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论思维导图
《中论》,徐干著作,是一部政论性著作,系属子书,其意旨:"大都阐发义理,原本经训,而归之于圣贤之道。
编辑于2021-08-26 14:08:24中论
观来去品
名词
三世平等
内容
这么说起来,过去空的,现在空的,未来也空的。他们说过去是假名,说现在、说未来也是假名。这么说,过去、现在、未来无性
明空理
内容
用「对待空」。对待现在、未来,过去空;对待过去、未来,现在空;对待过去、现在,未来空││叫对待空,
对待空」就是「因缘空」
对待空,就是「依他起」空,这是唯识宗的一个名相
依他起和因缘空,是一样的,当中有方便不方便
依他起就是无自性
无自性唯识宗称为「圆成实」
「圆」是圆满,
「成」是成就
「实」是实在的一切法性相
圆成实就是依他起。依他起就是圆成实
重点
不可执为定法;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已去无有去「法」,未去也无去「法」,离已去未去,去时也无去「法」。拿世间法说起来,他这个意思,时间空间并论
推理
在时间方面,我们说它是对待空。对待现在、未来,才有过去,过去没有自性是空的;对待过去、未来,才有现在,现在没有自性是空的;对待过去、现在,才有未来,未来没有自性是空的。都是归入无自性,这和因缘空是一样的
法是因缘所成,没有自性。要是有自性,不必等因缘成了。所以对待空、因缘空,实在说都是一样。在方便说起来,说「时间」用对待空,说「法」用因缘空
遍计执
定义
执着一定有依他起,一定是圆成实
两种法
有为法
有为三相
有生相
生就是未来到现在,《中论》称为「未去」
有灭相
灭是过去,《中论》称为「已去」
有住相
住就是现在,《中论》称为「去时」
无为法
补充
由未来到现在,由现在到过去,这里边应该有法?龙树菩萨回答说:「已去无有去」。论文五字一句,他节省一个字,所以使大家看了不明白。应该怎么讲?已去无有去「法」;未去也无去「法」;离已去未去,去时也无去「法」。这样大家就清楚了!少用一个「法」
两种破(龙树)
纵破
顺着众生的说法破
「已去」已经灭了,所以就没有去法
「未去」法还没生,所以没有去法
离开已去、未去,没有现在,所以「去时」也没有去法
夺破
三世假名皆空,法无性也空
已去空,法也空,所以「已去无有去」
未去假名相续空的,法也是空的,所以说「未去亦无去」
去时是现在,假名相续,是空的,所以说法也是空的,经文它说去时也无去法
说空的时候叫夺破
说假名的时候叫纵破
与外人辩论
有去法
外人:「动处则有去法,此中有去时,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时有去法。」按纵破讲,你说已去无有去法,已去已灭了,我承认。你说未去无有去法,未去无生,我也承认。但是有动时,动是现象,这里边应该有去法,所以去时现在应该有去法
思考
世间法说动有两种,移动和变动。其实是一种。我们说仅有移动,没有变动。因为看得见的是移动,看不见的是变动。那是怪你看不见,还是移动啊!假使没有移动,怎么有变动呢?比如衣服不穿,锁在箱子里边,若干年以后,衣服也会烂,我们说它变动了,其实它还是移动啊!微细处,你看不见它移动就是了,因为变动、移动都是移动,我们就知道了,动是现象,有现象移动的,称为动。我们明了上面偈颂的话,就知道了,他有两个执着。第一个有「法」,没有法,什么移动?第二个有时间,没有时间,何时移动?
空间是「存在」,时间是「相续」,没有存在,怎么会有相续?
答:(纵破)
原文
云何于去时 而当有去法 若离于去法 去时不可得
推导过程
「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去时」是「去法」表现出来的,你说去时应该有去法,这是说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去时」,世间法说就是「时间」;一个是「去法」,世间法说就是「空间」。既然有两个东西,去时可以单独存在,去法也可以单独存在。
其实世间法把时间、空间分开,那是错误概念。时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时间。时间是空间的「相续性」,空间是时间的「存在性」。不相信,我们想一想:如果有一秒钟的相续时间,就是有空间;如果一秒钟都不相续,没有空间。
反推
反过来讲,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存在,就有时间。一丝一毫不存在,那有时间?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时间和空间是一个啊?不过世间人不微细观察不知道
结论
既然时间和空间是一个,法和相续都是空的,空是一个,那你怎么分别「于去时有去法」呢?你误解,错误的概念!所以他这一偈就说「云何于去时,而当有去法?」明明把它分别为两个了嘛!
观因缘品
名词
二谛
真谛
无为
法性
法性不可以见,因法相而见
法性是体
无性
真实语言
实相无相就是真谛
偏于实相无相叫偏空
心能造一切法,心无有定处,那是实相无相,就是真谛
俗谛
有为
法相
法相不能独立,因法性而立
法相是用
依他起性
世间语言
实相无不相就是俗谛
偏于有相叫着有
心能造一切法,心无有定处,那是实相无不相,就是俗谛
补充
无性随缘有叫依他起,随缘无性无叫圆成实。法是无性随缘,随缘无性,不可破
中道义
定义范围
中道义有很多名字:毕竟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所有、不可得,都是中道义,《金刚般若经》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都是中道义
约实相无相而说
内容
八不中道
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
逻辑推演
实相无相就是性空,一切法性空。性空无自性,能够随缘,随缘而有就是实相无不相。还是二谛。如同虚空无形无相,就是那个实相无相;虚空横遍竖穷,就是实相无不相。所以一切法不出二谛,佛以二谛演说法。
生是因缘生,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无生,生即无生;无生,是因缘无生,因缘无自性,所以无生就是生。无生就是生,生就是无生,还是二谛
补充
真实微妙法,我们了解是二谛了,再一方面讲,实相,「实相」真实。我们认识一切法,都认识虚妄相,没见实相。比如说,看讲台,都说有讲台。讲台是木头的因缘所成,如果讲台真有的话,没有木头,还有讲台。所以我们见的都是虚妄相。知实相者,知讲台无相。实相无相,随缘现讲台相,就是实相无不相。
这八个「不」当中,以「不生不灭」为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都是解释不生不灭的。不生不灭为主,在这二法当中,又以「不生」为主。因为有生才有灭,没有生自然没有灭,「灭」是根据「生」来的
八不中道,主要说无生法。按照圆教说,初住就证一分无生,得一分中道。生是常,灭是断,所以第二句讲「不常亦不断」。一是生,异是变异,灭,所以又讲「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实在说不来不出,就是不来也不去。怎么说是「出」呢?一切有为法,「生」为「来」,「灭」,「出」去了,所以它是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何为戏论
比如说,「有法」不实,因为它是因缘生的;「无法」也不实,因为它也是因缘灭的。山不实,山是花草、树木、沙石形成。海不实,海是水、洼地所形成。地球不实,地球是山河大地形成。原子不实,原子是电子因缘构成。如果原子是实在的,没有电子也有原子;没有电子就没有原子,所以原子不实。例如国家,国家是人民、土地、主权因缘构成,国家没有;国家若有,没有人民、土地、主权,应还有国家。家庭不实,家庭是父母、兄弟、姐妹构成;如果真有家庭,没有父母、兄弟、姐妹,应该还有家庭。所以一切言说皆是戏论,不实之论
如何灭
知道一切法因缘生,无自性,性空。性空就是因缘生,所以空就是有,因缘生是有嘛!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空是真谛,有是世俗谛。空就是有,真谛就是世俗谛;有就是空,世俗谛就是真谛。知道这个因缘,能灭一切戏论。
何为因缘
种类(四种)
因缘第一
唯识宗分两种
种子
现行
中论分
如果按照《中论》讲,种子、现行是世间有为法,在二谛里边,世俗谛所收,非第一义谛。因为有种子,就有定法,有现行也有定法。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第缘(等无间缘)第二
前念灭了,为后念作次第,后念才生,所以称为次第缘
次第缘取相。「相」就是有为法,有为法我们称为世俗谛
建立场所:建立在人的意念
举例说明
左腿右腿前进
前浪后浪升降
人活着,早上可以起来上市场买菜、卖菜;人死了、灭了,不能去买菜了。有次第就有一切动作。按佛法讲,有次第就有一切法相,没有次第就没有法相。所以说:「灭法何能缘?故无次第缘。」
缘缘,也称为所缘缘第三
来源与性质
心所法和心王相应,就构成缘缘
心所缘的那个尘叫所缘缘。心所缘的尘皆是幻有,虚妄的
分类
根据世俗谛说,所缘缘有两种
亲所缘缘
见分
分析起来就是六根,是能
疏所缘缘
相分
是六尘,是所
举例
色、声、香、味、触、法,这些都是所缘缘
唯识的四分
分类
现量界
自证分
无性随缘,名之为自证分
不二而二(天台宗)
证自证分
随缘无性名之为证自证分
二而不二(天台宗)
非量界
见分
相分
来源
出于般若
补充
证自证分、自证分,对待而立,也是空的,所以合乎二谛
见分、相分、所缘缘和佛性的区别
见分、相分、所缘缘
所缘缘有生有灭
佛性
佛性无生无灭。生而无生,灭而无灭;无生而生,无灭而灭。
举例说明
比如佛性─诸法无性为佛性,就是那个无性。无性约心讲起来,众生边讲叫佛性,如果从法边讲叫法性。佛性因为无性的关系,随缘起一切用。从眼根出就叫「见」,从耳根出就叫「听」,从鼻子出就叫「闻」,从嘴巴出就叫「说」,从身根出就叫「触」,从意〈第六意识〉出就叫「想」。
这个想很难懂,它的尘相有生有灭。想东的时候,不能想西;如果想西,想东的那个想就灭了。佛性不是,也能想东,也能想西,能想一切。佛性想东的时候,还能再想西。想西的时候,那想东的想,灭而无灭,无灭而灭;想西的想,生而无生,无生而生。这是佛性。
你如果执着,执着实在有、实在空,叫遍计执。这个缘缘,就是遍计执,所以破它。破缘缘,破其见,遍计执,不破法。
增上缘第四
这个法有胜势用,它能够使别的法增上叫增上缘
或者能障住别的法进行,也叫增上缘
假设四缘有,第五缘就是所生之法
种类
第一个,有无尽果。如果有生法,那是第五个法,是第五缘;那么再以后生法,不能说四缘生诸法了,应该五缘生诸法了。再生,就六缘生诸法了,那么就无量无边无尽了。这是第一种过,落入无尽
第二种果,佛说无生法,如果四缘有生,就违背佛说。所以他说:「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更无第五缘是说没有法可生,顺佛所说
补充
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
法从缘生、从非缘生都不对
一切法无生
先有四缘,不对果法不成立;先有果法,不对四缘也不成立。两者都有,不成对待,也不成立
所以说破了有为,就破无为,破了用就破体,所以说无为不可破。因缘法既然是有为,所以不可破,所以不破因缘 增上缘。增上缘没有啊!它依什么呢?依于次第缘和缘缘。好比说种稻谷,上肥料,稻谷长得好,它依于稻谷,「上肥料」是增上缘。所以说,破了次第缘,破了缘缘,那个增上缘,不必破就不存在了。所以他上面没讲因缘,也没讲增上缘,仅仅说次第缘和缘缘,所以四缘当中仅破二缘
如何破
第一个先破次第缘。
第二个破缘缘
不过我们要看出来,在四缘里头,它没破因缘,没破增上缘,仅仅破了次第缘和缘缘,求出它的原因来。因缘不破,因为因缘是有为法,有为法破了,无为也破,无为有为真破了,叫归入断灭,所以它不破因
缘无自性的原因推导
假使我们说,果从缘生,这个缘,无有自性。缘无有自性,从两方面会:一方面因缘生无自性,一方面依他起无自性。这从依他起无自性,比较容易懂。因为前面说过,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缘和法是对待假立,对待法才称为缘,缘又从法生,法又从缘生,对待缘才有法。既然是对待法才有缘,所以知道缘没有自性。对待法才有缘,不对待法就没有缘,所以这个缘没有自性
如何理解对待空
知道一切法是果法
逻辑推导
有人说因缘无自性,因为因缘也是因缘所生。错了!如果因缘也是因缘所生,甲因缘是乙因缘所生,乙因缘是丙因缘所生,丙因缘也是因缘所生,落入无尽过。因为无自性就是因缘,因缘就是无自性。对待果法才成因缘,如果不对果法,不可能成因缘
因缘如此,果法也如此。对待因缘才有果法,不对待因缘没有果法,这法是对待的。因为对待果法方有因缘,因缘空;对待因缘方有果法,果法也空。果空、缘空,一切毕竟空
反向论证
如果不空,不合道理。因为我们知道,对待因缘方有果法,对待果法方有因缘,它成立的焦点在「对待」。
这种情形之下,不可能先有果法,不可能先有因缘,也不可能两者同时俱有。假设先有果法,不待因缘,怎么有果法?假设先有因缘,不待果法,怎么有因缘?假设因缘果法同时都有,既然都有了,不成对待,没有对待,怎么有二者?这个大家要费脑筋了,运用你的思惟。我这么讲,能听懂吗?这种空是出于因缘空,到这一步称为对待空。
无生
组成
四种不生
不自生
不他生
不自他共生
不无因生
原因
法无自性
逻辑推导
如果有生,一定有自性。既然法无生,空的,所以没有自性
般若
定义
因为法没有自性,因为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不可得
依据
般若经:若不见一切法,则见般若波罗蜜。
补充
般若波罗蜜有多名:金刚三昧、佛性、首楞严三昧、师子吼三昧,还有一个名字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甚而言之,拜佛,唯心造。「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性是无性。你看见有佛,唯心造的。所以《楞伽经》讲,无佛无众生
一切法空,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唯是假名,一切法唯心所造,如此知者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
「略广因缘中,求果不可得。」这是说般若。般若就是《中论》,也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称实相,也称二谛。在因地,菩萨所遵守;在果位,唯佛所得。这两句话就是上面说过的「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就是说那个意思,没有法。缘呢?引后文,后文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如何修
毕竟空怎么修呢?心无所住,实相无相,大家修般若也好,修毕竟空也好,修金刚三昧也好,修师子吼三昧也好,以无住心契合无相法。如果有住心,取相,取相不契合无相。这是说无生是由于无自性的原因
理外凡夫言论
论点
诸法无自性,因为诸法从因缘生。既然诸法从因缘生,诸法自性应该在因缘之中
佛说法,自性是因缘;外道说法,因缘是自性。自性就落入有法,因缘生就是毕竟空
论主辩驳
第一、诸法要是有自性在因缘中,那是他性,不是法自性。比如说,牛性不可在马性当中,马性不可在羊性当中;如果马性在羊身上,那是羊性,不是马性。第二、因缘也无自性。因缘若有,就是法,所以因缘也无自性。若有,是果法,不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