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城乡规划原理-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
城乡规划学硕、城市规划专硕考研内容
编辑于2020-07-18 17:32:32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的形成
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主要生产方式,产生固定居民-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两河流域
城市的形成
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
生产力水平提高,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因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
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
城-防御性构筑物,市-交易性场所 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市的发展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期
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固定居民点 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城市
城镇与城市的界定
城镇的定义(城市与村庄的区别)
城镇三大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城镇的定义:从事非农产业与非农人口集聚的较大居民点
城镇与乡村的区别:人口更多、一般是工商经交文集中地,政经文中心、人口密度与建筑密度更高,景观不同,更完备的市政公共设施
城市的界定
最新界定:超过1000万-超大城市 500~1000万-特大城市 100~500万-大城市 50~100万-中等城市 5.万以下-小城市
四个标准: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行政区划、职业构成
城乡差异基本现状
城乡结构二元化 城乡收入差距大 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 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
城市的发展
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的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中心是政权统治-宫殿、官府、衙门 欧:中心是神权统治-教堂
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
土地所有制:中-地主所有制,城市是政治经济中心 欧:封建领主制,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发展与人口聚集
城市与环境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和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的变化
工厂-居住区-工厂,圈层式向外扩张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用地
新交通工具出现,道路系统很大变化
城市类型增加-贸易、矿业、交通枢纽城市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城市发展
出现城市分散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卫星城)
人口和就业向郊区转移,原城市中心衰退
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外延
呈现不同的发展形态
城市具有较大大辐射效应,城镇群、城镇密集地区
提出了永续发展的号召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城镇化
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含义
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人口职业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转变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人口的集中
社会结构的变化
衡量城镇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
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城镇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中国城镇化的道路
我国城镇化的现状特征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城镇化的历程
中国城镇化出现的问题
了解即可
城市化必须建立的两条纲领
底线纲领-永续发展 高线纲领-和谐城市
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诺瑟姆曲线)
起步阶段
加速阶段
稳定阶段
城镇化的类型
向心型和离心型城市化
以大城市为中心
外延型和飞驰型城市化
空间是否接壤
景观型和职能型城市化
城市用地直接覆盖还是只是功能发挥效用
积极型和消极型城市化
与经济同步还是先于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国家投资还是反之
问题: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
工业前城市特点
城市发展缓慢,延续时间长
城市结构简单,规模较小
城市一般作为政治中心而非经济中心
城市处于自然发展阶段,系统规划过的城市较少
工业城市特点
城市的典型特征是其数量,规模,经济总量的快速积累
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
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在空间上比之前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