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肺、胸腺、胸膜纵膈病理诊断
这是一篇关于肺、胸腺、胸膜纵膈病理诊断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肺疾病,胸膜、纵膈、胸腺肿瘤。参考规范化培训规培教材并结合各大公众号的精华部分,结合自己个人学习心得体会进行绘制,力求详细易懂,适合病理新手小白、规培生、规培结业考试及进修人员参考。
编辑于2025-07-15 11:07:39肺、胸腺、胸膜纵膈病理诊断
肺疾病
支气管肺隔离症
胸膜包裹肿块,被隔离的肺组织与正常肺组织内的支气管不相通,无碳墨沉积
先天性支气管扩张
小气道发育不全、缺乏软骨和软骨环。呈囊性扩张的状态
肺子宫内膜异位
肺组织见子宫内膜间质和腺体
炎性甲瘤
肺实质内,界清的炎性增生性病变
韦格纳肉芽肿
三联征: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肺、上呼吸道的非化脓性坏死+肾小管肾炎
抗中性粒抗体+
肺泡蛋白沉积症
好发中青年男性,脂质代谢障碍相关,晚期肺纤维化
肺泡腔内充满嗜伊红的颗粒状蛋白物质;PAS+,D-PAS粗颗粒状物质
硅肺沉着病
肺及肺门淋巴结内硅肺结节形成,可合并肺结核
石棉沉着病
易并发间皮瘤和肺癌,石棉小体铁反应阳性
肺结核
干酪样坏死+类上皮细胞+淋巴浆细胞,抗酸染色+
肺真菌病
化脓性肉芽肿
曲霉菌
锐角分支,放射状菌丝,有隔,最常见
毛霉菌
钝角、直角分支,嗜碱性,不分隔分枝少
卡氏肺孢子菌
泡沫样渗出物中见圆形、月牙形的孢子菌菌壁,艾滋相关
放线菌
肺腺瘤
细支气管腺瘤
存在双层上皮
基底细胞P40+CK5/6+;上皮细胞TTF1+;braf突变
肺泡性腺瘤
单层上皮的网格状间隙,上皮为II形肺泡上皮,梭形细胞间质
乳头状腺瘤
温和的立方形、柱状细胞被附在纤维血管轴心表面而形成界限清楚的肺内肿瘤
粘液腺瘤
高柱状细胞、扁平立方细胞、杯状细胞、嗜酸性细胞和透明细胞构成的充满粘液的囊肿、小管、腺体和乳头所构成
多形性腺瘤
支气管肺癌
鳞状细胞癌
角化珠、细胞间桥、单个细胞角化,三者有一个,且除外混合性癌
IHC:CK5/6+ P40+ P63+ CD56+ SYN- TTF1-
腺癌
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S
单发,直径<0.5cm,是II型肺泡细胞不典型增生
原位腺癌
>0.5∼≤3.0cm的孤立性肿瘤,完全呈贴壁样生长 无浸润性腺癌的形态学表现(腺泡、乳头、微乳头、实性、胶样、肠型、胎儿型或浸润性粘液腺癌) 无间质、脉管或胸膜侵犯,不沿气道播散
原位腺癌预后:完整切除后100%无疾病生存,无复发。
微浸润性腺癌
≤3cm的孤立性病变,以贴壁样生长为主 浸润性成分最大径≤0.5cm:肿瘤细胞浸润间质、并出现浸润性腺癌的形态学表现(腺泡、乳头、微乳头、实性、胶样、肠型、胎儿型或浸润性粘液腺癌) 无脉管或胸膜侵犯、无肿瘤性坏死、不沿气道播散
微浸润性腺癌诊断线索: ①增厚基础上再增厚; ②寻找浸润性成分; ③肌纤维母细胞间质。
预后:完整切除后100%无疾病生存,无复发。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22年发布肿瘤诊疗指南指出:肺原位腺癌、微小浸润性腺癌和大细胞癌的病理诊断不能在小活检标本、术中冰冻标本中完成,需手术切除标本肿瘤全部或充分取材后方可明确诊断。
浸润性腺癌
形态学诊断标准:(满足任意一条) 浸润性成分最大径>0.5cm(腺泡、乳头、微乳头、实性、胶样、肠型、胎儿型或浸润性粘液腺癌) 侵犯脉管或胸膜(不确定时借助弹力纤维染色) 沿气道播散 含肿瘤性坏死
贴壁为主型、乳头型、微乳头型、粘液腺癌、伴有粘液形成的实体型腺癌、肠型肺腺癌、腺鳞癌、大细胞癌、肉瘤样癌、肺母细胞瘤
分子临床
EGFR突变可用厄洛替尼或吉非替尼
ALK突变可用克唑替尼
ROS1和C-MET单+或全+对克唑替尼有效
神经内分泌肿瘤
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
局限于基底膜的内分泌结节,<2mm
微小瘤
2-5mm的神经内分泌结节
类癌
与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不是同一谱系疾病
典型类癌
无坏死,核分裂<2个/2mm2,TTF1-
不典型类癌
点状坏死,核分裂>2个/2mm2,TTF1-
小细胞癌
胞浆稀少,几乎不见,较重坏死,核分裂>11/2mm2
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胞浆存在,较重坏死,核分裂>11个/2mm
复合性神经内分泌癌
可以是腺癌、鳞癌、大细胞癌等,每种成分>10%才能诊断
肺硬化性肺细胞瘤
四区:实性区、乳头状区、硬化区、血管瘤样区
二细胞:立方样细胞、间质细胞(小圆形细胞)
二者TTF1\EMA+,立方细胞CK+,间质细胞VIM+
错构瘤
X线爆米花样结构
由间叶软骨和脂肪构成的界限清楚的肿块
淋巴管平滑肌瘤病
胸膜肺母细胞瘤
恶性胚胎性间充质+良性上皮成分构成,存在DICER1基因突变
胸膜、纵膈、胸腺肿瘤
胸膜恶性间皮瘤
反复胸水,早期发现很困难
指弥漫性恶性间皮瘤,发生自胸膜间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在胸膜表面弥漫性生长。通常简称为“恶性间皮瘤”或“间皮瘤”(注意与局限性间皮瘤相区分)
年龄分布广,儿童偶可见,常见于老年患者(60岁以上) 大部分间皮瘤患者均有石棉接触史,接触放射性物质等均可引起间皮瘤 临床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和胸痛,常有大量胸腔积液,全身可出现寒战、出汗、疲劳、食欲不振,当肿瘤侵犯喉神经时可引起声音沙哑甚至失声,肿瘤增大时可压迫周围血管引起上腔静脉梗阻 影像学可见胸膜肿块或胸膜斑块状增厚,临床诊断困难时可行PET-CT进行诊断
WHO谱系
腺瘤样瘤 良性
高分化乳头状瘤 交界
浅表扩散的倾向,无侵袭性
原位间皮瘤 原位癌
单层细胞增生,BAP1、MTAP、P16-,无站位性病变
恶性间皮瘤 恶性
局限性恶性
结节状,几乎不沿胸膜表面扩散
预后好,需要与SFT(孤纤)鉴别
弥漫性恶性
上皮样
高分化
腺管状、乳头状结构为主
低分化
腺管状、乳头状结构不明显
未分化
可见核偏位的浆细胞样细胞、印戒细胞,需要与肺腺癌鉴别
肉瘤样
细胞核长是宽的2倍,可显示人字形排列
促结缔间质增生型间皮瘤
大量胶原样间质中不典型细胞排列成席文状;硬化性间质≥50%,预后最差
过渡型间皮瘤
有从上皮到肉瘤的过渡形态
双相型
每种成分>10%
分级
按照异型性、核分裂、坏死、将间皮瘤进行分级
低级别:1级、2级无坏死
高级版,2级+坏死
诊断难点
与转移肿瘤鉴别; 肉瘤样间皮瘤IHC不典型 与间皮增生难以鉴别,浸润是恶性的主要依据,间皮增生表达Desmin、BAP1、MTAP 与腺癌鉴别:腺癌表达claudin4、berep4、moc31、72.3、CEA
免疫组化
肿瘤细胞表达:calretinin(敏感性高,当其阴性时不要轻易诊断间皮瘤),CK5/6,WT1,D2-40,MC,CK等
分子
存在CDKN2A纯合子缺失
胸膜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
脓胸相关性大B细胞淋巴瘤PAL,胸膜纤维增厚伴实体瘤形成
原发渗出性淋巴瘤PEL,大B细胞淋巴瘤侵犯胸膜所致,表现为渗出病变,无实体瘤形成
胸腺囊肿
内衬扁平、立方上皮、囊壁内可见胸腺组织
胸腺瘤
A型
起源于胸腺上皮的肿瘤,由梭形或卵形细胞组成,混有少量不成熟淋巴细胞。
大体:常包膜完整,无明显分叶或小叶较大。组织学形态:肿瘤组织由梭形上皮细胞组成,形成模糊的实性片状,其间可混有少量未成熟的淋巴细胞,无明显血管周围间隙。 细胞形态:肿瘤呈梭形、短梭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少见(<4个/10HPF)。 不典型A型胸腺瘤:坏死及核分裂(>4个/10HPF)。
阳性:不同分子量CK+(CK20除外),少量CD3,CD5阳性T细胞+
A型胸腺瘤=实性片状+梭形细胞+少量T淋巴细胞
【鉴别诊断】 •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 类癌 •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AB型
由两种成分构成,一种是淋巴细胞稀少的梭形细胞成分(A型);另一种是淋巴细胞丰富(B样)的成分伴有明显的不成熟T细胞。
镜下可见到三种情形:一种是A型的成分和B型的成分比例相当,二者可以界限分明,也可以小范围的混杂存在,该情况下一般诊断并不困难;第二种情形是以A型胸腺瘤成分为主。可见极少量的B型成分,首先需要对未成熟淋巴细胞进行计数,同时可能需要评估富于淋巴细胞的区域在整个肿瘤中的比例。如果未成熟淋巴细胞不可数,不管该区域所占的比例有多少,直接诊断AB型胸腺瘤;如未成熟淋巴细胞较多,但可以数得清,则需计数该区域在整个肿瘤中的比例,如大于10%,则诊断AB型;如果比例<10%),则诊断 A型胸腺瘤。第三种情形是A型成分少,主要是B型成分,这时即使出现极少量成纤维细胞样的A型成分,也应诊断AB型胸腺瘤,同时注意和真正的纤维间隔中的肌纤维母细胞进行鉴别。AB型胸腺瘤髓质岛罕见,Hassall小体一般缺乏,一般无血管周围间隙。
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p63、CK5/6、PCK、CK19等上皮标记,A型成分和B型成分均表达CK;A型成分EMA阳性;成纤维细胞样的肿瘤细胞EMA阳性;可见CD20阳性的肿瘤细胞;较多的TdT阳性的未成熟T淋巴细胞。
B型
B1
是一种器官样胸腺上皮性肿瘤。组织形态类似正常胸腺,在大量不成熟T淋巴细胞背景上,散在单个肿瘤上皮细胞,同时可见多少不等髓质分化区域。
包膜通常完整,界限尚清;切面灰白,质地较嫩,似淋巴结;无明显分叶。
类似正常胸腺,为大量未成熟T淋巴细胞中见单个、散在分布的上皮性肿瘤细胞;常见淡染的髓质样分化(苍白结节),髓质样分化区没有或极少不成熟T淋巴细胞,取而代之的是成熟B淋巴细胞和成熟T淋巴细胞;血管周间隙较少;可见胸腺小体;肿瘤细胞小、胞界不清,胞质嗜伊红色,核圆形或卵圆形,核染色质淡,有时可见小核仁。
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p63、CK5/6、PCK、CK19等上皮标记,不表达CD5、CD117。TdT显示未成熟T淋巴细胞。髓样分化区CD20阳性B淋巴细胞为主。
需要与胸腺增生鉴别:胸腺增生包括实质增生和淋巴细胞增生,增生的区域有髓质,有胸腺小体
B2
大量不成熟T淋巴细胞,相比B1型,肿瘤上皮细胞呈簇、小巢状分布(≥3个细胞),相对缺乏髓质分化区域;
TDT+的淋巴细胞密码浸润
上皮细胞巢形成:≥3个上皮细胞,3灶以上聚集
有包膜或粗糙,分叶状,部分可见周围脂肪浸润; 可见血管周围间隙,无髓质分化区及胸腺小体; 缺乏卵圆形或梭形上皮细胞区域(否则提示AB型胸腺瘤) 免疫组化:同B1
B3
胸腺上皮细胞为主,夹杂少量不成熟T淋巴细胞; 缺乏包膜,界欠清,结节状;
血管周间隙明显 常向周围脂肪组织浸润; 常见血管周围间隙及出血、囊性变; 细胞轻-中度异型,可见核分裂; 局灶可能出现梭形细胞;
TDT+淋巴细胞不见/少见
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
丰富的淋巴间质内散在上皮结节
上皮成分类似A型胸腺瘤,但CD20- 肿瘤呈多发、小岛状分布,周围含有淋巴样间质; 界清,有包膜,多发小结节,部分可融合; 结节内似A型胸腺瘤,由梭形及卵圆形细胞组成,散在个别未成熟T淋巴细胞; 淋巴间质内以B细胞为主,可见生发中心,缺乏上皮成分(不同于AB型胸腺瘤); 缺乏分叶状结构、血管周围间隙及胸腺小体;CD20显示淋巴间质阳性;
淋巴细胞多数为CD20+的细胞,TDT+的细胞少
化生性胸腺瘤
双相分化特征。相互吻合的上皮岛,束状排列的梭形细胞
背景为温和的梭形细胞,其内可见上皮细胞巢,两者界限清楚或逐渐移行;
界清,有包膜; 缺乏分叶状结构及血管周围间隙; 间质淋巴细胞稀少,常缺少未成熟T淋巴细胞; 梭形细胞温和,上皮样细胞卵圆形、轻度异型,有时可见核沟; 免疫组化:上皮样细胞(CK、P63、EMA阳性,VIM、CD5、CD117阴性);梭形细胞(VIM阳,CK、EMA灶性阳,P63、CD5、CD117、TDT阴性)。
胸腺瘤总结
没有纯良性胸腺瘤,B2、B3为中度恶性,其余为低度恶性; 胸腺瘤四大特征:分叶状结构,血管周围间隙,髓质分化,未成熟T淋巴细胞; 具有分叶状结构的为:B1、B2、B3、AB型胸腺瘤; 具有血管周围间隙的为:B1、B2、B3。
胸腺癌
极少伴发重症肌无力
与胸腺瘤的鉴别: 无小叶状结构及血管周围间隙,无髓质分化和未成熟T淋巴细胞等器官样特征。 免疫组化:CD5、CD117阳性。
包括: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样癌、淋巴上皮样癌、肉瘤样癌、粘液表皮样癌、腺癌、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原发纵膈大B
多见青壮年女性,起源于胸腺的B淋巴细胞
肿瘤细胞2-5倍小淋巴细胞,类似R-S细胞,有纤细的硬化纤维束形成
IHC:CIg、SIg-,CD23、MAL+,EBER+,CD30斑片状+ 肿瘤细胞正常对应的细胞是CD21-CD23+的髓样胸腺区B细胞
与普通弥漫大B鉴别,普通的CIg、SIg+,CD23、MAL-
霍奇金淋巴瘤
结节硬化型最常见,见于年轻女性,可以与纵膈大B共存
明显炎症背景、明显嗜酸性粒细胞、有宽大的硬化纤维束
IHC:CD45、CD20、MAL- CD30弥漫一致的膜强+,EBER+
纵膈灰区淋巴瘤
介于弥漫大B和经典霍奇金之间,不能分类的肿瘤
原发纵膈B区:比弥漫大B更大更多型:CD20-CD15+
霍奇金区:多形的瘤细胞片状生长;CD20、CD45+,CD15-
T淋母
小至中等大小的母细胞,胞质少,核扭曲,染色质细腻,核分裂易见
IHC:TDT\CD99+,T标记CD3CD5CD4CD8+
TCR重排
边缘B细胞淋巴瘤
单核样B细胞、中心细胞,可出现浆细胞
IHC:CD20\CD79A\PAX5\CD19+
发生纵膈的边缘B常无AP12-MALT1融合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
与HHV-8感染有关,高r球蛋白,低蛋白血症
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萎缩含小动脉,管壁均质红染物同心圆沉积
分型:浆细胞型多发;透明血管型单发
神经源性肿瘤
神经鞘瘤
A区 B区表达S100\SOX10
交感神经来源
神经节细胞瘤:无巢状结构,有节细胞
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施旺间质>50%
神经母细胞瘤:施旺间质<50%
副交感神经来源--副神经节瘤
多角上皮样细胞、薄壁纤维血管间质
主细胞syn、Cga、NSE+,支持细胞S100+
IHC:syn、cga、CD56、INS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