内皮细胞组成的血管是() A.毛细血管 B.微静脉 C.微动脉 D.小动脉
答案:A
注释: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血流阻力() A.与血管半径成反比 B.与血管半径的平方成反比 C.与血管半径的立方成正比 D.与血管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
答案:D
注释:
关于动脉血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收缩压是指心室收缩期末期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 B.舒张压是指心室收缩期末期动脉血压达到最低值时的血压 C.在安静状态下,我国健康青年人的收缩压为100~120mmHg D.通常情况下,成人血压低于儿童血压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19。收缩压是指心室收缩期中期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舒张压是指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达最低值时的血压。在安静状态下,我国健康青年人的收缩压为100~120mmHg,舒张压为60~80mmHg,脉压为30~40mmHg。动脉血压存在个体、年龄和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收缩压升高比舒张压升高更为显著。女性的血压在更年期前略低于同龄男性,而更年期后则与同龄男性基本相同,甚至略有超越。
主动脉在维持舒张压中起重要作用,主要是由于主动脉() A.口径大 B.管壁厚 C.管壁富有弹性 D.血流速度快
答案:C
注释:
静脉系统成为外周的血液贮存库,主要是由于() A.静脉管壁平滑肌少 B.静脉管壁弹性弱 C.静脉血流速度慢 D.静脉系统容积大、可扩张性大
答案:D
注释:
关于真毛细血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管壁很薄 B.管壁通透性大 C.血流缓慢 D.周期性收缩和舒张
答案:D
注释:
血液在毛细血管内流动的线速度比在微动脉内的慢,是因为() A.毛细血管的口径小 B.微动脉位于毛细血管之前 C.毛细血管血压较低 D.微动脉总的横截面积较小
答案:D
注释:
当血液流经下列哪段血管时血压降落最大() A.主动脉和大动脉 B.小动脉和微动脉 C.微静脉和小静脉 D.大静脉和腔静脉
答案:B
注释: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取决于() A.血量与循环系统容量 B.动脉血压和外周阻力 C.心排出量和外周阻力 D.心排出量和动脉血压
答案:A
注释:
关于静脉血压,错误的是() A.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B.将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C.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关系 D.静脉回心血量增多或回流速度过快,中心静脉压降低
答案:D
注释:
关于静脉回心血量,错误的是() A.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静脉回心血最减少 B.右心衰竭时,静脉回心血量显著减少 C.静脉内的瓣膜使血液只能向心脏方向流动 D.直立时静脉回心血量较平卧时低
答案:A
注释:
微循环中不参与物质交换的是() A.迂回通路 B.直捷通路 C.动-静脉短路 D.交换血管
答案:C
注释:
关于微循环直捷通路,正确的是() A.不进行物质交换 B.红细胞皱缩 C.经常处于开放状态 D.管径较毛细血管较细
答案:C
注释: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引起() A.红细胞膨胀 B.血流速度较慢 C.组织液生成增多 D.组织液生成减少
答案:C
注释:
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等于() A.(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B.(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C.(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答案:B
注释:
局部代谢产物主要作用于() A.微动脉 B.微静脉 C.真毛细血管 D.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答案:D
注释:
决定微循环中营养通路的周期性开闭的主要因素是() A.血管紧张素Ⅰ B.血管紧张素Ⅱ C.肾上腺素 D.局部代谢产物
答案:D
注释:
肌肉运动时,其血流量增加,主要是因为() A.毛细血管主动舒张 B.肌肉收缩时局部代谢产物增多 C.相邻不活动肌肉血管收缩 D.交感缩血管纤维紧张性活动减弱
答案:B
注释:
影响毛细血管血压的是() A.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之和 B.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之差 C.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之积 D.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之比
答案:D
注释:
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途径是() A.扩散 B.被动运输 C.主动运输 D.吞饮
答案:A
人体足背静脉压直立时比平卧时高,主要是因为() A.心输出量减少 B.循环血量增多 C.外周阻力加大 D.血液重力影响
答案:D
注释:
下肢组织中由毛细血管过滤到组织间隙中的液体量() A.比从组织间隙重吸收至毛细血管内的液体量多 B.安静时比运动时减少 C.体位由直立变为平卧时增多 D.与体位无关
答案:A
注释:毛细血管动脉端滤出的液体,约90%可在静脉端被重吸收入血。下肢运动通过交感舒血管纤维的活动加强及局部代谢产物的自身调节,使微动脉扩张,组织液生成较安静时多。从直立平转为平卧时重力产生的静水压减小,使组织液生成减少。下肢微动脉收缩,使毛细血管内血压下降,组织液生成减少。
男性,45岁,行胃大部切除手术,术中输液时发现中心静脉压为1.6~2.1kPa(12~16mmHg),麻醉师应当采取以下哪一措施() A.给予强心剂,使心功能加强 B.调整输液速度,将输液速度加快 C.调整输液速度,将输液速度减慢 D.与输液速度无关,不需改变输液速度
答案:C
注释:
在离体实验中观察到,乙酰胆碱作用于内皮完整的血管,引起血管舒张,若将血管内皮去除,则乙酰胆碱使血管收缩。这表明乙酰胆碱使血管内皮产生() A.内皮舒张因子 B.内皮缩血管因子 C.去甲肾上腺素 D.肾上腺素
答案:A
注释:
男性,60岁,反复头痛头晕十余年,加重伴视物模糊5小时。心脏超声检查发现主动脉硬化。以下哪个指标的变化是正确的() A.收缩压下降 B.舒张压升高 C.脉压增大 D.大动脉容量减少
答案:C
注释:
寒冬时期,一位80岁老人进入温泉浴室后不久出现头晕,随即晕倒在地,分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A.血管容量增加 B.心输出量减少 C.动脉血压升高 D.血量减少
答案:A
注释:处于冬天长时间收缩、不扩张的体表血管,受温泉热水温度影响,外周血管扩张,外周血管容量增加,原来脑部血液跑到外周扩张的血管里,脑供血不足导致出现头晕缺氧。
男性,65岁,近日夜晚睡觉时常因心悸气短而惊醒,坐起后呼吸困难有所改善。查体发现肝在肋下3cm触及,腹水征阳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和双下肢水肿,该患者最可能的心血管疾病是() A.左心衰 B.右心衰 C.中心静脉压降低 D.肺水肿
答案:B
注释:
男性,19岁,车祸中股动脉损伤出血,旁观者协助采用止血带止血。医护人员抵达时测量仅有轻微血压下降,瞳孔反射良好。患者重新分布的血液主要来源于() A.心脏 B.主动脉 C.小动脉和微动脉 D.微静脉和静脉
答案:D
注释:
女性,24岁,因严重腹泻就诊。平卧时血压90/60mmHg,心率100次/分,立位时心率增加至120次/分。立位时心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外周阻力下降 B.静脉收缩增强 C.心室收缩增强 D.静脉回流减少
答案:D
注释:
女性,37岁,腹部CT扫描提示腹部包块。进一步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腹主动脉挤压至正常时直径的1/2。此时血流阻力() A.降至1/2 B.降至1/16 C.增加1/2 D.增至16倍
答案:D
注释:
男性,52岁,排沥青样便并伴有低血压。内镜检查发现胃部溃疡出血。少量出血后导致压力感受性反射代偿,将导致下列哪项较出血前降低() A.静脉容量 B.心室收缩力 C.外周阻力 D.心率
答案:A
注释:
男性,62岁,因突发胸痛数小时急诊入院。患者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静脉给予硝酸甘油缓解胸痛。使用硝酸甘油可以() A.升高动脉血压 B.增加静脉回心血量 C.增加左心室壁压力 D.减少冠脉血流
答案:D
注释:
血流速度最快在() A.主动脉 B.微动脉 C.腔静脉 D.微静脉
答案:A
注释:
血流速度最慢在() A.主动脉 B.微动脉 C.腔静脉 D.毛细血管
答案:D
注释:
炎性病灶的水肿是由于()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 C.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D.淋巴回流受阻
答案:C
注释:
肝硬化引起胃肠壁水肿是由于()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 C.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D.淋巴回流受阻
答案:A
注释:
右心衰竭时的水肿是由于()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 C.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D.淋巴回流受阻
答案:B
注释:
影响血流阻力的因素有①血细胞比容②血流切率③氧合血红蛋白含量④血管口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注释:
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①心血管系统有足够的血液充盈②心脏射血③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
关于动脉血压,正确的有①搏出量增加时,脉压增大②心率加快时,舒张压减低③外周阻力以影响舒张压为主④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时,动脉血压上升()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注释:
可能引起水肿的病变有①左心衰竭②肿瘤压迫静脉壁③丝虫病④感染、烧伤、过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
关于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正确的有①毛细淋巴管通透性极高②毛细淋巴管吸收组织液的动力为组织液与毛细淋巴管内淋巴液之间的压力差③组织液与毛细淋巴管内淋巴液之间的压力差高,则吸收速度快④集合淋巴管壁平滑肌的收缩活动阻碍淋巴液向心回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注释:
关于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和作用,正确的是() A.节前纤维释放乙酰胆碱,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B.具有紧张性,紧张性升高时增加自律细胞的自律性 C.对心房肌和心室肌均有较高的支配密度 D.安静时心迷走神经活动占优势
答案:D
注释:
下列哪一种药物能阻断心迷走神经的作用() A.普蔡洛尔 B.阿托品 C.酚妥拉明 D.肾上腺素
答案:B
注释:
关于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和作用,错误的是() A.正性的变力、变时和变传导作用 B.通过心肌细胞膜的M受体,使胞质中Ca2+浓度升高 C.具有紧张性活动 D.心交感神经与心迷走神经之间存在交互抑制
答案:B
注释:
关于交感缩血管神经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只有某些特殊部位的血管才受交感缩血管神经支配 B.兴奋时通常引起血管舒张 C.节后纤维释放肾上腺素 D.在α受体为主的血管,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时引起血管收缩
答案:D
注释:
下列关于心迷走神经的描述,正确的是() A.切断实验动物的心迷走神经,引起心率减慢 B.电刺激实验动物的心迷走神经,引起心率加快 C.具有紧张性活动 D.心迷走神经由传出神经纤维组成,不含传入神经纤维
答案:C
注释:
调节心血管活动基本中枢位于() A.脊髓 B.延髓 C.中脑 D.下丘脑
答案:B
注释:
动脉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的接替站是() A.孤束核 B.延髓头端腹外侧区 C.延髓尾端腹外侧区 D.室旁核
答案:A
注释:
下列关于动脉压力感受器的描述,错误的是() A.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内膜外侧的感觉神经末梢 B.感受血管壁所受到的机械牵张刺激 C.其传入神经的冲动频率随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而变化 D.在同一血压水平,颈动脉窦通常比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更敏感
答案:A
注释:
下列哪种情况可引起颈动脉窦的传入神经冲动增加() A.循环血最降低 B.PO2降低 C.PCO2升高 D.平均动脉压升高
答案:D
注释: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增加时,引起的变化是() A.心迷走神经的紧张性降低 B.心交感神经的紧张性增加 C.交感缩血管神经的紧张性降低 D.血容量增加,细胞外液量增加
答案:C
注释:
在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中,心房内血容量增加引起() A.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减少 B.心率、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增加 C.血管升压素和醛固酮水平升高 D.血压降低,循环血量和细胞外液量减少
答案:D
注释:
循环血液中肾上腺素主要由下述哪一部位释放() A.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 B.肾脏近球细胞 C.肾上腺皮质网状带细胞 D.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
答案:D
注释: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增强时,将不会出现() A.醛固酮释放增多 B.肾脏排钠增多 C.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 D.ADH释放增多
答案:B
注释:
对血管升压素叙述正确的是() A.又叫抗利尿激素 B.在下丘脑合成,于腺垂体释放 C.收缩血管作用较强,是调节血压的主要体液因子 D.循环血量增多时,其分泌量增多
答案:A
注释:
可分泌肾素的结构是肾的() A.系膜细胞 B.间质细胞 C.球旁细胞 D.感受器细胞
答案:C
注释:
下列物质中不.能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的是() A.局部代谢产物 B.缓激肽 C.前列腺素I2 D.内皮素
答案:D
注释:
下列物质中升压作用最强的是() A.AngⅠ B.ngⅡ C.Ang1-7 D.肾素
答案:B
注释:
肾上腺素不具备下列哪种作用() A.使心肌收缩力加强 B.使心率加快 C.使内脏皮肤血管收缩 D.使组织液生成减少
答案:D
注释:
给家兔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心率减慢,其主要机制是() A.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窦房结的直接抑制作用 B.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房室交界传导的抑制作用 C.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加强 D.心肺感受器反射活动加强
答案:C
注释: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效应是() A.两者的升压效应相同 B.两者引起心率变化相同 C.小剂量的肾上腺素使骨骼肌微动脉舒张 D.去甲肾上腺素使胃肠微动脉舒张
答案:C
注释:
下列哪项不是.心房钠尿肽的作用() A.是心房肌细胞合成分泌的 B.是体内参与机体水盐代谢、稳定血压的多肽 C.降低血压,减慢心率,扩张血管 D.可促进醛固酮分泌
答案:D
注释:
下列血管活性多肽中具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作用() A.钠尿肽 B.肾上腺髓质素 C.降钙素基因相关肤 D.尾加压素
答案:D
注释: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增强时,将出现() A.醛固酮释放减少 B.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C.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活动减弱 D.肾小管对Na+重吸收增加
答案:D
注释:
下列有关一氧化氮对心血管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 B.可引起局部血管平滑肌收缩 C.基础状态下释放的NO参与维持血管的正常张力 D.作用机制主要是激活鸟苷酸环化酶/cGMP途径
答案:B
注释:
麻醉家兔的实验中,动物进行气管插管,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可能出现的现象包括() A.夹闭侧窦神经传入活动增加 B.平均动脉压升高 C.外周血管舒张 D.心迷走神经的紧张性升高
答案:B
注释:
男,71岁。头痛头晕12小时。20年前发现血压升高,未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测血压160/100mmHg。关于该患者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 A.敏感性增强 B.调定点下移 C.血压变化对传入神经活动无影响 D.仍能缓冲快速的血压变化
答案:D
注释:
男,69岁。头晕心悸10分钟。既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史2年。家人为其轻按左侧颈动脉窦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窦神经传入冲动减少 B.迷走神经兴奋心率降低 C.与电刺激完整迷走神经的作用相同 D.不会引起血压改变
答案:B
注释:
男,34岁。头痛2天,查体血压140/84mmHg。医生给他口服倍他乐克(β受体拮抗剂)治疗,可能出现的是() A.心室肌肌质网的Ca2+泵活性增强 B.心室肌细胞Ca2+内流减少 C.不影响心室肌细胞L型Ca2+通道开放 D.窦房结P细胞4期Ca2+内流增多
答案:B
兔的主动脉神经单独成为一束,与迷走神经伴行于颈总动脉鞘内,以下在麻醉状态下的实验中,描述正确的是() A.刺激其中枢端血压降低 B.刺激其外周端血压降低 C.刺激其中枢端血压升高 D.刺激其外周端血压升高
答案:A
注释:
给麻醉家兔静脉注射小剂量肾上腺素后,可引起动物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但平均动脉压变化不大,这是因为肾上腺素() A.可强烈兴奋降压反射 B.通过化受体扩张全身血管 C.通过队受体扩张骨骼肌血管 D.不能引起缩血管效应
答案:C
注释:
男,69岁。下肢水肿1个月,右上腹痛1周。查体:双侧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和双下肢水肿,最可能的心血管疾病是() A.左心衰 B.右心衰 C.肺水肿 D.高血压
答案:B
注释:
男,48岁,高血压1年。口服钙通道阻滞剂,血压控制不理想。查体:血浆肾素活性2.7µg·L-1/h(正常值1.0~2.5µg·L-1/h),血管紧张素Ⅱ35µg/L(正常值10~30µg/L)。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产生的效应是() A.抑制肾素 B.抑制血管紧张素原 C.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结合 D.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合成
答案:D
注释:
在对麻醉家兔进行的心血管实验中,观察到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动物血压升高,其主要机制是() A.加强心肌收缩力 B.增加心率 C.增加外周阻力 D.增加回心血量
答案:C
注释:
女,23岁,体检发现血压升高,150/100mmHg。B超示:左肾动脉中段缩窄。则下列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是() A.醛固酮水平降低 B.肾素水平降低 C.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 D.尿钠排出量减少
答案:D
注释:
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多巴胺
答案:B
注释: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多巴胺
答案:C
注释:
交感舒血管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多巴胺
答案:C
注释: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时() A.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B.心率加快,血压降低 C.心率减慢,血压升高 D.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答案:C
注释:
情绪激动时() A.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B.心率加快,血压降低 C.心率减慢,血压升高 D.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答案:A
注释:
在高温环境中() A.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B.心率加快,血压降低 C.心率减慢,血压升高 D.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答案:B
注释:
心交感神经作用于心肌细胞的受体是() A.α受体 B.β1受体 C.β2受体 D.M受体
答案:B
注释:
心迷走神经作用于心肌细胞的受体是() A.α受体 B.β1受体 C.β2受体 D.M受体
答案:D
注释:
下列对血管神经支配的描述中,正确的是①体内绝大多数血管都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支配②体内大多数血管只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单一支配③同一器官中,交感缩血管纤维对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支配密度最高④真毛细血管不受神经纤维支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注释:
关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压力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动脉血压对管壁的机械牵张刺激②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③对快速的血压变化有明显调节作用,对缓慢而持续的血压变化不敏感④主要生理意义是保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注释:
关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①主要调节呼吸,PCO2降低时引起呼吸加深加快②生理状态下,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不明显③在窒息、酸中毒等情况下,反射性兴奋交感缩血管中枢,使血压升高④使心脑等重要器官在危急情况下优先获得血液供应()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A
注释:
关于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理功能①血管紧张素Ⅱ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②血管紧张素Ⅱ可引起醛固酮的释放③血管紧张素Ⅱ可引起肾素的释放④血管紧张素Ⅱ可促进肝内糖原合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注释:
关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在化学结构上都属于儿茶酚胺②均来自肾上腺髓质的分泌③肾上腺素可与α及β两类受体结合④在完整机体中,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注释:
对冠脉血流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对其调节最重要的是心肌本身代谢水平 B.心肌提高从单位血液中摄取氧的潜力小 C.在代谢产物中腺苷作用最重要 D.交感神经兴奋只能使冠脉收缩
答案:D
注释:
下列哪种物质不容易通过血脑屏障() A.CO2和O2 B.乙醇 C.甘露醇 D.糖
答案:C
注释:
心肌缺O2引起冠脉舒张,在该反应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前列腺素 B.乳酸 C.氢离子 D.腺苷
答案:D
注释:
下列因素中,引起肺循环血管平滑肌收缩反应最重要的是() A.低O2 B.H+增加 C.5-HT增加 D.CO2减少
答案:A
注释:
CO2过多引起脑血管舒张的中介物是() A.乳酸 B.H+ C.Ach D.NE
答案:B
注释:
血脑屏障的形态学基础是() A.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 B.毛细血管壁和脉络丛细胞 C.软脑膜和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周足 D.室管膜和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周足
答案:A
注释:
在生理调节情况下,下列各因素中哪项对脑血流量影响最大() A.血液黏滞度 B.动脉血CO2分压 C.脑脊液压力 D.脑组织液pH
答案:B
注释:
下列哪种情况下可发生冠脉舒张() A.颈动脉窦内压力感受器受刺激时 B.动脉血pH增高时 C.动脉血CO2分压降低时 D.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时
答案:D
注释:
平均动脉压在下列哪个范围内,脑血流可保持恒定() A.50~180mmHg(6.7~24.0Kpa) B.80~120mmHg(10.7~16.0Kpa) C.40~200rnmHg(5.35~26.7Kpa) D.60~140mmHg(8.0~18.7Kpa)
答案:D
注释:
体循环和肺循环基本相同的是() A.收缩压 B.外周阻力 C.血流量 D.毛细血管处的液体交换
答案:C
注释:
左冠状动脉血流量() A.在心室收缩期多,心室舒张期少 B.由交感舒血管纤维控制 C.在迷走神经兴奋时增多 D.在心肌代谢加强,耗氧量增加时增多
答案:D
注释:
影响肺循环血流量的主要因素是() A.肺泡气的CO2分压 B.肺泡气的氧分压 C.交感神经 D.迷走神经
答案:B
注释:
实验中刺激心交感神经时冠脉血流量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A.神经末梢递质作用冠脉的β受体 B.心肌耗O2量增加 C.心肌CO2产生量增加 D.腺苷产生增加
答案:D
注释:
一般情况下,左心室冠脉血流量在收缩期的血流量为舒张期的20%~30%,可见影响冠脉血流量的主要因素是() A.脉压大小 B.平均动脉压高低 C.心脏搏出量多少 D.舒张压的高低和心舒期的长短
答案:D
注释:
关于脑循环的实验中,可能发生的有() A.平均动脉压从60mmHg升高到100mmHg时,脑血流量增加 B.二氧化碳可使脑血管舒张 C.颅内压增高时脑血流量增加 D.能够吸收入血的药物就可以进入脑组织,影响局部神经细胞的功能
答案:B
注释:
对家兔肺循环的检测,正确的是() A.吸入气中的氧分压降低时,可引起肺血管舒张 B.肺循环毛细血管平均血压较低 C.右心衰竭时,可导致肺水肿 D.吸气时,肺血容量减小,使肺静脉回到左心房的血量减少
答案:B
注释:
心动周期中冠脉血流量达到最大值是在() A.心室等容收缩期 B.心室等容舒张期 C.快期射血期 D.减慢射血期
答案:B
注释:
心动周期中冠脉血流昼急剧减少是在() A.心室等容收缩期 B.心室等容舒张期 C.快期射血期 D.减慢射血期
答案:A
注释:
动脉血压最高的是在() A.心室等容收缩期 B.心室等容舒张期 C.快期射血期 D.减慢射血期
答案:C
注释:
冠脉血流的特点有①冠脉侧支丰富,容易建立侧循环②冠脉血管在心肌收缩时易于受到压迫③冠脉舒缩主要受神经调节④心肌缺O2时冠脉舒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注释:
可直接收缩冠状动脉的物质有①NE②肾上腺素分泌增多③大剂量的抗利尿激素④血管紧张素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注释:
下列物质中,哪些容易通过血脑屏障①O2和CO2②甘露醇③乙醇④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第三节、呼吸
内呼吸是指() A.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B.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C.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D.组织换气和组织细胞内的氧化代谢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47。内呼吸指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以及组织细胞内的氧化代谢的过程,其中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也称组织换气。
平静呼吸时呼吸运动的特点是() A.吸气和呼气均为主动的 B.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C.吸气是被动的,呼气是主动的 D.吸气和呼气都是被动的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49。正常人安静状态下的呼吸平稳而均匀,呼吸频率为12~18次/分,称为平静呼吸,即吸气主动而呼气被动的呼吸形式。
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来自() A.肺内压与跨壁压之间的压力差 B.胸膜腔内压与跨壁压之间的压力差 C.胸膜腔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D.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49。肺泡气与外界大气之间的压力差是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在一定的海拔高度,外界大气的压力是相对恒定的,因而在呼吸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只能是肺泡内气体的压力,即肺内压。所以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来自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 A.胸膜腔内压的周期性变化 B.腹腔内压的周期性变化 C.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 D.大气压与肺内压之间的压力差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49。肺内压在呼吸过程中的变化取决于肺的扩张和缩小,但肺自身并不具有主动张缩能力,它的张缩必须依赖于胸廓的节律性扩张和缩小,而胸廓的张缩则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因此,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所引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是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
平静吸气主要由什么肌肉收缩所致() A.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 B.肋间外肌和隔肌 C.肋间内肌和隔肌 D.肋间外肌和腹肌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48。平静呼吸时吸气肌收缩,吸气运动是一个主动过程,主要吸气肌是膈肌和肋间外肌,所以平静吸气是由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所致。
胸膜腔内压是由下列哪些因素形成的() A.肺内压-肺回缩压 B.大气压+肺回缩压 C.大气压-非弹性阻力 D.大气压+非弹性阻力
答案:A
注释:
胸膜腔内保持负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 A.呼吸道存在一定阻力 B.吸气肌收缩 C.胸膜腔密闭 D.胸膜腔内有少量液体
答案:C
注释:
下列关于胸膜腔内负压生理意义的描述,错误的是() A.促进静脉回流 B.促进淋巴回流 C.使吸气变得省力 D.使肺保持扩张状态
答案:D
注释:
下列关于组织顺应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弹性阻力小,顺应性大 B.弹性阻力大,顺应性小 C.易扩展的组织顺应性大 D.与组织的弹性阻力成正变关系
答案:D
注释:
正常情况下肺弹性阻力的主要来源是() A.肺泡表面张力 B.肺表面活性物质 C.气道阻力 D.肺组织本身的弹性阻力
答案:A
注释:
非弹性阻力的主要成分是() A.肺泡表面张力 B.肺表面活性物质 C.气道阻力 D.肺组织本身的弹性阻力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4。非弹性阻力包括惯性阻力、粘滞阻力和气道阻力,其中气道阻力占非弹性阻力的80%~90%,故非弹性阻力的主要成分是气道阻力。
下列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和分泌 B.主要成分为二棕桐酰卵磷脂 C.防止肺泡内形成组织液 D.使大小不一的肺泡容积稳定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3。肺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含脂质与蛋白质的混合物,其中脂质中60%以上是二棕榈酰卵磷脂。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①有防止肺水肿,阻止液体渗入肺泡,故答案C正确;②有维持不同大小肺泡的稳定性,不是指稳定容积,故答案D错误。
根据Laplace定律,大小不一的肺泡彼此相通,且表面张力相等,则导致() A.小肺泡内压力大,大肺泡内压力小 B.小肺泡内压力小,大肺泡内压力大 C.大小肺泡内压力相等 D.吸气时气体主要进入小肺泡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2-P153。根据Laplace定律,如果表面张力系数不变,则肺泡的回缩力与肺泡半径成反比,即小肺泡的回缩力大,大肺泡的回缩力小,故小肺泡内压力大,大肺泡内压力小,呼气时气体主要出自小肺泡,吸气时气体主要进入大肺泡。
支配气道平滑肌的副交感神经兴奋将使() A.平滑肌舒张,气道阻力降低 B.平滑肌舒张,气道阻力增加 C.平滑肌舒张,气道阻力不变 D.平滑肌收缩,气道阻力增加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5。副交感神经使气道平滑肌收缩,口径变小,气道阻力增加,故选D。
哮喘患者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导致气道阻力增加,可能的因素是() A.交感神经兴奋 B.儿茶酚胺释放增加 C.PGE2释放增加 D.吸气时O2含量增加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5。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PGE2均可使气道平滑肌舒张,故答案A、B、C均正确。
肺气肿病人() A.肺弹性阻力增大 B.吸气困难明显 C.呼气困难明显 D.吸气时程延长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4。肺气肿时,肺弹性成分大量破坏,肺回缩力缩小,顺应性增大,弹性阻力减小,患者表现为呼气困难,故选C。
肺活量等于() A.潮气量+补吸气量 B.潮气量+补呼气县 C.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D.潮气量+功能余气量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6。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称为肺活量,它是潮气量、补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故选C。
平静呼吸过程中,能缓冲肺泡气O2和CO2分压变化幅度的是() A.潮气量 B.补呼气量 C.余气量 D.功能余气量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6。功能余气量的生理意义是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气O2和CO2分压变化幅度,使肺泡气和动脉血的O2和CO2分压不会随呼吸发生大幅度波动。
能较好评价肺通气功能的指标是() A.潮气量 B.补呼气量 C.余气量 D.时间肺活量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6。时间肺活量也叫用力呼气量,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能较好评价肺通气功能。
衡量肺通气功能储备能力的指标是() A.肺通气量 B.肺泡通气量 C.用力肺活量 D.通气储量百分比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7。对平静呼吸时的每分通气量与最大通气量进行比较,可了解通气功能的储备能力,通常用通气储量百分比表示。
肺部气体扩散的动力和决定气体扩散方向的关键因素是() A.气体的溶解度 B.气体的分压差 C.通气/血流比值 D.肺泡膜的通透性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9。气体的分压差是指两个区域之间某气体分压的差值,它是气体扩散的动力和决定气体扩散方向的关键因素,故选B。
CO2的扩散系数约是O2的20倍,主要是() A.CO2的分子量大 B.CO2的分子量小 C.O2的溶解度大 D.CO2的溶解度小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7。CO2的扩散系数约是O2的20倍,主要是因为CO2在血浆中的溶解度约为O2的24倍,故选C。
气体扩散速率与下列成反比关系的是() A.气体分压差 B.气体扩散距离 C.气体扩散面积 D.气体溶解度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9。根据Fick弥散定律,气体在通过薄层组织时,扩散速率与组织两侧的气体分压差、温度、扩散面积和气体分子溶解度成正比,与扩散距离和气体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故选B。
下列关于通气/血流比值的描述,错误的是() A.安静时正常比值为0.84 B.肺动脉栓塞时,比值增大 C.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意味着肺泡无效腔增大 D.从肺底部到肺尖部比值逐渐减少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1。正常成年人安静时比值为0.84,如果该比值增大,、意味着通气过多或血流相对不足,部分肺泡气体未能与血液气体充分交换,致使肺泡无效腔增大。肺动脉栓塞时血流相对不足,比值增大。肺尖部比值较大,可高达3.3,肺底部比值较小,可低至0.63,故选D。
气体的肺扩散容量是指() A.在1mmHg分压差情况下,每分钟在肺部扩散的气体总量 B.在1mmHg分压差情况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在肺部扩散的气体总量 C.基础状态下每分钟肺部气体扩散的总量 D.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肺部扩散气体的总最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2。气体在单位分压差(1mmHg)的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毫升数称为肺扩散容量,故选A。
下列有关氧在血液中运输的描述,错误的是() A.O2主要与Hb结合运输 B.O2与Hb结合反应迅速可逆 C.O2与Hb的结合反应需要酶催化 D.O2与Hb结合反应受PO2影响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3。血液中所含的O298.5%以化学结合的形式运输,Hb成为有效的运输O2的载体。O2与Hb结合反应快,可逆,解离也很快,结合和解离不需酶的催化,但可受PO2影响。故答案ABC均正确,C错误。
Hb氧含量是() A.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 B.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 C.Hb实际结合的O2量占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的百分比 D.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与Hb实际结合的O2量之差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3。Hb氧含量是指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故选A。
解离曲线是表示下列哪种关系的曲线() A.血红蛋白含量与血氧含量 B.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 C.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含量 D.血红蛋白浓度与血红蛋白氧容量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4。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中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关系的曲线,也称为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故选B。
Hb的构型由R型变为T型时() A.氧离曲线左移 B.Hb与H+结合能力降低 C.Hb与O2的亲和力降低 D.Hb与CO2结合能力降低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5。血液酸度增加时,H+与Hb多肽链某些氨基酸残基结合,促进盐键形成,使Hb分子向T型转变,对O2的亲和力降低。故选C。
解离曲线由正常位置向左移() A.表明血液在一定PO2时氧含量减少 B.可发生在贫血时 C.表明血液流经组织时释放氧蜇增加 D.可见于贮存了数周的血液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5。红细胞内2,3-DPG浓度升高时,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氧解离血线右移,反之,曲线左移。贮存了数周的血液因糖酵解停止,红细胞内2,3-DPG浓度降低,使Hb与O2的亲和力增加,O2不易解离,而曲线左移。故选D。
引起氧解离曲线右移的因素是() A.PCO2分压升高 B.2,3-DPG降低 C.pH升高 D.温度降低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5。血液PH降低或PCO2升高时,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氧解离血线右移。故选A。
波尔效应是下列哪种因素对氧解离曲线的影响() A.温度 B.pH和PCO2 C.2,3-DPG D.CO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5。血液PH和PCO2对Hb与O2的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故选B。
血液中CO2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A.物理溶解 B.氧合血红蛋白 C.去氧血红蛋白 D.碳酸氢盐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6。血液中所含的CO295%以化学结合的形式运输,而化学结合的形式主要是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故选D。
下列哪种因素将导致静脉血PO2降低() A.贫血 B.CO中毒 C.剧烈运动 D.亚硝酸盐中毒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6。因为贫血、CO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主要是Hb含量降低或Hb构型改变,使携O2量减少,血氧含量降低,对PO2影响不明显;过度通气时吸入更多新鲜空气,不导致PO2降低;而剧烈运动时,代谢明显增强,耗氧量增加,可导致静脉血PO2降低。
下列各项中,能引起动脉血PCO2降低的是() A.增大无效腔 B.肺气肿 C.肺水肿 D.过度通气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8。过度通气时,Hb与O2结合,何尔登效应促进CO2释放,动脉血PCO2降低,故选D。
何尔登效应是下列哪种因素对CO2运输的影响() A.温度 B.O2与Hb的结合 C.pH和PCO2 D.2,3-DPG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8。何尔登效应是指Hb与O2结合可促进CO2释放,而释放O2之后Hb则易于与CO2结合,故选B。
体内PCO2最高的部位是() A.细胞内液 B.组织液 C.静脉血液 D.动脉血液
答案:A
注释:细胞在进行有氧过程中会消耗氧气产生CO2,产生CO2的细胞器是细胞质中的线粒体,这些CO2产生后会由线粒体进入细胞质基质中再进入细胞外液中,所以体内PCO2最高的部位是细胞内液。
实验中要保待动物基本呼吸节律,必须保留动物的()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小脑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9。延髓是基本呼吸中枢,可产生基本呼吸节律,故实验中要保持动物基本呼吸节律,必须保留动物的延髓。选B。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的主要功能是() A.促使吸气转为呼气 B.促使呼气转为吸气 C.减慢呼吸频率 D.使吸气时程延长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9。脑桥呼吸调整中枢主要含呼气神经元,其作用是限制吸气,促使吸气向呼气转换。故选A。
血液中PCO2升高使呼吸运动加强的最主要途径是() A.直接刺激脑桥呼吸中枢 B.直接刺激延髓呼吸中枢 C.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D.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2。血液中的CO2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使化学感受器周围细胞外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升高,从而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故选C。
缺O2使呼吸运动增强的主要途径是() A.直接刺激脑桥呼吸中枢 B.直接刺激延髓呼吸中枢 C.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 D.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1。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敏感的是动脉血中PO2下降,PCO2升高或氢离子浓度增加,故缺O2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运动增强。选D。
脑脊液中H+浓度升高使呼吸运动加强的最主要途径是() A.直接刺激脑桥呼吸中枢 B.直接刺激延髓呼吸中枢 C.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 D.刺激中枢化学敏感区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2。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性刺激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的氢离子,而不是CO2,故脑脊液中H+浓度升高可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使呼吸运动加强。选D。
自然呼吸情况下,PCO2升高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增强的原因是() A.血液H+浓度也升高 B.血液PO2降低 C.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敏感性增加 D.外周化学感受器的敏感性增加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4。PCO2升高时H+浓度也随之升高,两者的协同作用使肺通气反应比单纯PCO2升高时更强。故选A。
关于动脉血PCO2升高引起的下列效应,错误的是() A.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运动增强 B.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使呼吸运动增强 C.直接兴奋呼吸中枢 D.使氧解离曲线右移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2-173。CO2刺激呼吸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而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故不是直接兴奋呼吸中枢,选C。
高原地区,若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达到90%以上,需要PO2大于() A.100mmHg B.90mmHg C.80mmHg D.60mmHg
答案:D
注释:高原、高空环境只要吸入气PO2大于60mmHg,Hb氧饱和度可达到90%以上,故选D。
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特点是() A.对血O2含量变化敏感 B.对血液CO2浓度变化敏感 C.对血液中H+浓度变化敏感 D.对低O2时维持呼吸十分重要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2。血液中的CO2浓度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使化学感受器周围细胞外液中的H+浓度升高,从而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血液中的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故而中枢化学感受器主要感受血中CO2浓度,选B。
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因素是() A.O2 B.O2 C.H+ D.2,3-DPG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2。CO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故选A。
颈动脉体的I型细胞受刺激时,胞浆内升高的是() A.IP3 B.DG C.cAMP D.a2+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1。颈动脉体的I型细胞受刺激时,通过一定途径使细胞内Ca2+浓度升高,由此触发递质释放,引起传入神经纤维兴奋。故选D。
外周化学感受器感受的适宜刺激是() A.动脉血氧分压 B.动脉血氧含量 C.动脉血氧容量 D.动脉血氧饱和度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1。外周化学感受器敏感的是动脉血中的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或H+浓度增加,对动脉血中O2含量降低不敏感,故选A。
下列关于肺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感受器存在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 B.正常人平静呼吸时,对呼吸节律起重要调节作用 C.传入途径是迷走神经 D.可促进吸气及时转入呼气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4。在成年人,潮气量要超过1500ml时才能引起肺扩张反射,因此在平静呼吸时,肺扩张反射一般不参与呼吸运动的调节,故选B,其余均正确。
动物实验中,在大鼠气管插管的侧管上接一20cm的长管,通过长管呼吸,此时呼吸活动改变的原因是() A.通气/血流比值增加 B.肺顺应性增加 C.胸廓顺应性增加 D.气道阻力增加
答案:D
注释:此时动物吸入和呼出气体必须通过长管,使气道阻力增加,另一方面,长管使无效腔增加,肺泡通气量减少,以上因素导致通气/血流比值下降。选D。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长期出现低O2血症和CO2潴留,这时刺激呼吸的主要因素是() A.动脉血中PO2的降低 B.动脉血中PCO2的升高 C.动脉血中[H]升高 D.动脉血中HC03—的降低
答案:A
注释:由于长期缺O2和CO2潴留,化学感受器对PCO2升高产生适应性,这时PO2降低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称为兴奋呼吸的主要因素。
动物实验中,切断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后,吸入5%CO2引起肺通气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A.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B.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C.刺激中枢与外周化学感受器 D.刺激延髓呼吸中枢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1。摘除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或切断其传入神经后,吸入CO2扔能增加肺通气量。
动物实验中,切断家兔双侧颈部迷走神经后,呼吸的改变是() A.频率加快,幅度减小 B.频率加快,幅度增大 C.频率和幅度均不变 D.频率减慢,幅度增大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0。外周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切断迷走神经后外周化学感受器无法接受刺激,导致呼吸频率减慢、幅度增大。故选D。
发绀是临床常见现象。造成发绀的原因是() A.严重贫血 B.CO中毒 C.动脉血去氧Hb含量超过5% D.毛细血管血去氧Hb含量超过5%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3-P164。当血液中去氧血红蛋白含量达到5g/100ml(血液)以上时,皮肤、黏膜呈暗紫色,称为发绀。故选D。
动物实验中,增大无效腔使动物的呼吸加深加快,与此调节无关的感受器是() A.细支气管平滑肌中的牵张感受器 B.呼吸肌本体感受器 C.颈动脉窦、主动脉弓感受器 D.颈动脉体、主动脉体感受器
答案:C
注释:颈动脉窦、主动脉弓感受器是动脉压力感受器,参与调节循环,其余三项参与调节呼吸,故选C。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吸入纯氧时可导致呼吸暂停,其主要原因是() A.氢离子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消失 B.低氧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消失 C.C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消失 D.氢离子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消失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3。如果在慢性肺通气或肺换气功能障碍引起机体缺氧的情况下,给患者吸入纯氧,则可能由于解除了低氧的刺激作用而引起呼吸抑制,故选B。
下列肺容积在严重哮喘患者中降低最为显著的是() A.肺活量 B.用力肺活量 C.用力呼气量 D.深吸气量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6。在哮喘等阻塞性肺疾病患者,FEV1的降低比FVC更明显,故选C。
动物实验中,将动物的双侧外周化学感受器完全摘除后() A.增加脑脊液中CO2浓度,不能增强呼吸运动 B.增加脑脊液中H+浓度,不能增强呼吸运动 C.吸入CO2后,不能增加肺通气量 D.吸入CO2后,能够增加肺通气量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1。摘除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或切断其传入神经后,吸入CO2仍能增加肺通气,增加脑脊液CO2和氢离子浓度,也能刺激呼吸。故选D。
下列疾病中,能使通气/血流比值升高的是() A.肺水肿 B.肺气肿 C.哮喘发作 D.肺血管阻塞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1。如果该比值增大意味着通气过多或血流相对不足,部分肺泡气体未能与血液气体充分交换,致使肺泡无效腔增大,肺血管阻塞时出现血流相对不足,导致比值升高,故选D。
运动停止后,肺通气量并不立刻恢复到安静水平,原因是() A.乳酸血症引起的H+浓度升高 B.血液中PCO2升高 C.血液中PO2下降 D.脑脊液中PCO2升高
答案:A
注释:是因为运动时欠下了“氧债”,运动停止后必然有一个偿还的过程,此时引起肺通气量增加的刺激因素不是PCO2的增加,而是由于乳酸血症引起的H+浓度升高,在偿还氧债时,积累的乳酸中,80%转化为糖原,20%被代谢为CO2和H2O,故选A。
因外伤造成一侧胸膜破裂形成气胸,此时伤侧胸膜腔内压是() A.大于大气压 B.等于大气压 C.小于大气压 D.等于肺内压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1。形成气胸,胸膜腔与大气相通,此时胸膜腔负压减小或消失,等于大气压。
下列疾病中,可能使肺顺应性增加的是() A.肺充血 B.肺不张 C.肺气肿 D.肺纤维化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1。由于顺应性与弹性阻力在数值上互为倒数,所以顺应性越大表示弹性阻力越小,四个选项中肺气肿疾病的弹性阻力最小,故选C。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的原因主要是() A.肺顺应性增加 B.肺弹性阻力增加 C.肺气道阻力增加 D.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3。早产儿可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尚未成熟,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而引起肺泡极度缩小,发生肺不张,且由于肺泡表面张力过高,吸引肺毛细血管血浆进入肺泡,在肺泡内壁形成一层“透明膜”阻碍气体交换,出现NRDS,故选D。
平静腹式呼吸时起主要作用的是() A.膈肌 B.肋间内肌 C.肋间外肌 D.腹肌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49。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腹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用力呼吸时还有胸锁乳突肌和斜角肌、腹肌、肋间内肌参与,故平静腹式呼吸时起主要作用的是膈肌,选A。
平静胸式呼吸时起主要作用的是() A.膈肌 B.肋间内肌 C.肋间外肌 D.腹肌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49。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腹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用力呼吸时还有胸锁乳突肌和斜角肌、腹肌、肋间内肌参与,故平静胸式呼吸时起主要作用的是肋间外肌,选C。
当腹部活动受限时,将有助于用力呼气的是() A.膈肌 B.肋间内肌 C.肋间外肌 D.腹肌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48-149。主要吸气肌是膈肌和肋间外肌,主要呼气肌是腹肌和肋间内肌,当用力呼气时,除吸气肌舒张外,还有呼气肌参与收缩。当腹部活动受限时,有助于用力呼气的是肋间内肌,选A。
可以作为衡量肺换气功能指标的是() A.肺总量 B.肺扩散容量 C.肺活量 D.用力呼气量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2。肺扩散容量是衡量呼吸气体通过呼吸膜能力的一种指标,故选B。其中A、B、C均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是() A.肺总量 B.肺扩散容最 C.肺活量 D.用力呼气量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6。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称为肺活量,故选C。
尽力吸气后再尽力最快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是() A.肺总量 B.肺扩散容最 C.肺活量 D.用力呼气量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6。用力呼气量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选D。
分子结构较紧密的血红蛋白构型是() A.氧合血红蛋白 B.去氧血红蛋白 C.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D.一氧化碳血红蛋白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4。血红蛋白有两种构象:去氧血红蛋白为紧密型,氧合血红蛋白为疏松型,两者可相互转换。
呈樱桃红色的血红蛋白是() A.氧合血红蛋白 B.去氧血红蛋白 C.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D.一氧化碳血红蛋白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6。Hb与CO结合后呈樱桃色,因而CO中毒时,机体虽有严重缺氧却不出现发绀,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必须高度关注。
肺明显缩小时引起的吸气反射属于() A.肺扩张反射 B.肺萎陷反射 C.化学感受器反射 D.咳嗽反射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4。肺萎陷时增强吸气活动或促进呼气转换为吸气的反射为肺萎陷反射。故选B。
呼吸阻力增大时,参与调节呼吸运动的反射属于() A.肺扩张反射 B.肺萎陷反射 C.化学感受器反射 D.呼吸肌本体感受器反射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5。在人类,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对正常呼吸运动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呼吸肌负荷增加时其作用较为明显,呼吸阻力增大时呼吸肌负荷增加,故选D。
在动物脑桥上、中部之间横断并同时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动物将出现() A.长吸式呼吸 B.喘息样呼吸 C.陈-施呼吸 D.比奥呼吸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8-169。在动物脑桥上、中部之间横断并同时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吸气便大大延长,仅偶尔出现短暂的呼气,即为长吸式呼吸,选A。
在动物脑桥和延髓之间横断,动物将出现() A.长吸式呼吸 B.喘息样呼吸 C.陈-施呼吸 D.比奥呼吸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9。在动物脑桥和延髓之间横断,则不论迷走神经是否完整,都出现喘息样呼吸,表现为不规则的呼吸运动,故选B。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有①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②防止肺水肿③降低吸气阻力④降低呼气阻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3。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有:①减小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②维持不同大小肺泡的稳定性;③防止肺水肿。故选A.①②③。
非弹性阻力包括①气道阻力②静态阻力③惯性阻力④黏滞阻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1。非弹性阻力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组织的黏滞阻力,故选C.①③④。
可出现阻塞性通气不足的有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②气道内异物③气道和支气管黏膜腺体分泌过多④气道外肿瘤压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5。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气道内异物、气管和支气管等黏膜腺体分泌过多,以及气道外肿瘤压迫引起气道口径减小或呼吸道阻塞时,则可出现阻塞性通气不足。故选A.①②③④。
有关呼吸功的描述,正确的是①是压力变化与肺容积变化的乘积②以3秒钟呼吸运动所做的功来表示③以一次呼吸运动所做的功来表示④以一分钟呼吸运动所做的功来表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9。呼吸功通常以跨壁压变化乘以肺容积变化来计算,以一次呼吸运动或一分钟呼吸运动所做的功来表示。故选C.①③④。
肺通气中无效腔指①解剖无效腔②肺泡无效腔③胸廓无效腔④生理无效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57。每次吸入的气体,有一部分将留在鼻或口至终末细支气管之间的呼吸道内,不参与肺泡与血液气体之间的交换,这部分传导性呼吸道容积称为解剖无效腔,进入肺泡的气体也可血流在肺部分布不均而不能全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这部分肺泡容积称为肺泡无效腔,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一起称生理无效腔,故选B.①②④。
可使呼吸膜面积减小的因索有①肺不张②肺实变③肺气肿④肺间质水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1。肺不张、肺实变、肺气肿、肺叶切除或肺毛细血管关闭和阻塞等,均可使呼吸膜扩散面积减小而影响肺换气。故选A.①②③。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①通气/血流比值②呼吸膜的通透性和面积③气体的分压差④温度()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0。气体分压差、扩散面积、扩散距离、温度和扩散系数、扩散距离、扩散面积以及通气/血流比值等均可影响肺换气。故选D.①②③④。
与气体扩散速率成正比的因素有①扩散距离②扩散面积③温度④气体的溶解度()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1。气体扩散速率与呼吸膜的厚度(扩散距离)成反比,与扩散面积、温度、气体溶解度成正比。故选A.②③④。
动脉血PC02升高对氧运输的影响,正确的是①使Hb与氧的亲和力降低②使Hb的结构由T型转化为R型③在组织间利于O2的释放④在肺部利于O2与Hb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5。血液PCO2升高时,Hb与氧的亲和力降低,波尔效应既可促进肺毛细血管血液摄取氧,又有利于组织毛细血管释放氧。故选C.①③④。
使氧离曲线右移的因素有①pH升高②温度升高③吸入气CO浓度升高④2,3-DPG浓度升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5。温度升高、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氧解离曲线右移,红细胞内2,3-DPG浓度升高,氧解离曲线右移,故选D.②④。
氧解离曲线的上段①相当于PO2在60~100mmHg的部分②表明高原环境PO2大于60mmHg时,不会使人发生严重缺氧③可解释VA/Q不匹配时增加通气量无助于O2摄取④代表Hb向组织释放O2的贮备部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4。氧解离曲线的上段相当于血液PO2在60~100mmHg之间时的Hb氧饱和度;表明高原环境PO2大于60mmHg时,不会使人发生严重缺氧;可解释VA/Q不匹配时增加通气量无助于O2摄取,故选A.①②③。第④指氧解离曲线的下段。
CO中毒对O2的运输危害极大,这是因为①CO与Hb的亲和力极高②CO也妨碍O2与Hb的解离③CO中毒时PO2变化不明显④CO可明显抑制CO2排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6。CO中毒对O2的运输危害极大,这是因为①CO与Hb的亲和力极高,约为O2的250倍,②氧解离曲线左离,也妨碍O2与Hb的解离,③CO中毒时PO2变化不明显,因而机体虽然贵缺氧,但不会刺激呼吸运动增加肺通气,相反却可能抑制呼吸中枢,所以在给CO中毒患者吸O2时,常加入5%CO2以刺激呼吸运动,所以选项④不正确,故选D.①②③。
自主性呼吸调节中枢主要位于①延髓②脑桥③小脑④大脑皮层()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68-169。呼吸中枢包括脊髓、延髓、脑桥、间脑和大脑皮层等,其中脑桥和延髓是低位脑干,他们可产生最基本的呼吸节律,维持自主呼吸。故选A.①②。
可以通过刺激延髓腹外侧表面的化学敏感区而引起呼吸运动增强的因素是①脑脊液中H+浓度升高②脑脊液PO2降低③血液PCO2升高④脑脊液pH降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1。动物实验证明延髓腹外侧部的浅表部位是影响呼吸活动的化学敏感区,提示这些区域存在中枢化学感受器,故吸入CO2能增加肺通气量,增加脑脊液CO2和H+浓度,也能刺激呼吸,故C.①③④。
严重肺气肿、肺心病患者不宜以吸入纯O2改善缺O2,这是因为①低O2可直接兴奋呼吸中枢②此时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刺激的敏感性较低③此时低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成为兴奋呼吸中枢的主要因素④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低O2刺激适应慢()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3。在严重肺气肿、肺心病患者,由于肺换气功能障碍,导致机体慢性缺氧和CO2潴留,长时间CO2潴留能使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的刺激作用发生适应,而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低氧刺激的适应很慢,故低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对刺激就称为驱动呼吸运动的主要刺激因素。故A.②③④。
肺牵张反射包括①肺扩胀反射②肺防御反射③肺萎陷反射④肺本体感受性反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4。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故选B.①③。
第四节、消化吸收
消化道平滑肌的自动节律性和紧张性主要依赖于() A.食物消化产物的刺激作用 B.交感神经的支配 C.副交感神经的支配 D.平滑肌本身的特性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7。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肌组织的共同特性,如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这些特性的表现均有其自身的特点。
形成消化道平滑肌静息电位的主要离子是() A.Cl— B.K+ C.Na+ D.Ca2+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8。消化道平滑肌的电位变化主要由静息电位、慢波电位和动作电位等三种形式。其中,静息电位较小,且不稳定,存在一定波动,主要因K+平衡电位而产生。
消化道平滑肌的慢波起源于() A.纵行肌层 B.ajal间质细胞 C.环行肌层 D.浆膜层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8。慢波起源于消化道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cellofCajal,ICC),因此ICC被认为是胃肠运动的起搏细胞。
对胃肠平滑肌收缩节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静息电位的数值 B.动作电位的幅度 C.动作电位的频率 D.慢波的频率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8。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周期性的轻度去极化和复极化,由于其频率较慢,故称为慢波。慢波频率对平滑肌的收缩节律起决定性作用。
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动作电位去极化相主要依赖的离子是() A.Na+内流 B.K+内流 C.a2+内流 D.Ca2+与K+内流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9。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化主要依赖Ca2+内流,复极化主要由K+外流所致。
关于消化道平滑肌慢波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胃肠不收缩的情况下,也可记录到慢波电位 B.慢波的波幅和频率与平滑肌组织的种类无关 C.慢波起源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Cajal间质细胞 D.慢波的产生是肌源性的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8。消化道不同部位平滑肌的慢波频率不同,人的慢波频率在胃约每分钟3次,在十二指肠约每分钟12次,回肠末端为8~9次。故B选项中“慢波的频率与平滑肌组织的种类无关”错误。
正常人每日由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总量可达() A.1~2L B.3~4L C.5~6L D.6~8L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8。人每日由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总量可达6~8L。消化液主要由有机物、离子和水组成。
消化腺细胞分泌消化液的形式是() A.单纯扩散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出胞作用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9。消化腺分泌消化液是腺细胞主动活动的过程,包括从血液摄取原料、在细胞内合成分泌物,以酶原颗粒和囊泡等形式存储以及将分泌物由细胞排出等一系列复杂过程。
支配消化道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 A.多巴胺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γ-氨基丁酸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9。支配消化道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来自第5胸段至第2腰段脊髓侧角,在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神经节内换元后,节后纤维分布到胃、小肠和大肠各部。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
刺激交感神经对胃肠道的影响是() A.胃肠运动抑制,分泌抑制 B.胃肠运动增强,分泌增强 C.胃肠运动增强,分泌抑制 D.胃肠运动抑制,分泌增强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9。一般情况下,交感神经兴奋可抑制胃肠运动、抑制分泌。
人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是() A.甲状腺 B.脑垂体 C.下丘脑 D.消化道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0。消化道从胃到大肠的粘膜层内存在40多种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都具有社区胺的前提、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消化道粘膜中内分泌细胞的总数远超过体内其他内分泌细胞的总和,因此,消化道被认为是体内最大也是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故答案为D。
引起促胰液素释放作用最强的物质是() A.葡萄糖 B.HCl C.脂酸钠 D.淀粉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1。能够引起促胰液素释放作用的有盐酸(HCl)和脂肪酸,故最强的是B。另外,A选项葡萄糖能够引起胃动素释放。
下列哪种物质不是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 A.生长抑素 B.生长激素 C.P物质 D.胰多肽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0。A选项生长抑素是消化道δ细胞分泌的,C选项P物质由胃肠道N细胞分泌,D选项胰多肽由胃肠道PP细胞分泌。而B选项生长激素是人体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故选B。
哪项pH对唾液淀粉酶的消化活动最适宜() A.2.0~3.0 B.4.0~5.0 C.6.0~7.0 D.8.0~9.0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2。唾液淀粉酶可水解淀粉为麦芽糖,最适合的pH为中性,故选C。
有关唾液的生理作用,错误的是() A.唾液可湿润与溶解食物,使食物易于吞咽,并引起味觉 B.唾液可清除口腔中的残余食物 C.唾液可冲淡、中和、清除进入口腔的有害物质 D.唾液可使蛋白质初步分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2。唾液具有包括ABC选项所描述的作用,唾液中没有分解蛋白质的酶,不能分解蛋白质,故选D。
支配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何种唾液分泌() A.量多、固体成分多的唾液 B.量少、固体成分少的唾液 C.量少、固体成分多的唾液 D.量多、固体成分少的唾液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2。副交感神经引起的唾液分泌,主要为量多而固体成分少的稀薄唾液。
胃液分泌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和内因子 B.壁细胞分泌盐酸 C.黏液细胞分泌黏液 D.幽门腺分泌黏液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主细胞分泌的是胃蛋白酶原,而内因子是壁细胞分泌的。故选A。
关于胃酸分泌的描述,错误的是() A.壁细胞分泌 B.需要消耗能量 C.质子泵在H+分泌中起关键作用 D.壁细胞分泌HCO3—;增多时,血浆pH将下降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胃酸大量分泌的同时也有大量HCO3—进入血液,使得血液暂时碱化,pH上升,故选D。
胃蛋白酶原转变成胃蛋白酶的激活物为() A.Cl— B.Na+ C.HCl D.K+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胃蛋白酶原进入胃腔后,在HCl作用下,从酶原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肽段后,转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故选C。
胃黏膜屏障的作用是() A.防止胃蛋白酶原消化胃黏膜 B.防止Cl-由胃腔侵入黏膜 C.防止Ca2+从黏膜向胃肠弥散 D.防止H+由胃腔侵人黏膜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6。胃粘膜表面的粘液层可以有效防止胃内H+对胃黏膜的直接侵蚀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消化作用。
进食引起的胃液分泌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和体液双重调节 D.正反馈调节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6。进食引起的胃液分泌属于神经和体液双重调节。
头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 A.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尤其低 B.酸度低,胃蛋白酶含量尤其高 C.酸度及胃蛋白酶含量均高 D.酸度及胃蛋白酶含量低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6。头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多,酸度及胃蛋白酶含量均高。
胃期胃液分泌的调节描述,错误的是() A.扩张刺激胃底胃体,通过迷走-迷走长反射 B.扩张刺激胃底胃体,通过壁内神经丛短反射 C.蛋白质消化产物引起促胃液素释放 D.盐酸进人小肠引起促胃液素释放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7。盐酸进人小肠不属于胃期胃液分泌的部分。故选D。
不能刺激胃酸分泌的是() A.迷走-迷走反射 B.壁内神经丛短反射 C.食物机械扩张刺激胃幽门部 D.促胰液素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7。能刺激胃酸分泌的包括A.迷走-迷走反射、B.壁内神经丛短反射、C.食物机械扩张刺激胃幽门部。此外还有促胃液素,而不是促胰液素。故选D。
可以促进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是() A.促胰液素 B.抑胃肽 C.Ch D.表皮生长因子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9。迷走神经递质Ach(乙酰胆碱)能够促进胃酸分泌,故选C。
哪一项不能引起促胃液素分泌增多() A.食物刺激小肠上端黏膜 B.扩张刺激幽门部黏膜 C.肉汤灌注幽门部黏膜 D.盐酸灌注幽门部黏膜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9。盐酸可直接抑制胃窦黏膜G细胞,使促胃液素释放减少;也能刺激胃粘膜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间接抑制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故选D。
关于促胃液素对胃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刺激壁细胞分泌大量盐酸 B.促进胃腺黏液细胞分泌大量黏液 C.促进胃黏膜生长 D.促进胃的运动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8。促胃液素的作用有刺激壁细胞分泌大量盐酸,促进胃黏膜生长,促进胃的运动。故选B。
胃容受性舒张是通过哪一途径实现的() A.交感神经兴奋 B.迷走神经引起胃黏膜释放前列腺素 C.迷走神经末梢释放肽类物质 D.迷走神经末梢释放ACh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1。胃容受性舒张是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实现的,参与该反射的迷走神经传出纤维属于抑制性纤维,其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可能是血管活性肠肽。故选C。
胃特有的运动形式是() A.紧张性收缩 B.容受性舒张 C.蠕动 D.分节运动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1。胃特有的运动形式是容受性舒张,选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0。容受性舒张是胃特有的一种运动形式。胃的运动形式有紧张性收缩、容受性舒张、蠕动。
关于消化道运动的作用,错误的是() A.磨碎食物 B.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C.使食物大分子水解成小分子 D.向消化道远端推送食物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2。消化道运动是物理过程,不能使食物大分子水解成小分子,故选C。
三大营养物质经胃排空的速度由快至慢的排列顺序是() A.糖类、蛋白质、脂肪 B.蛋白质、脂肪、糖类 C.脂肪、糖类、蛋白质 D.蛋白质、糖类、脂肪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1。三大营养物质经胃排空的速度由快至慢的排列顺序是糖类、蛋白质、脂肪。
关于胃排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胃的蠕动是胃排空的动力 B.迷走神经兴奋促进胃排空 C.液体食物排空速度快于固体食物 D.糖类食物排空最快,蛋白质最慢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1。三大营养物质经胃排空的速度由快至慢的排列顺序是糖类、蛋白质、脂肪。故D选项错误。
关于胃排空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胃内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B.胃排空是连续进行的 C.胃排空决定于幽门两侧的压力差 D.胃排空受十二指肠内容物pH的影响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1。胃排空收到十二指肠内因素的控制,可以暂停,不一定是连续的。故选B。
引起胰蛋白酶原活化最主要的物质是() A.组织液 B.肠激酶 C.胰蛋白酶原本身 D.盐酸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3。引起胰蛋白酶原活化最主要的物质是肠激酶。故选B。
糜蛋白酶原的激活依赖于() A.胰蛋白酶 B.HCO3- C.HCl D.组织液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3。糜蛋白酶原主要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有活性的糜蛋白酶。故选A。
对脂肪、蛋白质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 A.唾液 B.胃液 C.胰液 D.胆汁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3。胰液包含多种消化酶,包括胰脂肪酶和胰蛋白酶,能够消化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故选C。
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 A.水少,碳酸氢盐和酶含量丰富 B.水和碳酸氢盐的含量少,酶含量丰富 C.水多,碳酸氢盐和酶含量也丰富 D.水少,碳酸氢盐和酶含量也少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4。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水和碳酸氢盐的含量少,酶含量丰富。
使促胰液素释放的因素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脂酸钠、蛋白质分解产物、盐酸 B.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盐 C.盐酸、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 D.盐酸、脂酸钠、蛋白质分解产物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4。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因素中,最强的是盐酸,其次是蛋白质分解物和质脂酸钠。故选C。
关于胰液分泌的调节,错误的是() A.在非消化期,胰液基本上不分泌 B.食物是促进胰液分泌的自然因素 C.体液因素主要是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 D.迷走神经兴奋,促胰液素分泌增多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4。迷走神经兴奋不引起促胰液素释放;切除小肠的外来神经后,盐酸在小肠内仍能引起胰液分泌,说明促胰液素的释放不依赖于肠外来神经。
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分泌() A.大量水和碳酸氢盐,酶含量较少 B.少量水和碳酸氢盐,酶的含量也很少 C.少量水和碳酸氢盐,酶的含量很丰富 D.大量水,而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很少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4。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胰腺小管上皮细胞,使其分泌大量的水和碳酸氢盐,酶的含量很低。故选A。
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引起大量胰液分泌的主要机制是() A.交感神经兴奋 B.迷走神经兴奋 C.小肠黏膜释放促胃液素 D.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4。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引起大量胰液分泌主要是因为可以刺激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故选D。
缩胆囊素能引起胰腺分泌() A.酶多、碳酸氢钠与水较少 B.酶少、碳酸氢钠与水多 C.酶、碳酸氢钠与水同样多 D.酶与碳酸氢钠均多、水少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4。缩胆囊素能够促进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还有较少的碳酸氢钠与水。故选A。
引起胆囊收缩的一个重要体液因素是() A.促胃液素 B.促胰液素 C.缩胆囊素 D.胆盐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4。缩胆囊素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促进胆囊强烈收缩,排出胆汁。故选C。
胰腺分泌HC03—,错误的是() A.由胰腺内小导管上皮细胞分泌 B.为胰酶提供适宜的作用环境 C.防止盐酸对十二指肠黏膜的侵蚀 D.缩胆囊素可引起HC03—大量分泌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4。缩胆囊素能够促进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还有较少的碳酸氢盐,D错误,故选D。
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胆汁的成分() A.电解质 B.胆酸盐 C.脂肪酶 D.胆固醇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5。胆汁是唯一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故选C。
食物通过消化道时,在哪一部位停留时间最长() A.食管 B.胃 C.小肠 D.结肠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5。食物物通过消化道时,在小肠停留时间最长。故选C。
不是促胃液素作用的是() A.促进胃酸分泌 B.与缩胆囊素有协同作用 C.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 D.促进胃液中水和HC03—的大量分泌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6。选项D.促进胃液中水和HC03的大量分泌,是促胰液素的作用,而不是促胃液素。故选D。
关于分节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小肠所特有的 B.分节运动存在频率梯度 C.空腹时即有明显分节运动 D.是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舒缩活动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7。空腹时分节运动几乎不存在,食糜进入小肠后逐步加强。
关于大肠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储存食物残渣,形成粪便 B.大肠液有保护黏膜、润滑粪便的作用 C.大肠液中的消化酶对消化起重要作用 D.进食后往往可发生集团蠕动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0。大肠液中可能含有少量的二肽酶和淀粉酶,它们对物质的分解作用不大。故选C。
排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A.大脑皮质 B.脑桥 C.延髓 D.脊髓腰骶段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0。排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腰骶段。当肠蠕动将粪便推入直肠时,可扩张管刺激直肠壁的感受器,冲动沿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至腰、骶段脊髓的初级排便中枢。故选D。
胆汁的主要作用是() A.促进淀粉水解 B.激活胰蛋白酶原 C.杀灭细菌 D.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5。胆汁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下列关于胃酸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肠液、胆汁的分泌 B.可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而易于分解 C.可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D.可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胃酸有多种生理作用: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②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蛋白质的水解;③杀灭随食物进人胃内的细菌,对维持胃及小肠内的无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④盐酸随食糜进人小肠后,可促进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的分泌,进而引起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⑤盐酸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由于盐酸属于强酸,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具有侵蚀作用,如果盐酸分泌过多,将损伤胃和十二指肠黏膜,诱发或加重溃疡病。若胃酸分泌过少,则可引起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故选D。
下列关于胆汁的生理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胆盐、胆固醇、卵磷脂都可乳化脂肪 B.胆汁可与脂肪酸结合,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C.胆汁可促进水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D.胆汁可以促进脂肪的消化于吸收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5。胆汁的作用包括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而不是水溶性维生素。故选C。
能够吸收维生素B12的部位是() A.十二指肠 B.空肠 C.回肠 D.结肠上端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5。大部分维生素在小肠上段被吸收,只有维生素B12是在回肠被吸收的。
最容易吸收水分及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是() A.十二指肠 B.胃 C.食管及胃 D.小肠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2。最容易吸收水分及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是小肠。故选D。
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被吸收的部位是() A.十二指肠 B.空肠及回肠 C.十二指肠及空肠 D.十二指肠及回肠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4。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被迅速吸收,故选C。
小肠对糖的选择性吸收,表现在各种单糖吸收速度不同,吸收最快的是() A.核糖 B.半乳糖 C.果糖 D.木糖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4。各种单糖的吸收速率有很大差别,己糖很快,戊糖很慢。在己糖中,又以半乳糖和葡萄糖吸收最快。故选B。
水分在小肠的吸收机制是() A.渗透和滤过 B.主动转运 C.入胞作用 D.单纯扩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2。水的吸收都是跟随溶质分子的吸收而被动吸收的,特别是NaCl的主动吸收所产生的渗透压梯度是水吸收的主要动力。故选A。
果糖在小肠的吸收机制是() A.渗透和滤过 B.主动转运 C.入胞作用 D.易化扩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4。进入细胞的单糖以经载体异化扩散的方式离开细胞进入组织间液,随后入血。
氨基酸和葡萄糖在小肠的吸收机制是() A.渗透和滤过 B.原发性主动转运 C.入胞作用 D.继发性主动转运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4。氨基酸的吸收过程与单糖相似,自肠腔进入黏膜上皮细胞的过程也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水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机制是() A.渗透和滤过 B.主动转运 C.入胞作用 D.易化扩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5。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B6、PP)是通过依赖于Na+的同向转运体被吸收的,属于易化扩散。
下列哪项不利于铁的吸收() A.胃酸 B.高铁 C.维生素C D.二价金属转运体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3。食物中的铁绝大部分是高铁(Fe3+),不易被吸收。
吸收铁的主要部位() A.胃底部 B.胃窦部 C.结肠 D.小肠上部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3。铁主要在小肠上部被吸收。
胆汁可促进() A.钙铁的吸收 B.蛋白质的吸收 C.糖的吸收 D.维生素E的吸收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5。胆汁可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胆汁可以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是因为含有() A.胆盐 B.胆红素 C.胆固醇 D.胆绿素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5。胆汁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胆盐,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将离体肠段置于适宜的环境中,仍然有节律性的收缩运动,表明小肠平滑肌() A.传导性好 B.有自律性 C.伸展性好 D.收缩性强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7。消化道平滑肌在离体后,置于适宜的人工环境内仍能自动进行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具有自律性。
胃大部切除的患者出现贫血,红细胞体积变小,其主要原因是() A.胃酸减少 B.胃蛋白酶减少 C.内因子减少 D.HCO3-减少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4。红细胞体积变小引起的贫血一般是缺铁性血,盐酸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女,59岁,上腹部不适,食欲缺乏3年。体重减轻,乏力半年,查体:贫血貌,上腹部轻压痛。Hb87g/L,胃镜检查胃体皱襞稀疏,黏膜血管透视,未见肿块与溃疡。考虑的诊断是() A.萎缩性胃炎 B.胃癌 C.慢性浅表性胃炎 D.慢性淋巴细胞性胃炎
答案:A
注释:萎缩性胃炎主要症状是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
检查发现萎缩性胃炎患者血中促胃液素水平增高。其原因是() A.交感神经兴奋 B.迷走神经兴奋 C.促胰液素分泌减少 D.胃酸对G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8。促胃液素是由胃窦及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黏膜中G细胞分泌的一种胃肠激素,可强烈刺激壁细胞分泌胃酸。胃酸对促胃液素的分泌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酸分泌减少,血中促胃液素水平增高。
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生贫血的机制是() A.慢性消化道出血 B.铁利用障碍 C.蛋白质吸收障碍 D.内因子缺乏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6。机体发生萎缩性胃炎或胃大部切除后,由于内因子分泌不足,可因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而发生巨幼细胞性贫血。
经常处于高酸和胃蛋白酶环境中的胃黏膜,却不会发生自身消化,是由于存着自我保护机制。主要机制是() A.黏液屏障 B.黏液细胞保护 C.碳酸氢盐屏障 D.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能有效地保护胃黏膜免受胃内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
动物实验中,将蛋白质类食物通过胃瘘直接放入胃内,胃液分泌的特点是() A.量大、酸度高,消化力较强 B.量大、酸度低,消化力较强 C.量大、酸度高,消化力较弱 D.量大、酸度低,消化力较弱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4。在食物或药物刺激下,胃酸将大大增加,消化能力增强。
在兔的动物实验中,电刺激脱下迷走神经时,不会出现的是() A.胃平滑肌收缩 B.肠道平滑肌收缩 C.胃液分泌增加 D.胃肠道括约肌收缩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9。迷走神经促进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但对消化道的括约肌则起抑制作用。
胆囊造影时,为检查胆囊的收缩功能,让受试者进食油煎荷包蛋是为了促() A.胆盐的合成 B.胆固醇的合成 C.胃泌素的分泌 D.缩胆囊素的分泌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4。缩胆囊素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胆囊强烈收缩,引起缩胆囊素释放的因素按由强至弱的顺序为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盐酸、脂肪;糖类有刺激作用。
幽门梗阻患者最有诊断价值的症状是() A.腹胀 B.贫血 C.消瘦 D.呕吐
答案:D
注释:幽门位于胃部底端是消化道最狭窄的部位,幽门梗阻最明显症状会有大量呕吐。
幽门梗阻患者出现严重呕吐时,可导致() A.代谢性碱中毒 B.呼吸性碱中毒 C.代谢性酸中毒 D.混合型酸中毒
答案:A
注释:幽门梗阻大量呕吐则使血钾、钠、氯都偏低,身体呈低钾性碱中毒。
幽门梗阻患者因长期呕吐,常发生下列哪一种类型的碱中毒() A.低K+低Cl—性碱中毒 B.低K+高Cl—性碱中毒 C.高K+高Cl—性碱中毒 D.高K+低Cl—性碱中毒
答案:A
注释:幽门梗阻大量呕吐则使血钾、钠、氯都偏低,身体呈低钾性低氯性碱中毒
正常情况下,胰腺的消化酶并不能引起自身消化,主要是由于() A.胰液中含有HCO3—; B.胰液中有大量的胰酶抑制物 C.胰淀粉酶以无活性的形式存在 D.大部分胰酶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3。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原以无活性的式存在于胰液中,需经肠激酶激活成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急性胰腺炎时,可因胰管内压力升高导致胰小管和胰腺腺泡破裂,出现胰腺组织的自身消化,其主要作用的酶是() A.胰淀粉酶 B.胰蛋白酶 C.抗胰蛋白酶 D.胰脂肪酶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3。胰腺腺泡中含有大量的消化酶,胰腺组织多为蛋白质成分故自身消化主要作用的酶为胰蛋白酶。
胆管梗阻患者体内哪种消化酶的作用减弱() A.胰淀粉酶 B.胰蛋白酶 C.糜蛋白酶 D.胰脂肪酶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5。胆汁中的胆盐、卵磷脂和胆固醇等均可作为乳化剂,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在水性的肠液中,因而可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促进脂肪的分解消化。
肝硬化、腹水病人,出现水肿与肝脏哪项生理功能有关() A.蛋白质合成与分解 B.防御和免疫功能 C.激素代谢 D.再生功能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9。肝脏是合成血浆蛋白的主要场所。肝硬化患者低白蛋白血症,常有下肢水肿及腹水。
急性菌痢患者出现的”里急后重”现象主要是哪段消化道受炎症刺激引起的() A.空肠 B.横结肠 C.降结肠 D.直肠
答案:D
注释:发生“里急后重”的异常排便症状,多数由直肠炎引起。
慢性菌痢患者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将会导致哪种维生素的缺乏() A.维生素A和维生素B复合物 B.维生素D和维生素E C.维生素E和维生素A D.维生素K和维生素B复合物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1。大肠内的细菌能利用肠内较为简单的物质来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这些维生素可被人体吸收利用。抗菌痢的广谱抗生素会杀灭这些大肠内的细菌。
VitB12是许多代谢过程所必需的,下列哪些情况不会引起其缺乏() A.胃全切 B.胃壁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破坏 C.慢性胃炎引起的胃酸缺乏 D.外科切除空肠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5。维生素B12吸收部位是回肠,胃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和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内因子-维生素B12复合物,可保护维生素B12免遭肠内水解酶的破坏。当内因子-维生素B12复合物运行至回肠后,内因子的另一活性部位与回肠黏膜细胞膜的相应受体结合,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外科医生不轻易切除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和空肠,为什么() A.小肠有容受性舒张的功能 B.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吸收部位 C.小肠具有回盲瓣 D.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是重要的消化腺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3、P201。小肠内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被吸收。
胃大部切除患者有严重贫血,外周血巨幼红细胞增多,主要是因为下列哪种物质减少而引起的() A.内因子 B.维生素B12 C.HCL D.HCO3-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胃液中若缺乏内因子,可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而影响红细胞生成,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肝损伤的病人胆汁分泌减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影响脂肪的消化分解 B.影响脂肪的吸收 C.不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D.影响胃酸的中和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5。胆汁主要作用促进脂肪的消化,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分泌胃蛋白酶原的是() A.主细胞 B.壁细胞 C.黏液细胞 D.幽门黏膜中G细胞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胃蛋白酶原主要由胃泌酸腺的主细胞合成和分泌。
分泌HCL的是() A.主细胞 B.壁细胞 C.黏液细胞 D.幽门黏膜中G细胞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胃酸(HCL)主要由胃粘膜壁细胞分泌。
分泌促胃液素的是() A.主细胞 B.壁细胞 C.黏液细胞 D.幽门黏膜中G细胞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8。促胃液素是由胃窦及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黏膜中G细胞分泌的一种胃肠激素。
分泌内因子的是() A.主细胞 B.壁细胞 C.黏液细胞 D.幽门黏膜中G细胞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壁细胞在分泌盐酸的同时,也分泌一种被称为内因子的糖蛋白。
壁细胞上的H2受体阻断剂是() A.阿托品 B.西咪替丁 C.前列腺素 D.奥美拉唑
答案:B
注释:西咪替丁及其类似物可阻断组胺与壁细胞上的H2受体结合而抑制胃酸分泌。
胆碱能受体阻断剂是() A.阿托品 B.西咪替丁 C.前列腺素 D.奥美拉唑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9。胆碱能通过激活M受体促进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阿托品是M受体拮抗剂。
分解蛋白质为䏡和胨的是() A.胃蛋白酶 B.淀粉酶 C.胰脂肪酶 D.胰蛋白酶原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胃蛋白酶可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质,使之分解成䏡和胨、少量多肽及游离氨基酸。胰蛋白酶原无活性。
分解淀粉为麦芽糖的是() A.胃蛋白酶 B.淀粉酶 C.胰脂肪酶 D.胰蛋白酶原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2。唾液淀粉酶可水解淀粉为麦芽糖。
分解脂肪为甘油一酯和脂肪酸的是() A.胃蛋白酶 B.淀粉酶 C.胰脂肪酶 D.胰蛋白酶原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3。胰脂肪酶可分解甘油三酯为脂肪酸、一酰甘油和甘油。它的最适pH为7.5~8.5。
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 A.紧张性收缩 B.容受性舒张 C.蠕动 D.分节运动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7。分节运动是小肠特有的一种运动形式。小肠的运动形式有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
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是() A.紧张性收缩 B.容受性舒张 C.蠕动 D.分节运动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0、P197。消化道平滑肌经常处于一定程度的缓慢持续收缩状态,称为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是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
能激活胃蛋白酶原的物质是() A.肠激酶 B.HCl C.内因子 D.胆盐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胃蛋白酶原进入胃腔后,在HCI作用下,从酶原分子转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在消化道内能促进维生素B12吸收的物质是() A.肠激酶 B.HCl C.内因子 D.胆盐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胃内因子与进入胃内的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内因子-维生素B12复合物,可保护维生素B12免遭肠内水解酶的破坏。内因子还与回肠黏膜细胞膜的相应受体结合,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能激活胰蛋白酶原的物质是() A.肠激酶 B.HCl C.内因子 D.胆盐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3。肠液中的肠激酶是激活胰蛋白酶原的特异性酶,可使胰蛋白酶原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95%在回肠重吸收的物质是() A.肠激酶 B.HCl C.内因子 D.胆盐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1。回肠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即能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
消化道的生理功能包括①消化功能②吸收功能③内分泌功能④排泄功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注释:消化道的功能有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还能排泄某些代谢产物,同样具有内分泌功能。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包括①具有紧张性②具有自律性③富有伸展性④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温度、化学和牵张刺激敏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77。消化道平滑肌具有紧张性、自律性、富有伸展性、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温度、化学和牵张刺激敏感,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促胃液素的生理作用有①促进胃酸分泌②促进胃蛋白酶原的分泌③促进胃黏膜的增生④抑制胃的蠕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1,详见表6-2。促胃液素的生理作用有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使胃窦和幽门括约肌收缩,促进胃肠运动和胃肠上皮生长。
胃酸的生理作用有①激活胃蛋白酶原②使蛋白质变性③杀菌④促进小肠吸收铁和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胃酸的生理作用有①②③④外,还有可促进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的分泌,进而引起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抑制胃酸分泌的因素有①盐酸②脂肪③高张溶液④阿托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7。抑制胃酸分泌的因素有盐酸、脂肪、高张溶液、阿托品。
胃的运动形式有①紧张性收缩②分节运动③容受性舒张④蠕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0。容受性舒张是胃特有的一种运动形式。胃的运动形式有紧张性收缩、容受性舒张、蠕动。分节运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包括①胃内食物的性质②胃内食物的量③胃内容物的pH④肠抑胃素()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1。胃排空速度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及化学组成、食物量、肠抑胃素、促胃液素均有关。
激活胰蛋白酶原的物质①胃蛋白酶②胰蛋白酶③糜蛋白酶④肠激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3。肠液中的肠激酶是激活胰蛋白酶原的特异性酶,可使胰蛋白酶原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已被激活的胰蛋白酶也能激活胰蛋白酶原而形成正反馈,加速其活化。
促进胰液分泌的因素有①迷走神经兴奋②交感神经兴奋③促胰液素④缩胆囊素()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4。胰液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双重控制,促进胰液分泌的因素有迷走神经、促胰液素、缩胆囊素。
十二指肠内注人大量盐酸可引起①胃液分泌②胰液大量分泌③胆汁大量分泌④肠液分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5。胃酸(HCL)可促进胰液、胆汁、肠液分泌。
缩胆囊素的主要生理作用①抑制碳酸氢盐的分泌②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③促进胰酶的分泌④促进胆囊收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81,详见表6-2。缩胆囊素主要生理作用:刺激胰液分泌和胆囊收缩,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抑制胃排空等。
消化道内,与蛋白质消化有关的酶有①胰淀粉酶②胰蛋白酶③糜蛋白酶④羧基肽酶()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3。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都能分解蛋白质为䏡和胨,当两者一同作用于蛋白质时,则可将蛋白质消化为小分子多肽和游离氨基酸。羧基肽酶可作用于多肽末端的肽键,释出具有自由羧基的氨基酸。胰淀粉酶是胰腺分泌的消化淀粉的酶。
主要在回肠吸收的物质是①胆盐②内因子③维生素B12④氨基酸()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1、P205。回肠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即能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回肠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含有能识别和结合内因子-维生素B12复合体的受体蛋白,转运B12到肠上皮细胞中。
为什么小肠能作为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①小肠的血液和淋巴非常丰富②营养物质已分解成小分子物质③小肠的吸收面积大④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长()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1。小肠除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外,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3~8小时),以及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为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这些都是小肠在吸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有利条件。小肠绒毛内部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肌和神经纤维网等结构。空腹时,绒毛不活动。进食则可引起绒毛产生节律性的伸缩和摆动。这些运动可加速绒毛内血液和淋巴流动,有助于吸收。
需要钠泵参与吸收过程的物质有①葡萄糖②蔗糖③蛋白质.④氨基酸()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4。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膜中存在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它能选择性地将葡萄糖通过黏膜细胞刷状缘从肠腔转运入细胞。这种转运方式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氨基酸的吸收与单糖相似,氨基酸自肠腔进入黏膜上皮细胞的过程也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下列关于胆汁的描述,正确的是①非消化期无胆汁分泌②消化期时只有胆囊胆汁排入小肠③胆汁中无脂肪消化酶④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成分是胆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95。肝细胞能持续分泌胆汁。在非消化期,肝脏分泌的胆汁主要储存于胆囊内。进食后,食物及消化液可剌激胆囊收缩,将储存于胆囊内的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直接从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称为肝胆汁,消化期也排入小肠。胆汁是唯一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胆汁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胆盐,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下列哪种糖类可以被小肠直接吸收①葡萄糖②蔗糖③半乳糖④木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4。食物中的糖类一般须分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各种单糖的吸收速率有很大差别,己糖的吸收很快,戊糖则很慢。在己糖中,又以半乳糖和葡萄糖的吸收为最快,果糖次之,甘露糖最慢。木糖不被小肠直接吸收。
第五节、能量代谢和体温
在体内主要依靠糖的无氧氧化供能的组织细胞是() A.肝细胞 B.脑细胞 C.红细胞 D.骨骼肌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9。成熟红细胞缺乏有氧氧化的酶系,所以主要依靠糖的无氧氧化来供能。
在体内主要用于供能的营养物质是() A.糖、脂肪 B.糖、蛋白质 C.脂肪、蛋白质 D.脂肪、核酸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8-209。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供能,人体所需能量的50~70%由糖氧化分解供能;脂肪在体内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供能,机体消耗的能源有30~50%来自脂肪;而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主要用于重新合成细胞的构成成分,实现组织的自我更新,或用于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长期不能进食或体力极度消耗时才供能。
三天未进食的情况下,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是() A.葡萄糖 B.肝糖原 C.肌糖原 D.脂肪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9。机体饥饿24~48h时以糖氧化供能为主,超过48h就以脂肪供能为主,而成年人储存的脂肪所提供的能量可提供机体使用10余天至2个月之久。
关于能量代谢测定的叙述错误的是() A.直接测热法是测定受试者发散的总热量 B.间接测热法的依据是化学反应的定比定律 C.双标记水法可测定人体在自由活动状态下的能量消耗 D.简化方法测得的能量代谢数值与经典测算方法相差10%左右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3。简化方法测得的能量代谢数值与经典测算方法所得数值仅相差1%~2%。
下列哪种物质的特殊动力效应最为显著()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5。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为30%,糖为6%,脂肪为4%,混合性食物约为10%。
下列哪种情况可出现基础代谢率(BMR)升高() A.肾病综合征 B.病理性饥饿 C.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D.甲状腺功能亢进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6。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可比正常值高25%~80%;而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垂体性肥胖、肾病综合征、病理性饥饿等可出现BMR降低。
测定某人的呼吸商为0.72,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摄入了高脂肪饮食 B.摄入了高蛋白饮食 C.只摄入了碳水化合物 D.长期饥饿状态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1。呼吸商(RQ):机体在一段时间内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葡萄糖氧化时,产生的CO2量与消耗的O2量是相等的,RQ为1;蛋白质和脂肪氧化时的RQ分别为0.80和0.71;糖尿病患者,因葡萄糖的利用发生障碍,机体主要依靠脂肪代谢供能,RQ为0.71。在长期饥饿的情况下,人体的能量主要来自自身蛋白质的分解,RQ接近于0.80。正常人进食混合食物时,RQ在0.85左右。
下列各项中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的是() A.进食 B.精神紧张 C.肌肉活动 D.环境温度为20℃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4。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十分显著,机体任何轻微的活动即可提高代谢率。人在运动或劳动时,由于肌肉活动所消耗的能量需要通过营养物质的氧化来补充,因而可引起耗氧量显著增加。
关于呼吸商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糖的呼吸商为1.00 B.脂肪的呼吸商为0.71 C.任何情况下,呼吸商不能大于1.00 D.是指一定时间内呼出的CO2量和吸入的O2量的比值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1。当营养摄人过多,一部分糖转化为脂肪时,由于脂肪的分子组成中氧的含量较少,原来糖分子中的氧就有剩余,这些剩余的氧可参加机体代谢过程中的氧化反应,相应减少了从外界摄取的O2量,从而使呼吸商变大,甚至可超过1.0。
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可达() A.30% B.20% C.10% D.6%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5。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为30%,糖为6%,脂肪为4%,混合性食物约为10%。
正常人在下列哪种情况下能量代谢水平最低() A.安静状态 B.心算 C.散步 D.基础状态下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5。基础状态下是指人体处在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精神紧张及食物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消耗主要用于维持血液循环、呼吸等基本生命活动,比一般安静时的代谢率低,是人体在清醒时的最低能量代谢水平。
正常人的腋下温度、口腔温度和直肠温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为() A.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下温度 B.直肠温度、腋下温度、口腔温度 C.腋下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D.腋下温度、直肠温度、口腔温度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8。直肠温度36.9~37.9℃,口腔温度36.7~37.7℃,腋下温度36.0~37.4℃。
关于体温的正常生理变动哪项是正确的() A.新生儿体温最稳定 B..老年人体温偏高 C.午后1~6时体温最低 D.育龄期女性黄体期基础体温偏高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8~219。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尚未发育完善,调节体温的能力较差,故体温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动;老年人因基础代谢率低而体温偏低;人体在清晨2~6时体温最低,1~6时最高。
人体在运动状态下产热量最大的是() A.心脏 B.肝脏 C.肾脏 D.骨骼肌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9。骨骼肌的总重量约占体重的40%,因而具有巨大的产热潜力,在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由总产热量的18%增加到73%,剧烈运动时,可达总产热量的90%。
育龄期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发生变动,基础体温的最低点是在() A.月经期开始 B.月经期结束 C.排卵前1周 D.排卵日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9。在月经周期中,体温在卵泡期较低,排卵日最低,排卵后升高0.3~0.6℃。
在下列组织中代谢产热功能最强的是() A.脑 B.心肌 C.平滑肌 D.褐色脂肪组织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0。代谢性产热又称非战栗产热,是一种通过提高组织代谢率来増加产热的形式。非战栗产热作用最强的组织是分布在肩胛下区、颈部大血管周围、腹股沟等处的褐色脂肪组织。
在22℃的室温下机体通过哪种方式散热量最大() A.不感蒸发 B.出汗 C.对流 D.辐射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0。人体在21℃的环境中,在裸体的情况下约有60%的热量是通过辐射方式发散的。
当环境温度升高到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有效的散热形式是() A.辐射 B.传导 C.对流 D.蒸发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1。体表水分的蒸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散热形式,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成为机体唯一有效的散热形式。
下列哪个部位的小汗腺分泌能力最强() A.额部和手背 B.手掌和足拓 C.躯干和四肢 D.腋窝和四肢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1。人体皮肤上分布有两种汗腺,即大汗腺和小汗腺。大汗腺局限于腋窝和阴部等处。小汗腺可见于全身皮肤,其分布密度因部位而异,手掌和足跖最多,额部和手背次之,四肢和躯干最少。然而,汗腺的分泌能力却以躯干为最强。小汗腺是体温调节反应重要的效应器,在炎热的环境下以及运动和劳动时对维持体热平衡起到关键的作用。
可促进温热性出汗的物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乙酰胆碱 C.5-羟色胺 D.酚妥拉明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2。当机体接受温热性刺激时,中枢通过支配汗腺的交感胆碱能纤维使全身小汗腺分泌汗液,胆碱能纤维就是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下列哪种物质能够调节汗液中Na+的重吸收() A.心房钠尿肽 B.血管升压素 C.血管紧张素Ⅱ D.醛固酮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1。在醛固酮的作用下,汗液中的Na+和Cl-可被重吸收;A是促进排钠,B是促进水重吸收。
体温调节的重要中枢部位是() A.脊髓灰质侧角 B.脑干网状结构 C.中脑中央灰质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2。自主性体温调节主要是通过反馈控制系统实现对体温的调节,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在这个控制系统中,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属于控制部分,由此发出的传出信息控制受控系统的活动,如驱动骨骼肌战栗产热,改变皮肤血管口径,促进汗腺分泌等,从而使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平衡。
对机体产热活动影响最大的激素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 C.甲状腺激素 D.甲状旁腺激素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0。(1)神经调节:寒冷刺激可使位于下丘脑后部的战栗中枢兴奋,经传出通路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引起战栗;还能引起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者刺激腺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从而促进甲状腺产生和分泌甲状腺激素使代谢性产热增加。(2)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是调节非战栗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如果机体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数周,甲状腺的活动明显増强,甲状腺激素大量分泌,使代谢率增加。
下列哪项符合机体在炎热环境下的表现() A.肌紧张增强 B.皮肤血流量增加 C.褐色脂肪组织代谢加强 D.机体表层的隔热器作用增强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2。在炎热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皮肤小动脉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量显著增多,较多的体热可从机体深部被带到表层,促进散热。另外,汗腺活动加强时,皮肤血流量増多也给汗腺分泌带来必要的水源。在寒冷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强,皮肤血管收縮,血流量减少,身体表层宛如一个隔热器,可起到防止体热散失的作用。
某男,58岁。患糖尿病8年,近日来出现明显的烦渴多饮和乏力来诊。实验室检查:尿糖+++,酮体++,空腹血糖18.0mmol/L(3.90~6.10),试问该患者目前脑组织的主要供能物质是() A.葡萄糖 B.果糖 C.脂肪酸 D.酮体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9。该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已出现尿糖和尿酮,糖代谢异常,在糖供应不足时酮体是脑组织的主要能源物质,用以维持脑组织的功能活动。
测定某人24小时的尿氮含量为15g,推算在此期间体内由蛋白质代谢所产生的热量是(蛋白的生物热价为18kJ/g)() A.1687.5kJ B.270kJ C.43.2kJ D.5.2kJ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2~P213。蛋白质氧化量:15g÷0.16=93.75g;产热量:18kg/g×93.75g=1687.5kJ。
新生儿硬肿症多发生在寒冷季节保温不足的情况下,患儿出现严重低体温(在35℃以下),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试问下列哪个是新生儿主要的产热方式() A.战栗 B.肌紧张增强 C.氨基酸代谢 D.褐色脂肪组织代谢产热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9。褐色脂肪组织在寒冷环境下发挥重要的产热作用,特别是在新生儿尤为重要。
某女,33岁,身高1.56m,体重78kg,腰围103cm。自诉身体健康,但在气温略升高或活动时常常比别人易出汗,试问最可能的原因是() A.外周温度感受器敏感性增强 B.中枢温度感受器敏感性增强 C.体内热传导效能较低 D.汗腺数量较多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1。BMI=32>28,属于肥胖,在体内由于脂肪组织的导热性能较差,因而肥胖者身体深部的热量不易传向表层,在炎热的天气里容易出汗。
某男,27岁,参加公司组织的篮球比赛后没有及时换掉汗湿的运动服离开了体育馆,次日出现头痛、咳嗽,自觉浑身发冷,心率98次/分(平素心率75次/分),由于身边一时找不到体温计,请估计其大致体温值() A.35~36℃ B.36~37℃ C.37~38℃ D.38~39℃
答案:D
注释:正常体温为36~37℃,体温升高1℃,心率每分钟增加10次。
某女,65岁,因情绪激动后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来院就诊。查体:血压(BP)174/113mmHg,体温(T)38.5℃。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3.50~9.50):7.66×10^9/L,粒细胞比率(40.0~75.0):64.4%。头部CT:在下丘脑部位有出血性改变。入院治疗后病情稳定,但是,却持续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9~39.5℃之间。请问该患者出现的体温升高的最可能原因是() A.感染 B.无汗症 C.持续战栗 D.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3。调节体温的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患者头部CT显示在下丘脑部位有出血性改变,所以体温升高最可能的原因是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某男,27岁,因受寒出现咽喉肿痛,咳嗽,3小时前开始感觉浑身发冷并伴有战栗,现体温38.6℃,试问与上述表现最相关的是() A.体温调定点下移 B.体温调定点上移 C.痛温觉传导通路功能异常 D.外周热感受器敏感性增强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4。一般认为,人的正常体温调定点为37℃,体温调节中枢按照这个设定温度进行调节活动,当体温与调定点的水平一致时,说明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取平衡。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引起的发热就是由于调节点上移而出现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正常人混合膳食时,其呼吸商可视为() A.0.71 B.0.80 C.0.82 D.0.85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1。正常人进食混合食物时,呼吸商在0.85左右。
正常人混合膳食时,若蛋白质的代谢忽略不计,则非蛋白呼吸商可视为() A.0.71 B.0.80 C.0.82 D.0.85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3。根据国人的统计资料,将受试者食用混合膳食时的非蛋白呼吸商视为0.82。
主要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的指标是() A.身高 B.体重 C.体表面积 D.体质指数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0。体质指数是指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所得之商。体质指数过大主要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
能够反映体内腹部脂肪分布情况的指标是() A.身高 B.体重 C.体表面积 D.腰围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0。腰围主要反映腹部脂肪的分布,成人的腰围在男性不宜超过85cm,女性不宜超过80cm。
精神性出汗中枢位于() A.延髓头端腹外侧部 B.脑桥上部 C.视交叉上核 D.大脑皮层运动区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2。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也会引起出汗,称为精神性出汗,其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运动区。
控制生物节律的部位是() A.延髓头端腹外侧部 B.脑桥上部 C.视交叉上核 D.下丘脑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9。目前认为,生物节律主要受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控制。
可在肝脏内利用的能源物质有①葡萄糖②酮体③脂肪酸④维生素()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9。糖主要储存在肝和肌肉组织中,肝糖原分解可生成葡糖-6-磷酸,在葡糖-6-磷酸酶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脂肪酸的氧化分解可在心、肝、骨骼肌等许多组织细胞内进行,而肝脏酮体生成量超过肝外组织的利用能力时,则可导致酮症酸中毒。
有关对基础代谢率(BMR)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需要在25℃以上的环境下测定②进食后12小时以后测定③发热时BMR增高④若以单位时间内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表示,则没有性别的差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5~216。在测定BMR时受试者保持清醒,静卧,肌肉放松,至少2小时以上无剧烈运动,无精神紧张,食后12~14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
下列哪些符合脑组织能量代谢的特点①耗氧量高②主要依靠糖的有氧氧化供能③对血糖的依赖性较高④缺乏有氧氧化的酶系,只能依靠糖酵解供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09。通常情况下脑组织则主要依赖葡萄糖的有氧氧化供能,当发生低血糖或缺氧时,可引起脑功能活动的障碍,出现头晕等症状,重者可发生抽搐甚至昏迷。
在寒冷环境下机体有利于维持体热平衡的反应是①战栗②皮肤血管舒张,提高皮肤温度③提高代谢率④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0。在寒冷环境下,机体首先出现肌紧张,或称战栗前肌紧张,此时代谢率有所增加,在此基础上出现战栗,可使代谢率增加4~5倍,产热量明显增多,有利于维持体热平衡。寒冷刺激可使位于下丘脑后部的战栗中枢兴奋,经传出通路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引起战栗;还能引起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者刺激腺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从而促进甲状腺产生和分泌甲状腺激素;也可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促进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紊,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代谢性产热增加。
影响皮肤温度的因素有①精神紧张②出汗③血压④环境温度变化()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18。体表层最外侧的皮肤的温度称为皮肤温度。皮肤温度与局部血流量密切相关,凡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都能改变皮肤温度。例如,人在寒冷环境中或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紧张性增高,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降低,特别是手的皮肤温度显著降低,可从30℃骤降至24℃。
关于精神性出汗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①主要发生在手掌、足跖和前额②是体温调节反应的重要部分③精神性出汗是由副交感神经活动引起的④主要接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2。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也会引起出汗,称为精神性出汗,其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运动区,通过支配汗腺的交感肾上腺素能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出汗的部位主要在掌心、足底及前额等处。精神性出汗与体温调节的关系不大,而是机体应激反应的表现之一。
第六节、尿的生成和排出
与近端小管前半段相比,近端小管后半段的小管液中() A.葡萄糖浓度较高 B.氨基酸浓度较高 C.钠浓度较高 D.肌酐浓度较高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3。超滤液进入肾小管叫小管液,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全部被重吸收,Na+、Ca2+和尿素等不同程度地被重吸收,而肌酐、H+等则可被分泌到小管液中而排出体外。因此近端小管后半段的小管液中主要是肌酐、H+等物质浓度较高。
关于肾脏葡萄糖重吸收正确的描述是() A.葡萄糖重吸收发生在肾小管各个部分 B.葡萄糖重吸收通过易化扩散方式 C.葡萄糖全部在近端小管重吸收,通过主动转运方式 D.葡萄糖全部在近端小管重吸收,顶端膜的转运通过继发型主动转运,基底侧膜的转运通过被动易化扩散方式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8。肾小囊超滤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与血浆相等,但正常情况下,尿中几乎不含葡萄糖,表明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微穿刺实验证明,滤过的葡萄糖均在近端小管,特别是近端小管的前半段被重吸收。已如前述,小管液中的葡萄糖是通过近端小管上皮细胞顶端膜中的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以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方式被转入细胞的。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则由基底侧膜中的葡萄糖转运体2,以易化扩散的方式转运入细胞间液的。
下列哪种情况下可以引起高钾血症() A.血容量减少 B.应用非保钾利尿剂 C.给予胰岛素处理 D.代谢性碱中毒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8。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胰岛素,钾离子跨膜转移,细胞外血钾向细胞内转移,致细胞外低钾;应用非保钾利尿剂和代谢性碱中毒都会导致低钾血症;醛固酮分泌过少通常会导致高血钾、低钠血症、低血容量。
下列增加滤过分数的因素是() A.肾血流量增加 B.入球小动脉阻力增大 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D.入球小动脉阻力不变,出球小动脉阻力增大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1。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filtrationfraction,FF)。肾血流量增加,FF减少;入球小动脉阻力增大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都会使有效滤过压下降,FF减少;只有D项能使有效滤过压升高,FF增加。
保钾利尿剂是通过下列哪个机制产生利尿作用() A.抑制近端小管顶端膜上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 B.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基底侧膜上的钠泵而抑制钠的主动重吸收 C.抑制远曲小管Na+-Cl—同向转运体 D.抑制集合管顶端膜上的上皮钠通道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8。肾脏对K+的排出量主要取决于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K+的分泌量。上皮细胞与小管液间电位差会影响K+分泌,小管液中的正电位是K+扩散的阻力,小管液中的负电位是K+扩散的驱动力,使K+的分泌增加。保钾利尿剂(如阿米洛利)可抑制上皮细胞顶端膜的钠通道,减少Na+的重吸收,使小管液的负电位减小,K+扩散受阻,因此也减少K+的分泌,达到保钾的目的。
下列哪种情况下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A.醛固酮分泌过少 B.通气过度 C.低血钾 D.肾小管NH3生成过多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0。代谢性酸中毒是最常见的一种酸碱平衡紊乱,是细胞外液H+增加或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原发性HCO3-降低(<21mmol/L)和PH值降低(<7.35)为特征。肾小管和集合管通过Na+-H+交换和质子泵将H+主动分泌到小管液中,且泌H+与HCO3-的重吸收相耦联,此外,肾还能泌NH3和NH4+,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小管液中的H+浓度降低,使泌H+持续不断地进行,而且也能促进HCO3-的重吸收。酸中毒时,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中的碳酸酐酶活性增高,催化生成更多的H+,加速Na+-H+交换和质子泵分泌H+。醛固酮分泌过少以高血钾、低钠血症、低血容量、体位性低血压和尿盐丢失为主要表现;通气过度可导致呼吸性碱中毒;低血钾和肾小管NH3生成过多,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一般只发生在入球端毛细血管段的主要原因是() A.出球端毛细血管血压过低 B.肾小囊内压逐渐升高 C.毛细血管内晶体渗透压逐渐升高 D.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逐渐升高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2。肾小球毛细血管不同部位的有效滤过压并不相同,越靠近入球小动脉端,有效滤过压越高,这主要是因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胶体渗透压在不断改变,当毛细血管血液从入球小动脉端流向出球小动脉端时,由于不断生成超滤液,血浆中蛋白质浓度便逐渐升高,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也逐渐升高,使滤过的阻力逐渐增大,因而有效滤过压就逐渐减小。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也越来越小。
下列哪种情况下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 A.醛固酮分泌过多 B.过多通气 C.持续性腹泻 D.肾衰竭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0。代谢性碱中毒是指体内酸丢失过多或者从体外进入碱过多的临床情况,主要生化表现为血HCO3-过高,pH值>7.45。肾小管和集合管通过Na+-H+交换和质子泵将H+主动分泌到小管液中,且泌H+与HCO3-的重吸收相耦联,此外,肾还能泌NH3和NH4+,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小管液中的H+浓度降低,使泌H+持续不断地进行,而且也能促进HCO3-的重吸收。小管上皮细胞顶端膜和胞质中的碳酸酐酶在上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肾小管和集会管对H+的分泌随体内酸碱平衡状态而改变。醛固酮分泌过多,导致潴钠,排钾,体液容量扩张,抑制了肾素--血管紧张系统。临床表现高血压、低血钾性碱中毒和周期性麻痹;过多通气可导致呼吸性碱中毒,而非代谢性碱中毒;持续性腹泻和肾衰竭都可导致酸中毒。
高渗性脱水时,下列哪段小管液的渗透压可为低渗() A.肾小囊超滤液 B.近端小管后半段 C.内髓集合管 D.髓袢升支粗段末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4。高渗性脱水即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髓袢升支粗段可主动重吸收NaCl,而对水、尿素不易通透,故升支粗段小管液因其NaCl不断进入周围组织液,使小管液渗透压逐渐降低,成为低渗液。有此属性的还有髓袢升支细段和远曲小管都能降低小管液渗透压。
关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功能的说明,错误的是() A.分泌H+有利于Na+和HCO3—;重吸收 B.分泌NH3有利于排H+ C.分泌NH3排H+有利于重吸收Na+ D.分泌K+有利于排H+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6.在一般情况下,由代谢产生的酸性产物多于碱性产物。机体产生的挥发性酸(CO2)主要经肺排出。肾脏通过重吸收HCO3—和分泌H+以及氨,在排出固定酸和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中重要作用。所以分泌H+有利于HCO3—和Na+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谷氨酰胺在谷氨酰胺酶、谷氨酸脱氢酶作用下可生成2个NH4+进入小管液,同时回收2个HCO3-.在这一过程中,细胞向小管液中分泌H+、NH4+、NH3,有利于重吸收Na+。小管液中的K+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可被重吸收,也能分泌K+,并受多种因素的调节而改变其重吸收和分泌的量。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内的K+浓度较高,顶端膜对K+有通透性,K+可顺化学梯度通过肾脏钾通道进入小管液(即K+的分泌)。这是因为基底侧膜中的钠泵在泵出Na+的同时,将K+泵入细胞,形成细胞内高K+的缘故。另一方面,由于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造成小管液呈负电位,也为K+向小管液中扩散提供电位梯度。肾脏对K+的排出量主要取决于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K+的分泌量。选项D中,分泌K+有利于排K+而非H+。
与肾内髓部高渗的形成有关的是() A.NaCl B.NaCl和尿素 C.K+ D.NaCl和KCl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4.Na+和CI-是形成肾髓质间液高渗的重要因素。凡能影响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和CI-的因素都能影响髓质间液高渗的形成,形成肾髓质高渗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尿素。尿素通过尿素再循环进入肾髓质,尿素进入髓质的数量取决于尿素的浓度和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下列哪种情况下尿中出现蛋白质() A.小管液流速加快 B.GFR增加 C.滤过膜上裂孔素数量减少 D.滤过分数增加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8.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经滤过进入肾小囊,毛细血管与肾小囊之间的结构称为滤过膜.滤过膜由三层结构组成①内层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细胞上有许多直径为70~90nm的小孔,称为窗孔②中间层为毛细血管基膜,含有IN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蛋白多糖等成分,带负电荷,③外层是具有足突的肾小囊上皮细胞,又称足细胞。足细胞的足突相互交错,形成裂隙,裂隙上有一层滤过裂隙膜,膜上有直径4~11nm的小孔,它是滤过的最后一道屏障。肾小球滤过屏障上有一种蛋白质,称为裂孔素,是足细胞裂隙膜的主要蛋白质成分,其作用是阻止蛋白质的漏出。缺乏裂孔素时,尿中将出现蛋白质。
下列哪种情况下GFR增加() A.失血 B.剧烈运动 C.全身交感神经兴奋 D.肾血流量增加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2。GFR的意思是肾小球滤过率,而影响GFR的因素主要有三大要素:(一)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系数;(二)有效滤过压;(三)肾血浆流量。
当病人血糖浓度检测为300mg/100ml时,下列哪项指标高于正常值() A.细胞内液量 B.尿糖 C.血钠 D.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8。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肾小囊超滤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与血浆相等,但正常情况下,尿中几乎不含葡萄糖,表明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微穿刺实验证明,滤过的葡萄糖均在近端小管,特别是近端小管的前半段被重吸收。但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血糖浓度达180mg/100ml血液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每一肾单位的肾糖阈并不完全相同。当血糖浓度继续升高时,尿中葡萄糖浓度随之增高;当血糖浓度升至300mg/100ml时,全部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均已达到或超过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最大转运率,此时每分钟葡萄糖的滤过量达两肾葡萄糖重吸收极限,尿糖排出率则随血糖浓度升高而增加。正常人两肾的葡萄糖重吸收的极限量男性平均为375mg/min,女性平均为300mg/min。
关于肾脏逆流倍增机制对尿液的浓缩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髓袢的长度无关 B.与肾髓质部血流速度无关 C.与髓袢肾小管液的流速无关 D.取决于血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4.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过程,主要在集合管调节。髓质间液高渗环境是水重吸收的动力,而抗利尿激素则调节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另外抗利尿激素能增加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有助于提高髓质间液高渗,增加对水的重吸收,增强肾的浓缩能力。影响肾髓质高渗形成的因素肾髓质间液高渗是尿液浓缩的重要条件,它是由髓袢逆流倍增机制所形成的,而逆流倍增的效率又与髓袢长度、对水和溶质的通透性和髓质的组织结构等有关。髓袢长则逆流倍增效率高,从皮质到髓质的渗透梯度大,浓缩效率也高;反之,髓袢短则逆流倍增效率低,渗透梯度小,浓缩效率也低。
呋塞米的利尿作用机制是() A.抑制近端小管对氯化钠的重吸收 B.抑制髓袢升支粗段对水的重吸收 C.抑制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D.抑制升支粗段对氯化钠的重吸收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4.Na+和CI-是形成肾髓质间液高渗的重要因素。凡能影响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和Cl-的因素都能影响髓质间液高渗的形成,如袢利尿剂呋塞米和依他尼酸可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的Na+-K+-2CI-同向转运,减少Na+和CI-的主动重吸收,降低外髓部间液高渗,进而减少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阻碍尿的浓缩,达到利尿的作用。
肾衰竭不能产生激素时可能出现下面哪种情况() A.水肿 B.高血压 C.贫血 D.尿毒症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6.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通过尿的生成和排出,肾脏能够排出机体代谢终产物、进入机体过剩的物质和异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调节动脉血压等,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肾脏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它能合成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合成和释放肾素,参与动脉血压的调节;合成和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的生成;肾脏中的1a-羟化酶可使25-羟维生素D,转化为1,25-二羟维生素D,调节钙的吸收和血钙水平;肾脏还能生成激肽和前列腺素,参与局部或全身血管活动的调节。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高效能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二者是有一定区别的。以上肾脏合成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中,真正属激素的也是最重要的只有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缺少,红细胞生成减少,直接导致贫血。
神经垂体损伤后() A.尿量增加,低渗尿 B.尿量增加,高渗尿 C.尿量减少,低渗尿 D.尿量增加,渗透压无变化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6。神经垂体不含腺体细胞,不能合成激素。所谓的神经垂体激素是指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产生而贮存于神经垂体的升压素(抗利尿激素)与催产素。当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减少,集合管主细胞的V2受体出现缺陷,都可以使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明显增加,尿渗透压降低。
ADH除增加内髓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外,还() A.增加内髓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B.增加近端小管钠的重吸收 C.降低髓袢降支细段对水的重吸收 D.增加髓袢升支细段对钠的通透性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9。抗利尿激素(ADH),是一种九肽激素。在人和某些哺乳动物,其第八位氨基酸残基为精氨酸,故又称精氨酸血管升压素(AVP),ADH除增加内髓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外,内髓部集合管末端依赖抗利尿激素调控的尿素通道蛋白UT-A1和UT-A3对尿素高度通透,使浓缩的尿素扩散到内髓部组织。
剧烈运动尿量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A.ADH分泌过多 B.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明显减少 C.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 D.全身血量减少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0.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的血管平滑肌受肾交感神经支配。安静时,肾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活动使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肾交感神经兴奋时,如在循环血量减少、强烈的伤害性刺激、情绪激动或剧烈运动时,全身多数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可引起肾血管强烈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滤过率减少,尿量也会减少。
下面关于呋塞米的作用,错误的是() A.抑制升支粗段对氯化钠的重吸收 B.可降低肾外髓质部分细胞外渗透压 C.可降低肾内髓质部分细胞外渗透压 D.可使的肾内髓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降低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4.Na+和CI-是形成肾髓质间液高渗的重要因素。凡能影响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和Cl-的因素都能影响髓质间液高渗的形成,如袢利尿剂呋塞米和依他尼酸可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的Na+-K+-2CI-同向转运,减少Na+和CI-的主动重吸收,降低外髓部间液高渗,进而减少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而对尿素的通透性的影响相对较弱。
集合管中钠离子的重吸收主要受哪种激素的调节() A.醛固酮 B.肾上腺素 C.ADH D.糖皮质激素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7.醛固酮主要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增加K+的排泄和增加Na+、水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ADH)主要增加内髓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肾上腺素一般作用使心脏收缩力上升,心脏、肝和筋骨的血管扩张和皮肤、黏膜的血管缩小。糖皮质激素能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并升高血糖。
内髓集合管的小管液() A.总是高渗的 B.总是低渗的 C.总是等渗的 D.可以是高渗,也可以是低渗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4.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过程,主要在集合管调节。髓质间液高渗环境是水重吸收的动力,而抗利尿激素则调节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造成终尿的渗透浓度随机体内水和溶质的情况而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可产生高渗尿或低渗尿。
病人因进行性软弱无力和倦怠就诊,经临床检查确诊为SIADH(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当其ADH分泌过多时,病人的() A.尿量多于正常 B.细胞内液量高于正常 C.血钠浓度高于正常 D.血浆胶体渗透压高于正常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5。抗利尿激素主要调节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另外抗利尿激素能增加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有助于提高髓质间液高渗,增加对水的重吸收,增强肾的浓缩能力。但ADH分泌过多时引起低钠血症、水潴留(细胞内液量高于正常)、尿量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低于正常。
患者,35岁,女性,因肥胖,高血压,月经减少就诊,经检查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为138µmol/24h(女性正常值:11~27.6µmol/24h),诊断为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该患者血中醛固酮水平升高。可预期该患者的() A.血钠升高,细胞外液量增加 B.血钾升高,细胞外液量增加 C.血钠升高,细胞外液量减少 D.血钾下降,细胞外液量减少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7.醛固酮主要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增加K+的排泄和增加Na+、水的重吸收。醛固酮水平升高,K+的排泄增加(低钾血症)和增加Na+(高钠血症)、水的重吸收(细胞外液量增加)。
某大学生,在进行10000m长跑后出汗1L。该大学生在跑步结束后为解渴饮清水1L。与出汗前相比() A.受试者的细胞内液为低渗 B.受试者的细胞外液为高渗 C.受试者的细胞内液量增加 D.受试者的细胞外液量增加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6.大量出汗、严重腹泻、呕吐、高热等导致机体失水多于溶质的丢失,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视上核及其周围区域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使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集合管管腔膜对水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多,尿液浓缩,尿量减少,细胞内液量减少。当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稀释,尿量增加,细胞内液量会增加。
患者因发热、恶心、呕吐、软弱无就力诊,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艾迪生病(Addisondisease)。该患者醛固酮分泌明显减少,患者可出现() A.低血钠、低血钾和轻度酸中毒 B.高血钠、低血钾和轻度碱中毒 C.低血钠、高血钾和轻度碱中毒 D.低血钠、高血钾、轻度酸中毒和细胞外液量减少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7.醛固酮主要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增加K+的排泄和增加Na+、水的重吸收。醛固酮水平减少,K+的排泄减少(高钾血症)和减少Na+(低钠血症)、水的重吸收受阻(细胞外液量减少)。
能分泌肾素的结构是() A.近端小管 B.球旁细胞 C.致密斑 D.髓袢升支粗段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7.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由球旁器的球旁细胞合成、储存和释放,可以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十肽)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II(八肽)。血管紧张素II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醛固酮。
能产生等渗性重吸收的部位发生在() A.近端小管 B.球旁细胞 C.致密斑 D.髓袢升支粗段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5.近端小管是Na+、CI-和水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其中约2/3经跨细胞途径被重吸收,主要发生在近端小管的前半段;约1/3经细胞旁途径被重吸收,主要发生在近端小管的后半段。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主要是通过水通道蛋白1(AQP1),在渗透压作用下完成的。AQP1主要分布在近端小管上皮细胞顶端膜和基底侧膜,参与超滤液中60%~70%水的重吸收,具有极高的水渗透通透性,是完成水的跨细胞重吸收的主要通道。因为上皮细胞主动和被动重吸收Na+、HCO-、CI-、葡萄糖和氨基酸后,小管液渗透压降低,细胞间液渗透压升高。水在这一渗透压差的作用下经跨细胞和细胞旁两条途径进人细胞间液,然后进入管周毛细血管而被重吸收。因此,近端小管中物质的重吸收为等渗性重吸收,小管液为等渗液。
小管液渗透压变化最大的部位是() A.近端小管 B.球旁细胞 C.致密斑 D.内髓集合管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4.近端小管中物质的重吸收为等渗性重吸收,小管液为等渗液,小管液渗透压变化不大。由于抗利尿激素调节内髓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小管液渗透浓度随机体内水和溶质的情况而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可产生高渗尿或低渗尿。球旁细胞是入球小动脉管壁中一些特殊分化的平滑肌细胞,细胞内含分泌颗粒,能合成、储存和释放肾素;致密斑能够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将信息传递至邻近的球旁细胞,调节肾素分泌,从而调节尿量的生成。
主动重吸收Na+、Cl—建立外髓组织高渗的部位是() A.近端小管 B.球旁细胞 C.致密斑 D.髓袢升支粗段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3.小管液流经髓袢升支粗段时,上皮细胞通过顶端膜上的Na+-K+-2C1-同向转运体NKCC2主动重吸收NaCl,使外髓部组织间液NaCl堆积,髓袢升支粗段对水并不通透,外髓部组织间液渗透浓度升高。髓袢升支粗段通过NKCC2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是逆流倍增机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NaCl是维持肾脏外髓部高渗透压浓度的重要物质。
急性大失血引起的尿量减少是由于()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 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滤过膜通透性增大 D.囊内压下降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3.当人在剧烈运动、大失血、缺氧和中毒性休克等时,肾交感神经强烈兴奋引起入球小动脉阻力明显增加时,肾血流量和肾血浆流量明显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也显著降低。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公式中不难看出:(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和囊内液胶体渗透压)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上升,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引起的尿量减少。
剧烈运动引起的尿量减少是由于()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 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滤过膜通透性增大 D.囊内压下降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3.当人在剧烈运动、大失血、缺氧和中毒性休克等时,肾交感神经强烈兴奋引起入球小动脉阻力明显增加时,肾血流量和肾血浆流量明显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也显著降低。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公式中不难看出:(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和囊内液胶体渗透压)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上升,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引起的尿量减少。
能使尿量增加的因素是①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②给予能被肾小球滤过,但不被重吸收的物质③减少尿素的生成④抑制髓袢升支粗段Na+、Cl—的主动重吸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1.①静脉快速输入大量生理盐水使血浆蛋白被稀释,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因而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加。②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可以影响水的重吸收。当小管液中某些溶质因未被重吸收而留在小管液中时,可使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由于渗透作用,也使一部分水保留在小管内,导致小管液中的Na+被稀释而浓度降低,从而使Na+的重吸收减少,进而使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和NaCl排出量增多。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临床上利用渗透性利尿的原理,给患者静脉滴注可经肾小球自由滤过但不被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如甘露醇和山梨醇等,可用作脱水药,如治疗脑水肿和青光眼等,以降低颅内压和眼内压,也可用于心肾功能正常的水肿和少尿以及预防肾衰竭。③④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过程,主要在集合管调节。髓质间液高渗环境是水重吸收的动力,它是由髓袢逆流倍增机制所形成的,Na+、CI-和尿素是形成肾髓质间液高渗的重要因素。凡能影响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和CI-的因素都能影响髓质间液高渗的形成,尿素通过尿素再循环进入肾髓质,尿素进入髓质的数量取决于尿素的浓度和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肾髓质间液高渗不能形成,直接影响Na+、CI-和尿素重吸收,进而影响对水的重吸收,尿量也必然增多。
肾脏的功能包括①调节酸-碱平衡②调节水盐平衡③调节细胞外液量④调节血压()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6.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通过尿的生成和排出,肾脏能够排出机体代谢终产物、进入机体过剩的物质和异物的排泄,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调节动脉血压等,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肾脏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它能合成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合成和释放肾素,参与动脉血压的调节;合成和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的生成;肾脏中的1a-羟化酶可使25-羟维生素D3转化为1,25-二羟维生素D,调节钙的吸收和血钙水平;肾脏还能生成激肽和前列腺素,参与局部或全身血管活动的调节。
急性失血性休克引起尿量减少的原因有①肾血流量减少,肾毛细血管血压下降,GFR减少②血容量下降刺激ADH分泌,水重吸收增加③肾交感神经强烈兴奋,使肾血流量减少④血管紧张素Ⅱ使肾血管收缩,也增加水和钠的重吸收()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3.当人在剧烈运动、大失血、缺氧和中毒性休克等时,肾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通过下列方式调节尿液的生成:①与肾脏血管平滑肌α受体相结合,引起肾血管收缩而减少肾血流量。由于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脉收缩更明显,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流量减少,毛细血管血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②通过激活β受体,使球旁器的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导致循环血液中血管紧张素II和醛固酮浓度增加,增加肾小管对水和NaCl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③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刺激近端小管和髓袢(主要是近端小管)对Na+、CI-和水的重吸收。另外:当循环血量减少时,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对心肺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经迷走神经传入至下丘脑的冲动减少,对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故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电刺激心迷走神经外周端,尿量减少是由于①全身动脉血压下降②肾血流量减少,GFR减少③ADH分泌增加④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GFR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电刺激心迷走神经的外周端,会引起全身动脉血压下降。因为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而引起的。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胆碱M型受体结合,可引起心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和传导组织的传导速度降低,对心脏起到抑制作用,从而使血压下降。同时肾血流量会减少,GFR减少。动脉血压降低时,渗透压感受器可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的血浆晶体渗透浓度阈,ADH分泌较难释放。
能引起肾素分泌的因素有①循环血量减少②动脉血压下降③血管紧张素1I浓度升高④肾动脉狭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7。肾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后者作用于球旁细胞膜中的β受体,可直接刺激肾素释放。如急性大失血,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可反射性兴奋肾交感神经,从而使肾素释放增加。血管紧张素II、抗利尿激素、心房钠尿肽、内皮素和NO则可抑制肾素的释放。当肾动脉狭窄即肾动脉灌注压降低时,入球小动脉壁受牵拉的程度减小,则刺激肾素释放。
应急状态时,肾血流量减少主要是通过①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加强,使肾血管收缩②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使肾血管收缩③肾上腺皮质分泌盐皮质激素增多,儿茶酚胺作用加强④肾素分泌增多,直接收缩肾血管()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1。在正常血压情况下,肾主要通过自身调节来保持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对稳定,以维持正常的尿生成。但在紧急情况下,则通过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激素等使全身血量重新分配,减少肾血流量,以确保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肾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后者作用于球旁细胞膜中的β受体,可直接刺激肾素释放。如急性大失血,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可反射性兴奋肾交感神经,从而使肾素释放增加。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分泌的盐皮质激素是醛固酮,而非儿茶酚胺。所以③选项是错的。
肾脏分泌肾素的部位是() A.球旁细胞 B.间质细胞 C.致密斑 D.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7.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由球旁器的球旁细胞合成、储存和释放,可以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1.血管紧张素I(十肽)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II(八肽)。血管紧张素II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醛固酮。
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最敏感的因素是() A.循环血量减少 B.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C.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D.摄入大量葡萄糖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6.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受多重因素的调节和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血浆晶体渗透压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浆晶体渗透压是调节抗利尿激素分泌最重要的因素。血浆晶体渗透压改变,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的改变。渗透压感受器对Na+和CI-形成的渗透压变化最为敏感,而对葡萄糖或尿素的敏感性较弱。
容量感受器存在的部位是() A.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B.胸腔大静脉和左心房 C.右心房 D.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33.心肺感受器是指一些位于心房、心室和肺循环大血管壁内的感受器,这些感受器能感受两类刺激,一类是机械牵张刺激,另一类是某些化学物质如前列腺素、腺苷和缓激肽等的刺激,其传入神经纤维分别走行于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内。心肺牵张感受器位于循环系统压力较低的部分。这些感受器的扩张主要依赖于静脉回心血量,能探测循环系统的“充盈度”,故又称为容量感觉器。
对水的重吸收影响最大的激素是() A.血管紧张素 B.醛固酮 C.抗利尿激素 D.甲状旁腺素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5.小管液中65%~70%的水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约15%的水在髓袢被重吸收,不等量的水则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主要是通过水通道蛋白1(AQP1)在渗透压作用下完成的;髓袢降支细段这段小管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和基底外侧膜存在大量AQP1,促进水的重吸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此处对水的重吸收可根据机体水和盐平衡的状况进行调节。Na+的重吸收主要受醛固酮的调节,水的重吸收则主要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下丘脑视上核被损坏后,将出现下列哪种变化() A.尿量增加,尿浓缩 B.尿量增加,尿稀释 C.尿量减少,尿稀释 D.尿量减少,尿浓缩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6.抗利尿激素(ADH),是一种九肽激素。它由位于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所合成。当创伤或者手术引起的下丘脑损伤,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减少,会使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明显增加,尿渗透压降低,尿稀释。
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部位主要是() A.肾小球 B.近曲小管 C.髓袢 D.集合管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5.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可根据机体水和盐平衡的状况进行调节。Na+的重吸收主要受醛固酮的调节,水的重吸收则主要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调节肾脏钠和钾排泌的激素是() A.抗利尿激素 B.心房利钠肽 C.血管紧张素 D.醛固酮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7.醛固酮主要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增加K+的排泄和增加Na+、水的重吸收。
调控醛固酮的合成与分泌,下列哪项最不重要() A.肾素 B.血管紧张素Ⅱ C.血Na+ D.CTH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7.肾素可以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十肽)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II(八肽)。血管紧张素II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醛固酮。而醛固酮主要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增加K+的排泄和增加Na+、水的重吸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是脊椎动物脑垂体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它能促进肾上腺皮质的组织增生以及皮质激素的生成和分泌。所以D选项最不重要。
小管液中的Na+浓度通过什么影响肾素分泌() A.肾小球 B.近端小管 C.髓袢 D.致密斑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7.肾素分泌可以通过肾内自身调节机制,其感受器是牵张感受器和致密斑。位于入球小动脉的牵张感受器能感受肾动脉的灌注压,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的致密斑能感受流经该处小管液中的NaCl量。当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或其他原因导致流经致密斑的小管液中NaCl量减少时,肾素释放增加;反之则肾素释放减少。
关于醛固酮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A.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 B.Na+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 C.K+的重吸收和Na+的分泌 D.H+的重吸收和Na+的分泌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7.醛固酮主要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增加K+的排泄和增加Na+、水的重吸收。
球-管平衡指的是哪一段小管的重吸收的规律() A.近端小管 B.髓袢 C.远端小管 D.集合管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0。近端小管中Na+和水的重吸收率总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称为近端小管的定比重吸收,这种定比重吸收的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肾脏球旁器的功能是() A.合成血管紧张素原 B.分泌肾素 C.控制磷酸盐的排泄 D.调节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7。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由球旁器的球旁细胞合成、储存和释放,可以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1.血管紧张素I(十肽)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II(八肽)。血管紧张素II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醛固酮。
大量饮清水后引起的利尿是由于() A.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B.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C.肾小管晶体渗透压下降 D.肾小管胶体渗透压下降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6.当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稀释,尿量增加。一次饮1000ml清水后,约过30分钟尿量就开始增加,1小时末尿量可达最高峰,2~3小时后尿量恢复到原水平。这种大量饮用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临床上可利用此现象来检测肾的稀释能力。
肾脏交感神经兴奋时,以何种方式调控血液流量() A.兴奋α受体,入球小动脉更敏感 B.兴奋β受体,入球小动脉更敏感 C.兴奋α受体,出球小动脉更敏感 D.兴奋β受体,出球小动脉更敏感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5。肾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肾脏血管平滑肌α受体相结合,引起肾血管收缩而减少肾血流量。由于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脉收缩更明显,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流量减少,毛细血管血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抗利尿激素主要影响的水通道蛋白是() A.水通道蛋白-1 B.水通道蛋白-2 C.水通道蛋白-3 D.水通道蛋白-4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5.水通道蛋白2(AQP2)是调节肾脏集合管对水通透性的关键蛋白,主要受抗利尿激素调节。抗利尿激素与肾脏主细胞基底侧膜V2受体结合,促使细胞内含有AQP2的囊泡转移并镶嵌到细胞的顶端膜,从面使顶端膜对水的通透性增加。
心房钠尿肽的生理作用是() A.排K+保Na+,增加血容最 B.排Na+保K+,增加血容量 C.排Na+排H2O,降低血容量 D.保H2O保Na+,降低血压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8.心房钠尿肽(ANP)是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并释放的肽类激素,人类循环血液中的心房钠尿肽由2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当心房壁受牵拉(如血量过多、头低足高位、中心静脉压升高和身体浸入水中等)时可刺激心房肌细胞释放心房钠尿肽。此外,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抗利尿激素和高血钾也能刺激心房钠尿肽的释放。心房钠尿肽的主要作用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和促进肾脏排钠和排水。
应用下列哪种物质可用于测量RPF() A.酚红 B.葡萄糖 C.氨基酸 D.对氨基马尿酸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2。如果血浆中某一物质在流经肾脏后,肾静脉中其浓度接近于零,则表示血浆中该物质经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集合管转运后、从血浆中全部被清除,因此该物质在尿中的排出量(Ux*V)应等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RPF)与血浆中该物质浓度的乘积,即Ux*V=RPF*Px。如果静脉滴注碘锐特或对氨基马尿酸(PAH)的钠盐,维持其血浆浓度在1~3mg/100ml,当血液流经肾脏一个周期后,碘锐特或PAH经过肾脏大约有90%可从血浆中清除,此碘锐特或PAH的清除率可用来代表有效肾血浆流量,即每分钟流经两肾全部肾单位的血浆量。因肾动脉的血液有一部分是供应肾单位以外的组织,这部分血液不被肾小球滤过,也不被肾小管分泌,故实际肾静脉血中碘锐特或PAH的浓度并不等于零。通过测定PAH清除率(Cpah)可计算肾血浆流量(RPF)。
某物质可自由透过滤过膜,但既不被肾小管重吸收,也不被肾小管分泌,该物质的清除率() A.等于肾小球滤过率 B.等于每分肾血浆流量 C.等于每分肾血流量 D.等于零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1。在测定肾小球滤过率时,已知肾每分钟排出某物质(x)的量为Ux*V,如果该物质可经肾小球自由滤过而进入肾小管,并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则Ux*V应等于每钟肾小球滤过量、重吸收量(Rx)和分泌量(Sx)代数和。每分钟内肾小球滤过的该物质的量应等于肾小球滤过率(GFR)与该物质血浆浓度(Px)的乘积,因而肾每分钟排出该物质的量,即Ux*V=GFR*Px-Rx+Sx(x物质的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x物质血浆浓度-重吸收量+分泌量)当重吸收量和分泌量为0时,x物质的清除率即等于肾小球滤过率。
下列哪种物质的清除率最高() A.肌酐 B.菊粉 C.葡萄糖 D.碘锐特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2.如果血浆中某一物质在流经肾脏后,肾静脉中其浓度接近于零,则表示血浆中该物质经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集合管转运后、从血浆中全部被清除。碘锐特或PAH经过肾脏大约有90%可从血浆中清除,此碘锐特或PAH的清除率可用来代表有效肾血浆流量。菊粉的清除率约为125ml/min;肌酐的清除率约为128L/24h,相当于0.089ml/min;葡萄糖在肾小管中清除率几近为0,碘锐特或PAH的清除率约为594ml/min。
盆神经受损后,排尿功能障碍的表现是() A.多尿 B.少尿 C.尿失禁 D.尿潴留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5.如果支配膀胱的传出神经(盆神经)或骶段脊髓受损,排尿反射也不能发生,膀胱变得松弛扩张,大量尿液滞留在膀胱内,导致尿潴留。
胸段脊髓受损在脊休克过去之后,排尿功能障碍的表现是() A.多尿 B.少尿 C.尿失禁 D.尿渚留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5.若高位脊髓受损,骶部排尿中枢的活动不能得到高位中枢的控制,虽然脊髓排尿反射的反射弧完好,此时可出现尿失禁。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脊髓休克恢复后。在脊髓休克期间,由于骶段脊髓排尿中枢处于休克状态,排尿反射消失,可发生溢流性尿失禁。
给家兔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血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和尿量迅速减少,该动物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肾小囊内压升高 C.肾血流量减少 D.肾小囊内液胶体渗透压降低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5。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会与肾脏血管平滑肌α受体相结合,引起肾血管收缩而减少肾血流量。由于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脉收缩更明显,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流量减少,毛细血管血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糖尿病人尿量增加的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 B.微循环障碍 C.小管液中溶质增加 D.内分泌异常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0.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升高而使超滤液中的葡萄糖量超过近端小管对糖的最大转运率,造成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结果使水和NaCl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大最出汗时尿量减少,主要的原因是() 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 B.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 C.交感神经兴奋,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 D.血容量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6。大量出汗、严重腹泻、呕吐、高热等导致机体失水多于溶质的丢失,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视上核及其周围区域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使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集合管管腔膜对水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多,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给大鼠注射ADH的类似物dDAVP后,大鼠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集合管对NaCl的通透性增加 B.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 C.血压升高 D.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6.抗利尿激素(ADH)通过调节集合管主细胞AQP2的蛋白表达量和转位,调节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影响尿量和尿渗透压。注射ADH的类似物dDAVP后,增强了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分泌肾素的是() A.近端小管 B.球旁细胞 C.致密斑 D.集合管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7.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由球旁器的球旁细胞合成、储存和释放,可以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1.血管紧张素I(十肽)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II(八肽)。血管紧张素II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醛固酮。
感受小管液中Na+浓度的是() A.近端小管 B.球旁细胞 C.致密斑 D.集合管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7.肾素分泌可以通过肾内自身调节机制,其感受器是牵张感受器和致密斑。位于入球小动脉的牵张感受器能感受肾动脉的灌注压,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的致密斑能感受流经该处小管液中的NaCl量。当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或其他原因导致流经致密斑的小管液中NaCl量减少时,肾素释放增加;反之则肾素释放减少。
葡萄糖重吸收的节段是() A.近端小管 B.球旁细胞 C.致密斑 D.集合管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8.肾小囊超滤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与血浆相等,但正常情况下,尿中几乎不含萄糖,表明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微穿刺实验证明,滤过的葡萄糖均在近端小管,特别是近端小管的前半段被重吸收。已如前述,小管液中的葡萄糖是通过近端小管上皮细胞顶端膜中的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以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方式被转入细胞的。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则由基底侧膜中的葡萄糖转运体2以易化扩散的方式转运入细胞间液的。
醛固酮作用的主要节段() A.血浆清除率为零 B.血浆清除率等于GFR C.血浆清除率大于GFR(125ml/min) D.血浆清除率小于GFR
答案:D
注释:
某物质经滤过后,又全部被肾小球重吸收,其() A.血浆清除率为零 B.血浆清除率等于GFR C.血浆清除率大于GFR(125ml/min) D.血浆清除率小于GFR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0。两肾在单位时间(一般为每分钟)内能将一定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这个能完全清除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C).由清除率的定义可知,具体计算某种物质(X)的清除率(Cx),需要测定三个数据:①尿中该物质的浓度(Ux,mg/100ml);②每分钟尿量(V,ml/min);③血浆中该物质的浓度(Px,mg/100ml).由于尿中的物质均来自血浆(滤过或分泌),所以Ux*V=Px*Cx也即Cx=Ux*V/Px。某物质经滤过后,又全部被肾小球重吸收,尿中该物质的浓度(Ux)为0.Cx也为0。
某物质可自由通过滤过膜,既不重吸收又不被分泌,其() A.血浆清除率为零 B.血浆清除率等于GFR C.血浆清除率大于GFR(125ml/min) D.血浆清除率小于GFR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1。在测定肾小球滤过率时,已知肾每分钟排出某物质(x)的量为Ux*V,如果该物质可经肾小球自由滤过而进入肾小管,并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则Ux*V应等于每钟肾小球滤过量、重吸收量(Rx)和分泌量(Sx)代数和。每分钟内肾小球滤过的该物质的量应等于肾小球滤过率(GFR)与该物质血浆浓度(Px)的乘积,因而肾每分钟排出该物质的量,即Ux*V=GFR*Px-Rx+Sx(x物质的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x物质血浆浓度-重吸收量+分泌量)当重吸收量和分泌量为0时,x物质的清除率即等于肾小球滤过率。
某物质可自由通过滤过膜,既可重吸收,也可分泌,但分泌大于重吸收,其() A.血浆清除率为零 B.血浆清除率等于GFR C.血浆清除率大于GFR(125ml/min) D.血浆清除率小于GFR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1。在测定肾小球滤过率时,已知肾每分钟排出某物质(x)的量为Ux*V,如果该物质可经肾小球自由滤过而进入肾小管,并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则Ux*V应等于每钟肾小球滤过量、重吸收量(Rx)和分泌量(Sx)代数和。每分钟内肾小球滤过的该物质的量应等于肾小球滤过率(GFR)与该物质血浆浓度(Px)的乘积,因而肾每分钟排出该物质的量,即Ux*V=GFR*Px-Rx+Sx(x物质的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x物质血浆浓度-重吸收量+分泌量)而Ux*V=Px*Cx,即Px*Cx=GFR*Px-Rx+Sx,分泌大于重吸收,即-Rx+Sx为正值,血浆清除率大于GFR。
某物质可自由通过滤过膜,既可重吸收,也可分泌,但重吸收大于分泌,其() A.血浆清除率为零 B.血浆清除率等于GFR C.血浆清除率大于GFR(125ml/min) D.血浆清除率小于GFR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1。在测定肾小球滤过率时,已知肾每分钟排出某物质(x)的量为Ux*V,如果该物质可经肾小球自由滤过而进入肾小管,并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则Ux*V应等于每钟肾小球滤过量、重吸收量(Rx)和分泌量(Sx)代数和。每分钟内肾小球滤过的该物质的量应等于肾小球滤过率(GFR)与该物质血浆浓度(Px)的乘积,因而肾每分钟排出该物质的量,即Ux*V=GFR*Px-Rx+Sx(x物质的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x物质血浆浓度-重吸收量+分泌量)而Ux*V=Px*Cx,即Px*Cx=GFR*Px-Rx+Sx,重吸收大于分泌,即-Rx+Sx为负值,血浆清除率小于GFR。
某物质在肾动脉中有一定浓度,而在静脉中浓度为零,其() A.血浆清除率为零 B.血浆清除率等于GFR C.血浆清除率大于GFR(125ml/min) D.血浆清除率等肾血浆液量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1。如果血浆中某一物质在流经肾脏后,肾静脉中其浓度接近于零,则表示血浆中该物质经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集合管转运后,从血浆中全部被清除,因此该物质在尿中的排出量(Ux*V)应等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RPF)与血浆中该物质浓度的乘积,即Ux*V=RPF*Px而Ux*V=Px*Cx,也即Px*Cx=RPF*Px,Cx=RPF。
哪些情况会使ADH的分泌增加①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②回心血量减少③细胞外液量减少④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46。抗利尿激素(ADH)的释放受多重因素的调节和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当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1%~2%时,即可以引起反应,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当循环血量减少时,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对心肺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经迷走神经传入至下丘脑的冲动减少,对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故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和组织间液,由于它们之间相对自由的液体转移,因而可视作一个整体,细胞外液量减少同样会对心肺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经迷走神经传入至下丘脑的冲动减少,对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故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降对ADH的释放影响不大。
失血性休克导致尿量减少的原因有①肾交感神经兴奋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③ADH分泌增加④动脉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加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33。当人在剧烈运动、大失血、缺氧和中毒性休克等时,肾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通过下列方式调节尿液的生成:①与肾脏血管平滑肌α受体相结合,引起肾血管收缩而减少肾血流量。由于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脉收缩更明显,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流量减少,毛细血管血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②通过激活β受体,使球旁器的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导致循环血液中血管紧张素II和醛固酮浓度增加,增加肾小管对水和NaCl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③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刺激近端小管和髓袢(主要是近端小管)对Na+、CI-和水的重吸收。另外:当循环血量减少时,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对心肺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经迷走神经传入至下丘脑的冲动减少,对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故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肾脏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有①肾素②1,25(OH)2D3③肾上腺素④促红细胞生成素()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26。肾脏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它能合成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合成和释放肾素,参与动脉血压的调节;合成和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的生成:肾脏中的1α-羟化酶可使25-羟维生素D,转化为1,25-二羟维生素D,,调节钙的吸收和血钙水平;肾脏还能生成激肽和前列腺素,参与局部或全身血管活动的调节。肾上腺素是由人体分泌出的一种激素。当人经历某些刺激分泌出这种化学物质,能让人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和神经传送体,由肾上腺释放。而非由肾脏分泌的。
测定血浆清除率的意义①可以测定GFR②可以测定肾血浆流量、滤过分数和肾血流量③可以推测肾小管的功能④可以测定肾排水情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1。测定血浆清除率的意义有四个方面:测定肾小球的滤过率;测定肾血浆流量、滤过分数和肾血流量;推测肾小管的功能;通过测定自由水清除率定量测定肾排水情况。
盆神经兴奋时①膀胱逼尿肌收缩②膀胱逼尿肌松弛③尿道内括约肌收缩④尿道内括约肌松弛()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4。排尿反射是一种脊髓反射,在正常情况下,排尿反射受脑的高级中枢控制,可有意识地抑制或加强其反射过程。引起排尿反射的主要因素是膀胱内压的升高。当膀胱内尿量充盈达一定程度时(400~500ml或以上),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冲动沿盆神经传入,到达骶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冲动也上传到脑干和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位中枢,并产生排尿欲。排尿反射进行时,冲动沿盆神经传出,引起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松弛,于是尿液进入后尿道。这时尿液还可以刺激后尿道的感受器,冲动沿传入神经再次传到脊髓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其活动,使尿道外括约肌开放,于是尿液被强大的膀胱内压(可高达150cmH2O)驱出。尿液对尿道的刺激可进一步反射性地加强排尿中枢活动。这是一个正反馈过程,它使排尿反射一再加强,直至膀胱内的尿液排完为止。
腹下神经兴奋时①膀胱逼尿肌收缩②膀胱逼尿肌松弛③尿道内括约肌收缩④尿道内括约肌松弛()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53。膀胱逼尿肌和内括约肌受副交感和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位于第2~4骶段脊髓,节前纤维行走于盆神经中,在膀胱壁内换元后,节后纤维分布于逼尿肌和尿道内括约肌,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能激活逼尿肌的M受体,使逼尿肌收缩和尿道内括约肌舒张,故能促进排尿。盆神经中也含感觉纤维,能感受膀胱壁被牵拉,膀胱充胀感觉的程度。支配膀胱的交感神经起自腰段脊髓,经腹下神经到达膀胱。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后者通过作用于β受体使膀胱逼尿肌松弛,而通过作用于α受体引起内括约肌收缩和血管收缩。
第七节、内分泌
属于胺类激素的是() A.皮质醇 B.甲状腺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 D.催乳素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357。根据激素的化学结构将其分为胺类、多肽或蛋白质类、脂类激素三大类,肤或蛋白质类激素和大多数胺类激素属于含氮类亲水性激素。胺类激素(aminehormone)多为氨基酸的衍生物。包括: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褪黑素等。
关于“旁分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通过血液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 B.激素通过扩散作用于邻近细胞 C.激素通过血液以外的途径作用于远距离的靶细胞 D.激素通过扩散作用于远距离的细胞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11。一些化学物质不通过血液循环而直接进入周围的组织液,经扩散作用到达邻近的细胞后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这种调节可以看作是局部性体液调节,或称为旁分泌(paracrine)调节,如胰高血糖素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调节过程。
具有亲脂特性的激素是() A.生长激素 B.胰岛素 C.醛固酮 D.肾上腺素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357。脂类激素(lipidhormone)指以脂质为原料合成的激素,主要为类固醇激素(steroidhormone)和脂肪酸衍生的生物活性廿烷酸类(eicosanoid)物质。类固醇激素的分子量小,且因属于亲脂激素(lipophilichormone),类固醇激素因其共同前体是胆固醇而得名,其典型代表是孕酮、醛固酮、皮质醇、睾酮、雌二醇和胆钙化醇。甲状腺激素也属与亲脂性激素。
经靶细胞内生成cAMP为第二信使产生调节效应的激素是() A.糖皮质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 D.肾上腺素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93。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在激动心肌细胞的B肾上腺素能受体后,可通过cAMP信号通路,激活细胞膜上的L型钙通道,增加Ca2+内流,再通过钙触发钙释放机制促进胞质内Ca2+浓度升高,从而使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在细胞内依赖cAMP直接活化的底物酶是() A.PLC B.PDE C.PKA D.AC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28。蛋白激酶(proteinkinase)是一类将ATP分子上的磷酸基团转移到底物蛋白而产生蛋白磷酸化(proteinphosphorylation)的酶类。由第二信使激活的蛋白激酶常称为第二信使依赖性蛋白激酶,如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即蛋白激酶A(proteinkinaseA,PKA)、Ca2+依赖性蛋白激酶即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PKC)等。
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的激素受体是() A.生长激素受体 B.甲状旁腺激素受体 C.胰岛素受体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387。胰岛素的作用是通过胰岛素受体介导的细胞内一系列信号蛋白活化和相互作用的信号转导过程:①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α亚单位结合;②胰岛素受体β亚单位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激活受体内酪氨酸蛋白激酶;③激活的酪氨酸蛋白激酶使细胞内耦联的胰岛素受体底物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④经过IRS下游信号途径,逐级信号转导,引发蛋白激酶、磷酸酶的级联反应,最终引起生物学效应,包括葡萄糖转运,糖原、脂肪及蛋白质的合成,以及一些基因的转录和表达。
血中激素浓度极低,但生理作用却非常明显,这是因为() A.激素的半衰期非常长 B.细胞内存在高效能的生物放大系统 C.激素的特异性很高 D.激素分泌的待续时间非常长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360。在生理状态下,激素的血浓度很低,多在pmol/L-nmol/L的数量级。但信号转导环节具有生物放大效应。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引发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程序,经逐级放大后可产生效能极高的效应。因此,体液中激素含量虽低,但其作用十分强大,如1mol肾上腺素通过cAMP-蛋白激酶A通路引起肝糖原分解,可生成108mol葡萄糖,其生物效应约放大10000万倍。
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脂类激素主要与胞内受体结合调节靶细胞的基因转录过程 B.多数内分泌细胞只分泌一种激素 C.激素可通过血液循环运送至远距离的靶细胞发挥作用 D.胺类激素的受体均位于细胞膜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357。胺类激素(aminehormone)多为氨基酸的衍生物。例如,属于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的肾上腺素等由酪氨酸经酶修饰而成;甲状腺激素为由甲状腺球蛋白分子裂解而来的含碘酪氨酸缩合物;褪黑素是以色氨酸为原料合成。儿茶酚胺类激素在分泌前通常储存在胞内分泌颗粒中,而甲状腺激素则是以甲状腺胶质的形式大量储存在细胞外的甲状腺滤泡腔。儿茶酚胺类激素水溶性强,与靶细胞膜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甲状腺激素脂溶性强,与细胞内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必须通过胞膜受体介导调节靶细胞活动的激素是() A.钙三醇 B.促甲状腺激素 C.醛固酮 D.睾酮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380。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hormone,TSH)是通过与甲状腺滤泡细胞膜上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hyroid-stimulatinghormonereceptor,TSHR)结合而发挥作用的。
可由神经元分泌的激素是() A.缩宫素 B.卵泡刺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 D.催乳素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372。缩宫素(OT)的分泌受下丘脑调控,属于典型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最经典的有以下两个反射。①催产反射:分娩时胎儿对子宫颈的机械性扩张,通过反射,正反馈地促进OT神经元分泌,结果引起强有力的子宫平滑肌收缩,起到催产的作用。胎儿对子宫颈的机械性扩张是促进OT分泌的最有力的刺激。②射乳反射(milk-ejectionreflex):婴儿吸吮乳头及触觉等刺激均可作用于分布在乳头和乳晕的感觉神经末梢,感觉信息经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兴奋OT神经元,促使OT释放入血,引起乳腺肌上皮细胞等发生收缩,乳腺排乳。
属于脂类激素的是() A.醛固酮 B.胰岛素 C.促甲状腺激素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答案:A
注释:考查激素的化学性质。《生理学》第9版P357。脂类激素主要为类固醇激素和廿烷酸类,类固醇激素典型代表:孕酮、醛固酮、皮质醇、睾酮、雌二醇和胆钙化醇。廿烷酸类包括前列腺素族(PG)、血栓烷类(TX)和白细胞三烯类(LT)。
生长激素所属的激素类型是() A.胺类激素 B.蛋白质类激素 C.肽类激素 D.脂肪酸衍生类激素
答案:C
注释:考查激素的化学性质。《生理学》第9版355。生长激素所属的激素类型是肽类激素。激素按化学结构一般分为:胺类、多肽或蛋白质类、脂类激素三大类。胺类主要有: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褪黑素;肽类或蛋白质类:下丘脑、垂体、甲状旁腺、胰岛、胃肠道等部位分泌激素大多属于此类;脂类激素主要分为:类固醇激素和廿烷酸类。详见P355的表11-1。
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和糖皮质激素共同作用时的升高血糖的效应远远超过它们各自单独的升血糖作用,该效应称为() A.协同作用 B.拮抗作用 C.相加作用 D.允许作用
答案:A
注释:考查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生理学》第9版P361。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还有肾上腺素都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属于协同作用。激素的相互作用有:协同作用、抗拮作用、允许作用和竞争作用。
男性,45岁,因大量失血人院,血压70/50mmHg,心率45次/分,医生在给予肾上腺素强心升血压治疗的同时,还合并给予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之间的关系是() A.协同作用 B.拮抗作用 C.相加作用 D.允许作用
答案:D
注释:考查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生理学》第9版P361。糖皮质激素是广泛发挥允许作用的一种激素。激素的相互作用有:协同作用、抗拮作用、允许作用和竞争作用。
介导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的受体类型是() A.离子通道 B.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 C.尿苷酸环化酶受体 D.G蛋白耦联受体
答案:D
注释:考查激素的作用机制。《生理学》第9版P358。受体类型可分为膜受体、胞内受体,介导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的受体类型是膜受体的G蛋白耦联受体。以G蛋白耦联受体为介导的激素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抑制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详见P359的表11-2。
介导心房钠尿肽作用的受体类型是() A.离子通道 B.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 C.鸟苷酸环化酶受体 D.胞内受体
答案:C
注释:考查激素的作用机制。《生理学》第9版P358。介导心房钠尿肽作用的受体类型是膜受体的酶联型受体—鸟苷酸环化酶受体。以鸟苷酸环化酶受体为介导的有心房钠尿肽、一氧化碳。详见P359的表11-2。
能以IP3和DG作为第二信使的激素是①催乳素②醛固酮③儿茶酚胺激素④促甲状腺激素⑤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③⑤
答案:D
注释:考查激素的作用机制。《生理学》第9版P359。以IP3和DG作为第二信使的激素有儿茶酚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缩宫素、血管升压素等,催乳素以酪氨酸激酶结合型受体介导,醛固酮直接与胞内受体结合,促甲状腺激素以cAMP为第二信使,详见P359的表11-2。
以酪氨酸为基本原料合成的激素是①肾上腺皮质激素②肾上腺素③去甲肾上腺素④三碘甲腺原氨酸⑤褪黑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B
注释:考查激素的化学性质。《生理学》第9版P357。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儿茶酚胺类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以酪氨酸为基本原料合成。甲状腺激素(三碘甲腺原氨酸、四碘甲腺原氨酸)都是以酪氨酸为基本原料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原料为胆固醇,机体所有的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原料均为胆固醇。褪黑素是以色氨酸为原料合成。
以酶联型受体介导发挥作用的激素是①胰岛素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③胰高血糖素④生长激素⑤一氧化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注释:考查激素的作用机制。《生理学》第9版P359。以酶联型受体介导发挥作用的激素有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生长激素、一氧化氮、催乳素、缩宫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胰高血糖素是以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发挥作用。详见表11-2。
可作为第二信使在细胞内传递激素调节信息的下列物质是①PDE②cAMP③DG④IP3⑤Ca2+()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答案:A
注释:考查激素的作用机制。《生理学》第9版P359。第二信使有cAMP、cGMP、DG(二酰甘油)、IP3(三磷酸肌醇)、Ca2+。
通过与核受体结合而调控靶细胞基因转录的激素是①醛固酮②三碘甲腺原氨酸③甲状旁腺激素④钙三醇⑤糖皮质激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注释:考查激素作用机制,四个环节的第一环节:受体。《生理学》第9版P358。受体类型可分为膜受体、胞内受体(胞内受体统称核受体)。通过与核受体结合而调控靶细胞基因转录的激素主要是类固醇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激素实例:皮质醇(糖皮质激素)、醛固酮、孕激素、雌激素、雄激素、钙三醇、甲状腺素、三碘甲腺原氨酸;甲状旁腺激素是与膜受体结合的激素。详见P359的表11-2。
内分泌细胞所分泌激素向靶细胞效应分子递送信息的途径是①血液循环②细胞外液③神经纤维④腺体管道⑤胞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注释:考查内分泌概念,《生理学》第9版P354。内分泌是指腺细胞将其产生的物质(即激素)直接分泌到血液或者细胞外液等体液中,并以它们为媒介对靶细胞产生调节效应的一种分泌形式。
关于激素分泌节律及调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血浆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水平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②在多轴系反馈调节中,下位激素对高位内分泌活动仅起抑制性作用③一些腺垂体激素的分泌与下丘脑调节肽的分泌同步④钙三醇的分泌受自我反馈的调控⑤轴系中也有正反馈控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考查激素分泌的节律和调控,《生理学》第9版P362。在多轴系反馈调节中,下位激素对高位内分泌活动多起抑制性作用。
关于激素生物作用的正确叙述是①调节器官系统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②调节机体能量的平衡③调节机体生长、发育及衰老过程④调节机体生殖过程⑤调节新陈代谢()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考查内分泌物质激素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54。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各种激素全面调控与个体生存密切相关的基础功能活动,如维护组织和细胞的新陈代谢,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及衰老过程等,所以,它是机体的调节系统,与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相辅相成,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调节和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态。
属于下丘脑调节激素的是() A.PRL B.RH C.GH D.TSH
答案:B
注释:考查下丘脑-腺垂体系统内分泌,《生理学》第9版P364。下丘脑调节激素可分为两类:“促释放激素”以及“释放抑制激素”,促释放激素有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PRL(催乳素)、GH(生长激素)、TSH(促甲状腺激素)均是腺垂体激素。
能促进ACTH分泌的下丘脑调节肽是() A.TRH B.GnRH C.GHRH D.RH
答案:D
注释:考查下丘脑-垂体内分泌,《生理学》第9版P365。ACT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R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TRH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HRH是生长激素释放激素。
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的主要联系途径是() A.淋巴循环 B.垂体束 C.垂体门脉系统 D.神经纤维
答案:C
注释:考查下丘脑-垂体关系,《生理学》第9版P364。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没有直接的神经结构联系,但存在独特的血管网络,即垂体门脉系统(hy-pophysealportalsystem)。
生长激素受体的结构功能特征是() A.多次跨膜的单链结构 B.被内在化后产生调节效应 C.类似于TSH受体的作用机制 D.需要二聚化后才能产生调节效应
答案:D
注释:考查生长激素作用机制,《生理学》第9版P367。生长激素的受体二聚化是受体活化所必需的环节。
生长激素的分泌具有昼夜周期性特征,其分泌高峰出现的时间范围是() A.清晨初醒 B.上午工作 C.中午进餐 D.深睡之后
答案:D
注释:考查生长激素的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P368-P369。人在觉醒状态下,GH分泌较少,进入慢波睡眠后GH分泌陡增并延续一定时间,入睡后1小时左右血中GH浓度达到高峰。
通常引起GH分泌显著增加的机体状况是() A.觉醒状态 B.轻度运动 C.进餐期间 D.慢波睡眠
答案:D
注释:考查生长激素的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P368-P369。人在觉醒状态下,GH分泌较少,进入慢波睡眠后GH分泌陡增并延续一定时间,入睡后1小时左右血中GH浓度达到高峰。转入异相睡眠(又称快波睡眠)后,GH分泌又迅速减少。
成年人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含量明显升高常可引起的病症是() A.肢端肥大症 B.呆小症 C.佝偻病 D.侏儒症
答案:A
注释:考查生长激素作用机制,《生理学》第9版P367。生长激素也可通过诱导肝细胞等靶细胞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含量明显升高常可引起肢端肥大症。
幼年时缺乏生长激素可导致() A.呆小症 B.侏儒症 C.糖尿病 D.佝偻病
答案:B
注释:考查生长激素生物作用之一促进生长作用,《生理学》第9版P367。幼年期GH分泌不足,患儿生长停滞,身材矮小,称为侏儒症。
生长激素分泌过多的患者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血中脂肪酸含量减少 B.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含量减少 C.血糖升高 D.甘油三酯蓄积
答案:C
注释:考查生长激素生物作用之二调节新陈代谢,《生理学》第9版P367。生长激素可通过降低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升高血糖。GH分泌过多时,可造成垂体性糖尿。
与生长激素同源,也具有一定促生长作用的激素是() A.OT B.PRL C.TSH D.ACTH
答案:B
注释:考查生长激素的化学结构,《生理学》第9版P366。人生长激素(GH)的化学结构与人催乳素(hPRL)有较高的同源性,PRL也有较弱的促生长作用。
具有促进青春期女性乳腺基础性发育作用的重要激素是() A.甲状腺激素 B.生长激素 C.催乳素 D.雌激素
答案:D
注释:考查催乳素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69。乳腺的腺泡等分泌组织只在妊娠期才发育,而且需要多种激素共同作用:雌激素与孕激素起基础作用,PRL与糖皮质激素、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等起协同作用。
妊娠期间乳腺生长发育具备泌乳功能,但并不泌乳的原因是() A.母体腺垂体催乳素细胞活动受抑制 B.母体血中催乳素水平过低,乳腺不能分泌乳汁 C.母体胎盘催乳素水平过低,乳腺不能分泌乳汁 D.母体血中高水平孕激素与雌激素的抑制性
答案:D
注释:考查催乳素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69。在妊娠过程中,随着PRL(催乳素)、雌激素及孕激素分泌的增多,乳腺组织进一步发育,但此时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很高,可抑制PRL的泌乳作用,因此乳腺虽已具备泌乳能力却并不泌乳。
下列可抑制腺垂体分泌PRL的因素是() A.肾上腺素 B.多巴胺 C.雌激素 D.甘氨酸
答案:B
注释:考查催乳素的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P369。PRL的分泌受下丘脑催乳素释放因子(PRF)与催乳素释放抑制激素(PIH)的双重调控,两者分别起促进和抑制PRL分泌的作用,PIH主要是多巴胺。
关于催乳素对乳腺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促进青春期乳腺的发育 B.妊娠期乳腺不泌乳是因其与雌激素的协同作用 C.促进妊娠期乳腺的增生和乳汁分泌 D.维持哺乳期乳汁分泌
答案:B
注释:考查催乳素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69。妊娠期乳腺不泌乳是因其与雌激素的抑制作用。
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类制剂对腺垂体的负反馈影响是() A.LH分泌减少 B.FSH分泌减少 C.CTH分泌减少 D.PRL分泌减少
答案:C
注释:考查多轴系反馈调节,《生理学》第9版P363。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是一个有等级层次的调节系统,系统内高位激素对下位内分泌活动具有促进性调节作用,而下位激素对高位内分泌活动多起抑制性作用。ACTH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LH、FSH即促性腺激素,PRL即催乳素。
不受腺垂体激素调控的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是() A.糖皮质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甲状旁腺激素 D.雌激素
答案:C
注释:考查多轴系反馈调节,《生理学》第9版P363。人体内的轴系主要有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等。
与ACTH分泌调节没有相关性的作用是() A.下丘脑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 B.糖皮质激素的反馈调节作用 C.醛固酮的反馈调节作用 D.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节作用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395。ACTH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主要与糖皮质激素相互作用,而属于盐皮质激素的醛固酮无反馈调节ACTH的作用。
神经垂体激素是指() A.PRL和GH B.VP和OT C.PRL和OT D.VP和PRL
答案:B
注释:考查下丘脑-神经垂体内分泌。《生理学》第9版P370。下丘脑-垂体束这些神经内分泌大细胞可合成血管升压素(VP)和缩宫素(OT)。
调节血管升压素分泌的最敏感刺激是() A.血浆晶体渗透压改变 B.静脉滴注0.9%生理盐水 C.循环血量降低 D.喝酒
答案:A
注释:考查血管升压素(VP)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P371。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和血容量减少是刺激VP分泌的最重要因素,尤其是前者。
能减少血管升压素分泌的情况是() A.大量出血 B.大量出汗 C.严重呕吐或腹泻 D.大量饮清水
答案:D
注释:考查血管升压素(VP)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P371。血浆渗透压降低可减少血管升压素(VP)分泌。大量饮水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其它都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血管升压素分泌。
合成血管升压素的主要部位是() A.近球细胞 B.神经垂体 C.正中隆起 D.视上核
答案:D
注释:考查下丘脑-神经垂体分泌的VP、OT主要合成部位——视上核。《生理学》第9版P370。
关于缩宫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由下丘脑合成 B.由神经垂体释放 C.促进妊娠子宫收缩 D.促进妊娠期乳腺生长发育
答案:D
注释:考查缩宫素(OT)知识。《生理学》第9版P371。OT的主要作用是在妇女分娩时刺激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和在哺乳期促进乳腺排乳。妊娠期乳腺生长发育主要是乳腺的腺泡等分泌组织发育,需要多种激素共同作用:雌激素与孕激素起基础作用,PRL与糖皮质激素、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等起协同作用。
与催乳素共同参与射乳反射的激素是() A.LH B.OT C.GnRH D.GH.
答案:B
注释:考查缩宫素(OT)知识。《生理学》第9版P371。OT的主要作用是在妇女分娩时刺激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和在哺乳期促进乳腺排乳。
能使缩宫素分泌增加的有效刺激因素是() A.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胎儿对子宫颈的机械性扩张 C.催乳素水平升高 D.细胞外液量减少
答案:B
注释:考查缩宫素(OT)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P372,胎儿对子宫颈的机械性扩张是促进OT分泌的最有力的刺激。
垂体功能减退会出现的症状是() A.基础代谢率降低 B.血糖升高 C.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D.神经兴奋性增高
答案:A
注释:下丘脑-垂体系统对机体的神经和体液分泌调节起着系统整合作用,广泛参与机体功能调节。垂体功能减退会出现基础代谢率降低。
合成与分泌褪黑素的内分泌细胞所在的部位是() A.甲状腺 B.胰岛 C.松果体 D.肾上腺髓质
答案:C
注释:考查松果体分泌知识。《生理学》第9版P372。松果体主要合成和分泌激素的代表是褪黑素(melatonin,MT)。
与光照周期密切相关的激素是() A.生长激素 B.催乳素 C.褪黑素 D.胰岛素
答案:C
注释:考查褪黑素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P373。褪黑素的合成和分泌与光线有关,呈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白天分泌减少,而黑夜分泌增加。
控制褪黑素昼夜节律分泌的中枢部位是() A.丘脑前核 B.丘脑枕核 C.下丘脑视上核 D.下丘脑视交叉上核
答案:D
注释:考查褪黑素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P373。视交叉上核是控制褪黑素分泌昼夜节律的神经中枢,中枢内的神经元有褪黑素受体。
对褪黑素抑制作用反应最为敏感的内分泌腺是() A.腺垂体 B.甲状腺 C.胰岛 D.性腺
答案:D
注释:考查褪黑素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73。褪黑素对生殖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有显著影响。
与MSH同源并可刺激黑色素细胞活动的激素是() A.GH B.PRL C.CTH D.FSH
答案:C
注释:考查腺垂体激素知识。《生理学》第9版P366。在腺垂体中间部含有的阿黑皮素原(POMC)是垂体多种激素的共同前体,包括ACTH、β-促脂素(LPH)及促黑(细胞)激素(MSH)等。
4岁患儿因垂体肿瘤,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同时伴视觉障碍。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A.GH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B.IGF-1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C.GH分泌过多,侏儒症 D.GH分泌过多,引起巨人症
答案:D
注释:考查生长激素(GH)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66。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巨人症,分泌过少引起侏儒症。
男性患者,45岁,近一年来发现,头、手、足均增;大呈鼻宽、唇厚粗扩容貌;脊柱变形。患者最可能发生病变的部位是() A.睾丸 B.肾上腺 C.腺垂体 D.下丘脑
答案:C
注释:考查生长激素(GH)分泌及作用知识。《生理学》第9版P367。GH由腺垂体分泌。成年后,如果GH分泌过多,由于骨骺已闭合,长骨不再生长,但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和硫酸软骨素聚集则会使面部和内脏器官肥大,肢端的短骨、颅骨及软组织异常生长。表现为手足粗大、指趾末端如杵状、鼻大唇厚、下颌突出及内脏器官增大等现象,称为肢端肥大症。
女性患者,26岁,撑竿跳训练中不慎跌落,导致头部严重挫伤,CT检查发现其垂体柄完全离断。推测其血浆中水平可能升高的激素是() A.GH B.OT C.TSH D.PRL
答案:D
注释:考查催乳素(PRL)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P369。切断垂体柄可使血中PRL水平升高。
男性患者,35岁,体检结果发现血液中生长激素水平升高,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A.血糖升高 B.伤口不易愈合 C.应激反应耐受力降低 D.体脂增加
答案:A
注释:考查生长激素生物作用之二调节新陈代谢,《生理学》第9版P367。生长激素可通过降低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升高血糖。GH分泌过多时,可造成垂体性糖尿。
30岁女子于6个月前正常妊娠后顺产一女婴。女婴满月后即送回老家由爷爷奶奶人工喂养。目前,因经常性溢乳而就诊。该女子规律的月经周期还未恢复。对该患者溢乳症的最好解释是() A.正常的产后反应 B.腺垂体PRL分泌过多 C.腺垂体TSH分泌不足 D.腺垂体GH分泌减少
答案:B
注释:考查催乳素(PRL)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69。分娩后PRL开始启动和维持泌乳作用。
女性患者,28岁,被诊断为闭经溢乳综合征。患者不会出现的改变是() A.孕激素水平升高 B.血液PRL水平升高 C.FSH和LH水平降低 D.无排卵
答案:A
注释:考查催乳素(PRL)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69。患闭经溢乳综合征的妇女临床表现为闭经、溢乳与不孕,这些症状是高PRL血症所致,而高浓度的PRL还可反馈地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垂体分泌FSH和LH,结果导致无排卵和雌激素水平低下。
男性患者,38岁,头部因高速路车祸严重创伤后出现多尿和烦渴症状。患者尿渗透浓度80mOsm/L,血浆渗透压为310mOsm/L,以人工合成血管升压素治疗后,尿渗透浓度升高到470mOsm/L。患者尿量增多最可能的病因是() A.原发性中枢性尿崩症 B.继发性中枢性尿崩症 C.原发性肾源性尿崩症 D.继发性肾源性尿崩症
答案:B
注释:考查血管升压素(VP)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70。血管升压素(VP)也叫抗利尿激素(ADH)。VP缺乏可引起尿崩症。VP是由下丘脑-神经垂体中枢分泌的激素。头部严重创伤最可能损伤到下丘脑-神经垂体中枢,引起VP分泌缺乏,从而引起尿崩症。
女性患者,12岁,确诊为垂体肿瘤后接受放射性治疗。而后患儿的垂体功能完全丧失,其后将导致的功能显著变化将是() A.生长加速 B.出现甲状腺肿 C.性腺发育障碍 D.血浆ACTH水平升高
答案:C
注释:考查垂体激素知识。《生理学》第9版P365。垂体功能丧失,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性腺激素均会降低,从而性腺发育障碍、生长变缓、ACTH水平降低等。
女性患者,40岁,头部CT检查结果显示下丘脑室旁核处有占位性病变,其所致分泌障碍的激素是() A.LH B.GH C.PRL D.VP
答案:D
注释:考查下丘脑-神经垂体分泌,《生理学》第9版P370。神经垂体的内分泌,实际是指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等部位大细胞神经元轴突延伸投射终止于神经垂体,形成下丘脑-垂体束。这些神经内分泌大细胞可合成血管升压素(VP)和缩宫素(OT)。
女性患者,45岁,因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该患者血液中() A.ACTH水平升高 B.GH水平降低 C.CTH水平降低 D.CRH水平升高
答案:C
注释:考查糖皮质激素(GC)的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P394。当血中GC浓度增加时,可反馈抑制腺垂体ACTH细胞和下丘脑CRH神经元的活动,使ACTH、CRH的合成和释放减少。
男性患者,24岁,被异物击中头部后入院。查体:T37℃,BP110/80mmHg,呼吸14次/分,神志清晰,颅骨枕区有按压痛,随后出现多尿和烦渴,下列检查中最可能异常的是() A.血糖 B.血渗透压 C.血电解质 D.血气分析
答案:B
注释:考查血管升压素(VP)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70-371。头部受伤出现多尿和烦渴的尿崩症,因VP的分泌缺乏导致,VP分泌调节最受影响的是血渗透压。
男性患者,30岁,头部CT平扫结果发现下丘脑部位出现占位性病变,并压迫周围组织,患者不会出现的症状() A.多尿,尿液比重降低 B.多饮仍然口渴 C.高血压 D.记忆力减退
答案:C
注释:考查下丘脑-神经垂体分泌,压迫周围组织时易压迫垂体神经,神经垂体分泌的激素血管升压素(VP)、缩宫素(OT)减少,会引起血压变低。
男性患者,25岁,急诊就医后给予静脉滴注治疗,滴注0.9%生理盐水1500ml(含抗生素)后,患者尿液增加是由于() A.血容量显著增加,VP释放减少 B.血容量显著增加,VP释放增加 C.血浆渗透压增加,VP释放增加 D.血浆渗透压增加,VP释放减少
答案:A
注释:考查VP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P371。血浆渗透压升高和血容量减少是刺激VP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滴注0.9%生理盐水使得血容量增加,血浆渗透压降低,VP减少,尿液增加。
女性患者,25岁,体检结果显示血液中黄体生成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均降低,推测该患者可能出现了() A.停经泌乳综合征 B.垂体功能亢进 C.垂体功能减退 D.高泌乳素血症
答案:C
注释:考查下丘脑-垂体分泌的基础功能整合调节作用。多种基础功能激素降低,垂体功能减退。
能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的是() A.GHRH B.RH C.IGF-1 D.TRH
答案:B
注释:CRH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GHRH即生长激素释放激素,CRH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IGF-1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TRH即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能抑制生长激素释放的是() A.GHRH B.CRH C.IGF-1 D.TRH
答案:C
注释:考查生长激素(GH)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P368。抑制GH释放的有SS(生长抑素)、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能促进卵泡刺激素释放的是() A.GHRH B.CRH C.IGF-1 D.GnRH
答案:D
注释:GnRH即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HRH即生长激素释放激素,CRH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IGF-1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能促进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的是() A.GHRH B.CRH C.IGF-1 D.TRH
答案:D
注释:TRH即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GHRH即生长激素释放激素,CRH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IGF-1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TRH即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由下丘脑神经元分泌的激素有①VP②CRH③TSH④ACTH⑤LH()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⑤
答案:A
注释:VP(血管升压素)是下丘脑-神经垂体分泌、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是下丘脑神经元分泌;TSH、ACTH、LH是由下丘脑-腺垂体分泌。
对GnRH叙述正确的是①属于肽类激素②其分泌呈脉冲式变化③经腺垂体促进性腺活动④直接促进性腺活动⑤受体类型为G蛋白耦联型受体()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B
注释:考查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知识,GnRH直接作用于腺垂体的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活动。
生长激素的生物作用有①促进生长②促进蛋白质合成③幼年分泌过少可导致呆小症④成年时缺乏可导致血糖升高⑤参与机体应激反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②③⑤
答案:C
注释:考查生长激素(GH)作用,《生理学》第9版P366。幼年分泌过少可导致侏儒症;成年分泌过高可导致血糖升高。
与调控机体生长过程有关的激素是①胰岛素②缩宫素③甲状旁腺激素④生长抑素⑤催乳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D
注释:综合考查调控机体生长过程,很多激素参与生长调控(生长激素、生长抑素、胰岛素、甲状旁腺激素、催乳素等)。缩宫素生物作用没有调控生长作用,主要作用是在妇女分娩时刺激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和在哺乳期促进乳腺排乳。
血管升压素的作用包括①促进肝糖原分解②促进水通道的形成③作为药物应用时具有缩血管作用④可促进肾上腺皮质合成和分泌皮质醇⑤可增强记忆、加强镇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考查血管升压素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70-P371。
具有调节糖皮质激素合成分泌作用的垂体激素是①GH②VP③FSH④ACTH⑤TSH() A.②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394。综合考查有关糖皮质激素(GC)的合成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FSH卵泡刺激素均对GC分泌合成有作用。GH/生长激素、VP/血管升压素无作用。
以阿黑皮素原为前体衍生的激素是①ACTH②MSH③GH④LH⑤TSH()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⑤
答案:A
注释:考查腺垂体激素知识。《生理学》第9版P366。在腺垂体中间部含有的阿黑皮素原(POMC)是垂体多种激素的共同前体,包括ACTH、β-促脂素(LPH)及促黑(细胞)激素(MSH)等。
甲状腺不能合成下列哪种激素() A.降钙素 B.三碘甲腺原氨酸 C.逆-T3 D.促甲状腺激素
答案:D
注释:考查甲状腺分泌,《生理学》第9版P373。甲状腺激素(TH)包括四碘甲腺原氨酸(T4,或称甲状腺素,)、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极少量的逆三碘甲腺原氨酸(rT3)。促甲状腺激素是由腺垂体合成。
血中生物活性最强的甲状腺激素形式是() A.DIT B.MIT C.rT3 D.T3
答案:D
注释:考查甲状腺分泌,《生理学》第9版P373。甲状腺激素(TH)包括四碘甲腺原氨酸(T4,或称甲状腺素,)、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极少量的逆三碘甲腺原氨酸(rT3)。T4的分泌量最大,T3的生物活性最强,rT3不具有TH生物活性。
甲状腺滤泡上皮聚碘的机制是()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继发性主动转运 D.原发性主动转运
答案:C
注释:考查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生理学》第9版P374。甲状腺滤泡上皮聚碘的过程成为碘捕获,碘捕获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甲状腺激素合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酶是() A.脱碘酶 B.蛋白水解酶 C.过氧化物酶 D.腺苷酸环化酶
答案:C
注释:考查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生理学》第9版P373。甲状腺激素合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酶是TPO(过氧化物酶)。
合成后在细胞外大量储存的激素是() A.肾上腺素 B.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 D.皮质醇
答案:B
注释:考查甲状腺激素知识,《生理学》第9版P373。甲状腺是唯一能将生成的激素大量储存于细胞外的内分泌腺。
正常情况下,储存于滤泡腔中的甲状腺激素可供机体利用的时间是() A.5~10天 B.10~20天 C.20~30天 D.50~120天
答案:D
注释:考查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生理学》第9版P375。TH合成后一般以胶质的形式储存于甲状腺的滤泡腔内,储备量可保证机体长达50~120天的代谢需求。
血浆中与甲状腺激素结合的血浆蛋白最主要是() A.CBG B.GHBP C.ABP D.TBG
答案:D
注释:考查甲状腺激素运输和降解,《生理学》第9版P375。TH在分泌释放入血后,仅极少量以游离形式存在,99%以上是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形式运输。血浆中与TH结合的蛋白质主要有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甲状腺素转运蛋白(TTR,又称TBPA)和白蛋白(albumin)三种,其中与TBG结合的TH约占结合总量的75%。
下列哪一个激素可穿过细胞膜与核受体结合而起作用() A.生长激素 B.胰岛素 C.甲状腺激素 D.肾上腺素
答案:C
注释:综合考查激素结合受体,甲状腺激素/TH属于亲脂性激素,可穿越细胞膜和细胞核膜,与定位于细胞核内的甲状腺激素受体(THR)结合。生长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均是结合膜受体。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错误的是() A.增加机体产热,升高基础代谢率 B.促进脂肪分解和脂肪酸氧化 C.促进蛋白质合成 D.促进成人脑和长骨的发育
答案:D
注释:考查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发育,《生理学》第9版P376。甲状腺激素/TH是胎儿和新生儿脑发育的关键激素。
在安静状态下,人体调节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是() A.甲状腺激素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乙酰胆碱
答案:A
注释:考查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调节新陈代谢,《生理学》第9版P377。TH能使全身绝大多数组织的基础氧消耗量增加,产热量增加。
胎儿和新生儿脑发育的关键激素是() A.生长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 D.肾上腺素
答案:B
注释:考查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发育,《生理学》第9版P376。甲状腺激素/TH是胎儿和新生儿脑发育的关键激素。
因胚胎期缺碘或甲状腺功能减退,儿童罹患的疾病是() A.艾迪生病 B.侏儒症 C.肢端肥大症 D.呆小症
答案:D
注释:考查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发育,《生理学》第9版P377。胚胎期及幼儿期如果缺乏TH(甲状腺激素),可导致不可逆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以及骨骼的生长发育与成熟延迟或停滞,出现明显的智力发育迟缓、身材短小、牙齿发育不全等症状,称为克汀病(cretinism,或称呆小症)。
成人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患下列哪种疾患() A.艾迪生病 B.侏儒症 C.黏液性水肿 D.呆小症
答案:C
注释:考查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调节物质代谢,《生理学》第9版P378。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则出现蛋白质合成减少,组织间黏蛋白沉积,可结合大量阳离子和水分子,引起黏液性水肿。
食物长期缺碘可以产生() A.侏儒症 B.肢端肥大症 C.地方性甲状腺肿 D.软骨症
答案:C
注释:考查甲状腺的调节,《生理学》第9版P381。长期缺碘造成TH的合成和分泌减少,血中T3、T4长期降低,对腺垂体的负反馈抑制作用减弱,引起腺垂体TSH分泌增加,刺激甲状腺代偿性增生肥大,即甲状腺肿。
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以下哪种表现是错误的() A.血液胆固醇水平增高,且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B.婴幼儿脑及长骨发育迟缓,若不及时补充甲状腺激素可出现呆小症 C.黏液性水肿 D.基础代谢率升高
答案:D
注释:综合考查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甲状腺激素/TH几乎作用于机体的所有组织,从多方面调节新陈代谢与生长发育,甲状腺功能减退基础代谢率降低。
临床上呆小症的治疗,必须在患儿生后多久及时补充甲状腺激素,过晚则很难产生理想的效果() A.两年左右 B.一年左右 C.半年左右 D.3个月内
答案:D
注释:考查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发育,《生理学》第9版P377。先天性甲状腺发育不全的患儿出生时的身长可基本正常,但脑的发育已受累。一般在出生后数周至3~4个月后这些患儿才表现出明显的智力迟钝和长骨生长迟滞。
丙硫氧嘧啶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作用环节是() A.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性 B.抑制肠黏膜吸收膜 C.抑制甲状腺滤泡细胞的碘捕获 D.抑制甲状腺激素的释放
答案:A
注释:考查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生理学》第9版P375。丙硫氧嘧啶可以抑制TPO(过氧化物酶)活性,因而能抑制TH的合成,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有同样作用的还有硫氧嘧啶类的甲硫氧嘧啶、咪唑类的甲巯咪唑、卡比马唑等。
能刺激甲状腺腺体增生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物质是() A.TRH B.TSH C.CRH D.T3和T4
答案:B
注释:考查甲状腺分泌知识,TSH(促甲状腺激素)是直接调节甲状腺形态和激素的激素;TRH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RH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T3和T4为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可根据血碘水平来调节TH的合成,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前馈调节
答案:C
注释:考查甲状腺激素调节,《生理学》第9版P381。甲状腺具有能根据血碘的水平,通过自身调节来改变碘的摄取与TH合成的能力。
与调节血钙水平无关的器官是() A.肾 B.肺 C.肝 D.皮肤
答案:B
注释:考查甲状旁腺激素知识,《生理学》第9版P382。甲状旁腺分泌的甲状旁腺激素(PTH)、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降钙素(CT)以及由皮肤、肝和肾等器官联合作用生成的1,25-二羟维生素D,是共同调节机体钙、磷代谢稳态的三种基础激素,称为钙调节激素。
PTH的主要作用是() A.降血钙,升血磷 B.升血钙,降血磷 C.升血钙,不影响血磷浓度 D.降血钙,不影响血磷浓度
答案:B
注释:考查甲状旁腺激素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82。PTH总的效应是升高血钙和降低血磷。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患者可出现“水中毒”,补充下列哪种激素可缓解症状() A.糖皮质激素 B.盐皮质激素 C.抗利尿激素 D.胰岛素
答案:A
注释:考查糖皮质激素(GC)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394。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可发生肾排水障碍,甚至引起“水中毒”,若补充GC则可缓解症状。
糖皮质激素无收缩血管作用,但能加强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这种作用称为() A.拮抗作用 B.协同作用 C.允许作用 D.正反馈作用
答案:C
注释:考查糖皮质激素(GC)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393。GC可提高心肌、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类激素的敏感性(允许作用),上调心肌、血管平滑肌细胞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表达,并使这些受体与儿茶酚胺的亲和力增加,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血管紧张度,以维持正常血压。
关于应激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缺氧、创伤、精神紧张等有害刺激时出现 B.有多种激素参与 C.是一种特异性反应 D.血中ACTH、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
答案:C
注释:考查应激反应知识,《生理学》第9版393。当机体遭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性刺激时(如创伤、手术、感染、中毒、疼痛、缺氧、寒冷、强烈精神刺激、精神紧张等),引起机体发生非特异性的适应反应,称为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机制十分复杂,除ACTH、GC分泌迅速增多外,儿茶酚胺、催乳素、生长激素、血管升压素、β-内啡肽、胰高血糖素和醛固酮等激素的分泌也明显增加。
长期大量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 A.血中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B.面部、躯干和背部脂肪明显减少 C.血压往往低于服药前水平 D.可引起肾上腺皮质束状带萎缩
答案:D
注释:考查糖皮质激素(GC)的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394。临床上长期大剂量应用GC,可通过长反馈抑制下丘脑CRH神经元及腺垂体ACTH细胞,使CRH与ACTH的合成和分泌减少,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和网状带的萎缩,分泌功能减退或停止。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可导致() A.血糖浓度降低 B.淋巴细胞数量增多 C.四肢脂肪增加 D.面、肩和腹部脂肪增加
答案:D
注释:考查糖皮质激素(GC)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393。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大剂量应用GC类药物时,可出现库欣综合征表现,即机体内脂肪重新分布,主要沉积于面、颈、躯干和腹部,而四肢分布减少,形成“满月脸”、“水牛背”、四肢消瘦的“向心性肥胖”体征。
关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错误的是() A.受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 B.受糖皮质激素的负反馈调节 C.受醛固酮的负反馈调节 D.在应激状态下分泌增多
答案:C
注释:考查糖皮质激素(GC)的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394。GC主要受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反馈调节(当血中GC浓度增加时,可反馈抑制腺垂体ACTH细胞和下丘脑CRH神经元的活动,使ACTH、CRH的合成和释放减少,且ACTH细胞对CRH的敏感性下降,使血中GC降低)、应激性调节(当机体受到应激原刺激时,下丘脑CRH神经元分泌增强,刺激腺垂体ACTH分泌,最后引起GC的大量分泌)。
ACTH是下列哪种激素合成与分泌调节中最主要的生理因素() A.盐皮质激素 B.糖皮质激素 C.醛固酮 D.性激素
答案:B
注释:考查糖皮质激素(GC)的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394。ACTH对维持肾上腺皮质正常的结构和GC的合成与分泌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醛固酮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钠降低可刺激其分泌 B.血钾下降可刺激其分泌 C.血压下降、血容量减少可使其分泌增加 D.有保钠、排钾、保水的作用
答案:B
注释:考查糖醛固酮知识,《生理学》第9版395。血K+水平升高和血Na+水平降低均能刺激醛固酮分泌。
肾上腺髓质的分泌细胞(嗜铬细胞)直接受() A.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 B.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 C.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 D.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
答案:A
注释:考查肾上腺髓质分泌细胞(嗜铬细胞)知识,《生理学》第9版396。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受交感神经胆碱能节前纤维的支配。
一患者因突发面神经炎需要短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用后血糖可能出现的改变是() A.无影响 B.升高 C.下降 D.先升高后下降
答案:B
注释:考查糖皮质激素(GC)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93-P394。GC是调节糖代谢的重要激素之一,因能显著升高血糖而得名。
一10岁男孩,半年来食欲亢进,体重快速增加,活动后气促,头晕,近日该患出现视物模糊。查体所见身高140cm,体重65kg,呈向心性肥胖,血压140/95mmHg,眼科检查双眼视力下降、视野缩小。头颅CT检查发现垂体有占位性病变。以下可能出现明显改变的是() A.胰岛素 B.甲状腺素 C.肾上腺素 D.糖皮质激素
答案:D
注释:考查糖皮质激素(GC)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93。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大剂量应用GC类药物时,可出现库欣综合征表现,即机体内脂肪重新分布,主要沉积于面、颈、躯干和腹部,而四肢分布减少,形成“满月脸”、“水牛背”、四肢消瘦的“向心性肥胖”体征。
某男,45岁,主诉肌肉无力,性欲减退,肌肉消瘦,不能耐受运动。体检发现该患者四肢消瘦,皮肤菲薄,面部、项背及腹部体脂增加。化验检查血中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与这些症状相符合的诊断可能是() A.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 B.糖皮质激素分泌缺乏 C.GH缺乏 D.PRL缺乏
答案:A
注释:考查糖皮质激素(GC)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93。当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时,可出现肌肉消瘦、骨质疏松、皮肤变薄、四肢消瘦,面部、项背及腹部体脂增加的“向心性肥胖”体征。
某人因肾病长期大量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该患者不会因此而出现() A.血糖升高 B.蛋白质合成增加 C.面部和躯干脂肪合成增加 D.红细胞、血小板增多
答案:B
注释:考查糖皮质激素(GC)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93-P394。GC对肝内和肝外组织细胞的蛋白质代谢影响不同,抑制肝外组织细胞的蛋白质合成,促进肝内蛋白质合成。
患者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时,上述哪种变化正确() A.血中CRH增加 B.血中ACTH减少 C.血中TSH减少 D.血中GH减少
答案:B
注释:考查糖皮质激素(GC)的分泌调节,《生理学》第9版P394。大量糖皮质激素可反馈调节使CRH、ACTH减少。
机体受到刺激而发生应激反应时,上述哪种变化正确() A.血中CRH增加 B.血中ACTH减少 C.血中TSH减少 D.血中GH减少
答案:A
注释:考查应激反应知识,《生理学》第9版P393。应激反应机制复杂,在应激状态下机体ACTH、GC分泌迅速增多,同时儿茶酚胺、催乳素、生长激素、血管升压素、β-内啡肽、胰高血糖素和醛固酮等激素的分泌也明显增加。
在应激反应中,血中哪些激素浓度升高①GH②ACTH③PRL④GC()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注释:考查应激反应知识,《生理学》第9版P393。应激反应机制复杂,在应激状态下机体ACTH、GC分泌迅速增多,同时儿茶酚胺、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血管升压素(VP)、β-内啡肽、胰高血糖素和醛固酮等激素的分泌也明显增加。
有关糖皮质激素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减弱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②促进四肢部位的脂肪分解,增强脂肪酸在肝内的氧化过程③可增强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④促进肝外组织蛋白质分解,抑制其合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注释:考查糖皮质激素(GC)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94。GC参与应激反应,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
有关盐皮质激素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有保Na+排K+作用②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的调节③血K+浓度升高可促进醛固酮分泌④缺少时可导致水中毒()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注释:考查醛固酮的生物作用,《生理学》第9版P395。导致水中毒原因是糖皮质激素缺乏。
关于前列腺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前列腺素只由前列腺分泌,女性不含此激素 B.几乎机体所有组织都可合成前列腺素 C.前列腺素属于廿烷酸类激素 D.环加氧酶是前列腺素合成的关键酶
答案:A
注释:考查前列腺素知识,《生理学》第9版P397。前列腺素(PG)因最先在精液中发现,误以为由前列腺分泌而得名,实际上,几乎机体所有组织都可合成PG。就整体而言,PG是一类分布广泛、作用复杂、代谢快的典型的组织激素。
瘦素的生物学作用不包括() A.抑制机体摄食 B.抑制脂肪合成 C.促进脂肪分解 D.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无影响
答案:D
注释:考查瘦素知识,《生理学》第9版P398。瘦素的生物效应比较广泛,不但可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活动,还对GnRH、LH和FSH的释放有双相调节作用,也影响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活动。
分泌受机体脂肪储存量的调节,参与体重调节的激素是() A.脂联素 B.甲状腺激素 C.肾上腺激素 D.瘦素
答案:D
注释:考查瘦素的知识,《生理学》第9版P398。瘦素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合成和分泌,因能降低体重而得名。
主要由骨骼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是() A.骨泌素 B.肌肉抑制素 C.骨钙素 D.护骨素
答案:B
注释:考查骨骼肌细胞内分泌的知识,《生理学》第9版P399。骨骼肌除可特异地产生肌肉抑制素和肌肉素等。
关于骨骼细胞的内分泌,错误的是() A.骨钙素主要由成骨细胞分泌 B.骨钙素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C.护骨素可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与成熟 D.骨钙素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答案:D
注释:考查骨骼细胞内分泌的知识,《生理学》第9版P399。骨钙素可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提高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加速葡萄糖的利用,减少内脏脂肪堆积。
分泌有昼夜节律并与人体生物节律的形成有关的是() A.ACTH B.褪黑素 C.糖皮质激素 D.缩宫素
答案:B
注释:考查褪黑素知识,《生理学》第9版P373。褪黑素的合成和分泌与光线有关,呈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白天分泌减少,而黑夜分泌增加。褪黑素可作为一个内源性因子作用于视交叉上核,调整生物节律,使环境的周期与机体的生物节律保持一致。
既有强大的血管收缩作用又有强大的正性肌力作用的是() A.内皮素-1 B.内皮素-2 C.内皮素-3 D.血管紧张素-Ⅰ
答案:A
注释:考查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血管内皮生成的活性物质内皮素,《生理学》第9版P137。内皮素(ET)具有强大的血管收缩作用,ET-1又有强大的正性肌力作用。
NO没有的作用是() A.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 B.保护血管 C.大量的NO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 D.NO也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系统活动
答案:C
注释:考查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血管内皮生成的活性物质一氧化碳(NO),《生理学》第9版P136。NO可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也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系统活动、保护血管。
女青年22岁,急诊科护士,经常值夜班,近一年来经常入睡困难、夜里早醒,月经紊乱,与以上表现密切相关的激素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糖皮质激素 C.雌激素 D.褪黑素
答案:D
注释:考查褪黑素知识,《生理学》第9版P373。褪黑素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对于神经系统,褪黑素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镇静、催眠、镇痛、抗抑郁等作用。褪黑素对生殖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有显著影响。
男性患者,75岁,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病史20年,半年来经常头晕,医嘱应用抗高血压药和降血脂药的同时,加用小剂量的环加氧酶抑制剂阿司匹林。加用阿司匹林的目的是() A.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 B.减少TXA2的合成 C.减少白三烯的合成 D.减少前列环素的合成
答案:A
注释:考查前列腺素知识,《生理学》第9版P397。PG的合成过程中,首先是细胞膜中的磷脂在磷脂酶A2的作用下生成PG的前体物质花生四烯酸(AA),后者在环加氧酶(COX)的催化下,形成不稳定的环过氧化合物PGG2,随即又转变为PGH2。PGH2可在血栓烷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血栓烷A2(TXA2),也可在前列环素合成酶的作用下转变为前列环素(PGI2)。AA的后续活性产物不仅是PG和TXA2,还有白三烯等。环加氧酶是催化花生四烯酸转变为廿烧酸衍生物的关键酶,因而成为临床多种药物的治疗靶点。如阿司匹林可抑制环加氧酶活性,故能抑制PG等的合成。
女性患者,16岁,自述因前一天晚上睡觉时受凉而发生头痛、乏力、鼻塞、吞咽疼痛、咳,嗽体检:体温38.5℃,咽喉红肿,双肺听诊无明显异常。医生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处方中含对乙酰氨基酚,其作用是() A.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起到解热镇痛作用 B.收缩血管,减轻鼻塞症状 C.镇咳 D.改善乏力症状
答案:A
注释:考查前列腺素(PG)知识,《生理学》第9版P397。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也可通过抑制环加氧酶活性而抑制PG合成,是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
老年男性70岁,心绞痛病史3年,为防止意外发生,医生嘱其备用硝酸甘油片剂,在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的主要作用机制与功能系统器官分泌的何种物质有关() A.内皮素 B.心房钠尿肽 C.NO D.C型钠尿肽
答案:C
注释:
与NO合成有关的是() A.TXA2 B.花生四烯酸 C.L-精氨酸 D.白三烯
答案:C
注释:考查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血管内皮生成的活性物质一氧化碳(NO),《生理学》第9版P137。NO的前体是L-精氨酸,在一氧化氮合酶(NOS)的作用下生成。
与前列腺素合成有关的是() A.TXA2 B.花生四烯酸 C.L-精氨酸 D.白三烯
答案:B
注释:考查前列腺素知识,《生理学》第9版P397。PG的合成过程中,首先是细胞膜中的磷脂在磷脂酶A2的作用下生成PG的前体物质花生四烯酸(AA)。
关于前列腺素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环加氧酶是前列腺素合成的关键酶②几乎机体所有组织都可合成前列腺素③不同前列腺素产生的效应常相互抗衡④前列腺素只由前列腺分泌,女性不含此激素()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注释:考查前列腺素知识,《生理学》第9版P397。前列腺素(PG)因最先在精液中发现,误以为由前列腺分泌而得名,实际上,几乎机体所有组织都可合成PG。就整体而言,PG是一类分布广泛、作用复杂、代谢快的典型的组织激素。
骨骼细胞可分泌①肌肉素②护骨素③骨泌素④骨钙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注释:考查骨骼细胞内分泌的知识,《生理学》第9版P399。肌肉素是由骨骼肌细胞分泌。
第八节、生殖
睾丸间质细胞分泌() A.睾酮 B.抑制素 C.雄激素结合蛋白(ABP) D.雌激素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4。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包括脱氢表雄酮、雄烯二酮、睾酮,其中睾酮的分泌量最多。故选A。
关于睾丸的生精过程,以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最适宜的温度是体温 B.睾丸产生的精子具备运动和受精能力 C.精子形成约需要一个月 D.精子生成需要卵泡刺激素(FSH)和睾酮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3-404。生精过程需要适当的理化环境,睾丸所在的阴囊温度比腹腔内温度低2℃左右,故A错误。睾丸生成的精子功能尚未成熟,只有当其被输送至附睾,在其中停留18-24小时后才获得运动和受精能力,故B错误。精原细胞发育为精子的过程约需64天故C错误。一定量的雌激素有利于生精,故D正确。
睾丸支持细胞的功能不包括() A.产生睾酮 B.对生精细胞起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C.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ABP) D.分泌抑制素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4。支持细胞在生精中的作用有: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ABP),分泌抑制素,而睾酮是由间质细胞生成的,故选A。
雄激素结合蛋白是由下列哪种细胞分泌的() A.睾丸基底细胞 B.睾丸间质细胞 C.睾丸支持细胞 D.睾丸生精细胞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4。睾丸支持细胞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可结合并转运间质细胞分泌的睾酮至曲细精管,有利于生精,故选C。
对睾丸生精过程始动发挥作用的激素是() A.雌激素 B.孕激素 C.黄体生成素(LH) D.卵泡刺激素(FSH)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4-P405。支持细胞表达FSH受体和雄激素受体,这些激素首先作用于支持细胞,FSH作用于支持细胞膜上的FSH受体,从而启动生精过程,故选D。
关于睾酮的生理作用中,以下的叙述哪项不正确() A.刺激男性第二性征的出现 B.刺激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 C.促进脂肪的合成 D.促进肌肉和骨骼生长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4-P405。睾酮的生理作用有:对胚胎性别分化的影响、促进男性第二性征发育、对生精过程的影响、对代谢的影响(促进肌肉、骨骼的蛋白质合成,对脂代谢有不利影响,表现为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故选C。
男性黄体生成素(LH)作用是() A.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合成雄激素 B.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C.促进支持细胞合成雄激素结合蛋白 D.促进生精细胞的分化和精子的生成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5。LH与间质细胞膜上的LH受体相结合,增强睾酮合成相关酶的活性,从而促进睾酮的合成,故选A。
关于雌激素生理作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促进子宫内膜腺体分泌大量黏液,阻止精子穿透及存活 B.促进阴道上皮细胞增殖,角化 C.刺激乳腺导管和结缔组织增生 D.可以防止高血脂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9。雌激素对生殖器官的作用:使排卵期宫颈口松弛,子宫颈分泌大量清亮、稀薄的黏液,有利于精子穿过进入宫腔,故A错误。
关于孕激素的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使子宫平滑肌活动减弱 B.促进阴道上皮细胞角化 C.促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增殖 D.促进乳腺发育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9。孕激素对生殖器官的作用:抑制子宫内膜细胞增殖,促进子宫内膜上皮的分泌功能及内膜基质细胞的蜕膜化,有利于早期胚细胞的发育和着床,故选C。
雌激素和孕激素作用的相同点是() A.使子宫、输卵管平滑肌活动减弱 B.刺激乳腺腺泡发育 C.使子宫颈黏膜变稀薄 D.促进能量代谢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9-P410。雌激素促进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收缩力增强,孕激素使子宫肌兴奋性降低,抑制其收缩;雌激素刺激乳腺导管和结缔组织增生,孕激素促进腺泡发育;雌激素使子宫颈分泌大量清亮、稀薄的黏液,孕激素使宫颈黏液分泌减少且变稠;故选D。
关于月经周期中月经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相当于卵泡期晚期 B.血中雌激素水平高、孕激素水平低 C.血中孕激素水平高、雌激素水平低 D.血中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均低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0。月经期是月经周期开始的几天,与增生期的早期有所重叠,如果排卵后没有发生受精、着床,则黄体萎缩退化,导致血中雌、孕激素水平突然降低,螺旋小动脉痉挛性收缩,内膜出现剥脱,血管破裂出血,故选D。
在月经周期中出现两次分泌高峰的激素是() A.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B.雌激素 C.孕激素 D.雄激素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1。第一个高峰在月经周期的中期,一般在排卵后7-8天形成雌激素的第二个高峰,故选B。
排卵后子宫内膜的分泌期变化是由于() A.高浓度雌激素的作用 B.高浓度孕激素的作用 C.孕激素和雌激素共同作用 D.FSH浓度升高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1。排卵后的黄体期,雌激素分泌先有一过性下降,随着LH作用下黄体发育,分泌孕、雌激素增加,尤以孕激素增加更为明显,故选C。
假设某人的月经周期为28到30天,预计在月经周期中的哪儿天之间会发生排卵() A.第6天和第8天 B.第10天和第12天 C.第14天和第16天 D.第18天和第20天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0。月经周期中的黄体期的时间长度相对稳定,而卵泡期的长短变化较大,因而临床上常将月经来潮前的第14天推算为排卵日,故选C。
排卵后黄体萎缩是由于血中哪种激素水平下降() A.前列腺素水平下降 B.雄激素水平下降 C.黄体生成素水平下降 D.雌激素水平下降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1。排卵后的黄体期,随着LH作用下,分泌孕、雌激素增加,增加的雌、孕激素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负反馈调节作用,腺垂体LH和FSH的分泌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故选C。
月经周期中控制排卵发生最重要的激素是() A.雌激素 B.孕激索 C.黄体生成素 D.卵泡刺激素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1。一般在LH峰值出现后16-24小时排卵,临床上如需要实施人工授精,应根据LH峰或人工给予HCG后的排卵时间及卵子存活的时间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故LH是控制排卵的重要激素,选C。
在月经周期的哪一段期间,优势卵泡产生大量雌激素() A.第1~4天 B.第5~14天 C.第15~20天 D.第21~25天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1。当雌激素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大约在月经周期的第6天),血中FSH量有所减少,大多数卵泡得不到足够的FSH支持而半途退化闭锁,只有一个优势卵泡得以继续发育,故选B。
如果未发生受精,在月经周期哪一段期间,黄体发生退化() A.第1~4天 B.第5~14天 C.第15~20天 D.第26~28天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1。如果排卵后卵子没有受精,在排卵后第9-10天黄体开始退化,雌、孕激素分泌量减少,故选D。
排卵前,血中黄体生成素(LH)出现高峰的原因是() A.血中孕激素对腺垂体的正反馈作用 B.血中雌激素对腺垂体的正反馈作用 C.血中孕激素和雌激素共同的作用 D.FSH的促进作用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1。月经周期的中期,随着优势卵泡的成熟,体内雌激素水平进一步增加,此时血中高浓度的雌激素对下丘脑及腺垂体都产生正反馈调节作用,故选B。
15岁男孩体检发现单侧隐睾,因其父母担心孩子将来生育受到影响,遂就医并与医生讨论治疗方案。关于睾丸的陈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出生时睾丸已有精子产生,但青春期后才排放 B.睾丸所在阴囊温度低于体温有利于生精 C.睾丸长生的精子形态及功能都巳成熟 D.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需要卵泡刺激素(FSH)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2-P405。睾丸生精自青春期开始启动,故A错误。睾丸生成的精子功能尚未成熟,只有当其被输送至附睾,在其中停留18-24小时后才获得运动和受精能力,故C错误。LH与间质细胞膜中的LH受体结合,增强睾酮合成相关酶的活性,从而促进睾酮的合成,故D错误。生精过程需要适当的理化环境,睾丸所在的阴囊温度比腹腔内温度低2℃左右,故B正确。
一名26岁男性患有Klinefelter's综合征,一种性染色体畸变的遗传病,常伴随曲细精管发育不全。下列哪项是生精小管中支持细胞的功能() A.将FSH分泌到管腔中 B.将睾酮分泌到管腔中 C.形成血睾屏障 D.青春期前合成雌激素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4。支持细胞在生精中的作用有参与形成血-睾屏障,故C正确。
一名16岁“女性”被诊断患有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她从未有过月经,有一个盲端的阴道,无子宫、子宫颈和卵巢,染色体型46XY,腹腔内查见睾丸,血清睾酮升高。下列哪些特征是由于缺乏雄激素受体引起的() A.46XY基因型 B.腹腔睾丸 C.血清睾酮升高 D.缺乏子宫和子宫颈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5。间质细胞分泌的睾酮进入曲细精管可直接与支持细胞的雄激素受体结合或转化为活性更强的双氢睾酮再与雄激素受体结合,促进精子的生成,故缺乏雄激素受体可引起血清睾酮升高,选C。
一男性患者,22岁,体格检查显示:轻度肥胖,女性型乳房发育,面部和腋毛较少。有男性生殖器,但阴茎短小,睾丸偏小。染色体分析发现染色体型为XXY。以下哪一项是直接促进男性外生殖器发育最重要的激素() A.睾酮 B.雄烯二酮 C.雄酮 D.双氢睾酮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4-P405。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的雄激素中,睾酮的分泌量最多,生物活性也最强。睾酮的生理作用有促进男性第二性征的发育。游离状态的睾酮进入靶组织可直接发挥作用,或经靶细胞内5α-还原酶的作用转化为活性更强的双氢睾酮发挥作用。综上,故选D。
一对夫妇因担心其不能自然受孕到生殖中心进行备孕咨询,生殖内分泌专家根据临床检查评估女方能够排卵。以下哪项可帮助判断有排卵发生() A.血清FSH水平升高 B.体温下降 C.血清LH水平升高 D.血清孕酮水平升高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8-P409。排卵后,由卵巢黄体细胞分泌大量孕酮,同时也分泌较多的雌激素,故血清孕酮水平升高可帮助判断有排卵发生,选D。
一名55岁女性正在经历围绝经期症状的困扰。她的妇科医生就雌激素替代疗法与她进行了讨论,该疗法具有以下哪些作用() A.使月经周期模式恢复正常 B.减少潮热的发生 C.降低子宫内膜癌风险 D.降低乳腺癌的风险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2。补充雌激素可以缓解围绝经期症状,故选B。
一名22岁的年轻女性在妇产科就诊时自述月经量大并伴有严重痛经。医生为缓解痛经症状应用布洛芬,并为减少经量给予低剂量口服激素避孕药。以下哪一项指标的降低(或减少)是雌激素的生物作用() A.卵巢中卵泡的生长 B.乳房中的导管生长 C.子宫平滑肌收缩 D.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9。雌激素提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故选D。
生育年龄女性,有规律月经周期,周期为28天,在月经周期的17天进行刮宫,其子宫内膜应属于下列哪一期() A.增生早期 B.增生晚期 C.分泌早期 D.分泌晚期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1。分泌期一般为月经周期的第15天到第28天,故选C。
在女性不孕不育的诊治过程中,通常检测的主要激素不包括哪项() A.前列腺素 B.卵泡刺激素 C.黄体生成激素 D.催乳素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2。青春期后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任一环节功能异常都可能导致卵巢卵泡生长、排卵和黄体功能的异常,进而影响月经周期并可能导致不孕。四个选项中只有前列腺素不会影响月经周期,故选A。
某35岁年轻女性,因停经就医,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卵巢早衰。该患者下列哪一改变最不可能出现() A.血中雌激索降低 B.血中孕激素水平降低 C.血中FSH降低 D.血中LH降低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1。当雌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则分别对下丘脑和腺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卵巢产生的抑制素也选择性的抑制腺垂体FSH分泌,使血中FSH量有所减少。当卵巢早衰时,反而会出现血中FSH升高,故而选C。
促进成熟卵泡排卵的激素是() A.雌激素 B.孕激素 C.FSH D.LH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1。随着优势卵泡的成熟,体内雌激素水平进一步增加,对下丘脑及腺垂体产生正反馈作用,触发下丘脑GnRH大量释放,刺激腺垂体分泌的LH和FSH大幅增加达峰值,尤以LH峰更为明显,一般在LH峰值出现后16-24小时排卵,故选D。
维持妊娠黄体功能的是() A.雌激素 B.孕激素 C.FSH D.hCG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5。hCG使母体卵巢中的黄体变成妊娠黄体,继续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故选D。
使基础体温升高激素是() A.雌激素 B.孕激素 C.FSH D.LH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0。孕激素可增强能量代谢,也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是体温调定点水平升高,排卵后孕激素分泌增加可使基础体温升高0.2~0.5℃,故选B。
刺激红细胞的生成() A.睾酮的作用 B.雌激素的作用 C.孕激素的作用 D.黄体生成素的作用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5。睾酮促进肾脏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红细胞生成,故选A。
使子宫内膜增生() A.睾酮的作用 B.雌激素的作用 C.孕激素的作用 D.黄体生成素的作用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9。雌激素促进子宫发育,子宫内膜增生,使内膜具有对胚胎的接受性,故选B。
发动精子生成() A.睾酮的作用 B.雌激素的作用 C.孕激素的作用 D.卵泡刺激素的作用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5。FSH作用于支持细胞膜上的FSH受体,通过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cAMP-PKA信号传导途径促进支持细胞合成分泌精子所需的物质,从而启动生精过程,故选D。
睾丸功能的调节包括①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控②睾丸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反馈调节③FSH调节间质细胞合成和分泌睾酮④生精过程只受FSH的调节⑤睾丸内部细胞间的旁分泌调节()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①③⑤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5。睾丸功能受下丘脑和腺垂体调节,睾丸分泌的激素又通过负反馈机制影响下丘脑和腺垂体的功能,睾丸内还存在复杂的自分泌或旁分泌调节。故B①②⑤。
体内可以产生雌激素的部位①卵巢②睾丸③肾上腺皮质④胎盘⑤子宫内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5。子宫是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位于骨盆腔中央,不符合题意。肾上腺皮质网状带能够产生雌二醇(雌激素的主要成分)。胎盘可合成和分泌雌激素。故选A.①②③④。
关于卵巢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从青春期开始产生卵母细胞②每个月经周期排出5~10个卵③每个月经周期有15~20个卵泡被周期性募集④周期性活动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控⑤卵泡内膜细胞产生雄激素() A.③④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6、P407。到出生6月时,所有的卵原细胞就已全部转变为初级卵母细胞,故①错误。每个月经周期有15~20个卵泡被周期性募集,但在被募集的卵泡中一般仅有一个成为优势卵泡,最后成熟并排卵,故②错误。故A.③④⑤。
在正常的月经周期中①雌激素分泌出现两次高峰②孕激素促子宫内膜上皮分泌③排卵后黄体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④排卵一般在下次月经来潮前的14天⑤子宫内膜剥脱是因失去雌、孕激素支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0、P411。上述①②③④⑤均正确,故选D。
妊娠时维持黄体功能的主要激素是() A.雌激素 B.孕激素 C.SH D.hCG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5。妊娠时hCG除了促进胚泡植入的功能外,还使母体卵巢中的黄体变成妊娠黄体,继续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故选D。
下列关于hCG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胎盘分泌的一种激素 B.其化学性质是糖蛋白 C.在妊娠第8~10周时分泌达高峰 D.主要是促进胎儿生长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5。选项ABC均正确,选项D主要促进胎儿生长的激素是hCS,故选D。
妇女妊娠过程中妊娠黄体的寿命约为() A.6周左右 B.8周左右 C.10周左右 D.12周左右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08。妊娠黄体是在孕2周左右形成,直到孕3月(12周)时胎盘形成接替黄体的内分泌功能,故寿命约为10周,选C。
精子获能的部位发生在() A.曲细精管 B.输精管 C.附睾 D.女性生殖道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3。获能是指精子进入阴道后在女性生殖道停留一段时间才能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在此期间精子所发生的一切形态和功能变化,最后获得受精能力的过程,故选D。
关于受精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精子与卵子一般是在输卵管内受精 B.排卵后的黄体期,孕激素使子宫黏液变得稀薄,精子容易通过 C.精子必须在雌性生殖道内停留一段时间,才能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 D.在睾丸内的精子由于去获能因子的影响没有受精能力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0。黄体期的宫颈分泌黏液量逐渐减少,质地变粘稠而混浊,拉丝度差易断裂,精子不易通过,故选B。
着床成功的关键在于() A.孕酮分泌的抑制 B.胚胎发育和子宫内膜成熟要同步 C.足够的前列腺素浓度 D.子宫依靠雌激素识别胚泡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0、P414。黄体期内膜基质变得水肿,其中梭型的间质细胞增大变圆,发生蜕膜化改变,这些变化都有利于进入宫腔的早期胚胎的植入和存活,成功的着床需要胚胎的发育与子宫内膜的蜕膜化彼此同步,故选B。
胎盘分泌的雌激素中,最主要的是() A.雌酮 B.雌酚 C.雌二醇 D.雌三醇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5。人类胎盘分泌的雌激素主要是雌三醇,雌二醇和雌酮较少选D。
患者女性,30岁,平时有规律月经周期,一般为28天,在月经周期的17天去医院进行刮宫检查,其子宫内膜应属于下列哪一期() A.增生早期 B.增生晚期 C.分泌早期 D.分泌晚期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1。分泌期一般为月经周期的第15天到第28天,故选C。
患者王某,女性,32岁,有正常夫妻生活未避孕,但3年未受孕,去不孕不育门诊诊治过程中,以下哪一个不属于常规检测的激素() A.卵泡刺激素 B.前列腺素 C.黄体生成激素 D.雌激素
答案:B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2。青春期后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任一环节功能异常都可能导致卵巢卵泡生长、排卵和黄体功能的异常,进而影响月经周期并可能导致不孕。故排除前列腺素,选B。
李某,女性,27岁,平时有规律月经周期和正常夫妻生活,停经10天后就诊。实验室检查血或尿中哪种激素可诊断早期妊娠() A.雌激素 B.孕激素 C.FSH D.hCG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4。hCG是早期胚泡和胎盘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临床上通过检测母体血液或尿液中的hCG可帮助诊断早期妊娠,故选D。
王某,女性,26岁,有规律月经周期,在停经后去医院检查是否怀孕。如果她确实怀孕,实验室检查最早能在受精后多长时间在其血或尿中测出hCG() A.24小时 B.2~4天 C.6~8天 D.20天
答案:C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3、P414。着床开始于受精后的第6到7天,hCG是胚泡最早分泌的激素,它在胚泡植入和早期妊娠的维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上通过检测母体血液或尿液中的hCG可帮助诊断早期妊娠,故选C。
孙姓夫妻因不孕不育3年欲行辅助生殖技术。下列哪项不是体外受精过程的必需条件() A.正常的精子和卵子 B.子宫内膜分泌功能良好 C.体外良好的培育环境 D.性功能正常
答案:D
注释:体外受精过程的必需条件不包括性功能正常,故选D。
患者李某,女性,29岁,孕39周,因破水入院,入院5小时后开始规律阵痛,入待产室等待分娩。期间与分娩的启动无关的是() A.宫颈成熟及子宫下段形成 B.母体与胎儿的内分泌调控 C.胎儿对子宫下段和宫颈的机械扩张 D.子宫以及腹肌、隔肌等的收缩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6、P417。从产道来的刺激可通过脊髓的神经反射引起腹壁肌肉和膈肌收缩,促使胎儿的娩出。分娩启动需要胎儿、胎盘和母体因素的共同作用。故选D。
由胎盘和胎儿共同参与合成的激素是() A.雌激素 B.孕激素 C.FSH D.LH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4。人类胎盘分泌的雌激素主要是雌三醇,雌三醇的生成涉及胎儿、胎盘的共同参与,故选A。
有类生长激素作用,可促进胎儿生长发育的是() A.雌激素 B.孕激素 C.FSH D.hCS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4。人胎盘生乳素,又称人绒毛膜促生长激素,可促进胎儿生长发育,故选D。
胎盘可以产生的激素有①雌激素②孕激素③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④催产素⑤黄体生成素()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答案:A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4。胎盘可以产生的激素有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绒毛膜促生长激素、雌激素、孕激素,故A.①②③。
关于hCG以下正确的是①是一种steroidhormone②在妊娠1~4周分泌量最高③可以用免疫学技术在孕妇尿中检验出来④在妊娠早期对维持子宫内膜的完整是必需的⑤受精后第6天即可分泌() A.③④ B.①⑤ C.②⑤ D.③⑤
答案:D
注释:《生理学》第9版P413、P414。着床开始于受精后的第6到7天,hCG是胚泡最早分泌的激素,它在胚泡植入和早期妊娠的维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上通过检测母体血液或尿液中的hCG可帮助诊断早期妊娠,故③⑤正确,选D。
第三部分、生物化学
第一节、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下列氨基酸为酸性氨基酸的是() A.Val B.Ser C.Lys D.sp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氨基酸分类”的表格中,酸性氨基酸有天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20种氨基酸根据其侧链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可分成5类:①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GlyAlaValLeuIleProMet);②极性中性氨基酸(SerCysAsnGlnThr);③芳香族氨基酸(PheTyrTrp);④酸性氨基酸(AspGlu);⑤碱性氨基酸(ArgLysHis)。
下列有关肽键的描述正确的是() A.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γ-氨基脱去1分子水,缩合而成 B.肽键是典型的单键 C.参与肽单元形成的6个原子为Cα1、C、O、N、H和Cα2 D.Cα1和Cα2在肽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顺式构型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1分子甘氨酸的α-羧基和1分子甘氨酸的α-氨基脱去1分子水缩合成为甘氨酰甘氨酸。
下列由于蛋白质一级结构改变而引起的分子病是() A.老年性痴呆 B.镰刀型贫血 C.糖尿病 D.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6。从大量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基因与相关蛋白质分析结果,获知这些疾病的病因可以是基因点突变引起1个氨基酸的改变,如镰状细胞贫血;也可以是基因大片段碱基缺失导致大片段肽链的缺失如肌营养不良症,这说明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变化可导致其功能的改变。
在蛋白质二级结构中,由于下列哪一种氨基酸残基的存在,而不能形成α-螺旋() A.Pro B.Ile C.Phe D.Tyr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脯氨酸(Pro)的N原子在刚性的五元环中,其形成的肽键N原子上没有H所以不能形成氢键,结果肽链走向转折不形成a螺旋。
蛋白质α-螺旋的特点是() A.呈左手螺旋 B.螺旋方向与长轴垂直 C.螺旋力靠盐键维持 D.氨基酸侧链伸向外侧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在α-螺旋结构中,多肽链的主链围绕中心轴作有规律的螺旋式上升,螺旋的走向为顺时针方向,即所谓右手螺旋。氨基酸侧链伸向螺旋外侧。每3.6个氨基酸残基螺旋上升一圈(即旋转360°)螺距为0.54nm。α-螺旋的每个肽键的N-H和第四个肽键的羰基氧形成氢键,氢键的方向与螺旋长轴基本平行。
下列情况下蛋白质不一定变性的是() A.蛋白质沉淀 B.蛋白质凝固 C.溶解包涵体 D.用β-巯基乙醇等破坏二硫键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蛋白质变性后,疏水侧链暴露在外,肽链融汇相互缠绕继而聚集,因而从溶液中析出,这一现象被称为蛋白质沉淀。变性的蛋白质易于沉淀,有时蛋白质发生沉淀,但并不变性。
下列不属于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是() A.β-折叠 B.α-螺旋 C.β-转角 D.结构域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蛋白质二级结构主要包括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Ω环。结构域是三级结构层次上具有独立结构与功能的区域。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常可折叠成多个结构较为紧密且稳定的区域并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均属L-型,例外的是() A.丙氨酸 B.甘氨酸 C.亮氨酸 D.脯氨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8。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氨基酸有300余种,参与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一般有20种,通常是L-α-氨基酸(除甘氨酸外)。
下列哪一种物质不属于神经肽() A.谷胱甘肽 B.脑啡肽 C.β-内啡肽 D.强啡肽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2。有一类在神经传导过程中起信号转导作用的肽类被称为神经肽。较早发现的有脑啡肽(5肽)、β-内啡肽(31肽)和强啡肽(17肽)等。近年还发现孤啡肽(17肽),其一级结构类似于强啡肽。它们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痛觉抑制有密切关系。因此很早就被用于临床的镇痛治疗。除此以外,神经肽还包括P物质(10肽)神经肽Y等。谷胱甘肽(GSH)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肽。
下列关于结构模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A.指几个二级结构及其连接部分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区域,又称为折叠或者超二级结构 B.某些简单的结构模体可以进一步组合成更为复杂的结构模体 C.结构模体只是蛋白质结构的-部分,不是一个完整的蛋白质结构 D.结构模体是蛋白质肽段的一种折叠方式,它既可以是整条肽链的-部分,也可以是整个蛋白质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结构模体是蛋白质分子中具有特定空间构象和特定功能的结构成分。一个模体总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并发挥特殊的功能。一般而言,常见的结构模体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α-螺旋-β-转角(或环)-α-螺旋模体(见于多种DNA结合蛋白);链-β-转角-链(见于反平行β-折叠的蛋白质);链-B-转角-α-螺旋-β-转角-链模体(见于多种α-螺旋/β-折叠蛋白质)。
下列蛋白质不属于分子伴侣的是() A.热休克蛋白 B.伴侣蛋白 C.血红蛋白 D.凝集素钙连蛋白
答案:C
注释:
下列关于肌红蛋白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最早通过X射线衍射得到三维结构的纤维蛋白 B.分子量较小,是血液中的氧结合蛋白,发挥着贮存氧气的功能 C.包含一条153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链以及2个血红素辅基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肌红蛋白是由15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单一肽链蛋白质,含有1个血红素辅基。肌红蛋白分子中a螺旋占75%构成A至H8个螺旋区两个螺旋区之间有一段柔性连接肽脯氨酸位于转角处。由于侧链R基团的相互作用,多肽链缠绕形成一个球状分子,球表面主要有亲水侧链,疏水侧链位于分子内部。
答案:D
下列关于血红蛋白结构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每一个单独的亚基可以独立完成生物学功能 B.由2个α亚基和2个β亚基组成的四聚体 C.两种亚基的三级结构颇为相似,且每个亚基都结合有1个血红素辅基 D.4个亚基通过8个离子键相连形成整体,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成人血红蛋白的α亚基和β亚基分别含有141个和146个氨基酸。两种亚基的三级结构颇为相似且每个亚基都可结合1个血红素辅基。4个亚基通过8个离子键相连形成血红蛋白四聚体,具有运输02和CO2的功能。但每一个亚基单独存在时,虽可结合氧且与氧亲和力增强,但在体内组织中难于释放氧,失去了血红蛋白原有的运输氧的作用。
下列关于蛋白质分子组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A.根据蛋白质所含氨基酸组成分为单纯蛋白质和结合(缀合)蛋白质 B.单纯蛋白质只由氨基酸组成 C.结合(缀合)蛋白质除了氨基酸外还连接有其他化学基团,这些非氨基酸部分称为辅基,均通过范德华力与蛋白质部分相连 D.蛋白质辅基都是金属离子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0。除氨基酸外,某些蛋白质还含有其他非氨基酸组分。因此根据蛋白质组成成分可分成单纯蛋白质和结合蛋白质。前者只含氨基酸而后者除蛋白质部分外,还含有非蛋白质部分,为蛋白质的生物学活性或代谢所依赖。结合蛋白质中的非蛋白质部分被称为辅基,绝大部分辅基是通过共价键方式与蛋白质部分相连。构成蛋白质辅基的种类也很广常见的有色素化合物、寡糖、脂质、磷酸、金属离子甚至分子量较大的核酸。
关于肽链方向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A.有游离氨基的-端称氨基末端或N-端 B.有游离羧基的-端称为羧基末端或C-端 C.N-端为肽链的起始,C-端是肽链的末尾 D.-端为肽链的起始,N-端是肽链的末尾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3。如果把氨基酸序列标上数码,应以氨基末端为1号,依次向羧基末端排列。
关于蛋白质四级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亚基与亚基之间呈特定的三维空间排布,并以共价键相连接 B.在四级结构中,各亚基间的结合力主要是氢键和离子键,包括共价键 C.具有2条多肽链的蛋白质不一定具有四级结构 D.由多个亚基构成的蛋白质称为多聚体,其亚基数量可以从3个到成百个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体内许多功能性蛋白质含有两条或两条以上多肽链。每一条多肽链都有其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亚基。亚基与亚基之间呈特定的三维空间排布,并以非共价键相连接。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四级结构。在四级结构中,各亚基间的结合力主要是氢键和离子键。在2个亚基组成的四级结构蛋白质中,若亚基结构相同,称之为同二聚体。若亚基分子不同则称之为异二聚体,多个亚基可以此类推。对于2个以上亚基构成的蛋白质单一亚基一般没有生物学功能,完整的四级结构是其发挥生物学功能的保证。
以下不参与维持蛋白质三级结构的作用力是() A.氢键 B.肽键 C.范德华力 D.疏水作用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形成和稳定主要靠次级键如疏水键盐键、氢键和范德华力。
以下关于结构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结构域是在多肽链二级结构或超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三级结构层次上的局部折叠区域 B.结构域是球状蛋白质分子中独立折叠的三维空间结构单位,呈纤维状,结构疏松 C.经过蛋白酶水解,结构域-旦从蛋白质整体结构中被分离,其构象也随之改变 D.大多数结构域含有序列上连续的超过200个氨基酸残基,平均直径为2.5nm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常可折叠成多个结构较为紧密且稳定的区域,并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大多数结构域含有序列上连续的100~200个氨基酸残基,若用限制性蛋白酶水解含多个结构域的蛋白质常分解出独立的结构域,而各结构域的构象可以基本不改变,并保持其功能。超二级结构则不具备这种特点。因此,结构域也可看作是球状蛋白质的独立折叠单位,有较为独立的三维空间结构。
下列关于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一级结构是指肽链中所有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B.一级结构是空间构象和功能的基础 C.一级结构提供重要的生物进化信息 D.序列相似但非进化相关的2个蛋白质的序列,常被称为同源序列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3。在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一级结构。一级结构是蛋白质空间构象和特异生物学功能的基础。
下列蛋白质中不能辅助、参与蛋白质折叠的是() A.热激蛋白 B.伴侣蛋白 C.血红蛋白 D.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答案:C
注释:
【技师不做】下列关于伴侣蛋白的描述,正确的是() A.伴侣蛋白仅存在于细菌等原核生物 B.主要有3个家族:Hsp60、GroEL和Hsp1O C.GroEL含有14个亚基,每7个亚基形成一个环,2个环堆叠在一起,GroES可封闭GroEL出口 D.GroEL分子作用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297。PGroEL是由14个相同亚基组成的多聚体,可形成一桶状空腔,顶部是空腔的出口。GroES是由7个相同亚基组成的圆顶状复合物,可作为GroEL桶的盖子。需要折叠的肽链进入GroEL的桶状空腔后,GroES可作为盖子瞬时封闭GroEL出口。
下列关于镰状细胞贫血症的原因,错误的是() A.正常的血红蛋白分子中β亚基的第6位氨基酸是谷氨酸 B.在镰状细胞贫血病人的血红蛋白中,谷氨酸变异成细氨酸,即酸性氨基酸被中性氨基酸替代 C.突变导致α亚基的表面产生了一个疏水的“黏性位”点 D.黏性位点使脱氧HbS之间发生不正常的聚集,形成纤维样沉淀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7。正常人血红蛋白B亚基的第6位氨基酸是谷氨酸而镰状细胞贫血病人的血红蛋白中谷氨酸变成了缬氨酸,即酸性氨基酸被中性氨基酸替代,仅此一个氨基酸之差,原是水溶性的血红蛋白就聚集成丝相互黏着导致红细胞变形成为镰刀状而极易破碎产生贫血。这种蛋白质分子发生变异所导致的疾病被称之为其病因为基因突变所致。
下列关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蛋白质功能与空间结构没有关系 B.角蛋白含有大量β-折叠结构,与富角蛋白组织的坚韧性并富有弹性直接相关 C.丝心蛋白分子中含有大量α-螺旋结构,致使蚕丝具有伸展和柔软的特性 D.蛋白质空间结构被破坏将导致其功能丧失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7。体内蛋白质所具有的特定空间构象都与其发挥特殊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角蛋白含有大量α-螺旋结构与富含角蛋白组织的坚韧性并富有弹性直接相关;而丝心蛋白分子中含有大量β-折叠结构,致使蚕丝具有伸展和柔软的特性。
关于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的描述,错误的是() A.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都通过血红素辅基与氧结合 B.肌红蛋白是单链蛋白质,含有1个血红素辅基,因此1分子肌红蛋白只能结合1分子氧 C.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一级结构类似,但彼此的三级结构差别极大 D.血红蛋白由4个亚基组成,因此一分子血红蛋白共结合4分子氧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肌红蛋白是由15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单一肽链蛋白质,含有1个血红素辅基。成人血红蛋白的α亚基和β亚基分别含有141个和146个氨基酸。两种亚基的三级结构颇为相似且每个亚基都可结合1个血红素辅基。4个亚基通过8个离子键相连形成血红蛋白四聚体,具有运输02和CO2的功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7。血红蛋白是由4个亚基组成的四级结构。蛋白质每个亚基结构中间有一个疏水局部可结合1个血红素并携带1分子氧,因此一分子Hb共结合4分子氧。从X射线衍射法分析获得的肌红蛋白的三维结构中,可见它是一个只有三级结构的单链蛋白质,有8个α-螺旋结构肽段,分别用字母A~H命名。
下列对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的描述,正确的是() A.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是一种分子病 B.朊蛋白是染色体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其他蛋白质不同的是还含有核酸 C.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是由异常的朊蛋白引起的一组人和动物神经退行性病变 D.致病性朊蛋白只含有β-折叠,但对蛋白酶敏感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9。疯牛病是由朊病毒蛋白引起的一组人和动物神经退行性病变。这类疾病具有传染性、遗传性或散在发病的特点,其在动物间的传播是由PrP组成的传染性蛋白质颗粒(不含核酸)完成。PrP是染色体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正常动物和人PrP为分子量33~35kD的蛋白质,其水溶性强、对蛋白酶敏感,二级结构为多个α-螺旋,称为PrPc。
下列关于多肽链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两分子氨基酸脱去一分子水缩合成最简单的肽,即二肽 B.一般来说,含30~40个氨基酸残基的肽习惯称为寡肽 C.肽链具有方向性,起始端通常称为C端,终止端通常称为N端 D.肽链中的氨基酸分子因脱水缩合而基团不全,故被称为亚氨基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1分子甘氨酸的α-羧基和1分子甘氨酸的α-氨基脱去1分子水缩合成为甘氨酰甘氨酸,这是最简单的肽即二肽。一般而言,由2~20个氨基酸相连而成的肽称为寡肽(oligopeptide)而更多的氨基酸相连而成的肽称为多肽(polypeptide)。肽链中的氨基酸分子因脱水缩合而基团不全,被称为氨基酸残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3。如果把氨基酸序列标上数码,应以氨基末端为1号,依次向羧基末端排列。
下列氨基酸中属于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的是() A.Leu B.Tyr C.Trp D.Phe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氨基酸分类”的表格中,酸性氨基酸有天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20种氨基酸根据其侧链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可分成5类:①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GlyAlaValLeuIleProMet);②极性中性氨基酸(SerCysAsnGlnThr);③芳香族氨基酸(PheTyrTrp);④酸性氨基酸(AspGlu);⑤碱性氨基酸(ArgLysHis)。
下列氨基酸属于碱性氨基酸的是() A.Val B.Lys C.Ser D.Tyr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氨基酸分类”的表格中,酸性氨基酸有天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20种氨基酸根据其侧链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可分成5类:①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GlyAlaValLeuIleProMet);②极性中性氨基酸(SerCysAsnGlnThr);③芳香族氨基酸(PheTyrTrp);④酸性氨基酸(AspGlu);⑤碱性氨基酸(ArgLysHis)。
下列关于谷胱甘肽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体内重要的还原剂 B.由三肽组成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即γ-谷氨酰半胱氨酰甘氨酸 C.半胱氨酸有两种形式,常用缩写GSH表示氧化型,用GSSG表示还原型谷胱甘肽 D.GSH的巯基可作为体内重要的还原剂保护蛋白质或酶分子中巯基免遭氧化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2。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的三肽。第一个肽键是非α-肽键由谷氨酸γ-羧基与半胱氨酸的氨基组成。分子中半胱氨酸的巯基是该化合物的主要功能基团。GSH的疏基具有还原性,可作为体内重要的还原剂保护体内蛋白质或酶分子中巯基免遭氧化,使蛋白质或酶处在活性状态。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GSH可还原细胞内产生的H202使其变成H20,与此同时GSH被氧化成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
下列哪一项不是氨基酸具有的理化性质() A.氨基酸具有两性离子特征 B.每一种氨基酸都有等电点 C.呈色反应 D.氨基酸具有红外吸收性质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氨基酸是一种两性电解质,具有两性解离的特性。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生成蓝紫色化合物。根据氨基酸的吸收光谱,含有共轭双键的色氨酸、酪氨酸的最大吸收峰在280nm波长(紫外)附近。由于大多数蛋白质含有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所以测定蛋白质溶液280nm的光吸收值是分析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快速简便的方法。
下列不属于抗生素肽的是() A.短杆菌肽A B.短杆菌素S C.青霉素 D.缬氨霉素
答案:C
注释:
以下实验不是利用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进行的是() A.等电聚焦电泳 B.Lowry法测定蛋白含量 C.用尿素对蛋白质变性 D.用凝胶法测定内毒素含量
答案:D
注释:
“α-螺旋-β转角-α-螺旋”属于蛋白质的() A.一级结构 B.三级结构 C.结构模体 D.结构域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结构模体是蛋白质分子中具有特定空间构象和特定功能的结构成分。一个模体总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并发挥特殊的功能。一般而言,常见的结构模体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α-螺旋-β-转角(或环)-α-螺旋模体(见于多种DNA结合蛋白);链-β-转角-链(见于反平行β-折叠的蛋白质);链-B-转角-α-螺旋-β-转角-链模体(见于多种α-螺旋/β-折叠蛋白质)。
蛋白质的空间构象主要取决于肽链中的() A.二硫键位置 B.氨基酸序列 C.α-螺旋 D.β-折叠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4。蛋白质一级结构是空间构象的基础。
下列蛋白质中,具有锌指结构模体的是() A.酶 B.膜受体 C.细胞转运蛋白 D.转录因子
答案:D
注释:
使血清清蛋白(pI为4.7)带正电荷的溶液pH是() A.4 B.5.0 C.6.0 D.7.0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溶液的pH大于某一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该蛋白质颗粒带负电荷,反之则带正电荷。
以下哪一种蛋白质浓度测定方法与蛋白质理化性质无关() A.凯氏定氮法 B.茚三酮反应 C.Lowry法 D.考马斯亮蓝染色法
答案:A
注释:
下列关于蛋白质沉淀的描述,错误的是() A.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称为蛋白质沉淀 B.去除蛋白质表面的水化膜或中和电荷,蛋白质便会发生沉淀 C.变性的蛋白质易于从溶液中沉淀 D.蛋白质经强酸、强碱作用发生变性后,仍能溶解于强酸或强碱溶液中,若将pH调至等电点,则变性蛋白质立即结成絮状的不溶解物,不能再溶解于强酸或强碱溶液中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蛋白质经强酸、强碱作用发生变性后,仍能溶解与强酸或强碱溶液中,若将pH调至等电点,则变性蛋白质立即结成絮状的不溶解物,此絮状物仍可溶解于强酸或强碱溶液中。如再加热则絮状物可变成比较坚固的凝块,此凝块不易再溶解于强酸和强碱中,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凝固作用。
以下操作不使蛋白质变性的是() A.还原性SOS-PAGE,样品中加入含硫基乙醇的缓冲液,沸水浴后上样 B.用乙醇消毒 C.基因工程中,对某些不溶性的蛋白质用盐酸胍或尿素处理 D.用溶菌酶处理废弃的细菌菌液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造成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多种,常见的有加热、乙醇等有机溶剂、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及生物碱试剂等。在临床医学领域变性因素常被应用来消毒及灭菌。
以下关于蛋白质等电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随环境pH而改变 B.蛋白质不带极性 C.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 D.蛋白质基本不带电荷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proteinisoelectricpoint,pI)。
以下不能解离的蛋白质侧链是() A.天冬氨酸的β羧基 B.赖氨酸的ε-氨基 C.精氨酸的胍基 D.半胱氨酸的β硫基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蛋白质分子除两端的氨基和羧基可解离外,氨基酸残基侧链中某些基团,如谷氨酸、天冬氨酸残基中的γ和β-羧基,赖氨酸残基中的ε-氨基、精氨酸残基的胍基和组氨酸残基的咪唑基,在一定的溶液pH条件下都可解离成带负电荷或正电荷的基团。
人体内蛋白质平均等电点接近() A.5 B.5.5 C.6.0 D.6.5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体内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但大多数都接近5.0。
蛋白质胶体的直径范围是() A.0.1~10nm B.0.1~50nm C.1~100nm D.50~200nm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分子量可自1万至100万之巨,其分子的直径可达1~100nm,为胶粒范围之内。
蛋白质变性时发生断裂的键不包括() A.非共价键 B.肽键 C.二硫键和氢键 D.静电力和二硫键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一般认为蛋白质的变性主要发生二硫键和非共价键的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蛋白质变性以后的特点不包括() A.容易发生结晶 B.黏度增加 C.溶解度降低 D.生物活性丧失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蛋白质变性后,其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如溶解度降低、黏度增加、结晶能力消失、生物学活性丧失易被蛋白酶水解等。
用下列方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哪一种方法需要完整的肽键() A.双缩脲反应 B.凯氏定氮法 C.紫外吸收光法 D.茚三酮反应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蛋白质和多肽分子中的肽键在稀碱溶液中与硫酸铜共热,呈现紫色或红色,称为双缩脲反应(biuretreaction)。氨基酸不出现此反应。当蛋白质溶液中蛋白质的水解不断增多时氨基酸浓度上升其双缩脲呈色的深度就逐渐下降因此双缩脲反应可检测蛋白质的水解程度。
下列哪一项不是蛋白质的性质之一() A.处于等电状态时溶解度最小 B.加入少量中性盐溶解度增加 C.变性蛋白质的溶解度增加 D.有紫外吸收特性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蛋白质变性后,其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如溶解度降低、黏度增加、结晶能力消失、生物学活性丧失易被蛋白酶水解等。
下面哪种方法沉淀出来的蛋白质具有生物学活性() A.重金属盐 B.盐析 C.苦味酸 D.常温下有机溶剂
答案:B
注释:
加入下列试剂不会导致蛋白质变性的是() A.尿素(脲) B.盐酸胍 C.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D.硫酸铵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造成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多种,常见的有加热、乙醇等有机溶剂、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及生物碱试剂等。在临床医学领域变性因素常被应用来消毒及灭菌。
血浆蛋白质电泳速率从快到慢依次为() A.清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 B.γ球蛋白>β球蛋白>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 C.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 D.α1球蛋白>α2球蛋白>清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
答案:C
注释:
下列关于血浆蛋白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主要在肝和浆细胞中合成 B.均有寡糖链修饰 C.通常在粗面内质网中合成 D.可以运输脂类和铜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49。除清蛋白外,几乎所有的血浆蛋白质均为糖蛋白,这些糖蛋白含有N或0-连接的寡糖链。
蛋白质在280mn波长处具有光吸收的结构基础主要是() A.酪氨酸的酚基 B.苯丙氨酸的苯环 C.色氨酸的吲哚基 D.和C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根据氨基酸的吸收光谱,含有共轭双键的色氨酸、酪氨酸的最大吸收峰在280nm波长(紫外)附近。由于大多数蛋白质含有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所以测定蛋白质溶液280nm的光吸收值是分析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快速简便的方法。
人血浆总蛋白质浓度和其中的清蛋白比例分别为() A.70~75g/L,50% B.80~90g/L,50% C.75~90g/L,60% D.50~60g/L,70%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48-349。人血浆中蛋白质总浓度为70~75g/L,它们是血浆主要的固体成分。清蛋白是人体血浆中最主要的蛋白质,浓度达38~48g/L,约占血浆总蛋白的50%。
发生严重肝病时() A.血浆渗透压升高 B.球蛋白含量下降 C.清蛋白/球蛋白比值上升 D.发生水肿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0-P351(P359-P360也有类似描述)。急性肝炎时出现非典型的急性时相反应前清蛋白(prealbuminPAB)是肝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肝硬化时血浆蛋白质含量呈现特征性改变,如清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清蛋白/球蛋白(A/G)倒置等。当血浆蛋白质浓度,尤其是清蛋白浓度过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导致水分在组织间隙潴留.出现水肿。
下列关于运铁蛋白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α1球蛋白 B.具有多态性 C.分子量约为67000 D.1mol运铁蛋白可运输2mol的Fe2+
答案:B
注释:
以下可由血浆蛋白转运的分子不包括() A.视黄醇 B.Fe C.免疫球蛋白 D.甲状腺素
答案:C
注释:
下列关于结合珠蛋白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急性反应蛋白 B.可与血红蛋白共价结合 C.不具有糖链结构 D.Hp-Hb复合物被阻于血脑屏障
答案:A
注释:
以下关于免疫球蛋白叙述错误的是() A.主要是γ球蛋白 B.能够激活补体系统 C.基本结构单位有轻重链之分 D.区可与抗原结合
答案:D
注释:
核糖核酸酶由一条多肽链构成,其空间结构由分子内4对二硫键维持。当在其酶溶液中加入尿素和β-巯基乙醇时,酶活性丧失;当透析除去尿索和β-硫基乙醇时,酶又恢复原有生物活性。这-现象说明() A.变性的蛋白质有时可以复性 B.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其一级结构无关 C.酶活性与空间结构无关 D.尿素和β-巯基乙醇能使酶一级结构破坏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若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后,有些蛋白质仍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称为复性(renaturation)。教材中以上题所述举例说明复性。
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肉眼可见原来澄清的溶液中出现絮状物,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沉淀,发生沉淀的机制是() A.蛋白质表面电荷导致蛋白质沉淀 B.变性蛋白质因其亲水侧链暴露,肽链相互缠绕聚集导致蛋白质沉淀 C.中性盐可稳固蛋白质水化膜并中和电荷,使得蛋白质聚集析出 D.有机溶剂破坏蛋白质水化膜,使蛋白质发生沉淀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蛋白质颗粒表面大多为亲水基团可吸引水分子,使颗粒表面形成一层水化膜,从而阻断蛋白质颗粒的相互聚集,防止溶液中蛋白质沉淀析出。除水化膜是维持蛋白质胶体稳定的重要因素外,蛋白质胶粒表面可带有电荷也可起胶粒稳定的作用。若去除蛋白质胶体颗粒表面电荷和水化膜两个稳定因素蛋白质极易从溶液中析出。蛋白质变性后疏水侧链暴露在外,肽链融汇相互缠绕继而聚集,因而从溶液中析出,这一现象被称为蛋白质沉淀。变性的蛋白质易于沉淀有时蛋白质发生沉淀,但并不变性。
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是由朊蛋白引起的-组人和动物神经退行性病变,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对于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朊蛋白是染色体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质量33000~35000,含有核酸 B.致病的朊蛋白称为瘙痒型,与正常型朊蛋白的一级结构不同,其二级结构为全β-折叠 C.外源或新生的瘙痒型朊蛋白可以作为模板,使正常朊蛋白重新折叠成为瘙痒型朊蛋白 D.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具有传染性和偶发性,不具有遗传性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9。疯牛病是由朊病毒蛋白引起的一组人和动物神经退行性病变。这类疾病具有传染性、遗传性或散在发病的特点,其在动物间的传播是由PrP组成的传染性蛋白质颗粒(不含核酸)完成。PrP是染色体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正常动物和人PrP为分子量33~35kD的蛋白质,其水溶性强、对蛋白酶敏感,二级结构为多个α-螺旋,称为PrPc。
镰状细胞贫血症,临床表现为红细胞变形、破裂,导致溶血,造成贫血,其发病机制可以用以下生物化学理论解释() A.正常血红蛋白β亚基的第6位氨基酸是缬氨酸 B.病人血红蛋白中,谷氨酸变异成亮氨酸 C.亚基的表面“黏性位点”导致血红蛋白变构 D.血红蛋白聚集沉淀,形成的长纤维能扭曲并刺破红细胞,引起溶血和多种继发症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7。正常人血红蛋白B亚基的第6位氨基酸是谷氨酸而镰状细胞贫血病人的血红蛋白中谷氨酸变成了缬氨酸,即酸性氨基酸被中性氨基酸替代,仅此一个氨基酸之差,原是水溶性的血红蛋白就聚集成丝相互黏着导致红细胞变形成为镰刀状而极易破碎产生贫血。这种蛋白质分子发生变异所导致的疾病被称之为其病因为基因突变所致。
在pH7.0的溶液中,对-蛋白质混合物进行电泳分离,泳向负极的是() A.pI为3.5的蛋白质 B.pI为4.5的蛋白质 C.pI为5.5的蛋白质 D.pI为8.0的蛋白质
答案:D
注释:
现有A,B,C,D4种蛋白质混合物,其pI分别为6.0,2.77,9.74,5.07,现在pH=9.0的电场中电泳分离,自正极开始,电泳区带的顺序为() A.A-B-C-D B.-D-A-C C.B-D-C-A D.B-A-D-C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pI)。溶液的pH大于某一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该蛋白质颗粒带负电荷,反之则带正电荷。当溶液的pH大于pI时,两者差距越大,蛋白质颗粒带的负电荷越多,其电泳速度越快,离上样处(靠近负极一侧)越远。故本题自正极开始,电泳区带的顺序为B-D-A-C,选B。
血浆中大多数蛋白质具有特殊的生物学功能,其中一种蛋白质对维持人血浆的正常渗透压十分重要,且该蛋白的减少能引起严重水肿,则这种蛋白质为() A.清蛋白 B.α球蛋白 C.β球蛋白 D.γ球蛋白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0。正常人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血浆蛋白质的摩尔浓度。由于清蛋白的分子量小(69kD)在血浆内的总含量大摩尔浓度高加之在生理pH条件下其电负性高能使水分子聚集其分子表面,故清蛋白能最有效地维持胶体渗透压。清蛋白所产生的胶体渗透压占血浆胶体总渗透压的75%~80%。当血浆蛋白质浓度,尤其是清蛋白浓度过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导致水分在组织间隙潴留出现水肿。
一儿童疑似误吞口腔温度计水银,送院急诊,在急救时服用大量牛奶,之后用催吐剂使其呕吐,后症状缓解。这种解毒的原理是() A.盐析 B.凝固 C.透析 D.生成不溶性蛋白盐
答案:D
注释:
蛋白质定量测定中,常利用其在280nm处的光吸收值(A280)进行计算,蛋白质吸收紫外光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含硫氨基酸的含量 B.肽链中的肽键 C.碱性氨基酸的含量 D.芳香族氨基酸的含量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根据氨基酸的吸收光谱,含有共轭双键的色氨酸、酪氨酸的最大吸收峰在280nm波长(紫外)附近。由于大多数蛋白质含有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所以测定蛋白质溶液280nm的光吸收值是分析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快速简便的方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氨基酸分类”的表格中,芳香族氨基酸(PheTyr酪氨酸Trp色氨酸)
中性盐对球状蛋白质的溶解度有显著影响,当盐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蛋白质会出现沉淀,这是因为() A.降低水溶液的介电常数 B.调节蛋白质溶液的等电点 C.中和表面电荷及破坏水化膜 D.与蛋白质形成不溶性蛋白盐
答案:C
注释:
根据蛋白质两性解离性质及其等电点的不同对蛋白质进行分离纯化的操作技术是() A.用尿素或盐酸胍溶解没有活性的蛋白质(包涵体) B.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C.离子交换层析 D.凝胶过滤层析
答案:C
注释:
利用蛋白质变性原理的技术是() A.用尿素或盐酸胍溶解没有活性的蛋白质(包涵体) B.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C.离子交换层析 D.凝胶过滤层析
答案:A
注释:
不能用于蛋白质含量测定的方法是() A.紫外吸收光谱 B.茚三酮反应 C.透析 D.双缩脲反应
答案:C
注释:
Lowry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原理是() A.紫外吸收光谱 B.茚三酮反应 C.透析 D.双缩脲反应
答案:D
注释:
参与蛋白质折叠并与蛋白质分子中的巯基有关的是() A.热休克蛋白 B.伴侣蛋白 C.血红蛋白 D.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答案:D
注释:
不能辅助、参与蛋白质折叠的是() A.热休克蛋白 B.伴侣蛋白 C.血红蛋白 D.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答案:C
注释:
等电聚焦电泳利用了蛋白质的什么性质() A.两性解离特性 B.各有特定的等电点 C.与某些化合物有呈色反应 D.具有紫外吸收性质
答案:B
注释:
不属于蛋白质理化性质的是() A.两性解离特性 B.各有特定的等电点 C.与某些化合物有呈色反应 D.具有红外吸收性质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氨基酸是一种两性电解质,具有两性解离的特性。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生成蓝紫色化合物。根据氨基酸的吸收光谱,含有共轭双键的色氨酸、酪氨酸的最大吸收峰在280nm波长(紫外)附近。由于大多数蛋白质含有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所以测定蛋白质溶液280nm的光吸收值是分析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快速简便的方法。
结构最简单,并且不属于L-型氨基酸的是() A.甘氨酸 B.丙氨酸 C.亮氨酸 D.脯氨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8。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氨基酸有300余种,参与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一般有20种,通常是L-α-氨基酸(除甘氨酸外)。
多肽链中存在哪一种氨基酸易形成β-转角() A.甘氨酸 B.丙氨酸 C.亮氨酸 D.脯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β-转角的结构较特殊,第二个残基常为脯氨酸,其他常见残基有甘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和色氨酸。
使蛋白质分子所带正、负电荷相等时溶液的pH是() A.蛋白质变性 B.蛋白质沉淀 C.蛋白质的凝固 D.蛋白质的等电点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proteinisoelectricpoint,pI)。
蛋白质空间结构被破坏,理化性质改变,并失去其生物学活性称为() A.蛋白质变性 B.蛋白质沉淀 C.蛋白质的凝固 D.蛋白质的等电点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以氢键维系局部主链构象稳定三四级结构主要依赖于氨基酸残基侧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保持蛋白质的天然构象。但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称为蛋白质变性(denaturation)。
水化膜和表面电荷主要影响蛋白质的什么特性() A.蛋白质变性 B.蛋白质沉淀 C.蛋白质的凝固 D.蛋白质的胶体稳定性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蛋白质颗粒表面大多为亲水基团可吸引水分子,使颗粒表面形成一层水化膜,从而阻断蛋白质颗粒的相互聚集,防止溶液中蛋白质沉淀析出。除水化膜是维持蛋白质胶体稳定的重要因素外,蛋白质胶粒表面可带有电荷也可起胶粒稳定的作用。若去除蛋白质胶体颗粒表面电荷和水化膜两个稳定因素蛋白质极易从溶液中析出。
导致蛋白质既变性又沉淀的是() A.重金属离子 B.稀酸加热 C.生理盐水 D.强碱环境加热煮沸
答案:A
注释:
导致蛋白质沉淀但不变性的是() A.重金属离子 B.稀酸加热 C.生理盐水 D.低温乙醇
答案:D
注释:
导致蛋白质变性但不沉淀的是() A.重金属离子 B.稀酸加热 C.生理盐水 D.强碱环境加热煮沸
答案:B
注释:
导致蛋白质凝固的是() A.重金属离子 B.稀酸加热 C.生理盐水 D.强碱环境加热煮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蛋白质经强酸、强碱作用发生变性后,仍能溶解千强酸或强碱溶液中,若将pH调至等电点,则变性蛋白质立即结成絮状的不溶解物,此絮状物仍可溶解于强酸或强碱溶液中。如再加热则絮状物可变成比较坚固的凝块,此凝块不易再溶解于强酸和强碱中,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凝固作用。
蛋白质的特征吸收峰波长为() A.260nm B.280nm C.紫红色 D.蓝紫色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根据氨基酸的吸收光谱,含有共轭双键的色氨酸、酪氨酸的最大吸收峰在280nm波长(紫外)附近。由于大多数蛋白质含有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所以测定蛋白质溶液280nm的光吸收值是分析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快速简便的方法。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 A.260nm B.280nm C.紫红色 D.蓝紫色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0。蛋白质和多肽分子中的肽键在稀碱溶液中与硫酸铜共热,呈现紫色或红色,称为双缩脲反应。
蛋白质和氨基酸与茚三酮试剂反应呈() A.260nm B.280nm C.紫红色 D.蓝紫色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生成蓝紫色化合物。茚三酮反应(ninhydrinreaction)指的是茚三酮水合物在弱酸性溶液中与氨基酸共加热时氨基酸被氧化脱氨脱羧,而茚三酮水合物被还原,其还原物可与氨基酸加热分解产生的氨结合,再与另一分子茚三酮缩合成为蓝紫色的化合物,此化合物最大吸收峰在570nm波长处。由于此吸收峰值的大小与氨基酸释放出的氨量成正比,因此可作为氨基酸定量分析方法。
第二节、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核酸中核苷酸之间的连接键是() A.5',3'-磷酸二酯键 B.β-N-糖苷键 C.氢键 D.3',5'-磷酸二酯键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DNA是多个脱氧核糖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线性大分子,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是通过3',5'-磷酸二酯键共价连接的。RNA与DNA相似,RNA是多个核苷酸分子在RNA聚合酶催化下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线性大分子。
核苷酸的碱基通过糖苷键连接到戊糖的() A.-1' B.C-2' C.C-3' D.C-4'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3。核苷是碱基与核糖的缩合反应产物。核糖的C-1'原子和嘌呤的N-9原子或者嘧啶的N-1原子通过缩合反应形成了β-N-糖苷键。即核苷酸的碱基通过糖苷键连接到戊糖的C-1'。
核苷酸中参与糖苷键形成的嘌呤原子是() A.N-1 B.N-3 C.N-7 D.N-9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3。核苷是碱基与核糖的缩合反应产物。核糖的C-1'原子和嘌呤的N-9原子或者嘧啶的N-1原子通过缩合反应形成了β-N-糖苷键。
构成核酸链亲水性骨架的是() A.碱基与戊糖 B.嘌呤与嘧啶 C.碱基与磷酸 D.戊糖与磷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多聚脱氧核苷酸链的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构成了亲水性骨架。该骨架位于双螺旋结构的外侧,而疏水性的碱基对包埋在双螺旋结构的内侧。
结构中不含核苷酸的辅酶是() A.FAD B.NAD C.TPP D.FMN
答案:C
注释:
符合DNA碱基组成规律的浓度关系是() A.[A]=[T];[C]=[G] B.[A]+[T]=[C]+[G] C.[A]=[G]=[T]=[C] D.([A]+[T])/([C]+[G])=l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对于一个特定的生物体,腺嘌呤(A)的摩尔数与胸腺嘧啶(T)的摩尔数相等,鸟嘌呤(G)的摩尔数与胞嘧啶(C)的摩尔数相等。即[A]=[T];[C]=[G]
关于核酸分子大小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单链DNA分子可用核苷酸数目(nt)表示 B.双链DNA用碱基对数目(bp)表示 C.长链DNA也可用千碱基对(kb)表示 D.RNA分子一般不用核苷酸数目(nt)表示
答案:D
注释:
关于DNA多链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 A.形成Hoogsteen氢键 B.可以形成三链结构C+GC C.可以形成三链结构T+AT D.端粒3'-端单链自身回折形成三链结构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A选项:P38。在酸性溶液中,胞嘧啶N-3原子可以被质子化,这使得它可以在NA双链的大狗一侧与已有的GC碱基对的鸟嘌呤N-7原子形成了新的氢键,同时,胞嘧啶的C-4位氨基的氢原子也可以与鸟嘌呤的C-6位氧形成了新的氢键,这种氢键是生物学家K.Hoogsteen与1959年研究碱基对时发现的,故命名为Hoogsteen氢键。B和C选项:P40。图示D选项:P40。真核生物染色体3'-端是一段高度重复的富含GT的单链,被称为端粒,作为单链结构的端粒,具有较大的柔软度,可以自身回折形成一个称为G-四链的特殊结构。
关于DNA空间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 A.DNA的超螺旋结构是在B型双螺旋结构基础上继续旋转形成的 B.继续旋转的方向若顺着右手螺旋方向,则形成正超螺旋 C.继续旋转的方向若逆着右手螺旋方向,则形成负超螺旋 D.活体细胞内的DNA主要以B型DNA双螺旋结构存在
答案:D
注释:
组成原核生物核糖体大亚基的rRNA是() A.16SrRNA B.18SrRNA C.5SrRNA、5.8SrRNA和28SrRNA D.5SrRNA和23SrRNA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48。
有关RNA的叙述,错误的是() A.RNΑ一般是单链,局部可形成双链结构 B.胞质中只有mRNA、tRNA和rRNA C.tRNA比mRNA、rRNA分子量小 D.rRNA可与蛋白质构成核糖体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43。RNA可以分为编码RNA和非编码RNA。编码RNA仅有信使RNA(mRNA)一种。非编码RNA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确保实现基本生物学功能的RNA,包括转运RNA(tRNA)、核糖体RNA(rRNA)、端粒RNA、信号识别颗粒RNA等,它们的丰度基本恒定,故称为组成性非编码RNA。另一类是调控性非编码RNA,它们的丰度随外界环境(应激条件等)和细胞性状(成熟度、代谢活跃度、健康状态等)而发生改变,在基因表达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故B错,选B。
只存在于细胞核的RNA是() A.tRNA B.rRNA C.mRNA D.hnRNA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45。在真核细胞中,细胞核内新生成的mRNA初级产物被称为核不均一RNA(heterogeneousnuclearRNA,hnRNA)。hnRNA在细胞核内合成后,经过一系列的转录后修饰,剪接成为成熟mRNA,最后被转运到细胞质中。
下列有关mRNA的叙述,错误的是() A.5'-端帽子结构与mRNA的稳定性无关 B.3'-端有多聚腺苷酸尾结构 C.为线状单链结构 D.局部可形成双链结构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44。真核生物mRNA的5'-帽结构可以与一类称为帽结合蛋白(CBP)的分子结合形成复合体。这种复合体有助于维待mRNA的稳定性,协同mRNA从细胞核向细胞质的转运,以及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促进核糖体和翻译起始因子的结合。
组成核小体核心颗粒的蛋白质包括() A.Hl、H2A、H3、H4各两分子 B.H2A、H2B、H3、H4各两分子 C.H1、H2、H3各两分子 D.组蛋白和非组蛋白
答案:B
注释:
稀有碱基常出现于() A.rRNA B.miRNA C.tRNA D.mRNA
答案:C
注释:
关于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DNA在细胞分裂期形成高度致密的染色体,在分裂间期结构则较为松散 B.高度致密有序 C.核小体的核心颗粒DNA缠绕在组蛋白八聚体上 D.核小体的核心颗粒连接部由DNA和组蛋白H4构成
答案:D
注释:
mRNA作为编码RNA,种类多达10^5,但丰度小,仅占RNA总量的() A.1%以下 B.2%~5% C.5%~10% D.10%~15%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44。在生物体内,mRNA的丰度最小,仅占细胞RNA总重量的2%~5%。但是mRNA的种类最多,约有10^5个之多,而且它们的大小也各不相同。
1944年,美国细菌学家O.Avery通过实验证实() A.NA是遗传物质 B.端粒酶有逆转录酶活性 C.逆转录现象的存在 D.溶液中的DNA主要呈双螺旋结构
答案:A
注释:
下列关于管家非编码RNA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因其组成性表达而得名 B.不包括有催化活性的小RNA C.类似mRNA有3'-多聚A尾和非典型可读框,但不编码蛋白质 D.tmRNA既可转运氨基酸,又可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答案:B
注释:
关于核糖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A.可结合mRNA、tRNA和多种蛋白质因子 B.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C.大肠杆菌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70S D.核糖体中蛋白质含撞多于rRNA
答案:D
注释:
属于DNA拓扑异构体的是() A.DNA分子与其被DNA酶降解后的残存片段 B.核苷酸序列不同的两个DNA分子 C.同-DNA分子被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后生成的两个DNA片段 D.同-DNA分子的正超螺旋和负超螺旋两种构象
答案:D
注释:
关于tRNA结构的正确描述是() A.原核tRNA的3'-端无CCA B.氨基酸接纳茎是对5'-端7个核苷酸的称呼 C.真核tRNA的3'-端无CCA D.3'-端腺苷-磷酸的2'-羟基可连接氨基酸
答案:D
注释:
DNA变性时会发生() A.糖苷键断裂 B.核苷酸水解 C.磷酸二酯键断裂 D.增色效应
答案:D
注释:
最常出现在反密码子的稀有碱基是() A.DHU B.I C.m5G D.m2G
答案:B
注释:
调控性非编码RNA不包括() A.lncRNA B.snoRNA C.siRNA D.miRNA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43。
核酸的紫外光吸收峰在() A.300nm B.280nm C.260nm D.240nm
答案:C
注释:
关于核酸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双螺旋的大沟可容纳蛋白质的α-螺旋 B.DNA碱基和戊糖可与蛋白质之间发生疏水作用 C.DNA的磷酸基团可与蛋白质侧链的-NH3+形成离子键 D.NA的碱基无法再与蛋白质形成氢键
答案:D
注释:
两种分子之间很难发生核酸杂交的是() A.DNA和DNA B.DNA和hnRNA C.miRNA和mRNA D.siRNA和miRNA
答案:D
注释:
组成真核生物核糖体小亚基的rRNA是() A.5SrRNA B.5.8SrRNA C.16SrRNA D.18SrRNA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48。
不影响Tm值的因素是() A.DNA的碱基对数 B.DNA的碱基组成 C.温度 D.离子强度
答案:C
注释:
关于DNA与有机小分子以沟槽结合方式相互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DNA与有机小分子相互作用方式之- B.有机小分子结合在DNA的大沟侧 C.某些抗癌药物分子以此方式与原癌基因结合 D.有机小分子可与腺嘌呤N-3形成氢键
答案:B
注释:
可使热变性DNA解开的两条单链复性的条件是() A.急速冷却 B.缓慢降温 C.迅速升温 D.加核酸梅
答案:B
注释:
DNA变性时断裂的是() A.糖苷键 B.磷酸二酯键 C.碱基内C-C键 D.碱基间氢键
答案:D
注释:
不涉及核酸分子杂交的技术是() A.蛋白质印迹 B.基因芯片 C.DNA印迹 D.PCR
答案:A
注释:
含量增加可使DNA具有较高Tm值的碱基组合是() A.G和A B.和G C.C和T D.A和T
答案:B
注释:
核酸具有紫外光吸收特性是因为含有() A.磷酸二酯键 B.酯键 C.氢键 D.共扼双键
答案:D
注释:
最常见的DNA化学修饰是() A.脱氨基 B.戊糖甲基化 C.碱基甲基化 D.嘧啶共价交联
答案:C
注释:
DNA分子中不包括() A.磷酸二酯键 B.糖苷键 C.氢键 D.二硫键
答案:D
注释:
在-次基因重组的操作过程中,分别对质粒和PCR产物双酶切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以获得5.3kb的载体片段和324bp的插入片段。质粒和PCR产物的双酶切片段分别用1%和2%的琼脂糖凝胶分离,两块凝胶放入同-电泳槽,凝胶的加样孔位于电泳槽负极侧。电泳后对照100bp和1kbDNAladder从凝胶上切下插入片段和载体片段,提纯后通过A260对插入片段和载体片段DNA定量,再依次进行连接、转化、克隆扩增、质粒提纯后最后通过酶切和插入片段测序对重组质粒进行鉴定。上述过程提示关于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的错误描述是() A.DNA向正极泳动 B.无法判断DNA的核苷酸组成 C.DNAladder是DNA分子量标准品 D.可以对样品中DNA准确定量
答案:D
注释:
RNA印迹实验(Northernblot)可在RNA水平检测基因表达。Northernblot先通过电泳分离RNA样品,然后将凝胶上的RNA转移到膜上并固定,最后使用与待测RNA互补的单链探针与膜RNA杂交。与膜上RNA条带结合的探针信号强度与该基因的转录产物RNA水平呈正相关。在制备标记的DNA探针时,为避免复性,采用的方法是() A.急速冷却 B.升高pH C.迅速升温 D.加入螯合剂
答案:A
注释:
青蒿素(artemisinin)是我国科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从植物中成功提取的含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用于疟疾的治疗。近年发现青嵩素可能通过抑制内质网膜的钙离子主动转运蛋白SERCA引起胞质钙离子浓度升高,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某研究生拟检测青嵩素对结肠癌细胞SERCA表达水平的影响,收集了青嵩素组和对照组细胞,采用Trizol法进行RNA提取。他在实验过程中,戴手套、帽子和口罩,使用DEPC处理的塑料制品、玻璃和金属物品,尽量迅速操作,用DEPC水溶解RNA并在进行浓度测定和准备逆转录反应时将RNA管暂时置于冰内。他这些做法是为了避免RNA() A.污染环境 B.被紫外线照射 C.被RNA酶降解 D.污染实验者
答案:C
注释: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是以人类T淋巴细胞为主要攻击对象的逆转录病毒,可破坏免疫功能,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位年轻外科医生在HIV阳性病人的阑尾切除术中,不小心用缝合针刺破了自己的手指,因此采血送检以确定是否感染HIV病毒。检验科应用PCR法对该血样的HIV病毒进行检测时,不太可能用到的技术是() A.DNA变性 B.转印 C.复性 D.退火
答案:B
注释:
只存在于RNA却不存在于DNA的碱基是() A.U B.A C..C D..G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2。A、G、C和T是构成DNA的碱基,A、G、C和U是构成RNA的碱基。
真核生物成熟mRNA的3'-端核苷酸的碱基是() A.U B.C C.D D..G
答案:B
注释:
真核生物成熟mRNA的5'-端核苷酸的碱基是() A.U B.A C.CC D..G
答案:D
注释:
在核酸中比例相对稳定的元素是() A.氧 B.氮 C.氢 D.磷
答案:D
注释:
蛋白质中含量约16%的元素是() A.氧 B.氮 C.氢 D.氟
答案:B
注释:
最少参与形成氢键的原子是() A.氧 B.氮 C.氢 D.磷
答案:D
注释:
原核生物闭合环状DNA在双螺旋结构的基础上形成() A.倒L形结构 B.三叶草结构 C.双螺旋结构 D.核小体结构
答案:D
注释:
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单位是() A.倒L形结构 B.三叶草结构 C.双螺旋结构 D.核小体结构
答案:D
注释:
tRNA的二级结构是() A.倒L形结构 B.三叶草结构 C.双螺旋结构 D.超螺旋结构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47。tRNA的二级结构形似三叶草。
tRNA的三级结构是() A.倒L形结构 B.三叶草结构 C.双螺旋结构 D.超螺旋结构
答案:A
注释:
在形成核苷酸时,通过N9与戊糖连接的是() A.胸腺嘧啶 B.假尿嘧啶 C.胞嘧啶 D.腺嘌呤
答案:D
注释:
第5位碳原子上连有甲基的是() A.胸腺嘧啶 B.假尿嘧啶 C.胞嘧啶 D.尿嘧啶
答案:A
注释:
在tRNA分子中较常见的一种稀有碱基是() A.胸腺嘧啶 B.假尿嘧啶 C.胞嘧啶 D.尿嘧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46。tRNA含有多种稀有碱基。稀有碱基是指除A、G、C和U外的一些碱基,包括双氢尿嘧啶(DHU)、假尿嘧啶核苷(ψ)和甲基化的嘌呤(m7G、m7A)等。
通常不出现在DNA分子中的碱基是() A.胸腺嘧啶 B.假尿嘧啶 C.胞嘧啶 D.尿嘧啶
答案:D
注释:
在核酸分子中能与鸟嘌呤配对的是() A.胸腺嘧啶 B.假尿嘧啶 C.胞嘧啶 D.尿嘧啶
答案:C
注释:
在相关酶的作用下,使核酸生成其组成成分是() A.核酸水解 B.核酸解离 C.DNA变性 D.DNA复性
答案:A
注释:
在加热过程中,使DNA解链成为两个单链的是() A.核酸水解 B.核酸解离 C.NA变性 D.DNA复性
答案:C
注释:
在某pH溶液中,使核酸分子带有负电荷的是() A.核酸水解 B.核酸解离 C.DNA变性 D.DNA复性
答案:B
注释:
发生在序列完全或部分互补的核酸分子间形成的双链分子的是() A.核酸水解 B.核酸解离 C.DNA变性 D.分子杂交
答案:D
注释:
通过降温使两条互补的DNA链重新恢复双螺旋构象的是() A.核酸水解 B.核酸解离 C.DNA变性 D.NA复性
答案:D
注释:
第三节、酶与酶促反应
全酶是指() A.酶蛋白-底物复合物 B.酶蛋白-抑制剂复合物 C.酶蛋白-辅因子复合物 D.酶蛋白-别构剂复合物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55。酶蛋白与辅因子结合在一起成为全酶,酶蛋白与辅因子单独存在时均无催化活性,只有全酶才具有催化作用。
下列有关酶的论述正确的是() A.体内所有具有催化活性的物质都是酶 B.酶在体内不能更新 C.酶不具有高级结构 D.酶是由活细胞合成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55。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由一条肽链构成的酶称为单体酶。由多个相同或不同的肽链(即亚基)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酶称为寡聚酶。按序催化完成一组连续反应的几种具有不同催化功能的酶可彼此聚合形成一个结构和功能上的整体,此即为多酶复合物。还有一些酶在一条肽链上同时具有多种不同的催化功能,这类酶称为多功能酶(multifunctionalenzyme)或串联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71。细胞内许多酶的活性是可以受调节的。某些酶在细胞内的含量也可以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在细胞内的总活性。细胞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调整细胞内代谢时,主要是通过对催化限速反应的调节酶(亦称为关键酶)的活性进行调节而实现的。
关于酶的活性中心,下列正确的选项是() A.酶的必需基团一定都位于活性中心内 B.所有的酶都有活性中心 C.所有的抑制剂都作用于酶的活性中心 D.所有的酶活性中心都含有金属离子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56。1.酶分子中能与底物特异地结合并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具有特定三维结构的区城称为酶的活性中心或酶的活性部位。2.常见的酶的必需基团有丝氨酸残基的羟基、组氨酸残基的咪唑基、半胱氨酸残基的流基,以及酸性氨基酸残基的酸基等。有些必需基团位于酶的活性中心内,有些必需基团位于酶的活性中心外。3.金属离子是最常见的辅因子,约2/3的酶含有金属离子。
金属离子作为辅因子的作用,错误的是() A.传递电子 B.作为酶活性中心的结合基团参加反应 C.可以中和电荷,减小静电斥力 D.金属离子与酶的结合可以稳定酶的空间构象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56。金属离子是最常见的辅因子,约2/3的酶含有金属离子(表32)。金属离子作为酶的辅因子的主要作用是:①作为酶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参加催化反应,使底物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形成正确的空间排列,有利于酶促反应的发生;②作为连接酶与底物的桥梁,形成三元复合物;③金属离子还可以中和电荷,减小静电斥力,有利于底物与酶的结合;④金属离子与酶的结合还可以稳定酶的空间构象。
缀合酶表现有活性的条件是() A.辅酶单独存在 B.有激动剂存在 C.全酶形式存在 D.亚基单独存在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55。酶蛋白与辅因子结合在一起成为全酶,酶蛋白与辅因子单独存在时均无催化活性,只有全酶才具有催化作用。
下列关于酶蛋白和辅因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些酶蛋白可与两种辅因子结合成全酶 B.酶蛋白决定反应的特异性 C.酶蛋白与辅因子结合形成的全酶才具有催化作用 D.一种辅因子只能与一种酶蛋白结合成一种全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56。有些酶可以同时含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辅因子,如细胞色素氧化酶既含有血红素又含有Cu+/Cu2+,琥珀酸脱氢酶同时含有Fe2+和FAD。
酶分子中使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基团称为() A.催化基团 B.疏水基团 C.酸性基团 D.碱性基团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56。酶活性中心内的必需基团可有结合基团和催化基团之分,前者的作用是识别与结合底物和辅酶,形成酶-底物过渡态复合物,后者的作用是形象底物中的某些化学键的稳定性,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进而转变成产物。
以下最不可能在酶活性中心参与催化反应的氨基酸残基是() A.丝氨酸(Ser) B.半胱氨酸(Cys) C.丙氨酸(Ala) D.组氨酸(His)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56。酶分子中能与底物特异地结合并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具有特定三维结构的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或酶的活性部位。辅酶和辅基往往是酶活性中心的组成成分。酶分子中有许多化学基团,但它们并非都与酶的活性有关,其中一些与酶的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称为酶的必需基团(essentialgroup),常见的酶的必需基团有丝氨酸残基的羟基、组氨酸残基的味唑基、半胱氨酸残基的巯基,以及酸性氨基酸残基的羧基等。
有关同工酶的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A.同工酶在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分布酶谱相同 B.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不同的-组酶 C.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相同的-组酶 D.某些同工酶在临床上可用于疾病的诊断,但意义不大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58。1.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2.同一个体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器官中,编码不同亚基的基因开放程度不同,合成的亚基种类和数量也不同,这使得某种同工酶在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以及同一细胞的不同亚细胞结构的分布也不同,形成不同的同工酶谱。3.当组织细胞存在病变时,该组织细胞特异的同工酶可释放入血。因此,临床上检测血清中同工酶活性、分析同工酶谱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定。CK2常作为临床早期诊断心肌梗死的指标之一。
下列符合酶-底物结合诱导契合假说的是() A.酶与底物的关系犹如锁和钥匙的关系 B.在酶与底物相互接近时,其结构相互诱导,相互变形和相互适应,进而相互结合 C.底物的结构朝着适应酶活性中心的方面改变 D.酶与辅因子相互诱导契合
答案:B
注释:
酶蛋白变性后其活性丧失,是因为() A.酶蛋白的一级结构遭到破坏 B.酶蛋白被完全降解为氨基酸 C.失去了激活剂 D.酶蛋白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
答案:D
注释:
酶的比活性是指() A.每秒钟每个酶分子转换底物的微摩尔数 B.一定重量的酶制剂所具有的酶活性单位数 C.在特定条件下,1分钟内催化形成1µmol产物的酶量 D.每毫克蛋白质所含的酶活性单位数
答案:D
注释:
酶原通过蛋白酶水解激活,主要断裂的化学键是() A.肽键 B.离子键 C.二硫键 D.氢键
答案:A
注释:
在研究酶促反应时要测定酶促反应的初速率,其目的是() A.为了提高酶促反应的灵敏度 B.为了节省酶的用量 C.为了防止各种干扰因素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D.为了节省反应时间
答案:C
注释:
国际酶学委员会将酶分为六大类的主要根据是() A.酶的来源 B.酶催化的反应类型 C.酶的理化性质 D.底物结构
答案:B
注释: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不包括() A.底物浓度 B.变性剂 C.酶浓度 D.抑制剂
答案:B
注释:
酶促反应的初速率() A.与[E]成正比 B.与[s]无关 C.与[I]成正比 D.与Km成正比
答案:A
注释:
关于酶促反应特点,错误的描述是() A.酶在生物体内催化的反应都是不可逆的 B.酶对所催化的底物有选择性 C.酶能加速化学反应 D.酶在反应前后无质和量的变化
答案:A
注释:
酶原之所以没有活性,是因为() A.酶蛋白肽链合成不完全 B.是已经变性的蛋白质 C.酶原是普通的蛋白质 D.活性中心未形成或未暴露
答案:D
注释:
Km是指() A.当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酶浓度 B.当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C.当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抑制剂浓度 D.当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pH
答案:B
注释:
在酶浓度不变的条件下,以反应速率ν对底物[S]作图,其图像为() A.直线 B.S形曲线 C.矩形双曲线 D.抛物线
答案:C
注释:
关于酶的Km值,叙述错误的是() A.与酶的结构有关 B.与酶的浓度有关 C.与反应温度有关 D.与缓冲溶液的离子强度有关
答案:B
注释:
一个酶促反应的最大反应速率() A.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率 B.不受体系中的杂质影响 C.是酶的特征性常数 D.是Km=2[S]时的反应速率
答案:A
注释:
如果要求酶促反应ν=Vmax×80%,则[S]应为Km的倍数是() A.4.5 B.9 C.4 D.5
答案:C
注释:
有机汞化合物能抑制() A.胆碱酯酶 B.碱性酶 C.含-S-S-的酶 D.硫基酶
答案:D
注释:
为了防止酶失活,最好将酶制剂存放于() A.80℃以上 B.0℃避光 C.室温曝光 D.室温避光
答案:B
注释:
有机砷化合物对酶的抑制作用,可用下列哪种方法解毒() A.加入过量的半胱氨酸 B.加入过量的GSH C.加入过量的甲硫氨酸 D.加入过量的二硫基丙醇
答案:D
注释:
有机磷农药可结合胆碱酯酶的基团是() A.#NAME? B.-COOH C.-CH3 D.-NH2
答案:A
注释:
有关酶与温度的关系,错误的论述是() A.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具有双重影响 B.酶的最适温度与反应时间有关 C.从生物组织中提取酶时,应在低温下操作 D.酶的最适温度是酶的特征性常数
答案:D
注释:
下列常见抑制剂中,属于可逆抑制剂的是() A.有机磷化合物 B.氰化物 C.磺胺类药物 D.有机汞化合物
答案:C
注释:
酶的竞争性抑制的动力学特点是() A.Vmax不变,Km增大 B.Vmax减小,Km不变 C.Vmax不变,Km减小 D.Vmax和Km都不变
答案:A
注释:
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作用是() A.非特异性抑制 B.非竞争性抑制 C.反竞争性抑制 D.竞争性抑制
答案:D
注释:
磺胺类药物的类似物是() A.四氢叶酸 B.二氢叶酸 C.叶酸 D.对氨基苯甲酸
答案:D
注释:
酶的反竞争性抑制具有的动力学特征是() A.Km和Vmax均降低 B.Km不变,Vmax降低 C.Km不变,Vmax升高 D.Km降低,Vmax不变
答案:A
注释:
区别竞争性抑制和反竞争性抑制的简易方法是() A.透析法 B.观察温度变化对酶活性的影响 C.观察其对最大反应速率的影响 D.改变底物浓度观察酶活性的变化
答案:D
注释:
有关竞争性抑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底物结构相似 B.抑制程度只与抑制剂的浓度有关 C.与酶的结合是可逆的 D.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
答案:B
注释:
酶的不可逆抑制作用的机制是() A.抑制剂与酶的活性中心以共价键结合 B.抑制剂与酶的辅因子结合 C.抑制剂与酶表面的极性基团结合 D.抑制剂使酶蛋白变性
答案:A
注释:
在酶的分离纯化中最理想的实验结果是() A.纯化倍数高、蛋白含量低 B.回收率小但纯化倍数高 C.蛋白质的回收率最高 D.比活性最大
答案:D
注释:
在酶动力学的双倒数图中,只改变斜率不改变横轴截距的抑制剂属于() A.竞争性抑制剂 B.非竟争性抑制剂 C.反竞争性抑制剂 D.不可逆性抑制剂
答案:B
注释:
下列关于核酶叙述正确的是() A.即核酸酶 B.本质是蛋白质 C.本质是核糖核酸 D.最早发现的一种酶
答案:C
注释:
对可逆性抑制剂的描述正确的是() A.使酶变性失活的抑制剂 B.抑制剂与酶共价结合 C.抑制剂与酶是非共价键结合 D.可逆性抑制剂即指竞争性抑制
答案:C
注释:
关于酶原与酶原的激活,叙述正确的是() A.酶原激活过程的实质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B.体内所有的酶在初合成时均以酶原的形式存在 C.酶原的激活是酶的共价修饰过程 D.酶原的激活无任何意义
答案:A
注释:
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是() A.加速代谢 B.促进生长 C.避免自身损伤 D.恢复酶活性
答案:C
注释:
关于关键酶或调节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关键酶催化单向反应,或非平衡反应 B.关键酶常是别构酶 C.关键酶常受共价修饰 D.关键酶催化的反应速率最快,故对整个代谢途径的速率起决定作用
答案:D
注释:
下列酶活性的调节方式属于不可逆的是() A.共价修饰 B.水解激活 C.辅酶激活 D.别构调节
答案:B
注释:
大多数别构酶具有的性质是() A.由一个亚基组成 B.在没有效应物的时候,它们通常遵守米氏动力学 C.在与底物结合的时候,具有协同效应 D.别构激活剂与催化位点结合
答案:C
注释:
酶的共价修饰调节中最常见的修饰方式是() A.腺苷化/脱腺苷化 B.甲基化/脱甲基化 C.-SH/-S-S- D.磷酸化/脱磷酸化
答案:D
注释:
不能改变细胞内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 A.特定抑制剂的存在 B.底物和产物之间自由能的变化 C.可逆的磷酸化 D.酶的降解
答案:B
注释:
病人,女性,23岁,因与男朋友吵架,自服敌百虫约100ml。服毒后自觉头晕、恶心、并伴有呕吐,呕吐物有刺鼻农药味。服药后5小时,家属才发现,出现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刺激反应差,立即送到当地医院就诊,经检查后,医生立即给予催吐洗胃,硫酸镁导泻,阿托品、解磷定静脉注射,病人渐渐好转。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氰化物中毒 B.急性有机磷中毒 C.急性苯中毒 D.急性硫化氢中毒
答案:B
注释:
病人,男性,72岁,清晨起床时发现左手无法抬起穿衣,左足无法支撑身体,且左侧身体麻木,左眼视物模糊,说话构音不清,口角右斜。考虑为脑血栓,下列溶栓药物中能起到溶解血栓作用的是() A.阿司匹林肠溶片 B.低分子量肝素钙 C.硝酸异山梨酯 D.链激酶
答案:D
注释:
病人,男性,30岁,中上腹痛伴恶心呕吐4天收住入院。4天前出现中上腹痛,为持续性隐痛,伴有腰背部痛,呕吐3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体格检查:体温38.0℃,脉搏126次/分,血压80/60mmHg,神志清楚,上腹或全腹压痛明显,并有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并出现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13.6×109/L,中性粒细胞(NEU)0.773,尿淀粉酶748U/L。医生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请问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生化机制是由于何种酶的活性升高() A.胰蛋白酶 B.谷丙转氨酶 C.肌酸激酶 D.乳酸脱氢酶
答案:A
注释:
某病人已检查出有细菌感染,医生建议服用磺胺类药物,磺胺药的化学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类似,影响了二氢叶酸的合成,因而使细菌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该抑制作用为() A.竞争性抑制作用 B.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C.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D.可逆性抑制作用
答案:A
注释:
病人,男性,43岁,6小时前干活中突然出现剧烈胸痛,呈持续性,伴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急诊就医。此时,若进行血清标志酶相关的辅助检查,首先应考虑下列哪种酶的变化() A.LDHl B.LDH2 C.CK1 D.K2
答案:D
注释:
病人,男性,35岁,饮酒后上腹痛24小时,呕吐,腹胀,血压80/50mmHg,脉搏120次/分,血淀粉酶1900U/L(Somogyi),最可能的诊断为() A.急性肾衰竭 B.急性胰腺炎 C.急性胃炎 D.急性肝炎
答案:B
注释:
糖异生途径的关键酶是() A.磷酸化酶 B.HMG-CoA还原酶 C.丙酮酸激酶 D.丙酮酸羧化酶
答案:D
注释:
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是() A.磷酸化酶 B.HMG-CoA还原酶 C.丙酮酸激酶 D.柠檬酸合酶
答案:C
注释:
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是() A.磷酸化酶 B.HMG-CoA还原酶 C.丙酮酸激酶 D.柠檬酸合酶
答案:D
注释:
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是() A.磷酸化酶 B.HMG-CoA还原酶 C.丙酮酸激酶 D.柠檬酸合酶
答案:B
注释:
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 A.磷酸化酶 B.HMG-CoA还原酶 C.丙酮酸激酶 D.柠檬酸合酶
答案:A
注释:
由于基因融合形成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却具有多种不同催化功能的酶是() A.单体酶 B.寡聚酶 C.缀合酶 D.多功能酶
答案:D
注释:
由酶蛋白和辅因子两部分组成的酶是() A.单体酶 B.寡聚酶 C.缀合酶 D.多功能酶
答案:C
注释:
只由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酶是() A.单体酶 B.寡聚酶 C.缀合酶 D.单纯酶
答案:D
注释:
只由一条多肽链组成的酶是() A.单体酶 B.寡聚酶 C.缀合酶 D.多功能酶
答案:A
注释:
肝中富含的LDH同工酶是() A.LDH1 B.LDH5 C.CK3 D.CK1
答案:B
注释:
心肌中富含的LDH同工酶是() A.LDH1 B.LDH5 C.CK3 D.CK1
答案:A
注释:
骨骼肌中富含的LDH同工酶是() A.LDH1 B.LDH5 C.CK3 D.CK1
答案:B
注释:
仅见于心肌,且含量很高的是() A.LDH1 B.LDH5 C.CK3 D.K2
答案:D
注释:
脑组织中含量较高的CK同工酶是() A.LDH1 B.LDH5 C.CK3 D.K1
答案:D
注释:
骨骼肌中含量较高的CK同工酶是() A.LDH1 B.LDH5 C.K3 D.CK1
答案:C
注释:
反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特点是() A.表观Km值增大,Vmax不变 B.表观Km值降低,Vmax不变 C.表观Km值不变,Vmax增大 D.表观Km值和Vmax均降低
答案:D
注释:
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特点是() A.表观Km值增大,Vmax不变 B.表观Km值降低,Vmax不变 C.表观Km值不变,Vmax增大 D.表观Km值不变,Vmax降低
答案:A
注释:
非竞争性抑制剂存在时,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特点是() A.表观Km值增大,Vmax不变 B.表观Km值降低,Vmax不变 C.表观Km值不变,Vmax增大 D.表观Km值不变,Vmax降低
答案:D
注释:
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为() A.丙二酸 B.敌百虫 C.路易士气 D.二巯基丙醇
答案:A
注释:
巯基酶被不可逆抑制剂抑制后的解毒剂为() A.丙二酸 B.敌百虫 C.路易士气 D.二巯基丙醇
答案:D
注释:
胆碱酯酶的抑制剂为() A.丙二酸 B.敌百虫 C.路易士气 D.二巯基丙醇
答案:B
注释:
有毒的砷化物为() A.丙二酸 B.敌百虫 C.路易士气 D.二巯基丙醇
答案:C
注释:
Km值是指反应速率为0.5Vmax时的() A.酶的专-性 B.酶和底物相互诱导 C.底物改变酶的构象 D.底物的浓度
答案:D
注释:
在底物足量的条件下决定酶促反应速率的是() A.酶的专-性 B.酶和底物相互诱导 C.底物改变酶的构象 D.酶含量
答案:D
注释:
酶的诱导契合学说指的是() A.酶的专-性 B.酶和底物相互诱导 C.底物改变酶的构象 D.底物的浓度
答案:B
注释:
CoA() A.递氢作用 B.转氨基作用 C.转移一碳单位 D.转酰基作用
答案:D
注释:
NAD+() A.递氢作用 B.转氨基作用 C.转移一碳单位 D.转酰基作用
答案:A
注释:
四氢叶酸() A.递氢作用 B.转氨基作用 C.转移一碳单位 D.转酰基作用
答案:C
注释:
FAD() A.递氢作用 B.转氨基作用 C.转移一碳单位 D.转酰基作用
答案:A
注释:
磷酸吡哆醛() A.递氢作用 B.转氨基作用 C.转移一碳单位 D.转酰基作用
答案:B
注释:
第四节、糖代谢
淀粉经α-淀粉酶作用后的主要产物是() A.麦芽糖及蔗糖 B.葡萄糖及麦芽糖 C.葡萄糖及蔗糖 D.麦芽糖及极限糊精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0。淀粉消化主要在小肠内进行,在胰液淀粉酶作用下,淀粉被水解的产物为麦芽糖、麦芽三糖,还生成少量含有异麦芽糖、带分支的寡聚葡萄糖混合物(α-极限糊精)。
下列物质中,哪种是人体不能消化的() A.果糖 B.蔗糖 C.乳糖 D.纤维素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0。食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人体内缺乏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不能被吸收,但其有刺激肠蠕动等作用,也是维持健康所必需的。
进食后被吸收人血的葡萄糖,最主要的去路是() A.在组织器官中氧化供能 B.在肝、肌等组织中合成糖原 C.在体内转变为脂肪 D.在体内转变为部分氨基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0。葡萄糖被小肠黏膜细胞吸收后经门静脉入肝,再经血液循环供全身各组织细胞摄取。其余选项均不是主要去路。选项B:餐后多余的葡萄糖以糖原形式储存于肝和肌组织中,以便在饥饿时补充葡萄糖。选项C:饱食后肝内由于合成脂质的需要,葡萄糖经磷酸戊糖途径代谢生成磷酸核糖和NADPH。选项D: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可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非必需脂肪酸等。
糖酵解中的第一个产能反应是() A.葡萄糖→葡糖-6-磷酸 B.甘油醛-3-磷酸→1,3-二磷酸甘油酸 C.葡糖-6-磷酸→果糖-6-磷酸 D.1,3-二磷酸甘油酸→甘油酸-3-磷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2。糖酵解的第7步,由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将底物(1,3-二磷酸甘油酸)高能磷酸基转移给ADP生成ATP,是糖酵解过程中第一次产生ATP的反应。
糖酵解时下列哪一个代谢物提供~P使ADP生成ATP() A.3-磷酸甘油醛 B.1,3-二磷酸甘油酸 C.葡糖-6-磷酸 D.葡糖-1-磷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2。糖酵解的第7步,由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将1,3-二磷酸甘油酸高能磷酸基转移给ADP生成ATP,是糖酵解过程中第一次产生ATP的反应。
下列哪个酶直接参与底物水平磷酸化() A.磷酸果糖激酶-1 B.己糖激酶 C.果糖激酶 D.磷酸甘油酸激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2。糖酵解的第7步,由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将1,3-二磷酸甘油酸高能磷酸基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TP,是糖酵解过程中第一次产生ATP的反应。
1分子葡萄糖无氧氧化时可生成几分子ATP() A.1 B.2 C.3 D.4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5。糖无氧氧化时1分子葡萄糖可生成4分子ATP,扣除在葡萄糖和果糖-6-磷酸发生磷酸化时消耗的2分子ATP,最终净得2分子ATP。
1分子葡萄糖无氧氧化时可净生成几分子ATP() A.1 B.2 C.3 D.4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5。糖无氧氧化时1分子葡萄糖可生成4分子ATP,扣除在葡萄糖和果糖-6-磷酸发生磷酸化时消耗的2分子ATP,最终净得2分子ATP。
肝内糖酵解的主要功能是() A.产生乳酸 B.为糖有氧氧化提供丙酮酸 C.提供磷酸戊糖 D.为其他代谢提供合成原料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5。除葡萄糖外,其他果糖、半乳糖和甘露糖也都是重要的能源物质,在肝脏被催化代谢后是糖酵解的中间代谢产物,也为合成糖脂、蛋白聚糖等提供原料。
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还原为乳酸的生理意义是() A.防止丙酮酸的堆积 B.为糖异生提供原料 C.可产生较多的ATP D.生成NAD+以利于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所催化的反应持续进行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2。由乳酸脱氢酶催化,丙酮酸还原成乳酸所需的氢原子由NADH+H+提供,缺氧情况下,这对氢用于还原丙酮酸生成乳酸,NADH+H+重新变成NAD+,糖酵解才能重复进行。
磷酸果糖激酶-1的最强别构激活剂是() A.AMP B.ADP C.ATP D.果糖-2,6-二磷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3-P94。磷酸果糖激酶-1的别构激活剂有AMP、ADP等。果糖-2,6-二磷酸是磷酸果糖激酶-1的最强别构激活剂,生理浓度范围即可发挥效应。
与糖酵解无关的酶是() A.己糖激酶 B.烯醇化酶 C.醛缩酶 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1-P92。己糖激酶(第1步)、烯醇化酶(第9步)、醛缩酶(第4步)均参与糖酵解反应。
在糖酵解过程中,下列哪个酶催化的反应是不可逆的() A.醛缩酶 B.烯醇化酶 C.丙酮酸激酶 D.磷酸甘油酸激酶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2。糖酵解最后一步,由丙酮酸激酶催化,不可逆,是糖酵解的第三个限速步骤,也是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下列有关糖有氧氧化的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糖有氧氧化的产物是CO2及H2O B.肌中糖有氧氧化可抑制糖酵解 C.糖有氧氧化是细胞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 D.机体所有的细胞都可以利用糖有氧氧化获取能量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6。ABC均正确。D机体并不是所有细胞都具有线粒体,而有氧氧化第二阶段需要在线粒体中进行反应。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中不包括() A.FAD B.NAD+ C.生物素 D.硫辛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6-P97。真核细胞中,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存在线粒体中,由E1、E2、E3按比例组合;哺乳动物中,由E1、E2、E3组成,参与反应的辅因子由TPP、硫辛酸、FAD、NAD+和CoA。
下列关于三羧酸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循环一周可使2个ADP磷酸化成ATP B.乙酰CoA可经草酰乙酸进行糖异生 C.循环一周可生成4分子NADH D.琥珀酰CoA是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的产物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9-P101。A选项:每一轮三羧酸循环,底物水平磷酸化只能发生1次,生成1分子ATP。B选项:1分子乙酰CoA与1分子草酰乙酸生成柠檬酸。C选项:循环1周3分子NADH+H+,1分子FADH。
1分子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氧化后的产物是() A.CO2+H2O B.草酰乙酸和CO2 C.草酰乙酸+CO2+H2O D.O2+还原当量+GTP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0。一分子乙酰CoA进入循环后,生成2分子CO2;3分子NADH+H+,1分子FADH,这4分子还原当量将电子传给氧时,才能生成ATP。
线粒体中底物水平磷酸化直接生成的高能化合物是() A.TTP B.ATP C.GTP D.UTP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9。三羧酸循环中唯一的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GTP或ATP。
下列哪个酶不是糖有氧氧化的关键酶() A.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B.苹果酸脱氢酶 C.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D.异柠檬酸脱氢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2。糖进行有氧氧化时,丙酮酸经三羧酸循环代谢的速率被两个阶段的关键酶所调节:一是调节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活性,从而调控由丙酮酸生成乙酰CoA的速率;二是调节三羧酸循环中的3个关键酶活性(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从而调控乙酰CoA彻底氧化的速率。
1mol丙酮酸在线粒体内氧化成CO2及H2O,可生成多少molATP() A.8 B.10 C.12.5 D.15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1。从丙酮酸脱氢开始计算,1分子丙酮酸产生12.5分子ATP。
三羧酸循环中,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直接生成的高能化合物是() A.TTP B.TP C.ADP D.UTP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9。三羧酸循环中唯一的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GTP或ATP。
在下列酶中,哪个酶不是糖有氧氧化调节的关键酶() A.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B.丙酮酸羧化酶 C.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D.异柠檬酸脱氢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2。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调节乙酰CoA的生成速率,三羧酸三步不可逆反应分别由柠檬酸合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异柠檬酸脱氢酶催化。
在下列酶促反应中,与CO2无关的反应是() A.丙酮酸脱氢酶催化的反应 B.丙酮酸羧化酶催化的反应 C.异柠檬酸脱氢酶催化的反应 D.葡糖-6-磷酸脱氢酶催化的反应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4。葡糖-6-磷酸脱氢酶催化下,葡糖-6-磷酸氧化成6-磷酸葡糖酸内酯,生成NADPH,此反应与CO2无关。
磷酸戊糖途径() A.是体内产生CO2的主要来源 B.可生成NADPH供合成代谢需要 C.是体内生成糖醛酸的途径 D.饥饿时葡萄糖经此途径代谢增加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4。磷酸戊糖途径不能产生ATP,但可生成NADPH和磷酸核糖。
下列哪条途径与核酸合成密切相关() A.糖酵解 B.糖异生 C.糖原合成 D.磷酸戊糖途径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4。磷酸戊糖途径不能产生ATP,但可生成NADPH和磷酸核糖。
与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关系密切的是下列哪条途径() A.糖酵解 B.糖异生 C.糖醛酸途径 D.磷酸戊糖途径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P361、P365。肝的生物转化涉及多种酶促反应,但总体上可分为两相反应。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许多物质通过第一相反应,其分子中的某些非极性基团转变为极性基团,水溶性增加,即可排出体外。但有些物质经过第一相反应后水溶性和极性改变不明显,还需要结合极性更强的物质或基团,以进一步增加其水溶性而促进排泄,这些结合反应属于第二相反应。其中,葡糖醛酸结合是最重要和最普遍的结合反应。
下列哪种酶缺乏可引起蚕豆病() A.葡糖-6-磷酸脱氢酶 B.磷酸戊糖异构酶 C.磷酸戊糖差向酶 D.转酮基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5-P356。磷酸戊糖途径是红细胞产生NADPH的唯一途径,红细胞的NADPH能维持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使红细胞免遭外源性和内源性氧化剂的损害,某些疾病状态,如葡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蚕豆病)因红细胞中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缺乏导致NADPH量不足,无法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因此在接触强氧化因子时,红细胞膜破裂导致溶血。
合成糖原时,葡萄糖基的直接供体是() A.CDPG B.UDPG C.ADPG D.葡糖-1-磷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7。糖原合成起始于糖酵解的中间产物葡糖-6-磷酸,葡糖-6-磷酸变构生成葡糖-1-磷酸,再与UTP生成UDPG,作为“活性葡萄糖”,为体内的葡萄糖供体。
关于糖原合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糖原合成过程中有焦磷酸生成 B.α-1,6-葡萄糖苷酶催化形成分支 C.从葡糖-1-磷酸合成糖原要消耗高能磷酸键 D.葡萄糖的直接供体是UDPG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7。当糖链长度达到至少11个葡萄糖基时,分支酶将非还原端的葡萄糖基转移到邻近的糖链上,以α-1,6-葡萄糖苷键相接,从而形成分支。
糖原分解所得到的初产物主要是() A.葡萄糖 B.蔗糖 C.葡糖-6-磷酸 D.葡糖-1-磷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8。糖原分解时,首先解聚为葡萄糖单体,以葡糖-1-磷酸为主,也有少量游离葡萄糖。
下列哪种糖代谢途径既不生成也不消耗ATP或UTP() A.糖酵解 B.糖原合成 C.糖异生 D.糖原分解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7。糖酵解产能,糖原合成耗能,糖异生耗能。
2分子丙氨酸异生为葡萄糖需消耗几个高能磷酸键() A.3 B.4 C.5 D.6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3。丙氨酸等生糖氨基酸转化为丙酮酸后,参与糖异生。
下列哪些物质是糖异生的原料() A.半乳糖和果糖 B.甘油和丙氨酸 C.乙酰CoA和琥珀酰CoA D.蔗糖和乳糖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1。由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乳酸循环是指() A.肌内葡萄糖无氧氧化生成乳酸,有氧时乳酸重新合成糖原 B.肌从丙酮酸生成丙氨酸,肝内丙氨酸重新变成丙酮酸 C.肌内蛋白质降解生成丙氨酸,经血液循环至肝内异生为糖原 D.肌内葡萄糖无氧氧化生成乳酸,经血液循环至肝内异生为葡萄糖供外周组织利用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5。供氧不足时肌收缩通过糖的无氧氧化生成乳酸,入血后入肝,在肝内生成葡萄糖。
在血糖偏低时,大脑仍可摄取葡萄糖而肝则不能,其原因是() A.胰岛素的作用 B.脑中己糖激酶的Km低 C.肝中葡糖激酶的Km低 D.血脑屏障在血糖低时不起作用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5。正常成人的脑组织对葡萄糖依赖程度大,脑中己糖激酶的Km低于其他组织,即使在血糖水平较低时也能利用葡萄糖。
下列有关草酰乙酸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草酰乙酸参与脂肪酸的合成 B.草酰乙酸是三羧酸循环的重要中间产物 C.在糖异生过程中,草酰乙酸是在线粒体内产生的 D.草酰乙酸可自由通过线粒体膜,完成还原当量的转移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2。草酰乙酸不能直接透过线粒体内膜,需经苹果酸或天冬氨酸转运。
下列哪条不是肌组织糖代谢的特点() A.肌内糖异生的能力很强 B.肌糖原代谢的两个关键酶主要受肾上腺素的调节 C.剧烈运动时,肌组织可通过糖无氧氧化获得能量 D.肌织中的己糖激酶可磷酸化果糖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6。肌内糖异生活性低,且没有葡糖-6-磷酸酶,肌内生成的乳酸不能异生为葡萄糖。
下列哪种酶在糖酵解和糖异生中都有催化作用() A.丙酮酸激酶 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C.磷酸果糖激酶-1 D.磷酸甘油酸激酶
答案:D
注释:
下列哪种物质缺乏可引起血液丙酮酸含量升高() A.硫胺素 B.叶酸 C.生物素 D.维生素B12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85。维生素B1缺乏时,糖代谢中间产物丙酮酸的氧化脱羧反应发生障碍,血中丙酮酸和乳酸堆积。
砷中毒是由于砷可与下列哪种化合物发生反应() A.硫胺素 B.NAD+ C.FAD D.硫辛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7。硫辛酸作为辅酶,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中催化酰基的转移,硫辛酸的巯基很容易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丙酮酸不参与下列哪种代谢过程() A.转变为丙氨酸 B.经异构酶催化生成丙酮 C.异生成葡萄糖 D.进入线粒体氧化供能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2、P97、P113。A、C、D均有丙酮酸参与。
糖原贮积症不是由于缺乏() A.磷酸化酶 B.葡糖-6-磷酸酶 C.溶酶体-α-葡萄糖苷酶 D.己糖激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1。根据缺陷的酶种类不同,受累器官不同,糖原结构也不相同。缺陷的酶种类:葡糖-6-磷酸酶、溶酶体-α-葡萄糖苷酶、脱支酶、分支酶、磷酸化酶。
糖在动物体内的储存形式是() A.糖原 B.淀粉 C.葡萄糖 D.蔗糖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6。糖原是葡萄糖的多聚体,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
下列有关糖原磷酸化酶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14位丝氨酸被磷酸化时活性降低 B.依赖cAMP蛋白激酶直接使磷酸化酶磷酸化 C.磷酸化酶构象在调节时不会改变 D.葡萄糖可使磷酸化酶别构调节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9-P110。A丝氨酸被磷酸化后活性增强C调节时会改变D磷酸化酶受葡萄糖别构抑制。
有关葡萄糖磷酸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己糖激酶有四种同工酶 B.己糖激酶催化葡萄糖转变成葡糖-6-磷酸 C.磷酸化反应受到激素的调节 D.磷酸化后的葡萄糖能自由通过细胞膜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1。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发生磷酸化反应,生成葡糖-6-磷酸,不可逆反应,磷酸后的葡萄糖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参与核苷酸生物合成 B.参与脂肪酸生物合成 C.参与胆固醇生物合成 D.生成NADH+H+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4。磷酸戊糖途径生成NADPH和磷酸核酸。
乙酰CoA对糖代谢的调节作用是通过() A.抑制丙酮酸羧化酶 B.抑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C.激活丙酮酸激酶 D.激活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2。乙酰CoA/CoA比值升高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被抑制。
关于丙酮酸氧化脱羧作用,描述错误的是() A.在脱氢的同时伴有脱羧,并生成乙酰CoA B.该反应由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是不可逆反应 C.反应中所需的辅因子有TPP、FAD、硫辛酸、NAD+、CoASH D.TP对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有激活作用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2。ATP别构抑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AMP则能将其激活。
葡糖-6-磷酸脱氢酶催化的反应中,直接受氢体是() A.CoQ B.FMN C.FAD D.NADP+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4。磷酸戊糖途径中,葡糖-6-磷酸氧化成6-磷酸葡糖酸内酯,脱下的氢由NADP+接受生成NADPH。
当ATP/ADP或ATP/AMP比值降低时,可产生的效应是() A.抑制丙酮酸羧化酶 B.抑制丙酮酸激酶 C.激活6-磷酸果糖激酶-1 D.抑制丙酮酸脱氢酶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4。ATP/ADP比值较低时,对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的激活作用显著。
下列有关葡萄糖吸收机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耗能的主动吸收 B.简单的扩散吸收 C.肠黏膜细胞的胞饮作用 D.逆浓度梯度的被动吸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0。小肠黏膜细胞依赖载体摄入葡萄糖,是一个耗能的主动转运过程,伴有NA+的转运。
乳酸异生成糖在() A.高尔基体和胞质 B.线粒体和胞质 C.内质网和线粒体 D.微粒体和内质网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2。糖异生时,所需的NADH来源于细胞质或线粒体。
下列哪种酶与丙酮酸异生成糖无关() A.果糖双磷酸酶-1 B.丙酮酸激酶 C.丙酮酸羧化酶 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2。糖异生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1和葡糖-6-磷酸酶。
乙醇可以抑制乳酸糖异生,是因为() A.抑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B.转变成乙酰CoA后抑制丙酮酸羧化酶 C.转变成乙酰CoA后抑制丙酮酸脱氢酶 D.乙醇氧化时可与乳酸氧化成丙酮酸竞争NAD+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3。乙醇竞争NAD+,使乳酸氧化成丙酮受到抑制。
丙氨酸异生成葡萄糖时,其还原当量转移的正确方式是() A.胞质中3-磷酸甘油醛脱氢 B.胞质中乳酸脱氢 C.苹果酸在胞质中脱氢生成草酰乙酸 D.α-磷酸甘油脱氢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2。草酰乙酸不能直接透过线粒体内膜,可借助苹果酸转运,草酰乙酸还原成苹果酸后运出线粒体,经苹果酸脱氢酶催化,苹果酸氧化生成草酰乙酸。
柠檬酸对下列哪些酶有别构激活作用() A.6-磷酸果糖激酶-1 B.丙酮酸激酶 C.葡糖激酶 D.乙酰CoA羧化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4。乙酰CoA羧化酶活性受别构调节及化学修饰调节。该酶有两种存在形式,即无活性原聚体和有活性多聚体。柠檬酸、异柠檬酸可使此酶发生别构激活。
糖原分解中水解α-1,6-糖苷键的酶是() A.葡糖-6-磷酸酶 B.磷酸化酶 C.葡聚糖转移酶 D.脱支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8。葡聚糖转移酶和α-1,6-葡糖苷酶是同一酶的两种活性,合称脱支酶。脱支酶分解α-1,6-糖苷键释出游离葡萄糖。
不能经代谢后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的物质是() A.亚油酸 B.乳酸 C.α-磷酸甘油 D.胆固醇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8。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分解,来源于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乙酰CoA可合成胆固醇。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中最终接受底物脱下的2个氢的辅因子是() A.TPP B.硫辛酸 C.CoASH D.NAD+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7。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的反应第5步,由E3催化,FADH2的氢转移给NAD+,形成NADH+H+。
乳酸脱氢酶在骨骼肌中主要是催化生成() A.丙酮酸 B.乳酸 C.3-磷酸甘油醛 D.3-磷酸甘油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0。肌糖原不能补充血糖,而是为骨骼肌收缩紧急功能,最终分解成乳酸。
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无活性的磷酸化酶b激酶经磷酸化成为有活性的磷酸化酶b激酶 B.有活性的磷酸化酶b激酶催化无活性的磷酸化酶b磷酸化 C.磷酸化酶a经磷蛋白磷酸酶-1作用而失活 D.磷蛋白磷酸酶抑制剂磷酸化后失活
答案:D
注释:
在动物组织中,从葡萄糖合成脂肪酸的重要中间产物是() A.丙酮酸 B.UTP C.乙酰CoA D.乙酰乙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1。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后,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乙酰CoA必须再转移到细胞质以合成脂肪酸。
由于红细胞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不足而引起贫血,是因为缺乏() A.6-磷酸果糖激酶-1 B.葡糖激酶 C.果糖双磷酸酶-1 D.葡糖-6-磷酸脱氢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5-P356。磷酸戊糖途径是红细胞产生NADPH的唯一途径,红细胞的NADPH能维持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使红细胞免遭外源性和内源性氧化剂的损害,某些疾病状态,如葡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蚕豆病)因红细胞中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缺乏导致NADPH量不足,无法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因此在接触强氧化因子时,红细胞膜破裂导致溶血。
下列有关肾上腺素的作用中正确的是() A.促进糖原合成 B.促进肝糖异生作用 C.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降低cAMP水平,抑制糖原分解 D.激活丙酮酸脱氢酶,促进丙酮酸分解为乙酰CoA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8。肾上腺素升高血糖,乳酸水平也升高,加速糖原分解。
三羧酸循环被认为是一个需氧代谢途径,是因为() A.循环的某些反应是以氧作为底物的 B.产生了H2O C.CO2是该循环的产物之- D.还原型的因子需通过电子传递链被氧化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1。三羧酸循环通过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生成大量ATP。
在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内下述反应中能生成FADH2的步骤是() A.琥珀酸→延胡索酸 B.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 C.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 D.苹果酸→草酰乙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9。琥珀酸脱氢酶在线粒体内膜上,辅因子FAD,反应脱下的氢由FAD接受,生成FADH2。
丙二酸能阻断糖的有氧氧化,因为它() A.抑制柠檬酸合成酶 B.抑制琥珀酸脱氢酶 C.阻断电子传递 D.抑制丙酮酸脱氢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68。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是竞争性抑制作用,从而抑制有氧氧化。
Cori循环之所以是单向的是因为() A.肌细胞内葡萄糖浓度总是较血糖低 B.肌细胞内不表达果糖双磷酸酶-1 C.肝内不进行糖酵解 D.缺少相应的运输载体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5-P116。肌内不进行糖酵解产生乳酸,乳酸由血液入肝异生为葡萄糖。
葡萄糖进入肌肉细胞后不能进行的代谢是() A.糖异生 B.糖原合成 C.有氧氧化 D.糖酵解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6。肌内糖异生活性低,没有葡糖-6-磷酸酶,乳酸不能异生为葡萄糖。
甘油异生成葡萄糖所需的关键酶是() A.丙酮酸羧化酶 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C.磷酸甘油激酶 D.葡糖-6-磷酸酶
答案:D
注释:
饥饿后再进食时,摄入的葡萄糖是如何合成肝糖原的() A.从门静脉经过肝的葡萄糖立即被肝摄取合成糖原 B.葡萄糖在血液循环中,快速地被肝摄取并合成糖原 C.先在肌肉合成糖原,以后再转移到肝 D.在外周组织分解成三碳化合物,再运输至肝异生成糖原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5。饥饿后进食,一部分摄入的葡萄糖先分解成丙酮酸、乳酸等三碳化合物,后者再异生成糖。
葡萄糖在体内代谢时,通常不会转变生成的化合物是() A.乙酰乙酸 B.胆固醇 C.肪酸 D.丙氨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7。糖类过多时可分解为乙酰CoA和NADPH,合成脂肪酸。
若摄入过多的糖,其在体内的去向不包括() A.以糖原形式储存 B.补充血糖 C.转变为脂肪 D.转变为必需氨基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6。可转变为非必需氨基酸,必须氨基酸需从食物中摄入,不能由体内合成。
糖原的代谢异常主要是由于() A.吸收的淀粉过多 B.淀粉分解过少 C.缺乏相应的酶 D.糖原分解过多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1。糖原贮积症是一类遗传性代谢病,某些组织器官中出现大量糖原堆积的现象,病因是先天性缺乏糖原代谢的相关酶类。
在下列反应中,经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能产生ATP最多的步骤是() A.苹果酸→草酰乙酸 B.琥珀酸→苹果酸 C.α-酮戊二酸→琥珀酸 D.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1。α-酮戊二酸→琥珀酸,2.5ATP+1.0ATP。
正常血糖浓度大约为5mmol/L,葡萄糖主要在肝外各组织中被利用,葡萄糖虽然极易透过肝细胞膜,但是很少进入代谢途径。其主要原因是() A.因血糖为正常水平 B.肝外各组织中均含有己糖激酶 C.己糖激酶受产物的反馈抑制 D.肝细胞葡糖激酶Km远远高于肝外组织的己糖激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1。肝细胞存在的是己糖激酶IV型,称为葡糖激酶,对葡萄糖的亲和力很低,Km值高,其他己糖激酶值较低,且受激素调控,对葡糖-6-磷酸的反馈抑制不敏感,使葡糖激酶对于肝维持血糖很重要,只有当血糖显著升高时,肝才会加快对葡萄糖的利用。
糖尿病病人的主要表现是胰岛素综合作用减弱,机体代谢受影响,下面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肌组织摄取血糖增加,肌糖原合成增加 B.糖原、脂肪、蛋白质的合成都减少 C.脂肪动员增加,但肝糖原合成增加 D.蛋白质合成和分解都加快,组织更新加快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7。胰岛素的作用: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蛋白质合成增加,抑制糖异生,胰岛素作用减弱时,这次反应也都减弱。
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内进行,产生的还原当量直接进入呼吸链产生ATP,呼吸链中的酶均结合在线粒体内膜上,但是参与三羧酸循环的酶只有一种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它就是() A.琥珀酸脱氢酶 B.苹果酸脱氢酶 C.异柠檬酸脱氢酶 D.柠檬酸合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9。三羧酸循环第6步,琥珀酸脱氢酶在线粒体内膜上,是三羧酸循环中唯一与内膜结合的酶,辅酶因子是FAD。
病人,男性,5岁,尿酱油色、贫血和脾肿大,诊断为急性溶血性贫血,经询问病史发现该病人食用新鲜蚕豆后不久发病,请问病人缺陷的酶是() 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B.异柠檬酸脱氢酶 C.琥珀酸脱氢酶 D.葡糖-6-磷酸脱氢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5-P356。磷酸戊糖途径是红细胞产生NADPH的唯一途径,红细胞的NADPH能维持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使红细胞免遭外源性和内源性氧化剂的损害,某些疾病状态,如葡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蚕豆病)因红细胞中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缺乏导致NADPH量不足,无法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因此在接触强氧化因子时,红细胞膜破裂导致溶血。
机体的糖代谢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乳酸,肝摄取乳酸后迅速异生为葡萄糖,再释放到血液中供肝外组织利用,乳酸循环的作用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A.有效防止乳酸在体内的堆积 B.为红细胞提供能量供应 C.防止组织酸中毒 D.避免能源物质损失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6。乳酸循环的意义:回收能量,避免酸中毒,是耗能的过程,2分子乳酸异生成葡萄糖需6分子ATP。
女婴,2个月前-切正常,2个月后出现进食数小时后颤抖、易怒等现象。经检查,血糖浓度偏低、肝稍微肿大。入院后进一步检查发现母乳喂养后婴儿的血糖浓度可以增加,但3~4小时后不能维持正常血糖水平,下列哪一种诊断最有可能() A.肠道乳糖吸收不良 B.半乳糖血症和乳糖无法转化为葡萄糖 C.果糖血症 D.糖原贮积症
答案:D
注释:
22岁孕妇,第一次产前检查,发现慢性贫血,脾轻微肿大,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加,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加。将该女性的红细胞与葡萄糖孵育,发现其产生的ATP比正常的少,即使在有氧气存在下也是如此。上述情况中,该女性的ATP是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获得() A.糖原分解 B.糖无氧氧化 C.氧化磷酸化 D.磷酸戊糖途径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4。糖酵解是红细胞获得能量的唯一途径。
5岁女孩因强直性阵挛性癫痫发作被送至急救中心,抗惊厥药物不能完全停止发作。检查发现血糖浓度只有30mg/dl(正常值60~100mg/dl)。静脉注射25%葡萄糖和肌内注射1mg胰高血糖素。请问下列哪种情况属于胰高血糖素引起的反应() A.消耗CO2 B.消耗无机磷酸 C.乙酰CoA被利用 D.产生ATP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1、P116。胰高血糖素增加糖异生,消耗CO2。
6个月大男孩,发育稍显迟缓,因感染流感病重入院。经检查发现其血浆乳酸水平为55mg/dl,提示该男孩可能存在线粒体疾病。线粒体DNA检测证实存在一个大范围的线粒体DNA缺失,导致影响了几个呼吸链复合体。如果疾病恶化,使该男孩的能源储备减少,最有可能影响以下哪步三羧酸循环的反应() A.柠檬酸→α-酮戊二酸 B.α-酮戊二酸→琥珀酸 C.琥珀酸→延胡索酸 D.延胡索酸→苹果酸
答案:B
注释:
病人,女性,45岁,发现在办公室昏迷被送至急救中心。她是-位已知的糖尿病,人在其办公桌上发现了-支可注射的胰岛素笔。在去医院的路上经血糖仪检,测其血糖浓度为20mg/dl。下列陈述中哪一条可以解释该女性低血糖的发病机制() A.注射胰岛素后,她的肝突然可以摄入葡萄糖 B.胰岛素通过各种葡糖转运蛋白增加葡萄糖进入肝外组织 C.胰岛素激活了肝葡糖激酶,该激酶在血糖浓度低时可磷酸化葡萄糖 D.通过胰高血糖素的相反作用,肝外组织变成可摄取葡萄糖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7。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主要激素,是血糖的去路增加,来源减少,促进肌肉、脂肪等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糖异生。
病人,女性,24岁,因频繁出现疲劳、心悸、在运动中肌肉痉挛而就诊。经询问,她的这些症状在其儿童期就有,但在她采取慢跑锻炼后更加恶化。锻炼时,血液检测发现琥珀酸、丙氨酸、乳酸、丙酮酸快速增加,提示其肌组织中存在遗传性酶缺乏症。下列哪一种代谢途径、酶和相关产物是最有可能不足的() A.糖酵解、丙酮酸激酶、辅酶A B.糖酵解、己糖激酶、葡糖-1-磷酸 C.糖异生、丙酮酸羧化酶、二氧化碳 D.三羧酸循环、琥珀酸脱氢酶、FADH2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9。三羧酸循环第6步,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此反应由琥珀酸脱氢酶催化,琥珀酸脱氢酶在线粒体内膜上,是三羧酸循环中唯一与内膜结合的酶,辅酶因子是FAD。琥珀酸增加,提示琥珀酸生成延胡索酸障碍,缺乏琥珀酸脱氢酶。
病人,男性,55岁表现出渐进性神经症状,如书写困难运动能力下降等。就诊后检查发现其肌组织容易疲劳并伴随乳酸增加和血糖下降的现象。请问下列哪一种化合物有可能是最好的治疗药物() A.延胡索酸 B.柠檬酸 C.草酰乙酸 D.琥珀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1乳酸增加、血糖下降提示功能不足,大部分氨基酸可以通过草酰乙酸转变为葡萄糖,补充草酰乙酸可以改善功能不足情况。
苹果酸脱氢酶的辅酶是() A.NAD+ B.FAD C.FMN D.TPP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9。三羧酸循环第8步,苹果酸脱氢酶催化下,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脱下的氢由NAD+接受。
琥珀酸脱氢酶的辅酶是() A.NAD+ B.FAD C.FMN D.TPP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9。三羧酸循环第6步,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此反应由琥珀酸脱氢酶催化,琥珀酸脱氢酶在线粒体内膜上,是三羧酸循环中唯一与内膜结合的酶,辅酶因子是FAD。
糖酵解和糖异生共同需要的酶是() 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B.磷酸果糖激酶-1 C.乳酸脱氢酶 D.葡糖-6-磷酸脱氢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1、P92、P111。糖酵解:己糖激酶、磷酸己糖异构酶、磷酸果糖激酶-1、醛缩酶、磷酸丙糖异构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磷酸甘油酸激酶、丙酮酸激酶。糖异生: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1和葡糖-6-磷酸酶。
仅糖异生需要的酶是() 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B.磷酸果糖激酶-1 C.乳酸脱氢酶 D.丙酮酸羧化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1、P92、P111。糖酵解:己糖激酶、磷酸己糖异构酶、磷酸果糖激酶-1、醛缩酶、磷酸丙糖异构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磷酸甘油酸激酶、丙酮酸激酶。糖异生: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1和葡糖-6-磷酸酶。
仅糖酵解需要的酶是() 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B.磷酸果糖激酶-1 C.乳酸脱氢酶 D.葡糖-6-磷酸脱氢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1、P92、P111。糖酵解:己糖激酶、磷酸己糖异构酶、磷酸果糖激酶-1、醛缩酶、磷酸丙糖异构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磷酸甘油酸激酶、丙酮酸激酶。糖异生: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1和葡糖-6-磷酸酶。
仅磷酸戊糖途径需要的酶是() 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B.磷酸果糖激酶-1 C.乳酸脱氢酶 D.葡糖-6-磷酸脱氢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4。葡糖-6-磷酸脱氢酶是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
糖酵解中催化不可逆反应的酶有() A.乳酸脱氢酶 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C.己糖激酶 D.异柠檬酸脱氢酶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1。糖酵解第一步,催化葡萄糖磷酸化反应,不可逆,是第一个限速步骤。
糖异生的关键酶是() A.乳酸脱氢酶 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C.己糖激酶 D.异柠檬酸脱氢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1。糖异生: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1和葡糖-6-磷酸酶。
调节三羧酸循环的最重要的酶是() A.乳酸脱氢酶 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C.己糖激酶 D.异柠檬酸脱氢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8-P99。三羧酸循环相关酶:柠檬酸合酶、顺乌头酸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琥珀酰CoA合成酶、琥珀酸脱氢酶、延胡索酸酶、苹果酸脱氢酶。只有D项符合。
第五节、生物与氧化
人体内能量生成和利用的中心分子是() A.葡萄糖 B.脂肪酸 C.磷酸肌酸 D.TP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32。生物体内能量的生成、转移和利用都以ATP为中心。
真核生物呼吸链存在于() A.细胞质 B.细胞核 C.线粒体 D.过氧化物酶体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23。线粒体是真核细胞生成ATP的主要部位。NADH、FADH2在线粒体中通过逐步、连续的酶促反应被氧化,并逐步释放能量,除了产生热能外,释放的能量主要被ADP捕获用于生成ATP。催化此连续反应的酶是由多个含辅因子的蛋白质复合体组成,按一定顺序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中,形成一个连续传递电子/氢的反应链,氧分子最终接受电子和H+生成水,故称为电子传递链。由于此体系需要消耗氧,与需氧细胞的呼吸过程有关,也称之为呼吸链。
不在线粒体中进行的代谢过程是() A.糖酵解 B.三羧酸循环 C.脂肪酸β氧化 D.氧化呼吸链电子传递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1。葡萄糖无氧氧化的全部反应在细胞质中进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糖酵解,第二阶段为乳酸生成。
体内ATP生成的主要方式是() A.氧化磷酸化 B.底物水平磷酸化 C.三羧酸循环 D.磷酸肌酸分解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32。ATP作为机体最主要的能量载体,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氧化磷酸化的速率。
肌组织中能量贮存的主要形式是() A.ATP B.GTP C.UTP D.磷酸肌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32。ATP充足时,通过转移末端~P给肌酸,生成磷酸肌酸(CP),储存于需能较多的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中。
关于呼吸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呼吸链的电子传递方向从高电势流向低电势组分 B.体内最普遍的呼吸链为NADH氧化呼吸链 C.每对氢原子通过呼吸链氧化时都生成3个ATP D.氧化与磷酸化解偶联后,呼吸链的电子传递就中断
答案:B
注释:A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27。呼吸链中电子应从电位低的组分向电位高的组分进行传递。故A项错误。C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28。在NADH氧化呼吸链中,存在3个偶联部位,可生成3分子ATP;而在琥珀酸氧化呼吸链中,只含有2个偶联部位,则生成2分子ATP。故C项错误。D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33。解偶联剂可使氧化与磷酸化的偶联分离,电子可沿呼吸链正常传递,但建立的质子电化学梯度被破坏,不能驱动ATP合酶来合成ATP。故D项错误。
下列不属于线粒体呼吸链组分的是() A.FAD B.FMN C.CoQ D.NADP+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20。线粒体氧化体系主要将NADH和FADH2中的H+和电子传递给氧,参与其过程的递氢体和递电子体如下:1.烟酰胺腺嘌呤核苷酸传递氢和电子:烟酰胺腺瞟吟二核苷酸(NAD+),通过烟酰胺环传递H+和电子。2.黄素核苷酸衍生物传递氢和电子: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是维生素B2与核苷酸形成的有机化合物,两者均通过维生素B2中的异咯嗪环进行可逆的加氢和脱氢反应。3.有机化合物泛醌传递氢和电子,泛醌又称辅酶Q(coenzymeQ,CoQ或Q)。4.铁硫蛋白和细胞色素蛋白传递电子。
来自丙酮酸的电子进入呼吸链的部位是() A.NADH-泛醌还原酶 B.琥珀酸-泛醌还原酶 C.CoQ D.泛醌-Cytc还原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24。复合体I又称NADH-Q还原酶或NADH脱氢酶,是呼吸链的主要入口,其功能是接受来自NADH的电子并转移给Q。
呼吸链中能将电子直接传递给氧的传递体是() A.细胞色素aa3 B.细胞色素b C.细胞色素c D.细胞色素c1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25。复合体Ⅳ传递电子的过程:Cytc→CuA→Cyta→Cyta3-CuB→O2。上述O2在获得电子过程产生的具有强氧化性的O2-。
电子在细胞色素间传递的次序为() A.aa3→b→c1→c→O2 B.→c1→c→aa3→O2 C.c-→c1→b→aa3→O2 D.c→b→c1→aa3→O2
答案:B
注释:
关于细胞色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递电子体 B.各种细胞色素的辅基完全相同 C.所有细胞色素与线粒体内膜紧密结合 D.全部存在于线粒体中
答案:A
注释:
1mol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脱下的2H+通过电子传递链传递给O2生成H2O。在KCN存在时生成() A.1.5molATP B.2.5molATP C.1.5molATP和1molH2O D.无ATP和H2O生成
答案:D
注释:
关于ATP合成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F1单位具有ATP合酶活性 B.β亚基的构象保持不变 C.F1提供跨膜质子通道 D.F0的作用仅是固定F1于线粒体内膜
答案:A
注释:
CO中毒可导致细胞呼吸停止,作用机制是() A.具有解偶联作用 B.使物质氧化所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消耗 C.阻断质子回流 D.阻断Cytaa3与O2之间的电子传递
答案:D
注释:
可抑制ATP合酶F0单位的物质是() A.寡霉素 B.鱼藤酮 C.异戊巴比妥 D.抗霉素A
答案:A
注释:
能在线粒体内膜自由移动,消除电化学梯度的是() A.寡霉素 B.鱼藤酮 C.抗霉素A D.2,4-二硝基苯酚
答案:D
注释:
除含铁卟啉外,细胞色素c氧化酶还含有() A.Mg B.Zn C.u D.Mn
答案:C
注释:
在离体线粒体实验体系中加入某底物、ADP和Pi,测得P/O比值为1.4,该底物脱下的氢进入呼吸链最可能的部位是() A.NAD+ B.FMN C.oQ D.Cytc
答案:C
注释:
调节氧化磷酸化最主要的因素是() A.O2 B.FADH2 C.NADH D.DP/ATP
答案:D
注释:
可调节氧化磷酸化的激素是() A.甲状腺素 B.肾上腺素 C.糖皮质激素 D.胰岛素
答案:A
注释:
参与药物、毒物生物转化作用的细胞色素是() A.Cytaa3 B.Cytc C.Cytb562 D.ytP450
答案:D
注释:
以下关于化学渗透假说及ATP合成机制的陈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内膜对质子不通透,其他离子可自由透过 B.通过呼吸链将质子泵出线粒体 C.质子回流驱动ATP的生成 D.增加线粒体内膜外侧酸性可促进ATP合成
答案:A
注释:
关于线粒体DNA(mtDNA)的叙述,错误的是() A.mtDNA是环状双螺旋结构 B.人mtDNA只编码13条多肽链 C.mtDNA缺乏蛋白质保护和损伤修复系统,易突变 D.mtDNA突变可影响氧化磷酸化
答案:B
注释:
病人,女性,28岁,因心悸怕热多汗,食欲亢进,消瘦无力,体重减轻来院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7.2℃,脉率99次/分,眼球突出,脸裂增宽,双侧甲状腺弥漫性对称性肿大。基础代谢率+57%(正常范围:-10%~+15%)。T3、T4水平升高,甲状腺摄131I率增高。结合其他检查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关于该病人基础代谢率增加的原因错误的是() A.甲状腺素使ATP分解加速 B.甲状腺素可促进氧化磷酸化 C.呼吸链电子传递加速 D.TP合成大于分解
答案:D
注释:
Luft病病人以骨骼肌无力为主要表现。肌组织活检电镜下可见线粒体异常增大,嵴结构异常,酶学检查可见线粒体ATP酶活性异常升高。一系列证据显示病人线粒体氧化和磷酸化脱偶联。关于该病人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ATP水平异常升高 B.线粒体电子传递速率很低 C.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加大 D.病人表现高基础代谢率和体温升高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33。Luft病病人线粒体氧化和磷酸化脱偶联,电子是可以沿呼吸链正常传递的,B选项错。但建立的质子电化学梯度被破坏,不能驱动ATP合酶来合成ATP。所以线粒体ATP水平是降低的,A选项错。质子梯度储存的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病人表现高基础代谢率和体温升高,D选项对。随着质子梯度储存的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质子梯度减小,C选项错。
病人,男性,40岁,因自服苦杏仁250g2小时后出现口舌麻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来院就诊。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考虑苦杏仁中毒。中医认为苦杏仁味苦、性温、有小毒,具有止咳平喘、润肺通便之功效;但大量服用会引起中毒。苦杏仁中含有苦杏仁苷(氰苷),水解后可产生氢氰酸,故食入过最或生食可引起氢氰酸中毒,抑制细胞呼吸,导致组织缺氧。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氢氰酸可结合Cyta3 B.氢氰酸可结合Cytc1 C.呼吸链被阻断部位之前的组分均处于氧化态 D.只抑制呼吸链电子传递,不影响ATP生成
答案:A
注释:
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葡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所导致的疾病,表现为食用新鲜蚕豆后可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该病病人发生溶血的原因不包括() A.新鲜蚕豆含有蚕豆嘧啶等强氧化剂 B.还原型谷胱甘肽数量减少 C.NADPH生成减少 D.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活性下降
答案:D
注释:
心肌梗死时,阻塞部位会发生缺血缺氧,抑制线粒体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从而造成组织损伤。但治疗后的再灌注可产生ROS而进一步加重组织损害。应用抗氧化剂则可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体。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ROS主要通过线粒体呼吸链产生 B.代谢物脱下的2个电子同时传递给氧时即可产生ROS C.ROS可引起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分子的氧化损伤 D.SOD可将超氧阴离子还原为H2O2而灭活
答案:B
注释:
在离体肝线粒体悬浮液中加入底物、ADP和Pi,此时电子传递快速完成,消耗氧,合成ATP。然后依次加入寡霉素(阶段1)和2,4-二硝基苯酚(阶段2),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阶段1,氧耗不变,但ADP磷酸化停止 B.阶段1,氧耗增加,但ADP磷酸化停止 C.阶段2,氧耗增加,ADP磷酸化仍进行 D.阶段2,氧耗增加,但ADP磷酸化停止
答案:D
注释:
调节氧化磷酸化的主要因素是() A.NAD+/NADH B.NADP+/NADPH C.P/O D.DP/ATP
答案:D
注释:
氧化还原反应能否进行取决于() A.NAD+/NADH B.NADP+/NADPH C.P/O D.反应系统的⊿G0’
答案:D
注释:
可用于判断物质氧化时是否有ATP产生的是() A.NAD+/NADH B.NADP+/NADPH C.P/O D.反应系统的⊿G0’
答案:C
注释:
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氧的是() A.ytaa3 B.Cytb C.Cytc D.Cytc1
答案:A
注释:
不参与线粒体内电子传递链的是() A.Cytaa3 B.Cytb C.Cytc D.ytP450
答案:D
注释:
疏松结合于线粒体内膜外侧的是() A.Cytaa3 B.Cytb C.ytc D.CytP450
答案:C
注释:
与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阻断呼吸链的是() A.甲状腺素 B.鱼藤酮 C.O D.寡霉素
答案:C
注释:
促进ATP水解为ADP和Pi的是() A.甲状腺素 B.鱼藤酮 C.CO D.寡霉素
答案:A
注释:
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是() A.甲状腺素 B.鱼藤酮 C.CO D.2,4-二硝基苯酚
答案:D
注释:
抑制ATP合酶活性的是() A.甲状腺素 B.鱼藤酮 C.CO D.寡霉素
答案:D
注释:
抑制NADH氧化而不抑制FADH2氧化的是() A.甲状腺素 B.鱼藤酮 C.CO D.寡霉素
答案:B
注释:
含硒的酶() A.黄素蛋白 B.过氧化氢酶 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D.微粒体单加氧酶体系
答案:C
注释:
以铜和锌离子为辅酶() A.黄素蛋白 B.过氧化氢酶 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D.超氧化物歧化酶
答案:D
注释:
含NADPH-CytP450还原酶,使底物羟化() A.黄素蛋白 B.过氧化氢酶 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D.微粒体单加氧酶体系
答案:D
注释:
可以消除超氧离子,产物含H2O2() A.黄素蛋白 B.过氧化氢酶 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D.超氧化物歧化酶
答案:D
注释:
第六节、脂质代谢
下列关于脂蛋白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LPL是由apoAⅠ激活的,而LCAT必须由apoCⅡ激活 B.apoE受体是所有脂蛋白降解所必需的 C.外源性甘油三酯由LDL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由CM转运 D.胆固醇的逆向转运是指胆固醇通过HDL由外周组织向肝转运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6。表7-6:A.LPL是由apoCⅡ激活的,LCAT必须由apoAⅠ激活。B.不同的脂蛋白降解受体不完全一样。C.外源性甘油三酯由CM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由LDL转运。
下列有关酮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酮体在肝合成 B.酮体的主要成分是乙酰乙酰CoA C.酮体只能在肌组织利用 D.酮体全是酸性物质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1。酮体在肝脏生成。
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中不生成() A.NADH+H+ B.FADH2 C.乙酰CoA D.NADPH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8-149。β-氧化是脂肪酸分解的核心过程,脂肪酸活化为脂酰CoA,分解产生乙酰CoA、FADH2、NADH+H+。
胞质中合成脂肪酸的关键酶是() A.HMG-CoA还原酶 B.脂酰CoA合成酶 C.肉碱脂酰转移酶Ⅰ D.乙酰CoA羧化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3。软脂酸合成的第一步反应,催化此反应的乙酰CoA羧化酶是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
下列关于磷脂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PLA1的水解产物为溶血磷脂2 B.PLB2水解溶血磷脂中甘油1位上的酯键 C.PLA2水解卵磷脂可生成必需脂肪酸 D.PLD水解磷脂的直接产物中有磷脂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0。PLB1水解溶血磷脂中甘油1位上的酯键。
下列激素中,能抑制脂肪动员的激素是() A.肾上腺素 B.前列腺素E2 C.胰高血糖素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8。胰岛素、前列腺素E2抑制脂肪动员。
合成1分子心磷脂至少需要多少分子活化的脂肪酸() A.1 B.2 C.3 D.4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9。心磷脂是通过CDP-甘油二酯途径合成的。其中3-磷酸甘油转变为磷脂酸需要2分子的脂酰CoA提供酰基,CDP-甘油二酯与磷脂酰甘油缩合成心磷脂过程中所需的磷脂酰甘油的合成也需要2分子活化脂肪酸,共4分子。
脂蛋白经琼脂糖电泳后,从负极到正极的排列顺序依次是() A.CM、VLDL、LDL、HDL B.M、LDL、VLDL、HDL C.HDL、VLDL、LDL、CM D.HDL、LDL、VLDL、CM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5。图7-10电泳谱。CM对应乳糜微粒,LDL对应β,VLDL对应前β,HDL对应α。
脂肪酸在肝的氧化产物不包括() A.CO2 B.丙酮 C.乙酰CoA D.丙二酰CoA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0。脂肪酸在肝内氧化产生的大量乙酰CoA,部分转变成酮体,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产生丙酮的过程中有生成CO2。
已知LDL和HDL的密度范围分别为1.006~l.063g/ml和1.063~l.2lg/ml。若将血浆密度调至1.06g/ml后超速离心20小时,上浮脂蛋白中() A.只有CM B.只有CM和VLDL C.只有CM和LDL D.有CM、VLDL和LDL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5。HDLSf值沉降表7-5。
下列化合物中,乙酰CoA羧化酶的别构抑制剂是() A.柠檬酸 B.长链脂酰CoA C.乙酰CoA D.ATP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6。脂酰CoA是乙酰CoA羧化酶的别构抑制剂。
合成卵磷脂时,取代基的活化形式是() A.DP-胆碱 B.CDP-乙醇胺 C.UDP-胆碱 D.UDP-乙醇胺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8。哺乳动物细胞PC的合成主要通过甘油二酯途径完成,该途径中,胆碱需先活化成CDP-胆碱,称为CDP-胆碱途径。
生物合成胆固醇的限速步骤是() A.2乙酰CoA→乙酰乙酰CoA B.乙酰CoA→HMG-CoA C.HMG-CoA→甲羟戊酸 D.鲨烯→羊毛固醇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2。胆固醇合成第一阶段。
血浆中催化生成胆固醇酯储存于HDL的酶是() A.肉碱脂酰转移酶 B.LCAT C.ACAT D.脂酰CoA合成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9。胆固醇脂肪酰基转移酶(LCAT),RCT的第二步。
脂肪动员时,脂肪酸在血中的运输形式是() A.与清蛋白结合 B.与β-球蛋白结合 C.与Y蛋白结合 D.乳糜微粒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8。游离脂肪酸不溶于水,不能直接在血浆中运输,血浆清蛋白具有结合游离脂肪酸的能力。
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从肠道至外周组织 B.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从肝至外周组织 C.转运内源性胆固醇从肝至外周组织 D.转运外源性胆固醇从肠道至外周组织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6-P169。乳糜微粒主要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主要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主要转运内源性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主要逆向转运胆固醇。
脂肪酸和胆固醇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分别是() A.乙酰CoA羧化酶,HMG-CoA还原酶 B.HMG-CoA合酶,HMG-CoA还原酶 C.乙酰CoA羧化酶,HMG-CoA裂解酶 D.脂酰CoA合成酶,HMG-CoA合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3、162。软脂酸合成的第一步反应,催化此反应的乙酰CoA羧化酶是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胆固醇合成由以HMG-CoA还原酶为关键酶。
下列激素中,可抑制脂肪动员和脂肪分解的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胰岛素 D.胰高血糖素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8。胰岛素、前列腺素E2抑制脂肪动员。
一分子硬脂酸(十八碳饱和脂肪酸)通过β-氧化彻底分解为CO2和H2O可净生成多少分子ATP() A.30 B.32 C.106 D.120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9。在细胞质以及线粒体中进行,8次β氧化生成9分子乙酰CoA,进入TAC及氧化磷酸化所生成的ATP是(1.5+2.5)*8+10*9=122ATP分子,减去硬脂酸活化消耗的ATP,净生成120分子ATP。
肝合成内源性甘油三酯时,甘油部分的主要来源是() A.酮体分解生成的丙酮 B.磷脂分解产生的3-磷酸甘油 C.葡萄糖分解生成的磷酸丙糖 D.葡萄糖分解生成的乙酰CoA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2。小肠黏膜细胞以甘油一酯途径合成甘油三酯;肝和脂肪细胞以甘油二酯途径合成甘油三酯,以葡萄糖酵解途径生成的3-磷酸甘油为起始物,先合成1,2-甘油二酯,再生成甘油三酯。
HDL含量最多的载脂蛋白是() A.poAⅠ B.apoAⅡ C.apoC D.apoD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6。表7-6。
脂肪大量动员时,肝内生成的乙酰CoA主要转变为() A.葡萄糖 B.胆固醇 C.脂肪酸 D.酮体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0。脂肪酸在肝内β-氧化产生大量乙酰CoA,部分转化为酮体。
下列功能中,载脂蛋白不具备的是() A.激活肝外LPL B.激活LCAT C.激活脂肪组织的脂肪酶 D.作为脂蛋白受体的配体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6。表7-6。
以乙酰CoA为原料合成胆固醇的主要步骤是() A.乙酰CoA→HMG-CoA→甲羟戊酸→鲨烯→胆固醇 B.乙酰CoA→甲胫戊酸→HMG-CoA→鲨烯→胆固醇 C.乙酰CoA→HMG-CoA→鲨烯→甲羟戊酸→胆固醇 D.乙酰CoA→甲羟戊酸-鲨烯→HMG-CoA→胆固醇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2。胆固醇合成三个阶段,乙酰CoA和NADPH为基本原料。
脂肪酸β-氧化的基本4步反应循环过程是() A.脱水,加氢,再脱水,硫解 B.脱氢,脱水,再脱氢,硫解 C.脱氢,加水,再加水,硫解 D.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9。β-氧化的第三个阶段。
脂肪动员的关键酶是() A.HL B.HSL C.LPL D.PLP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7。HSL催化甘油三酯水解的第一步,是脂肪动员的关键酶。
下列哪种载脂蛋白可激活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 A.poAⅠ B.apoB48 C.apoB100 D.apoCⅠ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6。表7-6。
在脂肪酸β-氧化、酮体生成、酮体体用及胆固醇合成代谢中均出现的是() A.乙酰乙酸 B.β-羟丁酸 C.HMG-CoA D.乙酰乙酸CoA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8-P151、P162。
能将1分子卵磷脂水解为1分子甘油二酯和1分子磷酸胆碱的磷脂酶是() A.PLA1 B.PLA2 C.PLB2 D.PLC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1。图7-8,产物为甘油三酯和磷酸胆碱时,为磷脂酶C。
参与脂肪酸活化的酶是() A.硫解酶 B.脂酰CoA合成酶 C.HMG-CoA合酶 D.脂蛋白脂肪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8。脂肪酸被氧化前必须先活化,由内质网、线粒体外膜上的酯酰CoA合成酶催化。
在组成上富含外源性甘油三酯的脂蛋白是() A.M B.VLDL C.IDL D.LDL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5。表7-5。
apoB48只存在于哪种血浆脂蛋白中() A.M B.VLDL C.IDL D.LDL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5。表7-5。
脂肪酸β-氧化的关键酶是() A.乙酰CoA羧化酶 B.HMG-CoA合酶 C.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D.肉碱脂酰转移酶Ⅰ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8。酯酰CoA进入线粒体是脂肪酸β-氧化的限速步骤,肉碱脂酰转移酶Ⅰ是脂肪酸β-氧化的关键酶。
关于软脂酸合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脂肪酸合成酶系存在于胞质中 B.脂肪酸分子中全部碳原子均由丙二酸单酰CoA提供 C.合成时需要大量的NADPH参与 D.合成过程中消耗ATP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6。软脂酸延长在内质网和线粒体内进行。内质网脂肪酸延长途径以丙二酸单酰CoA为二碳单位供体,线粒体脂肪酸延长途径以乙酰CoA为二碳单位供体。
不参与胆固醇生物合成的酶是() A.硫解酶 B.鲨烯合酶 C.HMG-CoA合酶 D.HMG-CoA裂解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2。胆固醇合成三个阶段,硫解酶、鲨烯合酶、HMG-CoA合酶均参与合成。
关于载脂蛋白功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poCⅠ激活脂蛋白脂肪酶活性 B.apoBlOO是LDL的主要载脂蛋白 C.LCAT依赖apoAⅠ的激活 D.apoB和apoE均可参与LDL受体的识别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6。表7-6,BCD均正确,apoCⅠ激活LCAT(胆固醇脂肪酰基转移酶)。
关于脂肪酸β-氧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脂酰CoA运人线粒体内仅需肉碱脂酰转移酶 B.脂酰CoA脱氢酶的辅酶是NAD+ C.软脂酸全部分解为乙酰CoA需要进行8次-氧化 D.脂肪酸的活化伴有AMP的生成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8。β-氧化的第一步。
关于胆固醇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肾上腺是体内合成胆固醇的最主要场所 B.HMG-CoA裂解酶是关键酶 C.主要在胞质及内质网上合成 D.原料乙酰CoA主要来自脂肪酸β-氧化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8。脂肪酸被氧化前必须先活化,由内质网、线粒体外膜上的酯酰CoA合成酶催化。
关于脂肪酸合成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脂肪组织是合成脂肪酸的主要场所 B.合成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C.原料乙酰CoA主要来自糖代谢 D.需要NADH提供还原当量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3。用于软脂酸合成的乙酰CoA主要来自糖代谢,在细胞质中合成,肝脏是合成脂肪酸的主要场所,由NADH供氢。
下列关于甘油磷脂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身各组织细胞均可合成 B.脂肪酸均来自于糖代谢 C.乙醇胺由Met脱羧而来 D.磷脂酰胆碱主要由CDP-甘油二酯途径合成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7。人体各组织细胞内质网均含有甘油磷脂合成酶系,肝、肾、肠等活性最高。
下列关于血浆脂蛋白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M主要转运外源甘油三酯及胆固醇酯 B.VLDL主要转运内源胆固醇 C.HDL的主要功能是从肝脏转运多余胆固醇至外周组织 D.IDL是LDL代谢的中间产物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6-P168。VLDL主要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HDL主要逆向转运胆固醇,将肝外组织细胞胆固醇转运到肝,转化为胆汁酸排出;IDL是VLDL代谢的中间产物。
人体内源性甘油三酯的主要合成部位是() A.脂肪组织 B.肝 C.肌 D.肾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2。甘油三酯合成在细胞质中完成,以肝合成能力最强。
脂肪酸分解与葡萄糖分解的共同中间产物是() A.丙酮酸 B.乙酰CoA C.磷酸二胫丙酮 D.乙酰乙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2。乙酰CoA是葡萄糖、氨基酸以及脂肪酸在线粒体的分解产物。
合成甘油磷脂除需要ATP供能外,还需要何种核苷酸作为活化因子() A.UTP B.cAMP C.TP D.cGMP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7。甘油磷脂合成需要ATP、CTP,ATP供能,CTP参与乙醇胺、胆碱、甘油二酯活化,形成CDP-乙醇胺、CDP-胆碱、CDP-甘油二酯等活化中间物。
胆固醇在体内的最主要代谢去路是() A.在细胞内氧化分解为CO2和水 B.在肝中转变成胆汁酸 C.在性腺转变为激素 D.在皮肤转变为维生素D3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4。胆固醇的主要去路是转化为胆汁酸,正常人每天合成的胆固醇中2/5在肝被转化为胆汁酸,随胆汁排出。
肠道脂类的消化酶不包括() A.胰脂酶 B.辅脂酶 C.磷脂酶A2 D.脂蛋白脂肪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6。胰腺分泌的脂质消化酶包括胰脂酶、辅脂酶、磷脂酶A2、胆固醇酯酶。
脂肪动员的关键酶是() A.激素敏感性脂肪酶 B.脂蛋白脂肪酶 C.肝脂肪酶 D.胰脂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7。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催化甘油三酯水解的第一步,在第二步发挥主要作用。
下列有关乙酰CoA羧化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此酶存在于胞质中 B.是脂肪酸合成过程的关键酶 C.柠檬酸使其激活 D.磷酸化修饰使其活性增强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4。乙酰CoA羧化酶在一种AMP激活的蛋白激酶催化下发生酶蛋白磷酸化而失活。
脂肪组织中的甘油三酯被脂肪酶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并释放入血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称为() A.脂肪消化 B.脂肪动员 C.脂质吸收 D.脂肪储存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7。脂肪动员:储存在白色脂肪细胞内的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逐步水解,释放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供其他组织细胞氧化利用的过程。
完全在线粒体内进行的是() A.软脂酸的合成 B.蛋白质的合成 C.糖异生 D.酮体生成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1。酮体生成以脂肪酸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为原料,在肝线粒体由酮体合成酶系催化完成。
下列关于激素敏感性脂肪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催化储存于脂肪组织的甘油三酯水解 B.胰高血糖素可促使其磷酸化而激活 C.胰岛素则使其去磷酸化而失活 D.此酶属于脂蛋白脂肪酶类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7。A、B、C均正确,HSL是一种中性脂肪酶。
在肝内最先合成的酮体是() A.乙酰乙酰CoA B.β-羟丁酸 C.乙酰乙酸 D.羟甲基戊二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1。酮体在肝生成第三步,生成乙酰乙酸和乙酰CoA。
以胆固醇为前体能够合成() A.维生素D3 B.胆红素 C.前列腺素 D.白三烯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1。胆固醇是为原料合成醛固酮、皮质醇和雄激素,在皮肤被氧化,经紫外线照射转变为维生素D3。
正常人空腹时血中检测不到() A.M B.VLDL C.IDL D.LDL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7。正常人CM在血浆中迅速代谢,半寿期为5-15分钟,因此正常人空腹12-14小时血浆中不含有CM。
脂蛋白中含蛋白成分最多的是() A.CM B.VLDL C.IDL D.HDL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5。表7-5,HDL蛋白质含量50%。
前列腺素的合成前体是() A.软脂酸 B.亚油酸 C.亚麻酸 D.花生四烯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3。脂肪酸的生理功能之一,合成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
不参与肝细胞甘油三酯合成的底物是() A.甘油二酯 B.3-磷酸甘油 C.脂酰CoA D.DP-甘油二酯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2。甘油三酯合成有甘油一酯和甘油二酯两条途径;脂肪酸必须活化成脂酰CoA才能参加甘油三酯的合成;机体能分解葡萄糖产生3-磷酸甘油合成脂肪。
下列有关酮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酮体是肝分解脂肪酸生成的特殊产物 B.肝可以生成酮体,但不能氧化酮体 C.合成酮体的起始物质是乙酰CoA D.机体仅在病理情况下才生成酮体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1。脂肪酸在肝内氧化部分被转变成酮体,向肝外输出,在肝外组织氧化利用,正常情况下酮体生成量很少,部分病理情况下酮体生成增多。
脂肪酸氧化分解不需要() A.肉碱 B.NAD+ C.NADP+ D.FAD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0。图7-3,肉碱、NAD+、FAD均参与反应。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的机制是() A.肉碱穿梭 B.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C.α-磷酸甘油穿梭 D.嘌呤核苷酸循环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8。脂酰CoA进入线粒体不能直接透过,需要肉碱协助转运,进入线粒体的酯酰肉碱,转变为脂酰CoA并释放肉碱。
分解后不能生成乙酰CoA的是() A.葡萄糖 B.亮氨酸 C.酮体 D.胆固醇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4。胆固醇主要是转化为胆汁酸,不能再体内被彻底分解,作为各种激素的原料。
在肠道中,帮助食物脂质消化吸收的非酶成分是() A.胆固醇 B.胆红素 C.胆汁酸 D.胆绿素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6。脂质不溶于水,胆汁酸通过乳化作用,降低脂-水相间的界面张力,将脂质乳化成细小微团,增加消化酶与脂质的接触面积,促进脂质消化,协助作用。
病人,男性,45岁,长期饮酒,最近体检,诊断为中度脂肪肝,经遗传疾病基因筛查,未发现有易感基因缺陷,其致病原因可能是饮酒造成的肝脂代谢功能障碍,分析其可能出现的脂蛋白代谢障碍是() A.CM合成减少 B.VLDL分泌减少 C.LDL代谢减弱 D.HDL代谢加强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7-P168。VLDL是运输内源性TG的主要形式,代谢产物LDL是运输内源性胆固醇的主要形成,VLDL的分泌减少,导致LDL减少。
一名5岁男孩被查出脂肪性腹泻和腹胀,血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正常,但血浆电泳结果显示,β-和前β-脂蛋白的条带均缺失,该病人最有可能的遗传缺陷基因是() A.apoAⅠ B.poB C.apoCⅡ D.LCAT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75。表7-5,缺乏的β-和前β-脂蛋白主要对应apoB100和apoB48。
饲养实验动物时,若将断奶后的大鼠仅饲以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那么将引起该动物何种物质缺乏() A.甘油三酯 B.胆固醇 C.酮体 D.前列腺素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3。饲料里没有脂类,从而导致以必需脂肪酸为前体的前列腺素缺乏。
病人,男性,35岁,有反复性胰腺炎、发疹性黄色瘤病史,实验室检测发现血浆乳糜微粒含量(++),甘油三酯水平(+++),请根据上述特征推断可能是什么基因缺陷所致() A.脂蛋白脂肪酶 B.LDL受体 C.HMG-CoA还原酶 D.apoB100受体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7。成熟的CM,需激活骨骼肌、心肌及脂肪等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脂蛋白脂肪酶,才能使CM中的TG以及磷脂逐步水解。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ox-LDL的大量细胞吞噬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向泡沫细胞和脂肪病变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抑制该过程的发生,可通过多摄入哪种维生素进行预防() A.维生素B6 B.维生素B12 C.维生素D D.维生素E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83。维生素E作为脂溶性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对抗生物膜上脂质氧化所产生的自由基。
病人,男性,42岁,运动时发现有间歇性跛行。家族病史显示父方有心血管疾病史,母方无心血管病史。体检发现黄斑瘤和双侧肌腿黄色瘤。实验室检测显示血浆胆固醇(++),LDL-C(+++)。根据以上信息可推断病人可能有何种缺陷() A.LACT B.poB100受体 C.脂酰CoA合成酶 D.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5。LDL-C主要含有的载脂蛋白为apoB100,apoB100受体缺陷可导致LDL-C明显升高。
9岁女童,通过基因检测发现有先天性中链脂酰CoA脱氢酶缺陷,那么在禁食状态下,该女童最有可能出现的症状或临床表现为() A.低乳酸血症 B.酮症酸中毒 C.高血糖 D.二元酸酸中毒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9。当禁食时,机体没有充足糖供应,需脂肪酸供能,脂酰CoA脱氢酶缺乏时,丙二酸单酰CoA增加,导致二元酸中毒。
14岁少年,患有渐进性肌疲劳和抽筋。内科实验室检测未发现有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刺激下的脂肪动员正常。肌活检发现,肌细胞的胞质内有大量异常脂质填充空泡,成分分析空泡内脂质成分主要为甘油三酯。通过以上结果分析,该少年体内最有可能缺乏() A.肌糖原磷酸化酶 B.肝细胞糖原磷酸化酶 C.糖原脱支酶 D.肉碱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8。脂肪酸氧化在肝、心肌、骨骼肌最强,在线粒体氧化后释放大量ATP,酯酰CoA进入线粒体是脂肪酸β-氧化的限速步骤,需肉碱协助转运,肉碱酯酰转移酶I是关键酶,肉碱缺乏可导致脂肪酸氧化不足,能量不足。
1型糖尿病病人,女性,56岁,在眼科就诊评估其白内障成熟程度,诊前实验室检测指标如下:空腹血糖10.0mmol/L(正常值为3.6~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10%(正常值为4.9%~5.2%),尿酮体(+),尿糖(+)。根据以上结果,推断该病人体内哪个酶活性相对较高() A.激素敏感性脂肪酶 B.葡糖激酶 C.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 D.糖原合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7。尿糖阳性提示血糖控制不佳,对胰岛素反应差,胰高血糖素信号途径过度激活,脂肪动员旺盛,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升高。
病人,女性,45岁,有出血和全血细胞减少症病史。现出现腿部疼痛就诊,其疼痛程度近年逐渐加重。断层扫描检查发现股骨头糜烂和变薄。骨髓活检确诊为Gaucher氏症。推测该病人细胞溶酶体内将出现何种物质蓄积() A.黏多糖 B.神经节苷脂 C.神经酰胺 D.脑苷脂
答案:D
注释:Gaucher氏症是脑苷脂糖苷酶的缺陷所致,该酶的缺乏引起底物脑苷脂堆积。
甘油三酯含量最高的是() A.M B.VLDL C.IDL D.LDL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5。表7-5,甘油三酯含量最高的为CM。
其血浆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呈反比的是() A.CM B.VLDL C.IDL D.HDL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9。主要胆固醇的逆转运,HDL越高,动脉粥样硬化越低。
主要负责从肝向外周组织运输胆固醇的是() A.CM B.VLDL C.IDL D.LDL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1。CM主要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VLDL主要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LDL主要转运内源性胆固醇(肝向外周组织),HDL主要逆向转运胆固醇(外周组织向肝)。
电泳时出现在前β带位置的是() A.CM B.VLDL C.IDL D.LDL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5。乳糜微粒含脂最多,密度最小,易上浮;其余脂蛋白按密度由小到大依次为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分别相当于电泳分类中的CM、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及α-脂蛋白。图7-10。
乳糜微粒含量升高,引起血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均上升的高脂血症类型是() A.Ⅰ型 B.Ⅱa型 C.Ⅱb型 D.Ⅳ型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0。表7-7,Ⅰ型:CM升高,甘油三酯升高,胆固醇升高。
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引起血浆胆固醇水平上升的高脂血症类型是() A.Ⅰ型 B.Ⅱa型 C.Ⅱb型 D.Ⅳ型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0。表7-7,Ⅱa型:LDL-C升高,胆固醇升高。
仅单纯性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胆固醇水平正常)的高脂血症类型是() A.Ⅰ型 B.Ⅱa型 C.Ⅱb型 D.Ⅳ型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0。表7-7,Ⅳ型:甘油三酯升高。
患糖尿病时() A.脂肪酸酯化作用增强 B.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 C.空腹12小时后血浆CM明显增加 D.空腹12小时后血浆胆固醇明显升高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9。糖尿病时,机体没有充足的糖供应,需脂肪酸供能,脂肪酸氧化增强。
患Ⅰ型高脂蛋白血症时() A.脂肪酸酯化作用增强 B.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 C.空腹12小时后血浆CM明显增加 D.空腹12小时后血浆胆固醇明显升高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6-167。脂肪消化后甘油三酯组装成新生CM入血,再逐步水解,甘油三酯过多后,CM来源增多,高甘油三酯血症者可在空腹中检测到CM。
患肥胖症时() A.脂肪酸酯化作用增强 B.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 C.空腹12小时后血浆CM明显增加 D.空腹12小时后血浆胆固醇明显升高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6。长时间的高糖饮食可刺激胰岛素生成增加,刺激乙酰CoA羧化酶脱磷酸而激活,促进脂肪酸合成,促进脂肪酸合成磷脂酸,增加脂肪合成,长期持续导致肥胖。
在肠道中催化食物甘油三酯水解的是() A.胆汁酸 B.胰脂酶 C.磷脂酶A2 D.脂蛋白脂肪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6。胰脂酶特异水解甘油三酯1、3位酯键,生成2-甘油一酯以及2分子脂肪酸。
催化红细胞膜分解并产生溶血磷脂的是() A.胆汁酸 B.胰脂酶 C.磷脂酶A2 D.脂蛋白脂肪酶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6。胰磷脂酶A2催化磷脂2位酯键水解,生成脂肪酸和溶血磷脂。
被apoCⅡ激活并促进CM和VLDL中甘油三酯水解的是() A.胆汁酸 B.胰脂酶 C.磷脂酶A2 D.脂蛋白脂肪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6。表7-6:apoCⅡ激活LPL(脂蛋白脂肪酶)。
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是() A.脂酰CoA合成酶 B.乙酰CoA羧化酶 C.HMG-CoA合酶 D.HMG-CoA还原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2。胆固醇合成以HMG-CoA还原酶为关键酶。
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是() A.脂酰CoA合成酶 B.乙酰CoA羧化酶 C.HMG-CoA合酶 D.HMG-CoA裂解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3。软脂酸合成的第一步反应,催化此反应的乙酰CoA羧化酶是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
在酮体合成和胆固醇合成时均出现的是() A.脂酰CoA合成酶 B.乙酰CoA羧化酶 C.HMG-CoA合酶 D.HMG-CoA裂解酶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1、P162。酮体在肝生成的第二步,HMG-CoA合酶催化;胆固醇合成第一步脂酰CoA合成酶(胆固醇合成)HMG-CoA裂解酶(酮体合成)乙酰Co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
甘油三酯合成和分解均涉及() A.脂酰CoA合成酶 B.乙酰CoA羧化酶 C.HMG-CoA合酶 D.HMG-CoA裂解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8、P153。脂肪酸被氧化前由脂酰CoA合成酶催化成酯酰CoA。
参与胆固醇生物合成的五碳化合物是() A.3-磷酸甘油 B.乙酰乙酸 C.甲羟戊酸 D.溶血磷脂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2。胆固醇合成第一步,乙酰CoA合成甲羟戊酸。
饥饿时,大脑利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 A.3-磷酸甘油 B.乙酰乙酸 C.甲羟戊酸 D.溶血磷脂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1。葡萄糖供应充足时,脑组织优先利用葡萄糖氧化功能,在葡萄糖供应不足或利用障碍时,酮体是脑组织的主要能源物质,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可作为神经酰胺合成前体的是() A.3-磷酸甘油 B.乙酰乙酸 C.甲羟戊酸 D.鞘氨醇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0。在酯酰转移酶催化下,鞘氨醇与酯酰CoA缩合,最后生成神经鞘磷脂。
同时可参与甘油三酯和磷脂合成的物质是() A.3-磷酸甘油 B.乙酰乙酸 C.甲羟戊酸 D.溶血磷脂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8。葡萄糖转化为3-磷酸甘油进入代谢流程。
脂酰CoA脱氢酶的产物是() A.△2烯脂酰CoA B.β-羟脂酰CoA C.β-酮脂酰CoA D.HMG-CoA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9。脂肪酸β-氧化第三步,第一个反应,脂酰CoA在脂酰CoA脱氢酶作用下生成反△2烯脂酰CoA。
硫解酶的底物是() A.△2烯脂酰CoA B.β-羟脂酰CoA C.β-酮脂酰CoA D.HMG-CoA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49。脂肪酸β-氧化第三步,第4个反应,β-酮脂酰CoA在β-铜硫解酶催化下生成1分子乙酰CoA和少2个碳原子的酯酰CoA。
乙酰CoA羧化酶的产物是() A.△2烯脂酰CoA B.β-羟脂酰CoA C.β-酮脂酰CoA D.丙二酸单酰CoA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3。脂肪酸的合成时,软脂酸合成第一步,乙酰CoA羧化酶催化,乙酰CoA转化为丙二酸单酰CoA。
酮体合成和胆固醇合成的中间产物是() A.△2烯脂酰CoA B.β-羟脂酰CoA C.β-酮脂酰CoA D.HMG-CoA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1、162。酮体在肝脏生成时,HMG-CoA合酶催化生成HMG-CoA;胆固醇合成时,线粒体中HMG-CoA被裂解生成酮体。
第七节、蛋白质消化吸收和氨基酸代谢
在氨基酸代谢库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最高的组织是() A.肝 B.肾 C.脑 D.肌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7。氨基酸代谢库通常以游离氨基酸总量计算。骨骼肌中的氨基酸占总代谢库的50%以上,肝约占10%,肾约占4%,血浆占1%-6%。因此本题选D。
必需氨基酸不包括() A.Met B.Lys C.Trp D.Tyr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2。人体中9种为必需氨基酸,分别是:赖氨酸:Lys;色氨酸:Trp;苯丙氨酸:Phe;蛋氨酸(甲硫氨酸):Met;苏氨酸:Thr;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缬氨酸:Val;组氨酸:His。D中Tyr是酪氨酸的缩写,因此选D。
下列哪种氨基酸体内不能合成,必需靠食物供给() A.缬氨酸 B.精氨酸 C.半胱氨酸 D.甘氨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2。人体中9种为必需氨基酸,分别是: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组氨酸。因此选C。
下列哪一组氨基酸全是人体必需氨基酸() A.甲硫氨酸、赖氨酸、色氨酸、缬氨酸 B.苯丙氨酸、赖氨酸、甘氨酸、组氨酸 C.苏萤酸、甲硫氨酸、丝氨酸、色氨酸 D.亮氨酸、脯氨酸、半胱氨酸、酪氨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2。人体中9种为必需氨基酸,分别是: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组氨酸。因此选A。
下列哪种氨基酸不属于人体必需氨基酸() A.苯丙氨酸 B.赖氨酸 C.酪氨酸 D.亮氨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2。人体中9种为必需氨基酸,分别是:赖氨酸:Lys;色氨酸:Trp;苯丙氨酸:Phe;蛋氨酸(甲硫氨酸):Met;苏氨酸:Thr;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缬氨酸:Val;组氨酸:His。因此选C。
负氮平衡见于() A.营养充足的婴幼儿 B.营养充足的孕妇 C.晚期癌症病人 D.疾病恢复期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2。氮的总平衡,摄入氮等于排出氮,通常见于正常人。氮的正平衡,即摄入氮量大于排出氮量,反应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大于分解,儿童、孕妇及恢复期的病人属于此情况。氮的负平衡,即摄入氮量小于排出氮量,反应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小于分解,见于饥饿、严重烧伤、出血及消耗性疾病的病人。癌症病人属于消耗性疾病病人,故选C。
消耗性病人体内的氮平衡状态是() A.摄入氮<排出氮 B.摄入氮>排出氮 C.摄入氮≥排出氮 D.摄入氮=排出氮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2。氮的总平衡,摄入氮等于排出氮,通常见于正常人。氮的正平衡,即摄入氮量大于排出氮量,反应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大于分解,儿童、孕妇及恢复期的病人属于此情况。氮的负平衡,即摄入氮量小于排出氮量,反应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小于分解,见于饥饿、严重烧伤、出血及消耗性疾病的病人。消耗性疾病病人属于氮的负平衡,即摄入氮量小于排出氮量,故选A。
孕妇体内的氮平衡状态是() A.摄入氮=排出氮 B.摄入氮>排出氮 C.摄入氮<排出氮 D.摄入氮≤排出氮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2。氮的总平衡,摄入氮等于排出氮,通常见于正常人。氮的正平衡,即摄入氮量大于排出氮量,反应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大于分解,儿童、孕妇及恢复期的病人属于此情况。氮的负平衡,即摄入氮量小于排出氮量,反应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小于分解,见于饥饿、严重烧伤、出血及消耗性疾病的病人。孕妇属于氮的正平衡,即摄入氮量大于排出氮量,故选B。
下列哪种氨基酸缺乏可引起氮的负平衡() A.谷氨酸 B.苏氨酸 C.天冬氨酸 D.丙氨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2。九种必需氨基酸(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组氨酸)和营养必需氨基酸精氨酸(人体虽然合成但合成量不多)长期摄入不足会引起负氮平衡,答案中只有苏氨酸是必需氨基酸,故选择B。
蛋白质的消化酶主要来源于() A.胃 B.小肠 C.胆囊 D.胰腺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3-P174。蛋白质的消化主要在小肠中,未经消化或消化不完全的蛋白质受胰液及肠粘膜细胞分泌的多种蛋白酶及肽酶的共同作用,进一步水解成寡肽和氨基酸。水解蛋白的蛋白酶分为内肽酶和外肽酶,内肽酶包括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外肽酶主要是羧肽酶。内肽酶和外肽酶都以酶原的形式由胰腺细胞分泌,故蛋白质的消化酶主要来源为胰腺,选D。
关于胃蛋白酶描述错误的是() A.以酶原的方式分泌 B.由胃黏膜主细胞产生 C.可由盐酸激活 D.属于外肽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3。胃蛋白酶原由胃黏膜主细胞分泌,经盐酸激活后转变成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也能激活胃蛋白酶原转变成胃蛋白酶,称为自身催化作用。外肽酶主要是羧肽酶。故选D。
下列哪种蛋白质消化酶不属于胰液酶() A.氨肽酶 B.羧肽酶 C.胰蛋白酶 D.糜蛋白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3-P174。水解蛋白的蛋白酶分为内肽酶和外肽酶,内肽酶包括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胰液中的外肽酶主要是羧肽酶,内肽酶和外肽酶都以酶原的形式由胰腺细胞分泌。胰凝乳蛋白酶原又称为糜蛋白酶原。因此选A。
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最初以酶原形式存在的意义是() A.抑制蛋白质的分泌 B.促进蛋白酶的分泌 C.防止分泌细胞被消化 D.保证蛋白质在一定时间内发挥消化作用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4。由于胰液中各种蛋白酶均以酶原的形式存在,同时胰液中又存在胰蛋白酶抑制剂,可以保护胰腺组织免受蛋白酶的自身消化,故选C。
可激活胰蛋白酶原的是() A.二肽酶 B.肠激酶 C.盐酸 D.胆汁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4。胰蛋白酶原由肠激酶激活,故选B。
属于外肽酶的是() A.羧基肽酶 B.二肽酶 C.胰蛋白酶 D.弹性蛋白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4。外肽酶分为羧肽酶和氨肽酶,胰液中的外肽酶主要是羧肽酶,故选A。
下列选项中,符合蛋白酶体降解蛋白质特点的是() A.不需泛素参与 B.主要降解外来的蛋白质 C.要消耗ATP D.是原核生物蛋白质降解的主要途径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6。蛋白质在蛋白酶体通过ATP依赖途径被降解,是真核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重要途径之一。蛋白质通过此途径降解需泛素(ubiquitin)的参与。泛素是一种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蛋白质,因其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而得名。故选C。
与氨基酸吸收有关的循环是() A.核糖体循环 B.嘌呤核苷酸循环 C.γ-谷氨酰基循环 D.甲硫氨酸循环
答案:C
注释:
关于腐败作用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是指肠道细菌对蛋白质及其产物的代谢过程 B.腐败能产生有毒物质 C.形成假神经递质的前体 D.腐败作用形成的产物不能被机体利用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4。腐败作用的某些产物对人体具有一定的营养作用,如维生素及脂肪酸等。生成的腐败产物有少量经门静脉吸收进入体内,大多在肝经过生物转化作用后排出体外,故选D。
生物体内氨基酸脱氨基的主要方式是() A.氧化脱氨基作用 B.转氨基作用 C.直接脱氨基作用 D.联合脱氨基作用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7,P179。氨基酸分解代谢的主要反应是脱氨基作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转氨基、氧化脱氨基及非氧化脱氨基等方式脱去氨基。转氨基作用只是把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转移给a-酮戊二酸或其他α-酮酸,并没有真正实现脱氨基。若氨基转移酶与L-谷氨酸脱氢酶协同作用,首先通过转氨基作用使其他氨基酸的氨基转移至a-酮戊二酸生成L-谷氨酸,然后L-谷氨酸再脱氨基,就可以使氨基酸脱氨生成NH3。这种方式需要氨基转移酶与L谷氨酸脱氢酶联合作用,即转氨基作用与L-谷氨酸的氧化脱氨基作用偶联进行,被称作转氨脱氨作用(transdeamination),又称联合脱氨作用。故选D。
下列对转氨基作用的叙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A.转氨酶的辅酶是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 B.转氨酶主要分布于细胞内,血清中的活性很低 C.体内有多种转氨酶 D.转氨基作用也是体内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重要途径之-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8。氨基转移酶的辅基是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醛接受氨基变成磷酸吡哆胺,故A错。
不能通过转氨基作用脱去氨基的是() A.丝氨酸 B.赖氨酸 C.色氨酸 D.亮氨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8.除赖氨酸、苏氨酸、脯氨酸及羟脯氨酸外,大多数氨基酸都能进行转氨基作用。
氨基转移不是氨基酸脱氨基的主要形式,是因为() A.转氨基在体内分布不广泛 B.转氨基作用的特异性不强 C.转氨酶的辅酶易缺乏 D.只是转氨基,没有游离氨产生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9。转氨基作用只是把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转移给α-酮戊二酸或其他α-酮酸,并没有真正实现脱氨基。故选D。
可经脱氨基作用直接生成α-酮戊二酸的氨基酸是() A.谷氨酸 B.甘氨酸 C.甘氨酸 D.天冬氨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9。L-谷氨酸在L-谷氨酸脱氢酶的催化下氧化脱氨生成α-酮戊二酸和氨。故选A。
经转氨基作用可生成草酰乙酸的氨基酸是() A.苏氨酸 B.天冬氨酸 C.苏氨酸 D.谷氨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8。
AST(GOT)活性最高的组织是() A.脑 B.心肌 C.骨骼肌 D.肝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8。心肌组织中AST的活性最高。选B。
ALT(GPT)活性最高的组织是() A.脑 B.心肌 C.骨骼肌 D.肝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8。肝组织中ALT的活性最高。选D。
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经谷丙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和下述哪种酶的连续作用才能产生游离氨() A.谷氨酸脱氢酶 B.腺苷酸脱氨酶 C.AST D.谷氨酸脱羧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9。氨基转移酶与L-谷氨酸脱氢酶协同作用,首先通过转氨基作用使其他氨基酸的氨基转移至α-酮戊二酸生成L-谷氨酸,然后L-谷氨酸再脱氨基,就可以使氨基酸脱氨生成NH3。故选A。
转氨酶的辅酶中含有下列哪种维生素()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2 C.维生素B6 D.维生素B12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8。氨基转移酶的辅基是维生素B6的磷酸酯。
下列哪组维生素参与联合脱氨基作用() A.维生素B1,维生素B2 B.维生素B1,维生素B6 C.泛酸,维生素B6 D.维生素B6,PP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8,P180。氨基转移酶的辅基是维生素B6的磷酸酯。P180中氨基酸的转氨脱氨作用需要辅酶I(NAD)。《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86,食物中的烟酸(PP)主要以NAD+和NADP+的形式存在,故选D。
能直接进行氧化脱氨基作用的氨基酸是() A.天冬氨酸 B.缬氨酸 C.丝氨酸 D.谷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9。L-谷氨酸是哺乳类动物组织中唯一能以相当高的速率进行氧化脱氨反应的氨基酸,脱下的氨进一步代谢后排出体外。在L-谷氨酸脱氢酶的催化下,L-谷氨酸氧化脱氨生成α-酮戊二酸和氨。
与氨基酸脱氨基无关的酶是() A.L-谷氨酸脱氢酶 B.天冬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 C.谷丙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 D.谷草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7-P179。氨基酸脱氨基需要氨基转移酶和L-谷氨酸脱氢,其中,谷丙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为重要的氨基转移酶。
关于L-谷氨酸脱氢酶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辅酶是烟酰腺嘌呤二核苷酸 B.催化可逆反应 C.在骨骼肌中活性很高 D.在心肌中活性低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8。L-谷氨酸的氧化脱氨反应由L-谷氨酸脱氢酶(L-glutamatedehydrogenase)催化完成,此酶广泛存在于肝、肾和脑等组织中,属于一种不需氧脱氢酶。故选C。
体内重要的转氨酶均涉及() A.L-Asp与草酰乙酸的互变 B.L-Ala与丙酮酸的互变 C.L-Glu与α-酮戊二酸的互变 D.L-Asp与延胡索酸的互变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8。在各种氨基转移酶中,以L-谷氨酸和α-酮酸的氨基转移酶最为重要。而P180图8-6转氨脱氨作用,涉及L-谷氨酸和α-酮戊二酸。故选C。
急性肝炎时血清中哪些酶的活性可见升高() A.LDH1、ALT(GPT) B.LDH5、ALT(GPT) C.LDHl、AST(GOT) D.LDH5、AST(GOT)
答案:B
注释:
心肌梗死时血清中哪些酶的活性可见升高() A.LDH1、ALT(GPT) B.LDH5、ALT(GPT) C.LDH1、AST(GOT) D.LDH5、AST(GOT)
答案:C
注释:
以下哪个不是血氨的来源() A.氨基酸脱氨 B.肠道细菌代谢产生的氨 C.肠腔尿素分解产生的氨 D.转氨基作用产生的氨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5。未被吸收的氨基酸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通过脱氨基作用可以生成氨,这是肠道氨的重要来源之一。故选D。
正常时体内氨的主要来源是() A.消化道吸收 B.肾小管泌氨 C.氨基酸脱氨 D.谷氨酰胺水解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氨基酸脱氨基作用产生的氨是体内氨的主要来源。
关于肾小管分泌氨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NH3可与H+结合成NH4+ B.NH3较NH4+难被重吸收 C.酸性尿有利于分泌NH3 D.碱性尿不利于分泌NH3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谷氨酰胺在谷氨酰胺酶的催化下水解产物氨分泌到肾小管管腔中与尿中的H结合成NH+。酸性尿有利于肾小管细胞中的氨扩散入尿,而碱性尿则妨碍肾小管细胞中NH,的分泌。
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病人血氨升高,主要与哪项血氨来源途径有关() A.肠道蛋白分解产氨增多 B.组织蛋白分解产氨增多 C.肾产氨增多 D.肠道尿素产氨增多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肠道内产生的氨主要在结肠吸收入血。肝硬化伴随消化道出血病人血氨升高,主要和此有关,故选A。
以下哪项不是血氨的代谢去路() A.合成非必需氨基酸 B.合成尿素 C.合成谷氨酰胺 D.合成肌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氨在血液中主要以丙氨酸和谷氨酰胺两种形式进行运转,到肝合成尿素。其中丙氨酸为非必需氨基酸,故选D。
体内氨的主要去路是() A.生成非必需氨基酸 B.合成尿素 C.参与合成核苷酸 D.生成谷氨酰胺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2。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氨主要在肝合成尿素,故选B。
脑中氨的主要去路是() A.合成谷氨酰胺 B.合成非必需氨基酸 C.合成尿素 D.生成铵盐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2。谷氨酰胺是另一种转运氨的形式,主要从脑和骨骼肌等组织向肝或肾运氨。故选A。
脑中氨的主要解毒方式是生成() A.尿素 B.丙氨酸 C.谷氨酰胺 D.天冬酰胺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2。谷氨酰胺是另一种转运氨的形式,主要从脑和骨骼肌等组织向肝或肾运氨。故选C。
氨在血中主要是以下列哪种形式运输的() A.谷氨酸 B.天冬氨酸 C.谷氨酰胺 D.天冬酰胺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氨在血液中主要以丙氨酸和谷氨酰胺两种形式进行运转,到肝合成尿素。故选C。
氨由肌组织通过血液向肝进行转运的过程是() A.鸟氨酸循环 B.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C.γ-谷氨酰基循环 D.甲硫氨酸循环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氨通过丙氨酸-葡萄糖循环从骨骼肌运往肝。故选B。
丙氨酸-葡萄糖循环中产生的葡萄糖分子来自于() A.肌中的谷氨酸 B.肌中的α-酮戊二酸 C.丙氨酸 D.肝中的谷氨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骨骼肌主要以丙酮酸作为氨基受体,经转氨基作用生成丙氨酸,丙氨酸进入血液后被运往肝。在肝中,丙氨酸通过联合脱氨基作用生成内酮酸,并释放氨。氨用于合成尿素,丙酮酸经糖异生途径生成葡萄糖。故选C。
丙氨酸-葡萄糖循环在肌和肝细胞内均利用了() A.GOT(AST) B.GPT(ALT) C.PFK D.L-谷氨酸脱氢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丙氨酸-葡萄糖循环中需要转氨酶的作用,而代谢的是丙氨酸,故需要谷丙转氨酶GPT或ALT,选B。
肌组织中脱下的氨在血中的运输形式是() A.NH3 B.谷氨酸 C.丙氨酸 D.尿素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氨通过丙氨酸-葡萄糖循环从骨骼肌运往肝。选C。
体内氨的储存及运输形式是() A.谷胱甘肽 B.谷氨酰胺 C.天冬酰胺 D.组氨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氨在血液中主要以丙氨酸和谷氨酰胺两种形式进行运转,到肝合成尿素。故选B。
氨基酸分解产生的NH3在体内主要的储存形式是() A.天冬氨酸 B.赖氨酸 C.谷氨酸 D.谷氨酰胺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氨在血液中主要以丙氨酸和谷氨酰胺两种形式进行运转,到肝合成尿素。故选D。
哺乳动物解除氨的毒性并排泄氨的主要形式是() A.尿酸 B.尿素 C.谷氨酰胺 D.碳酸铁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2。正常成人尿素占排氮总量的80%-90%,可见肝在氨的解毒中起着重要作用,故选B。
能够解氨毒的组织除肝外还有() A.脾 B.肺 C.心 D.肾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2。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氨主要在肝合成尿素,只有少部分在肾以铵盐形式随尿排出。
切除犬的哪一种器官可使其血中尿素水平显著升高() A.肝 B.脾 C.肾 D.胃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2。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氨主要在肝合成尿素,只有少部分在肾以铵盐形式随尿排出。本题和肝及肾有关,如果切除肝,去掉了尿素的合成器官,不会造成尿素水平升高,故选C。
在尿素合成过程中,下列哪步反应需要ATP() A.鸟氨酸+氨基甲酰磷酸→瓜氨酸+磷酸 B.瓜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代琥珀酸 C.精氨酸代琥珀酸→精氨酸+延胡索酸 D.精氨酸→鸟氨酸+尿素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瓜氨酸在线粒体合成后,即被转运到线粒体外,在胞质中经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催化,与天冬氨酸反应生成精氨酸代琥珀酸。此反应由ATP供能。故选B。
尿素合成的中间物是氨基甲酰磷酸,与此物质合成有关的亚细胞结构是() A.胞质 B.内质网 C.线粒体 D.细胞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NH3、CO2和ATP缩合生成氨基甲酰磷酸,需要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CPS-I),而此酶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故选C。
下列哪组反应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 A.鸟氨酸与氨基甲酰磷酸反应 B.瓜氨酸与天冬氨酸反应 C.精氨酸生成反应 D.精氨酸水解生成尿素的反应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NH3、CO2和ATP缩合生成氨基甲酰磷酸,需要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CPS-I),而此酶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BCD反应均在胞质中,故选A。
鸟氨酸循环的限速酶是() A.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 B.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 C.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D.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酶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5-P186。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活性最低,施尿素合成启动以后的关键酶,可调节尿素的合成速度,故选C。
尿素合成的别构酶是() A.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 B.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Ⅱ C.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 D.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CPS-I)只有在别构激活剂N-乙酰谷氨酸存在时才能被激活。故选A。
N-乙酰谷氨酸是下列哪个酶的激活剂() A.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Ⅰ B.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 C.精氨酸酶 D.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CPS-I)只有在别构激活剂N-乙酰谷氨酸存在时才能被激活。故选A。
在鸟氨酸循环中,合成尿素的第二分子氨来源于() A.游离氨 B.谷氨酰胺 C.天冬酰胺 D.天冬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瓜氨酸与天冬氨酸反应生成精氨酸代琥珀酸,此反应由天冬氨酸提供尿素分子中的第二个氮原子。选D。
在鸟氨酸循环中,直接生成尿素的前体产物是() A.精氨酸 B.瓜氨酸 C.鸟氨酸 D.精氨酸代琥珀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在胞质中,精氨酸由精氨酸酶催化,水解生成尿素和鸟氨酸。故选A。
促进鸟氨酸循环的氨基酸是() A.丙氨酸 B.甘氨酸 C.精氨酸 D.谷氨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3。尿素合成一系列反映在,NH3、CO2和鸟氨酸共同合成精氨酸,以合理的速度生成尿素,同时再生成鸟氨酸。故促进鸟氨酸循环的氨基酸是精氨酸,选C。
催化CO2、NH3缩合形成氨基甲酰磷酸反应的酶及分布是() A.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胞质 B.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线粒体 C.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Ⅱ,胞质 D.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Ⅱ,线粒体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NH3、CO2和ATP缩合生成氨基甲酰磷酸,需要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CPS-I),而此酶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故选B。
CPS-I和CPS-Ⅱ都能催化氨基甲酰磷酸的合成,氨基甲酰磷酸可参与尿素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下列叙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CPS-I参与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B.CPS-Ⅱ参与尿素的合成 C.N-乙酰谷氨酸是CPS-I的别构激活剂 D.N-乙酰谷氨酸是CPS-Ⅱ的别构激活剂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CPS-I)只有在别构激活剂N-乙酰谷氨酸存在时才能被激活。故选C。
尿素合成中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催化() A.从鸟氨酸到瓜氨酸 B.从瓜氨酸到鸟氨酸 C.从精氨酸到瓜氨酸 D.从精氨酸到鸟氨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在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催化下,氨基甲酰磷酸上的氨基甲酰部分转移到鸟氨酸上,生成瓜氨酸和磷酸。选A。
精氨酸酶是一种() A.氧化酶 B.转移酶 C.天冬氨酸 D.水解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在胞质中,精氨酸由精氨酸酶催化,水解生成尿素和鸟氨酸。故选D。
精氨酸分解的产物除了尿素外,还有1分子() A.鸟氨酸 B.瓜氨酸 C.裂解酶 D.谷氨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在胞质中,精氨酸由精氨酸酶催化,水解生成尿素和鸟氨酸。故选A。
合成1分子尿素消耗() A.2个高能磷酸键的能量 B.3个高能磷酸键的能量 C.4个高能磷酸键的能量 D.5个高能磷酸键的能量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5。尿素合成总反应:2NH3+CO2+3ATP+3H2O=H2N-CO-NH2+2ADP+AMP+4Pi。故选C。
关于鸟氨酸循环,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循环发生部位是肝线粒体 B.尿素由精氨酸水解而得 C.氨基甲酰磷酸合成所需的酶存在于肝线粒体 D.每合成1mol尿素需消耗4个高能磷酸键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P185。鸟氨酸循环发生在肝线粒体和胞质,故选A。
尿素循环中能自由通过线粒体膜的物质是() A.氨基甲酰磷酸 B.鸟氨酸和瓜氨酸 C.精氨酸和延胡索酸 D.精氨酸代琥珀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185.瓜氨酸在线粒体合成后被转运到线粒体外。鸟氨酸铜鼓线粒体内膜上的载体的转运再进入线粒体,参与瓜氨酸的合成。故选B。
精氨酸酶主要存在于哪种组织() A.肝 B.肾 C.脑 D.血浆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3.只有哺乳动物的肝存在精氨酸酶。选A。
在三羧酸循环和尿素循环中存在的共同中间产物是() A.草酰乙酸 B.α-酮戊二酸 C.延胡索酸 D.天冬氨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5图8-9。尿素循环中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生成精氨酸与延胡索酸,精氨酸参与尿素循环,而延胡索酸经柠檬酸循环的中间步骤转变成草酰乙酸。可以比对P100的图5-7三羧酸循环,重合的中间产物只有延胡索酸,故选C。
在代谢的研究中,第一个被阐明的循环途径是() A.三羧酸循环 B.卡尔文循环 C.尿素循环 D.丙氨酸循环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3。尿素循环1932年被揭示。三羧酸循环由Krebs发现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奖。卡尔文循环开尔文发现于1961年获得诺贝尔奖。
肝是合成尿素的唯一器官,是由于肝细胞含有() A.谷丙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 B.谷草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 C.谷氨酸脱氢酶 D.精氨酸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3。只有哺乳动物的肝存在精氨酸酶,精氨酸酶能够催化精氨酸水解生成尿素及鸟氨酸。故选D。
下列哪种物质仅由肝合成() A.脂肪酸 B.糖原 C.胆固醇 D.尿素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3。只有哺乳动物的肝存在精氨酸酶,精氨酸酶能够催化精氨酸水解生成尿素及鸟氨酸。故选D。
用15NH4Cl饲养动物猴,检测肝中不含15N的物质是() A.精氨酸 B.氨基甲酰磷酸 C.尿素 D.鸟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3。肝脏中,鸟氨酸催化15NH4Cl合成尿素,即鸟氨酸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所以不含来自15NH4CL的15N。而氨基甲酰磷酸、精氨酸是中间化合物,尿素是终产物,所以含15N。
血氨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A.食入蛋白质过多 B.肝功能障碍 C.肠道吸收氨增多 D.肾功能障碍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6。肝功能严重损伤或尿素合成相关酶遗传性缺陷,可导致尿素合成障碍,血氨浓度升高。选B。
氨中毒的主要原因是() A.肾衰竭排出障碍 B.肠道吸收氨过量 C.合成谷氨酰胺减少 D.肝功能损伤,不能合成尿素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6。肝功能严重损伤或尿素合成相关酶遗传性缺陷,可导致尿素合成障碍,血氨浓度升高,引起氨中毒。选D。
按照氨中毒学说,肝性脑病是由于NH3引起脑() A.糖酵解减慢 B.三羧酸循环减慢 C.脂肪堆积 D.尿素合成障碍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6。高血氨时,脑中氨的增加导致三羧酸循环减弱,严重时发生昏迷(成为肝性脑病)。选B
静脉输入谷氨酸钠可治疗() A.白血病 B.高血氨 C.高血钾 D.再生障碍性贫血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6。高血氨的另一种可能是谷氨酸、谷氨酰胺增多,渗透压增大引起脑水肿所致。选B。
临床上对高血氨病人做结肠透析时常用() A.弱酸性透析液 B.弱碱性透析液 C.中性透析液 D.强酸性透析液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6。高血氨时,血氨浓度升高,故可使用弱酸性透析液减低氨的浓度,选A。
蛋白质与脂肪酸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不同的是() A.H2O B.尿素 C.CO2 D.ATP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3。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氨主要在肝合成尿素,只有少部分氨在肾以铵盐形式随尿排出。蛋白质代谢后有氨生成,但脂肪酸成分只有C、H、O,故选B。
血液非蛋白氮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A.肌酐 B.肌酸 C.蛋白质 D.尿素
答案:D
注释:
下列哪种α-氨基酸相应的α-酮酸是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 A.丙氨酸 B.鸟氨酸 C.缎氨酸 D.谷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9。L-谷氨酸是哺乳类动物组织中唯一能以相当高的速率进行氧化脱氨反应的氨基酸,脱下的氨进一步代谢后排出体外。在L-谷氨酸脱氢酶的催化下,L-谷氨酸氧化脱氨生成α-酮戊二酸和氨。选D。
α-酮酸的代谢不产生() A.CO2 B.ATP C.H2O D.NH3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0。α-酮酸可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并提供能量。故选D。
下列物质中不为氨基酸的合成提供碳链骨架的是() A.琥珀酸 B.丙酮酸 C.草酰乙酸 D.5-磷酸核糖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各种氨基酸脱氨基后产生的α-酮酸结构差异很大,其代谢途径也不尽相同,转变过程的中间产物乙酰CoA和丙酮酸及三羧酸循环的中间物,例如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延胡索酸及琥珀酰CoA等。故选D。
饥饿时不被用作糖异生原料的物质是() A.乳酸 B.甘油 C.丙氨酸 D.亮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1。饥饿时,除了周围组织减少对葡萄糖的利用外,主要还以来肝将氨基酸、乳酸等转变成葡萄糖,补充血糖。这种由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等)转变成葡萄糖或者糖原的过程成为糖异生。其中丙氨酸维生糖氨基酸,而里亮氨酸为生酮氨基酸,故选D。
用亮氨酸喂养实验性糖尿病犬时,哪种物质从尿中排出增多() A.乳酸 B.葡萄糖 C.酮体 D.脂肪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0。亮氨酸和赖氨酸只能使酮体的排出增加。选C。
下列物质在体内氧化成CO2和H2O时,同时产生ATP,哪种产生ATP最多() A.甘油 B.丙酮酸 C.乳酸 D.谷氨酸
答案:D
注释:一摩尔谷氨酸生成21.5个ATP,甘油生成18.5个ATP;丙酮酸氧化后产生15个ATP;乳酸脱氢后生成丙酮酸,故其比丙酮酸多产生3或2个ATP。
下列氨基酸中,属于生糖兼生酮的是() A.亮氨酸 B.组氨酸 C.赖氨酸 D.苏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0,表8-2。生糖兼生酮氨基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选D。
氨基酸脱羧的产物是() A.胺和二氧化碳 B.氨和二氧化碳 C.α-酮酸和胺 D.α-酮酸和氨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6。有些氨基酸可通过脱羧基作用生成相应的胺,羧基变成CO2。选A。
下列哪种氨基酸脱羧后能生成使血管扩张的活性物质() A.赖氨酸 B.谷氨酸 C.精氨酸 D.组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6。组氨酸脱羧后能生成组胺,组胺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扩张剂。选D。
胺氧化酶在哪种组织中含量最高() A.骨骼肌 B.心肌 C.肾 D.肝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6。胺氧化酶属于黄素蛋白,在肝中活性最高。选D。
下列哪种物质属于神经递质() A.章胺 B.苯乙醇胺 C.腐胺 D.5-轻色胺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7。5-羟色胺是一种神经递质。
体内某些胺类在生长旺盛组织(如胚胎、肿瘤)中含量较高,可调节细胞生长,该胺是() A.牛磺酸 B.多胺 C.组胺 D.GABA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7。凡在生长旺盛的组织,如胚胎、再生肝、肿瘤组织等,鸟氨酸脱羧酶的活性和多胺的含量都有所增加。选B。
下列化合物中不属于一碳单位的是() A.-CH3 B.=CH2 C.O2 D.=CH-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7-P188。一碳单位包括甲基-CH3,亚甲基-CH2-,次甲基=CH-,甲酰基-CHO及亚氨甲基-CH=NH。选C。
体内转运一碳单位的载体是() A.叶酸 B.SAM C.四氢叶酸 D.生物素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8。一碳单位不能游离存在,四氢叶酸是一碳单位的载体。选C。
下列氨基酸中哪一种不能提供一碳单位() A.甘氨酸 B.丝氨酸 C.组氨酸 D.酪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8。一碳单位主要来自丝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和色氨酸的分解代谢。选D。
下列哪种不能转变为其他的一碳单位() A.N5-甲基四氢叶酸 B.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 C.N5,N10-次甲基四氢叶酸 D.N5-亚氨甲基四氢叶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8。N5-甲基四氢叶酸的生成不可逆,选A。
一碳单位是合成下列哪个物质所需的原料() A.糖 B.脂肪 C.脱氧胸苷酸 D.脑磷脂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9。一碳单位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嘌呤和嘧啶的合成。选C。
FH4合成受阻时可迅速影响哪种物质的合成()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NA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9。应用叶酸类似物可以一直FH4的生成,从而一直核酸的合成。其中,DNA属于核糖核酸,故选D。
鸟氨酸经脱羧基作用生成() A.腐胺 B.精眯 C.精胺 D.组胺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7。鸟氨酸经脱羧作用生成腐胺。选A。
儿茶酚胺是由哪个氨基酸转化生成的() A.色氨酸 B.谷氨酸 C.酪氨酸 D.赖氨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酪氨酸转变为儿茶酚胺和黑色素或彻底氧化分解。选C。
脑中γ-氨基丁酸是哪个氨基酸脱羧生成的() A.谷氨酸 B.组氨酸 C.天冬氨酸 D.酪氨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6。谷氨酸脱羧生成γ-氨基丁酸。选A。
S-腺苷甲硫氨酸的重要作用是() A.补充甲硫氨酸 B.提供甲基 C.生成腺苷酸 D.合成四氢叶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9。S-腺苷甲硫氨酸缩写SAM,是体内最重要的甲基直接供体。选B。
下列关于甲硫氨酸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S-腺苷甲硫氨酸上的甲基能转移生成肾上腺素等化合物 B.S-腺苷甲硫氨酸是甲硫氨酸的活性形式 C.N5-CH3-FH4可向同型半胱氨酸提供甲基 D.由于人体能合成甲硫氨酸,故它是非必需氨基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9。甲硫氨酸可以转变为半胱氨酸和胱氨酸,半胱氨酸和胱氨酸又可以相互转化变,但是后两种都不能再变为甲硫氨酸,所以甲硫氨酸是营养必需氨基酸。D错,选D。
甲基的直接供体是() A.四氢叶酸 B.S-腺苷甲硫氨酸 C.胆碱 D.甲硫氨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9。S-腺苷甲硫氨酸缩写SAM,是体内最重要的甲基直接供体。选B。
SAM被称为活性甲硫氨酸,是因为它含有() A.高能磷酸键 B.高能硫酯键 C.活性-SH D.活性甲基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9。S-腺苷甲硫氨酸缩写SAM,SAM中的甲基成为或许甲基,故被称为活性甲硫氨酸。选D。
甲硫氨酸循环中需要() A.生物素 B.维生素B12 C.维生素B6 D.磷酸吡哆胺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0。甲硫氨酸合成酶的辅基是维生素B12,参与甲基的转移,故选B。
由SAM提供的活性甲基实际来源于() A.N5-甲基四氢叶酸 B.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 C.N5,N10-次甲基四氢叶酸 D.N5-亚氨甲基四氢叶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9。N5-甲基四氢叶酸提供甲基生成甲硫氨酸,选A。
维生素B12缺乏时,N5-CH3-FH4的-CH3不能转交给() A.Met B.SAM C.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 D.同型半胱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0。维生素B12缺乏时,N5-CH3-FH4的-CH3不能转交给同型半胱氨酸,选D。
哪种物质不是由SAM提供甲基() A.肾上腺素 B.胆碱 C.肉碱 D.乙醇胺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9。甲硫氨酸分子中含有S-甲基,通过各种作用可生成多种含甲基的生理活性物质,如肾上腺素、肉碱、胆碱及肌酸等。但转甲基前,甲硫氨酸生成S-腺苷甲硫氨酸(SAM)。选D。
牛磺酸是由哪个氨基酸转化生成的() A.色氨酸 B.半胱氨酸 C.谷氨酸 D.赖氨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1。半胱氨酸可转变成牛磺酸,选B。
下列哪种物质是体内硫酸根的活性形式() A.NAD+ B.FAD C.PAPS D.SAM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1。体内的硫酸根,一部分以无机盐的形式随尿排出,另一部分由ATP或化成活性硫酸根,即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PS。选C。
体内产生PAPS的主要来源是() A.半胱氨酸 B.甲硫氨酸 C.赖氨酸 D.酪氨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1。半胱氨酸是体内硫酸根的主要来源。体内的硫酸根,一部分以无机盐的形式随尿排出,另一部分由ATP或化成活性硫酸根,即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PS。选A。
肌酸的合成原料是() A.精氨酸和鸟氨酸 B.鸟氨酸和瓜氨酸 C.精氨酸和甘氨酸 D.精氨酸和瓜氨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0。肌酸是以甘氨酸为骨架,由精氨酸提供脒基,SMA提供甲基合成的。选C。
下列哪个酶的先天性缺陷可引起白化病() A.色氨酸羟化酶 B.酪氨酸酶 C.苯丙氨酸羟化酶 D.脯氨酸羟化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先天性酪氨酸酶缺乏的病人,因不能合成黑色素,皮肤毛发等发白,称为白化病。选B。
不可逆生成酪氨酸的氨基酸是() A.Phe B.Trp C.His D.Lys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苯丙氨酸羟化生成酪氨酸,此催化反应不可逆,酪氨酸不能转装变为苯丙氨酸,故选A。Trp色氨酸,His组氨酸,Lys赖氨酸都不对。
酪氨酸在体内不能转变生成的是() A.肾上腺素 B.多巴胺 C.甲状腺素 D.苯丙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苯丙氨酸强化生成酪氨酸,此催化反应不可逆,酪氨酸不能转装变为苯丙氨酸,故选D。
去甲肾上腺素可来自() A.色氨酸 B.酪氨酸 C.赖氨酸 D.脯氨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酪氨酸转变为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统称)选B。
体内合成甲状腺素、儿茶酚胺的基本原料是() A.Tyr B.Trp C.His D.Lys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酪氨酸转变为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统称)选A酪氨酸。Trp色氨酸,His组氨酸,Lys赖氨酸都不对。
关于多巴胺的描述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由酪氨酸代谢生成 B.帕金森病的病人,多巴胺生成减少 C.是儿茶酚胺类激素 D.本身不是神经递质
答案:D
注释:
关于多巴的描述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由酪氨酸代谢生成 B.可生成多巴胺 C.本身不是神经递质 D.是儿茶酚胺类激素
答案:D
注释:
下列哪种酶缺乏可引起苯丙酮酸尿症() A.酪氨酸酶 B.苯丙氨酸羟化酶 C.尿黑酸氧化酶 D.苯丙氨酸转氨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先天性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病人,不能将苯丙氨酸羟化为酪氨酸,苯丙氨酸转氨基生成苯丙酮酸,大量积累后由尿排出,成为苯丙酮尿症。
以下哪个物质不能由酪氨酸合成() A.嘧啶 B.黑色素 C.肾上腺素 D.去甲肾上腺素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酪氨酸转变为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统称)和黑色素。选A。
体内哪种氨基酸代谢后可转变为NAD+() A.半胱氨酸 B.甲硫氨酸 C.苯丙氨酸 D.色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3。少部分色氨酸还可转变成烟酸。《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86,食物中的烟酸(PP)主要以NAD+和NADP+的形式存在,故选D。
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代谢缺陷时可能导致() A.苯丙酮尿症、蚕豆病 B.苯丙酮尿症、白化病 C.尿黑酸症、蚕豆病 D.镰状细胞贫血、蚕豆病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先天性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病人,不能将苯丙氨酸羟化为酪氨酸,苯丙氨酸转氨基生成苯丙酮酸,大量积累后由尿排出,成为苯丙酮尿症。先天性酪氨酸酶缺乏的病人,因不能合成黑色素,皮肤毛发等发白,称为白化病。选B。
支链氨基酸的分解主要发生在() A.肝 B.肾 C.骨骼肌 D.心肌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4。支链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主要在骨骼肌中进行。选C。
厌食症病人肌组织活力降低,肌蛋白降解,为肝合成葡萄糖提供糖异生的碳骨架,但下列哪种氨基酸仍留在肌细胞中为肌细胞提供能量() A.Alanine B.Aspartate C.Glutamate D.Leucine
答案:D
注释:
病人,男性,40岁,既往慢性乙型肝炎7年,肝硬化3年,入院前3~4天因饮食不节制,出现一过性腹泻,未在意。入院前20分钟,在社区医院静脉注射甘利欣时突然神志不清,伴抽搐2分钟而入院。入院后查血氨为100µg/dl。入院诊断:肝性脑病、肝硬化失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入院后给予谷氨酸钠、谷氨酸钾、六合氨基酸静脉注射以及补钾等处理。请问其中六合氨基酸溶液中不应包含下列哪种氨基酸() A.L-亮氨酸 B.L-酪氨酸 C.L-缬氨酸 D.L-谷氨酸
答案:B
注释:
1947年Jervis对受试者进行了苯丙氨酸负荷实验,发现正常人肝组织上清液能将苯丙氨酸转变为酪氨酸,但PKU病人的肝组织缺乏这种功能,从而揭示了PKU发病的生化基础是肝苯丙氨酸的代谢障碍。请问PKU病人缺乏的这种功能主要涉及以下哪种酶() A.苯丙氨酸转氨酶 B.苯丙氨酸脱羧酶 C.苯丙氨酸羟化酶 D.酪氨酸转氨酶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先天性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病人,不能将苯丙氨酸羟化为酪氨酸,苯丙氨酸转氨基生成苯丙酮酸,大量积累后由尿排出,成为苯丙酮尿症(PKU)。选C。
一名7个月男童,3~4个月能抬头,现7个月不能独坐,不会爬,对逗笑反应迟钝。单纯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男童母亲为素食者。男童本月前曾在当地医治(肌注维生素B121支,2次)。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红细胞大小不等,易见变形红细胞及红细胞碎片。血叶酸13.5ng/ml(3~17ng/ml),血维生素B12为116.1pg/ml(140~960pg/ml)。该男童最有可能诊断为何种物质缺乏导致的症状() A.叶酸 B.维生素B12 C.维生素B6 D.Fe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10。维生素B12的缺乏多见于素食者,母亲为素食者的婴幼儿和老年人。选B。
一名8个半月婴儿因昏迷和39.4℃高热入院,脉速、肝大、脑电图异常,随即进行葡萄糖静脉滴注,婴儿24小时内迅速好转并脱离昏迷。尿液中谷氨酰胺和尿嘧啶异常升高,血中铵离子浓度升高。请问该婴儿可能存在何种酶缺陷() A.精氨酸酶 B.氨基甲酰磷酸合酶Ⅰ C.谷氨酸脱氢酶 D.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6。“尿液中谷氨酰胺和尿嘧啶异常升高,血中铵离子浓度升高。”说明高血氨症,尿素合成相关酶遗传性缺陷时会导致。与尿素合成相关的酶只有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CT)。选D。
一名1岁的小女孩被妈妈带到儿科门诊,与同龄孩子相比,她生长延迟、肌张力减退,另外她的部分皮肤和头发颜色变浅,汗液和尿液均散发出难闻的鼠尿味。最可能的诊断是() A.白化病 B.白癜风 C.苯丙酮尿症 D.侏儒症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先天性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病人,不能将苯丙氨酸羟化为酪氨酸,苯丙氨酸转氨基生成苯丙酮酸,大量积累后由尿排出,称为苯丙酮尿症。先天性酪氨酸酶缺乏的病人,因不能合成黑色素,皮肤毛发等发白,称为白化病。选C。
一名3个月男婴血清中苯丙氨酸、苯丙酮酸水平升高,皮肤颜色苍白,诊断为苯丙酮尿症。下列哪一项检测与该病例一致() A.血清尿黑酸水平升高 B.维生素B12缺乏 C.血清磷酸吡哆醛水平升高 D.苯丙氨酸羟化酶活性仅为正常人的2%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先天性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病人,不能将苯丙氨酸羟化为酪氨酸,苯丙氨酸转氨基生成苯丙酮酸,大量积累后由尿排出,称为苯丙酮尿症。故选D。
一小男孩发生了车祸,经过手术治疗后,将在医院进行长时间恢复。营养师为他制定了针对性饮食计划,其中特别包括一种非营养必需氨基酸的补充,请问是下列哪种氨基酸() A.丙氨酸 B.精氨酸 C.甘氨酸 D.丝氨酸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23。在创伤或者患病期间管氨酰胺为必需氨基酸,倡导代谢功能异常或严重生理应激条件下,精氨酸也成为必需氨基酸。选C。
一名婴儿被诊断出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缺陷,该缺陷可导致苯丙酮尿症,这类婴儿需在饮食上严格控制,下面哪种营养非必需氨基酸需在食物中补充() A.丙氨酸 B.天冬氨酸 C.甘氨酸 D.酪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先天性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病人,不能将苯丙氨酸羟化为酪氨酸,苯丙氨酸转氨基生成苯丙酮酸,大量积累后由尿排出,称为苯丙酮尿症。由于苯丙氨酸不能转化为酪氨酸,故应补充,选D。
一名38岁女性紊食者被怀疑为维生素B12缺乏,正在等待进一步的血液检查结果,请问下列哪一项可能与假设诊断不符() A.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 B.叶酸水平正常 C.苯丙酮酸水平升高 D.红细胞减少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苯丙酮酸水平升高为苯丙酮尿症的患者,与VB12缺乏无关。选C。
一名3月龄男婴曾癫痫发作,且进行性加重,出现肌张力减弱、表情迟缓、抬头困难,检测显示婴儿出现乳酸酸中毒,血液乳酸和丙酮酸含量为正常的7倍,皮肤成纤维细胞中丙酮酸羧化酶活性仅为正常水平的1%。你作为医生会推荐以下哪种氨基酸口服进行治疗() A.丙氨酸 B.谷氨酸 C.亮氨酸 D.赖氨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8。患儿乳酸酸中毒,推测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催化下,大量生成乳酸。血液丙酮酸含量过高,可能与丙酮酸羧化酶活性低有关。因此可口服谷氨酸,降低丙酮酸的含量,从而进一步降低血乳酸水平。因为谷氨酸和丙酮酸在谷丙转氨酶(ALT)催化下发生反应,生成α-酮戊二酸和丙氨酸。
一名44岁酗酒妇女来医院检查,主诉食欲不好、疲倦、肌无力、抑郁。查:体肝大、硬、有结节,巩膜黄染。血液检测结果显示巨幼细胞贫血,血清叶酸2.9ng/ml(3~17ng/ml),维生素B12为153pg/ml(l40~960pg/ml),铁正常。该病人的巨幼细胞贫血最有可能是下列哪种原因导致的() A.甲硫氨酸合成减少 B.UMP转变为dTMP减少 C.磷脂酰胆碱合成减少 D.琥珀酰CoA水平降低
答案:B
注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P110。维生素B12缺乏,红细胞中DNA合成障碍,诱发巨幼红细胞贫血。选项中B为DNA合成相关,故选B。
肌组织进行糖酵解时避免代谢产物堆积于局部的方式的是() A.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B.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C.三羧酸循环 D.乳酸循环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5-P116。肌收缩产生的乳酸在肝内糖异生形成乳酸循环。乳酸循环的生理意义为技能回收乳酸中的能量,有课避免乳酸堆积而引起酸中毒。
能够为机体合成脂肪酸提供乙酰CoA的是() A.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B.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C.三羧酸循环 D.鸟氨酸循环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53。用于软脂酸合成的乙酰CoA主要由葡萄糖分解供给,在线粒体内产生,不能自由透过线粒体内膜,需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进入细胞质。选B。
尿素的产生是通过() A.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B.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C.三羧酸循环 D.鸟氨酸循环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2。尿素是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的。
糖彻底氧化供能是通过() A.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B.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C.三羧酸循环 D.鸟氨酸循环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00。糖、脂肪、氨基酸都是能源物质,他们在体内最终将产生乙酰Co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选C。
将肌组织中的氨以无毒形式运送到肝的是() A.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B.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C.三羧酸循环 D.鸟氨酸循环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氨通过丙氨酸-葡萄糖循环从骨骼肌运往肝。选A。
血浆清蛋白生物合成的场所是() A.肾 B.肝 C.红细胞 D.白细胞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49表18-1。
尿素生成的场所是() A.肾 B.肝 C.红细胞 D.白细胞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2。氨的主要代谢去路是在肝合成尿素。
经代谢转变能提供一碳单位的氨基酸是() A.甘氨酸 B.赖氨酸 C.苏氨酸 D.酪氨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8。一碳单位主要来自丝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和色氨酸的分解代谢。选A。
参与嘌呤合成的氨基酸是() A.甘氨酸 B.赖氨酸 C.苏氨酸 D.酪氨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8图9-2。嘌呤合成第三步,ATP供能,甘氨酸与PRA加合,称成甘氨酰胺核苷酸。
生成一碳单位的氨基酸是() A.丝氨酸 B.甲硫氨酸 C.赖氨酸 D.酪氨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8。一碳单位主要来自丝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和色氨酸的分解代谢。
生酮氨基酸是() A.丝氨酸 B.甲硫氨酸 C.赖氨酸 D.酪氨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0表8-2。生酮氨基酸为亮氨酸和赖氨酸。
去甲肾上腺素合成的原料是() A.甘氨酸 B.色氨酸 C.酪氨酸 D.谷氨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酪氨酸转变为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统称)和黑色素。选C。
γ-氨基丁酸合成的原料是() A.甘氨酸 B.色氨酸 C.酪氨酸 D.谷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6。谷氨酸脱羧生成γ-氨基丁酸。选D。
分解时经Tyr进一步代谢的氨基酸是() A.Trp B.Phe C.Met D.Gly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苯丙氨酸羟化生成酪氨酸故选B。Tyr为酪氨酸。Phe为苯丙氨酸。Trp色氨酸;Met甲硫氨酸;Gly甘氨酸。
尿素循环中出现的是() A.Trp B.Phe C.Met D.rg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3。精氨酸是重要的中间化合物。精氨酸(Arg),选D。Trp色氨酸;Phe苯丙氨酸;Met甲硫氨酸。
属于含硫氨基酸的是() A.Trp B.Phe C.Met D.Gly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9。含硫氨基酸包括甲硫氨酸、半胱氨酸和胱氨酸。Trp色氨酸;Phe苯丙氨酸;Met甲硫氨酸;Gly甘氨酸。选C。
在肌组织中,氨的运输方式是() A.γ-谷氨酰基循环 B.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C.甲硫氨酸循环 D.尿素循环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1。氨通过丙氨酸-葡萄糖循环从骨骼肌运往肝。选B。
在细胞内,提供活性甲基的方式是() A.γ-谷氨酰基循环 B.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C.甲硫氨酸循环 D.尿素循环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9。甲硫氨酸转甲基作业与甲硫氨酸循环有关。选C。
需谷胱甘肽参加的循环是() A.γ-谷氨酰基循环 B.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C.甲硫氨酸循环 D.尿素循环
答案:A
注释:
参与氨基酸吸收的循环是() A.γ-谷氨酰基循环 B.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C.甲硫氨酸循环 D.尿素循环
答案:A
注释:
鸟氨酸循环中出现() A.Trp B.Ala C.Tyr D.rg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3图8-8。精氨酸是重要的中间化合物。Trp色氨酸;Ala丙氨酸;Tyr酪氨酸,Arg精氨酸。选D。
PAPS的前体氨基酸是() A.Trp B.Ala C.Tyr D.ys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1。半胱氨酸是体内硫酸根的主要来源。体内的硫酸根,一部分以无机盐的形式随尿排出,另一部分由ATP或化成活性硫酸根,即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PS。因此其前体氨基酸为半胱氨酸Cys。Trp色氨酸;Ala丙氨酸;Tyr酪氨酸选D。
儿茶酚胺来源于() A.Trp B.Ala C.Tyr D.Arg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酪氨酸转变为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统称)和黑色素。Tyr酪氨酸,选CTrp色氨酸;Ala丙氨酸;Arg精氨酸。
Glu脱羧得产物是() A.γ-氨基丁酸 B.牛磺酸 C.5-羟色胺 D.多胺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6。谷氨酸Glu脱羧生成γ-氨基丁酸。选A。
Cys氧化脱羧的产物是() A.γ-氨基丁酸 B.牛磺酸 C.5-羟色胺 D.多胺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1。半胱氨酸Cys先氧化成磺基丙氨酸,再经磺基丙氨酸脱羧酶催化,脱羧生成牛磺酸。选B。
His脱羧的产物是() A.γ-氨基丁酸 B.牛磺酸 C.5-羟色胺 D.组胺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86。组氨酸His经组氨酸脱羧酶催化脱去羧基生成组胺。
转氨酶的辅酶是() A.维生素B12 B.磷酸吡哆醛 C.NAD+ D.维生素B6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8。氨基转移酶(转氨酶)的辅基是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醛接受氨基变成磷酸吡哆胺。选B。
L-谷氨酸脱氢酶的辅酶是() A.维生素B12 B.磷酸吡哆醛 C.NAD+ D.维生素B6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3。少部分色氨酸还可转变成烟酸。《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86,食物中的烟酸(PP)主要以NAD+和NADP+的形式存在,故选D。
N5-CH3-FH4转甲基酶的辅酶是() A.维生素B12 B.磷酸吡哆醛 C.NAD+ D.维生素B6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0。N5-CH3-FH4转甲基酶又称甲硫氨酸合成酶,其辅酶是维生素B12。选A。
没有共轭双键的氨基酸是() A.His B.Trp C.Tyr D.Leu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含有共轭双键的色氨酸Trp和酪氨酸Try。
可分解产生少量维生素的氨基酸是() A.His B.Trp C.Tyr D.Phe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3。少部分色氨酸(Trp)还可转变成烟酸,但合成量很少,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由氨基酸代谢而来的氨基酸是() A.His B.Trp C.Tyr D.Phe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2。苯丙氨酸Phe羟化生成酪氨酸Try故选C。His组氨酸;Trp色氨酸。
可提供硫酸基团的是() A.SAM B.PAPS C.NAD+ D.FAD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1。半胱氨酸是体内硫酸根的主要来源。体内的硫酸根,一部分以无机盐的形式随尿排出,另一部分由ATP或化成活性硫酸根,即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PS。选B。
谷氨酸脱氢酶的辅酶是() A.SAM B.PAPS C.NAD+ D.FAD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8、P180。氨基转移酶的辅基是维生素B6的磷酸酯。P180中氨基酸的转氨脱氨作用需要辅酶I(NAD)。选C。
可提供甲基的是() A.SAM B.PAPS C.NAD+ D.FAD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9。S-腺苷甲硫氨酸(SAM)是体内最重要的甲基直接供体。
两种氨基酸的缩合产物是() A.Glu B.Asp C.瓜氨酸 D.精氨酸代琥珀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瓜氨酸与天冬氨酸反应生成精氨酸代琥珀酸。选D。
直接为尿素循环提供-NH2的是() A.Glu B.sp C.瓜氨酸 D.鸟氨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瓜氨酸在线粒体合成后,即被转运到线粒体外,在胞质中经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催化,与天冬氨酸反应生成精氨酸代琥珀酸。此反应由ATP供能,天冬氨酸提供了尿素分子中的第二个氮原子。
Arg直接分解的产物是() A.Glu B.Asp C.瓜氨酸 D.鸟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在胞质中,精氨酸有精氨酸酶催化,水解生成尿素和鸟氨酸。选D。
参与尿素合成的酶是() A.L-谷氨酸脱氢酶 B.腺苷酸脱氨酶 C.谷氨酰胺合成酶 D.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在胞质中,经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么催化,瓜氨酸与天冬氨酸反应生成精氨酸代琥珀酸。选D。
参与组织间氨的转运的酶是() A.L-谷氨酸脱氢酶 B.腺苷酸脱氨酶 C.谷氨酰胺合成酶 D.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2。氨通过谷氨酰胺从脑和骨骼肌等组织运往肝或肾。在脑和骨骼肌等组织,氨与谷氨酸在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催化下合成谷氨酰胺,并经血液运完肝和肾。
参与N5-CH3-FH4→→SAM的酶是() A.L-谷氨酸脱氢酶 B.腺苷酸脱氨酶 C.谷氨酰胺合成酶 D.甲硫氨酸合成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0。甲硫氨酸循环中,N5-CH3-FH4提供甲基生成甲硫氨酸的反应由甲硫氨酸合成酶催化,选D。
参与氧化脱氨基的酶是() A.L-谷氨酸脱氢酶 B.腺苷酸脱氨酶 C.谷氨酰胺合成酶 D.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9。L-谷氨酸是哺乳类动物组织中唯一能以相当高的速率进行氧化脱氨反应的氨基酸,脱下的氨进一步代谢后排出体外。在L-谷氨酸脱氢酶的催化下,L-谷氨酸氧化脱氨生成α-酮戊二酸和氨。选A。
以辅酶Ⅰ或辅酶Ⅱ为辅酶的酶是() A.L-谷氨酸脱氢酶 B.腺苷酸脱氨酶 C.谷氨酰胺合成酶 D.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9。L-瓜氨酸脱氢酶是唯一技能利用NAD+(辅酶I)又能利用NADP+(辅酶II)接受还原当量的酶。
真核细胞降解膜蛋白、长寿命蛋白质的部位是() A.细胞质 B.蛋白酶体 C.细胞膜 D.溶酶体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5-P176。蓉儿谜题含有多种蛋白质,主要讲解细胞外来的蛋白质、膜蛋白和胞内长寿命蛋白质。
真核细胞依赖ATP和泛素降解异常蛋白和短寿命蛋白质的部位是() A.细胞质 B.蛋白酶体 C.细胞膜 D.溶酶体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6。蛋白酶体存在于细胞核和胞质内,主要讲解异常蛋白质和短寿命蛋白质。选B。
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存在的部位是() A.细胞质 B.蛋白酶体 C.细胞膜 D.线粒体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NH3、CO2和ATP缩合生成氨基甲酰磷酸,需要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CPS-I),而此酶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选D
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Ⅱ存在的部位是() A.细胞质 B.蛋白酶体 C.细胞膜 D.溶酶体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04。民顶合成所用的氨基甲酰磷酸是在细胞质中用谷氨酰胺为氮源,又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I催化生成的。选A。
精氨酸水解产生尿素的反应部位是() A.细胞质 B.蛋白酶体 C.细胞膜 D.溶酶体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4。在胞质中,精氨酸由精氨酸酶催化,水解生成尿素和鸟氨酸。故选A。
γ-谷氨酰基转移酶存在于小肠上皮细胞的部位是() A.细胞质 B.蛋白酶体 C.细胞膜 D.溶酶体
答案:C
注释:
氨基酸吸收载体存在于小肠上皮细胞的部位是() A.细胞质 B.蛋白酶体 C.细胞膜 D.溶酶体
答案:C
注释:
代谢可产生PAPS的是() A.支链氨基酸 B.芳香族氨基酸 C.酸性氨基酸 D.含硫氨基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1。半胱氨酸是体内硫酸根的主要来源。体内的硫酸根,一部分以无机盐的形式随尿排出,另一部分由ATP或化成活性硫酸根,即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PS。半胱氨酸属于含硫氨基酸,故选D。
只含有非必需氨基酸的是() A.支链氨基酸 B.芳香族氨基酸 C.酸性氨基酸 D.碱性氨基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P10表1-1。酸性氨基酸为天冬氨酸和谷氨酸都不是必需氨基酸。
体内代谢可产生少量烟酸的氨基酸属于() A.支链氨基酸 B.芳香族氨基酸 C.酸性氨基酸 D.碱性氨基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3。少部分色氨酸还可转变成烟酸。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10表1-1氨基酸分类中色氨酸属于芳香族氨基酸。故选B。
可产生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二硫键的氨基酸属于() A.支链氨基酸 B.芳香族氨基酸 C.酸性氨基酸 D.含硫氨基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3图1-8,图内形成二硫键的均为含硫氨基酸,故选D。
代谢可产生组胺的氨基酸属于() A.支链氨基酸 B.芳香族氨基酸 C.酸性氨基酸 D.碱性氨基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186。组氨酸His经组氨酸脱羧酶催化脱去羧基生成组胺。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10表1-1氨基酸分类中组氨酸属于碱性氨基酸。故选D。
肠道中蛋白质腐败可产生尸胺的氨基酸属于() A.支链氨基酸 B.芳香族氨基酸 C.酸性氨基酸 D.碱性氨基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4。赖氨酸通过脱羧基作用生成尸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10表1-1氨基酸分类中赖氨酸属于碱性氨基酸。选D。
严重肝功能障碍时可产生假神经递质的氨基酸属于() A.支链氨基酸 B.芳香族氨基酸 C.酸性氨基酸 D.碱性氨基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74-P175。肝功能受损时,酪胺和苯乙胺不能再肝内即使转化,记忆进入脑组织,经β-羟化酶作用,分别转化为β-羟酪胺和苯乙醇胺,因结构类似于儿茶酚胺,故被称为假神经递质。而这些是由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生成的。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9-10表1-1氨基酸分类中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属于芳香族氨基酸。选B。
第八节、核苷酸代谢
人体内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最活跃的组织是() A.脑 B.肝 C.骨髓 D.胸腺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7。两种途径在人体内不同组织中的重要性不同,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的主要器官是肝,其次是小肠黏膜和胸腺;补救合成的主要器官是脑和骨髓等。一般情况下前者是合成的主要途径。人体内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最活跃的组织是肝。
人体内嘌呤分解的终产物是() A.尿素 B.肌酸 C.尿酸 D.肌酸酐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03。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终产物是尿酸。细胞内核苷酸的分解代谢类似于食物中核苷酸的消化过程。首先,细胞中的核苷酸在核苷酸酶的作用下水解成核苷。核苷经核苷磷酸化酶作用,磷酸解成自由的碱基及核糖-1-磷酸。嘌呤碱基可参加核苷酸的补救合成,也可以进一步水解。人体内,嘌呤碱基最终分解生成尿酸(uricacid),随尿排出体外。人体内嘌呤分解的终产物是尿酸。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首先生成的核苷酸是() A.GMP B.IMP C.AMP D.ATP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97。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在细胞质中进行,其过程是从核糖5′-磷酸起始逐步合成嘌呤环。反应步骤比较复杂,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nosinemonophosphate,IMP),然后IMP再转变成腺嘌呤核苷酸(AMP)与鸟嘌呤核苷酸(GMP)。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首先生成的核苷酸是IMP。
哺乳动物体内直接催化尿酸生成的酶是() A.核苷酸酶 B.腺苷脱氨酸 C.尿酸氧化酶 D.黄嘌呤氧化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03。AMP生成次黄嘌呤,后者在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oxidase)作用下氧化成黄嘌呤,最后生成尿酸。GMP生成鸟嘌呤,后者转变成黄嘌呤,最后也生成尿酸。嘌呤脱氧核苷也经过相同的途径进行分解代谢。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主要在肝、小肠及肾中进行,黄嘌呤氧化酶在这些组织中活性较强。哺乳动物体内直接催化尿酸生成的酶是黄嘌呤氧化酶。
最直接联系糖代谢与核苷酸合成的物质是() A.葡萄糖 B.葡糖-6-磷酸 C.葡糖-1-磷酸 D.核糖-5-磷酸
答案:D
注释:
哪种物质不是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直接原料() A.CO2 B.谷氨酸 C.甘氨酸 D.天冬氨酸
答案:B
注释:
体内可直接还原生成脱氧核苷酸的是() A.核糖 B.核糖核苷 C.-磷酸腺苷 D.二磷酸腺苷
答案:D
注释:
结构与氮杂丝氨酸类似因而作为核苷酸合成干预靶点的氨基酸是() A.丝氨酸 B.甘氨酸 C.谷氨酰胺 D.天冬酰胺
答案:C
注释:
谷氨酰胺-PRPP氨基转移酶催化的反应是() A.从甘氨酸合成嘧啶环 B.从核糖-5-磷酸生成磷酸核糖焦磷酸 C.从磷酸核糖焦磷酸生成磷酸核糖胺 D.从次黄嘌呤核苷酸生成腺嘌呤核苷酸
答案:C
注释:
谷氨酰胺中的酰胺基为核苷酸合成提供的元素是() A.腺嘌呤上的氨基 B.嘌呤环上的两个氮原子 C.嘧啶环上的两个氮原子 D.尿嘧啶核苷酸上的两个氮原子
答案:B
注释: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正性调节分子是() A.二磷酸腺苷 B.5'-磷酸核糖 C.腺嘌呤核苷酸 D.鸟嘌呤核苷酸
答案:B
注释:
下列氨基酸中参与体内嘧啶核苷酸合成的是() A.甘氨酸 B.谷氨酸 C.精氨酸 D.天冬氨酸
答案:D
注释:
下列物质中为胸腺咂唗体内合成提供甲基的是() A.胆碱 B.腺苷甲硫氨酸 C.N10-甲酰四氢叶酸 D.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
答案:D
注释:
下列途径中与核酸合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糖酵解 B.糖异生 C.尿素循环 D.磷酸戊糖途径
答案:D
注释:
下列不受甲氨蝶呤抑制的生物化学过程是() A.DNA复制 B.蛋白质合成 C.嘧啶碱合成 D.嘌呤碱合成
答案:B
注释:
阿糖胞苷干扰核苷酸代谢的机制是() A.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B.抑制二氢乳清酸脱氢酶 C.抑制胞苷酸合成酶 D.抑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答案:D
注释:
在体内分解产生β-氨基异丁酸的核苷酸是() A.CMP B.AMP C.IMP D.TMP
答案:D
注释:
不属于嘧啶分解代谢终产物的是() A.尿酸 B.NH3 C.CO2 D.β-丙氨酸
答案:A
注释:
关于嘧啶核苷酸分解的叙述,错误的是() A.嘧啶的分解代谢主要在肝中进行 B.分解过程中涉及脱氨脱羧等反应 C.胞嘧啶与尿嘧啶有相同的分解途径 D.NA损伤时机体β-氨基异丁酸排出量降低
答案:D
注释:
病人,男,10岁智力低下,行为举止异常,经常自咬手指及口唇。近年来关节肿痛并伴有尿路结石。初步诊断为Lesch-Nyhan综合征。目前认为该病病人体内缺乏的酶是() A.次黄嘌呤脱氢酶 B.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 C.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 D.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答案:D
注释:
病人,女,28岁,怀孕6个月进行产前B超检测时发现胎儿脑部发育不全,出现脊柱裂。初步考虑胎儿为神经管畸形。目前认为该病病人体内缺乏的物质是() A.泛酸 B.叶酸 C.核黄素 D.视黄醛
答案:B
注释:
病人,男,56岁,近3年来出现关节疼痛伴低热,伴发尿路结石。一周前,大量进食肉类食物后病情明显加重前来就诊。血清中尿酸水平升高。初步诊断为痛风。下列能够导致痛风的主要原因是() A.嘌呤核苷酸合成异常 B.嘌呤核苷酸分解异常 C.嘧啶核苷酸合成异常 D.嘧啶核苷酸分解异常
答案:B
注释:
病人,女,22岁,以面色苍白、乏力前来就诊。该病人身材矮小、智力低下。尿液中乳清酸水平升高。血象检测显示:骨髓代偿性增生,巨幼红细胞>10%。血清中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正常。初步诊断为乳清酸尿症。目前认为该病病人体内缺乏的酶是() A.二氢乳清酸酶 B.氨甲酰转移酶 C.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 D.乳清酸磷酸核糖转移酶
答案:D
注释:
人体内合成嘧啶核苷酸时首先合成的是() A.IMP B.AMP C.GMP D.UMP
答案:D
注释:
腺苷酸分解时首先生成的是() A.IMP B.AMP C.GMP D.UMP
答案:A
注释:
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催化嘌呤补救合成的产物是() A.IMP B.MP C.GMP D.UMP
答案:B
注释:
5-氟尿嘧啶治疗肿瘤的机制是() A.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B.抑制黄嘌呤氧化酶 C.抑制胸苷酸合酶 D.抑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答案:C
注释:
阿糖胞苷治疗肿瘤的机制是() A.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B.抑制黄嘌呤氧化酶 C.抑制胸苷酸合酶 D.抑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答案:D
注释:
甲氨蝶呤治疗肿瘤的机制是() A.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B.抑制黄嘌呤氧化酶 C.抑制胸苷酸合酶 D.抑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答案:A
注释:
第九节、代谢的整合与调节
细胞生理、生化活动利用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A.TP B.GTP C.UTP D.葡萄糖
答案:A
注释:解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09。糖、脂肪、蛋白质中的化学能不能直接用于各种生命活动,机体需氧化分解营养物质释放出化学能并将其大部分储存在可供各种生命活动直接利用的ATP中。
为脂类合成提供还原当量的是() A.ATP B.GTP C.UTP D.NADPH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09。NADPH既可为乙酰辅酶A合成脂肪酸,也可为乙酰辅酶A合成胆固醇提供还原当量。体内许多生物合成反应是还原性合成需要还原当量,这些生物合成反应才能顺利进行。体内合成代谢所需的还原当量的主要提供者是NADPH。
以下属于两用代谢途径的是() A.鸟氨酸循环 B.三羧酸循环 C.氧化磷酸化 D.乳酸循环
答案:B
注释:两用代谢途径亦称无定向代谢途径,即指把合成作用和分解作用合在一起的代谢途径。三羧酸循环有丙酮酸的分解作用,和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合成氨基酸或如乙酰CoA那种合成脂肪酸提供原料的合成作用。
哪种代谢途径可发生在内质网() A.糖异生 B.酮体生成 C.尿素合成 D.胆固醇合成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2表10-1。
下列物质代谢过程发生在线粒体的是() A.糖酵解 B.酮体生成 C.糖原的合成 D.脂肪酸合成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2表10-1。
胞质中不能进行哪种代谢反应() A.糖酵解 B.糖原合成 C.糖原分解 D.脂肪酸β-氧化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2表10-1。
线粒体中不能进行哪种代谢反应() A.糖酵解 B.酮体生成 C.三羧酸循环 D.氧化磷酸化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2表10-1。
下列关于关键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催化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B.常位于代谢途径的起始处 C.常位于代谢途径的分支处 D.酶活性与含量受到精确调节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2。每条代谢途径由一系列酶促反应组成,其反应速率和方向由其中一个或几个具有调节作用的关键酶活性决定。这些关键酶的特点包括:①常常催化一条代谢途径的第一步反应或分支点上的反应,速度最慢,其活性能决定整个代谢途径的总速度;②常催化单向反应或非平衡反应,其活性能决定整个代谢途径的方向;③酶活性除受底物控制外还受多种代谢物或效应剂调节。
关于代谢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种代谢物可能调节多个关键酶 B.一个关键酶可受多个代谢物调节 C.调控关键酶含量属于应激机制 D.底物、产物、中间代谢物可作为别构调节剂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2。改变关键酶活性是细胞水平代谢调节的基本方式,也是激素水平代谢调节和整体代谢调节的重要环节。
糖、脂肪酸、氨基酸分解供能的共同中间产物是() A.甘油 B.丙酮酸 C.乙酰CoA D.草酰乙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09。糖、脂肪及蛋白质是人体的主要能量物质,虽然这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分解氧化的代谢途径各不相同,但都有共同的中间代谢物乙酰辅酶A。
联系糖、脂代谢的重要枢纽物质是() A.丙酮酸 B.草酰乙酸 C.α-酮戊二酸 D.磷酸二羟丙酮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0图10-1。
一碳单位可联系的代谢途径是() A.糖/脂肪酸 B.糖/氨基酸 C.糖/核苷酸 D.氨基酸/核苷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1。一碳单位是一些氨基酸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氨基酸可直接作为核苷酸合成的原料、也可转化成核苷酸合成的原料。
乙酰CoA不能转变成() A.丙酮酸 B.脂肪酸 C.胆固醇 D.乙酰乙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09。脂肪分解产生的脂肪酸不能在体内转变为葡萄糖,因为脂肪酸分解生成的乙酰辅酶A不能逆行转变为丙酮酸。
下列不属于乙酰CoA的代谢去路的是() A.合成酮体 B.合成脂肪酸 C.合成胆固醇 D.转变成葡萄糖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0图10-1。
关于糖代谢和脂代谢的联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糖分解产生的乙酰CoA可用于合成酮体 B.糖分解产生的乙酰CoA可用于合成脂肪酸 C.糖分解产生的乙酰CoA可用于合成胆固醇 D.脂肪酸分解产生的乙酰CoA可用于合成酮体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0。当饥饿、糖供给不足或糖代谢障碍时,脂肪可在肝脏经β-氧化生成乙酰CoA进而生成酮体,但糖分解产生的乙酰CoA是直接进入三羧酸循环的,不会生成酮体。
关于糖脂、氨基酸代谢联系错误的是() A.糖、氨基酸可以转变为脂肪 B.脂肪可以转变为糖、氨基酸 C.糖与大部分氨基酸可以互变 D.三羧酸循环是糖、脂、氨基酸分解的最终代谢途径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09、P210。脂肪分解产生的脂肪酸不能在体内转变为葡萄糖,因为脂肪酸分解生成的乙酰辅酶A不能逆行转变为丙酮酸。氨基酸能转变为多种脂质,但脂肪酸、胆固醇等脂质不能转变为氨基酸,仅脂肪中的甘油可异生成葡萄糖,转变为某些非必需氨基酸,但量很少。
以下关于各器官代谢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脑是机体耗氧最多的器官 B.心肌主要进行有氧氧化产能 C.饥饿时大脑仅以葡萄糖供能 D.成熟红细胞依赖糖的无氧氧化供能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6。饥饿状态时,机体主要氧化分解脂肪供能。
饥饿时,肝内哪种代谢会增加() A.糖异生 B.糖原合成 C.蛋白质合成 D.脂肪酸合成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6。饥饿使体内糖异生作用增加,以饥饿16~36小时增加最多,糖异生生成的葡萄糖约为150g/d主要来自氨基酸,部分来自乳酸及甘油。肝是饥饿初期糖异生的主要场所,小部分在肾皮质。
使糖酵解减弱而糖异生增强的主要调节因素是() A.柠檬酸浓度降低 B.乙酰CoA浓度降低 C.TP/ADP比值增高 D.异柠檬酸浓度降低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3。ATP可别构抑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及柠檬酸合酶,从而抑制糖酵解、有氧氧化及三羧酸循环使ATP的生成不致过多,以免造成浪费。
肝内ATP的含量充足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脂肪酸合成增加 B.糖酵解减弱 C.呼吸链氧化减弱 D.糖原分解增强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3。ATP含量充足时,糖原合成增强。
肝不能利用的物质是() A.脂肪 B.糖类 C.酮体 D.蛋白质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20。肝的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可以消耗葡萄糖、脂肪酸、甘油和氨基酸等以供能,但不能利用酮体。
当肝尿素合成功能下降时,血液中浓度升高的物质是() A.血糖 B.血氨 C.血游离脂肪酸 D.血钾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6。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氨的来源与去路保持动态平衡,而氨在肝中合成尿素是维持这种平衡的关键。当某种原因,例如肝功能严重损伤或尿素合成相关酶遗传性缺陷时,都可导致尿素合成发生障碍,血氨浓度升高,称为高血氨症。
在肝中转变成NAD+和NADP+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B2 C.维生素B6 D.维生素PP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1。肝还参与多种维生素的转化。肝可将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将维生素PP转变为辅酶I(NAD)和辅酶Ⅱ(NADP+)。
肝细胞微粒体中最重要的氧化酶系是() A.偶氮还原酶 B.加单氧酶 C.醇脱氢酶 D.醛脱氢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2。肝细胞中存在多种氧化酶系,最重要的是定位于肝细胞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
肝的功能不包括() A.合成酮体 B.合成尿素 C.氧化分解酮体 D.合成血清清蛋白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20。肝的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可以消耗葡萄糖、脂肪酸、甘油和氨基酸等以供能,但不能利用酮体。
肝在脂类代谢中所特有的作用是() A.合成磷脂 B.生成酮体 C.酮体的利用 D.脂肪酸氧化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6。肝氧化脂肪酸,产生酮体,供应脑等肝外组织。脂肪酸氧化也可以在肌肉进行。
关于肝在脂类代谢中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肝是合成酮体的主要场所 B.肝是脂肪代谢的主要器官 C.肝是合成磷脂的主要场所 D.肝是合成4种血浆脂蛋白的主要场所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66-P170。4种血浆脂蛋白:乳糜微粒、VLDL、LDL、HDL,乳糜微粒是由小肠粘膜细胞合成,VLDL、LDL、HDL均主要由肝脏合成。
下列哪种物质不是高能化合物() A.磷酸肌酸 B.乙酰CoA C.果糖-1,6-二磷酸 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答案:C
注释:
氨在肝中的主要代谢去路是() A.合成碱基 B.合成尿素 C.合成氨基酸 D.合成谷氨酰胺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182。氨的主要代谢去路是在肝合成尿素。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氨主要在肝合成尿素,只有少部分氨在肾以按盐形式随尿排出。正常成入尿素占排氮总量的80%~90%,可见肝在氨的解毒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体内生物转化作用最重要的器官是() A.肝 B.肾 C.脑 D.肌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1。肝是人体内生物转化作用最重要的器官。
以下不属于心肌细胞主要能源的是() A.乳酸 B.酮体 C.葡萄糖 D.脂肪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20。心肌主要通过有氧氧化脂肪酸、酮体和乳酸获得能量,极少进行糖酵解。心肌从血液摄取各种营养物有一定域值限制,血液营养物水平超过域值越高,摄取越多。因此,心肌在饱食状态下不排斥利用葡萄糖,餐后数小时或饥饿时利用脂肪酸和酮体,运动中或运动后则利用乳酸。
下列哪种方式不属于心肌细胞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 A.糖无氧氧化 B.三羧酸循环 C.酮体分解 D.乳酸氧化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20。心肌主要通过有氧氧化脂肪酸、酮体和乳酸获得能量,极少进行糖酵解。
机体耗氧最多的器官是() A.心 B.肾 C.肝 D.脑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20。脑功能复杂,活动频繁,能量消耗多且连续,是人体静息状态下消耗氧很大的器官。人脑重量仅占体重2%,但其耗氧量占静息时全身耗氧总量的20%~25%,是静息状态下单位重量组织耗氧量最大的器官。
下列哪种不属于餐后脂肪合成增加的原因() A.胰岛素分泌增加 B.肝内脂肪酸合成增加 C.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D.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能力增加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6。人体摄入高糖膳食后,特别是总热量的摄人又较高时,体内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胰高血糖素降低。在胰岛素作用下,小肠吸收的葡萄糖部分在骨骼肌合成肌糖原、在肝合成肝糖原和甘油三酯,后者输送至脂肪等组织储存;大部分葡萄糖直接被输送到脂肪组织、骨骼肌、脑等组织转换成甘油三酯等非糖物质储存或利用。
关于肝代谢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糖原合成活跃 B.以脂肪酸氧化供能为主 C.糖原可分解补充血糖 D.糖异生只能在肝中进行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21。肾是可进行糖异生和生成酮体两种代谢的器官。肾髓质无线粒体,主要靠糖酵解供能;肾皮质主要靠脂肪酸及酮体有氧氧化供能。一般情况下,肾糖异生产生的葡萄糖较少,只有肝糖异生葡萄糖量的10%。但长期饥饿(5~6周)后,肾糖异生的葡萄糖大量增加,可达每天40g,与肝糖异生的量几乎相等。
关于别构调节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别构调节具有放大效应 B.别构酶常由两个以上亚基组成 C.别构调节剂常是小分子代谢物 D.别构剂通常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部位结合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4。具有放大效应的是化学修饰调节。
关于别构效应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共价键结合在酶的调节部位 B.与别构酶的结合需要另一种酶催化 C.使酶分子构象变化而丧失活性 D.中间代谢物可协调调节多个代谢途径的关键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3。别构效应剂通过改变酶分子构象改变酶活性。别构效应剂能与别构酶的调节位点或调节亚基非共价键结合,引起酶活性中心构象变化,改变酶活性,从而调节代谢。一些代谢中间产物可别构调节相关的多条代谢途径的关键酶,使这些代谢途径之间能协调进行。
ATP/ADP比值降低时,产生的调节效应是() A.抑制柠檬酸合酶 B.抑制丙酮酸激酶 C.抑制磷酸果糖激酶-1 D.抑制乙酰CoA羧化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3。ATP可别构抑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及柠檬酸合酶,从而抑制糖酵解、有氧氧化及三羧酸循环,使ATP的生成不致过多,以免造成浪费。
最常见的化学修饰调节方式是() A.磷酸化/脱磷酸化 B.乙酰化/脱乙酰化 C.甲基化/脱甲基化 D.腺苷化/脱腺苷化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3。酶的化学修饰主要有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乙酰化与去乙酰化、甲基化与去甲基化、腺苷化与去腺苷化及-SH与-S-S-互变等,其中磷酸化与去磷酸化最多见。
关于酶的化学修饰调节,错误的是() A.常受激素的调控 B.需要另一种酶催化 C.具有级联放大效应 D.是不可逆的共价修饰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3。酶蛋白肽链上某些氨基酸残基侧链可在另一酶的催化下发生可逆的共价修饰,从而改变酶活性。(但是要注意,酶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反应是不可逆的)
关于酶的磷酸化修饰正确的是() A.磷酸化后酶活性增加 B.脱磷酸化后酶活性降低 C.磷酸化不一定需要消耗ATP D.磷酸化/脱磷酸化由不同的酶催化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4。酶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反应是不可逆的,分别由蛋白激酶及磷酸酶催化。
磷酸化修饰后活性增高的酶是() A.磷酸化酶 B.糖原合酶 C.丙酮酸激酶 D.乙酰CoA羧化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4表10-4。
磷酸化修饰的位点常常是酶分子中的哪个氨基酸残基() A.组氨酸 B.丝氨酸 C.赖氨酸 D.谷氨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4。酶蛋白分子中丝氨酸、苏氨酸及酪氨酸的羟基是磷酸化修饰的位点,在蛋白激酶(proteinkinase)催化下,由ATP提供磷酸基及能量完成磷酸化。
下列不属于别构调节的是() A.激酶激活磷酸化酶 B.AMP激活磷酸果糖激酶-1 C.ADP激活异柠檬酸脱氢酶 D.乙酰CoA激活丙酮酸羧化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4。激酶激活磷酸化酶属于化学修饰调节。
关于酶含量的调节,错误的是() A.不受激素水平影响 B.属于细胞水平调节 C.底物常可诱导酶的合成 D.产物常可阻遏酶的合成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4。酶的底物、产物、激素或药物可诱导或阻遏酶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
细胞水平的调节不包括() A.别构调节 B.化学修饰 C.激素调节 D.酶合成调节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1。单细胞生物主要通过细胞内代谢物浓度的变化,对酶的活性及含量进行调节,即所谓原始调节或细胞水平代谢调节。高等生物不仅细胞水平代谢调节更为精细复杂,还出现了内分泌细胞及内分泌器官,形成了通过激素发挥代谢调节作用的激素水平代谢调节。高等动物的代谢调节还涉及复杂的神经系统,形成了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对机体代谢进行综合调节的所谓整体水平代谢调节。
胰岛素的效应不包括() A.抑制糖异生 B.促进糖原合成 C.促进脂肪动员 D.抑制蛋白质分解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6。脂肪动员、糖异生和蛋白质分解均为糖类摄入相对不足,胰高血糖素升高时促进的反应。正常情况下,糖类摄入充足,胰岛素分泌充足,糖原合成增强,糖异生、脂肪动员、蛋白质分解的反应均被抑制。
关于胰高血糖紊的效应,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促进糖酵解 B.抑制糖异生 C.促进脂肪动员 D.促进胆固醇合成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6。脂肪动员、糖异生和蛋白质分解均为糖类摄入相对不足,胰高血糖素升高时促进的反应。正常情况下,糖类摄入充足,胰岛素分泌充足,糖原合成增强,糖异生、脂肪动员、蛋白质分解的反应均被抑制。
饥饿可以使肝内哪种代谢途径增强() A.糖酵解 B.糖异生 C.糖原合成 D.脂肪合成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6。饥饿使体内糖异生作用增加,以饥饿16~36小时增加最多,糖异生生成的葡萄糖约为150g/d,主要来自氨基酸,部分来自乳酸及甘油。肝是饥饿初期糖异生的主要场所,小部分在肾皮质。
关于短期饥饿(1~3天)时机体代谢改变的特点,正确的是() A.脂肪动员减少 B.肝酮体生成减弱 C.肝糖异生作用减弱 D.骨骼肌蛋白质分解增强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6。短期饥饿后糖氧化供能减少而脂肪动员加强短期饥饿通常指1~3天未进食。由于进食18小时后肝糖原基本耗尽,短期饥饿使血糖趋于降低,血中甘油和游离脂肪酸明显增加,氨基酸增加;胰岛素分泌极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机体的代谢呈现如下特点。机体从葡萄糖氧化供能为主转变为脂肪氧化供能为主;脂肪动员加强且肝酮体生成增多;肝糖异生作用明显增强;骨骼肌蛋白质分解加强。
长期饥饿(4~7天)时机体不发生哪种代谢改变() A.脂肪动员增强 B.肾糖异生增强 C.肝酮体生成增强 D.肌蛋白质分解增强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7。脂肪动员进一步加强:释放的脂肪酸在肝内氧化生成大量酮体。蛋白质分解减少:机体储存的蛋白质大量被消耗,继续分解就只能分解结构蛋白质,这将危及生命。所以机体蛋白质分解下降,释出氨基酸减少,负氟平衡有所改善。糖异生明显减少:与短期饥饿相比,机体糖异生作用明显减少。乳酸和甘油成为肝糖异生的主要原料。饥饿晚期肾糖异生作用明显增强。每天生成约40g葡萄糖,占饥饿晚期糖异生总量一半,几乎与肝相等。
长期饥饿(4~7天)时脑的能量来源主要是() A.甘油 B.酮体 C.葡萄糖 D.脂肪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7。脑利用酮体增加,超过葡萄糖,占总耗氧量的60%。脂肪酸成为肌组织的主要能源,以保证酮体优先供应脑。
应激状态下血中代谢物变化不包括() A.葡萄糖升高 B.胰岛素升高 C.尿素氮升高 D.肾上腺素升高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7。应激使血糖升高,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激活糖原磷酸化酶,促进肝糖原分解。应激使脂肪动员增强,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成为心肌、骨骼肌及肾脏等组织主要能量来源。应激使蛋白质分解加强骨骼肌释出丙氨酸等增加氨基酸分解增强,尿素生成及尿氨排出增加,机体呈负氨平衡。总之,应激时糖、脂质、蛋白质/氨基酸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受到抑制,血中分解代谢中间产物,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乳酸、尿素等含量增加。
一名2岁男童食用新鲜蚕豆后,出现发热、恶性、呕吐症状,临床表现为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追问病史,其母亲曾有类似病史。可以初步认定是下列哪种物质缺乏导致的遗传病() A.葡糖-6-磷酸脱氢酶 B.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C.糖原磷酸化酶 D.糖原合酶
答案:A
注释:
病人,女性,14岁,入院前食欲好,但常无原因口渴、夜尿增多,后出现发热、脱水症状,呼出气体有烂苹果味,临床表现为血糖升高,尿糖强阳性,经胰岛素治疗后疗效显著,此病可诊断为() A.糖原累积症 B.1型糖尿病 C.2型糖尿病 D.苯丙酮尿症
答案:B
注释:
汶川地震时,一名女性于地震后5天获救,此时对该病人进行血、尿生化检测,以下变化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A.尿酮阳性 B.血尿素氮升高 C.血丙酮酸升高 D.血胰岛素升高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6-P217。5天未进食,属于长期饥饿,此时胰岛素减少,胰高血糖素增加。
人们发现下列-些现象:仅用肥肉喂狗一段时间,其体内血糖含量并未降低;谷类食物饲养鸭能迅速育肥;用只含蛋白质的食物饲养动物,动物也可以在体内积存脂肪;用蛋白质饲养患糖尿病的狗,发现狗尿液中含有葡萄糖。从以上现象分析糖、脂肪、氨基酸之间的互变关系,准确的是() A.糖、脂肪、氨基酸三者之间完全可以互变 B.糖和氨基酸可以互变,脂肪可以转变为糖和氨基酸 C.脂肪和氨基酸可以互变,糖可以转变为脂肪和氨基酸 D.糖和氨基酸可以转变为脂肪,氨基酸可以转变为糖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6。参考人体分别在摄入高糖、高脂和高蛋白饮食状况下三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人体摄入高糖膳食后,特别是总热量的摄入又较高时,体内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胰高血糖素降低。在胰岛素作用下,小肠吸收的葡萄糖部分在骨骼肌合成肌糖原、在肝合成肝糖原和甘油三酯,后者输送至脂肪等组织储存:大部分葡萄糖直接被输送到脂肪组织、骨骼肌、脑等组织转换成甘油三酯等非糖物质储存或利用。进食高蛋白膳食后,体内胰岛素水平中度升高,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在两者协同作用下,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供应脑组织等。由小肠吸收的氨基酸主要在肝通过丙酮酸异生为葡萄糖,供应脑组织及其他肝外组织;部分氨基酸转化为乙酰辅酶A,合成甘油三酯,供应脂肪组织等肝外组织;还有部分氨基酸直接输送到骨骼肌。进食高脂膳食后,体内胰岛素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在胰高血糖素作用下,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供给脑组织等。肌组织氨基酸分解,转化为丙酮酸,输送至肝异生为葡萄糖,供应血糖及肝外组织。由小肠吸收的甘油三酯主要输送到脂肪、肌组织等。脂肪组织在接受吸收的甘油三酯同时,也部分分解脂肪成脂肪酸,输送到其他组织。肝氧化脂肪酸,产生酮体,供应脑等肝外组织。
在胞质和线粒体进行() A.糖酵解 B.核酸合成 C.尿素合成 D.胆固醇合成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2表10-1。
在线粒体进行() A.糖酵解 B.核酸合成 C.尿素合成 D.脂肪酸β-氧化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2表10-1。脂肪酸氧化分β-氧化和特殊氧化,特殊氧化一般在肝脏微粒体中进行。β-氧化的过程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
只能在胞质中进行() A.糖酵解 B.核酸合成 C.尿素合成 D.胆固醇合成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2表10-1。
肝中特有的反应是() A.糖无氧氧化 B.酮体利用 C.尿素生成 D.脂肪酸β-氧化
答案:C
注释:
成熟红细胞中只能进行() A.糖无氧氧化 B.酮体利用 C.尿素生成 D.脂肪酸β-氧化
答案:A
注释:
为细胞合成脂肪酸提供乙酰CoA() A.乳酸循环 B.鸟氨酸循环 C.三羧酸循环 D.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答案:D
注释:
将肌组织中的氨以无毒形式运至肝() A.乳酸循环 B.鸟氨酸循环 C.三羧酸循环 D.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答案:D
注释:
将体内产生的氨以无毒形式排出体外() A.乳酸循环 B.鸟氨酸循环 C.三羧酸循环 D.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0。肝的另一重要功能是解氨毒。肝通过鸟氨酸循环将有毒的氨合成无毒的尿素。
氨基酸转变生成的激素() A.性激素 B.胰岛素 C.前列腺素 D.肾上腺素
答案:D
注释:
胆固醇转变生成的激素() A.性激素 B.胰岛素 C.前列腺素 D.肾上腺素
答案:A
注释:
不饱和脂肪酸转变生成的激素() A.性激素 B.胰岛素 C.前列腺素 D.肾上腺素
答案:C
注释:
酮体生成的关键酶() A.丙酮酸羧化酶 B.乙酰CoA羧化酶 C.HMG-CoA合酶 D.HMG-CoA还原酶
答案:C
注释:
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 A.丙酮酸羧化酶 B.乙酰CoA羧化酶 C.HMG-CoA合酶 D.HMG-CoA还原酶
答案:B
注释:
联系糖/甘油代谢的重要中间代谢物() A.α-酮酸 B.乙酰CoA C.一碳单位 D.磷酸二羟丙酮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09图10-1。
联系糖/氨基酸代谢的重要中间代谢物() A.α-酮酸 B.乙酰CoA C.一碳单位 D.5-磷酸核糖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0。组成人体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除生酮氨基酸(亮氨酸、赖氨酸)外,都可通过脱氨作用,生成相应的α-酮酸。这些α-酮酸可转变成某些能进入糖异生途径的中间代谢物,循糖异生途径转变为葡萄糖。
联系氨基酸/核苷酸代谢的重要中间代谢物() A.α-酮酸 B.乙酰CoA C.一碳单位 D.5-磷酸核糖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1。一碳单位是一些氨基酸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氨基酸可直接作为核苷酸合成的原料、也可转化成核苷酸合成的原料。
糖、脂肪、氨基酸分解代谢的共同中间产物() A.α-酮酸 B.乙酰CoA C.一碳单位 D.5-磷酸核糖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09。糖、脂肪及蛋白质是人体的主要能量物质,虽然这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分解氧化的代谢途径各不相同,但都有共同的中间代谢物乙酰辅酶A。
某些激素抑制酶的转录从而减少酶量,属于() A.别构调节 B.化学修饰 C.酶合成的诱导 D.酶合成的阻遏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5。酶的底物、产物、激素或药物可诱导或阻遏酶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诱导剂或阻遏剂在酶蛋白生物合成的转录或翻译过程中发挥作用,影响转录较常见。
某些基团与酶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活性() A.别构调节 B.化学修饰 C.酶合成的诱导 D.酶合成的阻遏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3。酶的化学修饰:酶蛋白肽链上某些氨基酸残基侧链可在另一酶的催化下发生可逆的共价修饰,从而改变酶活性。
某些代谢物与酶非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活性() A.别构调节 B.化学修饰 C.酶合成的诱导 D.酶合成的阻遏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13。别构效应剂通过改变酶分子构象改变酶活性别构效应剂能与别构酶的调节位点或调节亚基非共价键结合引起酶活性中心构象变化,改变酶活性,从而调节代谢。
第十节、血液的生物化学
正常血液的pH是() A.7.15~7.25 B.7.25~7.35 C.7.35~7.45 D.7.45~7.55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48。正常人血液的PH为7.40±0.05。
非蛋白质氮主要来自于() A.尿酸 B.肌酐 C.核酸 D.尿素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48。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主要有尿素、肌酸、肌酸酐、尿酸、胆红素和氨等,它们的氮总量称为非蛋白质氮。正常人血中非蛋白质氮含量为14.28-24.99mmol/L,其中血尿素氮约占1/2。
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是() A.清蛋白 B.α1球蛋白 C.α2球蛋白 D.β球蛋白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49。清蛋白是人体血浆中最主要的蛋白质,浓度达38-48g/L,约占血浆总蛋白的50%。
血红素合成的原料有() A.精氨酸 B.丙氨酸 C.谷氨酸 D.甘氨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1。合成血红素的基本原料是甘氨酸、琥珀酰CoA和Fe2+等。
血红素合成的步骤是() A.LA→胆素原→尿卟啉原Ⅲ→血红素 B.胆素原→ALA→尿卟啉原Ⅲ→血红素 C.胆素原→尿卟啉原Ⅲ→ALA→血红素 D.琥珀酰CoA→胆素原→尿卟啉原Ⅲ→血红素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1。①首先在线粒体内,由琥珀酰辅酶A和甘氨酸缩合生成δ-氨基-y-酮戊酸(ALA)。②ALA生成后从线粒体进入胞质,在ALA脱水酶催化下,2分子ALA脱水缩合成1分子胆色素原(PBG)。③在胞质中,4分子PBG脱氨缩合生成1分子尿卟啉原III(UPGIII),UPGIII进一步经尿卟啉原III脱羧酶催化,生成粪卟啉原III(CPGIII)。④胞质中生成粪卟啉原III再进入线粒体,经粪卟啉原氧化脱羧酶作用下,生成原卟啉原IX。再经原卟啉原IX氧化酶催化脱氢,生成原卟啉IX。最后在亚铁整合酶催化下,原卟啉IX和Fe2+结合生成血红素。
血红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是() A.LA合酶 B.ALA脱水酶 C.ALA氧化酶 D.ALA脱氢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3。合成血红素受多种因素调节,其中ALA是整个体系的限速酶。血红素的合成速度是由ALA合酶的活性所决定的。ALA合酶本身降解速率较快,半衰期约为1小时。此外,血红素还可以阻抑ALA合酶的合成。
ALA合酶的辅酶含有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2 C.维生素B5 D.维生素B6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3。磷酸吡哆醛是该酶的辅基,维生素B6缺乏将减少血红素的合成。
铅中毒可以引起() A.ALA合成减少 B.血红素合成减少 C.尿卟啉合成增加 D.胆素原合成增加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1-P353。铅能抑制含巯基的酶,主要抑制δ-氨基-γ-酮戊酸脱水酶和血红素合成酶,铅对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也有抑制作用。
参与血红素合成的酶存在于() A.线粒体 B.内质网 C.胞质 D.胞质与线粒体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1。血红素合成的起始和终末阶段在线粒体,而中间阶段则在胞质内进行。
能抑制血红素合成的是() A.高铁血红素 B.谷胱甘肽 C.睾酮 D.氨基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3。如果血红素的合成速度大于珠蛋白的合成速度,过多的血红素可以氧化成高铁血红素,后者对ALA合酶有强烈抑制作用,而ALA合酶同样也是血红素合成的关键酶。
参与合成血红素的金属离子是() A.Fe2+ B.Fe3+ C.Cu2+ D.Mg2+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1。合成血红素的基本原料是甘氨酸、琥珀酰CoA和Fe2+等。
成熟红细胞特有的代谢途径是() A.三羧酸循环 B.糖无氧分解 C.磷酸戊糖途径 D.2,3-BPG支路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4。成熟的红细胞内无线粒体,故供应成熟红细胞能量的主要代谢途径为糖酵解。成熟红细胞中,能产生调节血红蛋白运氧功能物质的代谢途径是2,3-BPG支路,它也是红细胞内糖酵解存在的一个特殊途径。
红细胞中,GSSG还原为GSH时,供氢体来自于() A.磷酸戊糖途径 B.糖酵解 C.糖有氧氧化 D.糖异生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5。磷酸戊糖途径是红细胞产生NADPH的唯一途径,红细胞中的NADPH能维持细胞内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
成熟红细胞的能量主要来自() A.糖有氧氧化 B.糖异生 C.脂肪酸氧化 D.糖酵解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4。糖酵解是红细胞获得能量的唯一途径。
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索的器官是() A.骨髓 B.脾脏 C.心脏 D.肾脏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3。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在肾合成。
在pH8.6时电泳血浆蛋白质,迁移率最快的是() A.脂蛋白 B.清蛋白 C.α1球蛋白 D.β球蛋白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48。在pH8.6时电泳血浆蛋白质,迁移率最快的是清蛋白,详见图18-1血浆蛋白质的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图谱。
以血红素为辅基的蛋白质是() A.ALA合酶 B.细胞色素 C.珠蛋白 D.铁鳌合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1。血红素不但是血红蛋白的辅基,也是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物酶等的辅基。
粒细胞中糖的代谢途径主要是() A.糖酵解 B.糖有氧氧化 C.磷酸戊糖途径 D.糖异生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6。由于粒细胞的线粒体很少,故糖酵解是主要的糖代谢途径。
血红素合成的终末阶段在() A.细胞质 B.细胞核 C.线粒体 D.内质网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1。血红素合成的起始和终末阶段在线粒体,而中间阶段则在胞质内进行。
血浆蛋白总浓度为() A.20~30mg/ml B.25~35mg/ml C.35~45mg/ml D.60~80mg/ml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48。人血浆中蛋白质总浓度为70-75g/L,60-80g/L接近正常值,故选D。
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是() A.主要由糖有氧氧化获得能量 B.2,3-BPG的功能主要是加强糖酵解 C.不能合成血红素 D.可以从头合成脂肪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3-P356。①成熟红细胞代谢中红细胞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糖酵解,葡萄糖是主要能量物质。②2,3-BPG的功能主要是调节血红蛋白的运氧功能。③成熟红细胞因为缺乏线粒体不能合成血红素。④成熟红细胞由于没有线粒体,无法从头合成脂肪酸。
血红素合成需要() A.维生素A B.维生素B6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3。磷酸吡哆醛是该酶的辅基,维生素B6缺乏将减少血红素的合成。
防止血红蛋白被氧化需要() A.维生素A B.维生素B6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93。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维生素C能使红细胞中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使其恢复运氧能力。
血液凝固需要() A.维生素A B.维生素B6 C.维生素C D.维生素K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93。维生素K有促凝血作用,并参与骨代谢,缺乏时易出血。
调节红细胞生成的是() A.ALA合酶 B.亚铁螯合酶 C.磷酸吡哆醛 D.促红细胞生成素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3。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剂。
血红素合成关键酶的辅酶是() A.ALA合酶 B.亚铁螯合酶 C.磷酸吡哆醛 D.ALA脱水酶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3。亚铁螯合酶需要有还原剂(如还原型谷肮甘肽)存在时才有活性,任何还原条件中断也会抑制血红素的合成。
需要有还原剂才能有活性的是() A.ALA合酶 B.亚铁螯合酶 C.磷酸吡哆醛 D.ALA脱水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3。亚铁螯合酶需要有还原剂(如还原型谷肮甘肽)存在时才有活性,任何还原条件中断也会抑制血红素的合成。
可用来测定肾功能的是() A.肌酐 B.尿素 C.血红素 D.尿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51。内生肌酐清除率在数值上较接近肾小球滤过率,故临床上常用它来推测肾小球滤过率。清除率能反映肾对不同物质的排泄能力,是一个较好的肾功能测定方法。
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在尿中的是() A.肌酐 B.尿素 C.血红素 D.尿酸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6。正常人每日随尿排出尿胆素原约0.5~4.0mg。尿胆素原与空气接触后被氧化成尿胆素,成为尿的主要色素。临床上将尿胆素原尿胆素及尿胆红素合称为尿三胆,是黄疸类型鉴别诊断的常用指标。正常人尿中检测不到尿胆红素。
析出导致关节障碍的是() A.肌酐 B.尿素 C.血红素 D.尿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207。嘌呤在人体内分解代谢的终产物是尿酸,痛风症主要是由嘌呤代谢异常,尿酸生成过多而引起的。
血浆中非蛋白质氮的主要来源的是() A.肌酐 B.尿素 C.血红素 D.尿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48。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主要有尿素、肌酸、肌酸酐、尿酸、胆红素和氨等,它们中的氮总量称为非蛋白质氮(non-proteinnitrogen,NPN)。正常人血中NPN含量为14.28-24.99mmol/L。其中血尿素氮(bloodureanitrogen,BUN)约占NPN的1/2。
第十一节、肝的生物化学
生物转化是() A.糖异生 B.酮体的生成 C.结合胆红素的生成 D.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1。人体内有些物质长期蓄积对人体有害,代谢转变后通过胆汁或尿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内源性物质包括胺类、胆红素等,以及发挥生理作用后有待灭活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如激素、神经递质等。
下述涉及生物转化的物质是() A.脂肪 B.蛋白质 C.糖 D.激素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1。人体内有些物质长期蓄积对人体有害,代谢转变后通过胆汁或尿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内源性物质包括胺类、胆红素等,以及发挥生理作用后有待灭活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如激素、神经递质等。
参与氧化反应最重要的酶是() A.单加氧酶 B.单胺氧化酶 C.脱氢酶 D.加双氧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2。氧化反应中,单加氧酶系是氧化异源物最重要的酶。
经生物转化后可产生致癌性是() A.苯巴比妥 B.胆红素 C.苯甲酸 D.黄曲霉素B1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2。有些致癌物质经氧化后丧失活性,有些本来无活性的物质氧化后可生成有毒或致癌物质,发霉的谷物、花生等常含有黄曲霉素B1,经单加氧酶系作用生成黄曲霉素2,3环氧化物,可与DNA分子中的鸟嘌呤结合引起DNA突变,成为导致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参与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的辅酶是() A.NAD+ B.维生素B6 C.维生素B12 D.泛酸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2。表19-2,参与肝生物转化作用的酶类。第一相反应的辅酶包括:NAD+、NADPH+H+,O2、细胞色素P450、黄素辅酶等。
属于第二相反应的是() A.硝基苯转变为苯胺酸 B.乙醛转变为乙酸 C.乙醇转变为乙酸 D.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2-P366。硝基苯转变为苯胺酸、乙醛转变为乙酸、乙醇转变为乙酸属于第一相反应。
胆汁中含量最多的是() A.胆固醇 B.胆色素 C.水 D.磷脂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8。表19-4,肝胆汁、胆囊胆汁中含量最高的均为水。
胆汁酸合成的关键酶是() A.1α-羟化酶 B.26α-羟化酶 C.7α-羟化酶 D.还原酶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0。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初级胆汁酸,胆固醇在胆固醇7α-羟化酶的催化下生成7α-羟胆固醇。胆固醇7α-羟化酶是胆汁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
结合胆汁酸的成分是() A.甘氨酸 B.葡糖醛酸 C.乙酰基 D.谷胱甘肽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8。胆汁中的胆汁酸以结合型为主,甘氨胆汁酸与牛磺胆汁酸的比例为3:1。
胆汁酸合成的场所是() A.肾 B.肝 C.心 D.胆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0。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初级胆汁酸。
结合型次级胆汁酸是() A.甘氨胆酸 B.甘氨脱氧胆酸 C.甘氨鹅脱氧胆酸 D.牛磺胆酸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0。初级胆汁酸,肠菌酶催化胆汁酸生成次级胆汁酸,胆酸脱去7α-羟基生成脱氧胆酸,经肠肝循环重吸收入肝,与甘氨酸结合成为甘氨脱氧胆酸。
含有卟啉结构的酶是() A.过氧化氢酶 B.单胺氧化酶 C.乳酸脱氢酶 D.乙醇脱氢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1。体内铁卟啉类化合物包括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等。
肠道细菌作用的产物是() A.游离胆红素 B.脱氧胆酸 C.结合胆红素 D.胆固醇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0。次级胆汁酸在肠道由肠菌作用生成,回肠和结肠上段,肠菌酶催化胆汁酸的去结合反应和脱7α-羟基作用,生成次级胆汁酸,胆酸脱去7α-羟基生成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脱去7α-羟基生成石胆酸。
胆红素主要来源于() A.细胞色素分解 B.肌红蛋白分解 C.血红蛋白分解 D.过氧化氢酶分解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1。正常人每天生成的胆红素80%以上来自衰老红细胞破坏所释放的血红蛋白的分解。
血中胆红素的主要运输形式是() A.胆红素-氨基酸 B.胆红素-Y蛋白 C.胆红素—清蛋白 D.胆红素—X蛋白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4。血液中的胆红素主要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
肝细胞对胆红素生物转化的实质是() A.使胆红素与Y蛋白结合 B.使胆红素与Z蛋白结合 C.使胆红素的极性变小 D.破坏胆红素分子内的氢键并进行结合反应,使其极性增加,利于排泄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4。胆红素与葡糖醛酸的结合是肝脏对有毒性胆红素一种根本性的生物转化解毒方式,与葡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分子内不再有氢键,水溶性强,随胆汁排入小肠。
胆红素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在() A.肝毒性 B.肾毒性 C.胃肠道反应 D.神经系统毒性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7。单核吞噬系统细胞产生的胆红素是有毒的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细胞膜尤其对富含脂质的神经细胞可造成不可逆损伤。
尿中可以出现胆红素是() A.未结合胆红素 B.结合胆红素 C.肝前胆红素 D.间接反应胆红素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5-P376。肝细胞转化生成的葡糖醛酸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小部分进入体循环经肾小球滤出随尿排出。
一名病人入院时出现巩膜及皮肤黄染,经检查为溶血性黄疸。以下检查结果中,符合溶血性黄疸特点的是() A.血清直接胆红素增高 B.血清间接胆红素增高 C.尿胆红素增高 D.大便呈陶土色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8。表19-6,溶血性黄疸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即间接胆红素。
一名新生儿因为发生新生儿黄疸而住院接受治疗,医生给予苯巴比妥进行治疗。使用该药物的原因是() A.有镇静催眠作用 B.影响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 C.抑制胆红素的合成 D.可诱导UDP-葡糖醛酸转移酶合成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7。苯巴比妥肝微粒体可诱导UDP-葡糖醛酸转移酶合成,增加机体对游离胆红素的结合转化,治疗新生儿黄疸。
一名男性病人患肝硬化多年,近来身体出现了乳房发育、蜘蛛痣等症状,主要原因可能是() A.雌激素分泌过多 B.雄激素分泌过少 C.雌激素灭活障碍 D.雄激素灭活障碍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5。肝细胞严重损伤是,激素的灭活功能降低,体内的雌激素、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等水平升高,可出现男性乳房女性化、蜘蛛痣、肝掌以及水钠潴留等。
52岁的王女士已明显发福,近日到医院做常规体检,在做超声检查时发现有胆结石。下列哪种情况可促进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A.胆汁中胆固醇含量与胆汁酸盐出现比例失调 B.胆汁中卵磷脂含量增加 C.高纤维饮食 D.胆固醇溶解度降低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9。胆固醇是否从胆汁中沉淀析出主要取决于胆汁中胆汁酸盐和卵磷脂与胆固醇之间的比例。肝合成胆汁酸或卵磷脂的能力下降、消化道丢失胆汁酸过多或胆汁酸肠肝循环减少,以及排入胆汁中的胆固醇过多,均可造成胆汁中胆汁酸盐和卵磷脂与胆固醇之间的比例下降,形成胆结石。
长时间以来张先生因为入睡困难而服用苯巴比妥类药物,但是他发现,开始用药时只服半片药就有效果,现在要增加到2片才能起效。长期服用苯巴比妥类药物产生耐药的原因可能是() A.药物诱导肝加单氧酶合成增加 B.药物别构激活肝加单氧酶活性 C.药物促进肝加单氧酶化学修饰 D.药物抑制肝加单氧酶蛋白降解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7。长期服用苯巴比妥可诱导肝微粒体单加氧酶系的合成,使机体对苯巴比妥类催眠药的转化能力加强,是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尽管已有许多运动员因使用违禁药品被处罚甚至因为滥用药物而死亡,仍有人为提高运动成绩而使用兴奋剂。挪威前著名自行车运动员斯特芬•谢尔高就曾使用人工合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提高运动成绩的机制在于它可以() A.诱导ALA脱水酶 B.诱导亚铁整合酶 C.抑制血红素的合成 D.诱导ALA合酶的合成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3。EPO加速有核红细胞的成熟以及血红素和HB的合成,增加红细胞生成,提高供氧量,可提高运动成绩。
血红素生成过程中主要调节因素是() A.LA合酶 B.磷酸吡哆醛 C.胆红素 D.血红素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1。ALA合酶是血红素合成的限速酶,受血红素的反馈调节。
ALA合酶的辅酶是() A.ALA合酶 B.磷酸吡哆醛 C.胆红素 D.血红素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51。ALA合酶,辅酶是是磷酸吡哆醛。
参与生物转化中结合反应的是() A.ALA合酶 B.磷酸吡哆醛 C.胆红素 D.葡糖醛酸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5。结合反应是生物转化的第二反应,葡糖醛酸结合是最重要和最普遍的结合反应。
在血清中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的是() A.ALA合酶 B.磷酸吡哆醛 C.胆红素 D.血红素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4。血液中的胆红素主要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
属于初级胆汁酸的是() A.牛磺胆酸 B.脱氧胆酸 C.血胆红素 D.肝胆红素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8。在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的胆汁酸成为初初级胆汁酸,包括胆酸、鹅脱氧胆酸及其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的结合产物。
属于次级胆汁酸的是() A.牛磺胆酸 B.脱氧胆酸 C.血胆红素 D.肝胆红素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8。初级胆汁酸在肠菌作用下,第7位α羟基脱氧生成的胆汁酸称为初级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及其在肝中分别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生成的结合产物。
属于结合胆红素的是() A.牛磺胆酸 B.脱氧胆酸 C.血胆红素 D.肝胆红素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4。胆红素在肝细胞中转变为结合胆红素泌入胆小管。
属于未结合胆红素的是() A.牛磺胆酸 B.脱氧胆酸 C.血胆红素 D.肝胆红素
答案:C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4。胆红素释放入血后,在血浆中以胆红素-清蛋白复合体形式存在和运输,称为未结合胆红素。
在肝中与胆汁酸结合的化合物() A.7α-羟化酶 B.甘氨酸 C.胆红素 D.单胺氧化酶
答案:B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8。游戏胆汁酸分别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生成相应的结合胆汁酸。
葡糖醛酸的供体() A.7α-羟化酶 B.甘氨酸 C.胆红素 D.UDPGA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4。胆红素在内质网生成水溶性结合胆红素,由UDPGA提供葡糖醛酸基,生成葡糖醛酸胆红素。
催化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的酶() A.7α-羟化酶 B.甘氨酸 C.胆红素 D.单胺氧化酶
答案:A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70。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初级胆汁酸,胆固醇在胆固醇7α-羟化酶的催化下生成7α-羟胆固醇。胆固醇7α-羟化酶是胆汁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
催化胺类氧化脱氨基的酶() A.7α-羟化酶 B.甘氨酸 C.胆红素 D.单胺氧化酶
答案:D
注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P363。肝细胞线粒体的单胺氧化酶,可催化蛋白质腐败作用等产生的脂肪族和芳香族胺类物质。
第四部分、卫生统计学
第一节、数据分布的描述
用编制好的频数分布表计算平均数时,各组的组中值为() A.本组段下限值 B.本组段上限值 C.本组段变量值的平均数 D.(本组段上限值+本组段下限值)/2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3。Xmi为对应i组段的组中值,Xmi=(第i组段上限+第i组段下限)/2。
关于均数和中位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当数据呈对称分布时,均数和中位数接近 B.当数据呈右偏态分布时,均数小于中位数 C.当数据呈左偏态分布时,均数小于中位数 D.当数据呈右偏态分布时,均数大于中位数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7。当数据呈对称分布时,均数和中位数接近;当数据呈偏态分布时,均数比中位数更偏向于拖尾一侧。具体而言,右偏态分布数据的均数大于中位数;左偏态分布数据的均数小于中位数。因此,可通过比较中位数和均数的大小,粗略判断数据的分布类型。
均数和标准差的关系是() A.标准差越小,均数越大 B.标准差越大,均数越小 C.标准差越大,均数对样本各观察值的代表性越好 D.标准差越小,均数对样本各观察值的代表性越好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0。标准差一般与均数结合使用,描述不含离群值的对称分布的分布特征,通常写成x±s,标准差也被称为标准偏差,标准差是一组数据平均值分散程度的一种度量。标准差是描述个体观察值变异程度的大小。标准差越小,均数对一组观察值的代表性越好。标准差与均数结合,用于描述观察值的分布范围,如医学参考值范围的估计。
箱式图主要呈现如下统计指标() A.最小值、最大值 B.最小值、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最大值 C.最小值、中位数、最大值 D.最小值、下四分位数、中位、上数四分位数、最大值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1。箱式图主要呈现5个汇总的统计指标:最小值、下四分位数、中位、上数四分位数、最大值。
数据的逻辑核查有助于发现问题数据,如在检查录入数据时,发现观测值出现了非事先规定的值,这种检查称为() A.有效值检查 B.一致性检查 C.交叉检查 D.完整性检查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5。(三)有效值检查:检查观测值是否为事先定义的数值之一。例如:录入性别的信息时,事先规定用1表示男性,2表示女性,如果数据文件中出现其他观测值则说明有误。逻辑核查七策略:(一)检查变量类型和性质(二)核查变量值范围(三)有效值检查(四)一致性检查(五)唯一性检查(六)完整性检查(七)交叉检查。
某农村地区一组9岁男孩身高均数为123.9cm,标准差为6.1cm;体重均数为24.7kg,标准差为3.1kg。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身高的标准差为6.1,体重的标准差为3.1,身高的变异比体重大 B.身高的标准差为6.1cm,体重的标准差为3.1kg,身高的变异比体重大 C.身高的标准差为6.1cm,体重的标准差为3.1kg,无法比较 D.身高变异系数为4.9%,体重变异系数为12.6%,体重变异比身高大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1。变异系数是一个度量相对离散程度的指标,是变异大小(s)相对于其平均水平(`x)的百分比。CV=s/`x×100%;身高变异系数=6.1/123.9×100%=4.9%;体重变异系数=3.1/24.7×100%=12.6%。
某研究者进行一项研究中,需要对同一批研究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实验室检查,分别建立了两个数据库,两个数据库中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如ID号、年龄、性别等应一致。对两个数据库进行的该类检查,属于() A.交叉检查 B.一致性检查 C.有效值检查 D.完整性检查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5。(七)交叉检查:不同来源的两个数据库中同一内容的信息应该一致。实际研究中,经常对同一批研究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分别建立两个数据文件,两个文件中研究对象的一些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等)应一致。逻辑核查七策略:(一)检查变量类型和性质(二)核查变量值范围(三)有效值检查(四)一致性检查(五)唯一性检查(六)完整性检查(七)交叉检查。
12名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期(月)为:28,28,28,29,29,30,31,33,38,40,45,155。对该资料进行全面的统计描述是() A.34.58.5 B.30.58.5 C.30.59.75 D.30.5(28.5,39.0)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9。四分位数间距和中位数一起使用,综合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和变异程度,写成M(P25,P75),选D。
比较某学校新生身高与视力的变异程度大小,应用() A.四分位数间距 B.中位数 C.均数 D.变异系数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1。为了解单位相同但均数相差悬殊的变量之间的变异程度,以及比较几个不同单位的变量的变异程度,可把标准差除以均数,所得到的指标成为变异系数。身高与视力的单位不相同,所以用变异系数比较两者的变异程度,选D。
描述分布一端无界的定量数据的集中位置,应用() A.四分位数间距 B.中位数 C.均数 D.标准差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7。当数据中有极端值、不确定值、数据呈偏态分布或分布形态未知时,此时常用中位数描述数据的集中位置。选B。
描述一组对称分布定量数据的集中位置,常用() A.四分位数间距 B.中位数 C.均数 D.标准差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4。均数主要适用于描述不含极端值的对称分布变量的平均水平。选C。
描述一组对称分布定量数据的变异程度,应用() A.四分位数间距 B.中位数 C.均数 D.标准差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0。对于对称分布数据,在获得反映集中位置的均数后,可用各观测值与均数的偏离程度来表达数据的变异情况。选D。
描述分布不确定的定量数据的变异程度,应用() A.四分位数间距 B.中位数 C.均数 D.标准差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7。当数据中有不确定值时,常用中位数描述数据的集中位置。而四分位数间距常与中位数结合使用。所以描述分布不确定的定量数据的变异程度,应用四分位数间距,选A。
第二节、数据关联的探索
当r=1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 B.决定系数=1 C.说明两变量之间关系密切 D.说明两变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7-P38。r为正表明变量之间呈正相关,r为负表明变量之间呈负相关,D正确。R值范围为-1到1之间,r值接近0说明线性相关弱,r值由0接近1或-1关系的密切程度增高,C正确。决定系数r2=1,B正确。
最小二乘法确定直线回归方程的原则是() A.各观测点距直线的垂直距离相等 B.各观测点距直线的垂直距离平方和最小 C.各观测点距直线的纵向距离相等 D.各观测点距直线的纵向距离平方和最小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40-P41。最小二乘法就是希望得到一条回归线使拟合直线与数据点的差距的平方和最小。最小二乘法回归只关注y方向上点到直线的纵向距离。
关于直线回归和相关,正确的是() A.既能描述两变量间线性关系的方向和密切程度,又能描述曲线关系 B.不受离群值的影响 C.r和b符号一致 D.r=b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8。直线相关只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方向和密切程度,而不能描述其他情形的关系,如曲线关系,A错误。与均数和标准差一样,相关系数受离群点的影响,当散点图中出现离群点时应慎用相关,B错误。r为相关系数,b为截距,表示x=0时,y的值,D错误。
秩相关分析() A.只能用于等级变量 B.可用于两个分类变量 C.取值介于0和1之间 D.秩相关系数的计算与直线相关系数相似,区别在于计算直线相关系数时用原始数据,而计算秩相关系数时用秩次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8。秩相关系数又称等级相关系数,计算公式表明其含义与直线相关系数完全相同,主要用来描述存在等级变量时或者无法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其分布特征时两个变量间关联的程度与方向,A、B错误。r值为-1到1之间,C错误。
关于直线回归分析,不正确的说法是() A.表示为=b0+b1x B.斜率表示当x每改变一个单位时,y的平均改变量 C.需区分解释变量和因变量 D.在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前不必绘制散点图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40。在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前先绘制散点图。
如果两变量呈非线性的关系,在探索两变量的关联程度时() A.直接计算线性相关或回归系数 B.先进行变量转换,使其呈现线性关系,然后进行线性相关或回归分析 C.直接用原始数据拟合曲线 D.和C均正确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48。非线性关系可以采用数据转换将非线性数据转换后得到线线性关联,从而使回归方程的关系更趋近线性,以便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A错误B正确。此外,对曲线关系还有其他处理方式,即直接用原始数据拟合曲线关系来探查两个变量的关联,C正确,所以选D。
x对y的直线回归方程为ŷ=a+bx,已知数据x的平均值3,数据y的平均值5,则() A.直线未必经过(3,5)点 B.直线必经过(3,5)点 C.点(3,5)在回归直线上方 D.点(3,5)在回归直线下方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40。
关于线性相关分析() A.既可用于对称分布的资料,又可用于偏态分布的资料 B.r取值在0到1之间 C.r=0,说明两变量间无关系 D.决定系数=相关系数r的平方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7-38、P44。r为正表明变量之间呈正相关,r为负表明变量之间呈负相关,r值范围为-1到1之间,r值接近0说明线性相关弱,r值由0接近1或-1关系的密切程度增高。决定系数r2在反映变量y的总变异中,表示用y和x的最小二乘法回归关系所能解释的比例。
直线相关系数r越接近0,则() A.说明两变量间有线性相关 B.说明两变量间无线性相关 C.两变量关系较密切 D.应先绘制散点图,经观察分析后才可下结论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7-38。r为正表明变量之间呈正相关,r为负表明变量之间呈负相关,r值范围为-1到1之间,r值接近0说明线性相关弱,r值由0接近1或-1关系的密切程度增高。
直线相关系数r的计算需() A.说明两变量间有线性相关 B.说明两变量间无线性相关 C.两变量关系较密切 D.应先绘制散点图,经观察分析后才可下结论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7-38。散点图描述了两个定量变量之间关联的形式、方向和密切程度。r为正表明变量之间呈正相关,r为负表明变量之间呈负相关,r值范围为-1到1之间,r值接近0说明线性相关弱,r值由0接近1或-1关系的密切程度增高。
∣r∣较大,则() A.说明两变量间有线性相关 B.说明两变量间无线性相关 C.两变量关系较密切 D.应先绘制散点图,经观察分析后才可下结论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7-38。r为正表明变量之间呈正相关,r为负表明变量之间呈负相关,r值范围为-1到1之间,r值接近0说明线性相关弱,r值由0接近1或-1关系的密切程度增高。
第三节、数据的产生
关于随机对照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基本原则是随机、对照、重复 B.可以严格控制条件 C.研究对象随机分组 D.在人群中进行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0-P61。随机对照实验的基本原则:对照、随机化、重复。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保证每个研究对象有相同的机会分到进入任意处理组;通过对照控制潜在因素的混杂影响。随机对照实验的实验对象可以是动物、生物标本或者理化标本(常用术语“实验”),也可以是人(常用术语“试验”),两者并无本质差异,一般不做严格区分。故D错误。
对于简单随机抽样,每个个体每次被抽到的机会都() A.相等 B.不相等 C.无法确定 D.不一定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2。随机抽样是指总体中每个个体有相同的机会被选中作为样本参与调查,简单随机抽样是最简单的抽样方法。
基本的数据伦理学原则包括() A.知情同意保密性、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 B.有利原则、公平原则 C.生命价值原则、有利原则 D.知情同意、尊重原则、保密性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70。基本的数据伦理学原则包括:知情同意、保密性、必须通过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
一项评价培美曲塞联合奈达铂治疗中晚期肺腺癌效果的临床试验,有310名患者参与,并被随机分为两组。这310名患者是() A.总体 B.310个总体 C.1份样本 D.310份样本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2。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研究个体的全体,个体是为了解总体而观测的总体的一部分。310名患者是中晚期肺癌患者总体的一部分,是1份样本。
在实验设计中,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组是为了() A.提高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可比性 B.增加研究对象的依从性 C.使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受益 D.使研究对象更有代表性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0-P61。随机化分组可以构建除处理因素外各方面都相似的两组对象,从而反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来源于处理因素,提高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可比性。
已知某地区25岁正常成年男性的平均收缩压为114.0mmHg,从该地随机抽50名25岁正常成年男性,测得其平均收缩压为119.0mmHg,标准差为5.2mmHg。114.0mmHg与119.0mmHg不同,其原因是() A.样本例数少 B.抽样误差 C.变异太大 D.偏倚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7。统计量的值在重复随机抽样的样本中各不相同,这种统计量随着样本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称为抽样误差,抽样误差表达了统计量与待估计总体参数之间不完全相等的事实。
总体是指() A.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研究个体的全部 B.根据地区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C.根据时间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D.随意想象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2。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研究个体的全体。
抽样误差是由() A.计算引起 B.测量引起 C.抽样引起 D.采样方法引起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7。抽样误差是客观存在的,来源于抽样过程。
均数和标准差的关系是() A.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小 B.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大 C.标准差越大,均数对各变量值的代表性越好 D.标准差越小,均数对各变量值的代表性越好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0。方差是指所有观测值的离均差平方和的平均值,描述所有观测值与均数的平均偏离程度,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数平方根。对于计量单位相同的变量,标准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就越大;反之数据的离散程度就越小,即均数对各变量值的代表性越好。
美国人1954年实施了旨在评价Salk疫苗预防小儿麻痹或死于脊髓灰质炎效果的临床试验。有180万儿童参与,约有1/4参与者得到了随机化。这180万儿童是() A.总体 B.180万个总体 C.1份样本 D.1份随机样本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2。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研究个体的全体,个体是为了解总体而观测的总体的一部分。180万儿童是儿童总体的一部分,是1份样本,仅有1/4参与者得到了随机化,故不能称之为1份随机样本。
某县有25万人口,其中农村居民占70%,现欲作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所确定的“观察单位”应该是() A.该县的农村居民个体 B.该县的自然村 C.该县的每个农村家庭 D.该县的常驻居民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1。观察单位是组成总体的个体,不在总体范围内的个体不应作为观察单位。本题研究总体为农村居民,观察单位为该县的农村居民个体。
某省人口为580万,其中医务工作者有75万名,为了解分级诊疗实施现状。研究者选取1.2万名医务人员和1万名普通群众进行问卷调查,评价该省分级诊疗实施现状。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认知程度较高,达到91.3%;普通群众认知程度则为75.6%。该资料的总体是() A.580万人 B.75万医务工作者 C.1.2万医务工作者 D.1万普通群众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2。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研究个体的全体。本题研究的是该省分级诊疗实施现状,研究总体则为该省所有人口。
某省人口为580万,其中医务工作者有75万名,为了解分级诊疗实施现状。研究者选取1.2万名医务人员和1万名普通群众进行问卷调查,评价该省分级诊疗实施现状。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认知程度较高,达到91.3%;普通群众认知程度则为75.6%。该资料的样本量是() A.580万人 B.75万人 C.2.2万人 D.1.2万人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2。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研究个体的全体,样本是为了解总体而观测的总体的一部分。本题样本为医务人员和普通群众之和,为2.2万人。
某省人口为580万,其中医务工作者有75万名,为了解分级诊疗实施现状。研究者选取1.2万名医务人员和1万名普通群众进行问卷调查,评价该省分级诊疗实施现状。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认知程度较高,达到91.3%;普通群众认知程度则为75.6%。该资料的统计量是() A.被调查的人员总数1.2万 B.普通群众对分级诊疗认知程度为75.6% C.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认知程度为91.3% D.+C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4。统计量用于描述样本的数值特征,如样本均数、样本中位数、样本标准差、样本率等。B和C均为样本率。
某实验室观察局部温热治疗小鼠移植性肿瘤的疗效,以生存日数(天)作为观察指标,共观察10只老鼠的生存日数(天):为6,13,5,9,12,10,8,11,8,>20,该数据为() A.轶闻数据 B.可得数据 C.抽样调查数据 D.实验数据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58-P59。轶闻数据通常是指由杂志、报纸、电视、互联网或其他媒体报道的一些个案数据,最大的特点是缺乏代表性。可得数据则是指为了某些特定目的已收集或积累的数据,典型的是各类监测数据、医院临床病案数据和各类统计年鉴。抽样调查和实验研究是最常见的两种统计设计和数据收集方法,收集的相应数据为抽样调查数据和实验数据。该题研究设计有干预措施,属于实验研究。
根据报道,截至2016年10月31日,某省累计报告现住址在我省的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47139例(其中艾滋病患者18244例),累计报告死亡15451例,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数居全国第五位。请问该报道中的数据为() A.轶闻数据 B.可得数据 C.抽样调查数据 D.实验数据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58-P59。轶闻数据通常是指由杂志、报纸、电视、互联网或其他媒体报道的一些个案数据,最大的特点是缺乏代表性。可得数据则是指为了某些特定目的已收集或积累的数据,典型的是各类监测数据、医院临床病案数据和各类统计年鉴。抽样调查和实验研究是最常见的两种统计设计和数据收集方法,收集的相应数据为抽样调查数据和实验数据。本题研究为监测数据,即可得数据。
第四节、基本概率理论
若A和B相互独立,Pr(A)=0.6,Pr(B)=0.3,则Pr(B|A)等于() A.0.6 B.0.3 C.0.5 D.0.18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80。A和B相互独立,事件A是否发生对事件B没有影响,Pr(B|A)=P(B)。
正态分布的两个参数µ和σ,正态曲线越趋于高耸的条件是() A.µ愈大 B.µ愈小 C.σ愈大 D.σ愈小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99。曲线由μ和σ两个参数决定,μ决定曲线的峰值位置,σ决定曲线的形状。当μ一定时,σ越大,表示数据越分散,曲线越“矮胖”;σ越小,表示数据越集中,曲线越“瘦高”。
正态分布的两个参数µ和σ,正态曲线平行左移对应() A.增大µ B.减小µ C.增大σ D.减小σ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98-P99。曲线由μ和σ两个参数决定,μ决定曲线的峰值位置(位置参数),σ决定曲线的形状(离散度参数)。当σ一定时,μ越大,曲线向右移动;μ越小,曲线向左移动。
随机变量X服从正态分布N(µ1,σ12),随机变量Y服从正态分布N(µ2,σ22),X与Y独立,则X-Y服从() A.N(µ1+µ2,σ12-σ22) B.N(µ1-µ2,σ12-σ22) C.N(µ1-µ2,σ12+σ22) D.N(0,σ12+σ22)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91。如果X和Y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随机变量,随机变量X与Y的和记为随机变量Z,即Z=X+Y,随机变量Z的方差σz可表示为σ2x+y,则X与Y的和的方差就等于X的方差加上Y的方差,即:σx+γ=σx+σγ.这就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之间方差的加法法则。两个独立正态分布相加后,其仍然服从正态分布,对应的位置参数u值相加,但是对于σ较为特殊的是,不管是两个独立正态分布相加或是相减,合并后均为两值的平方相加。
二项分布的概率分布图在以下哪个条件下为对称图形() A.n>50 B.π=0.5 C.nπ=1 D.π=1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94-P95。二项分布概率分布图在π=0.5时,为对称图形,为基本性质。
某个地区突发某种传染病,感染人数以X表示,则X服从() A.正态分布 B.二项分布 C.对称分布 D.以上均不对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由于是传染病,所以病例之间有相关性,数据之间并不独立;ABC选项都要求数据之间相互独立。【总结】:1.二项分布、对称分布、正态分布等,均要求数据的独立性。2.二项分布中的随机变量X是指发生的次数,其取值范围是0,1,2…n,是非负整数,而不是率。
设X1、X2分别服从以nπ1,nπ2为均数的二项分布,且X1与X2独立,则X1+X2服从以()为方差的二项分布。 A.π12+π22 B.nπ1(1-π1)+nπ2(1-π2) C.nπ1(1-π1) D.nπ2(1-π2)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91。如果X和Y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随机变量,随机变量X与Y的和记为随机变量Z,即Z=X+Y,随机变量Z的方差σz可表示为σ2x+y,则X与Y的和的方差就等于X的方差加上Y的方差,即:σx+γ=σx+σγ.这就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之间方差的加法法则。《卫生统计学》第8版P94。设X服从二项分布B(n,π),则X具有如下性质:1.X的均数Ux=nπ。2.X的方差σ2x=nπ(1-π)。3.X的标准差σx=√nπ(1-π)。题中两个独立的二项分布相加,合并后的方差为两个分布各自的方差相加。
Pr(A和B)=0.35,Pr(A|B)=0.7,则Pr(B)=() A.0.5 B.0.3 C.0.4 D.0.75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79。乘法法则:假设Pr(BIA)是A发生时B发生的条件概率,那么事件A和事件B的积的概率即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得到:Pr(A和B)=Pr(A)Pr(BIA)。
一批产品,优质品占20%,进行重复抽样检查,共取5件产品进行检查,则恰有三件是优质品的概率等于() A.0.23 B.0.23×0.82 C.0.23×0.8 D.10×0.23×0.82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94式4-8。在五件中任意三件所以共有C3=10种可能,五件产品中三件为优质,则为0.23,剩下两件为非优质品,为(1-0.2)^2,恰有三件是优质品的概率即三者相乘为10×0.2^3×0.8^2。
观察某地100名12岁男孩身高,均数为138.00cm,标准差为4.12cm,z=(128.00-138.00)/4.12=-2.43。此外,已知-2.43为标准正态分布的0.75%分位数,则结论是() A.理论上身高低于138.00cm的12岁男孩约占99.25% B.理论上身高高于138.00cm的12岁男孩约占99.25% C.理论上身高在128.00~138.00cm的12岁男孩约占99.25% D.理论上身高高于128.00cm的12岁男孩约占99.25%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00。根据Z公式运算的各项含义,即由于128.00<138.00,所以对其取绝对值后,为计算身高高于128.00cmn的男生所占的百分比,因为-2.43为标准正态分布的0.75%分位数,则理论上身高高于128.00cm的12岁男孩约占99.25%。
若某地成年人中肥胖者(A1)占有10%,中等者(A2)占82%,瘦小者(A3)占8%,肥胖者、中等者、瘦小者患高血压病的概率分别为20%,10%,5%,则该地成年人患高血压病的概率,采用树状图方法计算10%×20%+82%×10%+8%×5%=10.6%。对此结论,你的看法() A.错误,应该计算20%+10%+5%=35% B.错误,应该计算10%×20%+82%×10%+5%=15.2% C.错误,应该计算20%×90%+10%×18%+92%×5%=6.58% D.正确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80。树状图的基本计算,按照各自占有的比例与各自发生高血压病的概率分别相乘后加和。
第五节、统计量的抽样分布
在计算样本率的概率时,当样本量很小时,为获取样本概率进而描述样本率的抽样分布可以采用() A.直接利用概率公式 B.查二项分布表 C.应用统计软件 D.以上方法均可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10。小样本量下可用概率公式或统计表计算统计量可能取值的概率值。在计算样本率的概率时,当样本量很小时,为获取样本概率进而描述样本率的抽样分布可以采用直接利用概率公式、查二项分布表和应用统计软件。
关于样本平均数和总体平均数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前者是一个确定值,后者是随机变量 B.前者是随机变量,后者是一个确定值 C.两者都是随机变量 D.两者都是确定值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19。样本均数是一个随机变量,对应多个数值,是总体均数的无偏估计。样本均数是一个随机变量,总体均数是一个确定值。
从服从正态分布的无限总体中分别抽取容量为5,15,30,50的样本,当样本容量增大时,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将()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1。样本量增大后,样本均数的离散程度减小,其均数近似总体均数。当样本容量增大时,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将减小。
从均值为µ、方差为σ2(有限)的任意一个总体中随机抽取大小为n的样本,下列正确的是() A.当n足够大时,样本均值X̅的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B.只有当n<30时,样本均值X̅的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C.样本均值X̅的分布与n无关 D.无论n多大,样本均值X̅的分布都为非正态分布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1。无论总体分布如何,随着样本量n增加,样本均数的抽样分布都将近似正态分布。当n足够大时,样本均值X̅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某城市某年新房的平均售价为11500元/平方米,总体的标准差为2500元/平方米。从该城市销售的房子中随机抽取100个作为样本,每平方米面积售价的样本均值最可能落入的区间是() A.11300~11500元/平方米 B.11400~11600元/平方米 C.11500~11700元/平方米 D.11600~11800元/平方米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3。从一个均数等于µ,标准差等于σ的总体样本中抽取样本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其样本均数服从均数为µX̅,标准差为σX̅的抽样分布。µX̅=µ,σX̅=σ/√n。样本均值最可能落入的区间是11400~11600元/平方米。
从均数等于420,标准差等于21的总体中获得样本量为49的简单随机样本,其样本均数的标准差为() A.21 B.7 C.9 D.3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3。从一个均数等于µ,标准差等于σ的总体样本中抽取样本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其样本均数服从均数为µX̅,标准差为σX̅的抽样分布。µX̅=µ,σX̅=σ/√n。样本均数的标准差为21/=3。
从均数等于420,标准差等于21的总体中获得样本量为49的简单随机样本,其样本均数的抽样分布可以表示为() A.N(420,3) B.N(420,9) C.N(420,49) D.N(420,21)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3。从一个均数等于µ,标准差等于σ的总体样本中抽取样本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其样本均数服从均数为µX̅,标准差为σX̅的抽样分布。µX̅=µ,σX̅=σ/√n。样本均数的抽样分布可以表示为N(µ,σ2)即N(420,9)。
某班级学生的年龄分布是右偏的,年龄的均数为20岁,标准差为4.45岁。如果采用重复抽样的方法从该班抽取容量为100的样本,那么样本均数的分布为() A.均数为20,标准差为0.445的右偏分布 B.均数为20,标准差为4.45的正态分布 C.均数为20,标准差为0.445的正态分布 D.均数为20,标准差为4.45的右偏分布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1-123。无论总体分布如何,随着样本量n增加,样本均数的抽样分布都将近似正态分布。从一个均数等于µ,标准差等于σ的总体样本中抽取样本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其样本均数服从均数为µX̅,标准差为σX̅的抽样分布。µX̅=µ,σX̅=σ/√n。该样本均数的分布为均数为20,标准差为0.445的正态分布。
假设已知某地所有18岁正常成年男性的平均收缩压为115.0mmHg,总体标准差为10.5mmHg。研究者甲从该地随机抽取25名18岁正常成年男性,测得其平均收缩压为119.0mmHg,标准差为11.2mmHg。此外,研究者乙从该地又随机抽取25名8岁正常男孩,测得其平均收缩压为90.0mmHg,标准差为9.5mmHg。请问119.0mmHg与115.0mmHg不同,原因是() A.样本例数太少 B.抽样误差 C.总体均数不同 D.系统误差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7。统计量的值在重复随机抽样的样本中各不相同,这种统计量随样本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称为抽样误差。抽样误差表达了统计量与待估计总体参数之间不完全相等的事实。抽取的25名18岁正常成年男性平均收缩压为119.0mmHg,与所有18岁正常成年男性的平均收缩压115.0mmHg不同,说明是抽样误差导致的。
假设已知某地所有18岁正常成年男性的平均收缩压为115.0mmHg,总体标准差为10.5mmHg。研究者甲从该地随机抽取25名18岁正常成年男性,测得其平均收缩压为119.0mmHg,标准差为11.2mmHg。此外,研究者乙从该地又随机抽取25名8岁正常男孩,测得其平均收缩压为90.0mmHg,标准差为9.5mmHg。请问90.0mmHg与115.0mmHg不同,原因是() A.样本例数太少 B.抽样误差 C.总体均数不同 D.系统误差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1。从不同总体中抽取的样本得到的均数不同,原因是总体均数不同。25名8岁正常男孩的平均收缩压为90.0mmHg,与所有18岁正常成年男性的平均收缩压115.0mmHg不同,原因是总体均数不同。
假设已知某地所有18岁正常成年男性的平均收缩压为115.0mmHg,总体标准差为10.5mmHg。研究者甲从该地随机抽取25名18岁正常成年男性,测得其平均收缩压为119.0mmHg,标准差为11.2mmHg。此外,研究者乙从该地又随机抽取25名8岁正常男孩,测得其平均收缩压为90.0mmHg,标准差为9.5mmHg。研究者甲抽样25名18岁正常成年男性平均收缩压的标准差是()mmHg A.11.2 B.9.5 C.10.5 D.2.1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1-P123。从一个均数等于µ,标准差等于σ的总体样本中抽取样本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其样本均数服从均数为µX̅,标准差为σX̅的抽样分布。µX̅=µ,σX̅=σ/√n。研究者甲抽样25名18岁正常成年男性平均收缩压的标准差是10.5/√25=2.1。
假设已知某地所有18岁正常成年男性的平均收缩压为115.0mmHg,总体标准差为10.5mmHg。研究者甲从该地随机抽取25名18岁正常成年男性,测得其平均收缩压为119.0mmHg,标准差为11.2mmHg。此外,研究者乙从该地又随机抽取25名8岁正常男孩,测得其平均收缩压为90.0mmHg,标准差为9.5mmHg。研究者乙抽样25名8岁正常男孩平均收缩压的标准差是()mmHg。 A.10.5 B.9.5 C.11.2 D.可用9.5/=1.9近似替代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1-123。从一个均数等于µ,标准差等于σ的总体样本中抽取样本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其样本均数服从均数为µX̅,标准差为σX̅的抽样分布。µX̅=µ,σX̅=σ/√n。研究者乙抽样25名8岁正常男孩平均收缩压的标准差可用9.5/√25=1.9近似替代。
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可知,从均数等于µ,方差等于σ2的任一总体中抽取样本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当样本量足够大时,样本均数的抽样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其均值为() A.µ B.X̅ C.σ2 D.σ/n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1-P123。从一个均数等于µ,标准差等于σ的总体样本中抽取样本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其样本均数服从均数为µX̅,标准差为σX̅的抽样分布。µX̅=µ,σX̅=σ/√n。
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可知,从均数等于µ,方差等于σ2的任一总体中抽取样本最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当样本量足够大时,样本均数的抽样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其标准差为() A.µ B.X̅ C.σ2 D.σ/√n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3。从一个均数等于µ,标准差等于σ的总体样本中抽取样本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其样本均数服从均数为µX̅,标准差为σX̅的抽样分布。µX̅=µ,σX̅=σ/√n。
以上指标中属于随机变量的是() A.µ B.X̅ C.σ2 D.σ/n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19。样本均数是一个随机变量。
可用来衡量样本均数的可靠性的是() A.µ B.X̅ C.σ2 D.σ/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8。用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时,可以借助均数标准差的大小来帮助判断估计的可靠性。σ/√n可用来衡量样本均数的可靠性。
第六节、统计推断
关于样本均数和总体均数,以下选项错误的是() A.样本均数是总体均数µ自然的估计值 B.样本量大的样本均数比样本量小的样本均数更接近于总体均数 C.不同样本一般具有不同的样本均数 D.抽样误差直接影响用样本均数来估计总体均数的信心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5。B错,假设有两次抽样,第一次抽样时,刚好抽到了大量与总体均数相差甚远的样本,虽然样本量大,但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差距大。第二次抽样时,虽然样本量更少,但抽到的样本正好与总体均数相差不大,那么显然第二次抽样得到的样本均数更接近于总体均数。
对95%的置信区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A.真实的总体均数落入该区间的概率是95% B.总体中有95%的个体落入该区间 C.100次抽样结果所得的100个95%的置信区间中,平均而言有95个区间包含了真实的总体均数 D.100次抽样结果所得的100个样本均数,平均而言有95个均数落入该区间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6。95%置信度的准确解释和含义应该是指:100次抽样结果的100个95%置信区间中,平均而言有95个置信区间包含了真实的总体均数。
关于置信区间与样本数据,不正确的是() A.置信度不变,样本量越大,置信区间越窄 B.置信区间由样本量计算而得 C.置信度不变,样本量越大,误差范围越小 D.置信度不变,置信区间越窄,精确性越高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7-P129。B错,置信区间(a,b)中的a与b均由样本数据计算而得,不光与样本量有关。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错误的是() A.小概率事件(一般指概率小于0.05)在一次实验中基本不发生 B.提出待检验的假设,如果样本信息不支持该假设,就没足够理由接受该假设 C.提出待检验的假设,如果样本信息不支持该假设,则假设一定不成立 D.提出待检验的假设,如果根据样本信息未否定假设,不能说明假设一定成立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30。C错,提出待检验的假设,如果样本信息不支持该假设,并不能说断定假设一定不成立,事实上该假设也可能成立,只不过成立的概率很小。
零假设() A.是假设检验中,被用来检验的假设 B.是根据希望观察到的某种结果提出的假设 C.是对运动世界的客观描述 D.受检验水准的影响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32。假设检验中,被用来检验的假设称为零假设。通常表述为“没有差异”或“无效”,常用符号H0表示。
检验统计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一个随机变量 B.H0成立下,分布已知 C.用于测量H0与样本信息的一致性 D.是参数估计值与假设检验值的差异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34。检验统计量是对估计值与假设检验值之间的差异进行标准化转换,从而评估总体参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通常情况下,在两组均数的差异性检验中,检验统计量的计算形式如下:Z=(估计值-假设检验值)/估计值的标准误。检验统计量用于测量H0与样本信息的一致性,它是一个随机变量,其分布是已知的。
以下是增加检验效能的办法,除了() A.增加检验水准α B.增加样本均数 C.增加样本量 D.选择一个距离µ0更远的备择参数值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41。检验效能受以下因素的影响:①检验水准α:α减小,检验效能更小;②H1与H0的差异大小:如差异增加,得到更大的检验效能;③样本量:临界值不变时更多的数据会得到更大的检验效能;④σ:σ减,得到更大的检验效能。
某校一年级小学生身高的平均值为µ,标准差为σ。则在该校随机抽取的100名一年级小学生中,身高均数服从的分布为() A.N(µ,σ2) B..N(µ,σ2/100) C.N(µ,σ2/10) D.N(µ,σ/10)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4。中心极限定理:从任意均数等于µ,方差等于σ2的一个总体中抽取样本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当样本量n很大时,无论总体分布形态如何,样本均数X̅的抽样分布近似正态分布:X̅近似服从正态分布N(µ,σ2/n)。
某地区对新生儿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抽样调查,在重复进行的两次随机抽样中,血红蛋白水平的90%置信区间分别为(179g/L,186g/L)和(183g/L,190g/L),这两个置信区间不同的原因为() A.抽样误差 B.系统误差 C.置信度太小 D.样本量太小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67。统计量的值在重复随机抽样的样本中各不相同,这种统计量随着样本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称为抽样变异。抽样变异更常用的说法是抽样误差。抽样误差表达了统计量与待估计总体参数之间不完全相等的事实。本题两次抽样得到90%置信区间不同,原因就来自抽样误差。
进行正态分布总体的均数估计,当确定了置信度时,误差范围取决于() A.标准误 B.标准差 C.样本量 D.样本均数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7-P128。对于一个观察到的样本,µ的置信度为C的置信区间为x̅±z'σ/√n,其中x̅为µ的估计值,z'σ/√n为误差范围。本题确定了置信度,即z'确定,则误差范围取决于σ/√n,即标准误。
对总体重复进行样本量不同的随机抽样,95%的置信区间越窄,表明()越大 A.标准误 B.标准差 C.样本量 D.样本均数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27-P128。对于一个观察到的样本,µ的置信度为C的置信区间为x̅±z'σ/√n,其中x̅为µ的估计值,z'σ/√n为误差范围。可以看出,样本量n越大,置信区间越窄。
样本量不变,当检验水准α从0.05提高到0.10时,() A.Ⅰ型错误的概率减小 B.Ⅱ型错误的概率减小 C.Ⅱ型错误的概率没有变化 D.Ⅰ型错误和Ⅱ型错误的概率同时增加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42-P144。当H0为真拒绝H0(接受H1),此时的错误称为第Ⅰ类错误;当H1为真接受H0(拒绝H1),此时的错误称为第Ⅱ类错误。检验水准α就是犯第Ⅰ类错误的概率。样本量不变,当检验水准α升高,Ⅱ型错误的概率减小。
样本量不变,当检验水准α从0.05减小到0.01时,() A.Ⅰ型错误的概率减小 B.Ⅱ型错误的概率减小 C.Ⅱ型错误的概率没有变化 D.Ⅰ型错误和Ⅱ型错误的概率同时增加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42-P144。当H0为真拒绝H0(接受H1),此时的错误称为第Ⅰ类错误;当H1为真接受H0(拒绝H1),此时的错误称为第Ⅱ类错误。检验水准α就是犯第Ⅰ类错误的概率。样本量不变,当检验水准α减小,Ⅰ型错误的概率减小。
样本量从100增加到200时,() A.Ⅰ型错误的概率减小 B.Ⅱ型错误的概率减小 C.Ⅱ型错误的概率没有变化 D.Ⅰ型错误和Ⅱ型错误的概率同时增加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42-P144。当H0为真拒绝H0(接受H1),此时的错误称为第Ⅰ类错误;当H1为真接受H0(拒绝H1),此时的错误称为第Ⅱ类错误。检验水准α就是犯第Ⅰ类错误的概率。固定检验水准下的检验效能就是1减去犯第Ⅱ类错误的概率。常用β表示犯第Ⅱ类错误的概率,1-β表示检验效能。常见的控制β的方法为增加样本量。
第七节、基本情形的参数推断
配对t检验中,用药前数据减去用药后数据和用药后数据减去用药前数据,两次t检验() A.t值符号相同,但结论相反 B.t值符号相反,结论相反 C.t值符号相同,结论相同 D.t值符号相反,但结论相同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52-P153。配对设计中,研究者关心的变量常常是对子效应均值的差值(μd=μ1-μ2)而不是各自的效应值μ1和μ2。配对t检验适用于配对设计的定量数据的两样本均数比较,其比较目的是检验两配对样本均数所代表的未知总体均数μd是否有差别。即用t检验推断两样本差值μd是否为0,无论是用药前数据减去用药后数据还是用药后数据减去用药前数据进行t检验,其结论都应相同,但t值符号相反。
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时,P值越小,越有理由认为() A.两总体均数不同 B.两样本均数差别越大 C.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 D.两样本均数不同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59。两样本均数比较的假设检验判断总体均数是否存在差,因此t检验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时,P值越小,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
对于同一来自于配对设计的定量资料,定量变量的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与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相比,一般情况下为() A.大样本时二者效能一致 B.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的检验效能高一些 C.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的检验效能高一些 D.二者效能相等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56。两样本均数差值的t统计量要比单样本均数的t统计量更稳健。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的检验效能高一些。
已知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红蛋白量服从正态分布N(µ,σ2),今测定某地100名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红蛋白量,得到样本均数x̅̅、标准差s,则该地正常成年男子平均血红蛋白量的95%置信区间可用公式() A.x̅±1.64s B.x̅±1.96s/10 C.x̅±1.96s D.x̅±1.64s/10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51。当总体标准差σ未知,但当样本n足够大时,例如n>50,t分布近似标准正态分布,可用标准正态分布代替t分布,按总体均数μ的1-α置信区间进行近似计算。该地正常成年男子平均血红蛋白量的95%置信区间用公式x̅±1.96s/10。
甲、乙两人分别从随机数字表中抽得30个随机数字(都取两位数字)作为两个样本,求得x̅1、s12、x̅2、s22则理论上() A.分别由甲、乙两样本求出的总体均数95%置信区间,很可能有重叠 B.x̅1=x̅2,s12=s22 C.作两样本均数t检验,必然得出无差别的结论 D.作两样本方差齐性的F检验,必然得出方差齐的结论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60。两样本比较的目的是推断其所代表的总体的参数是否不同,通常需要推断两总体均数是否相等或两总体方差是否不等,而后者通常是前者的前提条件,即在进行两样本均数比较的检验时要求两样本来自方差相等的两个总体。由于抽样误差的存在,即使从方差相等的两个总体中分别抽样,两样本方差往往不等,但不会相差很大。分别由甲、乙两样本求出的总体均数95%置信区间,很可能有重叠。
用某型麻疹疫苗接种一批麻疹易感儿童,把接种后已阳转者96人作为观察对象,3年后复查仍为阳性者有85人,计算该疫苗接种阳转者3年后仍保持阳性的百分率的95%置信区间采用() A.t分布法 B.Poisson分布法 C.正态近似法 D.校正样本率的正态近似法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64。当阳性事件和阴性事件发生次数均较大时,一般nπ>5且n(1-π)>5时,样本率p的抽样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样本量较大时,单个总体率π的1-α置信区间采用近似正态法。
当两总体方差不齐时,两样本均数比较应采用() A.t'检验 B.F检验 C.Z检验 D.t检验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59。若两总体方差不等,即σ1≠σ2时,可采用数据变换或t'检验或基于秩次的非参数检验。当两总体方差不齐时,两样本均数比较应采用t'检验。
当两组均不服从正态分布时,两组样本方差齐性检验应采用() A.Levene检验 B.F检验 C.Z检验 D.t检验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62。对于两样本方差的齐性检验,除F检验外,Levene检验和Bartlett检验也是常用的检验方法。F检验和Bartlett检验要求数据服从正态分布;Levene检验不依赖总体分布的具体形式,更为稳健。当两组均不服从正态分布时,两组样本方差齐性检验应采用Levene检验。
第八节、多个均数的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为() A.组间均方大于组内均方 B.误差均方必然小于组间均方 C.总离均差平方和及自由度按设计可以分解成几种不同的来源 D.组间方差显著大于组内方差时,该因素对所考察指标的影响显著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74。方差分析亦称为变异度分析,其基本思想为:根据研究目的和设计类型,将全部观察值的总变异分解为两个或多个部分,各部分的变异可由不同处理因素的影响效应或误差的效应解释,将各影响因素产生的变异与随机误差变异进行比较,以推断该因素是否存在影响效应。即总离均差平方和及自由度按设计可以分解成几种不同的来源。
对同一计量资料,当处理组数为两组时方差分析结果与t检验的结果是() A.方差分析的结果更可靠 B.t检验的结果更可靠 C.完全等价且=F D.完全等价且t2=F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83。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是两组t检验的扩展,对于两个独立均数比较的情形存在F=t2。对同一计量资料,当处理组数为两组时方差分析结果与t检验完全等价且t2=F。
完全随机设计资料方差分析的总变异分解为() A.MS总=MS组间+MS组内 B.SS组间>SS组内 C.MS组间<MS组内 D.SS总=SS组间+SS组内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76。总变异可分解为两个部分:组件变异和组内变异。SS总=SS组间+SS组内
方差分析后,如果P<0.05,则结论应为() A.各样本均数全相等 B.各总体方差全相等 C.各样本均数不全相等 D.至少有两个总体均数不等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多个总体均数不全等,即至少有两个总体均数不等。P<0.05,则至少有两个总体均数不等。
k个组方差齐性检验结果为P<0.1,可认为() A.各样本方差全相等 B.各总体均数全相等 C.总体方差全不相等 D.至少有两个总体方差不等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80。方差齐性检验时a通常设置为0.1,P>a时接受H0;P<a是接受H1。方差齐性检验结果为P<0.1,k个方差不全相等,即至少有两个总体方差不等。
某研究者在4种不同温度下分别独立地重复10、11、12和13次试验,共测得某定量指标的数据46个,问该资料方差分析的误差自由度是() A.40 B.41 C.42 D.43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78。自由度是指有效的变异个数。组内自由度=观测总数-组数。4个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得到46个数据,则误差自由度为46-4=42。
某医师用A、B、C三种方案分别治疗缺铁性贫血患者20例、30例和25例。治疗1个月后,记录Hb的变化量(g/L)。若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查这三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其检验假设H0为() A.3个样本均数全相等 B.3个总体均数全相等 C.3个样本均数不全相等 D.3个总体均数不全相等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77。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的零假设为H0,即所有总体均数相等。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查这三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其检验假设H0为3个总体均数全相等。
某研究者将80只小白鼠随机分配到4种不同的饲料组中,喂养1个月后,观察每只小白鼠的肝重比值(即肝重/体重),期望了解各饲料对小白鼠肝重比值的影响情况是否相同。如果该资料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条件,正确的统计分析思路应当是() A.进行6次t检验 B.进行6次Z检验 C.先作方差分析后作t检验 D.先作方差分析后作SNK-q检验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85。如果需要明确哪些组之间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作均数的多重比较。经方差分析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后,再对之中的任意两个均数都进行比较,可采用SNK法。如果该资料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条件,先作方差分析后作SNK-q检验。
某研究者测量了20名尘肺患者、25名尘肺可疑患者和30名健康人的用力肺活量,求得其均数分别为1.13L、2.12L和3.25L,能否据此认为这三组人群的用力肺活量存在不同?您的答案是() A.能,因为三个样本均数不同 B.不能需要对3个样本均数作两两比较t检验才能确定 C.不能,需要对3个样本均数作两两比较Z检验才能确定 D.不能,需要作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和多个样本均数间的多重比较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74。对于多个均数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方差分析。三个样本均数不同还不能推断总体均数不同,需要需要作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和多个样本均数间的多重比较。
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五个总体均数,得出P<0.05,若需要进一步了解其中一个对照组与其他四个实验组总体均数有无差异,可选用检验方法是() A.Z检验 B.t检验 C.方差分析 D.unnett-t检验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85。如果需要明确哪些组之间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作均数的多重比较。常用方法有SNK法、Dunnett-t检验和Bonferroni法。
探索性研究设计实施时,常未考虑均数多重比较问题,经方差分析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后,才决定对其中的任意两个均数都进行比较,这时可采用的检验方法是() A.Z检验 B.t检验 C.方差分析 D.SNK-q检验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85。如果需要明确哪些组之间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作均数的多重比较。常用方法有SNK法、Dunnett-t检验和Bonferroni法。
第九节、分类变量的χ2检验
利用χ2检验公式不适合解决的实际问题是() A.比较两种药物的有效率 B.拟合优度检验 C.两组患者血型构成比的比较 D.两组病情“轻、中、重”的严重程度比较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03。χ2检验,除了考察分类变量的实际频数与理论频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由此推断两个或多个总体率(或构成比)的不同;可以考察两个或多个分类变量的关联性;还可用于判断实际样本的观察频数分布是否服从某一理论期望频数分布,即拟合优度检验。
欲比较两组阳性反应率,在样本量非常小的情况下(如n1<10,n2<10)应采用() A.四格表χ2检验 B.校正四格表χ2检验 C.Fisher确切概率法 D.配对χ2检验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八版P193。X2检验本质是将连续型变量的分布用于分类变量的推断,故四格表X2检验的基本公式和专用公式均有着较为严格的适用条件。(1)若n≥40,且任意一个格子的理论频数Tij≥5,可直接使用。(2)若n≥40,但出现1个格子的理论频数1≤Tij<5时,则需对X值按式进行连续性校正。(3)若n<40或者任意一一个格子的理论频数Tij<1时,则X2检验不再适用,宜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处理。
进行三组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如χ2>χ20.01,2,可认为() A.三组样本率均不相同 B.三组总体率均不相同 C.三组样本率相差较大 D.至少有两组总体率不相同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八版P208。对于多个率或构成比比较的RXC交叉表x2检验,当其结论为拒绝H0时,仅表示多组之间至少有两组的总体率或频率分布不同,但并不意味着任意两组之间均有差别。若要明确究竟是哪两组之间存在差别,可做率的多重比较,即进行x2分割。
从甲、乙两文中,查到同类研究的两个率比较的χ2检验,甲文χ2>χ20.01,1,乙文χ2>χ20.05,1,可认为() A.两文结果有矛盾 B.两文结果完全相同 C.甲文结果更有理由拒绝H0 D.乙文结果更有理由拒绝H0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92。χ2检验的基本思想实质是将对两个或多个总体率(构成比)的比较转化为实际频数与理论额数吻合程度的比较。由于在每一条自由度固定的χ2分布曲线下,各个χ2值与其特定概率P值相对应(如图)。若χ2值所对应的概率小于或等于事先所规定的检验水准,即可说明实际频数和理论频数吻合程度较差,从而有理由拒绝Ho,接受H1认为总体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若实际频数与理论频数的吻合程度较高,则不能拒绝H0,尚不能认为总体间存在明显的差别。
行×列表用χ2检验的条件为() A.理论频数小于5的格子数少于总格子数的1/5 B.理论频数小于5的格子数少于总格子数的1/4 C.理论频数小于5的格子数少于总格子数的1/5且无任一理论频数小于1 D.总例数大于等于40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96。1.RxC交叉表的X2检验要求理论频数不宜太小。2.若理论频数过小,或有1/5以上格子理论频数小于5时,应考虑增加样本量,或结合专业知识对行或列进行合并。3.若出现一个格子的理论频数小于1,应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一般采用软件实现计算。
R×C表中如有一个格子实际频数A=0,则() A.不能作χ2检验 B.必须用校正χ2检验 C.可以直接作χ2检验 D.还不能决定是否可作χ2检验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90。A:实际频数=0,不代表理论频数=0。是否可以做卡方检验,需要根据样本量和理论频数确定,A错误。B:R×C列联表没有校正公式,只有四格表资料存在校正公式,B错误。C:因为题目中未给出理论频数和样本量,所以还不能决定是否可作χ2检验。C错误。D:因为题目中未给出理论频数和样本量,所以还不能决定是否可作χ2检验,D正确。
为研究新型补钙制剂的临床效果,40例儿童给予这种新型补钙制剂,其中8例患佝偻病,另一组16例给予钙片,其中6例患佝偻病,欲研究两种药物预防儿童佝偻病的患病率是否不同,应采用() A.不需校正的χ2检验 B.校正χ2检验 C.Fisher确切概率法 D.还不能决定是否可作χ2检验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90-P193。根据题目可以判断选择四格表的卡方检验,如图。计算最小实际频数=(14×16)/56=4<5,根据适用条件,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四格表χ2检验的基本公式和专用公式均有着较为严格的适用条件。(1)若n≥40,且任意一个格子的理论频数Tij≥5,可直接使用。(2)若n≥40,但出现1个格子的理论频数1≤Tij<5时,则需对χ2值按式进行连续性校正。(3)若n<40或者任意一一个格子的理论频数Tij<1时,则χ2检验不再适用,宜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处理。
为了研究注射针头和注射针筒高压蒸气灭菌效果的差别,某医生随机抽查高压蒸气灭菌后检出情况,抽取注射针头28份,其中13份不合格,抽取注射针筒15份,其中4份不合格,欲研究注射针头和注射针筒高压蒸气灭菌效果是否不同,应采用() A.不需校正的χ2检验 B.校正χ2检验 C.Fisher确切概率法 D.还不能决定是否可作χ2检验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90-P193。根据题目可以判断选择四格表的卡方检验,如图。计算最小实际频数=(17×15)/43=5.9>5,根据适用条件,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四格表χ2检验的基本公式和专用公式均有着较为严格的适用条件。(1)若n≥40,且任意一个格子的理论频数Tij≥5,可直接使用。(2)若n≥40,但出现1个格子的理论频数1≤Tij<5时,则需对χ2值按式进行连续性校正。(3)若n<40或者任意一一个格子的理论频数Tij<1时,则χ2检验不再适用,宜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处理。
研究某地区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随体重指数分级(kg/m2)(≤18.5,18.5~22.9,23.0~24.9,25.0~29.9,≥30.0)的变化趋势,可以采用() A.成组资料的χ2检验 B.拟合优度χ2检验 C.配对资料的χ2检验 D.线性趋势χ2检验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08。1.第一步是根据题意判断是四格表的卡方检验配配对卡方检验还是其他卡方检验;这道题说的是患病率随体重的变化趋势,明显是线性趋势χ2检验,选D。2.线性趋热的卡方检验:当率是按自然顺序的等级分层时.除了可以用一般卡方检验比较各组率的差别处,还可以分析率是否随分层变化而变化的趋势。3.这道题目可以用排除法,题目说了变化趋势。
第十节、直线相关与回归的推断
对同一份双变量正态分布资料进行直线回归和直线相关分析时,下列正确的情形是() A.ρ>0时,b>0 B.r>0时,b<0 C.ρ=0时,r=0 D.r<0时,b<0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24-P225。ρ为总体相关系数,ρ=0表示两变量间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为样本相关系数,ρ=0时,r不一定为0,C错误。r<0表明变量之间呈负相关,斜率b<0,D正确。
如果直线相关系数r=-1,则一定有() A.b=-1 B.SS回归=SS残差 C.SS总=SS残差 D.SS残差=0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30。SS残差称为残差平方和。它反映了除x对y的回归关系影响之外的所有一切因素对y的变异的影响,也即在总平方和中无法用回归关系解释的部分,表示考虑回归关系之后y的变异。在散点图中,各实测点离回归直线越近,SS残差越小,说明回归效果越好。r=-1,说明散点图中所有的点恰好落在一条直线上,所以SS残差=0,D正确。SS总=SS回归+SS残差,SS残差=0,即SS总=SS回归,B、C错误。
直线相关分析中,对总体相关系数ρ是否为0作t检验,其自由度是() A.1 B.2 C.n-1 D.n-2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29。
直线相关分析中,对总体相关系数ρ是否为0作假设检验,得到|r|>r0.05//2,ν,则在α=0.05水平上() A.肯定两变量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 B.尚不能认为两变量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 C.可以认为两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D.可以认为两变量之间有线性相关关系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25-P226。|r|>r0.05//2,统计量绝对值越大,P值越小,从而P<0.001,故拒绝H0,即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两变量之间有线性相关关系,D正确。
一组双变量正态分布的资料,既作相关分析,又作回归分析。总体回归系数队是否不为零的假设检验可用() A.回归系数t检验 B.回归方差分析 C.相关系数t检验 D.以上都可以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28-P231。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可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同一数据作总体回归系数是否不为0的假设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的结论是一致的。
两组均服从双变量正态分布的资料分别进行总体相关系数p是否为0的假设检验,第一组资料相关系数r1检验结果P<0.01,第二组资料相关系数r2检验结果0.01<P<0.05,可以认为() A.第一组资料两变量间关系密切程度比第二组大 B.第二组资料两变量间关系密切程度比第一组大 C.两组资料的两变量间关系密切程度一样 D.很难说哪一组资料的两变量间关系密切程度更大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25。若P≤α,则拒绝零假设,两变量间的直线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两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若P>α,则不拒绝零假设,两变量间的直线直线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两个变量存在相关性。同时题中未说明检验水平α,无无法说明两组资料变量关系,D正确。
某项学生体质调查研究测量了150名12岁女生的体重(kg)与身高(cm),两指标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0<r<l,若以体重为反应变量,身高为解释变量进行直线回归,则一定有() A.常数项等于0 B.样本回归系数b>0 C.样本回归系数|b|≤1 D.样本回归系数b<0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27。y=b0+bx。0<r<l表明变量之间呈正相关,斜率b>0,B正确。
研究健康妇女基础代谢率[kJ/(m2·h)]依体重(kg)变化的回归关系时,SS残差的大小可以由()对基础代谢率的影响来解释 A.体重 B.年龄 C.遗传因素 D.体重以外的其他一切因素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30。SS残差称为残差平方和。它反映了除x对y的回归关系影响之外的所有一切因素对y的变异的影响,也即在总平方和中无法用回归关系解释的部分,表示考虑回归关系之后y的变异。题中x为体重,故SS残差为体重以外的其他一切因素,D正确。
某研究者观察了10例6个月至7岁贫血患儿的血红蛋白含量(g/L)与贫血体征(-+、++、+++)。请问:该资料未涉及到的变量类型是() A.定量变量 B.等级变量 C.有序变量 D.无序分类变量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8。血红蛋白含量(g/L)为定量变量,贫血体征(-+、++、+++)为等级变量,将两变量观测值从大到小排序编秩,即得有序变量,D错误。
某研究者观察了10例6个月至7岁贫血患儿的血红蛋白含量(g/L)与贫血体征(-+、++、+++)。请问:欲了解贫血患儿的血红蛋白含量与贫血体征的关联性,可进行() A.直线相关分析 B.Spearman秩相关分析 C.两小样本比较的t检验 D.基于秩的非参数检验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8。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主要用来描述存在等级变量时或者无法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其分布特征时两个变量间关联的程度和方向。
第十一节、调查研究设计
下列属于非概率抽样调查方式的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定额抽样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86。常用的非概率抽样的方法有偶遇抽样、目的抽样、滚雪球抽样、定额抽样、空间抽样,D正确。A、B、C均为概率抽样。
以下关于概率比例抽样方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多阶段整群抽样 B.根据群的大小分层 C.样本抽取效率高 D.需要有明确的调查对象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84。概率比例抽样(PPS)是一种多阶段整群抽样,其中的群被选中的概率并不相等,而是与其规模大小成比例。概率比例抽样的优点是即使调查总体的规模大,范围广,也可以高效地抽取样品,A、C正确。B为分层抽样。
以下关于抽样调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按抽样方式可分为概率抽样调查和非概率抽样调查 B.按时间维度可分为横断面调查和纵向调查 C.适用于破坏性的实验检测 D.可以避免选择偏倚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0。按抽样方式,调查抽样可分为概率抽样调查和非概率抽样调查,A正确。
对分层抽样方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不能减少抽样误差 B.可对不同层采用不同的抽样方法 C.可对不同层进行独立分析 D.主要用于层间差异较大的情况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9-P280。分层抽样先将总体中全部个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层”,再从每一层内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样本。在各个层中再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各层也可以独立分析。优点是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抽样误差小。
以下属于数据质量评价指标的是() A.内容效度 B.结构效度 C.重测信度 D.以上都是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87-P288。效度评价指标包括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标准关联效度。信度评价指标包括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和内部一致性效度。
关于调查研究的调查方法,最主要的选择标准是() A.研究工作方便易行 B.研究者的主观意愿 C.研究的目的和条件 D.调查对象所能提供的信息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1。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具备的调查条件来确定调查方法。
一般来说,信度与效度的相关系数小于()表示信度与效度较差。 A.0.05 B.0.1 C.0.4 D.0.6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89。信度和效度的考评大多是计算各种相关系数,其取值越接近1越好,越接近0越差。一般来说,0.9以上可以认为很好,0.7以上为好,低于0.4算差。
纸质调查表收集后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加工的步骤不包括() A.问卷完整性检查 B.对调查表的调查项目进行分析及筛选 C.检查问卷的逻辑矛盾 D.数据编码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6。纸质调查表的数据整理分析步骤为问卷核查(包括完整性核查和逻辑性检查)、数据编码、数据录入、数据整理、数据分析。B为调查表制定的步骤。
调查表制定应该注意的问题不包括() A.避免在调查表中使用不确切的频度副词 B.避免出现令被访者难堪的敏感隐私问题 C.尽可能减少使用封闭性问题 D.复杂难答的问题应尽量安排在调查表的最后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4-P275。问题的设置:1.避免不确切的表述;2.避免判定性问题;3.避免引导性问题;4.避免难堪或禁忌的敏感问题;5.避免笼统和抽象的问题;6.避免多重问题。
以下关于非概率抽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需要考虑等概率原则 B.依赖研究人员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C.可以取代概率抽样 D.简便易行,节约资源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85。非概率抽样不考虑随机抽样中的等概率原则,而主要依据研究者的主观意愿,经验或方便程度等条件来抽取调查对象。
某市有人口400万,其中中老年人约占45%,现欲进行一项中老年人食管癌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该研究的调查对象应该是() A.该市的所有常住人口 B.该市所有中老年人 C.该市所有食管癌患者 D.该市所有中老年食管癌患者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1。中老年人为调查的总体。
拟采用生存质量调查表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进行随访,关于调查表的提问顺序不恰当的是() A.简单的问题放前面,复杂生疏的问题放后面 B.事实、行为方面的问题先问,敏感性问题放最后 C.涉及相同内容的问题尽量集中 D.笼统抽象的问题放前面,比较确切的问题放后面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4-P275。问题的设置:1.避免不确切的表述;2.避免判定性问题;3.避免引导性问题;4.避免难堪或禁忌的敏感问题;5.避免笼统和抽象的问题;6.避免多重问题。
某研究者拟从社区中收集居民生活习惯调查问卷,在对这些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过程中,以下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提前制定统一的数据编码规则方便后续数据分析 B.采用双录入法保障问卷录入质量 C.对问卷同时进行逻辑检查和完整性核查 D.严格按照事先制订的计划进行数据分析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6。纸质调查表的数据整理分析步骤为问卷核查(包括完整性核查和逻辑性检查)、数据编码、数据录入、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应当按照调查研究设计遵循一定的计划,有时也需要在实际分析过程中灵活变换,采用更为恰当的分析方法,D错误。
某课题组在一家三甲医院开展食管鳞癌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选择新入院的食管鳞癌患者进行生活方式调查,并收集有关的生物学标本进行检测。对该研究的调查员所进行的培训说法错误的是() A.介绍本次研究的计划、目的、方法等情况 B.仅挑选易出错的问卷内容进行讲解 C.进行模拟调查发现问题 D.规范调查方法,建立监督机制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5,调查问卷的培训,逐项讨论问卷内容,统一理解每个问题,B错误。
某课题组在一家三甲医院开展食管鳞癌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选择新入院的食管鳞癌患者进行生活方式调查,并收集有关的生物学标本进行检测。调查过程中发现某一问卷在不同时间对同一患者进行重复测量的结果一致性较差,下列对该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不同调查员的询问方法可能存在差异 B.两次问卷询问间隔的时间可能较长 C.一致性较差反映了该问卷的效度较差 D.一致性较差反映了该问卷的信度较差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87-P288。效度即真实性,也称准确性。信度指调查表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一致性。重复测量的结果一致性较差,表示信度较差,C错误。
对吸毒者、女性性服务者的调查,宜用() A.单纯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整群抽样 D.滚雪球抽样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86。滚雪球抽样:当无法了解总体情况时,可以从能找到的少数个体入手,对他们进行调查,并请他们介绍其他符合条件的人,扩大调查面,如此重复下去直到达到所需的样品量。
主要用于总体不太大的情形,是其他抽样方法的基础的是() A.单纯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整群抽样 D.分层抽样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7。简单随机抽样就是典型的概率抽样,它使得总体中每一个个体具有相等的机会被选择。但当总体较大或变异范围较大时,不适用。
抽取某小学几个班级里的所有学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宜用() A.单纯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整群抽样 D.分层抽样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81。整群抽样是以“群”为基本单位的抽样方法。先将总体分成若干个群,从中随机抽取一些群,被抽中群内的全部个体组成调查的样本。
按年龄大小分组后对肺癌患者的心肺功能进行抽样调查,宜用() A.单纯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整群抽样 D.分层抽样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9-P280。分层抽样先将总体中全部个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层”,再从每一层内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样本。在各个层中再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各层也可以独立分析。优点是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抽样误差小。
当观察个体按顺序有周期趋势变化时,不宜用() A.单纯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整群抽样 D.分层抽样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9。系统抽样是按照某种顺序给总体中的个体编号,然后随机地抽取一个号码作为第一调查个体,其他的调查个体则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系统”的抽取。缺点是当总体的观察个体按顺序有周期性或单调增减趋势时,可能产生偏倚。
第十二节、实验研究设计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A.随机、对照、重复 B.对照、重复、盲法 C.随机、重复、配对 D.随机、重复、盲法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94。实验研究必须遵循对照、随机和重复这三个基本原则。
处理因素作用于实验对象的反应需通过观察指标来表达,则选择指标的依据是具有 A.客观性 B.灵敏性与特异性 C.准确性与精密性 D.以上说法全对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92-P293。观察指标的选择除了本质关联和尽可能客观外,还需注意要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
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A.实验效应、实验对象、实验场所 B.实验对象、研究人员、实验效应 C.实验因素、实验对象、实验效应 D.实验因素、实验效应、研究人员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91-P293。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包括:实验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
实验设计区别于观察性研究设计的本质特征是() A.实验设计需要设置对照 B.实验设计需要进行随机抽样 C.实验设计需要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化分组 D.实验设计需要对实验对象主动施加干预措施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90。实验研究与调查研究的本质区别在于,试验研究中人为地对实验对象施以处理(干预)措施,并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化分组。
下列研究设计中,对研究对象不施加干预措施的是() A.群随机试验 B.临床试验 C.调查设计 D.实验设计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70。调查研究设计属于观察性研究设计,主要特点是观察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情况,不施加处理因素(干预措施)。其余三项均为实验研究,需施加人为干预措施。
为评价社区干预对2型糖尿病控制的影响。2014年8月-2015年1月,研究者在某市两个社区服务中心,选取体检筛查出的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各95例,以社区为单位,随机决定其中一个社区为干预组,另一社区为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社区干预,干预周期为6个月。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并进行比较,评价干预效果。此设计属于() A.完全随机设计 B.配对设计 C.析因设计 D.群随机试验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05。群随机试验是指将一些完整的群体(不是单个的观测个体)随机分配到不同干预组的研究方法,又称为成组随机试验。群随机单元多种多样,可以是社区、工厂、医院、学校,也可是邻里、车间、病房、家庭等。完全随机设计:又称简单随机设计,其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方法将同质的实验对象分配到不同的组,各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处理。配对设计:是将实验对象按一定条件配成对子,再将每对中的两个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2个不同的处理组。配对的因素应为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非处理因素。析因设计: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处理因素的各水平进行组合,对各种可能的组合进行实验。医学研究中常采用析因设计研究两个或多个处理因素的效应以及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根据题干描述,该设计为群随机试验。
为比较两研究结果有无差异,已知δ=20%,α=0.05时,要达到80%的检验功效(l-β),需要100例样本,那么() A.若δ=15%,样本昼可少于100 B.若需要90%的检验功效,样本量可少于100 C.若α选择0.01,可降低犯Ⅱ类错误的概率 D.若把样本量增大到120,可降低犯Ⅰ类错误的概率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140-P144。当H0为真拒绝H0(接受H1),此时的错误称为第Ⅰ类错误;当H1为真接受H0(拒绝H1),此时的错误称为第Ⅱ类错误。检验水准α就是犯第Ⅰ类错误的概率,固定检验水准下的检验效能就是1减去犯第Ⅱ类错误的概率,常用β表示犯第Ⅱ类错误的概率,1-β表示检验效能。增加样本量可以降低犯第Ⅰ类和第Ⅱ类错误的概率。D正确。增加检验效能,需要增加样本量,则B错误。若α选择0.01,可降低犯Ⅰ类错误的概率。
研究者为了研究铜(Cu)和维生素E(VE)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肝损伤的联合保护作用,进行了一项动物实验。实验动物为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共60只,体重(190.2±5.3)g,随机均分为4组。VE组:VE150mg/kg灌胃。Cu组:0.40mg/kg(以Cu计)CuSO4灌胃。VE和Cu组(联合组)。CCl4组:生理盐水灌胃。以上各组每天定时灌胃1次,连续7天,于第8天各组腹腔注射玉米油溶解的CCl4230mg/kg,6小时后断头处死,立即取血和肝脏,测定血清酶学指标GPT和GOT。此设计属于() A.完全随机设计 B.配对设计 C.析因设计 D.随机区组设计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96-P302。析因设计: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处理因素的各水平进行组合,对各种可能的组合进行实验。医学研究中常采用析因设计研究两个或多个处理因素的效应以及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完全随机设计:又称简单随机设计,其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方法将同质的实验对象分配到不同的组,各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处理。配对设计:是将实验对象按一定条件配成对子,再将每对中的两个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2个不同的处理组。配对的因素应为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非处理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又称配伍设计,是将几个实验对象按性质(如动物的性别、体重,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等主要非处理因素)相同或相近者组成区组(或称配伍组),再分别将各区组内的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几个处理组。根据题干描述,该实验设计为析因设计。
在某抗肿瘤药物筛选试验中,将30只小白鼠按照体重分成6个区组,每个区组中的5只小白鼠随机分到5种药物组中去,观察药物对小白鼠的抑瘤效果,该研究实验设计类型属于() A.完全随机设计 B.配对设计 C.析因设计 D.随机区组设计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96-P302。随机区组设计:又称配伍设计,是将几个实验对象按性质(如动物的性别、体重,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等主要非处理因素)相同或相近者组成区组(或称配伍组),再分别将各区组内的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几个处理组。完全随机设计:又称简单随机设计,其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方法将同质的实验对象分配到不同的组,各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处理。配对设计:是将实验对象按一定条件配成对子,再将每对中的两个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2个不同的处理组。配对的因素应为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非处理因素。析因设计: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处理因素的各水平进行组合,对各种可能的组合进行实验。医学研究中常采用析因设计研究两个或多个处理因素的效应以及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根据题干描述,该实验设计为随机区组设计。
研究双酚A(BPA)对大鼠椎体及股骨骨密度的影响,选4周龄雌性F334大鼠共32只,体重(53.90±.23)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给予溶剂玉米油)、BPA50组50mg/(kg·d)、BPA200组200mg/(kg·d)、BPA400组400mg/(kg·d),每组8只。药物干预13周后测定各组椎体及右侧股骨骨密度,评价双酚A对骨密度的影响。该研究中设置的对照形式属于() A.空白对照 B.安慰剂对照 C.实验对照 D.标准对照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94。实验研究的对照形式有: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和相互对照等。空白对照: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常用于动物实验,在临床试验中主要用于安慰剂及盲法无法执行或执行困难的情况。安慰剂对照:或称伪药物,是一种无药理作用的制剂,不含试验药物的有效成分,但其外观如剂型、大小、颜色、重量、气味及口味等都与试验药物一样,不能为患者所识别。实验对照:对照组不接受处理因素,但接受某种与处理因素有关的试验因素。标准对照:用现有公认的标准方法或常规方法作为对照。本题为安慰剂对照。
研究双酚A(BPA)对大鼠椎体及股骨骨密度的影响,选4周龄雌性F334大鼠共32只,体重(53.90±.23)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给予溶剂玉米油)、BPA50组50mg/(kg·d)、BPA200组200mg/(kg·d)、BPA400组400mg/(kg·d),每组8只。药物干预13周后测定各组椎体及右侧股骨骨密度,评价双酚A对骨密度的影响。该研究实验设计类型为() A.完全随机设计 B.配对设计 C.析因设计 D.随机区组设计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96-P302。完全随机设计:又称简单随机设计,其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方法将同质的实验对象分配到不同的组,各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处理。配对设计:是将实验对象按一定条件配成对子,再将每对中的两个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2个不同的处理组。配对的因素应为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非处理因素。析因设计: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处理因素的各水平进行组合,对各种可能的组合进行实验。医学研究中常采用析因设计研究两个或多个处理因素的效应以及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随机区组设计:又称配伍设计,是将几个实验对象按性质(如动物的性别、体重,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等主要非处理因素)相同或相近者组成区组(或称配伍组),再分别将各区组内的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几个处理组。根据题干描述,该实验设计为完全随机设计。
为研究某种手术方式对脑外伤治疗疗效,以已有脑外伤的狗作为实验对象,实验组采用某手术方式,对照组仅给予脑外伤后的手术缝合。该对照属于() A.自身对照 B.安慰剂对照 C.实验对照 D.标准对照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94。实验研究的对照形式有: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和相互对照等。实验对照:对照组不接受处理因素,但接受某种与处理因素有关的试验因素。自身对照:对照与试验在同一对象身上进行,如身体对称部位或试验不同阶段分别接受不同的试验因素,一个为对照,一个为试验,比较其差异。安慰剂对照:或称伪药物,是一种无药理作用的制剂,不含试验药物的有效成分,但其外观如剂型、大小、颜色、重量、气味及口味等都与试验药物一样,不能为患者所识别。标准对照:用现有公认的标准方法或常规方法作为对照。根据题干描述,本题为实验对照。
欲研究不同剂量殡酸钾对缺稹大鼠甲状腺肿回缩效果的影响,选择断乳1个月,体重80~100g的Wistar低碘大鼠模型,随机分成3组:双蒸水组(对照组)、高碘组(300µg/L的碘酸钾水)、高碘2组(660µg/L的碘酸钾水)。喂养3个月后,观察各组大鼠的甲状腺肿发生情况。该对照属于() A.自身对照 B.安慰剂对照 C.实验对照 D.标准对照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94。实验研究的对照形式有: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和相互对照等。安慰剂对照:或称伪药物,是一种无药理作用的制剂,不含试验药物的有效成分,但其外观如剂型、大小、颜色、重量、气味及口味等都与试验药物一样,不能为患者所识别。自身对照:对照与试验在同一对象身上进行,如身体对称部位或试验不同阶段分别接受不同的试验因素,一个为对照,一个为试验,比较其差异。实验对照:对照组不接受处理因素,但接受某种与处理因素有关的试验因素。标准对照:用现有公认的标准方法或常规方法作为对照。根据题干描述,双蒸水为安慰剂,本题为安慰剂对照。
为研究某治疗足癣药物的疗效,入组患者左脚和右脚随机决定哪一侧用A药,哪一侧用B药。治疗一定时间后观测治疗效果。该对照属于() A.自身对照 B.安慰剂对照 C.实验对照 D.标准对照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294。实验研究的对照形式有: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和相互对照等。自身对照:对照与试验在同一对象身上进行,如身体对称部位或试验不同阶段分别接受不同的试验因素,一个为对照,一个为试验,比较其差异。安慰剂对照:或称伪药物,是一种无药理作用的制剂,不含试验药物的有效成分,但其外观如剂型、大小、颜色、重量、气味及口味等都与试验药物一样,不能为患者所识别。实验对照:对照组不接受处理因素,但接受某种与处理因素有关的试验因素。标准对照:用现有公认的标准方法或常规方法作为对照。根据题干描述,研究对象为同一对象身上,属于为自身对照。
第十三节、卫生统计常用指标
一个国家某死因顺位提前,则一定有() A.该死因死亡人数增加 B.该死因别死亡率增加 C.该死因死因构成比增加 D.该死因别病死率增加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23。死因构成比按大小排序的位次即为死因顺位。某死因顺位提前,则一定有该死因死因构成比增加。
以下哪个指标可反映疾病的预防效果() A.病死率 B.有效率 C.生存率 D.发病率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18。发病率是测量一定时期某地区人群中某病或伤害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分子为一定时期内观察人群中新发病例数,分母为同时期内观察人群总数或年平均人口数。发病率可反映疾病的预防效果。
以下哪个指标可反映疾病危害居民生命健康严重程度() A.某病病死率 B.某病治愈率 C.某病生存率 D.某病死亡率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20-P322。死亡率用于测量某年某地区居民总死亡水平。病死率是指人群或医疗机构一定时期患某病者因该病死亡的百分比。人群病死率反映该疾病的严重程度,医疗机构的病死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
关于疾病的患病率,以下论述不正确的是() A.患病率与疾病发病率有关 B.患病率与疾病病程长短有关 C.患病率与疾病生存率有关 D.某病患病率一定大于该病发病率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19。患病率通常是通过现况研究或横断面调查获得,指在调查或检查中的人中患某种疾病的人数所占比例,分为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患病率通常用于描述病程较长的慢性病在一定时期的患病情况。某病患病率不一定大于该病发病率。
关于婴儿死亡率,以下论述不正确的是() A.婴儿死亡率是评价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B.婴儿死亡率对期望寿命的影响较大 C.某地某年婴儿死亡率必大于该地该年新生儿死亡率 D.婴儿死亡率为0岁组死亡数与0岁组平均人口数之比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21。婴儿死亡率指某年某地区每1000活产儿中未满1周岁婴儿的死亡频率。
以下哪个指标,不是以活产儿总数为其分母() A.婴儿死亡率 B.新生儿死亡率 C.围产儿死亡率 D.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22。围产儿死亡率指围产期的胎儿死亡数(死胎、死产)和出生7天内的新生儿死亡数占死亡数(死胎数+死产数)与活产数之和的比。
总和生育率是指() A.一批妇女一生平均生育的子女数 B.一批妇女按某年的年龄别生育水平计算,一生平均生育的子女数 C.一批妇女某年的平均活产数 D.一批妇女按某年的年龄别生育水平计算,一生平均生育的女婴数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14。总和生育率表示每个妇女一生平均生育子女数。总和生育率的基本含义是∶假定同时出生的一代妇女,按照某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其一生的生育经历,则年龄别生育率之和乘年龄组组距,就是这一代妇女平均每人可能生育的子女数。
甲县恶性肿瘤粗死亡率比乙县高,但经年龄标准化后,甲县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却比乙县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低。造成此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甲县的诊断水平高 B.甲县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比乙县小 C.甲县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比乙县大 D.甲县的肿瘤防治工作比乙县差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29-P330。年龄标准化率计算公式为各组的标准人口构成乘以其患病率,得各组的预期患病率,各组的预期患病率之和为标准化率。经年龄标准化后,甲县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却比乙县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低。造成此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甲县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比乙县大。
某公司2013年年初共有员工580人,同年第三季度初新增员工20人,全年新老员工无一人离开公司。公司2013年6月组织全体员工体检,体检结果为:高血压患者检出25例,糖尿病患者检出5例。关于该公司2013年体检结果,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A.高血压发病率是25/(580+20) B.高血压发病率是25/(580+10) C.高血压发病率是25/580 D.高血压患病率是糖尿病患病率5倍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18。发病率是测量一定时期某地区人群中某病或伤害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分子为一定时期内观察人群中新发病例数,分母为同时期内观察人群总数或年平均人口数。
某地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20.3%,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72.2%,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5%。该地2010年人口少儿负担系数为() A.20.3% B.7.5% C.38.5% D.0.281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13。少儿负担系数的分子为≤14岁人口数,分母是劳动力年龄(15~64岁)的人数。该地2010年人口少儿负担系数为:20.3%/72.2%×100=28.1%。
某地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20.3%,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72.2%,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5%。该地2010年人口老年人口系数为() A.20.3% B.0.075 C.38.5% D.28.1%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12。老年人口系数简称老年系数,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构成比,说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可作为划分人口类型的尺度,一般把65岁及以上的人口称为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5%。
反映急性疾病治疗效果的指标是() A.发病率 B.治愈率 C.生存率 D.死亡率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19。治愈率主要用于对急性疾病治疗效果的评价。
反映疾病在人群中现患水平的指标是() A.发病率 B.治愈率 C.生存率 D.患病率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19。患病率通常是通过现况研究或横断面调查获得。患病率反映疾病在人群中现患水平。
反映肿瘤等慢性病预后评估的指标是() A.发病率 B.治愈率 C.生存率 D.死亡率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20。生存率是指病人经过t个时段后仍存活的可能性。生存率是反映肿瘤等慢性病预后评估的指标。
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指标是() A.自然增长率 B.性别比 C.老年系数 D.总和生育率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12。老年人口系数简称老年系数,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构成比,说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可作为划分人口类型的尺度,一般把65岁及以上的人口称为老年人口。
反映人口生育水平的指标是() A.自然增长率 B.性别比 C.老年系数 D.总和生育率
答案:D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14。测量人口生育水平的指标包括出生率、总生育率、年龄别生育率和总和生育率。
反映人口再生育水平的指标是() A.自然增长率 B.性别比 C.老年系数 D.总和生育率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15。测量人口再生育水平常用指标由人口自然增长率、再生育率和净再生育率。
反映卫生资源水平的指标是() A.围产儿死亡率 B.产后访视率 C.医院床位密度 D.新生儿死亡率
答案:C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25-326。卫生资源常用统计指标包括卫生服务可及性、卫生工作者密度、医院床位密度、卫生总费用与人均总费用、卫生支出致贫家庭比。
反映卫生服务水平的指标是() A.围产儿死亡率 B.产后访视率 C.医院床位密度 D.新生儿死亡率
答案:B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24-P325。卫生服务常用统计指标包括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出生登记覆盖率、死亡登记覆盖率、平均就诊次数。
反映孕妇保健水平的指标是() A.围产儿死亡率 B.产后访视率 C.医院床位密度 D.新生儿死亡率
答案:A
注释:《卫生统计学》第8版P322。围产儿死亡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它是衡量孕期、产期和产后妇女保健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围产儿死亡率反映孕妇保健水平。
第五部分、流行病学
第一节、绪论
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 A.人群 B.疾病和健康 C.疾病的影响因素 D.疾病的防制效果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5。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的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就是人群。
关于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以传染病为主的研究内容发展起来的 B.目前扩大到全面的疾病和健康状态 C.包括疾病、伤害和健康三个层次 D.健康是指无病和虚弱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流行病学是从以传染病为主的研究内容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扩大到全面的疾病和健康状态,包括了疾病、伤害和健康三个层次。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提出的关于健康的概念,即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各方面均处于完好状态,而不只是无病或虚弱”。
流行病学任务的三个阶段是() A.描述分布、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B.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C.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D.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流行病学任务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任务是“揭示现象”,即揭示流行(主要是传染病)或分布的现象。第二阶段是“找出原因”,即从分析现象找出流行与分布的规律和原因。第三个阶段是“提供措施”,即利用前两阶段结果,找出预防或控制的策略和措施,可用实验流行病学方法验证。
我国关于流行病学的定义与历史上哪位流行病学专家提出的定义相一致() A.Stallybrass B.MacMahon C.Lilienfeld D.Last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5-P6。我国在《流行病学》统编教材第3版(连志浩1992年)和第4版(李立明1999年)中给出的定义均为“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该定义与Last提出的定义一致。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组学技术的发展,作为病因学研究的引领方向是() A.生态流行病学 B.系统流行病学 C.遗传流行病学 D.行为流行病学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4。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组学技术的发展,系统流行病学成为病因学研究的引领方向。
流行病学的描述性研究不包括() A.队列研究 B.监测 C.现患调查 D.生态学研究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流行病学的描述性研究包括现况研究、监测和生态学研究。而队列研究属于分析性研究,详见图1-1。
流行病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求同法、数理法 B.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C.求异法、实验法、数理法 D.剩余法、观察法、数理法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流行病学研究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
可以产生病因假设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不包括() A.现况研究 B.队列研究 C.监测 D.病例对照研究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现况研究、监测和病例对照研究都有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的作用,即提出假设。而队列研究主要是检验或验证科研的假设(图1-1)。
关于健康的概念,描述正确的是() A.健康等于没有疾病和虚弱 B.身体生理生化的各种功能正常即为健康 C.精神处于完好状态即健康 D.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完好状态就是健康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4。1986年WHO在其发表的《健康促进渥太华宪章》中,对健康的定义提出了新的认识,强调“要实现身体、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人们必须要有能力识别和实现愿望、满足需求以及改善或适应环境”。
关于描述性研究,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描述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 B.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 C.提出病因假设 D.检验或验证假设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描述流行病学主要是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起到揭示现象,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的作用,即提出假设。而检验或验证假设属于分析流行病学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特征是() A.群体的特征 B.发展的特征 C.对比的特征 D.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特征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的思想,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
流行病学的实际应用范围不包括() A.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B.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研究 C.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D.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P8。流行病学的实际应用范围有5个方面,包括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防治的效果评价。
英国海军外科医生将12名坏血病患者分为6组进行对比治疗试验,证实了坏血病是由于缺乏新鲜水果和蔬菜引起的,该研究开创了以下哪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先河() A.病例对照研究 B.队列研究 C.现况研究 D.临床试验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P9。属于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中的实验法,采用临床试验研究方法,此事件也开创了流行病学临床试验的先河。
美国弗明汉地区,通过对一批人的长期随访观察,研究心血管病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采用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是() A.现况研究 B.队列研究 C.病例对照研究 D.生态学研究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3。在队列研究研究人群中,一般人群即某一区域范围内的全体人群,选择其中暴露于欲研究因素的人做暴露组。在一般人群中选择暴露组通常考虑两点:①不打算观察特殊人群发病的情况,而着眼于一般人群及今后在一般人群中的防治,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意义;②所研究的因素和疾病都是一般人群中常见的,不必要选择特殊人群或没有特殊人群可寻,特别是在研究一般人群的生活习惯或环境因素时。美国弗明汉地区的心血管疾病队列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健康女性HPV持续感染可引起宫颈癌前期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形成宫颈癌,对于宫颈癌患者继续跟踪随访,观察其转归状况和规律,此流行病学应用属于() A.健康促进 B.疾病监测 C.疾病病因的研究 D.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疾病的自然史是通过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发展规律,以进一步应用于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疾病在个体中有一个自然发展过程,如亚临床期、症状早期、症状明显期、症状缓解期、恢复期。此流行病学符合疾病的自然史。
“加强天花疾病监测、及时发现患者、对患者及时隔离治疗、并同时对周围人群有计划地接种牛痘”,在防控天花过程中,这属于天花的() A.预防策略 B.预防措施 C.预防性卫生监督 D.健康教育答案: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7。以全球消灭天花行动为例可以说明预防策略的有效性对既定目标能否实现起着关键的作用。
属于描述性研究的是() A.疾病监测 B.队列研究 C.临床试验 D.临床指南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8。描述性研究的种类包括现况研究、病例报告、病例系列分析、个案研究、历史资料分析、随访研究和生态学研究。它的特点是以观察为主要研究手段,不对研究对象采取干预措施,仅通过观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分析和总结研究对象或事件的特点。而队列研究属于分析流行病学研究,临床试验属于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属于分析性研究的是() A.疾病监测 B.队列研究 C.临床试验 D.临床指南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57。队列研究属于分析流行病学研究,它通过直接观察某因素不同暴露状况人群的结局来探讨该因素与所观察结局的关系。
属于实验性研究的是() A.疾病监测 B.队列研究 C.临床试验 D.临床指南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1。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实验三类。
调查某地60岁以上老年人白内障的患病率,适合选择的研究为() A.现况研究 B.病例对照研究 C.队列研究 D.实验流行病学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9。现况研究是通过对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疾病或健康状况和有关因素的分布状况的资料收集描述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病因线索,其它三个不符。
关于肿瘤发病预测模型的研究为() A.现况研究 B.病例对照研究 C.队列研究 D.理论流行病学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49。我国癌症登记中心支持开展肿瘤登记项目工作,定期发布癌症相关信息,系统整理肿瘤登记,死因监测,地理信息等相关数据,建立数学预测模型科学指导癌症规范化防治。数学预测模型属于理论流行病学。
由研究者控制干预措施的研究为() A.现况研究 B.病例对照研究 C.队列研究 D.实验流行病学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9。实验是在研究者的控制下,对研究对象人为施加或去除某种因素,进一步观察研究对象发生的改变,由此评价这些人为措施的效果。
既可以产生假设又可以检验假设的研究为() A.现况研究 B.病例对照研究 C.队列研究 D.实验流行病学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0。病例对照研究的用途中,它可以探索病因或危险因素,也可以在描述性研究或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初步形成病因假说的基础上检验某个或某几个病因假说。
第二节、疾病的分布
某地为了解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拟进行一次普查,根据调查结果可分析() A.发病率 B.罹患率 C.患病率 D.累积发病率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患病率通常用来反映疾病的现患状况,对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可反映其流行情况。
用来说明疾病对人群生命威胁程度的指标是() A.发病率 B.死亡率 C.患病率 D.病死率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8。病死率表示确诊某病者的死亡概率,它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治能力,常用于急性传染病,也可用于慢性病。
某地连续三年统计肝癌死亡情况,以判断肝癌的严重程度,较合理的指标是() A.粗死亡率 B.年龄标化死亡率 C.性别标化死亡率 D.病死率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8。病死率表示确诊某病者的死亡概率,它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治能力,常用于急性传染病,也可用于慢性病。
表示某市急性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宜用的指标是() A.发病率 B.死亡率 C.患病率 D.罹患率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5。发病率是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程度,发病率高对人群健康危害大。
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 A.年龄、性别、季节分布 B.年龄、季节、职业分布 C.年龄、季节、地区分布 D.时间、地区、人群分布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4。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不同地区的粗死亡率不能直接比较,因为() A.不同地区的发病率水平不一样 B.不同地区环境因素不一样 C.不同地区人口年龄构成不一样 D.不同地区医疗诊治不一样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7。不同地区死亡率进行比较时需将死亡率标化,标化后的死亡率称为标化死亡率或调整死亡率。同理,不同地区间的发病率、患病率等疾病频率的比较,也需要进行率的标化。
可引起某病的患病率与发病率比值加大的情况为() A.该病病死率增高 B.该病病程缩短 C.该病病程延长 D.该病治愈率提高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引起患病率升高的情况不包括() A.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高) B.治疗水平提高,患者免于死亡,但未痊愈,病程延长 C.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 D.病死率增高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引起患病率升高的主要因素;①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高);②治疗水平提高,病人免于死亡,但未痊愈,病程延长;③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④病例迁入;⑤健康者迁出;⑥易感者迁入;⑦诊断水平提高;⑧报告率提高。引起患病率降低的主要因素;①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②病死率增高;③病程缩短;④治愈率提高;⑤健康者迁入;⑥病例迁出。
下列因素与发病率的变化不相关的是() A.致病因素的作用明显加强和减弱 B.病死率的升高或下降 C.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或下降 D.诊断标准的变化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5。病死率不影响发病率。
在分析食物中毒暴发的可能原因时,适合采用的指标是() A.发病率 B.患病率 C.死亡率 D.罹患率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5。罹患率(attackrate)也是测量某人群某病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其计算公式与发病率相同,但它的观察时间较短,可以日、周、旬、月为单位,使用比较灵活。它的优点是能根据暴露程度较精确地测量发病频率,在食物中毒、职业中毒或传染病的暴发及流行中,经常使用该指标。
对急性重型肝炎抢救效果进行评价时,恰当的指标应是() A.死亡率 B.发病率 C.患病率 D.病死率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8。病死率表示确诊某病者的死亡概率,它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治能力,常用于急性传染病,也可用于慢性病。
以下能影响人群疾病的患病率的因素是() A.疾病治愈率的改变 B.疾病发生率的改变 C.疾病病例定义的改变 D.+B+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引起患病率升高的主要因素:①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高);②治疗水平提高,病人免于死亡,但未痊愈,病程延长;③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④病例迁入;⑤健康者迁出;⑥易感者迁入;⑦诊断水平提高;⑧报告率提高。引起患病率降低的主要因素:①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②病死率增高;③病程缩短;④治愈率提高;⑤健康者迁入;⑥病例迁出。
某疾病经过较长时间后其临床表现、死亡率、发病率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属于() A.疾病的季节性 B.疾病的长期变异 C.疾病的周期性 D.疾病暴发后的余波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3。长期趋势(seculartrend,secularchange)也称长期变异或长期变动,是指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临床特征、分布状态、流行强度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有些疾病可表现出经过几年或几十年发病率持续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续发率的用途不包括() A.比较不同传染病相对传染力的大小 B.比较家庭大小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 C.比较不同卫生条件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 D.病因不明疾病的病因调查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常用于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第一个病例发生后,在该病最短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出现的病例称续发病例,又称二代病例。续发率可用于比较传染病传染力的强弱,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及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
分析同一时期不同年龄组某疾病死亡率的变化时,适合采用() A.出生队列分析 B.交叉分析 C.横断面分析 D.年龄死亡相关分析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2。横断面分析这种方法主要分析同一时期不同年龄组或不同年代各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或死亡率的变化,多用于某时期传染病或潜伏期较短疾病的年龄分布分析。
疾病年龄分布中的出生队列分析方法是() A.不需要随访 B.观察一时间断面的死亡率 C.将同一时期同一年龄的人划为一组 D.说明同一时期不同年龄组死亡率的变化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3。出生队列分析同一时期出生的一组人群称为出生队列(birthcohort),对其随访若干年,以观察发病情况。这种利用出生队列资料将疾病年龄分布和时间分布结合起来描述的方法称出生队列分析。
关于病死率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用于说明疾病的危害程度 B.医护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病死率 C.不可以直接比较不同医院的病死率 D.患病率的降低可以降低病死率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8。患病率不影响病死率。
造成疾病季节性流行的因素不包括() A.营养素摄入不同 B.病原体繁殖高峰 C.病原体的变异速度 D.宿主动物繁殖高峰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2。疾病季节性升高的原因较为复杂,不仅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媒介昆虫、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家畜的生长繁殖等因素的影响,也受人的生活方式、生产、劳动条件、营养、风俗习惯、医疗卫生水平、暴露于致病因素的机会和人群易感性的影响。
综合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经典的流行病学方法是() A.出生队列研究 B.横断面研究 C.移民流行病学研究 D.分子流行病学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5。移民流行病学(migrantepidemiology)是进行疾病人群、地区和时间分布综合描述的一个典型。移民是指居民由原来居住地区迁移到其他地区,包括国外或国内不同省、市、自治区的现象。由于居住地变迁,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变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差异,移民人群疾病频率会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一种疾病的病死率为() A.每10万人的粗死亡率 B.该病的死亡专率 C.某疾病的死亡结果 D.该病患者因该病死亡的百分比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8。病死率(casefatalityrate)表示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者占该病病人的比例,表示某病病人因该病死亡的危险性。
6名寄宿学校的学生刚罹患水痘,恰逄端午节,所有寄宿的学生都回家过节,大约两周后,6名罹患水痘的学生的10名兄弟姐妹中有4名兄弟或姐妹也生了水痘,则水痘的续发率为() A.4/6 B.4月10日 C.4/16 D.6/10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5-16。续发率=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
甲、乙乡某病的粗死亡率相等,经过年龄标化后,甲乡标化死亡率>乙乡,其原因可能有() A.甲乡老人比重>乙乡 B.甲乡老人比重<乙乡 C.与年龄构成无关 D.甲乡女性人口数>乙乡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7。粗死亡率相同的情况下,标化死亡率越高,老人比重越低。
某社区检测了10000人的血清HBsAg,1000人阳性,该调查合适的描述指标为() A.发病率 B.患病率 C.罹患率 D.感染率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7。感染率(prevalenceofinfection)是指在某时间内被检人群中某病原体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通常用百分率表示。
2016年某县1~3月间共发生20例某病患者,在2016年年初已知有80例患者。期间因该病死亡4例,该县1~3月间的平均人口数为100万,则2016年1~3月间该病的患病率(1/10万)是() A.10 B.9.6 C.8.8 D.8.0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患病率(prevalence)也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20+80)/100万=10/10万。
对某地30万人进行某病普查,共查出该病病例90人,因此得出() A.某地某病发病率为30/10万 B.某地某病患病率为30/10万 C.某地某病罹患率为30/10万 D.某地某病续发率为30/10万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患病率(prevalence)也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90/30万=30/10万。
2003年某地区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暴露总人口数为10万人,经调查诊断发病例数共1500例,请问在资料分析时疾病的频率指标应选用() A.发病率 B.期间患病率 C.罹患率 D.感染率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5。发病率是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程度,发病率高对人群健康危害大。某些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变化可使发病率升高,某些有效的防制措施的实施可使其下降。通过发病率的比较,可了解疾病流行特征,探讨病因因素,提出病因假说,评价防制措施的效果。
某医院心血管内科2010年和2011年死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数分别为81人和101人,那么和2010年相比() A.2011年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死亡危险性更大 B.2011年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抢救失败的情况更为严重 C.2011年的心肌梗死死亡危险的增加不会有统计学意义 D.不能判断该科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频率2011年升高
答案:D
注释: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某县历年麻疹发病率均在5/10万~8/10万之间,去年该县麻疹发病率为7.5/10万,判断其流行强度为() A.散发 B.暴发 C.流行 D.大流行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1。散发(sporadic)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散发一般是对于范围较大的地区而言。确定散发时多与当地近三年该病的发病率进行比较,如果当年发病率未明显超过既往平均水平称为散发。
属于短期波动的是() A.2017年6月台湾省某市某小学和中学共169名学生发生食物中毒 B.我国北方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高峰在夏秋季 C.1965年前我国大中城市人群中麻疹每隔一年流行一次 D.近年来,猩红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有明显下降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短期波动(rapidfluctuation)一般是指持续几天、几周或几个月的疾病流行或疫情暴发,是疾病的特殊存在方式。其含义与暴发相近,区别在于暴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短期波动一般具有比较确定的原因,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大量人群同时或持续暴露于某共同致病因素,致使人群中疾病的病例数在短时间里迅速增多。如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伤寒、痢疾和麻疹的暴发或流行,以及化学毒物中毒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等也可导致疾病的短期波动。
属于严格的季节性的是() A.2017年6月台湾省某市某小学和中学共169名学生发生食物中毒 B.我国北方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高峰在夏秋季 C.1965年前我国大中城市人群中麻疹每隔一年流行一次 D.近年来,猩红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有明显下降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严格的季节性在某些地区以虫媒传播的传染病发生有严格的季节性,发病多集中在少数几个月内,其余月份没有病例的发生,如我国北方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高峰在夏秋季,北京和辽宁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季节为夏秋季,湖南发病较前两地区提前,其他季节无病例出现,表现出乙脑流行严格的季节性特点,而福建则全年均有病例发生,只是在夏秋季发病频率出现季节性升高。
属于季节性升高的是() A.2017年6月台湾省某市某小学和中学共169名学生发生食物中毒 B.我国北方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高峰在夏秋季 C.1965年前我国大中城市人群中麻疹每隔一年流行一次 D.细菌性痢疾多见于夏秋季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季节性升高一年四季均发病,但仅在一定月份发病率升高,如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全年均有病例发生,但肠道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而呼吸道传染病在冬春季高发。
属于周期性的是() A.2017年6月台湾省某市某小学和中学共169名学生发生食物中毒 B.我国北方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高峰在夏秋季 C.1965年前我国大中城市人群中麻疹每隔一年流行一次 D.近年来,猩红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有明显下降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2。疾病的周期性(cyclicvariation,periodicity)是指疾病频率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有规律地起伏波动,每隔若干年出现一个流行高峰的现象。
属于长期变异的是() A.2017年6月台湾省某市某小学和中学共169名学生发生食物中毒 B.我国北方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高峰在夏秋季 C.1965年前我国大中城市人群中麻疹每隔一年流行一次 D.近年来,猩红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有明显下降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3。长期趋势(seculartrend,secularchange)也称长期变异或长期变动,是指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临床特征、分布状态、流行强度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有些疾病可表现出经过几年或几十年发病率持续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属于人群分布的是() A.石棉工人中间皮瘤、肺癌及胃肠癌的发生率高于其他职业人群 B.水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流行性感冒等常在大城市发生流行 C.因诊断水平的提高使患病率升高 D.流行性乙型脑炎和脊髓灰质炎多为隐性感染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4。某些疾病的发生与职业密切相关,由于机体所处职业环境中的致病因素,如职业性的精神紧张程度、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及生物因素的不同可导致疾病分布的职业差异。石棉工人中间皮瘤、肺癌 及胃肠癌的发生率高于其他职业人群。
属于地区分布的是() A.石棉工人中间皮瘤、肺癌及胃肠癌的发生率高于其他职业人群 B.水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流行性感冒等常在大城市发生流行 C.因诊断水平的提高使患病率升高 D.流行性乙型脑炎和脊髓灰质炎多为隐性感染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9。由于生活条件、卫生状况、人口密度、交通条件、工业水平、动植物的分布等情况不同,在疾病的病种、死因顺位、发病率或死亡率等均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
属于时间分布的是() A.石棉工人中间皮瘤、肺癌及胃肠癌的发生率高于其他职业人群 B.水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流行性感冒等常在大城市发生流行 C.因诊断水平的提高使患病率升高 D.2015年上海市甲型H1N1流感流行在冬春季节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增高的现象称为季节性(seasonalvariation,seasonality)。季节性是疾病非常重要的流行病学特征,许多疾病发病率呈现季节性升高和降低交替的特点。
去年弗兰明汉姆研究中死于心脏疾病的女性的数量/弗兰明汉姆研究中心最初的女性数量() A.发病率 B.患病率 C.死亡率 D.病死率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死亡率(mortalityrate)表示在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总死亡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弗兰明汉姆城市最近的健康检查中患有心脏疾病的女性的数量/同期弗兰明汉姆城市居住的女性的数量() A.发病率 B.患病率 C.死亡率 D.病死率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患病率(prevalence)也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2016年A地区新诊断出患有肺癌的男性的数量/2016年7月1日A地区估计的居住男() A.发病率 B.患病率 C.死亡率 D.病死率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发病率(incidencerate)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
第三节、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具有的特征是() A.以个体为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 B.选择不同性质的人群进行对比 C.被调查人群是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获得的 D.描述疾病分布的特点,可提供疾病的病因线索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7。描述性研究主要用来描述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目的是提出病因假设,为进一步调查研究提供线索。
描述性研究主要适用于() A.病因研究 B.疾病分布调查 C.预防效果研究 D.疾病危险因素研究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7。描述性研究主要用来描述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态及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
下列有关现况研究优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可以检验疾病的病因 B.调查时可以同时测量多种因素 C.抽样调查时样本数量都比较小 D.不存在生存者偏倚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49。现况研究往往采用问卷调查或实验室检测等手段收集研究资料,故一次调查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其在疾病病因探索过程中,为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之一。调查时可以同时测量多种因素是现况研究的优点。
以下无法通过一次现况研究实现的是() A.掌握目标群体中某疾病的发病率及其分布状态 B.提供疾病的病因线索 C.对疾病监测等资料的质量评价 D.评价预防接种效果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9。现况研究是通过对于特定时点(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疾病或健康状态和有关因素的分布状况的资料收集、描述,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病因线索。《流行病学》第8版P42。现况研究的主要用途包括:确定高危人群、评价疾病检测、预防接种等防治措施的效果。
以下描述属于普查优点的是() A.调查的精确性高,不容易出现漏查 B.适合患病率较低疾病的调查 C.统一的调查技术可以有效保证调查质量 D.确定调查对象比较简单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41。普查即全面调查,是指再特定时点或时期内、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作为研究对象的调查;特点是调查对象为全体目标人群,不存在抽样误差。符合选项D-确定调查对象比较简单。
为了解人群中某病的患病情况,开展普查工作最适合于() A.患病率高的疾病 B.患病率低的疾病 C.不易发现的隐性疾病 D.病死率较高的疾病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41。普查不适用于患病率低且无简便易形诊断手段的疾病。所以选项B、C、D不符合普查的特点。
抽样调查的特点不包括() A.不适于患病率低的疾病 B.工作量相对较小,人力、物力投入相对较少 C.设计实施较复杂 D.样本量小容易发现遗漏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41。抽样调查的资料的重复或遗漏不易被发现;患病率太低的疾病也同样不适合用抽样调查,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量,抽样必须随机化,样本量要足够。选项D不属于抽样调查的特点。
以下有关样本量的描述,叙述正确的是() A.样本量宜大不宜小 B.样本量越大资料越准确 C.样本量足够就好 D.样本量大小由调查可行性决定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41。抽样必须随机化,样本量足量。
抽样误差最小的抽样方法是() A.单纯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46。分层抽样比单纯随机抽样所得到的结果精确度更高,组织管理更方便,而且它能保证总体中每一层都有个体被抽到,这样除了能估计总体的参数值,还可以分别估计各个层的情况,因此分层抽样技术常被采用。分层抽样的样本均数或样本率的方差最小。所以,分层抽样的误差是最小的。
以下符合生态学研究的特点是() A.机体内暴露水平上研究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B.群体水平上研究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C.个体水平上研究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D.分子水平上研究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52。生态学研究在收集疾病和健康状态以及某暴露因素的资料时,不是以个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而是以群体为单位的(如国家、城市、学校等),这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基本特征。
为研究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分布特点,欲对H市15岁以上的居民进行体检并填写健康调查问卷,应采用的调查设计方法是() A.H市所有医院病例报告 B.生态学研究 C.H市住院或门诊患者普查 D.现况调查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9。特定范围为H市,人群为15岁以上居民,疾病为高血压。符合现况研究的概念:通过对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疾病或健康状态和有关因素的分布状况的资料收集、描述,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病因线索。
一项调查收集了当地哮喘疾病频率资料,并从有关部门获取了该年度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欲作哮喘患病与空气质量关系研究,应采用的研究设计方法是() A.普查 B.抽样调查 C.现况研究 D.生态学研究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52。暴露因素为该年度空气质量检测数据,疾病为哮喘疾病,符合生药学研究:在群体的水平上研究某种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为研究某电锁厂附近地区人群慢性镉中毒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特点,在该电锁厂排放污水河流下游的5个村庄进行调查,每个村子各选取在当地居住5年以上,无职业性镉接触史的居民约200人,进行体检并填写健康调查问卷。此种研究属于() A.病例报告 B.现况研究 C.生态学研究 D.个案研究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9。现况研究是通过对于特定时点(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疾病或健康状态和有关因素的分布状况的资料收集、描述,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病因线索。本题的时间段为居住5年以上,特定范围为该电锁厂排放污水河流下游的5个村庄,所以此种研究属于现况研究。
某地开展痛风普查,10万人中发现痛风患者400例,据此可计算的频率指标是() A.罹患率为400/10万 B.发病率为400/10万 C.患病率为400/10万 D.累计发病率为400/10万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患病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本题的总人口为10万例,痛风病例为400例,所以患病率为400/10万。
某地区为调查中、小学生近视率以及在不同年级、城乡中的分布状况,在全区60所中、小学中进行抽样调查。较合理的抽样方法是() A.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B.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C.先整群抽样,再分层抽样 D.先分层抽样,再整群抽样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46-P47。分层抽样:先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总体(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整群抽样:将总体分为若干群组,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这种抽样方法为整群抽样。
通过生态学研究可实现的研究目的是() A.为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宫颈癌 B.对个别发生的麻疹患者进行调查 C.烟草消耗量与肺癌的关系研究 D.对临床诊疗过程中遇见的某罕见疾病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等进行描述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52。生态学研究是以群体为单位,描述不同人群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选项C疾病为肺癌,暴露因素为烟草消耗量。
通过普查可实现的研究目的是() A.为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宫颈癌 B.对个别发生的麻疹患者进行调查 C.烟草消耗量与肺癌的关系研究 D.对临床诊疗过程中遇见的某罕见疾病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等进行描述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41。普查的目的主要包括: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病人,如妇女的宫颈癌普查。
通过抽样调查可实现的研究目的是() A.为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宫颈癌 B.对个别发生的麻疹患者进行调查 C.烟草消耗量与肺癌的关系研究 D.为了获取某地高校学生的乙肝感染率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41。抽样调查是对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来推论其所在的总体的情况。
通过个案调查可实现的研究目的是() A.为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宫颈癌 B.对个别发生的麻疹患者进行调查 C.烟草消耗量与肺癌的关系研究 D.对临床诊疗过程中遇见的某罕见疾病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等进行描述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8。个案调查是指到发病现场对新发病例的接触史、家属及周围人群的发病或建立状况以及可能与发病有关的环境因素进行调查,以达到查明所研究病例的发病原因和条件,控制疫情扩散及消灭疫源地,防止再发生类似疾病的目的。
通过病例报告可实现的研究目的是() A.为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宫颈癌 B.对个别发生的麻疹患者进行调查 C.烟草消耗量与肺癌的关系研究 D.对临床诊疗过程中遇见的某罕见疾病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等进行描述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8。病例报告是对临床上某种罕见病的单个病例或少数病例的详细介绍。
第四节、队列研究
在队列研究中,结局的确切概念是指() A.统计检验结果 B.暴露属性的分组结果 C.观察中出现了预期结果事件 D.观察期限的终止时间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1。结局变量:也叫结果变量,简称为结局,是指随访观察中将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也即研究者希望追踪观察事件。结局就是队列研究观察的自然终点。
下列不属于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特点的是() A.可直接计算发病率 B.多数情况下要计算发病密度 C.多用于稀有疾病 D.每次调查能同时研究几种疾病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1、P75。1.C选项,对稀有疾病进行队列研究需要的样本量较大,常常难以实施,实际常用病例对照研究研究罕见疾病;2.A选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能直接观察到研究期内的新发病例数,可以直接计算发病率3.B选项,如果队列研究观察时间太长,研究对象进入队列的时间先后不一以及退出失访等造成每个研究对象被观察的时间不一样,此时计算发病密度来反映发病风险;4.D选项,队列研究可以获得除预期以外的疾病的结局资料,分析一因与多种疾病之问的关系。
对某病进行前瞻性研究时,最初选择的队列应由下列人员组成() A.患该病的人 B.未患该病的人 C.具有欲研究因素的人 D.具有该病家族史的人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59。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构模式图可知,最初选择的研究对象时必须是末出现所研究结局的人群,也就是确定目前末患该研究的疾病,然后再根据暴露状況分为暴露组与对照组。A错误,患病者结局己经出现,无法观察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所以患该疾病者会被排除队列;C错误,具有研究因素的人在纳入队列之后会被分入暴露组,无对照组;D错误,具有家族史的人也是属于暴露者,还未患病,也应该纳入队列之后进入暴露组。
欲了解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部分的大小时,常用的指标是() A.相对危险度 B.归因危险度 C.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D.人群归因危险度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2。1.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attributablerisk,PAR):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2.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指PAR占总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3.相对危险度(RR)这里的相对危险度通常包括了危险度比(riskratio,RR)或率比(ratertio,RR)。危险度比是暴露组的危险度(测量指标是累积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危险度之比。率比是暴露组与对照组的发病密度之比。RR表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对照组的多少倍,4.归因危险度(AR)又叫特异危险度、危险度差(riskdfference,RD)和超额危险度(excesrisk),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下列不属于队列研究的特点的是() A.属于观察法 B.需要设立对照组 C.能确证暴露与结局的因果联系 D.省时、省力、省钱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1。队列研究因需要长期随访队列,研究过程中会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且其组织和后勤工作亦相当艰巨。
下列不属于队列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相同点的是() A.均需给予人为的干预措施 B.均需设立对照组 C.均是由因及果的研究方法 D.均可能产生失访偏倚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57、P99。1.A正确,队列研究属于观察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对暴露组和对照组以及研究过程实施任何干预,对研究对象施加干预实验性研究。2.B错误,队列研究设暴露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实验性研究设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3.C错误,队列研究及实验性研究均是需要前瞻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得到研究结局,均能确定前因后果的时间顺序,因此均是由因及果的研究方法。4.D错误,均需要向前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研究对象不易保持依从性,容易产生失访偏倚。
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比较,错误的说法是() A.均是分析性研究方法 B.均属于观察法 C.均可以计算发病密度 D.队列研究验证病因假设的能力较病例对照研究强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57、P77。1.C错误,队列研究可从人群暴露于危险因素开始随访直到疾病发生,因此可以计算发病密度,病例对照研究只能得知研究对象目前是否患病情况,无法知道是否是新发病例还是1日病例;2.A说法正确,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主要用于检验或验证病因假设,均为分析性研究;3.B说法正确,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均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未施加任何干预;4.D说法正确,队列研究因是病因发生在前,疾病发生在后,因果现象的时间顺序合理,验证病因的能力较强,病例对照研究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验证因果关系的能力较弱。
有关队列研究暴露人群的选择,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A.职业人群 B.特殊暴露人群 C.一般人群 D.患有某欲研究疾病的人群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2。队列研究暴露人群的选择可以是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反映某暴露因素与疾病关联强度的最好的指标是() A.人群归因危险度 B.全人群该病的发病率 C.该因素的流行率 D.相对危险度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2。1.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attributablerisk,PAR):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2.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指PAR占总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3.相对危险度(RR)这里的相对危险度通常包括了危险度比(riskratio,RR)或率比(ratertio,RR)。危险度比是暴露组的危险度(测量指标是累积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危险度之比。率比是暴露组与对照组的发病密度之比。RR表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对照组的多少倍。4.归因危险度(AR)又叫特异危险度、危险度差(riskdfference,RD)和超额危险度(excesrisk),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以人年为单位计算的率为() A.发病率 B.发病密度 C.病死率 D.现患率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9。发病密度=观察期内的发病人数/观察总人时数,队列研究中若观察时间比较长,研究对象进入队列的时间可能先后不一以及失访等因素,每个对象被观察到的时间不一样,此时采用人时为分母计算发病率,称为发病密度。
队列研究中研究对象应选择() A.在患某病者中选择有、无某暴露因素的两个组 B.在患该病者中选择有某暴露因素的为一组,在无该病者中选择无该暴露因素的为另一组 C.在无该病者中选择有某暴露因素的为一组,在有该病者中选择无该暴露因素的为另一组 D.在无该病者中,选择有、无某暴露因素的两个组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58。在队列研究中,所选研究对象在随访开始时必须是没有出现所研究的结局,但在随访期内有可能出现该结局(如疾病)的人群。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必须有可比性,非暴露组应该是除了未暴露于某因素之外,其余各方面都尽可能与暴露组相同的组人群。
说明暴露与结局关联强度的指标是() A.RR和AR B.RR和PAR C.RR和PAR% D.PAR和PAR%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1。RR与AR都是表示关联强度的重要指标,彼此密切相关,但其流行病学意义却不同。RR说明暴露者发生相应疾病的危险是非暴露者的多少倍;AR则是指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如果暴露因素消除,就可减少这个数量的疾病发生。前者具有病因学的意义后者更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
下列有关队列研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属于分析性研究 B.暴露与疾病在时间上必须是前瞻性的 C.一般需要计算人年 D.观察终点就是观察终止时间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6。观察终点就是指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达到了这个观察终点,就不再对该研究对象继续随访。这里强调的是出现预期结果。
有研究者对吸烟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做如下研究,吸烟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是300/10万人年,不吸烟者的发病率是100/10万人年,总人群的心血管发病率是150/10万人年。吸烟与疾病的相对危险度是() A.3 B.2 C.6 D.0.33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0。相对危险度(RR)是暴露组的危险度(测量指标是累积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危险度之比。RR=(300/10万)/(100/10万)=3。
某单位从1985年起对职工心脏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研究。在1985年每位职工填写了一份关于体育锻炼的调查表,然后对其随访直至2000年。研究者发现:对于调查表中填有每天有规律地锻炼30分钟的职工,在总共4000个观察人年中发生心脏病50例,而锻炼没有规律的职工,在总共3000个观察人年中发生心脏病200例。测量职工心脏病发病危险最合适的指标是() A.累积发病率 B.发病密度 C.标准化发病率 D.15年发病危险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9。题干给出的为人时,和观察期内的发病人数,可计算发病密度。
15.某单位从1985年起对职工心脏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研究。在1985年每位职工填写了一份关于体育锻炼的调查表,然后对其随访直至2000年。研究者发现:对于调查表中填有每天有规律地锻炼30分钟的职工,在总共4000个观察人年中发生心脏病50例,而锻炼没有规律的职工,在总共3000个观察人年中发生心脏病200例。规律锻炼与心脏病之间的关联强度是() A.3.2 B.0.4 C.0.19 D.5.3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0。相对危险度(RR)是暴露组的危险度(测量指标是累积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危险度之比。RR=(50/4000人年)/(200/3000人年)=0.19。
一项膀胱癌与吸烟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男性吸烟者膀胱癌发病率为48.0/10万,不吸烟者为25.4/10万,其归因危险度为() A.1.89 B.22.6/10万 C.48 D.0.48%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1。归因危险度(AR)又叫特异危险度、危险度差(riskdfference,RD)和超额危险度(excesrisk),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AR=48.0/10-25.4/10=22.6/10万。
在吸烟与肺癌关系的队列研究中,吸烟组肺癌的发病率为1.20‰,非吸烟组肺癌的发病率为0.4‰,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说明() A.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危险不一定比非吸烟组高 B.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危险是非吸烟组的3倍 C.吸烟人群中因为吸烟导致肺癌的比例是70% D.吸烟人群中因为吸烟导致肺癌的发生率为0.40‰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0。队列研究使用相对危险度描述暴露因素的危险性。相对危险度(RR)是暴露组的危险度(测量指标是累积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危险度之比。
吸烟与肺癌的关系研究中,RR=2.1,95%的可信限为1.6~2.8,该结果说明() A.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至少为不吸烟者的1.6倍 B.暴露组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C.样本得出的相对危险度不太可靠,95%可信限比较宽 D.暴露与疾病的发生无关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1。题干中RR值可信区间不包含“1”,说明RR与“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之说明两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一项有关血脂是否引起冠心病的队列研究,在随访过程中,下述研究对象被认为到了观察的终点() A.血脂升高的人 B.猝死于脑卒中的人 C.诊断为高血压的人 D.诊断为冠心病的人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6。观察终点就是指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达到了这个观察终点,就不再对该研究对象继续随访。这里强调的是出现预期结果。题中的研究结局是出现冠心病。
运用队列研究研究吸烟和肺癌的关系,基线资料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和其他人口学资料的目的是() A.根据年龄、性别制订不同随访方案 B.根据年龄、性别进行分组 C.排除具有可疑混杂因素的研究对象 D.为调整可疑混杂因素的影响收集资料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5。基线资料可以作为判定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依据,也可以为分析和调整其他影响研究结局的因素提供保证。
研究吸烟和肺癌的关系,队列研究开始,基线资料收集时,判断研究对象是否患有肺癌的目的是() A.发现队列人群中的新病例 B.根据暴露状态进行分组 C.排除具有可疑混杂因素的研究对象 D.排除已经患有目标疾病的不合格对象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58。在队列研究中,所选研究对象在随访开始时必须是没有出现所研究的结局,但在随访期内有可能出现该结局(如疾病)的人群。
除RR外,与PAR%高低有关的因素是() A.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疾病发病率 B.病例组人群的暴露率 C.暴露组的疾病死亡率 D.人群中暴露的比例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2。Pe表示人群中疾病暴露者的比例。
与队列研究样本量大小有关的是() A.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疾病发病率 B.病例组人群的暴露率 C.暴露组的疾病死亡率 D.人群的平均暴露水平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4。影响样本量的因素:1.一般人群(对照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p0);2.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发病率之差(d);3.要求的显著性水平即检;4.效力效力(power)。
与相对危险度有关的是() A.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疾病发病率 B.病例组人群的暴露率 C.暴露组的疾病死亡率 D.人群的平均暴露水平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0。相对危险度(RR)是暴露组的危险度(测量指标是累积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危险度之比。
综合考虑相对危险度及人群暴露率两因素来探讨暴露因素对目标人群的影响,具有公共卫生学意义的指标为() A.相对危险度 B.归因危险度 C.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D.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1。相对危险度具有病因学的意义,归因危险度更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综合考虑相对危险度及人群暴露率两因素来探讨暴露因素对目标人群的影响,具有公共卫生学意义的指标为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用来说明暴露组由于某种暴露所致发病占全部发病的百分比的指标为() A.相对危险度 B.归因危险度 C.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D.发病密度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2。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指PAR占总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为() A.相对危险度 B.归因危险度 C.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D.发病密度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1。归因危险度(AR)又叫特异危险度、危险度差(riskdfference,RD)和超额危险度(excesrisk),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用于描述暴露因素和疾病之间的病因学联系的强弱,最合适的指标是() A.相对危险度 B.归因危险度 C.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D.发病密度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0。RR表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对照组的多少倍,RR值越大,表明暴露的效应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的强度越大。
前瞻性队列研究() A.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 B.不适于罕见暴露和疾病关系的病因研究 C.不适于一果多因的研究 D.目前确证暴露和疾病的因果关系最好的设计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1。疾病发病率太低需要的研究样本量大,随访过程难度大,质量控制困难,因此前瞻性队列研究不适合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
历史性队列研究() A.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 B.不适于罕见暴露和疾病关系的病因研究 C.不适于一果多因的研究 D.收集到的资料可能缺少需要的细目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61。根据历史性队列研究的选用原则,需要过去某段时间内是否有足够数量的、完整可靠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暴露和结局的历史记录或档案,由于对资料完整性要求较高,因此容易出现资料缺少细目的情况。
第五节、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A.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 B.不适于罕见暴露和疾病关系的病因研究 C.不适于一果多因的研究 D.目前确证暴露和疾病的因果关系最好的设计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8。病例对照研究不适用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的研究对象分为() A.试验组与非试验组 B.病例组与对照组 C.干预组与对照组 D.暴露组与非暴露组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7。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是按是否具有研究的结局分成病例组与对照组。
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分为() A.频数匹配和成组匹配 B.频数匹配和个体匹配 C.个体匹配和配对 D.频数匹配和配对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3。根据匹配的方式不同,可分为频数匹配(frequencymatching)和个体匹配(individualmatching)两种形式。频数匹配是指对照组具有某种或某些因素或特征者所占的比例与病例组一致或相近。个体匹配是以对照与病例个体为单位进行匹配。
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应首选() A.现患病例 B.新发病例 C.死亡病例 D.重病例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1。病例的类型通常有三种类型的病例(即新发病例、现患病例和死亡病例)可供选择。在病例对照研究中,首选的病例类型是新发病例。其优点在于:新发病例包括不同病情和预后的病人,代表性好,另外,病人确诊不久即被调查,对有关暴露的回忆信息较为准确可靠,不受各种预后因素的影响,且病历资料容易获得。
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中,均衡性检验的目的是() A.分析暴露与疾病的统计学关联 B.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 C.考核病例组和对照组资料之间的可比性 D.检验病例与对照组的样本量是否充足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6。均衡性检验即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某些基本特征是否相似或齐同,目的是检验两组的可比性。
病例对照研究中反映暴露与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是() A.比值比 B.卡方值 C.人年发病率 D.患病率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8。关联强度分析:描述暴露与疾病联系强度的指标是相对危险度(RR),在队列研究中可求得。但是,一般情况下,病例对照研究中没有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观察人数,不能计算发病率,因此不能直接计算RR,但可用比值比(oddsratio,OR)来近似估计RR。比值比又称比数比,优势比,为病例组与对照组两组暴露比值之比。所谓比值或比数(odds)是指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发生的可能性之比。
与队列研究相比,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是() A.更容易避免系统误差 B.更容易确定暴露与疾病的先后顺序 C.更适用于罕见病的病因研究 D.更容易验证病因假设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8。病例对照研究优点:1.特别适用于罕见病、潜伏期长疾病的病因研究;2.相对更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并且较易于组织实施;3.可以同时研究多个暴露与某种疾病的联系,特别适合于探索性病因研究;4.该方法应用范围广。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匹配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研究效率,控制混杂因素的作用 B.保证病例组与对照组有相同的样本量 C.保证病例组与对照组有一致的研究因素 D.便于研究对象回忆暴露因素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2。匹配目的主要是提高研究效率,其次是控制混杂因素的干扰。
病例和对照均来自于医院的病例对照研究,最易出现的偏倚是() A.信息偏倚 B.选择偏倚 C.观察偏倚 D.混杂偏倚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6。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回顾性的观察性研究,比较容易产生偏倚,常见的偏倚有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选择偏倚: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只是源人群的一个样本,由于选入的研究对象与未选入者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而引起的系统误差称为选择偏倚。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选择偏倚包括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等。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最佳对照人群是() A.医院内的其他疾病患者人群 B.与病例来自同一源人群 C.病例的亲属人群 D.病例的邻居或同事人群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7-P78、P81。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是以当前已经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一组病人作为病例组,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一组个体作为对照组。P78图5-1病例对照研究基本原理示意图——调查方向:源人群。P81选择对照的原则对照必须是以与病例相同的诊断标准确认为不患所研究疾病的人。另外,对照应该能够代表产生病例的源人群(sourcepopulation);换句话讲,对照的暴露分布应该与病例源人群的暴露分布一致。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匹配是指() A.病例组的样本数等于对照组的样本数 B.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某些特征或变量一致 C.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研究因素一致 D.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所有特征或变量一致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9。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即要求选择的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使匹配因素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保持均衡,从而排除这些因素对结果的干扰。
影响病例对照研究样本量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人群中暴露者的比例 B.估计的暴露的相对危险度 C.要求的显著性水平 D.研究变量的性质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3。影响样本量的因素:病例对照研究的样本含量与下列四个条件有关。①研究因素在对照组或人群中的暴露率(P0)。②研究因素与疾病关联强度的估计值,即比值比(OR)。③希望达到的统计学检验假设的显著性水平,即第Ⅰ类错误(假阳性)概率(α),一般取α=0.05。④希望达到的统计学检验假设的效能或称把握度(1-B),β为第Ⅱ类错误(即假阴性)概率,一般取β=0.1。
病例对照研究中,比值比(OR)的含义是() A.病例组的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发病率之比 B.病例组的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发病率之差 C.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比 D.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与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之比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8。比值比(oddsratio,OR)又称比数比,优势比,为病例组与对照组两组暴露比值之比。所谓比值或比数(odds)是指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发生的可能性之比。
分层分析可以控制() A.选择偏倚 B.信息偏倚 C.混杂偏倚 D.Berkson偏倚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7。资料分析阶段,可采取分层分析或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控制混杂偏倚。
病例对照研究中不会出现的偏倚是() A.选择偏倚 B.信息偏倚 C.回忆偏倚 D.失访偏倚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6。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回顾性的观察性研究,比较容易产生偏倚,常见的偏倚有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
病例对照研究中用于匹配的因素,必须是() A.未知的混杂因素 B.与研究的疾病无关的因素 C.未知的暴露因素 D.已知或可疑的混杂因素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2。匹配变量必须是已知的混杂因素,或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为混杂因素,否则不应匹配。
在病例对照研究的资料分析中,描述性分析不包括() A.病例和对照的均衡性检验 B.病例和对照某研究因素暴露率的比较 C.病例和对照的年龄、性别构成比较 D.病例和对照的例数描述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6。描述性统计:1.一般特征描述即对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等及病例的临床分型等的分布频率进行描述。2.均衡性检验:病例和对照某研究因素暴露率的比较属于推断性分析。
关于信息偏倚的控制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A.制定严格的研究对象入选条件 B.在与病例相同的多个医院选择多病种对照 C.采用盲法进行调查 D.采用匹配方法选择研究对象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9。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也容易出现选择偏倚和信息偏倚。为避免偏倚可采用盲法(blinding或masking),根据盲法程度过去经常分为单盲、双盲和三盲。P96,A、D为混杂偏倚的控制方法;B为入院率偏倚的控制方法。
关于选择偏倚的描述,正确的是() A.增大样本量可以减小选择偏倚 B.选人群病例和人群对照更容易发生选择偏倚 C.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不容易发生选择偏倚 D.病例对照研究比队列研究更容易发生选择偏倚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6。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回顾性的观察性研究,比较容易产生偏倚,常见的偏倚有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
关于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组的选择,说法正确的是() A.病例组应从医院中选取 B.病例组应是具有危险因素暴露史者 C.病例组应是不患其他疾病的人 D.病例组的选择不能受暴露史的影响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1。选择对照的原则:对照必须是以与病例相同的诊断标准确认为不患所研究疾病的人。另外,对照应该能够代表产生病例的源人群(sourcepopulation);换句话讲,对照的暴露分布应该与病例源人群的暴露分布一致。
病例对照研究使用分级资料分析的目的是() A.控制混杂因素 B.提高研究效率 C.检验交互作用 D.检验剂量反应关系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3。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如果能够获得某些暴露因素不同暴露水平的资料(也称分级资料),可将不同暴露水平的资料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分成多个有序的暴露等级,不同暴露等级分别与无暴露或最低水平的暴露作比较,以分析这些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relationship),增加因果关系推断的依据。
20年来在某医院住院的1000例肺癌患者中,吸烟者占75%,不吸烟者仅为25%,说明吸烟者易患肺癌() A.正确,因为这是患者中的吸烟率 B.正确,因为吸烟者中肺癌的发生率为不吸烟者的3倍 C.错误,因为资料来自一家医院,代表性不够 D.错误,因为无对照组的吸烟比例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1。病例与对照的选择,尤其是对照的选择是病例对照研究成败的关键之一。选择对照的原则:对照必须是以与病例相同的诊断标准确认为不患所研究疾病的人。另外,对照应该能够代表产生病例的源人群(sourcepopulation);换句话讲,对照的暴露分布应该与病例源人群的暴露分布一致。
假定夫妻不和睦的男外科大夫有较高的手术事故发生率,如用病例对照研究来检验此假设,合适的对照为() A.未出事故的男外科大夫 B.不是外科大夫的男性 C.夫妻和睦的男外科大夫 D.夫妻和睦的不是外科大夫的男性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1。选择对照的原则:对照必须是以与病例相同的诊断标准确认为不患所研究疾病的人。另外,对照应该能够代表产生病例的源人群(sourcepopulation);换句话讲,对照的暴露分布应该与病例源人群的暴露分布一致。
研究脑梗死患者发生复发的相关因素,以发生脑梗死复发的患者作为病例组,适宜的对照应该是() A.新发脑梗死患者 B.病程与病例组相似,但未复发的脑梗死患者 C.未发生过脑梗死的高血压患者 D.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以外的其他疾病的患者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1。选择对照的原则:对照必须是以与病例相同的诊断标准确认为不患所研究疾病的人。另外,对照应该能够代表产生病例的源人群(sourcepopulation);换句话讲,对照的暴露分布应该与病例源人群的暴露分布一致。
假定酒后驾车的司机有较高的交通事故发生率,如果开展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来检验此假设,合适的对照为() A.没有酒后驾车的司机 B.酒后驾车的司机 C.未出事故的司机 D.酒后驾车但未出事故的司机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2。选择对照的方法主要采取匹配(matching)与非匹配两种方法选择对照。非匹配设计时,选择对照时没有任何限制和要求。匹配或称配比,是要求对照在某些特征或因素上与病例保持一致,保证对照与病例具有可比性(comparability),以便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匹配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研究效率,其次是控制混杂因素的干扰。
在一项饮酒和胃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如果对照组女性比例显著高于病例组,可能会产生的偏倚为() A.失访偏倚 B.混杂偏倚 C.信息偏倚 D.回忆偏倚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7。当我们研究某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关联时,由于某个既与疾病有关系,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造成的偏倚叫混杂偏倚。
在一项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如果对照组中选入过多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则计算得到的() A.RR值可能高于真实值 B.RR值可能低于真实值 C.OR值可能高于真实值 D.OR值可能低于真实值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8。一般情况下,病例对照研究中没有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观察人数,不能计算发病率,因此不能直接计算RR,但可用比值比(oddsratio,OR)来近似估计RR。比值比又称比数比,优势比,为病例组与对照组两组暴露比值之比。所谓比值或比数(odds)是指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发生的可能性之比。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索饮酒与男性早发性痴呆之间的关系,考虑吸烟是潜在的混杂因素,如果进行分层分析,则分层因素是() A.饮酒 B.患病情况 C.吸烟 D.性别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0。非匹配资料的分层分析:病例对照研究中的混杂因素可以用配比设计加以控制,但未被配比的混杂因素,需用分层分析(stratificationanalysis)的方法去识别,并估计和控制其作用。分层分析是根据潜在混杂因素的有无或程度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的层,然后在各层中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暴露因素的分布。
在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中,某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关联的OR的95%可信区间为0.35~0.75,该因素可能为() A.混杂因素 B.危险因素 C.保护因素 D.无关因素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8。OR的含义与RR相同,均指暴露者疾病的危险性是非暴露者的多少倍。OR>1说明暴露与疾病呈“正”关联,即暴露可增加疾病的危险性,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OR<1说明暴露与疾病呈“负”关联,即暴露可降低疾病的危险性,暴露因素是保护因素;OR=1,则表明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无统计学联系。
一项研究得出某因素与疾病之间联系的OR为1.1,其95%可信区间为0.7~1.5,说明() A.总体OR值95%的可能是错误的 B.总体OR值在0.7~1.5的机会为95% C.总体OR值说明该因素与疾病无关,而95%区间说明有联系 D.存在偏倚的可能性为95%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8。OR的含义与RR相同,均指暴露者疾病的危险性是非暴露者的多少倍。OR>1说明暴露与疾病呈“正”关联,即暴露可增加疾病的危险性,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OR<1说明暴露与疾病呈“负”关联,即暴露可降低疾病的危险性,暴露因素是保护因素;OR=1,则表明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无统计学联系。
一项雌激素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共包括63对研究对象,病例与对照均有雌激素暴露史者共27对,两者均无暴露史者4对,病例有暴露史而对照无暴露史者29对,其余为对照有暴露而病例无暴露者。则OR为() A.10.67 B.9.67 C.4.47 D.2.24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0。结合表5-3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归纳表知a=27,b=3,c=29,d=4根据公式:OR=c/b=29/3=9.67。
一项关于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成组病例对照研究中,109例肝癌患者中有98 例HBV阳性,109例对照中有49例HBV阳性,则OR为() A.(49×11)/(98×60) B.(98×60)/(49×11) C.49/11 D.11/49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7-P88。结合表5-1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归纳表知:a=98,b=49,c=109-98=11,d=109-49=60。根据公式:OR=a×d/b×c=(98×60)/(49×11)。
美国Framingham心血管病队列研究中,男性队列中发现高胆固醇水平者患冠心病的RR=2.4(P<0.05),而在病例对照研究中高胆固醇与冠心病之间的OR=1.16(P>0.05)。分析发现,差异的原因是冠心病患者诊断后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两种研究方法结果差异的原因为() A.检出偏倚 B.易感性偏倚 C.奈曼偏倚 D.伯克森偏倚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6。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prevalence-incidencebias)也称奈曼偏倚(Neymanbias),即如果调查对象选自现患病例,即存活病例,特别是病程较长的现患病例,得到的一些暴露信息可能只与存活有关,而未必与该病的发病有关,从而错误地估计这些因素的病因作用;另一种情况是,某病的幸存者由于疾病而改变了原有的一些暴露特征(如生活习惯)。
某人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因,选择100例确诊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例和100例同期同医院出生的正常新生儿,对新生儿母亲孕期病史及分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这种研究方法是() A.病例对照研究 B.前瞻性研究 C.临床随访研究 D.实验研究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77。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是以当前已经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一组病人作为病例组,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一组个休作为对照组,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研究对象既往对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采用统计学检验,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各因素暴露比例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一项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χ2=12.36,P<0.05,OR=3.3,正确的结论为() A.病例组肺癌的患病率明显大于对照组 B.病例组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大于对照组 C.对照组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大于病例组 D.不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小于吸烟者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8。OR的含义与RR相同,均指暴露者疾病的危险性是非暴露者的多少倍。OR>1说明暴露与疾病呈“正”关联,即暴露可增加疾病的危险性,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OR<1说明暴露与疾病呈“负”关联,即暴露可降低疾病的危险性,暴露因素是保护因素;OR=1,则表明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无统计学联系。OR=3.3表示吸烟可增加疾病的危险性,不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小于吸烟者。
要排除某些生活方式和个人习惯因素对结果的影响,适宜的对照是() A.邻居对照 B.配偶对照 C.同胞对照 D.人群对照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2。选择对照的方法:主要采取匹配(matching)与非匹配两种方法选择对照。非匹配设计时,选择对照时没有任何限制和要求。匹配或称配比,是要求对照在某些特征或因素上与病例保持一致,保证对照与病例具有可比性(comparability),以便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匹配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研究效率,其次是控制混杂因素的干扰。
要同时控制早期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对结果的影响,适宜的对照是() A.邻居对照 B.配偶对照 C.同胞对照 D.人群对照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2。选择对照的方法:主要采取匹配(matching)与非匹配两种方法选择对照。非匹配设计时,选择对照时没有任何限制和要求。匹配或称配比,是要求对照在某些特征或因素上与病例保持一致,保证对照与病例具有可比性(comparability),以便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匹配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研究效率,其次是控制混杂因素的干扰。
要控制社会经济地位对结果的影响,适宜的对照是() A.邻居对照 B.配偶对照 C.同胞对照 D.人群对照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82。选择对照的方法主要采取匹配(matching)与非匹配两种方法选择对照。非匹配设计时,选择对照时没有任何限制和要求。匹配或称配比,是要求对照在某些特征或因素上与病例保持一致,保证对照与病例具有可比性(comparability),以便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匹配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研究效率,其次是控制混杂因素的干扰。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在某食堂就餐者中发生细菌性痢疾暴发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其最大优越性在于该研究方法适用于() A.罕见疾病的研究 B.罕见暴露的研究 C.常见疾病的研究 D.病因的广泛探索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8。表5-11传统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点和局限性的比较。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母亲吸烟与出生缺陷关系的调查,其最大优越性在于该研究方法适用于() A.罕见疾病的研究 B.罕见暴露的研究 C.常见疾病的研究 D.因果关联的确证性研究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8。表5-11传统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点和局限性的比较。
第六节、实验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中,观察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设立对照 B.是否人为施加干预措施 C.是否随访观察 D.是否采用盲法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99。观察与实验时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所谓“观察”是在不干预、自然的情况下认识自然现象的本来面目,描述现状,分析规律;而“实验”则是在研究者的控制下,对研究对象人为施加或去除某种因素,进一步研究对象发生的改变,由此评价这些人为措施的功效。
以下哪种流行病学研究会应用到随机分组() A.现场试验 B.队列研究 C.抽样调查 D.个案报告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2。现场试验通常具有如下特点:研究对象通常为非病人;研究地点为社区、学校、工厂等现场;多为预防性试验;需以个体单位随机分配措施;对分配的措施的不依从,应当测量其程度与原因;尽可能应用盲法。
为了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让整个研究地区的人群食用加碘食盐,这种方法属于() A.随机对照试验 B.现场试验 C.社区实验 D.病例报告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3。社区试验也叫社区干预项目,是以人群作为整体进行试验观察,常用于对某种预防措施或方法进行考核或评价。如食盐中统一加碘,请整个研究地区的人群食用,来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就属于此类研究。
在实验过程中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和B两组。第一阶段,A组人群给予干预措施,B组人群为对照组,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后,两组对换,B组接受干预措施,而A组成为对照。这属于() A.标准对照 B.空白对照 C.交叉对照 D.自身对照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9。在实验过程中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和B两组,在第一阶段,A组人群给予干预措施,B组人群为对照组,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后,两组对换,B组接受干预措施,而A组成为对照。
评价某预防规划实施效果,在一个足够长的观察期内,将预防规划实施前后该地区人群的疾病和健康状况进行了对比,这属于() A.标准对照 B.空白对照 C.安慰剂对照 D.自身对照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9。自身对照是指试验前后以同一人群作对比。如评价某预防规划实施效果,在试验前需要规定一个足够的观察期限,然后将预防规划实施前后人群的疾病和健康状况进行对比。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目的是() A.提高实验的敏感性 B.增加研究对象的依从性 C.使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受益 D.提高两组的可比性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0。实验流行病学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方案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人为地施加或减少某种因素,然后追踪观察该因素的作用结果,比较和分析两组或多组人群的结局,从而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
临床试验的研究对象是() A.患者个体 B.患者群体 C.未患病的个体 D.未患病的人群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1。临床试验是随机对照试验或随机临床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andomizedclinicaltrial,RCT)的简称,强调以病人个体为单位进行试验分组和施加干预措施,病人可以是住院和未住院的病人。通常用来对某种药物或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实验流行病学的特征不涉及的是() A.前瞻性 B.随机化 C.对照 D.匹配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1。实验流行病学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它是前瞻性研究,即必须直接跟踪研究对象,这些对象虽不一定从同一天开始,但必须从一个确定的起点开始。2.必须施加一种或多种干预处理,作为处理因素可以是预防某种疾病的疫苗、治疗某病的药物或干预的方法措施等。3.研究对象是来自一个总体的符合纳税人排除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情的人群,通过随机分配形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从而保证实验开始时,两组在有关各方面相当近似或可比,这样实验结果的组间差别才能归之于干预处理的效应。《流行病学》第8版P116。实验流行病学按照随机化方法,将研究随性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现场试验的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A.研究对象通常为非患者 B.研究地点为社区、学校、工厂等现场 C.多为治疗性试验 D.需以个体为单位随机分配措施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2。现场试验通常具有如下特点:研究对象通常为非病人;研究地点为社区、学校、工厂等现场;多为预防性试验;需以个体单位随机分配措施;对分配的措施的不依从,应当测量其程度与原因;尽可能应用盲法。所以选项C的描述不正确。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设计中关于研究对象的选择,不正确的是() A.应制订出严格的入选和排除标准 B.尽可能选择症状和体征不明显的患者做研究对象 C.研究对象应该能从中受益 D.新药临床试验时,尽量不选择孕妇作为研究对象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4。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受试人群(即研究对象)选择的标准也不同,应制订出严格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避免某些外来因素的影响。选择研究对象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选择对干预措施有效的人群;2.选择预期发病率较高的人群;3.选择干预对其无害的人群;4.选择能将试验坚持到底的人群;5.选择依从性好的人群。选项B不符合研究对象的选择。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影响样本量大小的因素描述正确的是() A.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越大,需要的样本量越大 B.单侧检验比双侧检验所需样本量小 C.如果肯定实验组的效果好于对照组,应该选择双侧检验 D.研究对象分组数量越多,所需要的样本量越少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5。影响样本量大小的主要因素:1.实验组和对照组结局时间指标的数值差异大小:差异越小,所需的样本量越大。2.显著性水平:即检验假设时的第1类错误α值。3.把握度,即1-β,为拒绝无效假设的能力或逃避假阴性的能力。4.单侧检验或双侧检验:单侧检验比双侧检验所需样本量小。5.研究对象分组数量:分组数量越多,则所需样本量越大。
实验流行病的随访观察内容不包括的选项是() A.干预措施的执行状况 B.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 C.有关的影响因素(预后影响因素) D.次要结局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11。随访观察的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1.干预措施的执行状况;2.有关影响因素(预后影响因素)的信息;3.结局变量。
有关开放性试验,描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A.多适用于有主观观察指标的临床试验 B.易于设计和实施 C.研究的实施者知道分组的情况 D.对研究对象可以及时作出处理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10。未用盲法的试验,称为开放性试验(opentrial),即研究对象和研究实施者均知道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组情况,试验公开进行。这多适用于有客观观察指标或难以实施盲法的临床试验。其优点是易设计和实施,研究实施者了解分组情况,便于对研究对象及时作出处理,其主要缺点是容易产生偏倚。
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一项新药物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试验,分析时最好选用的指标是() A.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 B.相对危险度、特异危险度 C.发病率、死亡率 D.保护率、效果指数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2。通常用来对某种药物或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冬季将至,北方地区开展一年一度的流感疫苗的接种工作,随访期间90%的接种者未患流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疫苗有效,因为90%的接种者未患病 B.尚不能下结论,因为无统计学检验结果 C.该疫苗无效,因为部分接种者发生了流感 D.不能下结论,因为未设对照组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8。在研究干预措施的效果时,直接观察到的往往是多种因素的效应交织在一起的综合作用,合理的对照能成功的将干预措施的真实效应客观地、充分地暴露或识别出来,使研究者有可能作出正确评价。
为考核新研制的甲肝疫苗的预防免疫效果,在某村7岁易感儿童进行甲肝疫苗免疫接种。经3年随访观察,接种甲肝疫苗的500人中,出现1例甲肝病例。在未接种的500人中,有10人发生甲肝,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疫苗的保护率是10 B.该疫苗的效果指数为9 C.该研究的主要结局是甲肝的发生率 D.无法计算该疫苗的效果指数,但可以计算保护率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10。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效应是以结局变量来衡量的,主要结局指标最好选择能够预测(疾病)临床结局的主要终点,如脑卒中临床试验的主要终点时致残率、死亡率。
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在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是() A.非盲试验 B.双盲 C.三盲 D.单盲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9。单盲指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时实验组还是对照组。
研究对象和研究实施人员都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的是() A.非盲试验 B.双盲 C.三盲 D.单盲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9。双盲指研究对象和研究实施人员都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
研究实施者和研究对象不了解分组情况,负责资料收集和分析的人员也不了解分组情况的是() A.非盲试验 B.双盲 C.三盲 D.单盲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09。三盲指不但研究实施者和研究对象不了解分组情况,负责资料收集和分析的人也不了解情况,从而较好的避免了偏倚。
第七节、预防策略
下列关于三级预防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A.第一级预防是消灭或消除疾病(或伤害)的根本措施 B.高危策略和全人群策略均是实现第一级预防的策略 C.很多慢性病病因尚不清楚,所以第二级预防至关重要 D.三级预防在概念上或实践中相互界限清楚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71。很多情况下,疾病自然史的各个阶段间很难划出明圳的界限,所以将这三级预防截然区分开来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三者在概念上或实践中有时会有一定的重叠。另外,同类措施会因预防的目标疾病不同而属于不同级的预防。
下列措施中属于二级预防的是() A.保健服务 B.戒烟限酒 C.定期体检 D.运动康复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70。笫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二级预防是在疾病早期,症状体征尚未表现出来或难以觉察,通过及早发现并诊断疾病,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有更大的机会实现治愈;或者如果疾病无法治愈,可以通过治疗阻止疾病发展到严重的阶段或至少减缓发展进程,减少对更复杂的治疗措施的需要。
下列措施中属于三级预防的是() A.戒烟限酒 B.心理康复 C.体育锻炼 D.尽早治疗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71。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或疾病管理。第三级预防发生在疾病的症状体征明显表现出来之后。早期,通过适当的治疗缓解症状,预防疾病进一步恶化,预防急性事件的发生和复发,预防合井症和残疾的发生。到了疾病晚期,通过早期发现和管理合并症,对已经发生的残疾进行康复治疗,最大限度的恢复个体的机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第三级预防旨在降低疾病和残疾给个体、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
初级卫生保健的具体任务不包括() A.健康教育 B.健康促进 C.疾病的基本治疗 D.发展疾病监测网络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75。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因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以有所不同,但是至少应该包括以下8项:①针对当前流行的卫生问题及其预防控制方法开展宣传教育;②促进食品供应和适当的营养;③供应充足的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设施;④妇女儿童保健,包括计划生育;⑤针对主要传染病开展免疫接种;⑥预防和控制地方病;⑦常见病和伤害的妥善治疗和管理;⑧提供基本药物。
对大多数慢性疾病可实行二级预防,这是指() A.健康教育 B.病因预防 C.疾病管理 D.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70。笫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二级预防是在疾病早期,症状体征尚未表现出来或难以觉察,通过及早发现并诊断疾病,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有更大的机会实现治愈;或者如果疾病无法治愈,可以通过治疗阻止疾病发展到严重的阶段或至少减缓发展进程,减少对更复杂的治疗措施的需要。
以下不属于健康促进策略范畴的是() A.健康教育 B.健康保护 C.健康管理 D.政策立法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72。健康促进涵盖了三种策略,以医学干预措施为主的预防、健康教育,以及以立法、经济或社会措施为主的健康保护。
属于高危策略的是() A.游说进行烟草广告立法 B.对高血压患者的全面监管 C.在高危人群中定期检测HIV D.定期对成年人进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评估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69。高危策略是以临床医学思维为导向的实现第一级预防的策略。高危策略是对未来发病风险高的一小部分个体,针对致病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危险暴露水平及其未来发病的风险。
属于二级预防的是() A.游说进行烟草广告立法 B.对高血压患者的全面监管 C.在高危人群中定期检测HIV D.残疾患者中假肢、矫正器、轮椅等的应用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70。笫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二级预防是在疾病早期,症状体征尚未表现出来或难以觉察,通过及早发现并诊断疾病,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有更大的机会实现治愈;或者如果疾病无法治愈,可以通过治疗阻止疾病发展到严重的阶段或至少减缓发展进程,减少对更复杂的治疗措施的需要。
属于三级预防的是() A.游说进行烟草广告立法 B.对高血压患者的全面监管 C.在高危人群中定期检测HIV D.残疾患者中假肢、矫正器、轮椅等的应用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71。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或疾病管理。第三级预防发生在疾病的症状体征明显表现出来之后。早期,通过适当的治疗缓解症状,预防疾病进一步恶化,预防急性事件的发生和复发,预防合井症和残疾的发生。到了疾病晚期,通过早期发现和管理合并症,对已经发生的残疾进行康复治疗,最大限度的恢复个体的机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第三级预防旨在降低疾病和残疾给个体、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
属于健康管理的是() A.游说进行烟草广告立法 B.对高血压患者的全面监管 C.在高危人群中定期检测HIV D.残疾患者中假肢、矫正器、轮椅等的应用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72。健康管理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管的过程,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目的。与一般健康教育不同的是,健康管理是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来进行评价,即根据个人的疾病危险因素,由医生进行个体指导,动态追踪危险因索并及时进行干预。目前,健康管理主要用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肥胖、骨质疏松及肿瘤等。
属于健康促进的是() A.游说进行烟草广告立法 B.对高血压患者的全面监管 C.在高危人群中定期检测HIV D.残疾患者中假肢、矫正器、轮椅等的应用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72。健康促进是增强人们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改善自身健康的能力的过程。它是一个综合的社会和政治活动过程,不仅包括直接加强个体行为和生活技能的健康教育,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还包括通过政策、立法、经济手段和其他形式的环境工程,改善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以减少它们对大众和个体健康的不利影响的社会行动,从而营造社会支待性的环境,促使人们实施维护和改善健康的行为。
第八节、传染病流行病学
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并与之相互作用的过程是() A.传播过程 B.传染过程 C.传染期 D.流行过程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3。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传染病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 A.潜伏期 B.易感期 C.亚临床期 D.临床症状期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7。临床症状期:指病人出现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期。此时病人体内有大量病原体生长繁殖,又有许多利于病原体排除的临床症状,这是传染性最强的时期,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为() A.传播机制 B.传染过程 C.流行过程 D.感染过程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8。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叫传播机制。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意义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所携带病原体的型别、毒力 B.排出病原体数量的多少 C.病原携带者的职业、生活行为及社会活动范围 D.有无间接排出病原体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7。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携带者的类型、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及持续时间、携带者的职业、行为习惯、生活环境、活动范围和卫生防疫措施等。
下列不是人畜共患疾病的是() A.钩端螺旋体病 B.伤寒 C.结核病 D.阿米巴痢疾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8。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疾病:如狂犬病、森林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等;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疾病:如人型结核、阿米巴痢疾等;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疾病:如血吸虫病;真性人畜共患疾病:如牛绦疾病、猪绦虫病等。所以选项B伤寒不属于人畜共患疾病。
有季节性升高,并以儿童多见的传染病,传播途径是() A.经水传播 B.经食物传播 C.经接触传播 D.经空气传播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8。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为:1.传播途径容易实现、传播广泛,发病率高;2.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高发;3.在没有免疫预防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4.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本题符合空气传播,有明显季节性,儿童属于没有免疫预防人群。
孕妇患风疹后,可能引起胎儿先天性畸形,此种传播方式称为() A.空气传播 B.医源性传播 C.“Z”型传播 D.垂直传播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0。垂直传播是指在怀孕期间和分娩过程中,病原体通过母体直接传给子代。如风疹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以下不是经接触传播所致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的选项是() A.加强传染源管理,严格消毒制度,注意个人卫生可以减少传播 B.病例一般呈散发和家庭聚集性 C.流行过程缓慢,全年均可发病,无明显季节性高峰 D.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特点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9。经接触传播分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易感者与传染源直接接触而导致的疾病传播,如性传播疾病、狂犬病等,所以是无明显季节性高峰,全家均可发病。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是:病例多呈散发,但可在家庭或同住者之间传播而呈现家庭和同住者中病例聚集的现象;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中病例较多。所以选项D不是经接触传播所致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很多呼吸道疾病存在周期性流行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易感者积累 B.自然环境有周期性变化 C.人口流动 D.发病率变动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2。疾病周期性的变化多见于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水痘、白喉等有周期性现象。主要是由于易感者积累使人群易感性增加,形成发病率增高的现象。
下列因素中,不是造成疾病季节性流行的因素是() A.接触机会增加 B.病原体繁殖高峰 C.传播途径易于实现 D.宿主动物繁殖高峰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2。疾病季节性升高的原因较为复杂,不仅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媒介昆虫、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家畜的生长繁殖等因素的影响,也受人的生活方式、生产、劳动条件、营养、风俗习惯、医疗卫生水平、暴露于致病因素的机会和人群易感性的影响。
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单位是() A.疫点 B.疫区 C.疫源地 D.传染源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1。疫源地是构成传染病流行的基本单位,一旦疫源地被消灭,流行过程就宣告结束。
下列可以抑制传染病流行的情况是() A.人群人口数增加 B.人群易感性升高 C.人群易感性降低 D.人群免疫力降低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0。一般来说,在引起传染病流行的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群易感性高则传染病易发生和传播,当人群免疫力足够时,免疫人口不仅自身不发病,而且能够在人群中形成免疫屏障,阻断或终止传染病的流行。
目前我国的国际监测传染病包括() A.鼠疫、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 B.鼠疫、回归热、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霍乱 C.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登革热 D.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黄热病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4。WHO规定的国际监测传染病为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回归热等5种,我国根据国情增加了登革热。
乙类传染病中,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疾病是() A.艾滋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B.艾滋病、狂犬病 C.艾滋病、肺炭疽 D.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4。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疽种的肺炭疽采用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甲类管理)。
对病原携带者采取的防疫措施有() A.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B.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隔离、治疗和送检病原学标本 C.收留在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限制活动,进行诊断治疗 D.艾滋病、乙型肝炎和疟疾的病原携带者严禁做献血员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6。对病原携带者采取的防疫措施:艾滋病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原携带者严禁献血。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主要措施是() A.治疗患者 B.隔离带菌者 C.切断传播途径 D.预防接种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7。对传播途径的措施主要是针对传染源污染的环境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杀灭病原体。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要采用不同的措施。如肠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粪口传播,应对病人排泄物、污水、空气消毒和被污染的物品和周围环境等进行消毒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不包括的选项是() A.灭鼠措施 B.消毒措施 C.环境卫生措施 D.饮食卫生措施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7。对传播途径的措施主要是针对传染源污染的环境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杀灭病原体。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要采用不同的措施。如肠道传染病等可进行消毒处理;如呼吸道传染病可采取通风、空气消毒和个人防护(如戴口罩)等措施;艾滋病等应采用安全性行为;虫媒传染病则主要采取杀虫来控制。
不属于预防性消毒的方法是() A.饮水加氯消毒 B.食具煮沸消毒 C.剧场空气消毒 D.对痢疾患者每次所排粪便进行消毒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7。预防性消毒是指在没有发现明确传染源的情况下,对可能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如:乳制品消毒、饮水消毒、餐具消毒等。选项D已经明确被发现时痢疾患者,不属于预防性消毒。
病原体不需要终末消毒的疾病是() A.流感 B.甲肝 C.鼠疫 D.霍乱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7。对外界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才需要进行终末消毒,如鼠疫、霍乱、病毒性肝炎、结核、伤寒、炭疽、白喉等;而流感、水痘、麻疹等疾病一般不需要进行终末消毒。
人工自动免疫使用的制剂不包括() A.脊髓灰质炎活疫苗 B.丙种球蛋自 C.卡介苗 D.麻疹活疫苗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9。人工自动免疫-减毒活疫苗:常用的有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等。
某公司数人在某家甜品店食用雪糕后感染痢疾,同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雪糕中分离到痢疾杆菌,从而确定雪糕是()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传播媒介 D.传播方式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9。作为媒介物的食物可分为两类,即本身含有病原体的食物及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雪糕是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属于传播媒介。
某村庄在2016年6~7月发生了细菌性痢疾的流行,在出现单个流行高峰后,接着出现一批病例,表现为流行曲线的拖尾现象,这往往是由于() A.同源传播后继之以接触传播 B.连续传播后继之以同源传播 C.通过接触疫水传播 D.通过接触生物媒介传播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13。可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现场试验结果来计算疫苗保护率和效果指数。根据已知内容,可得出疫苗保护率和疫苗效果指数。
某个社区在2016年开展了流感疫苗接种,全社区7500名居民中接种者5400人,截至2016年底,该社区共发生流感病例300人,其中90例发生在接种者中,210例发生在未接种者中,接种组流感发病率为1.7%,未接种组为10%,两组发病相差5.9倍,此结论() A.正确,该疫苗对预防流感有很好的效果 B.不正确,未进行统计学检验 C.不正确,接种组和未接种组不是随机抽样的样本 D.不正确,疫苗没有产生高的免疫效价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13。可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现场试验结果来计算疫苗保护率和效果指数。根据已知内容,可得出疫苗保护率和疫苗效果指数。
决定传染病患者隔离期限长短的主要依据是() A.潜伏期 B.前驱期 C.传染期 D.临床症状期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6。传染期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确定接触者检疫期限长短的主要依据是() A.潜伏期 B.前驱期 C.传染期 D.临床症状期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6。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其用途为:第2条,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一般为平均潜伏期加1~2天,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可按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予以留验和检疫。
免疫接种时间的确定是根据() A.潜伏期 B.前驱期 C.传染期 D.临床症状期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6-P197。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其用途为:第3条,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
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是() A.流感 B.麻疹 C.狂犬病 D.脊髓灰质炎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6。以隐形感染为主的传染病,这类传染病中隐形感染者所占的比例较大,只有少数人在感染后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重症和死亡病例罕见,呈现出“冰山现象”。如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脑炎等。
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是() A.流感 B.麻疹 C.狂犬病 D.脊髓灰质炎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5-P196。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这类传染中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感染者居多,隐形感染较少,重症和死亡病例较少,如水痘、麻疹等。
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的传染病是() A.流感 B.麻疹 C.狂犬病 D.脊髓灰质炎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196。以死亡为主的传染病,在这类传染病中,大多数感染者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常以死亡为结局,如狂犬病等。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的()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A类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4。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现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
登革热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的()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A类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4,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现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
手足口属于法定报告类传染病中的()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A类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4。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含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意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发现甲类传染病的病因或疑似患者,网络报告时限为() A.1小时 B.2小时 C.6小时 D.12小时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5。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发现乙类传染病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患者,网络报告时限为() A.1小时 B.2小时 C.6小时 D.12小时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5。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患者和疑似患者,网络报告时限为() A.1小时 B.2小时 C.6小时 D.24小时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6。对于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和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病例诊断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饭店的碗筷每次用后都进行消毒,该措施属于() A.终末消毒 B.经常性消毒 C.随时消毒 D.预防性消毒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7。预防性消毒是指在没有发现明确传染源的情况下,对可能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如乳制品消毒、饮水消毒、餐具消毒等。
某菌痢患者已住院隔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12小时内派人前往患者家,对患者的接触物品、餐具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该措施属于() A.终末消毒 B.经常性消毒 C.随时消毒 D.预防性消毒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7。终末消毒是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的彻底消毒,从而清除传染源所播散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该题患者已住院隔离,说明传染源已离开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往患者家消毒属于对疫源地进行彻底消毒。
某甲肝患者居家隔离,对其家中的床单、被罩等日常生活用品进行消毒,该措施属于() A.终末消毒 B.经常性消毒 C.随时消毒 D.预防性消毒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207。随时消毒是指当传染源还在疫源地时,对其排泄物、分泌物、被污染的物品及场所进行的及时消毒。
第九节、循证医学和系统综述
Evidence-basedMedicine指的是() A.传统综述 B.系统回顾 C.系统综述 D.循证医学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3。1992年加拿大MeMaster大学以大卫‧萨基特(DavidSacket)为首的一批临床流行病学学者以循证医学工作组的名义,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一篇题名为“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医学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文章,第一次在重要医学文献里提出了循证医学。
在循证实践过程中,常根据PICO格式来构建一个可以回答的临床问题,其中的P指的是() A.干预措施 B.可比对照 C.研究对象 D.结局指标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9。PICO格式将研究问题结构化,即对研究对象(participants)的特征干预措施(intervention)、与什么进行比较(comparison)和观察结局指标(outcome)进行定义。
关于循证医学的描述,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随机对照试验及其系统综述的结论通常是最佳证据 B.没有实验研究证据时不能实施循证医学 C.循证医学适合于临床诊治,也适合于预防 D.横断面研究证据有时还优于随机对照试验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5。没有实验研究证据时也可以实施循证医学,比如有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证据。只不过证据质量更低,结果的可信性也更低。
关于循证医学的实质,以下说法最为恰当的是() A.循证医学就是进行系统综述和临床试验 B.循证医学就是临床流行病学 C.循证医学就是基于证据进行实践 D.循证医学就是检索研究证据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4。新的定义将循证医学的核心放在基于证据进行医学实践上。
在下列研究类型中,指导临床实践或公共卫生干预,证据效力最高的研究是() A.传统综述 B.系统综述 C.实验研究 D.实验研究的meta分析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5。就干预措施效果而言,最可靠的证据是来自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其次是单个随机对照试验(图18-1)。
以下属于循证决策的影响因素的是() A.证据 B.现有资源 C.价值取向 D.+B+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4。循证医疗卫生决策强调对个人、群体的任何保健策略和措施的制定不仅要考虑资源和价值还要以当前科学研究的最佳成果为依据。
Systematicreview指的是() A.系统回顾 B.传统综述 C.系统综述 D.叙述性综述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8。系统综述(systematicreview,SR)是应用一定的标准化方法,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相关研究报告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并对它们鉴定、选择和严格评价,从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报告中提取相关资料,做整合性分析,最终得出综合性的结论。
下列不是二次研究证据的是() A.系统评价 B.证据概要 C.综合证据 D.随机对照试验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7。随机对照试验属于原始研究证据。
异质性检验的目的是() A.检查各个独立研究的统计学是否存在异质性 B.检查各个独立研究的结果是否具有可合并性 C.检查各个独立研究的于预措施是否存在异质性 D.检查各个独立研究的研究对象临床特征是否存在异质性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26。异质性检验是对统计量的齐性检验,目的是检查各个独立研究的结果是否存在异质性。
meta分析中主要统计分析包括() A.对各个独立的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选择适当模型进行加权合并各个研究的统计量 B.计算各个独立研究的效应大小后按照Mental-Haenszel法进行合并分析 C.对各个独立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和计算失安全数 D.计算各个独立研究的效应大小和合并后的综合效应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27。meta分析的效应合并就是对效应值进行加权平均,在计算时根据异质性检验的结果选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对各研究结果的效应值进行加权合并。在数据合并之前,应根据资料的类型及评价目的选择效应量作为合并统计量。
如果漏斗图呈明显的不对称,说明meta分析() A.统计学检验效能不够 B.各个独立研究的同质性差 C.合并效应值没有统计学意义 D.可能存在偏倚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34-P335。漏斗示意图18-8右图呈不对称分布,表示存在发表偏倚,所缺失部分恰恰为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的小样本研究。
失安全数越大,说明meta分析() A.各个独立研究的同质性越好 B.各个独立研究的同质性越差 C.结果越稳定,结论被推翻的可能性越小 D.结果越不稳定,结论被推翻的可能性越大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35。失安全数越大,说明meta分析的结果越稳定,发表偏倚对结果的影响越小,结论被推翻的可能性越小。
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将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与现有最好的临床科学证据相结合,同时考虑患者的价值,最后为每个患者作出最佳诊治决策,属于() A.实验医学 B.现代医学 C.临床医学 D.循证医学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4。《循证医学:如何实践教学》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循证医学是最佳的证据、临床经验和病人价值的有机结合。即任何临床医疗决策的制定仅仅依靠临床经验是不够的应当基于当前最佳的科学研究成果,并充分考虑病人对治疗的选择、关注和期望,此即所谓的循证临床决策。
在meta分析中,若入选的研究存在严重的异质性,合并效应时最好采用下列分析方法中的() A.固定效应模型分析 B.随机效应模型分析 C.亚组分析 D.敏感性分析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26。如果存在严重异质性,建议不要进行meta分析,而是根据试验特征如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疾病分期、基线危险度、干预的强度和时间等进行亚组分析,图18-5。
进行meta分析时,如果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采用() A.随机效应模型 B.亚组分析 C.固定效应模型 D.敏感性分析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26。如果各研究间无异质性或较低(P>0.1,f<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资料的合并分析。
进行meta分析时,如果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但合并资料仍具有临床意义,采用() A.随机效应模型 B.亚组分析 C.固定效应模型 D.敏感性分析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26。若存在异质性(P<01>50%)时,但合并资料仍然具有临床上的意义,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并谨慎解释研究结果。
进行meta分析时,如果各研究间存在严重异质性,要根据研究特征如性别、年龄等进行() A.随机效应模型 B.亚组分析 C.固定效应模型 D.敏感性分析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26。如果存在严重异质性,建议不要进行meta分析而是根据试验特征如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疾病分期、基线危险度、干预的强度和时间等进行亚组分析。
利用现有最好的证据制定关于个体患者的诊治方案属于() A.系统综述 B.meta分析 C.循证医学 D.循证医疗卫生决策
答案:C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4。牛津大学循证医学首任主任大卫·萨基特教授和牛津大学卫生科学研究院院长缪尔·格雷(MuirGray)于1996通过《英国医学杂志对证医学进行了定义:循证医学是有意识地、明确地、审慎地利用现有最好的证据制定关于个体病人的诊治方案。
把最好的证据用于患者群体和人群,制定保健策略和措施属于() A.系统综述 B.meta分析 C.循证医学 D.循证医疗卫生决策
答案:D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15。循证医疗卫生决策与循证医学的主要不同在于前者是把最好的证据用于病人群体和人群,而后者只限于病人个体。
对某一研究问题的多项独立研究的结果进行收集、合并的统计方法属于() A.系统综述 B.meta分析 C.循证医学 D.循证医疗卫生决策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26。meta分析(meta-analysis)就是对某一研究问题的多项独立研究的结果进行收集、合并及统计分析的一种方法。
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的研究结果较无显著性意义和无效的结果被报告的可能性更大,属于() A.引用偏倚 B.发表偏倚 C.文献检索偏倚 D.多次发表偏倚
答案:B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33。发表偏倚(publicationbias)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的研究结果较无显著性意义和无效的结果被报告和发表的可能性更大。
检索文献时,通过文章后面所列的参考文献进一步查找其他相关文章,可带来() A.引用偏倚 B.发表偏倚 C.文献检索偏倚 D.多次发表偏倚
答案:A
注释:《流行病学》第8版P333。引用偏倚(citationbias):手工检索文献时,通过文章后面所列的参考文献可以进一步查找其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