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科学(颅内压增高)
这是一个关于外科学(颅内压增高)的思维导图,图全面涵盖了颅内压增高的定义、原因、表现、诊断及处理措施,是医学学习和实践中的重要参考。
编辑于2025-03-22 16:15:35第十六章 颅内压增高
手术指征:当颅内出血30mL就需及时手术治疗(为预防脑疝→危机生命)。 影像密度:骨(白)>脑灰质>脑白质>水(脑脊液)。
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ICP)
成人:70~200mmH2O 0.7~2.0KPa 正常值:儿童:50~100mmH2O 0.5~2.0KPa (通过腰椎穿刺或直接脑室穿刺来测定)
颅内压增高
病因
1.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大
脑组织体积增大(脑水肿)常见
脑脊液容量增多(脑积水)落日现象典型
颅内血容量增多(脑肿胀)
2.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内血肿(常见)、脑肿瘤、脑脓肿、闹寄生虫病
3.颅腔的容积变小
狭颅症、颅底凹陷症、凹陷性颅骨骨折
病生
颅内压调节
主要通过脑脊液量的增减来调节
代偿
脑脊液在70~200mmH2O内起代偿作用, 若一旦超出代偿范围,颅内压将会迅速升高,后果非常严重。
后果
脑血流量降低
脑位移和脑疝
脑水肿
☆库欣反应
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
脉搏减慢、呼吸减慢、血压升高(两慢一高)
消化道
胃肠道功能紊乱及消化道出血
神经源性肺水肿
考点
脑脊液位于
脑沟、脑裂
脑室(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 生成:第四脑室的脉络丛→出现肿瘤早期就易出现颅内压增高。
蛛网膜下腔 回流:上矢状窦(蛛网膜下腔颗粒)→受阻→脑积水。
分类
弥散性颅内压增高
压力升高均匀,无明显位移,加重时向枕骨大孔移位。
局灶性颅内压增高
临床表现
头痛
最常见;部位:额部、颞部;性质:胀痛和撕裂痛。
呕吐
喷射性呕吐
视神经盘水肿
客观体征
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
意识判断也很重要,生命体征可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其他
叩诊:呈破罐音称MacEwen征
谐音:迈克艾文征。
诊断
病史+体征
辅助检查
CT
目前是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首选检查。
MRI
对软组织的显现比CT有更高的分辨率。
检查脑胶质瘤、脑膜瘤、梗阻性的脑病变。 缺点:检查时间长,对骨质显现较差。
腰椎穿刺
可测脑脊液压力,但可引起脑疝,故应慎重。
处理
一般处理
①掌握病情发展动态情况,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由脑内路神经支配)、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②反复呕吐应暂禁食; ③补液量出为入; ④用轻泄剂来疏通大便,禁用力排便和高位灌肠; ⑤保持呼吸道通畅(因为呼吸停止6min以上会脑死亡); ⑥吸氧; ⑦检查病因。
降低颅内压治疗
脱水疗法
高渗性利尿药-甘露醇
呋塞米、氢氯噻嗪、乙酰唑胺也可用。
激素
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
降温
冬眠低温疗法或亚低温疗法
抗生素
用于外伤引起的
脑疝
脑疝:死亡率5%
颅内某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大于邻近分腔的压力,分腔之间存在压力差,脑组织从高压力区向低压力区移位,导致脑组织、血管及脑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被挤入小脑幕裂孔、枕骨大孔、大脑镰下间隙等间隙或孔道中,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 疝:各种组织离开正常解剖位置。
病因
分类
1.小脑幕切迹疝-颞叶钩回疝
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