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苏东坡传》卷一4-5 应试-父与子
本章主要介绍苏洵父子三人进京应试,涉及到一些文化常识。苏轼此次考试,获欧阳修盛赞,在其推崇下名震宋朝文坛。
编辑于2021-09-04 22:09:03《苏东坡传》
作者
林语堂 1895.10.10-1976.3.26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 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代表作品:《京华烟云》《啼笑皆非》《吾国与吾民》《老子的智慧》等
卷一 / 童年与青年 (宋仁宗景祐三年至嘉祐六年)
第四章 应试
婚姻生活
苏轼年十八时,娶了十五岁的王弗;次年十六岁的弟弟子由成家,妻子史氏比他小两岁。苏家兄弟婚后很美满
摘抄
在选择与吸引合意的配偶时,可以省去青年人好多时间的浪费和感情的纷扰。在父母看来,年轻人若能把爱情、恋爱早日解决,不妨碍正事,那最好。
所有的婚姻,任凭怎么安排,都是赌博,都是茫茫大海上的冒险。
男人,十八岁也罢,五十八岁也罢,几乎没有例外,在挑选配偶时,仍然是以自然所决定的性优点为根据的。他们仍然是力图作明智的选择,这一点就足以使现代的婚姻不致完全堕落到动物的交配。婚姻由父母安排的长处是简单省事,容易成就,少费时间,选择的自由大,范围广。所有的婚姻,都是缔构于天上,进行于地上,完成于离开圣坛之后。
进京应试
父子三人启程赴京,先到省会成都,拜谒大官张方平,张十分器重苏洵,并给他写了推荐信。在仁宗嘉佑元年(1056)五月,三苏到了汴梁城,等待秋季的考试。这是礼部的初试,用以选择考生以备次年春季皇帝亲自监督的殿试。
欧阳修热情接待了苏洵,同时给他介绍了一些高官显宦,但苏洵冷淡自负的态度,并未给朝廷领袖人物留下好印象
苏轼兄弟则游逛华美的街市,吃有名的饭馆子
宋朝都城
东京开封府 (开封)
分为外城内城,外城方十三里,内城七里
南京应天府 (商丘)
在东部约八十里以外的商丘,设立的另一个军事重镇
西京河南府 (洛阳)
距开封约一百三十里,用以扼制经军事要隘潼关自西北而来
北京大名府
在河北南部的大名府,建立了北京,遏止北方异族的南侵
殿试
主考官
欧阳修为主试官,另外若干饱学宿儒为判官
欧阳修主张改变文坛风气,选拔实干人才
考试内容
首先考历史或政论,次考经典古籍,最后,在录取者的试卷已阅毕,再在皇帝亲自监察之下考诗赋,然后再考策论。
考前
考生半夜起身,天甫黎明就要身带冷饭来到皇宫之外;
考中
考试时各自被关闭在斗室之内,由皇宫的侍卫看守;
试卷
考生试卷交到考试官之前,先由书记重抄一遍,以免认出字迹,同时略去考生的名字,另存在档册里;
判卷
考生考完放出之时,考试官则关入宫中闱场,严禁与外界有任何接触,从正月底到三月初,直至试卷阅毕呈送给皇帝为止
宋仁宗特别重视为国求才,对考试极为关注,有时为避免泄题,会在最后一刹那改变题目
进士及第
欧阳修大为欣赏苏轼的文章《行赏忠厚之论》,同时为避嫌误将其点为第二名,苏轼时年二十岁
苏辙名登五甲
遭遇母丧
在苏氏兄弟官途正要开始之际,母亲病故,两人需守丧两年三个月
居丧守礼之下的蛰居生活,是苏东坡青年时期最快乐的日子,其常到岳父家,和兄弟们前往庙中游历,以野外餐饮为乐。
第五章 父与子
居丧期满后,父子三人和两个儿媳妇即将进京,此次进京与前一次不同,三人已是文名大著,官途成功几乎确然无疑。 此次行程全长一千一百余里,大概是七百里水路,四百里旱路,要从十月启程,次年二月到达。
从以大石佛出名的嘉州上船,历经三峡等水域,这是一次付有希望的水路旅行,有兴致、有热情、有前途、有信心。 江上航行完毕之日,兄弟二人已然做了诗歌百首,收录于《南行集》
到了江陵,苏家弃船登陆,乘车起旱,奔向京都
抵达京城后,苏家买了一栋房子,绕房有高达的老槐树和柳树,朴质无华的气氛,颇适于诗人雅士居住。 安顿好,苏洵被任命为校书郎,后又授予新职,为本朝皇帝写传记;苏氏兄弟又经过两次考试,所作策论文章,深受仁宗赏识